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66791A - 织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的综框引导装置 - Google Patents
织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的综框引导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66791A CN1966791A CN 200610160333 CN200610160333A CN1966791A CN 1966791 A CN1966791 A CN 1966791A CN 200610160333 CN200610160333 CN 200610160333 CN 200610160333 A CN200610160333 A CN 200610160333A CN 1966791 A CN1966791 A CN 19667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forementioned
- heald frame
- guide
- loom
-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将综框连结于借助驱动源向上下方向往复运动的驱动棒上的经纱开口装置中,容易从综框分离综框的引导部件和驱动棒,容易进行综框的安装。松开螺栓(5)而解除侧撑杆(2)与驱动棒(3)的结合。然后松开半体部件(36)的螺栓(38)而解除圆筒(22)与固定轴(34)的结合。在该状态下使处于自由状态的引导机构(10)以连结部为中心向右倾动。此时,利用圆筒的内壁部(31)与固定轴之间的空间(31a),容许圆筒相对固定轴在上下方向上发生高度位置的变化。因此,圆筒可边相对固定轴倾斜边向机架(18)侧移动。结果,引导部件(26)倾动到机架侧的退避位置而静止,所以可在与综框(1)之间形成大的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配置在综框侧方的引导机构引导前述综框的上下运动的、织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的综框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在经纱开口装置中,有利用从配置在织机下方的驱动源传递来的往复驱动力使综框上下往复运动的所谓积极开口方式,该例示于图9。
在构成综框1的侧撑杆2的外侧方,配置有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刚体制的驱动棒3。在驱动棒3的上端部7覆盖着一对槽形的保持器6、6,保持器6、6和侧撑杆2的上端部被夹持器4围绕,利用螺栓5的紧固而一体化。
又,在驱动棒3的上端部7刻设有外螺纹,在该外螺纹上旋入高度调节螺母8以及锁定螺母9,形成综框1的高度调节机构。在调节综框1的高度时,松开夹持器4的螺栓5以及锁定螺母9,通过旋转高度调节螺母8,可使综框1向上方或下方移动。
在驱动棒3的下端固定有连杆11,连杆11利用连结部13a可转动地连结在能以轴12为中心转动的三叉状的摆动杆13上。摆动杆13贯通织机的机架18的贯通孔19,与连结在未图示的驱动源上的驱动连杆14连结而往复运动。
另一方面,摆动杆13通过连结连杆15而使配置在未图示的综框1左侧(图9的左侧)的相同构造的驱动棒同样上下运动。
因此,驱动棒3利用摆动杆13的往复运动而上下往复运动,所以,利用夹持器4而一体化了的综框1一起上下运动,进行未图示的经纱的开口运动。
综框1以及驱动棒3,为了防止上下运动引起的织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振动,进行稳定的经纱开口运动,而由配置在侧撑杆2外侧方的上下一对引导部件56的引导槽引导。虽然未图示,但在图9的左侧的综框1外侧方也配置着同样的引导部件。
引导部件56由支承托架57保持在综框1的引导位置上,所述支承托架57利用螺栓58固定在机架18上安装的轴59上。
然而,在织机上随着织物规格的变化,频繁进行与综框1一起将旧经纱替换成新规格经纱的作业。即,在前述结构的经纱开口装置中,是进行下述作业:松开螺栓5,拆下夹持器4,将综框1从上方提起而从引导部件56卸下。然后进行将新的综框1从上方插入引导部件56的引导槽中的作业。
但是,引导部件56的引导槽是与综框的厚度大致相等程度的非常窄的宽度,并且综框要使用至少4张以上,通常使用8~16张,所以要将这些综框从上方准确插入引导部件56的引导槽中是非常困难的,作业繁杂且耗时多。
为了使这些综框的插入作业简化,提出过专利文献1公开的综框引导移动机构。
专利文献1的综框引导移动机构,如专利文献1的说明书以及附图所示,是如下构造:将综框引导件20的支承轴21以可滑动和固定的方式嵌合在织机机架10上安装的圆筒40内,通过利用圆筒40的引导使解除了固定的支承轴21在轴向上平行移动,而使综框引导件20脱离综框30。
在前述图9所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采用了专利文献1公开的综框引导移动机构。
