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05896A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05896A CN1805896A CNA2004800167358A CN200480016735A CN1805896A CN 1805896 A CN1805896 A CN 1805896A CN A2004800167358 A CNA2004800167358 A CN A2004800167358A CN 200480016735 A CN200480016735 A CN 200480016735A CN 1805896 A CN1805896 A CN 18058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internal face
- machine room
- along
- elev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1—Arrangement of controller, e.g. location
- B66B11/0015—Arrangement of controller, e.g. location in the machine roo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66B11/004—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in the machine roo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66B11/009—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with separate traction and suspension ro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能够获得维修保养卷扬机、控制盘、以及调速器等所必需的足够的作业空间的机房,并且不必为设置卷扬机而在建筑物一侧追加托梁的电梯。在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中的任意一根(21L)的上方配置驱动装置(;42)、曳引轮(41)和平衡锤侧绳卡合部(46),在任意其他一根(21R)的上方配置轿厢侧绳卡合部(44)和调速器(47)。并且由于沿机房(30)后侧的内壁面(34)的中央部配置控制盘(48),因此能够确保机房(30)的地板(31)的中央具有宽阔的作业空间。而且由于使机梁(53)能够在机房(30)的内部沿整个前后方向延伸,因此不必追加设置建筑物一侧的托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面积与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但能够获得大的维修保养卷扬机、控制盘、调速器等所需的作业空间的机房,同时不必为设置卷扬机而在建筑物一侧追加托梁的电梯。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梯的轿厢或平衡锤等升降的升降井道的上方设置机房,卷扬机或控制盘、调速器等设置在其内部(参照专利文献1)。
在例如图25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电梯的机房1中,在其中间设置有卷扬机2,沿左侧的壁1a设置有控制盘3,并且沿内侧的壁1b设置调速器4。
于是,利用缠绕在由卷扬机2驱动旋转的曳引轮2a以及转向滑轮2b上的主钢丝绳5、像吊桶一样悬挂图中没有示出的轿厢和平衡锤。
而其上安装有卷扬机2的机座6通过防震橡胶7a、7b支承在沿图示左右方向延伸的共3根机梁8上。
并且,这些机梁8通过加高用机梁9a、9b由沿与图示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建筑物一侧的托梁10a、10b支承着(参照例如专利文献2)。
在图25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电梯中,为了悬挂轿厢和平衡锤,卷扬机2被配置在机房1的中央。
因此,维修保养卷扬机2或控制盘3、调速器4等所需的作业空间围绕卷扬机2地配置,这样可以确保进行维修保养所需要的足够的宽度。
但是,与建筑有关的法律或电梯的安全要求标准等日本与国外不同,有的国家要求在机房内要有标准的一定面积以上宽度的用于维修保养的作业空间。
此时,围绕卷扬机2地配置作业空间不能满足该国的安全标准,因此必须设置占地面积比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尺寸大的机房。
而在图25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电梯中,由于机房1内的布局限制,不得不将控制盘3配置在机梁8的延长线上。
由此,不能将机梁8的顶端延长到位于左侧的壁1a下方的建筑物一侧的托梁10c,不得不在建筑物一侧追加托梁10a。
另外,如图26所示,为了将机梁8的顶端延长到位于左侧的壁1a下方的建筑物一侧的托梁10c,不仅需要将控制盘3安装到机梁8上,而且为了确保用于维修保养控制盘3的作业空间,还不得不设置作业平台11。
此时,为了使控制盘3的上部不与机房1的顶板产生干涉,有时必须限制控制盘3的高度方向的尺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75776号公报(图6、图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79624号公报(图7)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占地面积与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但能够确保卷扬机或控制盘、调速器等维修保养所需的足够的作业空间的机房,同时不必在建筑物一侧追加用于设置卷扬机的托梁的电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1种方案的特征在于,沿机房的内壁面分别配置有卷扬机、控制盘、调速器和卷扬绳的卡合部,将用于维修保养这些设备的作业空间集中配置在上述机房的中央部分。
即,如果采用第1种方案的电梯,由于能够将维修保养用的作业空间集中配置在机房的中央部分,因此即使占地面积与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的机房,也能满足确保一定面积以上的作业空间这一安全标准。
并且,第2种方案为具备以下部分的一种电梯:由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引导而在升降井道内升降的轿厢;配置在上述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中的左右任意一根导轨的上方并围绕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曳引轮;旋转驱动上述曳引轮并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的驱动装置;在上述曳引轮的下方由前后一对平衡锤侧导轨引导并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平衡锤;设置在上述轿厢上的轿厢侧滑轮;缠绕在上述曳引轮上、并且其一端通过上述轿厢侧滑轮悬挂上述轿厢,其另一端悬挂上述平衡锤的卷扬绳;其特征在于:在设置在上述升降井道上方的机房中,沿彼此相对置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内壁面中的一个内壁面在建筑物一侧托梁之间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机梁,支承着上述驱动装置以及上述曳引轮和卡合上述卷扬绳的上述平衡锤侧的端部的平衡锤侧卡合部;并且沿上述左右一对内壁面中的另一个内壁面配置卡合上述卷扬绳的上述轿厢侧的端部的轿厢侧卡合部和调速器;而且,沿上述另一个内壁面或者在上述左右一对内壁面之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内壁面配置有控制上述驱动装置的动作的控制盘。
即,在方案2的电梯中,能够在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中的任意一根的上方配置驱动装置、曳引轮和平衡锤侧卡合部,在任意另一个导轨的上方配置轿厢侧卡合部和调速器。
由此,不仅可以沿机房的左右一对内壁面中的例如左侧的内壁面配置驱动装置、曳引轮和平衡锤侧卡合部,而且可以沿右侧内壁面配置轿厢侧卡合部和调速器。
并且,可以沿右侧内壁面或者正面或者后面的内壁面配置控制驱动装置等的动作的控制盘。
因此,由于可以将维修保养等用的作业空间集中配置在机房的中央部分,因此即使占地面积与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的机房,也能满足确保一定面积以上的作业空间这一安全标准。
并且,由于能够使驱动装置、曳引轮和平衡锤侧卡合部不干涉轿厢侧卡合部、调速器和控制盘,能够使其沿右侧内壁面在建筑物托梁之间向前后方向延伸,因此不必为了支承机梁而追加设置建筑物侧的托梁。
并且,方案3的特征在于,在方案2的电梯中将上述轿厢侧卡合部和上述调速器一起配置在上述另一个内壁面的离开上述正面的内壁面的一侧。
