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96201A - 扶手 - Google Patents
扶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96201A CN1596201A CNA038016443A CN03801644A CN1596201A CN 1596201 A CN1596201 A CN 1596201A CN A038016443 A CNA038016443 A CN A038016443A CN 03801644 A CN03801644 A CN 03801644A CN 1596201 A CN1596201 A CN 15962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 axle
- supporting member
- described handrail
- armrest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63—Arm-rests adjustable
- B60N2/767—Angle adjus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53—Arm-rests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position
- B60N2/757—Arm-rests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position in a recess of the back-re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扶手,如中央扶手,包括一个可绕水平轴(12)在直立和降低位置之间回转的扶手体(17),为它配设一个只是在向下回转(N)时制动的棘轮锁(P、S),棘轮锁有一个与扶手体(17)旋转连接可绕轴(12)旋转的第一部分(P),一个相对于轴(12)至少旋转固定安装的第二部分(S)与之共同工作。棘轮锁(P、S)借助控制装置(R)在直立位置和开始向下回转时使第一部分(P)与第二部分(S)彼此分离以及在降低位置使它们重新啮合。第一部分(P)和第二部分(S)构成互相面对与轴(12)同轴的端齿(Z1、Z2)。第二部分(S)可沿轴向运动。使第一部分(P)与第二部分(S)脱离的控制装置(R)有一个随第一部分(P)旋转的控制凸块(42)和一个与第二部分(S)固定的控制轨。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扶手,如中央扶手。这种用于汽车的扶手在EP1164051A1中已有说明。
在按EP1164051A1的扶手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构成互相面对、相对于轴(中心轴)同轴、大体按端齿离合器的方式布置的端齿,其中固定在扶手体上的第一部分可以旋转并还可沿轴向移动。
相应于EP1164051A1按切端面齿类型、如在端齿离合器中那样布置、但有滑动和制动侧面的棘轮齿,可以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有紧凑的结构方式的情况下承受大的扭矩或荷载弯矩。同时,此已知的扶手允许借助控制装置规定,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应在何回转角范围内互相啮合,以便在此选择的范围锁止扶手体向下回转。
已知的扶手作为控制装置设两个随第一部分旋转的控制凸块。具体地说,为此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设一个与第一部分旋转连接的控制环,它有沿直径布置的两个径向展开的控制凸块。此构成单独构件的已知控制环可按照控制装置的具体要求设计得比例如在与第一部分组合在一起的结构形式的情况下更好。
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端齿承受大扭矩或荷载弯矩的能力,按EP1164051A1采取这样的措施优化,即,使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构成一个带端齿的径向圆环面,为了能将它们设计得特别大,圆环面的外轮廓同时构成第一部分和/或第二部分横截面的外轮廓,其中,端齿等面地分别沿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全部圆周延伸。为了锁止扶手臂的向下运动,在此已知的扶手中使全部齿,也就是许多齿互相啮合。
在已知的结构中,对于一个有限的圆周角范围,控制环与扶手体回转运动的相关性这样取消,即,令第一部分在其旋转平面内有两个朝第二部分方向开口的部分圆形的传动槽,其中分别插入控制环上一个指向第一部分的传动凸块,它们与和第二部分固定的控制轨共同工作。在这里,控制环的每个传动凸块有比第一部分配设的传动槽小的周向尺寸。通过传动槽(较大的尺寸)与传动凸块(较小的尺寸)不同的周向尺寸,使第一部分不仅在扶手体降低位置和开始向上回转时而且在其升高位置和开始向下回转时均获得一个提前量,直至传动凸块挡靠在所涉及的传动槽各自的第一或第二止挡面上。
按照EP1164051A1,同轴于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设置的压力弹簧将固定在扶手体上的第一部分沿轴向压靠在第二部分上。第一部分的轴向可移动性受到一个固定在公共中心轴上的板状支承件的限制。在这里,压力弹簧通过一块单独的压力分布板作用在第一部分背对端齿的外侧上,这导致一种浪费空间以及制造成本高的不利的结构。
此外,在按EP1164051A1的扶手中还感到不利的是,伴随着固定在扶手体上但可沿轴向运动的第一部分通过向上回转的分量造成的高度调整,还带来扶手体振荡的轴向移动,对于狭窄的安装状况这会导致操作障碍。
为避免此类扶手损坏,最大容许的荷载不应超过约80daN。因此恰当的是规定安全储备量以及为扶手配备过载保护装置,它约在30daN时便已经生效,例如使棘轮锁不起作用,所以当出现这种极限荷载时,扶手体可以向下避让直至一个固定在汽车上的止挡。例如由DE 2714581A1众所周知一种过载保护装置。
从前言所述的按EP 1164051A1的扶手出发,本发明的目的是进一步改进已知的扶手,使它在能承受大的负载的同时可以实现一种紧凑和节省空间的结构形式以及更加可靠地工作。
此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特征和权利要求1特征部分所述特征共同达到。
