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153487A - 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及工艺平台、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及工艺平台、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153487A CN119153487A CN202310713119.2A CN202310713119A CN119153487A CN 119153487 A CN119153487 A CN 119153487A CN 202310713119 A CN202310713119 A CN 202310713119A CN 119153487 A CN119153487 A CN 11915348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region
- drift region
- silicon
- insulator semi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6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1020 plasma etc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206 photo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10000000746 body regi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0407 epitax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513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68 ion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43 imp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59 photo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28 prem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239 silicon di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包括:衬底;掩埋介质层,设于所述衬底上;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漂移区,设于所述掩埋介质层上;所述漂移区的上表面形成落差结构,所述落差结构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侧、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侧、以及所述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过渡区,所述第二侧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侧的下表面,从而使所述漂移区在所述第二侧的厚度大于在所述第一侧的厚度;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被配置为:在所述元器件被施加反向偏压时,第二电极施加的电压大于第一电极施加的电压。本发明可以将器件的击穿点控制在高压端的下方,使得漂移区能够完全耗尽,在不增加埋氧层厚度的前提下依然可以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还涉及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工艺平台,以及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在各个领域内的广泛应用,系统对高压高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利用绝缘体上硅(Silicon On Insulator,简称SOI)技术的集成型高压器件(如LDMOS、LIGBT以及高压Diode等)兼具了SOI技术和器件本身的优点,工作速度快、寄生效应低、高击穿电压、工艺制备简单、方便集成,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但常规的绝缘体上硅集成型高压器件难以实现1200V及以上的击穿电压。尽管埋氧层的厚度与击穿电压有关,但是厚的埋氧层会使器件的导热性变差,并且当埋氧层足够厚的时候对击穿电压将没有贡献,还会导致成本的上升,因此在击穿电压高到一定值后通过继续增加埋氧层的厚度来提高击穿电压是不现实的。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击穿电压较高的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
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包括:衬底;掩埋介质层,设于所述衬底上;第一电极;第二电极;漂移区,设于所述掩埋介质层上;所述漂移区的上表面形成落差结构,所述落差结构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侧、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侧、以及所述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过渡区,所述第二侧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侧的下表面,从而使所述漂移区在所述第二侧的厚度大于在所述第一侧的厚度;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被配置为:在所述元器件被施加反向偏压时,第二电极施加的电压大于第一电极施加的电压。
