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2784A - 图像拾取装置和照相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图像拾取装置和照相机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22784A CN1722784A CNA2005100878125A CN200510087812A CN1722784A CN 1722784 A CN1722784 A CN 1722784A CN A2005100878125 A CNA2005100878125 A CN A2005100878125A CN 200510087812 A CN200510087812 A CN 200510087812A CN 1722784 A CN1722784 A CN 17227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receiving unit
- image pick
- unit
- light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5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6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9950 f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670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70834 Sensitis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37 deposi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13 electro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206 photo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313 sensi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25 Acryl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78 Acryl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118 ep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3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F30/00, e.g. radiation detectors comprising photodiode arrays
- H10F3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age sensors
- H10F39/804—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0—Bump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12—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13—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bump connectors prior to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bump connect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05—Shape
- H01L2224/4809—Loop shape
- H01L2224/48091—Arch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01—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e.g. chip-to-package, die-attach, "first-level" interconnec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2—Wire connectors; Manufacturing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47—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 H01L2224/48—Structure, shape, material or disposition of the wire connectors after the connecting process of an individual wire connector
- H01L2224/481—Disposition
- H01L2224/4815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 H01L2224/48221—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 H01L2224/48225—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 H01L2224/48227—Connecting between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and an item not being a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e.g. chip-to-substrate, chip-to-passive the body and the item being stacked the item being non-metallic, e.g. insulating substrate with or without metallisation connecting the wire to a bond pad of the i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图像拾取装置(21)的表面被透明导电部件(26)所覆盖,该透明导电部件例如由透明导电树脂浆制成,并且被电连接到地电势GND。通过具有这种配置,可以将图像拾取装置(30)本身电磁屏蔽。透明导电部件(26)在与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正面侧的电极(23)和布线图(25)中的信号布线部分(电极(23):A到D,F和G,以及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25))的导电单元对应的部分中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拾取装置,比如在视频照相机、数字静态照相机、带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带有照相机的便携式信息终端装置等等中用作为图像拾取单元的CMOS图像传感器和CCD图像传感器,也涉及包括这种图像拾取装置的照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一个这种类型的传统照相机模块。
图9A是表示传统照相机模块的示例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9B是图9A所示的照相机模块的仰视图。图9A是图9B中的线A-A’的剖面图。
如图9A和图9B所示,照相机模块10包括镜头盖1,镜头2,容纳镜头2的镜筒3,IR(红外线)截止滤光片4,将这些部件容纳在一起的照相机盒5,图像拾取装置6,来自物体的光通过镜头2和IR截止滤光片4入射到该图像拾取装置6上,电气部件7,基片8,图像拾取装置6和电气部件7被安装在该基片上,以及处理来自图像拾取装置6的信号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9。
镜头2是一个凸面镜头,比如球面镜头或非球面镜头,并且被装配在镜筒3里从而使其被安置在图像拾取装置6的光入射侧。来自外界的入射光(来自物体的光)通过镜头2在图像拾取装置6上形成图像。在将要拍摄图像时可被移走的镜头盖1被设置在镜头2的光入射侧。应当注意的是,镜头2可被构造成多个镜头、比如凸面镜头;但是在图9中示出了单个凸面镜头来简化描述。
镜筒3被附着在照相机盒5的中央部分中来容纳镜头2。镜头2在照相机模块中的位置通过镜筒3来固定。
IR(红外线)截止滤光片4是通过在玻璃基材上沉积一层薄膜或在玻璃基材中加入特殊金属形成的,并且被安置在镜头2和图像拾取装置6之间、在照相机盒5的光学开口单元的下侧。IR截止滤光片4截止掉入射光(来自物体的光)中的红外线以便在光入射到图像拾取装置6上之前将光调节至人类可视范围。
照相机盒5具有光学开口单元,利用该光学开口单元来提供镜头2和IR截止滤光片4,以及用来收容图像拾取装置6和电气部件7的外壳(或盒形部件)。照相机盒5将镜头2、IR截止滤光片4、图像拾取装置6和DSP 9整体地装配在一起并且还覆盖所有这些部件和保护照相机盒5的内部。
通常来说,CCD图像传感器或CMOS图像传感器被用作图像拾取装置6。图像拾取装置6被安装在基片8上并且通过电线被电连接到在基片8上所提供的电极端子(结合片)上。
