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18117A - 针织添纱织物用的可调节添纱导纱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针织添纱织物用的可调节添纱导纱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18117A CN1318117A CN99810851A CN99810851A CN1318117A CN 1318117 A CN1318117 A CN 1318117A CN 99810851 A CN99810851 A CN 99810851A CN 99810851 A CN99810851 A CN 99810851A CN 1318117 A CN1318117 A CN 13181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read
- guide element
- knitting needle
- carriage
- carri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8—Devices for supplying, feeding, or guiding threads to needles
- D04B15/54—Thread guides
- D04B15/56—Thread guide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38—Devices for supplying, feeding, or guiding threads to needles
- D04B15/54—Thread guid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66—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 D04B15/80—Devices for determining or controlling patterns ; Programme-control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hread guides used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1—Surface features
- D10B2403/011—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 D10B2403/0114—Dissimilar front and back faces with one or more yarns appearing predominantly on one face, e.g. plated or paralleled yar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添纱织物所用的可调节的添纱导纱器(10),它具有两个导纱元件(32,34),能对两根纱线(H,S)之间的角度以及这两根纱线各自对织针(N)所形成的角度进行调节。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针织添纱织物的针织横机上所用的导纱器。
“添纱”是指同时把两根纱线这样来喂送到针织机的织针上,使在每一组织中具有两个线圈,即每根纱线上一个。这两个线圈是这样安排的,使组织的一边有一个线圈,而在其另一边有另一线圈。两根纱线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或具有不同的纤维组成。例如通常是在一种所谓的“硬”纱(例如尼龙)上添一根弹性纱,即“软”纱。一种合适的“软纱”是由杜邦德奈莫公司生产和销售的以Lycra作为注册商标的弹性纱。
在一平针组织中,在一侧的最上面有一种颜色或一种纤维组成,而在另一侧的最上面有另一种颜色或纤维组成。在同一线圈横列中出现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的罗口织物中,织物两面将出现两种颜色或纤维组成,在最上面的正面线圈表示一种颜色或一种纤维组成,而反面线圈表示另一种颜色或纤维组成。
添纱效果是通过保证两根添纱以一角度喂送到织针上来获得的。此角度是从织针的内表面上两根纱相遇之处来测量的,其典型数值是在15°~45°之间。这一角度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添纱的纱线类型、织物的组织结构、机号、针钩的尺寸形状、以及针迹密度。此角度对于保证添纱(一般是弹性纱)的位置在被织针捕获时不会从针钩上脱落而言具有潜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针织套衫织物的第一个线圈横列时尤为重要,因为那时针杆上没有纱线来关闭针舌,从而把弹性纱俘获住。角度越小则织针捕获添纱的可能性就越大。
达到此目的所采取的一个措施是使织针的下行动作(即捕获纱线过程)延迟。这可通过增大护针三角的宽度以改进织针防护和成圈三角来实现。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来把第一根和第二根纱线以一个由它们之间所限定的角度输送到一织针上的导纱器,并涉及一包括这种导纱器的针织机。
导纱器包括一个第一导纱元件和一个第二导纱元件。每一导纱元件具有一个其中有一纱线分配通道延伸通过的末端。此通道限定了纱线在每一导纱元件上的偏转表面。从每一纱线通道终端的出口点所发散的纱线被引向一织针。
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互相可按第一方向而相对地移动,以便调节两个通道终端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纱线之间的角度。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也能以第二方向相对于另一元件而作相对移动,从而调节由第一和第二纱线在织针上所占据的相对位置。在一特殊的例子中,第一方向通常是平行于通过导纱器而延伸的纵向参考轴线,而第二方向通常是与纵向参考轴线成横向的。
本发明可从后面所述的作为本专利申请的一部分的详细说明并结合附图来更充分地了解,其中:
图1和2依次表示按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针织机用的导纱器的前视图和侧视图。图2的局部是用截面表示的,而图1A是图1所示导纱器的一个导纱元件的局部放大的前视截面图。
图3是按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针织机用的导纱器的前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导纱器的背后透视图。
图5是从图3的导纱器中沿直线5-5所取的侧视图,其中局部用截面表示。
图6是图5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7A~7D是表示硬纱和软纱在针钩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风格化的概略图。
图8A和8B分别表示一个现有技术的三角底板和一个对本发明的导纱器特别有用的经过改进的三角底板。
在所有下面的详细说明中,对所有附图中的同一元件均用相同的代号表示。
