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451883A - 婴儿车用坐垫和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婴儿车用坐垫和婴儿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451883A CN119451883A CN202280096927.2A CN202280096927A CN119451883A CN 119451883 A CN119451883 A CN 119451883A CN 202280096927 A CN202280096927 A CN 202280096927A CN 119451883 A CN119451883 A CN 1194518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inforcing plate
- cloth
- stroller
- reinforcing
- seat cush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婴儿车用坐垫和婴儿车。一实施方式的坐垫(3)是安装于婴儿车(1)的婴儿车用坐垫。坐垫(3)包括座面部(40)、靠背部(50)和一对侧壁部(80)。侧壁部(80)具有加强板(81、82)、以及将加强板(81)与加强板(82)连接的连接部件(83)。加强板(81)具有内表面(81a)、外表面(81b)、以及将内表面(81a)与外表面(81b)连接的端面(81c)。加强板(82)具有内表面(82a)、外表面(82b)、以及将内表面(82a)与外表面(82b)连接且在展开状态下与端面(81c)接触的端面(82c)。连接部件(83)至少能够沿着加强板(81)和加强板(82)的边界弯折,连接部件(83)以不对加强板(81)和加强板(82)施力为使加强板(81)相对于加强板(82)向外表面(81b)与外表面(82b)所成的角度减少的方向弯折的方式固定于外表面(81b)和外表面(82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婴儿车用坐垫和婴儿车。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有婴儿车主体和被支承于婴儿车主体的坐垫的婴儿车(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婴儿车用的坐垫构成为能够以坐垫的座面部与靠背部接近的方式折叠。上述坐垫具有配置于座面部的左右的一对侧壁部。另外,各侧壁部被弹性部件以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弯折的方式施力。由此,能够发挥防止伴随婴儿车的折叠动作而使侧壁部以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折叠(进而,坐垫的侧壁部以被婴儿车主体(框架)夹持的状态被保管)这一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36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存在伴随经时的弹性部件的劣化而使上述效果减弱(或者无法获得)的担忧。另外,即使在婴儿车的展开状态(即婴幼儿能够乘坐于婴儿车的状态)下,由弹性部件施力的力也相对于侧壁部作用,因此存在侧壁部向左右方向的内侧稍微弯折而使婴幼儿的乘坐空间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被压迫了上述弯折的量的担忧。另外,侧壁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与婴儿车主体(框架)之间的空间增大了上述弯折的量,也可能产生婴幼儿的身体的一部分、玩具等容易被该空间夹住这一问题。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婴儿车的展开状态下的婴幼儿的乘车空间被压迫,并且能够防止在对婴儿车进行折叠动作时侧壁部以向左右方向的外侧扩展的方式折叠的婴儿车用坐垫和具备上述婴儿车用坐垫的婴儿车。
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婴儿车用坐垫安装于能够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折叠的婴儿车,该婴儿车用坐垫具备:座面部;靠背部,其与座面部连接;以及一对侧壁部,其配置于展开状态下的左右方向上的座面部的两侧。侧壁部具有: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其相对于第一加强板配置于与座面部所处的一侧为相反的一侧;以及连接部件,其将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连接。第一加强板具有:第一内表面,其在左右方向上朝向座面部所处的一侧;第一外表面,其与第一内表面为相反的一侧;以及第一端面,其将第一内表面与第一外表面连接,并在展开状态下与第二加强板接触。第二加强板具有:第二内表面,其在左右方向上朝向座面部所处的一侧;第二外表面,其与第二内表面为相反的一侧;以及第二端面,其将第二内表面与第二外表面连接,并在展开状态下与第一端面接触。连接部件能够至少沿着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的边界而弯折。连接部件以不对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施力为使第一加强板相对于第二加强板向第一外表面与第二外表面所成的角度减小的方向弯折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
在上述婴儿车用坐垫中,各侧壁部具有经由连接部件而相互连接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连接部件能够至少沿着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之间的边界而弯折。由此,能够使第一加强板相对于第二加强板向第一外表面与第二外表面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即,使侧壁部以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折)。另一方面,由于连接部件固定于各加强板的外表面(即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因此维持了第一加强板的第一端面中的与第一外表面连接的缘部和第二加强板的第二端面中的与第二外表面连接的缘部相接触(或相接近)的状态。即,防止第一加强板相对于第二加强板而向第一内表面与第二内表面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即,侧壁部以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弯折)。因此,在对婴儿车进行折叠动作时,防止侧壁部以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折叠。进而,连接部件以不对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施力为使第一加强板相对于第二加强板向第一外表面与第二外表面所成的角度减小的方向弯折的方式,将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连接。即,在展开状态下,连接部件构成为不助长侧壁部以向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折的情形。由此,在展开状态下,适当地维持了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平行的状态(即,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接触且第一外表面与第二外表面共面的状态),并防止婴幼儿的乘车空间被侧壁部压迫。
