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9698737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698737A
CN119698737A CN202380058948.XA CN202380058948A CN119698737A CN 119698737 A CN119698737 A CN 119698737A CN 202380058948 A CN202380058948 A CN 202380058948A CN 119698737 A CN119698737 A CN 1196987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lt
connector
terminal
assembled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8005894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兼松佑多
卞成显
广胁宣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9698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6987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6Means for preventing chafing or fracture of flexible leads at outlet from coupl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95Bolts operating in a direction transverse to the cable or wir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器,提高了抑制外力从电线向端子侧传递的外力阻挡性能。连接器(10)包括:连接器壳体(20),具有电线引出口(18);端子(14),收纳于连接器壳体(20);电线(22),与端子(14)连接并从电线引出口(18)引出到连接器壳体(20)的外部;以及金属保持件(24),保持从电线引出口(18)引出的电线(22),金属保持件(24)具有从电线(22)的轴垂直方向两侧夹入保持电线(22)并相互固定的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4),具备向连接对方侧(30)螺栓紧固的第1螺栓紧固部(76)。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将车载设备间电连接而使用连接器。这样的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收纳于连接器壳体的端子、以及与端子连接的电线,电线从连接器壳体的电线引出口引出到外部。当施加于引出到外部的电线的外力向端子侧传递时,则产生触点微滑动磨损等问题。因此,为了抑制施加于电线的外力波及到端子侧,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具备树脂制的后保持体,后保持体在抑制电线振动的同时,将电线保持于连接器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43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因为后保持体为树脂制,所以在高温环境下,后保持体由于蠕变而变形,有时在后保持体与电线之间产生间隙。由此,有可能不能抑制电线相对于连接器壳体的振动。特别是,在电线由于车载部件的高电压化而大径化的情况下,成为更严重的问题。
因此,公开了一种连接器,提高了抑制外力从电线向端子侧传递的外力阻挡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具有电线引出口;端子,收纳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电线,与所述端子连接,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引出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外部;以及金属保持件,保持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引出的所述电线,所述金属保持件具有从所述电线的轴垂直方向两侧夹入保持所述电线并相互固定的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并具备向连接对方侧螺栓紧固的第1螺栓紧固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能提供如下连接器:提高了抑制外力从电线向端子侧传递的外力阻挡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将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以与连接对方侧连接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3是图2中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2中的V-V剖视图。
图6是图2中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将图1所示的连接器以未与连接对方侧连接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8是将图7所示的连接器局部分解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将构成图7所示的连接器的第1保持部从后面侧示出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第1保持部的后视图。
图11是示出能够与图1所示的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对方侧的连接器的具体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连接器,
(1)包括:连接器壳体,具有电线引出口;端子,收纳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电线,与所述端子连接,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引出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外部;以及金属保持件,保持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引出的所述电线,所述金属保持件具有从所述电线的轴垂直方向两侧夹入保持所述电线并相互固定的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并具备向连接对方侧螺栓紧固的第1螺栓紧固部。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保持从电线引出口引出的电线的保持件为金属制。另外,金属保持件具有从轴垂直方向的两侧夹入保持电线并相互固定的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故此,与采用合成树脂制的后保持体的现有例相比,即使在高温环境下,金属保持件也难以发生变形。其结果,能抑制或者阻止在从电线引出口引出的电线与金属保持件之间产生间隙的不良情况。而且,因为金属保持件在第1螺栓紧固部向连接对方侧(例如作为连接对方的设备的箱体等)螺栓紧固,所以能有利地抑制或者阻止从电线传来的外力从金属保持件向端子侧传递。由此,能有利地提供提高了抑制外力从电线向端子侧传递的外力阻挡性能的连接器。
此外,金属保持件的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的固定能采用使用螺栓等紧固件的固定、敛紧固定、锁定嵌合等任意的固定结构。
