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67497A - 光学装置、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投影机 - Google Patents
光学装置、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投影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67497A CN1667497A CNA2005100512814A CN200510051281A CN1667497A CN 1667497 A CN1667497 A CN 1667497A CN A2005100512814 A CNA2005100512814 A CN A2005100512814A CN 200510051281 A CN200510051281 A CN 200510051281A CN 1667497 A CN1667497 A CN 16674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modulation element
- optical
- light
- fl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10—Protection of lighting devi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2—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 G02F1/133385—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with cooling means, e.g.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2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21S41/29—Attachment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F21S41/3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characterised by reflectors
- F21S41/39—Attachment thereof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02—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H04N9/3105—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using two-dimensional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for displaying all colours simultaneously, e.g. by using two or more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可容易将光调制元件定位于预定位置的光学装置,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投影机。该光学装置包括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其以可对冷却室内的冷却流体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保持光调制元件;与冷却室以连通方式连接的多个流体循环部件(448);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其设置于光轴的预定位置,通过多个流体循环部件(448),对冷却流体进行中继。多个流体循环部件(448)中的,一端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冷却室以连通方式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按照另一端朝向光束射出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中,形成分别可使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的另一端穿过的插通孔(4403C,4404A)。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装置、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投影机。
背景技术
近年,人们知道有下述的投影机,该投影机包括对应于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形成光学像的光调制装置,与对通过光调制装置进行调制的光束进行放大投射的投射光学装置。
其中,作为光调制装置,比如,一般采用在1对基板之间,以密封方式封闭有液晶等的电光材料的有源矩阵驱动方式的光调制元件。具体来说,构成该光调制元件的1对基板由驱动基板和对置基板构成,该驱动基板设置于光束射出侧,其上形成有用于在液晶上外加驱动电压的数据线、扫描线、开关元件、像素电极等,该对置基板设置于光束入射侧,形成共用电极、黑掩模(black mask)等。
另外,在该光调制元件的光束入射侧和光束射出侧,分别设置使具有预定的偏振轴的光束透射的入射侧偏振片和射出侧偏振片。
在这里,在从光源射出的光束照射到光调制元件上的场合,伴随液晶层的光吸收,通过形成于驱动基板上的数据线和扫描线,形成于对置基板的黑矩阵等的光吸收,光调制元件的温度容易上升。另外,从光源射出的光束,以及在光调制元件中实现透射的光束中的,不具有预定的偏振轴的光束通过入射侧偏振片和射出侧偏振片吸收,容易在偏振片中产生热。
由此,对于在其内部具有这样的光学元件的投影机,人们提出了具有采用冷却流体的冷却器的方案(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便缓和光学元件的温度上升。
即,专利文献1所述的冷却器包括冷却室,该冷却室分别在隔离的状态,支承光调制元件和光源侧的偏振片,在其内部,填充冷却流体。另外,该冷却室通过冷却流体可在其内部流通的管等,与散热器和流体泵以连通方式连接。由此,内部的冷却流体通过管等,在冷却室~散热器~流体泵~冷却室的流路中循环。另外,通过这样的方案,借助从光源照射的光束,将在光调制元件和入射侧偏振片产生的热排放给冷却流体。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59684号文献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冷却器中,通过管等,冷却室,散热器和流体泵成一体形成。由此,在相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适当地将光调制元件定位的场合,或者在从适合的位置,光调制元件错开的场合等情况下,必须进行将管弯曲等的加工,改变冷却室的位置,难于进行光调制元件的定位。另外,在相对由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的预定位置,光调制元件错开的状态,将不需要的光投影到屏幕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容易将光调制元件定位于预定位置的光学装置、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投影机。
本发明的光学装置包括光调制元件,该光调制元件对应于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形成光学像,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在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中,形成有在其内部封闭有冷却流体的冷却室,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按照可向上述冷却室内的冷却流体,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保持上述光调制元件;多个流体循环部件,该多个流体循环部件以连通方式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冷却室连接,将上述冷却流体导向上述冷却室外部,再次将其送到上述冷却室的内部;冷却流体中继部,该冷却流体中继部设置于相对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的预定位置,通过上述多个流体循环部件,对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上述冷却室外部,流向上述冷却室内部的冷却流体,和/或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上述冷却室内部,流向上述冷却室外部的冷却流体进行中继;在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中,形成有流入口和流出口,该流入口使上述冷却流体流入上述冷却室内部,该流出口使上述冷却室内部的冷却流体流出到上述冷却室外部;上述多个流体循环部件中的,一端分别与上述流入口和流出口以连通方式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按照另一端朝向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在上述冷却流体中继部中,形成插通孔,该插通孔朝向内部贯通,可分别使分别与上述流入口和流出口以连通方式连接的各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
在这里,形成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中的流入口和流出口可分别形成至少1个,也可分别形成2个或2个以上。即,形成于冷却流体中继部中的插通孔可对应于与流入口和流出口以连通方式连接的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形成至少2个。
另外,冷却流体中继部比如,既可按照对从冷却室外部,流向冷却室内部的冷却流体,以及从冷却室内部,流向冷却室外部的冷却流体中的任何流体进行中继的方式,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按照分别对上述两种冷却流体进行中继的方式,由2个部件构成。
按照本发明,构成光学装置的多个流体循环部件中的,一端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流入口和流出口分别以连通方式连接的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按照其另一端朝向从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另外,在构成光学装置的冷却流体中继部中,形成向内部贯通的至少2个插通孔。由此,在组装光学装置时,在其一端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这些插通孔的状态,通过改变这些插通孔和流体循环部件的穿过状态,可实施保持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上的光调制元件的位置调整。于是,不必要求将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弯曲等的加工,可容易将光调制元件定位于从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上的预定位置上。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最好,上述冷却流体中继部由第1中继部和第2中继部构成,该第1中继部对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冷却室外部,流向上述冷却室内部的冷却流体进行中继,该第2中继部对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冷却室外部,流向上述冷却室内部的冷却流体进行中继,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包括一对框状部件和一对透光性基板,该对框状部件对应于上述光学调制元件的图像形成区域,分别形成有开口,夹持上述光调制元件,该对透光性基板分别设置于与上述一对框状部件的对置的面相反的面侧,上述冷却室通过下述方式,分别形成于上述一对框状部件双方的内部,该下述方式:上述一对框状部件的开口中的对置的面侧和与对置的面相反的面侧分别通过上述光调制元件和一对透光性基板分别封闭,上述流入口在组装上述光学装置的状态,分别形成于上述一对框状部件的第1中继部侧的侧端部,上述流出口在组装上述光学装置的状态,分别形成于上述一对框状部件的第2中继部侧的侧端部,在上述第1中继部和第2中继部中,分别形成插通孔,该插通孔朝向内部贯通,可分别使分别与上述流入口和流出口以连通方式连接的各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
在这里,流入口和流出口可分别形成于一对框状部件这双方上。比如,也可一方1个地分别形成于一对框状部件这双方上,还可分别形成2个或2个以上。即,形成于第1中继部的插通孔可对应于与各流入口以连通方式连接的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形成至少2个。另外,形成于第2中继部中的插通孔也可相同地,对应于与各流出口以连通方式连接的至少2个的流体循环部件,形成至少2个。
按照本发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包括一对框状部件和一对透光性基板,分别在一对框状部件的内部,形成冷却室。其中,在一对框状部件这双方中,分别形成与各冷却室连通的流入口和流出口。另外,在构成冷却流体中继部的第1中继部和第2中继部中,分别形成至少2个的插通孔。由此,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和冷却流体中继部通过至少4个流体循环部件连接,可使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相对冷却流体中继部的支承状态牢固。另外,即使在组装光学装置时,可容易实施至少4个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和插通孔的穿过状态的变更,可在稳定地将光调制元件保持体支承于冷却流体中继部上的同时,更加容易地实施光调制元件的定位。
另外,由于分别在光调制元件的光束入射侧和光束射出侧,形成冷却室,故可通过冷却流体,对光调制元件的光束入射侧和光束射出侧这双方进行冷却,可有效地对光调制元件进行冷却。
此外,由于冷却流体中继部为第1中继部和第2中继部的结构,故在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各冷却室中,可顺利地实现从上游,向下游的冷却流体的流通,可加快冷却流体的对流速度,可更加有效地对光调制元件进行冷却。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最好,上述一对框状部件俯视呈矩形状,上述流入口和流出口分别形成于上述框状部件中的对置的各侧端部的对角位置附近,在将上述一对框状部件组合的状态,在上述一对框状部件中的任何一方的框状部件的流入口和流出口投影于另一框状部件上的场合,上述投影的流入口和流出口相对上述另一框状部件的流出口和流入口,分别设置于上述另一框状部件的对置的侧端部的对置位置。
按照本发明,上述一对框状部件俯视呈矩形状。另外,分别形成于一对框状部件这双方上的流入口和流出口设置于俯视矩形状的4个角部位置附近。由此,可通过4个流体循环部件,更加稳定地保持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相对冷却流体中继部的支承状态,并且可更加进一步容易地实施光调制元件的定位。