按本发明,第一部分轴向固定地装在轴上以及第二部分可运动地装在轴上。因为第一部分固定在扶手体上,这就意味着扶手体在通过向上回转的分量实施的高度调整时不会受到振荡式的轴向移动,所以按本发明的扶手即使在很狭小的安装状况也能无障碍地操作。
按本发明支承件装在背对第二部分端齿的那一侧,在第二部分与支承件之间装至少一个压力弹簧。由于此项特征,也就是在轴向可运动的第二部分与轴向固定的第一部分之间通过直接的弹簧支承,本发明以有利的方式避免了按EP1164051A1尤其需要压力分布板的浪费空间和制造成本高的结构方式,本发明不需要这种压力分布板。
此外,控制环可按特别节省空间的方式插入存在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缝内,为此,按本发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构成基本上圆柱形的凹槽,它们的口互相面对以及共同容纳控制环。
最后,按本发明规定,作为弹簧支座用于第二部分的支承件是过载保护装置的组成部分,过载保护装置释放处于其降低位置的扶手体的向下回转。
尤其是,在支承件背对第二部分的那一侧,在轴上旋转固定和可沿轴向运动地安置一个借助弹簧复位力支靠在支承件上的加压件,其中,支承件和加压件各有两个沿轴向延伸以及以它们的自由端区彼此对准和互相插接的离合爪状的突起。在这里,支承件和加压件的离合爪状突起当涉及扶手体向上回转时将沿轴向和径向延伸的止挡面互相贴靠,以及当涉及扶手体向下回转时将倾斜于轴延伸的倾斜滑动面互相贴靠。
因此,若在扶手体上作用一个方向向下的极限荷载例如约30daN并作为扭矩通过与第一部分处于锁闭啮合的第二部分进一步传给在轴上不能移动的支承件,则支承件离合爪状突起的倾斜滑动侧面沿周向压靠在加压件离合爪状突起的倾斜滑动面上。其结果是,使可沿轴向移动但旋转固定地装在轴上的加压件,克服例如盘形弹簧叠片的弹簧复位力沿轴向从支承件推开。
这一点以这样一种方式实现,即,支承件的离合爪状突起可通过它们的倾斜滑动面在加压件离合爪状突起的倾斜滑动面前滑过,并在此过程中使加压件沿轴向推开,而第二部分在此期间因此实施避让旋转。
按本发明的另一项设计,在一种经修改的实施形式中,轴在其全部轴向长度上有花键轴型面、第一部分、控制环、第二部分和支承件分别通过一个光滑的中心通孔可旋转地装在轴上,而至少一个加压件借助与花键轴型面相应地成型的中心安装座旋转固定地装在轴上。
为了避免用于中心轴的比较复杂的仿形车削件,按本发明可使用一种花键轴型面,它的横截面在全部轴向长度上是相同的。这种花键轴型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按米出售的货物买到。这种花键轴型面同时还提供这样的优点,即,第一部分、控制环、第二部分和支承件分别通过光滑的中心通孔可旋转地装在花键轴型面上。若反之期望与轴旋转固定地连接,例如对于一个下面还要详细说明的加压件,那么它可以借助加压件上一个相应于花键轴型面成型的中心安装座实施。
花键轴型面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允许构件在轴上轴向移动,确切地说不仅是制有光滑通孔的构件而且至少一个设有与花键轴型面相应的安装座的构件,亦即加压件。对于上述构件之一,可能是一个制有光滑中心通孔的构件或制有与花键轴型面相应型面的中心安装座的构件,应不可移动地固定在轴上时,本发明规定,轴上有至少一个设在其外圆周面上的安装座,例如一个环形槽,用于固定一个轴向保险元件,例如卡圈。
本发明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源自于这些特征,即,沿向上回转方向随各自的控制凹槽后的每个控制凸块,沿轴向朝控制环方向从平的控制轨伸出一个隆凸作为开关门槛,控制凸块在其朝向下回转方向旋转时挡靠在它上面。
此开关门槛保证,在扶手向下回转时,因此与此同时也在与扶手运动一致的第一部分向下回转时,控制环的控制凸块通过挡靠在开关门槛上暂时制动。以此方式保证,第一部分的传动凸块可以在传动凹槽内部相对于控制环转动,以构成对于晚些时候在升高扶手时的调整运动所需要的提前量,例如15°周向角。
若按本发明另一项设计将开关门槛直接设在为它配设的那个控制凹槽旁,则上述按本发明的特征有特别有利的效果。这意味着,控制环的控制凸块在扶手开始升高后经过约15°的圆周角必须只是刚好越过开关门槛,由此在紧接着跟随的向下行程中,通过约15°的圆周角之差重新构成提前量。
由从属权利要求可知其他按本发明的特征。
附图表示对应于第一种实施形式(图1-10C)和对应于第二种实施形式(图11-17A)的优选的实施例,其中表示:
图1扶手机械部分立体图;
图2根据图1的机械部分,没有覆盖机械部分内部构件的包壳管;
图3和4根据图2的视图从两个不同的视角看的立体分解图和一个示意表示的手臂支托件;
图5根据图3的视图回转约180°后的视图;
图6处于由图2和3中规定的安装位置的第一部分侧视图;
图6A按图6中用VIA表示的箭头看的第一部分侧视图;
图6B按图6A中剖切线VIB-VIB的径向剖面;
图7控制环端面视图;
图7A按图7中剖切线VIIA-VIIA的径向剖面,在这里的图7A与按图3的安装位置对应;
图7B控制环相对于按图7A的安装位置旋转180°后的侧视图;
图7C按图7B中箭头VIIC看的端面视图;
图8处于按图3的安装位置的第二部分侧视图;
图8A按图8中箭头VIIIA看的端面视图;
图8B按图8A中剖切线VIIIB-VIIIB的径向剖面;
图8C按图8A中剖切线VIIIC-VIIIC与图8B相比转了90°的径向剖面;
图8D按图8中箭头VIIID看的端面视图;
图9按图3中安装位置的支承件侧视图;
图9A按图9中箭头IX看的端面视图;
图9B按图9中箭头IXB看的端面视图;
图9C按图9B中剖切线IXC-IXC的径向剖面;
图9D按图9B中剖切线IXD-IXD相对于图9C转了90°的径向剖面;
图10加压件端面视图,也相应于图10B中箭头X的视图;
图10A按图10中剖切线XA-XA的径向剖面;
图10B按图10中箭头XB看的侧视图;
图10C按图10B中箭头XC看的端面视图;
图11结构形式修改后的扶手机械部分立体图;
图12根据图11的机械部分,没有覆盖机械部分内部构件的包壳管;
图13根据图12的立体分解图和一个示意表示的手臂支托件;
图14处于由图12和13中规定的安装位置的第一部分侧视图;
图14A按图14中箭头XIVA看的第一部分端面视图;
图14B按图14中剖切线XIVB-XIVB的径向剖面;
图15控制环端面视图;
图15A按图15中剖切线XVA-XVA的径向剖面,在这里,图15A对应于按图12和13的安装位置;
