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30808C - 光学拾取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学拾取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230808C CN1230808C CNB03137879XA CN03137879A CN1230808C CN 1230808 C CN1230808 C CN 1230808C CN B03137879X A CNB03137879X A CN B03137879XA CN 03137879 A CN03137879 A CN 03137879A CN 1230808 C CN1230808 C CN 1230808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monitor
- flexible substrate
- optic pick
- preceding moni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5 sag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858 resili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60 hair shi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6—Circuits, 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laser control or stabilisation
- G11B7/1263—Power control during transducing, e.g. by monitoring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22—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optical heads, e.g. assemb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 Measurement Of Radiation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前监视器式光学拾取装置,由用于读取激光束的窗口(10w)和用于安装前监测器(9)使之面对窗口(10w)的壳体(10)构成。在壳体(10)中,前监测器(9)的位置是可调的。该光学拾取装置可以消除由于元件和装配偏差产生的照射在前监测器的入射光的量的偏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拾取装置,其可以从信息记录媒体上读取信息并通过激光束向信息记录媒体上写入信息。特别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前监视器式的光学拾取装置,其可以从一激光光源向信息记录媒体发出激光束,然后通过探测激光的量来完成对激光源输出功率的反馈控制。
应注意,典型的信息记录媒体包括DVD(数字视频光盘)和CD(压缩光盘)。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制造这种前监视器式光学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这种前监视器式光学拾取装置主要由衍射光栅2,反射镜3,分束器4,准直透镜5及物镜6构成,这些元件沿由半导体激光器1朝向信息记录媒体8(光盘)发出的激光束的路线排列,其中还包括一个前监测器(monitordetector)7,如图1所示。由半导体激光器1发出的激光束穿过衍射光栅2、分束器4、准直透镜5和物镜6到达光盘8。同时,部分激光束被反射镜3反射到前监测器7上,前监测器7检测入射光束的量。然后,一图中未示的反馈控制系统完成对供给半导体激光器1的驱动电流的反馈控制,以使前监测器7的输出恒定,从而使半导体激光器保持一恒定速率的输出功率(参考日本公开特许公报No.2000-21001(第2页第4至8段,图3))。
上述前监测器7安装于一图中未示的上部敞开的壳体(housing)中。通常让壳体的内部尺寸与前监测器7的尺寸基本相同(更适当地包括一前监测器7安装于其上的可弯曲衬底)。在安装光学拾取装置时,前监测器7从上部装入壳体。把前监测器7装入壳体,在前监测器7与壳体在其底面相接触的位置固定。因此,通过使壳体的内部尺寸与前监测器7的尺寸一致来提高前监测器7装入壳体的装配精度。
在前监视器式光学拾取装置中,由于元件及装配偏差,例如半导体激光器1的辐射特性偏差,反射镜3的反射和安装偏差,安装前监测器7时产生偏差,使前监测器7的入射光产生偏差。
前监测器7的入射光的量的上述偏差的影响可以被相应的光学拾取装置中通过反馈控制系统使用外电阻进行增益调节来抑制。然而,在使用外电阻来进行增益调节的情况下,即使在适当的范围内降低半导体激光器1的输出功率,反馈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也会受到影响。
这种影响在向光盘8上写信息时变得严重,具体而言,在如笔记本电脑所采用的细长形的光学拾取装置(有窄的垂直宽度)向光盘8上进行写入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监视器形式的光学拾取装置,可以消除前监测器由于元件及装配偏差而导致的入射光的量的偏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上述前监视器式光学拾取装置的光学拾取装置制造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前监视器式光学拾取装置,用于从一个激光光源向信息记录媒体发出激光束,并通过前监测器检测激光束的量,从而完成对激光光源的输出功率的反馈控制,同时通过激光束从信息记录媒体上读取信息,和或将信息写入信息记录媒体,其包括:
所述前监测器安装于其上的可弯曲衬底,该前监测器的背面固定于可弯曲衬底上;
壳体,在其前壁形成有一个窗口,用于接收激光束至该前监测器,该壳体容放该可弯曲衬底;以及
通孔,其形成为穿过该壳体的底壁,处于该前监测器之下的部分,用于调节该前监测器的垂直位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光学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光学拾取装置的可弯曲衬底上形成一个结合部件使其伸出壳体外;
从壳体外将结合部件与一个啮合部件相啮合,同时将可弯曲衬底与在壳体内的前监测器一同移动,从而可以在垂直和横向方向调节对着激光束的前监测器的位置;以及
切割并移除伸出壳体外的结合部件。
本发明提供一种前监视器式光学拾取装置,其可以在用激光光束向信息记录媒体读取和/或向信息记录媒体写入信息时,从一个激光光源向信息记录媒体发出激光光束并通过一个前监测器检测激光光束的量来完成对激光光源输出功率的反馈控制,包括:
一个窗口,用于接收激光光束;以及,一个面向窗口的壳体,用于安放前监测器,其中
在壳体中,前监测器的位置可调。
应注意“在壳体中”指的是前监测器完全装入壳体中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装置,前监测器在壳体中的位置可以调节,例如,面向壳体窗口接收的激光光束的方向。从而,前监测器的位置调节消除了由于元件及装配偏差产生的入射光照射在前监测器上的偏差量。
例如,在安装光学拾取装置时,先将前监测器从外放入壳体,然后将其安装到一个特定位置使其检测到的激光源发出的激光的量高于一个设定的中间值。然后,前监测器可以被移动,例如,沿着与其放入壳体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从而使检测到的激光源发出的激光的量逼近于设定的中间值。在这样的一个位置,前监测器被固定。因此,由于元件和装配偏差产生的照射在前监测器上的激光偏差量被消除。而且,没有对反馈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产生任何影响。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内尺寸被设为在沿着窗口所在的壳体正面上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大于前监测器的尺寸。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壳体的前后方向是根据激光束的入射方向定义的。具体而言,激光束沿着壳体从前向后的方向入射。
根据光学拾取装置的实施例,壳体的内尺寸被设为在沿着包含窗口的壳体正面上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大于前监测器的尺寸。因此,在壳体中,前监测器的位置是沿着该方向进行调节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壳体在至少一个连接窗口所在壳体正面的侧面上有通孔,其在纵向上延伸,以及
前监测器可从壳体外部通过此通孔进行位置调节。
根据该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壳体在至少一个连接窗口所在壳体正面的侧壁上有通孔,其在纵向上延伸,前监测器可从壳体外部通过此通孔进行位置调节。因此,前监测器的位置很容易从壳体外部通过此通孔进行调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通孔是一个螺纹孔。
根据该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通孔是一个螺纹孔。因此,从壳体外部在螺纹孔中插入一个螺钉,可旋转螺钉,通过螺钉尖部对前监测器的位置进行微调。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内尺寸被设为在垂直于窗口所在壳体正面的纵方向上大于前监测器的尺寸,以及
在壳体中,在前监测器的后侧上,配合前监测器的可弯曲衬底的一部分以弯曲的状态放入壳体中,从而使前监测器被压在壳体的前壁上。
根据这个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在壳体中,在前监测器的后侧上,配合前监测器的可弯曲衬底的一部分以弯曲的状态放入壳体中,从而使前监测器被压在壳体的前壁上。因此,前监测器的位置在壳体的前后方向被确定了。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的内尺寸被设为沿垂直于窗口所在壳体正面的纵方向大于前监测器的尺寸,以及
在壳体中,在前监测器的后侧上,配合前监测器的可弯曲衬底的一部分以一种弯曲的状态被装入,从而消除配合前监测器的可弯曲衬底的松弛。
根据这个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在壳体中,在前监测器的后侧上,配合前监测器的可弯曲衬底的一部分以一种弯曲的状态被装入,从而消除配合前监测器的可弯曲衬底的松弛,其有利于布置可弯曲衬底的其它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弯曲衬底在前监测器之前的部分以弯曲的状态装入到前监测器的后侧。
其中,“可弯曲衬底在前监测器之前的部分”指的是在安装光学拾取装置时最先装入壳体中的部分。
根据该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可弯曲衬底在前监测器之前的部分(这里被称为可弯曲衬底的前部)以弯曲的状态装入到前监测器的后侧。因此,通过可弯曲衬底的前部,前监测器被压到壳体的前壁上。因此,前监测器在壳体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被确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弯曲衬底具有左翼部分和右翼部分,其相对可弯曲衬底装入壳体的方向分别向前监测器的左侧和右侧延展,以及
可弯曲衬底的每个左翼部分和右翼部分以弯曲的状态装到前监测器的后侧。
