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2552A - 二极管电路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极管电路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02552A CN1602552A CNA028247531A CN02824753A CN1602552A CN 1602552 A CN1602552 A CN 1602552A CN A028247531 A CNA028247531 A CN A028247531A CN 02824753 A CN02824753 A CN 02824753A CN 1602552 A CN1602552 A CN 160255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semiconductor layer
- contact
-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 semi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64/00—Electrodes of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D64/2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10D64/23—Electrodes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scillated or switched, e.g. sources, drains, anodes or cathod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00—Diodes
- H10D8/50—PIN diod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4/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 H10D84/201—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only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00 or H10D8/00, e.g. RLC circuits
- H10D84/204—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that comprise only semiconducting layers, e.g. on Si wafers or on GaAs-on-Si waf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only components covered by H10D1/00 or H10D8/00, e.g. RLC circuits of combinations of diodes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8—Amorphous silicon PV cells
Landscapes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二极管电路及其制造方法。一种二极管电路,包括一pin二极管结构(10),其中n半导体层是一埋入层(32),于其上通过外延淀积方法沉积i区域(34),且其中一p半导体层(36)被导入外延淀积层内。p半导体层的接触(38)以及n半导体层(32)的接触(44,46)被设置于半导体基板(20)的相同的主表面上,使得具有一集成电容(14),一集成电阻(12)及/或一集成电感(16)的集成是可能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极管电路,尤其是关于集成二极管电路。
背景技术
EP 1146567 A1公开了一种二极管以及其制造方法。此二极管之实施例是一pin二极管,并包括于其上沉积一轻度掺杂n导电区域之重度掺杂n导电硅基板。于该轻度掺杂n导电区域之上设置有一重度掺杂p导电区域。该轻度掺杂区域是通过在该重度掺杂硅基板上之外延(epitaxy)所形成,而其中该重度掺杂p导电区域是通过该外延区域中之植入所产生。在平面视图中为圆形之pin二极管包括一隔离沟槽(trench)延伸环绕该主动二极管结构并形成其限制。此二极管通过设置一电极于重度掺杂p导电区域上以及通过沉积,在背后(back side)薄化之后,一背后接触于重度掺杂n导电硅基板之背表面上。通过提供隔离沟槽,空乏区域(depletion region)之延伸,以及因此二极管的电容与该上部电极解耦合,因此空乏区的延伸可以独立于电极的尺寸而被选择。这允许较短的切换开/关时间,这对于pin二极管被当成高频开关使用时尤其需要。
为设置此种二极管至一电路内,必须提供外部的HF耦入网络(couple-in network),以及额外具有一偏压馈入网络,因此二极管可于一高频电路中被使用。此半导体二极管因此必须在外部为该HF耦入与一高通(highpass),该HF耦出(couple-out)之高通(high pass),以及该偏压馈入之低通(low pass)接触。
此概念的缺陷在于区域消耗相当高。此外,需要复杂且因此昂贵的处理步骤以便获得外部连接的接触,例如通过打线(bonding)。此外,会导入使用打线之外部接触产生额外的寄生效应,尤其是打线的导电性有问题的效应,其一方面仅可被仿真,且因此很不好地被列入电路没计时的考虑,且另一方面,降低整个电路的截止频率(cut-off frequency)。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之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极管电路及产生二极管电路之方法,其较不昂贵且就区域消耗考量时是较好的。
此目的通过依据权利要求1的二极管电路以及权利要求15的产生二极管电路之方法而达成。
