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婴儿车中第1-1至第1-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第1-1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婴儿车的第1-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至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婴儿车的第1-1实施方式的图,利用其中的图4至图7,首先对婴儿车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这里,图4是表示婴儿车10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婴儿车10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表示手推杆20处于背面推压位置的状态,图6是表示婴儿车10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表示手推杆20处于对面推压位置的状态,图7是表示婴儿车10的侧视图,表示婴儿车10的折叠状态。
另外,在本说明书(也包括后述的第1-2至第1-4实施方式)中,“前”、“后”、“上”、“下”、“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用语,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意味着将手推杆20配置在背面推压位置而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更详细地讲,婴儿车10的“前后方向”是连结图4中的纸面的左下与右上的方向,图4中的纸面的左下侧是婴儿车10的前侧。另一方面,婴儿车10的“上下方向”是正交于前后方向的方向,是图4中的纸面的上下方向。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婴儿车10如图4及图7所示,是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宽度方向(正交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方向)中心线为中心大致对称的结构。
如图4至图6所示,婴儿车10具备:一对扶手60、60;一对后腿14、14,是将扶手60与各自的上端部分转动自如地连结的一对后腿14、14,分别转动自如地保持车轮16、16;一对前腿12、12,是将扶手60与各自的上端部分转动自如地连结的一对后腿12、12,分别转动自如地保持车轮16、16;一对连结杆30、30,将扶手60的后方部分和各自的上方部分转动自如地连结,并且将后腿14的中间部与各自的下方部分转动自如地连结;一对侧部框架40、40,是分别将前腿12的中间部分与连结杆30的下方部分连接一对侧部框架40、40,分别转动自如地连结在前腿12与连结杆30上;手推杆20,是以大致U字状延伸的手推杆20,将一对连结杆30、30的下方部分与大致U字的两端部分连结。手推杆20和连结杆30的转动轴(转动中心)以及侧部框架40和连结杆30的转动轴(转动中心)一致。并且,手推杆20能够配置在图5所示的背面推压位置及图6所示的对面推压位置上。
此外,如图4至图6所示,婴儿车10还具备一对托架38、38,是将后腿14的中间部分与连结杆30的下方部分分别连接的一对托架38、38,分别转动自如地连结在后腿14与连结杆30上。因此,连结杆30的下方部分经由该托架38转动自如地连结在后腿14的中间部分上。另外,托架38和连结杆30的转动轴(转动中心)与手推杆20和连结杆30的转动轴以及侧部框架40和连结杆30的转动轴一致。
另外,如图4及图6所示,在连结杆30的上端部分上设有防夹入部件70,但对于该防夹入部件70在后面叙述。
如图4所示,在一对前腿12、12之间设有将它们连接的脚架(footrest)44和前侧上部连结撑条42。其中的前侧上部连结撑条42如图所示,作为侧部框架40与前腿12的转动轴而发挥作用。
此外,如图4所示,在侧部框架40的后端部分上,相对于侧部框架40摆动自如地设有由大致U字状构成的背抵支承框46。并且,在由侧部框架40、前侧上部连结撑条42及背抵支承框46围成的区域中铺设有底部座位(base sheet)48。在背抵支承框46的后侧,设有固定在一对连结杆30、30之间的斜度(reclining)调节部件56,通过调节该斜度调节部件56的长度,能够调节背抵支承框46的倾斜角度。
如图6中清楚地表示,在各连结杆30的下方部分上,沿着连结杆30的长度方向滑动自如地设有在展开状态下与托架38的端部卡合而维持该展开状态的锁定部件32。如图4及图6所示,各锁定部件32具有向外侧突出的动作板34。另一方面,在手推杆20的下方部分上,如图4所示,设有具有与锁定部件32的动作板34卡合的锁定解除杆24的锁定解除部件22。锁定解除部件22通过操作设在手推杆20的大致中心部分上的远程操作装置28而沿着手推杆20向上方滑动。如果锁定解除部件22被拉起,则锁定解除杆24与动作板34卡合,锁定部件32被向上方拉起,锁定部件32与托架38的卡合被解除。
此外,如图4至图6所示,在手推杆20的中间部分上设有通过操作远程操作装置28而相对于手推杆20滑动的卡止部件26。另一方面,如图5及图6所示,在各扶手60上,设有与卡止部件26卡合来限制手推杆20的转动的一对卡止突起61a、61b。通过设在后方的卡止突起61b(图6)与卡止部件26卡合并相互卡止,如图5所示,手推杆20被固定为背面推压状态,在此情况下,手推杆20与连结杆30大致平行地向上延伸。另一方面,通过设在前方的卡止突起61a(图5)与卡止部件26卡合并相互卡止,如图6所示,手推杆20被固定为对面推压状态,在此情况下,手推杆20与后腿14大致平行地向上方延伸。