上述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采用施加反向偏压时器件低压端的漂移区厚度小于高压端的漂移区厚度的结构,这样可以将器件的击穿点控制在高压端的下方,使得漂移区能够完全耗尽,在不增加埋氧层厚度的前提下依然可以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元器件是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所述第一电极是源极,所述第二电极是漏极,所述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还包括栅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元器件是横向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所述第一电极是发射极,所述第二电极是集电极,所述横向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还包括栅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元器件是二极管,所述第一电极是阳极,所述第二电极是阴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落差结构为台阶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一台面、位于所述第二侧的第二台面、以及位于所述过渡区的阶壁,所述第二台面与第一台面的高度落差为3至10微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阶壁的倾斜角度为20度至9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漂移区具有第一导电类型,所述元器件还包括第二导电类型保护层,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保护层位于所述漂移区中,并包围所述第一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以及所述第二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和第二导电类型为相反的导电类型。
还有必要提供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工艺平台,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还包括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和/或阱电阻。
还有必要提供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获取晶圆,所述晶圆包括衬底、衬底上的掩埋介质层及掩埋介质层上的漂移区;通过光刻和刻蚀使所述漂移区的上表面形成落差结构,所述落差结构包括第一侧、第二侧、以及所述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过渡区,所述第二侧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侧的下表面,从而使所述漂移区在所述第二侧的厚度大于在所述第一侧的厚度;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侧为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所述第二侧为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被配置为:在所述元器件被施加反向偏压时,第二电极施加的电压大于第一电极施加的电压。
上述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方法,形成的元器件具有(施加反向偏压时)器件低压端的漂移区厚度小于高压端的漂移区厚度的结构,这样可以将器件的击穿点控制在高压端的下方,使得漂移区能够完全耗尽,在不增加埋氧层厚度的前提下依然可以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刻蚀为反应离子刻蚀工艺。
还有必要提供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获取晶圆,所述晶圆包括衬底、衬底上的掩埋介质层及掩埋介质层上的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的部分区域形成第二外延层,所述第一外延层和第二外延层的交界处形成落差结构,所述落差结构包括第二外延层一侧的第一侧、第一外延层一侧的第二侧、以及所述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过渡区;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侧为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所述第二侧为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被配置为:在所述元器件被施加反向偏压时,第二电极施加的电压大于第一电极施加的电压。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说明这里公开的那些发明的实施例和/或示例,可以参考一幅或多幅附图。用于描述附图的附加细节或示例不应当被认为是对所公开的发明、目前描述的实施例和/或示例以及目前理解的这些发明的最佳模式中的任何一者的范围的限制。
图1是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为LDMOS的一实施例中,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a是一实施例中形成有一整块保护层的SOI LDMOS的剖面示意图,图2b是一实施例中形成有分别包围两个拐角处的保护层的SOI LDMOS的剖面示意图,图2c是一实施例中采用二次外延的方法形成的SOI LDMOS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为LIGBT的一实施例中,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实施例中采用二次外延的方法形成的LIGBT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为二极管的一实施例中,二极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一实施例中采用二次外延的方法形成的二极管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工艺平台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制造的器件为SOI LDMOS的一实施例中步骤S420与S430之间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1a至图11e是根据图10所示的方法制造SOI LDMOS的过程中器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制造的器件为SOI LIGBT的一实施例中步骤S420与S430之间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3a至图13e是根据图12所示的方法制造SOI LIGBT的过程中器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4是制造的器件为SOI二极管的一实施例中步骤S420与S430之间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5a至图15d是根据图14所示的方法制造SOI二极管的过程中器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6是采用反应离子刻蚀形成漂移区台阶结构的一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工艺平台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采用二次外延形成漂移区台阶结构的一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工艺平台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应当明白,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上”、“与...