本发明是以较好的及较不昂贵的电路可以通过集成二极管与供电网络在一起而达成的发现为基础。依据本发明,这通过一pin二极管被制造,其接触重度掺杂n区域及接触重度掺杂p区域之电极被设置在半导体基板之相同表面上而可达成。这是通过将p区域或n区域当成一「埋入层」而可获得。二极管之二端电被设置在半导体表面之相同表面上之结构使得二极管与其它的电路,例如电容,电阻或线圈的集成是可能的。
为了使得二极管与电容的集成是可能的,此二极管被形成于高电阻电路基板之上。
于较佳实施例中,埋入层通过在高电阻基板上的植入(implantation)而产生。此i层通过外延方法在埋入层上成长。高度掺杂p区域通过掺杂该外延层之一上部区域而产生。此埋入层的接触区域使用一沟槽而产生。以此沟槽蚀刻,电浆限制用之沟槽的协助,此pin二极管及与该埋入层分离之一集成的电容可在相同的基板中产生。当,除了该埋入层接触之沟槽之外,一隔离沟槽及一沟槽电容被形成,包围沟槽之外延区域将首先经过该沟槽(除了该隔离沟槽区域)而被掺杂。接着,提供一隔离层于沟槽的表面以获得电容介电质。这造成接触沟槽或埋入层用的沟槽也被隔离的结果。电流的传输不再经由实质上被填充导电物质之沟槽而发生,而是经由包围接触沟槽之掺杂区域。被填入导电材料以为接触埋入层之用的沟槽不再适合传输电流,因为它们已经被隔离。但是,其已发展为经由沟槽周围的电流传输之足够的。因此,不需外执行额外的步骤再次将电容介电质取出“接触沟槽”。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由和用以填充至集成电容沟槽内之材料相同之层所形成之一集成电阻在掺杂后被填入,并产生隔离。可以通过金属化薄片形成连接线。当数个金属薄片呈现时,也经由被填充金属之孔与二极管连接之集成电感,电容及电阻,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于金属化薄片上产生。
附图说明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而被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具有一pin二极管,一集成电容,一集成电阻以及一集成电感的集成电路的剖面图;以及
图2是电路图,用以说明二极管对无源组件的较佳集成连接,其可经由图一金属化结构获得。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图1及图2详细解释之前,将参照pin二极管之一般的操作模式。通常,pin二极管包括一轻度掺杂或无掺杂本征区域(intrinsic region)。此本征区域与p掺杂及n掺杂区域相较之下具有较大的延伸。当施加一截止电压(cut-off voltage)至pin二极管时,此i区域很快地清除所有的自由电荷载子且空间电荷区域伸及整个i区域。这产生的效应为pin二极管在反向具有极低的截止电容,在200与300fF范围之间。
但如果此二极管被正向偏压(forward bias),此i区域充满电荷载子且p区域与i区域之间的扩散电容很大。此外,二极管的欧姆(ohmic)电阻极低,因为i区域充满自由电荷载子。
pin二极管因此可被视为受控的电阻,在正向中,具有极小的值,且其中在流动方向的电容也非常大。对施加至pin二极管之高频信号而言,这表示由于小的欧姆电阻,会产生小的衰减,且高的扩散电容代表高频信号之短路(short circuit)。但对于pin二极管反向偏压(reverse bias)而言,高频信号看见一极高的欧姆电阻,以及一极小的串联电容。此pin二极管因此代表一高频开关,当二极管正向偏压时开关为关(closed),而当二极管反向偏压时开关为开(open)。
接着,本发明pin二极管及和无源组件的接触将参照图一来讨论。图一表示具有一pin二极管10,一集成电阻12,一集成电容14,以及一集成电感16之集成电路之剖面图。在一平面图中,此pin二极管可以,例如,以圆形或矩形的方式实施。这在理论上对电阻,集成电容及集成电感而言也是正确的,其中为简化之故,选择在平面图上为矩形的形式做为集成电阻。
图一所示之集成电路包括半导体基板20以及金属结构22,其中金属结构22于本导体基板被产出之后被沉积在半导体基板20之上。此半导体基板20通过提供一基底半导体基板30而产生。一层32被形成于该基底半导体基板30之内,例如通过植入,其将于稍后-外延之后-被当成埋入层使用。在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埋入层32是一重度n掺杂层。如从图一所见,重度n掺杂层被限制在pin二极管10之区域。在集成电容14及集成电阻14及集成电感之下没有此埋入层32。应该说明的是基底半导体基板30较佳者为一高电阻基板,因此,例如,集成电容14主动与集成pin二极管隔离。基底半导体基板30之基板的区域中之重度掺杂层32的产生可以,例如,通过光学微影技术以及离子植入,例如通过离子扩散,产生。
通过外延方法,轻度n掺杂甚至为本征,亦即其掺杂浓度通常比埋入层32之掺杂浓度,同时也比第一半导体层36之掺杂浓度,的数值小数个级数(order),之第三半导体层34,被成长于形成具有第二掺杂型态n之第二半导体层之埋入层32之上。第一半导体层36,其通常为重度p掺杂,通过于第二半导体层34内掺杂一区域化区域而产生。此pin二极管因此包括一p层36,接下来是一i层34,再接着是半导体基板20内之n层32。第一半导体层36,其于图一中被表示为p掺杂,通过第一接触38而被接触。第一接触38包括被填充钨且穿过第一隔离层40及第二隔离层42之孔。
此埋入层32通过包括被掺杂于第二半导体层34内之一区域44之一第二接触而被接触,随后将进行解释。第二接触更包括被填充钨材料之一穿孔46,其可被连接至其它组件,如同第一接触38的情况般,通过连接线层48。连接层48左边空处应,例如包括铜区域,而图1以黑影线方式呈现之区域是表示一隔离层。于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中,pin二极管更包括一隔离沟槽50沿主动i区域延伸,其使得正向偏压pin二极管中的电荷载子限制是可能的,且因此导致短的切换开/关时间,如EP 1146567 A1所述。
图1所示之金属结构22更包括,除了也被称为第一金属层之交叉连接线层48之外,一第一缝隙层52,一第二金属层54,一第二缝隙层56以及一第三金属层58。由层40及42形成之层也称为钨层,因为第一及第二接触之钨栓被形成于该处。
