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95174B - 婴儿车及座椅单元 - Google Patents
婴儿车及座椅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95174B CN104395174B CN201380027558.2A CN201380027558A CN104395174B CN 104395174 B CN104395174 B CN 104395174B CN 201380027558 A CN201380027558 A CN 201380027558A CN 104395174 B CN104395174 B CN 10439517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oller
- seat
- frame
- key element
- structure ke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10000003141 low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claims 1
- 210000002414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12—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nvertible, e.g. into children's furniture or toy
- B62B7/123—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nvertible, e.g. into children's furniture or toy from seat to b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8—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in the direction of, or at right angles to, the wheel ax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 B62B9/102—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characterized by details of the sea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 B62B9/102—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characterized by details of the seat
- B62B9/104—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characterized by details of the seat with adjustable or reclining backres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 B62B9/102—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characterized by details of the seat
- B62B9/106—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characterized by details of the seat with head gu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车(10),具有婴儿车主体(15)和座椅单元(50)。婴儿车主体(15)具有:前腿(22)、后腿(24)、安装于前腿的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以及安装于后腿的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座椅单元(50)具有: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其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摆动。前侧支承结构要素包含前侧支承部(41),该前侧支承部与座椅单元固定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腿摆动。后侧支承结构要素包含与座椅单元相铰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后腿摆动的后侧支承部(4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婴儿车及座椅单元。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供婴幼儿乘坐的婴儿车被广泛利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JP2007-99000A(CN1939787A、US2007/132207)所公开的婴儿车具有用于支承具有弹性的座椅主体的椅座部支承框、背部支承框、侧板及头枕。在该婴儿车中,背部支承框能够相对于椅座部支承框摆动,以实现斜靠动作。另外,侧板也能够相对于椅座部支承框和头枕摆动。该侧板作为连杆发挥作用,根据背部支承框的摆动,使头枕相对于背部支承框摆动。
另外,例如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JP2007-99000A公开的婴儿车所示,当前使用的大部分婴儿车均可折叠。在可折叠的婴儿车中,各结构部件相互连接且能够相对转动,一部分部件也可作为连杆发挥作用。另外,可折叠的婴儿车是通过各结构部件相互固定连接或铰接的方式组装而成的。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JP2007-99000A公开的婴儿车的椅座部支承框也可作为可折叠的连杆发挥作用。另外,背部支承框与椅座部支承框的铰接部位与后腿、支架、连接杆以及把手的铰接部位为同一部位。因此,通过一次铰接工序,即可使这些多个结构部件相铰接。
另外,最近,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如果支承座椅的婴儿车的结构部分,即包含椅座部框架部件以及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的座椅单元,可与婴儿车的其他结构部分分开设计、构成或组装的话,可提高婴儿车设计的自由度。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认识,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的婴儿车。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具有:
婴儿车主体,其具有前腿、后腿、安装于所述前腿的前侧支承结构要素、以及安装于所述后腿的后侧支承结构要素;
座椅单元,其具有: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背部框架结构要素,其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摆动;
所述前侧支承结构要素包含前侧支承部,所述前侧支承部与所述座椅单元固定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腿摆动,
所述后侧支承结构要素包含后侧支承部,所述后侧支承部与所述座椅单元相铰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后腿摆动。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婴儿车主体具有:扶手,其与所述前腿以及所述后腿相铰接;连杆结构要素,其与所述扶手的后端部相铰接,且与所述后侧支承结构要素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后侧支承结构要素摆动。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从婴儿车的侧面观察时,与所述座椅单元和所述后侧支承部相铰接的轴线偏离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相对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的摆动轴线。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前侧支承部具有形成于其一端部且朝上方开口以接收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的凹部,所述前侧支承部自下方支承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
在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座椅单元具有:
上方框架结构要素,其与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摆动;
侧方框架结构要素,其分别与所述上方框架结构要素和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相连接、或者分别与所述上方框架结构要素和所述婴儿车主体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上方框架结构要素、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或者所述婴儿车主体摆动,
从婴儿车的侧面观察时,与所述座椅单元和所述后侧支承部相铰接的轴线偏离所述侧方框架结构要素相对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或者所述婴儿车主体的摆动轴线。
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具有:
婴儿车主体,其具有前腿以及后腿;
座椅单元,其与所述婴儿车主体的至少一处相铰接,
所述座椅单元具有:
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
背部框架结构要素,其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摆动,
从婴儿车的侧面观察时,与所述座椅单元和所述婴儿车主体相铰接的轴线可以偏离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相对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的摆动轴线。
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婴儿车主体还具有:扶手,其与所述前腿以及所述后腿相铰接;后侧支承结构要素,其与所述后腿相铰接,且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相铰接;第1连杆结构要素,其与所述扶手的后端部相铰接,且与所述后侧支承结构要素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后侧支承结构要素摆动的。
