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2042C - 校正成像装置的调整值的方法、成像装置以及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校正成像装置的调整值的方法、成像装置以及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82042C CN1282042C CNB031597858A CN03159785A CN1282042C CN 1282042 C CN1282042 C CN 1282042C CN B031597858 A CNB031597858 A CN B031597858A CN 03159785 A CN03159785 A CN 03159785A CN 1282042 C CN1282042 C CN 128204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justed value
- image
- candidate
- adjusted
- va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0—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1/506—Reproducing the colour component signals picture-sequentially, e.g. with reproducing heads spaced apart from one another in the subscanning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Gradation (AREA)
Abstract
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多个第一基准图像。根据预定调整值在第一基准图像上形成用于要校正的校正色的多个第一校正图像。第一校正图像在预定范围内偏移。第一调整值从变化后的调整值中确定。基于基准色的第二基准图像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同时基于校正色的第二校正图像根据基于第一调整值确定的多个调整值形成。从多个候选调整值中确定具有极值的一个第二调整值。该处理重复进行,以便确定最终调整值。基于校正色的调整值被校正到所确定的最终调整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校正成像装置的预定调整值的方法,该成像装置根据该调整值形成各个单独颜色的图像,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使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以及一种用于实现该成像装置功能的记录介质。特别是,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校正形成于载体上的重合失调彩色图像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成像装置例如数字彩色复印机等对各颜色分量的输入数据进行图像处理,然后通过使色彩分量的图像层叠而形成多色图像。当色彩分量的图像在形成多色图像的过程中不重合时,在所形成的多色图像中出现彩色重合失调,这可能使图像质量变坏。特别是,在设置有用于每个色彩分量的成像部分以便提高多色成像速度的成像装置中,色彩分量的图像在各成像部分中形成,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层叠,以便形成多色图像。
在这样的成像装置中,在色彩分量图像的转印位置中通常发生不重合,从而在所形成的多色图像中引起明显的彩色重合失调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普通的成像装置对多色图像中的彩色重合失调进行色彩调整校正,以便获得精确重合的不同色彩分量图像,从而形成没有彩色重合失调的良好的多色图像。色彩调整通常通过由光学传感器检测色彩分量的成像位置离基色分量的成像位置的位移来进行。然后,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校正量,且各色彩分量的成像时间根据校正量进行调节,这样,色彩分量图像的转印位置彼此匹配。
为了确定校正量,首先介绍同时转印不同色彩分量图像,然后检测在色彩分量的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一种的方法。而且,还说明了同时转印不同色彩分量图像且测量通过层叠色彩分量而形成的多色图像的密度(density)的第二种方法。
对于第一种方法,例如已知在日本专利公开No.10-213940中公开的成像装置。在日本专利公开No.10-213940中公开的成像装置检测不同色彩分量图像的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以便根据转印位置的检测位移量来进行校正。该装置通过传感器来检测在由基色分量形成的图像以及由另外的色彩分量形成的图像之间的距离,并根据所检测的距离来确定色彩分量的图像转印位置的位移量。以便校正彩色重合失调。
对于第二种方法,已知在日本专利公开No.2000-81744中公开的成像装置。在日本专利公开No.2000-81744中公开的成像装置测量通过层叠不同色彩分量图像而形成的多色图像的密度,并校正彩色重合失调,以便该密度是当色彩分量图像精确对齐时获得的密度。这样的成像装置对于各个色彩分量重复形成多个相同形状的图像,以便提高校正精度。特别是,对于各色彩分量形成多个具有相同线性形状的图像,并通过传感器检测各多色线图像的密度,以便获得不同色彩分量的线图像的对齐状态。然后,假设当由传感器检测的多线图像的密度在预定密度范围内时,色彩分量的线图像精确对齐。然后,通过校正来进行色彩调整,这样,图像形成为精确对齐的状态。
在日本专利公开No.10-213940中公开的成像装置采用了用于检测不同色彩分量图像的转印位置的传感器,以便获得图像转印位置的位移,不过,它有这样的问题,即必须使用具有较高检测精度的传感器来检测转印位置的较小位移。色彩调整需要几微米的精度。引入这样的传感器导致成本增加。
在日本专利公开No.2000-81744中公开的成像装置需要在图像色彩调整的整个区域逐行转换调整值,以便获得使基准图像和作为调整对象的色彩分量图像完全对齐时的调整值。这需要检测在对可进行图像色彩调整范围的整个区域进行色彩校正时所采用的密度,这样的缺点是增加了色彩调整所需的时间。而且,当调整所需的时间较短时,可进行图像色彩调整的区域将不能很宽。特别是,彩色重合失调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成像装置中的温度和湿度、磨损的部件以及部件的更换。因此,除了在工厂发货时需要进行校正外,即使在交货后还必须由维护人员或用户就地进行定期校正。因此,需要发展能够简单地对彩色重合失调进行高精度校正的成像装置。
根据使用传感器来对基准图像和作为调整对象的色彩分量图像进行对齐状态密度检测的方法,传感器检测由形成于转印带上的基准图像和色彩分量图像反射的光,而且它检测从转印带自身没有形成基准图像或调整图像的部分处反射的光。在由转印带自身反射的光以及由形成图像的部分反射的光之间有很小差别。这可能引起传感器的检测精度降低,它取决于在传感器检测区域中的成像区域与未成像区域(转印带自身)的比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校正方法,它能够通过在预定范围内改变调整值以确定候选调整值,从而在更短时间内更精确地校正调整值,并能够通过逐渐减小候选调整值的数目而确定进行校正的最终调整值;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该方法的成像装置以及一种实现该成像装置功能的记录介质。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当维修人员、用户等在交货后进行色彩调整校正时,通过确定是否应当进行详细调整处理,且当确定不需要进行该详细调整处理时只通过第一调整来校正调整值,从而使该成像装置能够在更短时间内校正调整值。
本发明的校正方法是一种校正成像装置的预定调整值的方法,该成像装置根据该调整值形成各单独色彩的图像,该方法包括:第一形成步骤,即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第一基准图像,并根据通过使预定调整值在预定范围内变化而获得的值来形成基于作为校正对象的校正色的第一校正图像;第一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检测成像部分的密度的传感器所输出的密度来从变化后的调整值中确定第一调整值;中间形成步骤,即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中间基准图像,并根据多个选择的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中间校正图像,这些选择调整值与第一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传感器输出的密度从多个选择调整值中确定中间调整值;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即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确定的中间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执行步骤,即当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时,从候选中间调整值中再次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并执行中间形成步骤;最终形成步骤,即当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最终基准图像,并根据各个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最终校正图像;最终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传感器输出的密度来从候选中间调整值中确定最终调整值;以及校正步骤,即将校正色的预定调整值校正到所确定的最终调整值。
本发明的校正方法是一种校正成像装置的预定调整值的方法,该成像装置根据该调整值形成各单独色彩的图像,该方法包括:第一形成步骤,即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第一基准图像,并根据通过使预定调整值在预定范围内变化而获得的值来形成基于作为校正对象的校正色的第一校正图像;第一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检测成像部分的密度的传感器所输出的密度来从变化后的调整值中确定第一调整值;候选调整值抽取步骤,即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调整值,这些候选调整值与在预定范围内确定的第一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选择调整值抽取步骤,即从抽取的候选调整值中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中间形成步骤,即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中间基准图像,并根据抽取的选择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中间校正图像;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传感器输出的密度从多个选择调整值中确定中间调整值;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即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确定的中间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执行步骤,即当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时,通过选择调整值抽取步骤从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中再次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并重复执行各中间形成步骤、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和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的处理,直到所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变得小于预定数目;最终形成步骤,即当通过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最终基准图像,并根据各个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最终校正图像;最终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传感器输出的密度来从候选中间调整值中确定最终调整值;以及校正步骤,即将校正色的预定调整值校正到所确定的最终调整值。
本发明的成像装置是一种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各单独色彩的图像的成像装置,它包括: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成像部分的密度;以及处理器,该处理器能够执行以下操作,这些操作包括:第一形成步骤,即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第一基准图像,并根据通过使预定调整值在预定范围内变化而获得的值来形成基于作为校正对象的校正色的第一校正图像;第一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传感器所输出的密度来从变化后的调整值中确定第一调整值;候选调整值抽取步骤,即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调整值,这些候选调整值与在预定范围内确定的第一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选择调整值抽取步骤,即从抽取的候选调整值中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中间形成步骤,即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中间基准图像,并根据抽取的选择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中间校正图像;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传感器输出的密度从多个选择调整值中确定中间调整值;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即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确定的中间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执行步骤,即当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时,通过选择调整值抽取步骤从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中再次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并重复执行各中间形成步骤、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和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的处理,直到所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变得小于预定数目;最终形成步骤,即当通过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最终基准图像,并根据各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最终校正图像;最终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传感器输出的密度来从候选中间调整值中确定最终调整值;以及校正步骤,即将校正色的预定调整值校正到所确定的最终调整值。
本发明的记录介质是一种记录计算机程序的记录介质,该计算机程序用于校正成像装置的预定调整值,该成像装置根据该调整值形成各单独色彩的图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第一形成步骤,它使得计算机能够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第一基准图像,并根据通过使预定调整值在预定范围内变化而获得的值来形成基于作为校正对象的校正色的第一校正图像;第一调整值确定步骤,它使得计算机能够根据输出成像部分的密度的传感器所输出的密度来从变化后的调整值中确定第一调整值;候选调整值抽取步骤,它使得计算机能够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调整值,这些候选调整值与在预定范围内确定的第一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选择调整值抽取步骤,它使得计算机能够从抽取的候选调整值中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中间形成步骤,它使得计算机能够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中间基准图像,并根据抽取的选择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中间校正图像;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它使得计算机能够根据传感器输出的密度从多个选择调整值中确定中间调整值;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它使得计算机能够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确定的中间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执行步骤,它使得计算机能够在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时,通过选择调整值抽取步骤从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中再次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并重复执行各中间形成步骤、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和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的处理,直到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变得小于预定数目;最终形成步骤,它使得计算机能够在通过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最终基准图像,并根据各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最终校正图像;最终调整值确定步骤,它使得计算机能够根据传感器输出的密度来从候选中间调整值中确定最终调整值;以及校正步骤,它使得计算机能够将校正色的预定调整值校正到所确定的最终调整值。