在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中,以下的垂直尺寸对个别的层而言是较佳的。金属层M1(48)通常具有600nm的延伸。第一缝隙层52通常具有900nm的延伸。第二金属层M2(54)通常具有2.5μm的延伸。第二缝隙层56通常具有1至2μm的延伸。第三金属层M3(58)通常具有2.5μm的延伸。
集成电容后续将被详细处理。集成电容包括一第一电容电极60a,60b以及一第二电容电极62。电容介电质通过一隔离层64所形成。第一电容电极60a/60b通过一或数个钨栓连接至交叉连接线层48。相同的情况也适用于第二电容电极62,其亦通过钨栓68连接至交叉连接线层48。
第一电容电极60a/60b包括填充导电材料之沟槽,例如,重度掺杂的n+多晶硅。它们经由隔离层64被包围外延层34中之沟槽的重度掺杂区域65所包围,其中此重度掺杂区域65实际上形成第二电容电极。沟槽62因此不被当成传输电流之用,但沟槽62附近以导电方式连接至钨栓68则被使用。沟槽62因此被称为哑沟槽,其本身对电流传输没有贡献,因为它们通过隔离层64与周围的导电区域65隔离,但它们对于产生重度掺杂区域65而言是需要的。此处,使用与pin二极管之埋入层之第二接触相同的原理,其中沟槽对于产生导电区域44而言也是需要的,但是当电路被完成时,不能被用以当成传输电流之用,因为在较佳实施例中自沟槽移除这个被当成电容介电质之隔离材料是复杂的,虽然在原则上是可执行的。
集成电感16通常被形成于金属层M3(58)及/或M2(54)之内,且因此被形成为螺旋形式。其可于一金属层内延伸,其中二端可通过穿孔被拉至连接线层48。此电感也可被设置于二金属层之内,其中螺旋的内部端点可以,例如,经由缝隙层56从第三金属层58被拉下至第二金属层54,以便防止所谓的电感内所需的桥(bridge),其被设置于一单一金属层内应仅可在一侧被接触。
此集成电阻包括一区域70定义一电阻以及一第一端71及一第二端72。定义电阻之区域70被定义在较低的隔离层42上且通过钨栓71及72被拉至连接线层48。区域70的材料较好和填充至集成电容,及pin二极管之沟槽内之材料或pin二极管之埋入层之接触相同。
接着将处理依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之图一所示电路的产生。
首先,提供高电阻基底半导体基板30,其中区域化埋入层32随后通过n掺杂而产生。接着,低电阻外延层34在整个基底半导体基板上成长,亦即在埋入层及在基底半导体基板不具有重掺杂之次区域中。接着,第一重p掺杂半导体层36被形成于外延层之内,于是半导体基板20的整个表面现在被提供隔离层42。在即将产生第一接触,第二接触及电容用之蚀刻之沟槽之区域内移除隔离层。随后执行沟槽蚀刻,其中沟槽至少有部份伸过第三半导体层34,亦即外延层。当隔离沟槽50被使用时,沟槽必须伸过整个外延层34。当隔离沟槽50未被使用时,沟槽必须伸越外延层34至穿过沟槽之被掺杂区域「达到」该埋入层32。
在埋入层32及电容结构二者之接触用之蚀刻沟槽之后,较好使用PoCl扩散以重度掺杂沟槽附近的区域65及44。在完成掺杂之后,具有电容介电质效应之隔离层在沟槽区域中成长。此隔离层也被导入第二接触44之沟槽内,因为这些沟槽将被覆盖,否则将导致更复杂及昂贵的步骤。接着,在沉积隔离层64之后,沟槽填充导电材料。在此步骤中,产生由与沟槽内之材料相同之材料做成之电阻12之区域70。此处,n-掺杂多晶硅是较佳的材料。之后,第二隔离层44被沉积在整个所产生的表面上。接着,钨栓用的穿孔被定义在此层内,产生并填入钨。接着,另一层48,52,54,56及58通过总是制造一薄隔离层(例如76)于该等层之间而被产生,于其上一厚隔离层随后被沉积,其中产生穿孔接触,集成电感或连接线层用之想要的金属结构。
图一仅表示二极管,电容,电阻及线圈(电感)在集成电路之设置而无独立组件互相连接的图式。组件的联机较佳者在连接线层48中发生,但也可发生在任何其它设置于连接线层48之上的层。此HF输入,HF输出,控制输入以及控制输出(电路接地端)通常在第三金属层58中实现,因为其可立即为外部所使用。但是如果图一所示之集成pin二极管是一大电路之一部份,此输入/输出也可在另外的层实现,因为他们被金属结构22中之邻近组件所控制。
无源接触之较佳实施例将参照图2而被详细说明。被称为“1”之输入代表输入二极管用之供电电压用之一控制输入(CTRL)。在图2之第二输入被称为“2”,代表接地(ground)输入。图2的第三输入被称为“3”是用以输入高频输入信号(HF IN)。此HF输出信号(HF OUT)可在图二中被称为“4”的输出端被输出。
提供电阻R1以将在输入端“1”输入之电压转换为二极管D用之电源电流。电容C1及电感L1形成二极管供电电流之低通(low pass)。输入3的直流解耦合以一电容C2发生。。较佳者也提供另一线圈L2于二极管D之输出与地之间以可形成直流返回路径,当直流返回路径未经由电路输出4发生时。在此情况中也可于输出4与阴极(亦即埋入的n层)之间提供一串连的电容C3。另一电阻R2使得二极管内储存的电荷可以消散,因此改善关闭时间。
较佳者,使电感L3与二极管D并联,该电感之尺寸是可形成具有二极管截止电容之一并联共振电路,当二极管在反向操作时,亦即负偏压,以等于在输入3输入之HF信号之平均频率的共振频率操作。因此,二极管的截止表现,亦即二极管在反向的阻抗,可增加,因为并联共振电路在共振理论上具有无限制的高电阻。做为其它的设计参数,可以使用电阻R3及电容C4,以将线圈L3的寄生组件列入考虑或获得,通常考虑图二所示电路之所有其它组件,最小的从HF输入3至HF输出4之可能正向转换参数,当二极管在反向操作时,亦即,当本发明集成pin开关是开(open)的时候。
图2所示之不连续组件可以图1所示之技术在一单一半导体基板上实现,并且可以依据图二所示之电路图被互相连接以获得具有HF耦入网络,HF耦出网络及偏压网络之集成二极管电路。
本发明之优点在于提供HF及DC偏压用之分离的输入/输出,其中通过本发明之整体集成可节省区域,且通过整体集成此电路可便宜地制造并产生的寄生效应具有比二极管通过外部组件连接之情况中所产生者少。
这是可能的,通过使pin二极管包括通过接触一埋入层之一侧向接触排列以及集成电容及集成电阻可被集成至pin二极管制程步骤中以及额外地使用高电阻基板,因此即使是具有高品质的集成电感有可被产生,因为没有如同低电阻基板情况所产生的大逆流损失发生。
