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84274A - 振动器以及搭载该振动器的便携式终端机 - Google Patents
振动器以及搭载该振动器的便携式终端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84274A CN1784274A CNA2004800118474A CN200480011847A CN1784274A CN 1784274 A CN1784274 A CN 1784274A CN A2004800118474 A CNA2004800118474 A CN A2004800118474A CN 200480011847 A CN200480011847 A CN 200480011847A CN 1784274 A CN1784274 A CN 178427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brator
- current feed
- contact site
- feed terminal
- circuit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B06B1/04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05K3/32—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25—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res to printed circuits by abutting or pinching, i.e. without alloying process; mechanical auxiliary parts theref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02K7/061—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083—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component, e.g. microphone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227—Other objects, e.g. metallic pieces
- H05K2201/10265—Metallic coils or springs, e.g. as part of a connection el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振动器,为了谋求提高振动器的馈电端子与电路板的电极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和提高振动器在电路板面上的安装效率,将馈电端子做成扭力盘簧,而且卷绕形成与电路板的电极接触的馈电端子的接触部。还在将扭力盘簧部卷绕于支轴销子上的同时,在外壳上设置使接触部离开用的阶梯部和与接触部相对的面部。又,形成在两个馈电端子之间设置隔板,或以绝缘性的箱构件包围接触部可能弹性变形的空间,使从扭力盘簧部向接触部的延伸方向左右对称,同样正极和负极也呈同极左右对称,馈电端子弹性变形时各接触部比各扭力盘簧部更向外侧变形的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作为便携式终端机等的振动发生装置使用的振动器。
背景技术
向来,将作为以便携式电话机(手机)为代表的便携式终端机等的振动发生装置使用的振动器与搭载于所述便携式终端机的电路板电连接的情况下,一直采用以导线用钎焊方法将所述振动器的馈电端子与所述电路板面上的电极加以连接的方法。但是,导线必须利用人手在所述电极上定位再进行钎焊,因此增加了安装工时,同时又麻烦而且费时间。
因此,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提出了具有板弹簧状馈电端子(以下称为“板弹簧端子”)的振动器。这是只要将馈电端子做成板弹簧状,以将馈电端子按压在所述电极上,就能够进行振动器的馈电的方法。借助于此,可以不使用导线,因此不仅可以省略人工进行导线定位的操作,而且还能够省去馈电端子与电极的钎焊固定工序,因此在谋求减少安装工时、手续和时间方面是有效的。
但是,为了形成板弹簧端子,需要利用模具或冲床进行冲切加工。从而,使得包含板弹簧的形成工序的振动器制造工序变得复杂,而且成本也提高了。而且,在进行压力冲切加工时作为产品使用的馈电端子以外的材料被废弃,因此材料的利用率(成品率)也不太高。另外,由于还需要在振动器内部支持板弹簧端子用的零件,因此也增加了零部件数目。
而且,最近来自将振动器安装于所述电路板面上的设备厂家的、要求提供各种各样形态的馈电端子的情况多了起来。要应对这样的要求,在板弹簧端子的情况下就要从模具开始改变,因此馈电端子的改变相当麻烦而且花费时间。从而,方便、迅速且廉价地制造具备满足要求的馈电端子的振动器是困难的。
又,板弹簧端子因发生塑性变形而容易导致弹力减小,如果板弹簧端子上反复加载,则也存在板弹簧端子的弹性降低的可能。
因此,作为维持所述板弹簧端子所具有的特长,且解决存在问题的馈电端子,例如日本特开2002-44904号公报(第3~5页、图1)(专利文献1)提出了将馈电端子做成扭力盘簧(扭力盘簧)的振动器。
图21表示具备这种馈电端子的振动器100。馈电端子101具有将导电性的棒状构件102的一部分卷绕形成的扭力盘簧部103。馈电端子101的一端部104的近旁以规定的角度折曲形成折曲部105。如图22(A)、(B)所示,振动器100安装于电路板106的面上时,折曲部105以接触点P1与电路板106的电极107实现点接触。
上述振动器由于以棒状构件102形成馈电端子101,不需要所述模具,同时能够谋求缩短端子形成的工序与时间,而且能够防止所述板弹簧端子那样的变形的发生。
但是,由于振动器100发生的振动和所述便携式终端机外部施加的负荷(例如使用者使便携式终端机跌落造成的下落冲击负荷)等原因,一旦振动器100与电路板106发生相对位移,当然折曲部105与电极107之间的接触点P1也会偏离原来的位置。如果该偏离的量比电极107的长度或宽度大,则接触点P1向电极107之外移动,其结果是,馈电端子101的电连接被断开,振动器100的动作中断。
图21和图22的振动器100的结构中,电极107与馈电端子101的电连接只通过一点进行,因此接触点P1容易向电极107之外偏移,对振动器100的馈电工作的可靠性显著降低。
又,由于将馈电端子101做成棒状的扭力盘簧,因此可以发现在电路板106上安装时,与板弹簧端子相比,由于施加于馈电端子101上的按压力的施加情况,馈电端子101容易左右摇动的特性。因而与板弹簧端子相比,馈电端子101的弹性变形的方向不是稳定于一个方向上,存在着与电极107接触的位置不固定的问题,因此存在振动器100在电路板106的面上安装的效率低下的问题。
而且,作为单个扭力盘簧的特性,可以举出容易倒向扭力盘簧部的卷绕方向(图21的箭头d、e的方向)的特性,由于这一倾倒特性,对电极107的弹性按压力发生变化。从而,有时候所述弹性按压力会有不足或过大的情况。所述按压力不足时,难以将馈电端子101的折曲部105充分按压在电极107上,因此在振动器100驱动产生振动时,电极107与馈电端子101的接触不稳定,发生摇晃;过大时,由于将折曲部105过度用力地按压在电极107上,因此伴随振动器100的驱动而产生的振动使折曲部105摩擦损耗电极107,仍然造成电极107与馈电端子101的接触不稳。
