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207597C - 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和光导纤维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和光导纤维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07597C
CN1207597C CNB021081727A CN02108172A CN1207597C CN 1207597 C CN1207597 C CN 1207597C CN B021081727 A CNB021081727 A CN B021081727A CN 02108172 A CN02108172 A CN 02108172A CN 1207597 C CN1207597 C CN 120759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terminal
transmits
import
received signal
optical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1081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79257A (zh
Inventor
石井园美
野村刚彦
岩濑正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965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29964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965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5030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965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29968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79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92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0759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759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46Bidirectionally operating packag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49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comprising arrays of active devices and fib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05Shape
    • H01L2224/4809Loop shape
    • H01L2224/48091Arch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1Disposition
    • H01L2224/48135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 H01L2224/48137Connecting between different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i.e. chip-to-chip the bodi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e.g. on a common substrat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包括多个引线端子。多个引线端子之一作为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以便把电信号从外部输入到光发射器。其他的引线端子之一作为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以便把光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发送到外部。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之间的电场是光发射器一方对光检测器一方产生串扰的重要原因。因此,提供了抑制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之间电场的结构。

Description

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和光导纤维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有光发射器和光检测器的光导纤维模块,还涉及构成光导纤维模块的引线架。
背景技术
例如,在具有双向通信功能的光通信系统中,使用其中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检测器的光导纤维模块。随着近来计算机硬件或信息通信网络的发展,这样的光导纤维模块甚至已经安装在家庭中。因此,对于光导纤维模块小型化和节约成本的要求提高了。
发明内容
一个方面,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
更具体地说,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包括:
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以便把电信号发送到光发射器;和
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以便从光检测器接收电信号;
其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设置成末端彼此不相对。
此外,另一个方面,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
更具体地说,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包括:
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以便把电信号发送到光发射器;
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以便从光检测器接收电信号;以及
接地引线端子,设置成邻近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之一;
其中接地引线端子的一部分位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的末端部之间。
而且,再一个方面,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
更具体地说,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包括:
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以便把电信号发送到光发射器;
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以便从光检测器接收电信号;以及
接地引线端子,设置成邻近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之一;
其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设置成彼此不相邻,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和接地引线端子中的任何一个形成为沿着靠近与其邻近的引线端子的方向延伸。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导纤维模块和设置在其中的引线架的透视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导纤维模块和引线架改进例子的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导纤维模块和引线架的另一个改进例子的视图;
图4和5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导纤维模块和设置在其中的引线架的视图;
图6是示出检查利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结构获得的效果的模拟结果的曲线图;
图7和8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例的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例的视图;
图10是说明在接地引线端子制成如图9所示形式情况下降低串扰量的效果的视图;
图11是示出相对于图10的比较例的视图;
图12和13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例的视图;
图14是示出检查利用第四和第五实施例的结构获得的效果的模拟结果的曲线图;
图15是示出第四实施例中所述引线架的改进例子的模型图;
图16是示出第四实施例中所述引线架的另一个改进例子的模型图;
图17A是示出第四实施例中所述接地引线端子的另一个示例的模型图,图17B是示出第五实施例中所述接地引线端子的另一个示例的模型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第六实施例的视图;
图19是用于说明第七实施例的视图;
图20是示出检查利用第六和第七实施例的结构获得的效果的模拟结果的曲线图;
图21是示出第六实施例的改进例子的视图;
图22A是示出构成光导纤维模块的外壳、器件安装基板、光发射器和光检测器的一个示例的模型图;
图22B和22C是示出外壳、器件安装基板、光发射器和光检测器连接起来的一个示例图;
图22D是示出构成光导纤维模块的引线架以及外壳的一个例子的模型图;
图23A是示出构成光导纤维模块的适配器的一个例子的模型图;
图23B是示出外壳、器件安装基板、光发射器、光检测器和引线架组装起来的状态下的一个示例的模型图;
图23C是示出光导纤维模块外形的一个例子的模型图;
图24是示出引线架的一个例子的模型图;
图25是示出利用焊接线把设置在引线架上的引线端子与电路连接起来的状态的模型图;
