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099448A - 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099448A CN119099448A CN202410399405.0A CN202410399405A CN119099448A CN 119099448 A CN119099448 A CN 119099448A CN 202410399405 A CN202410399405 A CN 202410399405A CN 119099448 A CN119099448 A CN 1190994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nel
- panel member
- occupant
- vehicle
-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49—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fixed structures, i.e. where neither the seat nor a part thereof are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88—Head-res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abnormal g-forces, e.g. by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re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本发明的车辆用座椅以在乘员的落座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被设置于车辆上。所述车辆用座椅包括:座部,其供所述乘员落座;靠背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座部上;面板部件,其呈在所述靠背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并且以像朝向所述靠背部的后方鼓起那样地突出并延伸的方式被架设于构成所述靠背部的骨架的框架部件的上部和所述框架部件的下部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的车辆中,设置有供驾驶员落座的驾驶员座等、供乘员落座的座椅。此外,对于车辆而言,大多使用以在该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排列的方式来设置多个座椅(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30371)。
发明内容
在上述车辆中,在正面碰撞时,落座在后侧的座椅上的乘员有可能会与前侧的座椅的靠背部发生碰撞。在该情况下,从乘员保护的观点出发,期望能够很好地吸收施加给落座在后侧的座椅上的乘员的冲击。
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装置的各个方式进行记载。本发明的方式为,一种车辆用座椅。所述车辆用座椅以在乘员的落座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被设置于车辆上。所述车辆用座椅包括:座部,其供所述乘员落座;靠背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座部上;面板部件,其呈在所述靠背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并且以像朝向所述靠背部的后方鼓起那样地突出并延伸的方式被架设于构成所述靠背部的骨架的框架部件的上部和所述框架部件的下部之间。
在上述结构中,在车辆的碰撞时,正落座在落座方向后侧的座椅(以下为,后侧座椅)上的乘员(详细而言为,其头部)有可能会与落座方向前侧的座椅(以下为,前侧座椅)的靠背部的后表面发生碰撞。
在这一点上,在上述结构中,面板部件以像朝向后方鼓起那样地突出并延伸到方式被设置在框架部件上。因此,在车辆碰撞之际,在正落座于后侧座椅上的乘员的头部与前侧座椅的靠背部的后表面发生碰撞时,能够使乘员的头部与面板部件碰撞。而且,此时,通过使面板部件向前侧变形,从而能够在吸收伴随着乘员的碰撞的能量的同时,利用该面板部件来挡住乘员。由此,能够抑制乘员碰撞到框架部件等具有较高的刚性的部件的情况。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从而发挥了较高的乘员保护性能。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中,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所述面板部件具有构成上侧的部分的上面板和构成下侧的部分的下面板,并且形成所述上面板的下部和所述下面板的上部在所述落座方向上以被重叠的状态而被接合在一起的结构,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在所述面板部件中以所述被重叠的状态而被接合在一起的部分即接合部分被配置在所述车辆的碰撞时的所述乘员的头部的移动轨迹上。