此处要说明的是,可获得具有高品质的线圈,尤其是,当,与图一相反,金属结构之最小可能数字,且尤其是,没有一电容的低电阻区域呈现在电感之下时。
参考标号表
1 控制输入
2 接地输入
3 HF输入
4 HF输出
R1 集成电阻
R2 集成电阻
R3 集成电阻
C1 集成电容
C2 集成电容
C3 集成电容
C4 集成电容
L1 集成线圈
L2 集成线圈
L3 集成线圈
10 pin二极管
12 集成电阻
14 集成电容
16 集成电感
20 半导体基板
22 金属结构
30 基底半导体基板
32 n-半导体层
34 i-半导体层
36 p-半导体层
38 p-半导体层用之钨栓
40 隔离层
42 隔离层
44 第二接触的导电区
46 第二接触的钨栓
48 连接线层
50 隔离沟槽
52 缝隙层
54 第二金属层
56 第二缝隙层
58 第三金属层
60a,60b 第一电容电极
62 第二电容电极
64 电容介电质
65 掺杂的电容电极区域
66 钨栓
68 钨栓
70 具一定义电阻的区域
71 电阻之第一电极
72 电阻之第二电极
76 薄隔离层
Claims (19)
1.一种二极管电路,包括:
一半导体基板,具有一主表面,其中该半导体基板包括:
一第一掺杂型态(p)之一第一半导体层(36);
一第二掺杂型态(n)之一第二半导体层(32);以及
一第三半导体层(34)设置于该第一与该第二半导体层之间,其自由电荷之浓度小于该第一及该第二半导体层之自由电荷浓度,
其中该第二半导体层(32)系被埋入该半导体基板(20)之内之一层,
其中该第一半导体层(36)系分布于该半导体基板(20)之该主表面之上;
一第一接触(38),用于设置于该半导体基板之该表面上之该半导体层(36)之接触;以及
一第二接触(44,46),用于该埋入层(32)之接触,其中该接触从该半导体基板(20)之该主表面延伸至该埋入层(3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隔离沟槽(50)从该半导体基板之该主表面延伸至该埋入层(32)且实质上包围设置于该基板之该主表面上之该半导体层(36);
其中该第二接触(44,46)系设置于该隔离沟槽(50)之外并伸过该第二半导体层(3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该第二半导体层(34)内之一沟槽至少一部份从该半导体之该主表面延伸至该埋入层(32),
其中该第二接触(44,46)包括一重掺杂区域(44)设置于该第二半导体层(34)之内,该区域空间上设置于该第二半导体层(34)内之该沟槽周围,
其中该沟槽系通过一隔离层(64)与该重掺杂区域(44)隔离。
4.如前述权利要求的其中任一所述的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电容集成于该半导体基板内,包括一第一电极(60a,60b)以及一第二电极(62),其二者被设置于该半导体基板(20)之该主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容还包括:
一沟槽位于该第二半导体层(34)内;
一掺杂区域(65)位于该第二半导体层(34)内并设置于该沟槽之周围;
一隔离层(64)位于该沟槽内;
一导电材料位于该隔离层上及该沟槽内,其中该第一电极系连接于该沟槽内之该导电材料,以及
其中该第二电极连接至设置于该沟槽周围之该掺杂区域(65)。
6.如权利要求1至5的其中任一所述的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集成电阻(70)通过该半导体基板之该主表面上之一隔离层(42)与该半导基板(20)分离,并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之一区域(7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由导电材料制成之该区域包括一材料,其与设置于该第二半导体层(34)内之一电容之一沟槽内之材料相同,或与用于该第二接触之一沟槽中之材料相同。
8.如前述权利要求的其中任一所述的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集成电感(16)通过至少一隔离层(52)与该半导体基板分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感包括:
至少一圈;
一第一端连接至该圈之一端;
一第二端连接至该圈之另一端,
其中该圈系被形成为一层(58,54)内之一导电区域,其关于该基板之该主表面被设置于该至少一隔离层(40)之上,以该隔离层使该电感与该半导体基板(20)分离。
10.如权利要求1至9的其中任一所述的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
其中该半导体基板包括一高电阻基底基板(30),并包括一主表面且于其上设置该埋入半导体层(32)。
11.如权利要求1至10的其中任一所述的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连接线层(48),其中该连接线层系通过至少一隔离层(40)与该半导体基板(20)分离,
其中该连接线结构包括该至少一隔离层上之另一隔离层内之轨迹。
12.被形成一集成电路的如前述权利要求的其中任一所述的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HF输入信号HF输入端(3);
一HF输出端(4)用于一HF输出信号;
一控制端(1)用以输入一供电电压至该第一接触或该第二接触;
一接地端(2)用以分别输入一大电位至该第二或第一接触,
一集成电阻(R1)位于该控制端(1)与一中间点之间;
一第一集成电感(L1)位于该中间点与该第一接触之间;
一第一集成电容(C1)位于该中间点与该接地端(2)之间;
一第二集成电容(C2)位于该HF输入端(3)与该第一接触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至12的其中任一所述的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其中与另一电感串联之另一电感(L3)以及另一电容(C4)连接于该第一与该第二接触之间,