图26是示出从光发射器一方向光检测器一方产生串扰的一个串扰源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满足小型化和节约成本的要求,受让人提出了如下光导纤维模块。图23C示出了描述所提出的光导纤维模块的一种示例性外形的示意性透视图。该建议的光导纤维模块1具有如图22A所示的光发射器2、光检测器3、器件安装基板4、外壳5、如图22D所示的引线架6和如图23A所示适配器7。这些元件2-7组装起来形成光导纤维模块1。
器件安装基板4例如由硅基板构成。如图22A所示,器件安装基板4安装有光发射器2和光检测器3。器件安装基板4根据需要形成有布线图。
外壳5具有基座5a和装设在基座5a的端面上的侧壁5b,截面大致呈L形(件图22C)。外壳5例如由树脂制成。外壳5的基座5a形成有通孔9。此外,侧壁5b穿透地形成有一个或多个光导纤维插入孔8(在图22A所示的例子中有四个孔)。光导纤维插入孔8内插有光导纤维10,如图22A所示。
安装有光发射器2、光检测器3的器件安装基板4和外壳5被连接起来,如图22B和22C所示,而且例如使用树脂粘接和固定。此时,把光发射器2、光检测器3定位,使之与插入光导纤维插入孔8内的处于调节状态的相应的光导纤维10光耦合。此外,图22B是示出当从图22A所示往下看时把器件安装基板4组装在外壳5内状态的示意图。图22C是沿着图22B中所示A-A线的剖视图。
在图22D所示的例子中,与器件安装基板4结合的外壳5的下面设置有引线架6,外壳5和引线架6结合在一起,如图23B所示。
图24示出了简化的引线架6。引线架6具有底壁12、围框13和多个金属引线端子14(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示出8个引线端子)。底壁12为长方形,围框13围绕底壁的周边直立。
围框13具有多个侧壁15(在图24中所示的例子中示出15a、15b和15c等3个侧壁)。多个侧壁15中的两个侧壁沿着底壁12的周边的四边中的两个相对边间隔设置。彼此相对的侧壁15a和15b中的每一个设置有多个引线端子14,以便从围框13内部伸出到外部,以几乎相等的间距排列(例如,相邻引线端子14之间的距离D为1.2mm)。
把这样的引线架6放置在外壳5内,例如,外壳5相对于引线架6定位成如图24所示引线架6内的虚线Z表示的区域对着与外壳5结合的器件安装基板4。而且,在外壳5和引线架6的安装步骤中,把引线端子14的端部一侧弯曲,如图23B所示。而且,引线架6的底壁12安装有元件,诸如前置放大器,或者在除了Z区域(即,对着器件安装基板的区域)以外的部分形成有布线。
对于与引线架6结合的外壳5,外壳5的通孔9用于由引线焊接装置形成焊接线,如图25的模型图所示。此外,图25中标号16表示焊接线。标号17表示用于放大从光检测器3输出的检测电流(接收信号)的前置放大器。标号18表示底板。
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引线焊接使得能够经形成在器件安装基板4上的布线图19a和焊接线16把要被连接的光发射器2与设置在图25中的左侧壁15a上的引线端子14a连接起来。而且,光检测器3经由形成在器件安装基板4上的布线图19b、焊接线16、前置放大器17和焊接线16与设置在图25中的右侧壁15b上的引线端子14b连接。
引线端子14a作为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以便把高频电信号(驱动信号)从外部输入到光发射器2。引线端子14b作为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以便把光检测器3输出的高频电信号(光检测电流)引导到外部。在所提出的这个例子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位置关系如下,即它们的末端彼此接近相对。
焊线之后,从外壳5的通孔9注入诸如树脂的粘合剂20,如图23B所示。
外壳5和引线架6的组件与适配器7结合,如图23A所示,以便构成如图23C所示的光导纤维模块1。
这样的光导纤维模块1非常小,而且光发射器2靠近光检测器3。例如,根据光导纤维带的最新标准,并列排列的光导纤维之间的间距为250μm。当把符合这种标准的光导纤维带光学连接到光发射器2和光检测器3上时,理想的是光发射器2和光检测器3之间的间隔设置成250μm,与排列光导纤维之间的间距相同。
此外,光发射器2通常由大于等于10mA的电流(电信号)驱动,而光检测器3输出的电流(电信号)比驱动光发射器2的电流小几个数量级,例如是μA级。特别是,因为在光通信中要求较少的中继站与大量的接收站通信,因此提高光检测器3的光接收灵敏度十分重要。为此,例如在大约几百兆字节/每秒的应用中,需要最小接收灵敏度为-30dBm(0.001mW)或更低。在某些情况下,光检测器3输出的电流可能是μA级或更小。
因为除了光发射器2与光检测器3之间的间隔窄以外,光检测器3输出的电流(电信号)比输入到光发射器2的电流(电信号)小很多,因此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检测器3一方的电串扰是一个严重问题。解决串扰问题一直很重要。
一个方面,本发明就是要提供一种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和能够抑制光发射器一方对光检测器一方的电串扰光导纤维模块。
下面,将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为了抑制光发射器一方对光检测器一方的电串扰,本发明人注意到引线架的引线端子。这是由于如下原因。例如,在所建议的例子的光导纤维模块中,引线架的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具有其末端彼此相对的位置关系。此外,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根据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的电信号产生电场。该电场主要是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的端部直线向前传播,因此在彼此相对的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的端部之间产生较大电场。
通过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传输的电信号比通过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传输的电信号大很多。因此,由于在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的端部之间产生电场,所以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的较大电信号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的较小电信号产生不利影响。更具体地说,出现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光发射器一方对光检测器一方)产生电串扰。
本发明人注意到光发射器一方对光检测器一方产生的电串扰可以通过抑制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的末端之间的电场而减小。
然后,本发明人发明了能够抑制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的末端之间的电场的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以及设置有所述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的光导纤维模块。为了抑制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的末端之间的电场,考虑了例如如下(α)、(β)和(γ)三种结构。
(α)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的末端设置成彼此不相对。
(β)具有大地电位的元件设置在位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的末端之间,以便抑制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的末端之间的电场或防止它产生。
(γ)邻近至少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之一设置的引线端子接地。而且把接地引线端子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之间的间隔、或它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之间的间隔缩窄。接地引线端子产生抑制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或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电场的作用,并且抑制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之间的电场。
后面,将示出能够抑制电场的引线架和设置有这样的引线架的光导纤维模块的实施例。此外,在下面每个实施例的描述中,与上述建议例子中的光导纤维模块或引线架相同的元件上使用相同的标号和符号表示,略去相同元件的重复描述。
图1示出了第一实施例引线架的引线端子与光发射器或光检测器连接状态的简化例子。在第一实施例中,结构(α)抑制了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的末端之间的电场。
更具体地说,在第一实施例中,使之起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作用的引线端子14a和使之起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作用的引线端子14b形成为如下位置关系,即位于引线架内的末端彼此不相对。此外,第一实施例的光导纤维模块的其他结构与所建议例子几乎相同。
在第一实施例中,设置在引线架6的侧壁15a上的多个引线端子14之一(在图1所示例子中是从后面数第二个引线端子14)通过焊接线16和布线图19a连接到光发射器2上。该引线端子14作为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
而且,设置在与侧壁15a相对的侧壁15b上的多个引线端子14中,设置在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不相对位置上的引线端子之一(在图1所示例子中是从后面数第三个引线端子14)通过焊接线16、前置放大器17和布线图19b连接到光检测器3上。该引线端子14作为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
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中心线X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中心线Y彼此平行,而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而且,在图1所示例子中,设置在侧壁15a上的引线端子14c作为负发射引线端子,用于把电驱动信号馈送到光发射器2。引线端子14d作为发射方的接地引线端子。此外,设置在侧壁15b上的引线端子14e作为用于前置放大器17的偏置端子。引线端子14f作为接收方的接地引线端子。
