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92308A - 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 Google Patents
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92308A CN1692308A CNA2003801004279A CN200380100427A CN1692308A CN 1692308 A CN1692308 A CN 1692308A CN A2003801004279 A CNA2003801004279 A CN A2003801004279A CN 200380100427 A CN200380100427 A CN 200380100427A CN 1692308 A CN1692308 A CN 16923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optical
- optic modulating
- modulating device
- she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2194 synthes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7767 bo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303 wrinkle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41000278713 Theor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243 photosynth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12958 re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KPHWPUGNDIVLNH-UHFFFAOYSA-M diclofenac sodium Chemical compound [Na+].[O-]C(=O)CC1=CC=CC=C1NC1=C(Cl)C=CC=C1Cl KPHWPUGNDIVLNH-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3141 low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8188 pelle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628 coolnes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46 thermal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967 As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Magnesium Chemical compound [Mg] FYYHWMGAXLPEA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34459 Parpbp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038 crystalline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14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77 magne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9 magne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mercury Chemical compound [Hg]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507 metal hal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5309 metal hal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94 sapphir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0 sapphi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02—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04N9/3105—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for displaying all colours simultaneously, e.g. by using two or more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光学装置和投影机可以很容易地更换光调制装置和/或光学变换元件,可以提高再处理性。作为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面板固定板446具有平面看大致C形的固定部主体4461、在固定部主体4461的前端侧形成的腕部4462、在腕部4462上突出设置的销钉4463和将作为光学变换元件的射出侧偏振板444向固定部主体4461施力的弹簧部件4465。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441R、441G、441B通过将销钉4463插入到该孔4413中与面板固定板446保持固定。另外,射出侧偏振板444插入到平面看大致C形的固定部主体4461的内侧,由弹簧部件4465向固定部主体4461施力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持根据图像信息调制色光的光调制装置的保持体、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背景技术
迄今,已知有具有根据图像信息每个色光地调制多个色光的多个光调制装置、将调制后的各色光合成而形成光学像的色合成光学装置和放大投影形成的光学像的投影透镜的投影机。
在投影机中,分色镜等色分离光学系统将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分离为三色的色光。另外,由液晶面板等构成的3个光调制装置根据图像信息对每个色光进行调制。并且,交叉分色棱镜等色合成光学装置将调制后的各色光合成而形成光学像。然后,投影透镜放大投影该形成的光学像。
在这样的投影机中,各光调制装置必须位于投影透镜的后焦点的位置。另外,为了得到更鲜明的图像,必须防止发生各光调制装置间的像素偏离和距投影透镜的距离的偏离。
因此,如特开2000-221588号公报所述的那样,在制造投影机时,高精度地进行将各光调制装置正确地配置到投影透镜的后焦点位置的聚焦调整和使各光调制装置的像素一致的对齐调整。并且,已知在将各光调制装置的位置调整之后,与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光束入射端面直接固定的光学装置。
作为光学装置的结构,是将液晶面板收纳在四角形成有孔的保持框中,并将周围涂布了粘接剂的销钉插入该孔中。并且,将销钉的端面与交叉分色棱镜的光束入射端面、以及销钉的侧面与保持框的孔相互粘接固定。另外,在液晶面板的后级(后段)配置有作为光学变换元件的偏振板,该偏振板被直接粘贴安装到交叉分色棱镜的光束入射端面。
但是,在上述这样的光学装置中,因为通过销钉将光调制装置与交叉分色棱镜的光束入射端面粘接固定,所以零部件数多。
因此,制造比较困难,同时,由于光调制装置的故障等原因而更换该光调制装置时的作业很麻烦。
另外,由于偏振板粘贴安装在交叉分色棱镜的光束入射端面,所以,更换由于热等原因而劣化的偏振板时存在以下的问题。
即,将偏振板从交叉分色棱镜上拔离(剥离)时粘接剂等固着残留在该交叉分色棱镜上,从而难于将新的偏振板设置到该交叉分色棱镜上并再次进行位置调整。
另外,由于在交叉分色棱镜上固着残留粘接剂等,所以,不能将偏振板设置到指定的位置。
此外,由于偏振板介于光调制装置与交叉分色棱镜之间,所以,在将偏振板从交叉分色棱镜上拔离时,必须也将光调制装置卸下,不能仅进行偏振板的更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案的,目的旨在提供可以很容易更换光调制装置和/或光学变换元件从而可以提高再处理性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本发明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是保持根据图像信息调制入射光束的光调制装置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入射光束透过用的开口部的矩形板状体;在该矩形板状体的相互平行的一对边的边缘突出设置的、沿该矩形板状体的端缘延伸方向延伸的一对立起片;设置在各立起片的前端而向相对的立起片延伸的延伸部;和在该延伸部的前端形成的固定上述光调制装置的光调制装置固定部;其中,在由上述矩形板状体和上述一对立起片包围的空间中,至少插入1个或以上的具有形成了变换入射光束的光学特性的光学变换膜的基板的光学变换元件,该光学变换元件以施力部件向基板的厚度方向施力(加载)的状态固定。
这里,立起片可以形成为具有与矩形板状体的边缘相同的长度,也可以形成为从矩形板状体的边缘突出多个立起片。
另外,延伸部也一样,可以形成具有与立起片相同的长度,也可以形成为从立起片的前端延伸多个延伸部。
此外,施力部件可以不只1个,而由多个构成。
另外,作为光学变换元件,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元件,例如可以采用偏振板、相位差板、光学补偿板(视角修正板、色修正板等)等。
按照本发明,光调制装置利用由矩形板状体、立起片、延伸部和光调制装置固定部构成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进行固定,所以,不像例如以往的光学装置的结构那样使用作为独立的部件构成的销钉,从而可以减少零部件数。因此,即使光调制装置发生故障时,也可以很容易地更换该光调制装置。
另外,在光调制装置保持体中,形成由矩形板状体和一对立起片包围的空间,所以,可以将光学变换元件插入到该空间中,从而不仅可以固定光调制装置,而且也可以固定光学变换元件。