根据上述结构,在车辆碰撞时在乘员的头部与面板部件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面板部件的接合部分、换而言之通过具有适度较高的刚性的部分来挡住乘员的头部。由此,由于能够适度地抑制面板部件中的乘员的头部所碰撞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乘员的头部的移动量。而且,此时,对于面板部件中的与接合部分不同的部分、换而言之对于由于仅由上面板或者下面板构成因而刚性较低的部分而言,容许较大的变形。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虽说抑制了面板部件的接合部分的变形,但是通过与接合部分不同的部分的较大的变形,从而能够获得吸收伴随着乘员的碰撞的能量的功能。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中,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所述面板部件具有被设置在与所述接合部分不同的部分处的贯穿孔。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通过在面板部件中的与接合部分不同的部分(以下为,不同部分)上设置贯穿孔这样的简单的结构就能够降低不同部分的刚性,因此能够使不同部分更大地变形。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中,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所述框架部件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框架,并且由金属线构成的金属线部件以蜿蜒形状地延伸的方式被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框架之间,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所述面板部件的上部以及下部中的至少一方可以被固定在所述金属线部件上。
根据上述结构,在面板部件的非变形时,能够使该面板部件经由金属线部件而牢牢地支承在侧框架上。此外,虽说采用这样的方式使面板部件被支承在金属线部件上,但是在面板部件的变形时,通过以使蜿蜒的程度变小的方式而使金属线部件变形,从而能够使面板部件较大地变形。以此方式,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设置蜿蜒形状的金属线部件,从而能够实现在面板部件的非变形时牢牢地支承该面板部件的功能、和在面板部件的变形时使该面板部件较大地变形的功能。
在上述车辆用座椅中,也可以设为如下方式,即,所述框架部件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框架、和以连结所述一对侧框架的方式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连结框架,并且由金属线构成的金属线部件以蜿蜒形状地延伸的方式被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框架之间,也可以设为如下的方式,即,所述面板部件的下部被固定在所述金属线部件上,所述面板部件的上部被固定在所述连结框架上。
为了减小车辆碰撞时的乘员的头部的移动量,优选为,在乘员的头部与面板部件发生碰撞的碰撞期间的初期,适度地抑制该面板部件的变形。通常,在车辆的碰撞时正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头部会向前方且斜下方移动。由此,可以说是,在碰撞期间的初期,乘员的头部会与面板部件的上部碰撞。因此,为了减小车辆碰撞时的乘员的头部的移动量,优选为,使面板部件的上部较难适度地变形。
另一方面,如果跨及整个碰撞期间而抑制了面板部件的变形,则有可能不能很好地吸收伴随着乘员的碰撞的能量。由此,优选为,在碰撞期间的后期,使面板部件变得比较容易变形。在碰撞期间的后期,面板部件的变形会发展到该面板部件的下部为止。由此,为了适当地吸收伴随着乘员的碰撞的能量,优选为,使这样的面板部件的下部比较容易变形。
在这一点上,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面板部件的上部被固定以及支承在具有较高的刚性的框架部件的连结框架上,因此能够使该面板部件的上部较难适度地变形。由此,能够抑制车辆碰撞时的乘员的头部的移动量。而且,由于面板部件的下部被固定在蜿蜒形状的金属线部件上,因此能够使该面板部件的下部比较容易变形。由此,由于能够使面板部件较大地变形,因此能够适当地吸收伴随着乘员的碰撞的能量。
根据本发明,发挥了较高的乘员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为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的配置方式的略图。
图2为表示该车辆用座椅的靠背部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
图3为表示该车辆用座椅的靠背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非变形时的面板部件及其周边的结构的略图。
图5为表示变形时的面板部件及其周边的结构的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车辆用座椅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下文中,将车辆的前后方向设为前后方向L,将车辆的宽度方向设为车辆宽度方向W,将车辆的上下方向设为上下方向H,从而进行说明。此外,将前后方向L上的前侧以及后侧分别仅设为“前侧”以及“后侧”,将车辆宽度方向W上的右侧以及左侧分别仅设为“右侧”以及“左侧”,将上下方向H上的上侧以及下侧分别仅设为“上侧”以及“下侧”,从而进行说明。
<车辆>
如图1所示那样,在车辆10中,设置有多个座椅20。多个座椅20被配置为,在前后方向L上排列为一列。在图1中,仅示出了多个座椅20中的两个座椅。多个座椅20构成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方向L与各个座椅20的落座方向一致。详细而言,各个座椅20被配置为,供乘员M以朝向车辆10的前方的状态来落座。多个座椅20分别具有座椅安全带装置21。
<座椅>
座椅20具有座部22和靠背部23。座部22构成供乘员M落座的部分。座部22具有构成骨架的框架部件(省略图示)。座部22的框架部件被固定在车辆10的地板11上。由此,座部22被固定在辆10的地板1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座部22的框架部件被设置在座部22的内部。详细而言,座部22的框架部件成为如下状态,即,被由聚氨酯泡沫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座垫、与被覆了该座垫的表皮等覆盖的状态。
<靠背部>
