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94511U - 汽车前围上挡板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前围上挡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494511U CN201494511U CN2009203070814U CN200920307081U CN201494511U CN 201494511 U CN201494511 U CN 201494511U CN 2009203070814 U CN2009203070814 U CN 2009203070814U CN 200920307081 U CN200920307081 U CN 200920307081U CN 201494511 U CN201494511 U CN 2014945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wl
- automobile
- upper panel
- baffle plate
-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围上挡板,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汽车行人保护装置存在的不能在碰撞中有效保护行人头部和结构复杂等技术问题。本汽车前围上挡板,呈片状结构,前围上挡板由压溃部、加强部和连接部组成,加强部位于前围上挡板的中部,压溃部和连接部位于加强部的两侧,该压溃部、加强部和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加强部的刚度大于压溃部。本汽车前围上挡板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有效的保护了行人的生命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前围上挡板,特别是一种汽车前围上挡板。
背景技术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大,马路上到处流动着各色各样的汽车。随着汽车增多,与行人发生碰撞事故的数量也随之增多。一般当行人被汽车前围(包括前保险杠)第一次撞击后,行人翻向发动机罩,再与前挡风玻璃、雨刮、发动机罩等硬物发生二次碰撞。对于行人的头部而言,其受到的伤害主要集中在二次碰撞时与前挡风玻璃撞击中。
现在对第一次碰撞的保护各个汽车厂家都有很多的方法,技术方案也比较成熟,但对于二次碰撞的保护则不多。大部分轿车没有考虑到保护行人的头部,在欧洲行人头部碰撞试验中伤害值超标,无法出口到欧洲。因此如何在发生汽车与行人相撞时,有效地保护行人的头部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二次碰撞的保护这一领域中,一些厂家也做过一些探索,如(CN1931638A)所公开的行人保护装置,包括控制单元、气源和气袋,控制单元与气源电连接,气源与气袋相通,发动机罩靠近前挡风玻璃一侧与车身为可打开连接,气袋未展开时折叠安置在发动机罩内靠近前挡风玻璃一侧,展开时气袋平铺在前挡风玻璃上,并且展开的气袋的一部分位于打开的发动机罩下并且对发动机罩形成支撑。
发生事故后,气袋充气打开,行人的头部被挡风玻璃前的气袋缓冲,减少撞击的冲击力,达到保护头部的目的。但该结构复杂,所涉及的零件很多,包括一次性使用的气袋,还包括用于控制该装置起作用的控制单元,成本很高。而且是通过控制单元接通气源的电路后,使气源产生气体来填充气袋,然后等气袋内的气压达到一定的压力后才能有效的保护到行人的头部,这样,中间的反应时间长,不能保证及时的为行人提供保护,安全性比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有效保护行人头部的汽车前围上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前围上挡板,呈片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围上挡板由压溃部、加强部和连接部组成,所述的加强部位于前围上挡板的中部,所述的压溃部和连接部位于加强部的两侧,该压溃部、加强部和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加强部的刚度大于压溃部。
前围上挡板设置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下端内侧,当事故发生后,行人被撞上发动机盖并在上面滑行,行人的头部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发生碰撞,这时用于支撑前挡风玻璃的前围上挡板受到撞击力的作用,并使得其上面的压溃部迅速的发生变形,前挡风玻璃顺着行人的头部运动方向向后移动一段距离,在移动过程中使行人的头部受到缓冲,降低头部的加速度,使头部在事故中的伤害减少。在压溃部的后面设置有加强部使得压溃部的冲击应力更加的集中,使得压溃变形更加的完全,并使上述的压溃变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上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中,所述的前围上挡板由一体式的金属板制成。一般汽车的钣金主要靠冲压成型,采用一体式的金属板更加方便加工制造,并使得该前围上挡板有一定的刚度。
在上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中,所述的压溃部由前围上挡板沿其自身的中轴线的垂直线弯折形成。当前围上挡板的一个区域弯折后,在弯曲的面上受到与折痕垂直的冲击压力则很容易将该区域压溃。
在上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中,所述的压溃部截面呈U形。当冲击压力作用在U字形的侧面时,很容易将该U字形的区域压扁。