关于基片8,通常使用印刷电路板,这块印刷电路板通过在基片、比如陶瓷基片或玻璃环氧基片上布置用于在图像拾取装置6、DSP 9和照相机模块所需的电气部件7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线路来获得。在这个实例中,图像拾取装置6被设置在基片8的中央部分中,并且不同类型的电气部件7、比如电容器、电阻器、用于减小电源噪声的电源噪声截止滤波器等被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6的周围。另外,一个外部连接端子11被设置在从基片8的侧面的下半部分到底面的区域中,用来在外部装置、比如移动电话的主体和照相机模块10之间进行电连接。
DSP 9是处理来自图像拾取装置6的信号的信号处理装置。在这个实例中,DSP 9被安置在基片8的背面侧在其中央区域中所设置的凹进部分中。应当注意的是,在照相机模块10被合并在电子装置、比如移动电话中的情况下,由于要求照相机模块10的高度应该很小,因此将基片8的尺寸增大以便将DSP 9安置在图像拾取装置6的旁边是可以接受的。
定位销12与照相机盒5被整体地设置在基片8的四个角上,并且被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6和电气部件7之间的预定位置上以便相对于照相机盒5固定基片8的位置。照相机盒5和基片8彼此粘贴从而整体地装配在一起。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传统照相机模块10被应用在具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中的情况下,当照相机模块10从除照相机部分之外的移动电话主体和除移动电话之外的电气装置接收电信号时,就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所拍摄的图像的图像质量降低和/或照相机自身出现故障。此外,当来自照相机模块10(主要来自图像拾取装置单元)的电信号输出到外界时,这些电信号可能对其它电气装置施加坏的影响,产生噪声并且还可能引起电气装置的故障。
作为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手段,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了一种通过使用电镀方法或沉积方法在照相机盒上形成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屏蔽层来提供对外部噪声的屏蔽的方法。另外,还提出了另外一种用导电树脂制造照相机盒来将照相机模块与外部噪声屏蔽开的方法。此外,提出另一种方法,用于通过在导电树脂的表面上使用沉积处理或电镀处理提供金属层来提高导电性从而更安全地电屏蔽照相机模块。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24660号公报
如上所述,在传统照相机模块10被应用在电子信息装置、比如具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中的情况下,可能经历下列问题(1),(2),(3):
(1)来自移动电话内部和来自移动电话外部的电信号穿过照相机模块10并且作为噪声被添加到图像拾取装置6的电信号中,并且因此所拍摄的图像的图像质量降低。特别地,在移动电话的情况下,当来自高频(RF)单元的信号穿过照相机模块10时,图像质量容易趋向降低。其原因在于移动电话的操作频率很高并且输出功率也很大。
(2)图像拾取装置6中产生的信号变成噪声并且对除照相机模块10之外的移动电话主体的信号施加坏的影响。
(3)图像拾取装置6中产生的信号变成噪声并且使得存在于移动电话之外的电气装置产生故障。
问题(1)是当照相机模块10接收到来自除照相机模块10之外的移动电话主体部分的噪声以及来自除移动电话之外的电气装置的噪声时产生的。问题(2)和(3)是当来自照相机模块10的噪声在其它电子装置中引起故障时产生的。
为了防止这些问题,专利文献1提出了通过使照相机盒导电来保护照相机模块不受电磁辐射影响;但是根据这种屏蔽方法,只有照相机模块的照相机盒被屏蔽了,而光学开口单元、比如镜头单元就没有被屏蔽。因此,所拍摄的图像可能由于通过镜头单元进出的噪声而受到坏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传统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减小输入和输出的电噪声而获得好的拍摄图像的图像拾取装置以及使用这种图像拾取装置的照相机模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拾取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单元,包括将入射光转换成电信号的光接收单元;以及至少设置在该装置主体单元的表面的光接收单元侧的透光性导电部件。
进一步地,优选的是具有如下配置,其中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中的透光性导电部件被电连接到参考电势单元上。
进一步地,优选的是具有如下配置,其中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设置在装置主体单元表面的光接收单元侧的光接收单元周围的正面电极;设置在与装置主体单元表面的光接收单元侧相反的一侧的背面电极;以及分别从正面电极延伸到背面电极的布线图。
进一步地,优选的是具有如下配置,其中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中的透光性导电部件被这样安置以致覆盖装置主体单元的光接收单元侧,并且透光性导电部件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以便避免与包括正面电极和布线图的参考电势单元的接地布线部分、信号布线部分和电源布线部分中的信号布线部分和电源布线部分接触。
进一步地,优选的是具有如下配置,其中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包括透光性电绝缘部件,其被这样安置以致覆盖装置主体单元的光接收单元侧,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以便避免与包括正面电极和布线图的参考电势单元的接地布线部分、信号布线部分和电源布线部分中的接地布线部分接触,其中透光性导电部件被这样安置以致覆盖透光性电绝缘部件。
进一步地,优选的是具有如下配置,其中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的装置主体单元包括:装置基片,在其上设置光接收单元;以及保护装置基片背面侧的基片保护部件。
进一步地,优选的是具有如下配置,其中保护装置基片的透光性保护部件被设置在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中的装置基片的光接收单元侧。
进一步地,优选的是具有如下配置,其中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中的透光性导电部件被至少设置在装置主体单元的光接收单元侧以及与装置主体单元的光接收单元侧相反的一侧。
进一步地,优选的是具有如下配置,其中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中的透光性导电部件被至少设置在装置基片的光接收单元侧以及与装置基片的光接收单元侧相反的一侧。
进一步地,可接受的是具有如下配置,其中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中的透光性导电部件是附着在装置主体单元的光接收单元侧的透明导电树脂浆,或者是设置在装置主体单元的光接收单元侧的环氧树脂,或者是形成在装置主体单元的表面上的透光性导电薄膜(或透光性导电层)。
进一步地,可接受的是具有如下配置,其中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中的透光性导电部件是附着在装置主体单元的光接收单元侧的透明电绝缘树脂浆,或者是形成在装置主体单元表面上的无机电绝缘薄膜(或无机电绝缘层)、比如氧化薄膜或氮化薄膜。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图像拾取装置,其包括:装置基片,在其上设置光接收单元,该光接收单元将入射光转换成电信号;透光性保护部件,其通过粘接单元粘接在装置基片的光接收单元侧,并且被这样安置以致覆盖光接收单元;以及被透光性保护部件覆盖的透光性导电层。
进一步地,可接受的是具有如下配置,即在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中,透光性导电层被这样安置以致面向光接收单元,粘接单元的至少一部分是由导电部件制成的,并且透光性导电层通过导电部件电连接到设置在装置基片上的参考电势单元。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按照权利要求1到11中任一项的图像拾取装置的照相机模块。
下面将利用上述结构来描述本发明如何起作用。
根据本发明,由于装置主体单元或装置基片的光接收单元侧被透光性导电部件所覆盖,所以图像拾取装置自身是电屏蔽的。进一步地,为了稳定磁屏蔽效应,透光性导电部件电连接到接地布线部分,该接地布线部分由用作参考电势单元的接地电极和/或它的布线图形成。通过将这样的图像拾取装置结合到照相机模块中,可以阻止从外界、比如移动电话输入到照相机模块的电信号通过产生噪声而对图像拾取装置施加坏的影响,也可以阻止来自移动电话等除了照相机模块之外的一部分的电信号通过产生噪声而对图像拾取装置施加坏的影响。进一步地,可以阻止来自照相机模块的电信号对移动电话主体和其它存在于移动电话等之外的电气装置的信号施加坏的影响。
