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1349A - 光学片组件和具有光学片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片组件和具有光学片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01349A CN1601349A CNA2004100905185A CN200410090518A CN1601349A CN 1601349 A CN1601349 A CN 1601349A CN A2004100905185 A CNA2004100905185 A CN A2004100905185A CN 200410090518 A CN200410090518 A CN 200410090518A CN 1601349 A CN1601349 A CN 16013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tardation films
- degree
- liquid crystal
- following
- angl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 G02F1/133562—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on the viewer sid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 G02F1/13356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on the back sid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02F1/133638—Waveplates, i.e. plates with a retardation value of lambda/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 G02F1/139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selectively controlled between a twisted state and a non-twisted state, e.g. TN-LC cell
- G02F1/139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based on orientation effects in which the liquid crystal remains transparent the liquid crystal being selectively controlled between a twisted state and a non-twisted state, e.g. TN-LC cell the twist being below 90°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04—Number of plate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4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4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 G02F2413/08—Indexing scheme related to G02F1/13363, i.e. to 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value of the compensation plates with a particular optical axis orient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扭曲角为±10度的液晶层。上偏光片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上基板之上,并且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主轴成47±10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与上偏光片之间,且包括260±10nm的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66±10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且包括140±10nm的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111±10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因此,优化了光学薄膜组件的光学状态,从而改善了图象的显示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片组件和具有这种光学片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是,本发明涉及一种能优化光学状态的光学片组件,以及具有这种光学片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LCD)。
背景技术
通常,反射型LCD装置采用从外部提供给该反射型LCD装置的自然光来显示图象,所以,在黑暗的地方,由于自然光的总量减少,会使图像的显示质量劣化。
透射型LCD装置采用由光源产生的人造光,例如背光,来在黑暗的地方显示高质量的图象。然而,透射型LCD装置的功耗比反射型LCD装置的功耗要大。因此,具有电池的便携式显示装置的尺寸将会变大。
透射-反射型LCD装置包括反射模式和在黑暗的地方采用人造光来显示高质量图像的透射模式。透射-反射型LCD装置也可在明亮的地方采用自然光来显示图象,因此透射-反射型LCD装置的功耗降低了。
透射-反射型LCD装置的光学状态由反射模式来确定,所以,光学状态的透射模式是关于黑颜色来设计的。因此,透射-反射型LCD装置的透射模式的光透射率下降了,以至于透射-反射型LCD装置的透射模式的光透射率会降至透射型LCD装置的光透射率的一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薄膜组件,其能优化光学状态,以提高光透射率、对比度和视角。
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具有该光学薄膜组件的液晶显示(LCD)装置。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上偏光片、上λ/2延迟薄膜及上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具有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上偏光片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上基板之上。上偏光片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层的液晶的主轴成大约37度到大约57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液晶布置在临近上基板的位置。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56度到大约176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01度到大约121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按照本发明另一方面的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和下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具有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下基板之下。上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钟方向,以相对于液晶层的液晶的主轴成大约38度到大约58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液晶布置在临近下基板的位置。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65度到大约85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度到大约1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和下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具有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下基板之下。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层的液晶的主轴成大约122度到大约142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液晶布置在临近下基板的位置。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95度到大约115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61度到181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的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上偏光片、上λ/2延迟薄膜及上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沿时钟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上偏光片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上基板之上。上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67度到大约87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81度到大约101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36度到大约156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及下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沿时钟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下基板之下。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8度到大约28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13度到大约133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度到大约1 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的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及下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沿时钟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下基板之下。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52度到大约172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47度到大约67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61度到大约181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上偏光片、上λ/2延迟薄膜及上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和下基板之间,并具有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上偏光片布置在上基板之上。上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按照相对于液晶层的液晶的主轴方向成大约37度到大约57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液晶布置在临近上基板的位置。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56度到大约176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01度到大约121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及下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并具有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下基板之下。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层的液晶的主轴方向成大约38度到大约58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液晶布置在临近下基板的位置。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65度到大约85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度到大约1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再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及下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并具有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下基板之下。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层的液晶的主轴成大约132度到大约152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液晶布置在临近下基板的位置。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95度到大约115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61到大约181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再一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上偏光片、上λ/2延迟薄膜及上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上偏光片布置在上基板之上。上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67度到大约87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水平方向成大约81度到大约101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36到大约156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再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及下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下基板之下。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8度到大约28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13度到大约133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度到大约1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再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及下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下基板之下。