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4756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24756A CN1924756A CNA200610129005XA CN200610129005A CN1924756A CN 1924756 A CN1924756 A CN 1924756A CN A200610129005X A CNA200610129005X A CN A200610129005XA CN 200610129005 A CN200610129005 A CN 200610129005A CN 1924756 A CN1924756 A CN 19247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b
- housing
- stiffener
- electronic equipment
- back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79—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for locking or maintaining the movable parts of the enclosure in a fixed position, e.g. latching mechanism at the edge of the display in a laptop or for the screen protective cover of a PD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显示装置;以及加强构件。第一壳体包括:背壁;处于背壁相对侧的一对侧壁;以及处于背壁上方使得与该对侧壁相连接的上壁。显示装置包括在第一壳体中。加强构件设置于第一壳体内部。该加强构件包括在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加强部。第一加强部被固定在上壁的周围。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05年8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05-249600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涉及具有壳体其中容纳用以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诸如便携式计算机这种电子设备包括设置有键盘的计算机主体和显示单元。该显示单元具有设置有用以显示图像的屏幕的液晶面板、以及其中容纳该液晶面板的外壳。
对于该类型便携式计算机,具有增大屏幕尺寸的需求。随着屏幕尺寸的增大,开口部的尺寸也增大。开口部尺寸的增大造成外壳刚度减弱。
即便是随着屏幕尺寸增大外壳本身尺寸也增大的情况下,为了减轻重量,外壳的各个壁部的厚度显示出减小的趋势。因此,外壳刚度降低。
如上所述,随着屏幕尺寸的增大,外壳刚度显示出降低的趋势。因此,其中沿外壳的左右侧壁设置有加强构件的加强结构已经应用到该类型电子设备中。
诸如便携式计算机这种电子设备中,显示单元通过铰链与计算机主体连接以便显示单元可以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自由转动。关闭位置是显示单元从上方覆盖键盘的位置。打开位置是显示单元相对于计算机主体直立的位置。
例如日本JP-A-10-124171号公报披露,该外壳具有沿外壳的左右侧壁设置的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不具有足以抑制扭曲的任何作用,这是因为该加强构件在外壳的高度方向上延伸。
当扭曲可能作用在壳体上时,扭曲便作用在壳体中容纳的液晶面板。造成液晶面板变形。如上所述,对于具有大尺寸屏幕的电子设备,可以想到扭曲的影响增加。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现本发明各个特征的总体结构。给出附图和相关的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并非是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定。
图1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便携式计算机处于打开位置的示范性立体图;
图2为表示图1中所示的便携式计算机处于关闭位置这种状态的示范性立体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显示单元的示范性分解立体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的显示面板的示范性平面图;
图5为表示图3中所示的外壳的第一构件的内表面的示范性平面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的加强构件的示范性分解立体图;
图7为沿外壳的背壁至前壁部的方向切割显示单元的情况下显示单元的示范性剖面图;
图8为图5中所示的区域F8的示范性放大图;
图9为图5中所示的区域F9的示范性放大图;
图10为示出图9中所示的区域中第一加强部的端部和第二加强构件的上端部的周围的示范性立体图;
图11为图5中所示的区域F11的示范性放大图;
图12为图3中所示的区域F12的示范性放大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便携式计算机的第一加强构件的示范性立体图;
图14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便携式计算机的加强构件的示范性立体图。
发明内容