图15B控制环处于一个相对于按图15A的安装位置旋转180°后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5C按图7B中箭头XVC看的端面视图;
图16处于按图12和13的安装位置的第二部分侧视图;
图16A按图16中箭头XVIA看的端面视图;
图16B按图16A中剖切线XVIB-XVIB的径向剖面;
图16C按图16A中剖切线XVIC-XVIC与图16B相比旋转90°后的径向剖面;
图16D按图16中箭头XVID看的端面视图;
图17按图17A中箭头XVII看的端面视图;以及
图17A按图17中剖切线XVIIA-XVIIA的径向剖面。
在下面的附图说明中,无论在按图1-10C的实施例中还是在按图11-17A的实施例中,尽管结构不同,但对类似的构件始终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扶手的总体(见图3至5,图13)用附图标记10表示。
扶手10机械部分11的支承件是一根空间固定的轴12,它借助支架13以没有进一步表示的方式固定在汽车上。在按图11-17A的实施形式中,轴12有花键轴的型面,亦即是一种所谓的键槽轴型面。
机械部分11的许多构件被一包壳管14围绕,它在两端分别通过一切口15形封闭地扣住两个大体弯成发针状的扶手支承臂17、18上直的区域16。以此方式,使画在图1-4及图11和13右边或画在图15左边的支承臂17,与画在图1-4及图11和图13左边或与画在图5右边的支承臂18强制性地旋转连接。
两个横截面大体呈U形从手臂支托20向下伸的空心型材19,按图中未表示的方式,通过两个支承臂17、18移动和在那里固定。
因为作用在手臂支托20上的外力F最初通过支承臂17传入机械部分11中,所以下文中支承臂17同时用术语“扶手体”或“可回转的扶手体”代表。
尤其由图3可见,支承臂17的内六角21套在外六角22上,后者与第一部分P是一体的。按图11和13,设在托键槽状(torxschraubenartige)安装座21代替内六角,以及在第一部分P上设花托键状(torxschlüsselartige)凸缘22代替外六角。在轴12的两端还分别旋转固定地安装一封闭件58。支承臂18借助衬套59可旋转地支承在轴12上。
第一部分P,与控制环R、第二部分S、支承件W、加压件D、盘形弹簧叠片T和调整螺母E一样,与轴12同轴地装在此轴上。调整螺母E或起同样作用的构件在图11-13中没有表示。
为了轴向固定支承臂17,在其外侧装一卡圈23,它卡锁地保持在轴12的环槽24内。
在图6-6B和图14-14B中详细表示了第一部分P。在图6和14中所画的第一部分P对应于它在图3和图12及13中的安装位置。第一部分P有端齿Z1,端齿Z1类似于端齿离合器的切端面齿,但它的齿相应于棘轮锁构成分别具有一个滑动侧面和一个陡的或倒截的止动侧面的棘轮齿。端齿Z1沿圆环面的整个平面延伸,它的周缘实际上与第一部分P的外轮廓一致,所以端齿Z1由于这种几何结构已经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并因而完全适用于承受比较大的扭矩和荷载弯矩。
第二部分S的一个有类似几何结构的齿的端齿Z2与第一部分P的端齿Z1配合工作。
图8和16表示第二部分S处于其对应于图3和图12及13中的安装位置。第二部分S的端齿Z2相对于第一部分P的端齿Z1处于这样的状况和按这样的方式布置,即,当支承臂17按回转箭头A(见图3和13)向上回转时,第一部分P端齿Z1的棘轮齿经在正常工作状态不能旋转地固定在轴12上的第二部分S端齿Z2的棘轮齿滑动侧面滑开。
但如果端齿Z1和Z2两侧的棘轮齿处于啮合状态,以及一个力F(见图3和13)从上方压在手臂支托20上,则扭矩沿向下回转的旋转箭头N的方向传入第一部分P的端齿Z1。其结果是,端齿Z1的棘轮齿嵌入不可旋转地固定的第二部分S棘轮齿之间的齿隙内,所以不能实现沿旋转方向N的向下回转。
如前面已提及的那样,第二部分S在正常工作状态不可旋转地固定在轴12上,然而与第一部分P通过其光滑的中心孔25一样,它通过其光滑的中心孔26旋转支承在轴12上。如下面还要说明的那样,另一些情况针对在过载时的第二部分S。
支承件W装在第二部分S其涉及图3和图13所示安装位置背对第一部分P的那个端侧,它通过其光滑的中心孔27装在轴12上,然而它借助一个卡圈28(轴向止动环)防止在轴12上轴向移动,为此,轴12在其外表面制有环槽24。
第二部分S和支承件W分别构成两个沿轴向延伸并以其自由端区彼此对准的离合爪29、30,它们意味着一种在轴向可移动的第二部分S与沿轴向不能移动地固定在轴12上的支承件W之间在它们的轴向长度方向可以改变的旋转固定的连接。
第二部分S和支承件W的每个离合爪29、30和每一个设在两个相邻离合爪29、29或30、30根部之间的凹槽31和32,均构成一个轴向盲孔33用于安装四个平行于轴12延伸沿周向分布的螺旋压力弹簧34的端侧。
也可以取代四个螺旋压力弹簧34,在第二部分S与支承件W之间设唯一的一个同轴于上述两个构件的螺旋压力弹簧(见图13位置34),按一种没有表示的实施形式,它既可以支承在第一部分S的也可以支承在支承件W的各自外表面的环形凸肩上。
加压件D装在支承件W背对第二部分S的那一侧。加压件D(见图10-10C)通过内四角35在轴12上可沿轴向移动但旋转固定地装在轴12对应的四角区53上。在按图11-17A的实施形式中,加压件D(见图17和17A)取代内四角有一个相应于轴12花键轴型面成型的中心内安装座35,所以虽然加压件D旋转固定但可沿轴向移动地装在轴12上。
支承件W和加压件D各有两个沿轴向延伸并以它们的自由端区彼此对准和互相插接的离合爪状突起36、37。支承件W的离合爪状突起36将沿轴向和径向延伸的止挡面38贴靠在加压件D两个离合爪状突起37同样沿轴向和径向延伸的止挡面39上。
此外,支承件W两个离合爪状突起36将倾斜于轴12延伸的倾斜滑动面40,贴靠在加压件D的两个离合爪状突起37相应地倾斜的滑动面41上。
在加压件D背对支承件W的端侧装盘形弹簧叠片T。此盘形弹簧叠片通过弹簧复位力将加压件D压靠在不可移动地装在轴12上的支承件W上。借助调整螺母E(按图12和13,虽然至少作用相同地存在,但没有表示)可以调整和改变盘形弹簧叠片T的预紧力,此调整螺母E装在轴12的图中未表示的外螺纹上。
装在第一部分P与第二部分S之间并通过其光滑的中心孔54支承在轴12上的控制环R满足一种特殊的功能,它与第一部分P旋转连接以及在其面对第二部分S的端侧构成两个控制凸块42(见图7-7C;图15-15C),它们与第二部分S的一个控制轨43配合作用。
第一部分P(见图6-7B和图14-14B)有一个指向第二部分S的传动凸块44,它啮合在控制环R的一个指向第一部分P的传动缺口45内。
第一部分P和第二部分S分别在一个沿径向的圆环面上构成其端齿Z1和Z2。在这里,各圆环面的外轮廓同时基本上构成第一部分P和第二部分S横截面的外轮廓。
