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9156832A - 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156832A
CN119156832A CN202280095885.0A CN202280095885A CN119156832A CN 119156832 A CN119156832 A CN 119156832A CN 202280095885 A CN202280095885 A CN 202280095885A CN 119156832 A CN119156832 A CN 1191568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tation
transmission
substation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9588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保则
滨中淳一
菅谷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yw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ywi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ywire Corp filed Critical Anywir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9156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1568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008Synchronisation information channels, e.g. clock distribution l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for selectively calling a substation from a main station, in which substation desired apparatus is selected for applying a control signal thereto or for obtaining measured values therefro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0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 H04Q2209/1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using a centralized archite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进行与控制部的数据收发的母站及透过共通的传输线并藉由传输同步方式进行与母站的数据收发的多个子站。母站与子站之间的数据收发藉由将数据重迭于从母站反复发讯的讯框而进行,母站与子站同步所采用的传输频率讯号由多个时钟脉冲构成,各个时钟脉冲具有用于母站与子站的数据发讯的数据脉冲,数据脉冲分配于各个子站,对各个子站设定作为子站获得被分配于自站的数据脉冲的时机的地址的数值。数据脉冲以时间分割为多个区域,并且该区域之中的至少一个作为利用于自母站的数据发讯及自子站的数据发讯中任一者的变更可能区域。

Description

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设置于控制侧的母站与设置于被控制侧的多个子站之间的讯号线予以节省线路化,以共通的传输线连接,并且藉由以传输频率而同步等的传输同步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的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在将配置于设施内的多数装置集中控制的系统中,广泛地实施有减少线路的数量,即所谓的节省线路化。然后,作为该节省线路化的一般手法,将各个设置于被控制侧的多个机器直接连接于设置于控制侧的控制部的并列连接,替换成将具有并列讯号及序列讯号的变换功能的母站及多个子站予以分别连接于控制部及多个装置,并且在母站与多个子站之间透过共通的传输线而藉由序列讯号进行数据收发的方式被广泛地采用。
再者,作为透过共通的传输线并且藉由序列讯号进行数据收发的方式,以传输频率而使之同步等的传输同步方式被广泛地采用。然后,在母站与多个子站之间,藉由直列的脉冲讯号(以下称为「传输频率讯号」)同步而收发数据的手法被广泛地采用。
藉由传输频率讯号同步而收发数据的手法中,从母站反复发讯的讯框以时间分割,于多个子站各分配有数据的发讯方向(从母站向子站的发讯,或从子站向母站的发讯)被决定的数据区域,并且于该数据区域重迭数据。进一步,各个子站设定有用于获得被分配于自站的数据区域的时机的数值表现的地址,多个子站各在被分配于自站的数据区域与母站收发数据,藉此达到多个子站的收发讯的冲突的防止。