此外,光学变换元件被插入到矩形板状体和一对立起片包围的空间中,该光学变换元件以由施力部件向基板的厚度方向施力的状态固定。这样,就不像以往那样使用粘接剂等,可以将光学变换元件固定,并且通过将施力部件从光调制装置保持体上卸下,解放对构成光学变换元件的基板的施力状态,便可很容易地更换光学变换元件。
如上所述,可以提高光调制装置和/或光学变换元件的再处理性,从而可以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在本发明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中,上述光调制装置具有进行光调制的光调制元件和具备与该光调制元件的图像形成区域对应的开口部的形成至少2个孔的保持框,上述延伸部与上述保持框的上述孔对应地形成,上述光调制装置固定部是从上述延伸部突出设置的插入到上述保持框的上述孔内的销钉。
按照本发明,因为在光调制装置保持体上设置有固定保持框的销钉,所以,例如与以往的光学装置的结构相比,通过销钉变更光调制装置和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位置,从而光调制装置的位置调整变得容易。
另外,可以加强光调制装置对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固定,可以降低光调制装置的位置调整之后的位置偏离。
在本发明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中,优选地,上述光调制装置固定部具有前端侧比基端侧细的形状。
按照本发明,通过将光调制装置固定部设置为具有前端侧比基端侧细的形状的销钉,在例如将光调制装置固定到光调制装置保持体上时,如果使用光固化型粘接剂,通过从销钉的前端侧照射光,可以使粘接剂在短时间内固化。因此,可以提高具有该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光学装置和采用该光学装置的光学机器的制造效率。
在本发明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中,在上述一对立起片的内侧面形成沿上述光学变换元件的插入方向延伸的突条部,上述施力部件将上述光学变换元件的基板向该突条部施力。
这里,突条部可以在一对立起片的内侧面分别各形成1个,也可以形成多个。可以考虑插入的光学变换元件的数量而形成突条部。
按照本发明,例如光学变换元件由一对构成时,如果构成使施力部件将一对光学变换元件向突条部施力,则可以利用1个施力部件一并将一对光学变换元件固定。
另外,例如光学变换元件由2对或以上构成时,通过设置多个突条部,可以利用多个施力部件将每一对光学变换元件固定,从而可以有效地利用由矩形板状体和一对立起片包围的空间。
此外,光学变换元件由施力部件向沿光学变换元件的插入方向形成的突条部施力,所以,可以降低向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偏离。
在本发明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中,上述施力部件具有:与上述立起片的光学元件插入侧端部接合的接合部;和在该接合部端部延伸形成的与上述光学变换元件的基板接触而施力该基板的弹簧状部。
按照本发明,施力部件具有一体地形成的接合部和弹簧状部,接合部与立起片的光学元件插入侧端部接合,所以,可以很容易插拔施力部件。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变更施力部件对光学变换元件的施力状态,从而可以很容易更换光学变换元件。
在本发明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中,优选地,在上述矩形板状体或上述立起片上形成有支持插入到由上述矩形板状体和上述一对立起片包围的空间中的上述光学变换元件的端部的支持面。
按照本发明,由于在矩形板状体或立起片上形成有支持面,所以,如果构成例如可以放置插入的光学变换元件的支持面,就可以良好地维持施力部件对光学变换元件的施力状态。
在本发明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中,优选地,在上述矩形板状体上形成有热行为差吸收用的切口。
按照本发明,即使由于在光调制装置和/或光学变换元件上发生的热而对光调制装置保持体施加了热应力,通过缓和与色合成光学装置间的热引起的畸变,不会影响粘接剂的粘接力。并且,可以缓和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外形形状的变形。因此,可以避免光调制装置和/或光学变换元件的位置偏离。特别是将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应用于光学装置和采用该光学装置的投影机时,可以将位置调整后的光调制装置和/或光学变换元件的位置保持为适当的状态,可以避免投影图像的像素偏离,从而可以得到高品质的图像。
本发明的光学装置是根据图像信息每个色光地调制多个色光的多个光调制装置和将由各光调制装置调制的各色光合成的色合成光学装置一体地设置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光调制装置保持体,上述光调制装置通过上述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相对于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
这里,所谓相对于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不仅包含与色合成光学装置本身直接例如粘接固定的结构,而且包含台座等被固定到和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光束入射端面正交的端面上时与该台座粘接固定的结构。
按照本发明,可以获得与上述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即,即使是光调制装置通过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相对于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的情况,对于一体化的光学装置也可以很容易地更换光调制装置和/或光学变换元件,从而可以提高光学装置的再处理性。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插入到由上述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上述矩形板状体和上述一对立起片包围的空间中的上述光学变换元件是变换入射的光束的偏振轴的偏振元件,上述偏振元件具有偏振轴相互平行并且光吸收特性不同的至少2个或以上的偏振膜。
作为光学变换元件的偏振元件在变换入射的光束的偏振轴时,透过沿偏振元件的偏振轴的光束而吸收其他光束。因此,偏振元件容易发生热,从而容易发生热劣化。
按照本发明,光学变换元件是将通常由1枚构成的偏振膜采用具有光吸收特性不同的至少2个或以上的偏振膜的结构,所以,各偏振膜吸收的光束的热减少,于是,由各偏振膜吸收的热量减少,从而难于发生热劣化。因此,可以提高偏振膜的耐久性,从而可以确保偏振膜功能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优选地,具有形成上述至少2个或以上的偏振膜的基板的上述光学变换元件,被配置为将上述突条部夹在中间,基板以由施力部件施力的状态固定,上述至少2个或以上的偏振膜通过上述突条部分别隔离地配置。
按照本发明,通过突条部至少2个或以上的偏振膜相互之间隔开一定的间隙隔离地配置,所以,可以有效地将至少2个或以上的偏振膜吸收的热放热,可以进一步提高偏振膜的耐久性,从而可以确保偏振功能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形成上述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上述立起片的上述矩形板状体的反面(背面),利用热固化型粘接剂或光固化型粘接剂相对于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对上述矩形板状体的反面进行皱纹加工(表面花纹加工,シボ加工)。
按照本发明,由于对矩形板状体的反面进行了皱纹加工,所以,利用粘接剂等将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相对于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时,增加粘接面积,可以增强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对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固定。因此,可以降低光调制装置相对色合成光学装置的位置偏离。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优选地,上述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上述矩形板状体在相对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的端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凹部。
按照本发明,如果在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相对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的端面的一部分上形成凹部,则在制造时或制造后需要更换光调制装置时可以更容易地卸下光调制装置。即,通过将起子等工具插入到工序凹部,将光调制装置保持体与色合成光学装置拔离的作业就很容易。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优选地,在上述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上述立起片的前端形成有支持其他光学变换元件的支持面。
按照本发明,可以将多个光学变换元件与光调制装置保持体保持固定,从而可以容易地使光学装置实现一体化。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优选地,上述立起片被形成为具有与上述矩形板状体的相互平行的一对边的边缘相同的长度。
按照本发明,可以防止多余的光束入射到光调制装置与色合成光学装置之间,从而可以维持从色合成光学装置射出的光学像鲜明。
本发明的投影机的特征在于:具有光源、上述光学装置和放大投影从该光学装置射出的光学像的投影光学系统。
