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99552C - 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 - Google Patents
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99552C CN1299552C CNB2004100053096A CN200410005309A CN1299552C CN 1299552 C CN1299552 C CN 1299552C CN B2004100053096 A CNB2004100053096 A CN B2004100053096A CN 200410005309 A CN200410005309 A CN 200410005309A CN 1299552 C CN1299552 C CN 129955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rface side
- spare
- frame
- rear surface
- front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514 tu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46 thermal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8—Construction of rack or fra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所述架结构体包括:布置在架结构体的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之一处的框架体。所述框架体包括通过弯折形成的主架件及通过弯折而形成的副架件。所述副架件安装在主架件之内。所述框架体具有中空的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通常涉及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更具体地说,例如,本发明涉及其上安装有电子机器的一种架结构体。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通讯装置、电子机器(设备)如电脑、计算设备或类似物以及向通讯装置和电子设备等供应电能的装置(例如,进行电弧焊所用的电池安装于其上的电能供应装置)均安装在架结构体中,这种架结构体由多个支架和支撑件构成。近年来及连续一段时间以来存在一种趋势,即形成上述电子机器或电能供应装置的部件是以较高的密度安装在所述机器或装置中的,从而使所述机器或装置很重。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通讯装置的结构分解透视图。
参考图1,一种现有的通讯装置10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其中:多个构架12布置在架结构体11中。包括电路板或类似件在内的多个单元13被插入所述构架12中,电子部件以较高的密度布置在电路板或类似件上,架结构体11包括:一个顶部框架体21;一个底部框架体22;两个前表面侧框架体23;两个后表面侧框架体24等。
包括构架12和架结构体11在内的通讯装置10的总重量由架结构体11支撑。构架12被安装在前表面侧框架体23处,从而被布置在架结构体11的内侧。在架结构体11中安装有加强件14以加强架结构体11。
图2显示了图1中的架结构体11的结构透视图。图3显示了图1中的架结构体11的分解透视图。图4显示了沿图3中的线A-A所作的剖视图。
参考图2和图3,顶部框架体21和底部框架体22具有基本为矩形且在Z1-Z2的方向上中空的结构。顶部框架体21和底部框架体22相对布置。两片前表面侧框架体23安装在处于Z1-Z2方向上的顶部框架体21和底部框架体22的前表面侧(Y2侧)的两个拐角部分中。两片后表面侧框架体24安装在处于Z1-Z2方向上的顶部框架体21和底部框架体22的前表面侧(Y1侧)的两个拐角部分中。
前表面侧框架体23和后表面侧框架体24在Z1-Z2方向上具有基本相等的长度。但是,前表面侧框架体23和后表面侧框架体24在下述特征中是不同的。即为,参考图4,图4中显示了前表面侧框架体23在X-Y平面中的剖视结构,其中,从顶部框架体21和底部框架体22的内部可看到连续的凹入部和凸出部。所述凹入部和凸出部通过弯折形成。另一方面,图4中显示了后表面侧框架体24在X-Y平面中的剖视结构,其中,后表面侧框架体24上的面向顶部框架体21和底部框架体22内部的一侧是敞开的,以形成一个“]”形结构。
此外,返回来参考图2和图3,在Z1-Z2方向上的前表面侧框架体23的前表面侧(Y2)处形成有多个安装孔29。安装孔29被用于通过螺栓或类似件而将构架12安装到架结构体11之内。
上述架结构体11是按照下述方式组装的。即为,首先将两个前表面侧框架体23和两个后表面侧框架体24布置在顶部框架体23和底部框架体22之间。然后,利用多个铆钉25将顶部框架体21与两个前表面侧框架体23、顶部框架体21与两个后表面侧框架体24、底部框架体22和两个前表面侧框架体23、底部框架体22与两个后表面侧框架体24分别定位,从而完成预先组装。
之后,如图2所示,在表面的整个外缘处(图2中的参考标号26所指示的位置)进行焊接,在焊接的位置处将顶部框架体21、顶部框架体22、前表面侧框架体23和后表面侧框架体24连接在一起,从而组装成所述的架结构体11。
另外,也在Z1-Z2方向上的一部分(图3中的参考标号27所指示)处进行焊接,在所述的一部分处,顶部架构件21和底部架构件22在X-Z平面和Y-Z平面中的表面相互接触,从而可提高顶部架构件21和底部架构件22的强度。
根据其他的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支撑件,该支撑架包括一个侧面板,通过该侧面板而将一对前矩形支架和后矩形支架连接在一起。
根据另外的现有技术而提供了一种箱体,该箱体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由金属板制成的一对垂直支架通过水平板连接在一起。
但是,根据通讯装置10的现有上述架结构体11难于与通讯装置10的重量相适应。该通讯装置10的重量是以高密度布置在通讯装置10中的部件的重量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如果将前表面侧框架体23或后表面侧框架体24的宽度加大,或者进一步布置金属加强件来提高与通讯装置10的重量相应的架结构体11的结构强度,则会增大架结构体11的重量。
例如,由于图1中所示的构架13从通讯装置10的前表面侧而被插至通讯装置10的后表面侧,即从Y2侧插向Y1侧以布置在通讯装置10中,这样,就会在前表面侧(即Y2侧)产生应力集中。如果将前表面侧框架体23的宽度制作成更大来解决上述问题,则会增大架结构体11的重量。
同时,由架结构体11所施加的可允许的底面负荷(即底面负荷的允许值)规定为例如约300kg,所述底面负荷是为承受架结构体11的底部部件而规定的。在所述负荷超过上述可允许的底面负荷的情况下,则不可能将架结构体11布置在底部部件上。