相邻”、“连接到”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地在其它元件或层上、与之相邻、连接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上”、“与...直接相邻”、“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则不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本说明书中的“连接”,如果被连接的电路、模块、单元等相互之间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则应理解为“电性连接”、“通信连接”等。应当明白,尽管可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这些元件、部件、区、层和/或部分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教导之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可表示为第二元件、部件、区、层或部分。
空间关系术语例如“在...下”、“在...下面”、“下面的”、“在...之下”、“在...之上”、“上面的”等,在这里可为了方便描述而被使用从而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其它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当明白,除了图中所示的取向以外,空间关系术语意图还包括使用和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然后,描述为“在其它元件下面”或“在其之下”或“在其下”元件或特征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面”和“在...下”可包括上和下两个取向。器件可以另外地取向(旋转90度或其它取向)并且在此使用的空间描述语相应地被解释。
在此使用的术语的目的仅在于描述具体实施例并且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制。在此使用时,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可以理解,“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元件的至少部分”是指元件的部分或全部。还应明白术语“组成”和/或“包括”,当在该说明书中使用时,确定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更多其它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此使用时,术语“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这里参考作为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和中间结构)的示意图的横截面图来描述发明的实施例。这样,可以预期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容差导致的从所示形状的变化。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不应当局限于在此所示的区的特定形状,而是包括由于例如制造导致的形状偏差。例如,显示为矩形的注入区在其边缘通常具有圆的或弯曲特征和/或注入浓度梯度,而不是从注入区到非注入区的二元改变。同样,通过注入形成的埋藏区可导致该埋藏区和注入进行时所经过的表面之间的区中的一些注入。因此,图中显示的区实质上是示意性的,它们的形状并不意图显示器件的区的实际形状且并不意图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本文所使用的半导体领域词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技术词汇,例如对于P型和N型杂质,为区分掺杂浓度,简易的将P+型代表重掺杂浓度的P型,P型代表中掺杂浓度的P型,P-型代表轻掺杂浓度的P型,N+型代表重掺杂浓度的N型,N型代表中掺杂浓度的N型,N-型代表轻掺杂浓度的N型。
对于常规的SOI半导体工艺平台而言,集成型高压器件通常只能达到600V级别的击穿电压而很难达到1200V以上的击穿电压。并且通过加厚顶硅无法将集成型高压器件的耐压提升至1200V以上,因为单纯地增加顶硅的厚度无法解决纵向提前击穿的问题。示例性的SOI半导体工艺平台采用厚埋氧层和薄顶硅的结构,可以使集成型高压器件达到1200V击穿电压。这是因为器件的击穿电压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埋氧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薄顶层硅限制了载流子通过纵向电场所获得的能量,使得器件更不容易被击穿。但是这种方案存在明显的缺点,因为SOI结构的埋氧层阻隔了热量向衬底传导,这就导致器件的散热性较差,造成器件局部晶格温度升高,引发器件的电学参数发生退化,这些退化现象使得器件可靠性变差,对于具有厚埋氧层的器件来说这个问题就更为明显。
本申请提出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包括:
衬底;
掩埋介质层,设于所述衬底上;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
漂移区,设于所述掩埋介质层上;所述漂移区的上表面形成落差结构,所述落差结构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侧、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侧、以及所述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过渡区,所述第二侧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侧的下表面,从而使所述漂移区在所述第二侧的厚度大于在所述第一侧的厚度;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被配置为:在所述元器件被施加反向偏压时,第二电极施加的电压大于第一电极施加的电压。
