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43747A - 接地技术改进的高速电缆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接地技术改进的高速电缆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43747A CN1643747A CNA038070782A CN03807078A CN1643747A CN 1643747 A CN1643747 A CN 1643747A CN A038070782 A CNA038070782 A CN A038070782A CN 03807078 A CN03807078 A CN 03807078A CN 1643747 A CN1643747 A CN 16437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connector
- cable
- grounding
- terminal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7—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contact of the conne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4—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different pieces being moulded, cemented, welded, e.g. ultrasonic, or swaged togeth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高速电缆连接器,包括固定到电缆端部的电缆架,用来把电缆定位和固定在连接位置,还包括接线端,被连接到伸出电缆架的电缆的导线的一端。接线端包括连接到电缆的接地端的一个接地端子。连接器具有一个外壳,该外壳具有一个上主体和一个下主体,电缆架和接线端固定在两主体部分之间,上主体有一个贯通上主体的上接地孔,下主体有一个贯通下主体的下接地孔,并形成在上接地孔的下方。连接器外壳具有许多对应于电缆线数目的配对孔,配对孔通过下主体的前端形成,所以配对连接器通过配对孔和接线端相连。连接器有一个覆盖外壳上下表面的接地外壳,接地外壳有一个前端,该前端具有对应于配对开口的开口,接地外壳连接到接地端,从而将连接器组件接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的来说涉及一种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更具体地,是涉及一种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该组件的元件在单独制造后被集体组装,然后能够被堆叠并和具有同样结构的其他连接器组件组装。
背景技术
如本领域中众所周知的,在开始阶段,例如交换机的装置仅传递声音信号,而现在,不仅仅传递声音信号而且传递包括图像信息的二进制数据。为了传递多个用户的声音和数据,每一个这种装置都具有包含了许多印制电路板组件(下文中简称PBA)的多个电路块。进而,随着传递信息的规模增大,要求该装置以更高速度传输数据,适应尽可能多的用户,并且超高速的处理数据。
结果,该装置的电路块和PBA之间传输的信号具有预定的频率,例如超过240MHz的频带,为了减少装置的占地面积,装置的体积现在正在减小。
进一步,在上面描述的装置中,电路块和PBA通过传输电缆相互电连接,其中传输电缆通过电缆组件与电路块或者PBA连接或者断开。也就是说,电缆组件位于传输电缆的末端,使得传输电缆能够容易地与装置的电路块或者PBA连接或者断开。当传输装置的体积减小时,上述电缆组件的体积被尽可能的减小,同时要使得电缆组件能够传输超过240MHz的高频信号,该高频信号由电路块或者PBA处理,不会失真。
根据上述对体积的限制,有2mm的间距的无屏蔽型电缆组件,以及能传输高频信号且不产生失真的屏蔽型电缆组件被提出。尽管如此,在制造这些电缆组件时,和电缆连接的节点被插入到由第一次注射成型制造的元件中,然后经受第二次注射成型。因此,传统电缆组件的问题在于,制造方法复杂,并且电缆次品率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致力于解决上述已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该组件的元件在单独制造后被集体组装,然后能够被堆叠并和具有同样结构的其他连接器组件组装。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在该方法中,传统的最终插入注模步骤被组装步骤代替,从而减少了制造的费用,简化了制造过程,提高了产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它能够使用于高速操作的电信领域中。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提供一种连接器组件,用于连接至少一个用于高速通信的电缆至另一通信装置的相应连接器,该连接器组件具有:固定在电缆一端的电缆架,用来将接入电缆定位且固定在常规的位置;接线端,其一端连接到电缆的单管线导线,该单管线导线伸出电缆架,接线端包括一个连接到接地导线的接地接线端;绝缘外壳,包括上下主体部分,电缆架和接线端固定在两主体部分之间,上主体有一个贯通的上接地孔,下主体有一个贯通的下接地孔,上下主体接地孔较好的配合,下主体具有配对开口,该开口对应于电缆线的数目,并在下主体的前端形成,从而配对连接器可以通过配对开口连接到连接器的接线端;接地外壳,覆盖上下主体部分的上下表面,接地外壳有一个前端,该前端具有对应于配对开口的开口,接地外壳连接到接地接线端,从而将连接器组件接地。
外壳下主体进一步包括多个在外壳上纵向延伸的隔板,接线端被布置在这些隔板之间。上主体和下主体通过超声波相互熔合。上主体和下主体各自具有装配孔,电缆架具有从上下表面伸出的装配接线片,以便装配接线片被插入到装配孔中,从而在上下主体被装配到一起后,可以防止电缆架相对于外壳移动,接线端和导线被相互点焊在一起。
接地外壳包括具有上接地臂的上外壳板,其中上接地臂形成在上外壳板的中心区域中并向下弯曲。上接地臂通过上接地孔与接地接线端接触。接地壳进一步包括具有下接地臂的下外壳板,其中下接地臂在下外壳板中央形成,并通过下接地孔向上延伸与接地接线端接触。最后,接地外壳包括连接桥,当配对开口定义在连接桥和板之间时,连接桥将上下外壳板的前端连接在一起。上下接地臂按三层布置方式点焊至接地接线端。
连接器组件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堆叠装置,用于将连接器组件堆叠起来,并将其装配到和该连接器组件相同结构的另一个连接器组件。