此外,在不增强架结构体11的强度而增大架结构体11的重量的情况下,如果向架结构体11施加一些外力,架结构体11则会产生摆动,例如,该架结构体11在图2所示X1-X2方向上的偏移值就会增大。
如果产生所述偏移而使偏移值超过可允许的标准偏移值(例如,约为50mm),架结构体11就可能会与和其相邻的装置相接触。另外,如果所施加的压力超过架结构体11的材料所允许的压力,该架结构体11可能被破坏。
另外,如果架结构体11的重量增大,架结构体11的特性频率可变小而低于给定的特性频率例如约7[Hz]。这样,架结构体11的特性频率可能会与低于约10[Hz]或7[Hz]的地震波频率相一致,这样会使通讯装置10产生共振,从而可降低通讯装置10对地震的抵抗性能。
此外,还需要足够的空间来布置图1所述的构架12。因此,将架结构体11的前部(即相对的两个前表面侧框架体23之间的空间)制作的较大是很理想的,这样就可缩短前表面侧框架体23的宽度L(即前表面侧框架体23在X1-X2方向上的长度)。
但是,图1-3所示的现有的架结构体11中,如果缩短前表面侧框架体23的宽度L(即前表面侧框架体23在X1-X2方向上的长度),架结构体11的强度就会降低。阻止架结构体11在X1-X2方向上移动的在结构上相对的装置主要是顶部框架体21和底部框架体22。这样,如果前表面侧框架体23的宽度L(即前表面侧框架体23在X1-X2方向上的长度)缩短,架结构体11在X1-X2方向上的强度就被降低,则由于摆动和其他原因而会使X1-X2方向上的偏移量变大。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在顶部框架体21、底部框架体22和前表面侧框架体23相接触和进行焊接的部分处产生应力集中,即在图2中的参考标号26所指示且由虚线所包围的部分处会产生应力集中。
此外,如果进行上述焊接,则会产生由焊接引起的热应力或类似应力。这样会使在前表面侧框架体23的前表面侧(Y2侧)形成的安装孔29的位置测量精度降低,即架结构体11的组装测量精度降低。另外,这样也需要技术和经验并花费大量时间来组装架结构体11,从而增大了制造成本。
另外,由于通讯装置10需要规定长度的电导线,这样就需确保在架结构体处具有布置电导线的空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总体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颖且有用的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在本发明中消除了上述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其他及更多的特殊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强度且重量轻的架结构体以承受由于部件以较高的密度布置而在机器中产生的机器重量。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一种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来实现的,所述架结构体包括:布置在架结构体的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之一处的框架体,其中:所述框架体包括通过弯折形成的主架件及通过弯折而形成的副架件,所述副架件安装在主架件之内,所述框架体具有中空的结构。
根据上述的发明内容则可提供一个具有较高强度和较轻重量的架结构体,以承受由于部件以较高的密度布置而在机器中产生的机器的重量。
结合附图,并参考下面的详述内容可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通讯装置的结构的一个分解透视图;
图2所示为图1中的架结构体11的结构透视图;
图3所示为图1中架结构体11的结构分解透视图;
图4所示为沿图3中的A-A线所作的剖视图;
图5显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架结构体30的透视图;
图6所示为图5中的架结构体30的分解透视图;
图7所示为一个前表面侧主架件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透视图;
图8所示为前表面侧主架件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展开视图;
图9所示为一个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透视图;
图10所示为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展开视图;
图11所示的步骤解释了架结构体30的组装过程;
图12所示为沿图11中的A-A线而对图11中由虚线所围部分所作的剖视图;
图13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架结构体300的透视图;
图14所示为架结构体300的结构分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而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5显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架结构体30的透视图。图6所示为图5中的架结构体30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5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架结构体30包括:一个前表面侧架构件31、一个后表面侧架构件32、四个框架体连接件33及其他部件。
如图6所示,前表面侧架构件31包括前表面侧主架件41和前表面侧副架件42。前表面侧主架件41形成前表面侧架构件31的外形成部件。前表面侧副架件42安装在前表面侧主架件41之内,以加强和支撑前表面侧主架件41。就如将在下文中描述的那样,前表面侧主架件41和前表面侧副架件42通过将金属片材压制工件弯折而整体形成。
后表面侧架构件32包括后表面侧主架件43和后表面侧副架件44。后表面侧主架件43形成后表面侧架构件32的外形成部件。后表面侧副架件44安装在后表面侧主架件43之内以加强和支撑后表面侧主架件43。就如将在下文中描述的那样,后表面侧主架件43和后表面侧副架件44通过将金属片材压制工件弯折而整体形成。
参考5和图6,前表面侧架构件31和后表面侧架构件32相对布置。前表面侧架构件31和后表面侧架构件32通过四个框架体连接件33相连。框架体连接件33在Y1-Y2方向上具有基本相同的长度。更具体地说,在Y1-Y2方向上,框架体连接件33安装在前表面侧架构件31和后表面侧架构件32的顶侧(Z1侧)的两个拐角中及底侧(Z2侧)的两个拐角中。
各个框架体连接件33均具有在X-Z平面中的剖视结构,即与另外框架体连接件33相面对的一侧在X1-X2方向上开口而形成一个“]”形结构。所述四个框架体连接件33具有基本相同的构造。框架体连接件33通过将金属片压制件弯折而整体形成。在框架体连接件33与前表面侧架构件31及后表面侧架构件32相接触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第二铆钉安装孔形成部36-2。所述第二铆钉36插配合到第二铆钉安装孔形成部36-2中。