即,在方案的电梯中,由于在机房的另一个内壁面的靠近正面一侧的内壁面处出现空间,因此能够设置例如机房门,也可以配置控制盘。
方案4的特征在于,在方案2或方案3的电梯中,将上述轿厢侧卡合部设置在沿上述另一个内壁面在建筑物一侧托梁之间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梁上。
即,在方案4的电梯中,可以用横跨在沿机房的前后2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建筑物侧托梁之间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梁牢固地支承轿厢侧卡合部。
方案5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方案2或方案3的电梯中,将上述轿厢侧卡合部设置在从沿上述另一个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建筑物侧托梁在左右方向向上述机梁延伸的支承梁上。
即,在方案5的电梯中,可以用横跨在沿机房的左右2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建筑物侧托梁中的任一根梁与机梁之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梁牢固地支承轿厢侧卡合部。
方案6的特征在于,在方案3的电梯中,将上述调速器设置在比上述轿厢侧卡合部靠上的位置。
即,在方案6的电梯中,虽然轿厢侧卡合部与调速器相邻配置,但由于调速器设置在比轿厢侧卡合部高的位置,因此能够不受轿厢侧卡合部的干扰地进行调速器的维修保养作业。
方案7的特征在于,在方案4或5的电梯中,将上述控制盘配置在不与上述支承梁干涉的位置。
即,在方案7的电梯中,虽然轿厢侧卡合部设置在支承梁上,但由于控制盘设置在不与该支承梁干涉的位置,因此能够不受支承梁的干扰地进行控制盘的维修保养作业。
方案8的特征在于,在方案4或5的电梯中,上述控制盘安装在上述支承梁上。
即,虽然在方案8的电梯中,虽然轿厢侧卡合部设置在支承梁上,但由于控制盘设置在该支承梁上,因此能够不受支承梁的干扰地进行控制盘的维修保养作业。
方案9的特征在于,在方案2至8的任一种电梯中,上述轿厢侧滑轮为分别配设在上述轿厢的左右侧壁附近的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
即,在方案9的电梯中,由于能够使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沿左右方向尽可能地离开,因此能够扩大机房内曳引轮与轿厢侧卡合部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能够获得机房内大的作业空间。
并且,方案10的特征在于,在方案9的电梯中,上述曳引轮被配设成从垂直上方看时至少一部分与上述轿厢重叠。
即,如果采用方案10的电梯,能够将轿厢侧滑轮配置在左右曳引轮的任意一个的正下方。而且,平衡锤配置在左右曳引轮的任意一个的正下方。
由此,可以使卷扬绳缠绕在曳引轮上的缠绕角在180°以上,因此能够确保牵引性能,能够将提升力确实地从曳引轮传递给卷扬绳。
方案11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至10的任一电梯中,上述驱动装置的轴线方向的尺寸比其外形尺寸大。
如果使用例如外径为4~6毫米的小直径绳作为卷扬绳的话,则能够将轿厢侧滑轮或曳引轮的外径控制在比较小,能够提高各滑轮的配置自由度。
并且,如果曳引轮的外径小的话,则可以使驱动装置为直径小、轴线长的高速旋转型的直接驱动电动机。
由此,能够减小机房内驱动装置占据的左右方向的空间,能够沿左右方向扩大机房内的作业空间。
而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方案12的电梯的特征在于,具备:用卷扬绳呈吊桶状地悬挂的轿厢和平衡锤在其内部升降的升降井道;占地面积与上述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被配设在上述升降井道的上方的机房;沿在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上述轿厢的左右任意一个侧壁的上方沿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内壁面配设的卷扬机;在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上述轿厢的左右任意另一个侧壁的上方靠近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内壁面配设的、用于卡合上述卷扬绳的至少一个端部的绳卡合部;沿与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上述第1内壁面相邻而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第3内壁面或上述第2内壁面配设的控制盘。
即,如果采用方案12的电梯,能够沿机房的各内壁面分别配置卷扬机、绳卡合部和控制盘。
由此,能够提供具有占地面积与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但能够确保维修保养卷扬机、控制盘和调速器等所必需的足够的作业空间的机房的电梯。
并且,通过像方案13那样将用于维修保养上述卷扬机、上述绳卡合部和上述控制盘的作业空间被集中配设在上述机房的中央部分,即使是占地面积与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的机房也能满足确保一定面积以上的作业空间这一安装标准。
并且,通过像方案14那样上述卷扬机由在沿上述机房的各内壁面延伸的建筑物侧托梁之间沿上述第1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支承梁支承,可以不追加设置建筑物一侧的托梁而牢固地支承卷扬机。
并且,通过像方案15那样上述绳卡合部由在沿上述机房的各内壁面延伸的建筑物侧托梁之间沿上述第2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支承梁支承,可以不追加设置建筑物一侧的托梁而牢固地支承绳卡合部。
并且,通过像方案16那样上述绳卡合部由在沿上述机房的各内壁面延伸的建筑物侧托梁的一根、与上述第1支承梁之间沿上述第3内壁面延伸的第3支承梁支承,可以不追加设置建筑物一侧的托梁而牢固地支承绳卡合部。
并且,通过像方案17和18那样用第2支承梁或第3支承梁支承控制盘,可以不追加设置建筑物一侧的托梁而牢固地支承控制盘。
而方案19的电梯的特征在于,具备:占地面积与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配设在上述升降井道的上方的机房;由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引导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在上述轿厢的左右任意一个侧壁一侧由前后一对平衡锤侧导轨引导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平衡锤;沿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在上述平衡锤的上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内壁面配设的、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曳引轮;沿上述第1内壁面使其轴线向前后方向延伸地配设在上述机房内的、用于旋转驱动上述曳引轮的驱动装置;设置在上述轿厢上的轿厢侧滑轮;缠绕在上述曳引轮上,并且其一端通过上述轿厢侧滑轮悬挂上述轿厢,其另一端悬挂上述平衡锤的卷扬绳;靠近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与上述第1内壁面相对置而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内壁面配设的、用于卡合上述卷扬绳的悬挂上述轿厢侧的一端的轿厢侧绳卡合部;沿与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与上述第1内壁面相邻的第3内壁面或上述第2内壁面配设的、用于控制上述驱动装置的动作的控制盘。
即,在方案19的电梯中,可以在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中的任意一根的上方配置驱动装置、曳引轮及平衡锤侧绳卡合部,在其他任意一根的上方配置轿厢侧绳卡合部和调速器。
由此,可以沿机房的左右一对内壁面的例如左侧内壁面配置驱动装置、曳引轮及平衡锤侧绳卡合部,同时沿右侧内壁面配置轿厢侧绳卡合部和调速器。
此外,可以沿右侧的内壁面或者前侧或后侧的内壁面配置控制驱动装置等的动作的控制盘。
因此可以在机房的中央部分集中配置维修保养用作业空间,所以即使是占地面积与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的机房,也能满足确保一定面积以上的作业空间这一安全标准。