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52度到大约172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47度到大约67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61度到大约181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再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下λ/4延迟薄膜、上偏光片、上λ/2延迟薄膜和上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下基板之下。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8度到大约28度的角度形成的第一吸收轴。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13度到大约133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20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度到大约1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上偏光片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上基板之上。上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67度到大约87度的角度形成的第二吸收轴。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三光学特性Δnd3。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水平方向成大约81度到大约101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四光学特性Δnd4。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36度到大约156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d3”和“d4”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再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上偏光片、上λ/2延迟薄膜及上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大约62度到大约82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上偏光片布置在上基板之上。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上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6度到大约26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以大约64度到大约84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再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上偏光片、上λ/2延迟薄膜及上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上偏光片布置在上基板之上。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上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94度到大约114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59度到大约179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再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上偏光片、上λ/2延迟薄膜及上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上偏光片布置在上基板之上。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上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97度到大约117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64度到大约184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再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上偏光片、上λ/2延迟薄膜及上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上偏光片布置在上基板之上。上偏光片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00度到大约120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27度到大约47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94度到大约114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上偏光片、上λ/2延迟薄膜及上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沿时钟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230度到大约310度角的视角和大约62度到大约82度角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上偏光片布置在上基板之上。上偏光片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40度到大约160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56度到大约176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34度到54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上偏光片、上λ/2延迟薄膜及上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沿时钟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角的视角和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角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上偏光片布置在上基板之上。上偏光片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14度到大约134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38度到大约58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03度到大约123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下λ/4延迟薄膜、上λ/2延迟薄膜和上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大约62度到大约82度角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下基板之下。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5nm到大约155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之上。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155度到大约175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96度到大约116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下λ/4延迟薄膜、上λ/2延迟薄膜和上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角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下基板之下。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上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之上。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28度到大约48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上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94度到大约114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和下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角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下基板之下。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1度到大约21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59度到大约7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和下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沿时钟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230度到大约310度角的视角和大约62度到大约82度角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下基板之下。下偏光片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10度到大约130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95度到大约115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5nm到大约155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36度到大约56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和下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沿时钟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角的视角和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下基板之下。下偏光片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36度到大约156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52度到大约172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38度到大约58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下偏光片、下λ/2延迟薄膜和下λ/4延迟薄膜。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沿时钟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角的视角和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角的扭曲角的液晶层。下偏光片布置在下基板之下。下偏光片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50度到170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下λ/2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61度到大约181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下λ/4延迟薄膜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39度到大约5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在此,“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的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LCD装置包括反射型LCD装置、透射型LCD装置或具有多单元间隙的透射-反射型LCD装置。
因此,光学薄膜组件的光学状态和LCD装置得到了优化,以提高LCD装置的光的透射率、对比度和视角。另外,视角是一致的。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优点将更为清楚,其中: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LCD)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2是表示亮度与施加于图1所示的LCD装置的电压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透射-反射型LCD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表示当图3所示的LCD装置显示黑色时,亮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当图3所示的LCD装置显示白色时,亮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LCD装置的对比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11和12是表示当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显示黑色时,亮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13和14是表示当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显示白色时,亮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15和1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对比度和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1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18是表示图17所示的LCD装置的上光学薄膜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7所示的LCD装置的下光学薄膜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7所示的LCD装置的反射模式的横截面图;
图21是表示图17所示的LCD装置的透射模式的横截面图;
图22和23是表示当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显示黑色时,亮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图24和25是表示当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显示白色时,亮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以及
