[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2732817U - 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32817U
CN202732817U CN 201220243310 CN201220243310U CN202732817U CN 202732817 U CN202732817 U CN 202732817U CN 201220243310 CN201220243310 CN 201220243310 CN 201220243310 U CN201220243310 U CN 201220243310U CN 202732817 U CN202732817 U CN 2027328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capsule
particle
elastic clamping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24331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全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ASIANPACK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ASIANPACK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ASIANPACK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ASIANPACK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24331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328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328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32817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包括上弹簧座、下弹簧座、复位弹簧、灌装有颗粒的胶囊、弹性夹持件和减震器,所述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装连,所述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分别具有各自的中孔,中孔均与复位弹簧的内孔相贯通,所述复位弹簧的外围设有胶囊,所述弹性夹持件一端与上弹簧座装连,另一端与下弹簧座装连,且箍在胶囊上,所述减震器具有减震器主体、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减震器主体穿在复位弹簧的内孔中或穿过复位弹簧的内孔,且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分别伸出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的中孔之外。本实用新型能够吸收震动能量,阻断震动能传输路径,减震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量吸收装置,特别是发动机的吸能座。 
背景技术
目前,在国内外,低速电动汽车、农用机动三轮车、拖拉机等车辆上的发动机下面只是装配有弹簧结构的缓冲装置,这类装置虽然能够缓冲一定的冲击能,但是减震效果不好,车体震动剧烈,操作人员安全性、舒适性很差,且容易损坏车辆及发动机部件,缩短车辆使用寿命,增加维修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吸收震动能量,阻断震动能传输路径,减震效果好的发动机吸能软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包括上弹簧座、下弹簧座、复位弹簧、灌装有颗粒的胶囊、弹性夹持件和减震器,所述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装连,所述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分别具有各自的中孔,中孔均与复位弹簧的内孔相贯通,所述复位弹簧的外围设有胶囊,所述弹性夹持件一端与上弹簧座装连,另一端与下弹簧座装连,且箍在胶囊上,所述减震器具有减震器主体、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减震器主体穿在复位弹簧的内孔中或穿过复位弹簧的内孔,且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分别伸出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的中孔之外。 
所述胶囊是一整体圈状胶囊或是由多瓣单元胶囊拼接成的圈体。或者所述胶囊是由两个圈状单元胶囊或多个圈状单元胶囊叠置成的圈体。 
所述弹性夹持件有若干个且为开口环形,弹性夹持件的两端分别插装在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上相应的插装孔中。 
所述弹性夹持件有六个且沿复位弹簧外围周向分布,每个弹性夹持件箍在一瓣单元胶囊上。 
所述胶囊和弹性夹持件的外部还包裹有软质材料保护罩。 
所述软质材料保护罩表面具有若干条经向加强筋。 
所述减震器主体包括减震器弹簧,所述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均具有连接螺纹。 
所述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之间还连接有波纹管,波纹管位于复位弹簧的内孔之内、减震器主体之外。 
所述胶囊中灌装的颗粒是粒子大小范围在0.1~8mm的颗粒或粉状材料,颗粒为钢质颗粒,或者为铁质颗粒,或者为铝质颗粒,或者为尼龙颗粒,或者为涤纶颗粒,或者为丙纶颗粒,或者为沙粒。 
 采用上述结构后,当发动机的单波次震动能作用于本实用新型时,本实用新型整体向下压缩,导致胶囊受压向外变形扩张,胶囊内的颗粒瞬间发生位移叠加效应,瞬间把这波震动能分解成多向撞击状态,实现多点力矩衰变,有效地把这波震动能全部或大部衰减掉。同时,动能转变为热能散发掉,有效地阻断了发动机震动能向车体的传输路径。当单波次能量衰减后,本实用新型整体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带动弹性夹持件向上引伸复位,弹性夹持件带动胶囊内颗粒流动恢复原状,以承接第二次震动波的冲击。这样周而复始地运动,就有效的阻断了发动机震动能向车体的冲击,消除或减少了车体的震动频率,减震效果好,提高了驾乘人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可广泛应用于低速电动汽车、农用机动三轮车、拖拉机、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发电机等发动机底座,以连接车架或其他固定的部位。现有国内外市场还没有同类产品,本实用新型填补了市场空白,满足了人们对车辆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追求。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立体图;