图1和2分别表示按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用代号10表示的导纱器的前视图和侧视图。导纱器10是用来把纱线引导到一针织横机的织针上。典型的针织机的不同部分在图中予以风格化的表示,以便对导纱器10的结构以及导纱器10的各部分相对于针织机的结构和运动关系有一更清楚的了解。
一台典型的针织横机包括许多织针N。如图2所示,织针N是典型地排列在分别以代号14和16表示的前针列和后针列中。在前针列14中的每一根织针N可个别地在第一平面18上进行伸缩,而在后针列16中的每一根织针可在第二平面20上进行伸缩。当任何一根针在其有关平面内进行伸缩时,它就捕获向它供应的添纱。第一平面18与第二平面20相交而形成一相交直线24(见图2),它以横向延伸而跨过针织机。
前平面和后平面18,20限定了一个在它们之间的角度26。这里为了定义的目的在针织机中可设定一个参考平面较为方便。也许最方便的平面是利用等分两个织针平面18,20之间的角度26的平面来作为参考平面,它包括从横向延伸的相交直线24。参考平面28在图2中是作为一条直线来表示的。
导纱器10包括一个第一导纱元件32和一个第二导纱元件34。每一导纱元件32,34包括一个通常成杯形的导纱部32G,34G,它们依次具有一整体的安装凸缘部32F,34F。凸缘部32F,34F各有一伸长的沟槽32S,34S,其作用将在后面说明。每一导纱元件32,34的导纱部32G,34G依次在其末端32T,34T处告终。在导纱元件34的末端中设有一低摩擦的诸如蓝宝石似的宝石34J。纱线通道32Y(图2),34Y(图1A)通过各相应的导纱元件32,34的末端32T,34T而延伸。在每一末端32T,34T与其相应的纱线通道32Y,34Y的相交平面邻近处的纱线通道区通常是形成一圆形或椭圆形的纱线偏转面32D(图2),34D(图1A)。每一纱线偏转面32D,34D使一根纱线偏转而从纱线通道32Y,34Y导向织针N。
一个由代号38表示的安装托架支承着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32,34。在图1和2的实施例中,托架38一般采用L形方式,它在一端用螺栓40连接在带有导纱器10的针织机的横动机构T上。
在图1和2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应予注意:第二导纱元件34的凸缘部34F是直接安装在托架38的第二端上,而第一导纱元件32是直接安装在第二导纱元件34上。可以采用任何紧固装置。例如导纱元件34可藉助一宽头的螺钉42穿过凸缘34F中的沟槽34S而保持在托架38上。当螺钉42旋入托架38上的螺孔内时,螺栓头42的下侧藉摩擦力把第二导纱元件34与托架38相啮合。
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来连接第一与第二导纱元件32,34。螺钉46(图2)穿过第一导纱元件32的凸缘部32F中的沟槽32S而进入第二导纱元件34中的螺孔34R而进行螺纹啮合。螺栓46头部的下侧藉摩擦力把第一导纱元件32同第二导纱元件34相啮合。
第一添纱,例如“硬”纱“H”,是通过一瓷的孔眼48而供应到第一导纱器32的。硬纱H在图中用较粗的线来表示。孔眼48是支持在一悬臂48A上。在安装导纱器10时,悬臂48A可相对于托架38而转动地进行调节。在导纱器使用过程中悬臂48A通常是保持固定的。第一纱线H由孔眼48引向位于第一导纱元件32背后表面上的一个接近开口32A(图2)。纱线H从导纱元件32的导纱部32G而通过在末端32T中的通道32Y。纱线H在离开第一导纱元件32时经过偏转表面32D上的一个接触点而向织针N偏转。当导纱器10横动跨过针织机时,硬纱H经过偏转表面上的不同接触点而偏转。
第二添纱,例如弹性纱或“软”纱“S”,是通过一滑轮52而供应到第二导纱元件34的。软纱S在图中用一较细的线来表示。滑轮52是骑跨在装在外壳54中的一个宝石轴承上(图中未表示)。外壳54本身是藉一螺钉54S而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导纱元件34上。第二纱线S由滑轮52导向导纱元件34的导纱部34G。当软纱S离开第二导纱元件34末端34T中的通道34Y时,它经过宝石34J偏转表面34D上的一个接触点而向织针N偏转,同导纱元件32的情况一样,当导纱器10横动跨过针织机时,软纱S经过偏转表面34D上的不同接触点而向织针偏转。低摩擦的宝石34J的设置是为了减少软纱在从导纱元件34中的通道34Y而通向织针N时的摩擦力,如同于1999年8月3日以Ernesto Brach氏的名义发表的并转让给本发明的受让人的美国专利号:5,931,023中所述。
如图1和2所示,纱线H,S从相应的导纱元件32,34末端32T,34T中的通道32Y,34Y的终点离开时,在偏转表面32D,34D上的位置是互相隔开一距离D的。这个在末端32T,34T中的通道32Y,34Y终点的纱线出口点之间的距离D可相对于任何所需的基准来测量。一个方便的基准是一根以纵向延伸通过联合导纱元件32,34的参考轴线10A。所谓“纵向”是指轴线10A通常是平行于导纱器10的长度方向而延伸的。长度方向可认为是纱线H,S穿过导纱元件32,34的一般方向,或者是当导纱器10移向或移离相交直线24时的移动方向。轴线10A最好是限定在与相交直线24垂直的位置。此限定的轴线10A可以,但不一定,位于参考平面28内。
在第一导纱元件32末端32T中的通道32Y终点的纱线出口点距托架38的下部边缘38E有一第一距离E1,并距相交直线24有一第二距离E2。而在第二导纱元件34末端34T中的通道34Y终点的纱线出口点则距托架38下部边缘38E有一第一距离F1,并距相并直线24有一第二距离F2。这些距离E1,E2,F1,F2都是沿着参考轴线10A来方便地测量的。
如前所述,若要成功地以一软纱S来对一硬纱H进行添纱,则要求两根添纱H,S相互之间体现一个需要的角度关系。只有在空间适当定向的纱线才能正确地被织针N所捕获,并在针钩上占据所需的相对位置来成功地进行添纱。如图1所示,纱线H,S应互相限定一预定的角度∠R的典型数值在15°~45°范围内。作为一种推论,纱线H和S各自与一适当的参考基准,例如在图中以代号L所表示的直线,形成一角度∠h,∠s。直线L从织针N内表面上纱线H,S在织针上的会合点Q出发并与相交直线24相平行地延伸。
但是在实际情况下,由于纱线、织物结构、机号、针钩尺寸形状、或针迹密度等因素,针织运行情况可能出现变动。任何一种变动都会改变正当添纱织物生产所需的角度∠R的数值。按本发明的导纱器10是设计成能使导纱元件32,34根据导纱器10的其他特点来进行互相相对移动。如在后面所述,这些相对移动给予导纱器10一种能力来有选择地分别对每一纱线H,S与通过织针N上的Q点的直线L之间的角度∠h,∠s以及纱线之间互相限定的相对角∠R进行调节。
观察图1可以发现:纱线H,S之间的角度∠R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调节。最直接的方法是通过调节导纱元件32,34的相应末端32T,34T之间的距离来改变角度∠R。另一种方法,如果距离D保持不变,则角度∠R可通过:(1)调节硬纱H与参考基准L之间的角度∠h,和/或(2)调节软纱S与参考基准L之间的角度∠s来调节。
本发明的导纱器10的结构对上述各种调节均能实现。
第一导纱元件32与第二导纱元件34互相可以相对地移动。为了改变导纱元件32,34在相应的末端32T,34T中的通道32Y,34Y终点的纱线出口点之间的距离D,可把螺钉46松开,并把第一导纱元件32按箭头58所示的方向进行移动。导纱元件32,34相互之间相对移动的方向58通常是平行于轴线10A的。导纱元件32,34之间的相对移动既能增大也能减小距离D,取决于移动的方向。导纱元件32,34之间向下或向上相对移动(按箭头58的方向)的结果既可增大也可减小纱线H,S之间的角度∠R(如对轴线10A来测量)。这里应予指出,虽然所述的导纱元件的相对移动是直线运动,但也并非一定如此。导纱元件32,34的移位也可是旋转的、螺旋形的、摆动的或沿着任何所需的途径,只要其结果能使末端32T,34T中的通道32Y,34Y终点的纱线出口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纱线H,S之间的相对角度∠R能减小或增大即可。