还有,由于流入口和流出口分别形成于上述框状部件中的相对的各侧端部的对角位置附近,故在各冷却室整体的范围内,使冷却流体对流,可在冷却流体不滞留在各冷却室内部的情况下,有效地对光调制元件进行冷却。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最好,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包括一对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该对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分别将上述一对透光性基板按压固定于上述一对框状部件上,在上述一对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中的任何一个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中,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具有分别使以连通方式与上述流入口和流出口连接的各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的多个孔,分别支承上述各流体循环部件。
按照本发明,在构成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一对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中的任何一个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上,形成具有多个孔的支承部。由此,在组装光学装置时,连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和冷却流体中继部的流体循环部件分别处于穿过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的支承部中的多个孔的状态。于是,可使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相对冷却流体中继部的支承状态牢固,可减缓外力的影响,可避免光调制元件相对冷却流体中继部的错位,即,光调制元件的错位。
另外,由于通过具有支承部的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可减缓外力对连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和冷却流体中继部的流体循环部件的外力的影响,可使冷却流体中继部的插通孔和流体循环部件的连接状态,以及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流入口和流出口与流体循环部件的连接状态良好,可防止冷却流体从这些连接部分泄漏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最好,其包括变换入射的光束的光学特性的至少1个光学变换元件,上述光学变换元件由透光性基板和光学变换膜构成,该光学变换膜形成于上述透光性基板上,变换入射的光束的光学特性,构成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透光性基板中的至少任何一个的透光性基板为构成上述光学变换元件的透光性基板。
在这里,光学变换元件可采用比如,偏振片,相位差片,或视角补偿片等。
按照本发明,由于构成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透光性基板中的至少任何的透光性基板为构成光学变换元件的透光性基板,故不仅光调制元件,而且光学变换元件的定位也可容易实施。另外,通过从光源射出的光束,在光学变换膜中产生的热均可向在冷却室中对流的冷却流体排放。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最好,其包括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介设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和冷却流体中继部之间,具有分别使以连通方式与上述流入口和流出口连接的各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的多个孔,该支承部件分别支承各流体循环部件。
按照本发明,光学装置包括具有多个孔的支承部件。由此,在组装光学装置时,连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和冷却流体中继部的流体循环部件处于穿过支承部件的多个孔的状态。于是,可使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相对冷却流体中继部的支承状态牢固,可减缓外力的影响,可避免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相对冷却流体中继部的错位,即,光调制装置的错位。
由此,由于通过支承部件,减缓对连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和冷却流体中继部的流体循环部件的外力的影响,故可使冷却流体中继部的插通孔和流体循环部件的连接状态,以及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流入口和流出口与流体循环部件的连接状态良好,可防止冷却流体相对这些连接部分的泄漏。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中,最好,上述光调制元件由多个构成,对应于上述多个光学调制元件,形成多个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设置有色合成光学装置,该色合成光学装置具有分别设置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多个光束入射侧端面,对通过上述多个光调制元件调制的光束进行合成,上述冷却流体中继部包括第1中继部和第2中继部,该第1中继部安装于与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多个光束入射侧端面交叉的端面中的任何的其中一个端面上,对内部的冷却流体进行分流,使其流入多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各冷却室内部,该第2中继部安装于与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多个光束入射侧端面交叉的端面中的任何的另一个端面上,一起地送入从上述多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各冷却室内部流出的冷却流体,在上述第1中继部和第2中继部中,分别形成插通孔,该插通孔朝向内部贯通,可分别使分别与上述多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各流入口和流出口以连通方式连接的各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
按照本发明,光学装置包括色合成光学装置。另外,构成冷却流体中继部的第1中继部和第2中继部分别安装于与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多个光束入射侧端面交叉的端面上。另外,在第1中继部和第2中继部上,形成插通孔,该插通孔可分别使与多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连接的各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由此,不必对应于多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设置多个冷却流体中继部,共用支承多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部件,将光学装置紧凑地集中,使光学装置的整体尺寸减小。
另外,通过共用冷却流体中继部,即使在与散热器和流体泵等的其它部件连接时,仍可通过流体循环部件而连接冷却流体中继部和上述其它部件,不必要求通过流体循环部件,直接连接多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和上述其它的部件。由此,可容易实施流体循环部件的引绕作业。
此外,通过减小光学装置的整体尺寸,可减小外力的影响,良好地保持多个光调制元件的相互位置,可形成没有像素偏差的良好的光学像。
本发明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涉及下述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光学装置包括光调制元件,该光调制元件对应于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形成光学像;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在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中,形成有可在其内部密封有冷却流体的冷却室,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按照可向上述冷却室内的冷却流体,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保持上述光调制元件;多个流体循环部件,该多个流体循环部件以连通方式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冷却室连接,将上述冷却流体导向上述冷却室外部,再次将其送到上述冷却室的内部,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学装置包括冷却流体中继部,该冷却流体中继部通过上述多个流体循环部件,对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冷却室外部,流向上述冷却室内部的冷却流体,和/或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冷却室内部,流向上述冷却室外部的冷却流体进行中继,上述多个流体循环部件中的,一端分别与光调制装置保持体的冷却室以连通方式连接的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按照另一端朝向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在上述冷却流体中继部中,形成插通孔,该插通孔朝向内部贯通,可分别使上述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上述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将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在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上的光调制装置组装步骤;光调制装置设置步骤,即,分别将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连接的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上述冷却流体中继部的插通孔;将光束导入上述光学调制元件的光束导入步骤;位置调整步骤,即,根据导入上述光学调制元件,从上述光学调制元件射出的光束,改变上述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和穿孔的穿过状态,将上述光学调制元件调整到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上的预定位置;位置固定步骤,即,将上述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固定于上述穿孔中,并且将上述插通孔与上述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之间的间隙封闭。
按照本发明,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光调制装置组装步骤;光调制装置设置步骤;光束导入步骤;位置调整步骤;位置固定步骤。由此,通过位置调整步骤,不进行将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弯曲等的步骤,可容易将光调制元件定位于从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上的预定位置上。另外,由于通过位置固定步骤,将已定位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固定于冷却流体中继部上,并且将插通孔和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之间的间隙封闭,故可将光调制元件固定于预定位置,可制造冷却流体不从冷却流体中继部中继部的插通孔和流体循环部件之间的连接部分泄漏的良好的光学装置。
在本发明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中,最好,其包括光学像检测步骤,该步骤在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冷却室,多个流体循环部件和冷却流体中继部的内部,不封入上述冷却流体的状态进行实施,由光学像检测装置,检测通过上述光束导入步骤导入的,从上述光调制元件射出的光束,上述位置调整步骤在下述状态,根据通过上述光学像检测装置检测的光学像,进行上述光学调制元件的位置调整,在该下述状态,以通过未将上述冷却流体封闭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中的冷却室中的场合的冷却室的光束的光路的长度相对通过将上述冷却流体封闭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中的冷却室中的场合的冷却室的光束的光路的长度的差值,按照沿上述光轴的方向使上述光学像检测装置错开。
按照本发明,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在未填充冷却流体的状态实施。另外,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光学像检测步骤。另外,在位置调整步骤,在以通过填充有冷却流体的状态的冷却室内的冷却流体的光路的长度,与通过未填充冷却流体的状态的冷却室内的空气的光路的长度的偏差量,按照沿光轴的方向将光学像检测装置错开的状态,根据通过光学像检测装置检测的光学像,实施光调制元件的位置调整。由此,即使在未填充冷却流体的状态,制造光学装置的情况下,仍可将光调制装置定位于未填充冷却流体的状态的适合位置。于是,在制造光学装置,在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冷却室,多个流体循环部件和冷却流体中继部的内部,填充冷却流体之后,不必再次调整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位置。
本发明投影机的特征在于该投影机包括光源装置;上述的光学装置;对通过上述光学装置形成的光学像进行放大投射的投射光学装置。
按照本发明,由于投影机包括光源装置,上述的光学装置,与投射光学装置,故可获得与上述的光学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由于投影机包括可良好地将光调制元件定位于预定位置的光学装置,故没有光调制元件相对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束的光轴的错位,不需要的光不投影到屏幕上。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为以示意方式表示第1实施例的投影机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为从下方侧观看上述实施例的光学装置的透视图;
图3为表示上述实施例的主箱的结构的图;
图4为表示上述实施例的光学装置主体的概略结构的透视图;
图5为表示上述实施例的光学装置主体的概略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6为表示上述的光调制元件保持件的概略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7为从光束入射侧观看上述实施例的框状部件的透视图;