上述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采用施加反向偏压时器件低压端的漂移区厚度小于高压端的漂移区厚度的结构,这样可以将器件的击穿点控制在高压端的下方,使得漂移区能够完全耗尽,在不增加埋氧层厚度的前提下依然可以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还包括第一电极引出区和第二电极引出区。第一电极引出区和第二电极引出区设于掩埋介质层上,具有P型掺杂或N型掺杂。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区上,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区电性连接;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区上,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区电性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漂移区具有第一导电类型,所述元器件还包括第二导电类型保护层,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保护层位于所述漂移区中,并包围所述第一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以及所述第二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和第二导电类型为相反的导电类型。
图1是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为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Lateral double-diffused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简称为LDMOS)的一实施例中,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LDMOS包括衬底110、掩埋介质层120、漂移区130、第一电极162、第二电极164及栅极166。其中第一电极162是源极,第二电极164是漏极。漂移区130的上表面在靠近漏极的一侧(以下可以称为漂移区高侧)高于靠近源极的一侧(以下可以称为漂移区低侧),从而形成落差结构131。
该LDMOS还包括位于漂移区低侧的第一电极引出区(即源极区)142和位于漂移区高侧的第二电极引出区(即漏极区)144。第一电极162(即源极)位于第一电极引出区142上,与第一电极引出区142电性连接。第二电极164(即漏极)位于第二电极引出区144上,与第二电极引出区144电性连接。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栅极166从漂移区低侧延伸至第一电极引出区142的边缘,并可以与第一电极引出区142有一定面积的交叠。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该LDMOS还包括场氧层147,场氧层147从漂移区高侧延伸至漂移区低侧。栅极166的一部分延伸至场氧层147上。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该LDMOS为N型LDMOS,漂移区130为N型漂移区,LDMOS还包括位于漂移区低侧的P型体区132和位于漂移区高侧的N阱134。第一电极引出区142为N+区,位于P型体区132中。第二电极引出区144为N+区,位于N阱134中。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该LDMOS还包括位于P型体区132中的体引出区146。体引出区146为P+区。第一电极162与体引出区146电性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LDMOS还包括层间介质(ILD)层150。层间介质层150覆盖栅极166、场氧层147、第一电极引出区142、第二电极引出区144、体引出区146等结构。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掩埋介质层120为埋氧层,其材质可以为二氧化硅。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落差结构为台阶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一台面、位于所述第二侧的第二台面、以及位于所述过渡区的阶壁,所述第二台面与第一台面的高度落差(对应图1中的H1)为3至10微米,合适的高度差可以保证漂移区完全耗尽。所述阶壁的倾斜角度(对应图1中的θ1)为20度至90度,合适的θ1可以保证器件在该角度的位置不被提前击穿。
LDMOS施加反向偏压时,漏极加正电压,栅极166、源极和衬底接地。P型体区132和N型的漂移区130所构成的PN结反偏,随着外加偏压的不断增大,低掺杂的漂移区130内空间电荷区向漏端扩展。漂移区130内的耗尽区最多能够扩展至埋氧层上表面,且该耗尽区的电场可以几乎不受衬底110的影响,埋氧层的存在提升了器件的纵向耐压,避免在耗尽区向漏端扩展时在纵向上提前击穿。同时,源端的漂移区度小于漏端的漂移区厚度,这样就使得当器件工作在反向耐压状态时耗尽区更趋向于向漏端扩展,能够更容易的由源端耗尽到漏端,使得漂移区130能够在纵向击穿前完全耗尽,将击穿点控制在漏端漂移区与埋氧层交界处。这样在不增加埋氧层厚度的前提下依然可以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使器件的击穿电压达到1200V以上。
参见图2a,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LDMOS还包括保护层136。保护层136位于漂移区130中,具有与漂移区130相反的导电类型,并包围第一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以及第二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保护层136可以为图2a所示的一整块结构,也可以为图2b所示的分别包围两个拐角处的结构。通过在阶梯拐角处形成导电类型与漂移区130相反的保护层,能够避免因阶梯拐角导致的电场线集中而导致的器件提前击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前述漂移区台阶结构可以采用反应离子刻蚀(Reactive Ion Etching,RIE)的方法形成,或者采用二次外延的方法形成。其中二次外延可以获得更为“垂直”的漂移区台阶,参见图2c。图2c可以是采用二次外延的方法形成的LDMOS,其与图1所示结构的主要区别在于台阶结构更陡峭,在此不对其具体结构进行赘述;图1所示结构可以是采用反应离子刻蚀的方法形成。若采用一次外延加反应离子刻蚀的方法或二次外延的方法来实现本申请所提出的漂移区阶梯结构,则可以实现1200V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工艺平台;若采用常规的一次外延的方法,就可以实现600V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工艺平台。因此本申请所提出的1200V工艺平台兼容600V工艺平台,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图3是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为横向绝缘栅双极晶体管(Lateral 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简称LIGBT)的一实施例中,器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LIGBT包括衬底210、掩埋介质层220、漂移区230、第一电极262、第二电极264及栅极266。其中第一电极262是发射极,第二电极264是集电极。漂移区230的上表面在靠近集电极的一侧(以下可以称为漂移区高侧)高于靠近发射极的一侧(以下可以称为漂移区低侧),从而形成落差结构231。