虽然在图1和2所述的实施例中,导纱元件34可对托架38作相对的移动,但在改变距离D时最好不要利用这个关系。只要导纱元件32,34能够互相进行相对的移动,就不必再利用导纱元件34来对托架作相对的移动了。因此如果需要的话,由可拆卸的螺钉42所提供的在导纱元件34与托架38之间的可调节连接可予以省略,而使导纱元件不变地固定在托架38上。这两个元件之间的固定连接是概略地用连接59(图2)来表示的。
导纱元件34相对于托架38而移动的能力有利于调节硬纱H与参考基准(直线L)之间的角度∠h。元件34以箭头60的方向(通常是平行于参考轴线10A)相对于托架38的移动可直接用以调节在导纱元件34末端34T中通道34Y终点上的纱线出口位置与托架38之间的距离F1,以及调节在元件末端34T中通道34Y终点上的纱线出口位置与相交直线24之间的距离F2。由于导纱元件34与托架38之间相对移动的结果,在软纱S与直线L之间的角度∠s也直接被改变了。
应该注意到:由于第一导纱元件32是安装在第二导纱元件34上,所以导纱元件34的移动也带着导纱元件32一起移动。因此导纱元件34相对于托架38的改变角度∠s的移动还具有一附带的改变距离E1(在托架38与导纱元件32的末端32T中通道32Y终点上的纱线出口位置之间)和距离E2(在末端32T中通道32Y终点上的纱线出口位置与相交直线24之间)以及改变硬纱H与直线L之间的角度∠h的附带效果。还应注意到:由于导纱元件32也是可移动地安装在导纱元件34上时,所以可通过元件32对元件34的调节来实现任何需要的补偿调节。
可以立刻意识到:导纱元件的连接也可相反地实行。也就是说,第一导纱元件32可以是一个可移动地安装在托架上的元件,而第二导纱元件34既可固定地或可移动地安装在第一元件32上。这一变动的结构将有利于距离E1,E2和角度∠h的直接调节,而距离F1,F2和角度∠s的调节则成为附带的效果,图3~7的实施例说明了这种变动结构,其中第一导纱元件32是直接连接在托架38上。
扼要地说,从以上说明能意识到在本发明的导纱器10中,导纱元件32,34相互之间的移动和相对于托架38的移动能实现硬纱H和软纱S之间的角度∠R的调节,以及硬纱H和软纱S分别与通过织针N的直线L之间的角度∠h,∠s的调节。
图3~7表示按本发明的导纱器10’的第二实施例。对于相应于在图1和2中所述的结构元件和关系在这里都在代号的上角加以一撇来表示。可清楚地看到,在图3~7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提供比图1和2所示的更为结实的结构。另外在图3~7中所示的实施例对于导纱元件32’,34’之间的相对移动能提供其他的自由度,它能对纱线到达织针N的喂入角的调节作进一步的改进。
在图3~7中所示的导纱器10’中,托架38’包括一个通常成C形的夹紧元件38C’,它具有一基板38B’,从那里延伸出一对夹紧臂38A’。每一夹紧臂38A’的端部弯向相对的一臂而形成一握持凸缘38F’。在图3中可清楚地看到,其中一个夹紧臂38A’上设有一接近间隙38G’。间隙38G’限定了两个工作表面38W’,其目的将在后面加以说明’夹紧元件38C’是焊接或用传统的方法(如在图5中由在37’上画有点子的面积所示)固定在通常成L形的握持板38L’的一端上。握持板38L’的第二端上具有一长槽38S’。有一螺栓40’穿过握持板38L’第二端部上的长槽38S’而可调节地把托架38’固定在针织机的横动机构T上。
硬纱H用的导纱元件32’与图1和2所示的结构相比有所改进。图3~6的实施例中导纱元件32’包括一对屏板32P’,它从拉伸的凸缘部32F’而向上延伸。屏板32P’和凸缘部32F’的表面共同限定了一个在部分导纱元件32’上轴向延伸的通道32C’。在屏板32P’中之一的上部边缘设有一列带间隔的齿33,它的作用有待在后面加以说明。
软纱S用的导纱元件34’也是从图1和2所示的相应结构改进而成。在图3~6的实施例中,导纱元件34’通常是一个带沟槽的管状元件,它以望远镜方式可滑动地接纳在导纱元件32’中所形成的通道32C’内。从图中可见,在其下端内设有一宝石34J’的导纱元件34’在导纱元件32’的屏板32P’外部而轴向延伸。导纱元件34’的侧壁34S’在导纱元件32’边缘上方延伸。侧壁34S’在靠近导纱元件32’的齿33的上部边缘也设有一列带间隔的齿35。导纱元件34’中的齿35之间的间隙大于在导纱元件32’中的齿33的间隔。这个在导纱元件中的齿间的间隙的差异可以互相补偿,它的目的据此看来是非常清楚的。
为了组装导纱器10’,其中套装着导纱元件34’的导纱元件32’以望远镜方式可滑动地通过托架38’而延伸。如从图5可见,在托架38’的握持板38L’与导纱元件32’凸缘部32F’的下部表面之间设有一弹簧39。弹簧39的弹力通过导纱元件32’而作用,把导纱元件34’上的侧壁34S’的上部边缘偏置到夹紧臂38A’的握持凸缘38F’上。螺钉41用来把夹紧器38C’的两个夹紧臂38A’拉在一起,从而以上述的关系把导纱元件32’,34’固定在托架38’内。螺钉41的头部是位于托架38’的远离硬纱H途径的一侧。
每一根添纱通常是以图1和2所述的同样方式供应给它的导纱元件。硬纱H是通过孔眼48’而供应到导纱元件32’的末端。纱线H通过一个位于第一导纱元件32’后部表面上的接近开口32A’(图4)而进入导纱元件32’的导纱部。纱线H穿过末端32T’中的通道32Y’而向织针N偏转。软纱S(图3)是通过滑轮52’并穿过导纱元件34’的中央通道而导向末端34T’。当软纱S从末端34T’中的宝石34J’内的通道34Y’离开时,它便向织针N偏转。
由硬纱和软纱同基准直线L所形成的相应角度∠h,∠s以及在硬纱H与软纱S之间所限定的相对角度∠R与图1和2所述的相同。
角度∠R可通过改变在相应导纱元件32’,34’上的末端32T’,34T’中通道32Y’,34Y’终点上的出口位置之间的距离来进行调节。首先把螺钉41所施加的夹紧力予以释放。导纱元件32’,34’由于偏置弹簧39所施加的握持力,所以不会从托架中掉落。一当夹紧力释放后,导纱元件32’便能以箭头58’的方向相对于导纱元件34’而移动来改变距离D。同样,导纱元件32’的移动方向通常是平等于联合导纱器的轴线10A’。藉助把一撬动工具,例如扁平的刀片起子,插入到导纱元件32’,34’上依次所提供的补偿齿33,35之间的间隔内,可使导纱元件32’相对于导纱元件34’作直线移动。工具对导纱元件32’上的齿33的撬动作用(利用在导纱元件34’上的齿35作为支点)可使导纱元件32’相对于导纱元件34’而移位。采用其他的导纱器10’的结构来实现导纱元件32’,34’之间的直线移动来改变距离D和角度∠R也属于本发明的计划范围之内。
为了改变角度∠h和∠s而不调节距离D,可使导纱元件32’以箭头60’的方向相对于托架38’而移动。一旦夹紧力释放后,可把工具插入导纱元件32’上齿33的一个间隔内,这可通过托架38’的夹紧臂38A’上的间隙38G’来够到。通过工具在工作表面38W’上的撬动作用能使导纱元件34’相对于托架38’而移位。可以看出导纱元件32’,34’能通过把工具向下部夹紧臂38A’的底部边缘撬动而向某一方向移动。但是如果没有下部夹紧臂38A’上部边缘上的工作表面38W’的话,那末导纱元件32’,34’在相反方向的相对移动便不可能实现。
如前所述,在图3~6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一个进一步对纱线喂向织针N进行调节的结构。通常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32’,34’还能以箭头68A,68B所示的第二方向互相作相对移动来使导纱元件中之一的末端中通道终点上的纱线出口位置移向或移离参考平面28’。如后面所述,这个作用能调节第一和第二纱线在织针N上所占据的相对位置。