(2)上述(1)中,优选的是,进一步包括覆盖所述连接器壳体的金属制的屏蔽壳,所述屏蔽壳和所述金属保持件通过设置于一方的组装部与设置于另一方的被组装部组合而相互组装,所述组装部与所述被组装部的对置面之间和贯穿所述第1螺栓紧固部的第1螺栓插通孔分别具有在相同方向上扩展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所述金属保持件相对于所述屏蔽壳以能移位所述第1公差吸收间隙的量的方式组装。
因为通过组装部向被组装部的组合,金属保持件组装于覆盖连接器壳体的屏蔽壳,所以能有利地阻止金属保持件从屏蔽壳脱离。而且,组装部与被组装部的对置面之间和贯穿第1螺栓紧固部的第1螺栓插通孔分别具有在相同方向上扩展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金属保持件相对于屏蔽壳以能移位第1公差吸收间隙的量的方式组装。由此,在将连接器向连接对方侧连接后,在将第1螺栓紧固部向连接对方侧连接时,通过第1公差吸收间隙能吸收公差,能有利地进行金属保持件向连接对方侧的螺栓紧固。
此外,组装部和被组装部只要能够实现金属保持件向屏蔽壳的组装,则能够采用任意形状或结构。另外,第1公差吸收间隙的扩展方向例如能在与电线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与电线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等能够产生公差的方向上任意设定。第1公差吸收间隙既可以设定为一个方向,也可以设定为多个方向。
(3)上述(2)中,优选的是,所述组装部与所述被组装部的对置面之间具有在所述第1螺栓紧固部的螺栓紧固方向上扩展的第2公差吸收间隙,所述金属保持件相对于所述屏蔽壳以能移位所述第2公差吸收间隙的量的方式组装。
在组装部与被组装部的对置面之间设置有在第1螺栓紧固部的螺栓紧固方向上扩展的第2公差吸收间隙,金属保持件相对于屏蔽壳以能移位第2公差吸收间隙的量的方式组装。由此,在将连接器向连接对方侧连接后,在将第1螺栓紧固部向连接对方侧连接时,通过第2公差吸收间隙能吸收公差,能有利地进行金属保持件向连接对方侧的螺栓紧固。特别是,在所谓螺栓辅助型的连接器采用本方式时,在将连接器向连接对方侧连接时,因为端子侧螺栓紧固于连接对方侧,所以在金属保持件向连接对方侧螺栓紧固时公差成为问题。因此,通过采用具有第2公差吸收间隙的本方式,从而在螺栓辅助型的连接器中,能实现向金属保持件向连接对方侧螺栓紧固的作业的容易化。
(4)在上述(2)或者(3)中,优选的是,所述屏蔽壳具备向所述连接对方侧螺栓紧固的第2螺栓紧固部。除了第1螺栓紧固部之外,进一步在离端子侧近的位置具备第2螺栓紧固部,所以能进一步有利地抑制或者阻止从电线传来的外力传递到端子侧,能实现外力阻挡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5)在上述(4)中,优选的是,通过将所述第2螺栓紧固部向所述连接对方侧螺栓紧固,从而所述端子向对方侧端子嵌合。能使用所谓螺栓辅助型的连接器中的螺栓紧固部作为第2螺栓紧固部。故此,能以较少的部件数量提供能同时达成连接器嵌合的容易化和外力阻挡性能的提高的连接器。
(6)在上述(1)至(5)中的任一个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连接器壳体收纳两个所述端子,与两个所述端子分别连接的两根所述电线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引出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外部,所述金属保持件的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分别具有与所述电线的外周面密接的一对凹槽,通过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相互固定,从而夹持两根所述电线的两个电线收纳孔并列配置,在两个所述电线收纳孔的并列方向上,所述第1螺栓紧固部设置于两个所述电线收纳孔之间,在两个所述电线收纳孔的两侧设置有一对保持件螺栓固定部。
在金属保持件中,能利用两个电线收纳孔之间的空间设定第1螺栓紧固部,能避免连接器的大型化,并且实现连接器的外力阻挡性能的提高。而且,在两个电线收纳孔的并列方向上,在两个电线收纳孔的两侧设置有一对将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相互螺栓固定的保持件螺栓固定部。由此,通过三个螺栓的轴向力,能由金属保持件稳定地保持两根电线,能利用金属保持件进一步有利地避免或者抑制传递到电线的外力传递到端子侧的风险。此外,收纳两个端子的连接器壳体既可以构成为单体,也可以由分别收纳两个端子的分体的连接器壳体构成。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具体例。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图1至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1中示出作为能够与连接器10连接的连接对方侧的对方侧连接器12的具体的一例,在图1至图6中以与对方侧连接器12连接的状态示出连接器10。连接器10具备端子14,并且对方侧连接器12具备对方侧端子16,通过端子14和对方侧端子16相互接触,从而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12成为电导通状态。此外,连接器10能以任意的朝向配置,但是以下假设上方为图2中的上方,下方为图2中的下方,前方为图3中的左方,后方为图3中的右方,左方为图2中的左方,右方为图2中的右方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构件省略附图标记。
<连接器10>
连接器10包括:连接器壳体20,具有电线引出口18;端子14,收纳于连接器壳体20;电线22,与端子14连接,并从电线引出口18引出到连接器壳体20的外部;以及金属保持件24,保持从电线引出口18引出的电线22。另外,连接器10包括覆盖连接器壳体20的金属制的屏蔽壳26。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有一对端子14、14,各端子14分别收纳于连接器壳体20。如图2所示,这一对端子14、14及一对连接器壳体20、20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
<对方侧连接器12>
也如图11等所示,实施方式1的对方侧连接器12具有与端子14连接的对方侧端子16和收纳并保持对方侧端子16的对方侧壳体28。在实施方式1中,因为在连接器10中设置有一对端子14、14,所以对方侧连接器12具备一对对方侧端子16、16,这些各对方侧端子16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该对方侧连接器12固定于金属制的箱体30,如后所述,金属保持件24通过第1螺栓122螺栓紧固于成为连接对方侧的箱体30。并且,在固定于箱体30的对方侧连接器12中,各对方侧端子16以向后方突出的状态被保持。
在实施方式1中,各对方侧端子16分别形成为销端子,各对方侧端子16具备柱状连接部32。另外,在各对方侧端子16的基端部(前端部)分别设置有螺栓插通孔34,例如通过插通于螺栓插通孔34的未图示的螺栓将各对方侧端子16固定于未图示的设备等的端子部。
这些各对方侧端子16固定地保持于对方侧壳体28。此外,各对方侧端子16和对方侧壳体28的固定方法并不被限定,但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在对方侧壳体28的成形时在成型腔内以嵌入各对方侧端子16的状态进行成型,从而对方侧壳体28形成为具备各对方侧端子16的一体成型品。也如图11等所示,该对方侧壳体28一体地具备向下方突出的一对腿部36、36,通过插通于各腿部36的螺栓38,固定有各对方侧端子16的对方侧壳体28固定于箱体30。另外,在对方侧壳体28的外周面上的、插通于箱体30的后述的插通孔44的部分外插装配有环状的防水橡胶40。