在本发明中,例如诸如黑色的基准色根据预定调整值输出。因此,形成多个第一基准图像,各第一基准图像为矩形形状,宽度例如为几点(dot)。例如要进行校正的校正色,如青色根据预定调整值输出在第一基准图像上。因此,形成多个第一校正图像,各第一校正图像为矩形形状,宽度例如为几点。这里,当没有偏移(displacement)时,各第一基准图像与各第一校正图像彼此完全匹配。为了检查匹配程度,校正色的调整值在预定范围内变化。也就是,将第一校正图像形成为在预定范围内移位,并检查对齐状态。
第一调整值根据检测成像部分的密度的传感器输出的密度而从变化后的调整值中确定。特别是,与重合失调的图像相比,当第一基准图像和第一校正图像彼此完全对齐时密度有极值。因此,将输出极值时获得的调整值确定为第一调整值。
输出极值时的第一调整值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周期性出现。在调整值的整个可调整范围内(例如调整值从0至999)抽取多个候选调整值(例如90个调整值),这些候选调整值与在预定范围内确定的第一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当形成图像并对所有候选调整值进行色彩调整时,需要调整时间以及大量的显影剂。因此,根据本发明,从抽取的候选调整值中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例如7个调整值)。然后,对从候选调整值中抽取的选择值进行色彩调整。这时,基于基准色的中间基准图像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而基于校正色的中间校正图像根据抽取的选择调整值形成。因此,根据传感器输出的密度,从多个选择调整值中确定具有极值的中间调整值。
同样,具有极值的中间调整值周期性出现。因此,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确定的中间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也就是,所述多个候选中间调整值可以通过向/从确定的中间调整值加上或减去各中间基准图像和各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和的整数倍而获得。例如,当通过在中间基准图像宽度为6d且中间校正图像宽度为d时进行的色彩调整而确定的中间调整值为x时,抽取通过向/从x加上或减去宽度和“7d”的整数倍而获得的候选中间调整值“x-14d”、“x-7d”、“x”、“x+7d”、“x+14d”…。在下一次色彩调整中,校正图像通过根据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偏移而形成。然后,当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大(例如4或更大)时,再从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中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例如6个调整值)。也就是,当候选值数目仍然较高时,再次选择候选值,并重复相同的处理。重复该处理将逐渐减小候选调整值的范围。
当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例如3个),即使对所有候选调整值都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最终调整,检测所需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最终基准图像,同时根据各个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例如3个)形成基于校正色的最终校正图像。随后,根据传感器输出的密度来从候选中间调整值(例如3个调整值)中确定最终调整值。将校正色的预定调整值校正到所述确定的最终调整值。因此,与在确定第一调整值之后对所有候选调整值都形成图像以便校正的情况相比,调整所需的时间可以明显缩短,并可以防止浪费显影剂,同时提高了精度。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第一形成步骤以第一间隔形成第一基准图像,并根据通过使调整值在第一间隔范围内变化而获得的值来形成第一校正图像。
在本发明中,第一基准图像形成为有第一间隔(例如每几点),而第一校正图像通过使调整值在第一间隔范围内变化而形成。例如,每11点(4点有图像,7点没有图像)循环形成矩形形状的第一基准图像,各第一基准图像的宽度为4点。第一校正图像通过在11点范围内连续变化的调整值而形成。这时,由传感器输出的密度变化将在对齐位置显示极值。极值将以该间隔(循环)重复获得。换句话说,当确定了一个与极值相对应的第一调整值时,最终调整值的候选值周期性获得,不需要在整个调整区域内形成图像。该结构能够更高效地确定要校正的调整值,因此能在短时间内进行色彩调整。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第一形成步骤形成有相同形状的第一基准图像和第一校正图像。
在本发明中,各第一基准图像和第一校正图像形成为有相同形状。例如,每隔11点形成多个矩形图像,各矩形图像的宽度为4点。由此形成相同形状的图像,从而在各第一基准图像与各第一校正图像彼此完全对齐时,由传感器输出的密度极值显示出了明显的峰值,这能高精度地确定调整值。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中间形成步骤根据基于所述第一间隔的预定调整值来形成基于基准色的中间基准图像,并根据基于所述第一间隔的抽取的选择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中间校正图像。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当通过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最终形成步骤根据基于第一间隔的预定调整值来形成基于基准色的最终基准图像,并根据基于第一间隔的各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最终校正图像。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各第一基准图像、第一校正图像、中间基准图像、中间校正图像、最终基准图像以及最终校正图像有矩形形状,且各中间基准图像、中间校正图像、最终基准图像和最终校正图像的宽度等于第一间隔的整数倍。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抽取通过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向/从在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中确定的中间调整值加上或减去在中间形成步骤中形成的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和的整数倍而获得的多个候选中间调整值。
在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中,处理器还能够进行以下步骤:判断是否执行通过中间形成步骤进行的成像。当确定不执行通过中间形成步骤进行的成像时,校正步骤将校正色的预定调整值校正到所确定的第一调整值。
而且,在本发明中,还判断是否执行形成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也就是,判断在该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后是否还进行色彩调整。当因为维修人员、用户等利用操作单元输入不执行形成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的指令,或者交货后的成像数目未达到一定数目,从而确定不执行形成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时,只形成第一基准图像和第一校正图像,以便确定第一调整值。然后,将确定的第一调整值设定为校正色的调整值来进行校正。因此,色彩调整可以通过合适省略第二阶段以后的色彩调整而很容易地在简单维修时以较短时间完成。
通过下面对附图的详细说明,可以更清楚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和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概括表示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表示对齐检测传感器和转印带驱动辊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表示控制部分的硬件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调整值表的记录格式的解释图;
图5是表示沿子扫描方向形成的斑纹(patch)图像的解释图;
图6是表示沿子扫描方向形成的多个斑纹图像的解释图;
图7是表示密度平均值变化的特性曲线图;
图8是表示沿子扫描方向形成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解释图;
图9是表示基准斑纹图像以及当形成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时获得的图像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密度的平均值变化的特性曲线图;
图11是表示沿主扫描方向通过第一次色彩调整形成的基准线和校正线的图像的解释图;
图12是表示沿主扫描方向通过第二次色彩调整形成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解释图;
图13是表示当进行第三次色彩调整时的调整步骤的解释图;
图14是表示沿子扫描方向形成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解释图;
图15是表示沿主扫描方向通过第二次色彩调整形成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解释图;
图16是表示沿子扫描方向形成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解释图;
图17是表示沿主扫描方向通过第二次色彩调整形成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解释图;
图18A和18B是表示进行多次色彩调整的步骤的解释图;
图19是表示第一次色彩调整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20A至20C是表示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后进行的色彩调整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21A和21B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校正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控制部分的硬件结构的方框图;以及
图23A和23B是表示在进行多次色彩调整时的步骤的解释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示意图。下面的说明基于本发明的成像装置100是复印机的假定。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除了复印功能外还有传真或印刷功能的复合设备。
成像装置100包括成像站101、转印传送带单元8、对齐检测传感器21和温度和湿度传感器22,它们作为校正彩色重合失调的相关结构,如图1所示。在成像装置100中的成像站101包括四个曝光单元1a、1b、1c和1d、四个显影装置2a、2b、2c和2d、四个感光鼓3a、3b、3c和3d、四个清洁器单元4a、4b、4c和4d以及四个充电装置5a、5b、5c和5d,以便形成与黑色(K)、青色(C)、洋红色(M)和黄色(Y)这四种颜色相对于的四种潜像,它们用于形成多色图像。应当知道,上述附图标记a、b、c和d分别对应于黑色(K)、青色(C)、洋红色(M)和黄色(Y)。在下面的说明中,用于各颜色的部件可以代表性地表示为曝光单元1、显影装置2、感光鼓3、清洁器单元4和充电装置5,除非特别指定对应于特定颜色的部件。
曝光单元1是设置有激光引导部分和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或者是例如EL(场致发光)或LED(发光二极管)的写入头,其中,发光器件布置成阵列。应当知道,本实施例中的说明将以采用LSU的情况为例。曝光单元1根据调整值在一定时间响应输入的图像数据而进行曝光,以便在感光鼓3上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对于各颜色,调整值储存在调整值表中,这将在后面介绍。各颜色的图像数据根据调整值在一定时间由各曝光单元1a、1b、1c和1d进行照射。这些颜色的静电潜像进行层叠并曝光。
显影装置2通过使用各颜色的色调剂而使形成于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感光鼓3环绕成像装置100的中心部分布置,并根据输入的图像数据在它表面形成静电潜像或色调剂图像。在对形成于感光鼓3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和转印之后,清洁器单元4除去和收集残留在感光鼓3上的色调剂。充电装置5使感光鼓3的表面均匀充电至预定电势。对于充电装置5,除了抵靠感光鼓3的辊型或者刷型充电器,也可以采用不抵靠该感光鼓3的充电器类型。应当知道,在本实施例中,对采用所述充电器类型的充电装置的实例进行介绍。
转印传送带单元8布置在感光鼓3下面,包括转印辊6a、6b、6c和6d、转印带7、转印带清洁单元9、转印带驱动辊71、转印带张紧辊73以及转印带从动辊72和74。应当知道,在下面的说明中,分别对应于四种颜色的四个转印辊6a、6b、6c和6d集中表示为转印辊6。转印辊6由内部框架可旋转地支承,并与转印带驱动辊71、转印带张紧辊73以及转印带从动辊72和74配合,使得转印带7保持张紧。转印辊6有由金属杆制成的基座,该金属杆的直径为8至10mm,它的表面覆盖有导电弹性材料,例如EPDM(三元乙丙橡胶)或聚氨酯泡沫。
纸张堆垛在供纸盒10中。供纸辊16在感光鼓3旋转之前进行的旋转将供纸盒10中的纸张一张接一张地供入纸张传送通道S。供给的纸张通过供纸辊16传送给定位辊14。纸张在它们的前端抵靠定位辊14的情况下停止,该定位辊14在预定时间旋转,以便将纸张导向感光鼓3。纸张传送给成像站101,在该成像站101中,感光鼓3上的色调剂图像由施加有预定转印偏压的转印辊6转印到纸张上。转印辊6可以向纸张或转印带7均匀施加极性与色调剂的电荷极性相反的高电压,并将形成于感光鼓3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转印带7上,或转印到在附在转印带7上传送的纸张上。
转印带7由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酰胺、聚偏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合物、乙烯-四氟乙烯聚合物等,厚度为大约100μm,并布置成与感光鼓3接触。在感光鼓3上形成的各个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依次转印到转印带7上或转印到附在该转印带7上传送的纸张上,以便形成多色色调剂图像。在纸张通过定影辊3 1和32时,向具有转印图像的纸张加热和加压。这使得色调剂图像熔化并定影在纸张上。最后,具有形成图像的纸张排出到纸张排出盘33中。
转印带7的厚度为大约100μm,并形成环形膜。转印带驱动辊71、转印带张紧辊73以及转印带从动辊72和74一起使转印带7保持张紧,以便驱动该转印带7旋转。转印带清洁单元9除去和收集用于色彩调整的色调剂和用于进行控制的色调剂(它们直接转印到转印带7上)以及由于与感光鼓3接触而粘附的色调剂。因为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形成于转印带7上的斑纹图像,所以该对齐检测传感器21布置在转印带7经过成像站101之后且在转印带到达转印带清洁单元9之前的位置处。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在成像站101处形成于转印带7上的斑纹图像的密度,并输出与控制部分50的密度相对应的信号。
检测成像装置100内的温度和湿度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22布置在温度或湿度不会发生快速变化的处理部分附近。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的成像站101处,曝光单元1根据由控制部分50基于输入图像数据发出的调整值而在一定时间依次进行各颜色的曝光,因此,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3上。随后,静电潜像通过显影部分2显影形成色调剂图像,该色调剂图像再转印到转印带7上或转印到附在转印带7上传送的纸张上。转印带7在由转印带驱动辊71、转印带张紧辊73以及转印带从动辊72和74保持张紧的同时被驱动旋转。因此,各色彩分量的色调剂图像依次转印和层叠到转印带7上或转印和层叠到附在转印带7上传送的纸张上,从而形成多色色调剂图像。应当知道,当多色色调剂图像形成于转印带7上时,多色色调剂图像再被转印到纸张上。
当在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中进行色彩调整时,在上述成像站101处形成的各色彩分量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转印带7上。这里,将不同色彩分量的所有色调剂图像的基准色调剂图像(下文中称为“基准斑纹图像”)首先转印到转印带7上,然后,要进行彩色重合失调校正的另外色彩分量的色调剂图像(下文中称为“校正斑纹图像”)转印到基准斑纹图像上。尽管在本实施例中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形成于转印带7上,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色彩调整也可以通过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形成于纸张上的图像的密度来进行,该对齐检测传感器21布置在成像站101和纸张排出盘33之间。