实现导纱元件以第二方向68A,68B来进行相对移动的执行机构包括一个指拧螺旋62,它具有一个扩大的螺旋头62H,并通过第一导纱元件32’的下端而延伸。指拧螺旋62的末端62E与第二导纱元件34’的凸缘部34F’的后部表面相啮合。操纵螺旋头62H能使指拧螺旋62的末端62E以箭头67的方向而前进。
指拧螺旋62的前进运动在导纱元件34’的下端施加一作用力使它以方向68A克服弹簧39的偏置而相对于导纱元件32’进行移位。方向68A一般是垂直于含有方向58’,60’的平面。另外,另一导纱元件32’也以相反的方向68B相对于导纱导纱元件34’作相对移动,也是垂直于含有方向58’,60’的平面。当指拧螺旋62是退缩时,由弹簧39所产生的回复力使导纱元件32’,34’回到其原来的相对位置。
在导纱元件34’的下端施加一偏转力使它相对于第一导纱元件32’而移动。这能使导纱元件34’的末端34T’中通道终点的纱线出口位置移向或移离等分角度的参考平面28。结果纱线H,S在针钩N中的相对位置便可改变。在图7A和7B中所述的例子中,软纱S可从纱线互相毗邻或紧靠的初始位置重新处于一个纱线互相远离的第二位置。
一旦纱线S,H由于导纱元件32’,34’以方向68A,68B而移动来互相调节后,纱线H,S相对于针钩N的位置可通过整个导纱器10’相对于横动机构T的移动来调节。因此如图7C和7D所示,一旦纱线H,S已通过指拧螺旋62的作用而按需要予以互相定位(图7C),则松开螺钉40’可使整个导纱器10’按方向72而在横动机构T上重新定位。这一重新定位具有把相对定位的位置从针钩N上的初始点“1”(图7C)调节到针钩N上的第二点“2”(图7D)上的效果。
这种在针钩用来调节添纱S相对于硬纱H的位置的能力对于需要生产罗口针迹时,例如当生产一针织服装的袖口和腰带时,是极为有利的。
应予注意:在图5和6中,导纱元件34’的末端34T’在按箭头68的方向而移向或移离平面28时是沿着一弓形途径而移位的。但是对导纱器10’的结构予以改进来使末端34T’能沿着一直线的、曲线的或旋转的途径而移动也仍属于本发明的计划范围。可以采用任何方便的机构来使导纱元件34’的末端34T’沿着任何给定的途径来移向或移离参考平面28。
这里所述的导纱器10,10’可用任何具有足够强度的适当材料来制造,以便胜任在一高速针织机的环境下的持续工作。但在选择材料时也必须考虑到导纱器的质量大小。对图3~6的实施例以选用钢材更为适宜。
图8A和8B分别以风格化地表示了一种现有技术的三角底板的一部分和一个对本发明的导纱器10,10’特别有用的经过改进的三角底板的一部分。
现有技术的三角底板80包括一防护三角82,它具有一回针表面84。两个表面是与三角82的垂直中心线VCL对称地安排的,以便于实行往复的针织作用,这是在技术上熟练的人们所欣赏的。回针表面包括一转移部86,它在终点86T上超前于一针迹三角表面88。如图所示,回针表面84的斜率在转移区86的入口点86E处有一突然的变化。
在运行时假定三角底板80和一导纱器10,10’正在按箭头92的方向而在针织机上横动。由于织针的针踵骑跨在回针表面84的主要长度上,每一织针N以向下的方向94在其织针平面内退缩。当织针N遇到三角上的入口点86E时,针钩N略位于添纱H,S的上方。当织针N到达转移区86的终点86T时,添纱H,S已被针钩所捕获。由于转移区86的表面斜率较陡,所以在捕获纱线过程中三角底板横动一很短的直线距离95。当纱线捕获时,导纱器10,10’离织针N有一横动距离96。在此距离上纱线相对于织针N限定了一个较陡的入口角98。在某些情况下,即使纱线H,S之间的角度∠R已通过导纱器10,10’的运行而作适当的调节,但入口角98的陡度可能妨碍软纱的捕获。
图8B表示一三角底板100时一部分,它被认为能克服陡峭入口角带来的问题,因此被认为特别适用于本发明的导纱器10,10’。如同现有技术一样,三角底板100包括两个与三角100的垂直中心线VCL对称安排的回针表面104。回针表面具有一起始点104E,它通常位于垂直中心线VCL上。回针表面104的末端包括一在点106E与106T之间延伸的转移区106。在图8B中所示的三角100中,回针表面104的转移区106以较平缓的斜率而向针迹三角表面108转移。转移表面106也可制成一斜率较小的直线形成或一较平缓的圆弧形。
在实用中,三角底板100的转移区106的直线距离110(以三角100的转移方向92在入口点与终点106E与106T之间所测得)约占从回针表面104的起始点104E(也就是在图8B中的垂直中心线VCL)到点106T之间的距离112(以同一方向所测得)的15%~45%,取决于针织机的机号。特别是直线距离110最好占直线距离112的30%~45%,视针织机的机号而定。
在运行时再次假定三角底板100和一导纱器10,10’正在以箭头92的方向在针织机上横动。当织针N遇到三角底板100上的入口点106E时,织针N的针眼略位于添纱H,S的上方,位于点114上。当织针N到达转移区106的终点106T时,添纱H,S已被捕获在针钩内。但由于转移区106的斜率较平缓,所以织针是这样停留在点114的水平上,使在纱线捕获的时刻,三角底板100能比现有技术的三角横动经过一更大的直线距离115。因此在纱线捕获的时刻,导纱器10,10’距织针N有一更大的横动距离116。在这距离116上,纱线H,S相对于织针N限定了一个较小的入口角118。
从上所述可了解到:按本发明的任何一种实施例能在纱线离开导纱器而引向织针时对纱线的角度进行调节。因此不论针织机是手动针织机或电子针织机,也不论机号、纱线旦数、织物结构、针钩尺寸和形状、以及针迹如何,织针捕获纱线的能力公认有所提高。
从上述的本发明的说明中受益的、在技术上熟练的人们可对它进行改进。任何这样的改进将是围绕着本发明从属权利要求所规定的范围而进行的。
Claims (38)
1.一个用来把第一和第二纱线按它们之间所限定的角度而传送到一织针的导纱器,它包括:
一个第一导纱元件和一个第二导纱元件,每一导纱元件具有一纱线分配通道,从通道的末端能把一根纱线导向一织针;
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能按第一方向相互作相对移动来调节通道终点的距离,从而调节纱线之间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导纱器,其中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是以套叠方式可滑动地接纳在另一个导纱元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导纱器,其中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上各载有一列带间隔的齿,齿间的间隔是设计成能接纳一撬动工具来使一个导纱元件相对于另一导纱元件而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导纱器还包括:一个托架;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是固定在这托架上,而另一导纱元件可按第一方向相对于固定的导纱元件而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导纱器还包括:一个托架;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是可移动地连接在托架上,而另一导纱元件可按第一方向相对那可移动地连接在托架上的导纱元件而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导纱器,其中