还有,馈电端子101与电极107的接触发生摇晃时,摇晃的馈电端子的一个端部104与安装于电路板106面上的电极107以外的零件发生接触相互产生影响,因而也存在造成不能够发挥所希望的按压力和弹性的问题。
又,由于便携式终端机本身的小型化和轻量化的要求以及伴随着便携式终端机的多功能化的其他零部件(例如照相机透镜等)的安装造成的安装空间的缩小,更要求通常搭载于便携式终端机上的振动器进一步小型化和轻量化。一旦振动器本身小型化,则馈电端子也被要求小型化,但是由于在使用扭力盘簧的馈电端子的情况下使用棒状构件,为了小型化和轻量化,棒状构件的直径必须做得细,一旦做得细,强度当然下降,来自便携式终端机外部的意外的负荷(便携式终端机使用者将终端机掉在地上时造成的冲击负载等)容易造成馈电端子变形,导致对振动器的馈电工作的可靠性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馈电端子以扭力盘簧形成的振动器中,能够提高馈电端子与电极的电连接可靠性的振动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在馈电端子以扭力盘簧形成的振动器中,能够提高在电路板上的安装效率的振动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权利要求1所提供的一种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振动发生机构,容纳振动发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壳,以及从所述外壳突出、与搭载于便携式终端机上的电路板的电极电连接、对所述振动发生机构供电的正极和负极两个馈电端子;所述馈电端子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棒状构件的一部分卷绕的扭力盘簧部的扭力盘簧构成,而且与所述电极接触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是卷绕形成的。
还有,本发明权利要求2所提供的振动器,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器是具有偏心砝码的振动电动机。
还有,本发明权利要求3所提供的振动器,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器具有往复运动型振子。
还有,本发明权利要求4所提供的振动器,是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振动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具备支轴销子,同时所述扭力盘簧部是在所述支轴销子上卷绕所述棒状构件形成的,同时在所述外壳上形成在所述馈电端子弹性变形时使所述接触部离开用的阶梯部、和与弹性变形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相对的面部。
又,可以在位于弹性变形前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的近旁的所述面部的边缘上适当设置倾斜面。
还有,本发明权利要求5所提供的振动器,是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路板面上安装所述振动器的状态下,从平面方向上观察所述振动器时,所述接触部向所述外壳的外侧弹性变形,以使该接触部不重叠于所述外壳。
还有,本发明权利要求6所提供的振动器,是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振动器上,两个所述馈电端子之间设置有隔板。
还有,本发明权利要求7所提供的振动器,是权利要求1~3或5所述的振动器中,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馈电端子之间设置隔板,所述隔板上具备支轴销子,同时所述扭力盘簧部是在所述支轴销子上卷绕所述棒状构件形成的,同时在所述隔板上形成有在所述馈电端子弹性变形时使所述接触部离开用的阶梯部、和与弹性变形后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相对的面部。
还有,本发明权利要求8所提供的振动器,是权利要求6或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器,在两个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用所述隔板分隔开。
还有,本发明权利要求9所提供的振动器,是权利要求6~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振动器中,位于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近旁的隔板的边缘被加工成斜坡。
还有,本发明权利要求10所提供的振动器,是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振动器中,形成从所述馈电端子的所述扭力盘簧部向所述接触部的延伸方向是左右对称的,同样正极和负极也呈同极左右对称,而且所述馈电端子一旦发生弹性变形,各接触部比各扭力盘簧部更向外侧变形的结构。
还有,本发明权利要求11所提供的振动器,是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中,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振动器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时,以绝缘性的箱构件包围所述接触部可能发生弹性变形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还有,本发明权利要求12所提供的便携式终端机,其特征在于,搭载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所述振动器具备:具有偏心砝码或往复运动型振子的振动发生机构,容纳振动发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壳,以及从所述外壳突出、对所述振动发生机构供电的正极和负极两个馈电端子;所述馈电端子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棒状构件的一部分卷绕的扭力盘簧构成,而且卷绕形成与所述电极接触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相对于便携式终端机上搭载的电路板的电极,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在所述终端机内压向电路板侧按压以实现接触,实现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振动器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上下颠倒,而且从馈电端子侧观察的背面图。
图3是将图1上下颠倒,而且从侧面观察时的侧面图。
图4表示图3的振动器与电路板的相对位置关系的侧面图。
图5表示从图4的状态将振动器安装于电路板面上时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6是从馈电端子侧观察图5的状态的背面图。
图7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振动器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平面图。