图2是表示对齐检测传感器21和转印带驱动辊71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剖视图。转印带7由布置在转印带传送器单元8处的转印带驱动辊71驱动旋转。因此,如图2所示,当形成于转印带7上的基准斑纹图像K(黑色)和校正斑纹图像C(青色)(或者M(洋红色)或Y(黄色))到达对齐检测传感器21的位置时,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在转印带7上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密度。对齐检测传感器21向转印带7发射光线,并检测在转印带7上反射的光线,以便检测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密度。
检测的密度向控制部分50输出,该控制部分50通过曝光单元1校正曝光时间,并根据检测结果校正向感光鼓3上写入的时间。应当知道,尽管对齐检测传感器21布置成使发射光线的光发射位置和反射光线的检测位置平行于转印带7的传送方向,如图2所示,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传感器21还可以布置成使发射光线的光发射位置和反射光线的检测位置垂直于转印带7的传送方向,或者转印带7由光可透过的材料制成,同时光发射位置和光接收位置布置成彼此相对,且转印带7介于它们之间。
尽管本发明中的对齐检测传感器21具有上述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用于产生亮度或辉度信号的CCD(电荷耦合装置),只要斑纹图像可以用于检查成像的状态。应当知道,成像的处理速度为100mm/秒,因此,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进行检测的采样期为2m/秒。
图3是表示控制部分50的硬件结构的方框图。如图3所示,RAM(随机存储器)52、ROM(只读存储器)55、例如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单元54、有各种输入键例如数字键和开始键的操作单元53、产生数据和时间信息的时钟单元58、A/D转换器56以及曝光单元1通过总线57与CPU(中心处理器)51相连。
CPU51与控制部分50的各个上述硬件部分相连,以便控制它们,同时根据储存在RAM52中的控制程序52P执行各种软件功能。显示单元54是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用于显示本发明的成像装置100的工作状态。操作单元53提供有操作本发明的成像装置100所需的字母键、数字键、短拨号键、单触拨号键、各种功能键等。应当知道,接触面板系统也可以用于显示单元54,以便代替操作单元53的各种键的一部分或全部。
表示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密度的电信号在A/D转换器56处被转变成例如8位256级的数字信号,该数字信号输出给CPU51。由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闪存等形成的RAM52暂时储存在执行软件时产生的数据。而且,调整值表52T安装在RAM52中。
图4是表示调整值表52T的记录格式的解释图。储存的调整值用于各颜色的各曝光单元1a至1d。调整值由点表示,对应于曝光时间(msec)。0至99点的值用于表示曝光时间。在所示实例中,储存的调整值0用于黑色曝光单元1a,而储存的调整值11用于青色曝光单元1b。同样,用于洋红色曝光单元1c和黄色曝光单元1d的调整值也预先储存。当假设与调整值0相对应的曝光时间为时间T0时,与调整值11相对应的曝光时间是T0+ΔT11(msec),其中ΔT11(msec)是延迟。因此,CPU51参考调整值表52T来控制曝光单元1a至1d,从而在驱动黑色曝光单元1a后ΔT11(msec)时驱动曝光单元1b。调整值一个颜色接一个颜色地储存,并通过本发明的颜色校正来校正至最佳值。例如当调整值通过校正转变一个并假定为10时,CPU51在T0(msec)时驱动曝光单元1a,然后在T0+ΔT11(msec)时驱动曝光单元1b,从而,与上述实例相比,青色图像形成为偏离1点的位置处。应当知道,调整值表52T不仅储存沿子扫描方向的调整值,如图4所示,还储存沿主扫描方面的调整值(未示出)。不过,确定实际曝光时间也要考虑到与在基准曝光单元和要校正的曝光单元之间的距离相对应的时间。(因为对于要校正的各曝光单元,时间固定在预定值,所以与该值相对应的时间并不在这里介绍。)
下面将详细介绍具有上述结构的成像装置100的色彩调整方法。本实施例的色彩调整方法包括第一次色彩调整和第二次色彩调整。在本实施例中,介绍了这样的实例,其中,K(黑色)色调剂图像用作基准斑纹图像,同时C(青色)色调剂图像用作校正斑纹图像,且沿转印带7的传送方向,色彩调整范围延续到99点(线)(起始位置设置为0点,结束位置设置为99点)。应当知道,任何颜色都可以用于基准斑纹图像或校正斑纹图像的色调剂图像,并不特别限制于这里所述的颜色。此外,当落在可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的范围内时,色彩调整范围并不特别限制。
本发明的成像装置100通过形成包括多个沿与转印带7的传送方向(下文中称为“子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下文中称为“主扫描方向”)的线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而进行色彩调整。图5表示了沿子扫描方向形成的斑纹图像的解释图。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如图5所示,例如成像图形的节距(第一间隔(m+n))设置成11点,包括4点的线宽n和7点的线间距m,从而在转印带7上形成基准斑纹图像(下文中称为“基准线”)(图5中的斑纹K)。在形成基准线后,再形成线宽n和线间距m与基准线相同的校正斑纹图像(下文中称为“校正线”)。应当知道,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的图像为600dpi。
随后,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在转印带7上形成的基准线和校正线的密度。图6是表示沿子扫描方向形成的多个斑纹图像的解释图。对齐检测传感器21在传感器可读范围D内检测基准线和校正线的密度,如图6所示(表示形成于转印带7上的图像)。在本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可读范围D的直径为大约10mm,从而允许有由于由细小(小)振动等引起的彩色重合失调而产生的平均检测误差。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形成包括在一个条件下的几十个图像的一组图像。多组图像在各种其它条件下形成。
在转印带7上的基准线和校正线的密度变化取决于在转印带7上的基准线和校正线的对齐状态。这意味着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的反射光的检测值根据基准线和校正线的对齐状态而变化。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的密度结果根据形成于转印带7表面上的基准线和校正线区域而变化。即,当基准线完全与校正线对齐时该区域最小,由基准线和校正线所吸收的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发射的光量减小,而由转印带7反射的光线增加到最大,从而导致输出增大的密度值。这不包括转印带7透明的情况。
当执行这样的色彩校正程序时,CPU51参考调整值表52T,并根据预定调整值(例如0)形成基准线图像,同时根据预定调整值(例如11)形成校正线图像。形成多个(例如100个)基准线和校正线,如图6所示。随后,CPU51以2msec的采样周期来测量密度,并将结果储存在RAM52中。当经过预定时间段后,获得储存密度的平均值,并储存在RAM52中。尽管在本实施例中采样进行多次,以便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多个密度数据,并获得它们的平均值,以便提高测量精度,而对每个调整值,也可以只进行一次采样,以对输出进行比较。
然后,如下所述执行调整值的改变处理。CPU51通过增加在调整值表52T中基于校正色的调整值而形成校正线(图5中的Q2)。即使进行变化,也类似地测量密度数据,并使平均密度通过与调整值的信息相联系而储存在RAM52中。对与预定节距数相对应的点的数目(m+n点:11点)进行这样的处理。
下面将参考图6进一步详细介绍上述处理。当基准线和校正线彼此完全对齐时,储存在RAM52中的平均密度为极值。这表示在平均值为最大值(或在使用透明转印带时为最小值)的状态下进行成像能使基准线与校正线完全对齐。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次色彩调整通过获得平均密度极值来进行色彩调整,应当知道,当基准线与校正线完全对齐时可以获得极值。
因为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非透明黑转印带7,当基准线完全与校正线对齐时,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平均密度为最大值。因此,形成于基准线图像上的校正线改变任意时间都将改变基准线和校正线的对齐状态。对于各个状态都获得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平均密度,并因此获得该平均密度的最大值。
特别是,如前所述,如果在有多条线,每条线的线宽n为4点,且线间距m为7点时,基准线和校正线完全彼此对齐,那么这时基准线完全由校正线覆盖,如图6中Q1所示。因此,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重复图像的密度,每个有4点的线宽,即线宽为4点的基准线与线宽为4点的校正线彼此对齐,且线间距为7点。
下面假定校正线沿垂直于主扫描方向的方向(沿子扫描方向)从形成基准线的位置偏离1点(+1点的位移)。这时,基准线并不由校正线完全覆盖,从而导致重合失调,如图5中Q2所示。因此,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到5点线宽,即基准线的4点线宽加4点的校正线的1点的偏移部分,且线间距为6点。换句话说,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的重复图像的密度为具有由基准线和校正线形成的5点线宽,且线间距为6点。
这样,当校正线沿垂直于主扫描方向的方向从由Q1表示的状态开始逐点变化时,基准线和校正线的对齐状态改变,如图5和6中Q1至Q12所示。当从Q1状态位移+11时,重新出现线宽为4点和线间距为7点,再次表示基准线与校正线完全对齐。也就是,当校正线偏移11点时的状态与校正线在偏移前的状态相同,每次校正线偏移11点时都重复该情况。因此,当从预定状态(例如,可色彩调整范围的中点,当可调整范围为“0”至“99”时,中点为“50”)开始逐点变化之后使位移达到19点时,将结束基准线和校正线的产生和检测。也就是,在基准线上形成十一种校正线(调整值:50-60),其对于各层叠的线检测密度。即使密度的检测在12点(调整值“61”)、13点(调整值“62”)......进行,同样的平均密度周期性输出。因此,在测量一个周期后停止处理。
因此,第一次色彩调整在十一种状态下进行(在可色彩调整范围的11点调整范围内),以便判断曝光时间的候选调整值,在该时间,基准色分量图像和要调整(校正)的另一色彩分量图像彼此完全对齐。
图7是表示平均密度的变化的特征曲线图,表示了实际检测的输出值的平均值曲线实例。在图7中,垂直轴表示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值(电压V)的平均值。水平轴表示点单位的调整值。图7是当校正颜色的调整值变化预定节距(11点的第一间隔)时获得的平均密度的特征变化曲线,其中校正颜色的预定调整值设置为基准点。当基准线和校正线彼此完全对齐时(图7中的“潜在的匹配点”),平均密度达到最大。(因为在本例中初始状态为移动-1点,所以当移动1点时,基准线和校正线可能彼此对齐。当初始值假定为“50”时,是移动-1点的状态,“51”是获得潜在对齐的调整值)。
当调整值进一步变化时特性周期性变化,另外在偏移+11点(调整值“62”)、+22点(调整值“73”)、+33点(调整值“84”)、+44点(调整值“95”)、-11点(调整值“40”)、-22点(调整值“29”)、-33点(调整值“18”)、-44点(调整值“7”)出现极值。这九个点中的一个是真正匹配状态。在该阶段,可以预计真正匹配点的候选点。因为彩色重合失调在工厂发货时特别重要,第一次达到极值的调整值(在上述实施例中为50)是真正调整值的可能性较低。
根据本发明,色彩调整进行几次,即在第一次色彩调整后进行第二次色彩调整、第三次色彩调整......第n次色彩调整。下面介绍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后只进行第二次色彩调整的实例。
进行第二次色彩调整以便从由第一次色彩调整确定的候选调整值(第一调整值)中确定一个调整值(第二调整值)。第二次色彩调整用于获得真正匹配点的调整值,在该真正匹配点,基准色分量图像和要调整(校正)的另一色彩分量图像完全彼此对齐,该真正匹配点即从由第一次色彩调整获得的调整值(“51”)以及可从该调整值获得的候选调整值中选择的点。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曝光单元1根据通过第一次色彩调整获得的最大调整值的时间而进行曝光,以便写入感光鼓3上,从而在转印带7上形成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
这里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根据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采用的节距(第一间隔)而形成。特别是,将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的基准线和校正线的一个节距的点数d(d=m+n)作为基准。也就是基准斑纹图像的线宽设置成8倍点数d,基准斑纹图像的线间距设置为d,而校正斑纹图像的线宽设置为d,校正斑纹图像的线间距设置为8倍点数d。
下面进一步详细上面上述实例。当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n是4点,m是7点时,基准斑纹图像的线宽8d为88点,线间距d为11点,而校正斑纹图像的线宽为11点,线间距8d为88点。这样,当设置为8倍点数d时,基准斑纹图像的线宽为88点,从而导致色彩调整范围为d+8d,即0-99点。通过增加或减小该8倍,色彩调整范围可以缩小或变大。尽管在本实施例中,等于曝光时间(T0+ΔTi)的调整值表示成范围为0-99,但是并不局限于此,调整值例如可以在0和110点的范围内进行调节。
这样,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各基准斑纹图像的线宽(8d)以及校正斑纹图像的线宽(8d)可以根据色彩调整的范围进行设置。也就是,可以设置成使基准斑纹图像或校正斑纹图像的成像图形的节距对应于色彩调整所需范围的点数。
当进行第二次色彩调整时,CPU51根据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使用的节距(第一间隔:11)来确定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线宽和线间距。然后,对于基准斑纹图像,通过将储存在调整值表52T的曝光单元1a区域内的调整值(0)设置成曝光时间而开始成像。对于校正斑纹图像,首先确定根据第一调整值(51)和第一间隔(11)而确定的多个候选调整值(7、18、29、40、51、62、73、84和95),并将其储存在RAM52中。然后通过基于该多个调整值的曝光时间而形成校正斑纹图像。校正斑纹图像通过逐个d点移位而形成,并测量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密度。
图8是表示沿子扫描方向形成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解释图。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形成位置设置成这样,即当基准色分量图像的位置与要调整(校正)的另一色彩分量图像的位置完全匹配时,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形成位置完全彼此偏离。因此,如图8中q1所示,当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到校正斑纹图像形成于基准斑纹图像之间的间隙中的状态时,即当检测到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彼此连续连接的状态(沿子扫描方向在转印带7上没有形成间距的状态)时所获得的调整值是真正匹配点的调整值。
另一方面,当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形成位置并不完全对齐,而是偏离q1状态时,校正斑纹图像形成于基准斑纹图像上,如图8中的q2-q9所示。这意味着所获得的调整值用于使基准色分量图像与要调整(校正)的另一色彩分量图像重合失调的状态,而不是对应于真正匹配点。
图9是表示当形成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时所获得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解释图。K斑纹表示了当只形成基准斑纹图像时的图像,而其余表示了对于变化的调整值,分别叠置在基准斑纹图像上的校正斑纹图像。各校正线从q1状态开始逐个d点移位,以便使基准斑纹图像上的校正斑纹图像连续运动到q9状态。变化更多的点将周期性地再次形成与q1-q9相同的图像(未示出)。这将超出色彩调整的范围,因此,对9种偏移图像图形q1-q9进行图像密度检测。
因为用于本发明的转印带7为黑色(不透明),因此,当基准斑纹图像或校正斑纹图像所覆盖的区域增大时,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的值将更小。因此,如图8和9中的q1所示校正斑纹图像形成于基准斑纹图像之间的空间中时的检测值低于当如图8和9中的q2-q9所示校正斑纹图像形成于基准斑纹图像上时的检测值。换句话说,当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形成位置彼此匹配时,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密度将为最小值。
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形成于转印带7上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密度。如图8所示,对齐检测传感器21在传感器可读范围D内检测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密度。在本实施例中的传感器可读范围D的直径为大约10mm,并且能平均由于由细小(小)振动等引起的彩色重合失调而产生的检测误差。几十个基准斑纹图像和几十校正斑纹图像形成在一个条件下的一组图像。多组图像在各种其它条件下形成。
根据由CPU51发出的指令,对于特定时间形成如图8中所示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CPU51测量在采样周期为2msec时的密度,并将结果储存在RAM52中。当预定时间过去后,获得储存的密度的平均值,并储存在RAM52中。应当知道,在本实施例中,从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密度数据的采样将进行多次(大约130次),并获得它们的平均值,以便提高测量精度。不过,对于每个调整值,也可以只进行一次采样,并可以比较输出值。在上述处理中,随着对调整值的变化进行采样,平均密度通过使它与各调整值相关联而储存在RAM52中。
