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7382C -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47382C CN1247382C CNB031107567A CN03110756A CN1247382C CN 1247382 C CN1247382 C CN 1247382C CN B031107567 A CNB031107567 A CN B031107567A CN 03110756 A CN03110756 A CN 03110756A CN 1247382 C CN1247382 C CN 1247382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record
- scanning
- tape deck
-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51 cyc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4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5039 memory spa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1269238 D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41 inkje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46 bilat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 metallic p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85 plastic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255 plastic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 G06K15/1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by matrix printers using ink jet print hea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8—Conditioning data for presenting it to the physical printing elements
- G06K15/1801—Input data handling means
- G06K15/1817—Buff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Ink Jet (AREA)
- Recor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Printing (AREA)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根据从主计算机发来的信息,使具有在规定方向上排列的记录元件列的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沿与上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扫描并记录的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将从主计算机发来的记录数据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在被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的记录数据达到比在1次扫描中记录头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记录数据的量还少的第1量时,开始扫描记录,在扫描期间,当来不及向缓冲存储器存储记录数据时,中断该扫描,中断后,在被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的后续的记录数据达到第2量时,执行被中断了的扫描,完成1次扫描记录。由此,它具备小容量的便宜的存储器,能抑制扫描记录发生中断,并在扫描记录中途被中断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高画质的记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特别涉及根据从主机装置发来的信息,使具有排列在规定方向上的记录元件列的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沿与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扫描并记录的记录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在削减被设置在记录装置上的存储装置(存储器)的容量并降低记录装置的成本的同时,能够高速并且高画质地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作为在记录介质上记录文字、图象、信息等时使用的记录方式已知有各种方法,但因为喷墨记录方式容易实现低噪音化、装置的低成本化、低运行成本化,以及装置的小型化,所以被广泛使用在记录装置以及复印机等中。
以往,串行型的喷墨记录装置的结构是,交替重复进行由记录头进行的主扫描和输送记录介质的副扫描而完成1页的记录。因此,作为存储通过记录头记录的数据的打印缓冲存储器,为了存储与记录装置可以记录的主扫描方向的记录宽度相对应的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全部数据,就要使用足够容量的存储器,控制当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全部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后,再开始记录头的主扫描进行记录。
近年,为了实现彩色化、高画质化、高分辨率化,以及高速记录,记录头的数量和被设置在各记录头上的记录元件(喷墨元件)的数量都有增加的趋势。
如果记录头的数量和被设置在记录头上的记录元件的数量如此地增加,则因为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量也要增加,所以记录缓冲存储器所需要的存储器容量就会增大,导致装置的整体成本提高。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在特开昭8-146929号公报中,揭示了通过管理存储记录数据的地址而有效地使用存储器,用比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量少的存储容量进行记录的技术。
但是,在该公报中,有关对作为不进行记录的数据的无效数据的处理则没有记载,不能说存储器的使用是最有效率的。另外,对在记录过程中来不及向存储器转送数据的情况,未揭示如何进行记录动作。
另外,在特开平11-259248号公报中,揭示了在1次主扫描中在数据接收结束前就开始主扫描的技术。
但是,在该公报中揭示的技术,其前提是在实际开始该主扫描的记录前,就接收记录数据。因而,例如,向记录装置传送记录数据的计算机等主机装置,就需要在进行记录的期间没有中断或者阻碍地连续进行数据传送。
近来作为计算机的OS被广泛使用的Windows System(注册商标)是具有通用性的多任务系统,它实际上几乎没有计算机在记录过程中只进行数据传送的情况。或者说,利用安装在计算机中的打印驱动程序,虽然可以没有中断或者阻碍地连续进行数据传送,但是,会产生失去多任务系统的优点的问题。另外在该公报中对作为不进行记录的数据的无效数据的处理也没有记载,不能说其存储器的使用是效率最高的。
进而,这样的问题不只存在于喷墨方式的记录装置,在所有方式的串行型记录装置中都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它的结构是在从主机发送来的记录数据量达到与记录头的1次主扫描相对应的量之前就开始记录,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即使在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传送来不及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该结构进行高画质的记录。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它的结构是具备比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量少的容量的便宜的存储器,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即使在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传送来不及而中断扫描中的记录动作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高画质的记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方法,它的结构是在从主机发送来的记录数据量达到与记录头的1次主扫描相对应的量之前就开始记录,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即使在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传送来不及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该结构进行高画质的记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方法,它的结构是具备比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量少的容量的便宜的存储器,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即使在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传送来不及而中断扫描中的记录动作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高画质的记录。