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LIGBT为N型LIGBT,漂移区230为N型漂移区,LIGBT还包括P型的第一体区234和第二体区236,以及N阱232。N阱232和第二体区236位于漂移区高侧,第一体区234位于漂移区低侧。第一体区234中设有第一N+区242和第一P+区246,发射极262电性连接第一N+区242和第一P+区246。N阱232中设有第二P+区248,第二体区236中设有第二N+区244,集电极264电性连接第二N+区244、第二P+区248及第二体区236。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栅极266从漂移区低侧延伸至第一N+区242的边缘,并可以与第一N+区242有一定面积的交叠。LIGBT施加反向偏压时,集电极接高压,发射极接低压或接地。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该LIGBT还包括场氧层247,场氧层247从漂移区高侧延伸至漂移区低侧。栅极266的一部分延伸至场氧层247上。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LIGBT还包括层间介质层250。层间介质层250覆盖栅极266、场氧层247、第一N+区242、第一P+区246、第二N+区244、第二P+区248、第二体区236等结构。
LIGBT的漂移区台阶结构同样可以采用反应离子刻蚀或者二次外延的方法形成。其中二次外延可以获得更为“垂直”的漂移区台阶,参见图4。图4与图3的主要区别在于台阶结构更陡峭,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图3所示结构可以是采用反应离子刻蚀的方法形成,第二台面与第一台面的高度落差H2为3至10微米,阶壁的倾斜角度θ2为20度至90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LIGBT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位于漂移区中,具有与漂移区相反的导电类型,并包围第一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以及第二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保护层可以为一整块结构,也可以为分别包围两个拐角处的结构。
图5是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为二极管的一实施例中,二极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极管包括衬底310、掩埋介质层320、漂移区330、第一电极362及第二电极364。其中第一电极362是阳极,第二电极364是阴极。漂移区330的上表面在靠近阴极的一侧(以下可以称为漂移区高侧)高于靠近阳极的一侧(以下可以称为漂移区低侧),从而形成落差结构331。
该二极管还包括位于漂移区低侧的第一电极引出区(即阳极区)342和位于漂移区高侧的第二电极引出区(即阴极区)344。第一电极362(即阳极)位于第一电极引出区342上,与第一电极引出区342电性连接。第二电极364(即阴极)位于第二电极引出区344上,与第二电极引出区344电性连接。二极管施加反向偏压时,阴极接高压,阳极接低压或接地。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漂移区330为N型漂移区,二极管还包括位于漂移区高侧的N阱334。第二电极引出区344为N+区,位于N阱334中。第一电极引出区342为P+区,位于漂移区低侧。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该二极管还包括场氧层347,场氧层347从漂移区高侧延伸至漂移区低侧。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二极管还包括层间介质层350。层间介质层350覆盖场氧层347、第一电极引出区342、第二电极引出区344等结构。
二极管的漂移区台阶结构同样可以采用反应离子刻蚀或者二次外延的方法形成。其中二次外延可以获得更为“垂直”的漂移区台阶,参见图6。图6与图5的主要区别在于台阶结构更陡峭,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图5所示结构可以是采用反应离子刻蚀的方法形成,第二台面与第一台面的高度落差H3为3至10微米,阶壁的倾斜角度θ3为20度至90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二极管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位于漂移区中,具有与漂移区相反的导电类型,并包围第一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以及第二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保护层可以为一整块结构,也可以为分别包围两个拐角处的结构。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工艺平台,其包括如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还包括低压器件和/或无源器件。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低压器件可以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简称CMOS),无源器件可以是阱电阻。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工艺平台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工艺平台包括LDMOS、LIGBT、二极管、CMOS及阱电阻。其中LDMOS、LIGBT及二极管的结构已在前文介绍,此处不赘述。不同的器件之间通过隔离结构相互隔离。CMOS及阱电阻结构的漂移区上表面的高度与漂移区高侧的高度相同。
本申请相应提供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方法,可以用于制造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该实施例中漂移区台阶结构采用刻蚀的方式形成,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410,获取晶圆。
晶圆包括衬底、衬底上的掩埋介质层及掩埋介质层上的漂移区。漂移区可以是在埋氧层上通过外延形成。
S420,通过光刻和刻蚀使漂移区的上表面形成落差结构。