图10是表示密度平均值变化的特征曲线图,表示了实际检测的平均输出值的曲线实例。在图10中,垂直轴表示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平均输出值(电压V)。水平轴表示点单位的调整值。图10是通过使校正颜色的调整值逐个d点变化而获得的平均密度的特征变化曲线。如图10所示,当形成基准斑纹图像的位置与形成校正斑纹图像的位置彼此匹配时(图中的“真正匹配点”),密度平均值为最小值。在图10中,对于-5d的调整值为“7”,对于-4d的调整值为“18”,对于-3d的调整值为“29”,对于-2d的调整值为“40”,对于-d的调整值为“51”,对于匹配点的调整值为“62”,对于+d的调整值为“73”,对于+2d的调整值为“84”,对于+3d的调整值为“95”,当调整值为“51”时可获得最小平均值。该调整值“51”是可以使基准色分量图像与要调整(校正)的色彩分量图像真正匹配的调整值(对应于q1的调整值)。因此,当由进行调整(校正)的曝光单元1进行曝光的时间调整为使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平均密度最小时,基准色分量图像和要调整(校正)的色彩分量图像彼此完全对齐,从而能够在没有彩色重合失调的情况下形成多色图像。
这样,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对于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每种对齐状态都获得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检测的平均密度。然后,利用当校正斑纹图像和基准斑纹图像的形成位置不交叠时平均密度最小的事实,从而通过设置曝光单元1的曝光时间的调整值进行色彩调整,这样,从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平均密度达到最小值。
通过如上述进行两次色彩调整,曝光单元1的曝光时间,即要调整(校正)的色彩分量图像的时间形成为使基准色分量图像与目标色彩分量图像完全对齐,并能够从很宽范围的色彩调整中进行调整(校正)。而且,第二次色彩调整从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其它不同对齐状态中检测无交叠的状态,该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具有根据第一次色彩调整获得的第一间隔而设置的矩形图像图形。因此,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获得的校正值可以从色彩调整的狭窄范围内预测(在11个状态下的11点范围),而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获得的校正值可以从第一调整中预测的值中来进行预测,这时色彩调整的范围将很宽(在9个状态下的99点范围)。
因此,只通过在20个状态(即20次,20种类型)下形成偏移的校正斑纹图像,并与基准斑纹图像比较,且通过测量各组图像的密度,就可以在99点的较宽范围内进行色彩调整。这能够高效和很容易在宽范围内进行色彩调整,还能够非常精确地进行色彩调整。尽管在图像站对要调整(校正)的各色彩分量都进行色彩调整处理,但是这里只对一个颜色进行说明。对于各C、M和Y,在将K设置成基准色的情况下进行的色彩调整。
尽管在上述说明中,通过将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线方向设置成沿子扫描方向来进行色彩调整,但是也可以与沿子扫描方向的情况一样,对沿主扫描方向(与子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进行色彩调整,因为彩色重合失调也可能沿主扫描方向发生。
图11是表示由第一次色彩调整形成的、沿主扫描方向的基准线和校正线的图像的解释图。其中,如图11所示,首先,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形成校正线,并使校正线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在形成图像的节距范围内移动,并寻找使基准斑纹图像与校正斑纹图像完全对齐的状态。在本例中,P1至P11中的P1表示了完全对齐。
图12是表示由第二次色彩调整形成的、沿主扫描方向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解释图。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各校正斑纹图像偏移成像图形的节距,并寻找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形成位置并不交叠时的状态。通过该色彩调整,获得使基准色分量图像和要调整(校正)的色彩分量图像沿主扫描方向彼此完全对齐时的曝光时间,并进行调整(校正)。
应当知道,并不需要对主扫描方向和子扫描方向都进行色彩调整,而是只对一个方向进行。因此,彩色重合失调的校正可以根据需要沿子扫描方向和主扫描方向中的一个或两个来进行,从而获得很好的图像质量。而且,所用的斑纹图像并不局限于实施例中所述的线图形。可以形成平行于子扫描方向的线以及平行于主扫描方向的线,并可以使用所形成的十字形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来进行色彩调整。
不过,当只进行两次色彩调整就完成调整时,如图8所示,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需要十一次调整,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需要9次调整。在本实施例中,色彩调整的可调整范围较窄,即从0至99点。这使得调整次数较少,即20次。不过,当分辨率增加到0-999点时,需要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进行11次调节以及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进行90次调节,即总共需要101次调节。这将需要更多次的调节,也将导致浪费显影剂。而且,如图8所示,当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校正斑纹图像(d点)和没有形成校正图像的转印带7部分(d点)与基准斑纹图像(8d点)之间的比例较低时,不会出现可能引起检测误差的明显极值。因此,下面将介绍进行几次(三次或更多次)色彩调整的步骤,以便缩短调整所需时间,并提高检测精度。
图13是表示当进行第三次色彩调整时的调整过程的解释图。图13(a)、13(b)和13(c)分别表示了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次色彩调整中获得的图像。在进行第一、第二和第三次色彩调整的实例中,第二次色彩调整将称为新第二次色彩调整,以便使本实例与只进行第一和第二次色彩调整的前述实施例明显分开。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将假设真正调整值为“65”。
根据本发明,对图13(a)中由实线包围的区域进行前述第一次色彩调整。该调整发现第一调整值为“54”。包括该“54”且还包括“10”、“21”、“32”、“43”、“65”、“76”、“87”和“98”的9个调整值是候选调整值。第一次色彩调整以与上述相同的方法进行。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可获得第一调整值为“54”(极值)。然后”确定与该第一调整值有周期关系的候选调整值”即在每第一间隔±“11”时周期性具有有极值的候选调整值”例如“10”、“21”、“32”、“43”、“65”、“76”、“87”和“98”。
然后,进行新的第二次色彩调整以代替上述第二次色彩调整,随后进行第三次色彩调整。图14是表示沿子扫描方向形成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解释图,而图15是表示通过第二次色彩调整形成的、沿主扫描方向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解释图。在新的第二次色彩调整中,如图14(子扫描方向)和图15(主扫描方向)中所示,各校正斑纹图像的位移量设置为第一间隔n+m=d,即11点。在新的第二次色彩调整中,一个节距(重复单元)设置为4d点,它是第一间隔的整数倍。然后,新检测图形用于使测量区域变窄,从而获得下一个预计值。在新检测图形中,多个3d(33点)的基准线形成为有4d(44点)节距(基准线的宽度为3d,而没有形成线的部分的宽度为d)。也就是,当重复单元设置成节距4d时,各基准线形成为宽度为3d。然后,形成多个校正线,各校正线的宽度为d(11点),且节距为4d(各校正线的宽度为d,同时没有形成线的部分的宽度为3d)。也就是,重复单元设置成节距为4d,各校正线形成为宽度为d。
CPU51从候选调整值“10”、“21”、“32”、“43”、“54”、“65”、“76”、“87”和“98”中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也就是,调整并不对于全部调整值(9个调整值)进行,而是抽取预定数目进行,例如四个调整值作为选择调整值。在本实施例中,抽取的调整值是“21”、“32”、“43”和“54”。然后,CPU51根据预定调整值而输出宽度为3d点且节距为4d点的基准色,以便形成中间基准图像(基准线)。CPU51还根据选择的调整值(“21”、“32”、“43”和“54”)输出宽度为d点且节距为4d点的校正色,以便形成中间校正图像(校正线)。
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对通过使形成校正线的时间逐个d点变化而形成的、总共四种状态的新检测图形进行密度测量。作为这四种状态的密度测量结果而获得的极值(电路也可以设置成使极值为最大值,尽管在上述说明中为最小值)设置成中间调整值(第二潜在的匹配点)(图13中的“21”)。
在新的检测图形中,当校正线与基准线对齐时,即换句话说,当显示没有图像的转印带7表面时,形成于转印带7上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区域与转印带7的表面积之间的比例为每节距3∶1。因此,转印带7的表面比例可以制成为比前述检测图形更大。因此,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在校正斑纹图像与基准斑纹图像对齐的情况以及它们并不彼此对齐的情况之间的差别可以增大。特别是,在中间调整值(第二潜在的匹配点“21”)获得的对齐检测传感器21的输出与在其它调整值获得的对齐检测传感器21的输出之间的差别V2近似为0.3V。因此,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检测精度可以通过将调整范围限制在预定范围而提高。
新的第二次色彩调整可以发现,最佳候选调整值是中间调整值“21”和与该中间调整值成周期关系的值“65”。因此,候选的调整值显然在用于新的第二次色彩调整的每节距(±44点)处出现,该节距等于第一间隔(11点)的整数倍。另外将对获得上述循环(周期)数的方法进行描述。首先,读出用于前述色彩调整的节距Pi-1。在本实例中,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的节距P1为11,而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的节距P2为4d(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的中间基准图像的宽度3d+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d=4d=44)。循环数通过节距Pi/d×节距Pi-1来计算,在上述实例中为4d/d×11=44。这里,候选中间调整值通过加减“44”的整数倍而进行抽取,即在可调整范围“0”-“99”内离中间调整值65为计算的循环数(步骤S215)。这抽取了两个候选中间调整值“21”和“65”。这意味着当形成宽度为3d且节距为4d的中间基准图像,且确定了具有极值的中间调整值“21”时,极值周期出现(每44点),从而可以抽取其它调整值。也就是,...“-67”、“-23”、“21”、“65”、“109”...为候选值。其中,抽取落在“0”-“99”范围内的“21”和“65”。这是中间调整值的最终候选值。然后,确定最终调整值(第三次色彩调整)。应当知道,当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例如小于3个),例如该候选中间调整值为“21”和“65”时,确定最终调整值。不过,当候选值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时,重复色彩调整,再从候选值中选择调整值,直到候选值数目降低至小于预定数目。
如图13(c)所示,在第三次色彩调整中,CPU51根据预定调整值而输出宽度为2d点且节距为3d点的基准色,以便形成最终基准图像(基准线)。CPU51还根据抽取的各候选中间调整值“21”和“65”输出宽度为d点且节距为3d点的校正色,以便形成最终的校正图像(校正线)。应当知道,在从第二次色彩调整以下的处理中,当确定候选中间调整值时,可以获得将形成的各中间基准图像、中间校正图像、最终基准图像和最终校正图像的节距,原则上可通过用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乘以第一间隔d来获得。在本例中,第二次色彩调整中的节距为4d。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也可以为5d、6d等。应当知道,当节距是循环数的公因数时,即使根据候选中间调整值输出校正色以形成校正图像,基准图像和校正图像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保持不变。这使得不能从候选调整值中抽取一个调整值。因此,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以下,当确定候选中间调整值时,所形成的各中间基准图像、中间校正图像、最终基准图像和最终校正图像的节距原则上通过使第一间隔d与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相乘而获得。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该值为4d。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它也可以为5d、6d等。应当知道,节距优选是设置为不同于循环数的公因数的数字。在图13中所示的实例中,因为在第三实施例中循环数为44,因此节距不能为公因数2d(22),而应当为3d。
图16是表示沿子扫描方向形成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解释图,而图17是表示沿主扫描方向通过第二次色彩调整形成的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解释图。对于本检测图形,如图16(子扫描方向)和图17(主扫描方向)所示,宽度分别为2d(22点)的多个基准线形成为节距为3d(33点)(重复形成宽度为2d的基准线以及宽度为d的无线部分)。也就是,当一个重复单元设置成节距3d时,各基准线形成为宽度为2d。然后,宽度分别为d(11点)的多个校正线形成为节距为3d(重复形成宽度为d的基准线以及宽度为2d的无线部分)。也就是,当重复单元设置成节距3d时,各校正线形成为宽度为1d。
这样形成的各基准线和校正线通过对齐检测传感器21测量它们的密度。对于这两种状态下的总的密度测量结果,这里获得的极值是作为最终调整值的真正匹配点(“65”)。在第三次色彩调整中,当校正线与基准线对齐时,在转印带7上形成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的区域与转印带7的表面积之间的比例为每节距2∶1。因此,转印带7的表面的比例可以高于上述检测图形情况。因此,在校正斑纹图像与基准斑纹图像完全对齐时对齐检测传感器21的输出与在它们没有彼此对齐时对齐检测传感器21的输出之间的差别可以增大。特别是,在真正匹配点(“65“)处获得的对齐检测传感器21的输出与在其它点获得的对齐检测传感器21的输出之间的差别V3近似为0.3V。
如上所述,通过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后进行几次调整,调整的数目从9减小到6,如图13所示,并明显出现极值,从而提高了检测精度。在上述实例中,因为可调整范围设置在0和99之间,因此调整数目并未明显减少。不过,当可调整范围变宽时,根据本发明的调整方法有更大的效果。下面将简要介绍可调整范围在0和999之间的实例。
图18A和18B是表示在进行几次色彩调整时的步骤的解释图。在本例中,假设调整值可以在0点和999点之间的范围内调整,最终调整值(真正匹配点)是“65”。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对于整个可调整范围“0”-“999”的预定范围形成图像。例如,在上述实例中(见图13),图像形成于“45”-“55”的调整值范围内。CPU51根据预定调整值输出基准斑纹图像,各基准斑纹图像的宽度为4点,第一间隔d=11点(4点形成基准斑纹图像,且7点并不形成基准斑纹图像),从而在转印带7上形成图像。同样,CPU51通过将调整值首先设置成“45”而输出校正斑纹图像,各校正斑纹图像的宽度为4点,第一间隔d=11点(4点形成校正斑纹图像,且7点并不形成校正斑纹图像),从而在转印带7上形成图像。CPU51将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平均密度储存在RAM52中。对于调整值“46”至“55”也同样进行,以便确定在RAM52中储存的平均密度有极值时的调整值(第一调整值:54)。
CPU51在可调整范围“0”至“999”中抽取多个候选调整值,这些候选调整值与确定的第一调整值“54”成周期关系。特别是,从第一调整值“54”开始以第一间隔d=11为周期循环而出现的这些调整值在可调整范围“0”至“999”中抽取。在本实例中,如图18A所示,这些值“10”、“21”、“32”、“43”、“54”、“65”、“76”、“87”、“98”、“109”...、“956”、“967”、“978”和“989”表示为从第一调整值“54”开始±11。在本实例中,候选调整值的数目为90个。
这里,CPU51从90个候选调整值中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以便前进到第二次色彩调整。例如,从90个调整值中抽取7个连续选择的调整值“98”、“109”、“120”、“131”、“142”、“153”以及“164”。应该知道,选择调整值的数目不局限于7个,而可以例如为10个。CPU51根据所抽取的选择调整值“98”、“109”、“120”、“131”、“142”、“153”以及“164”形成中间校正图像。
CPU51根据预定调整值而输出中间基准图像,各中间基准图像的宽度为6d(d=11点)点,同时节距为7d点(6d点形成基准斑纹图像,d点不形成基准斑纹图像),即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同样,CPU51通过首先将调整值设置为“98”而输出中间校正图像,各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为d点,同时节距为7d点(d点形成校正斑纹图像,6d点不形成校正斑纹图像),即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CPU51将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平均密度储存在RAM52中。对于其它选择的调整值“109”、“120”、“131”、“142”、“153”和“164”也同样进行,以便确定在RAM52中储存的平均密度为极值时的调整值(中间调整值:142)。