作为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记录装置,是根据从主机装置发送来的信息,使具有排列在规定方向上的记录元件列的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沿与上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扫描并记录的记录装置,它具有:存储从主机装置发送来的记录数据的缓冲存储器;在被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的记录数据达到比在1次扫描中记录头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数据量还少的第1量时,使其通过扫描开始进行记录的开始控制装置;在扫描过程中,在来不及向缓冲存储器存储记录数据的情况下,中断该扫描的扫描中断装置;在中断后,在被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的后续记录数据达到第2量时,执行被中断了的扫描,使1次扫描的记录完成的补全记录装置。
即,在本发明中,在根据从主机装置发送来的信息,使具有排列在规定方向上的记录元件列的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沿与上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扫描并记录的记录装置中,把从主机装置发送来的记录数据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当被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的记录数据达到比在1次扫描中记录头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记录数据的量还少的第1量时,开始通过扫描进行记录,在扫描期间,在来不及向缓冲存储器存储记录数据的情况下,使该扫描中断,在中断后,当被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的后续的记录数据达到第2量时,执行被中断了的扫描,完成1次扫描记录。
这样一来,在存储记录数据的缓冲存储器中,在只存储了比在1次扫描中记录头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记录数据量还少的第1量的记录数据的时刻,开始记录扫描,在扫描期间,在来不及向缓冲存储器存储记录数据的情况下中断该记录扫描,只有当第2量的后续记录数据被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时,再执行被中断了的扫描,完成1次的扫描记录。
因而,通过适宜地设定第1量以及第2量,可以在具备比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量还少的容量的存储器这一便宜的结构的情况下,抑制记录扫描中断的发生,同时在记录扫描中途被中断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高画质的记录。
缓冲存储器的容量,也可以比对应于该装置中的记录头能够扫描记录的最大宽度的在1次扫描中记录头记录的记录数据容量还少。
在这种情况下,第1量可以与记录缓冲存储器的容量相等,也可以再次循环地利用存储有在记录中已经使用过的记录数据的缓冲存储器部分,而存储新发送来的记录数据。
理想的是,第1量和第2量的和与在1次扫描中上述记录头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中的记录数据的量相等。
还可以具备在发生中断的情况下,变更下一次扫描的第1量的设定变更装置。
在发生中断时,该设定变更装置只使第1量减小规定量,当在连续的扫描中发生中断的情况下,可以使在各扫描中的第1量不同。
进而理想的是,在未发生中断的情况下,设定变更装置使第1量回到初始值。
最好还具备与记录介质的大小、记录分辨率、每1象素对应的数据量、在记录中使用的记录剂的种类数,以及在1次扫描中使用的记录元件的个数中的至少一个相对应地变更第1量的条件变更装置。
也可以适用于对各区域进行多次扫描来完成记录的进行多路记录的记录装置。
这种情况下,在发生中断的情况下,理想的是进一步具备把以后多次扫描的第1量变更为各个不同的值的多设定变更装置。
另外,也可以适用于通过双向扫描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理想的是,开始控制装置对各扫描方向单独地设定第1量。
最好是进一步具备在扫描中断装置中断扫描后,使记录头向着该扫描的开始位置移动的待机装置。
理想的是,该待机装置使记录头移动到该扫描的开始位置,或者使记录头移动到可以预备喷出的位置,在执行被中断了的扫描前补全记录装置执行预备喷出。
也可以将缓冲存储器分为多个块,把第1容量以及第2容量设置成块容量的倍数。
进而,作为记录头,最好使用喷出墨水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头,如果是利用热能喷出墨水的记录头,理想的是具备用于产生给予墨水的热能的热能交换体。
另外,上述另一目的、再一目的能够通过具备以下步骤的记录方法、通过计算机实现该方法的计算机程序、或者存储该计算机程序的存储介质分别被实现,而该记录方法是根据从主机装置发送来的信息,使具有排列在规定方向上的记录元件列的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沿与上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扫描并记录的记录方法,具有以下步骤:把从主机装置发送来的记录数据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的存储步骤;在被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的记录数据达到比在1次扫描中记录头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记录数据的量还少的第1量时,使其开始通过扫描进行记录的开始控制步骤;在扫描期间,在来不及向缓冲存储器存储记录数据的情况下,使该扫描中断的扫描中断步骤;在中断后,当被存储在缓冲存储器中的后续记录数据达到第2量时,执行被中断了的扫描,使1次扫描记录完成的补全记录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展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概要结构的斜视图。
图2是展示实施例1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主要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3是展示从喷出面看实施例1的记录头的状态的图。
图4是展示实施例1的记录的进行状态的图。
图5是展示实施例2的记录的进行状态的图。
图6A~6F是展示实施例3的记录的进行状态的图。
图7是展示向实施例1中的1页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进而,在以下说明的实施例中,以打印机为例说明使用了喷墨记录方式的记录装置。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记录”(也称为“打印”),不只是表示形成文字、图形等有意义的信息的情况,还表示不管有无意义,不管人们是否可以用视觉感知到其存在的,广泛地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象、样式、图案等,或者进行介质加工的情况。
另外,所谓“记录介质”,不只是一般的记录装置使用的纸,还广泛地表示布、塑料·胶片、金属板、玻璃、陶瓷、木材、皮革等,可以接受墨水的物质。
进而,所谓“墨水”(也称为“液体”),是可以和上述“记录(打印)”的定义同样地被广泛解释的,表示付与在记录介质上的,向形成图象、样式、图案等或者加工记录介质,或者利用墨水的处理(例如付与记录介质的墨水中的颜色剂的凝固或者不融化)提供的液体。
(实施例1)
图1是展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概要结构的斜视图。
被插入到记录装置100的供纸位置上的记录介质105,由输送滚轮106在箭头P方向上输送,被送到记录头104可以记录的区域。在可以记录区域中的记录介质105的下部,设置有台板107。通过2个导轨轴102和103,滑架101可以沿着它们的轴方向移动,通过未图示的步进电机的驱动,沿着作为主扫描方向的用箭头Q1、Q2表示的方向往复扫描包含记录区域的扫描区域。如果1次主扫描结束,则使记录介质在箭头P方向的副扫描方向上只移动一定量进入下次主扫描。重复这些主扫描和副扫描直到完成1页记录。进而,对于主扫描方向的记录宽度,在装置的设计上,先机械性地确定记录头可以扫描的区域,再根据装置不同与该扫描区域对应地确定最大的记录宽度。因而,通过这样的构成是可以对根据记录装置的记录头的扫描区域确定的记录宽度的记录介质,或者比其宽度还小的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