图8为表示上述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结构,以及散热器与轴流风扇之间的配置关系的图;
图9为说明实施例的光学装置主体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表示第2实施例的偏振片固定部件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11为表示组装具有上述实施例的偏振片固定部件的光学装置主体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2为表示第3实施例的支承部件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13为表示组装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支承部件的光学装置主体的状态的透视图。
标号的说明:
标号1表示投影机;
标号5表示投影透镜(投影光学装置);
标号44表示光学装置;
标号411表示光源装置;
标号441,441R,441G,441B表示液晶板(光调制元件);
标号442表示入射侧偏振片(光学变换元件);
标号442A,443A表示透光性基板;
标号443表示射出侧偏振片(光学变换元件);
标号444表示分色镜(色合成光学装置);
标号448,448A,448B,448C,448D表示流体循环部件;
标号4401表示冷却流体中继部;
标号4402表示光调制部件保持体;
标号4403表示第1中继部;
标号4403C,4404A表示插通孔;
标号4404表示第2中继部;
标号4405,4406表示框状部件;
标号4405A,4406A表示开口部;
标号4405D,4406D表示流入口;
标号4405E表示流出口;
标号4408A,4408B表示偏振片固定部件(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
标号5408B3表示支承部;
标号5408B4,6410B1表示孔;
标号6410表示支承部件;
标号S1表示光学调制器组装步骤;
标号S3表示光调制装置设置步骤;
标号S4表示光束送入步骤;
标号S5表示光学像检测步骤;
标号S6表示位置调整步骤;
标号S7表示位置固定步骤。
具体实施形式
(第1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投影机的结构)
图1为以示意方式表示投影机的结构的图。
该投影机1对应于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形成光学像,将已形成的光学像放大而投射到屏幕上。该投影机1包括外壳2,冷却组件3,光学组件4,作为投射光学装置的投射透镜5。
另外,在图1中,在外壳2的内部,在冷却组件3,光学组件4和投射透镜5以外的空间,设置有电源组件,灯驱动电路等,虽然这一点的图示省略。
外壳2由合成树脂等形成,在其内部收纳设置有冷却组件3,光学组件4和投射透镜5,其整体基本呈长方体状。该外壳2由外壳顶部和外壳底部构成,该外壳顶部分别构成投影机1的顶面,前面,背面和侧面,该外壳底部分别构成投影机1的底面,前面,侧面和背面,上述外壳顶部和外壳底部相互通过螺钉等固定,虽然这一点的图示省略。
此外,外壳2不限于合成树脂制成的场合,也可由其它的材料形成,比如,也可由金属等形成。
还有,在外壳2中,形成吸气口和排气口,该吸气口用于将冷却空气,通过冷却组件3,从投影机1的外部导入内部,该排气口用于排出在投影机1的内部中加热的空气,虽然这一点的图示省略。
再有,在该外壳2中,像图1所示的那样,形成隔壁21,该隔壁21在投影透镜5的侧方,位于外壳2的角部,将光学组件4中的后述的光学装置的散热器与其它的部件隔离。
冷却组件3将冷却空气送入形成于投影机1的内部的冷却流路中,对在投影机1的内部产生的热进行冷却。该冷却组件3包括西洛科风扇31,该西洛科风扇31位于投影透镜5的侧方,从形成于外壳2中的图中未示出的吸气口,将投影机1的外部的冷却空气送入到其内部,对光学组件4中的后述光学装置的液晶板吹冷却空气;作为冷却风扇的轴流风扇32,该轴流风扇32位于形成于外壳2上的隔壁21的内部,从形成于外壳2上的图中未示出的吸气口,将投影机1的外部的冷却空气送入到其内部,对光学组件4的后述的散热器吹冷却空气。
另外,该冷却组件3除了包括西洛科风扇31和轴流风扇32以外,还包括用于对光学组件4中的后述的光源装置,图中未示出的电源组件,灯驱动电路等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虽然关于这一点的图示省略。
光学组件4为以光学方式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处理,对应于图像信息,形成光学像(彩色图像)的组件。该光学组件4像图1所示的那样,沿外壳2的背面伸出,并且沿外壳2的侧面伸出,俯视基本呈L字形。另外,将在后面对该光学组件4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
投影透镜5由组合有多个透镜的透镜组构成。另外,该投影透镜5将通过光学组件4形成的光学像(彩色图像)放大投影于图中未示出的屏幕上。
(光学组件的具体结构)
该光学组件4像图1所示的那样,包括积分照明光学系统41,色分离光学系统42,中继光学系统43,光学装置44,收纳设置这些光学元件41~43,以及光学装置4的后述的光学装置主体4404的光学元件用壳体45。
该积分照明光学系统41为用于基本均匀地照明构成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液晶板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光学系统。该积分照明光学系统41像图1所示的那样,包括光源装置411,第1透镜阵列412,第2透镜阵列413,偏振变换元件414,与重叠透镜415。
光源装置411包括射出辐射状的光线的光源灯416,与对从光源灯416射出的辐射光进行反射的反射器417。作为光源灯416,多采用卤素灯,金属卤化物灯,高压水银灯。另外,作为反射器417,在图1的场合,采用抛物面镜,但是,其不限于此,其也可采用平行凹透镜,其由椭圆面镜构成,使通过该椭圆面镜反射到光束射出侧的光束为平行光。
第1透镜阵列412具有从光轴方向观看,基本呈矩形状的轮廓的小透镜呈矩阵状排列的结构。各小透镜将从光源装置441射出的光束分割为多个部分光束。
第2透镜阵列413具有与第1透镜阵列412基本相同的结构,具有小透镜呈矩阵状排列的结构。第2透镜阵列413具有其与重叠透镜415一起,在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液晶板上,对第1透镜阵列412的各小透镜的像进行成像的功能。
偏振变换元件414设置于第2透镜阵列413和重叠透镜415之间,将来自第2透镜阵列413的光变换为基本为1种的偏振光。
具体来说,通过偏振变换元件414,变换为基本为1种的偏振光的各部分光通过重叠透镜415,最终基本重叠于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液晶板上。在采用对偏振光进行调制的类型的液晶板的投影机中,由于仅仅采用1种的偏振光,故无法采用来自发出无规偏振光的光学装置411的光的基本一半部分。由此,通过采用偏振光变换元件414,将来自光源装置411的射出光变换为基本1种的偏振光,提高光学装置44的光的利用效率。
色分离光学系统42像图1所示的那样,包括2个分色镜421,422,与反射镜423,具有通过该分色镜421,422,将从积分照明光学系统41射出的多个部分光束分离为红、绿、蓝的3色的色光的功能。
中继光学系统43像图1所示的那样,包括入射侧透镜431,中继透镜433和反射镜432,434,具有将通过色分离光学系统42分离的红色光送到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红色光用的液晶板的功能。
此时,在色分离光学系统42的分色镜421中,从积分照明光学系统41射出的光束的蓝色光成分实现反射,红色光成分和绿色光成分实现透射。通过分色镜421反射的蓝色光通过反射镜423反射,通过场透镜418,到达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蓝色光用的液晶板。该场透镜418将从第2透镜阵列413射出的各部分光,变换为与其中心轴(主光线)平行的光束。设置于其它的绿色光用、红色光用的液晶板的光入射侧的场透镜418也是同样的。
在于分色镜421中实现透射的红色光和绿色光中,绿色光通过分色镜422反射,通过场透镜418,到达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绿色光用的液晶板。另一方面,红色光在分色镜422中实现透射,通过中继光学系统43,另外,通过场透镜418,达到光学装置44的后述的红色光用的液晶板。另外,中继光学系统43用于红色光的原因在于由于红色光的光路的长度大于其它色光的光路长度,故防止光的发散等的光的利用效率的降低。即,其原因在于照原样,将入射于入射侧透镜431的部分光束传递给场透镜418。在本实施例中,虽然采用红色光的光路长度较长这样的方案,但是,也可考虑采用增加蓝色光的光路长度的方案。
在光学装置44中,像图1所示的那样,作为光调制元件的3个液晶板441(红色光用的液晶板由441R表示,绿色光用的液晶板由441G表示,蓝色光用的液晶板由441B表示),作为设置于该液晶板441的光束入射侧和光束射出侧的光学变换元件的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射出侧偏振片443,与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十字分色棱镜444成一体形成。
另外,光学装置44的具体的结构将在后面描述,但是,除了液晶板441、入射侧偏振片442,射出侧偏振片443,以及十字分色棱镜444以外,还包括主箱,流体压送部,冷却流体中继部,光调制元件保持体,散热器和流体循环部件。
液晶板441具有在由玻璃等形成的一对基板441C,441D(参照图6)中,以密封方式封闭有作为电光学物质的液晶的结构。其中,基板441C(参照图6)为用于驱动液晶的驱动基板,其包括相互平行而排列形成的多根数据线,沿与多根数据线正交的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多根扫描线,对应于扫描线和数据线的交叉,呈矩阵状排列而形成的像素电极,以及TFT等的开关元件。另外,基板441D(参照图6)为相对对置基板441C以预定间距间隔开的方式对置地设置,其包括外加有预定的电压Vcom的共用电极。另外,在这些基板441C,441D上,连接柔性印刷电路基板441E(参照图6),该柔性印刷电路基板441E与图中未示出的控制器导通,向上述扫描线,数据线,开关元件,以及共用电极等输出预定的驱动信号。通过该柔性印刷电路基板441E(参照图6),从上述控制器,输入驱动信号,由此,在上述像素电极和共用电极之间,外加电压,对介于像素电极和共用电极之间的液晶的取向状态进行控制,调制从入射侧偏振片442射出的偏振光光束的偏振方向。
在入射侧偏振片442中,射入通过偏振变换元件414,偏振方向基本沿一个方向对齐的各色光,仅仅使已入射的光束中的,与通过偏振变换元件414对齐的光束的偏振轴基本相同方向的偏振光透射,吸收其它的光束。该入射侧偏振片442包括比如,在蓝宝石玻璃或水晶等的透光性基板442A(参照图6)上,贴附作为光学变换膜的图中未示出的视角补偿膜和偏振膜的结构。
射出侧偏振片443仅仅使具有从液晶板441射出的光束中的,与入射侧偏振片442的光束的透射轴相垂直的偏振轴的光束透射,吸收其它的光束。该射出侧偏振片443与入射与偏振片442相同,具有在透光性基板443A(参照图6)上,贴附图中未示出的视角补偿膜和偏振膜443B(参照图6)的结构。
另外,上述的视角补偿膜具有由液晶板441形成的光学像的视角进行补偿的功能,通过设置该视角补偿膜,使投射图像的视角扩大,并且投射图像的对比度大幅度地提高。
十字分色棱镜444为对针对从射出侧偏振片443射出的每种色光而调制的光学像进行合成,形成彩色图像的光学元件。在该十字分色棱镜444中,贴合4个直角棱镜,该棱镜444俯视基本呈正方形,在贴合直角棱镜的界面上,形成2个电介质多层膜。这些电介质多层膜反射从液晶板441R,441B射出,通过射出侧偏振片443的色光,使从液晶板441G射出,通过射出侧偏振片443的色光透射。像这样,对通过各液晶板441R,441G,441B调制的各色光进行合成,形成彩色图像。
光学部件用壳体45比如,由金属制部件构成,像图1所示的那样,在内部,设定有预定的照明光轴A,上述的光学部件41~43,以及光学装置44中的光学装置主体收纳设置于照明光轴A的预定位置。另外,光学部件用壳体45不限于金属制部件,如果其为热传导性材料,则也可通过其它的材料构成。该光学部件用壳体45的具体的图示省略,但是,其由收纳光学部件41~43,以及光学装置44中的后述的光学装置主体的容器状的部件收纳部件,与封闭部件收纳部件的开口部分的盖状部件构成。
其中,部件收纳部件分别构成光学部件用壳体45的底面、前面和侧面。
在该部件收纳部件的底面,形成有图中未示出的3个孔,该3个孔对应于光学装置44的液晶板441的位置而形成。另外,通过冷却组件3的西洛科风扇31,从投影机1的外部,送入内部的冷却空气从西洛科风扇31排出,通过上述3个孔,向光学装置44的3个液晶板441流动。
(光学装置的结构)
图2为从下方侧观看光学装置44的透视图。
光学装置44像图2所示的那样,包括液晶板441,入射侧偏振片442,射出侧偏振片443,十字分色棱镜444成一体形成的光学装置主体440,主箱445,流体压送部446,散热器447,多个流体循环部件448。
多个流体循环部件448按照冷却流体可在内部对流的方式,由铝制的管状部件构成,按照冷却流体可循环的方式,将各部件440,445~447连接。另外,通过所循环的冷却流体,对在构成光学装置主体440的液晶板441,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射出侧偏振443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冷却流体,采用透明性的非挥发性液体的乙二醇。冷却流体不限于乙二醇,也可采用其它的液体。
在下面,按照沿循环的冷却流体的流路,从液晶板441的上游侧起的顺序,对各部件440,445~447进行描述。
(主箱的结构)
图3为表示主箱445的结构的图。具体来说,图3(A)为从上方观看主箱445的平面图。另外,图3(B)为沿图3(A)中的A-A线的剖视图。
主箱445基本呈圆柱形状,其由铝制的2个容器状部件构成,将2个容器状部件的开口部分相互连接,由此,暂时地在内部贮存冷却流体。这些容器状部件比如,通过密封焊接,或介设橡胶等的弹性部件而连接。
在该主箱445中,在圆柱轴方向的基本中间部分,像图3(B)所示的那样,形成使冷却流体流入到内部的冷却流体流入部445A和使内部的冷却流体流出到外部的冷却流体流出部445B。
该冷却流体流入部445A和冷却流体流出部445B由基本呈筒状的部件构成,该部件的管径小于流体循环部件448的管径,按照向主箱445的内外突出的方式设置。另外,在冷却流体流入部445A的外侧突出的一端,连接有流体循环部件448的一端,通过该流体循环部件448,来自外部的冷却流体流入主箱445的内部。另外,同样在冷却流体流出部445B的外侧突出的一端,连接有流体循环部件448的一端,通过该流体循环部件448,主箱445内部的冷却流体向外部流出。
此外,在冷却流体流入部445A和冷却流体流出部445B的内侧突出的另一端像图3(A)所示的那样,向主箱445的圆柱轴伸出,按照俯视,基本垂直的方式分别地设置。通过这样的方案,可避免通过冷却流体流入部445A,流入到主箱445内部的冷却流体通过冷却流体流出部445B,直接向外部流出的情况,使流入的冷却流体与主箱445内部的冷却流体混合,使冷却流体的温度均匀。
还有,在主箱445的外周面,在圆柱轴方向的基本中间部分,像图3(A)所示的那样,分别在2个容器状部件中,形成3个固定部445C,将螺钉445D(图2)穿过该固定部445C,与外壳2的底面螺合,由此,2个容器状部件相互紧密贴合地连接,并且将主箱445固定于外壳2上。
再有,该主箱445像图1所示的那样,设置于由光学部件用壳体45和外壳2的内侧面形成的,俯视呈三角形状的区域。通过在该区域,设置主箱445,使外壳2内的收纳效率提高,投影机1的尺寸不增加。
(流体压送部446的结构)
流体压送部446送入贮存于主箱445的内部的冷却流体,强制地将已送入的冷却流体送出。由此,流体压送部446像图2所示的那样,与和主箱445的冷却流体流出部445B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的另一端以连通方式连接,为了将冷却流体送出到外部,与另一流体循环部件448的一端以连通方式连接。
该流体压送部446的具体图示省略,但是,比如,具有在基本呈长方体状的铝制的中空部件内部,设置叶轮的结构,在图中未示出的控制器的控制下,上述叶轮旋转,通过流体循环部件448,强制地送入贮存于主箱445的内部的冷却流体,通过流体循环部件448,强制地送出已送入的冷却流体。通过这样的方案,流体压送部446可减小上述叶轮的旋转轴方向的厚度,可设置于投影机1的内部的中空的空间内。在本实施例中,流体压送部446设置于投影透镜5的下方。