另外,通过具有如下配置,即其中透光性导电部件、比如透光性导电层至少在其信号电极部分中具有开口,就可以避免可能与设置在装置主体单元(图像拾取装置基片)表面上的充电单元、比如信号布线部分发生的短路。进一步地,通过具有如下配置,即其中设置有在接地布线部分中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的透光性电绝缘部件(以下简称为透光性绝缘部件),比如透光性电绝缘层(以下简称为透光性绝缘层),并且在透光性绝缘部件上进一步设置有透光性导电部件、比如透光性导电层,就可以避免可能与其它电极、比如布线图中的信号布线部分和充电单元中的电极发生的短路,也可以将透光性导电部件、比如透光性导电层电连接到接地布线部分。
另外,通过具有如下配置,即其中透光性保护部件通过粘接单元被粘接到装置基片的光接收单元侧并且被这样安置以致覆盖光接收单元,并且此外透光性导电层覆盖透光性保护部件,并且其中透光性导电层被这样安置以致面向光接收单元,以及粘接单元的至少一部分是导电的,使得透光性导电层通过粘接单元的导电部分电连接到设置在装置基片上的参考电势单元,就可以容易地达到屏蔽效果。
如迄今为止所解释的,根据本发明,由于图像拾取装置本身是电屏蔽的,所以可以阻止从移动电话等的外界输入到照相机模块的电信号通过产生噪声而对图像拾取装置施加坏的影响,也可以阻止来自移动电话等除了照相机模块之外的一部分的电信号通过产生噪声而对图像拾取装置施加坏的影响。
进一步地,可以阻止来自照相机模块的电信号对移动电话主体等和存在于移动电话等之外的其他电气装置和其他电子信息装置的信号施加坏的影响。因此,当现在和将来要求照相机模块具有更大数量的像素和更高的图像质量时,可以实现具有不受电信号噪声影响的高性能水平的照相机模块。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的示例结构的俯视图。
图1B是从图1A的左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1C是从图1A的底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1D是图1A的仰视图。
图2A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的俯视图。
图2B是从图2A的左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2C是从图2A的底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2D是图2A的仰视图。
图2E是表示透明导电部件的图案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的示例详细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4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照相机模块的示例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4B是图4A的仰视图。
图5A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的俯视图。
图5B是从图5A的左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5C是从图5A的底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5D是图5A的仰视图。
图5E是表示透明导电部件的图案的俯视图。
图5F是表示透明绝缘部件的图案的俯视图。
图6是图5C的放大的视图。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的示例详细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8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的示例结构的俯视图。
图8B是图8A中的X-X’线的剖面图。
图9A是表示传统照相机模块的示例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9B是图9A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图像拾取装置和根据本发明使用这种图像拾取装置的照相机模块的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的示例结构的俯视图。图1B是从图1A的左侧观察时的侧视图。图1C是从图1A的底侧观察时的侧视图。图1D是图1A的仰视图。
如图1A到1D所示,图像拾取装置20由将来自外界的入射光(来自物体的光)转换成电信号的CCD图像传感器或CMOS图像传感器等构成。用于来自物体的光的光接收单元22被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装置主体单元)21的表面的中央部分中。光接收单元22被包括在通过将入射光传换成电信号(光信号)来形成物体的图像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电极23(结合片)被设置在光接收单元22的周围。突起电极24(焊接突起)被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背面上。电极23中的每一个(A到H)通过布线图25中相应的一个连接到突起电极24(A到H)中相应的一个上,其中布线图25被这样设置以致从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正面通过侧面延伸到背面。在这个实例中,A到D、F和G都对应于信号布线(信号电极和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E和H对应于用作参考电势单元的接地布线部分(接地电极和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
例如,日本国家阶段PCT特开2002-512436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如上所述,布线图25被这样设置以致从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正面(上表面)通过侧面延伸到背面(下表面),并且突起电极24(A到H)被设置在背面上。这个公报包括一个结构,其中由玻璃等制成的保护层被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的正面(上表面)上;但是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详细结构将稍后描述。尽管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有不同的制造方法、比如芯片排列方法,但是这些方法的解释将被省略。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透光性导电层被这样安置以致覆盖图1中所示的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表面,并且透光性导电层是电连接到接地电极上的。以下将参考图2A到2E和图3更加详细地描述这种结构。
图2A是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B是从图2A的左侧观察时的侧视图。图2C是从图2A的底侧观察时的侧视图。图2D是图2A的仰视图。图2E是表示透光性导电层的图案的俯视图。
如图2A到2E所示,对于图像拾取装置30来说,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装置主体单元)21的表面被用作透光性导电部件的透光性导电层26所覆盖。透光性导电层26在对应于信号布线部分(电极23:A到D,F和G)和电源布线部分的导电单元的部件中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并且其被电连接到接地布线部分(电极23:E,H等)。
由于也被设置在光接收单元22上,透光性导电层26由透光性导电材料形成。例如,透光性导电树脂浆通过印刷而被涂覆或粘接到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除了信号布线部分(电极23:A到D,F和G和布线图25的连接到其上的导电部分)之外的表面上。如图2E所示的这种方法,可以形成在对应于信号布线部分(电极23:A到D,F和G和布线图25的连接到其上的导电部分)的部分中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并且被电连接到接地布线部分(接地电极E,H等)的透光性导电层26。透光性导电层26可由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表面侧的环氧树脂形成,或者可形成为诸如ITO的透明导电薄膜,或者可(例如通过沉积)形成为具有极小厚度的金属薄膜。
如上所述形成的透光性导电层26基本上是透明的;因此,即使透光性导电层在光接收单元22上形成也不会有问题。
进一步地,由于透光性导电层26电连接到图像拾取装置30的接地布线部分(电极23:E和H,以及布线图25的连接到其上的导电部分),所以可以通过接地布线将透光性导电层26配置为处于地电势(GND)。因此可以通过覆盖其主体表面对图像拾取装置30进行电屏蔽。
进一步地,透光性导电层26在除了信号布线部分(电极23:A到D,F和G和布线图25的连接到其上的导电部分)(以便具有预定距离)之外形成;因此,透光性导电层26就不会与信号布线部分(电极23:A到D,F和G和布线图25的连接到其上的导电部分)和电源布线部分(电源电极和布线图的连接到其上的导电部分)短路。