在图1中,被装载在滑架101上的记录头104的结构包含可以喷出墨水的喷出口和收容墨水的墨水罐,记录头的喷出口被安装在能够把墨水喷射到位于下方的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位置上。另外,108是开关部件和显示部件,开关部件被用于切换记录装置的电源的开/关和设定各种记录模式等,显示部件可以显示记录装置的状态。
图2是展示本实施例的喷墨记录装置100的主要控制结构的框图。在记录装置100的外部连接有主机装置200,从主机装置200发送应该存储到记录装置100中的文字和图象的数据,并被存储在接收缓冲存储器201。另外,记录装置100向主机装置200发送确认数据是否已被正确地传送的数据,以及通知记录装置100的动作状态的数据。
在依据被存储在ROM211中的控制程序动作的CPU202的管理下,存储在接收缓冲存储器201中的数据被加工成记录头104进行主扫描时用于进行记录的数据,并被存储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203内的打印缓冲存储器中。打印缓冲存储器是存储有记录头进行记录时使用的数据的存储器,通过把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转送到记录头中来进行记录。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RAM203的存储区域内确保了打印缓冲用区域。打印缓冲存储器的数据通过记录头控制部件210被转送到记录头104,控制记录头记录文字和图象数据。另外,检测出的表示记录头104的状态的温度信息等被送到CPU202,再向记录头控制部件210传递该信息,控制记录头。
机械控制部件204根据来自CPU202的指令驱动并控制滑架电机和串行换行电机等机械部件205。
传感器/SW控制部件206把从由各传感器和SW(开关)组成的传感器/SW部件207发来的信号发送到CPU202。
显示元件控制部件208的构成是,根据来自CPU202的指令,控制由显示板群的LED和液晶显示元件等组成的显示部件209。
图3是展示从喷出面看本实施例的记录头的状态的图。图3所示的记录头104是喷出黑色墨水的黑色喷头,在每英寸N=600dot的密度(600dpi)下,具有n=300个的喷出口(喷嘴)300。记录头的驱动频率是15KHz,相对主扫描方向可以以600dpi的密度进行记录。因而,记录动作时的滑架的主扫描速度是25英寸/秒。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的RAM203内的打印缓冲存储器部的容量,假设记录密度是600dpi×600dpi的2值数据为纵宽度是相当于记录头的喷嘴宽度(喷出口数)的300dot,横宽度是相当于扫描A4大小介质1次所需要的横宽度8英寸=4800dot的3/4的6英寸=3600dot的容量。即,作为打印缓冲存储器需要确保的存储器容量为300×3600=1080000bit=1.08Mbit。
在本实施例中,打印缓冲存储器的容量被设定成比以在装置设计上确定的主扫描方向的记录宽度,即,该装置中的主扫描方向的最大记录宽度使记录头主扫描1次而记录的数据量还少的量。即,在RAM403中要确保比与装置的最大记录宽度对应的为了存储一次主扫描的记录数据所需要的容量小的容量。通过这样的构成,可以减小被设置在装置中的RAM403的存储容量。这样构成打印缓冲存储器,在开始记录后,一边顺序地再利用已经记录结束的部分循环地将数据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一边以1次主扫描为单位进行记录。
在使用具有300个喷嘴的黑色喷头进行1次主扫描而完成记录的1路记录中,本实施例中的记录方法是只在图1中用Q2表示的方向上进行记录的单方向记录。
以下,参照图4的表示本实施例的记录的进行状态的图来说明记录动作。
图2的主机装置200在生成由1次主扫描所要记录的数据后,向记录装置100转送数据。记录装置100从主机装置200接收纵宽度300dot×横宽度3600dot=1.08Mbit的打印缓冲存储器的最大存储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马上把记录介质输送到记录开始位置,再从在图中A所示的位置到B所示的位置沿用Q2表示的方向进行主扫描,从而开始进行在(i)表示的区域上的记录。记录开始后,如上所述,一边把从主机装置发送来的数据顺序存储在记录结束的打印缓冲存储器中,一边进行记录。
如果第1次主扫描的记录结束,则使安装有黑色喷头的滑架沿用Q1表示的方向从B位置返回到A位置,把300dot量的记录介质向副扫描方向上输送(送纸),并开始第2次主扫描的记录。第2次主扫描也和第1次主扫描一样,在接收到纵宽度300dot×横宽度3600dot=1.08Mbit的最大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到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开始记录。
在该第2次主扫描中,假设在对区域(ii)的横宽度3600dot进行记录期间,来不及接收从主机装置发送来的数据。这种情况下,在沿箭头Q2方向记录区域(ii)的时刻,因为区域(iii)的数据还未存储到打印缓冲存储器,所以不记录区域(iii),暂时中断该记录扫描。
其后,使滑架回到开始该第2次主扫描的A位置,不向副扫描方向送纸,一旦相当于区域(iii)的横宽度(4800dot)-(3600dot)=1200dot的,纵宽度300dot×横宽度1200dot=0.36Mbit容量的数据(被中断了的主扫描的剩余数据)被存储到打印缓冲存储器,则开始用于补全第2次主扫描的主扫描。一旦滑架到达区域(ii)和区域(iii)的边界部分就开始喷出,完成区域(iii)的记录。
以下,使安装有黑色喷头的滑架沿Q1方向从B位置返回到A位置,并把300dot量的记录介质向副扫描方向输送,开始第3主扫描的记录。这时,把在记录开始前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量(设定值),设定为和在第1次以及第2次主扫描中的设定值(1.08Mbit)不同的值。例如,在第3次主扫描中,在接收到相当于横宽度3000dot的,纵宽度300dot×横宽度3000dot=0.9Mbit的存储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开始记录。
在该第3次主扫描中,假设在记录区域(iv)的横宽度3000dot期间,来不及从主机装置接收数据。这种情况下,在沿箭头Q2方向记录区域(iv)的时刻,因为区域(v)的数据还未存储到打印缓冲存储器,所以不记录区域(v),暂时中断该记录扫描。
其后,使滑架回到开始该第3次主扫描的A位置,不向副扫描方向送纸。一旦相当于区域(v)的横宽度的(4800dot)-(3000dot)=1800dot的,纵宽度300dot×横宽度1800dot=0.54Mbit的容量的数据(被中断了的主扫描的剩余数据)被存储到打印缓冲存储器,则马上开始用于补全第3次主扫描的主扫描。而一旦滑架到达区域(iv)和区域(v)的边界部分则马上开始喷出,完成区域(v)的记录。
以下,使安装有黑色喷头的滑架沿Q1方向从B位置返回到A位置,并把300dot量的记录介质向副扫描方向输送,开始第4次主扫描的记录。这时,把在记录开始前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量(设定值),设定为与在第1次以及第2次主扫描中的设定值(1.08Mbit)和第3次主扫描中的设定值(0.9Mbit)不同的值。例如,在第4次主扫描中,在接收到相当于横宽度2400dot的,纵宽度300dot×横宽度2400dot=0.72Mbit的存储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开始记录。
在该第4次主扫描中,在对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进行记录期间,顺利地接收以及存储了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在图4(vi)的区域上从A至B的箭头Q2的方向上不中断地在1次主扫描中进行记录。
在未图示的第5次以后的主扫描中,成为触发记录开始条件的设定值,和第1次主扫描同样是最大存储器容量。但是,在第1次主扫描的记录无法结束而再次进行了用于补全的主扫描的情况下,使下一主扫描的设定值比前一次主扫描中的设定值还小,而一旦在1次主扫描中的记录未被中断就结束时,则使下次主扫描的设定值返回到初始的最大存储器容量。
在此参照图7的流程图,再次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的对1页记录介质的记录动作。
一旦在主机装置200中起动的应用程序发出打印指令,则被安装在该主机装置200中的打印驱动把要打印的文件或者页的数据变换为在记录装置100中可以记录的数据,以记录装置100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量为单位发送到记录装置。
在记录装置100中,如果从主机装置200接收到打印指示命令,则继续接收数据并等待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达到设定值(步骤S701)。在本实施例中的第1次主扫描的设定值,如上所述等于打印缓冲存储器的容量(1.08Mbit)。
而后,在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达到设定值时,开始主扫描执行记录(步骤S702),并顺序再利用记录已经结束的部分,循环地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步骤S703)。持续进行该数据的接收·存储,直到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发送中断使数据接收中断。