(光学装置主体的结构)
图4为表示光学装置主体440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5为表示光学装置主体440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光学装置主体440包括3个液晶板441,3个入射侧偏振片442,3个射出侧偏振片443,十字分色棱镜444,另外像图4或图5所示的那样,包括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3个光学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
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由铝制的中空部件构成,对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外部,流向内部的冷却流体,以及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内部,向外部流动的冷却流体进行中继。该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像图4或图5所示的那样,包括第1中继部4403,与第2中继部4404。
(第1中继部的结构)
第1中继部4403由基本呈长方体状的铝制的中空部件构成,送入从流体压送部446,强制地送出的冷却流体,按照针对3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中的每个而分流的方式,送出已送入的冷却流体。另外,该第1中继部4403固定于与作为与十字分色棱镜444的3个光束入射侧端面交叉的底面上,还具有作为支承十字分色棱镜444的棱镜固定板的功能。
在第1中继部4403中,在与十字分色棱镜444的光束射出侧端面相对应的侧面上,像图4或图5所示的那样,形成使从流体压送部446压送的冷却流体流入到内部的冷却流体流入部4403A。该冷却流体流入部4403A与主箱445的冷却流体流入部445A相同,由其管径小于流体循环部件448的管径的基本筒状的部件构成,按照向第1中继部4403的内外突出的方式设置,虽然这一点的图示省略。另外,在冷却流体流入部4403A的外侧突出的一端,连接有与流体压送部446以连通方式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的另一端,通过该流体循环部件448,从流体压送部446压送的冷却流体流入到第1中继部4403的内部。
此外,在底面的4个角部,像图2,图4或图5所示的那样,分别形成沿其底面伸出的臂部4403B。在这些臂部4403B的前端部分上,分别形成孔4403B1,将图中未示出的螺钉穿过这些孔4403B1,与光学元件用壳体45的底面螺合,由此,光学装置主体440固定于光学元件用壳体45上。此时,第1中继部4403和光学部件用壳体45以可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像这样,第1中继部4403以可热传递的方式与光学元件用壳体45连接,由此,确保所循环的冷却流体~第1中继部4403~光学元件用壳体45的热传递通路,使冷却流体的冷却效率提高,进而,使冷却流体的液晶板441,入射侧偏振片442,以及射出侧偏振片443的冷却效率提高。另外,如沿光学元件用壳体45的底面,使西洛科风扇31的送风流动,可增加所循环的冷却流体的散热面积,另外,使冷却效率提高。
还有,在该第1中继部4403中,十字分色棱镜444中的与光束入射侧端面相对应的3个侧面上,像图5所示的那样,分别形成插通孔4403C,该插通孔4403C可使后述的2个流体循环部件穿过,该2个流体循环部件位于左右两端部侧,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以连通方式连接。这些插通孔4403C稍大于上述流体循环部件的外周尺寸。另外,在组装光学装置主体440的状态,插通孔4403C与流体循环部件之间的间隙像图4或图5所示的那样,通过密封环4403D而封闭。
再有,在图5中,仅仅示出形成于B色光侧的侧面的插通孔4403C,在R色光侧和G色光侧的侧面,同样分别形成2个插通孔。即,在第1中继部4403中,形成共计6个插通孔4403C。
另外,在各插通孔4403C中,穿过与光调制元件体4402以连通方式连接的后述的2个流体循环部件,由此,通过上述流体循环部件,第1中继部4403内的冷却流体以分流的方式流出,流向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
此外,在第1运转部4403中,在顶面的基本中间部分,形成球状的鼓出部,虽然这一点的具体的图示省略。另外,使鼓出部接触十字分色棱镜444的底面,由此,可进行第1中继部4403的十字分色棱镜444的倾斜方向的位置调整。
还有,对于第2中继部4404的具体结构,像上述那样,在对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结构进行描述之后而进行说明。
(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结构)
3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分别保持3个液晶板441,3个入射侧偏振片442,与3个射出侧偏振片443,并且在其内部,流入和流出有冷却流体,通过该冷却流体,分别对3个液晶板441,3个入射侧偏振片442,与3个射出侧偏振片443进行冷却。另外,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为相同的结构,在下面,仅仅对1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进行描述。
图6为表示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像图6所示的那样,包括一对框状部件4405,4406,4个弹性部件4407,作为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的一对偏振片固定部件4408A,4408B,支承框体4409。
框状部件4405为俯视基本呈矩形状的铝制的框体,在其基本中间部分,具有与液晶板4410的图像形成区域相对应的矩形的开口部4405A,相对框状部件4406,设置于光束入射侧,支承液晶板441的光束入射侧端面,并且支承入射侧偏振片442的光束射出侧端面。
图7为从光束入射侧观看框状部件4405的透视图。
在框状部件4405中,在光束入射侧端面,像图7所示的那样,对应于弹性部件4407的后述的第1弹性部件的形状,形成矩形框状的凹部4405B,在该凹部4405B中,通过上述第1弹性部件,支承入射侧偏振片442。另外,框状部件4405支承入射侧偏振片442的光束射出侧端面,由此,在第1弹性部件和入射侧偏振片442的光束射出侧端面,将开口部4405A的光束入射侧封闭。
另外,开口部4405A的周缘按照下述方式具有斜面4405A1,该方式为:像图7所示的那样,对光束入射侧的角部进行倒角加工,以便从光束射出侧端面,朝向光束入射侧端面,开口面积增加。
此外,在该光束入射侧端面,像图7所示的那样,在开口部4405A的上下侧端部周缘,形成其深度大于凹部4405B的凹部4405C。这些凹部4405C中的,位于上方侧的凹部4405C的上方侧的侧壁按照从光束入射侧观看,伴随从左侧,朝向右侧,接近开口部4405A的方式呈曲面状。另外,位于下方侧的凹部4405C的下方侧的侧壁按照从光束入射侧观看,伴随从右侧,朝向左侧,接近开口部4405A的方式呈曲面状。
还有,在该框状部件4405中,同样在光束射出侧端面,像图6所示的那样,与光束入射侧端面相同,与弹性部件4407的后述的第2弹性部件的形状相对应,形成矩形框状的凹部4405B,由该凹部4405B,通过上述第2弹性部件及支承框体4409,支承液晶板441的光束入射侧端面。另外,框状部件4405支承液晶板441的光束入射侧端面,由此,通过第2弹性部件,支承框体4409和液晶板441的光束入射侧端面,将开口部4405A的光束射出侧封闭。
如果像上述那样,通过液晶板441和入射侧偏振片442,将开口部4405A的光束入射侧和光束射出侧封闭,则在框状部件4405的内部,形成可封闭冷却流体的冷却室。
此外,在框状部件4405中,在下方侧端部的光束入射侧观看的右侧,像图7所示的那样,形成流入口4405D,该流入口4405D贯穿位于下方侧的凹部4405C的下方侧的侧壁,使从第1中继部4403的插通孔4403流出的冷却流体流入到内部。在该流入口4405D中,像图7所示的那样,通过比如,焊接等方式,连接流体循环部件448A的一端。该流体循环部件448A的另一端朝向光束射出侧,弯曲90°左右,其前端部分按照形成细尖的方式呈喷嘴状形成。另外,在组装光学装置主体440时,流体循环部件448A的前端部分穿过第1中继部4403的插通孔4403C。
通过这样的方案,在组装光学装置主体440时,第1中继部4403的内部的冷却流体通过流体循环部件448A,流入到框状部件4405内部的冷却室。
另外,在该框状部件4405中,在从其上方侧端部的光束入射侧观看的左侧,像图7所示的那样,形成流出口4405E,该流出口4405E穿过位于上方侧的凹部4405C的上方侧的侧壁,使框状部件4405的冷却室内部的冷却流体流出到外部。即,流入口4405D和流出口4405E分别形成于框状部件4405的对置的侧端部的对角位置附近。在该流出口4405E中,像图7所示的那样,具有与流入口4405D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A相同的形状的流体循环部件448B的一端比如,通过焊接等方式而连接。另外,通过该流体循环部件448B,框状部件4405的冷却室内部的冷却流体流出到外部。
此外,在该框状部件4405中,在左侧端部角部和右侧端部角部,像图7所示的那样,形成用于与框状部件4406连接的连接部4405F。
还有,在该框状部件4405中,在左侧端部基本中间部分和右侧端部基本中间部分,像图6或图7所示的那样,形成偏振片固定部件4408A卡合的钩4405G。
该框状部件4406由铝制的部件构成,在其与上述框状部件4405之间,通过弹性部件4407的后述的第3弹性部件,夹持液晶板441,并且在和与框状部件4405对置的面相反的面侧,通过弹性部件4407的后述的第4弹性部件,支承射出侧偏振片443,其具体的结构基本与上述框状部件4405相同。具体来说,该框状部件4406以通过框状部件4405的左右方向基本中间部分的轴为中心,旋转180°。即,在框状部件4406中,形成与框状部件4405的开口部4405A(包括斜面4405A1),凹部4405B,4405C,流入口4405D,流出口4405E,连接部4405F和钩4405G相同的,开口部4406A(包括斜面4406A1),凹部4406B,4406C,流入口4406D,图中未示出的流出口,连接部4406F和钩4406G。
再有,如果与框状部件4405相同,通过液晶板441和射出侧偏振片443,将开口部4406A的光束入射侧和光束射出侧封闭,则形成在框状部件4406的内部,可封闭冷却流体的冷却室。
另外,其形状与和框状部件4405的流入口4405D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A相同的流体循环部件448C的一端比如,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流入口4406D处。另外,在该流体循环部件448C中,在组装光学装置主体440时,另一端的前端部分穿过第1运转部4403的插通孔4403C,第1中继部4403的内部的冷却流体通过流体循环部件448C,流入到框状部件4406的内部的冷却室中。
此外,其形状与和框状部件4405的流出口4405E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B相同的流体循环部件448D的一端比如,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图中未示出的流出口处。另外,通过该流体循环部件448D,框状部件4406的冷却室内部的冷却流体流出到外部。
通过这样的方案,在组装一对框状部件4405,4406的状态,在使框状部件4405的流入口4405D和流出口4405E投影于框状部件4406上的场合,投影的流入口4405D和流出口4405E在框状部件4406中,分别设置于相对图中未示出的流出口和流入口4406D,对置的侧端部的对置位置。
还有,在框状部件4405,4406的各连接部4405F,4406F中螺合螺钉4406H,由此,液晶板441通过支承框体4409,弹性部件4407的后述的第2弹性部件和第3弹性部件,夹持于框状部件4405,4406之间,将框状部件4405,4406的各开口部4405A,4406A的对置的面侧封闭。
弹性部件4407由第1弹性部件4407A,第2弹性部件4407B,第3弹性部件4407C和第4弹性部件4470D构成,该第1弹性部件4407A介设于入射侧偏振片442和框状部件4405之间,该第2弹性部件4407B介设于框状部件4405和液晶板441之间,该第3弹性部件4407C介设于液晶板441和框状部件4406之间,该第4弹性部件4407D介设于框状部件4406和射出侧偏振片443之间。另外,这些弹性部件4407对框状部件4405,4406的各冷却室进行封闭,防止冷却流体的液体泄漏等情况。该弹性部件4407由具有弹性的硅橡胶形成,对两面,或一面,进行提高表层的交联密度的表面处理。比如,作为弹性部件4407,可采用サ—コンGR—dシリ—ズ(富士高分子工业的商标)。在这里,通过对端面进行表面处理,可容易进行将弹性部件4407设置于框状部件4405,4406的各凹部4405B,4406B中的作业。
另外,弹性部件4407也可使用水分透过量少的丁基合成橡胶,或氟橡胶等。
支承框体4409由铝制的俯视基本呈矩形的板体构成,保持液晶板441,将液晶板441定位于框状部件4405,4406的预定位置。
在该支承框体4409中,在其基本中间部分,像图6所示的那样,形成可嵌合液晶板441的对置基板441D的,矩形的开口部4409A,液晶板441的对置基板441D与开口部4409A嵌合,由此,液晶板441相对支承框体4409而定位。
此外,在开口部4409A的周缘,形成台阶部4409B,该台阶部4409B用于在将对置基板441D与开口部4409A嵌合的状态,以间隙嵌合的方式设置驱动基板441C。在这里,该台阶部4409B和支承框体4409的光束入射侧端面之间的尺寸按照小于对置基板441D的厚度的方式设定,使对置基板441D与开口部4409A嵌合,使对置基板441D的光束入射侧端面和支承框体4409的光束入射侧端面基本为同一面,此时,在台阶部4409B和驱动基板441C之间,形成间隙。另外,在该间隙中,填充延伸率较高的粘接剂,由此,液晶板相对支承框体而定位固定。
另外,该台阶部4409B的上方侧按照朝向支承框体4409D的上方侧伸出的方式形成,在将液晶板441定位固定于支承框体4409上的状态,该液晶板441的柔性印刷电路基板441E不弯曲,而设置于上方侧的台阶部4409B。
偏振片固定部件4408A,4408B分别将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射出侧偏振片443通过弹性部件4407的第1弹性部件4407A和第4弹性部件4407D,按压固定于形成在框体部件4405的光束入射侧端面上的凹部4405B,以及形成于框状部件4406的光束射出侧端面上的凹部4406B。这些偏振片固定部件4408A,4408B由在基本中间部分形成开口部4408A1,4408B1的俯视基本呈矩形的框体构成,在开口部4408A1,4408B1的周缘部分,分别将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射出侧偏振片443,相对框状部件4405,4406而按压。另外,在这些偏振片固定部件4408A,4408B中,在左右侧端缘,分别形成有钩卡合部4408A2,4408B2,将钩卡合部4408A2,4408B2与框状部件4405,4406的各钩4405G,4406G卡合,由此,相对框状部件4405,4406,偏振片固定部件4408A,4408B在按压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射出侧偏振片443的状态而固定。
(第2中继部的结构)
第2中继部4404像图4或图5所示的那样,由基本长方体状的铝制的中空部件构成,固定于作为与十字分色棱镜444的3个光束入射侧端面交叉的端面的顶面上。另外,第2中继部4404一起地送入从各光调制元件4402送出的冷却流体,将已送入的冷却流体送出到外部。