在第一实施例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设置成如下位置关系,即末端彼此不相对,因此能够降低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检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更具体地说,由承载电信号的电流(高频信号)产生的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场主要是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末端按照信号(电流)的电流运载方向直线向前传播,如图26中的模型图所示。因此,如果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设置成如下位置关系,即如同建议例子中一样末端彼此相对,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末端之间产生较大的电场,以致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电信号产生不利影响。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电信号比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信号小很多,因此引线端子14a一方对引线端子14b一方的不利影响严重。
即,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信号所产生的噪声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电信号叠加。因为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信号比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电信号大很多,因串扰产生的噪声成分比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电信号的幅值大很多,因此串扰是一个严重问题。
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例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设置成如下位置关系,即端部彼此不相对。更具体地说,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设置在几乎不受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场的不利影响的位置上。因此,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末端之间的电场受到抑制,而且能够减少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信号所产生的噪声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电信号叠加的现象。即,能够降低引线端子14a一方对引线端子14b一方(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推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只改变焊接线16的引线结构就能够获得如上所述的优良效果。因此,能够在几乎不增加光导纤维模块的材料成本和制造步骤情况下就能够制造该光导纤维模块。
而且,对于如同所建议例子中一样,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末端彼此相对情况下,当要降低串扰量时,必须增加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末端之间的间隔。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引线架6(光导纤维模块)的尺寸变大。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例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只是设置成末端彼此不相对,从而降低了串扰量。因此,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末端之间的间隔不需要设宽。因而能防止引线架6(光导纤维模块)的尺寸变大。
因此,通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串扰的低成本、小尺寸的光导纤维模块和引线架。
特别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在如下光导纤维模块中非常有效。该光导纤维模块是满足如下条件的光导纤维模块,即要求光检测器3最小接收灵敏度为大于等于-20dBm的高灵敏度,输入到光发射器2的电驱动信号(驱动电流)为大于等于5mA,光发射器2的光发射中心与光检测器3的光接收中心之间的间隔为小于等于1mm。
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当光发射器2和光检测器3的设置位置在后侧时,如图1所示,在左侧壁15a内的多个引线端子14中使从后面数的第二个引线端子14a作为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而且,在右侧壁15b上的多个引线端子14中使从后面数的第三个引线端子14b作为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然而,当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位置关系为端部彼此不相对时也是可以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第一实施例所示的位置。例如,如图2所示,在左侧壁15a上的多个引线端子14中,从后面数的第四个引线端子14a可以作为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
在这种情况下,在右侧壁15b内的多个引线端子14中从后面数的第三个引线端子14b可以作为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而且,如图3所示,在右侧壁15b上的多个引线端子14中从后面数的第一个引线端子14b可以作为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
当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具有如图3所示的位置关系时,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之间的间隔变得比如图1或2所示例子宽。因此,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电信号更是几乎不受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信号的影响。因此,这种位置关系更为优选,以便降低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检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
后面,将描述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示出结构(α)的另一种示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构成光导纤维模块的引线架6具有如图4和5所示形式。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此外,在描述第二实施例过程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用相同标号和符号表示,并略去相同元件的重复描述。
具体地说,在如图4和5所示例子中,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设置在侧壁15b上,所述侧壁15b形成引线架6的围框13。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设置在与侧壁15b相邻的侧壁15c上。即,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设置成延长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中心轴获得的延长中心轴22a与延长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中心轴获得的延长中心轴22b相交。在图4和5所示例子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延长中心轴22a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延长中心轴22b垂直。
而且,在图5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之间的间隔设置成比如图4所示形式中的间隔宽。因此,由于间隔设置得比较宽,如图5所示形式与如图4所示形式比较,能够更多地降低光发射器2对光检测器3的串扰量。
在第二实施例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设置在相邻的侧壁15a和15c之一上,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设置在另一个侧壁上。因此,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具有如下位置关系,即中心轴22a与中心轴22b相交(垂直)。因此,能够抑制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末端之间产生的电场。因此,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信号所产生的噪声更是几乎不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电信号叠加。因而,能够降低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推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