按照本发明,可以得到与上述光学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如果使用上述光学装置,可以很容易地更换投影机内部的光调制装置和/或光学变换元件,从而可以提高投影机的再处理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投影机的外观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投影机的外观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投影机的内部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投影机的内部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投影机的内部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6是表示收纳上述实施例的光学单元的光导向装置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光学单元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冷却流路的概要立体图。
图9是表示上述实施例的光学装置主体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从背面上方侧看上述实施例的面板固定板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前面下方侧看上述实施例的面板固定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1)外观结构
图1和图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投影机1,图1是从上方前面侧看的立体图,图2是从下方背面侧看的立体图。
投影机1是根据图像信息调制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并放大投影到屏幕等投影面上的光学设备,具有将包含后面所述的光学单元的装置主体收纳在内部的作为电子设备的机箱的外装壳2和从外装壳2露出的作为投影光学系统的投影透镜(镜头)3。该投影机1是设置在大型店铺内或公共场所等、通过大画面显示投影图像、向多名观察者提供图像信息的设备。
投影透镜3具有利用作为后面所述的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放大投影根据图像信息调制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而形成的光学像的投影光学系统的功能,作为在筒状的镜筒内收纳多个透镜的透镜组而构成。
作为机箱的外装壳2形成沿投影方向的进深尺寸比与其正交的宽度方向尺寸大的长方体形状,具备覆盖装置主体的面状体10和担负壳强度的后面所述的框体。
面状体10具有覆盖装置主体的上部的上壳11、覆盖装置主体的下部的下壳12和覆盖装置主体的前面部分的前壳13。这些壳11~13是通过射出成形(注入成形)等而成形的合成树脂制的一体成形的产品。
上壳11包括:覆盖装置主体的上部的箱体上面部11A、从箱体上面部11A的宽度方向端部大致下垂的箱体侧面部11B、11C和从箱体上面部11A的后端部大致下垂的箱体背面部11D。
对该上壳11的箱体上面部11A与箱体侧面部11B、11C交叉的棱线部分从投影机1的投影方向的大致中央向后端侧进行倒角加工,沿棱线形成凹状地凹下的凹部111。该凹部111是为了叠放2台投影机1时插入连结2台投影机1的管状的支持部件而形成的。
另外,在箱体侧面部11B上形成有冷却空气导入用的缝隙状的开口部112。
在箱体上面部11A的大致中央部分,设置有用于进行投影机1的起动、调整操作的操作面板14。该操作面板14具有包括起动开关、图像和声音等的调整开关的多个开关,用投影机1进行投影时,通过操作上述操作面板14中的调整开关等,可以进行画质、音量等的调整。
另外,在箱体上面部11A的投影方向前方,形成有多个孔141,后面所述的声音输出用的扬声器被收纳在其内部。
这些操作面板14和扬声器与构成后面所述的装置主体的控制基板电气连接,操作面板14的操作信号由该控制基板进行处理。
箱体背面部11D被构成为基本上全面开口的框状,在该开口部分露出用于输入图像信号等的连接器群15,同时,其相邻的部分被作为收纳光源装置的开口部,通常,利用光源装置收纳用的盖部件16进行覆盖。连接器群15与后面所述的控制基板电气连接,通过连接器群15输入的图像信号由控制基板进行处理。
另外,箱体上面部11A的后端部和箱体背面部11D的上端部分安装可以从上壳11上进行装卸的盖部件113,详细情况后面说明,可以将LAN板(卡)等扩展基板插入到该盖部件113的内部。
下壳12以与上壳11的接合面为中心与上壳11大致对称地构成,具有箱体底面部12A、箱体侧面部12B、12C和箱体背面部12D。
并且,箱体侧面部12B、12C和箱体背面部12D在其上端部分与上壳11的箱体侧面部11B、11C和箱体背面部11D的下端部分接合。箱体背面部12D和上壳11的箱体背面部11D一样,基本上全面开口,上述连接器群15从接合后的开口部分露出,同时,跨越两开口部分安装盖部件16。
另外,在箱体背面部12D的角部进一步形成开口部,引入连接器17从该开口部分露出。此外,在箱体侧面部12B上,在与上壳11的箱体侧面部11B上形成的开口部11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22。
在箱体底面部12A上,在投影机1的后端侧大致中央设置有固定脚部18,同时,在前端侧宽度方向两端设置有调整脚部19。
调整脚部19由从箱体底面部12A在面外方向进退自如地突出的轴状部件构成,轴状部件本身被收纳在外装壳2的内部。这样的调整脚部19通过操作设置在投影机1的侧面部分的调整按钮191,可以调整从箱体底面部12A的进退量。
这样,就可以调整从投影机1射出的投影图像的上下位置,从而可以在适当的位置形成投影图像。
另外,在箱体底面部12A上,在箱体底面部12A的中央形成沿投影方向延伸的凸条的棱状部20和与该棱状部20正交地沿投影机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棱状部21、22。并且,在中间部分的2条棱状部21之间,形成用于从外部吸入冷却空气的吸气用开口部,由过滤器23覆盖。详细情况,后面说明。在用过滤器23盖住的吸气用开口部的后端侧,形成也是吸取冷却空气的吸气用开口部24,但是,不是用过滤器覆盖的结构。
在沿投影机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棱状部21、22的端部,在4个地方形成有螺孔21A。在该螺孔21A处安装吊装投影机1时的吊装用的部件。
此外,在箱体底面部12A的装置后端侧端缘形成有接合部26,在该接合部26安装了覆盖上述连接器群15用于防止尘埃等附着到其上的作为电子设备箱体用罩盖的罩盖部件。
前壳13具有前面部13A和上面部13B,在前面部13A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在面外方向延伸的棱13C,上壳11、下壳12的投影方向前端侧与该棱13C接合。
前面部13A从下壳12的箱体底面部12A向上壳11的箱体上面部11A朝装置后端侧倾斜,其方向从投影面远离地倾斜。这样,在吊装投影机1时,前壳13的前面部13A就朝下面,所以,尘埃难于附着到前壳13上,是考虑了比通常设置的状态难于维护的吊装的情况。
在这样的前面部13A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开口部27,投影透镜3从该开口部27露出。
与该开口部27相邻地形成缝隙状的开口部28,从该开口部28排出冷却投影机1的装置主体内部的空气。
此外,在前面部13A的角部附近形成有孔29,在该孔29内有用于接收图中未示出的遥控器的操作信号的受光部30。
在本例中,在投影机1的背面侧设置作为信息取得部的受光部30,如图2所示,在上壳11的箱体背面部11D的角部有受光部30。这样,在使用遥控器时,可以从装置前面侧、装置背面侧的任一方向接收遥控器的操作信号。
上面部13B延伸到上壳11的箱体上面部11A的大致中央,具体的情况未图示,一直到达投影透镜3的基端部附近。这样,是为了在更换投影透镜3时可以仅卸下前壳13而更换投影透镜3,从上壳11和下壳12卸下前壳13时,上面部13B离开而开口,露出投影透镜3的基端部安装部分。
(2)内部结构
如图3~图5所示,投影机1的装置主体被收纳在这样的外装壳2的内部,该装置主体包括光学单元4、控制基板5和电源块(电源组件)6。
(2-1)光学单元4的结构
作为光学引擎的光学单元4根据图像信息调制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束而形成光学像,通过投影透镜3在屏幕上形成投影图像,如图5所示,将光源装置、各种光学部件等组装到称为光引导装置40的光学部件用箱体内。
光引导装置40由下光引导装置401和上光引导装置402构成,分别是通过射出成形(注入成形)等而形成的合成树脂产品。
如图6所示,下光引导装置401具有收纳后面所述的光源装置的光源收纳部401A和收纳光学部件的部件收纳部401B,该部件收纳部401B被形成为由底面部401C和侧壁部401D构成的上部开口的容器状,在侧壁部40ID上设置了多个沟部401E。构成光学单元4的各种光学部件装配在该沟部401E内,这样,各光学部件就高精度地配置在光引导装置40内设定的照明光轴上。上光引导装置402具有与下光引导装置401对应的平面形状,作为覆盖下光引导装置401的上面的盖状部件构成。
另外,在下光引导装置401的光束射出侧端部配置金属制的侧面呈L形的头部体403,在该头部体403的L形水平部分安装后面所述的光学装置44,同时,投影透镜3的基端部分与L形垂直部分接合固定。
如图7所示,这样的光引导装置40内,功能上大致分为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色分离光学系统42、中继光学系统43、将光调制光学系统和色合成光学系统一体化的光学装置44。本例的光学单元4是应用于三板式的投影机的方式,在光引导装置40内,构成将从光源射出的白色光分离为三色的色光的空间色分离型的光学单元。
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是使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在照明光轴正交面内的照度均匀的光学系统,具备光源装置411、平行化凹透镜412、第1透镜阵列413、第2透镜阵列414、偏振变换元件415和重叠透镜416构成。
光源装置411具有作为放射光源的光源灯417、反射器418和覆盖反射器418的光束射出面的前面玻璃419,由平行化凹透镜412和反射器418反射从光源灯417射出的放射状的光线而成为平行光线,向外部射出。在本例中,作为光源灯417,采用高压水银灯,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金属卤化物灯或卤素灯等。另外,在本例中,采用了在由椭圆面镜构成的反射器418的射出面配置平行化凹透镜412的结构,作为反射器418,也可以采用抛物面镜。