其中该另一电感(L3)的尺寸被设定为其形成具有该第一与该第二半导体层之间之一逆向偏压之一截止电容之一共振电路,该共振电路具有一共振频率,其接近于一HF输入端(3)输入之高频电压之操作频率。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
其中另一电感(L3)被设置于该第二接触与该接地端(2)之间,其中另一电阻(R2)连接于该第二半导体层与该接地端(2)之间;及/或
其中该另一电容(C3)连接于该另一半导体层与该HF输出端(4)之间。
15.一种制造二极管电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具有一主表面之一半导体基板,其中该半导体基板包括:
一第一掺杂型态(p)之一第一半导体层(36);
一第二掺杂型态(n)之一第二半导体层(32);以及
一第三半导体层(34)设置于该第一与该第二半导体层之间,其自由电荷之浓度小于该第一及该第二半导体层之自由电荷浓度,
其中该第二半导体层(32)系被埋入该半导体基板(20)之内之一层,
其中该第一半导体层(36)系分布于该半导体基板(20)之该主表面之上;
产生一第一接触(38),用于设置于该半导体基板之该表面上之该半导体层(36)之接触;以及
产生一第二接触(44,46),用于该埋入层(32)之接触,其中该接触从该半导体基板(20)之该主表面延伸至该埋入层(32)。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提供该半导体基板之步骤包括下列子步骤:
提供一高电阻基底半导体基板(30);
掺杂该高电阻基底半导体基板之一区域以产生该第二半导体层(32);
沉积一高电阻区域(34)于该第二半导体层(32)之上以产生该第三半导体层(34);以及
掺杂该第三半导体层(34)内之一区域以产生该第一半导体层(36)。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产生该接触的步骤包括下列步骤:
形成穿过该第二半导体层(32)之至少一部份之一沟槽;
掺杂该沟槽之一环境(44)以便于延伸至该第三半导体层(34)之该沟槽之该环境内产生一掺杂区域(44)。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产生该第二接触的步骤还包括下列步骤:
通过一隔离层隔离该沟槽之一表面并以一导电材料填入该沟槽。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于该产生该第二接触之步骤中,在相同时间于该第三半导体层内产生一电容沟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160829A DE10160829A1 (de) | 2001-12-11 | 2001-12-11 | Diodenschal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Diodenschaltung |
DE10160829.2 | 2001-12-1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02552A true CN1602552A (zh) | 2005-03-30 |
CN100521245C CN100521245C (zh) | 2009-07-29 |
Family
ID=7708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82475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1245C (zh) | 2001-12-11 | 2002-11-22 | 二极管电路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76546B2 (zh) |
EP (1) | EP1454364B1 (zh) |
CN (1) | CN100521245C (zh) |
AU (1) | AU2002363857A1 (zh) |
DE (1) | DE10160829A1 (zh) |
WO (1) | WO2003050885A2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56637A (zh) * | 2011-08-23 | 2013-03-06 | 南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电阻或电容的电路结构及其操作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48035B2 (en) * | 2002-12-12 | 2007-07-24 | Analog Devices, Inc. | Automatic test equipment pin channel with T-coil compensation |
US7491632B2 (en) * | 2005-11-10 | 2009-02-1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Buried subcollector for high frequency passive semiconductor devices |
WO2007131967A1 (en) * | 2006-05-15 | 2007-11-22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Integrated low-loss capacitor-arrray structure |
US7602027B2 (en) * | 2006-12-29 | 2009-10-13 |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
JP2008235403A (ja) | 2007-03-19 | 2008-10-02 | Toshiba Corp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9407213B2 (en) | 2012-09-14 | 2016-08-02 | Carlisle Fluid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voltage amplifier |