而且,在第二实施例中,在不增加材料成本、制造步骤和不增大引线架6(光导纤维模块1)的尺寸情况下,就能够降低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推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
本发明人利用模拟结果证实了降低串扰的效果。图6示出了模拟结果的曲线。在模拟中,检查了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信号的频率和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推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按照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排列形式而变化。图6中示出的曲线A是如图2所示形式(第一实施例)的情况;曲线B是如图3所示形式(第一实施例)的情况;曲线C是如图4所示形式(第二实施例)的情况;曲线D是如图5所示形式(第二实施例)的情况;曲线E是如图26所示建议例子的形式的情况。
如图6所示,如果提供如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所示的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排列形式,能够证实与建议例子比较,这样的形式能够降低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推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
此外,图6中的模拟结果表明当把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之间的间隔设置较宽时,能够进一步降低串扰量。而且,如同第二实施例中所示,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安排成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延长中心轴22a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延长中心轴22b相交,因而可以理解能够进一步降低串扰量。
而且,在如图4和5所示例子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设置在侧壁15c上。但是,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也可以设置在侧壁15a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可以设置在侧壁15c上,当然这种情况能够获得如上所述的相同效果。
后面,将描述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示出结构(α)的另一种示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构成光导纤维模块的引线架6具有如图7和8所示形式。其他结构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相同。此外,在描述第三实施例过程中,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用相同标号和符号表示,并略去相同元件的重复描述。
在第三实施例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设置在两个彼此间隔相对的侧壁15a和侧壁15b之一上(在图7和8所示例子中在侧壁15a上)。此外,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设置在另一个(侧壁15b)上。而且,在图7和8所示例子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在侧壁15a上的设置位置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在侧壁15b上的设置位置不同,类似于第一实施例。
而且,至少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之一(在图7和8所示例子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具有弯曲的末端部。即,在第三实施例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具有在围框13内垂直弯曲的末端部。根据该弯曲端部23,从内端延长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中心轴所得延长中心轴22a与从内端延长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中心轴所得延长中心轴22b相交,与第二实施例类似。在图7和8所示例子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延长中心轴22a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延长中心轴22b垂直。
第三实施例也能够实现降低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检测器3一方串扰量的效果,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类似。
此外,结构(α)并不限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每一种形式,而是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每一种形式中,四个引线端子14设置在引线架6的左右两边。然而,设置的引线端子14的数目不受限制,只要是多个就可以。
而且,在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示出了设置单个光发射器2和单个光检测器3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具有阵列光发射器和阵列光检测器。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多个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与形成阵列光发射器的每个光发射器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与形成阵列光检测器的每个光检测器一一对应。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多个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多个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设计成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每一个类似,从而能够实现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每一个相同的效果。
而且,在第二或第三实施例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延长中心轴22a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延长中心轴22b垂直。然而,只要延长中心轴22a与22b相交就可以;相交角度不限于90度角。
后面,将描述第四实施例。在第四实施例中,将描述根据结构(β)的示例。
图9示意性示出的构成第四实施例光导纤维模块的引线架,抽出的引线架。第四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形状和设置。其他结构几乎与建议例子相同。此外,在描述第四实施例过程中,与建议例子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标号和符号表示,并略去相同元件的重复描述。
在第四实施例中,分别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相邻的引线端子14c和14d作为接地引线端子。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每一个的末端部延伸形成为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内末端2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内末端24b之间中断的形状。在第四实施例中,每一个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形成为大致呈L形的弯曲形状。
图10和11通过电场强度分布示意性示出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运载电流所引起的电场的产生情况。图10是第四实施例的情况,图11是建议例子的情况。
当为第四实施例的形式时,接地引线端子14c阻挡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运载电流所引起的电场如同图11所示建议例子那样传播。因此,在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之间产生的电场受到抑制,而且能够降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检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
此外,第四实施例只是设计成如下形式,即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分别设置成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相邻,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形成为大致呈L形。因此,能够防止复杂的工作、材料成本提高或制造步骤增加。而且,不需要增大引线架6的尺寸,以便降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串扰量。因此能够提供抑制串扰量的低成本、小尺寸光导纤维模块1和引线架6。
后面,将描述第五实施例。第五实施例示出根据结构(β)的另一种示例。
在第五实施例中,构成光导纤维模块1的引线架6具有如图12和13所示形式。其他结构几乎与第四实施例相同。此外,在描述第五实施例过程中,与第四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用相同标号和符号表示,并略去相同元件的重复描述。