以下将描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30使用在上述的日本国家阶段PCT特开2002-512436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技术被实现为图像拾取装置30A的示例详细结构。应当注意的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30的外形在横截面中是长方形形状;但是,图像拾取装置30A与图像拾取装置30的不同在于它在横截面中具有倒梯形的外形。这种不同是由于图1和2所示的结构非常概念化的事实。实际上,图3所示的结构很容易制造。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形状。
如图3所示,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是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示例详细结构,其包括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该基片包括在其中央部分中的光接收单元22;用作基片保护部件的绝缘保护部件21b;以及将它们彼此粘接的粘接部件21c。
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被按照这样的方式构造,以致多个制造在硅片上的装置结构被分割为段并且彼此分离。用于来自物体的光的光接收单元22被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上。光接收单元22被包括在通过将入射光转换成电信号(光信号)而形成物体的图像的图像拾取单元中。布线图25A这样形成以致从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的表面的光接收单元22侧延伸到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的侧面附近。布线图25A所电连接到的布线图25B这样形成以致从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的侧面延伸到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背面上的突起电极24。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中的光接收单元22的图3中左侧表面上的一些电极23中的每一个对应于图1和2所示的电极23中的接地电极E或H。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中的光接收单元22的图3中右侧表面上的一些电极23中的每一个对应于图1和2所示的电极23中的信号电极A,B,C,D,F,G等。
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的正面侧(在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的正面侧),这样形成透光性导电层26,以致使其与光接收单元22电绝缘。
进一步地,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中的光接收单元22的正面侧,设置电绝缘的透光性保护部件29a,其可由玻璃材料制成。环氧树脂材料可用于将透光性保护部件29a粘接到透光性导电层26表面及其以外的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的表面的粘接部件29b。绝缘保护部件21b不必是透光性的,但是可以由玻璃材料制成。环氧树脂材料也可用于将绝缘保护部件21b粘接到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的背面的粘接部件21c。这些粘接部件21c和29b用作粘接层。
应当注意的是,尽管由玻璃材料制成的绝缘透光性保护部件29a被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中的光接收单元22的正面侧(在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的正面侧),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配置。使用透光性保护薄膜也是可接受的。
此外,至少绝缘保护薄膜形成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中的光接收单元22的表面上并且此外透光性导电层26形成在它上面。因此,光接收单元22与透光性导电层26电绝缘。
图4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照相机模块的示例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4B是图4A所示的照相机模块的仰视图。图4A是图4B的线A-A’的剖面图。在图4A和4B中,对一些与图8所示的传统照相机模块构成部件具有相同功能效应的构成部件给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对它们的解释。
应当注意的是,图像拾取装置6根据传统技术用电线电连接到基片8上;但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图像拾取装置30(或30A)是使用突起电极24连接到基片8上的;因此,电线连接是不必要的。另外,尽管图4示出了IR截止滤光片4,但是替代地,设置具有红外线截止功能的透光性保护部件29a也是可接受的,因此可以省略IR截止滤光片4。
通过具有如下配置,即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30(或30A)被结合到图4A和4B所示的照相机模块31中,由于图像拾取装置30(或30A)是电屏蔽的,所以照相机模块31的主要部分都能被屏蔽以免受电磁辐射影响。因此,可以阻止从外界、比如移动电话输入到照相机模块31的电信号通过产生噪声而对图像拾取装置30(或30A)施加坏的影响,也可以阻止来自除了照相机模块31之外的移动电话的一部分的电信号通过产生噪声而对图像拾取装置30(或30A)施加坏的影响。此外,可以阻止来自照相机模块31的电信号对移动电话主体和其它存在于移动电话之外的电气装置的信号施加坏的影响。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透光性导电层26在对应于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或21A)的正面侧的电极23(结合片)和布线图25中的信号布线部分(电极23:A到D,F和G以及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25)以及电源布线部分的导电单元的部分中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表面被透光性绝缘层27覆盖,稍后将描述的该透光性绝缘27在对应于接地布线部分(电极23:E和H以及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25)的导电单元的部分中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并且此外,将在稍后描述的透光性导电层26A被设置在透光性绝缘层27之上。
图5A是本发明的图像拾取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5B是从图5A的左侧观察时的侧视图。图5C是从图5A的底侧观察时的侧视图。图5D是图5A的仰视图。图5E是表示透光性导电层的图案的俯视图。图5F是表示透光性绝缘层的图案的俯视图。图6是图5C的放大的视图。
如图5A到5F和图6所示,对于图像拾取装置40来说,透光性绝缘层27被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表面上,并且此外透光性导电层26A被设置在透光性绝缘层27上。
透光性绝缘层27在接地布线部分(电极23:E和H以及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25)中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透光性导电层26A被这样设置以致覆盖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包括在接地布线部分之上的整个表面,并且通过一个或多个开口电连接到接地布线部分(电极23:E和H以及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25)。
进一步地,透光性绝缘层27也形成在设置于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表面中央部分的光接收单元22之上。因此,透光性绝缘层27是由透光性绝缘材料制成的。例如,为了形成如图5F所示的、具有一个或多个用于接地布线部分(电极23:E和H以及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25)的导电单元的开口的透光性绝缘层27,透光性绝缘树脂浆通过印刷而被涂覆或粘接到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除了接地布线部分(电极23:E和H以及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25)的导电单元之外的表面上。
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表面侧可由环氧树脂形成透光性绝缘层27。透光性绝缘层27可形成为无机绝缘薄膜、比如二氧化硅薄膜或氮化硅薄膜。