总体来说,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壳体、显示装置、和加强构件。该第一壳体包括:背壁;位于该背壁的相对侧的一对侧壁;以及位于该背壁上方与该对侧壁相连接的上壁。显示装置被包括在该第一壳体中。该加强构件设置于第一壳体的内部。该加强构件包括在该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加强部。该第一加强部被固定在该上壁的周围。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
根据实施例,图1示出便携式计算机10。作为图1中所示的示范例,便携式计算机10包括计算机主体20以及显示单元30。
该计算机主体20具有计算机外壳21以及键盘22。
该计算机外壳21的形状如同扁平盒子。计算机外壳21具有上壁21a、下壁部21b、前壁部21c、后壁部21d、左壁部21e、以及右壁部21f。键盘22设置在上壁21a中。
显示单元30具有外壳31以及液晶显示面板32。外壳31的形状如同扁平盒子。液晶显示面板32被容纳在外壳31中。
外壳31起到第一壳体的作用。该外壳31通过铰链3(下面说明)与计算机外壳21连接以便外壳31可以在关闭位置P1和打开位置P2之间自由转动。各铰链3分别具有铰轴60。
如图2所示,关闭位置P1是将显示单元30横放在计算机主体20之上从而该显示单元30从上方覆盖键盘22的位置。如图1中所示,打开位置P2是显示单元30相对于计算机主体20直立以便让键盘22和屏幕32a(下面说明)露出的位置。
图3是显示单元3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3中所示,外壳31具有第一构件34和第二构件35。第一构件34在外壳31中形成液晶显示面板32的背面32b侧。附带说明一下,该背面32b以虚线表示。第二构件35在外壳31中形成液晶显示面板32的屏幕32a侧。
第一构件34具有背壁34a、第一上壁34b、一对第一侧壁34c、以及第一下壁部34d。
背壁34a是在外壳31中面向液晶显示面板32的背面32b的壁部。因此,背壁34a比液晶显示面板32的背面32b宽。举例来说,液晶显示面板32基本上形成为如同矩形形状。因此,背壁34a的形状基本上如同矩形形状。背壁34a的内表面34e覆盖有导电材料,设置有导电层34f。
如图3所示,第一上壁34b从背壁34a的上边缘立起。背壁的上边缘起到当显示单元30处于打开位置时位于上方的边缘部的作用。
一个第一侧壁34c从背壁34a的宽度方向端缘立起。另一个第一侧壁34c从背壁34a的另一宽度方向端缘立起。第一上壁34b与各个第一侧壁34c相连接。第一下壁部34d从背壁34a的下边缘立起。“下边缘”起到当显示单元30处于打开位置时位于下方的边缘部的作用。
第二构件35具有前壁部35a、第二上壁35b、一对第二侧壁35c、以及第二下壁部35d。
前壁部35a在外壳31中面向液晶显示面板32的屏幕32a。因此,前壁部35a比液晶显示面板32宽。前壁部35a的形状基本上如同矩形。
在前壁部35a中形成有开口部36。开口部36穿透前壁部35a。第二上壁35b从前壁部35a的上边缘立起。第二上壁35b与各个第二侧壁35c相连接。附带说明一下,“前壁部35a的上边缘”为当显示单元30处于打开位置时位于上方的边缘。
一个第二侧壁35c从前壁部35a的宽度方向端缘立起。另一个第二侧壁35c从前壁部35a的另一宽度方向端缘立起。第二下壁部35d从前壁部35a的下边缘立起。“下边缘”起到当显示单元30处于打开位置P2时位于下方的边缘的作用。
如上所述,外壳31以第一和第二构件34和35置于彼此顶部这种方式形成。当第一和第二构件34和35置于彼此顶部时,第一上壁34b和第二上壁35b彼此连接。当第一上壁34b和第二上壁35b彼此连接时,形成外壳31的上壁37。
第一侧壁34c和第二侧壁35c彼此连接。当第一侧壁34c和第二侧壁35c彼此连接时,形成外壳31的侧壁38。
第一下壁部34d和第二下壁部35d彼此连接。当第一下壁部34d和第二下壁部35d彼此连接时,形成外壳31的下壁部39。
图4为液晶显示面板32的示范性平面图。如图4所示,液晶显示面板32具有用以显示图像的屏幕32a。液晶显示面板32是显示装置的一个实例。液晶显示面板32的周围边缘部设置有金属框(bezel)32c。该液晶显示面板32的周围边缘部覆盖有该框32c。
图5示范性示出外壳31的第一构件34的内部。如图3和图5所示,便携式计算机10具有用以加强外壳31的加强构件50。
加强构件50具有基本上沿各第一侧壁34c延伸的第二加强部51,以及基本上沿第一上壁34b延伸的第一加强部52。因此,加强构件50基本上呈U形,以便朝向第一下壁部34d打开。“高度方向”是从上壁37至下壁部39的方向。
图6为加强构件5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6所示,加强构件50具有第一加强构件53和一对第二加强构件54。加强构件50以第一加强构件53与第二加强构件54相组合的方式形成以便与第二加强构件54结合为一体。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加强构件53和第二加强构件54被固定到外壳31上。
当第一加强构件53被固定到外壳31上时,第一加强构件53起到加强构件50的第一加强部52的作用。当第二加强构件54被固定到外壳31上时,第二加强构件54起到加强构件50的第二加强部51的作用。
第一加强构件53具有与外壳31的宽度方向长度大致相等的长度。该“宽度方向”为从其中一个侧壁38至另一个侧壁38的方向。第一加强构件53被固定到第一构件34的第一上壁34a附近,即被固定到外壳31的上边缘部5上。第一加强构件53在与第一上壁34b基本上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第一加强构件53的相对端部53a分别到达第一构件34的宽度方向的相对端部。第一加强构件53由金属制成。另外,“第一加强构件53的相对端部53a”等效于第一加强部52的相对端部53a。