箱体30具备俯视呈矩形的矩形板部42,在矩形板部42的上方部分形成有供对方侧壳体28插通的插通孔44。另外,在矩形板部42中比插通孔44靠下方部分的左右方向中央设置有第2螺栓固定部46,后述的第2螺栓162的螺纹部插入到第2螺栓固定部46。第2螺栓固定部46是向前方开口的大致筒状的部分,具有预定的前后方向尺寸,并且在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进一步地,在矩形板部42中比第2螺栓固定部46靠下方部分的左右方向中央设置有第1螺栓固定部48,后述的第1螺栓122的螺纹部插入到第1螺栓固定部48。第1螺栓固定部48是向前方开口的大致筒状的部分,具有预定的前后方向尺寸,并且在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这些第2螺栓固定部46和第1螺栓固定部48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预定距离地设置。
<端子14>
在实施方式1中,只要对方侧端子16形成为销端子,且端子14具有供对方侧端子16的柱状连接部32压入的筒状连接部50,则其具体结构不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日本特开2021-28899号公报所记载的阴端子(10)那样的结构。更详细地说,实施方式1的端子14构成为包括端子主体52和装配于端子主体52的顶端部(上端部)的作为弹性构件的夹簧54。并且,在各端子主体52的基端部(下端部)设置有电线固装部56,各电线22固装于电线固装部56。
各电线22是包覆电线,由芯线58和合成树脂制的绝缘包覆部60构成,绝缘包覆部60将芯线58遍及大致全长而包覆。并且,在各电线22的终端剥离绝缘包覆部60而露出芯线58,并且通过露出的芯线58固装于各端子主体52的电线固装部56,从而各端子主体52和各电线22连接。此外,电线固装部56和芯线58的固装方法并不被限定,既可以是粘接、熔接等,也可以是使用压接片的压接等。
<连接器壳体20>
如图2、3所示,连接器壳体20具有大致矩形筒状的端子收纳部62,在端子收纳部62收纳各电线22的上端部分及固装于各电线22的终端的各端子14。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有一对连接器壳体20、20,各连接器壳体20分别具有端子收纳部62。各连接器壳体20(各端子收纳部62)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并且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向下方开口。并且,收纳于各端子收纳部62的各电线22通过各连接器壳体20(各端子收纳部62)的下方开口部向外部空间引出,通过各连接器壳体20的下方开口部构成引出各电线22的电线引出口18。即,在两个连接器壳体20、20中分别收纳端子14,与两个端子14分别连接的两根电线22、22从各电线引出口18引出到连接器壳体20的外部。
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3所示,各连接器壳体20由连接器壳体主体64和组装于连接器壳体主体64的连接器壳体盖部66构成。即,在连接器壳体主体64的前侧的壁部的上方部分设置有在厚度方向(前后方向)上贯穿的窗部,以覆盖该窗部的方式组装连接器壳体盖部66。并且,在连接器壳体盖部66中与端子14的筒状连接部5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插通孔68,在后述的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12连接时,对方侧端子16的柱状连接部32插通于插通孔68。
此外,这些各连接器壳体20和覆盖各连接器壳体20的屏蔽壳26的固定方法并不被限定,但是在实施方式1中,如后所述,各连接器壳体20从屏蔽壳26的下方开口部插入到内部。并且,例如通过设置于各连接器壳体20的外表面和屏蔽壳26的内表面的凹凸的嵌合,各连接器壳体20固定于屏蔽壳26。
在从上述那样的各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引出口18向下方引出的各电线22外插装配有环状的防水橡胶70,各防水橡胶70从屏蔽壳26的下方开口部插入到内部。并且,在这些各防水橡胶70的下方设置有金属保持件24,金属保持件24保持从各电线引出口18引出的各电线22。在实施方式1中,金属保持件24组装于屏蔽壳26的下方开口部,通过金属保持件24也可防止各防水橡胶70的脱落。
<金属保持件24>
金属保持件24具有后侧的第1保持部72和前侧的第2保持部74,后侧的第1保持部72和前侧的第2保持部74从电线22的轴垂直方向两侧(前后方向两侧)夹入保持电线22并相互固定。另外,金属保持件24具备第1螺栓紧固部76,第1螺栓紧固部76通过后述的第1螺栓122螺栓紧固到成为连接对方侧的对方侧连接器12的箱体30。
<第1保持部72>
也如图9、10等所示,第1保持部72具备在主视或者后视时左右方向尺寸比上下方向尺寸大的大致矩形块状的第1主体部77,在第1主体部77的前表面形成有以大致半圆形截面形状向前方开口的凹槽78。该凹槽78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将金属保持件24固定于电线22的状态下,凹槽78的内周面与电线22的外周面(绝缘包覆部60的外周面)密接。在实施方式1中,因为一对电线22、22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所以一对凹槽78、78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设置于第1保持部72。并且,在第1主体部77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通过连结部79连结一对凹槽78、78。此外,各凹槽78具有比第1主体部77大的上下方向尺寸,构成各凹槽78的形成为半圆筒形状的部分从第1主体部77向下方突出地一体形成。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也如图3所示,在各凹槽78的内周面的上方部分设置有向内周侧(径向内侧)突出的按压突部80。各按压突部80以预定的上下方向尺寸及周向尺寸形成。
并且,在第1主体部77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连结部79)形成有后侧插通孔82,后述的第1螺栓122插通于后侧插通孔82。后侧插通孔82在前后方向上贯穿连结部79,也如图10所示,具有上下方向尺寸比左右方向尺寸大的大致长圆的内周面形状。此外,在图10中,用双点划线表示插通于后侧插通孔82的第1螺栓122。后侧插通孔82的内径尺寸大于第1螺栓122的外径尺寸,后侧插通孔82的内周面与第1螺栓122的外周面的对置面之间的间隙是大致环状的后侧间隙84。后侧间隙84的径向宽度尺寸的上下方向尺寸β(参照图10)比左右方向尺寸α(参照图10)大。另外,在第1主体部77的后表面形成有在后方开口的圆形凹部86,在圆形凹部86的底面上与后侧插通孔82连通。并且,在第1螺栓122插通于后侧插通孔82时,第1螺栓122的头部122a收纳于圆形凹部86。
<组装部88>
另外,在第1主体部77的后端部分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向上方突出地设置有组装部88,组装部88与屏蔽壳26的后述的被组装部178组合。并且,通过这些组装部88和被组装部178组合,从而金属保持件24组装于屏蔽壳26。在实施方式1中,组装部88为大致矩形框形状,具备从第1主体部77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两侧的上方突出部90和连接各上方突出部90的突出端部(上端部)的连接部92。由此,在被第1主体部77、各上方突出部90、连接部92包围的区域中形成有主视时为大致矩形的组装区域94,组装区域94的左右方向尺寸比上下方向尺寸大。
进一步地,在第1主体部77的后表面上隔着圆形凹部86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卡止凸部96。另外,在第1主体部77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即比各凹槽78靠左右方向外侧设置有后侧固定部98,后述的固定螺栓116固定于后侧固定部98。各后侧固定部98为向前方开口的大致筒状,从第1主体部77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这些各后侧固定部98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固定螺栓116的外螺纹螺合的内螺纹。