另外,方案20的电梯的特征在于,具备:占地面积与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配设在上述升降井道的上方的机房;由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引导而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在上述轿厢的后壁一侧由左右一对平衡锤侧导轨引导、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平衡锤;沿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在上述轿厢的左右任意一个侧壁的上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内壁面配设的、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曳引轮;沿上述第1内壁面使其轴线向前后方向延伸地配设在上述机房内的、用于旋转驱动上述曳引轮的驱动装置;设置在上述轿厢上的轿厢侧滑轮;沿上述升降井道的内壁面配设的转向滑轮;缠绕在上述曳引轮上,并且其一端通过上述轿厢侧滑轮悬挂上述轿厢,其另一端由上述转向滑轮引导延伸到上述平衡锤侧来悬挂上述平衡锤的卷扬绳;靠近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与上述第1内壁面相对置而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内壁面配设的、用于卡合上述卷扬绳的悬挂上述轿厢侧的一端的轿厢侧绳卡合部;沿与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与上述第1内壁面相邻的第3内壁面或上述第2内壁面配设的、用于控制上述驱动装置的动作的控制盘。
即,在方案20的电梯中,可以在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中的任意一根的上方配置驱动装置和曳引轮,在其他任意一根的上方配置轿厢侧绳卡合部、平衡锤侧绳卡合部和调速器。
由此,可以沿机房的左右一对内壁面的例如左侧内壁面配置驱动装置和曳引轮,同时沿右侧内壁面配置轿厢侧绳卡合部、平衡锤侧绳卡合部和调速器。
并且,可以沿右侧内壁面、或前侧或后侧的内壁面配置控制驱动装置等的动作的控制盘。
因此可以在机房的中央部分机种配置维修保养用作业空间,所以即使是占地面积与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的机房,也能满足确保一定面积以上的作业空间这一安全标准。
并且,通过像方案21那样上述驱动装置由在沿上述机房的周边配设的建筑物侧托梁之间沿上述第1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支承梁支承,能够不与轿厢侧绳卡合部、调速器和控制盘干涉,并且不必追加设置建筑物一侧的托梁地牢固支承驱动装置。
并且,通过像方案22那样使驱动装置的轴线方向的尺寸比其外形尺寸大,能够减小驱动装置在机房内占据的左右方向的空间,能够向左右方向扩大机房内部的作业空间。
此时,通过使用例如外径为4~6毫米的小直径绳作为卷扬绳,能够将轿厢侧滑轮或曳引轮的外径控制在比较小,能够提高各滑轮的配置自由度。
并且,如果曳引轮的外径小的话,则可以使驱动装置为直径小、轴线长的高速旋转型的直接驱动电动机。
并且,通过像方案23那样使轿厢侧滑轮为分别配设在轿厢的左右侧壁附近的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能够使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沿左右方向尽可能地离开,因此能够扩大机房内曳引轮与轿厢侧卡合部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能够获得机房内大的作业空间。
并且,通过像方案24那样从垂直上方看时至少一部分与轿厢重叠地配设曳引轮,能够将左右任意一个轿厢侧滑轮配置在曳引轮的正下方,由此,可以使卷扬绳缠绕在曳引轮上的缠绕角在180°以上,因此能够确保牵引性能,能够将提升力确实地从曳引轮传递给卷扬绳。
并且,通过像方案25那样上述轿厢侧绳卡合部由在上述建筑物侧托梁之间沿上述第2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支承梁支承,可以不追加设置建筑物一侧的托梁而牢固地支承轿厢侧绳卡合部。
并且,通过像方案26那样上述轿厢侧绳卡合部由架在沿上述第2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建筑物侧托梁与上述第1支承梁之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第3支承梁支承着,可以不追加设置建筑物一侧的托梁而牢固地支承轿厢侧绳卡合部。
通过像方案27那样用于卡合上述卷扬绳中的悬挂上述平衡锤侧的一端的平衡锤侧绳卡合部由在上述建筑物侧托梁之间沿上述第2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支承梁支承着,可以不追加设置建筑物一侧的托梁而牢固地支承平衡锤侧绳卡合部。
通过像方案28那样将控制盘配置在不与第1至第3支承梁干涉的位置,能够不被这些支承梁干涉,容易地进行控制盘的维修保养作业。
并且,通过像方案29那样将控制盘安装在第1至第3支承梁上,能够不被这些支承梁干涉,容易地进行控制盘的维修保养作业,而且可以不追加设置建筑物一侧的托梁而牢固地支承控制盘。
并且,通过像方案30那样将用来调节轿厢的升降速度的调速器沿第2内壁面配设在机房内,能够在机房的中央设置的作业空间内进行调速器的维修保养作业。
并且,如果像方案31那样将轿厢侧绳卡合部和调速器一起配设在第2内壁面的前侧的部分,则第2内壁面的后侧部分出现空的空间,因此可以在该空出的空间部分设置机房门,也可以配置控制盘。
并且,通过像方案32那样上述调速器设置在比上述轿厢侧绳卡合部靠上的位置,能够不受轿厢侧绳卡合部的干涉,容易地进行调速器的维修保养作业。
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如果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占地面积与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但能够确保卷扬机或控制盘、调速器等维修保养所需的足够的作业空间的电梯。
并且,由于能够在机房的内部沿机房的左右任意一个内壁面配置沿整个前后方向延伸的机梁,因此能够用分别沿机房的前后2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建筑物一侧的托梁支承机梁,不必为了支承机梁而追加设置建筑物一侧的托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的透视图。
图2是模式地表示升降井道与机房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在图1所示机房内设置了各种设备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是图3所示机房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机房的第1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图4所示机房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图4所示机房的第3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机房内设置了各种设备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9是图8所示机房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机房的第1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图9所示机房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图9所示机房的第3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的透视图。
图14是模式地表示升降井道与机房的关系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在图13所示机房内设置了各种设备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6是图15所示机房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机房的第1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6所示机房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6所示机房的第3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机房内设置了各种设备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1是图20所示机房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图21所示机房的第1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图21所示机房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图21所示机房的第3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电梯的机房的俯视图(a)和侧面剖视图(b)。