接着,对将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婴儿车10折叠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如果手推杆20处于对面推压位置,则在折叠操作之前,操作远程操作装置28而使卡止部件26滑动,使手推杆20从对面推压位置(图6)移动到背面推压位置(图5)。
接着,在手推杆20被配置在背面推压位置的状态下,首先,通过操作远程操作装置28、经由锁定解除部件22使锁定部件32滑动,将托架38与锁定部件32的卡合解除。接着,通过将手推杆20暂时向后上方拉起、然后向下方推下,使托架38相对于后腿14在图5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随着该操作,扶手60及侧部框架40相对于连结杆30在图5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这样的操作,如图7所示,在侧视中,手推杆20与前腿12大致平行地配置,并且降低了手推杆20的配置位置。
以上这样,如图7所示,婴儿车10被折叠,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成为紧凑的大小。另外,为了将婴儿车10从折叠状态展开,只要按照与上述的折叠操作相反的次序就可以。即,只要使托架38相对于后腿14向图7中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随之使扶手60及侧部框架40相对于连结杆30向图7中逆时针方向转动就可以。
接着,主要参照图1至图3,详细说明防夹入部件70的结构及作用。这里,图1是表示婴儿车的局部立体图,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说明防夹入部件的作用的图。
首先,利用图1至图3对扶手60进一步详细地叙述。特别是如图2所示,扶手60呈下方开口的截面大致U字状,具有由上部63及两侧部64、64构成的扶手主体62、和从扶手主体62的两侧部64向后方延伸的一对延伸部66、66。如图4所示,扶手主体62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延伸部66从扶手主体62的两侧部64延伸到配置于扶手主体62的后方的连结杆30的上端部分的两侧。并且,通过贯通一对延伸部66和连结杆30的上端部分的连结部件(连结轴)68,延伸部66转动自如地连接在连结杆30上。
如图1至图3所示,防夹入部件70构成为,将在连结杆30与扶手60之间产生的间隙、更详细地讲、将在连结杆30与扶手主体62的上部63的后端65之间产生的间隙填补。在本实施方式中,防夹入部件70具有嵌入在由管构成的连结杆30的上端部分上的安装部72、和配置在连结杆30与扶手60之间的间隙中的间隙填补部分76。
特别如图3所示,安装部72由作为将连结杆30的上方封锁的盖发挥功能的盖部分73、和设于盖部分的下方且配置在连结杆内的一对插入部分74构成。如图2所示,在各插入部分74上形成有插入连结部件68的孔74a。通过将连结扶手60与连结杆30的连结部件68插入到该孔74a内,防夹入部件70在经由安装部72固定在连结杆30上的状态下被支承。
另一方面,间隙填补部分76从嵌入在连结杆30的上端部分上的安装部72沿着连结杆30的面对扶手主体62侧的面垂下。间隙填补部分76包括在表示与扶手60和连结杆30的转动轴正交的剖视的图3中具有弧状的轮廓的弧状部分77,该弧状部分77面对扶手主体62的上部63的后端65。如图3所示,该弧状部分77成为沿着以由连结部件68规定的转动轴为中心、扶手60相对于连结杆30转动时的扶手主体62的上部63的后端65的移动轨迹的形状。
弧状部分77沿着宽度方向具有一定的厚度,但在宽度方向的任一个位置上,弧状部分77也优选地具有沿着面对的扶手主体62的后端65的移动轨迹的截面轮廓。在此情况下,弧状部分77沿着宽度方向具有与扶手主体62的后端65的宽度方向的轮廓对应的轮廓。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扶手主体62的后端65沿着宽度方向具有直线状的轮廓相对应,弧状部分77也沿着宽度方向具有直线状的轮廓。
接着,对将婴儿车10从展开状态(图6)折叠时、以及从折叠状态展开时的防夹入部件7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上述那样,在将婴儿车10从展开状态折叠时,扶手60相对于连结杆30转动。反之,在将婴儿车10从折叠状态展开时,扶手60也对于连结杆30转动。并且,如图3所示,在扶手60相对于连结杆30转动的情况下,在扶手60与连结杆30之间产生间隙、并且该间隙的大小变化。这是起因于扶手60与连结杆30的转动轴没有配置在连结杆30的面对扶手主体62侧的表面上的现象。因而,为了将扶手60与连结杆30牢固地连结,在将扶手60的延伸部66连接在连结杆30的中心(面对扶手主体62侧的表面(前侧的表面)和其相反侧的表面(后侧的表面)的中心)上的情况下,该现象是不可避免地产生的。