即,在图9中,松开螺栓5,拆下夹持器4而解除侧撑杆2与驱动棒3的结合。然后松开螺栓58,使支承托架57与驱动棒3以及引导部件56一起沿轴59向机架18侧平行移动,从而使引导部件56脱离侧撑杆2。
专利文献1:特开平10-140436号公报
但是,图9所示的经纱开口装置与专利文献1的经纱开口装置不同,是引导部件56与驱动棒3一起移动的构造。驱动棒3利用连结部13a而与下端的连杆11以及摆动杆13结合,从而不能平行移动,所以支承托架57必须边使驱动棒3挠曲边进行移动。
结果,虽然可使引导部件56脱离侧撑杆2,但只能空出微小的间隙。
这样的状态,在拆卸综框1时,由于只要向上方提起即可所以不会造成大问题,但在安装综框1时,仍必须从上方插入引导部件56的引导槽中,这样的综框插入作业很困难,存在必须由多个工人进行繁杂作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借助配置在综框下方的驱动源而向上下方向往复运动的驱动棒与综框相连的经纱开口装置中,提供一种能将综框的引导部件以及驱动棒较多地从综框分离、从而容易进行综框的安装作业的综框引导装置。
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特征在于,在通过将多个综框分别固定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根由刚体构成的驱动棒上,且将前述多根驱动棒分别可转动地连结在与配置于前述综框下方的驱动源连结的多个摆动杆的连结部上,从而赋予前述综框开口运动的织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在前述综框外侧方的引导位置上,配置有引导机构,所述引导机构包括在织机的运行中引导前述综框及前述驱动棒的上下运动的引导部件、以及前述引导部件的保持部件,将前述引导机构以下述方式安装在织机机架的支承部件上:能与前述驱动棒一起,以前述驱动棒与前述摆动杆的连结部为中心,从前述引导位置倾动到前述综框外侧方的退避位置。
因此,通过使综框的引导部件倾动,可扩大综框上方的侧撑杆与引导部件的间隔,所以综框的安装变得特别容易,可缩短作业时间。
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利用固定轴构成前述引导机构的保持部件和前述支承部件中的某一者,利用嵌合在前述固定轴上的嵌合部件构成另一者,在前述固定轴与前述嵌合部件之间形成使得前述固定轴与前述嵌合部件能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空间。
因此,利用嵌合部件与固定轴这样的简单构成要素、和形成用于使两者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空间这样的简单结构,可使引导部件倾动。
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前述保持部件包括筒和半体部件,所述筒具有半体部,所述半体部具有直径比前述机架的作为支承部件的固定轴大的大直径内壁部、以及直径与前述固定轴大致相等的小直径内壁部,所述半体部件具有与前述半体部对应的紧固部件。
因此,前述保持部件利用半体部件相对固定轴牢固地紧固固定,所以在织机的运行中引导部件可在稳定的状态下引导综框。
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部件具有引导前述综框的多条引导槽、和引导前述驱动棒的多条引导槽,并固定在前述保持部件的臂上。
因此,可利用具有引导槽的引导部件这样的简单构造体,同时引导多个综框和多根驱动棒。
技术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部件配置在前述综框的上下2处,分别固定在向前述保持部件的上下延伸的2根臂上。
因此,可实现引导部件的小型化,并且使综框的引导功能稳定化。
技术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前述综框与前述驱动棒在前述综框的上方位置上借助夹持器结合,并且,具有前述综框的高度调节机构。
因此,可在综框的上方位置这样宽阔的空间内,进行综框的高度调节,所以工人容易进行综框的高度调节作业。
本发明,通过倾动引导部件,特别是能扩大综框上方的侧撑杆与引导部件的间距,所以可容易进行综框的安装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的概略主视图。
图2(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2(b)是表示图2(a)的倾动状态的主视图。
图3(a)是图2(a)的垂直剖视图,图3(b)是图3(a)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引导机构的局部剖面右侧视图。
图5是表示图4的局部剖面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的概略主视图。
图7(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7(b)是表示图7(a)的B-B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织机的概略主视图。