堆叠装置包括:堆叠突起,从下主体横向突出;外壳附件片,从接地外壳的上下板横向伸出,其向下和向外弯曲,并连接到堆叠突起的上下表面;堆叠部分,包括至少一个接线夹,该接线夹具有水平伸出的夹孔,堆叠突起和外壳附件片插入到该孔。
堆叠部件包括多个具有相同结构的接线夹,通过接线夹上下表面之间的连接,接线夹堆叠起来并相互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除去电缆组件的每一电缆的表层,露出导线,然后,通过模具将所述每一电缆固定到电缆架;点焊连接节点的第一端至所述每一电缆的导线;将连接节点的第二端定位于外壳下主体的连接孔,然后,将外壳的上主体装配到下主体;将接地外壳装配到外壳,从而接地外壳覆盖外壳的上下表面。此时,上下主体通过超声波相互熔合。
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及其他目的、特性和优点,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将被清楚地理解。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性和优点,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原理构造的高速通信电缆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处于已装配状态下的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
图3是图2所示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示从连接器组件分离的堆叠部件接线夹。
图4是图3的相同视图,但图示的是装配到连接器组件的堆叠部件接线夹。
图5是图4的截面图,依A-A线截面;
图6是图4所示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
图7是图4的截面图,依B-B线截面;
图8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连接器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其中单独连接器组件通过堆叠部件堆叠并装配一体;
图9是图8的相同视图,但图示的是通过堆叠部件堆叠并装配一体的连接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被详细描述。图1和图2示出了组装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的过程,图3和图4示出了组装堆叠部件到图2所示的连接器组件的过程。进而,图5、6和7是图4所示连接器组件内部的截面图和侧视图。图8和图9是示出了通过六对堆叠部件来堆叠和组装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多个连接器组件的方法的透视图。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高速传输电缆的连接器组件包括电缆(或电线)架100,接线端组件110,具有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的外壳,接地外壳300,和堆叠装置。
在固定电缆12至保持电缆12在外壳中的常规位置的电缆架100时,导线12a通过剥掉其绝缘覆盖层的末端部分而暴露在外,电缆12在电缆架100中位于常规位置,然后通过模制固定到电缆架100上,从而,导线12a部分伸出电缆架100。电缆架100具有多个(最好是4个)装配接线片102,该片从上下表面伸出。接线片102插入到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的装配孔214,从而电缆架100能够确保位于并保持在外壳210和250中。各部分可以进一步通过塑料或者超声波焊接紧固一体,或者通过其他合适的本领域熟知并能在这种连接器组件中使用的固定方法。导线12a从电缆架100的前端向前伸出,并按以下所述连接到接线端组件110。
接线端组件110是电连接到相应外部通信装置的连接器的部件。接线端组件110在一个末端具有平的终端部分,导线12a点焊到该部分,在其他末端,两个弯曲的金属臂相互对立,从而外部配对连接器的每个连接插头能够伸缩自如地插入到两个弯曲的金属片中。进一步,5个接线端包括4个信号接线端112和位于信号接线端112中央的一个接地接线端114。
外壳包括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上主体210包括上主体板218、保持架装配孔214、上接地孔212和上主体夹216。上主体板218形似一块板,具有两个装配孔214,装配孔在后部形成并垂直贯通上主体板218。进一步,上接地孔212也垂直贯通上主体板218,上主体夹216固定到上主体板218的后端。
装配接线片102从电缆架100的上表面向上伸出,插入到装配孔214,使得电缆架100和上主体210容易相互装配,并防止电缆架100在装配后在外壳中移动。
上接地孔212在直接位于上述接地节点114上部的位置形成,从而使得接地外壳300的上接地片312容易地连接到接地接线端114。也就是说,上接地片312贯通插入到上接地孔212,并连接到位于外壳210和250的接地接线端114。
同时,下主体250包括侧壁258、连接孔260、隔板262、隔板伸出部262a、下接地孔264、保持架装配孔214、翼片266、第一堆叠伸出部408、第二堆叠伸出部412、第三堆叠伸出部406、下主体夹268、外壳装配槽254、电缆装配座256、电缆架座251和连接节点座262b。
两个侧壁258向上垂直伸出并纵向延伸,形成在下主体250的对面侧。两个隔板262连接到侧壁258的内表面,四个具有相同长度的隔板262和连接到侧壁258的内表面的隔板262之间间隔常规距离。因此,上述的接地接线端114和信号接线端112位于隔板262之间形成的5个位置,也就是,在连接节点座262b中。此时,隔板262的长度和间隔由已置位的接地接线端和信号接线端(114和112)决定。
进而,下接地孔264从在上述的隔板262之间形成的接线端座垂直贯通到中央端子座262b的底部而形成。也就是说,下接地孔264直接形成在上主体板218的上接地孔下。所以,接地接线端114位于形成在上接地孔212的中央连接节点座262b。
水平延伸的连接孔260贯通隔板262的前端形成,也就是说,通过下主体250的前端,因此相应的外部装置的连接器插头可以贯通插入连接孔260。此时,隔板262的延伸部分形成一个前壁,连接孔260是通过前壁而形成的。也就是说,隔板262从连接孔260延伸到电缆架100的前端。