连接部件也可以具有带部件,该带部件以跨越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的方式配置,并贴附于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带部件将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连接,从而在展开状态下能够更可靠地保持第一外表面与第二外表面成为共面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在展开状态下第二端面相对于第一端面偏移,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相互重叠(其结果是,在进行折叠动作时阻碍第一加强板相对于第二加强板弯折)的情形。
连接部件也可以具有布部件,该布部件以跨越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的方式配置,并分别缝合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例如,在使用带部件作为连接部件的情况下,存在由于经时的带部件的粘合力的降低而导致带部件从第一外表面或第二外表面剥离的担忧。另一方面,根据使用布部件作为连接部件的上述结构,通过将贴靠于各加强板的外表面(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的布部件缝合于各加强板,从而能够防止连接部件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脱落,并能够更稳定地将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连接。
连接部件还可以具有:带部件,其以跨越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的方式配置,并贴附于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以及布部件,其以跨越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的方式配置,并分别缝合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获得上述的带部件和布部件这两者的效果。即,通过使用布部件而能够更稳定地连接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并且通过使用带部件而能够防止第二端面相对于第一端面偏移。
带部件与布部件可以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在上述部分中,带部件可以配置于布部件与第一加强板及第二加强板之间。根据上述结构,在带部件与布部件相互重叠的部分中,能够利用布部件适当地保护带部件。即,防止在上述部分中带部件的表面露出到外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使用婴儿车时等产生的来自外部的冲击等所引起的带部件的损伤,并能够抑制带部件从第一外表面或第二外表面剥离。
在上述部分中,带部件也可以与布部件一起缝合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带部件与布部件一起相对于第一加强板及第二加强板牢固地固定(缝合),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带部件从第一外表面或第二外表面剥离。
布部件的沿着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的边界的长度也可以比带部件的沿着边界的长度长。在将具有粘合材料的带部件与布部件及各加强板一起缝合的情况下,存在构成带部件的粘合材料附着于在缝合时使用的缝纫机针等而引起缝纫机的动作异常等的担忧。如上所述,通过使布部件比带部件长,从而能够减小带部件与布部件一起缝合的区域相对于布部件缝合于各加强板的整体区域的比例。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上述那样的带部件的粘合材料引起的故障的产生。
侧壁部也可以具有内侧布料、配置于比内侧布料更靠外侧的位置的外侧布料、配置于比内侧布料更靠外侧且比外侧布料更靠内侧的位置的内侧加强布料、以及配置于比外侧布料更靠内侧且比内侧加强布料更靠外侧的位置的外侧加强布料,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以及连接部件可以收纳于内侧加强布料与外侧加强布料之间,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也可以固定于内侧加强布料和外侧加强布料中的至少一者。在上述结构中,在各加强板被内侧加强布料和外侧加强布料夹持的状态下,其外侧进一步被内侧布料和外侧布料覆盖。通过如此地利用双层布料保护各加强板,从而在对侧壁部施加来自外部的冲击时,即使在侧壁部中的露出到外部的布料(内侧布料和外侧布料)产生了破损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加强用布料(内侧加强布料和外侧加强布料)来防止各加强板露出到外部。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加强板露出到外部而引起的外观的恶化、因露出到外部的加强板与婴儿车主体之间的接触等而引起的加强板的破损等。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婴儿车具备上述婴儿车用坐垫和婴儿车主体,该婴儿车主体支承上述婴儿车用坐垫,并能够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
根据上述婴儿车,通过具备上述婴儿车用坐垫,从而能够防止在婴儿车的展开状态下的婴幼儿的乘车空间被压迫,并且能够防止在对婴儿车进行折叠动作时侧壁部以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折叠。
技术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能够提供能够防止在婴儿车的展开状态下的婴幼儿的乘车空间被压迫,并且能够防止在对婴儿车进行折叠动作时侧壁部以向左右方向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折叠的婴儿车用坐垫和具备上述婴儿车用坐垫的婴儿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坐垫被安装的状态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坐垫被拆卸的状态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2的婴儿车的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图2的婴儿车的折叠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从正面侧观察图1的坐垫的俯视图。