图5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上弹簧座、下弹簧座、复位弹簧和弹性夹持件的组装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图8是图6的侧视图;
图9是图6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种胶囊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0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种胶囊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4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4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三种胶囊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弹性夹持件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19是图14的侧视图;
图20是图14的俯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包括上弹簧座3、下弹簧座5、复位弹簧7、灌装有颗粒1-1的胶囊1、弹性夹持件8和减震器4,所述复位弹簧7两端分别与上弹簧座3和下弹簧座5装连,所述上弹簧座3和下弹簧座5分别具有各自的中孔3-1、5-1,中孔3-1、5-1均与复位弹簧7的内孔相贯通,所述复位弹簧7的外围设有胶囊1,所述弹性夹持件8一端与上弹簧座3装连,另一端与下弹簧座5装连,且箍在胶囊1上,所述减震器4具有减震器主体4-3、上连接部4-1和下连接部4-2,所述减震器主体4-3穿在复位弹簧7的内孔中或穿过复位弹簧7的内孔,且上连接部4-1和下连接部4-2分别伸出上弹簧座3和下弹簧座5的中孔3-1、5-1之外。 
所述复位弹簧7最好为螺旋弹簧。也可以是碟簧等其它适宜弹簧。 
如图5、10、11、12、13所示,所述胶囊1是由多瓣单元胶囊1-2拼接成的圈体。所述胶囊1是由六瓣单元胶囊1-2构成一个圈体。每瓣单元胶囊1-2上均设有灌装嘴1-3,用以有灌装颗粒1-1。 
如图14、15、16所示,所述胶囊1也可以是一整体圈状胶囊。 
如图17所示,所述胶囊1也可以是由两个圈状单元胶囊1-2’或多个圈状单元胶囊1-2’叠置成的圈体。 
如图5、6、7、8、9、18、19、20所示,所述弹性夹持件8有若干个且为开口环形,弹性夹持件8的两端分别插装在上弹簧座3和下弹簧座5上相应的插装孔3-2、5-2中。 
如图5、6、7、8、9所示,所述弹性夹持件8有六个且沿复位弹簧7外围周向分布,每个弹性夹持件8箍在一瓣单元胶囊1-2上。 
如图1、2、3、4、5所示,为了保护胶囊,所述胶囊1和弹性夹持件8的外部还包裹有软质材料保护罩2。 
如图1、2、3、4、5所示,所述软质材料保护罩2表面具有若干条经向加强筋2-1。 
如图1、2、3、4、5所示,所述软质材料保护罩2采用软体硅胶或橡胶或软性塑胶制作。 
如图5、21所示,所述减震器主体4-3包括减震器弹簧,所述上连接部4-1和下连接部4-2均具有连接螺纹。 
如图5所示,所述上弹簧座3和下弹簧座5之间还连接有波纹管6,波纹管6位于复位弹簧7的内孔之内、减震器主体4-3之外。波纹管6的伸缩可以方便地进一步吸震。 
如图5所示,所述胶囊1中灌装的颗粒1-1是粒子大小范围在0.1~8mm的颗粒或粉状材料,颗粒1-1为钢质颗粒,或者为铁质颗粒,或者为铝质颗粒,或者为尼龙颗粒,或者为涤纶颗粒,或者为丙纶颗粒或者为沙粒,或者为其他适宜材质。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可将上连接部4-1和下连接部4-2连接到发动机或车架或其他固定部位上。当发动机的单波次震动能作用于本实用新型时,本实用新型整体向下压缩,导致胶囊1受压向外变形扩张,胶囊1内的颗粒1-1瞬间发生位移叠加效应,瞬间把这波震动能分解成多向撞击状态,实现多点力矩衰变,有效地把这波震动能全部或大部衰减掉。同时,动能转变为热能散发掉,有效地阻断了发动机震动能向车体的传输路径。当单波次能量衰减后,本实用新型整体在复位弹簧7的作用下,带动弹性夹持件8向上引伸、复位,弹性夹持件8带动胶囊1内颗粒1-1流动恢复原状,以承接第二次震动波的冲击。这样周而复始地运动,就有效的阻断了发动机震动能向车体的冲击,消除或减少了车体的震动频率,减震效果好,提高了驾乘人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位移叠加效应是指一种力源向外扩散的物理现象。当能量值从力源向外传输时,其路径是由内向外扩散的,当这种扩散路径经过本实用新型计算后设置的颗粒群时,颗粒群同样以由内而外的方式作方向性位移撞击,这种撞击产生两个作用:1)动能转变为热能散发掉;2)动能通过位移产生分散和力矩衰变消失掉。这种层层传递称为叠加效应。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弹簧座(3)、下弹簧座(5)、复位弹簧(7)、灌装有颗粒(1-1)的胶囊(1)、弹性夹持件(8)和减震器(4),所述复位弹簧(7)两端分别与上弹簧座(3)和下弹簧座(5)装连,所述上弹簧座(3)和下弹簧座(5)分别具有各自的中孔(3-1、5-1),中孔(3-1、5-1)均与复位弹簧(7)的内孔相贯通,所述复位弹簧(7)的外围设有胶囊(1),所述弹性夹持件(8)一端与上弹簧座(3)装连,另一端与下弹簧座(5)装连,且箍在胶囊(1)上,所述减震器(4)具有减震器主体(4-3)、上连接部(4-1)和下连接部(4-2),所述减震器主体(4-3)穿在复位弹簧(7)的内孔中或穿过复位弹簧(7)的内孔,且上连接部(4-1)和下连接部(4-2)分别伸出上弹簧座(3)和下弹簧座(5)的中孔(3-1、5-1)之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吸能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1)是一整体圈状胶囊或是由多瓣单元胶囊(1-2)拼接成的圈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吸能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1)是由两个圈状单元胶囊(1-2’)或多个圈状单元胶囊(1-2’)叠置成的圈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吸能