图7是在第一加强构件53被固定到背壁34a上的状态下沿从背壁34a至前壁部35a的方向切割液晶显示面板32的情况下液晶显示面板32的示范性剖面图。如图7所示,第一加强构件53具有在与背壁34a基本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基部53b,以及在与第一上壁34b基本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立起部53c。立起部53c从基部53b的上边缘立起。基部53b位于液晶显示面板32的背面32b和外壳31的背壁34a之间。
第一加强构件53具有其中将基部53b和立起部53c设置于第一加强构件53的几乎全部区域上的结构。在剖面图中第一加强构件53基本上为L形状。
如图5所示,一个第二加强构件54被固定到第一构件34的一个第一侧壁34c附近,即被固定到外壳31的一个宽度方向端缘部6上。如图3所示,一个第二加强构件54即一个第二加强部51被固定在液晶显示面板32的一个侧部32d和外壳31的一个侧壁38之间。一个第二加强构件54在与一个第一侧壁34c基本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另一个第二加强构件54被固定到第一构件34的另一个第一侧壁34c附近,即被固定到外壳31的另一宽度方向端缘部6上。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另一个第二加强构件54即另一个第二加强部51被固定在液晶显示面板32的另一侧部32d和外壳31的另一侧壁38之间。另一个第二加强构件54在与另一个第一侧壁34c基本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加强构件54由金属制成。
下面说明用于将外壳31和计算机外壳21彼此连接的铰链3。图8为图5中所示的区域F8的放大图。外壳31和计算机外壳21通过一对铰链3彼此连接。
图8示范性示出图5中所示的左铰链3的周围结构。图5中所示的右铰链3可以具有与图5和图8示范性示出的左铰链3相同的周围结构。因此,省略对图5中所示的右铰链3的周围结构的说明。
如图5和图8所示,在第一构件34的下部形成有一对第一突起61以便使铰链3分别部分容纳在突起61中。如图1所示,第二突起62形成于计算机外壳21中与第一突起61的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以便铰链3分别部分容纳在第二突起62中。各铰链3容纳在相应的第一突起61和第二突起62中,并在其两者间互联。因而,外壳31和计算机外壳21通过铰链3彼此连接以便他们可以自由转动。铰链轴60进入到突起61中。
如图8所示,第二加强构件54的下端部54d设置于第一突起61中。铰链轴60的部60a由第二加强构件54的下端部54d支持。第二加强构件54同样起到用以支持铰链轴60的支持部的作用。
接下来说明加强构件50被固定到外壳31上的结构。
如图3和图5所示,背壁34a面向第一和第二加强构件53和54的范围内设置有焊接引脚70。焊接引脚70从背壁34a延伸至外壳31内侧。
在第一和第二加强构件53和54中形成有引脚通孔71,以便焊接引脚70可以分别穿过引脚通孔71。当第一和第二加强构件53和54设置于第一构件34中时,焊接引脚70分别穿过引脚通孔71。穿过引脚通孔71后,焊接引脚70被挤压。因而,第一和第二加强构件53和54被固定到外壳31上。
焊接引脚70起到对第一和第二加强构件53和54、即对外壳31中的第一和第二加强部52和51进行定位的定位部的作用。
第一加强构件53的相对端部53a和第二加强构件54的上端部54a与第二构件35一起通过螺钉72固定到第一构件34上。第二加强构件54的上端部54a等效于第二加强部51的上端部54a。螺钉72为固定构件的实例。
如图6所示,在第一加强构件53的相对端部53a中形成有螺钉通孔73以便螺钉72可分别穿过螺钉通孔73。在第二加强构件54的上端部54a中形成有通孔74以便螺钉72可分别通穿过通孔74。
下面作为使用螺钉72的固定结构的实例,如图5所示说明使用螺钉72固定第一加强构件53的左端部53a和在图5左侧设置的第二加强构件54的上端部54a的结构。
图9是图5中所示的区域F9的示范性放大图。图9示范性示出第一加强构件53的左端部53a和在图5左侧设置的第二加强构件54的上端部54a。图10是第一加强构件53的左端部53a和在图5左侧设置的第二加强构件54的上端部54a的周围结构的示范性立体图。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加强构件53的左端部53a和在图5左侧设置的第二加强构件54的上端部54a在外壳31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以便通孔73和74彼此对准。另外,“外壳31的厚度方向”是指从背壁34a至前壁部35a的方向。
如图10所示,与第一加强构件53的端部53a相比,第二加强构件54的上端部54a处于外壳31的内侧。
在面向通孔73和74的背壁34a的各个区域中形成有轴套部75。该轴套部75从内表面34e向外壳31的内侧突出。在轴套部75中形成有螺孔以便使螺钉72中相应的一个可以与螺孔结合。螺孔与通孔73和74对准。
在轴套部75的表面上设置有导电层34f。该轴套部的表面和背壁34a的表面彼此电连接。
如图3所示,第二构件35面向通孔73和74的前壁部35a的位置形成有螺钉通孔76。螺钉72穿过前壁部35a中形成的螺钉通孔76,穿过第二加强构件54中形成的螺钉通孔74,然后穿过第一加强构件53中形成的螺钉通孔73,以便螺钉72与背壁34a上形成的轴套部75中的螺孔相结合。
将螺钉72固定后,螺钉72的头部覆盖有未图示的密封构件等。从而防止前壁部35a表面的外观受到螺钉72的损坏。
第一和第二加强构件53和54通过螺钉72固定到外壳31上的情况下,第一加强构件53的相对端部53a分别与第二加强构件54的上端部54a相接触。因此,第一加强构件53与第二加强构件54电连接。而且,第一加强构件53与轴套部75相接触。因此,第一加强构件53和背壁34a彼此电连接。
另外,轴套部75中形成的螺孔可以覆盖有导电材料。这种情况下,第一加强构件53和背壁34a通过螺钉72彼此电连接。