在第2中继部4404中,在与十字分色棱镜444的3个光束入射侧端面相对应的3个侧面,像图5所示的那样,分别有插通孔4404A,该插通孔4404A可使位于左右端部侧,与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以连通方式连接的2个流体循环部件448B,448D的另一端穿过。这些插通孔4404A与第1中继部4403的插通孔4403C相同,按照稍大于流体循环部件448B,448D的外周尺寸形成。另外,在组装光学装置主体440的状态,插通孔4404A与流体循环部件448B,448D之间的间隙像图4或图5所示的那样,通过密封环4404C密封。
另外,在图5中,仅仅示出形成于B色光侧的侧面的插通孔4404A,但是,还可在R色光侧和G色光侧的侧面,形成2个插通孔。即,在第2中继部4404中,形成共计6个插通孔4404A。
此外,流体循环部件448B,448D的另一端穿过各插通孔4404A,由此,将通过流体循环部件448B,448D,从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内的各冷却室流出的冷却流体一起送入到第2中继部4404的内部。
还有,在该第2中继部4404,在与十字分色棱镜444的光束射出侧端面相对应的侧面,像图4或图5所示的那样,形成使内部的冷却流体流出到外部的冷却流出部4404B。该冷却流体流出部4404B由其管径小于流体循环部件448的管径的基本筒状的部件构成,按照向第2中继部4404的内外突出的方式设置,但是,其图示省略。另外,在冷却流体流出部4404B的外侧突出的端部,连接流体循环部件448的一端,通过该流体循环部件448,第2中继部4404的内部的冷却流体向外部流出。
另外,将在后面对上述光学装置主体440的制造方法进行描述。
(散热器的结构)
图8为表示散热器447的结构,以及散热器447与轴流风扇32的设置关系的图。具体来说,图8(A)为从上方观看散热器447和轴流风扇32的透视图。另外,图8(B)为从散热器447侧观看散热器447和轴流风扇32的平面图。
散热器447像图1所示的那样,设置于形成在外壳2上的隔壁21的内部,对在光学装置主体440中,通过各液晶板441,各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各射出侧偏振片443加热的冷却流体的热量进行散热。该散热器447像图8所示的那样,包括固定部4471,管状部件4472,多个风扇4473。
固定部4471比如,由金属等的热传导性部件构成,按照像图8(B)所示的那样,从平面视看,呈コ字形状,在对置的コ字形端缘,管状部件4472可穿过的方式构成。在固定部4471的呈コ字形的内侧面,支承有多个散热翅片4473。在固定部4471的呈コ字形的前端部分,形成向外侧伸出的延伸部4471A。通过该伸出部4471A的孔4471A,将图中未示出的螺钉与外壳2螺合,由此,散热器447固定于外壳2上。
管状部件4472由铝构成,像图8所示的那样,俯视基本呈コ字形,其从固定部4471中的其中一个コ字形的前端端缘,朝向另一コ字形的前端端缘伸出,该伸出方向的前端部分弯曲90°左右,朝向下方侧伸出,该伸出方向的前端部分基本90°弯曲,从固定部4471的另一コ字形的前端端缘,朝向一コ字形的前端端缘伸出,与固定部4471和散热翅片4473以热传递的方式连接。另外,该管状部件4472的管径小于流体循环部件448的管,图8(B)所示的上方侧的一端与和光学装置主体440的第2中继部4404的冷却流体流出部4404B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的另一端连接。另外,图8(B)所示的下方侧的另一端与和主箱445的冷却流体流入部445A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的另一端连接。于是,从第2中继部4404流出的冷却流体通过流体循环部件448,通过管状部件4472,通过管状部件4472的冷却流体通过流体循环部件448,流入到主箱445的内部。
散热翅片4473比如,由金属等的热传导性部件形成的板体构成,其按照可穿过管状部件4472的方式构成。另外,多个散热翅片4473分别按照沿与管状部件4472的穿过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其沿管状部件4472的穿过方向并排地设置。在这样的多个散热翅片4473的配置状态,像图10所示的那样,从轴流风扇32排出的冷却空气通过多个散热翅片4473之间而排出。
像以上描述的那样,冷却流体通过多个流体循环部件448,448A,448B,448C,448D,在主箱445~流体压送部446~第1中继部4403~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第2中继部4404~散热器447~主箱445的流路中循环。
(冷却结构)
下面对液晶板441,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射出侧偏振片443的冷却结构进行描述。
通过流体压送部446的驱动,借助流体循环部件448,主箱445内的冷却流体送入流体压送部446的内部,并且从流体压送部446,送出到第1中继部4403。
另外,送入第1中继部4403的内部的冷却流体从第1中继部4403的插通孔4403C,通过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C,流入3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内部的各冷却室内部。
在这里,通过从光源装置411射出的光束,在液晶板441,入射侧偏振片442,以及射出侧偏振片443中产生的热量传递给各框状部件4405,4406的各冷却室内的冷却流体中。
传递到各冷却室内的冷却流体的热量伴随冷却流体的流动,从下方,向上方,通过各框状部件4405,4406的凹部4405C,4406C的上方侧的侧壁,送向各流出口4405E侧。另外,通过与各流出口4405E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B,448D,移向第2中继部4404,接着,移向散热器447。在加热的冷却流体通过散热器447的管状部件4472时,该冷却流体的热量从管状部件4472,传递给多个散热翅片4473。另外,通过从轴流风扇32排出的冷却空气,对传递给多个散热翅片4473的热进行冷却。
然后,通过散热器447冷却的冷却流体按照散热器447~主箱445~流体压送部446~第1中继部4403的顺序移动,再此,移向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内部。
此外,通过冷却组件3的西洛克风扇31,从投影机1的外部,向内部送入的冷却空气通过形成于光学部件用框体45的底面的图中未示出的孔,送入光学元件用框体45的内部。此时,冷却空气在对入射侧偏振片442的光束入射侧端面和射出侧偏振片443的光束射出侧端面进行冷却,同时流通。
(光学装置主体的制造方法)
下面对上述的光学装置主体440的制造方法进行描述。
图9为说明光学装置主体44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另外,在下面给出的光学装置主体440的制造方法中,在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内和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内部,未填充冷却流体的状态进行实施。
首先,像下面所描述的那样,在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中,装配各液晶板441,各入射侧偏振片442,以及各射出侧偏振片443(处理步骤S1:光调制装置组装步骤)。另外,在下面,为了方便起见,将在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中,装配了液晶板441,入射侧偏振片442,以及射出侧偏振片443的组件称为“光调制装置”。
在组装光调制装置时,首先,相对框状部件4406,安装第4弹性部件4407D,射出侧偏振片443,以及偏振片固定部件4408B,组装射出侧组件(处理步骤S11)。
具体来说,在形成于框状部件4406的光束射出侧端面上的凹部4406B中,安装第4弹性部件4407D。另外,在第4弹性部件4407D上,设置构成射出侧偏振片443的透光性部件443A,通过偏振片固定部件4408B,相对框状部件4406,按压固定透光性部件443A。
然后,在透光性部件443A的光束射出侧端面上,调整图中未示出的视角补偿膜的姿势,同时贴附该膜,在上述视角补偿膜上,调整偏振膜443B的姿势,同时贴附该膜。
作为上述视角补偿膜和偏振膜443D的姿势的调整,比如,在图中未示出的角度调整器中,设置安装有第4弹性部件4407D,透光性部件443A,与偏振片固定部件4408B的框状部件4406。另外,通过构成角度调整器的角度调整夹具,保持偏振膜443B,并且,将光束送入偏振膜443B。然后,通过偏振膜443B,视角补偿膜,透光性部件443A和其偏振轴与入射侧偏振片442基本相同的图中未示出的基准偏振片,检测光束。另外,按照位于检测到的光束的照度为最小的位置的方式,对上述角度调整夹具进行操作,调整偏振膜443的姿势,在贴附于透光性部件443A上的视角补偿膜上,贴附偏振膜443B。另外,上述视角补偿膜的姿势的调整也可按照基本相同的方式实施。
在处理步骤S11后,在框状部件4405上,安装第1弹性部件4407D,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偏振片固定部件4408A,组装入射侧组件(处理步骤S12)。该入射侧组件的具体组装方法可按照与上述处理步骤S11基本相同的方式实施,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处理步骤S12之后,在上述射出侧组件和入射侧组件中,装配液晶板441,第2弹性部件4407B,支承框体4409和第3弹性部件4407C,组装光调制装置(处理步骤S13)。
具体来说,首先,将液晶板441定位而固定于支承框体4409上。
另外,在形成于构成入射侧组件的框状部件4405的光束射出侧端面的凹部4405B中,设置第2弹性部件4407B。另外,在第2弹性部件4407B上,按照与凹部4405B的侧壁一致的方式设置定位而固定液晶板441的支承框体4409。此外,在液晶板441的光束射出侧端面上,设置第3弹性部件4407C。
然后,按照第3弹性部件4407C位于形成在构成射出侧组件的框状部件4406的光束入射侧端面的凹部4406B的方式,相对入射侧组件,设置射出侧组件,通过螺钉4406H,螺合框状部件4405,4406的各连接部4405F,4406F。
在通过处理步骤S1,组装光调制装置之后,像下面所述的那样,将十字分色棱镜444和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形成一体,形成棱镜组件(处理步骤S2)。
具体来说,首先,在图中未示出的定位装置的内部,设置第1中继部4403。另外,在第1中继部4403中的图中未示出的鼓出部,涂敷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使十字分色棱镜444的底面与第1中继部4403的鼓出部接触。另外,在紫外线硬化型粘接剂未硬化的状态,实施相对第1中继部4403的十字分色棱镜444的位置调整。
作为相对第1中继部4403的十字分色棱镜444的位置调整,比如,可采用下述的方案,其中,通过CCD等的光学像检测装置,检测十字分色棱镜444的顶面,根据已检测的图像,按照通过十字分色棱镜444的2个电介质多层膜形成的十字位置为预定位置的方式进行位置调整。另外,比如,也可采用下述的方案,其中,从十字分色棱镜444的光束入射侧端面,送入光束,根据从光束射出侧端面射出的光束,对十字分色棱镜444的位置进行调整。
接着,在十分色棱镜444的顶面上,涂敷厌氧性粘接剂,采用图中未示出的定位夹具,在定位于十字分色棱镜444的顶面上的状态,放置第2中继部4404。然后,将第1中继部4403,十字分色棱镜444和第2中继部4404,与上述的定位夹具一起放置于干燥机的内部(比如,在65℃的温度下,15分钟),使厌氧粘接剂硬化。
在上述的处理步骤S1,S2之后,像下述那样,相对棱镜组件,设置3个光调制装置(处理步骤S3:光调制装置设置步骤)。
具体来说,首先,在图中未示出的姿势调整器内部的预定位置,放置棱镜组件。
另外,在于与构成各光调制装置的框状部件4405,4406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的另一端侧,分别设置密封环4403D,4404C的状态,通过构成上述姿势调整器的姿势调整夹具,保持各光调制装置。
此外,对上述姿势调整夹具进行操作,使各光调制装置移动,将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的另一端侧分别穿过构成棱镜组件的第1中继部4403的插通孔4403C,与第2中继部4404的插通孔4404A。
在处理步骤S3,在相对棱镜组件,设置光调制装置后,驱动构成上述姿势调整器的光源装置,首先,在构成G色光侧的光调制装置的入射侧偏振片442,液晶板441G,与射出侧偏振片443中导入光束(处理步骤S4:光束导入步骤)。
在处理步骤S4之后,通过构成上述姿势调整器的,比如,CCD等的光学像检测装置,检测通过入射侧偏振片442,液晶板441G,射出侧偏振片443,与十字分色棱镜444的光束(处理步骤S5:光学像检测步骤)。
在处理步骤S5之后,像下面所述的那样,实施相对十字分色棱镜444的液晶板441的位置调整(处理步骤S6;位置调整步骤)。
在这里,在冷却流体填充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各冷却室的状态而通过各冷却室的光束的长度比在冷却流体未填充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各冷却室的状态而通过各冷却室的光束的光路的长度短。由此,首先,按照上述光路的长度偏差量,沿光轴方向,使上述光学像检测装置接近十字分色棱镜444。
还有,在该状态,对保持G色光侧的光调制装置的姿势调整夹具进行操作,改变相对第1中继部4403和第2中继部4404的插通孔4403C,4404A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的穿过状态,进行对准调整(与光轴方向相垂直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调整,XY平面内的旋转调整),焦距调整(光轴方向的调整,以X轴为中心的旋转调整,以Y轴为中心的旋转调整)。
在通过处理步骤S6,实施液晶板441G的位置调整后,通过粘接剂,焊锡等,借助密封环4403D,4403C固定与第1中继部4403和第2中继部4404的插通孔4403C,4404A与G色光侧的光调制装置的框状部件4405,4406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对插通孔4403C,4404A和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之间的间隙进行封闭(处理步骤S7:位置固定步骤)。
接着,以完成了位置调整和固定的液晶板441G为基准,即使在相对液晶板441R,441B的情况下,仍实施上述的处理步骤S4~S7的处理(处理步骤S8)。
另外,在处理步骤S4~S8,在3个光调制装置中,首先对G色光侧的光调制装置,进行实施,依次对其它的光调制装置,进行实施,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相对3个光调制装置,基本同时地实施处理步骤S4~S7。
按照上述的第1实施例,在组装光学装置主体440时,在第1中继部4403和第2中继部4404的各插通孔4403C,4404A中,穿过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冷却室以连通方式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的另一端的状态,改变插通孔4403C,4404A与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的穿过状态,由此,可实施由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保持的液晶板441的位置调整。于是,不必要求将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弯曲等作业,可容易将液晶板441定位于从光源装置411射出的光束的光轴上的预定位置。
在这里,由于第1中继部4403和第2中继部4404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通过4个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连接,故可使相对第1中继部4403和第2中继部4404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支承状态牢固。另外,即使在组装光学装置主体440时,可容易实施4个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与各插通孔4403C,4404A的穿过状态的改变,可稳定地将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支承于第1中继部4403和第2中继部4404上,同时可更加容易地实施液晶板441的定位。