每个端齿Z1、Z2分别沿第一部分P和第二部分S的整个圆周等面积地延伸。
第一部分P和第二部分S在各自的端齿Z1和Z2上沿径向在内部连接一个基本上圆柱形的槽46、47。两个圆柱槽46、47的开口侧互相面对,并由此构成一个共同的用于容纳控制环R的槽。在某些应用情况下可以恰当的是,在第一部分P的槽46与控制环R的对应区之间存在的摩擦力比第二部分S的槽与控制环R另一个对应区之间的摩擦力大。所以,第一部分P的槽46构成一个圆环状V形凹槽56,以及控制环R构成一个圆环状V形隆凸60。
控制环R的传动缺口45通过圆周角β有一个比第一部分P的传动凸块44通过其圆周角α大的周向尺寸。例如角度β=60°以及角度α≈45°,所以为传动凸块44提供了一个等于圆周角之差约为15°的提前量或返回量。
在第二部分S的控制轨43内为控制环R的两个控制凸块42分别配设一个在那里切入的控制凹槽48。控制轨43本身意味着是一个沿径向相对于轴12延伸的平的圆环面,它作为径向台阶面是容纳控制环R的圆柱槽47的组成部分。
在图中表示的扶手的功能如下:
当扶手体17处于其最下部位置时,传动凸块44贴靠在控制环R传动缺口45的第二止挡面50上。因为传动缺口45的圆周角β大约比传动凸块44延伸的圆周角α大15°,所以为与扶手体17旋转连接的第一部分P提供了一个周向的运动空间为15°。扶手体可以沿此周向的运动空间经过旋转固定地安装的第二部分S例如四个齿从齿隙到齿隙向上回转。
从这四个位置之一直接向下回转是不可能的,因为端齿Z1和Z2处于锁止的啮合状态。
这种有限的向上回转约15°是无疑问可能的,因为第一部分P端齿Z1的棘轮齿可以无阻碍地经不可旋转地安装的第二部分S端齿Z2的棘轮齿滑动侧面滑过。
以此方式,虽然原则上可以继续进行向上回转直至扶手体17的直立位置,但在两个端齿Z1和Z2之间随之而来所产生的棘爪噪声让人感觉不舒服。为避免这种烦人的噪声发生,本发明采用下述方法:
一旦传动凸块44挡靠在控制环R传动缺口45的第一止挡面49上以及接着沿旋转方向A继续进行向上回转,两个控制凸块42便通过其斜面51经第二部分上的控制凹槽48的斜面52向前滑过,并从控制凹槽退出,如尤其可借助在图7、7C以及图8D和15、15C以及16D中旋转方向箭头A所示想象的那样。
因此第二部分S克服螺旋压力弹簧34的复位力从第一部分压开,从而成功地使端齿Z1、Z2脱开啮合,以及支承臂17可以无噪声地一直向上回转到其直立位置。在这个向上回转过程中,两个控制凸块42运动到平的控制轨43上方。
若现在从扶手体17的直立位置开始应引入向下回转,则传动凸块44沿旋转方向N从第一止挡面49转回其前面所说明的挡靠在止挡面50上的原始位置。
之后,控制凸块42重新经平的控制轨43沿旋转方向N(见图7C、8D以及图15C、16D)返回运动,以及最后再次滑回第二部分控制轨43的控制凹槽48内,于是扶手体17重新处于其前面已说明的最低的起始位置,以及端齿Z1和Z2回到它们的啮合状态。
为了在任何情况下保证,在沿旋转方向N向下回转时传动凸块44能从第一止挡面49移回其上述挡靠在止挡面15上的原始位置,以便在下一次沿向上的方向A定向的调整行程时仍能保证有一个提前量,本发明按图11-17A所示的实施形式采取下述措施:
沿向上回转方向A分别直接在每个第二部分上的控制凹槽48旁,从平的控制轨43沿轴向X朝控制环R的方向伸出一个隆凸作为开关门槛55。
一旦传动凸块44挡靠在控制环R传动缺口45的第一止挡面49上并接着沿旋转方向A继续进行向上回转,则这两个控制凸块42通过其斜面51经第二部分上的控制凹槽48向前滑过,并从控制凹槽退出,以及,如借助图16D可想象的那样,在开关门槛55上向上滑动并越过此开关门槛滑过。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部分S仍克服弹簧复位力,确切地说克服单个螺旋压力弹簧34的复位力,从第一部分P压开,所以成功地使端齿Z1、Z2脱开啮合,以及支承臂17可以无噪声地一直向上回转到其直立位置。在沿方向A向上回转时,两个控制凸块42在平的控制轨43上运动。若现在从支承臂17已彻底升高后的位置开始(这一位置可通过一个外部止挡为标志)应重新引入沿方向N的向下回转,则传动凸块44沿方向N从第一止挡面49转回其前面所说明的挡靠在止挡面50上的原始位置。为了能实施此转回,需要第一部分P与控制环R之间进行相对运动,在按图1-10C的实施例中这以静摩擦为基础,静摩擦使控制环R相对于第二部分上的控制轨43滞止。在按图16D有开关门槛55的情况下这种滞止则肯定会发生,因为在沿方向N的向下行程中控制凸块42挡靠在开关门槛55的开关棱边57上,并因而保证第一部分上的传动凸块44能支承到控制环R的第二止挡面50上。
当扶手体17处于其最低的原始位置以及沿方向F在扶手体17上作用一个过载和试图将扶手体17沿旋转方向N向下回转时,这两个端齿Z1和Z2处于锁止的啮合状态。
通过借助第二部分S和支承件W的离合爪29、30的旋转连接,因过载引起的扭矩传给支承件W,所以支承件W沿方向N(见图2和12)转动,以及支承件W离合爪状突起36的倾斜滑动面40使加压件D离合爪状突起37的倾斜滑动面41沿轴向X后退。以此方式,可以使处于过载状态沿旋转方向N进一步转动的支承件W相对于在空间固定安装的加压件D实施避让旋转并由此使扶手10卸荷。
Claims (23)
1.扶手,如中央扶手(10),包括一个可绕水平轴(12)在一升高和一降低位置之间可调整和可回转的扶手体(17),为它配设只是在向下回转时制动的棘轮锁(P、S),该棘轮锁有一个与扶手体旋转连接可绕轴(12)旋转的第一部分(P),一个相对于轴(12)至少有限制地旋转固定安装的第二部分(S)与之共同工作,其中,为棘轮锁(P、S)配设一控制装置(R、43),在升高位置和扶手体(17)开始向下回转时,控制装置使第一部分(P)和第二部分(S)彼此分离以及在降低位置的区域内重新使它们互相啮合,第一部分(P)和第二部分(S)构成互相面对、与轴(12)同轴、大体按端齿离合器的方式布置的端齿(Z1、Z2)以及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可沿轴向运动,并且,将第一部分(P)和第二部分(S)置于啮合或脱开啮合的控制装置(R、43)有至少一个随第一部分(P)旋转的控制凸块(42)或至少一个随第一部分(P)旋转的控制轨,以及与之相关地,有至少一个与第二部分(S)固定的控制轨(43)或至少一个与第二部分(S)固定的控制凸块,至少一个压力弹簧(34)将第一部分(P)和第二部分(S)通过它们的端齿(Z1、Z2)彼此压靠,并且,一个在轴(12)上防止轴向移动的支承件(W)限制第一部分(P)或第二部分(S)的轴向移动,其特征为:第一部分(P)轴向固定地装在轴(12)上,而第二部分(S)可运动地装在轴(12)上;支承件(W)装在背对第二部分(S)端齿(Z2)的那一侧;并且,在第二部分(S)与支承件(W)之间装至少一个压力弹簧(34)。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在第一部分(P)与第二部分(S)之间装一个与第一部分(P)旋转连接的控制环(R);并且,第一部分(P)有一个指向第二部分(S)的传动凸块(44),它啮合在控制环(R)的一个指向第一部分(P)的传动缺口(45)内,控制环在其面朝第二部分(S)的那一侧构成至少一个、尤其两个控制凸块(42),它/它们与和第二部分(S)固定的控制轨(43)共同工作。