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也能以第二方向相对于另一导纱元件而相对移动,从而调节由第一和第二纱线在织针上所占据的相对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导纱器,其中另一导纱元件包括一执行螺钉,它同可相对移动的元件相啮合,执行螺钉元件的前进能使可移动的元件按第二方向而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4的导纱器,其中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也能以第二方向相对于另一导纱元件而相对移动,从而调节由第一和第二纱线在织针上所占据的相对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导纱器,其中另一导纱元件包括一执行螺钉元件,它同可相对移动的元件相啮合,执行螺钉元件的前进能使可移动的元件按第二方向而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5的导纱器,其中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也能以第二方向相对于另一导纱元件而相对移动,从而调节由第一和第二纱线在织针上所占据的相对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导纱器,其中另一导纱元件包括一执行螺钉元件,它同可相对移动的元件相啮合,执行螺钉元件的前进能使可移动的元件按第二方向而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导纱器,其中导纱器具有一纵向参考轴线通过它而延伸,并其中第一方向通常是与纵向参考轴线相平行的。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导纱器,其中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也能以与纵向参考轴线通常成横向的第二方向相对于另一导纱元件而相对移动,从而调节第一和第二纱线在织针上所占据的相对位置。
14.一个用来把第一和第二纱线按它们之间所限定的角度传送到一织针上的导纱器,它包括一个托架;一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导纱元件,每一导纱元件具有一分配通道,它通道的末端能把一根纱线导向一织针;其中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是可移动地安装在托架上,而另一个导纱元件是安装在可移动地安装的导纱元件上;所述的一个导纱元件是以第一方向相对于托架而移动来调节可移动导纱元件上通道终端与托架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纱线之间的角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导纱器组件,其中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也能以第二方向相对于另一导纱元件而移动,从而调节由第一和第二纱线在织针上所占据的相对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导纱器,其中另一导纱元件包括一执行螺钉元件,它同可相对移动的元件相啮合,执行螺钉元件的前进能使可移动的元件按第二方向而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5的导纱器,其中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是可滑动地被接纳在托架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导纱器,其中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载有一列带间隔的齿,齿间的间隔是设计成能接纳一个撬动工具用来使一个导线元件相对于托架而移动。
19.在一针织机中具有第一列和第二列织针,在第一列中的每一根针可在第一平面内伸缩,在第二列中的每一根针可在第二平面内伸缩,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相交而形成一横向跨过针织机的相交直线,
该针织机具有:
一用来把第一和第二纱线按它们之间所限定的角度传送到一织针上的导纱器组件,它包括一个第一导纱元件和一个第二导纱元件;每一导纱元件包括:
一分配通道,从通道终端能把一根纱线导向一织针;其中包括以下改进:
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能按第一方向彼此作相对移动来调节在垂直于相交直线的方向上所测得的两个通道终点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纱线之间的角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针织机,其中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是可滑动地和套叠式地被接纳在托架内。
21.根据权利要求20的针织机,其中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上各载有一列带间隔的齿,齿间的间隔是设计成接纳一撬动工具用来使一个导纱元件相对于另一导纱元件而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19的针织机,还包括:一个横动机构;一个用来把导纱器连接到横动机构上的托架;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是固定在托架上,而另一导纱元件是相对于固定的导纱元件可移动地安装的。
23.根据权利要求19的针织机,还包括:一个横动机构;一个用来把导纱器连接到横动机构上的托架;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是可移动地连接在托架上,而另一个导纱元件可按第一方向相对于那可移动地连接在托架上的导纱元件而移动。
24.根据权利要求19的针织机,其中第一和第二织针平面限定了它们之间的角度;在针织机上限定了一个在这两个织针平面之间的参考平面,此参考平面包含着以横向延伸的相交直线,其中还包括以下改进:
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也能以第二方向相对于另一导纱元件而移动来使可移动导纱元件上的通道移向或移离参考平面,从而来调节由第一和第二纱线在织针上所占据的相对位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针织机,其中另一导纱元件包括一执行螺钉元件,它同可移动的元件相啮合,此执行螺钉元件的前进能以第二方向来移动可移动的元件。
26.根据权利要求22的针织机,其中第一和第二织针平面限定了它们之间的角度;在针织机上限定了一个在这两个织针平面之间的参考平面,此参考平面包含着以横向延伸的相交直线;其中还包括以下改进:
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也能以第二方向相对于另一导纱元件而移动来使可移动导纱元件上的通道移向或移离参考平面,从而来调节由第一和第二纱线在织针上所占据的相对位置。
27.根据权利要求26的针织机,其中另一导纱元件包括一执行螺钉元件,它同可移动的元件相啮合,此执行螺钉元件的前进能以第二方向来移动可移动的元件。