CPU51在可调整范围“0”至“999”中抽取多个候选调整值,这些候选调整值与确定的中间调整值“142”成周期关系。也就是,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极值在每隔77点出现,该77点是通过使第一次色彩调整中的节距(Pi-1=11)与7d(各中间基准图像的宽度和各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的和)除以d的结果相乘(7d/d×Pi-1=77)而获得,该7d是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的节距数。因此,确定了13个候选中间调整值“65”、“142”、“219”、“296”、“373”、“450”、“527”、“604”、“681”、“758”、“835”、“912”以及“989”。
这里,假设在第一次色彩调整后只需要进行一次色彩调整来完成色彩调整处理,必须在节距为90d点的情况下形成各宽度为89d点的基准斑纹图像。相反,校正斑纹图像应当形成为宽度为d点,且节距为90d。在这样的实例中,形成基准斑纹图像的比例极高(基准斑纹图像:校正斑纹图像=89∶1)。因此,难以看到由对齐传感器输出的平均密度的差别,这导致不能检测极值,从而降低检测精度。而且,应当知道,对于90个调整值都必须进行89d点(979点)成像,也导致浪费调整时间和显影剂。
在本发明中,判断在第一次色彩调整后进行的色彩调整中确定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是否为预定值或更少(例如四个或更少)。在本例中,因为还存在13个调整值,因此再通过在如上所述过程中选择调整值来进行中间色彩调整。CPU51从候选中间调整值“65”、“142”、“219”、“296”、“373”、“450”、“527”、“604”、“681”、“758”、“835”、“912”以及“989”中抽取预定数目(例如6个)的值来作为选择调整值。
例如,从这13个调整值中抽取6个连续的选择调整值“219”、“296”、“373”、“450”、“527”和“604”。应当知道,选择的调整值的数目并不局限于6个,而是也可以例如为5个。CPU51根据抽取的选择调整值“219”、“296”、“373”、“450”、“527”和“604”形成中间校正图像。
CPU51根据预定调整值而输出中间基准图像,各中间基准图像的宽度为5d(d=11点)点,同时节距为6d点(5d点形成基准斑纹图像,d点不形成基准斑纹图像),即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同样,CPU51通过首先将调整值设置为“219”而输出中间校正图像,各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为d点,同时节距为6d点(d点形成校正斑纹图像,5d点不形成校正斑纹图像),即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CPU51将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平均密度储存在RAM52中。对于其它选择的调整值“296”、“373”、“450”、“527”和“604”也同样进行,以便确定在RAM52中储存的平均密度为极值时的调整值(中间调整值:527)。应当知道,尽管在本实例中宽度5d和节距6d用于在第三次色彩调整中形成的中间基准图像,但是它们并不局限于此,中间基准图像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宽度为7d,且节距为8d。
CPU51在可调整范围“0”至“999”中抽取多个候选调整值,这些候选调整值与确定的中间调整值“527”成周期关系。也就是,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极值在每隔462点出现,该462点是通过使第二次色彩调整中的节距数7d(Pi-1=77点)与在第三次色彩调整中的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的节距6d(中间基准图像的宽度和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的和)除以d的结果相乘(每“6d/d×Pi-1=462”点)而获得。因此,确定了3个候选中间调整值“65”、“527”以及“989”。
当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降低至低于预定数目时,CPU51进行最终色彩调整。在最终阶段,对于所有候选中间调整值进行色彩调整。在本实例中,对于所有三个候选中间调整值“65”、“527”和“989”都进行成像。最终基准图像和最终校正图像的节距原则上可以为3d,该3d通过使最终调整值数目“3”乘以d获得。不过,3d(33)是循环数“462”的公因数,因此采用5d(55),以防止所述数字是公因数。CPU51根据预定调整值而输出最终基准图像,各最终基准图像的宽度为4d(d=11点)点,同时节距为5d点(4d点形成基准斑纹图像,d点不形成基准斑纹图像),即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同样,CPU51通过首先将调整值设置为“65”而输出最终校正图像,各最终校正图像的宽度为d点,同时节距为5d点(d点形成校正斑纹图像,4d点不形成校正斑纹图像),即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CPU51将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平均密度储存在RAM52中。
对其它选择调整值“527”和“989”也同样进行,以便确定当储存在RAM52中的平均密度达到极值时的调整值(最终调整值:65)。这样,通过只对特定范围内的抽取调整值进行色彩调整,并逐渐使调整值的范围变窄,直到候选调整值的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少,从而可以明显缩短了调整时间。当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后只进行一次调整时,必须对101个调整值进行色彩调整。不过,通过如本实例所述在第一次色彩调整后进行多次色彩调整,可以只对27个调整值进行色彩调整以获得结果。
下面将利用流程图介绍本发明的校正处理步骤。应当知道,在下面的说明中,假设色彩调整范围为0-999点,真正匹配的调整值为“65”,如上所述。而且,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斑纹图像的节距(第一间隔)设置为11点,基准斑纹图像和校正斑纹图像都是线宽为4点,线间距为7点。
图19是表示第一次色彩调整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首先,CPU51确定在校正色的色彩调整范围中的任意位置作为开始的调整值A,并将该值A储存在RAM52中(步骤S11)。应当知道,储存在RAM52中的A=50为缺省调整值。这里,调整值指代用于成像站中的曝光单元1的曝光时间的调整值,该成像站形成校正斑纹图像。
CPU51进行从在开始时的调整值A中减去5的处理(步骤S12)。因此,当A的初始值为“50”时,它将为“45”。应当知道,进行减法之后的调整值储存在RAM52中。然后,CPU51参考调整值表52T,以便读出基于基准色的调整值,并在根据调整值的曝光时间进行曝光,以便形成基准色的基准线图像。CPU51还读出已经进行减法并储存在RAM52中的调整值A“45”,,并在根据调整值A的曝光时间进行曝光,以便形成校正色的校正线图像(步骤S13)。因此,在与偏离基于缺省调整值A(50)形成的校正线的位置-5点位移的位置相对应的时间形成校正线。
CPU51将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密度信号储存在RAM52中,并计算在经过一定时间段后的平均密度(步骤S14),且通过使计算值与调整值A相关联而将该计算值储存在RAM52中。然后,CPU51增加调整值A(步骤S15)。CPU51判断增加后的调整值A是否等于或大于通过使初始调整值加5而获得的数值(步骤S16)。进行比较,以便查看这时调整值A是否为(A+5)或“55”。在步骤S16,当调整值A低于(A+5)时(步骤S16为NO),处理返回S13,并通过使A逐次增加1点而重复S13至S16。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6中调整值A等于或大于(A+5)时(步骤S16为YES),在储存于RAM52内的密度平均值中,具有最大平均密度的调整值确定为第一调整值Amax(步骤S17)。这里,在进行图像密度检测的同时,在校正线的不同位置逐点成像11次(11点),即调整值从“45”至“55”。在图18A所示的实例中,匹配点(潜在匹配点)是Amax,然后,第9次的调整值A“54”确定为第一调整值。
图20A至20C是表示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后进行的色彩调整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后,CPU51读出在步骤S17中确定的第一调整值“54”(步骤S201)。CPU51在可调整范围“0”至“999”中向/从第一调整值“54”加上/减去第一间隔“11”的整数倍,以便抽取候选调整值(步骤S202)。这样,候选调整值周期出现。一个周期对应于第一间隔,从而进行向/从读出的第一调整值“54”加上/减去第一间隔“11”的整数倍的处理。因此,抽取90个候选调整值,例如“10”、“21”、“32”、“43”、“54”、“65”、“76”、“87”、“98”、“109”、“120”、“131”、“142”、“153”、“164”、“175”、“186”...、“923”、“934”、“945”、“956”、“967”、“978”和“989”。
随后,CPU51从候选调整值中抽取多个选择的调整值(步骤203)。抽取的值的数目预先储存在ROM55中。例如,抽取大约7至10个调整值。在上述实例中,抽取7个调整值“98”、“109”、“120”、“131”、“142”、“153”以及“164”。抽取的值所数目可以根据调整范围、对齐检测传感器21的检测范围等来确定。
CPU51通过使选择调整值的数目“7”与第一间隔d=11相乘而确定节距Pi(步骤S204)。在上述实例中,对于第二次色彩调整,节距表示为P2=7d,基准图像和校正图像形成为间隔为7d。CPU51从调整表52T中读出预定调整值。根据读出的调整值,CPU51输出中间基准图像,各中间基准图像的宽度为6d(d=11点)点,同时节距为7d点(6d点形成基准斑纹图像,d点不形成基准斑纹图像),即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步骤S205)。
随后,CPU51读出一个抽取的选择调整值(步骤S206)。然后,根据读出的选择调整值“98”,CPU51输出中间校正图像,各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为d点,同时节距为7d点(d点形成校正斑纹图像,6d点不形成校正斑纹图像),即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步骤S207)。CPU51检测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的输出密度,以便计算平均密度(步骤S208)。CPU51通过使计算的平均密度与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98”相关联而将该计算平均密度储存在RAM52中(步骤S209)。应当知道,尽管在本实施例中,输出和形成的中间基准图像的宽度为6d(d=11点)点,节距为7d点,该节距是第一间隔的整数倍,同时输出和形成的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为d点,节距为7d,该节距是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但是本发明并不必须限制为该图形。
然后,CPU51判断是否对所有选择的调整值“98”、“109”、“120”、“131”、“142”、“153”和“164”都进行了步骤S208的平均密度的计算处理(步骤S211)。当并没有对所有选择调整值完成处理时(在步骤S211中为NO),处理回到步骤S205,以便重复上述处理步骤。另一方面,当对所有选择调整值都完成处理时(在步骤S211中为YES),从储存在RAM52中的平均密度中抽取具有最小平均密度的一个调整值。抽取的调整值再确定为中间调整值,并储存在RAM52中(步骤S212)。在上述实例中,具有极值的调整值“142”确定为中间调整值。应当知道,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将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平均密度最小时的调整值确定为中间调整值。不过,该极值是最小值还是最大值将取决于转印带7的颜色、要形成的基准色和校正色等。因此,获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调整值可以根据各种情况来抽取。
CPU51读出在前述色彩调整中使用的节距Pi-1(步骤S213)。在本实例中,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的节距P1为11,而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的节距P2为7d(77)。CPU51计算循环数,以便抽取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确定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有周期关系。循环数通过节距Pi/d×节距Pi-1来计算(步骤S214)。在上述实例中,循环数为77,通过7d/d×11来计算。CPU51在可调整范围“0”-“999”内向/从中间调整值“142”上加上或减去计算的循环数“77”的整数倍(步骤S215)。这样抽取了13个候选中间调整值“65”、“142”、“219”、“296”、“373”、“450”、“527”、“604”、“681”、“758”、“835”、“912”和“989”。也就是,当形成具有6d宽度和7d节距的中间基准图像,且确定有极值的中间调整值“142”时,极值周期性出现(每77点),从而可以抽取其它调整值。
CPU51判断在步骤S215中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是否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步骤S216)。该数目预先储存在ROM55中,例如其范围为从3到6。应当知道,在本实施例中,假设该预定数目为4。当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时(在步骤S216中为YES),处理返回步骤S203,以便重复执行从步骤S203至步骤S216的处理步骤。在本实例中,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13,它大于4。因此,重复进行形成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的处理以及抽取中间调整值和候选中间调整值的处理。下面将对于第三次色彩调整介绍从S203至S216的处理步骤。
这时,CPU从抽取的13个候选中间调整值65”、“142”、“219”、“296”、“373”、“450”、“527”、“604”、“681”、“758”、“835”、“912”和“989”中抽取多个选择的调整值(步骤203)。抽取的值的数目根据色彩调整的数目而预先储存在ROM55中。例如,在第三次色彩调整中,储存5至7个调整值。在上述实例中,抽取6个调整值“219”、“296”、“373”、“450”、“527”和“604”。
CPU51通过使选择调整值的数目“6”与第一间隔d=11相乘而确定节距Pi(步骤S204)。在上述实例中,在第三次色彩调整中,节距表示为P3=6×d,因此基准图像和校正图像形成为节距为6d。CPU51从调整值表52T中读出预定调整值。根据读出的调整值,CPU51输出中间基准图像,各中间基准图像的宽度为5d(d=11点)点,同时节距为6d点(5d点形成基准斑纹图像,d点不形成基准斑纹图像),该节距6d点为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步骤S205)。
随后,CPU51读出一个抽取的选择调整值(步骤S206)。然后,根据读出的选择调整值“219”,CPU51输出中间校正图像,各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为d点,同时节距为6d点(d点形成校正斑纹图像,5d点不形成校正斑纹图像),该节距6d点为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步骤S207)。CPU51检测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密度,以便计算平均密度(步骤S208)。CPU51通过使计算的平均密度与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219”相关联而将该计算的平均密度储存在RAM52中(步骤S209)。
然后,CPU51判断是否对所有选择的调整值“219”、“296”、“373”、“450”、“527”和“604”都进行了步骤S208的平均密度的计算处理(步骤S211)。当并没有对所有选择调整值完成处理时(在步骤S211中为NO),处理回到步骤S205,以便重复上述处理步骤。另一方面,当对所有选择调整值都完成处理时(在步骤S211中为YES),从储存在RAM52中的平均密度中抽取具有最小平均密度的一个调整值。抽取的调整值再确定为中间调整值,并储存在RAM52中(步骤S212)。在上述实例中,具有极值的调整值“527”确定为中间调整值。
CPU51读出在前述色彩调整中使用的节距Pi-1(步骤S213)。在本实例中,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的节距P2(即各中间基准图像的宽度6d和各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d的总和)为77,而在第三次色彩调整中的节距P3为6d(66)。CPU51计算循环数,以便抽取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在步骤212中确定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有周期关系。循环数通过节距Pi/d×节距Pi-1来计算(步骤S214)。在上述实例中,循环数为462,通过6d/d×77来计算(在前述色彩调整中各基准图像的宽度和各校正图像的宽度的总和)。CPU51通过在可调整范围“0”-“999”内向/从中间调整值“527”上加上或减去计算的循环数“330”的整数倍而抽取候选中间调整值(步骤S215)。这样抽取了3个候选中间调整值“65”、“527”和“989”。因此,当形成具有5d宽度和6d节距的中间基准图像,且确定有极值的中间调整值“527”时,极值周期性出现(每462点),从而可以抽取其它调整值。
