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88039A - 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88039A CN1488039A CNA018099882A CN01809988A CN1488039A CN 1488039 A CN1488039 A CN 1488039A CN A018099882 A CNA018099882 A CN A018099882A CN 01809988 A CN01809988 A CN 01809988A CN 1488039 A CN1488039 A CN 14880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hamber
- compressor
- safety check
- refrigeration ag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压缩机是在机壳内设有排出室(22)和吸入室(21),前者是从压缩室(1b)排出的制冷剂通过的、后者是被吸入到上述压缩室(1b)的制冷剂通过的。由排出路径通路连接上述排出室(22)和外部制冷剂回路(50),而且由吸入路径通路连接上述吸入室(21)和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50)。在排出室(22)或排出路径通路上设有用于防止制冷剂从外部制冷剂回路(50)倒流到排出室(22)的止回阀、将与制冷剂混合的雾状润滑油分离的油分离器。由此能防止制冷剂从外部制冷剂回路向排出室(22)的倒流、能抑制润滑油向外部制冷剂回路(50)排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机,更详细地说、它是一种由与制冷剂混合的雾状润滑油对机壳内的可动零件进行润滑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现在,用于车辆空调装置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下面、简称为压缩机)有如图7所示的。即、在机壳101中分割地形成曲柄室102,而且能回转地配置着驱动轴103。唇状密封垫104配设在驱动轴103与机壳101之间、将驱动轴103和机壳101间的间隙封住。
驱动轴103借助作为动力传递机构的电磁式摩擦离合器105、与作为外部驱动源的车辆发动机Eg能一起动作地连接。摩擦离合器105设有回转部件106和衔铁107和线圈108,回转部件106是与车辆发动机Eg能动作地连接的;衔铁是能与驱动轴103成一体回转地固定在该驱动轴上的。由线圈108的励磁而将衔铁107吸引到回转部件106侧,使两者106、107结合,由此能在车辆发动机Eg和驱动轴103之间进行动力传递(摩擦离合器105接通)。当从这状态开始,使线圈108去磁时,使衔铁107和回转部件106离开,从而切断车辆发动机Eg和驱动轴103之间的动力传递(摩擦离合器105切断)。
在上述曲柄室102中,回转支持体109固定在驱动轴103上,而且斜盘110借助铰链机构111而与这支持体109相连接。由这斜盘110借助铰链机构111而与支持体109相连接,使斜盘110能与驱动轴103成一体回转、而且能变更相对于驱动轴103轴线L的倾斜角度。最小倾斜角度规定部112设置在驱动轴103上,与斜盘相接触而规定了斜盘110的最小倾斜角度。
在上述机壳101中形成缸孔113、吸入室114和排出室115。在缸孔113里能往复移动地收容着活塞116,而且使其与斜盘110相连接。
上述驱动轴103的回转运动借助回转支持体109、铰链机构111和斜盘110而变换成活塞116的往复运动,反复进行下述的压缩循环,即、借助机壳101所设置的阀·孔口形成体117的吸入孔口117a和吸入阀117b、将制冷剂气体从吸入室114向缸孔113吸入,对吸入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借助阀·孔口形成体117的排出孔口117c和排出阀117d,将压缩过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到排出室115。
吸入室114和排出室115由图中没表示的外部制冷剂回路连接着。从排出室115排出的制冷剂被导入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在这个外部制冷剂回路上进行热交换,以利用上述制冷剂的热量。从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排出的制冷剂又被导入吸入室114,被吸入到缸孔113中,再次接受压缩作用。
抽气通路119将上述曲柄室102和吸入室114连通。给气通路120将排出室115和曲柄室102连通。控制阀121配设在给气通路120上,能对给气通路120的开度进行调节。
控制阀121能根据图中没表示的计算机输出的信号、由图中没表示的驱动回路输出的电流驱动而对给气通路120的开度进行调节。在上述驱动回路没有给电的状态下,控制阀121将给气通路120打开而动作;在给电的状态下,控制阀121对给气通路120的开度进行调节而动作。
借助上述控制阀121对开度的调节,对经过给气通路120而向曲柄室102导入的高压气体导入量和经过抽气通路119而从曲柄室102排出的气体导出量的平衡进行控制,由此决定曲柄压力Pc。根据曲柄压力Pc的变更、使经过活塞116的曲柄压力Pc和缸孔113的内压之差发生变更,从而使斜盘110的倾角发生变更,其结果是调节了活塞116的冲程、即调节了排出容量。
譬如在需要使压缩机从最大排出容量地进行运转的状态开始,根据空气调节开关(图中没表示)的切断操作,将摩擦离合器105切断;或者使车辆发动机Eg停止而停止压缩机105的运转。在这个场合下,停止对控制阀121给电(使输入电流值为零),使给气通路120急剧地全打开。这样,从排出室115向曲柄室102供给的高压制冷剂气体的供给量就被急剧地增大,由于抽气通路119没将这急剧增大的制冷剂气体部分排出,因而使曲柄室102的压力过份大地上升。而且由于压缩机的停止,缸孔113的压力由吸入室114较低的压力进行均压而下降。其结果使缸孔113和曲柄室102之间的压力差过份大地扩大。
