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39022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639022U CN201639022U CN2010203003259U CN201020300325U CN201639022U CN 201639022 U CN201639022 U CN 201639022U CN 2010203003259 U CN2010203003259 U CN 2010203003259U CN 201020300325 U CN201020300325 U CN 201020300325U CN 201639022 U CN201639022 U CN 2016390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onducting terminal
- electric connector
- insulating body
- a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具有基部及自基部前端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对接部的绝缘本体以及沿对接方向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基部具有沿对接方向延伸且具有向后的开口的若干端子通道,所述对接部具有与所述对应端子通道相导通的若干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组装于所述基部且用于焊接线缆的平板部、自平板部向前延伸位于所述端子通道中的连接部、自连接部两侧垂直向前延伸的接触部以及位于平板部与连接部之间且遮蔽所述端子通道的开口的挡板部。所述挡板部遮蔽端子通道的开口,可防止焊接线缆时焊料渗入接触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电脑等电子产品内部使用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电脑内部的连接器种类有很多,其中绝缘刺破连接型(InsulationDisplacement Connection,简称“IDC”)连接器是一种通过连接器自身刺破线缆绝缘皮实现与线缆电性连接的连接器,其因为省去了剥除线缆绝缘皮工序,在产业界被广泛采用。中国专利申请公告第CN201252208Y号揭示了一种IDC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及与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线缆,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相对设置的顶面、底面以及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若干收容通道,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对挟线结构,所述收容通道在与之相对应的绝缘本体的顶面或底面上开口,所述线缆通过该开口面与所述导电端子的挟线结构以绝缘刺破方式连接。然而,所述导电端子的夹线结构的间距是固定的,则所述线缆的尺寸以及其导体的尺寸大小受到限制,同时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在制造导电端子时对其尺寸的精密程度要求也很高,提高了生产成本,另外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的固持仅靠干涉配合也不稳定。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因此,确有必要对电连接器进行改良设计,以满足电连接器发展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其导电端子具有可遮蔽端子通道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设有基部及自基部前端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对接部的绝缘本体及沿对接方向组装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基部具有供导电端子穿过且具有向后的开口的端子通道,所述对接部具有与所述端子通道导通的若干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组装于基部且用于焊接线缆的平板部、自平板部向前延伸位于所述端子通道的连接部、自连接部两侧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的接触部以及位于平板部与连接部之间且遮蔽所述端子通道的开口的挡板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挡板部遮蔽端子通道的开口,可防止焊接线缆时焊料渗入接触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组装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另一角度的部分组合图。
图4为图2所示又一角度的部分组合图。
图5为图1所示沿A-A的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沿B-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一排导电端子2。
绝缘本体1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11前端沿对接方向延伸、可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相对接的对接部12。基部11大致为一长方体绝缘块,其具有一与外界相通的收容空间111。收容空间111具有前壁112及底壁113,自前壁112沿对接方向凹陷形成若干排成一排的端子通道114,底壁113设有与端子通道114相对应且导通的若干矩形槽115,相邻两矩形槽115之间设有竖直延伸的隔板1151。基部11下部的前端设有与端子通道114导通的凹槽116。端子通道114呈凹形,其包括一顶壁1141,自顶壁1141向下突伸一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凸肋1142,顶壁1141设有位于凸肋1142两侧的长槽1143。对接部12设有收容导电端子2且向上开口的若干收容槽121,收容槽121与端子通道114相导通。对接部12具有一前壁122,前壁122上设有供对接连接器的对接导电端子(未图示)插入的若干缺口1221,缺口1221与对应的收容槽121导通。对接部12的两侧设有一对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导引臂123,其用来引导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对接。导引臂123上还设有凹槽1231可达到防误插及锁扣的作用。
如图2至图6所示,导电端子2为导电材料制成,其包括水平延伸形成用于焊接线缆(未图示)的平板部21、自平板部21向前延伸的连接部22、自连接部22的两侧延伸出去的一对接触部23及位于平板部21与接触部23之间的挡板部24。平板部21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矩形槽115中,连接部22上设有凹槽221及自凹槽221的前边缘向下倾斜突伸的弹片222,该弹片222倾斜向下延伸且与绝缘本体1的凹槽116卡扣用来固持导电端子2与绝缘本体1。接触部23自绝缘本体1的端子通道114延伸进收容槽121中,其包括自连接部22两侧垂直向上延伸的一对竖臂231、自竖臂231水平向前延伸的一对连接臂232、自连接臂232向前形成的弹片状接触臂233,而且两个接触臂233的延伸趋势为渐渐靠近直至其间距仅能容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未图示)插入时再渐渐分开延伸。竖臂231收容于绝缘本体1的端子通道114中,端子通道114的凸肋1142位于两竖臂231之间,每个竖臂231上端设有收容于端子通道114的长槽1143中的一对楔形第一凸块2311、第二凸块2312,第二凸块2312的竖直高度比第一凸块2311高。所述导电端子2的横向宽度及竖直高度与绝缘本体1的端子通道114宽度及高度均相近。导电端子2的挡板部24为自一竖臂231后边缘向另一竖臂231延伸且宽度及高度与绝缘本体1的端子通道114的宽度大致相同的矩形金属板。挡板部23收容于端子通道114且位于凸肋1143的后端,挡板部23恰好将端子通道114朝后的开口挡住,将平板部21与接触部23分隔开,如此设计,当焊接线缆到平板部21上时,焊料不会渗入接触部23影响对接,而且使用胶水加固平板部21与绝缘本体1时也不用担心胶水流进接触部23中。