CPU51判断在步骤S215中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是否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步骤S216)。当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在步骤S216中为NO),执行最终色彩调整。CPU51确定要在最终色彩调整中形成的最终基准图像和最终校正图像的节距Pfinal。最终色彩调整的节距Pfinal通过使所关心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数目“3”与d相乘而确定(步骤S221)。因为在本实例中,候选中间调整值为三个,即“65”、“527”和“989”,所以在最终色彩调整中的节距Pfinal为3d。应当知道,如上所述,最终基准图像和最终校正图像的节距原则上可以为3d,该数字是通过使最终调整值数目“3”乘以d获得。不过,3d(33)是循环数“462”的公因数,因此采用5d(55),以防止所述数字成为公因数。特别是,CPU51判断节距Pfinal是否为在步骤S214中计算的循环数的公因数(步骤S2211)。当它是公因数时(在步骤S2211中为YES时),例如通过使它加d而改变节距Pfinal(步骤S2212)。此后,处理返回步骤S2211,以便重复进行处理,直到节距Pfinal的数值不是在步骤S214中计算的循环数的公因数。当节距Pfinal不是公因数时(在步骤S2211中为NO),处理跳过步骤S2212。
为了最终色彩调整,CPU51从调整值表52T中读出预定调整值。根据读出的调整值,CPU51输出最终基准图像,各最终基准图像的宽度为4d(d=11点)点,同时节距为5d点(4d点形成基准斑纹图像,d点不形成基准斑纹图像),该节距是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步骤S222)。
随后,CPU51读出一个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步骤S223)。然后,根据读出的候选中间调整值“65”,CPU51输出最终校正图像,各最终校正图像的宽度为d点,同时节距为5d点(d点形成校正斑纹图像,4d点不形成校正斑纹图像),该节距是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步骤S224)。CPU51检测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密度,并计算平均密度(步骤S225)。计算的平均密度通过使它与用于进行调整的候选中间调整值“65”相关联而储存在RAM52中(步骤S226)。
然后,CPU判断是否对所有候选中间调整值“65”、“527”和“989”都进行了步骤S2225的平均密度计算处理(步骤S227)。当并没有对所有选择调整值完成处理时(在步骤S227中为NO),处理回到步骤S221,以便重复上述处理步骤。另一方面,当对所有选择调整值都完成处理时(在步骤S227中为YES),从储存在RAM52中的平均密度中抽取具有最小平均密度的一个调整值。该调整值确定为最终调整值(步骤S228),并储存在RAM52中。在上述实例中,具有极值的调整值“65”确定为最终调整值。最后,CPU51将该最终调整值校正到基于校正色的调整值(步骤S229)。特别是,CPU51执行用最终调整值“65”代替在调整值表52T中用于调整的色彩的调整值的处理。通过对其它色彩也同样进行上述处理,调整时间可以明显缩短,并能够防止浪费显影材料,同时保持检测精度。
这里,色彩调整是在初始阶段的一种调整技术,它在成像装置100装配后执行,或者当该装置安装到实际使用位置时执行,或者在更换部件或维修之后执行。在色彩调整之后,上述调整值储存在成像装置100内的调整值表52T中,并根据这些调整值来进行成像。上述色彩调整包括第一次色彩调整以及在该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后的色彩调整。尽管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装置采用直接转印系统,其中,纸张被承载在转印带7上,形成于各感光鼓上的色调剂图像一个接一个地层叠在纸张上,但是本发明也可用于采用中间转印系统的成像装置,其中,形成于各感光鼓上的色调剂图像层叠和转印到转印带上,然后再集中转印到纸张上,以便形成多色图像,不用说,这可以有相同的效果。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次色彩调整进行之后再进行多次色彩调整。不过,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后进行的多次色彩调整可以省略。第二实施例涉及需要时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后省略处理的技术。
例如,在成像之前进行初始色彩调整之后,当向成像装置通电时,它几乎没有明显的彩色重合失调。因此,在第一次色彩调整后的色彩调整将省略。还可以在通常情况下只进行第一次色彩调整,而当通电以后经过预定时间段时,或者当进行预定或大量成像时,将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以及在该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后的色彩调整。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在通常情况下省略后面的色彩调整而明显缩短色彩调整所需的时间。
而且,当温度或湿度达到预定值时,或者当由安装在成像装置100中的温度和湿度传感器22(如图1所示)检测到温度或湿度的快速变化时,除了第一次色彩调整外还可以进行后面的色彩调整。而且,在维修之后,例如由维修人员或用户更换了处理单元、例如感光鼓或显影单元之后,或者当发现明显的彩色重合失调时,可以强制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和后面的色彩调整。在这些情况下,可以选择完全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和后面的色彩调整(即形成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或者只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应当知道,除了在通电时以及强制色彩调整时,当判断满足上述色彩调整情况时,色彩调整也不立即执行,而是通常在进行完当前的成像工作之后或者在开始下一次成像工作之前来执行。
图21A和21B是表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校正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首先,CPU51判断是否从操作单元53接收只进行第一次色彩调整的指令(步骤S141)。通过操作单元53的菜单操作,从ROM55中读出的信息显示在显示单元54上,从而使维修人员或用户能选择“只进行第一次色彩调整”或“进行第一次色彩调整和后面的色彩调整”。
当接收到只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的指令时(在步骤S141中为YES),处理前进到步骤S146,进行如步骤S11-S17所述的第一次色彩调整,以便确定第一调整值(步骤S146)。随后的处理将在后面介绍。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41中没有接收到只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的指令时(在步骤S141中为NO),判断是否接收到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和后面的色彩调整的指令(步骤S142)。当接收到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和后面的色彩调整的指令时(在步骤S142中为YES),执行上述第一次色彩调整(步骤S150)以及执行参考S201-S229所述的后面的色彩调整,以便确定最终调整值(步骤S151)。下面还将介绍随后的处理。
当确定并没有从操作单元53接收到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和后面的色彩调整的指令时(在步骤S142中为NO),判断从温度和湿度传感器22是否向CPU51输出异常信号(步骤S143)。当输出异常信号时(在步骤S143中为YES),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步骤S150),且还执行在第一次色彩调整后面的色彩调整,以便确定最终调整值(步骤S151)。另一方面,当没有输出异常信号时(在步骤143中为NO),判断时钟单元58输出的时间是否表示已经经过了时间t1(步骤S144)。当确定已经经过了时间t1时(在步骤S144中为YES),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以便确定第一调整值(步骤S146)。另一方面,当确定没有经过时间t1时(在步骤S144中为NO),再判断成像计数器(未示出)输出的成像数目是否等于或超过M1(步骤S145)。
当成像数目小于M1时(在步骤S145中为NO),处理移动到步骤S141,以便重复上述处理步骤。另一方面,当成像数目等于或超过M1时(在步骤S145中为YES),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处理(步骤S146)。然后,再判断从时钟单元58输出的时间是否表示已经经过时间t2(t2>t1)(步骤S147)。当确定已经经过时间t2时(在步骤S147中为YES),除了步骤S146的第一次色彩调整外,还执行该第一次色彩调整后面的色彩调整,以便确定最终调整值(步骤S151、S152)。另一方面,当确定没有经过时间t2时(在步骤S147中为NO),判断成像计数器(未示出)输出的成像数目是否等于或超过M2(M2>M1)(步骤S148)。
当成像数目小于M2时(在步骤S148中为NO),在步骤S146中确定的第一调整值设置成用于校正的调整值(步骤S149)。特别是,CPU51更新调整值表52T的内容,从而将第一调整值设置成与要校正的曝光单元1相对应的调整值。然后,处理返回步骤S141,以便重复上述处理步骤。另一方面,当成像数目等于或超过M2时(在步骤S145中为YES),除了步骤S146的第一次色彩调整外,还执行该第一次色彩调整后面的色彩调整,以便将调整值校正到最终调整值(步骤S151、S152)。特别是,CPU51更新调整值表52T的内容,从而将最终调整值设置成与要校正的曝光单元1相对应的调整值。应当知道,时间t1和t2以及数字M1和M2都预先储存在ROM55中。而且,这些值可以利用操作单元53合适地变化。
随后,数值t和M进行初始化(步骤153)。然后,判断是否有例如通过强制中止的中断处理(步骤S154)。当没有中断处理时(在步骤S154中为NO),处理移动到步骤S141,以便继续处理。另一方面,当有中断处理时(在步骤S154中为YES),控制程序52P强制中止,并中止一系列的处理。
这样,通过维修人员或用户的指令或在预定情况下选择确定要执行的色彩调整,是只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还是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和后面的色彩调整。因此,当需要精确色彩调整时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和后面的色彩调整的组合,以便获得最终的调整值,而当在短时间进行细微调整时,只执行第一次色彩调整,以便获得第一调整值。所获得的调整值分别设置为调整值,用于更新调整值表52T的内容。
上述结构用于第二实施例中。因为除上述内容外,结构和功能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同,因此,相同的部分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时不再重复进行详细说明。
第三实施例
图22是表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控制部分50的硬件结构的方框图。在第三实施例中,用于使第一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执行色彩调整处理的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下载安装在个人计算机S1中的计算机程序来提供,该个人计算机S1通过通讯单元59和LAN(局域网)或同心网络N,例如互联网而进行连接。下面将详细介绍。
记录了程序的记录介质100a(CD-ROM、MO、DVD-ROM等)安装在个人计算机S1的硬盘(未示出)内,该程序使图22中所示的成像装置100的控制部分50能够形成第一基准图像和第一校正图像、确定第一调整值、抽取候选调整值、抽取选择的调整值、形成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确定中间调整值、抽取候选中间调整值、形成最终基准图像和最终校正图像、确定最终值、以及校正调整值。将这样在记录介质100a中提供的计算机程序传输给成像装置100的控制部分50。成像装置100的控制部分50将该传输的计算机程序装载在RAM52上,用于执行上述校正处理。这可以通过成像装置100实现上述本发明的校正处理。
上述结构用于第三实施例中。因为除了上述之外的结构和功能与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同,因此相同部分由相同附图标记表示,同时不再重复进行详细说明。
第四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对调整值可在0-99点和0-999点的范围内调整的实例进行了说明。不过,调整范围并不局限于此。调整也可以在例如0-199点的范围内进行。图23A和23B是表示当进行几次色彩调整时执行的步骤的解释图。下面将参考图23A和23B以及图20A至20C的流程图来介绍在可调整范围设置为0-199点的实例中的色彩调整。应当知道,第一次色彩调整(步骤S11-S17,图19)与前面实例中的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后,CPU51读出在步骤S17中确定的第一调整值“54”(步骤S201)。CPU51通过在可调整范围“0”至“199”中向/从读出的第一调整值“54”加上/减去第一间隔“11”的整数倍,从而抽取候选调整值(步骤S202)。也就是,候选调整值周期出现。一个周期对应于第一间隔,从而进行向/从第一调整值“54”加上或减去第一间隔“11”的整数倍的处理。因此,抽取18个候选调整值:“10”、“21”、“32”、“43”、“54”、“65”、“76”、“87”、“98”、“109”、“120”、“131”、“142”、“153”、“164”、“175”、“186”和“197”。
随后,CPU51从所抽取的候选调整值中抽取多个选择的调整值(步骤203)。抽取的值的数目预先储存在ROM55中。例如,抽取3至5个调整值。在本实施例中,抽取4个调整值“87”、“98”、“109”和“120”。抽取的数值数目可以根据调整范围、对齐检测传感器21的检测范围等来确定。
CPU51通过使选择调整值的数目“4”与第一间隔d=11相乘而确定节距Pi(步骤S204)。在上述实例中,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节距表示为P2=4d,基准图像和校正图像形成为节距为4d。CPU51从调整表52T中读出预定调整值。根据读出的调整值,CPU51输出中间基准图像,各中间基准图像的宽度为3d(d=11点)点,同时节距为4d点(3d点形成基准斑纹图像,d点不形成基准斑纹图像),该节距是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步骤S205)。
随后,CPU51读出一个抽取的选择调整值(步骤S206)。然后,根据读出的选择调整值“97”,CPU51输出中间校正图像,各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为d点,同时节距为4d点(d点形成校正斑纹图像,3d点不形成校正斑纹图像),该节距为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步骤S207)。CPU51检测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密度,并计算平均密度(步骤S208)。CPU51通过使计算的平均密度与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87”相关联而将它储存在RAM52中(步骤S209)。
然后,CPU51判断是否对所有在步骤203中抽取得选择调整值“87”、“98”、“109”和“120”都进行了步骤S208的平均密度的计算处理(步骤S211)。当并没有对所有选择调整值完成处理时(在步骤S211中为NO),处理回到步骤S205,以便重复上述处理步骤。另一方面,当对所有选择调整值都完成处理时(在步骤S211中为YES),从储存在RAM52中的平均密度中抽取具有最小平均密度的一个调整值。该调整值被确定为中间调整值,并储存在RAM52中(步骤S212)。在本实例中,具有极值的调整值“142”确定为中间调整值。应当知道,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当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平均密度取最小值时的调整值确定为中间调整值。不过,该极值是最小值还是最大值将取决于转印带7的颜色、要形成的基准色和校正色等。因此,获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调整值可以根据各种情况来抽取。
CPU51读出在前述色彩调整中使用的节距Pi-1(步骤S213)。在本实例中,在第一次色彩调整中的节距P1为11,而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的节距P2为4d(44)。CPU51计算循环数,以便抽取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确定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有周期关系。循环数通过节距Pi/d×节距Pi-1来计算(步骤S214)。在上述实例中,循环数为44,通过4d/d×11来计算。CPU51通过在可调整范围“0”-“199”内向/从中间调整值“109”上加上或减去计算的循环数“44”的整数倍而抽取候选中间调整值(步骤S215)。这样抽取了5个候选中间调整值“21”、“65”、“109”、“153”和“197”。因此,当形成具有3d宽度和4d节距的中间基准图像,且确定有极值的中间调整值“109”时,极值周期性出现(每44点),从而可以抽取其它调整值。
CPU51判断在步骤S215中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是否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步骤S216)。该数目预先储存在ROM55中,例如为从3到5。应当知道,在本实施例中,假设该预定数目为4。当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时(在步骤S216中为YES),处理返回步骤S203,以便重复执行从步骤S203至步骤S216的处理步骤。在本实例中,根据第二次色彩调整,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5,它大于4。因此,再次重复进行形成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的处理以及抽取中间调整值和候选中间调整值的处理。下面将介绍对于第三次色彩调整从S203至S216的处理步骤。