图2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电梯的其他机房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24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电梯的各种实施方式。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轿厢的门开闭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将乘客出入轿厢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垂直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并且,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及图2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整体结构,轿厢20由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21L、21R引导,在建筑物内设置的升降井道S内升降。
轿厢20的前面设置的左右一对门22L、22R沿左右方向开闭。
支承轿厢20的轿厢框具有在轿厢20的上方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上梁23,以及其上表面紧贴在上梁2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下表面地与上梁23相连、同时在水平面内相对于上梁23前后左右倾斜地延伸的滑轮支承梁24。
并且,在滑轮支承梁24的左右两端分别旋转自由地支承有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25L、25R。
机房30设置在升降井道S的上方,轿厢20和由前后一对平衡锤侧导轨45f、45r引导的平衡锤45在升降井道S的内部升降。
并且,在机房30的地板31上,在左侧的轿厢侧导轨21L的上面沿左侧内壁面32延伸地配设有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曳引轮41、以及用于旋转驱动该曳引轮41的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的驱动装置42。
缠绕在曳引轮41上的卷扬绳43由多股外径为4~6毫米的小直径绳构成,以2∶1的结绳方式(ロ一ピング)呈吊桶状地分别悬挂轿厢20和平衡锤45。
卷扬绳43具有:从曳引轮41垂下到轿厢20一侧的部分43a,在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25L、25R之间水平地延伸的部分43b,从右侧轿厢侧滑轮25R向上延伸贯穿机房30的地板并且其上端卡合在机房30内的轿厢侧绳卡合部44上的部分43c。
并且,卷扬绳43具有:从曳引轮41贯穿机房30的地板垂下到平衡锤45的部分43d,缠绕在旋转自由地设置在平衡锤45上的平衡锤侧滑轮45a上然后向上延伸贯穿机房30的地板、其上端卡合在机房30内的平衡锤侧绳卡合部46上的部分43e。
此时,由于构成卷扬绳43的绳的外径小至4~6毫米,因此曳引轮41、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25L、25R以及平衡锤侧滑轮45a都可以将其外径控制在200~250毫米左右。
由此,各滑轮的配置自由度变高,卷扬绳43的牵引自由度也变高。
具体为,使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25L、25R充分靠近轿厢20的左右侧壁20a、20b,可以减小滑轮支承梁24相对于上梁23的倾斜角度。
由此,由于能够将卷扬绳43的延伸在曳引轮41与左侧轿厢侧滑轮25L之间的部分43a的扭转角控制在很小,因此能够防止构成卷扬绳43的各绳与各滑轮的绳槽接触而产生的噪音或震动。
并且,充分靠近轿厢20的左侧侧壁20a地配置左侧轿厢侧滑轮25L,并且从垂直上方看时使曳引轮41的一部分与轿厢20重叠地配置曳引轮41,此外将平衡锤侧滑轮45a配置在曳引轮41的正下方。
由此,由于能够使卷扬绳43缠绕在曳引轮41上的缠绕角度大于等于180°,因此能够确保牵引性能,使提升力确实地从曳引轮41传递给卷扬绳43。
下面参照图2至图4说明机房30内的布置,沿彼此相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内壁面32、33中的左侧内壁面32配置有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的曳引轮41、驱动装置42和平衡锤侧绳卡合部46。
并且,在靠近右侧内壁面33的地方配置有轿厢侧绳卡合部44和调速器47。
而且,沿在左右一对内壁面32、33之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后侧内壁面3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配置有控制驱动装置42等的动作的控制盘48。
由此,能够在机房30的地板31的中央集中确保维修保养这些设备的宽阔的作业空间。
即,在本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100中,由于像图2所示那样在左侧轿厢侧导轨21L的上方设置有曳引轮41、驱动装置42和平衡锤侧绳卡合部46,因此可以沿机房30的左侧内壁面32配置这些设备。
并且,由于用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25L、25R支承轿厢20,因此能够在靠近机房30的右侧内壁面33的地方配置轿厢侧绳卡合部44。
而且,由于在分别靠近轿厢20的左右侧壁20a、20b的地方配置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25L、25R,因此可以使曳引轮41和驱动装置42与轿厢侧绳卡合部44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取得很大。
因此,能够在机房30的地板31的中央确保足够宽的作业空间。
而支承驱动装置42的机座51通过共4个防震橡胶52被安装在由左右一对C型钢组合而成的机梁53上。
此时,机梁53架设在沿机房30的前后2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加高用机梁54、55之间,在机房30的内部沿整个前后方向延伸。
而且,前后一对加高用机梁54、55被安装在沿机房30的前后两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建筑物一侧的托梁B1、B4以及沿机房30的左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建筑物一侧的托梁B2上。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00中,不必为支承驱动装置42的机梁53而在建筑物一侧追加托梁。
另一方面,在机房30的地板31的强度足够的情况下,沿机房30的右侧内壁面33配置的轿厢侧绳卡合部44可以用地板31上设置的支承框60支承。
并且,由于沿右侧内壁面33与轿厢侧绳卡合部44相邻配置的调速器47设置在比轿厢侧绳卡合部44高的位置,因此其维修保养作业能够容易进行。
而且,由于轿厢侧绳卡合部44和调速器47都是往前离开后侧的内壁面34地配置的,因此可以像图4所示那样在右侧内壁面33上设置机房门49。
另外,也可以改变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25L、25R的配置,同时像图5所示的第1变形例的电梯110那样靠近后侧的内壁面34配置调速器47。
而且,也可以像图6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电梯120那样沿右侧内壁面33的靠近后侧的内壁面34的部分配置控制盘48,取代图4中的机房门49。
而且,也可以像图7所示的第3变形例的电梯130那样沿在左右一对内壁面32、33之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后面一侧的内壁面25配置控制盘48。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8至图12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200。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100中,用机房30的地板31上设置的支承框60支承轿厢侧绳卡合部44。
但是,在机房30的地板31不能确保足够的强度或轿厢20大型、很重等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机房30的地板31支承轿厢侧绳卡合部44。
在这样的情况下,像图8及图9所示那样用在机房30的内部沿整个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C型钢61a、61b构成的支承梁61支承轿厢侧绳卡合部44。
并且,将前后一对加高用支承梁62、63安装固定在沿机房30的前后2边向左右延伸的前后一对建筑物一侧的托梁B1、B4上,同时将支承梁61的前后两端安装固定在这些加高用支承梁62、63上。