每个隔板262具有隔板伸出部262a,该伸出部纵向延伸并从隔板262的上端向上伸出。隔板伸出部262a插入到上主体210的上主体板218的下表面形成的隔板槽中(未示出),因此,使得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更加牢固地安装。
用于接收电缆架100的电缆架座251形成在隔板262的后面。电缆架座251具有对应于电缆架100的形状,因此电缆架100能恰好插入到电缆架座251。在本实施例,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的后部成角度切削以具有对应于电缆架100后部的形状。
进一步,电缆架座251最好具有两个装配孔214,两个在电缆架100下表面形成的装配接线片(未示出)插入该孔中。在初始装配阶段,保持架装配孔214引导电缆架100容易地置位于电缆架座251,并防止电缆架100在装配后在外壳中移动。电缆装配座256都最好具有在形成在下主体250背面的下主体夹区域268中的凹形,从而电缆组件10位于电缆装配座256中。相似的电缆装配座256也形成在上主体210的上主体夹216中。
装配接线片(未示出)从上主体210的上主体夹216的下表面伸出,装配槽254均具有和装配接线片对应的形状,并形成在下主体250的下主体夹部分268的上表面上。当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装配为一体时,装配接线片插入到装配槽254中。因此,当下主体250的隔板伸出部262a和外壳装配伸出部分别插入到上主体210的隔板装配槽(未示出)及下主体250的外壳装配槽254时,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相互装配在一起。
两个翼片266从下主体250的对面侧壁258横向伸出。第一堆叠伸出部408、第二堆叠伸出部412以及第三堆叠伸出部406形成在每一个翼片266后面。第一堆叠伸出部408包括从翼片266后部向外延伸的水平部和从水平部的外端上下延伸的垂直部。第一堆叠伸出部408置位在接线夹孔404中,该接线夹孔在堆叠部件400(下文将描述)的内表面的相对端形成。
第二堆叠伸出部412从侧壁258向外伸出,插入到夹槽41 0(下文将描述)。第三堆叠伸出部406和第一堆叠伸出部408形状相似,在第二堆叠伸出部412两侧形成,并且也插入到堆叠部件400的夹槽410。第一堆叠伸出部408、第二堆叠伸出部412、第三堆叠伸出部406以及堆叠部件400将在下文中再次阐述。进一步,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通过超声波相互熔和在一起,从而使得装配和电缆支撑更加牢固。
接地外壳300是形成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外表面的部件,连接到外壳中的接地接线端114从而使得连接器组件接地。接地外壳环绕整个连接器外壳的上下表面,通过其接线端区域和连接器的电缆接线端区域提供基准接地。接地外壳300最好由传导材料的单板构成,比如金属板或类似物,并包括上外壳板310、下外壳板320、连接两个外壳板的连接桥330、上接地臂312、下接地臂322、上外壳板伸出部314a、下外壳板伸出部314b和弹性片316。接地外壳从连接器外壳的前配合面延伸至电缆架100上部。通过这种方式,向外壳内信号接线端提供了完整的屏蔽。优选地,上下接地板310、320具有相同长度。
上外壳板310形似一块板,具有形成在上外壳板310中心部分的上接地臂312,上外壳板310被切削并从上接地臂312的外围部分向下弯曲。由于上接地臂312如上所述呈字母L形向下弯曲,上接地臂312贯通插入到上主体210的上接地孔212,并电连接及点焊至位于连接节点座262b的接地接线端114,从而使得连接器组件接地。
同时,上外壳板310具有从上外壳板310水平中心部分向下弯曲的相对侧部分。前面的上外壳板310的每一相对侧部分的一部分被分离,并从上外壳板310水平中心部分以一个预定角度向外伸出,从而以悬臂形式形成弹性侧臂316,该臂能在上下接地板310、320的顶部板和底部板方向上弹性移动。当连接器组件和相对配合连接器结合时,弹性臂316向配合连接器在向外方向上施加一个弹性力,从而防止连接器组件和配合连接器轻易分离。可以为使用上或下接地板310、320中的一个的连接器提供一个或两个这样的臂。
两个上外壳板伸出部314a从弹性臂316后面的上外壳板310侧部后面向下伸出,从而上外壳板伸出部314a能插入第一堆叠伸出部408。由于每一个上述第一堆叠伸出部408连接到侧壁258,每一个上外壳板伸出部314a插入到侧壁和第一堆叠伸出部408之间。
两个上外壳连接板414a在上外壳板310的侧部形成。每一个上外壳连接板414a形成在上外壳板伸出部314a之间,具有一个对应于第二堆叠伸出部412的宽度,也就是,具有一个使得上外壳连接板414a能插入到两个第三堆叠伸出部406之间的宽度,并且上外壳连接板414a向下伸出,然后向侧面弯曲从而形成字母L的形状。
由于每一个上外壳连接板414a具有一个使得上外壳连接板414a能插入到两个第三堆叠伸出部406之间的宽度,并具有字母L的形状,上外壳连接板414a连接到侧壁258的侧表面以及第二堆叠伸出部412的上表面,然后插入到堆叠部分400的夹槽410。下外壳板320的下外壳连接板414b以上述相同方式连接和装配,下面将会描述。
上外壳板310的后部具有对应于上主体夹216的角形。下外壳板320和上外壳板310非常相似,下外壳板320有一个具有向上伸出的中心部分的下接地臂322,最好呈倒U形,即使其他形状也能用于向接地臂提供连接功能。
由于下接地臂322如上所述向上伸出,下接地臂322贯通插入下接地孔264,电连接到接地节点114,从而使得连接器组件接地。因此,当接地外壳300装配时,接地外壳300的上外壳板310的上接地板312贯通插入上主体210的上接地孔212,并连接到位于外壳的接地节点114的上表面,接地外壳300的下外壳板320的下接地板322贯通插入到下主体250的下接地孔264,并连接到位于外壳的接地接线端114的下表面。因此,上接地臂312、接地接线端114和下接地臂322相互重叠,并相互点焊,从而形成一个三层结构。
同时,连接桥330形成在上下外壳板310及320的前端之间。连接桥330形成四条带的形状,连接上下外壳板310及320以定义对应配合连接器插头通过的配合孔260的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宗旨,堆叠装置是用来堆叠多个连接器组件以形成一个整体的部件。堆叠装置包括包含至少一个具有分离表面402和夹槽410的接线夹401的堆叠部件400、每一个连接器组件的下主体250的第一堆叠伸出部408、第二堆叠伸出部412、第三堆叠伸出部406以及每一个连接器组件接地外壳300的上外壳板310和下外壳板320的上外壳连接板414a和下外壳连接板414b。
每个接线夹401都由合成树脂制成,被装配在下主体250的叶片266的后面,并具有在接线夹内纵向延伸的夹槽401。每个夹槽410具有能够接收第二堆叠伸出部412和第三堆叠伸出部406的形状。