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的坐垫的俯视图。
图7是在展开状态下从左右方向上的外侧观察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以及连接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截面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移时的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以及连接部件的图。
图10是示出图1的婴儿车的折叠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侧壁部的布料结构的图。
符号说明
1…婴儿车、3…坐垫(婴儿车用坐垫)、40…座面部、50…靠背部、80…侧壁部、81…加强板(第一加强板)、81a…内表面(第一内表面)、81b…外表面(第一外表面)、81c…端面(第一端面)、82…加强板(第二加强板)、82a…内表面(第二内表面)、82b…外表面(第二外表面)、82c…端面(第二端面)、83…连接部件、801…内侧布料、802…外侧布料、803…内侧加强布料、804…外侧加强布料、831…带部件、832…布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予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相同或相应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使用图1~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进行说明。婴儿车1以能够折叠的方式构成。即,婴儿车1构成为能够切换图1~图3所示的展开状态和图4所示的折叠状态。展开状态是指以能够使婴幼儿乘坐婴儿车1的方式使婴儿车主体2被扩展(被展开)的状态。折叠状态是指为了紧凑地收纳婴儿车1而使婴儿车主体2被折叠的状态。
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相对于婴儿车1的“前”、“后”、“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用语是指,以乘坐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的婴幼儿为基准的“前”、“后”、“左”、“右”、“上”、“下”、“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在婴儿车1的接地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前后方向”是与接地面平行的婴儿车1的进退方向。另外,“上下方向”是与前后方向正交且与接地面正交的方向。另外,“左右方向”是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
在图1~图4中,将“前后方向”表示为X轴方向,将“左右方向”表示为Y轴方向,将“上下方向”表示为Z轴方向。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相当于“前”,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相当于“后”。另外,Y轴方向的正方向相当于“右”,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相当于“左”。另外,Z轴方向的正方向相当于“上”,Z轴方向的负方向相当于“下”。应予说明,在“左右方向”上,将接近乘坐于婴儿车1的婴幼儿(婴儿车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称为内侧,将远离婴幼儿的一侧称为外侧。
如图1和图2所示,婴儿车1具备婴儿车主体2和安装于婴儿车主体2的坐垫3(婴儿车用坐垫)。婴儿车主体2具有主体框架10、以及与主体框架10连接的把手20和坐垫支承部30。图1和图2均是示出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的立体图。图1是示出坐垫3安装于婴儿车主体2的状态的图,图2是示出坐垫3从婴儿车主体2拆卸后的状态的图。
主体框架10具有分别设置于左右两侧的一对前腿11、设置于左右两侧的一对后腿12、以及设置于左右两侧的一对扶手13。各前腿11的上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扶手13的前端部连接,该扶手13配置于与各前腿11对应的一侧(左侧或右侧)。同样地,各后腿12的上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扶手13的前端部连接,该扶手13配置于与各后腿12对应的一侧(左侧或右侧)。各扶手13的后端部经由连杆部件14及转动托架15,而与后腿12的中间部分连接,该后腿12配置于与各扶手13对应的一侧(左侧或右侧)。在连杆部件14的上端部设置有突起部14a,该突起部14a用于连结在后述的侧壁部80设置的连结部件101。突起部14a形成为与连杆部件14平行地向上方延伸的销状。
把手2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相对于如上述那样构成的主体框架10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把手20形成为U字状。在图1~图3所示的背对推行状态(即,操作者(保护者)从乘坐于婴儿车1的婴幼儿的背面侧把持把手20来操纵婴儿车1的状态)下,把手20的两端的各部分以维持与连杆部件14平行的状态的方式相对于与各部分对应的一侧(左侧或右侧)的连杆部件14连结。应予说明,把手2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以使把手20的手柄的部分向乘坐婴儿车1的婴幼儿的前方移动的方式相对于主体框架10沿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摆动。在该情况下,操作者能够从与婴幼儿面对的前腿11侧的位置把持把手20来操纵婴儿车。即,能够以婴儿车1的后腿12侧成为行进方向的前方的方式使婴儿车1行驶。在这样的面对推行状态下,把手20与连杆部件14成为不平行。在把手20的中央部设置有用于进行切换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操作的操作部20a。通过操作部20a的操作,从而能够切换用于维持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的锁定状态、以及能够切换为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的解锁状态。