另外,作为进行如此的数据收发的范例,能够列举有日本特开2002-152864号公报所提案的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526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母站与子站藉由传输频率讯号而同步并且收发数据的习知的方式中,因系统的构成上的原因,传输频率讯号的频率数有所限制,再者,用于从母站向子站的数据发讯的数据区域(控制数据区域)的数量与用于从子站向母站的数据发讯的数据区域(监视数据区域)的数量为相同数量。
因此,母站与子站的数据收发中必要的控制数据区域的数量与监视数据区域的数量有差时,传输频率讯号的频率数变得大于必要,因此讯框变得冗长,而有响应速度降低的问题。
例如,母站与子站的数据收发中必要的控制数据区域的数量或监视数据区域的数量的其中一方超过128时,传输频率讯号的频率数不得不为256,响应速度变成使用128的传输频率讯号时的一半。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受为了使母站与子站同步的传输频率讯号的频率数的限制,能够不伴随着响应速度的降低而对于母站与子站的数据收发中必要的控制数据区域的数量及监视数据区域的数量进行对应的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包含:进行与控制部的数据的收发的母站及透过共通的传输线并藉由传输同步方式进行与该母站的数据的收发的多个子站,该母站与该子站之间的数据的收发是藉由将数据重迭于从该母站反复发讯的讯框而进行。该母站与该子站同步所采用的传输频率讯号是由多个时钟脉冲构成,各个该时钟脉冲具有用于该母站与该子站的数据发讯的数据脉冲,该数据脉冲分配于各个该子站,对于各个该子站设定有作为该子站获得被分配于自站的该数据脉冲的时机的地址的数值。该数据脉冲以时间分割为多个区域,并且该区域之中的至少一个作为利用于自该母站的数据发讯及自该子站的数据发讯中任一者的变更可能区域。
亦可于该讯框之中设有供全部的该子站使用的管理数据区域,该母站使用该管理数据区域而将表示该变更可能区域被用于自该母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一状态及该变更可能区域被用于自该子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二状态中任一者的指示数据予以发讯,该子站进行对应于该指示数据的数据的收发。
亦可于该讯框之中设有供全部的该子站使用的管理数据区域,该母站使用该管理数据区域并且指定该地址中任一个而将表示该变更可能区域被用于自该母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一状态及该变更可能区域被用于自该子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二状态中任一者的指示数据予以发讯,该子站在指定的该地址与自站地址一致时,进行对应于该指示数据的数据的收发。
亦可于该讯框之中设有供全部的该子站使用的管理数据区域,该母站使用该管理数据区域并且指定该地址中任一个而将表示该变更可能区域被用于自该母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一状态及该变更可能区域被用于自该子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二状态中任一者的指示数据予以发讯,该子站在指定的该地址与自站地址一致时,进行对应于该指示数据的数据的收发。
亦可于该讯框之中设有供全部的该子站使用的管理数据区域,该母站使用该管理数据区域并且指定该地址,并且对于各个该子站收集该子站从该母站收讯的资料及对该母站发讯的数据的信息,基于该信息,对于各个该数据脉冲的该变更可能区域,决定用于自该母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一状态及用于自该子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二状态中任一者,使用该管理数据区域并且指定该地址而将表示该第一状态及该第二状态中任一者的指示数据予以发讯,该子站在指定的该地址与自站地址一致时,进行对应于该指示数据的数据的收发。
[对照现有技术的功效]
根据本发明,从母站发讯的资料与从子站发讯的数据的重迭数据脉冲以时间分割为多个区域,将该区域中的至少一个作为利用于自该母站的数据发讯及自该子站的数据发讯中任一者的变更可能区域,藉此,母站与子站的数据收发中必要的控制数据区域的数量与监视数据区域的数量有差时,能够将变更可能区域作为较多须要的区域使用。因此,不受传输频率讯号的频率数的限制,能够不伴随着响应速度的降低而对于母站与子站的数据收发中必要的控制数据区域的数量及监视数据区域的数量进行对应。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的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的实施例的传输讯号的传输顺序,其中(a)为变更可能区域全部用于自子站的数据发讯时的示意图,(b)为变更可能区域全部用于自母站的数据发讯时的示意图,(c)为变更可能区域的一部分用于自母站的数据发讯且其他部分用于自子站的数据发讯时的示意图。