接下来说明用于将液晶显示面板32固定到外壳31上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液晶显示面板32的相对侧部设置有螺钉固定部80以便螺钉固定部80从相对侧部在圆周方向上延伸。具体来说,设置螺钉固定部80使两个螺钉固定部80在液晶显示面板32的各个相对侧部与上下部相对应。
螺钉固定部80由金属制成。举例来说,螺钉固定部80与液晶显示面板32的框32c电连接。在螺钉固定部80中分别形成有螺钉通孔82,螺钉81可以穿过螺钉通孔82。
如图3和图5所示,在第二加强构件54面向螺钉固定部80的螺钉通孔82的位置形成有螺钉81可穿过的螺钉通孔83。举例来说,在背壁34a面向螺钉通孔83的位置形成有轴套部。轴套部中分别形成有螺钉81可与之结合的螺孔。在各个轴套部的表面设置有导电层以便与背壁34a的表面电连接。
螺钉81穿过螺钉固定部80的螺钉通孔82,并穿过第二加强构件54中形成的螺钉通孔83,以便螺钉81与背壁34a的轴套部中形成的螺孔相结合。这种情况下,螺钉固定部80与第二加强构件54相接触。因此,各个螺钉固定部与背壁34a电连接。
如图3和图7所示,在显示单元30被固定到外壳31上的情况下,金属板85介于框32c的上部和第一加强构件53之间。显示单元30和第一加强构件53通过金属板85彼此电连接。
如图5所示,便携式计算机10具有天线模块90。各个天线模块90具有天线部91以及基部92。所提供的天线部91用以进行信号即电波的发射/接收。
各个天线模块90固定于背壁34a的靠近第一上壁34b的区域,也就是说,各个天线模块90固定于背壁34a的上边缘5。与基部92相比,天线部91处于靠近第一上壁34b的位置。图11为图5所示的区域F11的示范性放大图。如图11所示,当从上方观察背壁34a的内表面34e时,天线部91处于第一加强构件53和第一上壁34b之间。
图12为图3所示的区域F12的示范性放大图。如图3和图12所示,闩销构件100固定于背壁34a靠近第一上壁34b的区域。闩销构件100的前端形成有闩销部100a。当显示单元30处于关闭位置P1时,闩销部100a与计算机外壳21中设置的被闩销部结合。也就是说,闩销部100a与计算机外壳21侧结合。计算机外壳21等效于第二壳体。闩销部100a等效于结合部。
如图1所示,在计算机外壳21中形成有狭缝101以便闩销部100a可以穿过该狭缝101。当闩销部100a与被闩销部相结合时,显示单元30被保持在关闭位置P1。
在如上所述形成的便携式计算机10中,显示单元30的外壳31具有加强构件50。加强构件50具有第一加强部52。因此,外壳31的刚度提高。
因而,举例来说,当便携式计算机10的用户在关闭位置P1和打开位置P2之间转动显示单元30时,即便是用户抓住显示单元30的上边缘也可以抑制在图1中箭头A所示的宽度方向上作用于外壳31的扭曲的发生。
加强构件50进一步具有一对第二加强构件51。因此,外壳31的刚性被较大地提高。
加强构件50具有第一加强构件53和一对第二加强构件54,以便由其中一个构件形成第一加强部52,而由其他构件形成第二加强构件51。
因此,当在外壳31中分开配置第一加强构件53和第二加强构件54时,加强构件50可以被固定到外壳31上。因而,可以很容易进行配置操作。换句话说,可以分解加强构件50,从而可以使配置操作很容易。
第一加强构件53的相对端部53a和第二加强构件54的上端部54a通过螺钉72被固定到背壁34a即外壳31上。因而,可以减少用以将加强构件50固定到外壳31上的螺钉72的数目,从而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安装密度得到提高。此外,第一构件53和第二构件54得到集中的密实,因而加强构件50的刚度提高。而且,相对端部53a相对于上端部54a固定,因而可以扩大加强构件50所包围的范围。也就是说,加强构件50可以满足增大外壳31尺寸的需要。
由于第二加强构件54对诸铰链转轴60的支持,支持部不可以分开支持诸铰链转轴60。因而,可以减少部件数目。
第一加强构件53即第一加强部52具有基部53b和立起部53c。因此,第一加强构件53的剖面基本上呈L形状。因而,第一加强构件53的刚度提高。
基部53b处于液晶显示面板32的背面32b和外壳31的背壁34a之间,从而第一加强部52处于靠近液晶显示面板32的位置。因此,液晶显示面板32处于靠近外壳31的区域、几乎不受扭曲影响的位置,从而可以抑制扭曲对于液晶显示面板32的影响。
各个天线模块90被固定到外壳31上以便天线部91处于第一加强构件53和第一上壁43b之间,即处于第一加强部52和上壁37之间。具体来说,当天线部91用于进行电波发射/接收时,可以抑制第一加强部52对电波的发射/接收的干扰。
液晶显示面板32通过金属板85、第一加强部52(即第一加强构件53)、以及第二加强部51(即第二加强构件54)与背壁34a电连接。因此,背壁34a具有接地的功能。
焊接引脚70设置在背壁34a中。焊接引脚70起到用以在外壳31中将第一和第二加强构件53和54定位的定位部的作用。因此,可以很容易进行将第一和第二加强构件53和54固定到外壳31上的操作。
下面参照图13示范性说明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电子设备的实例的便携式计算机10。另外,为了省略重复说明,功能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由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指代。
除了第一加强构件53的结构,该实施例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下面具体说明不同之处。
图13示范性示出该实施例中的第一加强构件53。如图13所示,闩销部100a与第一加强构件53一体形成。
在该实施例中,除了第一实施例的效果以外,还可以减少部件数目。
下面参照图14示范性说明作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电子设备的实例的便携式计算机10。另外,为了省略重复说明,功能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件由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指代。