接着,为了形成如图5E所示覆盖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整个表面并且电连接到在透光性绝缘层27上的接地布线部分(电极23:E和H以及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25)的导电单元的透光性导电层26A,例如,透光性导电树脂浆通过印刷而被涂覆或粘接到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表面上。
透光性导电层26A可由环氧树脂形成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正面侧,或者可以形成为透光性导电薄膜、比如ITO,或可以形成为具有极小厚度的金属薄膜。
进一步地,由于透光性绝缘层27被设置在信号布线部分(电极23:A到D,F和G以及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25)以及电源布线部分的导电单元之上,因此透光性导电层26A就不与信号布线部分和电源布线部分电接触,并且因此不存在与信号布线部分和电源布线部分的短路。进一步地,由于透光性导电层26A电连接到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接地布线部分(电极23:E和H以及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25)的导电单元上,所以可以通过接地布线将透光性导电层26A配置成位于地电势(GND)。因此可以这样覆盖在图像拾取装置40之上以致以电学方式为其内部提供磁屏蔽。
以下将描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40使用上述的日本国家阶段PCT特开2002-512436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技术被实现为图像拾取装置40A的示例详细结构。应当注意的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40的外形在横截面中是长方形形状;但是,图像拾取装置40A与图像拾取装置40的不同在于它在横截面中具有倒梯形的外形。这个不同是由于图5和6所示的结构非常概念化这一事实。实际上,图7所示的结构很容易制造。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附图中所示的形状。
如图7所示,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是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示例详细结构,其包括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该基片包括在其中央部分中的光接收单元22,用作基片保护部件的绝缘保护部件21b,以及将它们彼此粘接的粘接部件21c。
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被按照这样的方式构造,使得多个制造在硅片上的装置结构被分割为断并且彼此分离。用于来自物体的光的光接收单元22被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上。该光接收单元22被包括在通过将入射光转换成电信号(光信号)而形成物体的图像的图像拾取单元中。布线图25A这样被形成,以致从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的表面的光接收单元22侧延伸到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的侧面附近。布线图25A所电连接到的布线图25B这样被形成,以致从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的侧面延伸到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的背面上的突起电极24。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中的光接收单元22的图7中左侧表面上的一些电极23中的每一个对应于图5和6所示的电极23中的接地电极E或H。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中的光接收单元22的图7中右侧表面上的一些电极23中的每一个对应于图5和6所示的电极23中的信号电极A,B,C,D,F,G等。
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的正面侧(在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的正面侧),透光性绝缘层27并且此外透光性导电层26A依次被形成。
此外,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中的光接收单元22的正面侧,设置电绝缘的透光性保护部件29a,其可由玻璃材料制成。环氧树脂材料可用于将透光性保护部件29a粘接到透光性导电层26A表面及其以外的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的表面的粘接部件29b。绝缘保护部件21b不必是透光性的,但是可以由玻璃材料制成。环氧树脂材料也可用于将绝缘保护部件21b粘接到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背面上的粘接部件21c。这些粘接部件21c和29b用作粘接层。
应当注意的是,尽管由玻璃材料制成的绝缘透光性保护部件29a被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中的光接收单元22的正面侧(在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的正面侧),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配置。使用透光性保护薄膜也是可接受的。
进一步地,至少绝缘保护薄膜形成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A中的光接收单元22的表面上。透光性绝缘层27进一步形成在绝缘保护薄膜上,并且此外,透光性导电层26A形成在透光性绝缘层27之上。
图4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照相机模块的示例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4B是图4A所示的照相机模块的仰视图。图4A是图4B的线A-A’的剖面图。在图4A和4B中,对一些与图6所示的传统照相机模块构成部件具有相同功能效应的构成部件给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将省略对它们的解释。
应当注意的是,图像拾取装置6根据传统技术利用电线电连接到基片8上;但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图像拾取装置40(或40A)是使用突起电极24连接到基片8上的;因此,电线连接是不必要的。另外,尽管图3示出了IR截止滤光片4,但是替代地,设置具有红外线截止功能的透光性保护部件29a也是可接受的,因此可以省略IR截止滤光片4。
通过具有如下配置、即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40(或40A)被结合到图4A和4B所示的照相机模块41中,由于图像拾取装置40(或40A)是电屏蔽的,所以照相机模块41的主要部分都能被屏蔽以免受电磁辐射影响。因此,可以阻止从外界、比如移动电话输入到照相机模块41的电信号通过产生噪声而对图像拾取装置40(或40A)施加坏的影响,也可以阻止来自移动电话除了照相机模块41之外的部分的电信号通过产生噪声而对图像拾取装置40(或40A)施加坏的影响。进一步地,可以阻止来自照相机模块41的电信号对移动电话主体和其它存在于移动电话之外的电气装置的信号施加坏的影响。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或21A)的正面侧是被透光性导电层26或26A所覆盖的,因此其内部被磁屏蔽。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类似于在具有透光性导电层26或26A的情况下,背面侧(其也可包括侧面)也附加地由透光性导电层覆盖。
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背面的情况下,类似于在正面设置有透光性导电层26的情况下,透光性导电层在对应于设置在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背面侧的突起电极24(焊接突起)和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25中的信号布线部分(突起电极24;A到D,F和G以及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25)以及电源布线部分的导电单元的部分中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替代地,类似于在正面设置有透光性导电层26A的情况下,具有如下的配置也是可接受的,即其中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的背面被在与接地布线部分(突起电极24;E和H以及连接到其上的布线图25)的导电单元对应的部分中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的透光性绝缘层所覆盖,并且此外,透光性导电层被安置在透光性绝缘层的整个表面上。替代地,在图像拾取装置基片21a的背面上也安置透光性导电层也是可接受的。