该间隙在扶手主体62的上部63的后端65与连结杆30的表面之间产生。并且,在将扶手60配置在连结扶手60的相对于连结杆30的转动轴和后端65的直线与连结杆30的表面正交的位置上的情况下,间隙的大小变得最大。并且,由于该间隙朝向折叠或展开婴儿车10的人露出,所以衣物或手指有可能夹入到该间隙中。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填补该间隙的防夹入部件70被支承在连结杆30的上端部分上。并且,防夹入部件70的配置在扶手主体62与连结杆30之间的间隙填补部分76的弧状部分77在,与扶手60的转动轴正交的剖视中具有沿着后端65的移动轨迹的轮廓。因而,将弧状部分77形成为,使其填补因扶手60的相对于连结杆30的移动而变化的间隙。因此,在折叠操作中或展开操作中,能够防止衣物等夹入到在扶手60的扶手主体62与连结杆30之间产生的间隙中。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婴儿车10上设有支承在连结杆30上、填补扶手60的扶手主体62与连结杆30之间的间隙的防夹入部件70。因而,能够防止将衣物等夹入到扶手主体62与连结杆30的间隙中。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夹入部件70受由管材构成的连结杆30的上端部分支承,防夹入部件70也起到作为连结杆30的盖材的功能。反言之,防夹入部件70是使通常所使用的盖材具有填补间隙的功能,并没有部件件数的增加。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夹入部件70通过将扶手60与连结杆30连结的连结部件(轴)68固定在连结杆30上。因而,能够不增加部件件数而通过简单的结构牢固地安装防夹入部件70。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夹入部件70具有在正交于扶手60与连结杆30的转动轴的截面上具有弧状的轮廓的弧状部分77。并且,该弧状部分77具有沿着转动中的扶手60的扶手主体62的后端65的移动路径的轮廓。因而,弧状部分77能够对应于扶手60相对于连结杆30的转动中的间隙的大小的变化而填补间隙。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衣物等的夹入。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夹入部件70由嵌入到连结杆30上的安装部72、和从安装部72向扶手60的扶手主体62与连结杆30之间垂下的间隙填补部分76构成。因而,婴儿车整体的大小、还有连结杆30及扶手60的大小不会比通常大,而能够防止衣物等的夹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防夹入部件70通过被嵌入到连结杆30的上端上、再与连结杆30及扶手60一起被连结部件68贯通而支承及固定在连结杆30上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配置为将扶手60及连结杆30之间的间隙填补就可以,能够通过各种方法支承防夹入部件70。例如,也可以仅通过嵌入到连结杆30的上端上而将防夹入部件70与连结杆30固定。或者,也可以如第2实施方式中详细说明那样,不嵌入在连结杆30上,而只与连结杆30一起被连结部件68贯通,来将防夹入部件70固定在连结杆30上。
(第1-2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利用图8至图11,对第1-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8至图11所示的第1-2实施方式中,作为婴儿车的整体结构,除了去掉了连结杆30并且在原来设置连结杆30的位置上配置手推杆20、以及作为防夹入部件70、安装部72a的结构不同以外,与利用图1至图7说明的第1-1实施方式大体相同。对于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详细的说明。
另外,图8是表示婴儿车10的局部立体图,图9是表示婴儿车10的局部俯视图,图10是表示婴儿车10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婴儿车的侧视图,表示婴儿车的折叠状态。其中,图10及图11中省略了防夹入部件70,图10及图11也是表示后述的第4实施方式的婴儿车的整体结构的图。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第1-2实施方式中,婴儿车10具备:一对扶手60、60;一对后腿14、14,是将扶手60与各自的上端部分转动自如地连结的一对后腿14、14,分别转动自如地保持车轮16、16;一对前腿12、12,是将扶手60与各自的上端部分转动自如地连结的一对前腿12、12,分别转动自如地保持车轮16、16;一对手推杆20、20,是大致U字状地延伸的手推杆20,转动自如地与一对扶手60、60的后方部分连结,并且转动自如地将后腿14的中间部分与大致U字的两端部分连结;一对侧部框架40、40,是分别将前腿12的中间部分与手推杆20的大致U字的两端部分连接的一对侧部框架40、40,分别转动自如地连结在前腿12与手推杆20上。
此外,如图10至图11所示,婴儿车10还具备一对托架38、38,是将后腿14的中间部分与手推杆20的大致U字的两端部分分别连接的一对托架38、38,分别转动自如地连结在后腿14与手推杆20上。因此,手推杆20的下方部分经由该托架38转动自如地连结在后腿14的中间部分上。另外,托架38与手推杆20的转动轴(转动中心)和手推杆20与侧部框架40的转动轴(转动中心)一致。
如图10所示,与托架38卡合而维持展开状态的锁定部件32设在手推杆20的下方部分上。该锁定部件32通过操作设于手推杆20上的远程操作装置28而沿着手推杆20向上方移动,由此,锁定部件32与托架38的卡合被解除。
本实施方式中的婴儿车10能够通过与在上述第1-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方法同样的方法从展开状态折叠以及从折叠状态展开。即,通过使托架38相对于后腿14转动,并且随之使扶手60及侧部框架40相对于手推杆20转动,能够将婴儿车10折叠或展开。