如果数据接收中断(步骤S704),则判断在1次主扫描中应该记录的区域的记录是否已结束(步骤S705)。这可以根据例如滑架的位置等信息进行判断。
当主扫描还未结束时,判断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传送因何种原因中断或者转送速度下降。一旦扫描中断就使滑架返回到记录开始位置,等待在中断了的主扫描中应该记录的剩余数据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步骤S706)。如上所述,该数据量是从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量中减去设定值的值。
在接收到剩余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进行对在中断了的主扫描中未记录的部分的补全记录(步骤S707),并变更设定值(步骤S708)。具体地说,该变更就是减小设定值,也可以减小预先确定的值,还可以减小与在步骤S706中的数据接收所需要的时间相对应的值。
当在步骤S705中判断出在1次主扫描中应该记录的区域的记录已经结束的情况下,以及在步骤S708中的处理后,进行只在与记录头的使用喷嘴数相当的距离上输送记录介质的副扫描(步骤S709),并判定1页的记录是否已经结束(步骤S710)。
如果在步骤S710中判定出1页的记录已经结束,则排出记录介质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710中判定出1页的记录还未结束,则返回步骤S701,重复此后的处理。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例,则在具备比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量还小的容量的打印缓冲存储器的记录装置中,即使在来不及从主机装置传送数据,造成1次扫描的记录在中途被中断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未记录的区域进行补全记录,来完成与1次主扫描对应的区域的记录。
特别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控制使由于来不及从主机装置发送数据,而造成的主扫描的记录被中断的位置,在各主扫描中不同。具体地说,如果记录中途发生中断,则直到开始下次主扫描前,只减小规定量的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量(设定值),并控制使来不及从主机装置转送数据造成记录中断的位置靠近记录开始位置,因此可以在扫描方向上使在记录中断位置上发生的纵条纹分散,而防止记录画质的劣化。
(实施例2)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实施例2也是和上述第1实施例一样的喷墨记录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对和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的说明,中心说明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
实施例1是只进行在图4从A到B的箭头Q2所示的方向上的主扫描进行记录的单方向记录,但本实施例是在每次主扫描中记录方向不同的,即,交替进行箭头Q2方向的记录和箭头Q1方向的记录的双方向记录。
以下,参照图5表示本实施例的记录的进行状态的图说明记录动作。
如果图2的主机装置200生成了在1次主扫描中要记录的数据,就向记录装置100转送该数据。一旦记录装置100从主机装置200接收到纵宽度300dot×横宽度3600dot=1.08Mbit的打印缓冲存储器的最大存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则马上把记录介质输送到记录开始位置,在图中从A表示的位置向B表示的位置的用Q2表示的方向上进行主扫描,在用(i)表示的区域上开始记录。记录开始后,如上所述,在向记录已经结束的打印缓冲存储器中顺序存储从主机装置发送来的数据的同时进行记录。
一旦第1次主扫描的记录结束,则马上把300dot量的记录介质输送(送纸)到副扫描方向上,沿箭头Q1方向开始第2次主扫描的记录。
第2次主扫描也和第1次主扫描一样,在接收到纵宽度300dot×横宽度3600dot=1.08Mbit的最大存储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后,开始记录。
在该第2次主扫描中,假设在记录区域(ii)的横宽度3600dot期间,来不及从主机装置接收发送来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在沿箭头Q1方向记录区域(ii)的时刻,因为区域(iii)的数据还未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所以不记录区域(iii),暂时中断该记录扫描。
其后,使滑架返回到开始该第2次主扫描的B位置,不向副扫描方向送纸,一旦相当于区域(iii)的横宽度的(4800dot)-(3600dot)=1200dot的,纵宽度300dot×横宽度1200dot=0.36Mbit的容量数据(中断后的主扫描的剩余数据)被存储到打印缓冲存储器,则马上开始用于补全第2次主扫描的主扫描。如果滑架到达区域(ii)和区域(iii)的边界部分则开始喷出,完成区域(iii)的记录。
以下,在副扫描方向上输送300dot量的记录介质,沿箭头Q2方向开始第3次主扫描的记录。
在本实施例中,第3次主扫描也和第1次主扫描一样,在接收到纵宽度300dot×横宽度3600dot=1.08Mbit的最大存储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开始记录。
在该第3次主扫描中,假设在记录区域(iv)的横宽度3600dot期间,来不及从主机装置接收发送来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在沿箭头Q2方向记录区域(iv)的时刻,因为区域(v)的数据还未被存储到打印缓冲存储器中,所以不记录区域(v),暂时中断该记录扫描。
其后,使滑架回到开始该第3次主扫描的A位置,不向副扫描方向送纸,一旦相当于区域(v)的横宽度的(4800dot)-(3600dot)=1200dot的,纵宽度300dot×横宽度1200dot=0.36Mbit的容量的数据(被中断了的主扫描的剩余数据)被存储到打印缓冲存储器,则马上开始用于补全第3次主扫描的主扫描。如果滑架到达区域(iv)和区域(v)的边界部分则开始喷出,完成区域(v)的记录。
以下,在副扫描方向上输送300dot量的记录介质,沿箭头Q1方向开始第4主扫描的记录。这时,把在记录开始前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量(设定值)设定为与第2次主扫描的设定值(1.08Mbit)不同的值。例如,在第4次主扫描中,在接收到相当于横宽度3000dot的,纵宽度300dot×横宽度3000dot=0.9Mbit的存储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开始记录。
在该第4次主扫描中,假设在记录区域(vi)的宽度3000dot期间,来不及从主机装置接收发送来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在沿箭头Q1方向记录区域(vi)的时刻,因为区域(vii)的数据还未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所以不记录区域(vii),暂时中断该记录扫描。
其后,使滑架返回到开始该第4次主扫描的B位置,不向副扫描方向送纸,一旦相当于区域(vii)的横宽度的(4800dot)-(3000dot)=1800dot的,纵宽度300dot×横宽度1800dot=0.54Mbit的容量数据(被中断了的主扫描的剩余数据)被存储到打印缓冲存储器,则马上开始用于补全第4次主扫描的主扫描。如果滑架到达区域(vi)和区域(vii)的边界部分则开始喷出,完成区域(vii)的记录。
以下,在副扫描方向上输送300dot量的记录介质,开始第5次主扫描的记录。这时,把在记录开始前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量(设定值)设定为与在第1次主扫描以及第3次主扫描中使用的设定值(1.08Mbit)不同的值。例如,在第5次主扫描中,在接收到相当于横宽度3000dot的,纵宽度300dot×3000dot=0.9Mbit的存储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开始记录。
在该第5次主扫描中,在记录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期间,顺利地接收以及存储了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在图5的区域(viii)上在从A至B的箭头Q2的方向上不中断地在1次主扫描中进行了记录。
以下,在副扫描方向上输送300dot量的记录介质,开始第6次主扫描的记录。这时,把在记录开始前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量(设定值)设定为与在第2次主扫描中使用的设定值和在第4次主扫描中使用的设定值不同的值。例如,在第6次主扫描中,在接收到相当于横宽度2400dot的,纵宽度300dot×2400dot=0.72Mbit的存储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开始记录。