在上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中,所述的加强部包括若干条与上述的中轴线垂直的横向加强筋和若干条与中轴线平行的纵向加强筋,该横向加强筋位于纵向加强筋与压溃部之间。横向加强筋和纵向加强筋使加强部的刚度提高,以便压溃部在碰撞的时候能被迅速、完全的压溃。
在上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中,所述的横向加强筋由前围上挡板局部凸起形成或由金属件焊接在前围上挡板的上面形成。该横向加强筋使所在的区域刚度加强,无法被冲击压力压溃,也使得冲击压力更加集中的作用在上述的压溃部,使压溃部的压溃变形更加的完整。
在上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中,所述的纵向加强筋由前围上挡板局部压制成凹坑所成或由金属件焊接在前围上挡板上形成。纵向加强筋对横向加强筋起到强度补充的作用,更加保证所在区域的刚度。
在上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中,所述的连接部包括设置在前围上挡板上的若干固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前围上挡板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在前挡风玻璃与行人的头部碰撞后,压溃部能通过自身的压溃作用来使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向后移动,以此来减缓行人头部的加速度,有效的保护了行人的生命安全;在压溃部的后面设计横向加强筋以及若干条纵向加强筋,使加强部的刚度提高,以便压溃部在碰撞的时候能被迅速、完全的压溃,并使上述的压溃变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前围上挡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汽车前围上挡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A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汽车前围上挡板在汽车中的局部装配俯视图。
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
图6是汽车中的前围部分局部剖视装配图。
图中,1、前围上挡板;2、压溃部;3、加强部;3a、横向加强筋;3b、纵向加强筋;4、前挡风玻璃;5、支撑件;6、发动机盖;7、前围上部总成;8、前围总成;9、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6所示,汽车的前围部分包括前围上部总成7和前围总成8,前围上部总成7包括支撑件5和前围上挡板1。如图4、图5所示,前围上挡板1,位于前挡风玻璃4下端内侧,并靠近前挡风玻璃4与发动机盖6交汇处。前围上挡板1通过支撑件5连接在前挡风玻璃4上,并将前挡风玻璃4支撑在前围总成8上。前围上挡板1上设有能被迅速压溃的压溃部2和能保持本身形状的加强部3。
具体来讲,如图1所示,前围上挡板1采用一体式的金属板件制成,呈片状结构,一般汽车的钣金主要靠冲压成型,采用一体式的金属板更加方便加工制造,并使得该前围上挡板1有一定的刚度。
如图2所示,压溃部2是由前围上挡板1弯折形成,原理是当前围上挡板1的一个区域弯折后,在弯曲的面上受到冲击压力则很容易将该区域压溃。压溃部2截面呈U形。当冲击压力作用在U字形的侧面时,很容易将该U字形的区域压扁。
如图3所示,加强部3位于压溃部2远离前挡风玻璃4侧,加强部3包括一条与碰撞方向垂直的横向加强筋3a和五条与碰撞方向平行的纵向加强筋3b,横向加强筋3a位于纵向加强筋3b与压溃部2之间。横向加强筋3a和纵向加强筋3b使加强部3的刚度提高,以便压溃部2在碰撞的时候能被迅速、完全的压溃。本实施例中横向加强筋3a由前围上挡板1局部凸起形成,作为另一种方案也可以由金属件焊接在前围上挡板1的上面形成。本实施例中纵向加强筋3b由前围上挡板1局部压制成凹坑所成,作为另一种方案也可以由金属件焊接在前围上挡板1上形成。纵向加强筋3b对横向加强筋3a起到强度补充的作用,更加保证所在区域的刚度。
连接部9位于加强部3远离前挡风玻璃4侧,该连接部9包括设置在前围上挡板1上的若干固定孔,该前围上挡板1通过连接部9与前围总成8螺纹固连。
当事故发生后,行人被撞上发动机盖6并在上面滑行,行人的头部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4发生碰撞,这时用于支撑前挡风玻璃4的前围上挡板1受到撞击力的作用,并使得其上面的压溃部2迅速的发生压溃变形。前挡风玻璃4顺着行人的头部运动方向向后移动一段距离,在移动过程中使行人的头部受到缓冲,降低头部的加速度,使头部在事故中的伤害减少。在压溃部2的后面设计横向加强筋3a以及纵向加强筋3b,使加强部3的刚度提高,以便压溃部2在碰撞的时候能被迅速、完全的压溃,并使上述的压溃变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汽车前围上挡板,呈片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围上挡板(1)由压溃部(2)、加强部(3)和连接部(9)组成,所述的加强部(3)位于前围上挡板(1)的中部,所述的压溃部(2)和连接部(9)位于加强部(3)的两侧,该压溃部(2)、加强部(3)和连接部(9)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加强部(3)的刚度大于压溃部(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围上挡板(1)由一体式的金属板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溃部(2)由前围上挡板(1)沿其自身的中轴线的垂直线弯折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溃部(2)截面呈U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强部(3)包括若干条与上述的中轴线垂直的横向加强筋(3a)和若干条与中轴线平行的纵向加强筋(3b),该横向加强筋(3a)位于纵向加强筋(3b)与压溃部(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加强筋(3a)由前围上挡板(1)局部凸起形成或由金属件焊接在前围上挡板(1)的上面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加强筋(3b)由前围上挡板(1)局部压制成凹坑所成或由金属件焊接在前围上挡板(1)上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前围上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部(9)包括设置在前围上挡板(1)上的若干固定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3070814U