<第2保持部74>
第2保持部74在整体上具有与第1保持部72大致同样的形状,具备在俯视时为大致矩形的第2主体部100。在第2主体部100的后表面的左右方向两侧设置有一对凹槽78、78,并且这些各凹槽78通过连结部79连结。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2保持部74中,也在各凹槽78的内周面的上方部分设置有向内周侧(径向内侧)突出的各按压突部80。
并且,在第2主体部10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连结部79)形成有前侧插通孔102,后述的第1螺栓122插通于前侧插通孔102。特别是,在第2主体部100的连结部79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筒状部104,在前后方向上贯穿这些连结部79及筒状部104形成有前侧插通孔102。前侧插通孔102具有与后侧插通孔82同样的内周面形状,形成为上下方向尺寸比左右方向尺寸大的大致长圆形状。由此,前侧插通孔102的内周面和第1螺栓122的外周面的对置面之间的间隙是大致环状的前侧间隙106,前侧间隙106的径向宽度尺寸的上下方向尺寸β比左右方向尺寸α大。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筒状部104的突出顶端面(前端面)为大致环状的平坦面108。
进一步地,在第2主体部100的前端部分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与第1保持部72同样地设置有组装部88。即。在第2保持部74中,组装部88也具备左右两侧的各上方突出部90和连接各上方突出部90的突出端部(上端部)的连接部92,通过被这些第2主体部100、各上方突出部90、连接部92包围的区域,形成主视时为大致矩形的组装区域94。
另外,在第2主体部100的前表面上隔着筒状部104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螺钉固定部110,后述的固定螺钉136紧固于螺钉固定部110。并且,在第2主体部100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即比各凹槽78靠左右方向外侧设置有前侧固定部112,后述的固定螺栓116固定于前侧固定部112。在各前侧固定部112,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形成有供固定螺栓116插通的螺栓插通孔,各前侧固定部112从第2主体部100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在第2主体部100的外周面上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形成有收纳凹部114,在收纳凹部114收纳各固定螺栓116的头部。
通过以从前后方向两侧夹持各电线22的状态使上述那样的形状的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4重合,并利用固定螺栓116螺栓固定,从而构成金属保持件24。即,通过第1保持部72的各后侧固定部98和第2保持部74的各前侧固定部112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重合,各固定螺栓116插通于各前侧固定部112并且紧固于各后侧固定部98,从而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4相互固定。由此,构成包括各后侧固定部98和各前侧固定部112、将各固定螺栓116固定的保持件螺栓固定部118。
另外,通过这样将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4相互固定,从而第1保持部72的各凹槽78的周向端面和第2保持部74的各凹槽78的周向端面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接,通过前后两侧的各凹槽78构成夹持电线22的电线收纳孔120。即,通过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4相互固定,从而分别夹持两根电线22、22的两个电线收纳孔120、120在左右方向上并列配置。并且,在这两个电线收纳孔120、120的并列方向(左右方向)上,在各电线收纳孔120的两侧设置有各保持件螺栓固定部118。
在此,通过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4以夹持各电线22的状态固定,从而第1及第2保持部72、74的各按压突部80按压各电线22的各绝缘包覆部60,使各绝缘包覆部60的前后两侧部分弹性变形。此外,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被各按压突部80按压而弹性变形前的各绝缘包覆部60。由于各按压突部80而弹性变形的各绝缘包覆部60例如也可以向左右方向两侧鼓出变形,向左右方向两侧鼓出变形的各绝缘包覆部60也可以与各电线收纳孔120的左右两侧的内周面密接。
进一步地,通过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4相互固定,从而第1保持部72的后侧插通孔82和第2保持部74的前侧插通孔102在前后方向上相互连通,构成供第1螺栓122插通的第1螺栓插通孔124。并且,通过将第1螺栓122插通于该第1螺栓插通孔124,并固定于作为连接对方侧的箱体30的第1螺栓固定部48,从而金属保持件24螺栓紧固于箱体30。因此,伴随第1螺栓122的紧固,金属保持件24中的特别是第1螺栓插通孔124的周围部分固定于箱体30。故此,金属保持件24中螺栓紧固到箱体30的第1螺栓紧固部76由第1螺栓插通孔124的周围部分、例如第1保持部72的连结部79或第2保持部74的连结部79、筒状部104等构成。换言之,在前后方向上贯穿金属保持件24的第1螺栓紧固部76而形成有第1螺栓插通孔124。
并且,在第1螺栓122插通于第1螺栓插通孔124的状态下,后侧间隙84和前侧间隙106在前后方向上相互连通,在第1螺栓插通孔124的内周面与第1螺栓122的外周面的对置面之间构成大致环状或者大致筒状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126。由此,在将第1螺栓122固定于第1螺栓固定部48时,即使在第1螺栓插通孔124和第1螺栓固定部48错开时,通过使第1螺栓122在第1公差吸收间隙126内移位也能够吸收公差。特别是,如上所述,第1公差吸收间隙126(后侧间隙84及前侧间隙106)的上下方向的径向宽度尺寸β比左右方向的径向宽度尺寸α大,所以能够更有效地吸收上下方向的公差。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金属保持件24的下方部分被金属制的屏蔽支架128覆盖。屏蔽支架128具备具有台阶的筒壁部130,在筒壁部130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两侧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卡止框体132。另外,在筒壁部130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两侧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部分,在向上方的突出端部形成有螺钉孔134。并且,将屏蔽支架128的筒壁部130外插于金属保持件24的下方部分,将各卡止凸部96卡止于各卡止框体132,并且通过各螺钉孔134将固定螺钉136固定于各螺钉固定部110,由此屏蔽支架128固定于金属保持件24。此外,也可以在屏蔽支架128的筒壁部130固定覆盖各电线22的未图示的金属制编织线等屏蔽构件。
<屏蔽壳26>