在光刻胶露出的区域刻蚀掉一定厚度的漂移区(外延层),从而使得被刻蚀区域的外延层厚度小于其他部分的外延层厚度。即落差结构包括第一侧、第二侧、以及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过渡区。第二侧的上表面高于第一侧的下表面,从而使漂移区在第二侧的厚度大于在第一侧的厚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刻蚀具体是采用反应离子刻蚀工艺,其各向异性好,可以获得较为陡峭的过渡区。并且反应离子刻蚀的刻蚀速度快,能够精准控制刻蚀深度。
S430,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所述第一侧为靠近第一电极的一侧,第二侧为靠近第二电极的一侧。
上述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方法,形成的元器件具有(施加反向偏压时)器件低压端的漂移区厚度小于高压端的漂移区厚度的结构,这样可以将器件的击穿点控制在高压端的下方,使得漂移区能够完全耗尽,在不增加埋氧层厚度的前提下依然可以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420之后、步骤S430之前,还可以包括通过离子注入在所述台阶结构处的漂移区中形成保护层的步骤。保护层包围所述第一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以及所述第二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保护层的导电类型与漂移区的导电类型相反。保护层可以为一整块结构,也可以为分别包围两个拐角处的结构。在保护层为一整块结构的实施例中,保护层的注入窗口的长度(长度方向为导电沟道的长度方向)为过渡区的长度(长度方向为导电沟道的长度方向)的110%~120%。图16是采用反应离子刻蚀形成漂移区台阶结构的一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工艺平台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保护层为一整块结构。在保护层为分别包围两个拐角处的结构的实施例中,保护层的每个注入窗口的长度为过渡区的长度的5%~10%。
图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该实施例中漂移区台阶结构采用二次外延的方法形成,包括如下步骤:
S510,获取晶圆。
晶圆包括衬底、衬底上的掩埋介质层及掩埋介质层上的第一外延层。
S520,在第一外延层上的部分区域形成第二外延层。
可以通过光刻使第一外延层表面的部分区域露出,然后再进行外延,在该露出区域形成第二外延层。这样就使得第一外延层和第二外延层的交界处形成落差结构,落差结构包括第二外延层一侧的第一侧、第一外延层一侧的第二侧、以及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过渡区。
S530,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落差结构为台阶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一台面、位于所述第二侧的第二台面、以及位于所述过渡区的阶壁,所述第二台面与第一台面的高度落差为3至10微米,所述阶壁的倾斜角度为20度至90度。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520之后、步骤S530之前,还可以包括通过离子注入在所述台阶结构处的漂移区中形成保护层的步骤。保护层包围所述第一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以及所述第二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保护层的导电类型与漂移区的导电类型相反。保护层可以为一整块结构,也可以为分别包围两个拐角处的结构。在保护层为一整块结构的实施例中,保护层的注入窗口的长度(长度方向为导电沟道的长度方向)为过渡区的长度(长度方向为导电沟道的长度方向)的110%~120%。在保护层为分别包围两个拐角处的结构的实施例中,保护层的每个注入窗口的长度为过渡区的长度的5%~10%。图17是采用二次外延形成漂移区台阶结构的一实施例中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工艺平台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保护层为包围两个拐角处的结构。
以制造SOI LDMOS为例,步骤S420完成后的结构如图11a所示。参见图10,SOILDMOS的制造方法在步骤S420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S421,形成P型体区和N阱。
可以通过光刻和离子注入形成P型体区132和N阱134,参见图11b。P型体区132形成于落差结构的第一侧,N阱134形成于落差结构的第二侧。
S422,形成场氧层。
在漂移区130的表面、P型体区132和N阱134之间形成场氧层147,参见图11c。场氧层147可以通过淀积或热氧化的方式形成。
S423,形成栅极。
在图11d所示的实施例中,栅极166从P型体区132上延伸至场氧层147上。栅极166的材质可以为多晶硅。栅极166可以通过淀积、光刻及刻蚀的方式形成。
S424,形成源极区、漏极区及体引出区。
参见图11e,N+源极区(即第一电极引出区142)形成于P型体区132中,N+漏极区(即第二电极引出区144)形成于N阱134中,P+的体引出区146形成于P型体区132中。
S425,形成层间介质层及接触孔。
淀积层间介质层150,然后刻蚀层间介质层150形成接触孔。之后执行步骤S430形成第一电极162和第二电极164,即得到图1所示的结构。第一电极162与N+源极区电性连接,第二电极164与N+漏极区电性连接。上述步骤S421至S425除了适用于反应离子刻蚀形成漂移区台阶结构的实施例,也同样适用于二次外延形成漂移区台阶结构的实施例,只是二次外延形成的台阶结构更为陡峭。
以制造SOI LIGBT为例,步骤S420完成后的结构如图13a所示。参见图12,SOILIGBT的制造方法在步骤S420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S621,形成第一体区和N阱。
可以通过光刻和离子注入形成第一体区234和N阱232,参见图13b。第一体区234形成于落差结构的第一侧,N阱232形成于落差结构的第二侧。
S622,形成场氧层。
在漂移区130的表面、第一体区234和N阱232之间形成场氧层247,参见图13c。场氧层247可以通过淀积或热氧化的方式形成。
S623,形成栅极。
在图13d所示的实施例中,栅极266从第一体区234上延伸至场氧层247上。栅极266的材质可以为多晶硅。栅极266可以通过淀积、光刻及刻蚀的方式形成。
S624,形成第一N+区、第二N+区、第一P+区、第二P+区及第二体区。
参见图13e,第一N+区242和第一P+区246形成于第一体区234中。第二P+区248形成于N阱232中,第二N+区244形成于第二体区236中。
S625,形成层间介质层及接触孔。