第1透镜阵列413具有从照明光轴方向看基本上具有矩形的轮廓的小透镜被排列成矩阵状的结构。各小透镜将从光源灯417射出的光束分割为部分光束,向照明光轴方向射出。各小透镜的轮廓形状被设定为与后面所述的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形状基本上相似的形状。例如,如果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的图像形成区域的长宽比(横与纵的尺寸的比例)为4∶3,则各小透镜的长宽比也设定为4∶3。
第2透镜阵列414的结构与第1透镜阵列413大致相同,具有小透镜被排列成矩阵状的结构。该第2透镜阵列414与重叠透镜416一起具有使第1透镜阵列413的各小透镜的像结像到液晶面板441R、441G、441B上的功能。
偏振变换元件415将来自第2透镜阵列414的光变换为1种偏振光,这样,就提高了光学装置44中的光的利用率。
具体而言,由偏振变换元件415变换为1种偏振光的各部分光束由重叠透镜416最终基本上重叠到光学装置44的液晶面板441R、441G、441B上。在使用调制偏振光的类型的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的投影机中,由于只能利用1种偏振光,所以,未利用来自发生随机的偏振光的光源灯417的光束的约一半。因此,通过使用偏振变换元件415,将从光源灯417射出的光束全部变换为1种偏振光,就提高了光学装置44的光的利用效率。这样的偏振变换元件415,在例如特开平8-304739号公报中有介绍。
色分离光学系统42具有使从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射出的光束弯曲的反射镜421、2片分色镜422、423和反射镜424,具有利用分色镜422、423将从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射出的多个部分光束分离为红(R)、绿(G)、蓝(B)的3色的色光的功能。在本例中,反射镜424可以调整相对于下光引导装置401的姿势。
中继光学系统43具有入射侧透镜431、中继透镜433和反射镜432、434,具有将由色分离光学系统42分离的色光的红色光引导到液晶面板441R的功能。
这时,色分离光学系统42的分色镜422反射从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射出的光束中的红色光成分和绿色光成分,透过蓝色光成分。透过分色镜422的蓝色光由反射镜424反射,通过场透镜425到达蓝色用的液晶面板441B。该场透镜425将从第2透镜阵列414射出的各部分光束变换为相对于其中心轴(主光线)平行的光束。设置在其他液晶面板441G、441R的光入射侧的场透镜425也一样。
另外,在由分色镜422反射的红色光和绿色光中,绿色光由分色镜423反射,通过场透镜425,到达绿色用的液晶面板441G。另一方面,红色光透过分色镜423并通过中继光学系统43,进而通过场透镜425到达红色光用的液晶面板441R。
对红色光使用了中继光学系统43,是由于红色光的光路的长度比其他色光的光路长度长,为了防止光的发散等引起光的利用效率降低。即,是为了将入射到入射侧透镜431上的部分光束照原样传播到场透镜425上。中继光学系统43采用了通过3个色光中的红色光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例如通过蓝色光的结构。
光学装置44根据图像信息调制入射的光束而形成彩色图像,具有:入射由色分离光学系统42分离的各色光的3个入射侧偏振板442;配置在各入射侧偏振板422的后级的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面板441R、441G及441B、配置在各液晶面板441R、441G及441B的后级的视角修正板443和射出侧偏振板444;和作为色合成光学系统的交叉分色棱镜445。
并且,其中的液晶面板441R、441G及441B、视角修正板443、射出侧偏振板444和交叉分色棱镜445一体化地形成光学装置主体45。关于光学装置主体45的详细情况,后面说明。
液晶面板441R、441G、441B具有根据图像信息调制由色分离光学系统42分离的各色光的3个面板主体和收纳这些面板主体的3个保持框,详细情况后面说明。
其中,面板主体是例如将多晶硅TFT作为开关元件使用的部件,由色分离光学系统42分离的各色光由这些面板主体、配置在它们的前级和后级的入射侧偏振板442和射出侧偏振板444根据图像信息调制形成光学像。
作为光学变换元件的入射侧偏振板442仅透过由色分离光学系统42分离的各色光中一定方向的偏振光,而吸收其他光束,是将偏振膜粘贴到蓝宝石玻璃等的基板上的部件。另外,也可以不使用基板而将偏振膜粘贴到场透镜425上。
作为光学变换元件的视角修正板443是在基板上形成具有修正在液晶面板441R、441G、441B上形成的光学像的视角的功能的光学变换膜的部件,通过配置这样的视角修正板443,可以扩大投影图像的视角,并且大幅度地提高投影图像的对比度。
作为光学变换元件的射出侧偏振板444仅使由液晶面板441R、441G、441B光调制的光束中指定方向的偏振光透过,而吸收其他光束,在本例中,由2片第1偏振板(预偏振器)444P和第2偏振板(检偏器)444A构成。这样,将射出侧偏振板444设为2片的结构,是为了分别用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按比例地吸收入射的偏振光,而由两偏振板444P、444A分别按比例吸收由偏振光发生的热,从而抑制每一个偏振板的过热。
交叉分色棱镜445将从射出侧偏振板444射出的、对每个色光调制的光学像合成而形成彩色图像。
在交叉分色棱镜445中,反射红色光的电介质多层膜和反射蓝色光的电介质多层膜沿4个直角棱镜的界面设置成X状,由这些电介质多层膜合成3个色光。
(2-2)控制基板5的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控制基板5具有覆盖光学单元4的上侧那样地配置的、分2段叠层配置的主基板51,在上段侧基板511上装配有运算处理装置等的控制部主体,在下侧基板512上装配有各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的驱动用IC。另外,虽然图中未示出,该控制基板5具有在主基板41的后端侧连接的、在外装壳2的箱体背面部11D、12D立起的接口基板。
在接口基板的背面侧,装配有上述连接器群15,从连接器群15输入的图像信息通过该接口基板向主基板51输出。
主基板51上的运算处理装置在将输入的图像信息进行运算处理之后,向液晶面板驱动用IC输出控制指令。驱动用IC根据该控制指令生成并输出驱动信号,驱动液晶面板441,这样,根据图像信息进行光调制而形成光学像。
(2-3)电源块6的结构
电源块6与光学单元4相邻,沿投影机1的外装壳2的投影方向延伸地设置,具有电源单元和灯驱动单元,图中未示出。
电源单元通过与上述引入连接器17连接的电源电缆将从外部供给的电力供给灯驱动单元和控制基板5等。
灯驱动单元是用于以稳定的电压向上述光源装置411供给电力的变换电路,从电源单元输入的商用交流电流由该灯驱动单元进行整流、变换成直流电流或交流矩形波电流,供给光源装置411。
如图3所示,在这样的电源块6的前方,设置有排气风扇61,冷却投影机1内部的各结构部件的空气由该排气风扇61集聚而从外装壳2的开口部28向装置外部排出。
(2-4)冷却结构
这样的投影机1的内部由于光源装置411、电源块6并的发热而被加热,所以,必须使冷却空气在内部循环,有效地冷却光源装置411、光学装置44和电源块6。因此,在本例中,如图8所示,设定了3个冷却流路C1、C2、C3。
冷却流路C1是冷却构成积分器照明光学系统41的光源装置411和偏振变换元件415的流路,将由设置在图2的吸气用开口部24的装置内部的西洛科风扇71吸引的冷却空气通过管道72从光引导装置40的光源收纳部401A的侧方供给光源装置411和偏振变换元件415,将它们冷却。冷却后的空气由排气风扇61吸引而向投影机1的外部排出。
冷却流路C2是冷却进行光调制和色合成的光学装置44的流路,将由在图2的在设置有过滤器23的位置上形成的吸气用开口部的装置内部设置的西洛科风扇(后面说明)吸引的冷却空气从光学装置44的下方向上方供给,冷却上述液晶面板441R、441G、441B和入射侧偏振板442、视角修正板443和射出侧偏振板444。冷却后的空气沿主基板51的下面和上壳11的箱体上面部11A流动,冷却装配在主基板51上的电路元件,并由排气风扇61向外部排出。
冷却流路C3是冷却电源块6的流路,由设置在电源块6的后端侧的吸气风扇62从在上壳11的箱体侧面部11B形成的开口部112和在下壳12的箱体侧面部12B形成的开口部122吸入冷却空气,吸入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被供给电源单元和灯驱动单元,将它们冷却之后,由排气风扇61向外部排出。
(3)光学装置主体的结构
图9是表示光学装置主体45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在图9中,为了简化说明,是分解液晶面板441G侧的图,对于其他液晶面板441R、441B侧,与液晶面板441G侧的结构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主要说明液晶面板441G。
如图9所示,光学装置主体45是液晶面板441R、441G及441B、视角修正板443和射出侧偏振板444、保持固定这些各部件的作为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面板固定板446和交叉分色棱镜445一体化的结构。
如图9所示,液晶面板441G具有面板主体4411和收纳该面板主体4411的保持框4412。
面板主体4411,图中未示出,是将液晶密封地封入到相对配置的一对矩形的透明基板内的部件,在一对透明基板的入射侧和射出侧粘贴有防尘玻璃。
保持框4412是具有收纳面板主体4411的凹部的矩形的部件。在该保持框4412上,在平面看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开口部4412A(参见图9的液晶面板441B),在平面看大致四角部分形成有孔4413。
并且,如果将面板主体4411收纳到保持框4412的凹部,则面板主体4411的大致中央部分通过开口部4412A露出到外部,该部分成为图像形成区域。即,各色光R、G、B被导入到各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的该部分,根据图像信息形成光学像。
图10是从背面上方侧看面板固定板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前面下方侧看面板固定板的立体图。
面板固定板446的背面,是与交叉分色棱镜445相邻侧的面,面板固定板446的前面,就是上述背面的相反侧的面。