图2为同一实施例的系统构成图。
图3为母站的功能方块图。
图4为传输讯号的时间序列图。
图5为输入子站的功能方块图。
图6为输出子站的功能方块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的其他实施例的传输讯号的时间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的实施例。
此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是用于在控制部集中控制配置于工厂等的设施内的大量装置机器。如图2所示,是由控制部1及连接于共通数据讯号线DP、DN(以下称为传输线)的母站2、配置于作为被控制侧的设施内且连接于传输线的多个输入子站4、输出子站5及输入输出子站6构成。另外,连接于传输线的子站的种类及数量,根据系统使用的状态等而适当决定即可。再者,图2中,为了图示的方便,并未表示构成系统的全部子站。
输入子站4所连接的输入部7、输出子站5所连接的输出部8及输入输出子站6所连接的输入输出部9为配置于作为被控制侧的设施内的装置。
作为相当于输入部7之物,能够列举如:簧片开关、微动开关、按钮开关、光电开关及其他各种传感器,但不限定于这些。
作为相当于输出部8之物,能够列举如:致动器、(步进)马达、螺线管、电磁阀、继电器、晶体管、灯泡,但不限定于这些。
输入输出部9是具有输入部7与输出部8双方的功能的装置机器。能够列举如:温度控制、定时器、计数器等的装置机器中,具有对母站2将信息予以发讯的功能及基于从母站2发讯的数据而进行输出动作的功能双方之物。
另外,输入部7亦可为与输入子站4一体化的输入部一体型子站70。再者,输出部8亦可为与输出子站5一体化的输出部一体型子站80。
控制部1具备具有运算处理功能的管理判断机构11及输入输出单元12。管理判断机构11透过输入输出单元12从母站2接收数据,并且基于储存于内部的计算机程序而进行必要的运算处理。
<母站的构成>
如图3所示,母站2连接于传输线,并且包含:输出数据部21、管理数据部22、时机产生部23、母站输出部24、母站输入部25及输入数据部26。然后,将控制讯号重迭至具有规定的周期与占空比的电压频率讯号并发讯,并且撷取从输入子站4、输出子站5及输入输出子站6(以下有将这些汇整为「子站4、5、6」表现的情况)发讯的监视数据,输出至控制部1的输入输出单元12。
输出数据部21将从控制部1接收的数据作为序列数据而交付至母站输出部24。
管理数据部22基于从控制部1接收的数据,将对后述的管理控制数据区域中的子站的指示所必要的数据作为序列数据而交付至母站输出部24。
时机产生部23由震荡电路(OSC)31及时机产生机构32构成,基于震荡电路(OSC)31,时机产生机构32产生此系统的时机频率并且交付至母站输出部24及母站输入部25。
母站输出部24由控制数据产生机构33及线路驱动器34构成。控制数据产生机构33基于从输出数据部21接收的数据及从时机产生部23接收的时机频率,透过线路驱动器34而将传输频率讯号重迭有控制数据的传输讯号发讯。
在此实施例中,作为传输频率讯号,使用利用电压的变化传达时机频率的电压频率讯号。但是,传达时机频率的手法没有限制,亦可使用合适于使用状况的其他手法。
电压频率讯号由多个时钟脉冲构成。如图4所示的传输讯号,各个时钟脉冲具有比阈值Est更高的电压准位Ep的期间(以下称为「高位期间」)。再者,此实施例中,电压准位Ep为+24V。
高位期间发挥同步频率及通讯用的电源电压的功能,但是只要满则这些,宽度及电压准位不限定于此实施例。能够根据使用环境及使用状态而适当决定。例如,亦可是比地面准位更低的负电压维持规定的时间。
各个时钟脉冲更具有用于母站2与子站4、5、6的数据发讯的数据脉冲。
此实施例中,各个资料脉冲中,藉由电压准位表示数据值。但是,表示数据值的电压准位能够根据使用环境及使用状态而适当决定。例如,亦可是比地面准位更低的负电压。
各个数据脉冲以时间分割为四个区域。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电压准位从高位期间的电压准位Ep下降的时间点的较近者起,将数据脉冲的四个区域依序定为V区域、i区域、f区域及P区域。
此实施例的V区域,相当于本发明的变更可能区域,能够用于自母站2的数据发讯及自子站4、5、6的资料发讯中的任一者。再者,在此实施例中,i区域及f区域仅用于自子站4、5、6的数据发讯,P区域仅用于自母站2的数据发讯。
另外,V区域、i区域、f区域及P区域的各个区域能够根据状况而分别使用。具体而言,V区域、i区域、f区域及P区域中的任一区域可用于变更可能区域,或者可将任一区域用于自子站的数据发讯及自母站的资料发讯,更可设置多个变更可能区域。但是,此实施例中,考虑作为高位期间的同步频率及通讯用的电源电压的功能,包含高位期间的上升的P区域以高位期间为常的使用形态为佳。
在此实施例中,V区域、i区域及f区域的任一者中,比阈值Ect更低的电位VL为表示逻辑数据值「1」的电压准位。再者,比阈值Ect更高的电位VM为表示逻辑数据值「0」的电压准位。然后,在此实施例中,阈值Ect设定为10V与地面准位之间(约6V),但是其大小没有限制,根据使用状况及使用环境设定即可。另外,表示数据值的电压准位与逻辑数据值的对应关系没有限制,能够根据使用环境及使用状态而适当决定。