在堆叠部件400中,接线夹401的分隔表面402相互连接,所以接线夹401平行延伸到对方,并相互垂直堆叠。因此,堆叠部件400可能包括必需数量的接线夹401,其分隔表面402相互连接,与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的数量相当。因为每个接线夹401由合成树脂制成,所以每个接线夹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通过刀具容易地与堆叠部件400的其他接线夹401分隔开。例如,最初制造的堆叠部件400可能具有六个相互连接的接线夹401,可以根据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的数目通过刀具被相互分隔开。
通过上述的堆叠部件400,在堆叠连接器组件时,首先相互组装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然后组装接地外壳300和已组装的外壳。此时,形成在上下外壳板310和320的后部的上部外壳连接板414a和下部外壳连接板414b位于下主体250的侧壁258的外表面和第二堆叠伸出部412的上下表面。
然后,与上部外壳连接板414a和下部外壳连接板414b一体的每个第二堆叠伸出部412插入到堆叠部件400的夹槽410中。此时,第三堆叠伸出部406、第二堆叠伸出部412以及和第二堆叠伸出部412的上下表面接触的上部外壳连接板414a和下部外壳连接板414b位于夹槽410中。
由于多个接线夹401可以通过分隔表面402相互连接,并通过刀具容易的分隔开,所以,在连接器组件相互堆叠后,连接为一体作为一个堆叠部件400的多个接线夹401能同时装配到必需数目的连接器组件。
当堆叠部件400开始制造时,因为堆叠部件400包括相互连接的接线夹401,通过堆叠连接器组件,组装整体堆叠部件400的接线夹401,并将多余的接线夹401和组装接线夹401分隔开,必需数目的连接器组件就容易地组装成一体。
以下,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的组装方法将被描述。首先,用户剥去多个电缆12的端部的涂层并将接地导线相互连接,然后没有剥去部分的电缆12通过夹物模(insert-molding)固定,从而电缆12固定在常规位置。
然后,导线12a的剥去部分点焊至接线端12的端部。电缆架100和通过以点焊这种方式连接的接线节点112各自固定在上主体板218下主体250的端子座262中。此时,因为电缆架100有从电缆架100的上下表面伸出的保持架装配伸出部分102,保持架装配伸出部分102插入到下主体250的保持架装配孔214中,由此,电缆架100可以固定在下主体250的常规位置。
其后,从电缆架100的上表面伸出的保持架装配伸出部分102插入到上主体210的保持架装配孔214中,所以,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组装成一体。然后,装配好的上下主体210和250通过超声波相互熔合。
当超声波熔合完成时,接地外壳300的上外壳板310和下外壳板320打开,将装配好的外壳210和250放到接地外壳300的深处,然后接地外壳300的上外壳板310和下外壳板320关闭。此时,上外壳板310的上接地片312被电焊接,所以,上接地臂312、接地接线端114和下接地臂322按照三层布置方式相互点焊。
最后,接线夹401和第一堆叠伸出部408、第二堆叠伸出部412以及位于外壳210和250后部的第三堆叠伸出部406装配,从而根据本发明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被制造。
同时,为了制造多个连接器组件的一个单元或者叠片,连接器组件相互堆叠,然后包括至少相同数目的相互连接的接线夹401的堆叠部件400与第一堆叠伸出部408、第二堆叠伸出部412以及第三堆叠伸出部406装配在一起。
根据上述本发明,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组件的元件可以在单独制造后被集体组装,然后被堆叠并和具有同样结构的其他连接器组件组装。同样,根据本发明,电缆可以被定位和固定在连接器组件的常规位置,从而防止故障连接。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高速通信电缆的连接器组件和制造方法中,传统的最终插入注模步骤被组装步骤代替,从而减少了制造的费用,简化了制造过程,提高了产率。
尽管为了说明的目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被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所述的范围和精神时,能认识到各种改进、增加和替代是可能的。
权利要求书
(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高速连接器,用于连接至少一条电缆至配对连接器,所述电缆具有多个信号导线以及至少一根接地导线,所述高速连接器包括:
保持架(100),用来保持电缆(12)自由端在预选定位置;
多个传导信号接线端(112)及一根接地接线端(114),每一信号(112)和接地(114)接线端在接线端的相反端包括用于终结所述电缆(12)信号和接地导线的终端和连接末端;
绝缘外壳,由上下主体部分(210,250)互相接合形成,外壳具有用于匹配配对连接器的配对面和用于接合所述电缆(12)的电缆面,上下主体部分(210,250)共同支承电缆架和位于外壳(210,250)内的所述接线端(112,114),上主体部分(210)具有贯通所述上主体部分(210)的上接地孔(212),下主体部分(250)具有贯通所述下(250)主体部分的下接地孔(264);
所述外壳(210,250)进一步包括沿配对面形成的多个配对开口(260),每一配对开口(260)连接到所述连接器的单独一个接线端(112,114);
接地外壳,充分包围所述外壳的上下主体部分(210,250)并包括通过连接桥(330)在接地外壳上下板(310,320)之间延伸形成的多个开口,这些开口对应和匹配于所述外壳配对开口(260),所述接地外壳(310,320,330)进一步包括接地臂(312,322),接地臂在所述外壳(210,250)中与所述接地接线端(114)电连接及机械连接,从而提供完全封闭所述连接器的接地外壳,其特征在于:
接地外壳的至少一个接地臂(312,322)与接地接线端(114)电连接及机械连接,从而保持接地外壳于参考电势,因此提供充分包围封闭于所述连接器内信号接线端(112)的电屏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下主体部分(250)包括多个在所述下主体部分(250)上纵向延伸的侧壁(258),从而定义多个接线端-接收隔板(262),所述接线端(112,114)被布置在这些隔板之间的接线端-接收隔板(26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部分通过超声波焊接相互熔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上主体(210)和下主体(250)部分包括多个装配孔(214),所述电缆架(100)包括多个伸出的装配接线柱(102),装配接线柱(102)接入到所述装配孔(214)中,从而在所述外壳中固定所述电缆架(10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具有多个电缆导线(14)的所述电缆(12)连接到所述接线端(112,114)。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地外壳包括具有上接地臂(312)的上接地板(310),以及具有下接地臂(322)的下接地板(320),其中上接地臂(312)延伸通过所述外壳上接地孔(212)与所述接地接线端(114)接触,下接地臂(322)延伸通过所述外壳下主体部分(250)与所述接地接线端(114)接触;以及
多个连接桥(330),连接桥将所述上下接地板(310,320)的前端连接在一起,并进一步定义对应和匹配所述外壳配对开口的配对开(26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上下接地臂(312,322)从相反侧连接所述接地接线端(114),从而定义一个三层接地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上下接地板(310,320)均具有在所述外壳配对面和所述电缆架(100)之间延伸的长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上下接地板(310,320)具有相同长度。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上下接地臂(312,322)分别在所述接地外壳上下接地板(310,320)的中心部分形成。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接地外壳上下接地板(310,320)包括横向形成置位并用于连接所述配对连接器的横向部分的弹性片(315)。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接地外壳上下接地板(310,320)包括横向形成置位并用于连接所述配对连接器的横向部分的弹性片(316)。
13.一种用于制造高速电缆的连接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去除电缆(12)外部绝缘露出电缆(12)导线(14),将电缆固定到电缆架(100);
连接电缆导线(14)至传导接线端(112,114);
将接线端定位在具有下主体部分(250)和上主体部分(210)的绝缘外壳中,这两部分定义连接器外壳;以及
在绕连接器外壳延伸的接地外壳(310,320,330)中封闭连接器外壳,从而接地外壳(310,320,330)充分覆盖相对的上主体部分(210)和下主体部分,并充分地包围和屏蔽传导接线端(112,114),该方法的特征在于:
外壳主体部分(210,250)中的信号接线端(112)上的电信号被接地外壳上接地板(310)屏蔽,其中上接地板(310)通过传导连接桥(330)电连接以及机械连接到接地外壳下接地板(320)。
Claims (13)
1.一种高速连接器,用于连接至少一条电缆至配对连接器,所述电缆具有多个信号导线以及至少一根接地导线,所述高速连接器包括:
保持架,用来保持电缆自由端在预选定位置;
多个传导信号接线端及一根接地接线端,每一信号和接地接线端在接线端的相反端包括用于终结所述电缆信号和接地导线的终端和连接末端;
绝缘外壳,由上下主体部分互相接合形成,外壳具有用于匹配配对连接器的配对面和用于接合所述电缆的电缆面,上下主体部分共同支承电缆架和位于外壳内的所述接线端,上主体部分具有贯通所述上主体部分的上接地孔,下主体部分具有贯通所述下主体部分的下接地孔;
所述外壳进一步包括沿配对面形成的多个配对开口,每一配对开口连接到所述连接器的单独一个接线端;
接地外壳,覆盖所述外壳的上下表面,包括对应和匹配所述外壳配对开口的多个开口,所述接地外壳进一步包括接地臂,接地臂连接所述接地接线端至所述外壳,从而使得连接器接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下主体包括多个在所述外壳上纵向延伸的隔板,从而定义多个接线端-接收空间,所述接线端被布置在这些隔板之间的接线端-接收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上主体和下主体部分通过超声波焊接相互熔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外壳上主体和下主体部分包括多个装配孔,所述电缆架包括多个伸出的装配接线柱,装配接线柱接入到所述装配孔中,从而在所述外壳中固定所述电缆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电缆导线通过点焊连接到所述接线端终端部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地外壳包括具有上接地臂的上接地板,以及具有下接地臂的下接地板,其中上接地臂延伸通过所述外壳上接地孔与所述接地接线端接触,下接地臂延伸通过所述外壳下主体部分与所述接地接线端接触;以及
多个连接桥,连接桥将上下接地板的前端连接在一起,并进一步定义对应和匹配所述外壳配对开口的配对开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上下接地臂从相反侧连接所述接地接线端,从而定义一个三层接地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上下接地板均具有在所述外壳配对面和所述电缆架之间延伸的长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上下接地板具有相同长度。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上下接地臂分别在所述接地外壳上下接地板的中心部分形成。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接地外壳上下接地板包括横向形成置位并用于连接所述配对连接器的横向部分的柔性连接臂。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接地外壳上下接地板包括横向形成置位并用于连接所述配对连接器的横向部分的柔性连接臂。
13.一种用于制造高速电缆的连接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去除电缆外部绝缘露出导线,将所述电缆固定到电缆架;
焊接电缆导线至多个传导接线端的终端部分;