图26和2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对比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可以理解,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对下面描述的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进行改进,而不脱离本文公开的发明原理,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下面的特定实施例。而且,这些实施例将使揭示的内容全面和完整,并且通过例举而不是限制,这些实施例还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全面传达本发明的基本原理。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LCD)装置的横截面图。
参考图1,透射-反射型LCD装置10包括下偏光片11、布置在下偏光片11上的下λ/2延迟薄膜12、布置在下λ/2延迟薄膜12上的下λ/4延迟薄膜13、布置在下λ/4延迟薄膜13上的反射板14、布置在反射板14上的液晶层15、布置在液晶层15上的彩色滤光片16、布置在彩色滤光片16上的上λ/4延迟薄膜17、布置在上λ/4延迟薄膜17上的上λ/2延迟薄膜18和布置在上λ/2延迟薄膜18上的上偏光片19。当线性偏振光穿过延迟薄膜12、13、17和18时,线性偏振光可转变为椭圆偏振光或圆偏振光。同样,当椭圆偏振光或圆偏振光穿过延迟薄膜12、13、17和18时,椭圆偏振光或圆偏振光可转变为线性偏振光。另外,当线性偏振光穿过延迟薄膜12、13、17和18时,线性偏振光的方向可以改变。特别是,当线性偏振光穿过λ/2延迟薄膜12和18时,线性偏振光的方向改变了。另外,当线性偏振光和圆偏振光穿过λ/4延迟薄膜13和17时,线性偏振光和圆偏振光分别转变为圆偏振光和线性偏振光。
在透射模式,人造光顺序穿过下偏光片11、下λ/2延迟薄膜12、下λ/4延迟薄膜13、液晶层15、彩色滤光片16、上λ/4延迟薄膜17、上λ/2延迟薄膜18和上偏光片19以显示图象。
在反射模式,自然光顺序穿过上偏光片19、上λ/2延迟薄膜18、上λ/4延迟薄膜17、彩色滤光片16和液晶层15,直至穿过液晶层15的自然光被从反射板14反射。反射光顺序穿过液晶层15、彩色滤光片16、上λ/4延迟薄膜17、上λ/2延迟薄膜18和上偏光片19以显示图象。
图2表示亮度与施加于图1所示的LCD装置的电压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参考图2,当LCD装置包括正常的白模式,且将低电压施加于LCD装置时,LCD装置显示白色。当LCD装置包括正常的白模式,且将高于液晶层15的驱动电压的高电压施加于LCD装置时,LCD装置显示黑色。表示施加给LCD装置的电压与透射模式的亮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的形状,同表示施加给LCD装置的电压与反射模式的亮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的形状完全相同。
图3是根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透射-反射型LCD装置的分解透视图。LCD装置的LCD面板的参考方向是相对于LCD面板的水平方向。光的参考波长为大约550nm。
参考图3,液晶层15(图1所示)布置在阵列基板15T与彩色滤光片基板15C之间。对波长大约为589m的光,液晶层15的反射率各向异性Δn大约为0.078 ZSM5342。“ZSM5342”是反射率各向异性Δn的单位。液晶层15的厚度d1为大约3.0μm。液晶层15的扭曲角是大约72度。液晶层15的视角大约为8度。液晶层15的液晶布置在临近下基板的位置,其主轴方向为参考方向。上λ/4延迟薄膜17布置在彩色滤光片基板15C上。对波长为大约550nm的参考光,上λ/4延迟薄膜17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大约为14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74度的角形成下λ/4延迟薄膜17的慢轴。沿慢轴穿过上λ/4延迟薄膜17的光的速度比沿快轴穿过上λ/4延迟薄膜17的光的速度快。上λ/2延迟薄膜18布置在上λ/4延迟薄膜17上。对波长为大约550nm的参考光,上λ/2延迟薄膜18的第三光学特性Δnd3大约为26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56度到大约176度的角形成上λ/2延迟薄膜18的慢轴。上偏光片19布置在上λ/2延迟薄膜18上。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LCD面板的参考方向成大约140度到大约160度的角形成上偏光片19的吸收轴。
下λ/4延迟薄膜13布置在阵列基板15T下。对该参考波长,下λ/4延迟薄膜13的第四光学特性Δnd4大约为145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46度的角形成下λ/4延迟薄膜13的慢轴。下λ/2延迟薄膜12布置在下λ/4延迟薄膜13下。对该参考波长,下λ/2延迟薄膜12的第五光学特性Δnd5大约为27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05度的角形成下λ/2延迟薄膜12的慢轴。下偏光片11布置在下λ/2延迟薄膜12下。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20度的角形成下偏光片11的吸收轴。
图4为表示当图3所示的LCD装置显示黑色时,亮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5是表示当图3所示的LCD装置显示白色时,亮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6是表示图3所示的LCD装置的对比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参考图4,沿顺时针方向,在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90度角的方向上显示黑色。沿逆时针方向,在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90度角的方向上不显示黑色。尤其是,沿逆时针方向,在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60度到大约90度角的方向上,显示亮度大约为17.5Cd/m3的白色。
参考图5,在完全垂直于参考方向的方向显示白色。
参考图6,在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90度的角度显示具有高对比度的图像,因此,LCD面板上部的对比度与LCD面板下部的对比度不同。
于是,将使具有单位单元间隙的透射-反射型LCD装置的显示质量劣化。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横截面图。LCD装置包括具有单位单元间隙和顶部铟锡氧化物(ITO)类型的透射-反射型LCD装置。
参考图7,LCD装置包括阵列基板100、彩色滤光片基板200、液晶层300、上光学薄膜组件400和下光学薄膜组件500。液晶层300布置在阵列基板100与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之间。上光学薄膜组件400布置在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上。下光学薄膜组件500布置在阵列基板100下面。
阵列基板100包括第一透明板105、包括薄膜晶体管(TFT)的开关元件、钝化层140和有机绝缘层144。在第一透明板105上形成开关元件。开关元件包括栅极110、在具有栅极110的第一透明板105上形成栅绝缘层112、半导体层114.欧姆接触层116、源极120及漏极130。在具有开关元件的第一透明板105上形成钝化层140。钝化层140包括第一开口,漏极130通过该第一开口部分暴露。在钝化层140上形成有机绝缘层144。有机绝缘层144具有第二开口,通过该开口,漏极130部分暴露。第二开口布置在第一开口上。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形成第一接触孔141。在有机绝缘层144上可形成突起和凹入的部分,以提高反射板160的反射率。
阵列基板100进一步包括像素电极150、绝缘夹层152及反射板160。像素电极150通过第一接触孔141与漏极130电连接。在像素电极130与开关元件相对应的一部分上形成开关元件。在绝缘夹层152上形成反射板160。阵列基板100进一步包括反射区域和透射窗口145。反射板160布置在反射区域内。反射板160定义了透射窗口145。
像素电极150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例如,铟锡氧化物(ITO)、锡氧化物(TO)、铟锌氧化物(IZO)、锌氧化物(ZO)等材料。在与开关元件分隔开的位置形成电容线,以形成存储电容(Cst,在图中没有示出)。电容线布置在像素电极150下面。
相应于反射区域在绝缘夹层152上形成反射板160。反射板160通过绝缘夹层152与像素电极150电绝缘。可选的,去除绝缘夹层152的一部分,使反射板160与像素电极150电连接。另外,可省略绝缘夹层152,并在反射板160与像素电极150之间布置导电层(图中没有表示)。
彩色滤光片基板200包括第二透明板205、黑矩阵(未图示)、彩色滤光片210及保护层(未图示)。在第二透明板205上形成黑矩阵以确定红色(R)、绿色(G)和蓝色(B)像素区域。在红色(R)、绿色(G)和蓝色(B)像素区域形成彩色滤光片210。在具有黑矩阵和彩色滤光片210的第二透明板205上涂覆保护层,以保护黑矩阵和彩色滤光片210。可选的,彩色滤光片区域可互相交迭以形成黑矩阵。也可在保护层上形成公共电极(未图示)。
在阵列基板100与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之间形成液晶层300。液晶层300的液晶响应于施加在阵列基板100的像素电极150与彩色滤光片基板200的公共电极之间的电场而改变其排列,于是可以改变穿过彩色滤光片基板200的自然光的透射率或穿过透射窗口145的人造光的透射率。布置在临近下基板的液晶层300的液晶的主轴方向为参考方向。
液晶层300具有均匀排列模式。当液晶层300处于均匀排列模式时,液晶层300的扭曲角大致为0。
阵列基板100可包括第一排列层(未图示),以便在基本上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摩擦方向上摩擦该第一排列层。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也可包括第二排列层(未图示),以便在基本上与第一磨擦方向相反的第二摩擦方向上摩擦该第二排列层。可选的,可在基本上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二摩擦方向上磨擦第二排列层,在基本上与第二磨擦方向相反的第一磨擦方向上磨擦第一排列层。
在这个示范性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00包括像素电极150,彩色滤光片基板200包括公共电极。可选的,LCD装置可包括共面电极(CE)模式,例如,面内切换(IPS)模式、边缘场切换(FFS)模式等模式,因此,彩色滤光片基板200包括公共电极。
在这个示范性实施例中,LCD装置包括透射-反射型LCD装置。可选的,LCD装置可包括具有开关元件的反射型LCD装置、与开关元件的漏极电连接的像素电极和形成在像素电极上的用于反射自然光的反射板。
在这个示范性实施例中,LCD装置包括顶部铟锡氧化物(ITO)型。可选的,LCD装置可包括底部ITO型。顶部ITO型LCD装置的像素电极在有机绝缘层下面形成。
上部光学薄膜组件400包括布置在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上的上λ/4延迟薄膜410、布置在上λ/4延迟薄膜420上的上λ/2延迟薄膜420及布置在上λ/2延迟薄膜420上的上偏光片430。下部光学薄膜组件500包括布置在阵列基板100下的下λ/4延迟薄膜510、布置在下λ/4延迟薄膜下的下λ/2延迟薄膜及布置在下λ/2延迟薄膜520下的下偏光片530。
参考方向与水平方向基本上平行。LCD装置的参考波长为大约550nm。沿慢轴穿过延迟薄膜的光的速度比沿快轴穿过延迟薄膜的光的速度快。
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参考图8,其中,与图3中同样的参考标记代表同样的部件,因此,将省略对同样部件的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考方向与LCD装置的LCD面板的水平方向基本上平行。
参考图8,液晶层布置在阵列基板100与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之间。对波长为大约589nm的光,液晶层的折射率各向异性Δn大约为0.078ZSM5342。“ZSM5342”为折射率各向异性的单位。液晶层15的厚度d1为大约3.0μm。液晶层的扭曲角为大约72度。液晶层的视角为大约12度。
上λ/4延迟薄膜412布置在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上。对波长为大约550nm的参考光,上λ/4延迟薄膜412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为大约130nm到15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34度到大约54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412的慢轴。
上λ/2延迟薄膜422布置在上λ/4延迟薄膜412上。对波长为大约550nm的参考光,上λ/2延迟薄膜422的第三光学特性Δnd3为大约250nm到27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56度到大约176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422的慢轴。
上偏光片432布置在上λ/2延迟薄膜422上。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LCD面板的参考方向成大约140度到大约160度的角度形成上偏光片432的吸收轴。
下λ/4延迟薄膜512布置在阵列基板100下。对该参考波长,下λ/4延迟薄膜512的第四光学特性Δnd4为大约135nm到大约155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该参考方向成大约36度到大约56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512的慢轴。
下λ/2延迟薄膜522布置在下λ/4延迟薄膜512下。对该参考波长,下λ/2延迟薄膜522的第五光学特性Δnd5为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该参考方向成大约95度到大约115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522的慢轴。
下偏光片532布置在下λ/2延迟薄膜522下。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10度到大约130度的角度形成下偏光片532的吸收轴。
在另一示范性实施例中,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24度到大约144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65度到大约85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的角度形成下偏光片的吸收轴。
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光透射率为大约0.2373,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透射模式的对比度是大约911。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光透射率比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光透射率增加了大约20%。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透射模式的对比度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对比度基本上相同。
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光反射率为大约8%,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光反射率基本相同。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反射模式的对比度为大约30,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对比度基本相同。在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积分圆形光反射率为大约5%,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积分圆形光反射率基本相同。在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积分圆形对比度为大约10,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积分圆形对比度基本相同。