组装时,一排导电端子2沿对接方向分别自绝缘本体1的端子通道114插入收容槽121中,导电端子2的连接臂232、接触臂233收容于收容槽121中,导电端子2的连接部22及竖臂231收容于端子通道114中,连接部22的弹片222与绝缘本体1的凹槽116卡扣,导电端子2的楔形凸块2311收容于端子通道114的长槽1143中,导电端子2的挡板部24遮蔽端子通道114向后的开口,平板部21位于绝缘本体1的矩形槽113中。第二步,利用胶水将平板部21与绝缘本体1固持在一起。第三步,将线缆(未图示)焊接在平板部21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可通过焊接与线缆电性连接,从而降低了对线缆的外径及导体的粗细的要求,同时增大了该电连接器100的使用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设有基部及自基部前端沿对接方向延伸的对接部的绝缘本体及沿对接方向组装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具有供导电端子穿过且具有向后的开口的端子通道,所述对接部具有与所述端子通道导通的若干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组装于基部且用于焊接线缆的平板部、自平板部向前延伸位于所述端子通道的连接部、自连接部两侧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的接触部以及位于平板部与连接部之间且遮蔽所述端子通道的开口的挡板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包括自所述连接部两侧垂直向上延伸的一对竖臂、自竖臂水平向前延伸的一对连接臂、自连接臂向前形成的一对弹片状接触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连接部及竖臂收容于所述端子通道。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接部具有一通孔以及自通孔前边缘向下突伸的弹片,所述绝缘本体的基部设有与所述弹片卡扣的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通道沿对接方向延伸且具有一顶壁及两侧壁,自该顶壁向下突伸一沿对接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两竖臂之间的凸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挡板部为自所述导电端子的一个竖臂的后端延伸至另一竖臂的矩形金属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挡板部收容于所述端子通道且与所述凸肋后端相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通道具有位于所述凸肋两侧的两个长槽,所述导电端子的每个竖臂上端设有收容于所述长槽的一对楔形凸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挡板部的横向宽度及纵向高度与所述导电端子通道的宽度及高度相同。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平板部与绝缘本体通过胶水固持在一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3003259U CN201639022U (zh) | 2010-01-08 | 2010-01-08 | 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3003259U CN201639022U (zh) | 2010-01-08 | 2010-01-08 | 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639022U true CN201639022U (zh) | 2010-11-17 |
Family
ID=43083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300325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39022U (zh) | 2010-01-08 | 2010-01-08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639022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09715A (zh) * | 2012-07-04 | 2012-10-03 | 东莞市胜蓝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焊接式连接器 |
CN102738615A (zh) * | 2011-04-08 | 2012-10-17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 |
CN110350354A (zh) * | 2019-07-02 | 2019-10-18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器及绝缘壳体 |
CN110350342A (zh) * | 2019-07-02 | 2019-10-18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信号孔接触件 |
-
2010
- 2010-01-08 CN CN2010203003259U patent/CN201639022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38615A (zh) * | 2011-04-08 | 2012-10-17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 |
CN102738615B (zh) * | 2011-04-08 | 2015-01-07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线缆连接器 |
CN102709715A (zh) * | 2012-07-04 | 2012-10-03 | 东莞市胜蓝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焊接式连接器 |
CN102709715B (zh) * | 2012-07-04 | 2014-04-23 | 东莞市胜蓝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焊接式连接器 |
CN110350354A (zh) * | 2019-07-02 | 2019-10-18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器及绝缘壳体 |
CN110350342A (zh) * | 2019-07-02 | 2019-10-18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信号孔接触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55837B (zh) | 背板連接器組件 | |
CN107681371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29143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74183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191654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1773961U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102055087B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2667709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107978901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672734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336396Y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2076576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247202A (zh) | 板对板型rf插头 | |
CN103094736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1639022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8233024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8270112B (zh) | 电连接器 | |
US8221167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0621112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63902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076527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831483Y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2749130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163902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076507U (zh) | 线缆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7 Termination date: 20150108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