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47943A - 通过即时通信网络在因特网上查找,发现和联系约会伙伴的系统和方法和/或其他用于进行快速发现和建立快速联系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过即时通信网络在因特网上查找,发现和联系约会伙伴的系统和方法和/或其他用于进行快速发现和建立快速联系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47943A CN1447943A CN01814547A CN01814547A CN1447943A CN 1447943 A CN1447943 A CN 1447943A CN 01814547 A CN01814547 A CN 01814547A CN 01814547 A CN01814547 A CN 01814547A CN 1447943 A CN1447943 A CN 14479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 online
- search
- dating
- paten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4—Querying
- G06F16/245—Query processing
- G06F16/2457—Query processing with adaptation to user needs
- G06F16/24573—Query processing with adaptation to user needs using data annotations, e.g. user-defined meta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4—Real-time or near real-time messaging, e.g. instant messaging [IM]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5—Retrieval from the web
- G06F16/951—Indexing; Web crawling techniqu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48—Message addressing, e.g. address format or anonymous messages, alia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当我们需要在网上寻找新的朋友时,目前的即时信息网络一般情况下主要是让用户按照人名或者电子邮件地址进行搜索,也有的可以让用户按照兴趣进行搜索。虽然其中也有一个软件(Odigo)还可以让用户能按照性别、年龄、地区、语言、职业、爱好、以及兴趣等进行搜索,但是,据本发明人所知,迄今为止在这些网络上还没有一种系统性的分类搜索方法,能够按照综合属性(例如教育水平、总体背景、面貌特色、身体外形、以及个性等特征和属性)来对网友进行理想配对,也不能按照这些属性的中任何一种使用户找到自己的理想约会伙伴。实际上这是对巨大的潜在资源的一种浪费,因为这些网络拥有众多用户,有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数以千万计。还有一点,Odigo只能让人们搜索在线的人,这就意味着,可能会有许多人本来能够找到互相满意约会伙伴,但只因为在搜索过程中另一方临时离线,就白白地错过了成为约会伙伴的机会。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将“计算机约会安排”功能与网络快速搜索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系统性和灵活性的分类搜索方法,来寻找合适的约会伙伴,据发明人所知,这是以前从未有过一项网友搜索技术。该系统和方法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单向属性搜索方式”或“双向属性搜索方式,”在即时信息网络上快速地寻找到符合条件的约会网友,而不再采用前面提到过的那些选择余有限的搜索方式。本系统既可以搜索在线的约会伙伴,也可以搜索目前离线约会伙伴。除此之外,本系统还有许多其他优点,其中包括将“计算机约会安排”功能与即时信息传递技术互相结合并进行综合改善的成果。
Description
本发明的背景
本发明的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即时信息传递技术和因特网计算机约会安排功能,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是关于利用网络即时信息传递技术,实现因特网计算机约会安排的一种系统与方法,同时本发明还包括其他的能够快速寻找约会伙伴并能够立即建立联系的系统与方法。
背景
计算机约会安排是通过网络计算机对希望寻找约会伙伴的人进行配对,用户需要填写一张包括各种问题的“问题答卷”,这些问题包括用户本人的一系列特点,和用户要求的理想的“计算机约会伙伴”的特点。这种“计算机约会”服务已经在因特网上出现多年。
即时信息传递技术是一种较新流行的技术,问世已有4年左右。利用这种技术,人们可以在给定的时间内,在因特网上通过选定的网友列表中找到任何一个已经联机的新的约会伙伴或者约会过的伙伴,并且立即就可以通过因特网与他们联系和交流。这项技术主要基于以下原理:只要用户已经登录到因特网,并且已经启动了客户程序,那么在每隔一个比较短的时间段内(例如每隔一分钟一次),客户程序就会向中心服务器发出一个非常短的信息(通过用户在即时信息网络中拥有的独特身份识别码),表明处于联机状态。而一旦客户程序停止向中心服务器发送信息,服务器就会认为用户不再联机,即使用户并没有很好地从网络上断开。当用户接到自己处于联机状态时,立即就可以开始在网上交换信息,或者打开他们的实时文字在线聊天窗口。现在因特网上最大的三个即时信息网络是ICQ(网上寻呼机)、AOL(美国在线)的“即时网络信使”(Instant Messenger)、和微软公司的“MSN网络信使”(MSN Messenger)。
但是,当需要在网上寻找新的约会伙伴时,目前这些网络即时信息系统一般地主要是让用户按照人名或者电子邮件地址进行搜索,也有的可以让用户按照兴趣进行搜索。虽然其中也有一个软件(Odigo)还可以让用户能够按照性别、年龄、地区、语言、职业、和兴趣等进行搜索。但是,据本发明人所知, 迄今为止在这些信息系统中还没有一种分类搜索方法,来按照教育水平、一般背景、面貌特色、身体外形、个性等特点搜索出配对理想的“计算机约会伙伴”,也没有一种信息系统能够按照上述特性中的任何一种使网友得以相互配对。这是对巨大潜在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在这些网络中,有的已经拥有数以千万计的用户。还有一点,Odigo只能让人们搜索在线的网友,这就意味着,仅仅因为一方在搜索过程中另一方临时没有上网,就可能使许多本来在要求条件上能够互相满足的网友白白地错过了交友的机会。除此之外,Odigo也不能按照“相配度”(互相满足对方要求条件的程度)排列网友名单。如果把这些功能加进即时信息系统之内,对目前的即时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约会安排系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改进和提高。
本系统提供的即时联系功能的重要性,还在于当前的网络计算机约会安排系统忽视了让用户使用分类搜索方法,来找到互相中意的“约会伙伴”,然后能够立即与这位相互中意的约会伙伴取得联系,例如取得他们的电话号码,或者通过因特网与他们进行网上即时通信。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约会安排系统”通常只提供约会伙伴的电子邮件地址,还有更差的情况,那就是只允许他们把各自的信息保留在计算机约会系统的特定信箱内。这样的结果是非常糟糕的,因为,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电子邮件不能正常发出,以至于很长时间内无法回复对方的信息,令人十分心烦。
我所看到的与本发明有关的唯一专利,是Gregg Collins在美国登记的专利,专利号为:5,963,951,批准日期为1999年10月5日。但我的看法是,这份专利中的内容不是过于烦琐,就是一些早已存在的旧东西。但他却仍然获得了专利。本发明是一项更为复杂的技术,比以前所有的类似技术要先进得多。
发明概要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概念,利用即时信息系统来安排网络计算机约会,通过一种系统性和灵活性的搜索方法搜索“计算机约会伙伴”,据发明人所知,这是以前从未有过一项网络约会搜索技术。该系统和方法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单向属性搜索方式”或“双向属性搜索方式,”在即时信息网络上快速地寻找到符合条件的潜在的“约会伙伴”,并能够立即与他们取得联系。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使用选择余非常有限的搜索方式。本系统可以用户搜索到目前在线的或者目前已经离线的潜在“约会伙伴”。也除此之外,本系统还有许多其他优点,其中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将“网络计算机约会安排”功能与即时信息传递系统结合在一起,并进行了改进。本发明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在它的各种可能的具体化设计方案中,至少有一个选择方案,可以使本系统跨越不同的即时信息网络,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用户使用的是不同的即时信息信网络,他们仍然可以利用本系统相互找到对方。本发明的又一个特点,是它能够让最大的即时信息网络变成世界上最大的约会服务网络。将来当有足够数量的用户开始使用网络约会功能之后,它还可以帮助这些即时信息网络收取费用。它还能够帮助这些网络更加快地成长,例如,它可以促使用户更有兴趣把网络介绍给其他朋友。(例如可以向用户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比如每介绍一个新朋友,便给他增加一定的信用分)。同样的道理,它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到覆盖聊天网络,例如在线聊天系统(IRC)等(比如可以在IRC客户程序中增加一个适当的外接附加程序来实现这一点)。
作为一种首先方案,本系统与方法至少包含以下两个主要部分:
1.用于填写和修改“计算机约会问题答卷”的模块,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该模块最好包括以下内容:用户的自我介绍、对理想的“约会伙伴”的描述、和每一个问题的重要程度。作为一种首选方案,该模块在设计上可以任选以下两种方法之一:
a.在客户程序中,使用一种适当的插件程序或外接附加程序,或者使用该插件程序或外接附件的一个部分,作为一种选择方案,如果允许使用插件程序或外接附加程序,最好将它们用于每一个主要的即时信息网络。
b.使用一种独立的应用软件,或者使用部分专门定制的即时信息客户程序。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用户填写的资料可以保存到自己的本地电脑内,也可以发送到中心服务器。或者既保存到用户电脑,也发送中心服务器。
2.一种“搜索与即时信息联系模块”或用于寻找和联系潜在的“计算机约会伙伴”的模块(例如可以通过“属性检索”方式或者“配对搜索”方式寻找),利用该模块可以搜索目前联机的潜在“计算机约会伙伴”,也可以把对方添加到朋友列表中,当对方联机后将消息发送给他。作为首选方案,该模块在设计上可以选择以下两个方案中的任何一个:
a.在客户程序中,增加一种适当的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如果这种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可用,(作为一种选择方案)最好将它们用于每一个主要即时信息网络的客户程序中,每次用户启动客户程序时,它们同时也被启动。每次用户启动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时,(作为一种选择方案)可以首先把用户“网上约会问题答卷”资料发送到中心服务器(这种功能在某些情况下非常有用,例如某些潜在朋友的数据库是动态的,只有当他们登录网络时才有可能显示出来,或者当用户是第一次填写“网上约会问题答卷”时,或者当用户修改“问题答卷”中的个人资料之后,都需要这种自动发送功能),然后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只发送一个小的信息包,该信息包内至少含有用户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码”。(必须注意,通过一个单独插件程序、附加程序、或程序组件,都可以发送这种短信息)。如果用户想通过“双重属性搜索方式(举例来说)”在网上寻找新的朋友,并把他们加入到自己的联系人名单,那么作为选择方案,本系统既可以让用户搜索的静态数据库,如上面所述的方法,也可以让用户搜索静态数据库(这里在动态和静态数据库,指的是已经填写和提交了“网上约会问题答卷”的用户数据库),这将决于不同的具体化实施方案。在进行不同类型的搜索和追求不同的搜索效果时,本系统(在选择了不同的具体化实施方案,或者在选项中选择其中的一个程序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使用静态数据库或动态数据库,或者同时选择使用两种数据库。但是即使使用了动态数据库,(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仍然可以把一些数据,至少包括用户姓名、电子邮件地址、以及用户独一无二的身份识别码,保存到服务器的中心静态数据库内。如果搜索时使用的是动态数据库(或者搜索静态数据库时,请求忽略所有目前未联机的用户),那么搜索到的人都是目前已经登录网络的人(这是搜索定义已经确定好的)。如果搜索的是(已经填写和提交了“网上约会问题答卷”的)用户静态数据库,或者在搜索静态数据库时,但未请求只搜索目前已经联机的用户),那么用户可以对搜索到的结果进行如下处理:
1.把搜索到的网友添加到自己的即时信息客户程序内,这样,一旦其中有人登录网络之后,客户程序就会把该网友登录的信息告诉用户。但是,如果在搜索到的网友中,有人使用的是不同的即时信息网络,用户必须要求这些网友也加入到自己所使用的即时信息网络中,否则就无法将这些新朋友添加到自己的(即时信息网络)朋友列表中。
2.把他们添加到一个特殊的联系人列表中,该列表由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本身产生并维持,将来一旦列表中有人登录网络之,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就会把情况告诉用户。这个第二选择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因为在该选择方案中,即使网友中有人使用的是一个不同的即时信息网络,系统仍然可以通过“跨网络”功能,将朋友登表网络的消息告诉用户。但在使用该选择方案时,必须在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中增加一个相关的元件,以便使系统能够跨越不同的即时信息网络,与使用不同即时信息网络的朋友交换信息,否则,要交流信息,就只能要求该朋友加入到自己的即时信息网络中来。作为一个选择方案,我们为各种不同类型的客户程序设计了相应的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我们可以(举例来说)通过利用相同的网络传输协议,在这些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之间进行即时信息交换,从而实现“跨网络”信息交流。下面是本系统的“跨网络”信息交流功能的另外一个具体化实施方案:如果附加程序在设计上至少是部分地与客户程序的外层相接合,或者更加全面地与客户程序组合在一起,那么,当一个客户程序在与不同网络上的另一个客户程序交流信息时,(举例来说)该客户程序或者该客户程序的一部分,就会感到像是在与同一网络系统内的其他客户程序交换信息,或者是在与本网络的服务器交换信息,但实际上,它是把一个网络的传输协议翻译为另一个网络的传输协议,或者对网络传输协议进行了转换,如图7中所示。本选择方案的优点在于,它可以让用户在网络信息传送系统中交流信息时,能够继续使用自己业已熟悉的界面或前端处理机。作为选择性设计方案,本系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之一来了解某位网友是否已经登录网络:一是通过联系客户程序所属网络的相应服务器来了解网友的登录情况;或者,作为另一种选择,可以利用我们自己的服务器,从客户程序中产生出我们自己的不断重复的信号。这在可行性上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因为,为了参加网络计算机约会,系统的所有用户,包括使用不同即时信息网络的用户,都会在客户程序中使用一个适当的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都可以连接到同一服务器,并使用这些重复信号的相同网络传输协议。
以上两种方法都我可以用来搜索目前联机的网友,或目前已经离线的网友,作为一种首选方案,用户可以将搜索到的自己中意的伙伴,按照以上介绍的保存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添加到自己的联系人列表中,当其中有人重新登录网络之后,系统将自动向用户发出通知(作为一种选择方案,用户既可以通过单个点击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成组标定的方式,把他们添加到自己的朋友列表中)。
b.使用一个完整或者独立的即时信息传送软件(应用程序),使该软件(应用程序)就像一个已经连接到主服务器的正常客户程序一样,但该软件带有能够搜索网友的附加功能,例如,它可以通过“单向比较配对搜索法”或者“双向配对搜索法”搜索网友。作为选择设计方案,本系统既可以使用静态数据库,也可以使用动态数据库,或者作为另一种选择,同时使用以上两种数据库,来进行各种不同类型的搜索,和达到不同的搜索效果(各种不同搜索方式可以通过不同的具体化实施方案来实现),同时拥有上面所述的各项功能。不过,即使使用的是动态数据库,系统仍然可以(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把一些数据,至少包括用户姓名、电子邮件地址、以及用户独一无二的身份识别码,保存到服务器的中心静态数据库内。这个完整的应用程序既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应用程序,也可以者是一个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的组合程序——将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组合进一个因特网通信程序(例如,一个大型的因特网浏览器等),或组合进一个像浏览器之类的通信程序的主要部分内,从而使即时信息客户程序(或至少其中的一部分),和用来处理网络计算机约会的客户程序,变成浏览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定义与说明
在整个专利文件内,凡出现不同设计方案之处,均可组合使用这些不同的变化方案。这些变化方案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具体化实施方案,或者产生出各种不同版本的软件,或者有时还可提供不同的选择方案。
在本文内(包括专利说明和专利范围部分)各处使用的各种名词术语,定义如下:
“客户程序”或者“客户机程序”指的是一种在个人电脑上使用的应用程序,通过个人电脑上的客户程序可以与服务器交流信息,这里的服务中一般指的是因特网上的服务器。在本文的实际应用中,“客户程序”指的是“即时信息网络客户程序”,当“客户程序”指的是其他程序时将另有说明。
在本文内(包括专利说明和专利范围部分)各处使用的“服务器”这个术语,指的是网络上的一台电脑,这台电脑可以驱动软件(或者软件本身)向网络中的客户程序提供数据和服务(这里所说的网络可以指任何一种网络,其中包括因特网)。
“我们的客户程序”或者“我们自己的客户程序”指的是用户自己定做的即时信息网络客户程序,用户在其客户程序内加入了本发明的功能。
“我们的服务器”或者“我们自己的服务器”指的是用户自己定做的即时信息网络服务器,用户在这种服务器中信用了本发明的功能。
“独立程序”指的是一种能够自己独立运行的应用程序。
“插件程序”指的是这样一种应用程序,它作为其他应用程序的一部分,或者作为其他应用程序的一个附加程序,当需要时,可以把它从其他程序中调出来。“附加程序”是一种比“插件程序”更为常见的程序术语,指的是一种程序组件或功能,它可以以任何一种可能的方式增加到或者组合进一个指定的应用程序中,例如一个“插件程序”,也可以组合进一个能够包容它的程序内,或者可以通过应用程序或操作系统允许的任何方式组合到程序中。在本文内(包括专利说明和专利范围部分)各处使用的“插件程序”和“附加程序”是交替使用的,可以互换。
在本专利文件内(包括专利范围部分)出现的所有“插件程序”,可以指一个或者多个“插件程序”。
在本专利文件内(包括专利范围部分)出现的所有“附加程序”,可以指一个或者多个“附加程序”。
在本专利文件内(包括专利范围部分)出现的所有“用户”,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用户”。
本专利文件内(包括专利范围部分)使用的所有“动态数据库”一词,指的是用户联机的条件下,保存在服务器内的用户填写的“问题答卷”中的个人资料,用户离线后这些资料将消失。当用户重新登录网络之后,其客户程序将这些个人资料重新传送到服务器内。
本专利文件内(包括专利范围部分)使用的所有“静态数据库”一词,指的是保存在服务器内的用户自己填写的“问题答卷”中的个人资料,即使用户离线后这些资料也将继续保存在服务器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他们的在线或离线状态可以个为他们的记录的一部分保存下来,或者保存在一个单独的文件内,或者作为一种指数或指标保存下来。当然,所谓“静态数据库”也并意味着一成不变,它们会随时根据需要而更新。
在本专利文件内(包括专利范围部分)出现的所有“数据库”或者说“DB”,指的都是数据库,可以指一个或者多个“数据库”。
“联系人列表”、“朋友列表”、“网友列表”或者“伙伴列表”,指的是用户感兴趣的那些网友的列表,即用户随时想知道列表中的人是否已经登录到网络。
即时信息系统中的“历史列表”指的是用户以前与指定的某个网友交流信息时留下的信息列表。
“IM”指的是“即时信息传递”系统。
本专利文件内(包括专利范围部分)使用的“蜂窝电话”或者“移动电话”或者“无线电话”等术语,可以指任何一种利用无线通讯技术或蜂窝通讯技术进行通讯的装置,包括因特网蜂窝电话之类的通讯装置,例如日本的生产的DoCoMo、第三代蜂窝通讯的装置、掌上电脑等,它们均利用无线技术或蜂窝技术进行通讯。
本专利文件内(包括专利范围部分)使用的“电脑”(计算机)可以指个人电脑,或者带有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PU)并具有简单算术以上功能的任何一台自动设备或装置。这其中包括蜂窝电话和手提式计算机(例如掌上电脑)等一类装置。
本专利文件内各处(包括专利范围部分)使用的“联机”、“在线”、“注册”或者“登录”等术语,在即时信息网络中,表示用户已经联接到因特网,而且其即时信息客户程序也已经启动。但如果用户联机后在长时间内并没有做任何动作,例如,例如长时间没有操作键盘(或点击鼠标,或任何其他动作),用户就不再显示登录。当显示用户在“计算机约会安排服务”系统中处于联机状态时,表示该用户刚刚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之类的注册信息登录到该系统(不超过20分钟,或者不超过系统规定的任何其他时间范围),或者表示该用户刚刚在系统中进行过至少一两种操作(例如查看或者修改过数据,或者寻找过自己中意的网友等),从完成操作至今不会超过某个规定的时间。
“因特网”即国际互联网,或者指目前存在的或者将来会出现的任何与此类似的网络。
本专利文件内各处(包括专利范围部分)使用的“自我描述”或者“个人资料”,指的是用户在回答“网上约会问题答卷”时自己填写的个人资料。除了一些特殊的问题之外,在自我描述中,用户对于每一个问题可以只选择一个答案。例如,当回答关于头发颜色的问题时,用户可以标出自己的头发为黑色。
本专利文件内各处(包括专利范围部分)使用的“渴望的伙伴”,“理想的伙伴”,“首选的伙伴”或者“希望的伙伴”,指的是用户在回答“问题答卷”中的择友条件时所描述的对“约会伙伴”的选择要求和可以接受的程度。作为一种选择方案,用户在“希望的伙伴”一栏中可以选择多项,并且还可以(作为一种选择方案)根据自己的喜好程度将这些选项按照其重要性排列出先后次序。例如,在头发颜色选项中,用户对金发女孩的喜欢程度高于对红发女孩的喜欢程度,可以按照重要程度的先后次序将金发女孩排在红发女孩之前。
“重要程度”或者“重要性”指的是用户所赋予的每一个问题的重要程度。例如:无关紧要,有些重要,重要,非常重要,极为重要,或者必要等。
“双向配对”指的是在搜索“计算机约会伙伴”时,搜索条件同时包括用户本人的“自我描述”内容及其择友要求,以及潜在的约会伙伴的“自我描述”及其择友要求,作为一个优选方案,在进行搜索时,最好还要考虑他们列出的关于每个问题的重要程度。
“单向配对”指的是在搜索“计算机约会伙伴”时,搜索条件只包括用户本人对可能的约会伙伴的要求条件,和可能的约会伙伴的自我描述及其对理想伙伴的要求条件,作为一个优选方案,在进行搜索时还要考虑用户列出的每个问题的重要程度。但是,作为一个优选方案,即使用户使用“单向配对”搜索功能,实际上系统仍然可以采用“双向配对”搜索方式,以便检查用户本身的条件是否也能够满足潜在的约会伙伴的择友标准,至少能够满足一些最低标准(作为一个优选方案,这个最低标准可以由本系统确定)。由于“问题答卷”中的内容往往比较多(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内容最好多一些),一般总共大约有100多个问题,作为一个优选设计方案,可以让系统在进行“单向配对”搜索和“双向配对”搜索时,可以直接利用原来填写并保存下来的“问题答卷”中的数据。
“属性搜索”指的是,当用户搜索潜在的约会伙伴时,(作为一种先首选方案)只需要指定他要寻找的理想伙伴的少数几个属性。在这种搜索中,可以将这几个不多属性的重要程度假定为必要条件,或者,在另外一个可能的具体化实施方案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也可以对这些属性的重要性进行定义。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这种快速搜索方式可以忽略用户的自我技术内容,或者,按照上面所述的“单向配对”搜索方法进行搜索,只是用户在这里(作为一种选择方案)定义的搜索条件是对方属性,而不是其整个的择友条件列表。作为可供选择的方案,“属性搜索搜”的结果,可以只找出那些百分之百地符合用户择友条件的网友,或者定义出一个最低条件限度(百分比),然后搜索出条件符合和超过这个最低限度的所有网友,这就像“单向配对”搜索和“双向配对”搜索中的情况一样。
“冻结”指的是用户不能收到约会伙伴列表,本身也不能出现在其他用户的约会伙伴列表中,直到用户要求“解冻”为止,或者发生了某些“事件”,系统决定对被冻结指的是用户进行解冻。(举例来说,如果用户离线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重新登录网络,系统就会自动地对用户进行冻结,这种冻结的发生是因用户活跃不足所致,而不是用户“专用请求”的结果。)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a展示的是即时信息网络中使用的客户服务器的一种首选结构,该服务器的一部分具有“计算机约会安排”功能。
图.1.展示的是一个“问题答卷填写软件”在一个即时信息网络中,作为“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使用时的一种首选方法示意图(工作原理图)。
图.2展示的是一个“问题答卷填写软件”在一个即时信息网络中,作为“独立程序”或作为“用户定制即时信息网络客户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时的一种首选方法示意图(工作原理图)。
图.3展示的是用户动态数据库在联机(在线)状态下工作的一种首选方法示意图(工作原理图)。
图.4展示的是用户填写了“网上约会问题答卷”的静态数据库的一种首选方法示意图(工作原理图)。
图.5展示的是利用“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在即时信息网络的中进行“属性搜索”和“配对搜索”的首选方法示意图(工作原理图)。
图.6展示的是利用“用户定制即时信息网络客户程序”在即时信息网络的中进行“属性搜索”和“配对搜索”的首选方法示意图(工作原理图)。
图.7展示的是一种利用插件程序等进行跨网络信息交换的首选方法示意图(工作原理图),在此方法中,插件程序可以(举例)让客户程序或者客户程序的一部分,在与不同即时信息网络的客户程序交换信息时,感觉是在与同一即时信息网络的客户程序交换信息,或者感觉是在与本网络的服务器交换信息。但实际上翻译了另一网络的协议,或者对网络传输协议进行了转换。
图.8是扩大了的联系人名单,图中为首选的情况,这里显示的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图.9展示的是首选的系统经过配对搜索之后找出来的最符合用户择友标准的网友名单情况举例。
首选的具体实施方案的详细说明
在本部分和其他部分的所有描述,是为了专利内容进行说明和解释,而没有任何限制性。我们可以把本文所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看作是一台能够执行本文所描述的功能的一种虚拟机。
图.1a展示的是即时信息系统中所使用的客户服务器系统的一种可能的首选结构,该服务器的一部分具有计算机约会功能。即时信息系统(2)在电脑(1)上运行,如果这里使用的不是“用户定制客户程序”,那么作为一种性首选方案,最好应在客户程序中添加一个“插件程序”或者“附加程序”(3),这样就把可以把本发明的特殊功能加入到客户程序中。另外,如果将本发明的功能直接变成客户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用户电脑(1)通过的网络连接装置(4)连接到因特网(5),在这里,“我们的服务器”(6)(使用动态数据库或者静态数据库,或者同时使用动态数据库和静态数据库(7))就安装在这里。数据库(无论动态数据库或静态数据库)当然(作为一种首选方案)应当由服务器驱动,所有的数据搜索工作(作为一种首选方案)先在此处执行,虽然有时可能会把服务器分开使用,例如,用其中的一个服务器来处理即时信息系统的工作,另一台服务器用来驱动网上实时约会数据库,并执行搜索任务,以及按用户要求的标准条件搜索理想的约会伙伴等,并把搜索到的结果返回给请求客户程序。
作为本系统的优选设计方案,在进行具体设计时至少应当采用以下各个改进项目中的一项或者更多项,来改善目前人们正在使用的即时信息系统。
1.网友列表可以(作为一个首选方案)由客户程序(2)驱动,表格的形式可以采用人们惯用的形式,但作为一个首选方案,最好应在靠近每个网友名字之处显示出一些额外的有用信息,例如:该网友最近一次登录网络的日期和时间(连接到即时信息网络的时间);其上网时间是如何安排的(在每天的几点到几点,以及在星期几最容易在网上找到他),(在本设计方案的另一个变例中,时间安排上较为模糊一些,例如其上网时间是在早晨、中午、下午、傍晚、晚上、或者是夜间等等);其他时间数据,例如他最后一次在系统中搜索潜在的“约会伙伴”是在什么时间(作为一个首选方案,客户程序应当在该用户联机时,自动地对这些数据进行更新);其地理区域(或者,举例来说,与用户所居住区域相对的距离估计数据等);其“相配分”(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值);其上网的时间及频度(例如,每天或者每星期上网多少个小时)。以上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在用户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使用系统的情况下,当希望在网上再次约会原来约会过的朋友时,但却很难判断是否还能在网上找到他们。作为一个首选方案,还可以在靠近每个网友名字之处显示出最近一次用户与其联系的情况,例如,与之交流信息的时间长度,其历史列表等。作为一个首选方案,网友列表还应含有每个网友的“状态信息”,例如,该网友是否仍然在网上继续寻找浪漫,追逐情爱,是否在进行其他的浏览等。作为一个首选方案,这些额外的数居领域应当在默认的情况下自然地显示在每个网友名字的附近,而不必通过点击或者其他动作才能看到它们。图8中展示的是上面所述的网友列表的一个可能的样板例子。
2.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用户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排列出自己的“联系人名单”(网友列表):可以按照字母顺序,或根据“相配分”进行排列(至少是针对那些在“配对”搜索过程中寻找出来“联系人”),或根据上面第1条中所述的任何其他数据或另外的数据进行排列,或者按照上数据中的任何组合方式进行分类。
3.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用户能够知道有多少人把自己列到他们的“联系人名单”内,这一点其实很容易做到,因为只要有人把用户添加到其联系人名单内,或者将用户从其联系人名单内删除,用户的客户程序或服务器(或者两者同时)将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立即相应地增加或减少一个计数。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变例中,客户程序或服务器(或者两者同时)保存了一个名单列表,名单内人就是把用户列入他们自己的“联系人名单”的那些人,用户可以用这个名单(例如)分发信息,系统可以将用户的信息自动地发送到该名单内的每一个人,用户也可以要求查看这个名单(即把用户列为“联系人”的那些人的名单)列表的内容(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至少应当提供这些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及其在即时信息网络中的身份识别码)。因此,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客户程序或服务器(或者两者同时)保存了一个所谓“反向联系人”名单,也就是说,这个名单内的所有人都把用户列入了他们自己的“联系人名单”内,到目前为止还未将用户从其“联系人名单”中删除。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变例中,服务器只保留了“联系人名单”的一个副本,当需要时,服务器将重新查看这些名单,并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索引的帮助下对这些名单进行搜索。当然,如果双方互相将对方作为新朋友添加到自己的“联系人名单”内,那么,客户程序就会自动地探知,用户是否已经被对方添加到“联系人名单”内。但这也不一定完全可以做到,因为有时还受其他情况影响,尤其是,在并未要求对方必须取得明确许可才能将用户添加为其联系人时,更是如此。还有一点,即使在有的系统中能够自动地将双方互相添加到各自联系人名单,但也没有理由认为在名单删除方面不一定会出现互相对等的删除情况:例如,如果A某从其联系人名单内删除了B某,不一定意味着B某也会从其联系人名单内删除A某,因此,联系人的删除过程对于了解有哪些人和有多少人把你列入他们的“联系人名单”,并非无关紧要。