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座椅单元可以具有:
上方框架结构要素,其与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摆动;
侧方框架结构要素,其分别与所述上方框架结构要素以及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上方框架结构要素和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摆动,
从婴儿车的侧面观察时,所述侧方框架结构要素相对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的摆动轴线偏离所述座椅单元和所述婴儿车主体相铰接的轴线、以及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相对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的摆动轴线。
在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婴儿车主体可以具有安装于所述前腿的前侧支承结构要素,所述前侧支承结构要素包含前侧支承部,所述前侧支承部与所述座椅单元固定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腿摆动。所述前侧支承部具有形成于其一端部且朝上方开口以接收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的凹部,所述前侧支承部自下方支承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
在本发明的第1或者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前侧支承结构要素可以包含沿婴儿车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部分,所述前侧支承部通过该部分沿所述婴儿车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前腿相离。
在本发明的第1或者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后侧支承结构要素可以包含沿婴儿车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部分,所述后侧支承部通过该部分沿所述婴儿车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后腿相离。
在本发明的第1或者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所述座椅单元还可以具有安装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以及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上的布材料。
在本发明的第1或者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座椅单元可以具有:
连接框架结构要素,其在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的两个端部之间或者在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的两个端部之间延伸;
布材料,其安装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以及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
张紧部件,其分别安装于所述布材料以及所述连接框架结构要素,在所述布材料和所述连接框架结构要素之间延伸。
在本发明的第1或者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在使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相对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摆动时,所述上方框架结构要素相对于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摆动。
在本发明的第1或者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呈U字形,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也呈U字形,所述椅座部框架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相对应一侧的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的端部相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1或者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具有呈U字形的椅座部框架部件、一对支承基础部件,其中,所述一对支承基础部件与所述椅座部框架部件的两端相连接,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具有呈U字形的背部框架部件,所述背部框架部件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相对应一侧的所述支承基础部件相铰接。
在本发明的第1或者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婴儿车还具有安装于所述座椅单元的座椅主体。
本发明的座椅单元通过与具有前腿以及后腿的婴儿车主体的至少一处相铰接,支承在所述婴儿车主体上,其具有:
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
背部框架结构要素,其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摆动,
从婴儿车的侧面观察时,所述座椅单元和所述婴儿车主体相铰接的轴线偏离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相对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的摆动轴线。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高婴儿车设计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也是表示在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立起状态下座椅主体被取下后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在背部被放倒后的状态下图1所示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所示婴儿车在被折叠后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4是图1所示婴儿车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图1所示婴儿车的局部侧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也是表示在背部框架结构要素放倒状态下座椅主体以及布材料被取下后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背部被放倒后的状态下图6所示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婴儿车在被折叠后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9是图1所示婴儿车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图1所示婴儿车的局部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婴儿车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图6~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婴儿车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首先,参照图1~图5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
图1~图3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的整体结构。图示婴儿车10具有:婴儿车主体15,其具有前腿22以及后腿24;座椅单元50,其被婴儿车主体15支承;座椅主体13,其安装在座椅单元50上。座椅主体13可以使用具有弹性的已知部件,优选其能够安装在座椅单元50上且能够从其上拆下来。婴幼儿可以坐在或躺在该座椅主体13上。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在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中,仅图2使用双点划线表示座椅主体13。
第1实施方式中的婴儿车主体15具有:主体框架,其具有前腿22以及后腿24;手推把手38,其与主体框架相连接,能够摆动。该婴儿车10的手推把手38相对于主体框架能够摆动。手推把手38固定于图1和图2中实线所表示的背面推动位置(后方位置),以及图2中双点划线所表示的对面推动位置(前方位置)。手推把手38相对于主体框架能够摆动的结构能够采用已知的结构,例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JP2008-254688A公开所示的结构。
另外,如图3所示,通过使前腿22、后腿24以及手推把手38相互靠近,从而使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能够折叠。婴儿车主体15的多数部件相互铰接,以能够实现折叠。另外,座椅主体13使用具有柔软性的布材料而形成,能够随着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而变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相对于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15以及座椅单元50的“前”、“后”、“上”及“下”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表示以乘坐在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上的婴幼儿为基准的“前”、“后”、“上”及“下”。因此,“前后方向”相当于连接图1的纸面上的左下侧和右上侧的方向。并且,只要没有特别指示,“前”就表示乘车的婴幼儿所朝向的一侧,图1的纸面上的左下侧表示“前侧”。另外,“上下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垂直,且与放置婴儿车10的表面(地面)垂直的方向。因此,当放置婴儿车10的表面为水平面时,“上下方向”是指铅直方向。另外,“横向方向”和“宽度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任一个均垂直的方向。还有,“右”和“左”分别表示以乘坐婴儿车10的婴幼儿为基准的横向方向或宽度方向上的“右”和“左”。