如下所述,婴儿车1能够通过使各构成部件相互转动而从展开状态(参照图1~图3)向折叠状态(参照图4)折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在将图1~图3所示的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折叠时,执行一边对操作部20a进行操作而成为解锁状态,一边暂时向上方提起把手20,之后向下方推下的操作。伴随上述折叠操作,连杆部件14以及转动托架15离开后腿12,转动托架15相对于后腿12向图3及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另外,伴随该动作,扶手13及座面支承框架31相对于连杆部件14向图3及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应予说明,由于连杆部件14与把手20平行地配置,因此连杆部件14在图3和图4中被隐藏在把手20的里侧。
如图4所示,能够通过上述折叠操作而折叠婴儿车1。如图4所示,通过使婴儿车1处于折叠状态,从而能够使婴儿车1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的尺寸相比于展开状态下的婴儿车1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的尺寸更小型化。应予说明,想要将婴儿车1从折叠状态展开,只要执行与上述折叠操作相反的操作即可。
如图2所示,坐垫支承部30以能够倾斜的方式支承坐垫3。坐垫支承部30具有座面支承框架31、靠背支承框架32、基底坐垫33、上方框架34以及连结框架35。
座面支承框架31是位于乘坐于婴儿车1的婴幼儿的臀部的下方的框架部件。靠背支承框架3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座面支承框架31连接,是位于乘坐于婴儿车1的婴幼儿的背部的背后的部分。例如,座面支承框架31及靠背支承框架32各自能够由整体上具有U字状的形状的金属制的管构成。
基底坐垫33是伸展设置于座面支承框架31及靠背支承框架32的布部件。基底坐垫33具有支承后述的坐垫3的座面部40的座面支承部331和支承后述的坐垫3的靠背部50的靠背支承部332。
上方框架34是在比靠背支承框架32更靠上方的位置处与靠背支承框架32大致平行地配置的U字状的框架部件。连结框架35是将靠背支承框架32与上方框架34连结的框架部件。
使用图5及图6,对安装于坐垫支承部30的坐垫3进行说明。图5是从正面4a侧(婴幼儿乘坐的一侧)观察座面部40和靠背部50被拉伸成为平行的状态的坐垫3的俯视图,图6是从背面4b侧观察与图5同样的状态的坐垫3的俯视图。
坐垫3例如由具有缓冲性的材料构成,为就座于坐垫3的正面4a侧的婴幼儿提供舒适的乘坐舒适性。坐垫3具有座面部40、靠背部50、包围部60、罩部70和一对侧壁部80。
座面部40被由座面支承框架31保持的基底坐垫33的座面支承部331支承,并主要支承乘坐于婴儿车1的婴幼儿的臀部。
靠背部50与座面部40连接,并位于座面部40的后方。靠背部50被由靠背支承框架32保持的基底坐垫33的靠背支承部332支承,并配置在与乘坐婴儿车1的婴幼儿的背部相对的位置。
座面部40和靠背部50例如通过彼此缝合而连接。在该情况下,在座面部40与靠背部50之间形成有由接缝构成的连接线L1。座面部40及靠背部50伴随婴儿车1的倾斜动作或折叠动作而相互接近。此时,座面部40及靠背部50以上述连接线L1为摆动轴线而相对地摆动。
包围部60连接于靠背部50的除与座面部40连接的缘部(连接线L1)以外的缘部。包围部60是覆盖并保护乘坐婴儿车1的婴幼儿的上半身的上方及侧方的部分。即,包围部60包括作为保护婴幼儿的头部的头枕而发挥功能的部分。包围部60例如缝合于靠背部50,靠背部50与包围部60之间的连接部位由大致U字状的缝制线划分。
罩部70是连接于包围部60的与靠背部50连接的一侧为相反的一侧的缘部且设置为覆盖包围部60的背面侧的罩状的部件。如图1所示,在坐垫3安装于坐垫支承部30时,包围部60与罩部70之间的连接部位以沿着上方框架34(参照图2)的方式配置,罩部70以覆盖上方框架34及连结框架35的方式被覆盖。由此,包围部60被稳定地固定。
一对侧壁部80配置于展开状态下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座面部40的两侧。侧壁部80架设于座面部40和靠背部50,并起到从侧方保护乘坐于婴儿车1的婴幼儿的作用。侧壁部80构成为在展开状态(参照图1)下不被坐垫支承部30直接支承而维持相对于座面部40大致垂直地立起的状态。
在各侧壁部80的远离座面部40及靠背部50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在展开状态下朝向连杆部件14的突起部14a延伸的突出部85。在突出部85的背面4b设置有与突起部14a连结的连结部件101。作为一例,连结部件101是卡扣带,该扣带具有相对于突出部85固定的带部101a、以及设置于带部101a的两端的一对卡扣101b(以相互嵌合的方式构成的卡扣对)。通过将带部101a卷绕于突起部14a的侧面,并将一对卡扣101b彼此(即凹部与凸部彼此)相互卡止,从而如图1所示,连结部件101相对于突起部14a被固定。由此,展开状态下的侧壁部80的立起姿势变得稳定。
坐垫3具有设置在座面部40与靠背部50相连接的边界部(连接线L1)的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连接线L1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的附近)的连结部件102(参照图6)。连结部件102具有与连结部件101同样的结构。连结部件102是具有相对于坐垫3的背面4b固定的带部102a、以及设置于带部102a的两端的一对卡扣102b的卡扣带。通过将带部102a卷绕于连杆部件14的侧面,并将一对卡扣102b彼此(即凹部与凸部彼此)相互卡止,从而如图1所示,连结部件102相对于连杆部件14被固定。由此,能够通过连结部件102将坐垫3固定于坐垫支承部30,并使坐垫3的座面部40与靠背部50之间的边界部(连接线L1)对准适当的位置。
应予说明,坐垫3也可以通过除连结部件101、102以外的未图示的固定件来进一步相对于坐垫支承部30(例如底部坐垫33)被固定。
可与乘坐于婴儿车1的婴幼儿直接接触的座面部40、靠背部50以及包围部60例如可以使用具有缓冲性的布料而构成。作为这样的布材的具体例,可列举出由两个布料夹持海绵等材料而成的布材、由具有缓冲性的布料本身构成的布材等。另外,侧壁部80中的至少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的部分(后述的内侧布料801)也可能与婴幼儿直接接触,因此可以由具有缓冲性的布料而构成。
接下来,对坐垫3所具备的一对侧壁部8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各侧壁部80的结构彼此相同,因此在以后的说明中,着眼于配置于左侧的侧壁部80进行说明。如图5及图6所示,侧壁部80具有由缘部80a、80b、80c划定的大致扇形状。缘部80a是沿着侧壁部80与座面部40及靠背部50之间的边界的缘部。缘部80b是从缘部80a的后端部80a1(与靠背部50连接的端部)向与靠背部50的缘部51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缘部。上述的突出部85设置于缘部80b的外侧。缘部80c是从缘部80a的前端部80a2到缘部80b的外侧端部呈弧状延伸的缘部。
如图7~图9所示,侧壁部80具有加强板81(第一加强板)、加强板82(第二加强板)以及连接部件83。图7是在展开状态下从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外侧观察加强板81、加强板82以及连接部件83的俯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截面图。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移时的加强板81、82和连接部件83的图。