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防夹入部件70具有连结在手推杆20上的安装部72a、和配置在连结杆30与扶手60之间的间隙中的间隙填补部分76。
其中,间隙填补部分76是与上述第1-1的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即,间隙填补部分76包括在表示与扶手60和手推杆20的转动轴正交的剖视中具有弧状的轮廓、并且面对扶手主体62的上部63的后端65的弧状部分77。并且,该弧状部分77是沿着以由连结部件68规定的转动轴为中心、扶手60相对于手推杆20旋转时的扶手主体62的上部63的后端65的移动轨迹的形状。此外,弧状部分77沿着宽度方向具有与扶手主体62的后端65的宽度方向的轮廓对应的轮廓,在图示的例子中,沿着宽度方向具有直线状的轮廓。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安装部72a由一对板状部件构成,从间隙填补部分76的两侧向配置在间隙填补部分76的后方的手推杆20的两侧延伸。此外,安装部72a配置在扶手60的延伸部66的内侧,与延伸部64及手推杆20一起被连结部件(连结轴)68贯通。并且,通过该连结部件68的贯通,安装部72a被固定支承在手推杆20上。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发挥与上述的第1-1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婴儿车10中设置了受手推杆20支承、填补扶手60的扶手主体62与手推杆20的间隙的防夹入部件70,所以能够防止衣物等夹入到扶手主体62与手推杆20之间的间隙中。特别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夹入部件70具有在正交于扶手60和手推杆20的转动轴的截面上具有弧状的轮廓的弧状部分77,该弧状部分77具有沿着转动中的扶手60的扶手主体62的后端65的移动路径的轮廓。因此,弧状部分77能够对应于扶手60相对于手推杆20的转动中的间隙的大小的变化来填补间隙。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衣物等的夹入。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防夹入部件70通过将扶手60与手推杆20连结的连结部件(轴)68固定在手推杆20上,所以能够牢固地安装防夹入部件70,组装也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夹入部件70经由配置在手推杆20与扶手60的延伸部66之间的板状的安装部72a支承在手推杆20上。因而,能够不较大地变更手推杆20及扶手60的形状而防止衣物等的夹入。
(第1-3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利用图12至图14,对第1-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2至图14所示的第1-3实施方式中,除了防夹入部件80的结构、和用来支承防夹入部件80的结构不同以外,与利用图1至图7说明的第1-1实施方式大体相同。对于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详细的说明。
另外,图12是表示婴儿车10的局部立体图,图13是表示婴儿车10的局部剖视图,图14是说明防夹入部件80的作用的图。
在图12至图14中,省略了婴儿车10的整体结构,但本实施方式中的婴儿车的整体结构除了在扶手60上设有支承并朝向连结杆30推压防夹入部件80的机构以外,与主要利用图4至图7说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婴儿车的整体结构大致相同。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防夹入部件80由大致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由板材构成的滑动部86、设在滑动部86的后端上且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由板材构成的承接部84、和设在承接部84的上端且沿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由板材构成的推压部82构成。另一方面,在扶手60的扶手主体62上,形成有从下方承接防夹入部件80的滑动部86的轨道88、和隔着滑动部86设置在与轨道88对置的位置上的突出部89。
轨道88架设在扶手主体62的一对侧部64之间,由大致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板材构成。轨道88的前端连接在扶手主体62的上部63上。另一方面,突出部89由从上部沿着大致上下方向垂下的板材构成,在其端部与轨道88之间配置有防夹入部件80的滑动部86。因而,防夹入部件80的滑动部86受轨道88沿前后方向滑动自如地从下方支承,并且受突出部89限制向上下方向的移动。
此外,如图13所示,在防夹入部件80的滑动部86的上方,在防夹入部件80的承接部84与扶手60的突出部89之间设有压缩弹簧90。通过该弹簧90向离开突出部89的方向对承接部84施力。