3.按照权利要求1或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第一部分(P)和第二部分(S)分别构成一个带端齿(Z1、Z2)的径向圆环面;第一部分(P)和第二部分(S)沿径向在内部分别与圆环面相连构成一个基本上圆柱形的槽(46、47);两个圆柱槽(46、47)的开口侧互相面对;并且,两个圆柱槽(46、47)共同容纳控制环(R)。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控制环(R)的传动缺口(45)有比第一部分(P)的传动凸块(44)大的周向尺寸,使第一部分(P)不仅在扶手体(17)处于降低位置和开始向上回转时,而且在扶手体(17)处于升高位置和开始向下回转时,都获得一个提前量,直至传动凸块(44)挡靠在传动缺口(45)的或第一(49)或第二(50)止挡面上。
5.按照权利要求2至4之一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为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凸块(42)配设一个切入第二部分(S)面朝第一部分(P)的控制轨(43)中的控制凹槽(48);并且,控制轨(43)构成一个相对于轴(12)沿径向延伸的平的圆环面。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第二部分(S)容纳控制环(R)的圆柱槽(47)的圆环形台阶面便是构成平的圆环面的控制轨(43)。
7.按照权利要求5或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一旦第一部分(P)的传动凸块(44)在向上回转时挡靠在控制环(R)传动缺口(45)的第一止挡面(48)上,控制环(R)的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凸块(42)便从控制凹槽(48)退出并在平的控制轨(43)上滑动;并且,在继续向上回转直至扶手体(17)的直立位置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凸块(42)停留在圆环形控制轨(43)上。
8.按照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支承件(W)至少有限制地旋转固定安装在轴(12)上;并且,第二部分(S)与支承件(W)互相旋转固定地耦合或连接。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第二部分(S)和支承件(W)分别构成两个沿轴向延伸并以它们的自由端区彼此对准和互相插接的离合爪(29、30),它们造成可沿轴向移动的第二部分(S)与旋转支承和轴向固定在轴(12)上的支承件(W)之间旋转固定的连接。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第二部分(S)和支承件(W)的各离合爪(29、30)及设在两个相邻离合爪(29、29;30、30)根部之间的各凹槽(31)和(32),分别构成一个盲孔(33)用于安装四个平行于轴(12)延伸并沿周向分布的螺旋压力弹簧(34)的两端。
11.按照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在第二部分(S)与支承件(W)之间设唯一的一个同轴于上述构件(S、W)安置的螺旋压力弹簧。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螺旋压力弹簧支承在第二部分(S)和支承件(W)各自外表面的环形凸肩上。
13.按照权利要求8至12之一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支承件是过载保护装置的组成部分,它释放处于其降低位置的扶手体的向下回转。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在支承件(W)背对第二部分(S)的一侧,在轴(12)上旋转固定和可沿轴向移动地装一个借助弹簧复位力(T)支靠在支承件(W)上的加压件(D);支承件(W)和加压件(D)各有两个沿轴向延伸和以它们的自由端区彼此对准并互相插接的离合爪状的突起(36、37);并且,支承件(W)和加压件(D)的离合爪状突起(36)和(37)在涉及扶手体(17)向上回转(A)时将沿轴向和径向延伸的止挡面(38、39)互相贴靠,以及在涉及扶手体(17)向下回转(N)时将倾斜于轴(12)延伸的倾斜滑动面(40、41)互相贴靠。
15.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轴(12)在一个非圆形的柱体轴段(53)上可轴向移动时安装加压件(D);并且,加压件(D)非圆形的柱体安装座(35)的横截面形状与非圆形的柱体轴段(53)的横截面形状一致。
16.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非圆形柱体轴段(53)和加压件(D)非圆形柱体安装座(35)的四角横截面。
17.按照权利要求15或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将加压件(D)朝支承件(W)方向加载的弹簧复位力由盘形弹簧叠片(T)产生。
18.按照权利要求1至17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一根同轴地围绕棘轮锁(P、S)、控制装置(R、43)和过载保护装置(W、D、T、E)的包壳管(14)。
19.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包壳管(14)构成扶手体两个端部区(17、18)之间旋转固定的连接装置。