此外,由于在一对框状部件4405,4406这双方的内部,形成冷却室,故可通过冷却流体,对液晶板441的光束入射侧和光束射出侧的这双方进行冷却,可有效地对液晶板441进行冷却。
还有,由于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为第1中继部4403和第2中继部4404的双部件结构,故在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各冷却室中,可顺利地实施从上游,流向下游的冷却流体的流通,可加速冷却流体的对流速度,可更加有效地对液晶板441进行冷却。
再有,由于一对框状部件4405,4406俯视呈矩形形状,在俯视呈矩形状的4个角部位置附近,设置各流入口4405D,4406D,各流出口4405E,故可通过4个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更加稳定地保持相对第1中继部4403和第2中继部4404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支承状态,并且可更进一步容易地实施液晶板441的定位。
另外,由于各流入口4405D,4406D和各流出口4405E形成于俯视呈矩形状的4个角部位置附近,故可在各冷却室整体的范围内,使冷却流体对流,在各冷却室内部,没有加热的冷却流体滞留的情况,可有效地对液晶板441进行冷却。
此外,由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不仅保持液晶板441,而且还保持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射出侧偏振片443,故不仅液晶板441,而且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射出侧偏振片443的定位也可容易实施。另外,通过从光源装置411射出的光束,在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射出侧偏振片443中产生的热量均可对在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冷却室中进行对流的冷却流体进行散热。
还有,由于构成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的第1中继部4403和第2中继部4404分别安装于十字分色棱镜444的上下面上,和与3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连接的各4个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相对应,具有各6个插通孔4403C,4404A,故不必对应于3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设置3个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共用支承3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部件,使光学装置主体440紧凑地集中,减小光学装置主体440的整体尺寸。
再有,相对3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共用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即使在与主箱445,流体压送部446和散热器447等的其它部件连接时,仍可将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和其它的部件连接,不必通过流体循环部件448,直接将3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和上述其它的部件连接。由此,可容易进行流体循环部件448的引绕作业,可容易实施光学装置44的组装作业。
另外,通过减小光学装置主体440的整体尺寸,可减小外力的影响,可良好地保持3个液晶板441R,441G,441B的相互位置,可形成没有像素偏差的良好的光学像。
此外,光学装置主体440的制造方法包括光调制装置组装步骤S1,光调制装置设置步骤S3,光束导入步骤S4,位置调整步骤S6,与位置固定步骤S7。由此,在位置调整步骤S6,不进行将与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弯曲等的作业,可容易将液晶板441定位于从光源装置441射出的光束的光轴上的预定位置。另外,在位置固定步骤S7,将已定位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位置相对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而固定,通过密封环4403D,4403C,将各插通孔4403C,4404A和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由此,可将液晶板441固定于预定位置,并且可制造没有冷却流体从插通孔4403C,4404A和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的连接部分泄漏的良好的光学装置主体440。
在这里,光学装置主体440的制造方法在不填充冷却流体的状态下实施。另外,光学装置主体440的制造方法包括光学像检测步骤S5。另外,在位置调整步骤S6,在以通过填充冷却流体的状态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冷却室内的冷却流体的光路的长度,与通过未填充冷却流体的状态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冷却室内的空气的光路的长度的偏差量,使光学像检测装置按照接近十字分色棱镜444的方式按照沿光轴的方向错开的状态,根据通过光学像检测装置检测的光学像,实施液晶板441的位置调整。由此,即使在于未填充冷却流体的状态,制造光学装置主体440的情况下,仍可定位处于填充冷却流体的状态的液晶板441的适合位置。于是,在制造光学装置主体440,组装光学装置44,将冷却流体填充于该光学装置44的内部之后,不必再次调整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位置。
还有,由于投影机1包括可良好地将液晶板441良好地定位于预定位置的光学装置主体440,故液晶板441的位置不相对光源装置411射出的光束的光轴而错开,没有不需要的光投影于屏幕上的情况。
(第2实施例)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以下的描述中,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和相同部件,采用同一标号,其具体的描述省略,或简化。
本实施例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在将射出侧偏振片按压固定于构成光学装置主体540的框状部件4406上的偏振片固定部件5408B上,附加支承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的支承部5408B3。其它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
具体来说,图10为表示偏振片固定部件5408B的结构的透视图。
在作为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的偏振片固定部件5408B中,通过第4弹性部件4407D,将射出侧偏振片443按压固定于形成于框状部件4406的光束射出侧端面上的凹部4406B,并且支承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该偏振片固定部件5408B的具体形状基本与在上述第1实施例描述的偏振片固定部件4408B的形状相同,像图10所示的那样,包括与偏振片固定部件4408B的开口部4408B1,钩卡合部4408B2相对应的开口部5408B1和钩卡合部5408B2。
另外,在该偏振片固定部件5408B,顶端部角部和底端部角部,分别形成沿上下方向突出的支承部5408B3。
这些支承部5408B3为与框状部件4405,4406连接,支承在光束射出侧突出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的另一端侧的部分,其包括可分别使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穿过的孔5408B4。
图11为表示组装具有偏振片固定部件5408B的光学装置主体540的状态的透视图。
另外,在组装光学装置主体540的状态,像图11所示的那样,处于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分别穿过偏振片固定部件5408B的支承部5408B3的孔5408B4,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支承于偏振片固定部件5408B的支承部5408B3中的状态。
此外,液晶板441,入射侧偏振片442,射出侧偏振片443的冷却结构和光学装置主体540的制造方法基本与在上述第1实施例中描述的冷却结构和制造方法相同,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比较,在组装光学装置主体540时,连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和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的另一端侧处于分别穿过偏振片固定部件5408B的支承部5408B3的孔5408B4的状态,由此,可使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相对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的支承状态牢固,可缓和外力的影响,减小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相对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的错位,即,液晶板441的错位。
还有,由于可通过偏振片固定部件5408B,缓和对连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和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的外力的影响,故可使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的各插通孔4403C,4404A和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的连接状态良好,可良好地防止冷却流体从这些连接部分的泄漏。
再有,在偏振片固定部件5408B上,形成支承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的支承部5408B3,由此,与通过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以外的其它的部件,支承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结构相比较,可省略部件,使光学装置主体440的整体尺寸减小,使光学装置主体440的成本降低。
(第3实施例)
下面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以下的描述中,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和相同部件采用同一标号,其具体的描述省略,简化。
本实施例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光学装置主体640中,添加支承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的支承部件6410。其它的结构与前述的第1实施例相同。
具体来说,图12为表示支承部件6410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13为表示组装具有支承部件6410的光学装置主体640的状态的透视图。
该支承部件6410由基本呈矩形的板体构成,分别贴附于3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光束射出侧。
在该支承部件6410中,在基本中间部分,像图12所示的那样,形成用于使通过入射侧偏振片442,液晶板441和射出侧偏振片443的光束透射的开口部6410A。
另外,在该支承部件6410中,在顶端部角部和底端部角部,像图12所示的那样,形成分别沿上下方向突出的支承部6410B。
该支承部6410B为与框状部件4405,4406连接,支承在光束射出侧突出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的另一端侧的部分,具有可使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穿过的孔6410B1。
此外,在组装光学装置主体640的状态,像图13所示的那样,处于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分别穿过支承部件6410的支承部6410B的孔6410B1,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支承于支承部件6410的支承部6410B的状态。
还有,液晶板441,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射出侧偏振片443的冷却结构,以及光学装置主体640的制造方法基本与在前述第1实施例中描述的冷却结构和制造方法相同,故省略对其的描述。
在上述的第3实施例中,由于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比较,光学装置主体640包括具有4个孔6410B1的支承部件6410,故在组装光学装置主体640时,连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和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的4个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处于分别穿过支承部件6410的4个孔6410B1的状态。于是,可使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相对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的支承状态牢固,可减缓外力的影响,可避免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相对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的错位,即,液晶板441的错位。
再有,由于通过支承部件6410,可减缓连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和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的4个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上的外力的影响,故可使冷却流体中继部4401的穿过孔4403C,4404A与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D的连接状态,以及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各流入口4405D,4406D和各流出口4405E与流体循环部件保持体448A~448D的连接状态良好,可良好地防止冷却流体从这些连接部分泄漏的情况。
另外,由于支承部件6410可通过简单的结构形成,故光学装置主体440的制造成本也不增加。
此外,按照上述第2,第3实施例,可通过偏振片固定部件5408B,或支承部件6410,限制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B,448C,448D的安装角度,可与液晶板441的面板面垂直地固定。