图9是表示现有装置的织机的概略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对象的经纱开口装置,是与图9中说明的经纱开口装置相同的结构,所以同样的部分采用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图9中没有说明的构成部分另外说明。
综框1使用了多张,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使用了8张。因此,通过连结在驱动源上的连杆14、摆动杆13、连杆11而到达驱动棒3的驱动机构与各综框1对应地配置。又,如图1所示,驱动棒3与综框1的左右侧撑杆2对应地以同一构造体配置,图1左侧的驱动棒3下端的连杆11连结在L型摆动杆17上而上下运动,所述摆动杆17与连结于摆动杆13的连结连杆15相连并以轴16为中心转动。因此,在织机的运行中,左右驱动棒3、3同步上下运动,从而利用夹持器4、4连结在驱动棒3、3上的综框1上下运动,进行经纱的开口运动。
配置在综框1外侧方的引导位置上的引导机构10、10是左右相同的结构,所以以下说明图1右侧所示引导机构10的结构。
引导机构10包括:配置在上下2处的引导综框1的引导部件26、以及引导部件26的保持部件30。
引导部件26是树脂制的,如图5所示,具有向综框1侧敞开的至少与所使用的综框1相同数量的梳状引导槽27,各侧撑杆2以可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嵌合在该引导槽27中。又,在引导槽27的相反侧,形成有与各侧撑杆2对应配置的、容许驱动棒3上下运动的多条引导槽28。
另外,引导部件26通过粘接或螺纹固定等方式而将引导槽28侧固定安装在保持板25上,引导槽28仅朝上下方向敞开。
保持部件30如图4所示,包括中央的圆筒22和从圆筒22向上方以及下方延伸的2根臂20、21。臂20在其末端部23利用螺栓29固定着上方位置的引导部件26的保持板25,臂21在其末端部24利用螺栓29固定着下方位置的引导部件26的保持板25,从而上下位置的引导部件26和保持部件30一体化。
圆筒22如图3所示,形成有半体部33,该半体部33在综框1侧形成有大直径的内壁部31,在机架18侧具有小直径的内壁部32。圆筒22还设置有半体部件36,该半体部件36具有与半体部33的内壁部32同一直径的内壁部35。又,半体部件36如图2所示,在其外周面上,于织机的前后方向2处具有挖除部37,可利用作为紧固部件的螺栓38固定在半体部33上。因此,通过在将圆筒22嵌合在固定轴34上后将半体部件36覆盖在固定轴34上,并在半体部33上旋入螺栓38,可将圆筒22固定在固定轴34上,将引导机构10配置在图1所示综框引导位置上。此时,固定轴34为与半体部件36的内壁部35及半体部33的内壁部32接触的状态,在固定轴34与大直径的内壁部31之间形成空间31a。
下面说明以上构成的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织机的通常运行时,引导机构10设置在图1的引导位置上,如图5所示,在侧撑杆2嵌合于引导部件26的引导槽27中,并且驱动棒3嵌合在引导槽28中的状态下,如图3(a)所示,将圆筒22嵌合在固定轴34上,利用半体部件36与螺栓38的紧固而固定。因此,在织机的运行中,引导部件26可在稳定的状态下引导综框1以及驱动棒3。
当由于织造规格的变更而需要进行新规格的装设时,工人停止织机,进行以下作业。另外,作业之前,所有的综框1均由升降机或起重机等悬吊机构保持着。在该状态下,工人首先松开螺栓5而解除侧撑杆2与驱动棒3的结合。夹持器4沿着驱动棒3的槽状保持器6移动到侧撑杆2上端的上方,安装在图6所示的上端位置。然后,松开半体部件36的螺栓38,解除圆筒22与固定轴34的结合。
在该状态下,将处于自由状态的引导机构10向图1中右方移动时,驱动棒3由于被保持在引导部件26的引导槽28中,所以会以与摆动杆13连结的连结部13a为中心倾动。此时,在圆筒22的内壁部31与固定轴34之间存在空间31a,而且半体部件36与半体部33之间的结合被解除了,从而在半体部33的上方实际上也存在自由空间。所以,随着驱动棒3的倾动而产生的、圆筒22与固定轴34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位置变化得到允许,圆筒22能以大直径的内壁部31和小直径的内壁部32的交接处附近为中心倾动。因此,圆筒22如图2(b)所示,可边相对于固定轴34倾斜边向图中右方移动。
结果,引导机构10和驱动棒3如图6所示,成为一体而倾动到综框1外侧方的机架18侧退避位置,保持部件30的右侧端部抵接在未图示的止动部件上,从而静止下来。由于驱动棒3的重心比连结部13a更靠机架18侧,所以该倾动状态得以稳定保持。
另外,图1左侧的引导机构10在综框的安装、拆卸作业中不必倾动,所以原样固定在引导位置上。在综框的安装、拆卸作业中必须倾动图1左侧的引导机构10时,可将右侧的引导机构10设成固定状态。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有根据需要在右侧或左侧均可将引导部件26、26倾动到退避位置的优点。