28.根据权利要求23的针织机,其中第一和第二织针平面限定了它们之间的角度;在针织机上限定了一个在这两个织针平面之间的参考平面,此参考平面包含着以横向延伸的相交直线,其中还包括以下改进:
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也能以第二方向相对于另一导纱元件而移动来使可移动导纱元件上的通道移向或移离参考平面,从而来调节由第一和第二纱线在织针上所占据的相对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28的针织机,其中另一导纱元件包括一执行螺钉元件,它同可移动的元件相啮合,此执行螺钉元件的前进能以第二方向来移动可移动的元件。
30.根据权利要求19的针织机,其中导纱器具有一通过它而延伸的纵向参考轴线,以及其中的第一方向通常是平行于纵向参考轴线的。
31.根据权利要求19的针织机,还包括一个三角底板,它具有一回针表面,上面有一起始点,回针表面包括一在入口点与终点之间延伸的转移区,其中①转移区的入口点与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与②回针表面的起始点与转移表面的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的比例处于15%~45%的范围之内。
32.根据权利要求30的针织机,其中第一和第二织针平面限定了它们之间的角度;在针织机上限定了一个在此两个织针平面之间的参考平面,此参考平面包含着以横向延伸的相交直线;其中还包括以下改进:
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也能以通常与纵向参考轴线成横向的第二方向相对于另一导纱元件而移动来使可移动导纱元件上的通道移向或移离参考平面,从而来调节由第一和第二纱线在织针上所占据的相对位置。
33.在一台具有第一列和第二列织针的针织机中,第一列中的每一根针可在第一平面内伸缩,而第二列中的每一根针可在第二平面内伸缩,第一和第二平面相交而限定了一以横向跨过针织机而延伸的相交直线,
该针织机具有一托架;一个用来把第一和第二纱线以它们之间所限定的角度传送到每一织针上的导纱器组件;其中导纱器包括一个第一导纱元件和一个第二导纱元件,每一导纱元件具有一分配通道,从通道的终端能把一根纱线导向一织针,
其中还包括以下改进:
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是可移动地安装在托架上,而另一导纱元件是安装在该可移动地安装的导纱元件上,
一个导纱元件可按第一方向相对于托架而移动来调节可移动导纱元件上的通道终点与托架之间的距离,该距离是以与相交直线相垂直的方向所测得的,从而可调节纱线之间的角度。
34.根据权利要求33的针织机,其中第一和第二织针平面限定了一个它们之间的角度;在针织机中限定了一个在这两个织针平面之间延伸的参考平面,此参考平面包含着以横向延伸的相交直线,其中还包括以下改进:
第一导纱元件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也能以第二方向相对于另一导纱元件而移动来使可移动导纱元件上的通道移向或移离参考平面,从而来调节由第一和第二纱线在织针上所占据的相对位置。
35.根据权利要求34的针织机,其中另一导纱元件包括一执行螺钉元件,它同可移动的元件相啮合,此执行螺钉元件的前进能以第二方向来移动该可移动的元件。
36.根据权利要求33的针织机,其中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是可滑动地被接纳在托架内。
37.根据权利要求36的针织机,其中第一和第二导纱元件中之一上载有一列带间隔的齿,齿间的间隔是设计成能接纳一撬动工具来使一个导纱元件相对于托架而移动。
38.根据权利要求33的针织机还包括一个三角底板,它具有一回针表面,上面有一起始点,回针表面包括一在入口点与终点之间延伸的转移区,其中:
①转移区的入口点与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与
②回针表面的起始点与转移表面的终点
之间的直线距离的比例处于15%~45%的范围之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0017498P | 1998-09-14 | 1998-09-14 | |
US60/100174 | 1998-09-14 | ||
US13871799P | 1999-06-11 | 1999-06-11 | |
US60/138717 | 1999-06-1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18117A true CN1318117A (zh) | 2001-10-17 |
Family
ID=26796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9810851A Pending CN1318117A (zh) | 1998-09-14 | 1999-09-13 | 针织添纱织物用的可调节添纱导纱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370922B1 (zh) |
EP (1) | EP1129244A1 (zh) |
JP (1) | JP2002525443A (zh) |
KR (1) | KR20010073159A (zh) |
CN (1) | CN1318117A (zh) |
BR (1) | BR9913874A (zh) |
IL (1) | IL141796A0 (zh) |
TW (1) | TW476824B (zh) |
WO (1) | WO2000015890A1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95391C (zh) * | 2006-03-17 | 2008-06-18 | 东华大学 | 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 |
CN101643967B (zh) * | 2009-08-20 | 2011-02-02 | 常熟市金龙机械有限公司 |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添纱组织用的添纱机构 |
CN101255631B (zh) * | 2007-02-26 | 2012-02-29 | 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 | 添纱编织方法及其所用的编织部件 |
CN102021743B (zh) * | 2009-09-11 | 2012-09-05 | 韦增机械(佛山高明)有限公司 | 圆编变色针织机的纱嘴结构 |
CN104532458A (zh) * | 2014-12-16 | 2015-04-22 | 江南大学 | 一种纬编单面交换添纱提花织物的生产方法和专用装置 |
CN104746231A (zh) * | 2013-12-27 | 2015-07-01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横机的给纱装置 |
CN110438646A (zh) * | 2019-08-22 | 2019-11-12 | 桐乡市强隆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脑横机的填纱导纱器 |
CN110857482A (zh) * | 2018-08-22 | 2020-03-03 | 义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单针两面圆编织机的喂纱装置 |