定位接线端于绝缘外壳基座,将盖子装配在外壳基座上以定义连接器外壳;以及
装配接地外壳在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从而接地外壳覆盖所述外壳的相对的上下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2-0016336A KR100434230B1 (ko) | 2002-03-26 | 2002-03-26 | 고속통신용 케이블 커넥터 어셈블리 |
KR200216336 | 2002-03-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43747A true CN1643747A (zh) | 2005-07-20 |
CN100409500C CN100409500C (zh) | 2008-08-06 |
Family
ID=28673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80707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09500C (zh) | 2002-03-26 | 2003-03-26 | 接地技术改进的高速电缆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004767B2 (zh) |
JP (1) | JP4098725B2 (zh) |
KR (1) | KR100434230B1 (zh) |
CN (1) | CN100409500C (zh) |
AU (1) | AU2003218363A1 (zh) |
WO (1) | WO2003084003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05119A (zh) * | 2015-09-29 | 2016-02-03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455901B1 (ko) * | 2002-03-26 | 2004-11-06 | 한국몰렉스 주식회사 | 고속통신용 케이블 커넥터 어셈블리 적층구조 |
US20050112920A1 (en) * | 2003-11-21 | 2005-05-26 | Venaleck John T. | Cabl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
NL1026502C2 (nl) * | 2004-06-25 | 2005-12-28 | Framatome Connectors Int | Connector, connector-samenstelsysteem en werkwijze voor het samenstellen van een connector. |
US7484989B2 (en) | 2006-11-29 | 2009-02-03 | Ohio Associated Enterprises, Llc | Low friction cable assembly latch |
KR100795609B1 (ko) * | 2006-12-22 | 2008-01-21 | 차경완 | 반도체 검사장비 및 통신장비용 케이블 커넥터와 그제조방법 |
EP2293393B1 (en) * | 2008-06-04 | 2020-01-15 | Hosiden Corporation | Electric connector |
US9011177B2 (en) * | 2009-01-30 | 2015-04-21 | Molex Incorporated | High speed bypass cable assembly |
US8475177B2 (en) | 2010-01-20 | 2013-07-02 | Ohio Associated Enterprises, Llc | Backplane cable interconnection |
JP5863471B2 (ja) * | 2012-01-17 | 2016-02-16 | 日本オクラロ株式会社 | プラガブル光通信モジュール |
US9130311B2 (en) * | 2012-02-01 | 2015-09-08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Llc | Electrical connector |
TWM447609U (zh) * | 2012-07-20 | 2013-02-21 | Speedtech Corp | 傳輸高頻訊號之高密度連接器結構 |
US20160093985A1 (en) * | 2013-02-20 | 2016-03-31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High speed high density connector assembly |
KR101283509B1 (ko) * | 2013-04-05 | 2013-07-12 | 에스디(주) | 인서트 사출 성형용 접속단자 |
TWM468614U (zh) * | 2013-04-23 | 2013-12-21 | Chang-Fu Tsai | Led燈串的軟頭結構 |
HUE048413T2 (hu) * | 2013-09-25 | 2020-07-28 | Virginia Panel Corp | Nagysebességû adatmodul hosszú élettartamú adatkapcsolati eszközhöz |
KR101944361B1 (ko) * | 2014-01-06 | 2019-02-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
TWI618305B (zh) * | 2014-08-11 | 2018-03-11 | 英屬開曼群島商鴻騰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
JP6359410B2 (ja) * | 2014-10-02 | 2018-07-18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517349B2 (ja) | 2015-01-11 | 2019-05-22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回路基板バイパス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の構成要素 |
US10424856B2 (en) | 2016-01-11 | 2019-09-24 | Molex, Llc | Routing assembly and system using same |