4.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如果有的用户改变了他的“状态”,例如,从“可以约会”状态改变为不能约会的状态等,那么该信息可以自动地发布给(例如,通过该用户的客户程序或者通过服务器)所有的把该用户列入“联系人名单”的那些人,这样,该用户在这些人的“联系人名单”中的状态就随之进行更新(这一点可以直接由该用户的客户程序发出的一个自动更新信息,来更新所有把该用户列入“联系人名单”的那些人的客户程序中的信息,如果这些人处于联机状态,将立即更新,如果这些人处于脱机状态,则等到他们重新联机之后,就会自动更新;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例如,可以通过服务器来完成以上的所有的信息更新过程)。当然,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这种状态信息的更新完成之前,最好还要使该用户不出现在其他人的搜索名单中——如果该用户在其状态中提出这种要求(直到该用户重新允许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他人的搜索名单中为止),例如,当用户与对方处于某种关系时要求如此。
5.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当找到“约会伙伴”后,这些约会伙伴将按照各自的“相配分”(满足用户要求条件的程度),从高到底进行排列。但是,由于人们在填写“网上约会问题答卷”,选择“理想朋友”的过程中,在回答每个问题的可接受范围时的选择结果,与他们对每个问题的重要性的标定结果,两者之间实际上往往很不一致。从某人填写的“问题答卷”来判定他(她)满足用户的要求标准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取决于用户的一般偏见,换句话说,其倾向于某一方面的选择,一般说来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某种程度“随意性”。因此,为了达到一种最低的要求标准,在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按照“相配分”进行分类,在重要性上,(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把潜在的约会伙伴能够满足用户择友标准的程度(“相配分”)放在前面,而把用户能够满足约会伙伴择友条件的程度(“相配分”)放在其后。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对双方“相配程度”进行评估,例如,通过用户赋予其“约会伙伴”的平均“单项分”及其标准偏差,对这种分类进行某种程度的标准化,这样标准分和标准化都只对绝对分进行部分修正。这比全面标准更可取,因为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位网友在所有其他人那里都能够获得高“相配分”,往往说明此人只是比那些获得低“相配分”的人更加随意。为此,本系统将发挥这样一种作用,即自动地减少这些人出现在其他用户联系人名单中的机会,以改善其分值。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系统将自动地限制,或者至少临时性限制用户出现在其他用户的“联系人名单”列表中的次数,如果一个人出现在其他人的“联系人名单”列表中的次数超过了程序规定的限定标准(最好应当通过百分比方法进行限制,因为随着数据库内容的扩大之后,绝对数值也会跟着增长),系统就会进行限制。除此之外,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如果一个用户的“相配分”在各方面低于某个确定的标准,作为一种优选设计,系统最好能够向用户报告(例如,可以自动地报告,或者通过向用户显示选项,让用户选择是否报告)与这个低分数有关的所有重要问题的列表(例如列出那些在其他人那里获得分数最低的10个问题,或者列出使分数降低的不止一个因素——列出所有的与分数降低有关的问题)。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做到:例如,服务器上运行的网友配对程序在将用户出示给其潜在的“计算机约会伙伴”的过程中,把每一个用户的网友配对情况的统计资料保存下来,系统将通过检索这些统计资料,查找出到底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才导致低分的出现。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只有当用户请求时,系统才查寻这些统计资料,或者只查取可能的“计算机约会伙伴”的附样,这样在正常搜索所有可能的“计算机约会伙伴”的过程中,就不会使搜索速度降低下来。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可以让用户选择通过“单向配对”分来挑选自己的理想网友,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选择方案,只有用户与对方互相满足各自的“单向配对”分的最低限度时,才能出现在用户的搜索结果中,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单向配对”分的最低限度是由系统设定的,而不是由用户设定的。(换句话说,你可以要求系统按照你的择友标准进行搜索——即你可以规定对方必须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你的要求,但是,只有当你的条件也能满足对方的最低标准时,系统才把对方作为候选的约会伙伴列入你的搜索结果中。在此情况下,作为一个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搜索结果列表中,同时将显示每个网友的“反向配对”情况(自己在对方那里的配对条件)当然,这些选项也可以用于正常的“计算机约会安排系统”(即计算机网络约会系安排统)。如前面所述,作为一种选择方案,用户还可以要求只按照特性进行搜索,换句话说,可以通过“单向配对”分进行搜索,但一般只按照少数几个特性进行搜索,而不必检查双方互相满足对方择友条件的程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优选方案)系统最好能够产生一些限制条件,例如,没有将“问题答卷”全部填写完(或者没有完成最低要求)的人,将不能成为所有其他人的搜索对象,以及其他限制,或者不出示此人电话号码等,这样,在忽略“反向配对”的搜索过程中,可以减少许多麻烦。因此,如果“问题答卷”中一共含有150个左右的问题(举例来说),用户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在网上进行非常系统性的和认真细致的“配对”搜索,但在即时信息网络中搜索时,也会有下面这种经验(尤其是用户初次尝试使用这种搜索系统时),即用户只回答“问题答卷”中自己感兴趣的少数问题,只列出对这几个问题的“希望”及其“重要性”,然后进行搜索,用这种搜索方式很快就会出现搜索结果。举例来说,第一次进入系统之后,只需要在几分钟之内,就会搜索出(比如)所有的高智商和大胸部的金发女郎,无论她们目前正在网上还是已经离线,都可以把她们搜索出来。应用这种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人所希望的事情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作为一个可行的选择方案,可向用户提供大量的各种问题让其选择,虽然用户可能只选择其中的3到10个问题,但这几个问题对于有的人来说,可能就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如果用户已经全部填写完问题答卷,但又想选择这种搜索方式,作为一个选择方案,可以在默认的情况下,系统将利用这种少数几个特性的搜索方式,而不是按照用户已经填写在“问题答卷”中的全部答案进行搜索,至于用户自己在“问题答卷”中填写的个人资料,可以考虑在搜索中采用,也可以不采用,或者至少采用其中的一部分,这主要取决于搜索的方式,或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将允许系统中的任何两个用户互相检查他们之间的具体配对条件,例如可以通过输入两个人的独特的身份识别码,从而获得正常的“相配分”,或者(比如)还可以得到更加细致的分析结果。当然,上述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变例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6.作为一个首选的设计方案,如果用户请求同时也搜索那些目前不在线的网友,那么那些搜索出来的目前联机的网友可以用一种标志(最好使用一种容易看清的标志)标示出来,例如,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用不同大小的文字、或者使用不同的形状、以及使用某种特殊的符号等,把他们标示出来(或者组合使用以上标志),或者使用两个或者多个单独分开的名单列表(或者使用一个名单列表,但把这个表分为几个部分)把他们区分开来,利用其中一个名单列表将列出目前在线的网友,而利用另一个或多个名单列表列出目前不在线的网友。在上述每个网友列表中(或者一个总的名单列表中的每个部分),又按照各个网友相对于用户的“相配分”(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从高到低按次序排列。作为一种首选的设计方案,在目前离线的网友单列表中,在每个人的名字附近应当显示一些额外的信息,例如:他们最近一次联机的时间、他们上网的频度(例如,他们平均每周叫或者每天上网多少小时等)。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将目前不在线的网友名单列表又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例如按照上网时间划分成一些更小的段,比如,那些上一星期上过网的网友在“离线的网友单列表”中排列成一小段,排在前面,而一个月以上没有上网的那些网友在“离线的网友单列表”中组成另一小段,排在后面,等等。同样地,在上述每一个“小段”内,按照“相配分”(满足对方要求的程度,作为一种选择方案,最好使用“相互中意”分),从高到低按次序排列,作为一种选择,每个名单段的大小,可以由系统自动地确定,例如,可以使用“相配分”和“新近度”两种方式。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不使用“新近度”对网友名单进行分段,只是通过网友名单中的“相配分”进行挑选,或者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同时也考虑“新近度”,例如根据用户或者系统(或者用户和系统同时)赋予“新近度”这个因素的重要性对网友进行挑选。当然,上述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变例可以互相结合使用。还有,我们在这里或者在本文的其他部分人所述各种不同的变化方案,毫无疑问,都可以应用于正常的计算机约会安排系统中。图9中展示的是这些设计方案所产生结果的一个例子。
7.作为一个首选的设计方案,客户程序可以接受来自服务器的自动更新,例如,这样就可以在填写“配对问题答卷”过程中,需要添加或者删除问题(或者添加或者删除问题中的选项)时,修改的内容便可以在用户联机时通过客户程序进行更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与普通的因特网约会安排不同(一般的因特网约会安排是将“问题答卷”是放在服务器上进行处理),在本方案中,为了提高效率,“问题答卷”是由客户程序本身来驱动的,用户可以通过该客户程序填写或者修改“问题答卷”,而且还可以在脱机的情况下完成这些工作。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当用户联机之后,客户程序将自动搜索更新的“问题答卷”。在一个选择方案中,如果需要,客户程序本身也能够进行自动更新,例如,可以通过向“即时信息网络”的所有用户自动发送新的模块来进行更新。如果以前因特网上能够有这种功能,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例如,它几乎可以在瞬间之内,就能为全世界的ICQ用户的添加新的“因特网约会”选项(或者,比如也可以在晚些时候随时再加入这些附加的功能),而不必等待ICQ用户下载新的客户程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即使已经通知了用户可以为其提供一系列的新功能,但是当用户下载这些程序时实际上需要很长的时间,程序更新的滞后,会造成用户使用的新版本程序和旧版本程序之间的不兼容(例如有的用户已经下载了新版本的程序,而有的用户却还没有下载)。在带宽方面,这种功能的应用也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出于安全方面的原因,如果进行这种自动更新,在首选方案中,最好由系统向用户发出通知,请求用户的许可)
8.作为一个首选的设计方案,如果用户通过另外一台计算机上(不是用户自己的个人电脑)的客户程序对系统进行访问,那么,在用户(作为一种选择)输入了其身份识别码和密码之后,用户程序将从服务器获取其“问题答卷”数据资料用其“联系人名单”的一个副本,这样,该用户仍然可以正常工作。但在这种情况下,在一个首选方案中,每个用户的“联系人名单”仍然继续保留在服务上。
9.上面提出的许多概念,同样也可以适用于蜂窝电话网络,尤其适用于电话频繁地与网络连接的情况,和拥有高带宽的情况,例如,3G(第三代)蜂窝电话网络等。在这一类的网络中,除了具有正常的发送电子邮件的功能以及即时信息传送功能之外,作为一种更好的选择方案,还可以赋予其他功能,例如,用户还可以发出SMS信息,或者通过即时信息客户程序直接拨打电话。但是,当人们不愿意报他们的电话号码填写进“问题答卷”内时,例如,他们怕由此而受到干扰,作为更好一种的选择方案,本系统应用了一个可以选用的“电话代理程序”或“电话保护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把自己的电话号码标示出来,要求进行保护,当有人从网友名单中得到电话号码,并给用户打得电话时,他看到的是一个特殊的编码,但是这个编码并不包含用户的电话号码,此人打给用户的电话是利用该编码通过“电话代理程序”拨打的。在向用户拨打电话时,(举例来说)如果使用的是与因特网连接的一个蜂窝式电话,或者是带有麦克风和声卡的电脑,可以(比如)通过直接启动客户程序来接通电话,或者还可以(举例来说)通过像使用真的电话号码一样,拨打一个“特殊编码”,然后点击该编码,服务将把这个编码转换为真正的电话号码,从而与用户接通。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为用户的电话号码提供各种保护措施,例如,利用上面所说的“特殊编码”拨打用户电话时,只有最初的几次能够通过服务器的转换而接通,如果不能尽快地从用户那里获得真正的电话号码,那么,通过这种方式给用户打电话的人很快他就会发现无法再用这个“特殊编码”继续给用户打电话了,这样就使用户避免了无端受干扰的情况。这个“特殊编码”还可以(比如)是独一无二的,即每个搜索到同一用户的人,得到的用户电话“特殊编码”却各不相同,因此,其他人无法使用这个“特殊编码”。还有,由于这个编码非常容易修改,一旦发现有人利用该“特殊编码”打电话干扰用户,用户可以立即请求改变这个“特殊编码”,这样一来,这个人就再也无法用这个编码打电话干扰用户了,即使该编码还没有达到限定使用的次数。作为一个选择方案,这项功能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例如,限制正常的电话的拨打时间,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电话的拨打时间由用户设定,因此,系统可以(作为一个选择方案)利用每个用户填写的“问题答卷”中的有关用户所在国的信息,或者每个用户的个人电脑上的或者蜂窝式电话上的计时间系统,并利用更新的时区资料,当时人通过这个“特殊编码”给用户打电话时,(作为一项优选功能)系统会保证(举例来说)用户不是在夜间接听电话。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这个“特殊编码”并不出现,只是在人名的附近出现一个(比如)拨打电话的图标,只要点击这个图标,就能立即拨通此人的电话号码,并与其取得联系,而系统不必在此阶段显示电话号码本身。这一项功能还有另外一个好处:这种“点击拨号”只是向用户提供一个只能由用户本身使用的“点击图标”而不是一个号码,所以用户手中并没有电话号码可以告诉任何其他人。当然,这种“电话代理”系统完全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联机的“计算机约会安排”服务系统,在该系统中所有的用户都可以通过这种“电话代理”与其目前在线的“网友名单列表”中的任何人通电话,而不必暴露电话号码,这样就使得那些不愿意透露电话号码的人能够利用这种“电话保护”功能,从而解除了他们被骚扰的担心。当然,以上各种变化方案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10.对于一些处于持续连接状态的蜂窝电话网络,和某些一直保持连接状态的因特网,例如通过电视网络公司连接的因特网用户或ADSL用户,确实需要对“在线(联机)”和“离线”下一新的定义,必须重新确定到底怎样才算真正“在线”,否则,任何使用这些网络的用户都可以被认为始终处于“在线”状态(尤其是当即时信息网络被设置为随着因特网的连接而自动启动和连接时)。因此,至少在这些网络中,作为一个更可行选择方案,只有当用户(举例来说)采取过任何与即时信息系统有关的行动,或者对任何与即时信息系统做出过反应,比如说,在一个小时(或者任何其他定义的时间长度)之内做出过这些动作或反应,该用户才能被认为是处于“在线”状态,否则他将认为处于“离线”状态,例如,在一个定义的时间段之内,他没有用他的电脑键盘输入过任何内容,等等。当然,动态数据库和静态数据库将根据这些“行动规则”而随时更新,而不是仅仅根据用户是否激活或关闭客户程序(或连接)来进行更新。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上述的规则或者与此类似的规则同样可以应用于任何形式的连接,同样也可以用来(比如)在定义段中对“在线”的概念进行定义。
11.在蜂窝电话网络中,作为一个首选的设计方案,本系统还包含一些额外的功能,例如,能够使用户得到一些提示,比如某个人的位置是否距离用户比较近,例如在某个半径范围之内。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例如,可以通过蜂窝电话公司的发射区(地理区域)或利用直接从电话机获得的与此有关的信息(例如当它们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时),都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的位置。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就可以知道其“约会伙伴”距离自己是否很近(例如,在搜索得到的符合约会条件的“联系人名单中”将他们标示出来)。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如果用户发现某个网友是自己比较喜欢的人,而且双方都有蜂窝电话机,又都是同一电话公司的用户,那么,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话发出一种光信号或者无线电信号,就可以判断出对方离自己是否比较近,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两部电话机可以直接自动地交换身份识别码或者号码,或者用户的“问题答卷”数据,这样,客户程序立即就可以检查(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最好通过服务器)双方的“相配度”(互相符合条件的程度)。在首选的方案中,上述功能可以通过一种短程无线技术,例如“蓝牙”技术等来实现,因为“蓝牙”技术在未来的几年中可能会成为大多数蜂窝电话的一种标准,当然也可以应用任何一种目前正在使用的或将来有可能使用的一种短程无线技术,例如UWB技术等,UWB技术冰可能会成为“蓝牙”技术的一个竞争对手。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每个电话或蜂窝装置的客户程序(或者至少在一个电话或蜂窝装置的客户程序)本身就可以在相互邻近的用户和可能的“约会伙伴”之间进行配对,而不用通过服务器来做这项工作,例如,可以通过运行本地配对程序来完成这种配对,在一个首选方案中,最好使用限定版本的本地“配对搜索“程序,以便限制周围一个或者多个相关人员进行检查。因此,这项功能可以独立地应用于即时网络系统的在线网友搜索服务,例如,当有两部蜂窝电话互相邻近时,如果两个用户都在其状态栏内标为“可以约会”状态,就可以利用该功能使两者互相交换信息数据,并自动地检查双方的“相互中意”情况(是否互相符合对方的交友条件),并可以在任何时候告诉用户:对方位于附近,处于“可以约会”状态,且符合用户交友条件。本功能的一个更具有限定性的实施方案是,如果只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完成某些有限的任务,例如,只是用来告诉用户,目前有网友位于附近地区,并且处于“可以约会”状态,或者只是用来传送少量的数据,比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数据,那么,甚至连实际的“配对程序”也不必使用。如果配对条件比较充分,那么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例子中,每个用户或者寻找约会伙伴的人都能够得到对方的至少是最低限度的个人资料(比如包括外貌、身高、体形、头发长度、头发颜色、发型等,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包括照片等,或者如果有可能,如果没有提供照片,则可以提供“基本形象”等信息,关于这一点,在下面第16条中有详细描述),以便利用这些资料,与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相对比,同时可以获得对方的电话号码(或者是对方的电话代理编码,如前面所述,或者是一种能够通过点击拨通电话的图标,通过该编码或者图标能够立即拨通对方的电话),并且能够立即与对方对话,例如,开始通过文字与对方聊天等。这一点是很有用的,例如在大学里,在公共汽车上,在火车上,或者在商场内等地方,均可以与对方通过文字聊天。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可以利用蜂窝电话(或者掌上电脑一类产品,或者与蜂窝电话或无线电话有关的其他类似产品,如在本文的定义部分中所述)在他们之间相互交换各种各样的询问信息,举例来说,每个用户可以从大量的可供选择的问题中,挑选出自己想从对方那里预先了解的一小部分,比如挑选出5个这样的问题,来询问对方(除了目前在线并处于“可以约会”状态的网友外),例如对方的受教育程度、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地区等等,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用户还可以对发出的询问加入一些特殊的规定,以增加保险系数,防止答案来自不相干的人。例如,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或大学内,可能同时会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处于同一个接收范围内。因此,比如当寻找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子时,用户可以要求加入“在线状态”或年龄范围等限制条件,只有符合条件的人才能回答用户。作为一种选择方案,这些询问信息可以通过“蓝牙”系统(或其他短距离通讯系统)发送出去,可以发送给附近地区范围内所有的符合要求的网友,每个符合要求的人在接到询问信息后,将检查用户的在线状态,是否符合目标等,然后把上述问题的答案发送回用户(这些信息可能包括本人是否可以约会、其文化水平、其学习与生活的领域等等)。在一个首选的设计方案中,在系统应当能够分清以下两种情况:对方是处于不可联系状态,还是属于不同即时信息系统的成员,否则,在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用户就会搞不清楚到底哪一方面出了问题。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用户可以利用其电话(或者作为一种更好的选择,在电话上组合进一个小型的和不太显眼的附加程序)直接指定引起用户注目的人,(作为一项可行的选择)指定别人的用户可以向对方发送自己的身份识别码以及电话号码等,(作为一项可行的选择)被用户指定的人所使用的通讯装置上的传感器,应当能够发现有人正在指定自己,被指定的人就可以直接回答用户的询问,把自己的身份识别码以及电话号码等告诉那个指定自己的用户。这种指定装置可以利用诸如红外线技术或者直接短距离通讯天线等设计和制作。(以上功能也可以通过其他设备,包括不带有蜂窝电话网络的设备来实现,例如,掌上电脑,它可以在即使没有接入蜂窝电话网络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利用蓝牙通讯技术进行短距离通讯,或者其他专门用于计算机约会安排的装置)。但是应用这些设备和技术的情况并不太理想,因为大多数人在购买这种特殊的设备时,都感到比较为难,而且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在用电话指定别人,因为这使他们感到窘迫。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以上功能是通过蜂窝电话或者蜂窝电话组来实现的,例如,通过来自蜂窝电话公司的发射的信号,就可以知道各蜂窝电话是否处于互相靠近的位置。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按照正常方式对网友进行比较选择,但是,当通过蜂窝电话网络系统,或者诸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或者诸如“蓝牙”之类的通讯系统(或者其他短距离通讯系统)提供的有关信息,发现对方离用户非常近时,那么,这些约会伙伴(在一个比较可行的设计方案中)可以通过一种明显的标志标示出来(例如,在搜索结果产生的网友名单列表中,或者在原有的“联系人名单”中,把这些近距离的网友标出来),或者把这些网友的名单挑出来,单独放在一个特定名单内,并把它放在搜索结果名单列表和原有联系人名单的上面,或者他们在地区方面的“相配分”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并把该“地区分”直接计算进总的“相配分”内。在本版本的设计方案中,作为一项可行的选择,那些由诸如“蓝牙”等通讯装置标明的距离相近的约会伙伴,可以用更为加重的标志符号标示出来,把他们排列在那些仅仅由蜂窝电话指标明的距离相近的约会伙伴前面。对于某些用户来说,他们更加注重的是约会伙伴的令自己满意程度,至于距离的远近并不是特别重要,只要不是遥不可及就行;但对于另一些用户来说,他们更加注重的是与距离最近的约会伙伴交往,因此作为本设计方案的一项可行的选择,可以让用户能够根据约会伙伴的空间距离,增减自己的相配分。例如,那些寻找笔友的人很可能并不太重视双方的空间距离问题。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用户可以要求将搜索结果(和联系人名单)按照不同的地区进行分类,或者把那些距离比较近网友单独标示出来,还有一种更为常用的做法,就是对网友名单按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州、以及不同的市镇分类列表。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如果服务器已经变得人满为患,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可以按照地区来划分服务器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服务器用于不同的地区),用户可以请求只限于在自己所在的地区寻找约会伙伴。毫无疑问,以上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12.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如果有的用户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之内没有登录过系统,例如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内未进入系统(或者,举例来说,某个其他人为此用户填写了一个冻结表,或者其他人提交了一份报告表,说已经在网上找不到该用户),服务器(作为一种首选的设计方法)将产生一个自动信息,(例如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即时信息系统)向该用户发出询问:比如,是否仍然有兴趣在网上继续寻找约会伙伴,如果该用户给予确认,则该用户可以解冻;如果通过一个阶段的(作为一种首选的设计方法)多次重复询问和提醒,用户仍然没有任何回应,那么该用户将(作为一种首选的设计方法)被自动地“冻结”(在被冻结的情况下,人们在搜索约会伙伴时将搜索不到该用户),直到情况发生变化为止(该用户重新进入系统,或者重新开始约会伙伴搜索,或者更新了自己的个人资料等)。作为一种首选的设计方法,冻结表内还要包含冻结的理由(例如,该用户通过约会服务系统,或者其他途径寻找到了自己中意的人;通过约会服务系统找到了自己中意的人,并与之结了婚;通过其他途径寻找到了自己中意的人。并与之结了婚,等等)。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如果该用户最近在网上非常活跃,或者该用户目前正处于联机状态,尤其是该用户正在网上采取与寻找约会伙伴有关的行动,例如最近还在网上搜索过约会伙伴,那么系统就可以忽略“冻结表”。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如果冻结表中提出了更为重要的理由,例如报告中说该用户已经结婚了,那么,系统就不再忽略冻结表。通过利用以上功能,系统加强了对“新近度”的重视程度,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用户被可能的约会伙伴认为不再是一个有效网友可能性,即使该用户的个人资料比较陈旧。
13.在其中一个可能的具体要求化实施方案中,作为该方案的首选方法,当比较选择过程结束之后,比较选择程序(作为选择项目,可以装在一个或者多个服务器上)应当至少能够处理一部分用户要求与搜索结果之间的差距问题(作为一种选择,可以不包括那些被用户标为“必须”的问题)。例如,如果用户要求其约会伙伴只是在外貌方面“大大超过一般水准”,但是却有一个令该用户非常中意的约会伙伴把自己的外貌标为“一般水准以上”,实际上这会降低其比较选择分值,因为把自己的外貌标为“一般水准以上”比标为“一般水准”得分更低,从而会造成派对错误。出现这样的结果,是与问题答卷表格中的“顺序尺度问题”有关,实际上“顺序尺度问题”也是带有主观性的,因为在这一类问题中,包括“自我描述”中的问题,和对理想约会伙伴的描述部分,都需要非常小心地填写。在一个首选方案中,这种差距处理功能,还可以加进差距的“方向”问题(向上的差距与向下的差距),应当能够对不同“方向”的差距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例如,如果用户希望找到一位受教育程度只需达到大专水平的,但找到的约会伙伴在受教育程度上却标为“学士”,但这对用户的“损害”程度大大低于只把用户标为“高中毕业”。在本设计方案的一个较为极端的变例中,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看到用户填写那些东西根本不合理,而且他们在选项中也没有进行更好的选择,当认定再要这些东西显然已经没有意义时,系统能够自动地对相关的要求标准向上更新,但在这样做时应当十分小心,因为从我本人的经验来看,在许多情况下,即使在面对面的情况下,有的用户仍然坚持他们那些“不合逻辑的答案”。不过,如果用户是在线填写这些问题答卷表格,这个极端的设计方案变例就不需要使用了,因为如果用户在线填写的问题不合理,并坚持这样做,系统就会自动地告诉他:答案“不合逻辑”。