CN112520501A (zh) * | 2021-02-03 | 2021-03-19 | 苏州天沐乐纺织有限公司 | 一种纱架上的延伸臂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1040560A1 (en) * | 1999-11-30 | 2001-06-07 |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 Plating yarn carrier assembly |
GB0008304D0 (en) * | 2000-04-06 | 2000-05-24 | Univ Manchester | Precision delivery system |
EP1176243A1 (de) * | 2000-07-29 | 2002-01-30 | Terrot Strickmaschinen GmbH | Rundstrickmaschine |
KR100621311B1 (ko) * | 2005-09-07 | 2006-09-06 | 정이신 | 횡편 인타샤기를 이용한 양면 편직방법 |
US7036342B1 (en) * | 2005-09-19 | 2006-05-02 |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 Yarn feeder |
CN100368614C (zh) * | 2005-11-02 | 2008-02-13 | 徐国斌 | 能编织出半转是x纱半转是y纱结构组织的方法 |
DE602007001151D1 (de) * | 2007-07-20 | 2009-07-02 | Carvico S P A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laufmaschenfester Textilien |
CN101929029B (zh) * | 2010-07-13 | 2013-07-31 | 松谷机械(惠州)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针织横机上的纱嘴及加工方法 |
US9255351B2 (en) * | 2010-11-16 | 2016-02-09 | Velcro Industries B.V. | Knitting with yarns of differing stretch properties |
CN108754829A (zh) * | 2018-08-15 | 2018-11-06 | 湖北金犁劳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手套编织机的主纱嘴 |
CN109338583A (zh) * | 2018-12-19 | 2019-02-15 | 徐云天 | 一种新型电子挑线架 |
US11136698B2 (en) | 2019-07-19 | 2021-10-05 |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 Weft knitting machine knitting structure with changeable yarn positions |
KR102232288B1 (ko) | 2019-07-22 | 2021-03-29 | 파이룽 머시너리 밀 코., 엘티디. | 가변 얀 위치를 갖는 위편기 편직 구조 |
PT3770312T (pt) | 2019-07-23 | 2022-11-14 | Pai Lung Machinery Mill Co Ltd | Máquina de tricô de trama capaz de mudar as posições dos fios |
CN111607890B (zh) * | 2020-05-29 | 2022-02-15 | 江南大学 | 一种裸氨丝添纱横编针织物的织造方法及其纱线喂入装置 |
WO2022055434A1 (en) * | 2020-09-14 | 2022-03-17 | Mas Innovation (Private) Limited | Knitt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knitting a fabric by yarn plating with multiple yarns |
CN113512810B (zh) * | 2021-07-13 | 2022-09-23 | 江南大学 | 一种纱线张力自调节的横机纱嘴装置 |
EP4474558A1 (en) * | 2023-06-07 | 2024-12-11 | Canmartex Catgrup, S.L. | Method for adjusting an automatic knitting machine for plating knitting, and corresponding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789422A (en) * | 1957-04-23 | Yarn feeding means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 ||
FR636019A (fr) | 1927-06-15 | 1928-03-30 | Elite Diamant Werke Ag | Guide-fil pour la fabrication d'articles renforcés, sur métiers rectilignes |
US3157035A (en) * | 1962-07-30 | 1964-11-17 | M K M Knitting Mills Inc | Plating attachment for knitting machine |
DE2127519A1 (en) | 1970-06-05 | 1971-12-16 | Tesalon Anstalt, Vaduz | Knit goods patterning- with feed unit presenting two yarns - to the needles with reverse gear to achieve variations |
US3826110A (en) * | 1972-04-03 | 1974-07-30 | Oakdale Knitting Co | Yarn feeding and control means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
GB2033931B (en) | 1977-10-08 | 1982-07-07 | Ramaswamy S | Weft knitting |
DE3006197C2 (de) | 1980-02-19 | 1988-03-24 | Memminger Gmbh, 7290 Freudenstadt | Fadenliefervor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Strickmaschinen |
-
1999
- 1999-09-13 JP JP2000570405A patent/JP2002525443A/ja active Pending