如图5所示,加强板81配置于沿着缘部80a的区域。加强板81是比侧壁部80的其他部位(构成侧壁部80的后述的各布料)更难以变形(刚性更高)的部件。加强板81例如是由聚丙烯等树脂形成的板状的部件。加强板82相对于加强板81配置于与座面部40所处的一侧为相反的一侧。加强板82例如是由与加强板81同样的材料形成的板状的部件。
加强板81与加强板82相互接触,并以在展开状态下成为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通过加强板81与加强板82之间的边界,而形成有从连接线L1与缘部80a相交的端部(即,座面部40、靠背部50以及侧壁部80的边界部)起到缘部80c的大致中央部为止呈直线状延伸的折痕线L2。加强板81配置于缘部80a与折痕线L2之间的区域。加强板82配置于折痕线L2与缘部80b之间的区域。如图10所示,在折叠状态下,侧壁部80以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内侧突出的方式沿着折痕线L2对折。图10是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的俯视图。
加强板81具有内表面81a(第一内表面)、外表面81b(第一外表面)以及端面81c(第一端面)。内表面81a是在展开状态下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朝向座面部40所处的一侧的面。外表面81b是与内表面81a为相反的一侧的面。端面81c是将内表面81a与外表面81b连接的面。端面81c是相对于内表面81a及外表面81b垂直地延伸的面。端面81c在展开状态(即加强板81与加强板82平行地配置的状态)下与加强板82的端面82c相对并接触。内表面81a、外表面81b及端面81c均为平坦面。
加强板82具有内表面82a(第二内表面)、外表面82b(第二外表面)以及端面82c(第二端面)。内表面82a是在展开状态下在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朝向座面部40所处的一侧的面。内表面82a是在展开状态下与加强板81的内表面81a共面地连续的面。外表面82b是与内表面82a为相反的一侧的面。外表面82b是在展开状态下与加强板81的外表面81b共面地连续的面。端面82c是将内表面82a与外表面82b连接的面。端面82c是相对于内表面82a及外表面82b垂直地延伸的面。端面82c在展开状态下与加强板81的端面81c相对并接触。内表面82a、外表面82b及端面82c均为平坦面。
连接部件83是将加强板81与加强板82连接的部件。连接部件83以跨越加强板81和加强板82的方式固定于加强板81的外表面81b和加强板82的外表面82b。连接部件83构成为能够至少沿着加强板81与加强板82的边界即折痕线L2而弯折。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83通过作为整体而由柔软的材料形成,从而能够沿着折痕线L2弯折。
连接部件83以不对加强板81和加强板82施力为使加强板81相对于加强板82向外表面81b与外表面82b所成的角度减少的方向(即外表面81b与外表面82b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的方式固定于外表面81b和外表面82b。例如,在由沿着外表面81b和外表面82b的面内方向收缩的橡胶等弹性部件构成连接部件83的情况下,会因连接部件83的收缩力而导致加强板81和加强板82以使外表面81b与外表面82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的方式被施力。其结果是,在展开状态下,存在加强板81以外表面81b与外表面82b所成的角度比180度小的方式相对于加强板82倾斜的担忧。即,在展开状态下,存在侧壁部80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内侧稍微突出的担忧。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部件83构成为如上述那样不助长加强板81相对于加强板82而向外表面81b与外表面82b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的情形。即,连接部件83由不沿着外表面81b和外表面82b的面内方向收缩的部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83由带部件831和布部件832构成。
带部件831以跨越外表面81b和外表面82b的方式配置,并贴附于外表面81b和外表面82b。带部件831例如可以由纤维加强的带(例如长丝带等)构成。如图7所示,带部件831形成为矩形状。带部件831以带部件831的宽度方向D2(端面81c与端面82c相对的方向)上的中心与折痕线L2大致一致的方式沿着折痕线L2延伸。带部件831的沿着折痕线L2的方向D1上的长度比带部件831的宽度方向D2上的长度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带部件831远离方向D1上的加强板81、82的端部。
通过如上述那样地设置有带部件831,从而能够以加强板81的外表面81b和端面81c之间的缘部81d(参照图9)与加强板82的外表面82b和端面82c之间的缘部82d(参照图9)接触的方式将加强板81和加强板82相互固定。即,利用带部件831,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进行上述缘部81d、82d彼此的对位。
布部件832以跨越加强板81和加强板82的方式配置,并分别缝合于加强板81和加强板82。布部件例如能够由尼龙带、聚酯带等构成。如图7所示,布部件832形成为矩形状。布部件832以布部件832的宽度方向D2上的中心与折痕线L2大致一致的方式沿着折痕线L2延伸。布部件832的方向D1上的长度比带部件831的方向D1上的长度长。即,在方向D1上,布部件832延伸到比带部件831更靠外侧的位置。布部件832延伸到方向D1上的加强板81、82的端部附近。另一方面,布部件832的宽度方向D2上的长度比带部件831的宽度方向D2的长度短。即,在宽度方向D2上,带部件831延伸到比布部件832更靠外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地配置有带部件831和布部件832,因此带部件831和布部件832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另外,在上述部分中,带部件831配置于布部件832与加强板81、82之间。即,布部件832以覆盖带部件831的方式配置。
如图7和图8所示,布部件832沿着与折痕线L2平行的两条缝合线SL1、SL2而与加强板81及带部件831缝合。缝合线SL1沿着布部件832的在宽度方向D2上距加强板82较远的端部。缝合线SL2在比折痕线L2稍微向加强板81侧偏移的位置沿着折痕线L2。
同样地,布部件832沿着与折痕线L2平行的两条缝合线SL3、SL4而与加强板82及带部件831缝合。缝合线SL3沿着布部件832的在宽度方向D2上距加强板81较远的端部。缝合线SL4在比折痕线L2稍微向加强板82侧偏移的位置沿着折痕线L2。