根据该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可弯曲衬底的左翼部分和右翼部分以弯曲的状态装到前监测器的后侧。因此,通过可弯曲衬底的左翼部分和右翼部分,前监测器被压在壳体前壁上。从而,前监测器在壳体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被确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弯曲衬底的左翼部分和右翼部分均与壳体的后壁和侧壁相接触。
根据该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可弯曲衬底的左翼部分和右翼部分均与壳体的后壁和侧壁相接触。因此,前监测器被压在壳体的前壁上,并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被确定。此外,通过可弯曲衬底的左翼部分和右翼部分受到的壳体左侧壁和右侧壁的反作用力,前监测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被确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配合前监测器的可弯曲衬底具有一个结合部件用于在壳体外部啮合。
根据该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配合前监测器的可弯曲衬底具有一个结合部件用于在壳体外部啮合。因此,在安装光学拾取装置时,在将前监测器装入壳体后,一个啮合部件在壳体外与结合部件相啮合,从而可以调节前监测器的位置。具体而言,安装在壳体内的前监测器的位置可以从壳体外很容易的被调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弯曲衬底的结合部件通过一种比可弯曲衬底的材料硬的材料而得到加强。
应该注意到,在此的“加强”包括通过在可弯曲衬底的结合部件上粘接硬的物质而加强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装置,可弯曲衬底的结合部件通过一种比可弯曲衬底的材料硬的材料而得到加强。因此,当在壳体外啮合部件与结合部件相啮合,同时调节前监测器的位置时,可以防止可弯曲衬底的结合部件的周围被损坏。因此,使前监测器可以进行平稳的位置调节。
并且,提供了一种光学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光学拾取装置的可弯曲衬底上形成一个结合部件使其伸出壳体外;
在壳体外与一个啮合部件相啮合,同时将可弯曲衬底与在壳体内的前监测器一同移动,从而可以面对激光束调节前监测器的位置;然后
切割并移除伸出壳体外的结合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在将前监测器装入壳体内后,啮合部件与可弯曲衬底的结合部件在壳体的外部相啮合,从而可以调节前监测器的位置。因此,前监测器的位置可以在壳体的外部很容易的被调节。此外,在沿着激光束调节前监测器的位置后,伸出壳体外的结合部件被切割掉,从而使结合部件在安装工程后不会在伸出壳体。这使得可以制造紧密的光学拾取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下文给出的详细描述和只是示例地给出而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的附图,使本发明能被充分地理解,其中:
图1是前监视器式光学拾取装置的基本结构的视图;
图2A和2B为前监测器及壳体的视图,其中壳体将前监测器安置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中;
图3为为前监测器及壳体的视图,其中壳体将前监测器安置在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中;
图4A和4B为前监测器及壳体的视图,其中壳体将前监测器安置在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中;
图5A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采用的结合前监测器的可弯曲的衬底,图5B为前监测器及壳体的视图,其中壳体将前监测器安置在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中;
图6为示出制造过程中,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的视图;
图7为示出制造过程中,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的视图;
图8A和8B为前监测器及壳体的视图,其中壳体将前监测器安置在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拾取装置中,图8C为用于光学拾取装置的结合前监测器的可弯曲衬底的视图;以及
图9A为图8C中所示的可弯曲衬底的改进例,图9B为配备有此可弯曲衬底的光学拾取装置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下文描述的光学拾取装置为具有图1所示的基本结构的前监视器型,其由衍射光栅2、反射镜3、分束器4、准直透镜5和物镜6组成,其沿由半导体激光器1向信息记录媒体(光盘)8发出的激光束的路径布置,还包括一前监测器7。由半导体激光器1发出的激光束通过衍射光栅2、分束器4、准直透镜5和物镜6照射到光盘8。通过使用激光束,可以从光盘8上读取和向光盘8上写入信息。同时,部分激光束通过反射镜3反射后进入前监测器7,前监测器7检测入射光束的量。然后,一个图中未示的反馈控制系统完成对提供给半导体激光器1的驱动电流的反馈控制,以使前监测器7的输出功率恒定,从而使半导体激光器1保持一个恒定速率的输出功率。应注意,图1显示的是一个光学拾取装置的元件间的基本关系,而非实际元件的空间排列。
第一实施例
图2A和2B表示前监测器及壳体的具体结构的视图,其中壳体将前监测器安置在本发明的光学拾取装置中。图2A为一个俯视图,图2B是一前视的省略了壳体10前壁的截面视图。应注意为了便于理解,如图所示,有一个直角坐标系,横向用X轴表示,纵向用Y轴表示,垂直方向用Z轴表示(图3至9与此类似)。