WO2017127513A1 (en) | 2016-01-19 | 2017-07-27 | Molex, Llc | Integrated routing assembly and system using same |
CN206595424U (zh) * | 2016-10-05 | 2017-10-27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US10784605B2 (en) | 2017-12-05 | 2020-09-22 | Tyco Electronics Japan G.K. | Connector with a contact retained in a housing |
US10861622B2 (en) * | 2018-01-05 | 2020-12-08 | Tesla, Inc. | High-speed cable assembly |
US11260809B2 (en) | 2018-01-18 | 2022-03-01 | Tesla, Inc. | Wiring system architecture |
US11479189B2 (en) | 2018-02-12 | 2022-10-25 | Tesla, Inc. | High-speed-wiring-system architecture |
CN209169534U (zh) * | 2018-06-05 | 2019-07-26 | 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 | 高速互连组件 |
CN110707493B (zh) * | 2018-07-10 | 2021-08-31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中介转接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US10418734B1 (en) | 2018-07-26 | 2019-09-17 |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 Contact assembly for a straddle mount connector |
EP3723212B1 (en) * | 2019-04-11 | 2024-05-29 |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 Network connector module for a network connector |
WO2021061895A2 (en) * | 2019-09-24 | 2021-04-01 | Samtec, Inc. | Cable connector |
CN110690614B (zh) * | 2019-10-24 | 2024-05-03 | 深圳市壹鑫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一体式的rs-232连接器及其制备方法 |
KR102684418B1 (ko) * | 2019-11-14 | 2024-07-11 |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 케이블류 보호장치용 클램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케이블류 보호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40424A (en) * | 1990-03-08 | 1993-08-31 | Daiichi Denshi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H0770345B2 (ja) * | 1990-06-28 | 1995-07-31 | 株式会社エーユーイー研究所 | 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コネクタ |
JP3415889B2 (ja) * | 1992-08-18 | 2003-06-09 | ザ ウィタカ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NL9400321A (nl) * | 1994-03-03 | 1995-10-02 | Framatome Connectors Belgium | Connector voor een kabel voor hoogfrequente signalen. |
US5733146A (en) * | 1996-04-01 | 1998-03-31 | Block; Dale A. | Shield for modular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H1092506A (ja) * | 1996-09-11 | 1998-04-10 | Harness Sogo Gijutsu Kenkyusho:Kk | 多導体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JPH10255898A (ja) * | 1997-03-13 | 1998-09-25 | Yazaki Corp | 防水圧接コネクタ及び圧接方法 |
US6109976A (en) * | 1998-07-10 | 2000-08-29 | Berg Technology, Inc. | Modular high speed connector |
US6074223A (en) * | 1999-04-01 | 2000-06-13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Compact flash card having a grounding tab |
US6524135B1 (en) * | 1999-09-20 | 2003-02-25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Controlled impedance cable connector |
US6857899B2 (en) * | 1999-10-08 | 2005-02-22 | Tensolite Company | Cable structure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termination in the connector |
JP2001351723A (ja) * | 2000-06-09 | 2001-12-21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コネクタ構造 |