14.按照地区进行配对,现在有些计算机约会安排系统在对网友配对时,让用户填写自己的地区(例如所在的城镇、州或者国家等),并且还要让用户填写自己所希望的约会伙伴的地区信息,还有一些利用诸如邮政编码等方而的地区信息进行配对。但是,如果只是按照邮政编码伟大产生一些问题,因此为邮政编码的排列实际上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只看邮政编码有时无法判断双方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澳大利亚,邮政编码中的一个数字之差,实际距离差距可能是极大的,例如,与香港的情况相比,即使邮政编码中的数字差别比较大,实际距离差别却不会太大。因此作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应当使用地区来做为距离方面的参考标准。而其他方面的区域信息,例如双方邮政编码数字相减的绝对值等,只有双方处于同一地区时,才可以作为辅助性的参考之用。因此,在一个首选设计方案中,只有受约伙伴所在的地区就是用户要求的地区,或者双方处于同一个地区时,才考虑邮政编码的差别。在本设计方案的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即使受约伙伴处于用户求的地区范围之外,仍然可以把邮政编码的因素考虑在内,这种情况就像上面安全13条中所述的差距处理功能有些类似。不论怎样,邮政编码只是在一个国家内使用时才有效,因不同国家之间,邮政编码是各不相同的。在本设计方案的一个可能的变例中,使用用户电话号码中的前几位数字(或者电话之间的绝对差——用减法计算出来)来判断距离的远近,用来取代邮政编码,或者与邮政编码组合使用。但是里面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用户提供的是蜂窝电话的号码,而不是固定电话的号码,这种是法就不起作用了。作为一种优选的设计,可以把这种方法作为一种补充功能应用于本文第11条中所述的一个设计方案变例——这是一个利用“邻近数据”判断双方距离的设计方案。在本设计方案的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利用绝对地理信息,例如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坐标信息,又比如直接利用每个用的IP地址等,因为在下一代的因特网中,可能会可以查找出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这种方法比邮政编码要可靠和准确得多。在本设计方案的一个可能的变例中,是这种方法与用户选择的地区信息结合使用。当然,以上所述的各种设计方案及其变例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15.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用户还可以要求系统,一旦当发现有合适的新约会伙伴出现在系统中,就自动地通知自己,例如这位可能的约会伙伴非常符合用要求的条件,其“相配度”超过了最低标准限度(例如超过了用户对其目前的“联系人名单”所要求的最低“相配分”,或者超过法用户制订的绝对最低要求分数等),或者满足了一些特定的条件——比如所有的金发碧眼、大胸部、高智商的女子,如果出现上述结果,系统就应立即通知用户。当在本设计方案的一个可能的变例中,上面的所有工作都是在默认的情况下自动完成的,除非用户有另外的请求。当用户只是每隔一定的时间才更新一次“联系人名单”(例如每个月更新一次,或者用户开始一个新的搜索)时,这是一种比目前其他方法更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更多方面,例如,当有一个新的网友第一次提交其个人资料时,作为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用户可以有以下两种选择:一是请求只要静态数据库(如果有静态数据库存在)中有新的网友出现,系统就应立即通知用户,二是请求只有当用户同时也在线时,系统才通知用户(当然,当一个新的网友提交问题答卷时,或在进行搜索时,从规定来说,网友应当是在线的,但是,希望得到新网友出现的消息的那个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早已经离线)。为此,用户可以(比如)请求保持一种“挂起”搜索状态(在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每个用户将允许只能有一个搜索请求和几个挂起请求),并在服务器上保存用户对择友条件的最低标准(例如,在用户的搜索结果名单中迄今为止所记录的最低分数,或者在用户的联系人列表中迄今为止所保持的最低分数),例如,当有新的网友第一次提交人个资料时,或者请求进行搜索,或者更新数据时(但是,作为一种最佳选择,只有在新的网友请求搜索的情况下,或者主要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达到最有效的结果),当用户在系统中与所有的潜在的约会伙伴进行双向相互搜索时,用户将检查每一个新来的网友的个人资料,并将这些个人资料相进行互对比,在一个可行选择方案中,服务器同时也检查网友中是否有人满足用户规定的条件,并将有关情况通知用户,或将检查到的有关新网友资料的更新情况告诉用户。这样虽然看起来效率似乎有些低,但可能只是相对地对搜索速度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因为还可以选择许多其他可行的项目来提高效率,例如,当发现某人所在地区不符合用户要求时,系统将立即停止配对过程等。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用户还可以选择其他通知方式,例如,通过电子邮件或即时信息网络得到新网友加入网络的消息,或者直接将用户感兴趣的新网友加入到用户的联系人名单内(这项选择可以是一般性的——始终有效,或者是选择性的,只是在某些情况下才有效,因此,用户可以请求只有在对方条件与用户要求高度相符的情况下,系统才将对方友自动地加入到用户的“联系人名单”中)。在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新网友也可以预先选择:自己是否愿意被相关的网友列入他们的“联系人名单”,或者至少能够选择:(比如)自己在派对搜索结果中搜索到的那些人是否可以把自己列入他们的联系人名单。这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并且能够增加与对方快速接通联系的机会,例如,尤其是在新的网友希望其他人能够与自己联系的情况下(举例来说,与男性相比,女性更趋向于等待着某个人来与自己联系)。如果用户是通过蜂窝电话成为即时网络的会员的,目前实际上并不在线,那么,在本设计方案的一个可能的变例中,也可以通过向用户的电话发送一种振铃信号(举例来说),然后再显示有关信息的方法,来通知用户。在一个选择方案中,通过点击用户资料旁边的一个图标或者一个选项,用户就可以自动地进入(比如)与某人的聊天状态,或者可以启动一个自动拨号程序,拨打某人的电话(在上此状态下,不必知道对方的实际电话号码)。这项功能也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例如,每当有一个本身条件高度符合用户要求的网友登录时,且其与用户的空间距离处于“蓝牙”通讯系统的范围之内(这一方面的信息可以来自于蜂窝电话系统,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比如全球定位系统等),那么,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用户也可以提供一些信息,以便帮助对方来对自己进行确认,例如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外貌等方面的信息。当然,以上所述的各种设计方案及其变例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16.实际经验表明,参加“计算机约会安排”,包括“在线服务”的大多数人,都不太情愿把自己的照片送出去,但却又非常喜欢搜索那些带有照片的约会伙伴。因此在一个首选设计方案中,系统可以用户提供一个“系统照片数据库”(比如可以按类别和层次划分),作为一种选择,最好使用真实的照片(例如,“系统照片数据库”含有成百上千的男子脸形,成百上千的女子脸形,以及许许多多的男女体形),用户至少可以从中选择出与他们自己类似的脸形,并且,作为一种选择,最好也能够挑选与他们类似的体形,在一首选方案中,最好还要让用户能够挑选他们自己的理想约会伙伴的大体外形(例如,标出他们最喜欢的那几张照片,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最好能够标出对每张照片的喜欢程度)。在一个首选方案中,脸形的数量应当多于体形的数量,因为与体形相比,人的脸形更加各种各样。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使用的是经过仔细设计的各种画像(而不是照片),因为画像更能系统地体现人的外貌之间的各种不同差别。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用户可以更多的组合体貌选择(包括用户本人的和理想的约会伙伴的),而不仅仅是选择体形和脸形,这样可以让用户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综合性选择。上述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要相通过问题答卷中的少数几个问题的回答,很难把把各种各样的外貌都包括进来。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这种额外的包括照片和画像在内的肖像信息可以与问题答卷中对外貌的文字描述结合使用,从来得出相配分。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当用户标出的自我肖像和可供选择的肖像差距比较大时,系统将把首选的和实际的肖像两者之间的差距考虑进去,系统可以根据各种人物肖像的各种不同类型,利用分类法计算出两者的差距值。当一个潜在约会伙伴的个人资料显示出来之后,如果资料内并不包含对方实际照片,那么作为一种选择,可以使用一种“近似图像”来加以代替。这种近似图像还有一个额外的优点,那就是可以节省带宽和服务器的存储空间和负荷量,因为近似图像在传送时只需要几个数字编码。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这些照片或者图像应当比较小,能够自动地下载,作为客户程序的一部分,这样,当用户在查看它们时就不会使服务器超载。(作为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当有时这些照片或者图像需要更新时,可以通过服务器进行新时,就像本文第7条中所述的其他资料的更新一样)。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为了提高用户的选择效果,当用户选择肖像时,可以提供大量的肖像供用户从中挑选,只要不会使图像变得过小,从而让用户看不清图像中的细节即可。在本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可以要求用户(作为一种选择设计)从一种树形结构中选择肖像,例如首先在图像编号中进行挑选,然后再从前面所选的图像中进行进一步的精选。当描述自我形象的图像选择过程结束以后,作为一种选择,用户可以在这个树形结构中,每一步只选择一个答案,当轮到选择自己理想的约会伙伴的图像时,作为一种选择方案,至少在某些方面用户可以选中多个选项。(作为一种选择方案,至少在“决策树”的顶部,含有关于外貌方面的文字描述和解释内容,用来代替图像或者与图像一起使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是,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设计,用户首先填写关于外貌方面的文字问题答卷,然后系统根据用户在答卷中填写的要求,将早已保存在系统内的类似图像显示出来,其中包括用户和我描述的形象和所要求的理想约会伙伴的形象。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地缩小选择范围,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图像就不会显示出来,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这种方法,即使有成千上万的肖像供选择,仍然能够很快和非常有效地完成选择过程。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是,即使用户发送了自己的真实照片,除了用户本人的照片之外,仍然结合使用上述图像选择法,因为选择的图像具有前面所述的一些优点。当然,以上各种设计方案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17.在即时信息网络和在线约会服务中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许多情况下,同一个用户使用各种不同的身份进入同一网络,例如,当一个用户忘记了自己的登录名或者密码,或者该用户想再次得到奖励(这种奖励只给予新加入的网友),或者该用户想利用一些不同的身份来尝试一下不同的体验,或者出于其他原因,等等。但是,这种做法会产生不少问题,例如,无法统计实际上到底有多少人在使用网络,由于用户在网络中使用了不同的身份,可能会有同一个网友多次把该用户列在自己的约会伙伴名单内,每个身份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相配分”,而且这种做法使人无法辨别一出他(她)到底是一个新用户还是一个旧用户,或者不存在于系统中,例如,一个新的用户第一次可以得到网友名单列表,当第二次登录时可能需要付费,或者,如果在网络中使用了“代理电话”程序,由于该用户在网络使用了不同的身份,他(她)就可以通过更换登录身份来避开“代理电话”程序各对电话拨打次数的限制。因此,在一个首选的设计方案中,系统使用了各种“探试法”来检查用户是不是一个多重身份登录者。例如,如果发现电子邮件地址中“@”符号的左侧本非常相像的用户名,或者用户名类似,出生日期相同非常接近等,在这些情况下,作为一种首选方案,系统将检查其他的个人资料是否也非常类似(例如,地址和其他重要的背景资料、可疑的多重身份登录者复制的个人简介中统计的数值函数的一般相似性等),然后自动地确认这些不同的身份为同一个人所有,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系统将优先选择最新的个人资料来取代旧的个人资料,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系统应将该情况通知用户。如果系统不能完全确定,那么,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应当将询问这些身份的用户是否为同一个人,和向用户发出警告:将对那些故意利用多重身份登录和有可能误导网络的人采取各种处罚措施。
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至少使用上述功能中的一部分,来提供因特网计算机约会安排服务,作为一种设计选择,可以使用某种专门的设备,以便要求每一个用户必须提供其电话号码才能使用网络(作为选择设计方案,用户可以要求使用前面所述的“保护电话”功能,即“电话代理程序”),作为一种选择,如果有可能还要求用户提供即时信息系统的身份识别码。这种方法(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最好与“双重配对搜索”结合使用,因为当人们知道想与自己交友的人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时,会更愿意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对方。系统的自己动通知功能(请参看上面第15条中所述)在这种情况下(不带有系统固有的即时信息与联系人名单列表)可以(作为一种选择方案)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例如,对于请求自动通知的用户,当有符合用户要求条件的新网友出现时,系统将通过自动电子邮件,或者通过SMS将该信息告诉用户,(或者通过其他方法,比如通过一个自动产生的电话,如果用户愿意付费),作为一个选择方案,同时还可以把这个新网友的电话号码(或者是该电话号码的代理程序,即一个编码或者一个链接等)告诉用户(作为一种选择方案,还可以包括这个新网友的电子邮件地址,如果可能,作为一种选择,还可以包括即时信息网络代号等),以便使用户收到有关新网友的通知后,能够立即与之取得联系。这种方法与目前流行的方法不同,目前网络上只是每隔一定的时间,或者当用户进行搜索时,才能对用户进行更新。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对于那些同时给予即时信息网络身份识别码的用户,系统将检查他们目前是否在线,例如可以通过与相关服务器连接的一个软件成分来进行这种检查,如果发现用户在线,系统将把潜在约会伙伴的个人资料发送到用户的搜索结果中,然后,作为一种选择设计,还将上述可能的约会伙伴电子邮件地址和信息网络身份识别码,同时还告诉用户,对方目前是否在线。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对于那些同时给予即时信息网络身份识别码的用户,系统还将尝试帮助用户通过一个适当的即时信息客户程序来与对方取得联系。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至少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条件来检查用户是否在线:1)用户使用其“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的时间属于不久以前,不超过某个规定的时间限度;2)用户在不久以前用户在网上至少但各过一个动作,该动作至今不超过某个规定的时间长度。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系统允许用户向目前在线(在线的定义如上所述)的人发送即时信息,例如,作为一种选择方案,可以向对方发送一种明显可见的信息,比如说当对方下次访问系统中的网页(例如任何网页,大部分网页,或者目录或选单)时可以看到(这一点可以通过决议以下方式做到:例如当系统通过浏览器的cookies确认对方就是应当接受信息的那个人之后,便在扉页上产生一个网页),作为选择性设计方案,选择之一是在这个产生出来的网页上做上一个链接,用户可以通过这个链接打开聊天窗口。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约会网址上的一部分或者所有的网页上带有一个自动更新指令(例如通过html标记、Javascipt,或者ActiveX等进行更新——如果浏览器能够支持这些程序,可以在每分钟,或者每隔几分钟更新一次),用户只需要对这个网址中保留浏览器的一个窗口(在一个首选的设计方案中,应当在指令中对访问该网址的用户发出这种建议,用户则可以(举例来说)继续浏览其他的网页,当有发向用户的通知时,这个通知应当能够自动地包含在下一次更新中,在一个首选的设计方案中,应当通过一声音信号来提醒用户。如果使用的是Javascript(一种因特网上使用的描述语言)或者ActiveX(微软的一种网络化多媒体对象技术),在一个首选的设计方案中,Javascript或者ActiveX也可以检查(举例来说)用户是否仍然在活跃地使用浏览器(为了更加有效地用活动规则来检测用户是否仍然在线),当请求更新时,浏览器可以(举例来说)将一个附加的参数转换为请求的代表用户在线状态的url(用户要求语言)。如果使用的是ActiveX,进行的这种检测则更加全面,因为ActiveX(作为一种选择)可以通过用户是否敲击键盘或者点击鼠标或者任何其他动作,来判断用户是否仍然在继续使用浏览器。本设计的一个优点是,除了服务器之外,不再需要任何其他特殊的客户程序。当然,在这样一个联机的计算机约会安排服务系统中,除了上述功能之外,如果再加上特殊的即时信息功能,实际上就等于在即时信息网络中增加计算机约会安排功能,两者结果相同。作为一项选择,上述方法也可以作为功能选项之一而应用于“自动通知”功能中。当然上述各种设计方案可以互相组合使用。
图.1展示的是“插件程序”或者“附加程序”在一个即时信息网络系统中用户填写的“问题答卷”时的一种首选工作方式。当用户启动客户程序(11)之后,系统首先检查用户是否已经在系统中注册,如果用户没有注册,那么就向用户发出一个新的身份识别码(id),系统还可以利用(举例来说)用户在网络中作为该网络的会员所使用的身份识别码(用户在网络中另外还拥有网络编码)来做为本系统的用户身份识别码。(这种检查可以在用户的个人电脑上进行,也可以在我们的因特区服务器上进行)(12)。如果用户现在还没有填写问题答卷,那么就要求用户填写,作为首选的方案,填写的内容应当包括用户个人的自我描述,和用户对其理想约会伙伴的描述,并标出用户认为的每个问题的重要程度(13)。然后,如果用户对填写的问题答卷进行了修改,或者是用户第一次填写这种问题答卷,那么,作为一种首选方案,最好将用户的资料同时保存在用户的个人电脑上和我们在因特网服务器上,在因特网服务器上用户的资料将保存在一个静态数据库内,这里保存了所有填写了问题答卷的用户的个人资料,或者保存在一个动态数据库内,动态数据库用来存放目前在线用户的个人资料(14)。当保存好个人资料后,用户可以继续使用即时信息客户程序(15)。
图.2展示的是“独立程序”或者“用户定制即时信息客户程序”在处理用户填写的“问题答卷”时的一种首选的工作程序设计方案。首先,系统将检查用户是否已经在系统中注册,如果用户没有注册,那么就向用户发出一个新的身份识别码(id),或者系统还可以利用(举例来说)用户在网络中作为该网络的会员所使用的身份识别码(用户在网络中另外还拥有网络编码)来做为本系统的用户身份识别码。(这种检查可以在用户的个人电脑上进行,也可以在我们的因特区服务器上进行)(21)。如果用户现在还没有填写问题答卷,那么系统将要求用户填写,作为首选的方案,填写的内容应当包括用户个人的自我描述,和用户对其理想约会伙伴的描述,并标出用户认为的每个问题的重要程度(22)。然后,如果用户对填写的“问题答卷”进行了修改,或者是用户第一次填写这种“问题答卷”,那么,作为一种首选方案,最好将用户的资料同时保存在用户的个人电脑上和我们在因特网服务器上,在因特网服务器上用户的资料将保存在一个静态数据库内,这里保存了所有填写了问题答卷的用户的个人资料,或者保存在一个动态数据库内,动态数据库用来存放目前在线用户的个人资料(14)。当保存好个人资料后,用户可以启动即时信息客户程序,该客户程序与“插件程序”或者“附加程序”组合在一起使用(如果独立的填表程序与现有的主即时信息网络一起使用),或者继续使用独立程序本身的即时信息客户程序(如果该独立程序是我们的自己的即时信息客户程序的一积分)(24)。
图.3展示的是用户在线状态下,用户动态数据库工作方式的一种首选方案。当用户接通即时信息网络并启动即时信息客户程序(既可以是我们自己的客户程序,也可以是普通的即时信息客户程序中增加了我们的客户订制“插件程序”或者“附加程序”)之后,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信息将送入动态数据库服务器上,动态数据库保存着用户填写的所有问题答卷数据资料(31)。然后我们的客户程序(或者与客户程序组合在一起使用的“插件程序”或者“附加程序”)将每一个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向我们的服务器发出一个短信息,该短工信息内含有用户的独一无二的身份识别码,这样一来,系统就可以判断出用户是否仍然在线(作为首选的设计方案,这些短信息既可以发送到数据库本身的服务器,也可以发送到其他的服务器,当信息停止发送之后,其他服务器把接到的信息再转送给数据库服务器)(32)。当用户请求进行即时约会搜索时(例如通过其填写的资料进行双向配对搜索,或者单项配对搜索,或者可以搜索一组特性,例如,可以搜索所有的目前在线的金发碧眼高智商的女子,或者可以搜索那些双向相配分达到或者超过一定标准的网友——或按百分比计算时相配分达到一定的百分比的网友;或者使用其他搜索方式,例如系统只搜索那些达到用户要求的“相配分”的人,但用户的要求不能低于系统所规定的标准“相配分”值),客户程序向动态数据库发出一个特定的请求(33)。动态数据库将根据要求进行搜索,并将搜索到的目前在线的最为相配的约会伙伴名单列表发送回用户,作为首选的设计方案,在这个搜索结果名单中,根据不同的搜索方式,包括各种不同的详细信息。用户可以将他们当中的任何人添加到自己的联系人名单内,一旦当他们重新联机登录之后,系统可以立即把情况通知用户(34),通知方面如上述第44条所述。当客户程序不再向相关的服务器发出短信息之后,表示用户已经离线,这时该用户的个人资料将从动态数据库中清除(35)。
图.4展示的是静态数据库处理用户填写的配对问题答卷时的一种首选的工作状态。当用户填写完问题答卷后,或者对问题答卷进行修改之后,用户的个人资料(同时包括用户的姓名、电子邮件地址、及其独一无二的身份识别码)将传送到静态数据库(41),作为一个首选的设计方案,同时还应将它们保存在用户的个人电脑内。一旦用户启动即时信息客户程序,将重新开始向相应的服务器发送短信息,如图3所示,静态数据库(作为一个首选的设计方案)将为目前登录因特网的每一位用户在记录表内设置一个登录标志(作为一种选择方案,举例来说,这些登录标志也可以设置为一个单独的文件、或设置为一个索引或一个日志等,用来取代登录标志,或者与登录标志一起使用,可以把它们保存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上,以便提高访问的速度,或者保存在硬盘上,或者同时保存RAM和硬盘上)(42)。当用户请求进行约会搜索时(包括双向配对搜索,或者单项配对搜索,或者可以搜索一组特性)。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用户也希望搜索所有的那些符合条件的约会伙伴,或者只想搜索那些目前在线的约会伙伴。(对于那些只想搜索目前在线的约会伙伴的用户来说,作为一种选择方案,可以了解对方登录的时间,例如,对方联机至今已经多长时间,对方平均的上网频度如何)(43)。最符合条件的那些约会伙伴名单(作为最佳选择方案,应当含有各种详细信息)可以添加到即时信息客户程序中的用户联系人名单列表内(如果该客户程序是我们自己的客户程序或者该“联系人”属于同一网络的会员)或者将这些约会伙伴由插件程序或者附加程序保存的一个特殊的名列表内(这里指的是该插件程序或者附加程序与一个普通的即时信息客户程序组合在一起的情况)。在一个首选设计方案中,用户能够选择:哪些“联系人”可以添加的自己的联系人名单内,哪些“联系人”可以删除。(44)。如果任何一位相配的约会伙伴登录,系统立即就会通知用户(45),而当对方不再联机时,其在线标志将会消失(46)。
图.5展示的是在一个即时信息客户程序内,配对搜索程序是如何利用“插件程序”或者“附加程序”进行配对搜索的一种首选的工作状态。当用户希望搜索新的符合条件的网友时,可以选择通过“插件程序”或者“附加程序”进行搜索,例如,可以要求进行双向配对搜索,或者要求只按照某些“特性”进行搜索(另外,如果进行的是静态数据库搜索,用户还可以要求只搜索那些目前在线的网友)(51)。“插件程序”或者“附加程序”将把搜索方式请求传送至相关的数据库服务器(例如,可以是一个静态数据库、或动态数据库、或者同时使用两个数据进行搜索),然后将搜索到的结果告诉用户,如图3和图4中所示意的一样)(52)。
图.6展示的是在一个客户订制的即时信息客户程序内,配对搜索程序是如何利用“插件程序”或者“附加程序”进行配对搜索的一种首选的工作状态(所谓客户订制的即时信息客户程序内,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客户程序)。当用户希望搜索新的符合条件的网友时,可以选择要求进行双向配对搜索,或者要求只按照某些“特性”进行搜索为新的朋友(另外,如果进行的是静态数据库搜索,用户还可以要求只搜索那些目前在线的网友)(61)。然后,客户程序将把搜索方式请求传送至相关的数据库服务器(例如,可以是一个静态数据库、或动态数据库、或者同时使用两个数据进行搜索),然后将搜索到的结果告诉用户,如图3和图4中所示意的一样)(52)。这个客户订制的客户程序,可以是一个独立程序,也可以是作为一个“插件程序”或者“附加程序”与其他因特网应用程序(例如一个比较大的浏览器,比如Netscape因特网浏览器、微软因特网浏览器等)组合在一起使用,或者作为这些浏览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图.7是利用一个“附加程序”进行跨网络通信的一种首选的设计方案示意图。在该设计方案中,“附加程序”对客户程序进行跨网络引导,例如,该附加程序使客户程序,或者至少使客户程序的一部分,认为自己是在与同一网络的另外一个客户程序进行通信,或者认为是在与本网络的服务器通信,而实际上是把本网络通信翻译到另一个通信协议,或者把本网络通信引导至另一个网络。当用户的客户程序试图通过其正常的网络通讯协议,例如,ICQ,并利用其正常的聊天窗口界面进行通讯时(71),如果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发现通信信号实际上来自于一个不同网络的客户程序,例如来自于MSN(微软公司的网络即时信息)(72),(在一个首选设计方案中)就自动介入,并在必要时,在不同的网络通讯协议中往返转换(73)。如果是一个向外发出的通信信号,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将在必要时,把该信号引导至相关的服务器或者其他网络的客户程序。如果是一个来自外部的通信信号,(在一个首选设计方案中)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将对来自其他网络的这个通信信号,翻译为本网络的客户程序所能理解的网络通讯协议信号,使客户程序认为通信该信号来自于本网络内部。为了做到这一点,在一个首选设计方案中,所有的联系人,如果实际上是本客户程序所属那个即时信息网络的会员,就应当通过插件程序或附加程序单独地标示出来,这样,当用户的客户程序试图与他们进行通信时,部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处理。
图.8是首选的扩大联系人名单举例示意图。在本例中,联系人名单中首先出现的是目前能够在网上约会的人,然后是朋友或其他与约会没有关系的那些联系人(那些和约会没有关系的人,用“N/A”进行标示,意思是不可用,即这些人不是约会对象),再往后是那些曾经搜索出来的约会伙伴名单,会现在已经没有兴趣再与他们约会了,或者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本在例中,作为一种选择,这些人被排在名单的最后,因为大概用户想联系他们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在每一组联系人中,作为不同的选择,可以将每个人按照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列,或者按照他们最近的活动情况进行排列,或者与用户的联系历史最久的人排列在表的上面,或者可以利用以上各种排列方式的组合为任何其他的排列方式,如图.1a中所述。(“comm.”的意思是与用户通信)。当发现某个人无法找到时,很有可能是这个人的状态在他(她)的客户程序中发生了变化,作为一种选择方案,该客户程序将自动地对所有把这个人列入其内的联系人名单进行更新,这就像一个电脑更新输出表一样,对用户的联系人名单进行实时更新(或者当用户下一次联机时进行更新),每当联系人名单中的网友状态发生了任何变化,都会自动地进行这种更新。在本例中,“*F”表示通过网络约会伙伴搜索服务找到某个人;“*E”表示是在其他地方寻找到某个人;“*TF”和“*TE”表示这种新的状态只是临时性的;“*FM”表示通过网络约会伙伴搜索服务找到一个人,并与他(她)结了婚;“*EM”表示是在网络约会服务以外的地方找到一个人,并与他(她)结了婚;“*T”表示只是临时可以找到,等等。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的状态符号与编码来取代上述状态标志,或者与上述状态标志一起使用。为了能够向用户报告网友最频繁的活动时间(指的是在即时信息网络上的活动),作为一个首选的设计方案,可以通过每个用户自己的客户程序来获取有关的统计数字,并把这些统计数字发送到服务器,这样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而且到可以防止服务器负担过重。作为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在显示各种数据内包含的时间时,最好把这些时间都转换为用户当地时区的时间(例如根据用户所在的时区与其“联系人”所在的时区之间的差别,自动地把用户的当地时间计算出来)。在一个首选的设计方案中,联系人名单中每个人的“相配分”(这是由搜索结果列表中报告出来的)应当能够自动地保存下来,可以在他们被列入联系人名单的过程中进行保存,将来用户可以点击查看,或者放在联系人名单的旁边,比如将来可以向用户提醒,用户还应当能够查看联系人的资料或者至少其中的一部分。
图.9是双向配对搜索寻找到的最为相配的网友名单列表形式的一个首选方案。为了能够对网友进行真正的系统性配对,作为一种首选的设计方案,问题答卷中包含了大量的问题(例如100个问题或者更多),但是,如果想把约会伙伴的全部信息资料都让用户了解,是不现实的,而且这种做法也是不受欢迎的,这是因为:A.有些问题或者有些问题的类型(例如当牵涉到个人隐私时)在提问时最好还是保持模糊或者抽象一些,否则人们就可能不会真诚地回答这些问题。B.如果问题的数量过多,人们在对所有这些问题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时,会觉得非常麻烦和困难。而在问题不是特别多的情况下,只要将对方的条件进行仔细对比,再加上各自的期望值,就可以帮助用户看到一个非常有效的基本轮廓。在本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用户在点击约会伙伴之后可以看到该网友的相关个人资料,但是作为一个优选方案,这些个人资料应当比较笼统或者略微含混一些,不要把那些用户标出来的问题或者用要求保密的问题显示出来。在本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当用户要求查看约会伙伴的个人资料时,只把约会伙伴在问题答卷中所回答的他(她)自己认为的最重要的问题显示给用户(在首选的设计方案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显示本人认为最重要的和需保密的问题)。为了与此相同的原因,作为一种首选设计,问题答卷本身在列出一些可能是一些需要含混一些和要求保密的问题时,应当把它们单独地标示出来。(在本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用户还可以填写问题答卷的过程中,或者在修改问题答卷,把一定数量的自己认为需要保密的问题单独标示出来,或者把自己认为需要保密的问题答卷中的某一段落单独标示出来,但是这种方法不是特别理想,因为这会使得填写过程变成一种很麻烦的事情)。这里列举的仅仅是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列的一个可能的例子。在本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变例中,(举例来说)是对在线的网友和已经离线的网友排列在一起,在排列次序上,按照他们各自的“相配分”(符合用户要求标准的程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列,他们的在线状态或离线状态只是用一种标志标或者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举例来说,那些目前在线的约会伙伴可以用比较明亮的颜色进行标识,而那些目前已经离线的约会伙伴则可以用比较暗的颜色标示出来,(举例来说)对于那些几个月没有上网的约会伙伴来说(作为一种选择方案,这个限定时间的长度可以由用户定义),比如可以用灰色进行标识。当然,可以使用三个以上的等级来对在线或者离线状态进行区分。这种排列方法对于那些想认真地寻找一位约会朋友,而并不在乎对方是处于在线状态到是处于离线状态的人来说,上述方法是非常有用的。而对于那些希望马上就能够与约会伙伴在网上聊天的用户来说,则会选择把在线的约会伙伴与离线的约会伙伴分开排列。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其中的一种排列方法。关于对搜索结果的排列和对网友的分类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在前面的图1a的说明中已经进行过描述。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变例中,用户还可以把这个网友名单保存下来以备将来作参考之用,一旦将有机会,例如与名单中的任何一位网友进行约会,或者(举例来说)双方在地理上或实际上的互相邻近,那么,(在一个首选没计方案中)就可以对该名单及名单中的网友资料进行自动更新,这种更新的方法,就像对联系人名举中的“联系人”进行更新时一样,具体情况请参看图1和图8中的说明。在本设计方案的另外一个可能变例中,当查看完网友名单之后,用户可以(举例来说)将自己不想在下次搜索中再次显示出来的那些人单独标示出来(这些被标识出来的人的名单可以保存在客户程序中,也可以保存在服务器上,或者同时保存在客户程序和服务器上)。同样,还可以有其他的各种变例,例如,在搜索结果的名单列表中,包含着每一个人的更简洁的信息,当用户点击某个人时,这个人的信息将会扩大(例如可以在另外一个窗口中更详细地显示出来),或者按照用户要求列出的每个地理区域,将搜索结果中的网友名单(举例来说)比较简洁地显示出来。当然,上述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可以互相结合使用,并且也可以更多的其他变化方案。
在本文的上述部分对本发明的描述中,只有列举了有限的几个具体化实施方案,我们应当看到,本发明还可以产生许多变化方案、修改方案、扩充方案、其他的应用方案,以及在技术与设计方面与本发明明显类似的所有的设计方案等。
Claims (100)
1.一种在因特网上利用即时网络信息系统搜索、寻找和联系约会伙伴的系统,至少包含以下组成部分:
a.客户程序,安装在用户的个人电脑上;
b.至少一台服务器,连接在因特网上;
c.至少一个用于填写表格的程序模块,用来填写和修改计算机约会配对问题答卷;
d.一个用于搜索的程序模块,可以用来在网络中搜索可能的约会伙伴,并且能够检查对方目前是否处于联机状态(在线);
e.至少具有以下两种功能之一:1)能够搜索目前不在线的网友,2)能够进行双向配对搜索;
f.一个即时信息软件成分,能够持续不断地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向因特网上的服务器发送短信号,由此可以使系统始终能够知道,用户仍然处于在线状态,同时还可以用来在用户之间交换即时信息。