在该第6次主扫描中,在记录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期间,顺利地接收以及存储了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在图5的区域(ix)上在从A至B的箭头Q2的方向上不中断地在1次主扫描中进行了记录。
在未图示的第7次以后的主扫描中,成为触发记录开始条件的设定值被设置回和第1次以及第2次主扫描同样的最大存储容量。但是,当在1次主扫描中不能结束记录而再次进行了用于补全的主扫描的情况下,要使向同方向的下一次主扫描的设定值比向相同方向的前一次主扫描中的设定值还小,如果在1次主扫描中的记录未被中断就结束,则使下次主扫描的设定值返回到初始的最大存储器容量。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针对向箭头Q2方向的去方向的主扫描和向箭头Q1方向的回方向的主扫描,各自独立地控制用于记录开始的条件(设定值)。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的对1页记录介质的记录动作,除了在各主扫描方向上的扫描方向不同这一点外,和实施例1大致相同,但只要对应扫描方向设置2个设定值,在图7的流程图的步骤S708中,与扫描方向对应地变更设定值即可。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例,则在具备比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容量还小的打印缓冲存储器,进行双方向记录的记录装置中,即使在来不及进行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传送,造成1次主扫描的记录中途被中断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未记录的区域进行补全记录,来完成与1次主扫描对应的区域的记录。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控制使由于来不及从主机装置接收数据而造成的在主扫描中的记录中断位置,在各个扫描方向上的每个主扫描中不同。具体地说,如果在某一扫描方向上的记录发生中断,则在开始同一方向的下一主扫描前,只减少规定量的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量(设定值),因为控制使由于来不及从主机装置传送数据而造成的记录中断位置靠近记录开始位置,所以可以在各个扫描方向上使在记录中断位置上发生的纵条纹分散,而防止记录画质的劣化。
(实施例3)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实施例3也是和上述实施例一样的喷墨记录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对和上述的实施例一样的部分的说明,中心说明本实施例的特征部分。
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例,都是在1次主扫描中就完成各记录区域的记录的,即所谓的1路记录,但实施例3是对各记录区域进行多次主扫描的多路记录。
具体地说,对每个记录区域要进行3次向箭头Q2方向的主扫描。所使用的记录头是具有以1/600英寸间隔排列的300个喷嘴的黑色喷头,在1次副扫描中只将记录介质输送相当于100个喷嘴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的RAM203内的打印缓冲存储器部分的容量和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是一样的。假设记录密度是600dpi×600dpi的2值数据是纵宽度是相当于记录头的喷嘴宽度的300dot,横宽度是相当于扫描A4大小介质1次所需要的横宽度8英寸=4800dot的3/4的6英寸=3600dot的容量。即,作为打印缓冲存储器需要确保的存储器容量为300×3600=1080000bit=1.08Mbit。
以下,参照图6A~6F表示本实施例的记录的进行状态的图对记录动作进行说明。
图2的主机装置200在生成在1次主扫描中要记录的数据后,将该数据转送到记录装置100。如果记录装置100接收到在第1次主扫描中要记录的区域的纵宽度100dot×横宽度4800dot=0.48Mbit的存储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则如图6A所示,使用300个喷嘴内的1/3的100个喷嘴,沿从A至B的箭头Q2方向对区域(i)进行主扫描并记录。
如果在第1次主扫描中的记录结束,则使安装有黑色喷头的滑架沿箭头Q1的方向从B位置回到A位置,并在箭头P的副扫描方向上输送100dot量的记录介质。
以下,如果接收到在第2次主扫描中要记录的区域的纵宽度200dot×横宽度4800dot=0.96Mbit的存储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则如图6B所示,使用300个喷嘴内的2/3的200个喷嘴,沿从A至B的箭头Q2方向对区域(ii)进行主扫描并记录。
如果在第2次主扫描中的记录结束,则使安装有黑色喷头的滑架沿箭头Q1的方向从B位置返回A位置,在箭头P的副扫描方向上输送100dot量的记录介质。
以下,如果接收到在第3次主扫描中要记录的区域的纵宽度300dot×横宽度3600dot=1.08Mbit的最大存储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则如图6C所示,使用全部300个喷嘴,沿从A至B的箭头Q2方向开始记录区域(iii)。
在该第3次主扫描中,假设在记录区域(iii)的横宽度3600dot期间,接收不到从主机装置发送来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在沿箭头Q2方向记录区域(iii)的时刻,因为区域(iii)以后的数据还未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所以不记录区域(iii)以后的区域,暂时中断该记录扫描。
其后,使滑架返回到开始该第3次主扫描的A位置,不向副扫描方向进行送纸,一旦相当于区域(iii)以后的横宽度的(4800dot)-(3600dot)=1200dot的,纵宽度300dot×横宽度1200dot=0.36Mbit的容量的数据(被中断了的主扫描的剩余数据)被存储到打印缓冲存储器,则马上开始用于补全第3次主扫描的主扫描。如图6D所示,如果滑架到达区域(iv)则开始喷出,沿箭头Q2方向直至B位置进行记录。
以下,使安装有黑色喷头的滑架沿Q1方向从B位置返回到A位置,把100dot量的记录介质向副扫描方向输送,开始第4次主扫描的记录。这时,把在记录开始前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量(设定值)设定为和在第3次主扫描中的设定值(1.08Mbit)不同的值。例如,在第4次主扫描中,在接收到相当于横宽度3000dot的,纵宽度300dot×横宽度3000dot=0.9Mbit的存储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开始记录。
在该第4次主扫描中,假设在对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上的数据进行记录期间,顺利地接收以及存储了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则如图6E所示,在从A至B的箭头Q2方向上不中断地对(v)区域的进行1次主扫描并记录。
以下,使安装有黑色喷头的滑架沿Q1方向从B位置返回到A位置,并把100dot量的记录介质向箭头P的副扫描方向输送,开始第5次主扫描的记录。把在记录开始前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量(设定值)设定为和在第3次以及第4次主扫描中的设定值不同的值。例如,在第5次主扫描中,在接收到相当于横宽度2400dot的纵宽度300dot×横宽度2400dot=0.72Mbit的存储器容量(设定值)的数据,并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开始记录。
在该第5次主扫描中,在记录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期间,顺利地接收以及存储了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则如图6F所示,在从A至B的箭头Q2的方向上不中断地对区域(vi)进行1次主扫描并记录。
在未图示的第6次以后的主扫描中,成为触发记录开始条件的设定值,被设置回和第3次主扫描同样的使用300个喷嘴时的最大存储容量。但是,当在1次主扫描中不能结束记录而再次进行了用于补全的主扫描的情况下,要把以后的多路次数(3次)的主扫描的设定值分别设定为不同的值,如果在1次主扫描中的记录未中断而结束,则使下次主扫描的设定值返回初始的最大存储器容量。