除了加强构件50的结构,该实施例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下面具体说明不同之处。
图14示范性示出该实施例的加强构件50。如图14所示,该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52与第二加强部51一体形成。换句话说,加强构件50由一个构件形成。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52的相对端部53a与第二加强部51的上端部54a一体地连接。因此,在用于一体连接这些端部53a和54a的连接部200中形成有螺钉72可以通过的通孔201。
在第三实施例中,除了第一实施例的效果以外,还可以减少部件数目。
虽然已经对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例仅是举例所给出的,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范围。事实上,在此说明的新颖方法和系统可以按其他种种形式来实现。此外,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实质的情况下对在此说明的方法和系统的形式进行种种省略、替代以及改变。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用以覆盖这种形式或修改,同样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实质。
Claims (16)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壳体,包括:
背壁;
处于该背壁相对侧的一对侧壁;以及
处于该背壁上方以与该对侧壁相连接的上壁;
该第一壳体中包括的显示装置;以及
设置在该第一壳体内部的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包括在该第一壳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加强部,该第一加强部固定在该上壁的周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构件包括一对第二加强部,其中各个第二加强部处于所述显示装置的侧部和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侧壁之间,其中各个所述第二加强部固定到所述第一壳体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二加强部独立地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加强部由固定构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壳体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通过铰链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使得该第二壳体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其中所述第二加强部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的下端部,以及其中所述第二加强部由所述铰链的铰链轴支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二壳体,该第二壳体通过铰链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使得该第二壳体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其中结合部与所述第一加强部一体形成,使得当所述第一壳体处于所述第一壳体位于该第二壳体上的关闭位置时该结合部与该第二壳体结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包括:沿所述背壁延伸的基部;以及沿所述上壁延伸并从所述基部立起的立起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至少部分处于所述显示装置的背面和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背壁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一壳体中包括的天线模块,所述天线模块包括处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上壁之间的天线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一加强部彼此电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第一壳体彼此电连接。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与所述第二加强部一体形成。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两端和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上端固定到背壁上。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一加强部通过金属板彼此电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背壁具有接地功能。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的剖面基本上呈L形。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部处于所述第一加强部和所述上壁之间,使得可以抑制所述第一加强部对电波的发射/接收的干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249600 | 2005-08-30 | ||