下面,参照图1~图5,依次详细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座椅单元50以及婴儿车主体15。由图1~图5可知,婴儿车10具有在整体上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面为中心大致呈对称结构。如图4以及图5所示,座椅单元50具有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以及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相连接的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处于乘坐婴儿车10的婴幼儿的臀部的下方,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处于乘坐婴儿车10的婴幼儿的背部的后面。另外,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能够摆动(放倒)。这样,婴儿车10能够实现斜靠动作。
如图4所示,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整体呈U字形(更严谨地说,其轮廓呈略带棱角的U字形),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整体也呈U字形(更严谨地说,其轮廓呈略带棱角的U字形)。并且,如图4所示,U字形的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与U字形的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的相对应的端部铰接,以使彼此的开放部分能够相对。即,第1实施方式中,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直接连接,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能够摆动。但是,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该例,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间接地连接。
第1实施方式中,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具有呈U字形的椅座部框架部件61以及分别安装于椅座部框架部件61的形成U字的端部61a的支承基础部件63。椅座部框架部件61具有一对侧框部62a、在一对侧框部62a之间延伸的连接框部62b。一对侧框部62a呈对称结构,大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连接框部62b以连接一对侧框部62a的前侧端部的方式延伸。椅座部框架部件61可以为通过弯曲单一材料,(例如由铝构成的金属管)而形成的一体零件(部件)。另外,固定于椅座部框架部件61的端部61a的支承基础部件63,作为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表面内延伸的零件(部件),例如通过采用树脂而形成得到。
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具有呈U字形的背部框架部件66、分别安装于背部框架部件66形成的U字的端部66a的端部件(帽部件)68。背部框架部件66具有一对侧框部67a、一对侧框部67a之间延伸的连接框部67b。一对侧框部67a呈对称结构,大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连接框部67b以连接一对侧框部67a的后侧端部的方式延伸。背部框架部件66可以为通过弯曲单一材料(例如由铝构成的金属管)而形成的一体零件(部件)。另外,固定于背部框架部件66的端部66a的端部件68作为遮住背部框架部件66的端部66a的帽状部件而构成。
接着,如图4以及图5所示,使用轴部件,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的端部件68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支承基础部件63相铰接。从而,如上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直接连接,且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能够摆动。
如图1所示,在被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和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包围的部分上,张紧设置有由下方支承座椅主体13的布材料80,换而言之,该布材料80以拉伸状态保持在该部分上。布材料80的端部安装于形成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椅座部框架部件61的连接框部62b和一对侧框部62a,以及形成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的背部框架部件66的连接框部67和一对侧框部67a上。这样,布材料80可以沿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保持张紧状态,即拉伸状态。从而使被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以及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支承的布材料80具有一定的刚性,因此,不需要将支承座椅主体13的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以及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制作成板状的部件,另外,也不需要在座椅主体13上设置板状部件。从而,可以减轻婴儿车10的重量,在乘坐的舒适性方面也具有优势。
另外,优选可以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两端部之间以及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的两端部之间设置连接框架结构要素55,也可使张紧部件83在布材料80和连接框架要素55之间延伸。在图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连接框架结构要素55,例如由铝等金属制的管形成,其两端固定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支承基础部件63。
在图5所示的例中,张紧部件83的一端固定于连接框架结构要素55,另一端被缝在布材料80上。另外,如图5所示,从婴儿车的侧面观察时,连接框架结构要素55安装在支承基础部件63上的位置,相较于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安装在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上的位置,即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铰接轴线(摆动轴线)A1更靠近下方。这样,张紧部件83可以将被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以及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支承的布材料80向下方拉紧。利用该张紧部件83能够使布材料80维持更加稳定的拉伸状态,这样,可以在布材料80上,更加稳定地支承座椅主体13。
如图1~图5所示,座椅单元50具有: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其与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连接且能够相对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摆动;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其分别与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以及椅座部框架要素60连接。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能够相对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和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摆动。
在第1实施方式中,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分开配置的两个连接件53,与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间接连接。连接件53固定于构成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的背部框架部件66的连接框部67b。并且,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的下端部固定于连接件53上且能够相对于该连接件53摆动。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的两侧方,设置有一对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各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的下端部分别与相对应一侧的支承基础部件63相铰接。另外,在各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的上端部分上设置有与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的连接卡合部(连接卡合机构)71能够卡合的连接卡合部76(连接卡合机构)。通过连接卡合部71、76的卡合,各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与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连接,且能够相对于该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摆动。即,在第1实施方式中,各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不通过其他部件,分别直接与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以及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相连接。