更具体地说,在第五实施例中,分别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相邻的引线端子14c和14d作为接地引线端子。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每一个的末端部延伸形成为如下形状,即间隔封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24a或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24b。即,每个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形成为大致呈U形的弯曲形状。
同时,如第五实施例所示,当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端部延伸成从一个侧面延长到另一个侧面的距离时,另一侧面(开口侧面)从接地电位上浮起,即处于如下情况,只有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一侧接地,如图12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当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信号的频率变高时,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可能由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信号而产生的电场。当以这种方式产生电场时,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信号通过接地引线端子14c(14d)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电信号间接产生影响。即,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产生串扰,这不是所优选的状态。
因此,当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可能产生电场时,这样由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高频将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把当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两端都接地,如图13所示。以这种方式,希望整个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都是大地电位。
如上所述,在第五实施例中,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每一个的端部延伸形成为如下形状,即间隔封闭相邻的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24a或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24b。因此,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场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向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扩散。因此,能够确保抑制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检测器3一方)的串扰。
图14示出本发明人所做的模拟结果的曲线图。在模拟中,检查了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推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和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信号频率之间的关系如何按照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形式而变化。图14中示出的曲线A是建议例子的形式情况;曲线B是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端部大致呈L形的情况(第四实施例);曲线C是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端部大致呈U形而且一端接地的情况(图12中的形式,第五实施例);曲线D是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端部大致呈U形而且两端接地的情况(图13中的形式,第五实施例)。
如图14所示,能够证实与建议例子比较,第四和第五实施例能够降低串扰量。此外,还表明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比较能够降低更多的串扰量。然而,当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端部大致呈U形而且只有一端接地时,另一端(开口端)从大地电位浮起,如上所述。因此,当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信号的频率变高时,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产生电场,从而提高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串扰。然而,图14还表明这样增加的串扰能够通过把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两端接地受到抑制。
此外,按照结构(β)的形式并不限于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的每一种形式,而是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或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二者中所示出的位置。例如从侧壁15c一侧数的第一、三或四个引线端子14可以作为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或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以这种方式,在考虑器件安装基板4或形成在底壁12上的布线情况下合理设置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或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而且,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二者示出了四个引线端子14设置在彼此相对的每个侧壁15a和15b上的例子。然而,引线端子14的数目不受限制,只要是多个就可以。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一端相邻的引线端子14c设计成起接地引线端子的作用。然而,如图15所示,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两端相邻的引线端子14可以作为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e。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e之一可以形成为大致呈L形,在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2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24b之间断开。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一端相邻的引线端子14d类似地设计成起接地引线端子的作用。然而,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两端相邻的引线端子14可以作为接地引线端子14d和14f。在这种情况下,接地引线端子14d和14f之一可以形成为大致呈L形,在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2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24b之间断开。
而且,在第四实施例中,使分别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相邻的引线端子14作为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而且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形成为大致呈L形。然而,例如,不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相邻的引线端子14也可以作为接地引线端子,形成为大致呈L形。例如,当从侧壁15c一侧数的第二个引线端子14设置成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从侧壁15c一侧数的第四引线端子14可以设置成作为接地引线端子14c,而且接地引线端子14c的末端部可以延伸形成为如下形状,即中断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2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24b之间。
而且,在第四实施例中,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大致呈L形。然而,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形状并不限于大致呈L形。例如,可以为弯头形状或者钩形;可以采用适当的形状。此外,在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是带角的弯曲形状,但是它们也可以是没有角的弯曲形状。
此外,在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设置成末端彼此相对的位置关系。然而,如图16所示,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可以设置成末端彼此不相对的位置关系。而且,如图16所示例子中,分别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相邻的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末端部大致呈L形。然而,事实上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端部形状可以是如第五实施例所示的形状。