安装在前表面侧主架件41中的前表面侧副架件42通过第一铆钉35而被固定到前表面侧主架件41上。安装在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中的后表面侧副架件44通过第一铆钉35而被固定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上。框架体连接件33通过第二铆钉36而被固定到前表面侧主架件41和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上。
下面将对由金属片压制件弯折而整体形成的前表面侧主架件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和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结构进行描述。后表面侧框架体32、后表面侧主架件43、后表面侧副架件44与前表面侧框架体31、前表面侧主架件41、前表面侧副架件42相应地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在下面的内容中,对前表面侧框架体31、前表面侧主架件41和前表面侧副架件42的描述完全可替代对后表面侧框架体32、后表面侧主架件43和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描述。
首先将对前表面侧主架件41进行描述。
图7所示为前表面侧主架件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透视图。图8所示为前表面侧主架件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展开视图。在图8所示的展开视图中,由虚线所示的一部分指示的是基本上将以90度弯折的部分。
参考图8,前表面侧主架件41是由一个板件形成的,该板件具有由金属片压制件形成的基本为矩形的构造。也就是说,前表面侧主架件41是这样形成的:即切制出基本具有正方形构造的四个拐角部分,所述四个拐角部分位于所述板件的四个拐角处;切制出具有基本为矩形构造的一个部分,该部分基本位于所述板件的中心处以形成一个矩形孔形成部55;并进一步弯折所述板件,从而形成所述前表面侧主架件41。更具体地说,前表面侧主架件41包括顶部50、底部51、两个侧表面部52、一个前表面部54及其他部分。
在图8中,顶部50和底部51是从图8所示的状态弯折约90度而形成的。同样,侧表面部52也是从图8所示的状态弯折约90度而形成的。
如上所述,矩形孔形成部55基本处于前表面部54的中心处。从矩形孔形成部55至前表面部54的所述四个拐角形成有指定长度的四个切口,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切口形成部54-1(只在图7中显示了出来)。通过将处于相对侧的端部与四个切口形成部51-1的矩形孔形成部55相连而形成一些直线,从这些直线开始而在X和Z方向上弯折则形成四个导引部54-2。将导引部54-2的宽度(即在图8中X1-X2方向上的长度)设定为长度l3。在前表面侧主架件41的前表面侧(图7中的Y2侧)布置有外周缘部54-3。该外周缘部54-3的宽度(在图7和图8中的X1-X2方向上为长度)所具有的长度为L。
连接部54-4是将与端部相远离的长度l1的一部分弯折约90度而形成的,所述端部处于导引部54-2的外周缘部54-3的相对侧处,这样,连接部54-4与上述的外周缘部54-3相平行。
多个第一铆钉安装孔形成部35-1形成于外周缘部54-3的四个拐角度附近区域中及与顶部50、底部51、侧表面部52的上述区域相靠近的位置处。图6中所示的多个第一铆钉35可被插入第一铆钉安装孔形成部35-1中。同样,在外周缘部54-3高度方向上(图8中的Z1-Z2方向上)的基本为中心位置处也形成有多个第一铆钉安装孔形成部35-1。
此外,在所述顶部50、底部51、侧表面部52一侧拐角部的附近区域中形成有多个第二铆钉安装孔形成部36-1,多个第一铆钉安装孔形成部35-1也形成于顶部50、底部51和侧表面部52的所述一侧处。图6中所示的多个第二铆钉36可被插入第二铆钉安装孔形成部36-1中。
下面将对前表面侧副架件42进行描述。
图9所示为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透视图。图10所示为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展开视图。在图10所示的展开视图中由虚线所示的部分指示的是基本以90度的角度弯折而成的一部分。
参考图10,前表面侧副架件42是由一个板件形成的,该板件具有由金属片压制件形成的基本为矩形的构造。也就是说,前表面侧副架件42是这样形成的:即切制出基本具有正方形构造的四个拐角部分,所述四个拐角部分位于所述板件的四个拐角处;切制出具有基本为矩形构造的一个部分,该部分基本位于所述板件的基本为正方形的中心处以形成一个外缘部;倾斜切制出外缘部的拐角部分;对基本处于所述板件中心部的部分进行切制以形成基本具有矩形构造的矩形孔形成部65;并进一步弯折所述板件,从而形成所述前表面侧副架件42。更具体地说,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包括顶部60、底部61、侧表面部62、前表面部64及其他部分。
在图10中,顶部60和底部61是从图10所示的状态弯折约90度而形成的。同样,侧表面部62也是从图10所示的状态弯折约90度而形成的。顶部60和底部61的宽度(即在图10中的Z1-Z2方向上的长度)以及侧表面部62的宽度(即在图10中的X1-X2方向上的长度)被设置为长度l4。
如上所述,矩形孔形成部65基本处于前表面部64的中心处。前表面部64布置在一个前表面侧(图9中的Y2侧)。前表面部64的宽度(在图9和图10中的X1-X2方向上的长度)的长度为l2。就如将在下文中描述的那样,当将前表面侧副架件42插配合到前表面侧主架件41中时,前表面侧副架件42的前表面部64与上述前表面侧主架件41的外周缘部54-3(参见图7和图8)相接触。
连接部60-1、61-1、62-1是将顶部60、底部61和侧表面部62从一个部分处进一步弯折约90度而形成的,所述的一个部分与顶部60、底部61和侧表面部62相距长度L,从而使连接部60-1、61-1、62-1与上述的前表面部64相平行。如下文所述,当将前表面侧副架件42插配合到前表面侧主架件41中时,前表面侧副架件42的连接部60-1、61-1、62-1就与上述前表面侧主架件41的连接部54-4相接触。
此外,多个第一铆钉安装孔形成部35-2形成于前表面部64的四个拐角的附近区域中及与顶部60、底部61、侧表面部62的上述区域相靠近的位置处。图6中所示的多个第一铆钉35可被插入第一铆钉安装孔形成部35-1中。同样,在前表面部64高度方向上(图10中的Z1-Z2方向上)的基本为中心位置处也形成有多个第一铆钉安装孔形成部35-2。
下面将对通过前表面侧主架件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和四个框架体连接件33来组装架结构体30的步骤进行描述。