20.按照权利要求1至19之一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轴(12)在全部轴向长度上有花键轴型面,第一部分(P)、控制环(R)、第二部分(S)和支承件(W)分别通过一个光滑的中心通孔(25、54、26、27)可旋转地装在轴(12)上,至少一个加压件(D)借助与花键轴型面相应地成型的中心安装座(35)旋转固定地装在轴(12)上。
21.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轴(12)有至少一个设在其圆周上的安装座,例如一个环形槽(24),用于固定一个轴向保险元件,例如一个卡圈(28)。
22.按照权利要求20或按照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沿向上回转方向(A)随各自的控制凹槽(48)后的每个控制凸块(42),沿轴向(X)朝控制环(R)方向从平的控制轨(43)伸出一个隆凸作为开关门槛(55),控制凸块(42)在其朝向下回转方向(N)旋转时挡靠在它上面。
23.按照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扶手,其特征为:开关门槛(55)直接设在为它配设的那个控制凹槽(48)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38619A DE10238619B4 (de) | 2002-08-19 | 2002-08-19 | Armlehne |
DE10238619.6 | 2002-08-19 | ||
DE10338413A DE10338413A1 (de) | 2002-08-19 | 2003-08-18 | Armlehne |
DE10338413.8 | 2003-08-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96201A true CN1596201A (zh) | 2005-03-16 |
CN100509479C CN100509479C (zh) | 2009-07-08 |
Family
ID=31947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8016443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09479C (zh) | 2002-08-19 | 2003-08-19 | 用于汽车的扶手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08328B2 (zh) |
EP (1) | EP1530523B1 (zh) |
CN (1) | CN100509479C (zh) |
DE (2) | DE10338413A1 (zh) |
ES (1) | ES2295630T3 (zh) |
WO (1) | WO2004018253A1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009611A (zh) * | 2010-11-12 | 2011-04-13 | 上海子元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荆棘齿控制的转动机构 |
CN101584536B (zh) * | 2008-05-23 | 2014-05-14 | 向阳技研株式会社 | 角度可调节的铰链 |
CN104172790A (zh) * | 2013-05-20 | 2014-12-03 | 东莞向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角度调整金具 |
CN106080314A (zh) * | 2016-07-15 | 2016-11-09 | 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铰链联动的扶手 |
CN106467044A (zh) * | 2015-08-21 | 2017-03-01 | 格瑞玛股份公司 | 用于扶手制动装置的制动件、扶手支承装置、扶手以及车座 |
CN110693638A (zh) * | 2019-11-15 | 2020-01-17 | 武文亮 | 一种用于脊柱外科的矫正设备 |
CN112638706A (zh) * | 2018-08-16 | 2021-04-09 | 宝适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座椅结构的扶手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094421B2 (ja) * | 2002-12-26 | 2008-06-04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アームレストの高さ調節装置 |
DE102005003288A1 (de) * | 2005-01-25 | 2006-07-27 | Keiper Gmbh & Co.Kg | Fahrzeugsitz mit schwenkbarer Klappe |
US9782319B2 (en) * | 2008-11-27 | 2017-10-10 | Medical Technology Industries, Inc. | Articulated chair having universal reclining armrest system |
US7862123B2 (en) * | 2008-11-27 | 2011-01-04 | Medical Technologies Industries | Articulated chair having universal reclining armrest system |
DE102011014620B4 (de) * | 2011-03-21 | 2020-02-06 | Grammer Aktiengesellschaft | Schwenkklappen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innenräume |
DE102011017083B4 (de) * | 2011-04-14 | 2014-10-09 | Grammer Aktiengesellschaft | Stufenlose Neigungsverstellung eines schwenkbaren Fahrzeugteils, insbesondere einer Fahrzeugarmlehne |