因此,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图像拾取装置的表面(包括正面侧和背面侧,也可包括侧面侧)被透光性导电层26或26A之一覆盖,并且该透光性导电层电连接到接地电极上。通过具有这种配置,可以以电磁波的方式比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更加安全地屏蔽照相机模块的主要部分,并且阻止来自照相机模块外界的电噪声对图像拾取装置施加影响,并且阻止来自照相机模块中的图像拾取装置的电信号对其它电气装置施加影响。应当注意的是,在此使用的措辞“表面”可以仅仅表示与“背面侧”相对的“正面侧”,或者也可同时表示“正面侧”和“背面侧”。简而言之,措辞“表面”表示图像拾取装置的表面,包括正面侧和背面侧,也可包括侧面侧。
如上所解释的,根据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由于图像拾取装置主体单元21(或21A)的表面被由透光性导电树脂浆制成并被电连接到接地电极上的透光性导电层26或26A所覆盖,因此可以电屏蔽图像拾取装置30(或30A)或40(或40A)本身。因此,可以屏蔽照相机模块31或41的主要部分以免受电磁辐射影响。通过具有这种配置,可以屏蔽照相机模块31或41并且阻止来自照相机模块31或41外界的电磁波噪声对图像拾取装置30(或30A)或40(或40A)施加影响,并且阻止来自照相机模块31或41中的图像拾取装置30(或30A)或40(或40A)的电信号对其它电气装置施加影响。
第四实施方式
图8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的示例结构的俯视图。图8B是图8A中的X-X’线的剖面图。
如图8A和8B所示,图像拾取装置50由将来自外界的入射光(来自物体的光)转换成电信号的CCD图像传感器或CMOS图像传感器等构成。用于来自物体的光的光接收单元52被设置在装置基片51的表面的中央部分中。光接收单元52被包括在通过将入射光转换成电信号(光信号)而形成物体图像的图像拾取单元中。电极53(结合片)被设置在装置基片51的表面上的光接收单元52的周围。在这个实例中,A到D,F和G对应于信号电极。E和H对应于用作参考电势单元的接地电极。微型镜头58被安置在光接收单元52之上以便将入射光(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到光电转换单元上。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在装置基片51的光接收单元52侧,透光性保护部件59通过粘接单元57被保持并被粘接从而形成覆盖光接收单元52的空间。透光性导电层56被设置在透光性保护部件59面向光接收单元52的下侧。进一步地,粘接单元57由导电粘合剂形成。透光性导电层56通过导电粘接单元57以及由装置基片51上的图案形成的布线单元55电连接到电极53(A到H)中的接地电极E和H。因此,由于透光性导电层56电连接到接地电极53中的E和H,因此可以通过接地布线将透光性导电层56配置成位于地电势(GND)。因此,可以对图像拾取装置50进行电磁屏蔽。
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示出了整个粘接单元57都是由导电粘合剂制成的结构;但是如果与布线单元55接触的粘接单元57的至少一部分是导电的,则也是可接受的。因此,具有如下的配置也是可接受的,即例如用于将透光性保护部件59粘接和固定到装置基片51上的粘接单元57是不导电部件,而另一个导电粘接单元被这样设置以致与透光性导电层56和布线单元55接触。进一步地,具有如下配置也是可接受的,其中透光性导电层56被安置在透光性保护部件59的外侧的表面(上表面)上(不与光接收单元52相对的相反侧),或者其中粘接单元57不作为接合部件使用,但设置另一个接合部件;但是,当透光性导电层56被安置为面向光接收单元52时,并且当将装置基片51粘接到透光性保护部件59上的粘接单元57的至少一部分是导电的从而使得该导电部分被使用在电连接中时,制造更容易。
以下将简单地描述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50的制造方法。首先,包括光接收单元52的装置形成在硅片上。另一方面,透光性导电层56通过涂敷环氧树脂、通过沉积形成透明导电薄膜、比如ITO,以及通过沉积形成具有极小厚度的金属薄膜等而在玻璃片材料的主要表面之一上形成。接下来,导电粘合剂以一定的图案被设置在硅片或玻璃材料的衬面上。为了形成这个图案,例如在通过混合感光粘合剂(例如为丙烯酸树脂的UV固化树脂)和热固化树脂(例如环氧树脂)而获得的粘合剂被均匀地涂覆之后,使用公知的照相平印术技术来执行图案形成(称为制作布线图案)。这样可以同时形成大量的粘接单元57。通过同时形成大量的粘接单元57,可以提高生产力。将感光粘合剂与热固化树脂混合的原因是当粘合剂具有感光性时粘接单元57的布线图案制作通过使用照相平印术技术的处理、比如曝光和冲洗而容易和精确地执行。由于粘接单元57的布线图案制作是以高水平的精度来执行的,所以即使除了光接收单元52之外的区域很小,也可以以高水平的精度形成粘接单元57。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粘接单元57的图案形成,使用其它形成方法、比如包括丝网印刷的印刷方法、使用分配器来制图、通过喷墨形成图案等也是可接受的。
进一步地,通过将硅片和玻璃片材料分割成彼此分离的段来制造如图8所示的单独的图像拾取装置50。应当注意的是,此处提供的描述解释了单片形式的玻璃片材料在被分割成段之前被粘接到硅片上;但是,具有如下的配置也是可接受的,其中玻璃片材料在被粘接到硅片上之前被分割成单独的段,并且硅片被分割成段。
进一步地,以下将描述作为产品的照相机模块,其中使用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50。由于使用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50的照相机模块的示例结构与图9所示的(传统技术)示例结构基本上相同,所以借助附图的说明将被省略。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照相机模块通过将图9中的图像拾取装置6替换为上述的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50而获得。应当注意的是,尽管图9示出了IR截止滤光片4,但设置具有红外线截止功能的透光性保护部件59也是可接受的,因此IR截止滤光片4可被省略。
通过具有这种配置,即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50被结合到照相机模块中,由于图像拾取装置50是电磁屏蔽的,因此照相机模块的主要部分被屏蔽以免受电磁辐射影响。因此,可以阻止从外界、比如移动电话输入到照相机模块中的电信号通过产生噪声而对图像拾取装置50施加坏的影响,也可以阻止来自移动电话除了照相机模块之外的一部分的电信号通过产生噪声而对图像拾取装置50施加坏的影响。此外可以阻止来自照相机模块的电信号对移动电话主体和其它存在于移动电话之外的电气装置的信号施加坏的影响。
尽管在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中,进行这样的配置,即其中用作透光性导电部件的透光性导电层26、26A或56电连接到用作参考电势单元的接地布线部分;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种配置。即使透光性导电层26或26A没有电连接到接地布线部分,也可以具有一些电磁屏蔽效应。
尽管在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中没有提供特别的描述,但除了或代替透光性导电层26、26A或56,不足够厚以被称为层的部件也可被使用作为透光性导电部件。
此外,尽管在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中没有提供特别的描述,但除了或代替接地布线部分,没有接地并且自由的参考电势部分可被包括在参考电势单元中。
此外,根据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的图像拾取装置不限于图3和7所示的图像拾取装置的详细结构。
如至此所描述的,尽管使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即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来说明了本发明,但不应当在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的限定内对本发明进行解释。应理解的是本发明的范围仅应当被权利要求所要求的范围所解释。应理解的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基于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即第一到第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和技术常识的描述来具体化等同的范围。应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专利的内容、专利申请和其它文献都应当用作对本说明书的参考支持、就好像所有这种公报都在此被包括。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图像拾取装置、比如在视频照相机、数字静态照相机、带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带有照相机的便携式信息终端装置等等的图像拾取单元中所使用的CMOS图像传感器和CCD图像传感器以及包括这种图像拾取装置的照相机模块领域中,通过屏蔽图像拾取装置本身以免受电磁辐射影响从而屏蔽照相机模块的主要部分以免受电磁辐射影响,并且阻止来自移动电话等的外界以及来自移动电话等除了照相机模块之外的一部分的电信号通过产生噪声而对所拍摄的图像施加坏的影响,并且阻止来自照相机模块的电信号对在移动电话等的外部或者移动电话中除了照相机模块之外的部分中的电气装置施加坏的影响。因此,可以实现具有高性能水平的照相机模块。本发明可被用于不同类型的电子装置、比如视频照相机,数字静态照相机、带有照相机的移动电话、带有照相机的移动信息终端装置的图像拾取单元中,从而使得可以获得好的拍摄图像并且实现在不对那些电子装置的特性施加坏的影响的情况下具有高性能水平的电子装置。