图11中的视图用于解释架结构体30的组装步骤。图12所示为沿图11中的A-A线而对图11中由虚线所围部分所作的剖视图。在图12中,为便于观察和理解起见而省略了第一铆钉安装孔形成部35-1、35-2和第二铆钉安装孔形成部36-1、36-2。
首先,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将后表面侧副架件44插配合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中。更具体地说,如图12A和图12B所示,是以下述方式将后表面侧副架件44在图12A中的箭头B所示方向上插配合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中的,即:使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侧表面部62与后表面侧主架件3的侧表面部52相对准,直至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前表面部64与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外周缘部54-3相接触。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外周缘部54-3在图8中的X1-X2方向上的宽度L设置成这样,即,比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连接部54-4在图8中X1-X2方向上的长度l1和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前表面部64在图10中的X1-X2方向上的长度l2之和稍大。这样可将后表面侧副框架体44平顺地插入后表面侧主框架体43中。
另外,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导引部54-2的宽度(即在图8中X1-X2方向上的长度l3)被设置成基本等于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右侧表面部62和左侧表面部63的宽度(即在图10中的X1-X2方向上的长度l4)。因此,如图12B所示,当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前表面部64与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外周缘部54-3相接触时,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接触部60-1与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接触部54-4相接触。
接下来将第一铆钉35插配合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和后表面侧副架件44中,从而将后表面侧主架件43插入并固定到后表面侧副架件44中。图12B即显示了这种状态。
这样,就由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导引部54-2及外周缘部54-3和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接触部60-1及侧表面部62而在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侧表面部52处形成了一个中空的结构,在该中空结构中存在处于图10所示Z1-Z2方向上的中空部,因此,后表面侧副架件44就对后表面侧主架件43进行结构性地支撑。
接下来,如图11C和图12C所示,将框架体连接件33安装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上。更具体地说将框架体连接件33按照图12B中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插入。然后,将第二铆钉36插配合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和框架体连接件33上,从而将框架体连接件33安装并固定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上。
这样,就将后表面侧副架件44和框架体连接件33安装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上。如上所述,前表面侧主架件41、前表面侧副架件42分别与后表面侧主架件43、后表面侧副架件44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可按照同样的步骤将前表面侧副架件42和框架体连接件33安装到前表面侧主架件41上,从而组装架结构体30。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铆钉35被用于将后表面侧副架件44固定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上。但是,只要在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侧表面部52处形成中空结构,则可利用另外的连接件如螺栓将后表面侧副架件44固定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上。同样,可利用其他连接件如螺栓来取代第二铆钉36。
这样,在该实施例中,前表面侧主架件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和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是由金属片压制件形成的,且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被插配合到前表面侧主架件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之内,从而形成前表面侧框架体41(后表面侧框架体43)且在前表面侧主架件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内部形成中空结构。
由于上述中空结构的原因,本专利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了更高强度的架结构体,即例如:在布置于本发明架结构体30的前表面侧主架件的前表面侧(图5中的Y2方向侧)的外周缘部54-3的宽度L(在图5中X1-X2方向上的长度)设置成等于布置于图2所示现有架结构体11的前表面侧(图2中的Y2方向侧)的前表面侧框架体23的宽度L(在图2所示X1-X2方向上的长度)的情况下,且在本发明的架结构体30与现有的架结构体11具有基本相同的容积的情况下,可实现:本发明的架结构体在X方向上的几何惯性转距约为现有架结构体11在X方向上的几何转距的2.3倍,在Z方向上的几何惯性转距约为现有架结构体11在Z方向上的几何惯性转距的1.4倍。
这样,由于上述结构的原因而可将本发明的架结构体30的宽度制作得较薄。例如,虽然现有架结构体11的重量约为45(kg),但本发明的架结构体30的重量约为42.5(kg),这样就可将重量减轻约5.5(%)。