图9是将图7的振动器上下颠倒,且从侧面观察时的侧面图。
图10是从馈电端子侧观察图9的背面图。
图11是从馈电端子侧观察图7的振动器安装于电路板面上时的状态的背面图。
图12是第2实施形态的变更例的背面图。
图13是从侧面观察图7的振动器安装于电路板面上时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14是从馈电端子侧观察本发明第3实施形态的振动器的背面图。
图15是从馈电端子侧观察图14的振动器安装于电路板面上时的状态的背面图。
图16是本发明第4实施形态的振动器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平面图。
图18是将图16的振动器上下颠倒,且从侧面观察时的侧面图。
图19是从馈电端子侧观察图18的背面图。
图20是第4实施形态的变更例的平面图。
图21是具备已有的扭力盘簧馈电端子的振动器的立体图。
图22是将图21的振动器安装于电路板面上的状态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形态
第1实施形态
以下参照图1~图6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结构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形态中,作为振动器的一种形态,以在未图示的旋转轴端部上固定偏心砝码的类型的振动电动机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振动电动机1a在未图示的旋转轴的端部固定偏心砝码9,旋转驱动该旋转轴的驱动机构容纳于电动机外壳2内部。振动发生机构由所述驱动机构与偏心砝码9构成。所述驱动机构由未图示的定子和转子形成。在电动机外壳2的一端侧上具备托架3,由电动机外壳2和托架3形成外壳10。托架3利用树脂材料或其他绝缘材料形成,具有嵌入电动机外壳2的端部的主体部3a和与所述主体部3a一体形成、沿着电动机外壳2的外周面上设置的端子台部3b。主体部3a为了系在外壳2的端部,形成与外壳2的外形大致对应的形状。
从端子台部3b的一个平面31b上延伸,在托架3上设置正极和负极两个馈电端子4。从而,馈电端子4从外壳2突出。馈电端子4的一端侧连接于在主体部3a内部安装的未图示的电刷上。又,在端子台部3b上具备由圆棒状的绝缘材料构成的支轴销子3d。
馈电端子4由具有弹性同时具有导电性的磷青铜、铍铜或锌白铜等铜合金制造或SUS、SWP等铁合金制造的棒状材料构成,其一部分通过在所述支轴销子3d上卷绕数匝而具有扭力盘簧部4a。而且,棒状构件从扭力盘簧部4a的另一端开始在直线上延伸。延伸的方向如图3所示,平行于扭力盘簧部4a的卷绕方向(图中的箭头a)。又,棒状构件在延伸的端部附近再度卷绕数匝,形成与未图示的便携式终端机上搭载的电路板面上的电极接触的接触部4b。
下面参照图4~图6对上述振动电动机1a安装于所述电路板面上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4~图6所示,振动电动机1a安装于电路板5的面上时,接触部4b与电路板5的电极6接触,以此利用电极6与所述振动发生机构电连接。由于接触部4b是卷绕成多个棒状构件的轮而形成的,所以一个个轮的外周面与电极6接触。从而,使振动电动机1a与电极6能够以多个接点电接触。馈电端子4的接触部4b由扭力盘簧部4a的四周上发生的扭矩弹性按压在电极6上。在端子台部3b上形成在馈电端子4发生弹性变形时能够使接触部4b离开、使弹性变形成为可能的阶梯部3e和面部3f。接触部4b配置为一旦馈电端子4发生弹性变形就与面部3f相互面对的配置(参照图6)。
如上所述,接触部4b由于以多个接点与电极6接触,所以即使是伴随振动电动机1a的驱动而发生的振动和便携式终端机跌落产生的冲击等外部冲击发生,也由于上述轮的多个外周面的某一个与电极6接触,与以往的点接触式的扭力盘簧馈电端子相比,能够提高与电极6的接触部的馈电动作的可靠性。
而且,通过使接触部4b本身为圆形,即使是采用小直径的棒状构件,在与电极6接触的地方也能够具有刚性,因此即使受到振动电动机1a的振动和外部来的冲击力也不容易变形。而且,由于使接触部4b为圆形,能够使接触部4b具有弹性,所以不仅扭力盘簧部4a,接触部4b也能够改变对电极6的弹性按压力,从而能够更加迅速而且容易地、低成本地应对来自设备厂家的要求。
又,在将振动电动机1a安装于电路板5时,即使两个馈电端子4、4倒向各扭力盘簧部4a的卷绕方向(图1的箭头b、c方向),由于接触部4b、4b抵住面部3f,所以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抑制所述倾倒。而且,由于所述馈电端子4不容易向所述卷绕方向的反方向倾倒(因为扭力盘簧部4b作为抑制倾倒的挡块起作用,同时受到支轴销子3d、3d的牢固支持),所以馈电端子4、4的弹性变形方向固定于一个方向上,与电极6的接触位置固定。因此能够提高振动器1a在电路板5的面上的安装效率,同时能够将对电极6的弹性按压力保持为一定大小,能够使电极6与馈电端子4、4的接触稳定。
还有,也可以在端子台部3b的边缘3g上设置倾斜面。利用这样的方法,能够防止发生下述事态,即在将振动器1a安装于电路板5上时,不能够使接触部4b的外周面挂靠在边缘3g顺利进行安装的事态和挂靠在边缘3g上使接触部4b发生变形的事态。因此,更适于振动器1a的安装。
第2实施形态
下面参照图7~图13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形态相同的地方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第2实施形态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不同点是,正极和负极2个馈电端子4、4之间设置有隔板7。隔板7设置于托架3上。还有,在第2实施形态中,作为振动器的另一形态,偏心砝码被固定在转子上,而且形成与驱动机构一起被容纳于电动机外壳2内部的结构。下面以这样构成的振动发生机构内藏型振动电动机1b(以下称为振动电动机1b)为例进行说明。
馈电端子4、4的各接触部4b、4b的一部分,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没有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状态下,用隔板7隔开。隔板7上具有圆棒状的绝缘材料构成的支轴销子7c,棒状构件的一部分通过在支轴销子7c上卷绕数匝,形成扭力盘簧部4a。而且,在隔板7上形成在馈电端子4发生弹性变形时能够使接触部4b离开、使弹性变形成为可能用的阶梯部7d和面部7e。接触部4b配置为一旦馈电端子4发生弹性变形,就和面部7e相互面对的配置(参照图13)。
通过用隔板7将两个馈电端子4、4隔开,如图11所示,在将振动电动机1b安装于电路板5上时,即使两个馈电端子4、4倒向各扭力盘簧部4a的卷绕方向(图中箭头b、c的方向),接触部4b、4b也由于抵住面部7e,所述倾倒被抑制于一定的范围内。而且由于馈电端子4不容易向所述卷绕方向的反方向倾倒(由于扭力盘簧部4a作为抑制倾倒的挡块起作用,同时得到支轴销子7c、7c的牢固支持),所以馈电端子4、4的弹性变形方向被固定在一个方向上,与电极6的接触位置被固定。这样能够提高振动器1b在电路板5面上的安装效率,同时能够将对电极6的弹性按压力保持于一定值,能够形成电极6与馈电端子4、4的接触稳定的装置。
还有,如果在位于接触部4b、4b近旁的隔板7的边缘上如图12所示,进行斜面加工设置倾斜面7a,在电路板5安装时,能够防止下述各种不测事态的发生,即不能够将接触部4b、4b的外周面挂靠在隔板7的边缘顺利进行安装的事态、在该边缘上挂靠后接触部4b、4b发生变形的事态、接触部4b、4b安装于电路板5上时在隔板7的平面7b方向上发生变形相互接触的事态,因此是更加好的方法。