在此示范性实施例中,从LCD面板前面观察的亮度为大约70[Cd/m3]。从图3中所示的LCD面板前面观察的亮度为大约55[Cd/m3]。从本实施例的LCD面板前面观察的亮度比图3的LCD面板的亮度增加了大约25%。从本实施例的LCD面板前面观察的对比度为大约110。从图3所示的LCD面板前面观察的对比度为大约80。从本实施例的LCD面板前面观察的对比度比图3的LCD装置的对比度增加了大约12%。本实施例的LCD面板的上部、下部、左部、右部的视角分别为28、28、52和22。图3的LCD面板的上部、下部、左部、右部的视角分别为21、36、22和38。因此,视角增大了。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参考图9,其中与图3中同样的参考标记代表同样的部件,因此,将省略对同样部件的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考方向与LCD装置的LCD面板的水平方向基本平行。
参考图9,液晶层布置在阵列基板100与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之间。对波长为大约589nm的光,液晶层的反射率各向异性Δn大约为0.078ZSM5342。“ZSM5342”为反射率各向异性的单位。液晶层的厚度d1为大约3.0μm。液晶层的扭曲角为大约60度。液晶层的视角为大约10度。
上λ/4延迟薄膜414布置在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上。对波长为大约550nm的参考光,上λ/4延迟薄膜414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为大约130nm到15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03度到大约123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414的慢轴。
上λ/2延迟薄膜424布置在上λ/4延迟薄膜414上。对波长为大约550nm的参考光,上λ/2延迟薄膜424的第三光学特性Δnd3为大约250nm到27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38度到大约58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424的慢轴。
上偏光片434布置在上λ/2延迟薄膜424上。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LCD面板的参考方向成大约114度到大约134度的角度形成上偏光片434的吸收轴。
下λ/4延迟薄膜514布置在阵列基板100下。对该参考波长,下λ/4延迟薄膜514的第四光学特性Δnd4为大约120nm到大约14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38度到大约58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514的慢轴。
下λ/2延迟薄膜524布置在下λ/4延迟薄膜514下。对该参考波长,下λ/2延迟薄膜524的第五光学特性Δnd5为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52度到大约172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524的慢轴。
下偏光片534布置在下λ/2延迟薄膜524下。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36度到大约156度的角度形成下偏光片534的吸收轴。
在另一示范性实施例中,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22度到142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8度到大约28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24度到大约44度的角度形成下偏光片的吸收轴。
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光透射率为大约0.2838,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透射模式的对比度是大约2247。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光透射率比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光透射率增加了大约250%。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透射模式的对比度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对比度基本相同。
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光反射率为大约8%,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反射率基本相同。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反射模式的对比度为大约30,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对比度基本相同。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积分圆形光反射率为大约5%,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基本相同。在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积分圆形对比度为大约10,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基本相同。
在此示范性实施例中,从LCD面板前面观察的亮度为大约85[Cd/m3]。从图3中所示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的亮度为大约55[Cd/m3]。从本示范性实施例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的亮度比图3的LCD装置的亮度增加了大约54%。从本示范性实施例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的对比度为大约150。从图3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的对比度为大约80。从本示范性实施例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的对比度比图3的LCD装置的亮度增加了大约180%。本示范性实施例的LCD面板的上部、下部、左部、右部的视角分别为44、42、36和40。图3的LCD面板的上部、下部、左部、右部的视角分别为21、36、22和38。因此,视角增大了。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参考图10,其中,与图3中同样的参考标记代表同样的部件,因此,将省略对同样部件的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考方向与LCD装置的LCD面板的水平方向基本平行。
参考图10,液晶层布置在阵列基板100与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之间。对波长为大约589nm的光,液晶层的折射率各向异性Δn大约为0.078ZSM5342。“ZSM5342”为折射率各向异性的单位。液晶层的厚度d1为大约3.0μm。液晶层的扭曲角为大约60度。液晶层的视角为大约10度。
上λ/4延迟薄膜416布置在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上。对波长为大约550nm的参考光,上λ/4延迟薄膜416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为大约130nm到15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94度到大约114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416的慢轴。
上λ/2延迟薄膜426布置在上λ/4延迟薄膜416上。对波长为大约550nm的参考光,上λ/2延迟薄膜426的第三光学特性Δnd3为大约250nm到27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27度到大约47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426的慢轴。
上偏光片436布置在上λ/2延迟薄膜426上。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LCD面板的参考方向成大约100度到大约120度的角度形成上偏光片436的吸收轴。
下λ/4延迟薄膜516布置在阵列基板100下。对参考波长,下λ/4延迟薄膜516的第四光学特性Δnd4为大约120nm到14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39度到大约5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516的慢轴。
下λ/2延迟薄膜526布置在下λ/4延迟薄膜516下。对参考波长,下λ/2延迟薄膜526的第五光学特性Δnd5为大约260nm到28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61度到大约181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526的慢轴。
下偏光片536布置在下λ/2延迟薄膜526下。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50度到大约170度的角度形成下偏光片536的吸收轴。
在另一示范性实施例中,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21度到大约141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度到大约19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0度到大约30度的角度形成下偏光片的吸收轴。
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光透射率为大约0.2658,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透射模式的对比度是大约4158。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光透射率比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光透射率增加了大约35%。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透射模式的对比度比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对比度增加大约460%。
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光反射率为大约8%,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反射率基本相同。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反射模式的对比度为大约30,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对比度基本相同。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积分圆形光反射率为大约5%,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反射率基本相同。此示范性实施例中的LCD装置的积分球形对比度为大约10,与图3中所示的LCD装置的对比度基本相同。
在此示范性实施例的LCD面板前面观察的亮度为大约77[Cd/m3]。在图3中所示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的亮度为大约55[Cd/m3]。在本示范性实施例的LCD面板前面观察的亮度比图3所示的LCD面板的亮度增加了大约40%。在本示范性实施例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的对比度为大约190。在图3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的对比度为大约80。在本示范性实施例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的对比度比图3的LCD面板的对比度增加了大约230%。本示范性实施例的LCD面板的上部、下部、左部、右部的视角分别大约为44、42、36和40。图3的LCD面板的上部、下部、左部、右部的视角分别大约为21、36、22和38。因此,视角增大了。
图11和图12是表示当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显示黑色时,亮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11的半径代表LCD装置的LCD面板的视角。参考方向基本平行于LCD面板的水平方向。
沿逆时针以大约90度的方向,LCD面板的对应与大约60度到大约80度视角的区域的亮度是增大的。并且,沿顺时针以大约90度的方向,LCD面板的对应于与大约60度到大约80度视角的区域的亮度也是增大的。LCD面板剩余区域的亮度降低以显示黑色。尤其是,在LCD面板前面观察的视角为大约0.5[Cd/m3],所以改善了LCD面板的图象显示质量。
图13和图14是表示当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显示白色时,亮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
参考图13和14,LCD面板对应于大约0度到大约30度视角的区域的亮度增加了。在LCD面板前面观察的亮度为大约11[Cd/m3]。
图15和图16是表示当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对比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15的半径代表LCD面板的视角。
参考图15和16,LCD面板中央区域的对比度比LCD面板外围区域的对比度高,从而改善了LCD装置的图象显示质量。
根据本示范性实施例,优化了LCD装置的光学状态,从而改善LCD装置的光透射率和对比度。另外,使LCD装置的视角和对比度的分布均匀,以便改善颜色再现性和图象显示质量。
更进一步的,LCD装置的光透射率增加了大约40%到大约50%,在LCD装置前面观察的对比度增加了大约200%。
图1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横截面图。图17与图7中同样的参考标记代表同样的部件,因此,将省略对同样的部件的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考方向与LCD装置的LCD面板的水平方向基本平行。
参考图17,LCD装置包括阵列基板100、彩色滤光片基板200、液晶层300、上光学薄膜组件400以及下光学薄膜组件500。液晶层300布置在阵列基板100与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之间。上光学薄膜组件400布置在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上。下光学薄膜组件500布置在阵列基板100下。
阵列基板100包括第一透明板105、包括薄膜晶体管(TFT)的开关元件、钝化层140和有机绝缘层2144、象素电极2150、绝缘中间层2152以及反射板2160。开关元件在第一透明板105上形成。开关元件包括栅极110、在具有栅极110的第一透明板105上形成的栅极绝缘层112、半导体层114、欧姆接触层116、源极120以及漏极130。钝化层140在具有开关元件的第一透明板105上形成。钝化层140包括第一开口,漏极130通过该第一开口部分暴露。有机绝缘层2144在钝化层140上形成。有机绝缘层2144具有第二开口,通过该第二开口漏极130部分暴露。第二开口布置在第一开口上。第一和第二开口形成第一接触孔2141。在有机绝缘层2144上可形成突起和凹入的部分,以改进反射板2160的反射率。像素电极2150通过第一接触孔2141与漏极130电连接。在像素电极130相应于开关元件的部分上形成开关元件。在绝缘中间层2152上形成反射板2160。阵列基板100进一步包括反射区域和透射窗口2145。反射板2160布置在反射区域上。反射板2160定义了透射窗口2145。