Claims (12)
1.一种图像拾取装置,包括:
装置主体单元,包括将入射光转换成电信号的光接收单元;以及
透光性导电部件,至少被设置在装置主体单元的表面的光接收单元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透光性导电部件被电连接到参考电势单元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装置,进一步包括:
正面电极,被设置在装置主体单元的表面的光接收单元侧的光接收单元周围;
背面电极,被设置在与装置主体单元的表面的光接收单元侧相反的一侧;以及
布线图,分别从正面电极延伸到背面电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透光性导电部件被这样安置以致覆盖装置主体单元的光接收单元侧,并且
透光性导电部件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从而避免与包括正面电极和布线图的参考电势单元的接地布线部分、信号布线部分和电源布线部分中的信号布线部分和电源布线部分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装置,包括:
透光性电绝缘部件,该透光性电绝缘部件被这样安置以致覆盖装置主体单元的光接收单元侧,并且具有一个或多个开口,从而避免与包括正面电极和布线图的参考电势单元的接地布线部分、信号布线部分和电源布线部分中的接地布线部分接触,其中
透光性导电部件被这样安置以致覆盖透光性电绝缘部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单元包括:
装置基片,在该装置基片上设置有光接收单元;以及
基片保护部件,用于保护装置基片的背面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于保护装置基片的透光性保护部件被设置在装置基片的光接收单元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透光性导电部件被至少设置在装置主体单元的光接收单元侧和与装置主体单元的光接收单元侧相反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透光性导电部件被至少设置在装置基片的光接收单元侧和与装置基片的光接收单元侧相反的一侧。
10、一种图像拾取装置,包括:
装置基片,在该装置基片上设置有将入射光转换成电信号的光接收单元;
透光性保护部件,通过粘接单元被粘接到装置基片的光接收单元侧,并且被这样安置以致覆盖光接收单元;以及
透光性导电层,被透光性保护部件所覆盖。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透光性导电层被这样安置以致面向光接收单元,
粘接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由导电部件制成,以及
透光性导电层通过导电部件电连接到设置在装置基片上的参考电势单元。
12、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拾取装置的照相机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67803/04 | 2004-06-04 | ||
JP2004167803A JP2005348275A (ja) | 2004-06-04 | 2004-06-04 | 撮像素子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22784A true CN1722784A (zh) | 2006-01-18 |
Family
ID=34941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100878125A Pending CN1722784A (zh) | 2004-06-04 | 2005-06-03 | 图像拾取装置和照相机模块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50270405A1 (zh) |
EP (1) | EP1603166A1 (zh) |
JP (1) | JP2005348275A (zh) |
KR (1) | KR100712449B1 (zh) |
CN (1) | CN1722784A (zh) |
TW (1) | TWI267298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422382B2 (en) | 2005-02-16 | 2008-09-09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Camera module |
CN102956621A (zh) * | 2011-08-11 | 2013-03-06 | 索尼公司 | 摄像装置和照相机模块 |
CN116435383A (zh) * | 2023-04-28 | 2023-07-14 |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传感装置、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698623B1 (ko) * | 2005-07-08 | 2007-03-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영상촬영장치의 전면프레임 및 그 제조방법 |
US20070052827A1 (en) * | 2005-09-07 | 2007-03-08 |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 Coated wafer level camera modul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US20070058069A1 (en) * | 2005-09-14 | 2007-03-15 | Po-Hung Chen | Packaging structure of a light sensation module |
US7679167B2 (en) * | 2007-01-08 | 2010-03-16 | Visera Technologies Company, Limited | Electronic assembly for image sensor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
US8269883B2 (en) | 2008-01-10 | 2012-09-18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Solid image captur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orporating same |
JP4932745B2 (ja) * | 2008-01-10 | 2012-05-1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JP2009188720A (ja) * | 2008-02-06 | 2009-08-20 | Panasonic Corp |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949289B2 (ja) | 2008-02-13 | 2012-06-0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KR20090108233A (ko) * | 2008-04-11 | 2009-10-1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카메라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이에 의해 제작된 카메라 모듈및 상기 카메라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자 시스템 |
GB0920946D0 (en) * | 2009-11-30 | 2010-01-13 | St Microelectronics Res & Dev |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for camera modules |
JP2012004677A (ja) | 2010-06-14 | 2012-01-05 | Toshiba Corp |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3012615A (ja) * | 2011-06-29 | 2013-01-17 | Fujifilm Corp | 固体撮像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それに用いる固体撮像素子用の透明導電性膜 |
US20140326856A1 (en) * | 2013-05-06 | 2014-11-06 |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 Integrated circuit stack with low profile contacts |