又,如图13所示,将振动电动机1b的馈电端子4、4的配置位置设定于托架3的侧面3c上,同时将接触部4b、4b弹性变形的方向设定于外壳10的外侧,这样,在将振动电动机1b安装于电路板5的面上的状态下,从平面方向(图中箭头f方向)观察振动电动机1b时,能够形成弹性变形的接触部4b趋向外壳10的外侧的结构。从而能够将电路板5相对于振动电动机1b配置为其厚度面5a与上述侧面3c接触,因此与图5的安装状态相比,能够大大减少与振动电动机1b连接的电路板5的面积,结果是能够使振动电动机1产生的振动不容易传递到电路板5。从而,能够减小传递给面安装于电路板5上的IC或LSI这样的精密电子零件的振动量,因此能够防止因振动而引起这些精密电子零件的误动作和故障的发生,同时也能够防止电路板5本身的晃动。
振动器通常被安装于电路板上,同时直接嵌入便携式终端机的盒子中,振动器发生的振动通过所述盒子传递,并传递给使用者,因此即使减少电路板与振动器的接触面积也没有问题。
还有,在安装时从上述平面方向观察时,接触部4b与外壳10不重叠,因此也能够控制安装时的厚度。
第3实施形态
下面参照图14和图15对本发明第3实施形态进行说明。还有,与上述各实施形态相同的地方标以相同的符号,重复的说明省略或简化。
第3实施形态与上述各实施形态的不同点是,形成馈电端子4中从扭力盘簧部4a向接触部4b的延伸方向是左右对称的,同样正极和负极也呈同极左右对称的构成。
从而如果在电路板5上安装振动电动机1a,馈电端子4发生弹性变形,则各馈电端子4、4的接触部4b、4b比扭力盘簧部4a、4a更向外侧变形。
从而能够使正极和负极电极6、6相互分离,能够防止必须与正极电极接触的接触部4b(图14和图15中的某一方)与负极电极发生误接触这样的接触部与电极的不同极性之间的相互接触造成的异常短路。
第4实施形态
下面参照图16~图19对本发明第4实施形态进行说明。还有,与上述各实施形态相同的地方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或简化重复的说明。
第4实施形态与上述各实施形态的不同点是,作为接触部4b、4b能够弹性变形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被箱构件8a包围。箱构件8a与支架8成一整体形成。支架8由例如绝缘性的弹性构件形成,具有包围外壳10的外周的内径部,同时在电动机轴方向(图中箭头g方向)上向馈电端子4侧延伸,具有包围馈电端子4周边的箱构件8a,成一整体形成。从而,在将切槽部8b扩展使支架8覆盖在振动电动机1b上时,馈电端子4也被收容于箱构件8a中。
在想要将该振动电动机1b安装于电路板上时,使两个馈电端子4、4开始弹性变形向左右松动。从而作为端部的接触部4b、4b也在馈电端子4、4能够弹性变形的范围内松动。但是,一旦向左右松动,接触部4b、4b与箱构件8a的内侧侧面或隔板7接触,阻止其向左右方向进一步变形。也就是说,箱构件8a的内侧侧面成了接触部4b、4b的弹性变形方向的挡块,起着向规定方向弹性变形的导向构件的作用。因此,由于能够在安装时防止馈电端子4、4、特别是接触部4b、4b的左右晃动,因此容易使弹性变形的方向固定于一个方向上,能够使接触部4b、4b与电极6的接触位置为一定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在电路板面上安装振动器的安装效率,同时能够可靠地使接触部4b与电极6接触。
而且,由于接触部4b的四周被箱构件8a所包围,在安装于电路板时,接触部4b不会与电路板面上的其他零部件接触,所以能够确保所希望的按压弹力和弹性。
又,如图20所示,使箱构件8a的内侧侧面与馈电端子4的平面方向的形状一致,以此能够进一步减小馈电端子4的左右松动的量。从而能够在实现上述各效果以外还将馈电端子4的倒入方向完全限定于一个方向,因此能够将对电极6的弹性按压力经常保持于一定值,能够使电极6与接触部4b、4b的接触更加稳定。
还有,本发明根据技术思想可以有各种变更,也可以在振动发生机构具有往复运动型振子的类型的振动器上具备本发明的扭力盘簧馈电端子。还有,支架8只要是绝缘性的,也可以不是弹性材料。
工业应用性
如以上说明所述,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本发明时,馈电端子用扭力盘簧构成,同时与电极接触的馈电端子的接触部通过卷绕方法形成,因此在将振动器安装于电路板上时,能够使所述接触部的多个轮的外周面与电极接触。从而能够使振动器与电极实现多接点电连接,因此即使是振动器产生的振动和外部对便携式终端机施加的负荷等造成振动器与电路板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移、所述接触部与电极的接触点偏离原来的位置,所述多个外周面中的某一个也能够经常(一直)与电极保持接触,所以电极与馈电端子的电连接不会中断,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对振动器的馈电动作的可靠性。
还有,通过使接触部本身为圆形,即使馈电端子使用小直径的棒状构件,也能够在与电极接触的地方保持刚性,因此即使受到振动器的振动和外部的冲击力的影响也不容易发生变形。而且,通过使接触部为圆形,能够使接触部具有弹性,因此不仅扭力盘簧部,而且接触部也能够改变对电极的弹性按压力,所以能够更加迅速、容易而且低成本地应对客户的要求。
还有,采用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则在外壳上具备支轴销子,同时通过将棒状构件卷绕于支轴销子上形成扭力盘簧部,在外壳上形成馈电端子弹性变形时接触部离开用的阶梯部、以及与弹性变形的馈电端子的接触部相互面对的面部,因此即使是馈电端子向各扭力盘簧部的卷绕方向倾倒,也由于接触部抵住面部,所以能够将上述倾倒抑制于一定的范围。从而,能够使馈电端子的弹性变形方向固定于一个方向上,因此,电极与接触部的接触位置被固定。因此能够提高在电路板面上安装振动器的安装效率,同时能够将对电极的弹性按压力保持于一定值,能够使电极与馈电端子稳定接触。
还有,采用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在从平面方向观察安装于电路板面上的状态下的振动器时,在振动器上设置馈电端子,而且使其在向所述外壳外侧弹性变形时所述接触部与振动器的外壳不重叠,因此与振动器接触的电路板的面积可以大大减少,其结果是,能够使振动器产生的振动不容易传到电路板上。从而能够减少传递给电路板上安装的IC和LSI这样的精密电子零部件的振动量,因此能够防止因振动而引起的这些精密电子零部件的误动作和故障的发生,同时能够防止电路板本身的松动。
还有,在安装时从上述平面方向观察时,接触部与外壳不重叠,因此能够相应抑制将振动器安装于电路板面上时的厚度。
还有,根据权利要求6~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在两个馈电端子之间设置隔板,因此通过隔板将两个馈电端子隔开,在将振动器安装于电路板上时,即使两个馈电端子倒向各扭力盘簧部的卷绕方向,也能够利用与隔板的接触将所述倾倒抑制于一定范围内。从而能够提高振动器安装于电路板面上的安装效率,同时能够将对电极的弹性按压力保持于一定值,能够使电极与馈电端子的接触稳定。
还有,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发明,用所述隔板将两个馈电端子的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隔开,或对位于馈电端子的接触部近旁的隔板的边缘进行斜面加工,以此能够防止以下各种不测事态的发生,即在将振动器安装于电路板时,不能够将接触部的外周面挂靠在隔板的边缘上顺利进行安装的事态,挂靠在边缘上后接触部发生变形的事态,以及接触部安装于电路板上时相互之间向隔板的平面方向弹性变形、从而发生相互接触的事态。从而能够更恰当地进行振动器的安装。