屏蔽壳26为覆盖一对连接器壳体20、20的大致整体的形状。即,屏蔽壳26具备:后方壁部138,覆盖各连接器壳体20的后方;前方壁部140,覆盖各连接器壳体20的前方;左方壁部142,从左方覆盖左侧的连接器壳体20;右方壁部144,从右方覆盖右侧的连接器壳体20;以及上方壁部146,覆盖各连接器壳体20的上方。另外,屏蔽壳26具备分隔部148,分隔部148设置于各连接器壳体20的左右方向之间,将屏蔽壳26的内部空间在左右方向上分隔。
在屏蔽壳26的前方壁部140的上方部分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前方壁部140的贯穿窗150,并且在贯穿窗150的周缘部设置有内侧筒部152及外侧筒部154。另外,在内侧筒部152组装有具有贯穿孔156的前保持件158。由此,在连接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12时,各对方侧端子16的柱状连接部32通过贯穿孔156、贯穿窗150及插通孔68压入到各端子14的筒状连接部50。此外,在内侧筒部152外插装配有环状的防水橡胶160。
在此,在屏蔽壳26的分隔部148中比外侧筒部154的下方部分靠下方,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地形成有第2螺栓插通孔164,第2螺栓162插通于第2螺栓插通孔164。并且,通过将第2螺栓162插通于该第2螺栓插通孔164并固定于作为连接对方侧的箱体30的第2螺栓固定部46,从而屏蔽壳26螺栓紧固于箱体30。因此,伴随第2螺栓162的紧固,屏蔽壳26中的特别是第2螺栓插通孔164的周围部分固定于箱体30。故此,屏蔽壳26中螺栓紧固到箱体30的第2螺栓紧固部166由第2螺栓插通孔164的周围部分构成。换言之,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屏蔽壳26中的第2螺栓紧固部166而形成有第2螺栓插通孔164。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在第2螺栓插通孔164的形成位置上设置有从前方壁部140向前方突出的接触部168,接触部168具有大致矩形的外周面形状。并且,在接触部168的大致中央部分,向前方开口形成有大致圆形的凹处170。该接触部168的突出顶端面(前端面)为大致环状的平坦面172。
另外,在第2螺栓16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设置有向外周侧开口的环状的圈安装槽174,在实施方式1中,在该圈安装槽174安装有C型密封圈176。在C型密封圈176安装于第2螺栓162的状态下,C型密封圈176从第2螺栓162的外周面向外周侧呈大致环状以预定的径向尺寸突出。由此,第2螺栓162相对于第2螺栓插通孔164能在前后方向上移位,并且能够防止第2螺栓162从第2螺栓插通孔164脱落。另外,C型密封圈176的从第2螺栓162的外周面向外周侧的突出尺寸比凹处170的径向宽度尺寸小。由此,在第2螺栓162相对于第2螺栓插通孔164向后方移位时,通过C型密封圈176的后端与凹处170的底面抵接,从而限制第2螺栓162相对于第2螺栓插通孔164的移位。
特别是,在实施方式1中,利用将第2螺栓紧固部166向连接对方侧(箱体30)螺栓紧固时的第2螺栓162的拧紧力,各对方侧端子16的柱状连接部32向各端子14的筒状连接部50压入。即,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0为所谓的螺栓辅助型的连接器,通过将第2螺栓紧固部166向连接对方侧(箱体30)螺栓紧固,从而各端子14向各对方侧端子16嵌合。并且,通过第2螺栓162相对于第2螺栓插通孔164能移位且不能脱落,从而在第2螺栓162与第2螺栓固定部46的开口部抵接时,第2螺栓162能向后方移位。故此,能够降低第2螺栓162中向前方突出的部分干涉各端子14向各对方侧端子16压入的压入作业的可能。另外,能在使第2螺栓162以某种程度与第2螺栓固定部46螺合的状态下开始各端子14向各对方侧端子16压入的压入作业,能够降低第2螺栓固定部46的开口部伴随压入作业而破损的可能等。
<被组装部178>
在此,在屏蔽壳26的后方壁部138及前方壁部140的下端部设置有被组装部178,被组装部178与金属保持件24的各组装部88组合。具体而言,在后方壁部138及前方壁部140的下端部分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向前后方向外侧开口的凹状的收纳部180,在收纳部180的底面的下端部设置有向前后方向外侧突出的大致矩形块状的组装凸部181。并且,如图8所示,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4从前后方向外侧与屏蔽壳26的下端部重合,在各收纳部180收纳各组装部88,并且在各组装区域94内插入各组装凸部181。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构成包括收纳部180和组装凸部181且与组装部88组合的被组装部178。这些被组装部178及收纳部180在上下、左右、前后各方向上分别具有预定尺寸。
即,如图4所示,收纳部180的上方的内表面和组装凸部181的上下方向上的分离距离D1比组装部88的连接部92的上下方向尺寸D2大。由此,在各组装部88和各被组装部178组合而将各组装凸部181插入到各组装区域94内的状态下,在组装部88与被组装部178的对置面之间(收纳部180的上方的内表面与连接部92的上端面的对置面之间、或者连接部92的下端面与组装凸部181的上端面的对置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预定的大小A1或A2(均参照图4)的间隙。该间隙是各组装部88与各被组装部178的对置面之间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182。
另外,如图5中的左侧的放大图所示,在左右方向的任一方侧,收纳部180的左右方向的内表面(例如左方的内表面)和组装凸部181的左右方向上的分离距离D3比组装部88的上方突出部90的左右方向尺寸D4大。由此,在各组装部88和各被组装部178组合而将各组装凸部181插入到各组装区域94内的状态下,在组装部88与被组装部178的对置面之间(收纳部180的左右方向外侧的内表面与上方突出部90的左右方向外表面的对置面之间、或者上方突出部90的左右方向内表面与组装凸部181的左右方向外表面的对置面之间),在左右方向上形成有预定的大小B1或B2(均参照图5)的间隙。该间隙也是各组装部88与各被组装部178的对置面之间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182。
这样,在各组装部88与各被组装部178之间设置有第1公差吸收间隙182,第1公差吸收间隙182在与第1螺栓122与第1螺栓插通孔124之间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126相同的方向即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扩展。由此,在各组装部88和各被组装部178组合而将金属保持件24组装于屏蔽壳26的状态下,组装凸部181能在组装区域94内在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上移位。并且,金属保持件24相对于屏蔽壳26能在上下方向及/或左右方向上移位组装凸部181在组装区域94内能移位的量,例如在上下方向上为间隙的大小A2的量,或者在左右方向上为间隙的大小B2的量。因此,金属保持件24相对于屏蔽壳26以能移位第1公差吸收间隙182的量的方式组装。
进一步地,如图5中的右侧的放大图所示,收纳部180的深度尺寸(前后方向尺寸)D5比组装部88(上方突出部90及连接部92)的前后方向尺寸D6大。由此,在各组装部88和各被组装部178组合而将各组装凸部181插入到各组装区域94内的状态下,在组装部88与被组装部178的对置面之间(收纳部180的底面与上方突出部90及连接部92的前表面的对置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形成预定的大小C(参照图5)的间隙。该间隙是在第1螺栓紧固部76中的第1螺栓122的螺栓紧固方向(前后方向)上扩展的第2公差吸收间隙184。
其结果,在各组装部88和各被组装部178组合而将金属保持件24组装于屏蔽壳26的状态下,金属保持件24相对于屏蔽壳26能在前后方向上移位第2公差吸收间隙184的大小C的量。因此,金属保持件24相对于屏蔽壳26以能移位第2公差吸收间隙184的量的方式组装。