因此,就用过份大的力、将上述把倾斜角度取为最小的斜盘110(图7中、用双点划线表示)推压到最小倾斜角度规定部112上,在这基础上、借助铰链机构111、将回转支持体109强拉到后方(图面右方)侧。其结果使驱动轴103受到很强的向轴线L后方侧的移动力,使驱动轴克服对其施加作用力的弹簧118的作用力而进行滑动。因此就会产生如下所述的问题。
(a)当驱动轴103沿着轴线L方向滑动时,其与唇状密封垫104之间的滑动位置时而与被称为接触线的规定位置脱开。在驱动轴103外周面上、与接触线脱开的部位,常有油泥等杂物附着。这样,时常因油泥等杂物进入唇状密封垫104和驱动轴103之间而使唇状密封垫104的轴封性能降低,会发生气体泄漏等事故。
(b)在摩擦离合器105被切断的场合下,换句话说、在车辆发动机Eg和驱动轴103之间的动力传递被切断场合下,当驱动轴103向轴线L后方侧滑动时,固定在驱动轴103上的衔铁107向回转部件106侧移动。摩擦离合器105处在切断状态下的回转部件106和衔铁107之间的间隙设定成很小(譬如0.5mm)。这样,就容易由上述驱动轴103向轴线L后方侧的滑动、使回转部件106和衔铁107之间的间隙消除,使衔铁107与处于回转状态的回转部件106进行滑动接触,由此产生噪音和振动,还允许动力传递。
(c)当驱动轴103向轴线L后方侧滑动时,使借助斜盘110与这驱动轴103连接的活塞116在缸孔113内向后方侧滑动,从而使它的死点移动到阀·孔口形成体117侧。而且在摩擦离合器105刚被切断之后或车辆发动机Eg刚被停止之后,驱动轴103会由惯性而继续进行一些回转。这样,在进行惯性回转时,当位于上死点时,活塞116就与阀·孔口形成体117进行冲击性的冲突,会因这冲突而发生振动和噪声。
为了防止驱动轴103的滑动,考虑过的一个方案是增大对驱动轴施加作用力的弹簧118的作用力,但是,这又产生另一个新的问题,即、会由此使承受这大荷重的推力轴承123的耐久性降低和增大动力损失。
但是,在上述压缩机中,为了使压缩机内的可动零件都能顺畅地动作,必需对各个可动零件进行润滑。为此,在该压缩机中,将雾状润滑油和上述制冷剂混合后、使上述制冷剂在上述压缩机和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之间循环,而且使该润滑油也循环。在该压缩机中,形成将上述可动零件暴露在上述制冷剂中的结构。这样,由于上述可动零件也暴露在上述雾状润滑油中,因而能对这些可动零件进行润滑。
但是,这雾状润滑油也会被上述制冷剂循环而导入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里。上述润滑油在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内所起的作用是使该回路内进行的热交换效率降低。由于还会将润滑油从上述压缩机的内部排出到外部,因而会使该压缩机内的润滑油减少,使该压缩机内的润滑效率降低。
由上述曲柄室102的压力上升而引起的问题、可用例如由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报告特开平11-315785号所提出的结构加以解决。在该结构中,在排出室和外部制冷剂回路之间设有用于限制制冷剂流动方向的止回阀,以便阻止制冷剂从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向上述排出室的倒流。由于阻止了制冷剂的倒流,因而在上述给气通路120全开的状态下,处于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侧的高压制冷剂气体就不会经过该给气通路120而导入到曲柄室102里。由此,该曲柄室102的内压就不会过大地上升。
而由上述润滑油向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排出所引起的问题、可用例如由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报告特开平10-281060号提出的结构加以解决。在该结构中,在排出室内设置油分离器,使与上述制冷剂混合的雾状润滑油和上述制冷剂分离,这样,就抑制了上述润滑油向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的排出。
但是,前者的公报只是与阻止制冷剂的倒流有关,没有考虑润滑油向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内排出的问题。而与此相反,后者的公报只是与润滑油向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内排出的问题有关,没有考虑上述曲柄室的压力上升问题。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压缩机,它能防止制冷剂从外部制冷剂回路向排出室的倒流,而且能抑制润滑油向该外部制冷剂回路的排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作出的本发明压缩机,在机壳内设有排出室和吸入室,前者是从压缩室排出的制冷剂通过的、后者是被吸入到上述压缩室的制冷剂通过的;由排出路径通路连接上述排出室和外部制冷剂回路,而且由吸入路径通路连接上述吸入室和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在与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之间使上述制冷剂循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排出室或上述排出路径通路上设有止回阀、油分离器和给油通路;上述止回阀是用于防止上述制冷剂从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倒流到上述排出室,上述油分离器是用于将与上述制冷剂混合的雾状润滑油分离,上述给油通路是用于将上述油分离器分离了的润滑油导入到低压区域。
如果采用本发明。则油分离器将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抑制上述润滑油向外部制冷剂回路的排出。由于上述润滑油是形成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的热交换效率降低的原因,因而由上述分离能抑制该热交换效率的降低。借助给油通路、把与上述制冷剂分离了的润滑油导入低压区域。在本发明中的低压区域是指上述吸入室、上述吸入通路和在上述机壳内形成的曲柄室等。由此,就能抑制包括上述吸入路径通路的压缩机内的润滑油量减少,而且能对该压缩机内进行良好的润滑。此外,由上述止回阀的作用,能防止制冷剂从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向上述排出室的倒流。