CN201494511U (zh) | 2009-07-30 | 2009-07-30 | 汽车前围上挡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203070814U CN201494511U (zh) | 2009-07-30 | 2009-07-30 | 汽车前围上挡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494511U true CN201494511U (zh) | 2010-06-02 |
Family
ID=42437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20307081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94511U (zh) | 2009-07-30 | 2009-07-30 | 汽车前围上挡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494511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28685A (zh) * | 2012-06-20 | 2012-10-17 | 曾红 | 一种金属板材折边加强结构 |
CN104136308A (zh) * | 2012-02-24 | 2014-11-0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围板结构 |
-
2009
- 2009-07-30 CN CN2009203070814U patent/CN20149451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36308A (zh) * | 2012-02-24 | 2014-11-0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围板结构 |
CN104136308B (zh) * | 2012-02-24 | 2016-08-2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围板结构 |
CN102728685A (zh) * | 2012-06-20 | 2012-10-17 | 曾红 | 一种金属板材折边加强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452785B2 (en) | Vehicle cowl portion structure | |
JP4004924B2 (ja) | 車両用バンパ装置 | |
JP5433652B2 (ja) |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103569000B (zh) | 车辆前部结构 | |
KR101448745B1 (ko) | 차량용 충격흡수장치 | |
US6612644B2 (en) | Fender for automobiles | |
JP2012515685A (ja) | フロントバンパーの中央部がボンネットまで広がる自動車 | |
CN205059737U (zh) | 一种汽车底盘全框式前托架 | |
CN111301337A (zh) | 车辆前部结构 | |
JP2005297726A (ja) | 自動車用バンパ | |
CN212149028U (zh) | 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机罩外板的支撑结构 | |
CN218112779U (zh) | 前风窗横梁总成和车辆 | |
CN201494511U (zh) | 汽车前围上挡板 | |
JP5482180B2 (ja)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バンパ | |
JP2010173596A (ja) | 衝撃吸収部材及び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 |
CN201784702U (zh) | 汽车发动机罩铰链结构 | |
JP4162958B2 (ja) | 衝撃緩衝部材 | |
JP4539320B2 (ja) | 車両用牽引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 |
JP4479637B2 (ja) |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 |
CN209892359U (zh) | 一种汽车空滤安装结构总成 | |
CN201273533Y (zh) | 一种用于汽车前大灯的翼子板加强板 | |
JP2007504033A (ja) |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 |
CN207466786U (zh) | 汽车侧围前围板总成 | |
KR101124981B1 (ko) | 자동차용 후드 스트라이커 | |
JP6139201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