利用引导机构10的倾动,综框1的侧撑杆2从引导部件26分离,与引导部件26之间形成大的空间。因此,综框1可利用悬吊机构原样向上方提起。另外,综框1的拆卸,只要向上方抬起即可进行,所以也可在倾动引导机构10之前敞开夹持器4的时刻,利用悬吊机构向上方提起综框1。
由悬吊机构运来的新的综框1,经过因引导机构10的倾动而空出的空间从上方下降到综框安装位置。在该位置使各综框1向图1的左侧移动,将各综框1的左侧侧撑杆2嵌合在左侧引导部件26的各引导槽27中。然后,使右侧的引导机构10以连结部13(a)为中心转动到引导位置,将各综框1的右侧侧撑杆2嵌合在右侧引导部件26的各引导槽27中。接下来,紧固半体部件36的螺栓38,将圆筒22固定在固定轴34上,右侧的引导机构10被配置在引导位置。并且,降下夹持器4,在嵌合于侧撑杆2上的状态下紧固螺栓5,从而使侧撑杆2与驱动棒3一体化,装设作业结束。
(第2实施方式)
图7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改变了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机构10的保持部件30的结构。
保持部件30包括L型部件41、和从L型部件41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臂20以及21。
L型部件41上安装臂20、21的部分形成为圆筒形,但嵌合在作为安装到机架18上的支承部件的固定轴44上的部分,如图7(b)所示,形成为包括上壁39和垂直壁40的L字形,下方敞开而形成自由空间。又,在垂直壁40上如图7(a)所示,形成有从图中右上方向左下方延伸的长孔42。
固定轴44在与L型部件41嵌合的部分上形成有上方的水平面45和侧方的垂直面46。
将L型部件41嵌合在固定轴44上时,上壁39接触固定轴44的水平面45,垂直壁40接触固定轴44的垂直面46。在该状态下,将螺栓43穿过长孔42旋入固定轴44的螺纹孔中,从而将保持部件30固定在固定轴44上。因此,引导机构10被设定在引导位置上,在织机的运行中可引导综框1的上下运动。
进行装设时综框1的安装、拆卸作业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从侧撑杆2上卸下夹持器4后,松开螺栓43,使引导机构10向机架18侧倾动。L型部件41下方敞开,所以允许因倾动而产生的上下位置变化,固定在臂20、21上的引导部件26、26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倾动到退避位置。另外,螺栓43嵌合在倾斜形成的长孔42中,所以容许L型部件41边倾动边向机架18侧移动。
(第3实施方式)
图8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改变了第1实施方式的引导机构10中的引导部件26的保持板25与保持部件30的结构,而将连杆机构作为基本结构。
一对引导部件26、26利用螺栓55、55固定在1张平板52上。另一方面,保持部件30由2节连杆机构构成,所述2节连杆机构包括利用螺栓51连结且配置成V字形的第1连杆47以及第2连杆50。第1连杆47利用螺栓49连结在机架18上固定的作为支承部件的托架48上,第2连杆50利用螺栓54连结在平板52上固定的托架53上。
引导机构10配置在织机运行时的引导位置时,通过紧固螺栓49、51、54,而固定托架48、第1连杆47、第2连杆50以及托架53,将它们一体化。因此,引导部件26、26可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综框1的引导。
进行装设时,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从侧撑杆2卸下夹持器4后,松开螺栓49、51、54,从而使托架48与第1连杆47之间、第1连杆47与第2连杆50之间以及第2连杆50与托架53之间分别变为可转动状态。于是,当使引导机构10向机架18侧倾动时,第1连杆47和第2连杆50以螺栓49为中心折叠,所以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驱动棒3以连结部13a为中心倾动,可使引导部件26、26从引导位置移动到退避位置。
在第3实施方式中,利用连杆构成引导机构10的保持部件30,所以可利用简单的结构使引导部件26、26倾动。
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各实施方式的方案,可在发明的宗旨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可如下实施。
(1)对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圆筒22与固定轴34的关系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的L型部件41与固定轴44的关系,也可将圆筒22以及L型部件41设计为安装在机架18上的支承部件,将固定轴34以及固定轴44设计为保持部件30的构成部件。
(2)第1实施方式中的圆筒22,可利用外形为四边形或多边形的方筒构成。此时,方筒的内部设计为圆形或方形,与此对应,固定在机架18上的固定轴34的外形也构成为圆形或方形。