面板固定板446具有:平面看大致C形的固定部主体4461;在该固定部主体4461的前端侧形成的作为延伸部的腕部4462;在该腕部4462上突出设置的作为光调制装置固定部的销钉4463;和将射出侧偏振板444相对固定部主体4461施力的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部件4465(图9)。并且,在该面板固定板446中,如图9所示,射出侧偏振板444的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可以插入到在固定部主体4461与腕部4462之间形成的间隙中。
固定部主体4461由矩形板状体4461A和位于该矩形板状体4461A的相互平行的一对边的左右边缘、沿该矩形板状体4461A的端缘延伸那样地突出设置的一对立起片4461B构成。
在矩形板状体4461A上,在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开口部4461A1。并且,在矩形板状体4461A中,在开口部4461A1的上下边缘形成有热行为差吸收用的切口4461A2。另外,在矩形板状体4461A的反面,在开口部4461A1的左右边缘形成有向厚度方向凹陷的凹部4461A3。此外,对矩形板状体4461A的反面进行了皱纹加工(表面花纹加工,シボ加工)。
一对立起片4461B在相互相对的各自的端面形成有沿与该立起片4461B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突条部4461B1。该突条部4461B1位于相互相对的各自的端面的大致中央部分,将这些端面分别划分为2个区域。并且,射出侧偏振板444的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分别在这2个区域隔离地配置。
另外,在一对立起片4461B的前端侧端部形成有支持视角修正板443的作为支持面的台座4464和沿该立起片4461B的侧边缘延伸的成为视角修正板443的外形位置基准的定位部4464A。
此外,在一对立起片4461B的相互相对的端面的相反侧的端面形成有将弹簧部件4465与其上方部分固定的第1弹簧固定部4467。
腕部4462从固定部主体4461的立起片4461B的突出方向端部的角部分向相对的立起片4461B延伸。即,该腕部4462上下分别由各一对的4个构成。
这里,一对立起片4461B从突出方向端部的下方的角部分延伸出腕部4462,同时,从与突出方向端部正交的端部的下方的角部分与腕部4462一起向相对的立起片4461B延伸。并且,由从该一对立起片4461B的下方的角部分延伸的部分,形成与该立起片4461B和矩形板状体4461A正交的面,该面就成为支持射出侧偏振板444的端部的支持面4466。
在该支持面4466中,在其反面形成有固定弹簧部件4465的第2弹簧固定部4468(图11)。
销钉4463位于腕部4462的前端侧,相对于该腕部4462的矩形板状体4461A从大致平行的端面向与立起片4461B的突出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突出。该销钉4463具有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变细的形状。
上述固定部主体4461、腕部4462和销钉4463是铝合金制的,通过例如射出成形(注入成形)等成形加工而一体地形成。这些固定部主体4461、腕部4462和销钉4463不限于铝合金,也可以由铝、镁、钛或以它们为主要材料的合金等金属构成。另外,也可以由丙烯酸材料、加入了碳填料的聚碳酸酯、聚苯硫醚、液晶树脂等树脂构成。
并且,这些一体化的固定部主体4461、腕部4462和销钉4463利用例如射出成形的成形方法使用具有3个块的图中未示出的模具进行成形。
模具具有芯块、空腔块和滑动块3个块。并且,将这3个块组合,在以指定的温度将模具加热的状态下将成形材料注入空腔内。在进行成形之后,沿图10或图11所示的箭头A、B、C的方向分别使芯块、空腔块和滑动块相对成形品移动,可以取出成形品。这里,由芯块形成腕部4462和销钉4463侧,由空腔块形成矩形板状体4461A侧,由滑动块形成位于矩形板状体4461和腕部4462之间的立起片4461B的一部分。即,如图10或图11所示,在成形品上形成3个块相互组合的分割线PL。
弹簧部件4465相对于立起片4461B的突条部4461B1将射出侧偏振板444的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向其厚度方向施力(加载),从而将射出侧偏振板444固定到面板固定板446上。如图9所示,弹簧部件4465由将射出侧偏振板的端面上方部分向厚度方向施力的一对弹簧部件4465A和将射出侧偏振板444的端面下方部分向厚度方向施力的一对弹簧部件4465B构成。
弹簧部件4465A具有:与立起片4461B的上方侧端部接合的接合部4465A1;和相对于立起片4461B的突条部4461B1将射出侧偏振板444向其厚度方向施力的弹簧状部4465A2。
接合部4465A1被形成为剖面大致コ字形状,通过将立起片4461B的端部配置在该コ字形内侧的方式设置,用コ字形状前端部分施力立起片4461B的端部。即,该接合部4465A1相对外部以可以插拔的方式露出。另外,在接合部4465A1的コ字形前端部分形成孔4465A3,在立起片4461B上形成的第1弹簧固定部4467与该孔4465A3接合。
弹簧状部4465A2与接合部4465A1的コ字形前端部分一体地设置,形成为剖面大致コ字形状。并且,通过将射出侧偏振板444配置到コ字形内侧的方式进行设置,该弹簧状部4465A2用コ字形前端部分将射出侧偏振板444的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的端面上方部分向突条部4461B1施力。
即,在接合部4465A1和弹簧状部4465A2中,向部件(立起片4461B的端部、射出侧偏振板444)的设置方向是大致相同的,コ字形前端部分对部件的施力方向被构成的大致正交。
弹簧部件4465B的结构与弹簧部件4465A大致相同,和弹簧部件4465A一样,具有接合部4465B1和弹簧状部4465B2。
接合部4465B1被形成为剖面大致コ字形状,通过将支持面4466配置到该コ字形内侧的方式进行设置,用コ字形前端部分施力支持面4466。并且,该接合部4465B1在沿矩形板状体4461A的上下延伸的边缘的方向相对于支持面4466可以插拔。另外,在接合部4465B1的コ字形前端部分形成孔4465B3,在支持面4466的反面形成的第2弹簧固定部4468与该孔4465B3接合。
弹簧状部4465B2从接合部4465B1的コ字形前端部分的端部大致正交地延伸,形成剖面大致コ字形状。并且,该弹簧状部4465B2通过将射出侧偏振板444配置到コ字形内侧的方式进行设置,从而用コ字形前端部分将射出侧偏振板444的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的端面下方部分向突条部4461B1施力。
即,在接合部4465B1和弹簧状部4465B2中,向部件(支持面4466、射出侧偏振板444)的设置方向和コ字形前端部分对部件的施力方向被构成为大致正交。
如图9所示,交叉分色棱镜445被利用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将棱镜固定板4451固定到其下面。该棱镜固定板4451具有沿交叉分色棱镜445的对角线延伸的脚部4452,在各脚部4452的前端部分形成有孔4453。
并且,上述光学装置45按以下方式进行组装。
首先,将一对弹簧部件4465B设置到固定部主体4461的支持面4466上,用该弹簧部件4465B的接合部4465B1对支持面4466施力。这里,将在支持面4466的反面形成的第2弹簧固定部4468插入到接合部4465B1的孔4465B3中,将弹簧部件4465B与支持面4466固定。
其次,将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插入到固定部主体4461的矩形板状体4461A与腕部4462之间。这里,将第1偏振板444P插入到由立起片4461B的突条部4461B1划分的区域中的位于光束入射侧的区域。另外,将第2偏振板444A插入到位于光束射出侧的区域。
将该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插入到固定部主体4461的矩形板状体4461A与腕部4462之间时,将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的下方端部插入到被固定到支持面4466上的弹簧部件4465B的弹簧状部4465B2的コ字形前端部分之间。并且,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的各下方端部由支持面4466支持,各端面下方部分由弹簧状部4465B2向突条部4461B1施力。
另外,将一对弹簧部件4465A设置成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的上方端部从固定部主体4461的上方侧配置到该弹簧部件4465A的弹簧状部4465A2的前端部分之间。并且,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的端面上方部分由弹簧部件4465A的弹簧状部4465A2向突条部4461B1施力。此外,将一对弹簧部件4465A的接合部4465A1设置成立起片4461B的端部被配置到该接合部4465A1的コ字形前端部分之间。并且,将在立起片4461B上形成的第1弹簧固定部4467插入到在接合部4465A1形成的孔4465A3中,将弹簧部件4465A与立起片4461B的端部固定。
通过上述组装,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就通过突条部4461B1而隔离一定距离地配置,与面板固定板446保持固定。
另外,使视角修正板443的外形位置与面板固定板446的定位部4464A一致,用导热性胶带或粘接剂等将端面与台座4464粘贴。
并且,将保持固定视角修正板443和射出侧偏振板444的面板固定板446装配到交叉分色棱镜445的光束入射端面。这时,将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涂布到面板固定板446的矩形板状体4461A的进行了皱纹加工的端面后,在粘接剂未固化的状态下将该端面装配到交叉分色棱镜445的光束入射端面。
并且,将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涂布到面板固定板446的销钉4463上之后,在粘接剂未固化的状态下插入到液晶面板441G的孔4413中。