由此,即使在机房30的地板31上不能确保足够的强度的情况下也能牢固地支承轿厢侧绳卡合部44,并且可以确保机房30的地板31的中央部具有宽阔的作业空间。
另外,也可以像图10所示的第4变形例的电梯210那样在机房30的内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地配置支承轿厢侧绳卡合部44的支承梁61。
此时,将其上安装有支承梁61的右端的加高用支承梁64安装固定在沿机房30的右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建筑物一侧的托梁B3上。
同时,使支承梁61的左端与机梁53相连。
并且,也可以像图11所示的第5变形例的电梯220那样将控制盘48安装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框60上。
而且,也可以像图12所示的第6变形例的电梯230那样将控制盘48安装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框60上。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3或图14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整体结构。
在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300中,轿厢20在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21L、21R的引导下在建筑物上设置的升降井道S内升降。
轿厢20的前面设置的左右一对门22L、22R沿左右方向开闭。
支承轿厢20的轿厢框具有在轿厢20的上面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上梁23、上表面紧贴上梁23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下表面地与上梁23相连并且在水平面内沿前后左右相对于上梁23倾斜地延伸的滑轮支承梁24。
并且,在滑轮支承梁24的左右两端分别旋转自由地支承有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25L、25R。
在轿厢20的后方设置有由沿升降井道S的后壁S3配置的左右一对平衡锤侧导轨71L、71R引导在升降井道S内升降的平衡锤72。
并且,在平衡锤72的上部分别旋转自由地支承有左右一对平衡锤侧滑轮73L、73R。
在升降井道S的上方设置有机房30,轿厢20和平衡锤72在升降井道S内升降。
在该机房30的地板31的上面位于左侧的轿厢侧导轨21L的上方或轿厢20的左侧侧壁20a的上方的部分,沿机房30左侧的内壁面32延伸地配置有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的曳引轮41和用于驱动该曳引轮41旋转的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的驱动装置42。
在升降井道S的左侧内壁面S1附近离开曳引轮41足够下方的位置围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自由地设置有前后一对下侧转向滑轮74f、74r。
并且,在升降井道S的后侧内壁面S2附近机房30的地板31的正下方,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旋转自由地支承有左右一对上侧转向滑轮75L、75R。
被缠绕在曳引轮41上的卷扬绳76以2∶1的结绳方式呈吊桶状地分别悬挂轿厢20和平衡锤72。
卷扬绳76具有:从曳引轮41穿过机房30的地板垂下到轿厢20一侧的部分76a,在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25L、25R之间水平地延伸的部分76b,从右侧的轿厢侧滑轮25R向上方延伸贯穿机房30的地板并且其上端卡合在机房30内的轿厢侧绳卡合部44上的部分76c。
并且,卷扬绳76具有:从曳引轮41贯穿机房30的地板下垂到下方的部分76d,在前后一对下侧转向滑轮75f、75r之间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部分76e,从后方的下侧转向滑轮74r向上方延伸到左边的上侧转向滑轮75L的部分76f,在左右一对转向滑轮75L、75R之间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部分76g,从右边的上侧转向滑轮75R向下延伸到左边的平衡锤侧滑轮73L的部分76h,在左右一对平衡锤侧滑轮73L、73R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部分76i,从右边的平衡锤侧滑轮73R向上延伸穿过机房30的地板31、卡合在由地板31上的支承框77支承的平衡锤侧绳卡合部78上的部分76j。
此时,由于构成卷扬绳76的绳的外径小至4~6毫米,因此曳引轮41、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25L、25R、左右一对平衡锤侧滑轮73L、73R、前后一对下侧转向滑轮74f、74r以及左右一对上侧转向滑轮75L、75R都可以将其外径控制在200~250毫米左右。
由此,各滑轮的配置自由度变高,卷扬绳76的牵引自由度也变高。
并且,平衡锤72在轿厢20的后方沿升降井道S的后壁S3升降,同时曳引轮41和前后一对下侧转向滑轮74f、74r配设在升降井道S的左侧内壁面S1的附近,并且左右一对上侧转向滑轮75L、75R配设在升降井道S的顶部后壁S3的附近。
由此,下侧转向滑轮74f、74r与平衡锤72互不干涉。
并且,由于上侧转向滑轮75L、75R配设在升降井道S的最上方,因此上侧转向滑轮75L、75R与平衡锤72互不干涉,能够使平衡锤72的升降行程充分大。
而且,由于能够充分地将下侧转向滑轮74f、74r配设在曳引轮41的下方,因此能够缓解卷扬绳76中从曳引轮41穿过下侧转向滑轮74f、74r以及上侧转向滑轮75L、75R到达左边的平衡锤侧滑轮73L部分的弯曲。
由此,不仅能够提高卷扬绳76的寿命,而且卷扬绳76的各部分上不会产生张力差,所以在轿厢20停止后再开始升降时轿厢20不会产生上下震动,而且能够防止各滑轮的绳槽与卷扬绳接触产生的噪音和震动。
下面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机房30内的布置,沿彼此相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内壁面32、33中的左侧内壁面32配置有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的曳引轮41和驱动装置42。
并且,沿右侧内壁面33配置轿厢侧绳卡合部44和调速器47。
而且,沿在左右一对内壁面32、33之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后侧内壁面34配置有控制驱动装置42等的动作的控制盘48和平衡锤侧绳卡合部78。
由此,能够在机房30的地板31的中央集中确保具有维修保养这些设备的宽阔的作业空间。
即,在本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300中,由于像图14所示那样在左侧轿厢侧导轨21L的上方设置有曳引轮41、驱动装置42,因此可以沿机房30的左侧内壁面32配置这些设备。
并且,由于用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25L、25R支承着轿厢20,因此能够沿机房30的右侧内壁面33配置轿厢侧绳卡合部44。
而且,由于在分别靠近轿厢20的左右侧壁20a、20b的地方配置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25L、25R,因此可以使曳引轮41和驱动装置42与轿厢侧绳卡合部44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取得很大。
因此,能够在机房30的地板31的中央确保足够宽的作业空间。
而且,在本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300中,由于像图14所示那样在轿厢20的后方沿升降井道S的后壁S3升降地配置平衡锤72,因此可以沿机房30的后侧内壁面34配置平衡锤侧绳卡合部78。
而且,由于卷扬绳76中悬挂平衡锤72的部分缠绕在升降井道S的后壁S3附近配设的左右一对上侧转向滑轮75L、75R和左右一对平衡锤侧滑轮73L、73R之间,因此可以将平衡锤侧绳卡合部78配置在机房30里面的后侧内壁面34的靠近机房30的右侧内壁面33的位置。
由此,控制驱动装置42等的动作的控制盘48可以沿机房30的后侧内壁面34配置在曳引轮41与平衡锤侧绳卡合部78之间。
因此,能够在机房30的地板31的中央确保的宽阔的作业空间内进行控制盘48的维修保养作业。
并且,由于轿厢侧绳卡合部44和调速器47配置在机房30右侧内壁面33的前侧,因此能够在机房30的右侧内壁面33的后侧部分设置机房门49。
另外,可以像图17所示的第1变形例的电梯310那样在靠近机房30的后侧内壁面34的地方配置调速器47。此时,可以在机房30的前侧内壁面35设置机房门49。
而且,也可以像图18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电梯320那样沿机房的右侧内壁面33的靠近后侧的内壁面34的部分配置控制盘48。此时也可以在机房30的前侧内壁面35设置机房门49。