<连接器10的组装>
以下,说明连接器10的组装方法的具体的一例。此外,连接器10的组装方法并不限定于以下记载的方式。
首先,将在各电线22的终端剥离绝缘包覆部60而露出的芯线58固定于各端子主体52的电线固装部56,并且在各端子主体52的上端部装配各夹簧54。由此,形成为各端子14固定于各电线22的终端的状态。并且,在各电线22外插各防水橡胶70。
接着,将组装有各端子14及各防水橡胶70的各电线22从各连接器壳体主体64的下方开口部插入。在将各端子14插入到预定位置后,通过将连接器壳体盖部66组装于连接器壳体主体64,从而各端子14固定于各连接器壳体20的各端子收纳部62内的预定位置。并且,将组装有各端子14的各连接器壳体20从屏蔽壳26的下方开口部插入,例如通过凹凸嵌合将各连接器壳体20固定于屏蔽壳26。另外,从前方将前保持件158组装于屏蔽壳26的内侧筒部152。
接着,如图8所示,以从前后两侧夹持从屏蔽壳26向下方延伸出的各电线22的方式,将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4在前后方向上对置配置。然后,一边将第1及第2保持部72、74的各组装部88与屏蔽壳26的各被组装部178组合,一边使第1保持部72的第1主体部77和第2保持部74的第2主体部100重合。并且,通过将各固定螺栓116插通于各前侧固定部112并紧固于各后侧固定部98,从而在各保持件螺栓固定部118中进行螺栓紧固而将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4相互固定。由此,金属保持件24组装于屏蔽壳26。接着,将各电线22插通于屏蔽支架128的筒壁部130,用筒壁部130覆盖金属保持件24的下方部分,将各卡止凸部96卡止于各卡止框体132,并且将各固定螺钉136经由各螺钉孔134固定于各螺钉固定部110。
另外,从后方将第2螺栓162插通于屏蔽壳26的第2螺栓插通孔164。由此,第2螺栓162的前方部分从屏蔽壳26向前方突出,从侧方(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将C型密封圈176组装于第2螺栓162的圈安装槽174。由此,连接器10完成。
如图7所示,这样组装的连接器10与具备成为连接对方侧的箱体30的对方侧连接器12在前后方向上对置配置。并且,使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12相互接近,将第2螺栓162固定于箱体30的第2螺栓固定部46。由此,连接器10中的第2螺栓紧固部166螺栓紧固于箱体30,并且对方侧连接器12中的各对方侧端子16的柱状连接部32压入到连接器10中的各端子14的筒状连接部50。其结果,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12成为电导通的状态。
然后,将第1螺栓122插通于金属保持件24的第1螺栓插通孔124并固定于箱体30的第1螺栓固定部48。由此,金属保持件24的第1螺栓紧固部76螺栓紧固于箱体30。其结果,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12的连接完成。
在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12的连接完成的状态下,也如图4所示,从金属保持件24向前方突出的筒状部104的前端面(平坦面108)、或从屏蔽壳26向前方突出的接触部168的前端面(平坦面172)、屏蔽壳26的上方部分的外侧筒部154的前端面相对于箱体30的矩形板部42的后表面大致无间隙地密接。由此,可稳定地确保从金属保持件24或屏蔽壳26到箱体30的屏蔽路径。
在形成为上述那样的结构的连接器10中,保持从各连接器壳体20的电线引出口18引出的各电线22的保持件为金属制,在该金属保持件24中设置有第1螺栓紧固部76,第1螺栓紧固部76螺栓紧固到成为连接对方侧的箱体30。由此,与保持件为合成树脂制的情况相比,能使更大的螺栓的轴向力(拧紧力)波及到第1螺栓紧固部76,并且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能抑制螺栓紧固部中的树脂的老化等。其结果,可降低在金属保持件24与各电线22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可避免由于车辆的振动等而输入的各电线22的外力波及到各端子14和各对方侧端子16的连接部分。
另外,在各组装部88与各被组装部178的对置面之间设置有第1公差吸收间隙182,并且在第1螺栓插通孔124中且第1螺栓122的周围设置有第1公差吸收间隙126。这些第1公差吸收间隙126、182分别在相同方向上扩展,在实施方式1中,第1公差吸收间隙126、182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扩展。并且,通过各组装部88与各被组装部178的对置面之间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182,在紧固第1螺栓122之前,屏蔽壳26和金属保持件24能相对移位。其结果,在将金属保持件24的第1螺栓紧固部76螺栓紧固于箱体30的情况下,即使在第1螺栓插通孔124和第1螺栓固定部48错开时,也能利用第1公差吸收间隙182吸收公差,能稳定地进行第1螺栓122的紧固。而且,因为在第1螺栓插通孔124内也设置有第1公差吸收间隙126,所以能在第1螺栓插通孔124内调整第1螺栓122的位置,能进一步稳定地进行第1螺栓122的紧固。特别是,在实施方式1中,由于第1公差吸收间隙126、182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扩展,因此能吸收这两个方向的公差。
在各组装部88与各被组装部178的对置面之间设置有第2公差吸收间隙184,金属保持件24相对于屏蔽壳26以能在前后方向上移位第2公差吸收间隙184的量(图5中的C)的方式组装。由此,除了上述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这两个方向之外,还能吸收前后方向的公差。特别是,在实施方式1中,筒状部104从金属保持件24向前方突出,作为筒状部104的突出顶端面(前端面)的平坦面108和箱体30的矩形板部42的后表面接触而构成屏蔽路径。故此,通过使金属保持件24相对于屏蔽壳26能在前后方向上移位,从而能使平坦面108和矩形板部42更可靠地接触,能更稳定地形成屏蔽路径。
屏蔽壳26具备第2螺栓紧固部166,第2螺栓紧固部166螺栓紧固到作为连接对方侧的箱体30。即,连接器10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第1螺栓紧固部76和第2螺栓紧固部166这两处螺栓紧固到作为连接对方侧的箱体30。即,例如,在将连接器仅在上方部分的一处或两处固定于连接对方侧的箱体的情况下,当从外部向电线输入较大振动时,会连同连接器一起振动,有可能无法阻挡来自外部的振动,但是通过如实施方式1那样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分离的两处螺栓紧固到箱体30,从而可抑制连接器10相对于箱体30振动,能够更可靠地阻挡外力。另外,通过在连接器10的上方部分设置第2螺栓紧固部166,能使接触部168的前端面(平坦面172)或外侧筒部154的前端面更可靠地与矩形板部42的后表面接触,能更稳定地形成屏蔽路径。
通过将第2螺栓紧固部166螺栓紧固到作为连接对方侧的箱体30,从而端子14向对方侧端子16嵌合。即,在端子14和对方侧端子16伴随大电流化而需要以更高接触压力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利用第2螺栓162的拧紧力进行对方侧端子16的柱状连接部32向端子14的筒状连接部50的压入,能实现连接器10和对方侧连接器12的连接作业效率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在柱状连接部32和筒状连接部50的连接部分的附近设置用于紧固第2螺栓紧固部166的第2螺栓162,能高效地实现柱状连接部32伴随第2螺栓162的紧固而向筒状连接部50的压入,并且能将第2螺栓162相对于第1螺栓122(第1螺栓紧固部76)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地设置。由此,如上所述,还能更可靠地发挥外力阻挡效果。