DE102012016884B4 (de) * | 2012-08-24 | 2021-12-23 | Audi Ag | Ver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 schwenkbares Komfortelement, insbesondere für eine Armlehne eines Fahrzeugs |
DE102016003992A1 (de) | 2016-04-07 | 2017-10-12 | Grammer Ag | Armlehne |
CN106427699A (zh) * | 2016-08-31 | 2017-02-22 | 上海华特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一种可单独翻转操作的双排扶手结构 |
KR101905486B1 (ko) * | 2016-10-10 | 2018-10-10 | 주식회사 서연이화 | 차량용 콘솔 암레스트의 힌지 유닛 |
DE102017106793B4 (de) * | 2017-03-29 | 2023-07-06 | Lisa Dräxlmaier GmbH | Interieur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18008817B3 (de) * | 2018-11-09 | 2019-10-31 | Grammer Ag | Armlehne |
KR102031263B1 (ko) * | 2019-04-19 | 2019-10-11 |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 암레스트 틸팅 장치 |
CN110332254B (zh) | 2019-07-29 | 2021-08-13 | 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 单向轴承总成及其应用 |
US20210269160A1 (en) * | 2020-02-27 | 2021-09-02 | Ami Industries, Inc. | Mechanical shaft locking mechanism with back-drive prevention |
CN115107609B (zh) * | 2022-08-08 | 2023-12-19 | 明阳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后排座椅中央扶手铰链机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51624A (en) * | 1975-10-20 | 1977-04-25 | Fuji Kiko Co Ltd | Seat for vehicle |
DE2714581A1 (de) | 1977-04-01 | 1978-10-05 | Daimler Benz Ag | Schwenkbare armstuetze |
US4181357A (en) * | 1978-03-20 | 1980-01-01 | Milsco Manufacturing Company | Seat backrest tilt and height adjustment means |
JPS57160415A (en) * | 1981-03-26 | 1982-10-02 | Nissan Motor | Seat |
DE3628587A1 (de) * | 1986-08-22 | 1988-04-28 | Opel Adam Ag | Ruecksitz fuer kraftfahrzeuge |
FR2633227B1 (fr) * | 1988-06-22 | 1990-10-12 | Peugeot | Accoudoir central pivotant pour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DE29512686U1 (de) | 1995-08-07 | 1996-01-18 | Federnwerke Marienberg Gmbh, 09496 Marienberg | Verstellmechanismus für eine Kraftfahrzeug-Mittelarmlehne |
JP3436501B2 (ja) * | 1999-02-03 | 2003-08-11 | 向陽技研株式会社 | 角度調整具 |
DE19915469B4 (de) | 1999-04-06 | 2004-09-23 | Grammer Ag | Armlehne für eine Fahrzeugmittelkonsole |
US6257668B1 (en) * | 1999-08-09 | 2001-07-10 | Ding-Guo Chou | Chair armrest joint adjustable for 360° in any direction about a shaft |
EP1164051B8 (en) * | 2000-01-17 | 2005-03-23 | Grupo Antolin-Ingenieria, S.A. | Mechanism for adjusting hinged elements |
DE10238621B4 (de) * | 2002-08-19 | 2004-07-22 | Grammer Ag | Armlehne |
-
2003
- 2003-08-18 DE DE10338413A patent/DE10338413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3-08-19 CN CNB038016443A patent/CN10050947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8-19 WO PCT/DE2003/002785 patent/WO2004018253A1/de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3-08-19 DE DE50308359T patent/DE50308359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8-19 US US10/493,077 patent/US710832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8-19 ES ES03753259T patent/ES2295630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8-19 EP EP03753259A patent/EP1530523B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84536B (zh) * | 2008-05-23 | 2014-05-14 | 向阳技研株式会社 | 角度可调节的铰链 |