而且,也可以像图19所示的第3变形例的电梯330那样沿机房右侧内壁面33的靠近前侧内壁面35的部分配置控制盘48。此时也可以在机房30的后侧内壁面34设置机房门49。
另外,虽然为了引导卷扬绳76的从曳引轮41延伸到平衡锤72的部分,使用了前后一对下侧转向滑轮75f、75r以及左右一对上侧转向滑轮75L、75R,但也可以将前后一对下侧转向滑轮75f、75r换成一个下侧转向滑轮,同时将左右一对上侧转向滑轮75L、75R换成一个上侧转向滑轮。
与此同时,左右一对平衡锤侧滑轮73L、73R也可以换成一个平衡锤侧滑轮。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0和图21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400。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300中,用机房30的地板31上设置的支承框77来支承平衡锤侧绳卡合部78。
但是,在机房30的地板31不能确保足够的强度或轿厢20大型、很重等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机房30的地板31支承平衡锤侧绳卡合部78。
在这样的情况下,像图20及图21所示那样用沿机房30后侧的内壁面34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梁80支承平衡锤侧绳卡合部78。
支承梁80由前后一对C型钢81、82构成,其右端安装固定在配设在建筑物一侧的托梁B3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高用支承梁83上,并且其左端与机梁53连接固定。
由此,即使在机房30的地板31不能确保足够的强度的情况下也能牢固地支承平衡锤侧绳卡合部78,并且可以确保机房30的地板31的中央部具有宽阔的作业空间。
并且,通过沿机房30的前侧内壁面35配置控制盘48,能够在地板31的中央宽阔的作业空间内进行控制盘48的维修保养作业。
另外,也可以像图22所示的第1变形例的电梯410那样将控制盘48配置在支承平衡锤侧绳卡合部78的支承梁80上。此时,可以在机房30前侧的内壁面35上设置机房门49。
并且,在像图23所示的第2变形例的电梯420那样用支承梁61支承轿厢侧绳卡合部44的情况下,可以在该支承梁61的后端支承平衡锤侧绳卡合部78。
而且,如果像图24所示的第3变形例的电梯430那样将控制盘48安装在支承梁61上的话,则在机房30的地板31的中央可以确保从机房的前侧内壁面35到后侧内壁面34的宽阔的作业空间。
虽然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电梯的各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当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可以作种种变更。
例如,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机房30的右侧内壁面33的前面配置轿厢侧绳卡合部44,但也可以根据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25L、25R的配置在右侧内壁面33的后方——即在机房30的靠近后侧的内壁面34的地方配置轿厢侧绳卡合部44。
Claims (32)
1.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沿机房的内壁面分别配置有卷扬机、控制盘、调速器和卷扬绳的卡合部,将用于维修保养这些设备的作业空间集中配置在上述机房的中央部分。
2.一种电梯,具备:由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引导而在升降井道内升降的轿厢;配置在上述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中的左右任意一根导轨的上方并围绕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曳引轮;旋转驱动上述曳引轮并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的驱动装置;在上述曳引轮的下方由前后一对平衡锤侧导轨引导并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平衡锤;设置在上述轿厢上的轿厢侧滑轮;缠绕在上述曳引轮上、并且其一端通过上述轿厢侧滑轮悬挂上述轿厢,其另一端悬挂上述平衡锤的卷扬绳;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在上述升降井道上方的机房中,沿彼此相对置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内壁面中的一个内壁面在建筑物一侧托梁之间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机梁,支承着上述驱动装置以及上述曳引轮和卡合上述卷扬绳的上述平衡锤侧的端部的平衡锤侧卡合部;并且沿上述左右一对内壁面中的另一个内壁面配置卡合上述卷扬绳的上述轿厢侧的端部的轿厢侧卡合部和调速器;而且,沿上述另一个内壁面或者在上述左右一对内壁面之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内壁面配置有控制上述驱动装置的动作的控制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侧卡合部和上述调速器一起配置在上述另一个内壁面的离开上述正面的内壁面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侧卡合部设置在沿上述另一个内壁面在建筑物一侧托梁之间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梁上。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侧卡合部设置在从沿上述另一个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建筑物侧托梁在左右方向向上述机梁延伸的支承梁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调速器设置在比上述轿厢侧卡合部靠上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盘配置在不与上述支承梁干涉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盘安装在上述支承梁上。
9.如权利要求2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侧滑轮为分别配设在上述轿厢的左右侧壁附近的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曳引轮被配设成从垂直上方看时至少一部分与上述轿厢重叠。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装置的轴线方向的尺寸比其外形尺寸大。
12.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具备:用卷扬绳呈吊桶状地悬挂的轿厢和平衡锤在其内部升降的升降井道;占地面积与上述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被配设在上述升降井道的上方的机房;沿在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上述轿厢的左右任意一个侧壁的上方沿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内壁面配设的卷扬机;在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上述轿厢的左右任意另一个侧壁的上方靠近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内壁面配设的、用于卡合上述卷扬绳的至少一个端部的绳卡合部;沿与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上述第1内壁面相邻而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第3内壁面或上述第2内壁面配设的控制盘。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用于维修保养上述卷扬机、上述绳卡合部和上述控制盘的作业空间被集中配设在上述机房的中央部分。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卷扬机由在沿上述机房的各内壁面延伸的建筑物侧托梁之间沿上述第1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支承梁支承。
15.如权利要求12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绳卡合部由在沿上述机房的各内壁面延伸的建筑物侧托梁之间沿上述第2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支承梁支承。