当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位置关系为末端彼此不相对时,在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之间几乎不产生电场。除此之外,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末端部中断于在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末端之间,从而能够确保进一步降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串扰量。
此外,在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具有如第四和第五实施例所示形状的接地引线端子14设置在两个侧壁15a和15b上。然而,具有如第四和第五实施例所示形状的接地引线端子14可以只设置在成对的侧壁15a和15b之一上。而且在此情况下,接地引线端子14的末端部(接地)设置成中断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2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24b之间。因此,能够防止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场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且能够抑制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所产生的串扰。
而且,在第四实施例中,设置了大致呈L形的接地引线端子14(14c和14d)。然而,如图17所示,例如,导体元件25可以电连接到直的接地引线端子14的末端部上,类似地作为大致呈L形的接地引线端子14(14c和14d)。而且,如图17B所示,大致呈L形的导体元件26也可以电连接到直的接地引线端子14(14c和14d)的末端部上,类似地作为第五实施例所示的大致呈U形的接地引线端子14(14c和14d)。当采用如图17A或17B所示形式时,也能够产生与第四或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外,如图17A和17B所示,把导体元件与接地引线端子14的末端部电连接的方式有许多种。如果要举出例子的话,有一种方式是利用焊接连接它们。
此外,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的每一个都示出了光导纤维模块1安装有单个光发射器2和单个光检测器3的例子,但是也可以设置阵列光发射器和阵列光检测器。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多个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与形成阵列光发射器的每个光发射器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与形成阵列光检测器的每个光检测器一一对应。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设置接地引线端子14,使接地引线端子14的形状为中断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多个引线端子14a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多个引线端子14b的末端之间,如同第四和第五实施例中的每一个所示。因此,从而能够实现与第四或第五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下面,将描述第六实施例。在第六实施例中,将描述根据结构(γ)的示例。
图18示意性示出的构成第六实施例光导纤维模块的引线架。第六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设置位置和形状。其他结构几乎与建议例子相同。此外,在描述第六实施例过程中,与建议例子相同的元件使用相同的标号和符号表示,并略去相同元件的重复描述。
在第六实施例中,位于侧壁15a上的多个引线端子14之一作为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位于与侧壁15a相对的另一个侧壁15b上的多个引线端子14之一作为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使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相邻的引线端子14c和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相邻的引线端子14d作为接地引线端子。此外,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部朝着相邻的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或相邻的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延伸,并形成为较宽的宽度。
因此,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与接地引线端子14c之间的间隔P′、以及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与接地引线端子14d之间的间隔P′比传统的引线端子排列间距P窄。例如,假设引线端子14的宽度D1为大约600μm,相邻接地引线端子14之间的间距P为大约1200μm。在这种情况下,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的内末端部分沿着靠近相邻的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或相邻的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方向延伸,而且宽部的宽度D2设置为大约1400μm。因此,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与接地引线端子14c之间的间隔P′、以及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与接地引线端子14d之间的间隔P′缩窄大约400μm。
此外,在该例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与接地引线端子14c之间的距离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与接地引线端子14d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但是事实上该距离可以不同。
在第六实施例中,使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相邻的引线端子14c和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相邻的引线端子14d作为接地引线端子。而且,设计成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与接地引线端子14c之间的距离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与接地引线端子14d之间的距离变窄。按照该结构,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或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电场转换为被拉入相邻接地引线端子14c或14d的状态,更具体地,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d实现发挥显著抑制电场的作用。因此,能够抑制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末端之间的电场。
因此,能够降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检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
特别是,在如下光导纤维模块中该实施例非常有效。该光导纤维模块是这样的,即要求光检测器3最小的接收灵敏度为大于等于-20dBm的高灵敏度,输入到光发射器2的电驱动信号(驱动电流)为大于等于5mA,光发射器2的光发射中心与光检测器3的光接收中心之间的间隔为小于等于1mm。
此外,第六实施例只是具有如下结构,即使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相邻的引线端子14c和与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相邻的引线端子14d作为接地引线端子,而且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b的位于围框内的端部简单地形成为较宽宽度。因此,能够防止生产过程中的复杂工作、材料成本提高或制造步骤增加。而且,不需要增大引线架6(光导纤维模块1)的尺寸,以便降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串扰量。因此能够提供抑制串扰量的低成本、小尺寸的光导纤维模块1和引线架6。
后面,将描述第七实施例。第七实施例示出根据结构(γ)的另一种示例。此外,在描述第七实施例过程中,与第六实施例相同的元件用相同标号和符号表示,并略去相同元件的重复描述。
在第七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设置成两边具有其他引线端子14。两边的引线端子14c、14d、14e和14f作为接地引线端子。
与第六实施例类似,接地引线端子14c、14d、14e和14f的位于围框内的末端部朝着相邻的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或相邻的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延伸,并形成为较宽的宽度。例如,当接地引线端子14c、14d、14e和14f的宽度D1为大约600μm,围框内末端部分的宽度D2为大约1400μm。
因此,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与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e之间的距离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与接地引线端子14d和14f之间的距离变窄。