但是,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图示的例子,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可以不通过其他部件,直接与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相连接。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部件,间接地与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以及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至少一方连接。
如图5所示,作为一个例子,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的连接卡合部76形成为细长的引导孔76a。另外,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的连接卡合部71具有:连接卡合突起71a,其穿过引导孔76a;防脱部件71b,其安装在贯穿连接卡合突起71a的引导孔76a的部分上。连接卡合突起71a具有能够沿细长的引导孔76a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宽度。防脱部件71b具有不能进入引导孔76a的尺寸。
优选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作为连杆发挥作用,根据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摆动,使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相对于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摆动。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婴儿车10中,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被放倒的状态下,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能够相对于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立起。因此能够由一对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从侧部保护躺在座椅单元50上的婴幼儿,另外,能够由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从后方实现保护。
另外,如图1和图5所示,在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立起的状态下,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大致与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平行延伸。因此,能够由一对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从侧部保护坐在座椅单元50上的婴幼儿,另外,能够使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作为头枕发挥作用。另外,如图3所示,当折叠婴儿车10,使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立起时,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也大致与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平行延伸,能够防止折叠时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自婴儿车10弹出,且能够缩小婴儿车的折叠尺寸。
另外,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10的座椅单元50至少一处与婴儿车主体15铰接。该婴儿车10的座椅单元50的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与婴儿车主体15铰接。更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在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支承基础部件63上形成有通孔63a,其被用于与婴儿车主体15相铰接的轴部件49所贯穿。如图5所示,从婴儿车10的侧面观察时,该通孔63a相较于连接框架结构要素55的安装部位更靠近上方,相较于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的铰接部位以及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的铰接部位更靠近下方。即,如图5所示,座椅单元50与婴儿车主体15相铰接的轴线A3位于偏离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摆动轴线A2以及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摆动轴线A1的位置上。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1~图3,详细说明上述支承座椅单元50的婴儿车主体15。
如图1~图3所示,婴儿车主体15具有:主体框架,其具有左右的前腿22以及左右的后腿24;车轮(前轮)23,其设置于各前腿22的下端,且能够转动;车轮(后轮)25,其设置于各后腿24的下端,且能够转动;手推把手38,其相对于主体框架,能够在面对面推动位置和背面推动位置之间摆动。主体框架具有左右的扶手28、左右的连杆结构要素26、左右的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及左右的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其中,左右的扶手28与相对应一侧的前腿22以及后腿24分别相铰接;左右的连杆结构要素26与相对应一侧的扶手28的后端部相铰接;左右的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分别固定于相对应一侧的前腿22;左右的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分别固定于相对应一侧的后腿24。
各扶手28与相对应一侧的前腿22的上端部以及对应一侧的后腿24的上端部相铰接。各连杆结构要素26与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摆动。尤其是在图示的例子中,连杆结构要素26与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相铰接。即,连杆结构要素26与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直接连接,并且能够摆动。
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10中,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具有固定于前腿22的中间部分的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2,以及与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2相连接的前侧支承部41。前侧支承部41通过贯穿于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2以及前腿22的轴部件,与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2以及前腿22相铰接。从而,前侧支承部41能够相对于前腿22摆动。
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的前侧支承部41与座椅单元50固定连接。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10中,前侧支承部41固定于座椅单元50的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上。更详细地说,前侧支承部41与构成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椅座部框架部件61的相对应一侧的侧框部62a固定连接。如图4所示,前侧支承部41的上端部形成有从其上方接收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椅座部框架部件61的凹部41a。在椅座部框架部件61配置于该凹部41a的内部的状态下,例如,可以使用销等,将椅座部框架部件61固定在前侧支承部41上。因此,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被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由下方支承。
前侧支承部41的下端部与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2相铰接。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2自相对应一侧的前腿22,沿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向内侧延伸出来。通过该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2,前侧支承部41在婴儿车的宽度方向上与前腿22相离。通过这样的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2,可以确保前侧支承部41与前腿22之间有足够的间隙,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前侧支承部41相对于前腿22摆动时,衣服或座椅主体13等被夹在前侧支承部41和前腿22之间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图示的第1实施方式中,前侧支承部41的上端部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侧框部62a固定连接,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前侧支承部41相对于前腿22摆动时,衣服或座椅主体13等被夹在座椅单元50和前腿22之间的情况发生。
另外,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10中,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的各前侧支承部41包含保持架44b以及座椅接收架44a构成。座椅接收架44a支承在保持架44b且能够相对于保持架44b滑动,从而能够沿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座椅接收架44a通过向前方延伸,从而能够从下方支承座椅主体13的前方部分。例如,在座椅单元50的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被放倒,使婴幼儿躺在座椅主体13上时,由座椅接收架44a托住座椅主体13的前方部分,从而能够支承婴幼儿的腿。