2.在第1条所述专利系统中,至少从以下三者中选用其一:一个用于填写和修改计算机约会配对问题答卷的程序模块、一个用于在网上搜索约会伙伴的程序模块、一个即时信息软件成分,来作为一种适当的附加程序组,组合到一个可以接受它的主要即时信息网络的客户程序内(至少一个客户程序)。
3.在第1条所述专利系统中,用来填写和修改问题答卷的程序模块,用于搜索的程序模块,即时信息网络的客户程序,是客户订制的即时信息网络的客户程序的一部分。
4.在第2条和第3条所述专利系统中,填写的问题答卷数据至少可以保存在用户的计算机上(本地保存),并发送到动态数据库,动态数据库只有在用户联机的情况下,才能保存用户的数据,当用户在网络中搜索潜在的约会伙伴时,系统应当让用户能够以双向配对方式搜索在线的网友,这至少应为系统提供的搜索方法之一,搜索结果是根据用户要求的标准列出的人员名单,用户可以将搜索结果中的任何人添加到自己的联系人名单内,一旦其中有任何人联机之后,系统可以立即将该消息通知用户。
5.在第4条所述专利系统中,至少用户的姓名、电子邮件地址、独一无二的身份识别码还可以保存在服务器的静态数据库内。
6.在第2条和第3条所述专利系统中,填写的问题答卷数据至少可以在一个因特网服务器的静态数据库内,为每个用户的在线状态设置一个标志,只要用户处于在线状态,该标志就把这个用户标为“在线”。系统应当让用户能够以双向配对方式搜索在线的网友,这至少应为系统提供的搜索方法之一,搜索结果是根据用户要求的标准列出的人员名单,搜索结果中的人都是目前联机(在线)的人。用户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人添加到自己的联系人名单内,一旦其中有任何人联机之后,系统可以立即将该消息通知用户。
7.在第2条和第3条所述专利系统中,填写的问题答卷数据至少可以在一个因特网服务器的静态数据库内,用户的在线状态用标志区分,只要用户处于在线状态,该标志就把用户标为“联机”,系统可以让用户搜索那些目前不在线的网友,搜索结果是根据用户要求的标准列出的人员名单,用户可以将搜索结果中的任何人添加到自己的联系人名单内,一旦其中有任何人联机之后,系统可以立即将该消息通知用户。
8.在第2条和第3条所述专利系统中,填写的问题答卷数据同时保存一个因特网服务器的静态数据库内和用户的个人电脑内,用户和软件可以选择在以下不同的各种数据库内搜索:第6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描述的静态数据库;第7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描述的静态数据库;以及第4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描述的动态数据库。
9.一种在因特网上利用即时网络信息系统搜索、寻找和联系约会伙伴的方法,至少包含以下步骤:
a.提供一个客户程序,安装在用户的个人电脑上;
b.提供至少一个服务器,连接到因特网上;
c.提供至少一个用于填写表格的程序模块,用来填写和修改计算机约会配对问题答卷;
d.提供一个用于搜索的程序模块,以便用来在网络中搜索可能的约会伙伴,并且能够检查对方目前是否处于联机状态(在线);
e.至少提供以下两种功能之一:1)能够搜索目前不在线的网友的能力,2)可以网上进行双向配对搜索的能力;
f.提供一个即时信息软件成分,能够持续不断地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向因特网上的服务器发送短信号,由此可以使系统始终能够知道,用户仍然处于在线状态,同时还能够用来在用户之间交换即时信息。
10.在第9条所述专利方法中,至少应当使用以下各种软件中的一种:一个用于填写和修改计算机约会配对问题答卷的程序模块、一个用于搜索约会伙伴的程序模块,一个即时信息软件成分,来作为一种适当的附加程序组,组合到一个可以接受它的主要即时信息网络的客户程序内(至少一个客户程序)。
11.在第9条所述专利方法中,用来填写和修改问题答卷的程序模块,用于搜索的程序模块,即时信息网络的客户程序,是客户订制的即时信息网络的客户程序的一部分。
12.在第10条和第11条所述的任何专利方法中,填写的问题答卷数据至少可以保存在用户的计算机上(本地保存),并发送到动态数据库,只有在用户联机时,动态数据库才能保存用户的数据,当用户在网络中搜索潜在的约会伙伴时,系统应当让用户能够以双向配对方式搜索在线的网友,这至少应为系统提供的搜索方法之一,搜索结果是根据用户要求的标准列出的人员名单,用户可以将搜索结果中的任何人添加到自己的联系人名单内,一旦其中有任何人联机之后,系统可以立即将该消息通知用户。
13.在第12条所述专利方法中,至少用户的姓名、电子邮件地址、独一无二的身份识别码还可以保存在服务器的静态数据库内。
14.在第10条和第11条所述的任何专利方法中,填写的问题答卷数据至少可以在一个因特网服务器的静态数据库内,每个用户的在线记录中都有一个状态标志,只要用户处于在线状态,该标志就把这个用户标为“在线”。系统可以让用户以双向配对方式搜索在线的网友,这至少应当是系统提供的搜索方法之一,搜索结果是根据用户要求的标准列出的人员名单,搜索结果中的人都是目前在线(联机)的人。用户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人添加到自己的联系人名单内,一旦其中有任何人联机之后,系统可以立即将该消息通知用户。
15.在第10条和第11条所述的任何专利方法中,填写的问题答卷数据至少可以在一个因特网服务器的静态数据库内,用户的在线状态用标志区分,只要用户处于在线状态,该标志就把用户标为“联机”,系统可以让用户搜索那些目前不在线的网友,搜索结果是根据用户要求的标准列出的人员名单,用户可以将搜索结果中的任何人添加到自己的联系人名单内,一旦其中有任何人联机之后,系统可以立即将该消息通知用户。
16.在第10条和第11条所述的专利任何方法中,填写的问题答卷数据同时保存一个因特网服务器的静态数据库内和用户的个人电脑内,用户和软件可以选择在以下不同的各种数据库内搜索:第14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描述的静态数据库;第15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描述的静态数据库;以及第12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描述的动态数据库。
17.在第1条到第8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至少要在联系人名单内增加以下内容,并显示在联系人名单内的每个人名旁边,这些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地区、相配分、最近一次的活动的日期、最活跃的时间范围、最近几年一次与用户通信的时间、迄今为止与用户之间的通信次数、与之约会的可能性状态。
18.在第17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联系人名单可以根据第17条所述专利系统中描述的任何一个特性进行分类,并且至少可以按照这些特性之一对联系人名单的先后次序进行排列。
19.在第1条到第8条和第17条到第18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在以下各项附加功能中,用户至少能够实现其中之一:知道有多少其他的用户把自己列入联系人名单内;至少知道这些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能够把自己的信息广泛地传播给他们。
20.在第1条到第8条和第17条到第19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每当一个用户改变了自己的约会可能性状态,系统能够自动地对网络内所有含有该用户名字的联系人名单进行更新。
21.一种在线计算机约会安排系统,在本系统中,用户还提供一个即时信息网络身份识别码,系统将通过一种与相关的服务器连接的软件成分来检查用户目前是否处于在线状态。如果发现用户在线,系统将向用户发送搜索结果名单中的潜在的约会伙伴的信息资料,与此同时,系统还将潜在约会伙伴的即时信息网络身份识别码、其所属的信息网络名称、以及他(她)目前是否在线的信息,以便让用户能够通过适当的即时信息客户程序与对方取得联系。
22.一种在线计算机约会安排系统,在本系统中,用户的在线状态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鉴别:a.不太久之前,用户使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从最近一次登录到现在不超过某个规定的时间长度;b.用户不太久之前在网络上有过次动作,从最近一次动作到现在不超过某个规定的时间长度。
23.在第1条到第8条和第17条到第22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用可以在每一次搜索中用户能够从以下搜索方法中选择一项:a.相互配对搜索,这种搜索是按照用户和和理想的约会伙伴双方在问题答卷中的自我描述、择友标准选项、和排列的各种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搜索;b.单向配对搜索,这种搜索是按照至少是按照用户在问题答卷中填写的择友标准选项、和排列的各种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搜索;c.属性搜索,这种搜索只是按照用户标出的少数几个属性进行进行搜索,这些属性被当作搜索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在搜索时把这些条件作为依据。
24.在第23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当用户使用互相配对以外的任何其他搜索方式时,其自我描述,或者至少其中的一部分,将列入搜索标准中。
25.在第1条到第8条和第17条到第24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用户可以要求在其约会伙伴搜索结果名单中,最相配的约会伙伴将按照“相配度”(满足择友标准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并将目前在线的约会伙伴单独标示出来,如果约会伙伴不在线,则可以标出他(她)最近一次登录网络的时间。
26.在第25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约会伙伴按照“相配度”(满足择友标准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列,目前在线的潜在约会伙伴至少通过以下方法之一单独标示出来:特殊的颜色、特殊的文字形状、特殊的文字规格、和特殊的图标;对于那些目前不在线但最近登录过网络的潜在约会伙伴,用不太显眼的颜色标示出来;而对于那些目前不在线,最近也未登录过网络的潜在约会伙伴,用比较暗的颜色标示出来。
27.在第1条到第8条和第17条到第26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用户可以要求对其约会伙伴搜索结果名单细分以下几个分目录,在每一个小目中,约会伙伴将按照“相配度”(满足择友标准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列:分目录1——目前在线的约会伙伴;分目录2——目前不在线但最近登录过网络的约会伙伴;分目录3——目前不在线最近也没有登录过网络的约会伙伴。
28.在第27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如果潜在的约会伙伴目前不在线,则可以在其详细资料旁边,列出其最近一次登录网络的日期和时间。
29.在第1条到第8条、第17条到第20条和第23条到第20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如果用户通过另外一台计算机上的客户程序访问服务器,该用户至少能够访问自己的问题答卷资料和联系人名单,当用户提供了自己的密码和身份识别码之后,由服务器就可以向该用户提供问题答卷资料和联系人名单的副本。
30.在第1条到第8条和第17条到第29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当用户超过某个规定的时间没有登录网络之后,系统将自动产生一个询问信息,问用户是否仍然有兴趣,如果用户在规定在时间之内没有给予适当的回复,系统在等待一定的时间和至少提醒过一次之后,将自动地对用户进行冻结,直到该用户重新登录和开始在网上活动为止。
31.一种计算机约会安排系统,在本系统中,当用户超过某个规定的时间没有在系统中活动之后,系统将自动产生一个询问信息,问用户是否仍然有兴趣,如果用户在规定在时间之内没有给予适当的回复,系统在等待一定的时间和至少提醒过一次之后,将自动地对用户进行冻结,直到该用户重新登录系统和开始在系统活动为止。
32.在第1条到第8条和第17条到第31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如果用户提交了一份报告,说某人己经对约会安排服务不再感兴趣,系统将自动产生一个询问信息,问用户是否仍然有兴趣,如果用户在规定在时间之内没有给予适当的回复,系统在等待一定的时间和至少提醒过一次之后,将自动地对用户进行冻结,直到该用户重新登录和开始在系统活动为止。
33.在第31条到第32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如果用户最近在网上很活跃,系统将忽略关于某人对约会安排服务不再感兴趣的报告。
34.在第31条到第32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如果被怀疑的用户最近在网上搜索过约会伙伴,那么,系统将忽略关于某人对约会安排服务不再感兴趣的报告。
35.一种计算机约会安排系统,在本系统中,用户可以得到互相配对系统性配对搜索的结果,这种搜索应当至少是系统提供给用户的搜索选项之一,搜索结果中名单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都带有自己的电话电码,以便用户用电话与他们联系。
36.在第1-8条和第17-35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如果用户不希望自己的电话号码不加控制地暴露给其他人,那么,用户可以把自己的电话号码标示为“保护电话”,这意味着,当其他用户给他(她)打电话时,只要通过系统转换,并不知道他(她)的真实电话号码,直到该用户自愿把自己的真实电话号码告诉他们为止。
37.在第36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保护电话”只有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才能够接通,这个规定的时间长度可以由于系统和用户决定。
38.在第36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保护电话”可以限定每个用户的使用次数。
39.在第1-8条和第17-38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约会问题答卷中的问题出现不相称的填写错误,自我描述情况与被约人选择的情况与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可以找出其中的缺陷和差距。
40.在第1-8条和第17-39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约会问题答卷中的问题出现不相称的填写错误,自我描述情况与被约人选择的情况与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可以找出差距的方向(向上或者向下)。
41.在第1-8条和第17-40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在对网友进行配对时,将地区因素考虑在内,除了考虑用户填写的本人所在地区和理想约会伙伴所在地区之外,还把邮政编码的区别考虑在内,以便对“相配度”进行更细的划分。
42.在第1-8条和第17-40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在对网友进行配对时,将地区因素考虑在内,除了考虑用户填写的本人所在地区和理想约会伙伴所在地区之外,还把电话号码前几位数字的相似性考虑在内(如果双方使用的电话都不是移动电话),以便对“相配度”进行更细的划分。
43.在第1-8条和第17-42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在对网友进行配对时,将地区因素考虑在内,至少把双方的地理坐标的考虑在内。
44.在第43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地理坐标是由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的数据。
45.在第1-8条和第17-44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一旦有新人将其数据资料发送到系统之后,如果其条件在一个规定的程度上符合用户的选择标准,系统将立即自动地将此人的情况通知用户。
46.在第1-8条和第17-45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一旦有新人将其数据资料发送到系统之后,如果其条件在一个规定的程度上符合用户的选择标准,并且此人目前正处于在线状态时,系统将立即自动地将此人的情况通知用户。
47.在第45-46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系统通知用户的方法是,至少立即自动地发送一封相应的电子邮件信息。
48.在第45-46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系统通知用户的方法是,至少立即自动地发送一个相应的即时信息,如果可能的话。
49.在第45-46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约会是在一个即时信息网络中进行的,用户可以请求,至少某些约会安排中,系统通知用户的方法是,将新搜索到的约会伙伴直接自动地添加到用户的联系人名单内。
50.在第45-46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系统通知用户的方法内,至少应当包括向用户提供一个自动拨打的电话。
51.在第45-46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用户使用的是蜂窝电话,系统通知用户的方法内,至少应当包括立即向用户发送一个SMS信息。
52.在第1-8条和第17-51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用户通过蜂窝电话与系统连接,当有某个符合一定标准的人,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一个规定的标准)接近用户所在的位置时,系统应当向他们的蜂窝电话装置发出通知。
53.在第52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两者之间的距离是通过蜂窝电话系统得知的。
54.在第52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两者之间的距离,是通过蜂窝电话装置之间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本身得知的。
55.在第52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两者之间的距离,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坐标得知的,用户可以通过蜂窝电话装置本身发送和了解。
56.在第1-8条和第17-55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用户至少可以选择一种配对搜索结果名单列表,该名单列表至少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小段,在每一个小段内,约会伙伴将按照他们各自的相配分,从高分到低分按先后次序排列,这些小段包括:1)所处地区离用户所在地区比较近的那些约会伙伴;2)所处地区离用户所在地区比较远的那些约会伙伴。
57.在第56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用户使用的是蜂窝电话,至少可以选择一种搜索方法的名单列表,是按照短距离无线通信来划分的,用户的姓名放在名单的最上面。
58.在第56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用户使用的是蜂窝电话,至少可以选择一种搜索方法的名单列表,可以根据蜂窝电话系统提供的距离信息,将离用户比较近的约会伙伴列在上面,而把那些离用户比较远的约会伙伴列下面。
59.在第1-8条和第17-58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用户至少可以选择一种配对搜索结果名单列表,该名单列表内约会伙伴按照各自的相配分从高分到低分排列,其中,离用户比较近的那些约会伙伴用比较明显的颜色标示出来。
60.在第1-8条和第17-58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在使用男女肖像分类数据库时,要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每个人可以选择一个以上的与自己白的外貌类似的肖像。
61.在第60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所使用的肖像至少可以分为面部肖像和体形肖像,不同类型的肖像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
62.在第60条和61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用户还能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理想约会伙伴的肖像。
63.在第60条至62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所提到和使用的肖像就是人们的真实照片。
64.在第60条至63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所提到和使用的肖像是系统自动描绘出来的分类图像。
65.在第60条至64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在计算双方外貌方面的相配分(相配度)时,将双方标示和挑选的肖像的对比情况考虑在内,同时也将双方在问题答卷中对自己外貌的文字描述和希望的约会伙伴外貌的文字描述考虑在内。
66.在第60条至65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在要求用户选择自己希望的约会伙伴的肖像时,应将用户在问题答卷中对自己外貌的文字描述和对希望的约会伙伴外貌的文字描述之间的对比情况考虑在内,以便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
67.在第60条至66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要求用户通过一个树形结构的选择框架进行选择,以便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
68.在第1-8条和第17-30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客户程序能够自动地在一个以上的即时信息网络中工作。
69.在第1-8条和第17-30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至少即时信息客户程序是浏览器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70.在第1-8条和第17-30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至少即时信息客户程序中用于处理约会伙伴配对的那些成分,是浏览器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71.在第1-8条和第17-30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通过蜂窝电话装置连接到系统的用户可以要求检查是否有任何可能联系的约会伙伴出现在他(她)的短距离无线通信范围之内。
72.在第71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如果约会伙伴是有效的(可以找到的)网友,同时又是系统的会员,那么用户至少能够查看此人的部分个人资料。
73.在第71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如果约会伙伴是有效的(可以找到的)网友,同时又是系统的会员,那么用户至少能够查看此人的外貌方面的数据资料,以便能够了解此人的外貌是不是自己所希望的那一种。
74.在第72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用户可以预先加入一个过滤标准,以便只有那些符合该标准的附近的电话用户,才能进入用户的搜索结果内。
75.一种联机计算机约会安排系统,在这个系统内,至少可以使用以下各种方法中的一种,来自动地识别出那些可疑的双重身份登录的用户:[A.检查电子邮件地址,看“@”的左侧使用的用户名是否非常相似;B.检查用户名,这些用户名至少是极为相似;C.检查用户的出生日期,这些出生日期至少极为相似;]如果发现这些方面雷同程度极大,那些,作为一种选择方案,系统将检查其他的有关数据资料是否也有雷同的情况,系统可以资料的雷同程度自动地判断这些资料是否属于同一个人,如果确实属于同一个人,系统将自动地用最新的用户资料来更新旧的用户资料。如果系统没有把握做出判断,至少应当做以下各项工作中的一项:[a.询问用户本人是否就是这些资料的拥有者,b.把情况报告出来,通过人工进行判断,c.警告用户,如果试图故意地对系统进行误导,系统将针对情况采取各种惩罚措施]。
76.一种联机计算机约会安排方法,在这个方法内,一旦有达到某种标准的新人把自己的个人资料发送到系统内,系统将立即自动地把新人的情况通知用户。
77.在第76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系统通知用户的方法是,至少立即自动地发送一封相应的电子邮件信息。
78.在第76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系统通知用户的方法是,至少立即自动地发送一个相应的即时信息,如果可能的话。
79.在第76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约会是在一个即时信息网络中进行的,用户可以请求,至少某些约会安排中,系统通知用户的方法是,将新搜索到的约会伙伴直接自动地添加到用户的联系人名单内。
80.在第76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系统通知用户的方法内,至少应当包括向用户提供一个自动拨打的电话。
81.在第45-46条所述的任何专利方法中,用户使用的是蜂窝电话,系统通知用户的方法内,至少应当包括立即向用户发送一个SMS信息。
82.在一个联机的计算机约会安排服务系统内,一种用户选择个人肖像的方法,该方法将提供一个男女肖像分类数据库,在这里每一个用户至少可以选择一个与自己的外貌最为相像的肖像。
83.在第82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所使用的肖像至少可以分为面部肖像和体形肖像,不同类型的肖像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
84.在第82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用户还能够挑选自己最为喜欢的理想约会伙伴的肖像。
85.在第82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所提到和使用的肖像就是人们自己的真实照片。
86.在第82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所使用的肖像是系统自动描绘出来的分类图像。
87.在第82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在计算双方外貌方面的相配分(相配度)时,将双方标示和挑选的肖像的对比情况考虑在内,同时也将双方在问题答卷中对自己外貌的文字描述和希望的约会伙伴外貌的文字描述考虑在内。
88.在第82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在要求用户选择自己希望的约会伙伴的肖像时,应将用户在问题答卷中对自己外貌的文字描述和对希望的约会伙伴外貌的文字描述之间的对比情况考虑在内,以便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
89.在第82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要求用户通过一个树形结构的选择框架进行选择,以便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
90.在第1-8条和第7-70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使用本系统的任何两个用户都可以自行检查两个人之间是否互相符合对方的实际择友标准。
91.在第1-8条和第7-70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如果用户在各方面的相配分普遍地大大低于一定的标准,那么,系统就会自动地向用户报告一个问题表,表中列出些导致出现低分的最严重的问题。
92.在第21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系统允许用户向目前在线的人发送一个即时信息并产生一个信息网页,到对方下一次登录并访问系统的网页时,如果浏览器的cookies识别出,这个人就是那个应该接受信息的人,这时将在对方访问的网址的扉页上产生一个网页,该网页上将出现用户发送的信息,此人便可以阅读这些信息。
93.在第92条所述的专利系统中,这种发送即时信息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向用户发送通知的一种辅助方法选项。
94.在第92条和92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在利用这种发送即时信息的方法时,还可以使用网页更新的方法来发送信息。
95.在第21条和第92-94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至少可以利用Javasrcipt和ActiveX中的一种,根据用户目前的活动情况来告诉服务器:该用户目前是否处于活跃状态,与用户活跃的网址没有关系。
96.在一个联机的计算机约会安排服务系统内,一种用来判断目前用户是否在线的方法,在该方法中,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用户的在线状态:1)用户使用其“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的时间属于不久以前,不超过某个规定的时间限度;2)用户在不久以前用户在网上至少但各过一个动作,该动作至今不超过某个规定的时间长度。
97.在第96条所述的任何专利方法中,系统允许用户向目前在线的人发送一个的即时信息,并产生一个信息网页,到对方下一次登录并访问系统的网页时,如果浏览器的cookies识别出,这个人就是那个应该接受信息的人,这时将在对方访问的网址的扉页上产生一个网页,该网页上将出现用户发送的信息,此人便可以阅读这些信息。
98.在第97条所述的专利方法中,这种发送即时信息的方法也可以作为向用户发送通知的一种辅助方法选项。
99.在第97条和98条所述的任何专利方法中,在利用这种发送即时信息的方法时,还可以使用网页更新的方法来发送信息。
100.在第96-99条所述的任何专利系统中,至少可以利用Javasrcipt和ActiveX中的一种,根据用户目前的活动情况来告诉服务器:该用户目前是否处于活跃状态,与用户活跃的网址没有关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IL136945 | 2000-06-22 | ||
IL13694500A IL136945A0 (en) | 2000-06-22 | 2000-06-22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finding and contacting dates on the internet in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s |
US21400300P | 2000-06-26 | 2000-06-26 | |
US60/214,003 | 2000-06-2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47943A true CN1447943A (zh) | 2003-10-08 |
Family
ID=34528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01814547A Pending CN1447943A (zh) | 2000-06-22 | 2001-06-24 | 通过即时通信网络在因特网上查找,发现和联系约会伙伴的系统和方法和/或其他用于进行快速发现和建立快速联系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20020178163A1 (zh) |
EP (1) | EP1311924A2 (zh) |
CN (1) | CN1447943A (zh) |
CA (1) | CA2419428A1 (zh) |
DE (1) | DE10196385T1 (zh) |
GB (1) | GB2380580A (zh) |
MX (1) | MXPA03000110A (zh) |
WO (1) | WO2001098856A2 (zh) |
Cited B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44102C (zh) * | 2004-03-16 | 2007-10-17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存在信息共享方法和系统 |
CN100411356C (zh) * | 2005-11-04 | 2008-08-13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客户端联系人管理方法及客户端 |
WO2009082895A1 (fr) * | 2007-12-28 | 2009-07-09 | Jingtao Ding | Système,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recherche de contenu |
CN101247368B (zh) * | 2008-03-26 | 2010-08-18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即时通讯中的用户搜索方法、系统、服务器及客户端 |