淀积层间介质层250,然后刻蚀层间介质层250形成接触孔。之后执行步骤S430形成第一电极262和第二电极264,即得到图3所示的结构。第一电极262与第一N+区242、第一P+区246电性连接,第二电极264与第二P+区248、第二N+区244及第二体区236电性连接。上述步骤S621至S625除了适用于反应离子刻蚀形成漂移区台阶结构的实施例,也同样适用于二次外延形成漂移区台阶结构的实施例,只是二次外延形成的台阶结构会更为陡峭。
以制造SOI二极管为例,步骤S420完成后的结构如图15a所示。参见图14,SOI二极管的制造方法在步骤S420之后还包括如下步骤:
S721,形成N阱。
可以通过光刻和离子注入形成N阱334,参见图15b。N阱334形成于落差结构的第二侧。
S722,形成场氧层。
在漂移区330的表面形成场氧层347,参见图15c。场氧层347可以通过淀积或热氧化的方式形成。
S723,形成阳极区和阴极区。
参见图15d,N+阴极区(即第二电极引出区344)位于N阱334中,P+阳极区(即第一电极引出区342)形成于落差结构的第一侧。
S724,形成层间介质层及接触孔。
淀积层间介质层350,然后刻蚀层间介质层350形成接触孔。之后执行步骤S430形成第一电极362和第二电极364,即得到图5所示的结构。第一电极362与P+阳极区电性连接,第二电极364与N+阴极区电性连接。上述步骤S721至S724除了适用于反应离子刻蚀形成漂移区台阶结构的实施例,也同样适用于二次外延形成漂移区台阶结构的实施例,只是二次外延形成的台阶结构会更为陡峭。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本申请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本申请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有些实施例”、“其他实施例”、“理想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征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描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掩埋介质层,设于所述衬底上;
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
漂移区,设于所述掩埋介质层上;所述漂移区的上表面形成落差结构,所述落差结构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一侧、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侧、以及所述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过渡区,所述第二侧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侧的下表面,从而使所述漂移区在所述第二侧的厚度大于在所述第一侧的厚度;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被配置为:在所述元器件被施加反向偏压时,第二电极施加的电压大于第一电极施加的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器件是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所述第一电极是源极,所述第二电极是漏极,所述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还包括栅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器件是横向绝缘栅双极晶体管,所述第一电极是发射极,所述第二电极是集电极,所述横向绝缘栅双极晶体管还包括栅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元器件是二极管,所述第一电极是阳极,所述第二电极是阴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差结构为台阶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一台面、位于所述第二侧的第二台面、以及位于所述过渡区的阶壁,所述第二台面与第一台面的高度落差为3至10微米,和/或所述阶壁的倾斜角度为20度至90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漂移区具有第一导电类型,所述元器件还包括第二导电类型保护层,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保护层位于所述漂移区中,并包围所述第一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以及所述第二台面和阶壁形成的拐角,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和第二导电类型为相反的导电类型。
7.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工艺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还包括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和/或阱电阻。
8.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获取晶圆,所述晶圆包括衬底、衬底上的掩埋介质层及掩埋介质层上的漂移区;
通过光刻和刻蚀使所述漂移区的上表面形成落差结构,所述落差结构包括第一侧、第二侧、以及所述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过渡区,所述第二侧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侧的下表面,从而使所述漂移区在所述第二侧的厚度大于在所述第一侧的厚度;
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侧为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所述第二侧为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被配置为:在所述元器件被施加反向偏压时,第二电极施加的电压大于第一电极施加的电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刻蚀为反应离子刻蚀工艺。
10.一种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获取晶圆,所述晶圆包括衬底、衬底上的掩埋介质层及掩埋介质层上的第一外延层;
在所述第一外延层上的部分区域形成第二外延层,所述第一外延层和第二外延层的交界处形成落差结构,所述落差结构包括第二外延层一侧的第一侧、第一外延层一侧的第二侧、以及所述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过渡区;