在下面的附图和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后、能进一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概要的断面图。
图2是放大地表示图1所示压缩机主要部分的组件40部分断面图(阀关闭状态)。
图3是放大地表示、从上方看到的图2中的阀体状态的顶视图。
图4是放大地表示图1所示压缩机主要部分的组件40部分断面图(阀打开状态)。
图5是放大地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压缩机主要部分的组件70的部分断面图(阀打开状态)。
图6是放大地表示图5所示压缩机主要部分的组件70的部分断面图(阀关闭状态)。
图7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压缩机概要的断面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下面,参照着图1~图4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可变容量压缩机(下面,简称为压缩机)C设有:缸体1、与其前端相结合的前机壳2、借助阀形成体3而与缸体1的后端相结合的后机壳4。这些缸体1、前机壳2、阀形成体3和后机壳4由多根贯穿螺栓10(图1中只表示一根)、相互结合固定而构成压缩机C的机壳。在缸体1和前机壳2所围成的区域里分隔着曲柄室5。在曲柄室5内、驱动轴6由前后一对向心轴承8A、8B能回转地支承着。在缸体1的中央所形成的收容凹部内配设着弹簧7和后侧推力轴承9B。另一方面,在曲柄室5中、突板11能与驱动轴6成一体回转地固定在其上,在突板11和前机壳2的内壁面之间配设着前侧推力轴承9A。形成一个整体的驱动轴6和突板11由后侧推力轴承9B和前侧推力轴承9A定位在轴向推力方向上(驱动轴的轴线方向),上述后侧推力轴承9B是由弹簧7的作用而弹向前方的。在向心轴承8A的前侧,唇状密封垫2A配设在驱动轴6和前机壳2之间。唇状密封垫2A将驱动轴6和前机壳2之间的间隙封住,由此就将压缩机C的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隔绝。
驱动轴6的前端部借助动力传递机构PT、与作为外部驱动源的车辆发动机E能一起动作地相连接。动力传递机构PT可以是离合器机构(例如电磁离合器),由外部的电气控制、能对动力的传递/切断进行有选择的控制;也可以是不采用上述这样离合器机构的常时传递型离合器机构(例如皮带/皮带轮组合)。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采用无离合器式的动力传递机构。
如图1所示,在曲柄室5内收容着作为凸轮盘的斜盘12。斜盘12的中央部贯通地设有插通孔,驱动轴6贯通这个插通孔地配设着。斜盘12借助作为连接导引机构的铰链机构13、能与突板11和驱动轴6一起动作地相连接。铰链机构13由两个支持臂14和两个导引销15构成,前者是从突板11的后面突出地设置的(图中只表示一个)、后者是从斜盘12的前面突出地设置的(图中只表示一个)。借助支持臂14和导引销15的联系以及与斜盘12的中央插通孔内的驱动轴6的接触、能使斜盘12与突板11及驱动轴6同步地回转,而且随着向驱动轴6的轴向的滑动、能同时相对于驱动轴而倾斜地移动。斜盘12具有配重部12a,其将驱动轴6夹在中间并设置在上述铰链机构13的相反侧上。
在突板11和斜盘12之间、在驱动轴6的周围设置着倾角减少弹簧16。这个倾角减少弹簧16将斜盘12弹向与缸体1接近的方向(倾角减少的方向)。而且在驱动轴6固紧着限制环18,在限制环18和斜盘12之间、在驱动轴6的周围设置着回归弹簧17。这个回归弹簧17在斜盘12处于大倾角状态(用双点划线表示)时,只卷绕在驱动轴6上,对斜盘等其他构件不起任何弹性作用,但是当斜盘12进行到小倾角状态(用实线表示)时,被压缩到上述限制环18和斜盘12之间,将斜盘12弹向与缸体1离开的方向(倾角增大的方向)。在本申请中、斜盘12的倾斜角度(倾角)是指与驱动轴6垂直的假想平面和斜盘12相交的角度。
在缸体1中、围着驱动轴6地形成多个缸孔1a(图1中只表示一个),各个孔1a的后侧端由上述阀形成体3闭塞。在每一个孔1a中能往复移动地收容着单头型活塞20,在各个缸孔1a内分隔出根据活塞20的往复移动而使体积变化的压缩室1b。各个活塞20的前端部借助一对滑履19而与斜盘12的外周部相结合地保留在那里,借助这些滑履19、各个活塞20能与斜盘12一起动作地相相连接。因此,借助斜盘12与驱动轴6同步地进行回转,使斜盘12的回转运动变换成活塞20的往复直线运动,它的冲程与斜盘的倾角相对应。
还在阀形成体3和后机壳4之间分隔地形成处于中心区域的吸入室21和围着它的排出室22。阀形成体3是将吸入阀形成板、孔口形成板、排出阀形成板和护圈形成板重合而构成。在这阀形成体3上、与各个缸孔1a相对应地形成吸入孔口23与将这孔口23开关的吸入阀24以及排出孔口25与将这孔口25开关的排出阀26。借助吸入孔口23使吸入室21与各个缸孔1a连通,借助排出孔口25使各个缸孔1a与排出室22连通。
由抽气通路27连接着吸入室21和曲柄室5。而且、借助下述的组件40、由连通路28连接着排出室22和曲柄室5,在上述连通路28的中途设置着控制阀30。
控制阀30设有螺线管部31和借助杆而能与螺线管部31一起动作地相连接的阀体32。根据图中没表示的控制计算机输出的信号、由图中没表示的切断回路输出的电流使螺线管部31驱动,由此变更阀体32的位置,就能对连通路28的开度进行调节。在没有从上述驱动回路给电的状态下,阀体32配置在使连通路28打开的位置;在给电的状态下,就能调节连通路28的开度。
借助控制阀30对开度的调节,就控制了高压气体借助连通路28而向曲柄室5导入的导入量和借助抽气通路27而从曲柄室5排出的气体排出量的平衡,由此决定曲柄压力Pc。根据曲柄压力Pc的变更、由活塞20使曲柄压力Pc和缸孔1a的内压之差发生变更,从而使斜盘12的斜角发生变更,其结果就调节了活塞20的冲程,即调节了排出容量(制冷剂循环量)。在这场合下,连通路28和控制阀30是用作给气通路的一部分、将排出室22侧的制冷剂导入曲柄室5。