还有,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明,形成在馈电端子上从扭力盘簧部向接触部的延伸方向是左右对称的,同样正极和负极也呈同极左右对称,而且所述馈电端子发生弹性变形时各接触部比各扭力盘簧部更向外侧变形的结构,因此电路板的正极和负极电极之间能够相互分离开。从而能够防止必须与正极电极接触的接触部错误地接触负极电极这样的接触部与电极之间的不同极性相互接触引起的异常短路。
还有,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明,在将所述振动器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时,用绝缘性的箱构件包围所述接触部可能发生弹性变形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在各接触部发生弹性变形时,即使是向左右晃动,也由于抵住箱构件的内侧侧面,能够阻止其过度向左右方向变形。也就是说,箱构件的内侧侧面成了接触部的弹性变形方向的挡块,起着使其向规定方向弹性变形的导向构件的作用。因此,能够防止安装时接触部的左右晃动,弹性变形的方向容易固定在一个方向上,能够使接触部与电极的接触位置为一定位置。因此,能够提高振动器安装于电路板面上的安装效率,同时能够使接触部与电极可靠接触。
而且,通过用箱构件包围接触部的四周,在将振动器安装于电路板上时,接触部不会与电路板面上的其他零部件相接触,因此能够确保所希望的按压弹力和弹性。
又,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明是本发明的振动器的具体例子,本发明可以使用各种型号的振动器。
还有,采用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明,能够得到上述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明具有的效果,能够将该振动器搭载于便携式终端机上。也就是说,能够实现搭载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偏心砝码或往复运动型振子的振动发生机构,容纳振动发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壳,以及从所述外壳突出、对所述振动发生机构供电的正极和负极两个馈电端子;所述馈电端子由将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棒状构件的一部分卷绕的扭力盘簧构成,而且卷绕形成与所述电极接触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相对于所述便携式终端机上搭载的电路板的电极,将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在所述终端机内压向电路板侧以实现接触,实现电连接的振动器的便携式终端机。
符号说明
1a、1b 振动器
10 外壳
4 馈电端子
4a 扭力盘簧部
4b 接触部
5 电路板
6 电极
7 隔板
7a 倾斜面
8 弹性托架
8a 箱构件
权利要求书
(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振动发生机构,
容纳振动发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壳,
以及从所述外壳突出、与搭载于便携式终端机上的电路板的电极电连接、对所述振动发生机构供电的正极和负极两个馈电端子;
所述馈电端子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棒状构件的一部分卷绕的扭曲盘绕弹簧部的扭曲盘绕弹簧构成,而且与所述电极接触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是在与电极面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卷绕成环状而形成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器是具有偏心砝码的振动电动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器具有往复运动型振子。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具备支轴销子,同时所述扭力盘簧部是在所述支轴销子上卷绕所述棒状构件形成的,同时在所述外壳上形成在所述馈电端子弹性变形时使所述接触部离开用的阶梯部、和与弹性变形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相对的面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路板面上安装所述振动器的状态下,从平面方向观察所述振动器时,所述接触部向所述外壳的外侧弹性变形,以使该接触部不重叠于所述外壳。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馈电端子之间设置有隔板。
7.如权利要求1~3或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馈电端子之间设置隔板,所述隔板上具备支轴销子,同时所述扭力盘簧部是在所述支轴销子上卷绕所述棒状构件形成的,同时在所述隔板上形成有在所述馈电端子弹性变形时使所述接触部离开用的阶梯部、和与弹性变形后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相对的面部。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用所述隔板分隔开。
9.如权利要求6~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近旁的隔板的边缘被加工成斜坡。
10.如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形成从所述馈电端子的扭力盘簧部向所述接触部的延伸方向是左右对称的,同样正极和负极也呈同极左右对称,而且所述馈电端子一旦发生弹性变形,各接触部比各扭力盘簧部更向外侧变形的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振动器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时,以绝缘性的箱构件包围所述接触部可能发生弹性变形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12.一种便携式终端机,其特征在于,搭载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所述振动器具备:具有偏心砝码或往复运动型振子的振动发生机构,容纳振动发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壳,以及从所述外壳突出、对所述振动发生机构供电的正极和负极两个馈电端子;
所述馈电端子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棒状构件的一部分卷绕的扭力盘簧构成,而且卷绕形成与所述电极接触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相对于便携式终端机上搭载的电路板的电极,将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在所述终端机内压向电路板侧以实现接触,实现电连接。