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夹持件(8)有若干个且为开口环形,弹性夹持件(8)的两端分别插装在上弹簧座(3)和下弹簧座(5)上相应的插装孔(3-2、5-2)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吸能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夹持件(8)有六个且沿复位弹簧(7)外围周向分布,每个弹性夹持件(8)箍在一瓣单元胶囊(1-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吸能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1)和弹性夹持件(8)的外部还包裹有软质材料保护罩(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吸能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材料保护罩(2)表面具有若干条经向加强筋(2-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吸能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主体(4-3)包括减震器弹簧,所述上连接部(4-1)和下连接部(4-2)均具有连接螺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吸能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弹簧座(3)和下弹簧座(5)之间还连接有波纹管(6),波纹管(6)位于复位弹簧(7)的内孔之内、减震器主体(4-3)之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吸能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1)中灌装的颗粒(1-1)是粒子大小范围在0.1~8mm的颗粒或粉状材料,颗粒(1-1)为钢质颗粒,或者为铁质颗粒,或者为铝质颗粒,或者为尼龙颗粒,或者为涤纶颗粒,或者为丙纶颗粒,或者为沙粒。
CN 201220243310 2012-05-28 2012-05-28 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7328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43310 CN202732817U (zh) 2012-05-28 2012-05-28 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243310 CN202732817U (zh) 2012-05-28 2012-05-28 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32817U true CN202732817U (zh) 2013-02-13

Family

ID=47658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243310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732817U (zh) 2012-05-28 2012-05-28 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3281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5416A (zh) * 2012-05-28 2012-10-03 常州市亚细亚吸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发动机吸能软座
CN107120376A (zh) * 2017-05-19 2017-09-01 江苏优纳优盛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多材料嵌套复合结构吸能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05416A (zh) * 2012-05-28 2012-10-03 常州市亚细亚吸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发动机吸能软座
CN102705416B (zh) * 2012-05-28 2014-02-26 常州市亚细亚吸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发动机吸能软座
CN107120376A (zh) * 2017-05-19 2017-09-01 江苏优纳优盛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多材料嵌套复合结构吸能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05416B (zh) 发动机吸能软座
CN104797842B (zh) 阻尼器
CN209938342U (zh) 一种新型新能源汽车电池防护装置
CN102883944A (zh) 发动机罩
CN202732817U (zh) 一种发动机吸能软座
GB2581286A (en) Child safety seat with buffer function
CN102941802A (zh) 一种新型散热器下悬置总成
CN104709062B (zh) 一种拖拉机减振装置
CN104500638A (zh) 一种转向用减震器
CN102966693A (zh) 工程机械驾驶室减震装置
CN202528880U (zh) 一种汽车座椅减震器
CN203005064U (zh) 一种新型散热器下悬置总成
CN206086462U (zh) 高寿命商用车座椅减震器
CN206647480U (zh) 一种机械设备减震装置
CN205239153U (zh) 一种汽车后悬置横梁支架减震模块
CN208885858U (zh) 一种安全性高的汽车减震器
CN203202112U (zh) 减震器连接支撑装置
CN202281524U (zh) 一种客车用散热器
CN206781867U (zh) 汽车车架
CN207790597U (zh) 吸能装置及使用该吸能装置的车辆
CN105083182A (zh) 汽车碰撞缓冲吸能、复位装置
CN212479981U (zh) 汽车底盘限位套
KR101270937B1 (ko) 차량용 범퍼 스테이 유닛
CN202500951U (zh) 一种内置双海绵层的车用减震器
CN202056237U (zh) 一种油压缓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21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40226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