16.如权利要求12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绳卡合部由在沿上述机房的各内壁面延伸的建筑物侧托梁的一根、与上述第1支承梁之间沿上述第3内壁面延伸的第3支承梁支承。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盘由上述第2支承梁支承。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盘由上述第3支承梁支承。
19.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具备:占地面积与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配设在上述升降井道的上方的机房;由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引导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在上述轿厢的左右任意一个侧壁一侧由前后一对平衡锤侧导轨引导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平衡锤;沿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在上述平衡锤的上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内壁面配设的、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曳引轮;沿上述第1内壁面使其轴线向前后方向延伸地配设在上述机房内的、用于旋转驱动上述曳引轮的驱动装置;设置在上述轿厢上的轿厢侧滑轮;缠绕在上述曳引轮上,并且其一端通过上述轿厢侧滑轮悬挂上述轿厢,其另一端悬挂上述平衡锤的卷扬绳;靠近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与上述第1内壁面相对置而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内壁面配设的、用于卡合上述卷扬绳的悬挂上述轿厢侧的一端的轿厢侧绳卡合部;沿与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与上述第1内壁面相邻的第3内壁面或上述第2内壁面配设的、用于控制上述驱动装置的动作的控制盘。
20.一种电梯,其特征在于,具备:占地面积与升降井道的水平截面积相等、配设在上述升降井道的上方的机房;由左右一对轿厢侧导轨引导而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轿厢;在上述轿厢的后壁一侧由左右一对平衡锤侧导轨引导、在上述升降井道内升降的平衡锤;沿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在上述轿厢的左右任意一个侧壁的上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内壁面配设的、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曳引轮;沿上述第1内壁面使其轴线向前后方向延伸地配设在上述机房内的、用于旋转驱动上述曳引轮的驱动装置;设置在上述轿厢上的轿厢侧滑轮;沿上述升降井道的内壁面配设的转向滑轮;缠绕在上述曳引轮上,并且其一端通过上述轿厢侧滑轮悬挂上述轿厢,其另一端由上述转向滑轮引导延伸到上述平衡锤侧来悬挂上述平衡锤的卷扬绳;靠近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与上述第1内壁面相对置而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内壁面配设的、用于卡合上述卷扬绳的悬挂上述轿厢侧的一端的轿厢侧绳卡合部;沿与上述机房的内壁面中的与上述第1内壁面相邻的第3内壁面或上述第2内壁面配设的、用于控制上述驱动装置的动作的控制盘。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装置由在沿上述机房的周边配设的建筑物侧托梁之间沿上述第1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支承梁支承。
22.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装置的轴线方向的尺寸比其外形尺寸大。
23.如权利要求19至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侧滑轮为分别配设在上述轿厢的左右侧壁附近的左右一对轿厢侧滑轮。
24.如权利要求19至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曳引轮被配设成从垂直上方看时至少其一部分与上述轿厢重叠。
25.如权利要求19至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侧绳卡合部由在上述建筑物侧托梁之间沿上述第2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支承梁支承。
26.如权利要求19至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侧绳卡合部由架在沿上述第2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建筑物侧托梁与上述第1支承梁之间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第3支承梁支承着。
27.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用于卡合上述卷扬绳中的悬挂上述平衡锤侧的一端的平衡锤侧绳卡合部由在上述建筑物侧托梁之间沿上述第2内壁面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支承梁支承着。
28.如权利要求25至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盘配置在不与上述支承梁干涉的位置。
29.如权利要求25至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盘安装在上述支承梁上。
30.如权利要求19至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沿上述第2内壁面配设在上述机房内、用来调节上述轿厢的升降速度的调速器。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轿厢侧绳卡合部和上述调速器一起配设在上述第2内壁面的前侧的部分。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上述调速器设置在比上述轿厢侧绳卡合部靠上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73790/2003 | 2003-06-18 | ||
JP2003173790A JP4270951B2 (ja) | 2003-02-04 | 2003-06-18 | エレベー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05896A true CN1805896A (zh) | 2006-07-19 |
CN100554119C CN100554119C (zh) | 2009-10-28 |
Family
ID=33534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8001673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4119C (zh) | 2003-06-18 | 2004-06-17 | 电梯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62745B2 (zh) |
CN (1) | CN100554119C (zh) |
MY (1) | MY144525A (zh) |
TW (1) | TWI278421B (zh) |
WO (1) | WO2004113218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62898A (zh) * | 2012-09-29 | 2013-01-09 | 苏州新里程电控系统有限公司 | 电梯机架 |
CN104386551A (zh) * | 2014-10-13 | 2015-03-04 | 苏州美罗升降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升降货柜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MY137170A (en) * | 2003-02-04 | 2009-01-30 | Toshiba Elevator Kk | Elevator |
JP5046489B2 (ja) * | 2005-03-01 | 2012-10-10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 |
ITMI20062233A1 (it) * | 2006-11-22 | 2008-05-23 | Fata Fab App Sollevamento | Impianto di magazzino multipiano con celle elevatrici |
ES2294943B1 (es) * | 2006-09-25 | 2009-02-16 | Orona S. Coop | Aparato elevador sin sala de maquinas. |