(3)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构成为,将L型部件41上下颠倒,使上壁39位于固定轴44的下方。这种情况下,水平面45形成在固定轴44的下表面上即可。
(4)第3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件30,也可利用使用了多根连杆的多节连杆机构构成。
(5)也可以只在图1所示综框1的右侧实施本发明的引导机构10,而综框1的左侧利用图9所示现有装置的引导部件构成。
Claims (6)
1.一种织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的综框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通过将多个综框分别固定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根由刚体构成的驱动棒上,且将前述多根驱动棒分别可转动地连结在与配置于前述综框下方的驱动源连结的多个摆动杆的连结部上,从而赋予前述综框开口运动的织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
在前述综框外侧方的引导位置上,配置有引导机构,所述引导机构包括在织机的运行中引导前述综框及前述驱动棒的上下运动的引导部件、以及前述引导部件的保持部件,
将前述引导机构以下述方式安装在织机机架的支承部件上:能与前述驱动棒一起,以前述驱动棒与前述摆动杆的连结部为中心,从前述引导位置倾动到前述综框外侧方的退避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的综框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固定轴构成前述引导机构的保持部件和前述支承部件中的某一者,利用嵌合在前述固定轴上的嵌合部件构成另一者,在前述固定轴与前述嵌合部件之间形成使得前述固定轴与前述嵌合部件能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的综框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保持部件包括筒和半体部件,所述筒具有半体部,所述半体部具有直径比前述机架的作为支承部件的固定轴大的大直径内壁部、以及直径与前述固定轴大致相等的小直径内壁部,所述半体部件具有与前述半体部对应的紧固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的综框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部件具有引导前述综框的多条引导槽、和引导前述驱动棒的多条引导槽,并固定在前述保持部件的臂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织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的综框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引导部件配置在前述综框的上下2处,分别固定在向前述保持部件的上下延伸的2根臂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的综框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综框与前述驱动棒在前述综框的上方位置上借助夹持器结合,并且,具有前述综框的高度调节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331803 | 2005-11-16 | ||
JP2005331803A JP4462172B2 (ja) | 2005-11-16 | 2005-11-16 | 織機の経糸開口装置における綜絖枠ガイド装置 |
JP2005331803 | 2005-11-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66791A true CN1966791A (zh) | 2007-05-23 |
CN1966791B CN1966791B (zh) | 2010-08-04 |
Family
ID=38075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1603336A Active CN1966791B (zh) | 2005-11-16 | 2006-11-16 | 织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的综框引导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462172B2 (zh) |
CN (1) | CN196679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04139A (zh) * | 2012-05-21 | 2012-10-03 | 广东丰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织机的开口连杆与综框连接结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34923B (zh) * | 2012-02-06 | 2013-08-14 | 江苏华峰自然纤维制品有限公司 | 多花型自然纤维提花织机传动机构 |