彩色滤光片基板200包括第二透明板2205、黑矩阵(未图示)、彩色滤光片2210以及保护层(未图示)。在第二透明板2205上形成黑矩阵以确定红色(R)、绿色(G)、和蓝色(B)像素区域。在红色(R)、绿色(G)和蓝色(B)像素区域形成彩色滤光片2210。保护层覆盖在具有黑矩阵和彩色滤光片2210的第二透明板2205上,以保护黑矩阵和彩色滤光片2210。公共电极(未图示)也可以在保护层上形成。
液晶层300的视角为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液晶层300的扭曲角为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在阵列基板100与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之间形成液晶层300。液晶层300的液晶响应于施加在阵列基板100的像素电极2150与彩色滤光片基板200的公共电极之间的电压而改变其排列,于是可以改变穿过彩色滤光片基板200的自然光的透射率或穿过透射窗口2145的人造光的透射率。
在对应于接触孔2141的反射区域内的部分液晶层300的第一厚度d1、在剩余反射区域内的部分液晶层300的第二厚度d2、和在对应于透射窗口的部分液晶层300的第三厚度d3彼此不同。第一厚度d1比第二厚度d2厚。第三厚度d3比第一厚度d1厚。
厚度乘以折射率各向异性Δn等于光学特性Δnd。第一光学特性Δnd1相应于与接触孔2141对应的反射区域内的部分液晶层300。第二光学特性Δnd2相应于剩余反射区域内的部分液晶层300。第三光学特性Δnd3相应于与透射窗口对应的部分液晶层300。
第二厚度d2可以是不大于1.7μm。第三厚度d3可以是不小于3.3μm。第一到第三厚度d1、d2、d3可由液晶层300的液晶、上光学薄膜组件400和下光学薄膜组件500来确定。
液晶层300具有均匀排列模式。当液晶层300具有均匀排列模式时,液晶层300的扭曲角大致为0度。
阵列基板100可包括第一排列层(未图示),以便在基本平行于水平方向的第一磨擦方向上磨擦该第一排列层。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也可包括第二排列层(未图示),以便在基本上与第一磨擦方向相反的第二磨擦方向上磨擦第二排列层。可选的,也可在基本平行于水平方向的第二摩擦方向上摩擦第二排列层,而可按在与第二摩擦方向基本相反的第一摩擦方向上摩擦第一排列层。
在这个示范性实施例中,阵列基板100包括像素电极150和包括公共电极的彩色滤光片基板200。可选的,LCD装置可包括共面电极(CE)模式,例如,面内切换模式(IPS)、边缘场切换模式等,以便彩色滤光片基板200包括公共电极。
上光学薄膜组件400包括布置在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上的上λ/4延迟薄膜410、布置在上λ/4延迟薄膜410上的上λ/2延迟薄膜420和布置在上λ/2延迟薄膜420上的上偏光片430。下光学薄膜组件500包括布置在阵列基板100下的下λ/4延迟薄膜510、布置在下λ/4延迟薄膜510下的下λ/2延迟薄膜520和布置在下λ/2延迟薄膜520下的下偏光片530。
图18是表示图17所示的LCD装置的上光学薄膜组件的分解透视图。参考方向基本平行于LCD装置的LCD面板的水平方向。光的参考波长为大约550nm。
参考图18,上λ/4延迟薄膜410布置在彩色滤光片基板200上。上λ/4延迟薄膜410的第四光学特性Δnd4为大约130nm到大约15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36度到大约156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410的慢轴。
上λ/2延迟薄膜420布置在上λ/4延迟薄膜410上。上λ/2延迟薄膜420的第五光学特性Δnd5为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81度到大约101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420的慢轴。
上偏光片430布置在上λ/2延迟薄膜420上。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LCD面板的参考方向成大约67度到大约87度的角度形成上偏光片430的吸收轴。
图19是图17所示的LCD装置的下光学薄膜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下λ/4延迟薄膜510布置在阵列基板100下。对参考波长,下λ/4延迟薄膜510的第六光学特性Δnd6为大约120nm到大约14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度到大约+1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510的慢轴。
下λ/2延迟薄膜520布置在下λ/4延迟薄膜516下。对参考波长,下λ/2延迟薄膜520的第七光学特性Δnd7为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13度到大约133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520的慢轴。
下偏光片530布置在下λ/2延迟薄膜520下。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8度到大约28度的角度形成下偏光片530的吸收轴。
在另一示范性实施例中,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61度到大约181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47度到大约67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52度到大约172度的角度形成下偏光片的吸收轴。
可选的,第二厚度d2和第三厚度d3可以基本上彼此相等。
LCD装置也可包括具有开关元件、像素电极和反射板的反射型LCD装置,其中像素电极与开关元件的漏极电连接,在像素电极上形成反射板,以反射自然光。
LCD装置也可包括底部ITO型。底部ITO型LCD装置的像素电极在有机绝缘层的下面形成。
图20是表示图17所示的LCD装置的反射模式的横截面图。图21是表示图17所示的LCD装置的透射模式的横截面图。LCD装置包括具有正常的白模式的液晶层300。当没有电场施加给具有正常的白模式的液晶层300时,LCD装置显示白色。
参考图20,当没有电场施加给反射模式的液晶层300时,液晶层300的液晶为水平排列。从外部提供给液晶层300的自然光穿过上偏光片420,以便自然光转变为线性偏振光。线性偏振光穿过上λ/4延迟薄膜410,从而线性偏振光转变为左侧圆形偏振光。可选地,线性偏振光穿过上λ/4延迟薄膜410,以便其转变为右侧圆形偏振光。
左侧圆形偏振光穿过液晶层300,以便左侧圆形偏振光的相位延迟λ/4,从而形成线性偏振光。液晶层300相应于反射模式的光学特性用参考符号Δnd2来表示。穿过液晶层300的线性偏振光从反射板160反射。反射板可包括铝-钕合金(Al-Nd)。反射光穿过液晶层300,使反射光的相位延迟λ/4,以形成左侧圆形偏振光。
由反射光形成的左侧圆形偏振光穿过上λ/4延迟薄膜410,使左侧圆形偏振光转变为线性偏振光。线性偏振光穿过上偏光片420,从而显示白色。
当将电场施加给反射模式的液晶层300时,液晶层300的液晶垂直排列。从LCD装置的外部提供的自然光穿过上偏光片420,以便自然光转变为线性偏振光。线性偏振光穿过上λ/4延迟薄膜410,从而该线性偏振光转变为左侧圆形偏振光。
左侧圆形偏振光穿过液晶层300,此时左侧圆形偏振光保持不变。穿过液晶层300的左侧圆形偏振光被反射板160反射,使左侧圆形偏振光转变为右侧圆形偏振光。右侧圆形偏振光穿过液晶层300,此时右侧圆形偏振光保持不变。右侧圆形偏振光穿过上λ/4延迟薄膜410,使右侧圆形偏振光转变为线性偏振光。线性偏振光被上偏光片阻挡,以显示黑色。
参考图21,当没有电场施加给透射模式的液晶层300时,液晶层300的液晶为水平排列。由背光组件产生的人造光穿过下偏光片520,以便人造光转变为线性偏振光。线性偏振光穿过上λ/4延迟薄膜510,从而线性偏振光转变为右侧圆形偏振光。右侧圆形偏振光穿过透明的像素电极,此时,右侧圆形偏振光仍然保持不变。对应于反射区域的液晶层300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大约为对应于透射窗口2145的液晶层300的第三光学特性Δnd3的一半。
右侧圆形偏振光穿过液晶层300,以便右侧圆形偏振光的相位延迟λ/2,从而形成右侧圆形偏振光。右侧圆形偏振光穿过上λ/4延迟薄膜410,以便右侧圆形偏振光转变为线性偏振光。线性偏振光穿过上偏光片以显示白色。
当将电场施加给透射模式的液晶层300时,液晶层300的液晶垂直排列。由背光组件产生的人造光穿过下偏光片520,人造光转变为线性偏振光。线性偏振光穿过下λ/4延迟薄膜510,从而线性偏振光转变为右侧圆形偏振光。右侧圆形偏振光穿过像素电极150,以便右侧圆形偏振光保持不变。
穿过像素电极150的右侧圆形偏振光穿过液晶层300,从而右侧圆形偏振光保持不变。
穿过液晶层300的右侧圆形偏振光穿过上λ/4延迟薄膜510,使右侧圆形偏振光转变为线性偏振光。线性偏振光被上偏光片420阻挡,以显示黑色。
图22和图23是表示当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显示黑色时,亮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22的半径代表LCD装置的LCD面板的视角。参考方向是基本平行于LCD面板的水平方向。
参考图22和23,沿逆时针以大约90度到大约120度的方向,LCD面板的相应于大约60度到大约80度视角的部分亮度是增大的。而且,在基本平行于参考方向的方向,LCD面板的相应于大约40度到大约80度视角的部分亮度也是增大的。另外,沿顺时针以大约90度到大约120度的方向,LCD面板的相应于80度视角的部分亮度是增大的。LCD面板剩余部分的亮度降低以显示黑色。尤其是,在LCD面板前面观察的视角为大约0.5[Cd/m3],所以改善了LCD面板的图象显示质量。
图24和图25表示当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显示白色时,亮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24的半径代表LCD装置的LCD面板的视角。
参考图24和25,LCD面板的对应于大约0度到大约30度视角的部分的亮度增加了。在LCD面板前面观察的亮度为大约11[Cd/m3]。
图26和图2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示范性实施例的LCD装置的对比度与视角之间关系的曲线图。图26的半径代表LCD面板的视角。
参考图26和27,LCD面板的中央区域的对比度比LCD面板的外围区域的对比度高,从而改善了LCD装置的图象显示质量。
以下将具有图18和19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装置与具有图8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装置进行比较。
图8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上λ/4延迟薄膜412、上λ/2延迟薄膜422、上偏光片432、下λ/4延迟薄膜512、下λ/2延迟薄膜522和下偏光片532。上λ/4延迟薄膜412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可为大约14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参考方向成大约44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412的慢轴。上λ/2延迟薄膜422的第三光学特性Δnd3可为大约26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66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422的慢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LCD面板的参考方向成大约150度的角度形成上偏光片432的吸收轴。对参考波长,下λ/4延迟薄膜512的第四光学特性Δnd4可为大约145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46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512的慢轴。下λ/2延迟薄膜522的第五光学特性Δnd5可为大约27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05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522的慢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20度的角度形成下偏光片532的吸收轴。
图18和19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上λ/4延迟薄膜410、上λ/2延迟薄膜420、上偏光片430、下λ/4延迟薄膜510、下λ/2延迟薄膜520、和下偏光片530。上λ/4延迟薄膜410的第四光学特性Δnd4可为大约14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46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410的慢轴。上λ/2延迟薄膜420的第五光学特性Δnd5可为大约26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91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420的慢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LCD面板的参考方向成大约77度的角度形成上偏光片430的吸收轴。对参考波长,下λ/4延迟薄膜510的第六光学特性Δnd6可为大约13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510的慢轴。下λ/2延迟薄膜520的第七光学特性Δnd7可为大约270nm,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23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520的慢轴。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参考方向成大约18度的角度形成下偏光片530的吸收轴。
具有图8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装置的光反射率为大约8%,与具有图18和19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装置的反射率基本相同。具有图8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装置的反射模式的对比度为大约30,与具有图18和19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装置的对比度基本相同。具有图8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装置的积分圆形对比度为大约10,与具有图18和19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装置的基本相同。
在具有图8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其亮度为大约70[Cd/m3]。在具有图18和19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其亮度为大约180[Cd/m3]。在具有图18和19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其亮度与在具有图8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的相比较,增加了大约260%。在具有图8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其对比度为大约110。在具有图18和19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其对比度为大约250。在具有图18和19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其对比度与在具有图8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面板的前面观察的相比较,增加了大约230%。具有图8所示的光学薄膜组件的LCD面板的上部、下部、左部、右部的视角分别为22、28、52和22。图18和19所示的LCD面板的上部、下部、左部、右部的视角分别50、50、50和48。因此,视角增大了。
根据本发明,优化了上下光学薄膜组件的光学状态,因此改进了LCD装置的光透射率、对比度和视角。