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具有与座椅单元50相铰接的后侧支承部46。在第1实施方式中,后侧支承部46与座椅单元50的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相铰接。更详细地说,各后侧支承部46通过轴部件49,与构成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支承基础部件63相铰接。从而使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被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自下方支承。
后侧支承部46通过轴部件49,也与连杆结构要素26相铰接。因此,通过该轴部件49,连杆结构要素26和座椅单元50相铰接。即,从婴儿车10的侧面观察时,后侧支承部46和座椅单元50的转动轴线A3与后侧支承部46和连杆结构要素26的转动轴线A3,以及连杆结构要素26和座椅单元50的转动轴线一致。另外,如图5所示,从婴儿车10的侧面观察时,该座椅单元50和后侧支承部45相铰接的该轴线A3位于偏离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摆动轴线A1、以及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摆动轴线A2的位置上。
如图2所示,轴部件49贯穿后侧支承部46的上方端部部分。另外,后侧支承部46的下方端部部分与后腿24相连接。尤其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后侧支承部46与后腿24的中间部相铰接。即,后侧支承部46以能够相对于后腿24摆动的方式直接与该后腿24连接。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仅由后侧支承部46构成。
如图1所示,主体框架作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结构要素,具有在一对前腿22之间延伸的脚踏板17、在一对后腿24之间延伸的后方连接部件19、在一对扶手28之间延伸的防护部件18。
U字形的手推把手38与如上构成的主体框架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其摆动。手推把手38的U字的两端部与相对应一侧的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其转动(摆动)。更具体地说,通过轴部件49,手推把手38与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的后侧支承部46、连杆结构要素26、座椅单元50相铰接。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示的婴儿车10中,轴部件49沿宽度方向自外侧向内侧,以手推把手38、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的后侧支承部46、连杆结构要素26、座椅单元50的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支承基础部件63的顺序贯穿这些结构部件。
手推把手38具有把手固定部件30,该把手固定部件30沿手推把手38的宽度方向,相对于手推把手38能够滑动。把手固定部件30能够与设置在主体框架上的卡合销31卡合。卡合销31和把手固定部件30的卡合能够使手推把手38卡止在面对面推动位置或者背面推动位置。
如上构成的婴儿车10能够由图1以及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向图3所示的折叠状态折叠。在折叠时,构成婴儿车10的结构部件以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相互转动(以枢轴为中心的转动、摆动)。
具体来说,通过将位于背面推动位置的手推把手38向后上方拉起之后,压向下方,使后方支承部件45的后侧支承部46相对于后腿24向图2所示顺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该操作,扶手28和座椅单元50的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相对于连杆结构要素26向图2所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该操作作用下,手推把手38和前腿22在从婴儿车10的侧面观察时,两者相靠近且大致平行配置,另外,手推把手38的配置位置下降。这样能够折叠婴儿车10,缩小婴儿车10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另外,要想使婴儿车10由折叠状态展开时,只要按照与上述折叠操作相反的顺序操作即可。
即,在折叠以及展开婴儿车10时,该婴儿车10的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均发挥连杆的作用。同样,座椅单元50的一部分(具体来说,自与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相铰接的区域到与固定在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上位置的区域)和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在折叠以及展开婴儿车10时,作为一个连杆发挥作用。
另外,如图1所示,连杆结构要素26设置有能够与后侧支承部46卡合的锁定部件33。锁定部件33能够沿连杆结构要素26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连杆结构要素26滑动。锁定部件33向后侧支承部46一侧被施力,与该后侧支承部46相卡合,从而限制连杆结构要素26和后侧支承部46的相对摆动。另外,手推把手38设置有能够与锁定部件33卡合的锁定操作部件34、以及远程操作锁定操作部件34的远程操作机构35。通过使用远程操作机构35,能够通过锁定操作部件34来操作锁定部件33,解除锁定部件33和后侧支承部46的卡合状态。即,通过操作远程操作机构35,能够对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进行折叠操作。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10中,座椅单元50通过婴儿车主体15的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以及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与婴儿车主体15相连接。因此,能够独立于婴儿车主体15,另外进行座椅单元50的设计、构成、制造。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中,从婴儿车的侧面观察时,座椅单元50与婴儿车主体15相铰接的轴线A3位于偏离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摆动轴线A1的位置上。另外,从婴儿车的侧面观察时,座椅单元50和婴儿车主体15相铰接的轴线A3也位于偏离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摆动轴线A2的位置上。因此,从这点来说,能够独立于婴儿车主体15,另外进行座椅单元50的设计、构成、制造。
如果能够独立于婴儿车主体15,另外进行座椅单元50的设计、构成、制造的话,便可以大幅改善婴儿车10的设计的自由度。作为一个例子,不大幅地变更折叠的婴儿车10的连杆结构,即可以调整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以及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的结构。从而例如,能够从很大的范围,以较高的自由度设定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即,婴儿车10的椅座面的高度。
另外,不受婴儿车10能够折叠的结构的限制,能够适当地设计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摆动轴线A1的位置。因此,能够为了得到适宜的乘坐婴儿车10的婴幼儿的重心位置来构成婴儿车10。另外,将安装于座椅单元50的座椅主体13被折叠时的形状(形态、姿势)调整到适当的形状,能够使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变得容易或者顺利。具体来说,可以适当设计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摆动轴线A1的位置,使从被折叠的婴儿车10的侧面观察时的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和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之间的角度不会变过窄即可。在这种情况下,折叠婴儿车10时,能够避免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和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过于接近而不能确保座椅主体13的空间的情况发生。
还有,在制造婴儿车10时,根据需要,和婴儿车主体15的一部分一起,预先制造出座椅单元50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接着,可以将制造出来的座椅单元50安装在婴儿车主体15上。与通过依次安装各结构要素来制造婴儿车的方法相比,采用这种制造方法能够容易、稳定且高效地生产婴儿车10。如第1实施方式所示,座椅单元50不仅包括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和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还包括上方板70及作为控制上方板70的倾动的连杆发挥作用的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的情况下,通过预先组装结构复杂的座椅单元50,能够使婴儿车10的制造大幅地简化。尤其是,如第1实施方式所示,在座椅单元50具有张紧设置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以及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上的布材料80,并且还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框架结构要素55和使布材料80张紧的张紧部件83的情况下,通过预先组装结构复杂的座椅单元50,能够将婴儿车10的制作大幅度地简化。另外,能够将布材料80预先安装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以及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上,进而使张紧部件83也能够预先装在座椅单元50上,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调整布材料80的松紧度。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婴儿车10的制造方法。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前侧支承部41具有形成于其一端部的凹部41a,该凹部41a朝上方开口以接收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自下方支承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采用像这样的婴儿车10能够简化通过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将座椅单元50安装于婴儿车主体15的操作。另外,在预先制造座椅单元50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来进行婴儿车主体15的制造时,可以将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安装于座椅单元50以及婴儿车主体15的其他结构部件的任一方。这样,能够提高婴儿车10的制造方法的自由度,进一步改善婴儿车10的生产效率。