JP2010184791A (ja) * | 2009-02-13 | 2010-08-26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 |
JP5743029B2 (ja) * | 2012-05-30 | 2015-07-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の巻上機台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EP2921446A1 (en) * | 2014-03-18 | 2015-09-23 | Kone Corporation | An elevator |
CN105110150B (zh) * | 2015-09-17 | 2018-04-10 | 西继迅达(许昌)电梯有限公司 | 一体式无焊缝曳引机底座 |
WO2017051066A1 (en) * | 2015-09-25 | 2017-03-30 | Kone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installing an elevator in the construction phase of a building |
US20210221645A1 (en) * | 2020-01-21 | 2021-07-22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Monitoring device for elevator compensation roping |
JP7549726B1 (ja) | 2023-12-04 | 2024-09-11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マシンハッチカバー装置およびマシンハッチ仕切装置 |
CN117486040B (zh) * | 2024-01-02 | 2024-04-30 | 紫金矿业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竖井采矿用罐笼旋调升降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108331A (en) * | 1978-02-10 | 1979-08-2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Method of installing machine room bed for prefabricated elevators |
JPH0761745A (ja) * | 1993-08-18 | 1995-03-07 | Otis Elevator Co | 巻き上げ式エレベーター |
US5490577A (en) * | 1994-06-22 | 1996-02-13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Flexible elevator hitch |
US5984052A (en) * | 1997-09-17 | 1999-11-16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with reduced counterweight |
JP4157631B2 (ja) * | 1998-11-19 | 2008-10-01 | 日本エレベーター製造株式会社 | エレベ−タ装置 |
FI108431B (fi) * | 1999-02-24 | 2002-01-31 | Kone Corp | Hissijõrjestelmõ |
JP2001048445A (ja) * | 1999-08-16 | 2001-02-20 |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 エレベータ |
JP2001072351A (ja) * | 1999-09-03 | 2001-03-21 |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 エレベータ |
JP2001187678A (ja) * | 1999-12-28 | 2001-07-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JP3820336B2 (ja) * | 2000-02-04 | 2006-09-13 |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 エレベータの改修方法 |
US6435314B1 (en) * | 2000-03-24 | 2002-08-20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platform stabilization coupler |
JP4726295B2 (ja) * | 2000-12-19 | 2011-07-20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 |
IL180964A (en) * | 2002-09-05 | 2010-11-30 | Inventio Ag | Drive engine for a lift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of mounting a drive engine |
MY137170A (en) | 2003-02-04 | 2009-01-30 | Toshiba Elevator Kk | Elevator |
-
2004
- 2004-06-17 CN CNB2004800167358A patent/CN10055411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6-17 WO PCT/JP2004/008527 patent/WO200411321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4-06-17 US US10/548,947 patent/US756274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6-18 MY MYPI20042389A patent/MY144525A/en unknown
- 2004-06-18 TW TW093117754A patent/TWI27842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62898A (zh) * | 2012-09-29 | 2013-01-09 | 苏州新里程电控系统有限公司 | 电梯机架 |
CN104386551A (zh) * | 2014-10-13 | 2015-03-04 | 苏州美罗升降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升降货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278421B (en) | 2007-04-11 |
TW200508135A (en) | 2005-03-01 |
CN100554119C (zh) | 2009-10-28 |
US20070175707A1 (en) | 2007-08-02 |
MY144525A (en) | 2011-09-30 |
US7562745B2 (en) | 2009-07-21 |
WO2004113218A1 (ja) | 2004-12-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0123C (zh) | 牵引型电梯设备 | |
CN1097026C (zh) | 电梯 | |
CN1805896A (zh) | 电梯 | |
CN1167601C (zh) | 电梯装置 | |
CN1204035C (zh) | 电梯减振装置 | |
CN1105075C (zh) | 起重机 | |
CN1212261C (zh) | 电梯 | |
CN1541917A (zh) | 板状体输送装置 | |
CN1522221A (zh) | 无设备间的电梯 | |
CN1247429C (zh) | 电梯的厢上扶手 | |
CN1289379C (zh) | 电梯装置 | |
CN1213939C (zh) | 电梯装置 | |
CN1795137A (zh) | 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 | |
CN1837634A (zh) | 电磁制动装置以及电梯用卷扬机的电磁制动装置 | |
CN1642836A (zh) | 双层轿箱的电梯 | |
CN1960932A (zh) | 无机房电梯 | |
CN1131167C (zh) | 带有用导轨支撑的驱动装置的电梯 | |
CN1187253C (zh) | 电梯装置 | |
CN1705612A (zh) | 电梯装置 | |
CN1697774A (zh) | 电梯 | |
CN1309653C (zh) | 自走式作业机械 | |
CN1800568A (zh) | 停车装置和升降装置 | |
CN1812926A (zh) | 电梯装置 | |
CN1302979C (zh) | 电梯装置 | |
JPWO2007122702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