在两个电线收纳孔120、120的并列方向(左右方向)上,第1螺栓紧固部76设置于两个电线收纳孔120、120之间,在两个电线收纳孔120、120的两侧设置有一对保持件螺栓固定部118、118。由此,能在左右方向两端部和左右方向中央部分这三处将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4固定,能通过构成各电线收纳孔120的一对凹槽78、78稳定地夹持各电线22。特别是,相对于固定螺栓116从前方朝向后方插通于各保持件螺栓固定部118,第1螺栓122从后方朝向前方插通于第1螺栓插通孔124。由此,例如在振动等引起的外力作用于使螺栓松弛的方向的情况下,也因为三根螺栓(各固定螺栓116及第1螺栓122)中的一根的插通方向不同,所以可避免三根螺栓全部松弛,能够稳定地维持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4对各电线22的保持状态。
<变形例>
以上,作为本发明的具体例,对实施方式1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具体的记载。能达到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等包含于本发明。例如,如下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1公差吸收间隙126、182设置于第1螺栓插通孔124及组装部88与被组装部178的对置面之间的双方,但是第1公差吸收间隙既可以设置于第1螺栓插通孔及组装部与被组装部的对置面之间的任一方,也可以不设置于任一方。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组装部与被组装部178的对置面之间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182和设置于第1螺栓插通孔124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126均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扩展,但是,例如也可以仅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扩展。此外,设置于组装部与被组装部的对置面之间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和设置于第1螺栓插通孔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也可以在相互不同的方向上扩展。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组装部88与被组装部178的对置面之间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扩展的第2公差吸收间隙184,但是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第2公差吸收间隙不是必需的。
(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1螺栓122从后方朝向前方插通于第1螺栓插通孔124,紧固于箱体30中的第1螺栓固定部48,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在箱体中设置向后方突出的双头螺栓,或者设置贯穿箱体从前方向后方突出的螺栓,该螺栓也可以插通于第1螺栓插通孔,在金属保持件的后方紧固于螺母。即,成为连接对方侧的对方侧连接器或箱体的结构并不限定,只要具有与端子连接的对方侧端子和将第1螺栓紧固部螺栓紧固的部分即可。
(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0为螺栓辅助型的连接器,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方式。本发明的连接器可以由作业者通过手动作业与对方侧连接器直接嵌合,例如也可以利用杆等得到对方侧端子向端子的压入力。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第2螺栓紧固部不是必需的,在金属保持件中,只要设置螺栓紧固于连接对方侧(箱体)的第1螺栓紧固部即可,即使在通过手动作业进行嵌合或使用杆等的情况下,也优选第2螺栓紧固部设置在相对于第1螺栓紧固部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位置。由此,能将本发明的连接器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两处螺栓紧固于连接对方侧(箱体),能够稳定地发挥外力阻挡效果。
(4)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1保持部72和第2保持部74通过固定螺栓116固定,但是并不限定于该方式。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除了螺栓固定之外,还能够通过敛紧固定、锁定嵌合等任意方法固定。另外,即使在如所述实施方式那样采用固定螺栓的情况下,固定螺栓也可以与所述实施方式反向地(从后方朝向前方)插通。另外,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不必相互分体,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也可以形成为一体。例如,也可以在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的周向的一个端部设置铰链部,使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能开闭,在夹入电线后,通过在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的周向的另一个端部设置的固定机构等,使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相互固定。
(5)所述实施方式中的端子14的形状只不过是例示,并不被限定。即,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端子14具有供销状的对方侧端子16插入的筒状连接部50,但是不限于该方式。对方侧端子例如也可以如国际公开2021/145197号所记载的那样为平突片状,在该情况下,端子只要具有大致矩形的端子插通间隙即可。
(6)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一对连接器壳体20、20,在各连接器壳体20分别收纳有各端子14,但是连接器壳体可以由单体构件构成,也可以在一个连接器壳体中收纳多个(例如一对)端子。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端子或电线的数量不受限定,可以分别为一个,也可以分别为三个以上。
附图标记说明
10 连接器
12 对方侧连接器(连接对方侧)
14 端子
16 对方侧端子
18 电线引出口
20 连接器壳体
22 电线
24 金属保持件
26 屏蔽壳
28 对方侧壳体
30 箱体(连接对方侧)
32 柱状连接部
34 螺栓插通孔
36 腿部
38 螺栓
40 防水橡胶
42 矩形板部
44 插通孔
46 第2螺栓固定部
48 第1螺栓固定部
50 筒状连接部
52 端子主体
54 夹簧
56 电线固装部
58 芯线
60 绝缘包覆部
62 端子收纳部
64 连接器壳体主体
66 连接器壳体盖部
68 插通孔
70 防水橡胶
72 第1保持部
74 第2保持部
76 第1螺栓紧固部
77 第1主体部
78 凹槽
79 连结部
80 按压突部
82 后侧插通孔
84 后侧间隙
86 圆形凹部
88 组装部
90 上方突出部
92 连接部
94 组装区域
96 卡止凸部
98 后侧固定部
100 第2主体部
102 前侧插通孔
104 筒状部
106 前侧间隙
108 平坦面
110 螺钉固定部
112 前侧固定部
114 收纳凹部
116 固定螺栓
118 保持件螺栓固定部
120 电线收纳孔
122 第1螺栓
122a 头部
124 第1螺栓插通孔