接下来,参照图6~图10,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图6~图10中,利用与图1~图5中所示的婴儿车10上所使用标记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对应的结构要素、部件、部位。另外,在下面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为主进行说明,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部分的说明。
图6~图8表示为第2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的整体结构。该婴儿车10与第1实施方式的婴儿车同样具有:婴儿车主体15,其具有前腿22以及后腿24;座椅单元50,其被婴儿车主体15支承;座椅主体13,其安装于座椅单元50。婴儿车主体15具有:主体框架,其具有前腿22以及后腿24;手推把手38,其与主体框架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该主体框架在面对面推动位置(在图7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和背面推动位置(在图7中由实线表示的位置)之间摆动。与第1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相同,第2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也具有在整体上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面为中心大致呈对称结构。
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相同,座椅单元50也具有: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其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相连接,且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能够摆动的;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具有包含一对侧框部62a以及连接框部62b的U字形的椅座部框架部件61和安装于椅座部框架部件61的端部61a上的左右的支承基础部件63。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具有包含一对侧框部67a以及连接框部67b的U字形背部框架部件66和安装于背部框架部件66的端部66a的左右的端部件(帽部件)68。各端部件68与相对应一侧的支承基础部件63相铰接。
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的下端部通过连接件53,与背部框架部件66的连接框部67连接,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能够相对于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摆动。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的两侧部分别与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连接。通过将各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的连接卡合部76(连接卡合机构)与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的连接卡合部71(连接卡合机构)卡合,使该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与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该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摆动。如图10所示,座椅单元50和婴儿车主体15相铰接的轴线A3位于偏离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摆动轴线A1的位置上。
如图1~图3所示,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的相反一侧的端部不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相铰接,而是与婴儿车主体15相铰接。更严谨地说,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与婴儿车主体15的连杆结构要素26相铰接。另外,如图10所示,从婴儿车的侧面观察时,接收轴部件49的通孔63a相较于连接框架结构要素55的安装部位以及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的铰接部位更靠近上方。在这一点上,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10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不同。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使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摆动时,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作为连杆发挥作用,能够使上方框架结构要素70相对于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摆动。
如图9的双点划线所示,布材料80张紧设置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以及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上。另外,连接框架结构要素55在一对支承基础部件63之间延伸,如图10所示,布材料80和连接框架结构要素55之间张紧设置有张紧部件83。
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相同,婴儿车主体15的主体框架具有前腿22、后腿24、扶手28、连杆结构要素26、防护部件18、脚踏板17、后方连接部件19、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以及后侧支承结构要45。
在第2实施方式中,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具有:安装部分43,其安装于前腿22上;前侧支承部41,其上端部形成有接收座椅单元50的凹部41a;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2,其在前侧支承部41和安装部分43之间延伸。安装部分43例如通过焊接固定于相对应一侧的前腿22上。安装部分43在与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垂直的表面内延伸。即,安装部分43大致与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2的延伸方向垂直延伸。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的后侧支承部46为由线形材料、尤其是沿直线延伸的材料、金属制成的材料,以及固定于该材料的前端的材料构成的L字形的部件。通过轴部件49,后侧支承部46的L字的一端部,与手推把手38、连杆结构要素26以及座椅单元50在同一轴线上相铰接。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还具有设置于后侧支承部46的L字形的另一端部的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7。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7自相对应一侧的后腿24,沿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向内侧延伸出来。在第2实施方式中,后侧支承部46通过宽度延伸部分47与后腿24相连接。
即,通过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7,后侧支承部46沿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与后腿24相离。利用像这样的宽度方向延伸部分47能够确保后侧支承部46和后腿24之间有足够的间隙,因此,当后侧支承部46相对于后腿24摆动时,能够有效地抑制衣服或座椅主体13等被夹在后侧支承部46和后脚24之间。
U字形的手推把手38通过轴部件49,与连杆结构要素26、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的后侧支承部46、座椅单元50相铰接。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示的婴儿车10中,轴部件49沿宽度方向自外侧向内侧,以手推把手38、连杆结构要素26、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的后侧支承部46、座椅单元50的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支承基础部件63的顺序,贯穿这些结构部件。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10中,安装于前腿22以及后腿24的车轮保持机构22a、24a构成小脚轮,不仅能够以转动轴线La为中心保持车轮35、45,使之转动,还能够以与转动轴线La相交延伸的旋转轴线Lb为中心,使车轮45以及保持车轮45的轴部件(车轴)旋转。另外,各车轮保持机构22a、24a内置有限制车轮23、25以旋转轴线Lb为中心的旋转的锁定机构(未图示)。