斜盘12的最大倾角由斜盘12的配重部12a与突板11接触而限制。另一方面、最小倾角则主要是由倾角减少弹簧16和回归弹簧17的作用力平衡决定,上述倾角减少弹簧16是由上述活塞20使曲柄压力Pc和缸孔1a的内压之差、在倾角减少方向上几乎最大化的状态下。
在后机壳4上设有吸入口21A,它是用于在将制冷剂向吸入室21导入时的入口。在后机壳4上还设有与排出室22连通的安装口22A,在该安装口22A上装着具有下述排出口42F的组件40。
在吸入口21A和排出口42F之间设有外部制冷剂回路50。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组件40设有:安装在后机壳4上的安装口22A上、大致呈有底圆筒状的箱体42和收容在该箱体42里的止回阀41。止回阀41设有:被压入在排出口42F里的圆板44、开口侧端面与圆板44结合而被固定的大致呈有底圆筒状的壳体43。在壳体43内、借助圆板44覆盖该壳体43的开口侧端面而形成阀室43A。在壳体43的底部形成作为制冷剂入口的阀入口43B、在圆板44上形成作为制冷剂出口的阀出口44A。在阀室43A里、阀体45能往复移动地被收容在阀入口43B和阀出口44A之间。阀体45由关阀弹簧46的作用而弹向阀入口43B侧。
阀体45大致呈有底圆筒状,底板侧的一部分形成圆锥状,越靠前端、直径越小。在将阀体45压紧到阀入口43B侧上时、上述圆锥状部分的局部压入到阀入口43B里,由此将该阀入口43B关闭。在阀体45的外周面上形成多条(本实施方式中形成4条)、沿着该阀体45轴向的槽沟45A(参照图3。图3是从上述阀体45的开口侧看阀体45的示意图。)。在阀体45的上述开口侧端面上、槽沟45A被形成切口部45B,使阀体45的外侧和内侧连通。在使阀体45克服上述关阀弹簧46的作用力作用而向圆板44侧移动时,由阀体45的开口侧与圆板44接触就能限制阀体45的进一步移动。这时,阀出口44A由阀体45的开口侧覆盖,但是阀入口43B和阀出口44A则借助槽沟45A和切口部45B而连通。(参照图4)。
由止回阀41上游侧的制冷剂压力形成的对阀体45的作用力、由止回阀41下游侧的制冷剂形成的对阀体45的作用力和由上述关阀弹簧46的作用力的平衡使止回阀41对阀入口43B进行开关动作,以防止制冷剂的倒流。在上述上游侧压力形成的作用力大于上述下游侧压力形成的作用力与上述关阀弹簧46的作用力之和时,止回阀41允许制冷剂流动。相反、在上述上游侧压力形成的作用力小于上述下游侧压力形成的作用力与上述关阀弹簧46的作用力之和时,止回阀41不许制冷剂流动。即、止回阀41能防止制冷剂从下游侧(外部制冷剂回路50侧)向上游侧(排出室22侧)的倒流。
在将止回阀41装在箱体42里的状态下,箱体42的开口侧被圆板44覆盖而分隔形成分离室42A。而且在箱体42的圆板44下游侧(开口侧)具有作为制冷剂排出口的排出口42F机能。在图1、图2和图4中,为了简便、将连接固定排出口42F和连通管22B的机构的图示省略了。在箱体42上形成导入口42B,用于将排出室22内的制冷剂导入到分离室42A。导入口42B和排出室22由导入通路42C连接着。导入口42B沿着箱体42的圆周方向形成,以便使导入到分离室42A里的制冷剂在该分离室42A内进行回旋。由于分离室42A内配设着止回阀41的壳体43,因而实际上从导入口42B导入到该分离室42A里的制冷剂是在箱体42的内周面和壳体43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中进行回旋。由这个回旋将混合在上述制冷剂中的润滑油离心分离,使其附着在箱体42的上述内周面上。
在箱体42的底部设置着圆锥状的倾斜凹部42D,使附着在箱体42的上述内周面上而垂下的上述润滑油能容易地汇集到该倾斜凹部42D的最深部。在倾斜凹部42D的上述最深部形成排出通路42E,用于将上述润滑油排出到组件40外。如图1所示,由排出通路42E排出到组件40外的上述润滑油借助连通路28和控制阀30被导入到作为低压区域的曲柄室5里。由箱体42、壳体43和圆板44构成油分离器,用于分离与制冷剂混合的雾状润滑油。在这场合下,排出通路42E、连通路28和控制阀30具有给油通路的机能,用于将上述油分离器分离了的润滑油供给曲柄室5。而组件40的导入通路42C、导入口42B、分离室42A和排出通路42E等则作为给气通路的一部分,用于将排出室22的制冷剂供给曲柄室5。
由安装口22、组件40和连通管22B构成排出路径通路,其用于连接排出室22和外部制冷剂回路50;由吸入口21A和流通管21B构成吸入路径通路,其用于连接吸入室21和外部制冷剂回路50。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压缩机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借助动力传递机构PT、从车辆发动机E将动力供给驱动轴6时,使斜盘12与驱动轴6一起回转。随着斜盘12的回转、使各个活塞20以与斜盘12的倾角相对应的冲程进行往复移动,在各个缸孔1a中依次反复进行制冷剂的吸入、压缩和排出。
在制冷负荷较大的场合下,上述控制计算机对上述驱动回路发出指令信号、由此使供给螺线管部31的电流值增大。根据这信号、由上述驱动回路输出的电流值的变化,使螺线管部31增加作用力,以便阀体32使连通路28的开度进一步缩小。其结果由阀体32的移动使连通路28的开度缩小。由此,从排出室22经过连通路28而向曲柄室5供给的高压制冷剂气体的量就减少,使曲柄室5的压力降低,从而使斜盘12的倾角增大,使压缩机C的排出容量增大。当连通路28处于全部关闭的状态时,使曲柄室5的压力大大降低,使斜盘12的倾角成为最大,从而使压缩机C的排出容量(制冷剂循环量)成为最大。
相反,在制冷负荷较小的场合下,使螺线管部31减少作用力,以便阀体32移动使连通路28的开度进一步增大。其结果由阀体32的移动使连通路28的开度增大。由此,使曲柄室5的压力上升,从而使斜盘12的倾角减小,使压缩机C的排出容量(制冷剂循环量)缩小。当连通路28处于全部打开的状态时,使曲柄室5的压力大大上升,使斜盘12的倾角成为最小,从而使压缩机C的排出容量成为最小。
从缸孔1a排出到排出室22的制冷剂借助导入通路42C和导入口42B而被导入分离室42A。这时,与上述制冷剂混合的雾状润滑油和该制冷剂一起被导入分离室42A。这些制冷剂和润滑油沿着箱体42的内周面和止回阀41的壳体43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而进行回旋。在这回旋中、上述润滑油被离心分离,汇集到倾斜凹部42D之后,借助排出通路42E、连通路28和控制阀30而被导入曲柄室5。被导入到曲柄室5的上述润滑油对该曲柄室5内的构件(轴承或铰链机构等)进行润滑。