CN102009611A (zh) * | 2010-11-12 | 2011-04-13 | 上海子元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荆棘齿控制的转动机构 |
CN104172790A (zh) * | 2013-05-20 | 2014-12-03 | 东莞向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角度调整金具 |
CN104172790B (zh) * | 2013-05-20 | 2016-08-17 | 东莞向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角度调整金具 |
CN106467044A (zh) * | 2015-08-21 | 2017-03-01 | 格瑞玛股份公司 | 用于扶手制动装置的制动件、扶手支承装置、扶手以及车座 |
CN106467044B (zh) * | 2015-08-21 | 2019-11-05 | 格瑞玛股份公司 | 用于扶手制动装置的制动件、扶手支承装置、扶手以及车座 |
CN106080314A (zh) * | 2016-07-15 | 2016-11-09 | 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铰链联动的扶手 |
CN106080314B (zh) * | 2016-07-15 | 2019-04-05 | 宁波继峰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铰链联动的扶手 |
CN112638706A (zh) * | 2018-08-16 | 2021-04-09 | 宝适汽车部件(太仓)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座椅结构的扶手装置 |
CN110693638A (zh) * | 2019-11-15 | 2020-01-17 | 武文亮 | 一种用于脊柱外科的矫正设备 |
CN110693638B (zh) * | 2019-11-15 | 2021-09-03 | 武文亮 | 一种用于脊柱外科的矫正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509479C (zh) | 2009-07-08 |
ES2295630T3 (es) | 2008-04-16 |
US20050242649A1 (en) | 2005-11-03 |
DE50308359D1 (de) | 2007-11-22 |
EP1530523A1 (de) | 2005-05-18 |
EP1530523B1 (de) | 2007-10-10 |
WO2004018253A1 (de) | 2004-03-04 |
DE10338413A1 (de) | 2005-03-24 |
US7108328B2 (en) | 2006-09-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96201A (zh) | 扶手 | |
CN1596200A (zh) | 扶手 | |
CA2647317A1 (en) |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seat adjuster | |
CN1105546C (zh) | 头部保护装置 | |
CN1157143C (zh) | 旋转致动器 | |
CN1286414C (zh) | 椅子 | |
CN1167535C (zh) | 刀具夹具 | |
CN1144702C (zh) | 具有完全记忆的便于进出的座位组件 | |
CN1264655A (zh) | 车辆座椅转动机构及装有该机构的座椅 | |
EP0808742B1 (fr) | Articulation réglable pour dossier de siège | |
JP2009532144A5 (zh) | ||
CN1411414A (zh) | 用于车辆座位,尤其是机动车辆座位的止动附件 | |
CN1303458A (zh) | 特别是在车辆上实现闭锁功能的闭锁装置 | |
CN207140888U (zh) | 可调节座椅扶手 | |
CN100346085C (zh) | 鼓式制动器装置 | |
KR101787990B1 (ko) | 차량용 시트의 리클라이닝장치 | |
CN1535782A (zh) | 快速夹套 | |
CN108012672B (zh) | 带有伺服反馈控制功能的动态平衡脱粒装置 | |
US20060244296A1 (en) | Infinitely variable continuous recliner mechanism for vehicle seats and similar applications | |
CN219746554U (zh) | 一种内齿轮加工用插齿工装 | |
CN2305108Y (zh) | 手动多功能升降椅 | |
US20220219577A1 (en) | Fitting for vehicle seat | |
WO2012061921A1 (fr) | Machine-outil rotative à bras télescopique | |
CN116176377B (zh) |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斜度调整装置 | |
GB2430616A (en) | Recliner Mechanis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Ulsenssoren, Germany Patentee after: GRAMMER AG Address before: Amberg Patentee before: GRAMMER AG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08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