CN102534967B (zh) * | 2012-02-06 | 2014-01-22 | 江苏华峰自然纤维制品有限公司 | 多花型自然纤维提花织机摆臂 |
CN103252427B (zh) * | 2012-07-25 | 2015-03-25 | 浙江旷达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通丝装造的校眼机的割线部件 |
CN102808265B (zh) * | 2012-08-20 | 2014-03-26 | 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带气垫的综框导轨 |
CN110144665A (zh) * | 2019-05-24 | 2019-08-20 | 常州市武进永光机械有限公司 | 圆织机用综丝杆下导向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40665B2 (ja) * | 1992-02-17 | 2001-12-17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織機における綜絖枠の支持装置 |
CN2175769Y (zh) * | 1993-08-21 | 1994-08-31 | 张一心 | 综框导轨 |
IT1265116B1 (it) * | 1993-10-21 | 1996-10-30 | Somet Soc Mec Tessile | Dispositivo di guida laterale dei quadri portalicci con sistema di bloccaggio e sbloccaggio perfezionato, per telai di tessitura |
-
2005
- 2005-11-16 JP JP2005331803A patent/JP4462172B2/ja active Active
-
2006
- 2006-11-16 CN CN2006101603336A patent/CN1966791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04139A (zh) * | 2012-05-21 | 2012-10-03 | 广东丰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织机的开口连杆与综框连接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66791B (zh) | 2010-08-04 |
JP4462172B2 (ja) | 2010-05-12 |
JP2007138322A (ja) | 2007-06-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66791A (zh) | 织机的经纱开口装置中的综框引导装置 | |
CN1172828C (zh) | 止动缸 | |
CN1234561C (zh) | 汽车转向系统 | |
CN1939833A (zh) | 悬挂导轨,尤其是悬挂式输送机或起重机的行驶导轨的装置 | |
CN1446125A (zh) | 筛选装置 | |
CN1496291A (zh) | 冲压机 | |
CN1774354A (zh) | 用于来回移动头枕的装置 | |
CN1861863A (zh) | 提花织机 | |
CN1271260C (zh) | 一种织机的梭口装置 | |
CN1039927C (zh) | 自由端纺纱机 | |
CN1642802A (zh) | 冲击吸收式转向柱装置 | |
CN1663738A (zh) | 线性驱动器 | |
CN1120907C (zh) | 用于双锁式针迹缝纫或刺绣机更换带梭心的梭心罩的装置 | |
CN1263647C (zh) | 搬送装置的工件定位机构 | |
CN102941478B (zh) | 一种全自动数控眼镜镜框加工机的夹具组件 | |
CN1764592A (zh) | 用于电梯的平衡装置 | |
CN207402413U (zh) | 一种吸气式锁付机构及螺丝机 | |
CN1834496A (zh) | 柔性丝杠自动啮合快速调距机构 | |
CN1896355A (zh) | 用于综框的端部结合件 | |
CN1856608A (zh) | 织带机 | |
CN216095024U (zh) | 一种新型外螺纹残留物清理装置 | |
CN1960820A (zh) | 缆索保持装置 | |
CN1046229C (zh) | 在一板上拉削通道孔的设备和拉削方法 | |
CN1134562C (zh) | 缝纫机的布进给装置 | |
CN101076430A (zh) | 具有线性导向器装置的工作机械及线性导向器更换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