Claims (12)
1.一种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振动发生机构,
容纳振动发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壳,
以及,从所述外壳突出、与搭载于便携式终端机上的电路板的电极电连接、对所述振动发生机构供电的正极和负极两个馈电端子;
所述馈电端子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棒状构件的一部分卷绕的扭力盘簧部的扭力盘簧构成,而且与所述电极接触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是卷绕形成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器是具有偏心砝码的振动电动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器具有往复运动型振子。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具备支轴销子,同时所述扭力盘簧部是在所述支轴销子上卷绕所述棒状构件形成的,同时在所述外壳上形成在所述馈电端子弹性变形时使所述接触部离开用的阶梯部、和与弹性变形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相对的面部。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路板面上安装所述振动器的状态下,从平面方向观察所述振动器时,所述接触部向所述外壳的外侧弹性变形,以使该接触部不重叠于所述外壳。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馈电端子之间设置有隔板。
7.如权利要求1~3或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在两个所述馈电端子之间设置隔板,所述隔板上具备支轴销子,同时所述扭力盘簧部是在所述支轴销子上卷绕所述棒状构件形成的,同时在所述隔板上形成有在所述馈电端子弹性变形时使所述接触部离开用的阶梯部、和与弹性变形后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所述接触部相对的面部。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用所述隔板分隔开。
9.如权利要求6~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近旁的隔板的边缘被加工成斜坡。
10.如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形成从所述馈电端子的扭力盘簧部向所述接触部的延伸方向是左右对称的,同样正极和负极也呈同极左右对称,而且所述馈电端子一旦发生弹性变形,各接触部比各扭力盘簧部更向外侧变形的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振动器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时,以绝缘性的箱构件包围所述接触部可能发生弹性变形的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12.一种便携式终端机,其特征在于,搭载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器,所述振动器具备:具有偏心砝码或往复运动型振子的振动发生机构,容纳振动发生机构的至少一部分的外壳,以及从所述外壳突出、对所述振动发生机构供电的正极和负极两个馈电端子;
所述馈电端子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棒状构件的一部分卷绕的扭力盘簧构成,而且卷绕形成与所述电极接触的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相对于便携式终端机上搭载的电路板的电极,将所述馈电端子的接触部在所述终端机内压向电路板侧以实现接触,实现电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055955A JP2004261740A (ja) | 2003-03-03 | 2003-03-03 | バイブレータとそのバイブレータを搭載した携帯端末機器 |
JP055955/2003 | 2003-03-03 | ||
PCT/JP2004/002539 WO2004078366A1 (ja) | 2003-03-03 | 2004-03-02 | バイブレータとそのバイブレータを搭載した携帯端末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84274A true CN1784274A (zh) | 2006-06-07 |
CN1784274B CN1784274B (zh) | 2010-11-03 |
Family
ID=32958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48001184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84274B (zh) | 2003-03-03 | 2004-03-02 | 振动器以及搭载该振动器的便携式终端机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18275B2 (zh) |
EP (1) | EP1604746A4 (zh) |
JP (1) | JP2004261740A (zh) |
KR (1) | KR100719819B1 (zh) |
CN (1) | CN1784274B (zh) |
WO (1) | WO2004078366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81830A (zh) * | 2017-12-28 | 2019-07-05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离心电机、电子装置以及调整电子装置角度的方法 |
CN109981861A (zh) * | 2017-12-28 | 2019-07-05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离心电机、电子装置以及调整电子装置角度的方法 |
CN109981833A (zh) * | 2017-12-28 | 2019-07-05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离心电机、电子装置以及调整电子装置角度的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49357B2 (ja) * | 2006-01-23 | 2012-01-11 | シコー株式会社 | 振動モータ及び振動機器 |
US8069823B2 (en) * | 2007-01-03 | 2011-12-06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Vibration stimulus delivery device |
JP4699405B2 (ja) * | 2007-02-26 | 2011-06-08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携帯電子機器 |