如图1~图3所示那样,靠背部23构成对落座在座椅20上的乘员M的后背进行支承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靠背部23的宽度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W一致。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靠背部23具有构成骨架的框架部件30。框架部件30通过由金属管或金属板等金属材料构成的部件从而被一体构成。框架部件30具有一对侧框架31R、31L、连结框架32、以及加强部件34。一对侧框架31R、31L以在上下方向H上延伸的方式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隔开间隔而被配置。在右侧的侧框架31R上,一体地设置有用于安装上述座椅安全带装置21的托架33。连结框架32以将右侧的侧框架31R的上端和左侧的侧框架31L的上端一体连结的方式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延伸。加强部件34由金属板构成。加强部件34的一端被焊接固定在右侧的侧框架31R的下部上,详细而言,被焊接固定在右侧的侧框架31R的上下方向H上的中间位置处。加强部件34的另一端被焊接固定在左侧的侧框架31L的下部上,详细而言,被焊接固定在左侧的侧框架31L的上下方向H上的中间位置处。采用这样的方式,从而加强部件34以将右侧的侧框架31R的下部和左侧的侧框架31L的下部一体连结的方式而被架设在这些侧框架31R、31L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靠背部23的框架部件30的下部被安装并被支承在座部22的框架部件的后部上。由此,靠背部23被设置在座部22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20上,以车辆10的碰撞时的乘员保护为目的而设置有面板部件40以及金属线部件50。以下,对这些面板部件40以及金属线部件50进行详细地说明。
面板部件40以及金属线部件50被设置在靠背部23的框架部件30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部件30、面板部件40、以及金属线部件50被设置在靠背部23的内部。详细而言,框架部件30、面板部件40、以及金属线部件50成为被由聚氨酯泡沫等弹性材料构成的座垫、与被覆了该座垫的表皮等覆盖的状态。
<面板部件>
面板部件40具有构成上侧的部分的上面板41和构成下侧的部分的下面板43。
上面板41由金属板构成。上面板41的上部41U呈在前后方向L以及车辆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在上面板41的上部41U上,在延伸方向上的中央处设置有呈截面矩形形状的贯穿孔4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面板41的上部41U相当于与所述接合部分不同的部分。上面板41的下部41B呈向上下方向H以及车辆宽度方向W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上面板41的下部41B以从上部41U的后侧的端部起朝向下侧突出的方式延伸。上面板41的上部41U以及下部41B以构成钝角的方式延伸。
下面板43由金属板构成。下面板43的上部43U呈在上下方向H以及车辆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下面板43的上部43U以在前后方向L上被重叠的状态而被焊接固定在上面板41的下部41B上。图1中的线LH示出了在标准体型的乘员M以佩戴了座椅安全带的正确的姿态落座于座椅20上的状况下,在车辆10发生了正面碰撞的情况下,乘员M的头部所移动的移动轨迹。如从图1~图3中所明确的那样,上面板41的下部41B与下面板43的上部43U以被重叠的状态被接合在一起的部分即接合部分45被配置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的乘员M的头部的移动轨迹(参照图1中的线LH)上。
下面板43中的上下方向H的中间部分43M呈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大致平板形状。下面板43的中间部分43M以如下方式延伸,即,采用以上部43U的下端为起点朝向前方且斜下方突出的方式延伸。下面板43的上部43U以及中间部分43M以构成钝角的方式延伸。
下面板43的下部43B呈在车辆宽度方向W以及上下方向H上延伸的板状。下面板43的下部43B以如下方式延伸,即,采用以中间部分43M的下端为起点,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延伸。下部43B的下端部分以呈下侧开口的字状的方式延伸。
<金属线部件>
金属线部件50由金属线构成。金属线部件50被架设在一对侧框架31R、31L之间。具体而言,金属线部件50的一端被焊接固定在右侧的侧框架31R的上下方向H上的中间位置处。金属线部件50的另一端被焊接固定在左侧的侧框架31L的上下方向H上的中间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线部件50被设置在与所述加强部件34相比靠上侧处。此外,金属线部件50在一对侧框架31R、31L之间以蜿蜒形状延伸。具体而言,金属线部件50具有多个呈现被弯曲成大致直角的形状的弯曲部51。
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部件40被架设在框架部件30的上部与该框架部件30的下部之间。详细而言,构成面板部件40的上侧的部分的上面板41的上部41U被焊接固定在构成框架部件30的上部的连结框架32上。此外,构成面板部件40的下侧的部分的下面板43的下部43B被焊接固定在金属线部件50上。由此,面板部件40的下部经由金属线部件50,从而被固定在框架部件30的下部上,详细而言,被固定在侧框架31R、31L的上下方向H上的中间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而使面板部件40被固定在框架部件30上,从而使面板部件40在框架部件30的上部与下部之间呈现像朝向后方而鼓起那样地突出并延伸的形状。