WO2016076124A1 (ja) * | 2014-11-11 | 2016-05-1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半導体モジュール、並びに電子機器 |
DE112016006058T5 (de) * | 2015-12-25 | 2018-09-06 | Taiyo Yuden Co., Ltd. | Leiterplatte und Kameramodul |
US20180315894A1 (en) * | 2017-04-26 | 2018-11-01 |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 Semiconductor device packag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US11405569B2 (en) * | 2017-07-25 | 2022-08-02 |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
KR102369038B1 (ko) | 2017-08-21 | 2022-03-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카메라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WO2025022477A1 (ja) * | 2023-07-21 | 2025-01-3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導電性筐体、電磁波加熱装置、及びセンサ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136869A (en) * | 1981-02-18 | 1982-08-24 | Hitachi Ltd | Solid image pickup device |
JPS57170575A (en) * | 1981-04-14 | 1982-10-20 | Nec Corp | Photodiode |
JPS63308375A (ja) * | 1987-06-10 | 1988-12-15 | Hitachi Ltd | 固体撮像装置 |
US5291054A (en) * | 1991-06-24 | 1994-03-0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Light receiving module for converting light signal to electric signal |
US6259085B1 (en) * | 1996-11-01 | 2001-07-10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Fully depleted back illuminated CCD |
IL123207A0 (en) * | 1998-02-06 | 1998-09-24 | Shellcase Ltd |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
US6252218B1 (en) * | 1999-02-02 | 2001-06-26 |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 Amorphous silicon active pixel sensor with rectangular readout layer in a hexagonal grid layout |
JP2003324660A (ja) | 2002-04-30 | 2003-11-14 | Seiko Precision Inc | 固体撮像装置 |
JP2004260787A (ja) * | 2002-09-09 | 2004-09-16 | Rohm Co Ltd | 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
-
2004
- 2004-06-04 JP JP2004167803A patent/JP2005348275A/ja active Pending
-
2005
- 2005-06-03 TW TW094118455A patent/TWI26729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06-03 CN CNA2005100878125A patent/CN1722784A/zh active Pending
- 2005-06-03 EP EP05253435A patent/EP1603166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06-03 US US11/144,400 patent/US2005027040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5-06-04 KR KR1020050048098A patent/KR100712449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422382B2 (en) | 2005-02-16 | 2008-09-09 |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 Camera module |
CN102956621A (zh) * | 2011-08-11 | 2013-03-06 | 索尼公司 | 摄像装置和照相机模块 |
US11387189B2 (en) | 2011-08-11 | 2022-07-12 | Sony Corporation |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camera module |
CN116435383A (zh) * | 2023-04-28 | 2023-07-14 |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传感装置、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712449B1 (ko) | 2007-04-27 |
TW200611564A (en) | 2006-04-01 |
KR20060048207A (ko) | 2006-05-18 |
EP1603166A1 (en) | 2005-12-07 |
US20050270405A1 (en) | 2005-12-08 |
JP2005348275A (ja) | 2005-12-15 |
TWI267298B (en) | 2006-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22784A (zh) | 图像拾取装置和照相机模块 | |
CN1324340C (zh) | 光学装置用模块和光学装置用模块的制造方法 | |
CN1138629C (zh) | 多层基板 | |
CN1591884A (zh) | 固态象传感装置的制造方法 | |
US20130077257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image sensor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 |
CN1577878A (zh) | 固体摄像装置 | |
CN1354596A (zh) | 摄像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气设备 | |
CN1783951A (zh) | 小型摄像组件 | |
CN1423477A (zh) | 固态成像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
CN1845333A (zh) | 摄像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
CN1976396A (zh) | 照相机组件封装件 | |
CN1494139A (zh) | 用于小型电子设备的照相机组件 | |
CN1839620A (zh) | 相机模块 | |
CN101064329A (zh) | 光学器件和使用该光学器件的光学模块 | |
CN1722453A (zh) | 成像和电子装置 | |
CN1592570A (zh) | 小型无线电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 |
CN1361553A (zh) | 光学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装置 | |
CN1756474A (zh) | 射频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
CN1822642A (zh) | 摄像模块 | |
CN1198594A (zh) | 多芯片模块 | |
CN1601752A (zh) | 制造固态图像传感器件的方法 | |
CN1897239A (zh) | 制造具有透明盖的光学装置和光学装置模块的方法 | |
CN1744302A (zh) | 半导体装置、半导体模块以及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 |
CN101056358A (zh) | 相机模块 | |
CN1624905A (zh) | 固态成像装置、布线衬底和制造该衬底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