此实施例的P区域中,比阈值Est更低的电位为表示逻辑数据值「1」的电压准位。再者,比阈值Est更高的电位为表示逻辑数据值「0」的电压准位。另外,与V区域、i区域、f区域同样,表示数据值的电压准位与逻辑数据值的对应关系没有限制,能够根据使用环境及使用状态而适当决定。
电压频率讯号中,出现规定数量的高位期间的一连串的长度作为一个讯框,从母站2反复发讯。然后,如图1所示,一个讯框之中设有管理数据区域及控制监视数据区域。
再者,于讯框的开头,高位期间的电压准位Ep维持比高位期间更长时间的开始讯号ST被发讯,而使各讯框被区分。另外,开始讯号ST的长度只要得以与高位期间区别则没有限制,能够考虑使用条件而适当决定。
控制监视数据区域中,规定的区域各自分配对应于子站4、5、6。然后,来自母站2的对于输出子站5及输入输出子站6的控制数据重迭至分配给成为对象的子站的区域,或者,来自输入子站4及输入输出子站6的对于母站2的监视数据重迭至分配给发讯该监视数据的子站的区域。如此一来,控制监视数据区域用于母站2与子站4、5、6之间的常规数据的收发。
管理数据区域用于使用控制监视数据所无法收发的非常规数据的收发。本发明的指示数据是使用此管理数据区域而发讯,发讯顺序的详细后述。
母站输入部25由线路接收器35及监视数据撷取机构36构成。线路接收器35接收来自传输线的传输讯号,进行波形整形并且交付至监视数据撷取机构36。
监视数据撷取机构36利用从时机产生部23交付的时机频率而得到撷取数据值的时机,并且基于从线路接收器35交付的电压频率讯号的电压准位的数字值而撷取数据。然后,将重迭于控制监视数据区域的常规数据DIO及重迭于管理数据区域的管理数据DEX交付至输入数据部26。
输入数据部26将从监视数据撷取机构36接收的串行的输入数据变换成并列(parallel)数据,并且作为监视数据及管理监视数据而输出至控制部1的输入输出单元12。
<输入子站的构成>
如图5所示,输入子站4具有执行主要的运算处理的子站输入部40、配置于子站输入部40与传输线之间的子站线路接收器48及子站线路驱动器49,透过子站线路接收器48从传输线接受电压频率讯号,透过子站线路驱动器49发讯监视数据。
子站输入部40具有传输收讯机构41、管理控制数据撷取机构42、地址撷取机构43、地址设定机构44、管理监视数据发讯机构45、输入机构46、监视数据发讯机构47及变更可能区域启用机构61。
另外,此实施例的输入子站4,具有作为内部电路的微型计算机控制单元的MCU,此MCU发挥作为子站输入部40的功能。
子站线路接收器48从传输线接受传输讯号,进行波形整形并且交付至传输收讯机构41。
传输收讯机构41进行对于电压准位的阈值Est及阈值Ect的判别,并且将从子站线路接收器48交付的传输讯号的电压准位的数字值交付至管理控制数据撷取机构42、地址撷取机构43及管理监视数据发讯机构45。
管理控制数据撷取机构42基于传输讯号的电压准位的数字值而判别开始讯号ST。然后,将开始讯号ST结束的时机(此实施例中为下降)作为起点,基于管理数据区域之中的数据IO区域的电压准位的数字值而撷取管理数据。然后,被交付至执行基于管理数据的处理用的处理机构。另外,图6中表示变更可能区域启用机构61作为将指示数据作为管理数据时的处理机构,但是其余的处理机构的图示被省略。
地址撷取机构43基于传输讯号的电压准位的数字值而判别开始讯号ST,并且进行以开始讯号ST结束的时机(此实施例中为下降)为起点的高位期间的计数。然后,得到此计数值与地址设定机构44所设定的自站地址数据一致的时机。另外,此时机为控制监视数据区域之中分配于自站的区域(以下称为「自站区域」)开始的时机(以下称为「自站区域开始时机」)。
地址撷取机构43又基于以高位期间的下降为起点的经过时间,获得V区域、i区域及f区域的时机。
然后,得到自站区域开始时机的地址撷取机构43在分配于自站的i区域及f区域的期间及在藉由变更可能区域启用机构61输出表示V区域启用的讯号时为V区域的期间,启用监视资料发讯机构47。另外,自站区域以多个数据脉冲构成时,至自站区域结束为止,每当分配于自站的i区域与f区域及经启用的V区域出现,该期间启用监视资料发讯机构47。
管理监视数据发讯机构45基于传输讯号的电压准位的数字值而判别开始讯号ST。然后,以开始讯号ST结束的时机为起点,进行管理数据区域中的因应需要的监视数据的输出。
另外,自管理监视数据发讯机构45发讯的监视数据仅于应发讯至母站2的数据从执行基于管理数据的处理用的处理机构交付时被发讯。
输入机构46基于来自输入部7的输入而将数据交付至监视数据发讯机构47。
监视数据发讯机构47藉由地址撷取机构43而被启用时,将从输入机构46交付的数据透过子站线路驱动器49作为监视数据发讯。
变更可能区域启用机构61从管理控制数据撷取机构42被交付指示数据时,当该指示数据为第二状态(将变更可能区域用于自子站4、5、6的资料发讯的状态)的表示,则将表示V区域启用的讯号输出至地址撷取机构43。
<输出子站的构成>
如图6所示,输出子站5具有执行主要的运算处理的子站输出部50、以及配置于子站输出部50与传输线之间的子站线路接收器48及子站线路驱动器49,透过子站线路接收器48从传输线接受传输讯号,将基于控制数据的信息输出至输出部8,使输出部8动作或停止。再者,使用管理数据区域的数据的收发为必要时,透过子站线路驱动器49将监视数据发讯。另外,图6中,对与输入子站4实质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并且简略化或省略其说明。