前监测器9具有一个近似长方体的外部形状。前监测器9的正面9a作为光接收面来接收激光束。前监测器9的背面9b与一个可弯曲衬底12相结合。前监测器9的输出通过一个图中未示的设置在可弯曲衬底12上呈带状延伸的互连线发送到反馈控制系统。可弯曲衬底12由弹性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树脂制成。应注意在这个实例中,前监测器9安装在可弯曲衬底12的上部。
壳体10由形成壳体正面的前壁10a、形成背面的后壁10b、左侧壁10c、右侧壁10d和形成底面的底壁10e构成,壳体的上部敞开。在壳体前壁10a上,形成有一个在沿垂直方向具有凹陷截面的腔10s。腔10s的在横向的宽度与前监测器9的横向尺寸基本一致。因此,腔10s的台阶限制了前监测器9的横向移动。然而,由于腔10s在垂直方向上延伸,腔10s无法限制前监测器9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在壳体前壁10a相应于腔10s中心的部位,形成有一个窗口10w用于接收壳体中来自壳体10外部的激光束。窗口10w在垂直方向上沿腔10s延伸。
壳体后壁10b、左侧壁10c和右侧壁10d都为平面。壳体10的内部尺寸被设为在横向和纵向上略大于结合前监测器9的可弯曲衬底12的上部尺寸。这是为了在将前监测器9及可弯曲衬底一同从壳体顶部装入壳体10时,在可弯曲衬底12周围存在一些间隙。此外,壳体10的内部尺寸在垂直方向上比前监测器9的尺寸大,在此实施例中,约为1.5倍大。这是为使前监测器9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可以调节。
壳体底壁10e为近似平面,即便在与前监测器9正下方相应的部分,存在作为通孔的方孔10u、10v,并且尺寸小于前监测器9的尺寸。
在安装光学拾取装置时,首先,将前监测器9从壳体上部与可弯曲的衬底12一同装入壳体。然后,将前监测器9装配到在壳体前壁10a上的腔10s中且与壳体底壁10e相接触。在此实施例中,前监测器9安装到一个特定位置,在此位置处前监测器9检测到的激光的量比设定的中间值(适当范围内的中间值)高。此处,在前监测器9上方,有一空间11用于位置调节。然后,通过在壳体底壁10e上的方形孔10u、10v插入,例如一个杆状物,将前监测器9从壳体10的下侧向上移动。从而使检测到的激光的量逼近设定的中间值。
具体而言,当元件偏差和装配偏差比较小,而前监测器9检测到的激光的量比设定的中间值大很多时,前监测器9以相对较大的幅度向上移动。相反,当元件偏差和装配偏差比较大,而前监测器9检测到的激光的量比设定的中间值略大时,在这种情况下前监测器9以相对较小的幅度向上移动。在任一情况下,前监测器9检测到的激光的量将逼近于设定的中间值。
在检测到的激光的量基本等于设定的中间值的位置处,前监测器9停止移动并被固定住。
因此,由于元件和装配偏差产生的照射在前监测器9上的入射光的量的偏差被消除了。此外,对于反馈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并且,由于壳体底壁10e形成有方形孔10u、10v,前监测器9在壳体中的位置可以很容易的在壳体外部进行调节。
第二实施例
图3表示了应用本发明的前监视器式光学拾取装置的另一前监测器13及安装前监测器13的壳体14的具体结构。图3是前视的省略了壳体14前壁的截面视图,与图2B类似。
在此实施例中,前监测器13和配合前监测器13的可弯曲的衬底15与前面提及的前监测器9和可弯曲的衬底12具有相同的结构。与上述前监测器9的正面9a类似,前监测器13亦有一个正面13a作为光接收面。
在壳体14的底壁14e上,用螺纹孔14u替代了前面所述的方形孔10u、10v构成一个通孔。壳体14的其它部分与上文所述的壳体10结构相同。
在此实施例的用螺纹孔14u作通孔的情况中,螺钉16从壳体下侧安装到螺纹孔14u中,并且头部16b可以通过一个图中未示的螺丝刀转动,从而使螺钉16可以在垂直方向上逐步移动。因此,螺钉16的顶端可以对前监测器13的位置进行微调。因此,在检测到的激光的量近似设定的中间值的位置处,很容易固定前监测器13的位置。此外,螺钉16如果保持拧紧的状态,可以限制前监测器13向下的移动,因此容易固定前监测器。
第三实施例
图4A和4B表示了本发明前监视器式光学拾取装置的另一前监测器17及安装前监测器17的壳体18的具体结构。图4A为俯视图,图4B为前视的省略了壳体18前壁的截面视图。
在此实施例中,前监测器17和配合前监测器17的可弯曲的衬底20与前面提及的前监测器9和可弯曲的衬底12有相同的结构。与上述前监测器9的正面9a类似,前监测器17亦有一个正面17a作为光接收面。前监测器17的背面17b结合在可弯曲衬底20的顶部20a上。特别在图4A和4B中,包含与图示可弯曲衬底的顶部20a相连的带状部分20b、20c,其可延伸到前文所述的反馈控制系统。
壳体18的内部尺寸被设为略大于上文提及的壳体10在纵方向上的内部尺寸。壳体18的其它部分与上文所述的壳体10结构相同。图中,包含有前壁18a、后壁18b、左侧壁18c、右侧壁18d、底壁18e、腔18s和窗口18w。应注意在壳体18的底壁18e上,有一个方形孔用于调节前监测器17的垂直位置,但为了简化而未在图中显示。
本实施例中,在前监测器17的后侧,由可弯曲衬底20的顶部20a延伸出的连接反馈控制系统的带状部分20b以一种弯曲的状态插入壳体18中。由于可弯曲衬底20有弯曲弹性,它有恢复到原始展开状态的趋势,因此带状部分20b受到由壳体后壁18b产生的反作用力。由于此反作用力,前监测器17被挤压到壳体前壁18a,从而确定了前监测器17在壳体18内横方向上的位置。除此之外,可弯曲衬底20的松弛被消除,这有利于布置可弯曲衬底20的其余部分20c。
第四实施例
图5B表示了应用本发明的前监视器式光学拾取装置的另一前监测器22及安装前监测器22的壳体24的具体结构。应注意图5B为从右侧看去的截面视图,图中省略了壳体24的右侧壁。
在本实施例中,前监测器22与上文提及的前监测器9具有相同的结构。与上述前监测器9的正面9a类似,前监测器22亦有一个正面22a作为光接收面。前监测器22的背面22b与可弯曲衬底23相结合。