此外,虽然现有技术中的架结构体11由于振动而在图2所示的X1-X2方向上产生的偏移量约为28(mm),但本发明的架结构体30由于振动而在图5所示的X1-X2方向上产生的偏移量约为22(mm),因此,这样就可实现将结构性偏移减小约23(%)。
另外,虽然现有技术中的架结构体11具有约为6.5(Hz)的特性频率,但本发明的架结构体30所具有的特性频率约为7.7(Hz),因此,这样就可实现特性频率的提高。
此外,根据该实施例的架结构体30的结构,则在不使布置于前表面侧主架件41的前表面侧(图5中的Y2方向侧)的外周缘部54-3的宽度(图5所示X1-X2方向上的长度)加长的情况下就可提高架结构体的强度,也就是说,在不进行焊接的情况下而使布置在架结构体30内部且用于安装构架12的前缘变窄,从而避免了应力集中的产生。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可制造出前表面侧框架体31、后表面侧框架体32和四个框架体连接件33,上述部件不经焊接而通过金属片压制件形成架结构体30。因此,则可避免由焊接所引起的热应力的产生,从而可实现架结构体30的组装措施的改进。
为利用螺栓而将电子装置或类似物如构件安装到架结构体的内部,则需要在架结构体上布置安装孔形成部。在图2所示现有技术的架结构体11中,安装孔形成部的位置是基于作为架结构体11的主要部件的顶部框架体21、底部框架体22、两个前表面侧框架体23、两个后表面侧框架体24的组装措施并且由所述部件的孔形成部的位置公差决定的。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架结构体30中,安装孔形成部的位置是在制造作为架结构体30的主要部件的前表面侧框架体31、后表面侧框架体32和四个框架体连接件33时、由安装孔形成部的位置公差决定的。这是由于前表面侧框架体31、后表面侧框架体32和四个框架体连接件33是由金属片压制件整体制作出的。这样,在将电子装置或类似物如构架安装到架结构体内部的情况下,可提高定位措施的测量精度。
此外,在不进行焊接的情况下可利用金属片压制件来制造形成架结构体30的前表面侧框架体31、后表面侧框架体32和四个框架体连接件33。因此,在不提供结合部或台阶的情况下可组装架结构体30,从而不损坏架结构体30的外观。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铆钉35被用作为将后表面侧副架件44固定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上的连接件。第二铆钉36被用作为将框架体连接件33固定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上的连接件。这样,与图2所示的现有架结构体11不同,本发明中不必使用焊接。因此,与利用焊接进行固定所用的时间相比,本发明可减少组装架结构体30所用的时间。此外,还可降低组装架结构体30所用的成本。因此可实现改进的组装。另外,对于架结构体30的组装来说,利用本发明的方式可防止产生位置间隙,从而能以较高的组装精度来组装架结构体。此外,例如由于利用了铆钉,因此,与使用螺栓相比,则可安装前表面侧主架件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和框架体连接部33而不损坏结构的外观。
另外,通过使在前表面侧主框架体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上形成的第一铆钉孔形成部35-2和第二铆钉孔形成部36-1的位置沿着X轴、Y轴、Z轴而相对于架结构体30的中心对称,则可利用通用部件来制作前表面侧主框架体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
此外,由于四个框架体连接件33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可利用通用部件,故可容易地对框架体连接件33、前表面侧主框架体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进行处理。因此,每批生产的部件的所需数目可增大,从而降低了部件的单位制造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中,用作前表面侧主架件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支撑部件的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被插配合到前表面侧主架件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中,以组装架结构体30。但是,如果不需要较高的强度,架结构体则为机器提供了强度储备,这样仅通过前表面侧主架体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和框架体连接件33就可容易地形成架结构体30,而不需要将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插配合入前表面侧主架体41(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使用前表面侧副架件42(后表面侧副架件44),因此,就可进一步降低架结构体30的重量。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一个第二实施例进行描述。在该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而省略了对它们的描述。
图13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架结构体300的透视图。图14所示为架结构体300的结构分解透视图。
如图13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架结构体300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架结构体30相同而包括:前表面侧架构件31、后表面侧架构件32、四个框架体连接件33及其他部件。
如图14所示,前表面侧架构件31包括前表面侧主架件41和前表面侧副架件42。前表面侧主架件41形成前表面侧架构件31的外形成部件。前表面侧副架件42安装在前表面侧主架件41之内,从而在前表面侧主架件41的内部形成中空的结构。前表面侧副架件42加强和支撑前表面侧主架件41。前表面侧主架件41和前表面侧副架件42通过将金属片材压制工件弯折而整体形成。同样,后表面侧架构件32包括后表面侧主架件43和后表面侧副架件44。后表面侧副架件44安装在后表面侧主架件43之内而形成中空的结构。后表面侧副架件44加强和支撑后表面侧主架件43。后表面侧主架件43和后表面侧副架件44通过将金属片材压制工件作相应的弯折而整体形成。
参考图14,在第二实施例的架结构体300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架结构体30不同,用于布置导线且为通孔的多个安装孔形成部310具有基本矩形的构造,它们在X1-X2方向上以线性的形式布置在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顶部50和底部51且在Z1-Z2方向上布置在导引部54-2处。