LCD装置包括反射型LCD装置、透射型LCD装置或透射-反射型LCD装置。在透射-反射型LCD装置中,对应于反射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与对应于透射窗口的液晶层的厚度不同。可选的,也可以选择使对应于反射区域的液晶层的厚度与对应于透射窗口的液晶层的厚度基本相同。
上面已经结合示范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然而,很明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根据前述描述,多种替代性修改和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将所有此种替代性修改和变化纳入附属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之内。
Claims (41)
1.一种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扭曲角为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液晶层,该光学薄膜组件包括:
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上基板之上的上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层的液晶的主轴成大约37度到大约57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液晶布置在临近上基板的位置;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的上λ/2延迟薄膜,所述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56度到大约176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以及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上λ/4延迟薄膜,所述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01度到大约121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2.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扭曲角为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液晶层,该光学薄膜组件包括:
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下基板之下的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层的液晶的主轴成大约38到大约58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液晶布置在临近下基板的位置;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65度到大约85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以及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所述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度到大约1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3.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扭曲角为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液晶层,该光学薄膜组件包括:
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下基板之下的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层的液晶的主轴成大约122度到大约142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液晶布置在临近下基板的位置;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95度到大约115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以及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所述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61度到大约181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4.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该光学薄膜组件包括:
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上基板之上的上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67度到大约87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的上λ/2延迟薄膜,所述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81度到大约101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以及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上λ/4延迟薄膜,所述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36度到大约156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5.一种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该光学薄膜组件包括:
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下基板之下的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8度到大约28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13度到大约133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以及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所述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度到大约1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6.一种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学薄膜组件,包括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该光学薄膜组件包括:
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下基板之下的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52度到大约172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47度到大约67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以及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所述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61度到大约181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并具有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
布置在上基板之上的上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层的液晶的主轴方向成大约37度到大约57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液晶布置在临近上基板的位置;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的上λ/2延迟薄膜,所述上λ/2延迟薄膜包括约250nm到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的方向成约156度到约176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上λ/4延迟薄膜,所述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方向成大约101度到大约121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7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液晶层包括均匀排列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7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下基板包括开关元件、与开关元件的漏极电连接的像素电极和在像素电极上形成的用来反射人造光的反射板。
10.根据权利要求7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下基板包括开关元件、与开关元件的漏极电连接的像素电极、反射区域及透射窗口,其中,自然光从反射区域反射,人造光穿过透射窗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液晶层包括对应于反射区域的第一厚度和对应于透射窗口的第二厚度,第一厚度与第二厚度是不同的。
1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并具有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
布置在下基板之下的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层的液晶的主轴方向成大约38度到大约58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液晶布置在临近下基板的位置;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65度到大约85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所述下λ/4延迟薄膜包括约为120nm到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约-1度到约1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液晶层包括均匀排列模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2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下基板包括开关元件、与开关元件的漏极电连接的像素电极和在像素电极上形成的用来反射人造光的反射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2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下基板包括开关元件、与开关元件的漏极电连接的像素电极、反射区域及透射窗口,其中,自然光从反射区域反射,人造光穿过透射窗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液晶层包括对应于反射区域的第一厚度和对应于透射窗口的第二厚度,第一厚度与第二厚度是不同的。
1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并具有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
布置在下基板之下的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层的液晶的主轴方向成大约132度到大约152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液晶布置在临近下基板的位置;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95度到大约115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所述下λ/4延迟薄膜包括约为120nm到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约161到约181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18.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应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液晶层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的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
布置在上基板之上的上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67度到大约87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的上λ/2延迟薄膜,所述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水平方向成大约81度到大约101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上λ/4延迟薄膜,所述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36到大约156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液晶层包括均匀排列模式。
20.根据权利要求18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下基板包括开关元件、与开关元件的漏极电连接的像素电极和在像素电极上形成的用来反射人造光的反射板。
21.根据权利要求18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下基板包括开关元件、与开关元件的漏极电连接的像素电极、反射区域及透射窗口,其中,自然光从反射区域反射,人造光穿过透射窗口。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液晶层包括对应于反射区域的第一厚度和对应于透射窗口的第二厚度,第一厚度与第二厚度是不同的。
2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液晶层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
布置在下基板之下的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8度到大约28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13度到大约133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所述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度到大约1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3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液晶层包括均匀排列模式。
25.根据权利要求23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下基板包括开关元件、与开关元件的漏极电连接的像素电极和在像素电极上形成的用来反射人造光的反射板。
26.根据权利要求23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下基板包括开关元件、与开关元件的漏极电连接的像素电极、反射区域及透射窗口,其中,自然光从反射区域反射,人造光穿过透射窗口。
27.根据权利要求26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液晶层包括对应于反射区域的第一厚度和对应于透射窗口的第二厚度,第一厚度与第二厚度是不同的。