如图5A所示,在前监测器22的安装的部分(安装部分)23a的前侧,可弯曲衬底23包含一上部23e,其宽度与安装部分23a的宽度基本相同。前监测器22的输出通过一图中未示的互连线发送到前文所述反馈控制系统,此互连线位于由可弯曲衬底23的安装部分23a延伸到反馈控制系统的带状部分23b、23c上。在本实施例中,带状部分23b、23c的宽度被设成约为安装部分23a宽度的一半。可弯曲衬底23由弹性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树脂制成。
如图5B所示,壳体24的结构与图4所示的壳体18的结构完全相同。特别地,壳体24的内部尺寸在纵向尺寸上被设为略大于上文体提及的壳体10的纵向尺寸。在图中,包含有前壁24a、后壁24b和底壁24e。应注意在壳体24的底壁24e上,有一个方形孔用于调节前监测器22的垂直位置,但为了简化而未在图中显示。
本实施例中,在前监测器22的后侧上,可弯曲衬底23的顶部23e以一种弯曲的状态放入壳体中。由于可弯曲衬底23有弯曲弹性,它有恢复到原始展开状态的趋势,因此上部23e受到由壳体后壁24b产生的反作用力。通过这种反作用力,前监测器22被压到壳体前壁24a上,从而可确定前监测器22在壳体24内的纵方向上的位置。
应注意可弯曲衬底23的带状部分23b在壳体24中以一种弯曲的状态放置到前监测器22的后侧,特别的位于顶部23e和安装部分23a之间。从而消除可弯曲衬底23的松弛,这有利于布置可弯曲衬底23的其余部分23c。
第五实施例
图6为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前监视器光学拾取装置的视图。该光学拾取装置由另一前监测器24和安装前监测器24的壳体26构成。图6为与图2B类似的前视的省略了壳体26前壁的截面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前监测器24和上文提及的前监测器9的完全结构相同。与上述前监测器9的正面9a类似,前监测器24亦有一个正面24a作为光接收面。
在壳体26的前壁上,不存在一个具有在如前述壳体10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凹陷截面的腔10s。因此,没有限制前监测器24横向移动的元件。壳体26的其余部分与前述壳体10的其余部分的结构相同。图中示出了左侧壁26c、右侧壁26d、底壁26e和方形孔26u、26v。
在本实施例中,前监测器24安装在可弯曲衬底25的顶部25a上。存在矩形的脱钩部分25d、25e,其与可弯曲衬底25的顶部25a伸出壳体26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图6)相连。脱钩部分25d、25e的尺寸被设为不超出可弯曲衬底25的顶部25a的横向宽度。脱钩部分25d、25e均有圆形孔25u、25v,作为钩形部件在壳体26的外部进行啮合。尽管未在图中画出,一个前文所述的带形部分(未示)从顶部25a的脱钩部分25d和25e之间的区域延伸到反馈控制系统。
在安装光学拾取装置时,在将前监测器24和可弯曲衬底25的顶部25a一同装入壳体26后,一个啮合部件与脱钩部分25d、25e上的圆孔25u、25v从壳体26外侧进行啮合,从而使前监测器24可以进行位置调节。特别地,本实施例易于从壳体的外部在横向和纵向上对前监测器24在壳体26中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
第六实施例
图7为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前监视器光学拾取装置的视图。该光学拾取装置由另一前监测器30和安装前监测器30的壳体31构成。图7为与图2B类似的前视的省略了壳体31前壁的截面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前监测器30与上文提及的前监测器9的结构完全相同。与上述前监测器9的正面9a类似,前监测器30亦有一个正面30a作为光接收面。
在壳体31的前壁上,不存在一个具有如前述壳体10在垂直方向上的凹陷截面的腔10s。因此,没有限制前监测器34横向移动的元件。壳体31的其余部分与前述壳体10的其余部分的结构相同。图中示出了左侧壁31c、右侧壁31d、底壁31e和方形孔31u、31v。
在本实施例中,前监测器30安装在可弯曲衬底29的顶部29a上。存在矩形的脱钩部分29d、29e,其与可弯曲衬底29的顶部29a伸出壳体31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图7)相连。脱钩部分29d、29e的尺寸被设为比前文提及的脱钩部分25d、25e大,从而超出可弯曲衬底29的顶部29a的横向宽度。对于脱钩部分29d、29e,其与由比可弯曲衬底29硬的材料形成硬衬底33、34结合。特别地,脱钩部分29d、29e被硬衬底33、34支撑并加强。脱钩部分29d、29e与硬衬底33、34上均有穿通的圆孔29u、29v,作为钩形部件在壳体31的外部进行啮合。尽管未在图中画出,一个前文所述的带形部分(未示)从上部29a的脱钩部分29d与29e之间的区域延伸到反馈控制系统。
在安装光学拾取装置时,在将前监测器30和可弯曲衬底29的顶部29a一同装入壳体31后,一个啮合部件与脱钩部分29d、29e上的圆孔29u、29v在壳体31外侧进行啮合,从而使前监测器30可以进行位置调节。特别地,本实施例易于从壳体的外部在横向和纵向上对前监测器30在壳体31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此外,由于脱钩部分29d、29e被硬衬底33、34加强,其可以防止在调节前监测器30时可弯曲衬底29的圆孔29u、29v周围断裂。这使得前监测器可以进行平稳的位置调节。
更进一步,在调节前监测器30的位置后,伸出壳体31外的脱钩部分29d、29e可以被切割掉。因此,脱钩部分29d、29e在安装过程后不会再伸出壳体。这使得可以制造紧密的光学拾取装置。
第七实施例
图8A和8B表示了应用本发明的前监视器式光学拾取装置的另一前监测器109及安装前监测器109的壳体110的具体结构。图8A为俯视图,图8B为前视的省略了壳体110前壁的截面视图,图8C为一个前监测器109及配合前监测器109的可弯曲衬底112在放入壳体110之前展开状态的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前监测器109与上文提及的前监测器9具有相同的结构。与上述前监测器9的正面9a类似,前监测器109亦有一个正面109a作为光接收面。前监测器109的背面109b与可弯曲衬底112相结合。