进而,在本实施例中的对1页记录介质的记录动作,除了第1次以及第2次与记录结束前的2次主扫描的设定值不同这一点以外,是和第1实施例大致相同的,但在记录中断后,只要在图7的流程图的步骤S708中,设置表示记录中断的标志,并在以后的多路多次数的主扫描中变更设定值,使得多路多次数的主扫描各自使用不同的设定值即可。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例,则在具备比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量小的打印缓冲存储器,进行多路记录的记录装置中,即使在来不及进行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传送,造成在1次主扫描中的记录中途被中断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未记录的区域进行补全记录,来完成与1次主扫描对应的区域的记录。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使由于来不及进行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传送,而造成的在主扫描中的记录中断位置,在各个扫描方向上不同。具体地说,如果在记录过程中发生中断,则直到开始下一次主扫描前只减少规定量的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量(设定值),因为控制由于来不及进行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传送而造成的记录中断的位置,使其靠近记录开始位置,所以可以在多路记录中,使在扫描方向上的记录中断位置上产生的纵条纹分散,而防止记录画质的劣化。
[其他的实施例]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是把打印缓冲存储器的容量设置为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量的3/4,但打印缓冲存储器的容量并不限于此值。
另外,在打印缓冲存储器的容量比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量多的情况下,根据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传送速度,把作为主扫描的记录开始条件的设定值的值,设置为不足在1次扫描中记录的数据量,则可以缩短记录开始前的时间,或者把作为主扫描的记录开始条件的设定值的值设置成超过在1次主扫描中记录的数据量,则可以防止记录的中断。
在这种情况下,设置监视来自主机装置的数据传送速度的装置,根据数据转送速度变更设定值,则可以更有效地防止记录中断的发生。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举这样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即,把记录分辨率是600×600dpi,每1象素的数据量是1bit的黑白记录数据,在600dpi下用具有300个喷嘴的记录头记录在A4大小的记录介质上,但记录介质的大小、记录分辨率、记录数据的每1象素相应的数据量、记录数据的颜色数,以及记录头的喷嘴数,也可以是在上述以外的值。这种情况下,可以与记录介质的大小、记录分辨率、记录数据的每1象素相应的数据量、记录数据的颜色数,以及记录头的喷嘴数中的至少1个对应地,变更设定值的值。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把在通常记录中作成触发记录开始条件的设置值,设置成了和打印缓冲存储器的容量相等的最大存储器容量,但设定值的初始值并不限于这些值,也可以在打印缓冲存储器的容量以下。
进而,虽然假设了在剩余的记录数据全部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后再开始用于补全的主扫描,但即使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和通常的主扫描一样,在剩余的记录数据全部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中前,就开始主扫描。此情况下的设定值可以和通常的主扫描一样,也可以不一样。
另外,在实施例3中,假设了在主扫描中断的情况下,使以后的多路多次数的主扫描的设定值分别不同,但也可以包含同样的值。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假设了在记录中断时,使滑架返回到记录开始位置再进行用于补全的主扫描,但用于补全的主扫描的开始位置并不限于通常的记录开始位置,只要是用于补全的主扫描可以执行的位置就可以。
具体地说,在记录中断时,使滑架暂时返回到开始位置或者可以进行预备喷出的位置,如果在进行补全记录前实施预备喷出,则可以防止在进行补全记录前发生墨水增稠而引起记录图象产生纵条纹。
进而,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只使用具有以1/600英寸的间距排列的300个喷嘴的黑色喷头进行黑白记录的记录装置,但即使是针对使用的兰色、红色、黄色等不同颜色墨水,使用与各颜色对应的记录头进行彩色记录的记录装置也可以适用本发明。
在这种情况下,设置成与3种颜色对应地具备具有以1/600英寸的间距排列的100个喷嘴的的记录头,如果把各颜色的记录数据分配在纵宽度100个喷嘴分的记录数据上,则可以使用和实施例3相同的控制,并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通过将打印缓冲存储器分割成多块,以块为单位使用,可以把成为触发记录开始条件的设定值设置成块单位,也可以使中断时的位置与块记录区域对应。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了在记录了被存储在打印缓冲存储器上的数据后中断记录,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一边监视被存储的数据量或者能够存储的数据量或者其双方,一边控制中断记录的位置。
以上的实施例,尤其是在喷墨记录方式中,也可以具备为了使墨水喷出而产生热能的装置(例如电热变换体和激光等),通过利用上述热能使墨水的状态变化的方式来实现记录的高密度化、高精细化。
作为其代表性的构成和原理,理想的是例如使用在美国专利第4723129号的说明书、第4740796号的说明书中揭示的基本原理进行。该方式可以适用于所谓的按需型、连续型中的任意一个中,特别是在按需型的情况下,通过向与保持液体(墨水)的容器和液路相对应地配置的电热转换体上,与记录信息对应地施加使之产生比核沸腾还要急速的温度上升的至少1个驱动信号,使电热转换体产生热能,在记录头的热作用面上产生膜沸腾,因为其结果可以形成与该驱动信号一一对应的液体(墨水)内的气泡,所以是有效的。
通过该气泡的成长、收缩,经由喷出用开口喷出液体(墨水),至少形成1个液滴。更理想的是,把该驱动信号设置成脉冲形状,因为可以即时适宜地使气泡成长收缩,所以可以实现应答性特别优异的液体(墨水)的喷出。
作为该脉冲形状的驱动信号,可以采用在美国专利第4463359号的说明书、第4345262号的说明书中记述的那样的信号。进而,如果针对上述热作用面的温度上升率,采用在美国专利发明第4313124号的说明书中记述的条件,则可以进行更优异的记录。
作为记录头的结构,除了在上述各说明书中记述的喷出口、液路、电热转换体的组合结构(直线形液体流路或者直角液体流路)外,美国专利第4558333号的说明书、美国专利第4459600号的说明书中记载和揭示的被配置在热作用面弯曲区域上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另外,对于多个电热转换体的结构也可以是在特开昭59-123670号公报中揭示的把共同的长孔作为电热转换体的喷出部分的结构,和在特开昭59-138461号公报中揭示的使吸收热能压力波的开口与喷出部分对应的结构。
另外,不只是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将记录头自身设置成一体的墨水盒的盒式记录头,也可以使用通过被安装在装置主体上,和装置主体电气连接以及可以由装置主体供给墨水的更换自如的芯片型记录头。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记录装置的结构中,对记录头附加恢复装置、预备装置等,可以使记录动作更加稳定,所以是理想的。如果具体地举例,则可以向记录头附加间隙装置、清扫装置、加压或者吸引装置、电热转换体或者和它不同的加热元件或者组合它们的预备加热装置等。另外,设置在记录以外进行喷出的预备喷出模式也可以有效地进行稳定的记录。
进而,作为记录装置的记录模式不只是黑色等主流颜色的记录模式,而且可以是一体构成的记录头或者采用多个的组合,也可以设置成具备不同颜色的多颜色,或者采用混色的全彩色的至少1个装置。
进而,本发明可以适用于由多个机器(例如主计算机、接口机器、引线、打印机等)组成的系统,也可以适用于由一个机器组成的装置(例如,复印机、传真机等)。
另外,毫无疑问,本发明的目的也可以通过把实现上述实施例功能的软件程序代码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由该系统或者装置的计算机(或者CPU和MPU)读出被存储在记录介质上的程序代码执行来实现。
这种情况下,由于从记录介质读出的程序代码自身实现了上述实施例的功能,所以存储有该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也构成本发明。
作为用于提供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例如可以使用软盘、硬盘、光盘、光磁盘、CD-ROM、CD-R、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卡、ROM等。
另外,毫无疑问,不只能通过执行计算机读出的程序代码,实现上述的实施例的功能,还包含根据该程序代码的指示,由在计算机上运行的OS(操作系统)等进行实际处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该处理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
进而,毫无疑问还包含:从存储介质读出的程序代码,在被写入插在计算机上的功能扩展插件板和连接在计算机上的功能扩展单元中具备的存储器后,根据该程序代码的指示,由该功能扩展插件板和功能扩展单元中具备的CPU等进行实际处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该处理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功能。