JP2005249600A JP2007065874A (ja) | 2005-08-30 | 2005-08-30 | 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24756A true CN1924756A (zh) | 2007-03-07 |
CN100416456C CN100416456C (zh) | 2008-09-03 |
Family
ID=37817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12900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16456C (zh) | 2005-08-30 | 2006-08-28 | 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70053144A1 (zh) |
JP (1) | JP2007065874A (zh) |
CN (1) | CN100416456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66841B (zh) * | 2007-03-15 | 2012-01-1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显示器部支撑架及配置支撑架的显示器部支承结构 |
CN102902300A (zh) * | 2011-07-25 | 2013-01-30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选择性地组装不同尺寸的面板模块的组装结构与面板装置 |
CN109246943A (zh) * | 2013-06-07 | 2019-01-18 | 苹果公司 | 模块化结构的加强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328613A (ja) * | 2006-06-08 | 2007-12-20 | Toshiba Corp | 電子機器 |
JP4427573B2 (ja) * | 2007-11-29 | 2010-03-1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板金部材、情報表示装置、およびパネルユニット製造方法 |
JP4968341B2 (ja) * | 2007-11-29 | 2012-07-0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板金部材、情報表示装置、およびパネルユニット製造方法 |
JP5055171B2 (ja) | 2008-03-10 | 2012-10-2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0067225A (ja) * | 2008-09-12 | 2010-03-25 | Toshiba Corp | 情報処理装置 |
JP5325035B2 (ja) * | 2009-07-09 | 2013-10-23 | 日星電気株式会社 | 複合アンテナ |
JP2012022096A (ja) * | 2010-07-13 | 2012-02-02 |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 ディスプレイ補強構造 |
JP5017448B2 (ja) | 2010-12-24 | 2012-09-05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子機器 |
US8780579B2 (en) * | 2011-01-05 | 2014-07-15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
JP5935282B2 (ja) * | 2011-09-30 | 2016-06-1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JP2018120060A (ja) * | 2017-01-24 | 2018-08-02 | Nec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US10050423B1 (en) * | 2017-02-07 | 2018-08-14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Cable-retention device assembly |
US11301003B2 (en) * | 2019-09-24 | 2022-04-12 | Getac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Eletronic device with anti-shock function |
JP7399591B2 (ja) * | 2021-10-11 | 2023-12-1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CN119585692A (zh) * | 2022-09-01 | 2025-03-07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29395A (en) * | 1998-04-21 | 2000-10-10 | Dell Usa, L.P. | Spring latch for a portable computer |
US6172869B1 (en) * | 1998-12-21 | 2001-01-09 | Dell Usa, L.P. | Portable computer with bezel snap screw cover and molded spring latch |