如图8C所示,可弯曲衬底112包括近似矩形的左翼部分112f和右翼部分112g,其与安装前监测器109的部分(安装部分)112a相连,其向前监测器109的左侧和右侧伸展(应注意,左侧和右侧是由图8A所示的放入壳体110的前监测器109定义的)。左翼部分112f和右翼部分112g的尺寸被设为与前监测器109同样大小。在安装部分112a与左翼部分112f之间的边界处,及安装部分112a与右翼部分112g之间的边界处,存在由具有有凹陷截面的在垂直方向延展的沟槽形成的折线112h、112i。因此,可弯曲衬底112可以容易并确定地的在折线112h、112i的相应部位弯曲。并且,折线112h,112i相应的部位有上下缺口d,因此该部位的垂直尺寸比其它部分小。这使弯曲更容易。前监测器109的输出通过一图中未示的互连线发送到前文所述的反馈控制系统,此互连线位于由可弯曲衬底112的安装部分112a延伸到反馈控制系统的带状部分112b、112c上。在本实施例中,带状部分112b、112c的宽度被设成约为安装部分112a宽度的一半。可弯曲衬底112由弹性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树脂制成。
如图8A所示,壳体110的结构与图4、图5所示的壳体18、24的结构完全相同。特别地,壳体110的内部尺寸在纵向尺寸上被设为略大于上文体提及的壳体10的纵向尺寸。在图中,包含有前壁110a、后壁110b、左侧壁110c、右侧壁110d、底壁110e、腔110s和窗口110w。尽管图8A中也省略了在图9中表示出的在壳体110的底壁110e上的用于调节前监测器109的垂直位置的方形孔110u、110v。同样,在前监测器109的上方提供了一个空间111用于位置调节。
在安装光学拾取装置时,可弯曲衬底112将其左翼部分112f与右翼部分112g弯向前监测器109的后部,再放入壳体110中。由于可弯曲衬底112有弯曲弹性,已放入的可弯曲衬底112的左翼部分112f与右翼部分112g具有恢复到初始展开状态的趋势。左翼部分112f和右翼部分112g与壳体后壁110b相接触并受到壳体后壁110b的反作用力。通过该反作用力,前监测器109被压在壳体前壁110a上。从而确定了前监测器109在壳体110内纵方向上的位置。
图9A所示的为图8C所示的可弯曲衬底122的改进例。在此例中,前监测器119与前监测器109类似安装在可弯曲衬底122上。
可弯曲衬底122包括近似矩形的左翼部分122f、122f′和右翼部分122g,122g′,其与安装前监测器119的部分(安装部分)122a相连,其向前监测器119的左侧和右侧伸展(应注意,左侧和右侧是由图9B所示的后文描述的状态定义的)。左翼部分122f、122f′和右翼部分122g,122g′的尺寸被设为与安装部分122a同样大小。在安装部分122a与左翼部分122f之间的边界处,及安装部分122a与右翼部分122g之间的边界处,存在由具有有凹陷截面的在垂直方向延展的沟槽形成的折线122h、122i。并且,在左翼部分122f和122f′的近似中心处(在根部122f与端部122f′之间的交界处),存在一个由在垂直方向延展的打孔的线形成的第二折线122j。类似的,在右翼部分122g和122g′的近似中心处(在根部122g与端部122g′之间的交界处),存在一个由在垂直方向延展的打孔的线形成的第二折线122k。因此,可弯曲衬底122可以容易的在折线122h、122i、122j和122k相应的部位弯曲。折线122h、122i、122j和122k相应的部位有上下缺口d,因此该部位的垂直尺寸比其它部分小。这使弯曲更容易。前监测器119的输出通过一图中未示的互连线发送到前文所述的反馈控制系统,此互连线位于由可弯曲衬底122的安装部分122a延伸到反馈控制系统的带状部分122b、122c上。在本实施例中,带状部分122b、122c的宽度被设成约为安装部分122a宽度的一半。可弯曲衬底122由弹性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树脂制成。
在安装光学拾取装置时,如图9B所示,将可弯曲衬底122的左翼部分122f、122f′通过两步分别沿折线122h、122i弯向前监测器119的后部,同时右翼部分122g、122g′通过两步分别沿折线122j、122k弯向前监测器119的后部。在这种弯曲的状态下,将可弯曲衬底122放入壳体110中。由于可弯曲衬底122有弯曲弹性,已放入的可弯曲衬底122的左翼部分122f、122f′与右翼部分122g、122g′具有恢复到初始展开状态的趋势。在本例中,左翼部分的端部122f′和右翼部分的端部122g′与壳体后壁110b相接触并受到壳体后壁110b的反作用力。通过该反作用力,前监测器119被压在壳体前壁110a上。从而确定了前监测器119在壳体110内纵方向上的位置。此外,左翼部分的第二折线122j和右翼部分的第二折线122k分别与壳体的左侧壁110c和壳体的右侧壁110d相接触,并受到壳体的左侧壁110c和壳体的右侧壁110d的反作用力。通过该反作用力,前监测器119在壳体110内横方向上的位置被确定了。应注意前监测器119在被壳体上的具有凹陷截面的腔110s所限制的壳体110内的横向位置,被反作用力进一步限制,从而保证了更高精度的位置限定。
应当明了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不仅限于细长形的光学拾取装置(有窄的垂直宽度),如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上的,且也适用于台式机的固定式驱动器和内置式驱动器的半高型光学拾取装置。
在已上描述的发明的基础上,本发明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变化是很明显的。这类变化不应被认为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且所有的这样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很明显作出的改进应包括在所附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