US20140124893A1 (en) * | 2012-11-02 | 2014-05-08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Varactor Diode, Electr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US9698214B1 (en) * | 2016-03-31 | 2017-07-04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 Capacitor stru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chip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US10083958B2 (en) * | 2016-10-13 | 2018-09-25 | Globalfoundries Inc. | Deep trench metal-insulator-metal capacitors |
FR3080948B1 (fr) | 2018-05-02 | 2025-01-17 | St Microelectronics Rousset | Circuit integre comprenant un element capacitif,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
WO2024257574A1 (ja) * | 2023-06-13 | 2024-12-19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子回路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581A (en) * | 1867-03-05 | Geobg-e wallace | ||
US71325A (en) * | 1867-11-26 | wallis | ||
US45617A (en) * | 1864-12-27 | Improvement in car-brakes | ||
DE3047870A1 (de) * | 1980-12-18 | 1982-07-15 |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 "pn-diod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
FR2559959B1 (fr) * | 1984-02-21 | 1987-05-22 | Thomson Csf | Diode hyperfrequence a connexions externes prises au moyen de poutres et son procede de realisation |
JP3306273B2 (ja) * | 1995-10-31 | 2002-07-2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集積回路とその製造方法 |
US6027956A (en) * | 1998-02-05 | 2000-02-22 | Integration Associates, Inc. | Process for producing planar dielectrically isolated high speed pin photodiode |
DE19940825A1 (de) * | 1999-08-27 | 2001-04-05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Kondensatorstruktur |
DE19956904C2 (de) * | 1999-11-26 | 2003-08-07 | United Monolithic Semiconduct | Integrierter Amplitudenbegrenzer bzw. Limit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integrierten Limiters |
EP1146567A1 (de) * | 2000-04-14 | 2001-10-17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Diode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
JP2001332561A (ja) * | 2000-05-22 | 2001-11-30 | Nec Corp | バイポーラトランジス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SG98398A1 (en) | 2000-05-25 | 2003-09-19 | Inst Of Microelectronics | Integrated circuit inductor |
CN1254026C (zh) * | 2000-11-21 | 2006-04-2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通信系统用仪器 |
-
2001
- 2001-12-11 DE DE10160829A patent/DE10160829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2