126 (第1螺栓插通孔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
128 屏蔽支架
130 筒壁部
132 卡止框体
134 螺钉孔
136 固定螺钉
138 后方壁部
140 前方壁部
142 左方壁部
144 右方壁部
146 上方壁部
148 分隔部
150 贯穿窗
152 内侧筒部
154 外侧筒部
156 贯穿孔
158 前保持件
160 防水橡胶
162 第2螺栓
164 第2螺栓插通孔
166 第2螺栓紧固部
168 接触部
170 凹处
172 平坦面
174 圈安装槽
176 C型密封圈
178 被组装部
180 收纳部
181 组装凸部
182 (组装部与被组装部的对置面之间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
184 第2公差吸收间隙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壳体,具有电线引出口;
端子,收纳于所述连接器壳体;
电线,与所述端子连接,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引出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外部;以及
金属保持件,保持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引出的所述电线,
所述金属保持件具有从所述电线的轴垂直方向两侧夹入保持所述电线并相互固定的第1保持部和第2保持部,并具备向连接对方侧螺栓紧固的第1螺栓紧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进一步包括覆盖所述连接器壳体的金属制的屏蔽壳,
所述屏蔽壳和所述金属保持件通过设置于一方的组装部与设置于另一方的被组装部组合而相互组装,
所述组装部与所述被组装部的对置面之间和贯穿所述第1螺栓紧固部的第1螺栓插通孔分别具有在相同方向上扩展的第1公差吸收间隙,
所述金属保持件相对于所述屏蔽壳以能移位所述第1公差吸收间隙的量的方式组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组装部与所述被组装部的对置面之间具有在所述第1螺栓紧固部的螺栓紧固方向上扩展的第2公差吸收间隙,
所述金属保持件相对于所述屏蔽壳以能移位所述第2公差吸收间隙的量的方式组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屏蔽壳具备向所述连接对方侧螺栓紧固的第2螺栓紧固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通过将所述第2螺栓紧固部向所述连接对方侧螺栓紧固,从而所述端子向对方侧端子嵌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连接器壳体收纳两个所述端子,与两个所述端子分别连接的两根所述电线从所述电线引出口引出到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外部,
所述金属保持件的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分别具有与所述电线的外周面密接的一对凹槽,通过所述第1保持部和所述第2保持部相互固定,从而夹持两根所述电线的两个电线收纳孔并列配置,
在两个所述电线收纳孔的并列方向上,所述第1螺栓紧固部设置于两个所述电线收纳孔之间,在两个所述电线收纳孔的两侧设置有一对保持件螺栓固定部。
CN202380058948.XA 2022-09-02 2023-08-21 连接器 Pending CN1196987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40008 2022-09-02
JP2022140008A JP2024035510A (ja) 2022-09-02 2022-09-02 コネクタ
PCT/JP2023/029928 WO2024048330A1 (ja) 2022-09-02 2023-08-21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698737A true CN119698737A (zh) 2025-03-25

Family

ID=90099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80058948.XA Pending CN119698737A (zh) 2022-09-02 2023-08-21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35510A (zh)
CN (1) CN119698737A (zh)
WO (1) WO202404833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92420A (ja) * 2010-03-12 2011-09-29 Jst Mfg Co Ltd 防水コネクタ
JP6577253B2 (ja) * 2015-06-11 2019-09-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
JP2021077494A (ja) * 2019-11-07 2021-05-2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7473881B2 (ja) * 2020-09-11 2024-04-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48330A1 (ja) 2024-03-07
JP2024035510A (ja) 2024-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16875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9455525B2 (en) Connector with flexible conductive member to isolate terminal from vibrations in a wire
WO2017208779A1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11646522B2 (en) Male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device
CN112421258B (zh) 连接器
JP2009038032A (ja) 配電モジュール
WO2014203954A1 (ja) コネクタ
US12142878B2 (en) Shielded connector
US9105998B2 (en) Connector
JP2019110042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5999440B2 (ja) コネクタ
JP7177121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CN113904162A (zh) 连接器
JP201116542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170013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7505444B2 (ja) コネクタ
CN120051901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单元
CN119698737A (zh) 连接器
CN113131268B (zh) 连接器
WO2022196423A1 (ja) コネクタ
JP7313905B2 (ja) パッキンの取付構造
JP7375709B2 (ja) 嵌合装置
JP7399793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WO2023223910A1 (ja) コネクタ
WO2023228742A1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