28.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液晶层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
布置在下基板之下的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52度到大约172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47度到67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61度到大约181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2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液晶层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10度到大约+10度的扭曲角;
布置在下基板之下的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8度到大约28度的角度形成的第一吸收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13度到大约133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20nm到大约14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大约-1度到大约1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上基板之上的上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包括一个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67度到大约87度的角度形成的第二吸收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的上λ/2延迟薄膜,所述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三光学特性Δnd3,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水平方向成大约81度到大约101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上λ/4延迟薄膜,所述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四光学特性Δnd4,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36到大约156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d3”和“d4”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和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3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对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大约62度到大约82度扭曲角的液晶层;
布置在上基板之上的上偏光片;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的上λ/2延迟薄膜,所述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上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6度到大约26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上λ/4延迟薄膜,所述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64度到大约84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3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对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扭曲角的液晶层;
布置在上基板之上的上偏光片;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的上λ/2延迟薄膜,所述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上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94度到大约114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上λ/4延迟薄膜,所述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59度到大约179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3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对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扭曲角的液晶层;
布置在上基板之上的上偏光片;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的上λ/2延迟薄膜,所述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上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97度到大约117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上λ/4延迟薄膜,所述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164度到大约184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3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对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液晶层具有沿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的扭曲角;
布置在上基板之上的上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00度到大约120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的上λ/2延迟薄膜,所述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27度到大约47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上λ/4延迟薄膜,所述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94度到大约114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34.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对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液晶层具有沿时钟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230度到大约310度的视角和大约62度到大约82度的扭曲角;
布置在上基板之上的上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40度到大约160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的上λ/2延迟薄膜,所述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56度到大约176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上λ/4延迟薄膜,所述上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34度到大约54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35.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对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液晶层具有沿时钟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 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的扭曲角;
布置在上基板之上的上偏光片,所述上偏光片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14度到大约134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偏光片之间的上λ/2延迟薄膜,所述上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50nm到大约27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38度到大约58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上λ/4延迟薄膜,所述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03度到大约123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上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上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3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大约62度到大约82度扭曲角的液晶层;
布置在下基板之下的下偏光片;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所述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5nm到大约155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
布置在上基板之上的上λ/2延迟薄膜,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155度到大约175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上λ/4延迟薄膜,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96度到大约116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37.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包括上基板、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
布置在下基板之下的下偏光片;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所述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
布置在上基板之上的上λ/2延迟薄膜,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28度到大约48度的角度形成上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上基板和上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上λ/4延迟薄膜,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94度到大约114度的角度形成上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38.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包括上基板、相对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具有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的扭曲角的液晶层的液晶显示面板;
布置在下基板之下的下偏光片;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下偏光片的吸收轴成大约1度到大约21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所述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吸收轴成大约59度到大约7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3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对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液晶层具有沿时钟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230度到大约310度的视角和大约62度到大约82度的扭曲角;
布置在下基板之下的下偏光片,下偏光片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10度到大约130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大约95度到大约115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所述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5nm到大约155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36度到大约56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4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对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液晶层具有沿时钟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的扭曲角;
布置在下基板之上的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大约136度到大约156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152度到大约172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所述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大约38度到大约58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4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上基板、相对于上基板的下基板和布置在上下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液晶层具有沿时钟方向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70度到大约250度的视角和大约50度到大约70度的扭曲角;
布置在下基板之上的下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包括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水平方向成大约150度到大约170度的角度形成的吸收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偏光片之间的下λ/2延迟薄膜,所述下λ/2延迟薄膜包括大约260nm到大约280nm的第一光学特性Δnd1,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大约161度到大约181度的角度形成下λ/2延迟薄膜的慢轴;