这时,CPU51从抽取的5个候选调整值“21”、“65”、“109”、“153”和“197”中抽取多个选择的调整值(步骤203)。抽取的值的数目根据色彩调整的次数而预先储存在ROM55中。例如,在第三次色彩调整中,储存3至4个调整值。在本实施例中,抽取3个调整值“21”、“65”和“109”。
CPU51通过使选择调整值的数目“3”与第一间隔d=11相乘而确定节距P;(步骤S204)。在上述实例中,在第三次色彩调整中,节距表示为P3=3×d,由此基准图像和校正图像以节距3d形成。CPU51从调整表52T中读出预定调整值。根据读出的调整值,CPU51输出中间基准图像,各中间基准图像的宽度为2d(d=11点)点,同时节距为3d点(2d点形成基准斑纹图像,d点不形成基准斑纹图像),即为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步骤S205)。
随后,CPU51读出一个抽取的选择调整值(步骤S206)。然后,根据读出的选择调整值“21”,CPU51输出中间校正图像,各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为d点,同时节距为3d点(d点形成校正斑纹图像,2d点不形成校正斑纹图像),即为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步骤S207)。CPU51检测由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密度,并计算平均密度(步骤S208)。CPU51通过使计算的平均密度与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21”相关联而将它储存在RAM52中(步骤S209)。
然后,CPU51判断是否对所有抽取的选择调整值“21”、“65”和“109”都进行了步骤S208的平均密度的计算处理(步骤S211)。当并没有对所有选择调整值完成处理时(在步骤S211中为NO),处理回到步骤S205,以便重复上述处理步骤。另一方面,当对所有选择调整值都完成处理时(在步骤S211中为YES),从储存在RAM52中的平均密度中抽取具有最小平均密度的一个调整值。该调整值被确定为中间调整值,并储存在RAM52中(步骤S212)。在上述实例中,具有极值的调整值“65”确定为中间调整值。
CPU51读出在前述色彩调整中使用的节距Pi-1(步骤S213)。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次色彩调整中的节距P2(即各中间基准图像的宽度3d和各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d的总和)为44,而在第三次色彩调整中的节距P3为3d(33)。CPU51计算循环数,以便抽取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确定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有周期关系。循环数通过节距Pi/d×节距Pi-1来计算(步骤S214)。在上述实例中,循环数为132,通过3d/d×44来计算(在前述色彩调整中各基准图像的宽度和各校正图像的宽度的总和)。CPU51通过在可调整范围“0”-“199”内向/从中间调整值“65”上加上或减去计算的循环数“132”的整数倍而抽取候选中间调整值(步骤S215)。这样抽取了2个候选中间调整值“65”和“197”。因此,当形成具有2d宽度和3d节距的中间基准图像,且确定有极值的中间调整值“65”时,极值周期性出现(每132点),从而可以抽取其它调整值。
CPU51判断在步骤S215中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是否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步骤S216)。当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在步骤S216中为NO),执行最终的色彩调整。CPU51确定在最终色彩调整中要形成的最终基准图像和最终校正图像的节距Pfinal。最终色彩调整的节距Pfinal通过使所关心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数目“2”与d相乘而确定(步骤S221)。因为在本实施例中,有两个候选中间调整值“65”和“197”,因此在最终色彩调整中的节距Pfinal为2d。如上所述,最终基准图像和最终校正图像的节距原则上可以为2d,该2d通过使最终调整值数目“2”乘以d获得。不过,2d(22)是循环数“132”的公因数,因此替代采用5d(55),以防止该数值成为公因数。特别是,CPU51判断节距Pfinal是否为在步骤S214中计算的循环数的公因数(步骤S2211)。当它是公因数时(在步骤S2211中为YES时),例如通过使之加d而改变节距Pfinal(步骤S2212)。此后,处理返回步骤S2211,以便重复进行上述步骤的处理,直到节距Pfinal的数值不是在步骤S214中计算的循环数的公因数(在本实施例中3d和4d也是公因数)。当节距Pfinal不是公因数时(在步骤S2211中为NO),处理跳过步骤S2212。
为了最终色彩调整,CPU51从调整值表52T中读出预定调整值。根据读出的调整值,CPU51输出最终基准图像,各最终基准图像的宽度为d(d=11点)点,同时节距为5d点(d点形成基准斑纹图像,4d点不形成基准斑纹图像),即为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步骤S222)。
随后,CPU51读出一个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步骤S223)。然后,根据读出的候选中间调整值“65”,CPU51输出最终校正图像,各最终校正图像的宽度为d点,同时节距为5d点(d点形成校正斑纹图像,4d点不形成校正斑纹图像),即为第一间隔的整数倍,从而形成在转印带7上的图像(步骤S224)。CPU51检测对齐检测传感器21输出的密度,并计算平均密度(步骤S225)。计算的平均密度通过使它与用于进行调整的候选中间调整值“65”相关联而储存在RAM52中(步骤S226)。
然后,CPU51判断是否对所有候选中间调整值“65”和“197”都进行了步骤S225的平均密度的计算处理(步骤S227)。当并没有对所有候选中间调整值完成处理时(在步骤S227中为NO),处理回到步骤S221,以便重复上述处理步骤。另一方面,当对所有候选中间调整值都完成处理时(在步骤S227中为YES),从储存在RAM52中的平均密度中抽取具有最小平均密度的一个调整值。将该调整值确定为最终调整值(步骤S228),并储存在RAM52中。在本实施例中,将具有极值的调整值“65”确定为最终调整值。最后,CPU51将该最终调整值校正到基于校正色的调整值(步骤S229)。特别是,CPU51执行用最终调整值“65”代替在调整值表52T中用于调整色彩的调整值的处理。
如前面详细所述,在本发明中,用于基准色例如黑色的多个第一基准图像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用于要校正的校正色的多个第一校正图像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于第一基准图像上。这时,当没有偏移时,各第一基准图像与各第一校正图像完全对齐。为了检查对齐程度,在预定范围内改变校正色的调整值,以便进行输出,即第一校正图像形成为在预定范围内偏移,以便检查对齐状态。
然后,根据由输出成像部分的密度的传感器输出的密度,从变化后的调整值中确定第一调整值。输出极值的第一调整值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周期性出现。因此,在整个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调整值,这些候选调整值与在预定范围内确定的第一调整值成周期关系。在本发明中,从抽取的候选调整值中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然后,对从候选调整值中抽取的选择调整值进行色彩调整。这时,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准色的中间基准图像,同时根据抽取的选择调整值形成基于校正色的中间校正图像。然后,根据由传感器输出的密度,从多个选择调整值中确定具有极值的中间调整值。
同样,有极值的中间调整值也周期性出现。因此,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确定的中间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当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时,再从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中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当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即使对所有候选调整值都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最终调整,检测所需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最终基准图像,同时根据各个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形成基于校正色的最终校正图像。随后,根据传感器输出的密度来从中间调整值中确定最终调整值。因此,校正色的预定调整值被校正到如此确定的最终调整值,这样,与在确定第一调整值之后对所有候选调整值都形成图像以便校正的情况相比,调整所需的时间可以明显缩短,并可以防止浪费显影剂,同时提高了精度。
而且,在本发明中,第一基准图像形成为有第一间隔,同时第一校正图像通过使调整值在第一间隔范围内连续变化而形成。然后,由传感器输出的密度变化将是这样,即在无偏移位置处有极值的数据将以该间隔(循环)重复获得。换句话说,当确定了一个与极值相对应的第一调整值时,最终第一调整值的候选值可以作为周期值而获得,不需要在整个调整区域内成像。通过该结构,要校正的调整值能够更高效地确定,因此能在短时间内进行色彩调整。
而且,在本发明中,第一基准图像和第一校正图像形成为有相同形状。因此,在第一基准图像和第一校正图像彼此完全对齐时,由传感器输出的密度的极值表示了明显的峰值,从而能更精确地确定调整值。
此外,在本发明中,还判断是否执行形成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也就是,判断在除了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外是否还应当在该第一次色彩调整之后进行色彩调整。当维修人员、用户等利用操作单元输入不执行形成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的指令时,或者当有确定的不形成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的条件时,例如当交货后的成像数目达到某一数目时,只形成第一基准图像和第一校正图像,以便确定第一调整值。然后,将确定的第一调整值用作校正色的调整值,以便进行校正。因此,色彩调整可以通过合适省略第二次和以后阶段的色彩调整而很容易地在简单维修时以较短时间完成,这使本发明高效。
Claims (18)
1.一种校正成像装置的预定调整值的方法,该成像装置根据所述调整值形成各单独色彩的图像,该方法包括:
第一形成步骤,即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第一基准图像,并根据通过使预定调整值在预定范围内变化而获得的值来形成基于作为校正对象的校正色的第一校正图像;
第一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检测成像部分的密度的传感器所输出的密度来从变化后的调整值中确定第一调整值;
中间形成步骤,即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中间基准图像,并根据多个选择的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中间校正图像,这些选择调整值与所述第一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
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所述传感器输出的密度从所述多个选择调整值中确定中间调整值;
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即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所述确定的中间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
执行步骤,即当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时,从候选中间调整值中再次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并执行所述中间形成步骤;
最终形成步骤,即当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最终基准图像,并根据各所述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最终校正图像;
最终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所述传感器输出的密度来从所述候选中间调整值中确定最终调整值;以及
校正步骤,即将校正色的预定调整值校正到所确定的最终调整值。
2.一种校正成像装置的预定调整值的方法,该成像装置根据所述调整值形成各单独色彩的图像,该方法包括:
第一形成步骤,即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第一基准图像,并根据通过使预定调整值在预定范围内变化而获得的值来形成基于作为校正对象的校正色的第一校正图像;
第一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检测成像部分的密度的传感器所输出的密度来从变化后的调整值中确定第一调整值;
候选调整值抽取步骤,即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调整值,这些候选调整值与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确定的第一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
选择调整值抽取步骤,即从抽取的候选调整值中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
中间形成步骤,即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中间基准图像,并根据所述抽取的选择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中间校正图像;
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所述传感器输出的密度从所述多个选择调整值中确定中间调整值;
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即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所述确定的中间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
执行步骤,即当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时,通过所述选择调整值抽取步骤从所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中再次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并重复执行各所述中间形成步骤、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和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的处理,直到所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变得小于预定数目;
最终形成步骤,即当通过所述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最终基准图像,并根据各所述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最终校正图像;
最终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所述传感器输出的密度来从所述候选中间调整值中确定最终调整值;以及
校正步骤,即将校正色的预定调整值校正到所确定的最终调整值。
3.一种成像装置,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各单独色彩的图像,它包括:
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成像部分的密度;以及
处理器,该处理器能够执行以下操作,这些操作包括:
第一形成步骤,即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第一基准图像,并根据通过使预定调整值在预定范围内变化而获得的值来形成基于作为校正对象的校正色的第一校正图像;
第一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所述传感器所输出的密度来从变化后的调整值中确定第一调整值;
候选调整值抽取步骤,即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调整值,这些候选调整值与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确定的第一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
选择调整值抽取步骤,即从所抽取的候选调整值中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
中间形成步骤,即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中间基准图像,并根据所述抽取的选择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中间校正图像;
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所述传感器输出的密度从所述多个选择调整值中确定中间调整值;
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即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所述确定的中间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