在第七实施例中,接地引线端子14c和14e设置在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两边,接地引线端子14d和14f设置在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两边。而且,接地引线端子14(14c、14d、14e和14f)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或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之间的距离变窄了。因此,位于两边的接地引线端子14能够比第六实施例更有效地抑制由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电信号产生的电场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电信号产生的电场。因此,能够更多地降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检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
此外,在第七实施例中,能够防止生产过程中的复杂工作、材料成本提高或制造步骤增加,而制造出该光导纤维模块,与第六实施例类似。而且,不需要增大引线架6(光导纤维模块1)的尺寸来降低串扰量。更具体地,能够提供抑制串扰量的低成本、小尺寸的光导纤维模块1和引线架6。
同时,本发明人利用模拟结果证实了利用根据模拟结果的第六和第七实施例的结构获得的降低串扰量的效果。图20示出了模拟结果的曲线。在模拟中,检查了通过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运载的高频率电信号的频率和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推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按照接地引线端子14的设置位置和形状而变化。图20中示出的曲线A是如下情况,即接地引线端子14邻近设置在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的一边,并位于光检测器14b一边,但是接地引线端子14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或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之间的距离与传统排列的间距P相等;曲线B是第六实施例所示形式的情况;曲线C是第七实施例所示形式的情况。
模拟结果表明与接地引线端子14和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之间的距离设置成传统值的情况(见曲线A)比较,通过把接地引线端子14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或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之间的距离变窄,如同第六或第七实施例所示,就能够降低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推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见曲线B和C)。
此外,应该理解第七实施例中的形式(见曲线C)能够比第六实施例中的形式(见曲线B)更多地降低串扰量。更具体地说,通过把位于两边的接地引线端子14形成为接地引线端子情况下接地引线端子14抑制电场的作用(第七实施例),与只把位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一边或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一边的接地引线端子14形成为接地引线端子情况下接地引线端子14抑制电场的作用(第六实施例)比较,前者能够比后者更多地降低串扰量。
而且,根据结构(γ)的形式并不限于第六和第七实施例中的形式,而是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在第六和第七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具有末端彼此相对的位置关系。然而,如图21所示,例如,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可以具有端部彼此不相对的位置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末端彼此不相对,因此在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的末端之间几乎不产生电场。除此之外,如同第六和第七实施例中每一个所示,利用接地引线端子14的抑制电场作用能够更有保证地显著降低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对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光发射器2一方对光检测器3一方)的串扰量。
而且,在第六和第七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四个引线端子14设置在围框13的两个侧壁15a和15b上。然而,设置的引线端子14的数目不受限制,只要是多个引线端子14设置在两个侧壁15a和15b上就可以。
此外,在第六和第七实施例中的每一个,具有较宽部分的接地引线端子14邻近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然而,可以设计成只有邻近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和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之一的一边邻近设置接地引线端子端子14,如同第六实施例所示,或在两边邻近设置接地引线端子端子14,如同第七实施例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较宽部分的接地引线端子设置成邻近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比设置成邻近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更好。
此外,在第六和第七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示出了光导纤维模块1安装有单个光发射器2和单个光检测器3的例子,但是也可以设置阵列光发射器和阵列光检测器。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多个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与形成阵列光发射器的每个光发射器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与形成阵列光检测器的每个光检测器一一对应。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接地引线端子14设置成邻近多个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14a或多个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14b,与第六和第七实施例中的每一个类似,从而能够实现与第六或第七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Claims (10)

1.一种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包括:
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以便把电信号发送到光发射器;和
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以便从光检测器接收电信号;
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所述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设置成其末端彼此不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的中心线和所述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的中心线彼此平行,而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所述光检测器设置成所述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的延长中心线与所述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的延长中心线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所述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之一的末端形成为弯曲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所述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二者形成为直线形状,而且
所述用于输入发射信号的引线端子和所述用于输出接收信号的引线端子形成在所述引线架上的彼此不相对的壁面上。
6.一种光导纤维模块,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检测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
7.一种光导纤维模块,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检测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
8.一种光导纤维模块,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检测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
9.一种光导纤维模块,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检测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
10.一种光导纤维模块,包括:光发射器和光检测器;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
CNB021081727A 2001-03-29 2002-03-28 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和光导纤维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759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096531 2001-03-29
JP2001096530A JP2002299645A (ja) 2001-03-29 2001-03-29 光モジュール用リードフレームおよび光モジュール