在上述的加强板81、82和连接部件83中,如图9所示,构成连接部件83的带部件831及布部件832这两者能够沿着折痕线L2(参照图7)弯折。由此,加强板8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加强板82而向外表面81b与外表面82b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上述结构通过将连接部件83设置于加强板81、82的外表面81b、82b侧而实现。即,内表面81a与端面81c之间的缘部81e构成为能够远离内表面82a与端面82c之间的缘部82e,因此能够如上述那样使加强板81相对于加强板82弯折。另一方面,利用连接部件83(特别是带部件831),外表面81b与端面81c之间的缘部81d以不从外表面82b与端面82c之间的缘部82d远离的方式相对于缘部82d固定。由此,防止加强板81相对于加强板82而向缘部81d与缘部82d分离的方向(即,内表面81a与内表面82a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
如图11所示,侧壁部80具有内侧布料801、外侧布料802、内侧加强布料803和外侧加强布料804。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侧壁部80的布料结构的图。内侧布料801是配置于侧壁部80的最内侧且包含与乘坐于婴儿车1的婴幼儿相对的正面4a在内的布料。外侧布料802是配置于比内侧布料801更靠外侧(侧壁部80的最外侧)的位置且包含在展开状态下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外侧露出的背面4b在内的布料。内侧加强布料803是配置在比内侧布料801更靠外侧且比外侧布料802更靠内侧的位置的布料。外侧加强布料804是配置于比外侧布料802更靠内侧且比内侧加强布料803更靠外侧的布料。内侧布料801是与婴幼儿的肌肤接触的部分,因此例如可以由聚酯针织布料等比较柔软的布料构成。外侧布料802、内侧加强布料803及外侧加强布料804例如可以由聚酯织物布料等构成。
加强板81、82和连接部件83收纳于内侧加强布料803与外侧加强布料804之间。另外,加强板81、82固定于内侧加强布料803和外侧加强布料804中的至少一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加强板81、82沿着上述的缝合线SL1~SL4而与连接部件83一起缝合于外侧加强布料804。另外,加强板81、82的外缘部沿着沿该外缘部的缝合线SL5而缝合于外侧加强布料804。另外,内侧布料801、外侧布料802、内侧加强布料803及外侧加强布料804沿着沿各自的缘部的缝合线SL6相互缝合。
在以上说明的坐垫3中,各侧壁部80具有经由连接部件83相互连接的加强板81、82。连接部件83至少能够沿着加强板81、82的边界弯折。由此,如图9所示,能够使加强板81相对于加强板82而向外表面81b与外表面82b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即,使侧壁部80以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折)。另一方面,由于连接部件83固定于外表面81b、82b,因此维持了端面81c中的与外表面81b连接的缘部81d(参照图9)和端面82c中的与外表面82b连接的缘部82d(参照图9)接触(或者接近)的状态。即,防止加强板81相对于加强板82而向内表面81a与内表面82a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即,侧壁部80以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方式弯折)。因此,在对婴儿车1进行折叠动作时,防止侧壁部80以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折叠。进而,连接部件83以不对加强板81和加强板82施力为使加强板81相对于加强板82向外表面81b与外表面82b所成的角度减少的方向弯折的方式将加强板81与加强板82连接。即,在展开状态下,连接部件83构成为不助长侧壁部80以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弯折的情形。由此,在展开状态下,适当地维持了加强板81与加强板82平行的状态(即,端面81c与端面82c接触且外表面81b与外表面82b共面的状态),并防止婴幼儿的乘车空间被侧壁部80压迫。此外,还能够避免产生侧壁部80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外侧与婴儿车主体2之间的空间变大,婴幼儿的身体的一部分、玩具等容易被该空间夹住这样的问题。
连接部件83具有带部件831,该带部件831以跨越外表面81b和外表面82b的方式配置,并贴附于外表面81b、82b。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带部件831将加强板81与加强板82连接,从而能够在展开状态下更可靠地维持外表面81b、82b成为共面的状态。由此,能够对在展开状态下端面82c相对于端面81c偏移,加强板81与加强板82相互重叠的情形(其结果是,在折叠动作时阻碍加强板81相对于加强板82适当地弯折的情形)进行防止。
连接部件83具有布部件832,该布部件832以跨越外表面81b和外表面82b的方式配置,并分别缝合于加强板81和加强板82。例如,在使用带部件831作为连接部件83的情况下,存在由于经时的带部件831的粘合力的降低而导致带部件831从外表面81b或外表面82b剥离的担忧。另一方面,根据使用布部件832作为连接部件83的上述结构,通过将贴靠于外表面81b、82b的布部件832缝合于加强板81、82,从而能够防止连接部件83从加强板81、82脱落,并能够更稳定地连接加强板81和加强板82。
连接部件83具有上述的带部件831及布部件832这两者。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获得上述的带部件831和布部件832这两者的效果。即,通过使用布部件832,而能够更稳定地连接加强板81和加强板82,并且通过使用带部件831,而能够防止端面82c相对于端面81c偏移。
带部件831与布部件832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在上述部分中,带部件831配置于布部件832与加强板81、82之间。根据上述结构,在带部件831与布部件832相互重叠的部分中,能够利用布部件832适当地保护带部件831。即,防止在上述部分中带部件831的表面露出到外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使用婴儿车1时等产生的来自外部的冲击等引起的带部件831的损伤,并能够抑制带部件831从外表面81b或外表面82b剥离。
在上述部分中,带部件831与布部件832一起分别缝合于加强板81和加强板82。根据上述结构,带部件831与布部件832一起相对于加强板81、82牢固地固定(缝合),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带部件831从外表面81b或外表面82b剥离。
布部件832的沿着加强板81与加强板82的边界(折痕线L2)的长度(即方向D1上的长度)比带部件831的沿着方向D1上的长度长。在将具有粘合材料的带部件831与布部件832及加强板81、82一起缝合的情况下,存在粘合材料附着于在缝合时所使用的缝纫机针等而引起缝纫机的动作异常等的担忧。如上所述,通过使布部件832比带部件831长,从而能够减小带部件831与布部件832一起缝合的区域相对于布部件832缝合于加强板81、82的整体区域的比例。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上述那样的带部件831的粘合材料引起的故障的产生。