子站输出部50具有传输收讯机构41、管理控制数据撷取机构42、地址撷取机构43、地址设定机构44、管理监视数据发讯机构45、控制数据撷取机构51、输出机构52及变更可能区域启用机构61。
此实施例的输出子站5也与输入子站4同样,具有作为内部电路的微型计算机控制单元的MCU,此MCU发挥作为子站输出部50的功能。
输出子站5的传输收讯机构41将从子站线路接收器48交付的传输讯号的电压准位的数字值交付至管理控制数据撷取机构42、地址撷取机构43、管理监视数据发讯机构45及控制数据撷取机构51。
输出子站5的地址撷取机构43获得自站区域开始时机及V区域与P区域的时机。然后,获得自站区域开始时机的地址撷取机构43在分配于自站的P区域的期间及在藉由变更可能区域启用机构61输出表示V区域启用的讯号时为V区域的期间,启用控制数据撷取机构51。另外,自站区域以多个数据脉冲构成时,至自站区域结束为止,每当分配于自站的P区域及经启用的V区域出现,该期间启用控制数据撷取机构51。
控制数据撷取机构51于藉由地址撷取机构43而被启用时,基于从传输收讯机构41交付的传输讯号的电压准位的数字值而撷取控制数据,并且交付至输出机构52。
输出机构52将基于从控制数据撷取机构51交付的控制数据的信息输出至输出部8,使输出部8动作或停止。
输出子站5的变更可能区域启用机构61在从管理控制数据撷取机构42被交付指示数据时,当该指示数据为第一状态(将变更可能区域用于自母站2的资料发讯的状态)的表示,将表示V区域启用的讯号输出至地址撷取机构43。
<输入输出子站的构成>
输入输出子站6具有输入子站4及输出子站5双方的功能,具有兼具子站输入部40及子站输出部50双方的构成的子站输入输出部,但是由于该构成与子站输入部40及子站输出部50实质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及其说明。
<指示数据的发讯顺序>
参照图1,对指示数据的发讯顺序进行说明。
如图1的(a)所示,控制监视数据区域的变更可能区域全部用于自输入子站4及输入输出子站6的数据发讯时,母站2于每个讯框利用管理数据区域对子站4、5、6全部将表示第二状态的指示资料予以发讯。接收指示数据的输入子站4及输入输出子站6中,变更可能区域的V区域用于从自站的发讯。
如图1的(b)所示,控制监视数据区域的变更可能区域全部用于自母站2的数据发讯时,母站2于每个讯框利用管理数据区域对子站4、5、6全部将表示第一状态的指示资料予以发讯。接收指示数据的输出子站5及输入输出子站6中,V区域的数据作为自母站2的控制数据而被撷取。
如图1的(c)所示,控制监视数据区域的变更可能区域也能够一部分用于自母站2的数据发讯,另一部分用于自输入子站4及输入输出子站6的数据发讯。此情况,子站4、5、6的变更可能区域启用机构61具有储存指示数据的功能。然后,于系统启动时等的规定的时机,母站2使用管理数据区域对于各个输出子站5指定地址而将表示第一状态的指示数据发讯,对于各个输入子站4指定地址而将表示第二状态的指示数据发讯。对于输入输出子站6,将表示第一状态的指示资料及表示第二状态的指示资料中的任一者,因应必要的使用方法,指定对应的输入输出子站6的地址而发讯。
输入子站4、5、6在被指定的地址与自站地址一致时,接收并且储存指示数据,输入子站4将V区域用于从自站的发讯,输出子站5撷取V区域的数据作为自母站2的控制数据。再者,输入输出子站6对应指示数据,将V区域用于从自站的发讯,并且撷取V区域的数据作为自母站2的控制数据。
变更可能区域的状态,亦即为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中的任一者,是根据母站2与子站4、5、6的数据收发所必要的控制数据区域的数量及监视数据区域的数量而决定。然后,虽然必要的控制数据区域的数量及监视数据区域的数量在系统设计时间被决定,但是因考虑使用状况的装置机器而有变更系统构成的情况。如此的情况,将变更可能区域的状态根据当下的系统构成而决定为佳。
在此实施例中是假设为:母站2利用管理数据区域指定各个子站4、5、6的地址,对于各个子站4、5、6收集关于从母站2收讯的资料及向母站2发讯的数据的信息。然后,能够基于收集的信息,对于各个数据脉冲的变更可能区域,决定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中的任一者。
在此实施例中,V区域、i区域、f区域及P区域的数据值,基于以区域内的规定的时机所检测的电压准位而撷取。亦即,藉由将传输讯号的电压准位对应数据值而进行数据的收发,但是在包含高位期间的上升的P区域,亦可藉由使高位期间的上升时机对应于数据值而进行数据的收发。
图7为P区域中藉由使高位期间的上升时机对应于数据值而进行数据的收发的实施例的传输讯号的时间序列表。另外,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说明中,对于与图1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为实质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并且省略或简略化其说明。