JP5060197B2 (ja) * | 2007-08-06 | 2012-10-31 |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 振動モータの基板実装構造 |
GB2446685B (en) * | 2007-11-27 | 2009-04-01 | Perpetuum Ltd | An electromechanical generator for conver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JP5095439B2 (ja) * | 2008-02-19 | 2012-12-12 | リコーエレ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
CN101908815B (zh) * | 2009-06-02 | 2015-04-08 | 易音特电子株式会社 | 双模振动器 |
JP2012041887A (ja) * | 2010-08-20 | 2012-03-01 | Denso Corp | 電子スロットル |
US10674709B2 (en) | 2011-12-05 | 2020-06-09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Piezoelectric detection coupling of a bark collar |
US11553692B2 (en) | 2011-12-05 | 2023-01-17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Piezoelectric detection coupling of a bark collar |
US10154651B2 (en) | 2011-12-05 | 2018-12-18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Integrated dog tracking and stimulus delivery system |
US11470814B2 (en) | 2011-12-05 | 2022-10-18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Piezoelectric detection coupling of a bark collar |
CN102420502B (zh) * | 2011-12-10 | 2015-04-15 | 东莞市旭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音圈马达和平板弹片的冲压治具及其冲压工艺 |
US10645908B2 (en) | 2015-06-16 | 2020-05-12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 sound masking environment |
US10231440B2 (en) | 2015-06-16 | 2019-03-19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RF beacon proximity determination enhancement |
US10268220B2 (en) | 2016-07-14 | 2019-04-23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generating voltage excitation waveforms |
WO2018157111A1 (en) | 2017-02-27 | 2018-08-30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Threshold barrier system |
US11394196B2 (en) | 2017-11-10 | 2022-07-19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Interactive application to protect pet containment systems from external surge damage |
US10842128B2 (en) | 2017-12-12 | 2020-11-24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pplying, monitoring, and adjusting a stimulus to a pet |
US10986813B2 (en) | 2017-12-12 | 2021-04-27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pplying, monitoring, and adjusting a stimulus to a pet |
US10514439B2 (en) | 2017-12-15 | 2019-12-24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Location based wireless pet containment system using single base unit |
US11372077B2 (en) | 2017-12-15 | 2022-06-28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Location based wireless pet containment system using single base unit |
CN109981828B (zh) * | 2017-12-28 | 2021-02-1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离心电机、电子装置以及调整电子装置角度的方法 |
CN109981858B (zh) * | 2017-12-28 | 2021-04-27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离心电机、电子装置以及调整电子装置角度的方法 |
JP7255976B2 (ja) * | 2018-05-22 | 2023-04-11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CN110067807B (zh) * | 2019-04-03 | 2020-06-26 | 浙江双友物流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铰接结构 |
US11238889B2 (en) | 2019-07-25 | 2022-02-01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mote multi-directional bark deterrence |
US10796679B1 (en) * | 2020-02-11 | 2020-10-06 | Donald F. Powell | Automated wind chime |
US11490597B2 (en) | 2020-07-04 | 2022-11-08 | Radio Systems Corporation |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keep out zones within wireless containment region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28566Y (zh) * | 1992-07-04 | 1993-03-24 | 苏峰 | 电磁式仓壁振动器 |