按照同样的步骤,液晶面板441R、441B也在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未固化的状态下与面板固定板446预先固定,将红、绿、蓝的各色光导入各液晶面板441R、441G、441B,观察从交叉分色棱镜445的光束射出端面射出的各色光,同时进行面板固定板446相对交叉分色棱镜445的光束入射端面的移动和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相对面板固定板446的销钉4463的移动,从而进行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相互间的位置调整。并且,如果位置调整结束了,则向交叉分色棱镜445的光束入射端面与面板固定板446的矩形板状体4461A的端面之间、以及从面板固定板446的销钉4463的前端侧向该销钉4463与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的孔4413的间隙照射紫外线,进行面板固定板446和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的定位固定。
按以上方式组装的光学装置主体45利用插入到棱镜固定板4451的孔4453部分的图中未示出的螺栓等与上述头部体403的L形水平部分粘接固定。
(4)实施例的效果
按照上述本实施例,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4-1)面板固定板446具有固定部主体4461、腕部4462、销钉4463和弹簧部件4465,通过将销钉4463插入孔4413中而将液晶面板441R、441G、441B保持固定。这样,由于不采用例如以往的光学装置的结构那样作为独立的部件而构成的销钉,所以,可以减少零部件数。因此,在液晶面板441R、441G、441B发生故障时,只要将面板固定板446从交叉分色棱镜445的光束入射端面拔离下,便可很容易地更换液晶面板441R、441G、441B。
(4-2)面板固定板446的固定部主体4461具有矩形板状体4461A和立起片4461B,由于在矩形板状体4461A与腕部4462之间形成间隙,所以,可以将射出侧偏振板444插入到该间隙中,不仅液晶面板441R、441 G、441B而且射出侧偏振板444也可以保持固定。
(4-3)因为固定部主体4461的立起片4461B被形成为具有与矩形板状体4461A的边缘相同的长度,所以,可以防止多余的光束入射到液晶面板441R、441G、441B与交叉分色棱镜445之间,从而可以维持从交叉分色棱镜445射出的光学像鲜明。
(4-4)因为面板固定板446具有弹簧部件4465,所以,在射出侧偏振板444插入到矩形板状体4461A与腕部4462之间时,可以由该弹簧部件4465将射出侧偏振板444向面板固定板446施力而固定。因此,不使用粘接剂等就可以将射出侧偏振板444固定,同时,通过将弹簧部件4465从固定部主体4461上卸下,释放对射出侧偏振板444的施力状态,可以很容易地更换射出侧偏振板444。
(4-5)由于固定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的销钉4463与面板固定板446一体地设置,所以,例如与以往的使用多个销钉的光学装置的结构相比,通过销钉4463变更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相对交叉分色棱镜445的光束输入端面的位置,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的位置调整。另外,强固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相对于面板固定板446的固定,可以降低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的位置调整后的位置偏离。
(4-6)因为销钉4463具有从基端侧向前端侧变细的形状,所以,通过从销钉4463的前端侧照射紫外线,可以使紫外线良好地照射到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的孔4413与销钉4463之间。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可靠地进行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相对于面板固定板446的固定。
(4-7)弹簧部件4465具有配置在面板固定板446的上方的一对弹簧部件4465A和配置在下方的一对弹簧部件4465B,这些弹簧部件4465将射出侧偏振板444的四角向固定部主体4461施力。这样,就可以将射出侧偏振板444与面板固定板446可靠地保持固定,从而可以防止射出侧偏振板444的位置偏离。
(4-8)弹簧部件4465A和4465B分别具有接合部4465A1和4465B1以及弹簧状部4465A2和4465B2,接合部4465A1和4465B1从固定部主体4461向外部可以插拔地露出。这样,对固定部主体4461可以很容易地插拔弹簧部件4465主体,从而可以很容易地更换射出侧偏振板444。
(4-9)在一对立起片4461B的相对的端面形成有突条部4461B1。这样,就可以由弹簧部件4465将射出侧偏振板444的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夹住向突条部4461B1施力而进行固定。因此,通过在同一轴方向向突条部4461B1施力,可以很容易将两枚第1偏振444P和第2偏振板444A与固定部主体4461固定。
(4-10)因为突条部4461B1沿射出侧偏振板444向面板固定板446的插入方向形成,所以,通过将射出侧偏振板444向突条部4461B1施力,可以降低射出侧偏振板444向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偏离。
(4-11)因为射出侧偏振板444的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通过突条部4461B1而相隔一定的间隙、隔离地配置,所以,可以有效地将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的热放出。
(4-12)因为在一对立起片4461B上形成有支持面4466,所以,可以由支持面4466承载插入的射出侧偏振板444,从而可以良好地维持弹簧部件4465对射出侧偏振板444的施力状态。
(4-13)因为在矩形板状体4461A上,在开口部4461A1的上下边缘形成切口4461A2,所以,即使面板固定板446由于液晶面板441R、441G、441B和射出侧偏振板444发生的热而受到热应力作用,也可以缓和该面板固定板446的外形形状的变形。因此,可以避免液晶面板441R、441G、441B和射出侧偏振板444的位置偏离。
(4-14)因为射出侧偏振板444将通常由1片构成的偏振膜使用具有光吸收特性不同的偏振膜的第1偏振板444P和第2偏振板444A构成,所以,将由射出侧偏振板444吸收的光束的热分散,减少各偏振板吸收的热量,从而难于发生热老化。因此,可以提高偏振膜的耐久性,从而可以确保偏振膜功能的可靠性。
(4-15)对矩形板状体4461A的反面进行了皱纹加工,所以,利用粘接剂将面板固定板446与交叉分色棱镜445的光束入射端面固定时,可以增加粘接面积,从而可以强固面板固定板446的固定。因此,可以降低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相对于交叉分色棱镜445的位置偏离
(4-16)在矩形板状体4461A的反面,在开口部4461A1的左右边缘形成向厚度方向凹陷的凹部4461A3。这样,将面板固定板446与交叉分色棱镜445的光束入射端面粘接固定之后,在例如制造时或制造后需要更换液晶面板441R、441G、441B时,通过将起子等工具插入该凹部4461A3,可以很容易地将面板固定板446与交叉分色棱镜445拔离。
(4-17)在立起片4461B的突出方向前端部分形成有台座4464,所以,除了液晶面板441R、441G、441B和射出侧偏振板444外,也可以将视角修正板443与固定到面板固定板446上。
(5)实施例的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定上述实施例,也包含以下所示的变形。
在上述实施例中,面板固定板446的立起片4461B具有与矩形板状体4461A的左右边缘大致相同的长度,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矩形板状体4461A的上下边缘形成具有与该上下边缘相同的长度。另外,也可以从矩形板状体4461A的左右边缘或上下边缘突出地设置多个立起片。即,立起片4461B可以形成为使矩形板状体4461A和腕部4462的间隔成指定距离。
在上述实施例中,腕部4462从立起片4461B的突出方向端部的角部分向相对的立起片4461B延伸,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例如具有与立起片4461B的边缘相同的长度。另外,例如不限于角部分的4个,也可以是2个,可以采用从立起片4461B的指定的边缘延伸出多个腕部4462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弹簧部件4465由一对弹簧部件4465A和一对弹簧部件4465B的4个部件构成,但是,不限于此,可以由例如1个构成,也可以由其他个数构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突条部4461B1在一对立起片4461B相对的端面分别各形成1个,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2个以上。在这样的结构中,可以将多个光学变换元件与面板固定板446保持固定。例如,作为光学变换元件,除了偏振板外,可以采用相位差板、色修正膜等光学补偿板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的保持框4412的孔4413在角部分形成4个,但是,不限于此,可以至少形成2个。另外,面板固定板446的销钉4463也可以与孔4413的个数和位置对应地形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面板固定板446与交叉分色棱镜445的光束入射端面固定,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和在交叉分色棱镜445的下面固定的棱镜固定板4451的侧面粘接固定。这时,如果在交叉分色棱镜445的上面固定与下面相同的台座,并将面板固定板446固定到上下面固定的台座的侧面,则可以使面板固定板446的固定状态稳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面板固定板446与交叉分色棱镜445的固定、以及面板固定板446与液晶面板441R、441G、441B的固定使用了紫外线固化型粘接剂,但是,并限于此,也可以利用例如热固化型粘接剂。
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使用3个液晶面板的投影机1,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是仅使用1个液晶面板的投影机、使用2个液晶面板的投影机或者使用4个以上的液晶面板的投影机。