与润滑油分离的上述制冷剂经过阀入口43B而进入到阀室43A内。这时,上述制冷剂将阀体45推上,通过该阀体45的底部和阀入口43B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进入阀室43A内,通过槽沟45A而到阀出口44A。在由制冷剂推上、使阀体45与圆板44相接触时,上述制冷剂通过槽沟45A之后、借助由圆板44和切口部45B形成的间隙而到阀出口44A。经过阀出口44A而到阀室43A外部的制冷剂借助流通管22B而进入到外部制冷剂回路50,进行热交换作用。
本实施方式能得到如下所述的效果。
(1)由于在排出室22和外部制冷剂回路50之间设置着止回阀41,因而能防止制冷剂从外部制冷剂回路50侧向排出室22的倒流。即、在将压缩机C关闭时,停止向控制阀30的螺线管部31给电,使连通路28处于全部打开状态,外部制冷剂回路50侧的高压制冷剂、借助排出室22、组件40和连通路28而进入到曲柄室5,不使曲柄压力Pc异常急剧地上升。这样,能防止由上述驱动轴6的滑动移动和由这移动引起的问题,譬如在上述现有技术说明中的(a)、(b)和(c)等问题。
(2)由于设置了止回阀41,在停止向控制阀30给电时、能防止曲柄压力Pc的异常上升,因而能抑制唇状密封垫2A性能恶化的进程,能提高压缩机C的耐久性。
(3)由于在排出室22和外部制冷剂回路50之间设置了油分离器,能抑制被排出到外部制冷剂回路50侧的润滑剂量,因而能使外部制冷剂回路50中的制冷剂的热交换效率提高,而且能使压缩机C内的润滑效率提高。
(4)由于将组件40中被分离的润滑油导入曲柄室5,因而能由这润滑油对该曲柄室5进行润滑。曲柄室5里有较多用于将驱动轴6的回转运动变换成活塞20往复运动机构的滑动部(譬如前侧推力轴承9A、铰链机构13、斜盘12和滑履19等)。因此,如果曲柄室5的上述滑动部的润滑效率较好,则还能使压缩机C的动作效率提高。
(5)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是将油分离器配设在止回阀41的上游侧。由此,将这油分离器分离的润滑油导入曲柄室5的给油通路也与上述油分离器一起配设在止回阀41的上游侧。这样、即使止回阀41下游侧的压力比上游侧的高,下游侧的制冷剂也不能借助上述给油通路倒流到上游侧。因此,上述给油通路里不设置用于这个通路的开关机构就能防止上述制冷剂的倒流。
(6)由于将止回阀41和油分离器与组件40形成一体,因而与两者各个分开设置的场合相比较,能将两者的设置空间形成一个整体而使空间减少。又因为将这个组件40组装在后机壳4侧,所以能提高组装性能和维修保养性能。
(7)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是将止回阀41配设在箱体42内,在壳体43的外周侧进行润滑油的分离,防止制冷剂在内周侧倒流。即、在润滑油分离作用和制冷剂倒流防止作用等两个方面的作用中,共用一个壳体43。这样,能减少零件的个数、能降低成本。
(8)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是将阀体45配置成能由有底圆筒状壳体43内周侧的导引而往复移动,在阀体45的外周侧形成槽沟45A,从阀体45的下方所形成的阀入口43B进入的制冷剂通过该槽沟45A而到阀体45的上方所形成的阀出口44A。由于在阀体45的上述外周不设置槽沟45A的场合下,制冷剂不能从阀体45的下方到上方地通过,因而在壳体43的周面上必需设置用于将制冷剂从壳体43的内部抽出到外部的孔。但是,在这种场合下,还必需设置用于收容壳体43的外部壳体,以便从导入口42B进入的制冷剂不会借助上述的孔而侵入到壳体43内,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在这个外部壳体的外周进行回旋。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阀体45上形成槽沟45A,使制冷剂能从阀体45的下方到上方地通过,因而能减少零件个数,能降低成本。
(9)由于在阀体45上与槽沟45A一起设置切口部45B,因而即使阀体45被推上到与圆板44相接触,制冷剂也能通过该切口部45B而到阀出口44A。
(10)由于将圆板44作为形成分离室42A和形成阀室43A的公用构件,因而能减少零件个数,从而能降低成本。
(11)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是在箱体42上设置倾斜凹部42D,将分离室42A的壁面(箱体42的内周面)垂下的润滑油导引到排出通路42E。这样,使润滑油能容易地汇集到排出通路42E里,而且能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将压缩机C倾斜地设置。
(12)由于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在止回阀41的壳体43的外周侧进行回旋,因而,与油分离器串联地配置在相对于止回阀的上游侧的场合相比较,能缩短组件40的长度,能缩小配置空间。
(13)由于在作为可变容量压缩机的压缩机C上设置组件40,因而在使制冷剂循环量(排出容量)减少的场合下,由止回阀41将排出室22和外部制冷剂回路50之间的制冷剂路径通路关闭,能抑制润滑油向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50流出。
(14)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是将排出室22的制冷剂供给曲柄室5的给气通路的一部分作为给油通路,将油分离器分离的润滑油向曲柄室5供给;在上述给气通路(给油通路)的中途设置用于调节该通路开度的控制阀30。而且,在进行小容量运转时,即、减少制冷剂循环量(排出容量)、并减少介于一个孔1a和活塞20之间的间隙中的制冷剂从压缩室1b向曲柄室5返回量地进行运转时,增大控制阀30的阀开度。由此,即使在供给曲柄室5的润滑油供给量常常不足的上述小容量运转时,也能借助阀开度增大的上述通路、将润滑油高效率地供给曲柄室5。由于上述给气通路和上述给油通路是公用的,因而能使压缩机C的结构更加简化。
(第2实施方式)