JP2001096531A JP4550308B2 (ja) 2001-03-29 2001-03-29 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光モジュール用リードフレーム
JP2001096530 2001-03-29
JP2001096532A JP2002299681A (ja) 2001-03-29 2001-03-29 光モジュール用リードフレームおよび光モジュール
JP2001096532 2001-03-29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19442A Division CN100443936C (zh) 2001-03-29 2002-03-28 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和光导纤维模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9257A CN1379257A (zh) 2002-11-13
CN1207597C true CN1207597C (zh) 2005-06-22

Family

ID=273464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194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3936C (zh) 2001-03-29 2002-03-28 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和光导纤维模块
CNB0210817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7597C (zh) 2001-03-29 2002-03-28 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和光导纤维模块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194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3936C (zh) 2001-03-29 2002-03-28 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和光导纤维模块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905261B2 (zh)
KR (1) KR20020077114A (zh)
CN (2) CN100443936C (zh)
CA (1) CA2379114A1 (zh)
TW (1) TWI2926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27162A (ko) * 2002-09-27 2004-04-01 주식회사일진 광통신용 광모듈
US9386687B2 (en) * 2011-12-20 2016-07-05 Kyocera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omponent housing packag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6268059B2 (ja) 2014-08-08 2018-01-24 株式会社東芝 光結合型絶縁装置および絶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246755A (en) * 1985-03-30 1988-12-13 Akira Miyauchi Semiconductor device
US5162822A (en) * 1988-10-31 1992-11-10 Hitachi, Ltd. Saw filter chip mounted on a substrate with shielded conductors on opposite surfaces
US5047835A (en) * 1989-12-26 1991-09-10 At&T Bell Laboratories Lightwave packaging for pairs of optical devices
US5233208A (en) * 1990-03-23 1993-08-03 U.S. Philips Corp. Photocoupler surrounded by transparent and reflective resins in a preformed pin housing
JPH0425036A (ja) * 1990-05-16 1992-01-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マイクロ波半導体装置
US5229639A (en) * 1991-10-31 1993-07-2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ow powder distribution inductance lead frame for semiconductor chips
JPH0621319A (ja) * 1992-06-30 1994-01-28 Nec Corp 半導体装置用リードフレーム
US5432630A (en) * 1992-09-11 1995-07-11 Motorola, Inc. Optical bus with optical transceiver module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5506445A (en) * 1994-06-24 1996-04-09 Hewlett-Packard Company Optical transceiver module
JPH0851179A (ja) * 1994-08-08 1996-02-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集積回路装置およびリードフレーム
US5869898A (en) * 1997-04-25 1999-02-09 Nec Corporation Lead-frame having interdigitated signal and ground leads with high frequency leads positioned adjacent a corner and shielded by ground leads on either side thereof
JP3157807B2 (ja) * 1998-05-29 2001-04-16 日本電気アイシーマイコン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リードフレーム
JP3166717B2 (ja) * 1998-07-29 2001-05-1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JP2000091492A (ja) * 1998-09-17 2000-03-31 Nec Corp 半導体装置
US6213651B1 (en) * 1999-05-26 2001-04-10 E20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ertical board construction of fiber optic transmitters, receivers and transceiv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292628B (en) 2008-01-11
US20020159721A1 (en) 2002-10-31
KR20020077114A (ko) 2002-10-11
US6905261B2 (en) 2005-06-14
CA2379114A1 (en) 2002-09-29
CN1651951A (zh) 2005-08-10
CN1379257A (zh) 2002-11-13
CN100443936C (zh) 2008-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63947A (zh) 具有接口模块的lsi封装及用在该封装中的传输线端子
CN1218203C (zh) 光学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半导体装置以及光传递装置
CN1223924C (zh) 连接部件
CN1278604A (zh) 光学模块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光传递装置
CN101048034A (zh) 电路板互连系统、连接器组件、电路板及电路板加工方法
CN1902763A (zh) 光学收发器模组和光学收发器
CN1577853A (zh) 高频功率放大器模块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
CN1196230C (zh) 单极天线
CN1825150A (zh) 光信号输入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637451A (zh) 光学半导体模块和制造该模块的方法
CN1976019A (zh) 在电极衬垫之下集成电子器件的半导体装置
CN1573389A (zh) 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光通信装置、电子设备
CN1353456A (zh) 输入/输出单元配置方法和半导体装置
JP2010237640A (ja) 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モジュール付きケーブル
CN1728364A (zh) 光学半导体器件、光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N1297323A (zh) 印刷线路板
CN1868097A (zh) 双光束半导体激光器
CN1542483A (zh) 光学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722784A (zh) 图像拾取装置和照相机模块
CN1207597C (zh) 光导纤维模块引线架和光导纤维模块
CN1242840A (zh) 用于驱动液晶的集成电路
CN1574401A (zh) 光接收机、光发送机及光收发机
JP2006049735A (ja) Led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20473A (zh) 一种光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853284A (zh) 半导体发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622

Termination date: 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