执行步骤,即当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时,通过所述选择调整值抽取步骤从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中再次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并重复执行各所述中间形成步骤、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和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的处理,直到所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变得小于预定数目;
最终形成步骤,即当通过所述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最终基准图像,并根据各所述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最终校正图像;
最终调整值确定步骤,即根据所述传感器输出的密度来从所述候选中间调整值中确定最终调整值;以及
校正步骤,即将校正色的预定调整值校正到所确定的最终调整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形成步骤以第一间隔形成第一基准图像,并根据通过使调整值在第一间隔内变化而获得的值来形成所述第一校正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形成步骤形成有相同形状的所述第一基准图像和所述第一校正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中间形成步骤根据基于所述第一间隔的预定调整值来形成基于基准色的中间基准图像,并根据基于所述第一间隔的所述抽取的选择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中间校正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当通过所述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所述最终形成步骤根据基于所述第一间隔的预定调整值来形成基于基准色的最终基准图像,并根据基于所述第一间隔的各所述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最终校正图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各所述第一基准图像、第一校正图像、中间基准图像、中间校正图像、最终基准图像以及最终校正图像为矩形形状,且各中间基准图像、中间校正图像、最终基准图像和最终校正图像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间隔的整数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步骤抽取多个通过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向/从在所述中间调整值确定步骤中确定的中间调整值加上或减去在所述中间形成步骤中形成的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和的整数倍而获得的候选中间调整值。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处理器还能够进行以下步骤:
判断是否执行通过所述中间形成步骤进行的成像;
其中,当确定不执行通过所述中间形成步骤进行的成像时,所述校正步骤将校正色的预定调整值校正到所述确定的第一调整值。
11.一种成像装置,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各单独色彩的图像,它包括:
传感器,该传感器检测成像部分的密度;
第一形成装置,用于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第一基准图像,并根据通过使预定调整值在预定范围内变化而获得的值来形成基于作为校正对象的校正色的第一校正图像;
第一调整值确定装置,用于根据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密度来从变化后的调整值中确定第一调整值;
候选调整值抽取装置,用于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调整值,这些候选调整值与在所述预定范围内确定的第一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
选择调整值抽取装置,用于从所抽取的候选调整值中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
中间形成装置,用于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中间基准图像,并根据所述抽取的选择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中间校正图像;
中间调整值确定装置,用于根据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密度从所述多个选择调整值中确定中间调整值;
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装置,用于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抽取多个候选中间调整值,这些候选中间调整值与所述确定的中间调整值有周期性关系;
执行装置,用于当所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为预定数目或更多时,通过所述选择调整值抽取装置从所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中再次抽取多个要进行调整的选择调整值,并重复执行在各所述中间形成装置、中间调整值确定装置和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装置中的处理,直到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变得小于预定数目;
最终形成装置,用于当通过所述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装置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根据预定调整值形成基于基准色的最终基准图像,并根据各所述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最终校正图像;
最终调整值确定装置,用于根据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密度来从所述候选中间调整值中确定最终调整值;以及
校正装置,用于将校正色的预定调整值校正到所确定的最终调整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形成装置以第一间隔形成第一基准图像,并根据通过使调整值在第一间隔范围内变化而获得的值来形成所述第一校正图像。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形成装置形成有相同形状的所述第一基准图像和所述第一校正图像。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中间形成装置根据基于所述第一间隔的预定调整值来形成基于基准色的中间基准图像,并根据基于所述第一间隔的所述抽取的选择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中间校正图像。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当通过所述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装置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的数目小于预定数目时,所述最终形成装置根据基于所述第一间隔的预定调整值来形成基于基准色的最终基准图像,并根据基于所述第一间隔的各所述抽取的候选中间调整值来形成基于校正色的最终校正图像。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各所述第一基准图像、第一校正图像、中间基准图像、中间校正图像、最终基准图像以及最终校正图像为矩形形状,且各中间基准图像、中间校正图像、最终基准图像和最终校正图像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间隔的整数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候选中间调整值抽取装置抽取多个通过在调整值的可调整范围内、向/从在所述中间调整值确定装置中确定的中间调整值加上或减去在所述中间形成装置中形成的中间基准图像和中间校正图像的宽度和的整数倍而获得的候选中间调整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用于判断是否执行通过所述中间形成装置进行的成像的装置;
其中,当确定不执行通过所述中间形成装置进行的成像时,所述校正装置将校正色的预定调整值校正到所述确定的第一调整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80001/2002 | 2002-09-25 | ||
JP280001/02 | 2002-09-25 | ||
JP2002280001 | 2002-09-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93933A CN1493933A (zh) | 2004-05-05 |
CN1282042C true CN1282042C (zh) | 2006-10-25 |
Family
ID=31987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15978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2042C (zh) | 2002-09-25 | 2003-09-25 | 校正成像装置的调整值的方法、成像装置以及记录介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48272B2 (zh) |
CN (1) | CN1282042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45404A (ja) * | 2003-07-24 | 2005-02-17 | Ricoh Co Ltd |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06195130A (ja) * | 2005-01-13 | 2006-07-27 | Ricoh Co Ltd | 位置ずれ検出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10707B2 (ja) * | 2005-04-12 | 2009-08-12 | ノーリツ鋼機株式会社 | 階調変換較正方法及びこの方法を用いた階調変換較正モジュール |
JP2007187700A (ja) * | 2006-01-11 | 2007-07-26 | Ricoh Co Ltd | 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US7777921B2 (en) * | 2006-07-31 | 2010-08-17 | Xerox Corporation | Digital scanning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
JP5258850B2 (ja) * | 2009-11-30 | 2013-08-07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526868B2 (en) * | 2010-02-01 | 2013-09-03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alignment adjusting apparatus |
JP6115209B2 (ja) * | 2013-03-14 | 2017-04-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5761242B2 (ja) * | 2013-03-25 | 2015-08-12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カラー印刷システム、カラー印刷方法、カラー印刷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72756B2 (ja) * | 1992-01-14 | 2002-04-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DE4335350A1 (de) * | 1993-10-16 | 1995-04-20 |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rmittlung von Passerabweichungen bei mehrfarbigen, in einer Druckmaschine erstellten Druckprodukten |
US5872586A (en) * | 1996-01-17 | 1999-02-16 | Ricoh Company, Ltd. | Apparatus for registration of plural image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3661328B2 (ja) | 1997-01-29 | 2005-06-1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542719B2 (ja) | 1998-09-07 | 2004-07-1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EP0985980B1 (en) * | 1998-09-07 | 2010-02-1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KR100338744B1 (ko) * | 1998-10-29 | 2002-07-18 | 윤종용 | 인쇄기및그컬러레지스트레이션에러보정방법 |
JP3724249B2 (ja) * | 1999-03-31 | 2005-12-07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815156B2 (ja) * | 1999-12-15 | 2006-08-3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レジストレーションずれ補正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245312B2 (ja) * | 2002-07-29 | 2009-03-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補正方法、画像形成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
-
2003
- 2003-09-24 US US10/670,674 patent/US7248272B2/en active Active
- 2003-09-25 CN CNB031597858A patent/CN128204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93933A (zh) | 2004-05-05 |
US7248272B2 (en) | 2007-07-24 |
US20040057062A1 (en) | 2004-03-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77158C (zh) | 图像形成设备、校正其调整值的方法及存储器介质 | |
CN1242305C (zh) |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310102C (zh) | 图像调整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93270C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调整方法 | |
CN1276313C (zh) | 图像形成控制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 |
JP5618211B2 (ja) | 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
CN1204462C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0351709C (zh) | 位置偏移检测补正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063863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所用程序和图像形成方法 | |
CN1782908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方法,及实行该方法的程序 | |
CN1786844A (zh) | 图像形成装置、调色剂浓度控制方法和程序及其记录媒体 | |
CN1637636A (zh) | 成像设备 | |
CN1591214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色偏校正方法 | |
CN1625222A (zh) | 图像形成装置、校正方法及执行程序 | |
CN1282042C (zh) | 校正成像装置的调整值的方法、成像装置以及记录介质 | |
CN162522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校正方法及其程序 | |
CN1924728A (zh) | 图像形成设备及其浓度调节方法 | |
CN101051201A (zh) | 成像设备 | |
JP2012070360A (ja) | 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
CN1625219A (zh) | 图像形成装置、校正方法及其程序 | |
CN101030062A (zh) | 图像形成设备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 |
CN1495560A (zh) | 成像设备以及成像设备的颜色重合调节方法 | |
CN1637641A (zh) | 成像设备 | |
CN1728012A (zh) | 成像设备 | |
CN1527151A (zh) | 图像形成设备和图像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25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