这个第2实施方式的压缩机C是对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组件40的结构进行变更,其他的结构是和第1实施方式的压缩机C相同的。因此,在图面上、对那些与第1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部分都标上同一个符号,而且省略了重复的说明。
在安装口22A上装着组件70。如图5和图6所示,组件70设有:止回阀71、收容该止回阀71的大致呈有底圆筒状的组件箱体72。止回阀71设有大致呈圆筒状的壳体73和圆板74。壳体73上设置着作成圆筒状部的入侧圆筒部73A,它的直径是做成在该壳体73轴线方向的中间部位开始的下方比上方小。在壳体73内的直径较大部分(入侧圆筒部73A的上方),由圆板74覆盖该壳体73的上端部分而形成阀室73B。在壳体73上形成阀出口73C,它将阀室73B和壳体73的外周侧连通。在壳体73的阀室73B和入侧圆筒部73A之间的部分形成台阶部73D。在圆板74上形成连通孔74A,使阀室73B的外部和内部连通。在阀室73B里收容着阀体75,它能沿着壳体73的轴向进行往复移动。阀体75被阀关闭弹簧76弹向入侧圆筒部73A。
阀体75呈有底圆筒状。当阀体75受到阀关闭弹簧76作用力作用而推压到台阶部73D上时,就将该阀室73B和入侧圆筒部73A之间的通路关闭(参照图6)。
在止回阀71中,和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止回阀41同样地、由止回阀71上游侧的制冷剂压力形成对阀体75作用力、止回阀71下游侧的制冷剂压力形成的对阀体75的作用力和阀关闭弹簧76形成的作用力的平衡就能限制制冷剂从下游侧(外部制冷剂回路50侧)向上游侧(排出室22侧)的倒流。
组件箱体72是内部形成分离室72A,在该分离室72A的上方延伸地设置着圆筒状突壁72B。在分离室72A的上侧形成插入孔72C,在该插入孔72C上装着止回阀71。突壁72B的上端开口部具有排出口72H的机能,用于排出制冷剂。在图5和图6中,为了简便而省略了用于连接固定排出口72H和流通管22B的机构。
止回阀71的入侧圆筒部73A被压入固定在插入孔72C上,而且被配置成入侧圆筒部73A的下端开口直到分离室72A的底部附近。在组件箱体72上形成导入口72D,用于将排出室22内的制冷剂导入分离室72A。导入口72D和排出室22由导入通路72E连接着。导入口72D是沿着组件箱体72的圆周方向形成,以便被导入到分离室72A里的制冷剂在该分离室72A内回旋。由于分离室72A内配置着入侧圆筒部73A,因而实际上从导入口72D导入到该分离室72A里的制冷剂是在该分离室72A的周面和入侧圆筒部73A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里进行回旋。由这回旋而将与上述制冷剂混合的润滑油离心分离,并附着在分离室72A的周面上。
而且,在分离室72A的底部设置着倾斜凹部72F,能容易地将附着在分离室72A的上述周面上而垂下的上述润滑油汇集到该倾斜凹部72F里。在倾斜凹部72F的上述最深处形成排出通路72G,用于将上述润滑油排出到组件70外,该润滑油经过上述排出通路72G、连通路28和控制阀30而导入到作为低压区域的曲柄室5。由组件箱体72的下侧和入侧圆筒部73A构成油分离器,用于将与制冷剂混合的雾状润滑油分离。在这种场合下,排出通路72G、连通路28和控制阀30具有给油通路的作用,将上述油分离器分离了的润滑油供给曲柄室5。而且,组件70的导入通路72E、导入口72D、分离室72A和排出通路72G还具有作为给气通路一部分的作用,将排出室22的制冷剂供给曲柄室5侧。
而且,由安装口22A、组件70和流通管22B构成用于连接排出室22和外部制冷剂回路50的排出路径通路。
从缸孔1a排出到排出室22的制冷剂借助导入通路72E和导入口72D而被导入到分离室72A。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混合气体在分离室72A的周面和止回阀71的入侧圆筒部73A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中进行回旋。由这回旋将上述润滑油离心分离,由倾斜凹部72F导引到排出通路72G里之后,借助连通路28和控制阀30而被导入到曲柄室5。
与润滑油分离了的上述制冷剂就借助入侧圆筒部73A的内周侧而进入到阀室73B内。这时,上述制冷剂将阀体75推上、通过该阀体75的底部和台阶部73D之间出现的间隙而进入阀室73B内,通过阀出口73C而到阀室73B的外部之后,借助流通管22B而进入外部制冷剂回路50,进行热交换作用。
当从止回阀71上游侧经过入侧圆筒部73A的内侧而传递的制冷剂压力形成的对阀体75的作用力小于从下游侧经过连通孔74A而传递的制冷剂压力形成的阀体作用力和由阀关闭弹簧46形成的作用力之和时,阀体75将阀室73B和入侧圆筒部73A之间切断。即、止回阀71防止制冷剂从下游侧(外部制冷剂回路50侧)向上游侧(排出室22侧)的倒流。
本实施方式除了能得到与上述(1)~(6)、(11)(13)和(14)相当的效果之外,还能得到如下所述的效果。
(15)本实施方式是利用与壳体73形成一体的入侧圆筒部73A而进行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分离的回旋动作。即、将止回阀71的一部分利用于上述回旋动作中。这样,能减少零件个数,从而能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结构,譬如可以采用如下所述的方式。
0可将组件40(或者70)设置成不向后机壳4的外侧突出、而将其收容在该后机壳4内。
0可将组件40(或者70)设置在排出室22内。可以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在将后机壳4与阀形成体3侧结合之前,将组件40(或者70)组装到该后机壳4上,在机壳安装完后就不能卸下。相反,也可以形成这样的结构,即、将后机壳4与缸体1、前机壳2、阀形成体3一起组装,在形成压缩机C的机壳之后,从该机壳外部附加上。在形成上述能从该机壳外部附加上的场合下,能得到较好的维修保养性能。
0也可以将与制冷剂分离了的润滑油供给作为低压区域的吸入室21、吸入口21A或流通管21B。在这种场合下,只要使连通路28的上游部分与排出室22连通就可以。供给吸入室21、吸入口21A或流通管21B的润滑油由活塞20的往复移动、与制冷剂一起被吸入到缸孔1a里,在该缸孔1a内进行润滑。此后,上述润滑油的一部分借助缸孔1a和活塞20之间的间隙泄回到曲柄室5侧,对该曲柄室5内的机构的润滑部分进行润滑。