例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JP2008-254688A、JP2008-254688A、JP2010-234988A等公开所示,锁定机构可以根据手推把手38的位置连动来对车轮23、25的旋转进行限制以及解除该限制。具体来说,安装于前腿22以及后腿24中位于移动方向上的前方的腿上的车轮保持机构22a、24a能够使车轮23、25以旋转轴线Lb为中心旋转,安装于前腿22以及后腿24中位于移动方向上的后方的腿上的车轮保持机构22a、24a能够限制车轮23、25以旋转轴线Lb为中心旋转。在采用像这样的方式时,不论是在操作者(监护人)从婴幼儿的背面侧握住手推把手38,控制婴儿车10的情况下,还是在操作者从面对婴幼儿的前腿侧的位置握住手推把手38,控制婴儿车的情况下,都能够使行进中的婴儿车10顺利地旋转。
图示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10,作为一个例子,后腿24上设置有切换部件27。切换部件27相对于后腿24能够滑动,且向手推把手38的端部的一侧被施力。手推把手38的端部设置有推压部38a。推压部38a具有与切换部件27相接触的外周面。另外,根据手推把手38的摆动,推压部38a推压切换部件27,从而能够使切换部件27在后腿24上滑动。该切换部件27的滑动被传送到各车轮保持机构22a、24a的锁定机构,使车轮23、25的旋转受到限制。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10中,座椅单元50通过婴儿车主体15的前侧支承结构要素40以及后侧支承结构要素45,与婴儿车15相连接。因此,能够独立于婴儿车主体15,另外进行座椅单元50的设计、构成、制造。此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车主体10,从婴儿车10的侧面观察时,座椅单元50和婴儿车主体15相铰接的轴线A3位于偏离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相对于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60的摆动轴线A1的位置上。另外,从婴儿车10的侧面观察时,座椅单元50和婴儿车主体15相铰接的轴线A3位于偏离侧方框架结构要素75的摆动轴线A2的位置上。因此,从这点来看,也能够独立于婴儿车主体15,另外进行座椅单元50的设计、构成、制造。根据上述情况,采用第2实施方式也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对于上面说明过的实施方式可加入各种变更。下面,说明其中一个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连接框架结构要素55在一对支承基础部件63之间延伸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此例。连接框架结构要素55可以在椅座部框架部件61的一对侧框部62a之间延伸,也可以在背部框架结构要素65的一对端部件68之间延伸,又可以在背部框架部件66的一对侧框部67a之间延伸。
另外,婴儿车10的结构可以实现以下目的:折叠婴儿车使前后方向的尺寸缩小后,进一步折叠使宽度方向的尺寸也能够缩小。具体来说,沿婴儿车主体15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部件,即手推把手38、防护部件18、脚踏板17以及后方连接部件19具有铰接处(屈曲点),这些部件可以在被折叠而如上述那样在前后方向的尺寸缩小后,以铰接处为中心进一步屈曲。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婴儿车10中,说明了手推把手38能够在背面推动位置(后方位置)和面对面推动位置(前方位置)之间摆动的例子。即,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手推把手38与连杆结构要素26分开设计,该手推把手38能够相对于主体框架摆动的例子。但是,也可以通过使手推把手38固定于后方位置,自背面推动位置不能摆动的方式来构成婴儿车10。具体来说,一对连杆结构要素26可以由相当于手推把手38的下端部的部分构成。换句话说,连杆结构要素26可以越过与扶手28的连接部位,进一步延伸,来构成手推把手38的一部分。
另外,上面已经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几个变形例进行了说明,当然,也可以将多个变形例适当组合来应用。
Claims (10)
1.一种婴儿车,具有婴儿车主体和座椅单元,其中,
婴儿车主体具有前腿、后腿、安装于所述前腿的前侧支承结构要素、以及安装于所述后腿的后侧支承结构要素,
座椅单元具有:
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
背部框架结构要素,其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相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摆动,
所述前侧支承结构要素包含前侧支承部和宽度方向延伸部分,所述前侧支承部与所述座椅单元固定连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腿摆动;所述宽度方向延伸部分与所述前侧支承部的下端部相铰接,且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前侧支承部相对于所述座椅单元为独立构件,在比所述宽度方向延伸部分靠近上方的位置从下方支承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通过所述宽度方向延伸部分,所述前侧支承部沿所述婴儿车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前腿相离,
所述后侧支承结构要素包含后侧支承部,所述后侧支承部与所述座椅单元相铰接,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后腿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从婴儿车的侧面观察时,所述座椅单元和所述后侧支承部相铰接的轴线偏离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相对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的摆动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支承部具有形成于其一端部且朝上方开口以接收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的凹部,所述前侧支承部自下方支承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单元还具有:
上方框架结构要素,其与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摆动;
侧方框架结构要素,其分别与所述上方框架结构要素和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相连接、或者分别与所述上方框架结构要素和所述婴儿车主体相连接,能够相对于所述上方框架结构要素、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或者所述婴儿车主体摆动,
从婴儿车的侧面观察时,所述座椅单元和所述后侧支承部相铰接的轴线偏离所述侧方框架结构要素相对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或者所述婴儿车主体的摆动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支承结构要素包含沿婴儿车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部分,所述后侧支承部通过该部分,沿所述婴儿车的宽度方向,与所述后腿相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单元还具有安装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以及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上的布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单元还具有:
连接框架结构要素,其在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的两个端部之间或者在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的两个端部之间延伸;
布材料,其安装于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以及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
张紧部件,其分别安装于所述布材料以及所述连接框架结构要素,在所述布材料和所述连接框架结构要素之间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椅座部框架结构要素呈U字形,
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呈U字形,
所述椅座部框架的两个端部分别与相对应一侧的所述背部框架结构要素的端部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安装于所述座椅单元的座椅主体。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安装于所述座椅单元的座椅主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22299 | 2012-05-29 | ||
JP2012122299A JP6017184B2 (ja) | 2012-05-29 | 2012-05-29 | ベビーカー |
PCT/JP2013/064405 WO2013180014A1 (ja) | 2012-05-29 | 2013-05-23 | 乳母車およびシート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95174A CN104395174A (zh) | 2015-03-04 |
CN104395174B true CN104395174B (zh) | 2017-03-01 |
Family
ID=49673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27558.2A Active CN104395174B (zh) | 2012-05-29 | 2013-05-23 | 婴儿车及座椅单元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857279B1 (zh) |
JP (1) | JP6017184B2 (zh) |
KR (1) | KR102037861B1 (zh) |
CN (1) | CN104395174B (zh) |
TW (1) | TWI648184B (zh) |