US6654078B1 (en) * | 1999-02-18 | 2003-11-25 |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 Liquid crystal module mounting structure and mobile terminal mounted with the same |
CN2616924Y (zh) * | 2003-04-30 | 2004-05-19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避震结构的液晶显示器面板 |
US20050122671A1 (en) * | 2003-12-09 | 2005-06-09 | Homer Steven S.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mproved hinge |
CN1858674A (zh) * | 2005-04-29 | 2006-11-08 | 乐金电子(昆山)电脑有限公司 | 便携式计算机的后盖加固结构 |
CN2862146Y (zh) * | 2005-05-25 | 2007-01-24 | 伦飞电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可携式电脑显示面板模组的组装结构 |
-
2005
- 2005-08-30 JP JP2005249600A patent/JP2007065874A/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08-28 CN CNB200610129005XA patent/CN10041645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8-29 US US11/512,495 patent/US2007005314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66841B (zh) * | 2007-03-15 | 2012-01-1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显示器部支撑架及配置支撑架的显示器部支承结构 |
CN102902300A (zh) * | 2011-07-25 | 2013-01-30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选择性地组装不同尺寸的面板模块的组装结构与面板装置 |
CN102902300B (zh) * | 2011-07-25 | 2015-04-08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选择性地组装不同尺寸的面板模块的组装结构与面板装置 |
CN109246943A (zh) * | 2013-06-07 | 2019-01-18 | 苹果公司 | 模块化结构的加强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7065874A (ja) | 2007-03-15 |
CN100416456C (zh) | 2008-09-03 |
US20070053144A1 (en) | 2007-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24756A (zh) | 电子设备 | |
CN1302355C (zh) | 便携式计算机 | |
CN1142536C (zh) | 使用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 |
CN1317585C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856178A (zh) | 电子设备 | |
CN1261798C (zh) | 复合显示器件 | |
CN1380720A (zh) | 内置天线以及具有该天线的移动电子设备 | |
CN1180516C (zh) | 折叠式电子设备 | |
CN1737726A (zh) | 便携式计算机 | |
CN1487337A (zh) | 平板显示装置 | |
CN1659787A (zh) | 调谐单元、接收装置和电子机器 | |
CN2896564Y (zh) | 电子装置及其天线 | |
CN1352406A (zh) | 液晶显示模块、液晶显示装置及其组装的方法 | |
CN1960616A (zh) | 用于平板显示设备的冷却装置 | |
CN1811662A (zh) | 平面单元构造体 | |
CN101059613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967730A (zh) | 显示装置的支架 | |
CN1901285A (zh) | 连接器、液晶显示装置及使用连接器的连接方法 | |
CN1734318A (zh) | 装有ic标签的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913041A (zh) | 用于显示设备的支架 | |
CN1051261A (zh) | 计算机设备中各装置的支撑结构 | |
CN1576992A (zh) | 显示组件接受单元、具有该接受单元的显示组件及显示器 | |
CN101067694A (zh) | 容器部件,其制造方法,和使用其的平板显示器 | |
CN101031188A (zh) | 电子设备 | |
CN1628279A (zh) | 便携式多显示器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903 Termination date: 2009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