CN101983383A (zh) * | 2008-02-01 | 2011-03-02 | 罗纳德·H·温斯顿 | 相似性匹配系统和方法 |
CN101222446B (zh) * | 2007-12-27 | 2011-03-30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即时通信系统查找、添加好友的方法及系统 |
US8131272B2 (en) | 2004-06-30 | 2012-03-06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list of devices in physical proximity of a terminal |
CN101404789B (zh) * | 2007-10-02 | 2012-04-25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用于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
WO2012095866A2 (en) * | 2011-01-10 | 2012-07-19 | Kumar Subramani Anil | System and method to determine compatibility and facilitate matching |
CN102624880A (zh) * | 2004-06-30 | 2012-08-01 | 诺基亚有限公司 | 用于生成终端的物理邻近区中的设备列表的系统和方法 |
CN102811179A (zh) * | 2012-03-29 | 2012-12-05 | 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提供方法及系统 |
CN102915309A (zh) * | 2011-08-03 | 2013-02-06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即时通信工具中好友关系链匹配方法和设备 |
CN102945625A (zh) * | 2012-12-03 | 2013-02-27 | 魏玉芳 | 一种无纸化安全教学的实现方法 |
CN102945626A (zh) * | 2012-12-03 | 2013-02-27 | 魏玉芳 | 一种无纸化安全教学的系统 |
CN103092901A (zh) * | 2011-10-27 | 2013-05-08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搜寻联络人的方法及电子装置 |
CN104135719A (zh) * | 2014-08-21 | 2014-11-05 | 张永强 | 联系人信息更新方法、服务器及系统 |
CN101897204B (zh) * | 2008-07-04 | 2015-09-09 | 3Rd布兰德私人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号200719143G) | 用于促进移动社区的发展的系统和方法 |
CN101578601B (zh) * | 2006-11-17 | 2016-04-13 | 对对配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在线约会服务的初始印象分析工具 |
CN107193453A (zh) * | 2017-05-18 | 2017-09-22 | 上海银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人标注方法及装置 |
CN109600294A (zh) * | 2017-09-28 | 2019-04-09 | 北京博瑞彤芸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社交平台的触发模块及被触发模块 |
CN110533445A (zh) * | 2018-05-25 | 2019-12-03 | 辛雄熙 | 利用熟人的商品购买经历及关注的商品、使用评价的商品销售系统 |
CN112422401A (zh) * | 2019-08-21 | 2021-02-26 | 可可株式会社 | 通过匿名简介提供社交网络服务的界面的显示方法及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32245B1 (en) | 1999-12-01 | 2004-12-14 | At&T Cor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alyzing communications of user messages to rank users and contacts based on message content |
ATE369677T1 (de) | 2000-02-29 | 2007-08-15 | Benjamin D Baker | Intelligenter rufprozess für ein diskussionsforum |
US9736209B2 (en) | 2000-03-17 | 2017-08-15 | Facebook, Inc. | State change alerts mechanism |
US7624172B1 (en) * | 2000-03-17 | 2009-11-24 | Aol Llc | State change alerts mechanism |
US8041768B2 (en) | 2000-03-17 | 2011-10-18 | Aol Inc. | Voice instant messaging |
US20120166350A1 (en) * | 2002-06-12 | 2012-06-28 | Piccionelli Gregory A | Remote dating method |
US6912564B1 (en) | 2000-05-04 | 2005-06-28 | America Online, Inc. | System for instant messaging the sender and recipients of an e-mail message |
US8132110B1 (en) | 2000-05-04 | 2012-03-06 | Aol Inc. | Intelligently enabled menu choices based on online presence state in address book |
US7979802B1 (en) | 2000-05-04 | 2011-07-12 | Aol Inc. | Providing supplemental contact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to a referenced individual |
US20130073648A1 (en) | 2000-05-04 | 2013-03-21 | Facebook, Inc. | Presenting a recipient of an e-mail with an option to instant message a sender or another recipient based on the sender's or the other recipient's address and online status |
US9356894B2 (en) | 2000-05-04 | 2016-05-31 | Facebook, Inc. | Enabled and disabled menu choices based on presence state |
US9100221B2 (en) | 2000-05-04 | 2015-08-04 | Facebook, Inc. | Systems for messaging senders and recipients of an electronic message |
US8122363B1 (en) | 2000-05-04 | 2012-02-21 | Aol Inc. | Presence status indicator |
US8001190B2 (en) | 2001-06-25 | 2011-08-16 | Aol Inc. | Email integrated instant messaging |
CA2417244C (en) | 2000-07-25 | 2007-03-27 | America Online, Inc. | Video messaging |
US7212985B2 (en) * | 2000-10-10 | 2007-05-01 | Intragroup, Inc. | Autom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 process for the shopping and selection of human entities |
US8229777B2 (en) * | 2000-10-10 | 2012-07-24 | Intragroup, Inc. | Autom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 process for the shopping and selection of human entities |
JP3851944B2 (ja) | 2000-10-17 | 2006-11-29 | 株式会社メキキ | 人脈関係登録システム、人脈関係登録方法とサーバ、人脈関係登録プログラムと当該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な記録媒体 |
US7085806B1 (en) * | 2000-11-03 | 2006-08-01 | Matchnet P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mmending a match to another |
US7693988B2 (en) * | 2001-03-07 | 2010-04-0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ubject/observer update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7188143B2 (en) * | 2001-07-06 | 2007-03-06 | Yahoo! Inc. | Messenger-controlled applications in an instant messaging environment |
US7133900B1 (en) | 2001-07-06 | 2006-11-07 | Yahoo! Inc. | Sharing and implementing instant messaging environments |
US7200590B2 (en) | 2001-08-15 | 2007-04-03 | Yahoo! Inc. | Data sharing |
US7120672B1 (en) * | 2001-08-15 | 2006-10-10 | Yahoo!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haring information in an instant messaging environment |
US7774711B2 (en) * | 2001-09-28 | 2010-08-10 | Aol Inc. | Automatic categorization of entries in a contact list |
US7716287B2 (en) * | 2004-03-05 | 2010-05-11 | Aol Inc. | Organizing entries in participant lists based on communications strengths |
US7512652B1 (en) * | 2001-09-28 | 2009-03-31 | Aol Llc, A Delawar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 Passive personalization of buddy lists |
US7765484B2 (en) * | 2001-09-28 | 2010-07-27 | Aol Inc. | Passive personalization of lists |
US7487104B2 (en) * | 2001-10-08 | 2009-02-03 | David Sciuk | Autom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 process for the shopping and selection of human entities |
US8644475B1 (en) | 2001-10-16 | 2014-02-04 | Rockstar Consortium Us Lp | Telephony usage derived presence information |
US8135609B2 (en) * | 2002-01-08 | 2012-03-13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Identifying and surveying subscribers |
US6658091B1 (en) | 2002-02-01 | 2003-12-02 | @Security Broadband Corp. | LIfestyle multimedia security system |
US6990639B2 (en) * | 2002-02-07 | 2006-01-24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process for controll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in a ubiquitous computing environment using multimodal integration |
US7123695B2 (en) * | 2002-05-21 | 2006-10-17 | Bell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 Voice message delivery over instant messaging |
US20050076078A1 (en) * | 2002-07-23 | 2005-04-07 | Ruby Salton | Event 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539697B1 (en) | 2002-08-08 | 2009-05-26 | Spoke Software |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social relationship network graphs |
US20040034705A1 (en) * | 2002-08-13 | 2004-02-19 | Mihai Focsaneanu | Connecting devices in a data network |
US8255454B2 (en) | 2002-09-06 | 2012-08-28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multiplexed active data window in a near real-time business intelligence system |
US7912899B2 (en) * | 2002-09-06 | 2011-03-22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selectively sending a notification to an instant messaging device |
US7941542B2 (en) * | 2002-09-06 | 2011-05-10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intaining application execution over an intermittent network connection |
US7899879B2 (en) * | 2002-09-06 | 2011-03-01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report cache in a near real-time business intelligence system |
US7454423B2 (en) | 2002-09-06 | 2008-11-18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Enterprise link for a software database |
US7945846B2 (en) | 2002-09-06 | 2011-05-17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Application-specific personalization for data display |
US7412481B2 (en) | 2002-09-16 | 2008-08-12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ributed rule evaluation in a near real-time business intelligence system |
US8165993B2 (en) | 2002-09-06 | 2012-04-24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Business intelligence system with interface that provides for immediate user action |
US7668917B2 (en) * | 2002-09-16 | 2010-02-23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suring accountability in the examination of a set of data elements by a user |
US7401158B2 (en) * | 2002-09-16 | 2008-07-15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stant messaging collaboration |
US7426059B2 (en) | 2002-09-16 | 2008-09-16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Data present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facilitate printing and reviewing |
US8392609B2 (en) | 2002-09-17 | 2013-03-05 | Apple Inc. | Proximity detection for media proxies |
US20040059781A1 (en) * | 2002-09-19 | 2004-03-25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Dynamic presence indicators |
US7555108B2 (en) | 2002-10-01 | 2009-06-30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Presence information for telephony users |
US7383316B2 (en) * | 2002-11-15 | 2008-06-03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dynamic location information |
US9563708B2 (en) * | 2002-11-18 | 2017-02-07 | Aol Inc. | Matching members with shared interests |
US7640306B2 (en) | 2002-11-18 | 2009-12-29 | Aol Llc | Reconfiguring an electronic message to effect an enhanced notification |
US7636755B2 (en) | 2002-11-21 | 2009-12-22 | Aol Llc | Multiple avatar personalities |
US8037150B2 (en) | 2002-11-21 | 2011-10-11 | Aol Inc. | System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multiple personas in a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 |
GB2396780A (en) * | 2002-12-27 | 2004-06-30 | Nokia Corp | Providing games to a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use online and offline |
US7263614B2 (en) | 2002-12-31 | 2007-08-28 | Aol Llc | Implicit access for communications pathway |
US7949759B2 (en) * | 2003-04-02 | 2011-05-24 | AOL, Inc. | Degrees of separation for handling communications |
US7945674B2 (en) | 2003-04-02 | 2011-05-17 | Aol Inc. | Degrees of separation for handling communications |
US7711810B2 (en) | 2003-01-03 | 2010-05-04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Distributed services based on presence technology |
GB2397400A (en) * | 2003-01-14 | 2004-07-21 | Adam Raff | Matching information over a network by comparing profile data between different terminals |
US20040210661A1 (en) * | 2003-01-14 | 2004-10-21 | Thompson Mark Gregory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profiling, matching and optimizing performance of large networks of individuals |
US20040179039A1 (en) | 2003-03-03 | 2004-09-16 | Blattner Patrick D. | Using avatars to communicate |
US7913176B1 (en) | 2003-03-03 | 2011-03-22 | Aol Inc. | Applying access controls to communications with avatars |
US7908554B1 (en) | 2003-03-03 | 2011-03-15 | Aol Inc. | Modifying avatar behavior based on user action or mood |
US8209375B2 (en) * | 2003-03-07 | 2012-06-26 | Ricoh Co., Ltd. | Communication of compressed digital images with restricted access and server/client hand-offs |
US7904823B2 (en) | 2003-03-17 | 2011-03-08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Transparent windows method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US7818376B2 (en) * | 2003-03-19 | 2010-10-1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Off record chat |
US20040186886A1 (en) * | 2003-03-19 | 2004-09-23 | In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hat participation broadcast control |
US20040186887A1 (en) * | 2003-03-19 | 2004-09-23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Reflective buddy list |
US8117265B2 (en) | 2003-03-26 | 2012-02-14 | Aol Inc. | Identifying and using identities deemed to be known to a user |
DE10317160A1 (de) * | 2003-04-14 | 2004-11-18 | Wacker Construction Equipment Ag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automatisierten Bodenverdichtung |
CN100514924C (zh) * | 2003-04-25 | 2009-07-15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网络虚拟形象在即时通信工具上表现的实现方法 |
US20050015432A1 (en) * | 2003-05-13 | 2005-01-20 | Cohen Hunter C. | Deriving contact information from emails |
JP2005056246A (ja) * | 2003-08-06 | 2005-03-03 | Sony Corp | 情報端末装置、サーバ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US20050283753A1 (en) * | 2003-08-07 | 2005-12-22 | Denise Ho | Alert triggers and event management in a relationship system |
US7373389B2 (en) * | 2003-08-27 | 2008-05-13 | Spoke Software | Periodic update of data in a relationship system |
US20050055231A1 (en) * | 2003-09-08 | 2005-03-10 | Lee Geoffrey C. | Candidate-initiated background check and verification |
FR2861946B1 (fr) * | 2003-11-03 | 2006-02-10 | Antoine Faucher | Procede de communication depuis un equipement mobile |
US20050114777A1 (en) * | 2003-11-26 | 2005-05-26 | Yahoo, Inc. | Calendar integration with instant messaging |
US9118574B1 (en) | 2003-11-26 | 2015-08-25 | RPX Clearinghouse, LLC | Presence reporting using wireless messaging |
US7451190B2 (en) * | 2003-11-26 | 2008-11-11 | Yahoo! Inc. | Associating multiple visibility profiles with a user of a real-tim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734708B1 (en) | 2003-12-22 | 2010-06-08 | Aol Inc. | Enabling identification of online identities between different messaging services |
US7384338B2 (en) * | 2003-12-22 | 2008-06-10 | Wms Gaming, Inc. | Gaming system having player-profile input feature for maintaining player anonymity |
US7885901B2 (en) * | 2004-01-29 | 2011-02-08 | Yahoo!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eding online social network contacts |
US8612359B2 (en) * | 2004-01-29 | 2013-12-17 | Yahoo!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haring portal subscriber information i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 |
US7634072B2 (en) * | 2004-02-13 | 2009-12-15 | Yahoo! Inc. | Integrated instant messaging, routing and telephone services billing system |
US8595146B1 (en) | 2004-03-15 | 2013-11-26 | Aol Inc. | Social networking permissions |
US8635350B2 (en) | 2006-06-12 | 2014-01-21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IP device discovery systems and methods |
US20090077623A1 (en) | 2005-03-16 | 2009-03-19 | Marc Baum | Security Network Integrating Security System and Network Devices |
US9609003B1 (en) | 2007-06-12 | 2017-03-2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Generating risk profile using data of home monitoring and security system |
US11677577B2 (en) | 2004-03-16 | 2023-06-13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Premises system management using status signal |
US12063220B2 (en) | 2004-03-16 | 2024-08-13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in integrated systems |
US11159484B2 (en) | 2004-03-16 | 2021-10-26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Forming a security network including integrated security system components and network devices |
US10444964B2 (en) | 2007-06-12 | 2019-10-15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ntrol system user interface |
US8988221B2 (en) | 2005-03-16 | 2015-03-24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Integrated security system with parallel processing architecture |
US10339791B2 (en) | 2007-06-12 | 2019-07-02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Security network integrated with premise security system |
US10062273B2 (en) | 2010-09-28 | 2018-08-2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Integrated security system with parallel processing architecture |
US10142392B2 (en) | 2007-01-24 | 2018-11-27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mproved system performance |
US9729342B2 (en) | 2010-12-20 | 2017-08-0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Defining and implementing sensor triggered response rules |
US11113950B2 (en) | 2005-03-16 | 2021-09-07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Gateway integrated with premises security system |
US7711796B2 (en) | 2006-06-12 | 2010-05-04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Gateway registry methods and systems |
US10382452B1 (en) | 2007-06-12 | 2019-08-13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in integrated systems |