布置在下基板和下λ/2延迟薄膜之间的下λ/4延迟薄膜,所述下λ/4延迟薄膜包括大约为130nm到大约150nm的第二光学特性Δnd2,沿顺时针方向,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大约39度到大约59度的角度形成下λ/4延迟薄膜的慢轴,
其中,“Δn”、“d1”、“d2”分别代表折射率各向异性、下λ/2延迟薄膜的厚度、下λ/4延迟薄膜的厚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53264/2003 | 2003-07-31 | ||
KR53266/2003 | 2003-07-31 | ||
KR1020030053266A KR100975805B1 (ko) | 2003-07-31 | 2003-07-31 | 액정 표시 장치 |
KR1020030053264A KR101001957B1 (ko) | 2003-07-31 | 2003-07-31 | 광학 필름 어셈블리와, 이를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01349A true CN1601349A (zh) | 2005-03-30 |
Family
ID=34107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4100905185A Pending CN1601349A (zh) | 2003-07-31 | 2004-08-02 | 光学片组件和具有光学片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7202925B2 (zh) |
JP (1) | JP2005055902A (zh) |
CN (1) | CN1601349A (zh) |
TW (1) | TW200512493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90344A (zh) * | 2012-09-28 | 2013-01-2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3d显示器件及3d显示装置 |
CN102998734A (zh) * | 2012-11-19 | 2013-03-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图形化延迟器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CN104345975A (zh) * | 2013-07-25 | 2015-02-11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柔性触摸屏面板及具有柔性触摸屏面板的柔性显示装置 |
CN112698527A (zh) * | 2020-12-30 | 2021-04-23 |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60018773A (ko) * | 2004-08-25 | 2006-03-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반투과형 표시장치 및 그 형성 방법 |
JP2006146012A (ja) * | 2004-11-24 | 2006-06-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液晶表示パネル |
JP2006284611A (ja) * | 2005-03-31 | 2006-10-19 | Alps Electric Co Ltd |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
KR20060111268A (ko) * | 2005-04-22 | 2006-10-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표시패널과,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
KR100648223B1 (ko) * | 2005-05-11 | 2006-11-24 | 비오이 하이디스 테크놀로지 주식회사 | 반투과형 프린지 필드 스위칭 모드 액정표시장치 |
JPWO2006132316A1 (ja) * | 2005-06-10 | 2009-01-08 | ティーピーオー、ホンコ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リミテッドTpo Hong Kong Holding Limited | 液晶表示素子 |
US20090011222A1 (en) * | 2006-03-27 | 2009-01-08 |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same |
US8345191B2 (en) * | 2007-02-06 | 2013-01-01 | Tcl Corporatio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optical component for changing state of polarized light |
WO2008099534A1 (ja) * | 2007-02-14 | 2008-08-21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
JP4638462B2 (ja) * | 2007-03-26 | 2011-02-23 |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 液晶表示装置 |
KR20100024639A (ko) * | 2008-08-26 | 2010-03-0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액정 표시 장치 |
WO2010103527A2 (en) | 2009-03-13 | 2010-09-16 | Ramot At Tel-Aviv University Ltd. | Imag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aging objects with reduced image blur |
KR101318760B1 (ko) * | 2009-10-20 | 2013-10-16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액정표시장치 |
US8289482B2 (en) * | 2009-12-16 | 2012-10-16 |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plurality of electrodes formed on color filter |
JP6268730B2 (ja) * | 2012-03-30 | 2018-01-31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円偏光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2707517A (zh) * | 2012-05-24 | 2012-10-03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应用的显示装置 |
JP2014102440A (ja) * | 2012-11-21 | 2014-06-05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光学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用転写体、画像表示装置 |
KR102325209B1 (ko) * | 2014-11-18 | 2021-11-1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JP6380566B2 (ja) * | 2017-02-06 | 2018-08-29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用転写体、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7173831A (ja) * | 2017-04-10 | 2017-09-28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光学フィルム用転写体、画像表示装置 |
CN111812881A (zh) * | 2020-07-02 | 2020-10-23 |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偏光片、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JP2023149821A (ja) * | 2022-03-31 | 2023-10-16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検査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42981B1 (en) * | 1996-09-30 | 2003-11-04 |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operating in a vertically aligned mode including at least one retardation film |
KR100367280B1 (ko) * | 2000-05-08 | 2003-01-09 |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제작방법 |
JP3763401B2 (ja) * | 2000-05-31 | 2006-04-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5131505B2 (ja) * | 2001-04-27 | 2013-01-30 |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JP3925432B2 (ja) * | 2003-02-28 | 2007-06-0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
2004
- 2004-07-30 TW TW093123023A patent/TW200512493A/zh unknown
- 2004-07-30 US US10/903,432 patent/US7202925B2/en active Active
- 2004-08-02 CN CNA2004100905185A patent/CN1601349A/zh active Pending
- 2004-08-02 JP JP2004226101A patent/JP2005055902A/ja active Pending
-
2007
- 2007-03-01 US US11/680,698 patent/US729229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9-21 US US11/859,167 patent/US741770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90344A (zh) * | 2012-09-28 | 2013-01-2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3d显示器件及3d显示装置 |
CN102890344B (zh) * | 2012-09-28 | 2016-01-0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3d显示器件及3d显示装置 |
US9279995B2 (en) | 2012-09-28 | 2016-03-08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3D display device and 3D display system |
CN102998734A (zh) * | 2012-11-19 | 2013-03-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图形化延迟器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CN104345975A (zh) * | 2013-07-25 | 2015-02-11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柔性触摸屏面板及具有柔性触摸屏面板的柔性显示装置 |
CN104345975B (zh) * | 2013-07-25 | 2018-12-28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柔性触摸屏面板及具有柔性触摸屏面板的柔性显示装置 |
CN112698527A (zh) * | 2020-12-30 | 2021-04-23 |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2698527B (zh) * | 2020-12-30 | 2023-04-18 |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512493A (en) | 2005-04-01 |
US7417700B2 (en) | 2008-08-26 |
US20080013018A1 (en) | 2008-01-17 |
JP2005055902A (ja) | 2005-03-03 |
US7292297B2 (en) | 2007-11-06 |
US20070153179A1 (en) | 2007-07-05 |
US7202925B2 (en) | 2007-04-10 |
US20050024563A1 (en) | 2005-02-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01349A (zh) | 光学片组件和具有光学片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293406C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106585C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38173C (zh) | 液晶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311279C (zh) |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61642C (zh) | 叠层相位差板以及由该板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 | |
CN1826553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72808C (zh) | 反射型彩色液晶显示装置 | |
CN1163784C (zh) | 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 | |
CN1991507A (zh) | 显示器件 | |
CN1470914A (zh) | 显示装置及具备了该装置的电子设备 | |
CN1387074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410802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777834A (zh) | 包括使用+a-板和+c-板的视角补偿膜的平面内切换液晶显示器 | |
CN1677184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892384A (zh) | 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液晶显示器、及其方法 | |
CN1335943A (zh) | 反射型及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CN1959501A (zh) | 显示器件 | |
CN1658031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1499253A (zh) | 液晶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43161C (zh) | 液晶显示器件 | |
CN1632660A (zh) | 电光装置用基板及其制造方法、电光装置和电子装置 | |
CN1841140A (zh) | 液晶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201194C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766700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