此外,用于布置导线且为通孔的多个安装孔形成部320具有基本矩形的构造,它们在X1-X2方向上以线性的形式布置在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顶部60和底部61的位置处。当将后表面侧副架件44插入前表面侧主架件43中时,所述孔的位置是叠置的。因此,当将后表面侧副架件44插配合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中时,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用于布置导线的孔形成部310和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用于布置导线的孔形成部320是相通的。
另外,作为导线部件的导线400布置在通过将后表面侧副架件44插入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中而形成的中空部处,该中空部在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侧表面部52的Z1-Z2方向上具有中空的结构。所布置的导线可穿过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用于布置导线的孔形成部310和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用于布置导线的孔形成部320。如图13所示,所述导线从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用于布置导线的孔形成部310处开始延伸。
在这种结构中,导线400被遮蔽住且被支撑在通过将后表面侧副架件44插入到后表面侧主架件43中而形成的中空部处,该中空部在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侧表面部52的Z1-Z2方向上具有中空的结构。因此,这样就不需要分别布置对导线400进行支撑和固定的部件。此外,在不对架结构体300的外观造成损坏的情况下可对导线400进行支撑和固定。另外,例如,即使在由地震引起了振动的情况下也可防止导线400从架结构体300内被拽出。
此外,本发明还可使导线400从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用于布置导线的孔形成部310处延伸至每个架件,即根据为架结构体300所布置的架件的数目而在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导引部54-2处形成用于布置导线的相应数目的孔形成部310。
另外,虽然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用于布置导线的孔形成部310的结构和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用于布置导线的孔形成部320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均被设置为矩形构造。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就是说,可根据布置在导线400端部的连接件(如连接器)的构造和尺寸来设置后表面侧主架件43的用于布置导线的孔形成部310的结构和尺寸及后表面侧副架件44的用于布置导线的孔形成部320的结构和尺寸。
如上所述,由于后表面侧主架件43和后表面侧副架件44是由金属片压制件整体形成的,这样就可在将指定的板件弯折之前而形成用于布置导线的孔形成部310和用于布置导线的孔形成部320。因此,这样就可以较高的测量精度而在后表面侧主架件43和后表面侧副架件44上形成具有所需结构和尺寸的孔形成部310和孔形成部320。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孔形成部310在后表面侧主架件43处形成,而孔形成部320在后表面侧副架件44处形成。但是,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内容。也可这样布置,即孔形成部310可形成于前表面侧主架件41处、而孔形成部320可形成于前表面侧副架件42处。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变更和变化。
例如,在上述内容中虽然对通讯装置所用的架结构体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不仅可适用于通讯装置所用的架结构体,而且还适用于电子机器如计算机、计算器或类似物所用的架结构体,本发明还适用于将电能供应装置施加到通讯装置和电子机器(例如,进行电弧焊所用的电池安装于其上的电能供应装置)所用装置的架结构体。
本专利申请是以于2003年3月25日申请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No.2003-083474为基础的,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作为参考而被结合使用。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所述架结构体包括:布置在架结构体的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之一处的框架体,
其中所述框架体包括通过弯折形成的主架件及通过弯折而形成的副架件,
所述副架件安装在主架件之内,
所述框架体具有中空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架件的一弯曲部与主架件的一弯曲部相接触,这样副架件加强和支撑主架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件和副架件之一通过将金属片压制件弯折而整体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件和副架件均具有矩形的构造,
布置在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的框架体通过布置在架结构体四个拐角处的多个框架体连接件相连,
所述框架体连接件安装在主架件之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件及安装在主架件之内的副架件通过第一固定部件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是铆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
其特征在于:布置在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处的框架体通过框架体连接件相连,所述框架体和框架体连接件通过第二固定部件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体连接件通过将金属片压制件弯折而整体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为铆钉。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