US9141276B2 (en) | 2005-03-16 | 2015-09-22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Integrated interface for mobile device |
US11368429B2 (en) | 2004-03-16 | 2022-06-21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Premises management configuration and control |
US11277465B2 (en) | 2004-03-16 | 2022-03-15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Generating risk profile using data of home monitoring and security system |
US10200504B2 (en) | 2007-06-12 | 2019-02-05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over internet protocol (IP) networks |
US9191228B2 (en) | 2005-03-16 | 2015-11-17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ross-client sensor user interface in an integrated security network |
US10313303B2 (en) | 2007-06-12 | 2019-06-04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Forming a security network including integrated security system components and network devices |
US8963713B2 (en) | 2005-03-16 | 2015-02-24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Integrated security network with security alarm signaling system |
US11811845B2 (en) | 2004-03-16 | 2023-11-07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over internet protocol (IP) networks |
JP2007529826A (ja) | 2004-03-16 | 2007-10-25 | アイコントロール ネットワー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対象事項管理ネットワーク |
US11201755B2 (en) | 2004-03-16 | 2021-12-14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Premises system management using status signal |
US9531593B2 (en) | 2007-06-12 | 2016-12-27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Takeover processes in security network integrated with premise security system |
US10522026B2 (en) | 2008-08-11 | 2019-12-31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Automation system user interface with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
US11244545B2 (en) | 2004-03-16 | 2022-02-0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ross-client sensor user interface in an integrated security network |
US10375253B2 (en) | 2008-08-25 | 2019-08-06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Security system with networked touchscreen and gateway |
US10237237B2 (en) | 2007-06-12 | 2019-03-19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in integrated systems |
US11489812B2 (en) | 2004-03-16 | 2022-11-01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Forming a security network including integrated security system components and network devices |
US11916870B2 (en) | 2004-03-16 | 2024-02-27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Gateway registry methods and systems |
US10721087B2 (en) | 2005-03-16 | 2020-07-21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Method for networked touchscreen with integrated interfaces |
US20170118037A1 (en) | 2008-08-11 | 2017-04-27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Integrated cloud system for premises automation |
US10348575B2 (en) | 2013-06-27 | 2019-07-09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ntrol system user interface |
US11316958B2 (en) | 2008-08-11 | 2022-04-26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Virtual device systems and methods |
US11582065B2 (en) | 2007-06-12 | 2023-02-14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vice communication |
US10156959B2 (en) | 2005-03-16 | 2018-12-1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ross-client sensor user interface in an integrated security network |
US11343380B2 (en) | 2004-03-16 | 2022-05-24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Premises system automation |
US8229454B1 (en) | 2004-03-22 | 2012-07-24 | Avaya Inc. | Personal loc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US7856469B2 (en) * | 2004-04-15 | 2010-12-2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earchable instant messaging chat repositories using topic and identifier metadata |
US7409384B2 (en) * | 2004-04-19 | 2008-08-05 | Yahoo! Inc. | Integration of instant messaging with internet searching |
DE102004021518A1 (de) * | 2004-04-30 | 2005-11-24 | Loccin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ontakts zwischen einem Sender und einem unbekannten Empfänger |
US20060218111A1 (en) * | 2004-05-13 | 2006-09-28 | Cohen Hunter C | Filtered search results |
US8010458B2 (en) | 2004-05-26 | 2011-08-30 | Facebook,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information flow between members of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 |
JPWO2005059761A1 (ja) * | 2004-07-21 | 2007-07-12 | 株式会社光栄 | ネットワークゲームのメールコミュニティ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US7798885B2 (en) * | 2004-08-04 | 2010-09-21 | Mattel, Inc. | Instant message toy phone |
US20060031339A1 (en) * | 2004-08-09 | 2006-02-0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Integration of instant messaging clients with user devices |
US20060069727A1 (en) * | 2004-08-25 | 2006-03-30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between an instant messenger client and a central contact store |
US20060059130A1 (en) * | 2004-09-15 | 2006-03-16 | Yahoo! Inc. | System and method of automatically modifying an online dating service search using compatibility feedback |
US7882039B2 (en) * | 2004-09-15 | 2011-02-01 | Yahoo! Inc. | System and method of adaptive personalization of search results for online dating services |
US20060059159A1 (en) * | 2004-09-15 | 2006-03-16 | Vu Hao Thi Truong | Online dating service providing response status tracking for a service subscriber |
US20060059142A1 (en) * | 2004-09-15 | 2006-03-16 | Yahoo! Inc. | System and method of modifying an on-line dating search using inline editing |
US20060064333A1 (en) * | 2004-09-20 | 2006-03-23 | Razza Anne M | Product availability tracking and not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US7342587B2 (en) * | 2004-10-12 | 2008-03-11 | Imvu, Inc. | Computer-implemen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home page customization and e-commerce support |
AU2004100887A4 (en) * | 2004-10-22 | 2004-12-16 | Jacqueline Mary Berger | ratesyourdate.com |
IL165099A0 (en) * | 2004-11-08 | 2005-12-18 | Compearls Ltd |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in a community |
DE102004055494B4 (de) * | 2004-11-17 | 2007-11-08 | Siemens Ag | Verfahren zur Weiterleitung eines Rufes in einem der direkt kommunizierenden Kommunikationsnetzwerk und Kommunikationskomponente für ein direkt kommunizierendes Kommunikationsnetzwerk |
TR200703445T1 (tr) * | 2004-11-27 | 2007-08-21 | Lee Changkeun | Mobil iletişim sisteminde hizmet sağlamak için cihaz ve metot |
US20060168015A1 (en) * | 2004-11-30 | 2006-07-27 | Brian Fowler | Instant messenger as a web-based communicator |
US9002949B2 (en) | 2004-12-01 | 2015-04-07 | Google Inc. | Automatically enabling the forwarding of instant messages |
US7461062B2 (en) * | 2004-12-01 | 2008-12-02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Just-in-time publishing via a publish/subscribe messaging system using a subscribe-event model |
US7383266B2 (en) * | 2004-12-01 | 2008-06-03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Just-in-time publishing via a publish/subscribe messaging system having message publishing controls |
US8060566B2 (en) | 2004-12-01 | 2011-11-15 | Aol Inc. | Automatically enabling the forwarding of instant messages |
US7730143B1 (en) | 2004-12-01 | 2010-06-01 | Aol Inc. | Prohibiting mobile forwarding |
US9652809B1 (en) | 2004-12-21 | 2017-05-16 | Aol Inc. | Using user profile information to determine an avatar and/or avatar characteristics |
US7769579B2 (en) * | 2005-05-31 | 2010-08-03 | Google Inc. | Learning facts from semi-structured text |
US8244689B2 (en) * | 2006-02-17 | 2012-08-14 | Google Inc. | Attribute entropy as a signal in object normalization |
US20060167994A1 (en) * | 2005-01-11 | 2006-07-27 | Yen-Fu Ch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segmenting content from an instant messaging transcript and applying commands contained within the content segments |
US8275832B2 (en) * | 2005-01-20 | 2012-09-2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to enable user selection of segments in an instant messaging application for integration in other applications |
US20060171380A1 (en) * | 2005-02-03 | 2006-08-03 | Chia Kevin M K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with access control list, automatic notification and telephony services |
US20120324566A1 (en) | 2005-03-16 | 2012-12-20 | Marc Baum | Takeover Processes In Security Network Integrated With Premise Security System |
US11615697B2 (en) | 2005-03-16 | 2023-03-2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Premis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
US11496568B2 (en) | 2005-03-16 | 2022-11-0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Security system with networked touchscreen |
US9450776B2 (en) | 2005-03-16 | 2016-09-20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Forming a security network including integrated security system components |
US9306809B2 (en) | 2007-06-12 | 2016-04-05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Security system with networked touchscreen |
US20170180198A1 (en) | 2008-08-11 | 2017-06-22 | Marc Baum | Forming a security network including integrated security system components |
US11700142B2 (en) | 2005-03-16 | 2023-07-11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Security network integrating security system and network devices |
US20110128378A1 (en) | 2005-03-16 | 2011-06-02 | Reza Raji | Modular Electronic Display Platform |
US10999254B2 (en) | 2005-03-16 | 2021-05-04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System for data routing in networks |
US8682913B1 (en) | 2005-03-31 | 2014-03-25 | Google Inc. | Corroborating facts extracted from multiple sources |
US7587387B2 (en) | 2005-03-31 | 2009-09-08 | Google Inc. | User interface for facts query engine with snippets from information sources that include query terms and answer terms |
US9208229B2 (en) | 2005-03-31 | 2015-12-08 | Google Inc. | Anchor text summarization for corroboration |
US7603413B1 (en) | 2005-04-07 | 2009-10-13 | Aol Llc | Using automated agents to facilitate chat communications |
US7945522B2 (en) * | 2005-04-11 | 2011-05-17 | Jobfox, Inc. | Match-based employment system and method |
US20100082480A1 (en) * | 2008-09-30 | 2010-04-01 | Jason Alexander Korosec | Payments with virtual value |
US7451161B2 (en) | 2005-04-28 | 2008-11-11 | Friendster, Inc. | Compatibility scoring of users in a social network |
US7698334B2 (en) * | 2005-04-29 | 2010-04-13 | Netapp,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tiered meta-data caching and distribution in a clustered computer environment |
US7606580B2 (en) | 2005-05-11 | 2009-10-20 | Aol Llc | Personalized location information for mobile devices |
US7765265B1 (en) * | 2005-05-11 | 2010-07-27 | Aol Inc. | Identifying users sharing common characteristics |
US7814100B2 (en) * | 2005-05-11 | 2010-10-12 | Aol Inc. | Searching electronic content in instant-messaging applications |
US8996470B1 (en) | 2005-05-31 | 2015-03-31 | Google Inc. | System for ensuring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a fact repository |
US20070162862A1 (en) | 2005-07-06 | 2007-07-12 | Gemini Mobile Technologies, Inc. | Selective user monitoring in an online environment |
US7865842B2 (en) * | 2005-07-14 | 2011-01-0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Instant messaging real-time buddy list lookup |
US8295851B2 (en) | 2005-08-03 | 2012-10-23 | Michael Edward Finnegan | Realtime, interactive and geographically defined computerized personal matching systems and methods |
US8880047B2 (en) | 2005-08-03 | 2014-11-04 | Jeffrey C. Konicek | Realtime, location-based cell phone enhancements, uses, and applications |
CN100488176C (zh) * | 2005-08-09 | 2009-05-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即时消息系统间的搜索方法 |
US8738732B2 (en) * | 2005-09-14 | 2014-05-27 | Liveperson,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follow up based on user interactions |
US20070094065A1 (en) * | 2005-10-24 | 2007-04-26 | Chenghsiu Wu | Activity planning method and system |
CN100433736C (zh) * | 2005-11-01 | 2008-11-12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即时消息数据共享的方法 |
US8819536B1 (en) | 2005-12-01 | 2014-08-26 | Google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forming multi-user collaborations |
US8756501B1 (en) | 2005-12-30 | 2014-06-17 | Google Inc. | Method, system,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meeting-spot-related introductions |
US8171424B1 (en) | 2005-12-30 | 2012-05-01 | Google Inc. | Method, system,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meeting-spot maps for online communications |
US7831917B1 (en) | 2005-12-30 | 2010-11-09 | Google Inc. | Method, system,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identify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meeting spots |
US7797642B1 (en) | 2005-12-30 | 2010-09-14 | Google Inc. | Method, system,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meeting-spot-related contact lists |
US7917866B1 (en) | 2005-12-30 | 2011-03-29 | Google Inc. | Method, system,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meeting-spot-related online communications |
CN100384133C (zh) * | 2005-12-31 | 2008-04-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允许定位的实现方法及定位平台系统 |
US8117196B2 (en) * | 2006-01-23 | 2012-02-14 | Chacha Search, Inc. | Search tool providing optional use of human search guides |
US7991797B2 (en) | 2006-02-17 | 2011-08-02 | Google Inc. | ID persistence through normalization |
US7574207B1 (en) * | 2006-01-27 | 2009-08-11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Seamless wireless mobility |
US8260785B2 (en) | 2006-02-17 | 2012-09-04 | Google Inc. | Automatic object reference identification and linking in a browseable fact repository |
WO2007091121A2 (en) * | 2006-02-10 | 2007-08-16 | Marisa Di Varalli Marisa & C.S.A.S. | Method of establish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suitable device to implement such a method |
US9602773B1 (en) | 2006-02-15 | 2017-03-21 | Andre Smith | Audiovisual conferencing system and method |
US8700568B2 (en) | 2006-02-17 | 2014-04-15 | Google Inc. | Entity normalization via name normalization |
ES2308624T3 (es) * | 2006-04-04 | 2008-12-01 | MULLER MARKEN GMBH & CO. BETRIEBS-KG | Verificacion automatica de datos de contacto de messenger. |
US7975073B2 (en) * | 2006-04-06 | 2011-07-05 | Polycom, Inc. | Middleware server for interfacing communications, multimedia, and management systems |
US20070255800A1 (en) * | 2006-04-28 | 2007-11-01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Automatic goodbye messages |
US8813163B2 (en) * | 2006-05-26 | 2014-08-19 | Cyberlink Corp. | Method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presenting multi-media content in conjunction with user identifications corresponding to the same channel number |
US12063221B2 (en) | 2006-06-12 | 2024-08-13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Activation of gateway device |
US10079839B1 (en) | 2007-06-12 | 2018-09-1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Activation of gateway device |
US20080010598A1 (en) * | 2006-07-10 | 2008-01-10 | Webdate, Inc. | Dedicated computer client application for searching an online dating database |
US8560702B2 (en) * | 2006-07-11 | 2013-10-15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Saving and retrieval of browser sessions |
US8041770B1 (en) * | 2006-07-13 | 2011-10-18 | Avaya Inc. | Method of providing instant messaging functionality within an email session |
US8671008B2 (en) * | 2006-07-14 | 2014-03-11 | Chacha Search, Inc | Method for notifying task providers to become active using instant messaging |
US7711366B1 (en) | 2006-07-14 | 2010-05-04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Seamless enterprise and consumer mobility |
US8024765B2 (en) | 2006-07-26 | 2011-09-20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media program information |
US20080033744A1 (en) * | 2006-08-07 | 2008-02-07 | Chacha Search, Inc. | Method, system,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multi-level marketing |
US20080059447A1 (en) * | 2006-08-24 | 2008-03-06 | Spock Networks, Inc. |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ranking profiles |