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平面看大致U字形的光学单元4,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平面看大致L字形的光学单元4。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光调制元件,使用了液晶面板,但是,也可以使用应用了微反射镜的器件等液晶以外的光调制元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了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不同的透过型的光调制元件,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相同的反射型的光调制元件。这里,所谓“透过型”,就是指液晶面板等光调制装置透过光的类型,所谓“反射型”,就是指它反射光的类型。
在上述实施例中,仅说明了从观察屏幕的方向进行投影的前面型的投影机的例子,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适用于从与观察屏幕的方向相反侧进行投影的背面型的投影机。
Claims (15)
1.一种光调制装置保持体,是保持根据图像信息调制入射光束的光调制装置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入射光束透过用的开口部的矩形板状体;
在该矩形板状体的相互平行的一对边的边缘突出设置的、沿该矩形板状体的端缘延伸方向延伸的一对立起片;
设置在各立起片的前端、向相对的立起片延伸的延伸部;以及
在该延伸部的前端形成的、固定上述光调制装置的光调制装置固定部;
其中,在由上述矩形板状体和上述一对立起片包围的空间,至少插入1个或以上的具有形成变换入射光束的光学特性的光学变换膜的基板的光学变换元件;
该光学变换元件以由施力部件向基板的厚度方向施力的状态固定。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光调制装置具备:进行光调制的光调制元件;以及具有与该光调制元件的图像形成区域对应的开口部的、形成至少2个孔的保持框;
上述延伸部与上述保持框的上述孔对应地形成;
上述光调制装置固定部是从上述延伸部突出地设置的、插入到上述保持框的上述孔内的销钉。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其特征在于:上述光调制装置固定部具有前端侧比基端侧细的形状。
4.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立起片的内侧面形成沿上述光学变换元件的插入方向延伸的突条部;
上述施力部件将上述光学变换元件的基板向该突条部施力。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施力部件具有:与上述立起片的光学元件插入侧端部接合的接合部;以及在该接合部端部延伸形成的、与上述光学变换元件的基板接触并对该基板施力的弹簧状部。
6.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矩形板状体或上述立起片上,形成有支持插入到由上述矩形板状体和上述一对立起片包围的空间中的上述光学变换元件的端部的支持面。
7.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矩形板状体上形成有热行为差吸收用的切口。
8.一种光学装置,是根据图像信息对多个色光每个色光地进行调制的多个光调制装置和将由各光调制装置调制的各色光合成的色合成光学装置一体地设置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个光调制装置保持体;
上述光调制装置通过上述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相对于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插入到上述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上述矩形板状体和上述一对立起片包围的空间中的上述光学变换元件是变换入射的光束的偏振轴的偏振元件;
上述偏振元件具有偏振轴相互平行并且光吸收特性不同的至少2个或以上的偏振膜。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上述至少2个或以上的偏振膜的基板的上述光学变换元件被配置成将上述突条部夹在中间,以基板由施力部件施力的状态固定;
上述至少2个或以上的偏振膜通过上述突条部分别隔离地配置。
11.按权利要求8至权利要求10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形成上述立起片的上述矩形板状体的反面利用热固化型粘接剂或光固化型粘接剂相对于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
对上述矩形板状体的反面进行皱纹加工。
12.按权利要求8至权利要求1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上述矩形板状体在相对于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固定的端面的一部分形成有凹部。
13.按权利要求8至权利要求12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上述立起片的前端形成支持其他光学变换元件的支持面。
14.按权利要求8至权利要求1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立起片被形成具有与上述矩形板状体的相互平行的一对边的边缘相同的长度。
15.一种投影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光源;权利要求8至权利要求1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以及放大投影从该光学装置射出的光学像的投影光学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73162/2002 | 2002-12-24 | ||
JP2002373162 | 2002-12-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92308A true CN1692308A (zh) | 2005-11-02 |
CN100426127C CN100426127C (zh) | 2008-10-15 |
Family
ID=32677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38010042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6127C (zh) | 2002-12-24 | 2003-12-17 | 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961165B2 (zh) |
JP (1) | JP3953067B2 (zh) |
CN (1) | CN100426127C (zh) |
WO (1) | WO2004059382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53950A (zh) * | 2015-07-14 | 2017-01-25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带有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以及其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42338B2 (ja) * | 2003-09-24 | 2005-04-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
JP4134874B2 (ja) * | 2003-09-30 | 2008-08-20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撮影画像投影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カメラ、撮影画像投影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コンピュータ、撮影画像投影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プロジェクタ、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JP4569113B2 (ja) * | 2004-01-22 | 2010-10-2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 |
JP4581769B2 (ja) * | 2005-03-17 | 2010-11-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リズム構造体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
JP4723276B2 (ja) * | 2005-04-18 | 2011-07-13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光学ユニット及び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におけるライトバルブの固定構造 |
TW200732824A (en) * | 2006-02-21 | 2007-09-01 | Digimedia Technology Co Ltd |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optical path for projection display |
US20070229769A1 (en) * | 2006-04-03 | 2007-10-04 | Digimedia Technology Co., Ltd. | Adjustable light-modulating device |
JP4869016B2 (ja) * | 2006-10-19 | 2012-02-01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