如图13及图14所示,扶手60的扶手主体62的后方部分沿着大致前后方向与轨道88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防夹入部件80的滑动部86配置在轨道88上,在防夹入部件80相对于扶手60滑动的情况下,防夹入部件80的推压部82在扶手主体62的后端65附近与扶手主体62的后方部分大致平行地移动。此外,如图12所示,防夹入部件80的推压部82的端部轮廓具有与面对的连结杆30的轮廓对应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连结杆30具有大致圆弧状的轮廓相对应,推压部82的端部轮廓具有圆弧状的凹部。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婴儿车10中,即使在扶手60相对于连结杆30转动时在扶手60与连结杆30之间产生了间隙,也如图14所示,防夹入部件80受设置在防夹入部件80与扶手60之间的弹簧90推压,从扶手主体62的后端65延伸出,直到抵接在连结杆30上。因而,能够通过防夹入部件80填补在扶手主体62的后端65与连结杆30之间产生的间隙。因此,能够防止在折叠操作中或展开操作中衣物等夹入到在扶手60的扶手主体62与连结杆30之间产生的间隙中。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设有滑动自如地支承在扶手60上、并且受弹簧90朝向连结杆施力的防夹入部件80。因而,能够防止衣物等夹入到扶手主体62与连结杆30之间的间隙中。特别是,由于防夹入部件80受弹簧90施力,所以即使在扶手60转动期间间隙的大小发生了变化,防夹入部件80也会从扶手60突出而直到抵接到连结杆30上。因而,能够通过防夹入部件80将大小变化的间隙填补,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衣物等的夹入。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夹入部件80和支承及推压防夹入部件80的机构配置在扶手60内(开口部分内)。此外,它们由于由非常简单的结构构成,所以能够不使婴儿车整体的大小、以及连结杆30及扶手60的大小变得比通常大,而能够防止衣物等的夹入。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防夹入部件80相对于扶手60滑动时,从扶手主体62延伸出的防夹入部件80的推压部82在扶手主体62的上部63的后端65附近移动。因而,也能够防止衣物等夹入到扶手主体62的后端65与防夹入部件80的突出部82之间。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夹入部件80的推压部82的面对连结杆30的端部轮廓具有与面对的连结杆30的轮廓对应的形状。因而,能够通过防夹入部件80更可靠地将扶手主体62与连结杆30之间的间隙填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第1-1实施方式不同,防夹入部件80支承在扶手60上。因而,如图14所示,在由管材构成的连结杆30的上端部分上设有盖材3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轨道88由架设在扶手主体62的两侧部64、64间的板材构成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滑动自如地支承防夹入部件80,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轨道也可以由从扶手主体62的两侧部64、64相互对着向内侧突出、并且沿着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细长状部件构成。
(第1-4实施方式)
接着,主要利用图15,对第1-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5所示的第1-4实施方式是在主要利用图10及图11说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的整体结构中组合了主要利用图12至图14说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防夹入部件80及支承并推压防夹入部件80的机构。因而,在图15中,对于相同的部分赋予与在图1至图14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对于在第1-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婴儿车的整体结构、以及在第1-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防夹入部件80及支承并推压防夹入部件80的机构,省略重复的详细的说明。
如图15所示,扶手60转动自如地连结在手推杆20上,防夹入部件80滑动自如地支承在扶手60上,受设在扶手60与防夹入部件80之间的弹簧90朝向手推杆20推压。
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滑动自如地支承在扶手60上并且受弹簧90朝向手推杆20施力的防夹入部件80,能够可靠地防止衣物等夹入到扶手主体62与手推杆20的间隙中。特别是,由于防夹入部件80受弹簧90施力,所以即使在扶手60转动期间间隙的大小发生了变化,防夹入部件80也会从扶手60突出直到抵接到手推杆20上。因而,能够通过防夹入部件80填补大小变化的间隙,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衣物等的夹入。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扶手60的内侧(开口部分)设有防夹入部件80及支承并推压防夹入部件80的机构。并且,由于它们由非常简单的结构构成,所以能够不使婴儿车整体的大小、以及手推杆20及扶手60的大小变得比通常大,而能够防止衣物等的夹入。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防夹入部件80相对于扶手60滑动时,从扶手主体62延伸出的防夹入部件80的推压部82在扶手主体62的上部63的后端65附近移动。因而,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衣物等夹入到扶手主体62的后端65与防夹入部件80的突出部82之间。