其特征在于:在框架体处形成用于电导线的孔形成部,
所述框架体的水平剖面为中空的平表面,
所述电导线布置在框架体之内且从所述孔形成部处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083474A JP4212939B2 (ja) | 2003-03-25 | 2003-03-25 | 機器の架構造体 |
JP083474/2003 | 2003-03-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35109A CN1535109A (zh) | 2004-10-06 |
CN1299552C true CN1299552C (zh) | 2007-02-07 |
Family
ID=32985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0530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9552C (zh) | 2003-03-25 | 2004-01-30 | 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88735B2 (zh) |
JP (1) | JP4212939B2 (zh) |
CN (1) | CN1299552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70136A1 (en) * | 2006-01-25 | 2007-07-26 | Kenny Sean T | Modular outdoor kitchen systems |
US20070175836A1 (en) * | 2006-01-27 | 2007-08-02 | Gerhard Bumeder | Frame structure |
US20090283488A1 (en) | 2008-05-19 | 2009-11-19 | Chatsworth Products, Inc. | Seismically hardened two-post electronic equipment rack |
US8901438B2 (en) | 2010-09-10 | 2014-12-02 | Chatsworth Products, Inc. | Electronic equipment cabinet structure |
EP2429272A2 (en) | 2010-09-10 | 2012-03-14 | Chatsworth Products, Inc. | Cable pass-through panel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enclosure |
US8787023B2 (en) | 2010-09-10 | 2014-07-22 | Chatsworth Products, Inc. | Rail mounting clamp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enclosure |
DE102014107168B4 (de) * | 2014-05-21 | 2016-01-07 | Knürr GmbH | Rahmengestell für Elektronik- oder Netzwerkschränke |
JP6558961B2 (ja) * | 2015-06-02 | 2019-08-14 |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機器収納用箱のフレーム構造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49723Y (zh) * | 1997-11-18 | 1999-11-17 | 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设备的机箱 |
CN2434829Y (zh) * | 2000-07-13 | 2001-06-13 | 上海贝尔有限公司 | 用于电子通讯的机柜框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72452U (zh) * | 1971-01-30 | 1972-08-28 | ||
DE7224800U (de) * | 1972-07-03 | 1972-12-07 | Siemens Ag | Gerateschrank zur Aufnahme elektrischer Gerate, insbesondere elektrischer Installationsgerät« |
JPS5248286B2 (zh) * | 1972-10-28 | 1977-12-08 | ||
JPS5617997Y2 (zh) * | 1975-05-20 | 1981-04-27 | ||
JPS5855804Y2 (ja) * | 1977-10-31 | 1983-12-21 |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 計装盤フレ−ム |
JPS5591186A (en) | 1978-12-28 | 1980-07-10 | Futaba Corp |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
JPS55178204U (zh) * | 1979-06-06 | 1980-12-20 | ||
SE448416B (sv) * | 1985-06-28 | 1987-02-16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Skap for exempelvis elektrisk utrustning |
US4715502A (en) * | 1986-02-20 | 1987-12-29 | Newton Instrument Company | Telephone equipment rack |
JP2567010B2 (ja) * | 1988-01-08 | 1996-12-2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板収納ユニットの構造 |
JPH0374116A (ja) * | 1989-08-11 | 1991-03-28 | Toshiba Corp | 耐震形閉鎖配電盤用箱体 |
JPH05201488A (ja) * | 1992-01-22 | 1993-08-10 | Hitachi Ltd | 部品収納箱及び部品収納箱用の梁部材 |
DE4336204C2 (de) * | 1993-10-23 | 1996-11-07 | Loh Kg Rittal Werk | Rahmengestell für einen Schaltschrank |
JP2592194Y2 (ja) * | 1993-12-14 | 1999-03-17 | 株式会社アイ・ライティング・システム | 安定器ケース |