以上例举优选实施例而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进和设计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针对在一对框状部件4405,4406的这双方的内部,分别形成冷却室的方案进行了描述,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在框状部件4405,4406中的任何一者的内部,形成冷却室。另外,比如,也可形成下述的方案,其中,在一对框状部件4405,4406中,形成连通口,通过该连通口,将分别形成于一对框状部件4405,4406这双方的内部的各冷却室以连通方式连接。
在上述这样的方案中,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流入口和流出口可分别形成至少1个,可在第1中继部4403和第2中继部4404的各侧面,各形成至少1个插通孔,该插通孔使与流入口和流出口以连通方式连接的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穿过。
另外,如果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为以向内部的冷却流体,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保持液晶板441的结构,则其可为任何的结构。比如,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内部的冷却室形成于与液晶板441的图像形成区域相对应的位置,但是,也可形成于液晶板441中的除了图像形成区域以外的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各流入口4405D,4406D和各流出口4405E不限于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描述的形成位置和数量,也可采用其它的形成位置和数量。比如,也可采用下述的方案,其中,使冷却流体的流通方向相反,各流入口4405D,4406D和各流出口4405E分别用作流出口和流入口。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光学装置44中,对具有主箱445,流体压送部446和散热器447的方案进行了描述,但是,并不限于此,省略了该主箱445,流体压送部446和散热器447中的至少任何的部件的方案也可充分地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在一对框状部件4405,4406的外面,设置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射出侧偏振片443,通过该入射侧偏振片442和射出侧偏振片443的透光性基板442A,443A,将各冷却室封闭,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通过未贴有偏振膜的玻璃等的透光性基板,将各冷却室封闭。此时,如果作为入射侧偏振片和射出侧偏振片,不为在前述的实施例描述的吸收型偏振片,而为使具有预定的偏振轴的光束透射,将具有其它的偏振轴的光束反射的反射型偏振板,则即使在未通过冷却流体,将入射侧偏振片和射出侧偏振片冷却的情况下,仍可抑制从光源射出的光束的温度上升。
此外,光学变换膜采用偏振膜和视角补偿膜这双方,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具有其它的光学变换膜的方案,还可形成仅仅采用这些光学变换膜中的任何一种的方案。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作为与冷却流体接触的部件的,流体循环部件448,448A~448D,主箱445,流体压送部446,散热器447的管状部件4472,框状部件4405,4406,第1中继部4403和第2中继部4404由铝制的部件构成,但是并不限于此。如果为具有耐腐蚀性的材料,则不限于铝,也可由其它的材料构成,比如,也可通过无氧铜,硬铝构成。另外,作为流体循环部件448,448A~448D,也可采用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变形反力较小,抑制像素偏差的硬度较低的丁基合成橡胶,或氟橡胶。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流入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中的冷却流体的流量按照基本相同的程度设定,但是并不限于此,可采用流入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中的冷却流体的流量不同的方案。
比如,也可采用下述方案,其中,在从第1中继部4403,与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流通的流路中,设置阀,通过改变该阀的位置,缩小,或扩大流路。
另外,比如,也可采用下述的方案,其中,对应于各液晶板441R,441G,441B,连接第1中继部4403和各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各流体循环部件448A,448C为不同的管径。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通过西洛科风扇31的送风,对光调制元件保持体4402的外面和光学元件用壳体45的底面进行冷却,但是,并不限于此,即使在省略西洛科风扇31的情况下,仍可充分地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案,可有助于降低噪音。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光学装置主体440,540,640的制造方法不限于图9所示的流程。比如,也可使处理步骤S11和处理步骤S12的顺序相反,还可使处理步骤S1和处理步骤S2的顺序相反。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对光学组件4俯视基本呈L字形的方案进行了描述,但是,并不限于此,比如,也可采用俯视基本呈U字形的方案。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仅仅例举了采用3块液晶板441的投影机1的实例,但是,本发明也可用于仅仅采用1块液晶板的投影机,仅仅采用2块液晶板的投影机,或采用4块以上的液晶板的投影机。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采用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不同的透射型的液晶板,但是也可采用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相同的反射型的液晶板。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光调制元件采用液晶板,但是,也可采用使用了微镜的元件等的,液晶以外的光调制元件。在此场合,光束入射侧和光束射出侧的偏振片可省略。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列举了从观察屏幕的方向,进行投射的前投型的投影机的实例,但是,本发明也可用于从与观察屏幕的方向相反一侧,进行投射的后投型的投影机。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的方案等在以上的描述中公开,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本发明的图示主要针对特定的实施例而特别地给出,并且描述,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目的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相对以上描述的实施例,对形状、材质、数量和其它的具体的方案进行各种变形。
于是,限定上面公开的形状、材质等的描述是为了便于本发明的理解而通过举例方式给出的,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除了这些形状、材质等的限定的一部分,或全部的限定以外的部件的名称的描述包括在本发明中。
由于本发明的光学装置可容易将光调制元件定位于预定位置,故可用作在家庭影院,演示中使用的投影机的光学装置。
Claims (10)
1.一种光学装置,该光学装置包括光调制元件,该光调制元件对应于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光学像,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在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中,形成有在其内部封闭有冷却流体的冷却室,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按照可对上述冷却室内的冷却流体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保持上述光调制元件;
多个流体循环部件,该多个流体循环部件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冷却室以连通方式连接,将上述冷却流体导向上述冷却室外部,并再次将其导到上述冷却室的内部;
冷却流体中继部,该冷却流体中继部设置于相对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的预定位置,通过上述多个流体循环部件,对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上述冷却室外部流向上述冷却室内部的冷却流体,和/或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上述冷却室内部流向上述冷却室外部的冷却流体进行中继;
在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中,形成有流入口和流出口,该流入口使上述冷却流体流入上述冷却室内部,该流出口使上述冷却室内部的上述冷却流体流出到上述冷却室外部;
上述多个流体循环部件中的,一端分别与上述流入口和上述流出口以连通方式连接的流体循环部件,按照其另一端朝向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
在上述冷却流体中继部中,形成有插通孔,该插通孔朝向内部贯通,可分别使分别与上述流入口和上述流出口以连通方式连接的各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冷却流体中继部由第1中继部和第2中继部构成,该第1中继部对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上述冷却室外部流向上述冷却室内部的冷却流体进行中继,该第2中继部对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上述冷却室外部流向上述冷却室内部的冷却流体进行中继;
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包括一对框状部件和一对透光性基板,该一对框状部件对应于上述光学调制元件的图像形成区域分别形成有开口,夹持上述光调制元件,该一对透光性基板分别设置于与上述一对框状部件的对置的面相反的面侧;
上述冷却室通过下述方式,分别形成于上述一对框状部件双方的内部,该下述方式为:上述一对框状部件的上述开口中的上述对置的面侧和与上述对置的面相反的面侧分别通过上述光调制元件和上述一对透光性基板封闭;
上述流入口在组装上述光学装置的状态下,分别形成于上述一对框状部件的上述第1中继部侧的侧端部;
上述流出口在组装上述光学装置的状态下,分别形成于上述一对框状部件的上述第2中继部侧的侧端部;
在上述第1中继部和上述第2中继部中,分别形成布插通孔,该插通孔朝向内部贯通,可分别使分别与上述流入口和上述流出口以连通方式连接的上述各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框状部件俯视呈矩形状;
上述流入口和上述流出口分别形成于上述框状部件中的对置的各侧端部的对角位置附近;
在将上述一对框状部件组合的状态下,在使上述一对框状部件中的任何一方的框状部件的上述流入口和上述流出口投影于另一框状部件上的场合,上述所投影的上述流入口和上述流出口,分别设置于相对上述另一框状部件的上述流出口和上述流入口的上述另一框状部件的对置的侧端部的对置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包括一对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该一对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分别将上述一对透光性基板按压固定于上述一对框状部件上;
在上述一对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中的任何一个透光性基板按压部件中,形成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具有分别使以连通方式与上述流入口和上述流出口分别连接的上述各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分别穿过的多个孔,分别支承上述各流体循环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变换入射的光束的光学特性的至少1个光学变换元件;
上述光学变换元件由透光性基板和光学变换膜构成,该光学变换膜形成于上述透光性基板之上,变换入射的光束的光学特性;
构成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透光性基板中的至少任何一个的透光性基板为构成上述光学变换元件的透光性基板。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介设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和上述冷却流体中继部之间,具有分别使以连通方式与上述流入口和上述流出口连接的上述各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的多个孔,该支承部件分别支承上述各流体循环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调制元件由多个构成;
对应于上述多个光调制元件,相成有多个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
设置有色合成光学装置,该色合成光学装置具有分别设置上述多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多个光束入射侧端面,对通过上述多个光调制元件调制的光束进行合成;
上述冷却流体中继部包括第1中继部和第2中继部,该第1中继部安装于与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的上述多个光束入射侧端面交叉的端面中的任何其中一个端面上,对内部的冷却流体进行分流,使其流入上述多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各冷却室内部,该第2中继部安装于与上述色合成光学装置的上述多个光束入射侧端面交叉的端面中的任何另一个端面上,一并地送入从上述多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各冷却室内部流出的上述冷却流体;
在上述第1中继部和上述第2中继部中,分别形成有插通孔,该插通孔朝向内部贯通,可分别使分别与上述多个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各流入口和流出口以连通方式连接的各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