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侧为靠近所述第一电极的一侧,所述第二侧为靠近所述第二电极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被配置为:在所述元器件被施加反向偏压时,第二电极施加的电压大于第一电极施加的电压。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13119.2A CN119153487A (zh) | 2023-06-15 | 2023-06-15 | 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及工艺平台、制造方法 |
PCT/CN2024/095982 WO2024255590A1 (zh) | 2023-06-15 | 2024-05-29 | 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及工艺平台、制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13119.2A CN119153487A (zh) | 2023-06-15 | 2023-06-15 | 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及工艺平台、制造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153487A true CN119153487A (zh) | 2024-12-17 |
Family
ID=93816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713119.2A Pending CN119153487A (zh) | 2023-06-15 | 2023-06-15 | 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及工艺平台、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153487A (zh) |
WO (1) | WO202425559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360982B (en) * | 1996-01-26 | 1999-06-11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Thin film transistor of silicon-on-insulator type |
JPH10135466A (ja) * | 1996-10-31 | 1998-05-22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1442069A (zh) * | 2008-12-12 | 2009-05-27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具有倾斜表面漂移区的绝缘体上硅横向功率晶体管 |
CN111710719A (zh) * | 2020-06-23 | 2020-09-25 | 杰华特微电子(杭州)有限公司 | 横向双扩散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
-
2023
- 2023-06-15 CN CN202310713119.2A patent/CN119153487A/zh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5-29 WO PCT/CN2024/095982 patent/WO2024255590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255590A1 (zh) | 2024-12-19 |
WO2024255590A9 (zh) | 2025-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172330B2 (ja) | 半導体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7795638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a U-shape drift region | |
US5382818A (en) | Lateral semiconductor-on-insulator (SOI)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a buried diode | |
JP4024503B2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804649B (zh) | 絕緣閘極半導體器件及用於製造絕緣閘極半導體器件的區域的方法 | |
TWI475614B (zh) | 溝渠裝置結構及製造 | |
KR960043266A (ko) | 모오스 게이트형 전력 트랜지스터 | |
JP2004511910A (ja) | トレンチショットキー整流器が組み込まれたトレンチ二重拡散金属酸化膜半導体トランジスタ | |
CN103311121B (zh) | 纵型沟槽igbt及其制造方法 | |
JP3014012B2 (ja)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
CN101288176A (zh) | Soi沟槽横型igbt | |
CN108257950B (zh) | 高压集成电路的高电压终端结构 | |
TW202221926A (zh) | 切換式電源供應電路之高壓元件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4425579B (zh) | 绝缘体上硅反向导通横向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 |
JP2020004876A (ja) | 炭化珪素半導体装置 | |
CN111354793B (zh) | 场效应晶体管及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 |
JP3354127B2 (ja) | 高電圧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2018162B (zh) | 一种4H-SiC侧栅集成SBD MOSFET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JP3924829B2 (ja) | 電圧駆動型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15863397B (zh) | 横向双扩散场效应晶体管、制作方法、芯片及电路 | |
CN119153487A (zh) | 绝缘体上硅半导体元器件及工艺平台、制造方法 | |
CN114156338A (zh) | 一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 |
US20230369475A1 (en) | 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 device with 3d isolation | |
CN117995841B (zh) | 一种lvff碳化硅场效应管及制备工艺 | |
CN113410298B (zh) | 一种具有表面耐压结构的n沟道LDMOS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