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防夹入部件80的推压部82的面对手推杆20的端部轮廓具有与面对的手推杆20的轮廓对应的形状。因而,能够通过防夹入部件80更可靠地将扶手主体62与手推杆20之间的间隙填补。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图16至图21对根据本发明组装了婴儿车的防护臂118的婴儿车190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婴儿车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17是其纵剖侧视图,婴儿车190具有:左右一对前腿112,具有前轮111;左右一对后腿114,具有后轮113;手推杆115,弯曲成大致U字状;左右一对扶手116;左右2根管117,分别枢轴安装着该扶手116的后端,相互平行地延伸。
在上述扶手116上,在其前端部上枢轴安装着前腿112与后腿114的顶端部。左右的前腿112由兼作搁脚板的前腿连结撑条122连结,左右的后腿114由后腿连结撑条123连结。在上述后腿114上,通过轴119a枢轴安装着L字状的托架119的下端部,其中间部被轴130枢轴安装在上述管117的下端部上。即,在上述左右的管117的下端部上,在分别相互对置的内面侧通过轴130枢轴安装有框架安装部件131(图18),进而,在该轴130上,与配置在管117的外侧的托架119一起枢轴安装着U字状的手推杆115的下端部。
在左右的前腿112的中间位置上分别枢轴安装着侧部框架124的前端部,该左右的侧部框架124的前端被前侧上部连结撑条132连结。此外,上述侧部框架124的后端部固定连接在上述框架安装部件131的中间位置上。在框架安装部件131上,相对于上述侧部框架124的固定连接位置在与上述轴130相反侧下方位置上突出设置有撑条安装部131a,在该撑条安装部131a上固定连接着后侧上部连结撑条133,通过该后侧上部连结撑条133将左右的框架安装部件131相互连结。另一方面,在上述左右的框架安装部件131上,在上述轴130与后侧上部连结撑条133之间,通过轴135枢轴安装着以倒U字状形成的背抵部支承框134的左右前端部,倒U字状的背抵部支承框134相对于上述框架安装部件131可摆动地安装(图18)。
在管117的下端部上,可滑动地安装有在婴儿车的展开状态下与上述托架119的自由端部卡合、维持该展开状态的锁定部件120。另一方面,在手推杆115上,沿着手推杆115可滑动地安装有受设在手推杆115上的远程操作装置137操作的锁定解除部件138。如果通过上述远程操作装置137将上述锁定解除部件138拉起,则经由设在锁定解除部件138上的锁定解除杆139、以及设在锁定部件120上的动作板140将锁定部件120向上方拉起,托架119的锁定被解除,能够使婴儿车主体成为2折状态,以使前腿112与后腿114成为大致平行的状态。
此外,在扶手116及管117的外侧面上固设有向横向突出的卡止突起141(仅表示了其一个),在手推杆115上,沿着手推杆115可滑动地安装有具有卡合到上述卡止突起141上的凹部的卡止部件142,通过将上述卡止部件142向上方拉起、将卡止部件142从卡止突起141解放、使手推杆115向后方或前方摆动,能够使手推杆115成为对面推压状态或背面推压状态。
通过上述左右的侧部框架124、124以及将它们的前端部连结的前侧上部连结撑条132构成U字状的座部支承框,在由上述座部支承框以及背抵部支承框134围成的部分上铺设有底部座位用基料146。即,上述底部座位用基料146的座部146a的两侧缘部安装在左右的侧部框架124上,并且座部146a的前端缘部安装在前侧上部连结撑条132上。连接在上述座部146a上的背抵部146b的两侧缘部安装在背抵部支承框134的左右的侧框部134a上。进而,背抵部146b的后端缘部安装在将上述背抵部支承框134的左右的侧框部134a连结的水平杆部134b上,上述底部座位用基料146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以张紧状态张设。并且,在张设在座部支承框上的底部座位用基料146的座部146a的背面侧缝接着底部座位张紧部件147。该底部座位张紧部件147的前端部在婴儿车的展开状态下安装在设在比背抵部支承框134的枢轴安装轴135靠下方位置上的后侧上部连结撑条133上(图17)。于是,上述底部座位的座部146a也被底部座位张紧部件147向后方侧拉伸,成为从四方被拉伸的状态,能够更可靠地使底部座位用基料146成为张紧状态。
此外,在张设有底部座位146的背抵部支承框134的背面侧,配置有固定连接在左右的管117上的斜度张设带148,通过调节该斜度张设带148的长度,能够调节背抵部146a的倾斜角度。
这样,通过将底部座位用基料146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张设成张紧状态,能够维持底部座位的刚性,能够不需要以往的婴儿车那样的板材,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由于后侧上部连结撑条133设在比背抵部支承框134的枢轴靠下方位置,所以即使底部座位用基料146在乳幼儿的自重作用下弯曲,臀部也不会碰到上述后侧上部连结撑条133上,不会产生不适感。