JPH0897569A (ja) * | 1994-09-22 | 1996-04-12 | Ando Electric Co Ltd | 二重成形の電子機器筺体 |
JP2883033B2 (ja) | 1996-03-06 | 1999-04-19 |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電子機器用筐体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2969513B2 (ja) * | 1997-06-05 | 1999-11-02 | 株式会社坂谷工業所 | 収納箱 |
JPH11284367A (ja) * | 1998-03-27 | 1999-10-1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電子機器筐体 |
US6223908B1 (en) * | 1999-09-15 | 2001-05-01 | Homaco, Inc. | Adjustab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dual relay rack |
JP3507747B2 (ja) * | 2000-01-14 | 2004-03-15 | 磐田電工株式会社 |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製ケー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1219959A (ja) * | 2000-02-10 | 2001-08-14 | Nitto Electric Works Ltd | 電気電子機器用筐体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2001242669A (ja) * | 2000-02-28 | 2001-09-07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2002030860A (ja) * | 2000-07-14 | 2002-01-31 | Hitachi Ltd | 筐体構造 |
JP2002043767A (ja) * | 2000-07-27 | 2002-02-08 | Topre Corp | 電子機器用箱型フレーム |
JP2002223508A (ja) * | 2001-01-24 | 2002-08-09 | Dairyu Kogyo Kk | 配電用箱 |
US6814244B1 (en) * | 2001-10-17 | 2004-11-09 | Chatsworth Products, Inc. | Ramped latch closure system |
-
2003
- 2003-03-25 JP JP2003083474A patent/JP421293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1-27 US US10/766,657 patent/US718873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1-30 CN CNB2004100053096A patent/CN129955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49723Y (zh) * | 1997-11-18 | 1999-11-17 | 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设备的机箱 |
CN2434829Y (zh) * | 2000-07-13 | 2001-06-13 | 上海贝尔有限公司 | 用于电子通讯的机柜框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188735B2 (en) | 2007-03-13 |
US20040188363A1 (en) | 2004-09-30 |
JP2004296524A (ja) | 2004-10-21 |
CN1535109A (zh) | 2004-10-06 |
JP4212939B2 (ja) | 2009-0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99552C (zh) | 用于机器的架结构体 | |
CN1374829A (zh) | 电气电子机器收容柜的支架及其结合构造 | |
CN106042880A (zh) | 一种用于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包总成 | |
CN1741718A (zh) | 用于框架底板的角部加固件及具有角部加固件的显示模块 | |
CN216354505U (zh) | 一种电池包下壳体及电池装置 | |
CN1320013A (zh) | 收放电气电子机器用箱体框架构造 | |
CN1316032A (zh) | 安装粘性减震壁的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 |
CN1716707A (zh) | 直接安装接头装配结构 | |
CN204184185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及其电池包加强支架装置 | |
CN206893662U (zh) | 电池下箱体及包含其的车辆 | |
CN1080471C (zh) | 配电设备用箱体 | |
CN1246097C (zh) | 用于制造具有大致管状金属壁的结构件的方法以及结构件 | |
CN1577504A (zh) | 悬架、头万向架组件以及磁盘驱动设备 | |
JP5233218B2 (ja) | フォークリフトにおけるマスト装置 | |
CN1245860C (zh) | 电子设备 | |
CN209800364U (zh) | 电子风扇与散热器的安装结构 | |
JP350464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筐体 | |
CN201615333U (zh) | 工程机械及其拐角覆盖件 | |
CN2728167Y (zh) | 抗弹性疲乏之表面黏着弹片 | |
CN202513841U (zh) | 逆变器机箱壳体 | |
CN1443369A (zh) | 外壳器件及其中所用的接触单元 | |
CN1560895A (zh) | 电浆显示装置的支撑背板结构 | |
CN218352294U (zh) | 一种电机支架结构 | |
CN210821799U (zh) | 下边梁、动力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19412239U (zh) | 发动机盖锁钩总成、加强板总成、发动机盖总成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207 Termination date: 20120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