US8769005B2 (en) * | 2006-09-05 | 2014-07-01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tandalone social networking and internet protocol communication setup |
US8564544B2 (en) | 2006-09-06 | 2013-10-22 | Apple Inc. | Touch screen device, method,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customizing display of content category icons |
US9304675B2 (en) | 2006-09-06 | 2016-04-05 | Apple Inc.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for instant messaging |
US7813729B2 (en) * | 2006-09-08 | 2010-10-12 | The Boeing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ociating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ice with a specific vehicle |
US20080071862A1 (en) * | 2006-09-15 | 2008-03-20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Dynamic directory group creation via electronic event scheduling |
EP1914677A1 (en) * | 2006-10-17 | 2008-04-23 | Adnan Veysel Ertemel | System for location-based intelligent matchmaking using moble access devices |
US8064934B2 (en) * | 2006-10-19 | 2011-11-22 |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notification to a plurality of communication nodes |
US8122026B1 (en) | 2006-10-20 | 2012-02-21 | Google Inc. | Finding and disambiguating references to entities on web pages |
US20080098087A1 (en) * | 2006-10-24 | 2008-04-24 | Fabfemme Inc. | Integrated electronic invitation process |
US20080126426A1 (en) * | 2006-10-31 | 2008-05-29 | Alphan Manas | Adaptive voice-feature-enhanced matchmaking method and system |
US8107957B1 (en) | 2006-11-13 | 2012-01-31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Seamless enterprise and consumer mobility with multiple numbers |
US20080141149A1 (en) * | 2006-12-07 | 2008-06-12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Finger-based user interface for handheld devices |
US8280989B2 (en) * | 2006-12-14 | 2012-10-02 | Bce Inc. |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provisioning a communication client |
US8706818B2 (en) * | 2006-12-19 | 2014-04-22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Remote control-based instant messaging |
US20090222330A1 (en) * | 2006-12-19 | 2009-09-03 | Mind Metrics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like-mindedness |
US20080144882A1 (en) * | 2006-12-19 | 2008-06-19 | Mind Metrics,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like-mindedness |
US8898230B2 (en) * | 2006-12-27 | 2014-11-2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Predicting availability of instant messaging users |
US8335998B1 (en) * | 2006-12-29 | 2012-12-18 | Global Prior Art, Inc. | Interactive global map |
US20080030496A1 (en) | 2007-01-03 | 2008-02-07 | Social Concepts, Inc. | On-line interaction system |
US8413059B2 (en) | 2007-01-03 | 2013-04-02 | Social Concepts, Inc. | Image based electronic mail system |
US8180852B2 (en) * | 2007-01-25 | 2012-05-15 | Social Concepts, Inc. |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social interaction over an electronic network |
US11706279B2 (en) | 2007-01-24 | 2023-07-1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
US8166407B2 (en) * | 2007-01-25 | 2012-04-24 | Social Concepts, Inc. |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social interaction over an electronic network |
US7633385B2 (en) | 2007-02-28 | 2009-12-15 | Ucontrol,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with and controlling an alarm system from a remote server |
US20080208982A1 (en) * | 2007-02-28 | 2008-08-28 | Morris Robert 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status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a relation between a plurality of participants |
US8347202B1 (en) | 2007-03-14 | 2013-01-01 | Google Inc. | Determining geographic locations for place names in a fact repository |
US7974957B2 (en) * | 2007-04-05 | 2011-07-05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Assessing mobile readiness of a page using a trained scorer |
US20080250034A1 (en) * | 2007-04-06 | 2008-10-09 | John Edward Petri | External metadata acquisi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in 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
US8229458B2 (en) | 2007-04-08 | 2012-07-24 | Enhanced Geographic Llc | Systems and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name of a location visited by a user of a wireless device |
US8451986B2 (en) | 2007-04-23 | 2013-05-2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providing alternate network access for telecommunications |
US20080270038A1 (en) * | 2007-04-24 | 2008-10-30 | Hadi Partovi |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compatibility between members of a social network |
US8239350B1 (en) | 2007-05-08 | 2012-08-07 | Google Inc. | Date ambiguity resolution |
US11646907B2 (en) | 2007-06-12 | 2023-05-09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in integrated systems |
US10498830B2 (en) | 2007-06-12 | 2019-12-03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Wi-Fi-to-serial encapsulation in systems |
US11212192B2 (en) | 2007-06-12 | 2021-12-2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in integrated systems |
US11089122B2 (en) | 2007-06-12 | 2021-08-10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ntrolling data routing among networks |
US10051078B2 (en) | 2007-06-12 | 2018-08-14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WiFi-to-serial encapsulation in systems |
US10616075B2 (en) | 2007-06-12 | 2020-04-07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in integrated systems |
US11316753B2 (en) | 2007-06-12 | 2022-04-26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in integrated systems |
US12003387B2 (en) | 2012-06-27 | 2024-06-04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Control system user interface |
US10423309B2 (en) | 2007-06-12 | 2019-09-24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Device integration framework |
US11601810B2 (en) | 2007-06-12 | 2023-03-07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in integrated systems |
US12184443B2 (en) | 2007-06-12 | 2024-12-31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ntrolling data routing among networks |
US11237714B2 (en) | 2007-06-12 | 2022-02-01 | Control Networks, Inc. | Control system user interface |
US10666523B2 (en) | 2007-06-12 | 2020-05-26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in integrated systems |
US11218878B2 (en) | 2007-06-12 | 2022-01-04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in integrated systems |
US10389736B2 (en) | 2007-06-12 | 2019-08-20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in integrated systems |
US10523689B2 (en) | 2007-06-12 | 2019-12-31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over internet protocol (IP) networks |
US11423756B2 (en) | 2007-06-12 | 2022-08-23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in integrated systems |
TWI338253B (en) * | 2007-06-20 | 2011-03-01 | Quanta Comp Inc | Remote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pplication program thereof |
US7966291B1 (en) | 2007-06-26 | 2011-06-21 | Google Inc. | Fact-based object merging |
US8239461B2 (en) | 2007-06-28 | 2012-08-07 | Chacha Search,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ccessing search services via messaging services |
US9954996B2 (en) | 2007-06-28 | 2018-04-24 | Apple Inc.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nversation management for incoming instant messages |
US7970766B1 (en) | 2007-07-23 | 2011-06-28 | Google Inc. | Entity type assignment |
US8266671B2 (en) | 2007-08-02 | 2012-09-11 | Alcatel Lucent | Policy-enabled aggregation of IM user communities |
US8738643B1 (en) | 2007-08-02 | 2014-05-27 | Google Inc. | Learning synonymous object names from anchor texts |
US7711786B2 (en) * | 2007-08-06 | 2010-05-04 | Zhu Yunzhou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eventing spam |
US7818420B1 (en) * | 2007-08-24 | 2010-10-19 | Celeste Ann Taylor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 remote notification at predetermined times or events |
US11831462B2 (en) | 2007-08-24 | 2023-11-2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ntrolling data routing in premises management systems |
US20090077472A1 (en) * | 2007-09-13 | 2009-03-19 | Yahoo! Inc. | Techniques for displaying graphical comments |
US20090100497A1 (en) * | 2007-10-11 | 2009-04-16 | Itzhack Goldberg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a set of users from accessing a message in an instant messaging system |
US8812435B1 (en) | 2007-11-16 | 2014-08-19 | Google Inc. | Learning objects and facts from documents |
US9122751B2 (en) * | 2007-12-07 | 2015-09-0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of tagging instant messaging (IM) conversations for easy information sharing |
US8327272B2 (en) | 2008-01-06 | 2012-12-04 | Apple Inc. | Portable multifunction device, method,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viewing and managing electronic calendars |
US11916928B2 (en) | 2008-01-24 | 2024-02-27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over internet protocol (IP) networks |
WO2009143106A1 (en) * | 2008-05-20 | 2009-11-26 | Raytheon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contact lists |
EP2281387A4 (en) | 2008-05-20 | 2013-03-20 | Raytheon Co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LLABORATIVE MESSAGE TRANSMISSION AND DATA DISTRIBUTION |
WO2009143104A1 (en) | 2008-05-20 | 2009-11-26 | Raytheon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stateful information |
WO2009143105A2 (en) | 2008-05-20 | 2009-11-26 | Raytheon Compan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synchronous interface for an asynchronous service |
WO2009143108A1 (en) | 2008-05-20 | 2009-11-26 | Raytheon Company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essage filtering |
US9529820B2 (en) * | 2008-05-23 | 2016-12-2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Automated content tracking and conversion |
US20090307610A1 (en) * | 2008-06-10 | 2009-12-10 | Melonie Elizabeth Ryan | Method for a plurality of users to be simultaneously matched to interact one on one in a live controlled environment |
US20090313285A1 (en) * | 2008-06-16 | 2009-12-17 | Andreas Hronopoulos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facilitating the fantasies of users based on user profiles/preferences |
US20170185278A1 (en) | 2008-08-11 | 2017-06-29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Automation system user interface |
US11792036B2 (en) | 2008-08-11 | 2023-10-17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Mobile premises automation platform |
US10530839B2 (en) | 2008-08-11 | 2020-01-07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Integrated cloud system with lightweight gateway for premises automation |
US11758026B2 (en) | 2008-08-11 | 2023-09-12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Virtual device systems and methods |
US11258625B2 (en) | 2008-08-11 | 2022-02-22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Mobile premises automation platform |
US11729255B2 (en) | 2008-08-11 | 2023-08-15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Integrated cloud system with lightweight gateway for premises automation |
US8548503B2 (en) | 2008-08-28 | 2013-10-01 | Aol Inc. | Methods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location-based communication services |
US8116749B2 (en) | 2008-09-08 | 2012-02-14 | Proctor Jr James Arthur | Protocol for anonym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8892630B1 (en) | 2008-09-29 | 2014-11-18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Facilitating discussion group 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
US8725603B1 (en) * | 2008-10-02 | 2014-05-13 | Intuit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facilitating management of paycheck disbursements |
US9083600B1 (en) * | 2008-10-29 | 2015-07-14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Providing presence information within digital items |
US9628440B2 (en) | 2008-11-12 | 2017-04-1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Takeover processes in security network integrated with premise security system |
CN101446961A (zh) * | 2008-12-24 | 2009-06-03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在网络社区中对用户及其好友进行关联的方法及系统 |
EP2221734B1 (en) * | 2009-02-16 | 2017-11-29 | Accenture Global Services Limited | Cross community invitation and multiple provider product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
US8638211B2 (en) | 2009-04-30 | 2014-01-28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Configurable controller and interface for home SMA, phone and multimedia |
US8213912B2 (en) * | 2009-06-03 | 2012-07-03 | Sandisk Il Ltd. | Mobile system for providing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
US20120239742A1 (en) * | 2009-06-25 | 2012-09-20 | Magnetu Mobile Ltd. |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assembly and efficient data exchange therefor |
US8793332B2 (en) * | 2009-07-21 | 2014-07-29 | Apple Inc. | Content tagging using broadcast device information |
US9258376B2 (en) * | 2009-08-04 | 2016-02-09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Aggregated presence over user federated devices |
US8301167B2 (en) * | 2009-09-24 | 2012-10-30 | Chen Ping-Chien |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instant friend-making and cash flow services system |
US20110153553A1 (en) * | 2009-12-18 | 2011-06-23 | Klotz Christopher S | Coordinated Location Aware Brokering of Social Networks |
US20110167357A1 (en) * | 2010-01-05 | 2011-07-07 | Todd Benjamin | Scenario-Based Content Organization and Retrieval |
US10748119B2 (en) * | 2010-02-01 | 2020-08-18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Social network search |
US8880600B2 (en) * | 2010-03-31 | 2014-11-04 | Facebook, Inc. | Creating groups of users in a social networking system |
US8346767B2 (en) * | 2010-04-21 | 2013-01-01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Image search result summarization with informative priors |
CN102985915B (zh) | 2010-05-10 | 2016-05-11 | 网际网路控制架构网络有限公司 | 控制系统用户接口 |
US11068374B2 (en) | 2010-05-26 | 2021-07-20 | Userzoom Technologies, Inc. | Gen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analysis of user experience testing |
US11544135B2 (en) | 2010-05-26 | 2023-01-03 | Userzoom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user experience testing with AI acceleration |
US11934475B2 (en) | 2010-05-26 | 2024-03-19 | Userzoom Technologies, Inc. | Advanced analysis of online user experience studies |
US11562013B2 (en) | 2010-05-26 | 2023-01-24 | Userzoom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ments to user experience testing |
US11494793B2 (en) | 2010-05-26 | 2022-11-08 | Userzoom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gen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analysis of click testing |
US20140052853A1 (en) * | 2010-05-26 | 2014-02-20 | Xavier Mestres | Unmoderated Remote User Testing and Card Sorting |
US10691583B2 (en) * | 2010-05-26 | 2020-06-23 | Userzoom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unmoderated remote user testing and card sorting |
US11348148B2 (en) | 2010-05-26 | 2022-05-31 | Userzoom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 intelligent sourcing engine for study participants |
US20110307599A1 (en) * | 2010-06-11 | 2011-12-15 | Cesare John Saretto | Proximity network |
JP5822440B2 (ja) * | 2010-06-30 | 2015-11-24 | 楽天株式会社 | 交際支援装置、交際支援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
US9449282B2 (en) | 2010-07-01 | 2016-09-20 | Match.Com, L.L.C. | System for determining and optimizing for relevance in match-making systems |
US8782434B1 (en) | 2010-07-15 | 2014-07-15 |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System and method for validating program execution at run-time |
US8812519B1 (en) * | 2010-09-06 | 2014-08-19 | Jonathan Binnings Bent | Face photograph-based dating recommendation system |
US20120059850A1 (en) * | 2010-09-06 | 2012-03-08 | Jonathan Binnings Bent | Computerized face photograph-based dating recommendation system |
US9569724B2 (en) * | 2010-09-24 | 2017-02-1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Using ontological information in open domain type coercion |