Claims (11)
1.一种前监视器式光学拾取装置,用于从一个激光光源向信息记录媒体发出激光束,并通过前监测器检测激光束的量,从而完成对激光光源的输出功率的反馈控制,同时通过激光束从信息记录媒体上读取信息,和/或将信息写入信息记录媒体,其包括:
所述前监测器安装于其上的可弯曲衬底,该前监测器的背面固定于可弯曲衬底上;
壳体,在其前壁形成有一个窗口,用于接收激光束至该前监测器,该壳体容放该可弯曲衬底;以及
通孔,其形成为穿过该壳体的底壁,处于该前监测器之下的部分,用于调节该前监测器的垂直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
壳体的内尺寸至少在垂直方向上被设为大于前监测器的尺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
所述通孔为螺纹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
壳体的内尺寸在平行于壳体底壁的水平平面的纵向和横向设定为比安装前监测器的可弯曲衬底的端部的尺寸大,以及
在壳体中,配合前监测器的可弯曲衬底的一部分以弯曲的状态插入壳体中,从而使前监测器被压在壳体的前壁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
可弯曲衬底的弯曲部分被插入壳体中,使得其松垂被吸收,从而使前监测器被压在壳体的前壁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
可弯曲衬底在前监测器的下侧延伸的部分以弯曲的状态插入到前监测器的后侧。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
可弯曲衬底具有左翼部分和右翼部分,其分别向前监测器的左侧和右侧延展,以及
可弯曲衬底的左翼部分和右翼部分以弯曲的状态装到前监测器的后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
可弯曲衬底的左翼部分和右翼部分均与壳体的后壁和侧壁相接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
配合前监测器的可弯曲衬底具有一个结合部件用于从壳体外部啮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拾取装置,其中
可弯曲衬底的结合部件通过一种比可弯曲衬底的材料硬的材料而得到加强。
11.一种光学拾取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光学拾取装置的可弯曲衬底上形成一个权利要求10定义的结合部件使其伸出壳体外;
从壳体外将结合部件与一个啮合部件相啮合,同时将可弯曲衬底与在壳体内的前监测器一同移动,从而可以在垂直和横向方向调节对着激光束的前监测器的位置;以及
切割并移除伸出壳体外的结合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078716 | 2002-03-20 | ||
JP078716/2002 | 2002-03-20 | ||
JP078716/02 | 2002-03-20 | ||
JP2003025800A JP3909025B2 (ja) | 2002-03-20 | 2003-02-03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025800/03 | 2003-02-03 | ||
JP025800/2003 | 2003-02-0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55399A CN1455399A (zh) | 2003-11-12 |
CN1230808C true CN1230808C (zh) | 2005-12-07 |
Family
ID=28043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13787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30808C (zh) | 2002-03-20 | 2003-03-20 | 光学拾取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315504B2 (zh) |
JP (1) | JP3909025B2 (zh) |
CN (1) | CN1230808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133896B2 (ja) | 2004-03-29 | 2008-08-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JP5370383B2 (ja) * | 2011-01-28 | 2013-12-18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光学素子ホルダ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ピックアップ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31328A (ja) * | 1981-08-20 | 1983-02-24 | Canon Inc | 一眼レフカメラ |
JPH02128218U (zh) | 1989-03-24 | 1990-10-23 | ||
JPH04167232A (ja) * | 1990-10-31 | 1992-06-15 | Toshiba Corp | フォトディテクタ装置 |
JP3154141B2 (ja) * | 1992-06-05 | 2001-04-0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緩衝装置及び緩衝装置を用いた円盤状記録媒体用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
KR100326688B1 (ko) * | 1993-01-04 | 2002-06-20 | 요트.게.아. 롤페즈 | 광주사장치및방사원검출장치 |