CN100350823C (zh) * | 1996-08-29 | 2007-11-2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振动器夹持装置 |
JPH10117460A (ja) * | 1996-10-09 | 1998-05-06 | Hosiden Corp | 振動モータ |
JP3299924B2 (ja) * | 1997-10-30 | 2002-07-08 | シーアイ化成株式会社 | 携帯無線機器における振動発生装置とプリント配線基板との電気的接続構造 |
CN1127177C (zh) * | 1997-12-05 | 2003-11-05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用于电源电路的接线端子连接器件 |
JP3349118B2 (ja) * | 1999-07-23 | 2002-11-20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モータ及び携帯電話 |
JP2002044904A (ja) | 2000-07-21 | 2002-02-08 | Mabuchi Motor Co Ltd | 小型モータ |
JP2002044907A (ja) | 2000-07-27 | 2002-02-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小型直流モータとそれを備えた携帯電子機器 |
JP4025539B2 (ja) * | 2001-12-04 | 2007-12-19 | 並木精密宝石株式会社 | 小型モータ及び小型振動モータ並びに携帯用情報機器 |
WO2003098779A1 (fr) * | 2002-05-22 | 2003-11-27 | Namiki Seimitsu Houseki Kabushikikaisha | Moteur |
-
2003
- 2003-03-03 JP JP2003055955A patent/JP2004261740A/ja active Pending
-
2004
- 2004-03-02 CN CN2004800118474A patent/CN178427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3-02 KR KR20057016097A patent/KR100719819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3-02 EP EP04716316A patent/EP1604746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4-03-02 WO PCT/JP2004/002539 patent/WO2004078366A1/ja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4-03-02 US US10/547,672 patent/US751827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981830A (zh) * | 2017-12-28 | 2019-07-05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离心电机、电子装置以及调整电子装置角度的方法 |
CN109981861A (zh) * | 2017-12-28 | 2019-07-05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离心电机、电子装置以及调整电子装置角度的方法 |
CN109981833A (zh) * | 2017-12-28 | 2019-07-05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离心电机、电子装置以及调整电子装置角度的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4261740A (ja) | 2004-09-24 |
US20070085495A1 (en) | 2007-04-19 |
EP1604746A4 (en) | 2008-07-16 |
EP1604746A1 (en) | 2005-12-14 |
KR20050106059A (ko) | 2005-11-08 |
KR100719819B1 (ko) | 2007-05-18 |
US7518275B2 (en) | 2009-04-14 |
CN1784274B (zh) | 2010-11-03 |
WO2004078366A1 (ja) | 2004-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84274A (zh) | 振动器以及搭载该振动器的便携式终端机 | |
CN1177653C (zh) | 震动驱动器 | |
CN1173449C (zh) | 电磁振动体及装有该电磁振动体的设备 | |
CN1754296A (zh) | 发生振动用小型电动机及具备该电动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 |
CN102315747A (zh) | 水平线性振动器 | |
CN1233084C (zh) | 小型扁平电动机及装载该电动机的装置 | |
CN102025254A (zh) | 线性振动器 | |
CN1408138A (zh) | 用电机底座保持架装配的电机及其装配方法 | |
CN1922776A (zh) | 表面安装型振动电动机及表面安装型振动电动机的固定结构 | |
CN1214507C (zh) | 振动电动机 | |
CN1747053A (zh) | 具有安装架的硬盘驱动器组件和使用该组件的移动电话 | |
CN1230036C (zh) | 电声转换器和用来连接电声转换器的结构 | |
CN1383393A (zh) | 振动发生器及使用这种振动发生器的便携电话 | |
CN1765043A (zh) | 振动发生装置及使用该振动发生装置的电子设备 | |
CN1269290C (zh) | 具有高密度材料的偏心转子、制造方法及无铁心振动马达 | |
CN1297056C (zh) | 振动电机 | |
CN1674417A (zh) | 具有有不同接触轨道电刷的振动马达 | |
CN1278473C (zh) | 使用振动体的电池驱动机器 | |
CN1195346C (zh) | 带有包含定子固定装置和导电接线端的电机基板的微型电机 | |
CN1427409A (zh) | 盘装置、盘装置用配线以及盘装置用配线的制造方法 | |
CN1170462C (zh) | 电子设备 | |
CN1661890A (zh) | 扁平型振动马达 | |
CN1697709A (zh) | 振动发生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276570C (zh) | 无刷振动电机 | |
JP2004357403A (ja) | 振動発生用電動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 Termination date: 20150302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