8.一种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该光学装置包括光调制元件,该光调制元件对应于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形成光学像;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在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中,形成有在其内部可封闭冷却流体的冷却室,该光调制元件保持体按照可对于上述冷却室内的冷却流体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保持上述光调制元件;多个流体循环部件,该多个流体循环部件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冷却室以连通方式连接,将上述冷却流体导向上述冷却室外部,并再次将其导入到上述冷却室的内部;
其特征在于,上述光学装置包括冷却流体中继部,该冷却流体中继部通过上述多个流体循环部件,对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上述冷却室外部流向上述冷却室内部的冷却流体,和/或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上述冷却室内部流向上述冷却室外部的冷却流体进行中继;
上述多个流体循环部件中的,一端分别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冷却室以连通方式连接的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按照另一端朝向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
在上述冷却流体中继部中,形成插通孔,该插通孔朝向内部贯通,可分别使上述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
上述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
将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在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上的光调制装置组装步骤;
光调制装置设置步骤,即,分别将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连接的上述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穿过上述冷却流体中继部的上述插通孔;
将光束导入上述光调制元件的光束导入步骤;
位置调整步骤,即,根据导入上述光调制元件,从上述光调制元件射出的光束,改变上述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的另一端和上述插通孔的穿过状态,将上述光调制元件调整到位于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束的光轴上的预定位置;
位置固定步骤,即,将上述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固定于上述插通孔中,并且将上述插通孔与上述至少2个流体循环部件之间的间隙封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是在光调制元件保持体的上述冷却室,上述多个流体循环部件和上述冷却流体中继部的内部,未封入上述冷却流体的状态下进行实施;
该方法包括光学像检测步骤,即,由光学像检测装置检测通过上述光束导入步骤导入的,从上述光调制元件射出的光束;
上述位置调整步骤在下述状态,根据通过上述光学像检测装置检测的光学像,进行上述光调制元件的位置调整,该下述状态为:以未将上述冷却流体封闭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中的上述冷却室中的情况下,通过上述冷却室的光束的光路的长度,相对在将上述冷却流体封闭于上述光调制元件保持体中的上述冷却室中的情况下,通过上述冷却室的光束的光路的长度的差值,按照沿上述光轴的方向使上述光学像检测装置错开。
10.一种投影机,其特征在于该投影机包括光源装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光学装置;对通过上述光学装置形成的光学像进行放大投射的投射光学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067447A JP4096897B2 (ja) | 2004-03-10 | 2004-03-10 | 光学装置、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JP067447/2004 | 2004-03-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67497A true CN1667497A (zh) | 2005-09-14 |
CN100435025C CN100435025C (zh) | 2008-11-19 |
Family
ID=349183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51281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5025C (zh) | 2004-03-10 | 2005-03-03 | 光学装置、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投影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75283B2 (zh) |
JP (1) | JP4096897B2 (zh) |
KR (1) | KR100705871B1 (zh) |
CN (1) | CN100435025C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54427A (zh) * | 2015-04-06 | 2016-10-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电光模块以及电子设备 |
CN110967897A (zh) * | 2018-09-28 | 2020-04-07 | 佳能株式会社 | 投影型显示装置 |
CN114174882A (zh) * | 2019-05-22 | 2022-03-11 | 振幅公司 | 用于控制光束的光学部件安装座和相关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688978B1 (ko) * | 2005-04-21 | 2007-03-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영상투사장치 |
KR100628726B1 (ko) * | 2005-07-26 | 2006-09-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영상투사장치 |
US7740378B2 (en) * | 2006-11-08 | 2010-06-22 | Lumenis Ltd. | Device and system for an optical element holder |
CN101533157B (zh) * | 2008-03-14 | 2011-05-18 | 三洋科技中心(深圳)有限公司 | 影像合成组件和液晶投影装置 |
CN103907337B (zh) * | 2011-10-25 | 2016-08-2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照明单元以及使用该照明单元的图像读取装置 |
JP2014067568A (ja) * | 2012-09-26 | 2014-04-17 | Sony Corp | 光源装置、投影装置 |
JP6504470B2 (ja) * | 2016-12-22 | 2019-04-24 | 有限会社和氣製作所 | 受熱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11856855B (zh) * | 2019-04-29 | 2022-02-22 |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机模块与投影机 |
JP6874792B2 (ja) * | 2019-07-19 | 2021-05-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2021033032A (ja) * | 2019-08-23 | 2021-03-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70195A (en) * | 1990-09-17 | 1992-12-08 |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 Cooling device for a liquid crystal panel |
JP3606119B2 (ja) * | 1999-07-19 | 2005-01-05 | 栗田工業株式会社 | 汚泥脱水方法 |
JP4249357B2 (ja) | 1999-12-01 | 2009-04-02 | ケイエステクノ株式会社 | 都市環境における物体侵入型の静電容量センサ |
JP2002025787A (ja) * | 2000-07-10 | 2002-01-25 | Meiji Natl Ind Co Ltd | ランプ異常検出装置 |
JP2002268038A (ja) * | 2001-03-09 | 2002-09-18 | Sharp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における光学ユニットの冷却構造 |
JP3791352B2 (ja) * | 2001-05-31 | 2006-06-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冷システム及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 |
JP3698086B2 (ja) | 2001-10-16 | 2005-09-21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電子装置 |
JP4296988B2 (ja) * | 2004-05-14 | 2009-07-1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4227969B2 (ja) * | 2005-03-17 | 2009-02-18 |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投写型表示装置 |
-
2004
- 2004-03-10 JP JP2004067447A patent/JP409689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3-03 CN CNB2005100512814A patent/CN10043502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3-10 US US11/076,188 patent/US717528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3-10 KR KR1020050020181A patent/KR10070587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54427A (zh) * | 2015-04-06 | 2016-10-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电光模块以及电子设备 |
CN110967897A (zh) * | 2018-09-28 | 2020-04-07 | 佳能株式会社 | 投影型显示装置 |
CN114174882A (zh) * | 2019-05-22 | 2022-03-11 | 振幅公司 | 用于控制光束的光学部件安装座和相关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175283B2 (en) | 2007-02-13 |
KR100705871B1 (ko) | 2007-04-10 |
JP2005257897A (ja) | 2005-09-22 |
CN100435025C (zh) | 2008-11-19 |
JP4096897B2 (ja) | 2008-06-04 |
US20050200813A1 (en) | 2005-09-15 |
KR20060043839A (ko) | 2006-05-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684234Y (zh) | 光学装置、光学单元和投影仪 | |
CN1289962C (zh) | 背投投影机 | |
CN1827293A (zh) | 冷却组件、其制造方法、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 |
CN1698009A (zh) | 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 |
CN1673854A (zh) | 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 |
CN1299143C (zh) | 投影透镜制造装置/方法,用该方法制造的透镜及投影机 | |
CN1645246A (zh) | 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 |
CN1667497A (zh) | 光学装置、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和投影机 | |
CN1303472C (zh) | 光学装置和具有该光学装置的投影机 | |
CN1795416A (zh) | 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 |
CN1287196C (zh) | 置于安装壳内的电光装置及投射型显示装置以及安装壳 | |
CN1637469A (zh) | 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 |
CN1828406A (zh) | 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 |
CN1267774C (zh) | 光调制装置、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 |
CN1605929A (zh) | 光学装置及背面投影机 | |
CN1652017A (zh) |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型显示装置 | |
CN1677224A (zh) | 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 |
CN1955837A (zh) | 投影机 | |
CN1655055A (zh) | 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 |
CN1827292A (zh) | 冷却单元、其制造方法、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 |
CN1648706A (zh) | 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 |
CN1692309A (zh) | 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 |
CN1828407A (zh) | 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 |
CN1658063A (zh) | 光调制元件、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 |
CN1488973A (zh) | 光调制装置、具有光调制装置的光学装置、和具有该光调制装置或光学装置的投影仪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19 Termination date: 20190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