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P区域的高位期间的上升时机对应于资料值。另外,P区域的高位期间的上升时机能够藉由测量计算从高位期间的下降至上升为止的经过时间而获得。
图7中,比规定的阈值更长的经过时间TL表示对应于小时间宽度的数据值「1」,比规定的阈值更短的经过时间TS表示对应于大时间宽度的数据值「0」。高位期间的上升时机与资料值的对应没有限制,根据使用状况而适当地设定即可。
【符号说明】
1控制部
2母站
4输入子站
5输出子站
6输入输出子站
7输入部
8输出部
9 输入输出部
11管理判断机构
12输入输出单元
21输出数据部
22管理数据部
23时机产生部
24母站输出部
25母站输入部
26输入数据部
31震荡电路(OSC)
32时机产生机构
33控制数据产生机构
34线路驱动器
35线路接收器
36监视资料撷取机构
40子站输入部
41传输收讯机构
42管理控制数据撷取机构
43地址撷取机构
44地址设定机构
45管理监视数据发讯机构
46输入机构
47监视资料发讯机构
48子站线路接收器
49子站线路驱动器
50子站输出部
51控制数据撷取机构
52输出机构
61变更可能区域启用机构
70输入部一体型子站
80输出部一体型子站

Claims (4)

1.一种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包含:进行与控制部的数据的收发的母站及透过共通的传输线并藉由传输同步方式进行与该母站的数据的收发的多个子站,
该母站与该子站之间的数据的收发是藉由将数据重迭于从该母站反复发讯的讯框而进行,
该母站与该子站同步所采用的传输频率讯号是由多个时钟脉冲构成,各个该时钟脉冲具有用于该母站与该子站的数据发讯的数据脉冲,
该数据脉冲分配于各个该子站,
对于各个该子站设定有作为该子站获得被分配于自站的该数据脉冲的时机的地址的数值,
该数据脉冲以时间分割为多个区域,并且该区域之中的至少一个作为利用于自该母站的数据发讯及自该子站的数据发讯中任一者的变更可能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其中于该讯框之中设有供全部的该子站使用的管理数据区域,该母站使用该管理数据区域而将表示该变更可能区域被用于自该母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一状态及该变更可能区域被用于自该子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二状态中任一者的指示数据予以发讯,该子站进行对应于该指示数据的数据的收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其中于该讯框之中设有供全部的该子站使用的管理数据区域,该母站使用该管理数据区域并且指定该地址中任一个而将表示该变更可能区域被用于自该母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一状态及该变更可能区域被用于自该子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二状态中任一者的指示数据予以发讯,该子站在指定的该地址与自站地址一致时,进行对应于该指示数据的数据的收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其中于该讯框之中设有供全部的该子站使用的管理数据区域,该母站使用该管理数据区域并且指定该地址,并且对于各个该子站收集该子站从该母站收讯的资料及对该母站发讯的数据的信息,基于该信息,对于各个该数据脉冲的该变更可能区域,决定用于自该母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一状态及用于自该子站的数据发讯的第二状态中任一者,使用该管理数据区域并且指定该地址而将表示该第一状态及该第二状态中任一者的指示数据予以发讯,该子站在指定的该地址与自站地址一致时,进行对应于该指示数据的数据的收发。
CN202280095885.0A 2022-06-14 2022-06-14 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 Pending CN1191568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23739 WO2023242938A1 (ja) 2022-06-14 2022-06-14 制御・監視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156832A true CN119156832A (zh) 2024-12-17

Family

ID=89192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95885.0A Pending CN119156832A (zh) 2022-06-14 2022-06-14 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242938A1 (zh)