- 2002-11-22 WO PCT/EP2002/013138 patent/WO2003050885A2/de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2-11-22 AU AU2002363857A patent/AU200236385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2-11-22 EP EP02798316A patent/EP1454364B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1-22 CN CNB028247531A patent/CN10052124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6-10 US US10/865,509 patent/US717654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56637A (zh) * | 2011-08-23 | 2013-03-06 | 南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电阻或电容的电路结构及其操作方法 |
CN102956637B (zh) * | 2011-08-23 | 2015-09-23 | 南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电阻或电容的电路结构及其操作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54364B1 (de) | 2011-08-03 |
US7176546B2 (en) | 2007-02-13 |
WO2003050885A2 (de) | 2003-06-19 |
AU2002363857A1 (en) | 2003-06-23 |
DE10160829A1 (de) | 2003-06-26 |
CN100521245C (zh) | 2009-07-29 |
US20050040430A1 (en) | 2005-02-24 |
EP1454364A2 (de) | 2004-09-08 |
WO2003050885A3 (de) | 2003-09-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2377C (zh) | 具有分级基区的横向晶体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及制造方法 | |
CN2741189Y (zh) | 电容器 | |
US9105679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with barrier regions | |
CN101361194B (zh) | 用于快速恢复整流器结构的装置及方法 | |
US7868363B2 (en) |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 trench transistor | |
EP1833041A2 (en) |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 |
US20200020798A1 (en) | Power mosfet with an integrated pseudo-schottky diode in source contact trench | |
CN1602552A (zh) | 二极管电路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05508083A (ja) | ドレインコンタクトが改善されたトレンチ二重拡散金属酸化膜半導体デバイス | |
DE102013114346A1 (de) | Systeme und verfahren für integrierte bootstrap-schaltungselementein leistungstransistoren und anderen bauelementen | |
CN1617340A (zh) | 具有电容器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0304716B1 (ko) | 모스컨트롤다이오드및그제조방법 | |
US7238976B1 (en) | Schottky barrier rectifi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7250668B2 (en) | Integrated circuit including power diode | |
US20090166795A1 (en) | Schottky diode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20090250784A1 (en) |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elimination of process-related defects in poly/metal plate capacitors | |
CN1118872C (zh) |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88100546A (zh) | 双极型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的集成制造工艺 | |
CN1755944A (zh) | 包括ldmos晶体管的半导体器件 | |
US20210376145A1 (en) | Ldmos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523676A (zh) | 半导体装置 | |
CN1232299A (zh) | 半导体器件 | |
CN116598205B (zh) | 一种沟槽型mosfet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591800A (zh) | 改善高压元件结构的制造方法 | |
CN1630102A (zh) | 制造可变电容二极管的方法及可变电容二极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9 Termination date: 201811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