WO (1) | WO20131800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94979B2 (ja) * | 2014-11-04 | 2019-04-03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乳母車 |
JP6696764B2 (ja) * | 2015-12-01 | 2020-05-20 | ピジョン株式会社 | ベビーカー |
JP6771990B2 (ja) * | 2016-08-09 | 2020-10-21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手押しカート |
DE202017106245U1 (de) * | 2017-10-16 | 2017-11-09 | Cybex Gmbh | Kinderwagensitz und Kinderwagen-System |
KR101894463B1 (ko) | 2018-02-27 | 2018-09-05 | 주식회사 브랜뉴인터내셔널 | 사용 편의성을 향상시킨 유모차 |
CN111717266A (zh) * | 2019-03-20 | 2020-09-29 |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收折机构及其幼儿载具 |
KR102303194B1 (ko) | 2019-12-06 | 2021-09-15 | 서운용 | 도어 푸쉬가 가능한 유모차 |
KR102415226B1 (ko) | 2021-11-15 | 2022-06-29 | 최예진 | 사용 편의성을 향상시킨 유아용 웨건 |
WO2023162145A1 (ja) | 2022-02-25 | 2023-08-31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乳母車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283062A (ja) * | 1987-03-19 | 1987-12-08 |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 乳母車の座席部分 |
JP3385120B2 (ja) * | 1994-12-27 | 2003-03-10 |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 乳母車の座席 |
JP3385118B2 (ja) * | 1994-12-26 | 2003-03-10 |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 乳母車の座席 |
JP3385122B2 (ja) * | 1995-01-05 | 2003-03-10 |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 乳母車の座席 |
TW280801B (zh) * | 1994-12-26 | 1996-07-11 | Aprica Kassai Kk | |
US6375213B1 (en) * | 1999-09-27 | 2002-04-23 | Combi Corporation | Stroller |
JP4545278B2 (ja) * | 2000-05-18 | 2010-09-15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ベビーカー |
JP4299016B2 (ja) * | 2003-02-04 | 2009-07-22 | グラコ・チルドレンズ・プロダクツ・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折畳式乳母車 |
KR101159711B1 (ko) * | 2003-12-03 | 2012-06-25 | 콤비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바구니가 장착 가능한 유모차 |
CN2806266Y (zh) * | 2005-06-22 | 2006-08-16 | 明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可收合婴儿车车架 |
JP4841879B2 (ja) * | 2005-07-08 | 2011-12-21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ベビーカー |
JP2007098994A (ja) * | 2005-09-30 | 2007-04-19 | Combi Corp | ベビーカー |
KR101368447B1 (ko) | 2005-09-30 | 2014-02-28 | 콤비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유모차 |
JP2007098996A (ja) * | 2005-09-30 | 2007-04-19 | Combi Corp | ベビーカーの手押し杆 |
KR101327296B1 (ko) * | 2005-09-30 | 2013-11-11 | 콤비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유모차의 핸들 |
JP4757594B2 (ja) * | 2005-09-30 | 2011-08-24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ベビーカー |
JP4912653B2 (ja) * | 2005-09-30 | 2012-04-11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ベビーカーのガードアーム |
JP4855035B2 (ja) * | 2005-09-30 | 2012-01-18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ベビーカー |
JP2007098998A (ja) * | 2005-09-30 | 2007-04-19 | Combi Corp | 摺動制御装置 |
TWM313999U (en) * | 2006-12-29 | 2007-06-21 | Mei-Chuen Lin | Rotational foldable chair |
JP4994925B2 (ja) | 2007-04-09 | 2012-08-08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ベビーカー |
TWM343618U (en) * | 2008-06-16 | 2008-11-01 | China Mascot Products Co Ltd | Folding seat device of bicycle frame |
JP5449752B2 (ja) * | 2008-12-03 | 2014-03-19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ベビーカー |
JP5436911B2 (ja) | 2009-03-31 | 2014-03-05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ベビーカー |
CN102258291B (zh) * | 2010-05-28 | 2013-10-16 |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 具多向使用状态的婴儿承载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
2012
- 2012-05-29 JP JP2012122299A patent/JP6017184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5-23 CN CN201380027558.2A patent/CN104395174B/zh active Active
- 2013-05-23 WO PCT/JP2013/064405 patent/WO201318001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5-23 KR KR1020147032111A patent/KR102037861B1/ko active Active
- 2013-05-23 EP EP13797252.7A patent/EP2857279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5-28 TW TW102118767A patent/TWI648184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857279A1 (en) | 2015-04-08 |
CN104395174A (zh) | 2015-03-04 |
JP2013244942A (ja) | 2013-12-09 |
EP2857279B1 (en) | 2020-01-01 |
TWI648184B (zh) | 2019-01-21 |
KR20150023262A (ko) | 2015-03-05 |
KR102037861B1 (ko) | 2019-10-29 |
TW201402383A (zh) | 2014-01-16 |
JP6017184B2 (ja) | 2016-10-26 |
EP2857279A4 (en) | 2016-02-17 |
WO2013180014A1 (ja) | 2013-1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95174B (zh) | 婴儿车及座椅单元 | |
US6851700B2 (en) | Stroller with a reclining mechanism | |
KR101659637B1 (ko) | 접이식 유모차 | |
JP2006159930A (ja) | ベビーカー | |
CN1939788B (zh) | 婴儿车及婴儿车的防护臂 | |
JP4299016B2 (ja) | 折畳式乳母車 | |
JP2004291661A (ja) | 折畳式乳母車 | |
TW201618991A (zh) | 嬰兒車 | |
WO2018051807A1 (ja) | ベビーカー | |
JP5020655B2 (ja) | ベビーカー | |
CN101837800B (zh) | 婴儿车的手推杆 | |
JP4757594B2 (ja) | ベビーカー | |
JP4855035B2 (ja) | ベビーカー | |
CN110775134B (zh) | 婴儿车 | |
CN102336213B (zh) | 婴儿车及婴儿车的防护臂 | |
CN103419828B (zh) | 座垫及婴儿车 | |
TWI616371B (zh) | Seat support unit and stroller | |
JP6334953B2 (ja) | 背対面切替式乳母車 | |
CN110775135B (zh) | 婴儿车 | |
CN104276194A (zh) | 婴儿车及座椅支承单元 | |
TWI847647B (zh) | 嬰兒車 | |
JP2009172321A (ja) | 折り畳み機構を有する車椅子 | |
WO2024136653A1 (en) | A seat for a buggy, stroller or pushchair | |
WO2024013941A1 (ja) | 乳母車 | |
JP2007098998A (ja) | 摺動制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