JP3651393B2 (ja) * | 2000-12-22 | 2005-05-25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198342B2 (ja) * | 2001-08-24 | 2008-12-17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ケーブルの電気コネクタ、そのコネクタ本体及びこの電気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KR100455901B1 (ko) * | 2002-03-26 | 2004-11-06 | 한국몰렉스 주식회사 | 고속통신용 케이블 커넥터 어셈블리 적층구조 |
US6641438B1 (en) * | 2002-06-07 | 2003-11-04 |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 High speed, high density backplane connector |
US6702616B1 (en) * | 2003-06-17 | 2004-03-09 | North Star Systems Corp. | Retaining terminal structure of connector |
-
2002
- 2002-03-26 KR KR10-2002-0016336A patent/KR100434230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
- 2003-03-26 JP JP2003581308A patent/JP409872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3-26 CN CNB038070782A patent/CN10040950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3-26 WO PCT/US2003/009010 patent/WO2003084003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3-03-26 US US10/508,851 patent/US700476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3-26 AU AU2003218363A patent/AU200321836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05119A (zh) * | 2015-09-29 | 2016-02-03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434230B1 (ko) | 2004-06-04 |
US20050148240A1 (en) | 2005-07-07 |
AU2003218363A1 (en) | 2003-10-13 |
WO2003084003A1 (en) | 2003-10-09 |
CN100409500C (zh) | 2008-08-06 |
JP2005522004A (ja) | 2005-07-21 |
US7004767B2 (en) | 2006-02-28 |
KR20030077289A (ko) | 2003-10-01 |
JP4098725B2 (ja) | 2008-06-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43747A (zh) | 接地技术改进的高速电缆连接器 | |
CN100392917C (zh) | 具有层叠结构的高速电缆连接器 | |
US9843148B2 (en) |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7758374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wire management members with low profile | |
US7090534B2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alignment device | |
CN1228888C (zh) | 带有多触点接地屏蔽件的连接器组件 | |
US7249974B2 (en) | Shielded jack assemblie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a cable termination | |
CN1128486C (zh) | 高性能的接线系统 | |
CN201252170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1244959A (zh) | 连接器,尤其是具有集成pcb组件的直角连接器 | |
US7591686B2 (en) | Communications connectors with jackwire contact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
US20220368077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ground bar and a ground bridge connected to the ground bar and to a ground contact | |
CN1068683A (zh) | 电线连接块装置 | |
CN1407668A (zh) | 屏蔽电缆的电连接器,该连接器本体及该电连接器之制造方法 | |
CN1260612A (zh) | 屏蔽连接器和屏蔽连接器组以及连接屏蔽连接器和屏蔽线的方法 | |
KR101147598B1 (ko) | 전기커넥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 |
CN1672296A (zh) | 用于电缆的电子连接器 | |
CN1202987A (zh) | 带屏蔽接头的扁形电缆 | |
CN2800590Y (zh) | 电连接器 | |
CN2449381Y (zh) | 线缆电连接器组合 | |
CN1108652C (zh) | 制造接触组件的方法 | |
CN1574464A (zh) | 多极同轴电缆用连接器及电连接器 | |
CN109256643B (zh) | 高速连接器模组 | |
CN113241538A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2694537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