侧壁部80具有内侧布料801、外侧布料802、内侧加强布料803和外侧加强布料804,加强板81、82及连接部件83收纳于内侧加强布料803与外侧加强布料804之间,加强板81、82固定于内侧加强布料803及外侧加强布料804中的至少一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外侧加强布料804)。在上述结构中,在加强板81、82被内侧加强布料803和外侧加强布料804夹持的状态下,其外侧进一步被内侧布料801和外侧布料802覆盖。通过如此地利用双层布料保护加强板81、82,从而在对侧壁部80施加来自外部的冲击时,即使在侧壁部80中的露出到外部的布料(内侧布料801及外侧布料802)产生了破损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加强用布料(内侧加强布料803及外侧加强布料804)防止加强板81、82露出到外部。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因加强板81、82露出到外部而引起的外观的恶化、因露出到外部的加强板81、82与婴儿车主体2的接触等而引起的加强板81、82的破损等。
以上说明的婴儿车1具备上述的坐垫3和支承坐垫3并能够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变形的婴儿车主体2。根据婴儿车1,通过具备上述坐垫3,从而能够防止在婴儿车1的展开状态下的婴幼儿的乘车空间被压迫,并且能够防止在婴儿车1进行折叠动作时侧壁部80以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上的外侧扩展的方式折叠。
以上,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各结构的材料以及形状不限于上述的材料以及形状,能够采用各种材料以及形状。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的婴儿车主体2的结构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也可以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框架结构。另外,坐垫3至少具有座面部40、靠背部50以及一对侧壁部80即可,也可以省略其他结构(例如罩部7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带部件831和布部件832这两者构成连接部件83,但也可以连接部件83仅由带部件831和布部件832中的一者构成,还可以连接部件83由除此以外的部件构成。
Claims (9)
1.一种婴儿车坐垫,其特征在于,安装于能够从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折叠的婴儿车,
所述婴儿车坐垫具备:
座面部;
靠背部,其与所述座面部连接;以及
一对侧壁部,其配置于所述展开状态下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座面部的两侧,
所述侧壁部具有: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加强板配置于与所述座面部所处的一侧为相反的一侧;以及连接部件,其将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板具有:第一内表面,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朝向所述座面部所处的一侧;第一外表面,其与所述第一内表面为相反的一侧;以及第一端面,其将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连接,并在所述展开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加强板接触,
所述第二加强板具有:第二内表面,其在所述左右方向上朝向所述座面部所处的一侧;第二外表面,其与所述第二内表面为相反的一侧;以及第二端面,其将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连接,并在所述展开状态下与所述第一端面接触,
所述连接部件能够至少沿着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边界而弯折,
所述连接部件以不对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施力为使所述第一加强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加强板向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所成的角度减小的方向弯折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坐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带部件,所述带部件以跨越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方式配置,并贴附于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坐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布部件,该布部件以跨越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方式配置,并分别缝合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坐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
带部件,其以跨越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方式配置,并贴附于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表面;以及
布部件,其以跨越所述第一外表面和所述第二外表面的方式配置,并分别缝合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车坐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部件和所述布部件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在所述部分中,所述带部件配置于所述布部件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及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车坐垫,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部分中,所述带部件与所述布部件一起分别缝合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车坐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部件的沿着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边界的长度比所述带部件的沿着所述边界的长度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婴儿车坐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部具有内侧布料、配置于比所述内侧布料更靠外侧的位置的外侧布料、配置于比所述内侧布料更靠外侧且比所述外侧布料更靠内侧的位置的内侧加强布料、以及配置于比所述外侧布料更靠内侧且比所述内侧加强布料更靠外侧的位置的外侧加强布料,