0也可以把与制冷剂分离了的润滑油不通过控制阀30、直接供给曲柄室5。这时,与借助控制阀30供给的场合相比,能增加曲柄室5内、对机构的润滑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量,从而能提高润滑效率。
0也可以不共用给油通路和给气通路,将它们各个分别地设置。
0也可以不设置倾斜凹部42D(或者72F)。
0虽然箱体42(或者组件箱体72)是作成与后机壳4是分体的,但是也可以作成一体。即、可以将箱体42(或者组件箱体72)与后机壳4形成一体。即使在这样场合下,只要将止回阀41(或者71)作成能从后机壳4的外侧组装到箱体42(或者组件箱体72)内的结构,就能防止组装性能和维修保养性能的降低。
0也可以不利用共用零件地、将止回阀41(或者71)和油分离器分别设置在组件箱体72内。譬如使入侧圆筒部73A与壳体73分离,将该入侧圆筒部73A插入孔72C里,与止回阀71分别地固定。
0也可以不使止回阀41(或者71)与油分离器组件40(或者70)一体化。
0可以将凸轮板(斜盘12)与驱动轴6成一体地进行回转的压缩机C的结构替换成下述式样,即、凸轮板是能相对于驱动轴回转地支承在其上而进行摆动的结构,譬如摆动(wobble)式压缩机。
0可将铰链机构13作成下述式样,即、它具有:设置在斜盘12上的第1臂、设置在突板11上的第2臂、设置在上述第1和第2臂的任何一方上的导引孔、设置在另一方上的安装孔、以及贯通该安装孔、而且使突出部插入在上述导引孔里的销。
0可将控制阀30形成不是由上述的譬如控制计算机或驱动回路等外部装置进行控制的外部控制式,可以将它形成是完全自动进行控制的内部控制式的。
0压缩机C也可以是活塞20的行程不能改变的固定容量式。
0也可以将油分离器配设在止回阀41的下游侧。这时,最好在给油通路上设置开关机构。
0上述止回阀和上述油分离器可以作成分开的组件。这时,由于各个组件是分开的,因而就能提高各个组件配置的自由度。
0也可以形成这样的结构,即、上述止回阀设有大致呈圆筒状的壳体和断面大致呈圆形的阀体;该阀体能沿着该壳体的轴向进行往复移动地收容在上述壳体里,在该壳体的上下两侧的一方设有制冷剂入口、在另一方设有制冷剂出口,在上述阀体的外周形成沿着该阀体轴向延伸的槽沟,从上述制冷剂入口进入到上述壳体内的制冷剂、借助上述槽沟而到达上述制冷剂出口。在这种场合下,由于在上述壳体的周面上不必设置制冷剂出口,因而就能构成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在该壳体的外周侧进行回旋。
如上面详细地说明的那样,如果采用本发明,则能在压缩机中,防止制冷剂从外部制冷剂回路向排出室的倒流,而且能抑制润滑油向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的排出。
Claims (9)
1.压缩机,在机壳内设有排出室和吸入室,前者是从压缩室排出的制冷剂通过的、后者是被吸入到上述压缩室的制冷剂通过的;由排出路径通路连接上述排出室和外部制冷剂回路,而且由吸入路径通路连接上述吸入室和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在与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之间使上述制冷剂循环,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排出室或上述排出路径通路中设有止回阀、油分离器和给油通路;上述止回阀防止上述制冷剂从上述外部制冷剂回路倒流到上述排出室,上述油分离器将与上述制冷剂混合的雾状润滑油分离,上述给油通路将上述油分离器分离了的润滑油导入到低压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油分离器是配设在上述止回阀的上游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止回阀和上述油分离器是与组件形成一体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组件由上述止回阀、收容该止回阀的大致呈圆筒状箱体构成;在上述箱体上设有导入口和排出口,前者使制冷剂在上述止回阀的外周面和上述箱体内面之间回旋而导入到该箱体内,后者是与上述润滑油分离后、通过上述止回阀的制冷剂的排出口。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组件设有上述止回阀、在止回阀的入口侧形成的圆筒状部;在使与制冷剂混合的雾状润滑油围绕上述圆筒状部周围进行回旋而离心分离之后、将与上述润滑油分离的上述制冷剂导入上述止回阀。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止回阀上设有大致呈圆筒状的壳体和断面大致呈圆形的阀体;该阀体能沿着上述壳体的轴向进行往复移动地收容在上述壳体中,在该壳体的上下两侧中的一方设有制冷剂入口、在另一方设有制冷剂排出口;在上述阀体的外周上形成沿着该阀体轴向延伸的槽沟;从上述制冷剂入口进入到上述壳体内的制冷剂通过上述槽沟而到达上述制冷剂出口。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压缩机是可变容量压缩机,其设有:在上述机壳上形成的曲柄室;能回转地支承在上述曲柄室里的驱动轴;能由该驱动轴回转驱动、而且能变更相对于上述驱动轴的倾斜角度地支承的斜盘;与上述斜盘一起动作地连接着的活塞;将该活塞能往复移动地收容、而且由该活塞形成上述压缩室的缸孔;将上述吸入室和上述曲柄室连通的抽气通路;抑制上述曲柄室的内压而使上述活塞的冲程变更的控制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低压区域是上述曲柄室,上述油分离器分离了的润滑油通过上述给油通路而供给上述曲柄室。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阀调节上述给油通路的开度,将上述油分离器分离了的润滑油向上述曲柄室供给,而且变更上述曲柄室的压力,从而变更上述活塞的冲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1/011598 WO2003060325A1 (fr) | 2000-06-27 | 2001-12-27 | Compresseur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88039A true CN1488039A (zh) | 2004-04-07 |