另一方面,如图18所示,在将管117和框架安装部件131连结的轴130上,枢轴安装着保护乳幼儿的侧部的侧板150的前端部。此外,如图19所示,在连结上述背抵部支承框134的左右的侧框部134a的水平杆部134b上,在其左右部上设有轴承151、151,在该轴承151、151上,通过轴153枢轴安装着保护乳幼儿的头部的头枕(head rest)152的下端部。进而,在上述头枕152的左右两侧部上突出设置有销154,该销154卡合在形成于上述侧板150的后端部上的长孔155中。
图18是表示将上述背抵部支承框134倾倒、使乳幼儿躺下的状态的图,头枕152成为相对于上述背抵部支承框134的平面向上方竖起的状态。所以,如果调节上述斜度张设带148的长度,如图20所示那样增大上述背抵部支承框134的倾斜角度,则侧板150也随之向上方倾斜移动,通过销154与长孔155的卡合,头枕152以轴153为中心在图18中向顺时针方向摆动,头枕152与背抵部支承框134大体成为同一平面。另一方面,在图20所示的状态下,如果放松斜度张设带148,则侧板150与背抵部支承框134一起向下方摆动,头枕152随之向上方摆动而成为图18所示的状态,能够保护乳幼儿的头部。
此外,在做成上述2折的状态的情况下,在使侧板150与背抵部支承框134一起成为图20所示的状态后,通过操作设在手推杆115上的远程操作装置137,能够与以往的婴儿车同样地折叠。图21中表示该折叠状态的背抵部支承框134和侧板150等的状态。
接着,通过图16以及图22至图25对本发明的婴儿车的防护臂118更详细地说明。
这里,图22至图25是表示防护臂118的说明的图。
如图16及图22所示,本发明的婴儿车的防护臂118延伸配置在婴儿车的一对扶手116之间,并且由连结在一对扶手116上的一对端部180和设在一对端部180之间的中间部件185构成。
如图16、图22及图23所示,中间部件185在一对扶手116之间延伸,并且具有有弹性的芯材部分170、隔着芯材部分170设置且比芯材部分170软质的一对软质部件161、以及设在各软质部件161的外部表面上且保护软质部件161的保护部件162。
其中,芯材部件170如图23所示,由聚丙烯带(硬质性部件)172、并列配置在聚丙烯带172上的软质类树脂部件171构成。其中,软质类树脂部件171由软质类树脂部件171a和软质类树脂部件171b构成,是2层构造。
此外,如图23所示,在保护部件162的外部表面上,设有可拆装的外装用基料163。
此外,如图24所示,分离地设有芯材部分170和一对软质部件161,芯材部分170和软质部件161不通过粘接剂等固定。
即,如图24所示,各软质部件161被保护部件162覆盖外部表面,各软质部件161隔着保护部件162安装在芯材部分170上。
在此情况下,各软质部件161被保护部件162覆盖外侧,保护部件162从软质部件161的侧部向内侧绕入。因此,在芯材部件170与各软质部件161之间夹设有保护部件162,在各软质部件161与芯材部件170之间形成有空间161a、161a。此外,在芯材部件170的两侧部和外装用基料163之间也形成空间170a、170a。
接着,对由这种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防护臂118的芯材部分170由并列配置的聚丙烯带172和软质类树脂部件171构成。其中,聚丙烯带172是较硬的硬质性的部件,软质类树脂部件171具有弹性。因此,防护臂118能够通过芯材部分170的聚丙烯带172的硬度实现适当的强度,并且能够通过芯材部分170的软质类树脂部件171将作用在聚丙烯带172上的力推回,所以能够防止过大的力作用在聚丙烯带172上,能够提高防护臂118的耐久性。
这样,通过与聚丙烯带172一起使用具有弹性的软质类树脂部件171,能够有效地提高防护臂118的耐久性。此外,软质性树脂部件171的重量一般比聚丙烯带172的重量轻。因此,与使用厚度较厚的聚丙烯带172提高防护臂118的耐久性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防护臂118的重量。
此外,由于芯材部分170由并列设置的较硬的聚丙烯带172和具有弹性的软质性树脂部件171构成,所以即使使防护臂118反复上下运动,防护臂118的形状也不会变形而保持一定的形状。
即,在仅使用聚丙烯带172作为芯材部分170的情况下,由于在聚丙烯带172中没有弹性,所以如果使防护臂118反复上下运动,则防护臂118的形状从原来的形状变形,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用由聚丙烯带172和软质性树脂部件171构成的芯材部分170,由于软质性树脂部件171的弹性,防护臂118不会从原来的形状变形而能够长期间维持形状。
此外,由于软质部件161比芯材部分170具有软质性,所以能够使握住防护臂118时的感觉变好。此外,由于软质部件161从外侧支承芯材部分170,所以能够加强主要通过芯材部分170得到的防护臂118的耐久性及弹性。
此外,如图23所示,在保护部件162的外部表面上设有外装用基料163。因此,能够使防护臂118的手触感变好。此外,由于外装用基料163是拆装自如的,所以能够容易地改变防护臂118的外观。
此外,如图24所示,芯材部分170、软质部件161及保护部件162被外装用基料163覆盖周围,并且受外装用基料163从外侧推压。此外,芯材部分170与软质部件161之间不通过粘接剂等粘接,并且软质部件161经由卷绕到软质部件161的内侧的保护部件162以分离的状态安装在芯材部分170上。因此,在使防护臂118向上下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参照图25),软质部件161能够自由地在芯材部分170上滑动,能够防止对软质部件161施加过大的负担。