TW201009478A (en) * | 2008-08-27 | 2010-03-01 | Coretronic Corp | Filter housing of projector |
JP5516168B2 (ja) * | 2010-07-14 | 2014-06-1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5790206B2 (ja) * | 2011-06-30 | 2015-10-0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2013064996A (ja) * | 2011-08-26 | 2013-04-11 | Nikon Corp | 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 |
JP6070975B2 (ja) * | 2011-11-02 | 2017-02-01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光学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及び、この光学装置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
JP6604745B2 (ja) * | 2015-05-15 | 2019-11-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変調素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投射装置 |
CN113253462B (zh) | 2016-02-15 | 2024-01-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虚像显示装置 |
JP6733378B2 (ja) * | 2016-07-14 | 2020-07-2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6887114B2 (ja) * | 2017-06-01 | 2021-06-1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08417B2 (ja) | 1999-02-02 | 2005-01-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装置取り付け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
JP3603650B2 (ja) * | 1999-03-08 | 2004-12-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調整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
JP3654034B2 (ja) * | 1999-03-12 | 2005-06-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
JP3788092B2 (ja) * | 1999-03-12 | 2006-06-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
JP3950637B2 (ja) * | 2000-03-09 | 2007-08-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ユニット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
JP3794250B2 (ja) * | 2000-07-17 | 2006-07-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 |
JP3800935B2 (ja) * | 2000-09-04 | 2006-07-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 |
JP3529369B2 (ja) * | 2001-04-06 | 2004-05-24 | Necビュ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投写レンズシフト機構 |
JP3901503B2 (ja) * | 2001-07-30 | 2007-04-04 | 株式会社東芝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0406951B1 (ko) * | 2001-12-17 | 2003-11-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학계 고정장치 |
US6819464B2 (en) * | 2002-06-19 | 2004-11-1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Optical modulator,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
US6844993B2 (en) * | 2002-06-19 | 2005-01-1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having the optical device |
-
2003
- 2003-12-12 US US10/733,405 patent/US696116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12-17 CN CNB2003801004279A patent/CN10042612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12-17 WO PCT/JP2003/016207 patent/WO200405938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3-12-17 JP JP2004562872A patent/JP395306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53950A (zh) * | 2015-07-14 | 2017-01-25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带有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以及其制造方法 |
CN106353950B (zh) * | 2015-07-14 | 2020-01-03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带有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以及其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04059382A1 (ja) | 2006-04-27 |
US20040233548A1 (en) | 2004-11-25 |
US6961165B2 (en) | 2005-11-01 |
JP3953067B2 (ja) | 2007-08-01 |
CN100426127C (zh) | 2008-10-15 |
WO2004059382A1 (ja) | 2004-07-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67774C (zh) | 光调制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 |
CN1692308A (zh) | 光调制装置保持体、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 |
CN1303472C (zh) | 光学装置和具有该光学装置的投影机 | |
CN1261812C (zh) | 投影机 | |
CN2684234Y (zh) | 光学装置、光学单元和投影仪 | |
CN1125365C (zh) | 光调制元件及投影型显示装置 | |
CN1510504A (zh) | 光源驱动电路、点亮控制方法,投影机及计算机可读程序 | |
CN1299143C (zh) | 投影透镜制造装置/方法,用该方法制造的透镜及投影机 | |
CN1310086C (zh) | 光学部件用壳体,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 |
CN1261813C (zh) | 投影机 | |
CN1692309A (zh) | 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 |
CN1238761C (zh) | 背投投影机 | |
CN1444090A (zh) | 背投投影机及其制造方法 | |
CN1942823A (zh) | 图像显示装置 | |
CN1924696A (zh) | 投影机 | |
CN1488973A (zh) | 光调制装置、具有光调制装置的光学装置、和具有该光调制装置或光学装置的投影仪 | |
CN1287182C (zh) | 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 |
CN1573516A (zh) | 固定板、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 |
CN1701270A (zh) | 照明装置及投影机 | |
CN1658064A (zh) | 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 |
CN1530736A (zh) | 光源装置及投影机 | |
CN1244835C (zh) | 偏振光变换装置、照明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 |
CN1641474A (zh) | 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 |
CN1920658A (zh) | 投影机 | |
CN1677221A (zh) | 电子设备和冷却介质更换用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15 Termination date: 2017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