CN1250873C CN1250873C (zh) | 2006-04-12 |
Family
ID=34141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180998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0873C (zh) | 2001-12-27 | 2001-12-27 | 压缩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250873C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19129A (zh) * | 2014-01-30 | 2015-08-05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压缩机的止回阀 |
CN111594409A (zh) * | 2020-05-21 | 2020-08-28 | 黄山双桦动林压缩机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 |
CN113719914A (zh) * | 2021-09-06 | 2021-11-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模块机构、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
CN115135878A (zh) * | 2020-02-19 | 2022-09-30 |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止回阀及包括该止回阀的斜盘式压缩机 |
-
2001
- 2001-12-27 CN CN01809988.2A patent/CN125087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19129A (zh) * | 2014-01-30 | 2015-08-05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压缩机的止回阀 |
CN115135878A (zh) * | 2020-02-19 | 2022-09-30 |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止回阀及包括该止回阀的斜盘式压缩机 |
CN111594409A (zh) * | 2020-05-21 | 2020-08-28 | 黄山双桦动林压缩机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 |
CN113719914A (zh) * | 2021-09-06 | 2021-11-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模块机构、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
CN113719914B (zh) * | 2021-09-06 | 2024-03-29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模块机构、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50873C (zh) | 2006-04-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2087C (zh) | 可变容压缩机 | |
CN1118625C (zh) | 压缩机的活塞及活塞式压缩机 | |
CN1137097A (zh) | 改进了内部润滑系统的旋转斜盘型制冷压缩机 | |
CN1133811C (zh) | 可变排量压缩机 | |
EP1167762B1 (en) | Lubrication system for swash plate compressor | |
CN1266946A (zh) | 控制变容式压缩机排量的装置及方法 | |
KR101541998B1 (ko) | 용량 가변형 사판식 압축기 | |
CN1950608A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CN1306164C (zh) | 带有润滑结构的压缩机 | |
CN1091843C (zh) | 可变容量压缩机 | |
JP2002031050A (ja) | 圧縮機 | |
CN1168448A (zh) | 可变容量压缩机 | |
CN1441165A (zh) | 用于可变排量型的压缩机的控制装置 | |
CN1388319A (zh) | 带有滑动轴承的压缩机 | |
CN1250873C (zh) | 压缩机 | |
CN1644927A (zh) | 压缩机 | |
JP2004324591A (ja) | ハイブリッドコンプレッサ | |
US7210309B2 (en) |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 |
CN1080386C (zh) | 压缩机中的阀结构 | |
JP2004036583A (ja) | 圧縮機 | |
CN1789722A (zh) | 绕动叶片压缩机的容量改变装置 | |
CN1854513A (zh) | 用于无离合器式的可变排量压缩机的排量控制阀 | |
KR101741840B1 (ko) | 압축기 | |
KR101107337B1 (ko) | 사판식 압축기 | |
JP2001165046A (ja) | 圧縮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412 Termination date: 20141227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