在本发明采用上述存储介质的情况下,则在该存储介质上,存储与前面说明的(图7所示)的流程图对应的程序代码。
其它的优点和修改也会出现在本发明。更广泛的本发明的特点并不局限于上述的特定细节和具体实现。因此,根据权利要求及其等价均产生的不同变化可以超越普通的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
Claims (21)
1.一种记录装置,根据从主机装置发来的信息,使具有在规定方向上排列的记录元件列的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沿与上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扫描并记录,其特征在于包括:
缓冲存储器,存储从上述主机装置发来的记录数据;
开始控制装置,在被存储在上述缓冲存储器中的记录数据达到比在1次扫描中上述记录头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上的记录数据量还少的第1量时,使上述扫描的记录开始;
扫描中断装置,在上述扫描期间,在来不及向上述缓冲存储器存储记录数据的情况下,使该扫描中断;
补全记录装置,在上述中断后,当被存储在上述缓冲存储器中的后续的记录数据达到第2量时,执行上述被中断了的扫描,使1次的扫描记录完成。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存储器的容量,比与该装置的上述记录头可以扫描记录的最大宽度相对应的上述记录头扫描1次所记录的记录数据量少。
3.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量和上述缓冲存储器的容量相等。
4.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循环再利用上述缓冲存储器中存储有已经在记录中使用过的记录数据的部分,存储新发送来的记录数据。
5.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量和上述第2量的和等于在1次扫描中上述记录头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上的记录数据的量。
6.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上述中断发生的情况下,变更下一次扫描的上述第1量的设定变更装置。
7.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断发生的情况下,上述设定变更装置只以规定量减小上述第1量。
8.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连续的扫描中发生上述中断的情况下,上述设定变更装置在各扫描中使上述第1量不同。
9.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中断不发生的情况下,上述设定变更装置使上述第1量返回初始值。
10.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根据记录介质的大小、记录分辨率、每1象素的数据量、在记录中使用的记录剂的颜色数,以及在1次扫描中使用的记录元件的数量中的至少1个,变更上述第1量的条件变更装置。
11.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执行对各区域进行多次扫描来完成记录的多路记录。
12.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上述中断发生的情况下,把以后的上述多次扫描的上述第1量变更为各自不同的值的多设定变更装置。
13.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双向进行上述扫描来进行记录。
14.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始控制装置对各扫描方向独立设定上述第1量。
15.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上述扫描中断装置中断扫描后,使上述记录头向该扫描的开始位置移动的待机装置。
16.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待机装置使上述记录头移动到该扫描的开始位置。
17.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待机装置使上述记录头移动到可以预备喷出的位置,上述补全记录装置在执行上述被中断了的扫描前执行预备喷出。
18.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存储器被分成多块,上述第1量以及上述第2量是块的容量的倍数。
19.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头是喷出墨水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头。
20.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记录头是利用热能喷出墨水的记录头,具有用于产生给予墨水的热能的热能转换体。
21.一种记录方法,根据从主机装置发送来的信息,使具有在规定方向上排列的记录元件列的记录头,在记录介质上沿与上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扫描并记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缓冲存储器中存储从上述主机装置发来的记录数据的存储步骤;
在被存储在上述缓冲存储器中的记录数据达到比在1次扫描中上述记录头记录在上述记录介质上的记录数据量还少的第1量时,使上述扫描的记录开始的开始控制步骤;
在上述扫描期间,在来不及向上述缓冲存储器存储记录数据的情况下,使该扫描中断的扫描中断步骤;
在上述中断后,当被存储在上述缓冲存储器中的后续的记录数据达到第2量时,执行上述被中断了的扫描,使1次的扫描记录完成的补全记录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12616/2002 | 2002-04-15 | ||
JP2002112616A JP4018433B2 (ja) | 2002-04-15 | 2002-04-15 | 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51549A CN1451549A (zh) | 2003-10-29 |
CN1247382C true CN1247382C (zh) | 2006-03-29 |
Family
ID=28672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11075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7382C (zh) | 2002-04-15 | 2003-04-15 |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918646B2 (zh) |
EP (1) | EP1355264B1 (zh) |
JP (1) | JP4018433B2 (zh) |
KR (1) | KR100555267B1 (zh) |
CN (1) | CN1247382C (zh) |
DE (1) | DE60301079T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401618B2 (ja) * | 2002-04-15 | 2010-0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バッファ管理方法 |
US20050187000A1 (en) * | 2004-02-23 | 2005-08-25 | Cantor Index Llc | Method for wagering |
US7699460B2 (en) * | 2004-08-12 | 2010-04-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
EP1700699B1 (en) | 2005-03-08 | 2013-01-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 for recording apparatus |
JP2006247905A (ja) | 2005-03-08 | 2006-09-21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記録装置のデータ処理方法、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
JP4595865B2 (ja) * | 2006-03-29 | 2010-12-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US8854652B2 (en) * | 2007-01-26 | 2014-10-0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Host device and printing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JP5679652B2 (ja) * | 2009-12-09 | 2015-03-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WO2022071948A1 (en) * | 2020-09-30 | 2022-04-0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nk cartridge ink amount calculations based on motor characteristic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46929A (ja) * | 1982-02-25 | 1983-09-01 | Seiko Epson Corp | 印刷装置のデ−タ受信方法 |