JP3150850B2 (ja) * | 1994-07-08 | 2001-03-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光磁気ディスク原盤の製造方法 |
JPH10172170A (ja) * | 1996-10-09 | 1998-06-2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382846B2 (ja) * | 1998-05-11 | 2003-03-04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光ヘッド及び光ヘッドに於ける光源出力のモニター方法 |
JP2000021001A (ja) | 1998-06-30 | 2000-01-21 | Pioneer Electron Corp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US6208609B1 (en) * | 1998-11-12 | 2001-03-27 | New Dimension Research & Instrument, Inc. | Optical system with interactive data capability |
JP3792462B2 (ja) * | 1999-12-02 | 2006-07-05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3489816B2 (ja) * | 2000-03-09 | 2004-01-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JP2002100069A (ja) | 2000-09-27 | 2002-04-05 | Toshiba Corp |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光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
JP4634627B2 (ja) | 2001-02-23 | 2011-02-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JP2002298421A (ja) | 2001-03-30 | 2002-10-11 | Toshiba Corp | 光学式ピックアップ、光学式ディスク装置 |
JP2003132552A (ja) | 2001-10-24 | 2003-05-09 |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
2003
- 2003-02-03 JP JP2003025800A patent/JP390902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3-14 US US10/387,839 patent/US731550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3-20 CN CNB03137879XA patent/CN123080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3909025B2 (ja) | 2007-04-25 |
US20030179677A1 (en) | 2003-09-25 |
JP2003346352A (ja) | 2003-12-05 |
US7315504B2 (en) | 2008-01-01 |
CN1455399A (zh) | 2003-1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4275C (zh) | 一种液晶显示器 | |
CN1673832A (zh) | 液晶显示模块及用于该模块的背光 | |
CN1211900C (zh) | 盘片驱动装置 | |
CN1230808C (zh) | 光学拾取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629768A (zh) | 安装存储设备的装置、整体单元和电子设备 | |
CN1235068C (zh) | 多面反射棱镜和光拾取器 | |
CN1143286C (zh) | 复合光学组件 | |
CN1815273A (zh) | 衍射光栅、受光元件及光学头以及光记录重放装置 | |
CN100340895C (zh) | 光学扫描仪 | |
CN1538417A (zh) | 激光头装置、衍射元件及衍射元件的制造方法 | |
CN1236945A (zh) | 物镜驱动装置 | |
CN1717740A (zh) | 盘驱动装置以及盘驱动装置的安装机构 | |
CN1571041A (zh) | 激光头装置及物镜 | |
CN1120484C (zh) | 光拾取头 | |
CN1287366C (zh) | 准直光学系统和光学信息存储设备 | |
CN100337277C (zh) | 光头装置 | |
CN1499681A (zh) | 半导体激光装置 | |
CN100351929C (zh) | 透镜支撑机构,光头器件以及光信息处理器 | |
CN1231901C (zh) | 光学头及光盘驱动装置 | |
CN1725582A (zh) | 半导体激光装置 | |
CN1224023C (zh) | 光学拾音装置 | |
CN1530773A (zh) | 曝光装置、方法、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
CN100345196C (zh) | 光学头装置 | |
CN1835100A (zh) | 用于光驱的多基准功率的功率控制装置及其方法 | |
CN1893206A (zh) | 半导体激光单元及光拾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60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