所述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以及所述连接部件收纳于所述内侧加强布料与所述外侧加强布料之间,
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内侧加强布料和所述外侧加强布料中的至少一者。
9.一种婴儿车用坐垫,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用坐垫;以及
婴儿车主体,其支承所述婴儿车用坐垫,并能够从所述展开状态向所述折叠状态变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22/027726 WO2024013940A1 (ja) | 2022-07-14 | 2022-07-14 | 乳母車用シート及び乳母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451883A true CN119451883A (zh) | 2025-02-14 |
Family
ID=87882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96927.2A Pending CN119451883A (zh) | 2022-07-14 | 2022-07-14 | 婴儿车用坐垫和婴儿车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340309B1 (zh) |
CN (1) | CN119451883A (zh) |
TW (1) | TWI846425B (zh) |
WO (1) | WO202401394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16998A (ja) * | 2003-01-10 | 2004-08-05 | Combi Corp | ベビーカー |
JP6009221B2 (ja) * | 2012-05-22 | 2016-10-19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シートおよびベビーカー |
JP6242614B2 (ja) * | 2013-07-04 | 2017-12-06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乳母車 |
JP6444796B2 (ja) * | 2015-03-31 | 2018-12-26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乳母車用のシート、乳母車及びシート規制具 |
CN216269477U (zh) * | 2021-08-31 | 2022-04-12 |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婴儿推车及其座布组件 |
-
2022
- 2022-07-14 CN CN202280096927.2A patent/CN119451883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7-14 WO PCT/JP2022/027726 patent/WO202401394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7-14 JP JP2023513636A patent/JP7340309B1/ja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4-12 TW TW112113595A patent/TWI846425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402595A (zh) | 2024-01-16 |
TWI846425B (zh) | 2024-06-21 |
JPWO2024013940A1 (zh) | 2024-01-18 |
WO2024013940A1 (ja) | 2024-01-18 |
JP7340309B1 (ja) | 2023-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04968B (zh) | 婴儿车用座椅、婴儿车以及座椅限制件 | |
JP7227449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3981027B2 (ja) | 育児器具の座席ハンモック | |
JP4757594B2 (ja) | ベビーカー | |
JP7226158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103507681B (zh) | 车辆用座椅 | |
CN119451883A (zh) | 婴儿车用坐垫和婴儿车 | |
KR101435542B1 (ko) | 유모차 | |
JP6009221B2 (ja) | シートおよびベビーカー | |
JP6741671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2009112698A (ja) | シート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 |
CN119451884A (zh) | 婴儿车 | |
JP2019182369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5870858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ストラップ装置 | |
JP4912653B2 (ja) | ベビーカーのガードアーム | |
JP6184777B2 (ja) | 乳母車 | |
JP7394010B2 (ja) | 乗り物用シート及びトリム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 |
TWM659933U (zh) | 嬰兒車 | |
JP2023053010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011153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H09313291A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構造 | |
JP2001197956A (ja) | 中折れシートバック | |
JP2024072201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CN105216666A (zh) | 车辆用座椅 | |
JP2024049983A (ja) | 椅子の背凭れ及び椅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