- 1999-09-13 US US09/786,674 patent/US6370922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9-09-13 KR KR1020017003257A patent/KR20010073159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1999-09-13 EP EP99969128A patent/EP1129244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1999-09-13 BR BR9913874-3A patent/BR9913874A/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9-09-13 IL IL14179699A patent/IL141796A0/xx unknown
- 1999-09-13 WO PCT/US1999/020940 patent/WO2000015890A1/en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1999-09-13 CN CN99810851A patent/CN1318117A/zh active Pending
-
2000
- 2000-01-26 TW TW088115952A patent/TW47682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95391C (zh) * | 2006-03-17 | 2008-06-18 | 东华大学 | 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 |
CN101255631B (zh) * | 2007-02-26 | 2012-02-29 | 株式会社福原精机制作所 | 添纱编织方法及其所用的编织部件 |
CN101643967B (zh) * | 2009-08-20 | 2011-02-02 | 常熟市金龙机械有限公司 |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添纱组织用的添纱机构 |
CN102021743B (zh) * | 2009-09-11 | 2012-09-05 | 韦增机械(佛山高明)有限公司 | 圆编变色针织机的纱嘴结构 |
CN104746231A (zh) * | 2013-12-27 | 2015-07-01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横机的给纱装置 |
CN104532458A (zh) * | 2014-12-16 | 2015-04-22 | 江南大学 | 一种纬编单面交换添纱提花织物的生产方法和专用装置 |
CN110857482A (zh) * | 2018-08-22 | 2020-03-03 | 义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单针两面圆编织机的喂纱装置 |
CN110438646A (zh) * | 2019-08-22 | 2019-11-12 | 桐乡市强隆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脑横机的填纱导纱器 |
CN110438646B (zh) * | 2019-08-22 | 2023-08-29 | 桐乡市强隆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脑横机的填纱导纱器 |
CN112520501A (zh) * | 2021-02-03 | 2021-03-19 | 苏州天沐乐纺织有限公司 | 一种纱架上的延伸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9913874A (pt) | 2001-10-23 |
JP2002525443A (ja) | 2002-08-13 |
IL141796A0 (en) | 2002-03-10 |
EP1129244A1 (en) | 2001-09-05 |
KR20010073159A (ko) | 2001-07-31 |
US6370922B1 (en) | 2002-04-16 |
TW476824B (en) | 2002-02-21 |
WO2000015890A1 (en) | 2000-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18117A (zh) | 针织添纱织物用的可调节添纱导纱器组件 | |
CN1821472A (zh) | 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 | |
CN1529776A (zh) | 嵌花图案针织物的针织方法及其针织程序生成装置 | |
CN1046002A (zh) | 平型针织机的织物起口方法及装置 | |
CN1961107A (zh) |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 |
US4603561A (en) | Crochet tools for producing strips on a crochet galloon machine | |
CN110387636A (zh) | 用于制造金银丝针织物的针织横机和方法 | |
US6430968B2 (en) | Knitting machine needle | |
KR900003457A (ko) | 파일 웨어의 생산을 위한 공정 및 경사 편성기 | |
RU2474627C2 (ru) |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процесс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нераспускающегося трикотажного полотна | |
CN1079457C (zh) | 经编机、特别是钩编织带机 | |
CN113174691A (zh) | 一种喂纱装置 | |
CN1656269A (zh) | 具有可动沉降装置的横机 | |
JPS6030769B2 (ja) | 経編機 | |
CN107663709A (zh) | 经编机和用于制造经编织物的方法 | |
CN1116462C (zh) | 双线锁缝缝纫机的针线引导装置 | |
JPH0327157A (ja) | 少くとも1つの糸ガイドを有する丸編機用の給糸装置 | |
JP2533483B2 (ja) | 横糸たて糸編物の製造方法とそのための平形たて編機 | |
CN1829834A (zh) | 横机的沉降片装置 | |
DE10258357B4 (de) | Verfahren und Legeanordn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bahnförmigen Multiaxialgeleges, das Multifilamentfäden besitzt | |
CN1498998A (zh) | 用于提花绒头的针织方法和用于这种方法的沉降片 | |
US4708003A (en) | Crochet tools for producing strips on a crochet galloon machine | |
KR970000032Y1 (ko) | 단일 니트 이중 테리천 원형 편물기 | |
CN1769557A (zh) | 制作带大的晶格开孔的具有双轴网眼结构的经编织物的方法 | |
CN1071811C (zh) | 合成纤维丝束的热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