US8473497B2 (en) | 2010-09-27 | 2013-06-25 | Ebay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limiting share of voice of individual users |
US8836467B1 (en) | 2010-09-28 | 2014-09-16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ed reporting of account and sensor zone information to a central station |
US9235593B2 (en) * | 2010-09-30 | 2016-01-12 | Emc Corporation | Transmitting filesystem changes over a network |
CN102467709B (zh) * | 2010-11-17 | 2017-03-01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发送商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US11750414B2 (en) | 2010-12-16 | 2023-09-05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Bidirectional security sensor communication for a premises security system |
US9147337B2 (en) | 2010-12-17 | 2015-09-29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logging security event data |
CN102624637B (zh) | 2011-01-27 | 2016-02-24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引用通知方法及装置 |
US9251130B1 (en) | 2011-03-31 | 2016-02-02 |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 Tagging annotations of electronic books |
US8825618B2 (en) * | 2011-05-27 | 2014-09-02 | Russell W. Martin, JR.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nhanced data unification, access and analysis |
US10078819B2 (en) * | 2011-06-21 | 2018-09-18 | Oath Inc. | Presenting favorite contacts information to a user of a computing device |
US9020965B1 (en) * | 2011-09-29 | 2015-04-28 | Google Inc. | Social networking relationship ranking and decay |
US8935422B1 (en) * | 2011-10-11 | 2015-01-13 | Google Inc. | Embedded streams user interface |
KR101266141B1 (ko) * | 2011-10-11 | 2013-05-21 | (주)카카오 | 인스턴트 메시징 서비스 제공 방법 및 그 제공 시스템 |
WO2013148724A1 (en) * | 2012-03-29 | 2013-10-03 | Audible, Inc. | Content customization |
US9037956B2 (en) | 2012-03-29 | 2015-05-19 | Audible, Inc. | Content customization |
US8849676B2 (en) | 2012-03-29 | 2014-09-30 | Audible, Inc. | Content customization |
US9075760B2 (en) | 2012-05-07 | 2015-07-07 | Audible, Inc. | Narration settings distribution for content customization |
US20140025670A1 (en) * | 2012-07-19 | 2014-01-23 | Berrin, Llc | Location based recommendations |
US9224130B2 (en) * | 2012-08-23 | 2015-12-29 |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 Talent profile infographic |
US9122873B2 (en) | 2012-09-14 | 2015-09-01 |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Continuous run-time validation of program execution: a practical approach |
US9069782B2 (en) | 2012-10-01 | 2015-06-30 |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curity and privacy aware virtual machine checkpointing |
US9632647B1 (en) | 2012-10-09 | 2017-04-25 | Audible, Inc. | Selecting presentation positions in dynamic content |
US9472113B1 (en) | 2013-02-05 | 2016-10-18 | Audible, Inc. | Synchronizing playback of digital content with physical content |
US20140258260A1 (en) * | 2013-03-11 | 2014-09-11 | Sabrina Rayborn | Methods for on line dating |
US9928975B1 (en) | 2013-03-14 | 2018-03-27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Three-way switch |
US9287727B1 (en) | 2013-03-15 | 2016-03-15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Temporal voltage adaptive lithium battery charger |
US9867143B1 (en) | 2013-03-15 | 2018-01-09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Adaptive Power Modulation |
US9104905B2 (en) * | 2013-05-02 | 2015-08-11 | Emotient, Inc. | Automatic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references for attractiveness |
US9317486B1 (en) | 2013-06-07 | 2016-04-19 | Audible, Inc. | Synchronizing playback of digital content with captured physical content |
WO2015021469A2 (en) | 2013-08-09 | 2015-02-12 | Icontrol Networks Canada Ulc |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mote monitoring |
CN103580996A (zh) * | 2013-11-14 | 2014-02-12 | 上海扑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一种双向筛选网络交友方法 |
US9824123B2 (en) * | 2013-11-20 | 2017-11-21 | Match.Com,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finding matches between users in a networked environment |
US9635108B2 (en) | 2014-01-25 | 2017-04-25 | Q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ent sharing using uniquely generated idenifiers |
US11146637B2 (en) | 2014-03-03 | 2021-10-12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Media content management |
US11405463B2 (en) | 2014-03-03 | 2022-08-02 | Icontrol Networks, Inc. | Media content management |
US9826375B2 (en) * | 2014-05-12 | 2017-11-21 | Rufus Lab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ocial networking among mutually-interested users |
US10528610B2 (en) * | 2014-10-31 | 2020-01-0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Customized content for social browsing flow |
JP6434640B2 (ja) * | 2014-11-04 | 2018-12-05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メッセージ表示方法、メッセージ表示装置、およびメッセージ表示デバイス |
US20160134713A1 (en) | 2014-11-12 | 2016-05-12 | Match.Com,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and illustrating user activity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
CN104504138A (zh) * | 2014-12-31 | 2015-04-08 | 广州索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人的信息聚合方法和装置 |
CN104933137A (zh) * | 2015-06-16 | 2015-09-23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搜索结果的展示方法及装置 |
US10832130B2 (en) * | 2016-09-19 | 2020-11-10 | Google Llc | Recommending a document for a user to access |
CN107844953B (zh) * | 2017-11-03 | 2021-11-16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会议文件的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US10635731B2 (en) * | 2018-07-30 | 2020-04-28 |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generating and executing editable multiple-step requests |
US10713386B2 (en) * | 2018-08-06 | 2020-07-14 | Arrive Group,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tecting user privacy |
US11909100B2 (en) | 2019-01-31 | 2024-02-20 | Userzoom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user experience testing with AI acceleration |
US12013910B2 (en) | 2021-07-26 | 2024-06-18 | Patrick Thomson Conklin | Interactive map-based user search for online dating candidates |
US11893210B2 (en) * | 2021-10-15 | 2024-02-06 | Sap Se | Control overlay for user interface elements |
US20230230177A1 (en) * | 2022-01-19 | 2023-07-20 | II George A. Pazdral | Relationship app facilitating in-person interac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12801A (en) * | 1990-01-17 | 1995-05-02 | E-Net | Gap recovery for off-site data storage and recovery systems |
US6181867B1 (en) * | 1995-06-07 | 2001-01-30 | Intervu, Inc. | Video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
US5796395A (en) * | 1996-04-02 | 1998-08-18 | Wegener Internet Projects Bv | System for publishing and searching interests of individuals |
US6421704B1 (en) * | 1998-03-20 | 2002-07-16 | Sun Microsystems, Inc. | Method, apparatus, and product for leasing of group membership in a distributed system |
US6272467B1 (en) * | 1996-09-09 | 2001-08-07 | Spark Network Services, Inc. | System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matching compatible profiles |
US6175842B1 (en) * | 1997-07-03 | 2001-01-16 | At&T Cor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dynamic three-dimensional multi-user virtual spaces in synchrony with hypertext browsing |
US6484196B1 (en) * | 1998-03-20 | 2002-11-19 | Advanced Web Solutions | Internet messag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e in computer networks |
US7039639B2 (en) * | 1999-03-31 | 2006-05-02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Optimization of system performance based on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 |
US6430604B1 (en) * | 1999-08-03 | 2002-08-06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Technique for enabling messaging systems to use alternative message delivery mechanisms |
US6539421B1 (en) * | 1999-09-24 | 2003-03-25 | America Online, Inc. | Messaging application user interface |
DE69924386T2 (de) * | 1999-12-02 | 2005-08-11 |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 Sofortige Nachrichtenübermittlung |
WO2001041477A1 (en) * | 1999-12-03 | 2001-06-07 | Arreo Communications Inc. | Instant messenger system and instant message transfer method using phone number as instant messenger address |
US7191213B1 (en) * | 1999-12-08 | 2007-03-13 | Avaya Technology Corp. | Instant message notification application |
DE60020518T2 (de) * | 2000-03-01 | 2006-06-29 |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 Verwaltung von Benutzerprofilen |
-
2001
- 2001-06-24 WO PCT/IL2001/000572 patent/WO2001098856A2/en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1-06-24 GB GB0301159A patent/GB2380580A/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1-06-24 CN CN01814547A patent/CN1447943A/zh active Pending
- 2001-06-24 MX MXPA03000110A patent/MXPA03000110A/es unknown
- 2001-06-24 EP EP01945579A patent/EP1311924A2/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1-06-24 CA CA002419428A patent/CA241942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1-06-24 DE DE10196385T patent/DE10196385T1/de not_active Ceased
-
2002
- 2002-02-20 US US10/086,216 patent/US2002017816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4
- 2004-08-09 US US10/913,392 patent/US2005008621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44102C (zh) * | 2004-03-16 | 2007-10-17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存在信息共享方法和系统 |
CN102624880A (zh) * | 2004-06-30 | 2012-08-01 | 诺基亚有限公司 | 用于生成终端的物理邻近区中的设备列表的系统和方法 |
US8131272B2 (en) | 2004-06-30 | 2012-03-06 | Nokia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list of devices in physical proximity of a terminal |
CN100411356C (zh) * | 2005-11-04 | 2008-08-13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客户端联系人管理方法及客户端 |
CN101578601B (zh) * | 2006-11-17 | 2016-04-13 | 对对配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在线约会服务的初始印象分析工具 |
CN101404789B (zh) * | 2007-10-02 | 2012-04-25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 用于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
CN101222446B (zh) * | 2007-12-27 | 2011-03-30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即时通信系统查找、添加好友的方法及系统 |
WO2009082895A1 (fr) * | 2007-12-28 | 2009-07-09 | Jingtao Ding | Système,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recherche de contenu |
CN105938607A (zh) * | 2008-02-01 | 2016-09-14 | 罗纳德·H·温斯顿 | 相似性匹配系统和方法 |
CN101983383A (zh) * | 2008-02-01 | 2011-03-02 | 罗纳德·H·温斯顿 | 相似性匹配系统和方法 |
CN101247368B (zh) * | 2008-03-26 | 2010-08-18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即时通讯中的用户搜索方法、系统、服务器及客户端 |
CN101897204B (zh) * | 2008-07-04 | 2015-09-09 | 3Rd布兰德私人有限公司(公司注册号200719143G) | 用于促进移动社区的发展的系统和方法 |
WO2012095866A3 (en) * | 2011-01-10 | 2012-11-22 | Kumar Subramani Anil | System and method to determine compatibility and facilitate matching |
WO2012095866A2 (en) * | 2011-01-10 | 2012-07-19 | Kumar Subramani Anil | System and method to determine compatibility and facilitate matching |
CN102915309A (zh) * | 2011-08-03 | 2013-02-06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即时通信工具中好友关系链匹配方法和设备 |
CN103092901B (zh) * | 2011-10-27 | 2016-09-28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搜寻联络人的方法及电子装置 |
CN103092901A (zh) * | 2011-10-27 | 2013-05-08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搜寻联络人的方法及电子装置 |
CN102811179B (zh) * | 2012-03-29 | 2015-11-25 | 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提供方法及系统 |
CN102811179A (zh) * | 2012-03-29 | 2012-12-05 | 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提供方法及系统 |
CN102945625A (zh) * | 2012-12-03 | 2013-02-27 | 魏玉芳 | 一种无纸化安全教学的实现方法 |
CN102945626B (zh) * | 2012-12-03 | 2014-08-20 | 魏玉芳 | 一种无纸化安全教学的系统 |
CN102945626A (zh) * | 2012-12-03 | 2013-02-27 | 魏玉芳 | 一种无纸化安全教学的系统 |
CN104135719A (zh) * | 2014-08-21 | 2014-11-05 | 张永强 | 联系人信息更新方法、服务器及系统 |
CN107193453A (zh) * | 2017-05-18 | 2017-09-22 | 上海银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 联系人标注方法及装置 |
CN109600294A (zh) * | 2017-09-28 | 2019-04-09 | 北京博瑞彤芸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社交平台的触发模块及被触发模块 |
CN110533445A (zh) * | 2018-05-25 | 2019-12-03 | 辛雄熙 | 利用熟人的商品购买经历及关注的商品、使用评价的商品销售系统 |
CN112422401A (zh) * | 2019-08-21 | 2021-02-26 | 可可株式会社 | 通过匿名简介提供社交网络服务的界面的显示方法及装置 |
CN112422401B (zh) * | 2019-08-21 | 2022-12-30 | 可可株式会社 | 通过匿名简介提供社交网络服务的界面的显示方法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1098856A3 (en) | 2002-04-11 |
US20050086211A1 (en) | 2005-04-21 |
MXPA03000110A (es) | 2006-06-08 |
EP1311924A2 (en) | 2003-05-21 |
GB0301159D0 (en) | 2003-02-19 |
WO2001098856A2 (en) | 2001-12-27 |
AU6779001A (en) | 2002-01-02 |
GB2380580A (en) | 2003-04-09 |
DE10196385T1 (de) | 2003-11-06 |
CA2419428A1 (en) | 2001-12-27 |
US20020178163A1 (en) | 2002-11-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447943A (zh) | 通过即时通信网络在因特网上查找,发现和联系约会伙伴的系统和方法和/或其他用于进行快速发现和建立快速联系的方法 | |
US9503533B2 (en) | Network manager system for location-aware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 |
US10511652B2 (en) | Recommending posts to non-subscribing users | |
US20030093405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finding and contacting dates on the internet in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s and/or in other methods that enable immediate finding and creating immediate contact | |
US9846728B1 (en) | Scoring authors of posts | |
JP5819412B2 (ja) | コンテキストに基づいて選択したコンテンツ項目の提供 | |
US20040122810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finding and contacting dates on the Internet in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s and/or in other methods that enable immediate finding and creating immediate contact | |
EP1457911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ocial interaction | |
US20140297712A1 (en) | Method, System,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for Meeting-Spot-Related Contact Lists | |
EP2095249A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a ready social network | |
CN102150161A (zh) | 基于密切关系准则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 | |
EP2245871A2 (en) | Aggregated view of local and remote social information | |
WO2008034146A2 (en) | Social interaction messaging and notification | |
CN1947442A (zh) | 使用有线/无线通信终端提供电话号码所有者的信息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系统 | |
CA2419120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finding and contacting dates on the internet in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s and/or in other methods that enable immediate finding and creating immediate contact | |
JP7351746B2 (ja) | 連絡先作成装置 | |
AU785397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finding and contacting dates on the internet in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s | |
CA2437451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finding and contacting dates on the internet in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s and/or other methods that enable immediate finding and creating immediate contact | |
US20080319963A1 (en) | Method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in 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ing Private Page | |
CA2513306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finding and contacting dates on the internet in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s and/or in other methods that enable immediate finding and creating immediate contact | |
AU2007202530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finding and contacting dates on the Internet in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s and/or in other methods that enable immediate finding and creating immediate contact. | |
CA2432811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finding and contacting dates on the internet in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s and/or in other methods that enable immediate finding and creating immediate contact | |
JP2022519791A (ja) | 交流作成装置 | |
CA2452778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finding and contacting dates on the internet in instant messaging networks and/or in other methods that enable immediate finding and creating immediate contact | |
KR20040095847A (ko) | 능동적 바이러스 마케팅 방법을 활용한 인물 정보 공유 시스템 및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