此外,如图24所示,软质部件161被保护部件162覆盖外部表面,软质部件161夹着保护部件162安装在芯材部分170上。这样,通过将保护部件162夹在软质部件161与芯材部分170之间能够夹持保护部件162,所以能够防止保护部件162从软质部件161脱离。
接着,利用图26,对防护臂118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图26所示的防护臂118的变形例中,代替由聚丙烯带172和并列配置在聚丙烯带172上的软质性树脂部件171构成的芯材部分170,使用由软质性树脂部件171和夹着软质性树脂部件171设置的一对聚丙烯带172构成的芯材部分170,其他与图22至图25所示的实施方式大体相同。
在图26所示的变形例中,对于与图22至图25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26所示,夹着软质性树脂部件171,在软质性树脂部件171的两面上设置一对聚丙烯带172。因此,能够使施加在芯材部分170上的力平衡良好地分散到软质性树脂部件171、和设在软质性树脂部件171的两面上的各个聚丙烯带172。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护臂118的耐久性,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因反复上下运动而使防护臂118从原来的形状变形。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较轻且耐久性高、具有即使反复使用也长期间不会从原来的形状变化的定型性的婴儿车的防护臂。
第3实施方式
图27是表示使上述乳幼儿乘坐的座位本身相对于婴儿车主体拆装自如、能够将该座位有选择地变更为对面状态或背面状态的婴儿车的概略结构的图。婴儿车210A具备婴儿车主体210,该婴儿车主体210具有:左右一对的前腿212,具有双轮式的前轮211;左右一对的后腿214,具有由单轮构成的后轮213;手推杆215,以大致U字状弯曲;左右一对的扶手216;兼作为搁脚板的前侧连结部件217。在上述手推杆215的左右的各前部上分别枢轴安装着扶手216的一端,在该各扶手216的另一端上枢轴安装着前腿212。此外,左右的后腿214的上端枢轴安装在扶手216的中间部上,在该左右的后腿214的中间部上,安装有可进退地设在上述手推杆215上的卡止片215a。另一方面,上述左右的后腿214被后侧连结部件218连结,左右的前腿212被前侧连结部件217连结。进而,在各前腿212的中间部上枢轴安装着连结杆219的前端,该连结杆219的后端枢轴安装在分别枢轴安装于手推杆215及后腿214上的L字状的托架的中间部上。
在上述婴儿车主体210上,通过将婴儿座位221的肘靠部222a从上方载置卡合在扶手216上,载置固定着婴儿座位221。于是,通过有选择地将上述婴儿座位221前后倒置而安装在婴儿车主体210上,能够成为从乳幼儿的背面的手推状态或对面的手推状态。
此外,在图28中,附图标记230是分别安装在左右的后腿214的下端部上的制动器轴承。在左右的制动器轴承230(在图中仅表示了其一个)上,分别安装有1根后轮车轴231。即,在后轮车轴231上安装有塑料制的筒状套环232,该后轮车轴231插入安装在上述制动器轴承230的轴孔233中。筒状的套环232位于上述后轮车轴231的端部上,从左右的制动器轴承230的相互对置的侧面突出。在从上述制动器轴承230的另一侧面突出的后轮车轴231上,如图29所示,安装有由单轮构成的后轮213。
另一方面,在上述制动器轴承230上,在与从上述制动器轴承230突出的筒状的套环232相邻的位置上,一体地形成有向与该套环232平行方向突出的连结用突部234。在上述连结用突部234的侧面上,设有卡合在形成于将左右的制动器轴承230连结的连结管235上的卡合孔236中的爪237。上述连结管235以大致椭圆形的筒状形成,另一方面,从制动器轴承230突出的筒状的套环232和与该套环232相邻的连结用突部234构成椭圆形外缘的一部分,连结管235具有与该椭圆形外缘对应的椭圆形内缘。
于是,在如上述那样将后轮车轴231插入安装在制动器轴承230中后,从制动器轴承230突出的筒状的套环232和与该套环232相邻的连结用突部234被压入到连结管235的端部中,通过使形成于连结用突部234上的爪237卡合在设于连结管235上的卡合孔236中,借助连结管235将左右的制动器轴承230相互连结。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安装于后轮车轴231上的筒状的套环232被压入到连结管235内,所以能够通过该套环232防止连结管235部的振动噪声的发生。此外,通过使形成于连结用突部234上的爪237卡合到设于连结管235上的卡合孔236中而将左右的制动器轴承230相互连结。因此,在连结管235与左右的制动器轴承230的连结中不需要使用特别的连结部件,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削减及轻量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应用到能够将婴儿座位改变前后朝向而安装到婴儿车主体上的婴儿车中,但只要是左右的后轮由单轮构成的婴儿车就可以,当然不论怎样类型的婴儿车都能够适用。
本发明如上述那样,将轴支承着由单轮构成的后轮的车轴安装在分别安装于左右的后腿上的左右一对的轴承中,通过连结管将上述左右的制动器轴承连结。因此,能够将后轮车轴做成单侧各一根,能够通过将以往的长条的后轮车轴只设置1根来将重量轻量化。进而,由于仅通过连结管将上述左右的制动器轴承连结,所以与以往的连结部件相比能够减轻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