KR (1) KR20240152363A (zh)
CN (1) CN119156832A (zh)
WO (1) WO202324293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45661B2 (ja) 2000-11-09 2010-04-07 株式会社 エニイワイヤ 制御・監視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JP6363317B2 (ja) * 2016-08-10 2018-07-25 株式会社 エニイワイヤ 制御・監視信号伝送システムの接続状態確認方法
CN108023671B (zh) * 2016-11-04 2022-03-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基站、用户设备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42938A1 (ja) 2023-12-21
JPWO2023242938A1 (zh) 2023-12-21
KR20240152363A (ko) 2024-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37126B2 (ja) 光起電力システム、ストリング内の機器の位置決め方法、mlpe機器及びその順序付け方法
EP0194674B1 (en) Multiplex transmission system
US11671269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ensor arrangement in a motor vehicle on the basis of a DSI protocol
WO2014147705A1 (ja) 制御・監視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CN119156832A (zh) 控制监视讯号传输系统
EP2782356B1 (en) Fault detection method and substation terminal used for said method
EP3076194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herent aggreg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of gathered data from spread devices
US8593263B2 (en) Control/monitor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JP2000349768A (ja) 通信システム
JP7171974B1 (ja) 制御・監視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JP7456573B2 (ja) バッテリー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らの通信方法
JP6720417B2 (ja) 制御・監視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US7764638B2 (en) Monitoring apparatus and monitored apparatus
JP7604646B2 (ja) 制御・監視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JP6655768B2 (ja) 制御・監視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EP4447479A1 (en) Control/monitor signal transmission system
JP5072813B2 (ja) 出力ターミナル及び制御・監視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JP6853916B2 (ja) 制御・監視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CN101795217A (zh) 电子的数据处理系统的两个通信网络同步的诊断
CN104126311A (zh) 故障检测方法及使用于该方法的子站终端站
SU1612317A1 (ru) Система телесигнализации с временным разделением сигналов
JP6637635B2 (ja) 制御・監視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CN110663029B (zh) 分布式处理过程数据
JPS5828977B2 (ja) 多重伝送装置
WO1989008958A1 (en) System for transferring binary inform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