JP3019306B2 (ja) | 1987-07-16 | 2000-03-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字装置 |
JP3233173B2 (ja) * | 1992-01-07 | 2001-11-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ラスタイメージシリアルプリンタ |
US5671445A (en) * | 1993-07-19 | 1997-09-23 | Oki America, Inc. | Interface for transmitting graphics data to a printer from a host computer system in rasterized form |
JPH0939306A (ja) | 1995-07-28 | 1997-02-10 | Brother Ind Ltd | 印字装置 |
AU713318B2 (en) | 1995-08-31 | 1999-11-25 | Sand Technology Systems International Inc. | Memo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dual indexing structures |
JPH09234862A (ja) * | 1995-12-26 | 1997-09-09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
US5870535A (en) | 1997-05-12 | 1999-02-09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uilding rasterized lines of bitmap data to be printed using a piecewise-linear direct memory access addressing mode of retrieving bitmap data line segments |
JP3554161B2 (ja) | 1997-11-14 | 2004-08-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US6097499A (en) | 1997-11-14 | 2000-08-01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sochronous printing with minimal buffering |
US6313922B1 (en) * | 1998-07-16 | 2001-11-06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Efficient use of a printhead and a compressed swath buffer in an inkjet printer |
JP2000127522A (ja) | 1998-10-27 | 2000-05-09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可読メモリ |
JP2002137414A (ja) | 2000-10-31 | 2002-05-14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残量検出方法 |
JP4566396B2 (ja) | 2000-11-30 | 2010-10-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
JP2002166536A (ja) | 2000-11-30 | 2002-06-11 | Canon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2002
- 2002-04-15 JP JP2002112616A patent/JP401843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
- 2003-04-14 KR KR1020030023293A patent/KR10055526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4-14 DE DE60301079T patent/DE60301079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4-14 EP EP03008595A patent/EP1355264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4-15 CN CNB031107567A patent/CN124738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4-15 US US10/413,373 patent/US691864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60301079D1 (de) | 2005-09-01 |
EP1355264A1 (en) | 2003-10-22 |
DE60301079T2 (de) | 2006-06-01 |
US20040004645A1 (en) | 2004-01-08 |
KR100555267B1 (ko) | 2006-03-03 |
JP2003305834A (ja) | 2003-10-28 |
KR20030082403A (ko) | 2003-10-22 |
CN1451549A (zh) | 2003-10-29 |
US6918646B2 (en) | 2005-07-19 |
JP4018433B2 (ja) | 2007-12-05 |
EP1355264B1 (en) | 2005-07-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63608C (zh) | 记录装置和测试图案记录方法 | |
CN1219643C (zh) | 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 |
CN1310758C (zh) | 喷墨记录方法、系统、装置及数据生成方法 | |
CN1212937C (zh) | 喷墨记录设备以及图像校正方法 | |
CN1623776A (zh) | 记录装置及其记录方法以及程序 | |
CN1302929C (zh) |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 |
CN1907713A (zh) | 记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51925C (zh) | 防止记录图像密度上产生不均匀度的喷墨记录装置和方法 | |
CN1572502A (zh) | 喷墨打印装置和喷墨打印方法 | |
CN1796121A (zh) | 补偿丢失喷嘴的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打印机 | |
CN1310756C (zh) | 记录装置、记录位置调整值的设定方法及记录方法 | |
CN1162277C (zh) | 点式记录装置和点式记录方法 | |
CN1269645C (zh) | 喷墨记录装置和该装置的预备喷出控制方法 | |
CN1488504A (zh) | 记录装置和预备排出控制方法 | |
CN1247382C (zh) |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方法 | |
CN1736729A (zh) | 喷墨打印装置和打印位置设置方法 | |
CN1628983A (zh) |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方法 | |
CN1124542C (zh) | 打印装置、打印方法 | |
CN1445720A (zh) | 图像记录系统、图像数据源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 |
CN1647927A (zh) | 喷墨记录装置和喷墨记录方法 | |
CN1390703A (zh) | 图像打印设备、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和程序 | |
CN1268494C (zh) | 记录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244070C (zh) | 记录装置、信息处理装置和它们的控制方法 | |
CN1891464A (zh) | 记录方法和记录设备 | |
CN1269070C (zh) | 记录装置和缓冲存储器管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329 Termination date: 20170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