<作用>
以下,对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的本实施方式的座椅2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以佩戴了座椅安全带的状态而正落座在座椅20上的乘员M的头部会像图1中用箭头标记A所示出的那样向前方且斜下方移动。此时,正落座在后侧的座椅20上的乘员M的头部会与前侧的座椅20的靠背部23的后表面发生碰撞。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那样,呈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板状的面板部件40以像朝向后方鼓起那样地突出并延伸的方式被设置在靠背部23的框架部件30上。面板部件40的接合部分45被配置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的乘员M的头部的移动轨迹(参照图4中的线LH)上。因此,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之际在乘员M的头部碰到了前侧的座椅20的靠背部23时,该乘员M的头部会经由构成靠背部23的座垫或表皮而与该靠背部23的内部的面板部件40的接合部分45发生碰撞。如图5所示那样,之后,面板部件40由于受到了由乘员M的头部产生的载荷,从而会以朝向前侧而弯曲的方式发生变形。另外,在图5中,用实线示出了变形后的面板部件40,并且用单点划线示出了变形前的面板部件40。
如图3~图5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部件40的下部41B被固定在金属线部件50上。因此,在面板部件40受到由乘员M的头部产生的载荷而向前侧变形时,通过该面板部件40从而使金属线部件50向前侧被按压。此时,金属线部件50以蜿蜒的程度变小的方式,具体而言,以各个弯曲部51的弯曲程度变小的方式向前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这样的方式,从而在使金属线部件50和面板部件40的下部41B的固定部分向前侧移动的同时,使面板部件40向前侧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采用这样的方式,通过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使面板部件40向前侧变形,从而能够在吸收伴随着乘员M的头部的碰撞的能量的同时,利用该面板部件40来挡住乘员M的头部。由此,由于能够减小乘员M的头部的移动量,因此抑制了乘员M的头部移动至框架部件30的下部为止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乘员M的头部碰撞到被设置在框架部件30的下部的加强部件34的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20,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从而发挥了较高的乘员保护性能。
在此,为了减小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的乘员M的头部的移动量,优选为,在乘员M的头部与面板部件40发生碰撞的碰撞期间的初期,适度地抑制该面板部件40的变形。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从而由于在碰撞期间的初期能够利用面板部件40而适度地挡住由乘员M的头部产生的载荷,因此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伴随着乘员M的头部的碰撞的能量。由此,能够抑制乘员M的头部的移动量。
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部件40的接合部分45被配置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的乘员M的头部的移动轨迹上。因此,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之际,首先,乘员M的头部会与面板部件40的接合部分45发生碰撞。然后,由于面板部件40的接合部分45由被重叠在一起的两块面板41、43构成,因此与面板部件40中的不同于接合部分45的部分相比,详细而言,与由两块面板41、43中的一块构成的部分相比,刚性变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在乘员M的头部与面板部件40发生碰撞时,通过这样的面板部件40的接合部分45,换而言之,通过具有适度较高的刚性的部分,从而挡住了乘员M的头部。由此,由于适度地抑制了面板部件40中的乘员M的头部所碰撞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的变形,因此抑制了乘员M的头部的移动量。
此外,如前文所述那样,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以佩戴了座椅安全带的状态而正落座在座椅20上的乘员M的头部会向前方且斜下方移动。由此,可以说是,在碰撞期间的初期,乘员M的头部与面板部件40的上部发生碰撞。因此,为了减小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的乘员M的头部的移动量,优选为,使面板部件40的上部较难适度地变形。
在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中,构成面板部件40的上部的上面板41的上部41U被直接固定并支承在高刚性的框架部件30中的连结框架32上。由此,面板部件40的上部与经由较低刚性的金属线部件50而被固定在框架部件30上的面板部件40的下部相比,较难适度地变形。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碰撞期间的初期乘员M的头部所碰撞的部分即面板部件40的上部较难适度地变形,因此抑制了乘员M的头部的移动量。
虽说优选为面板部件40的上部的刚性适度较高,但是如果使面板部件40的上部的刚性过高,则该面板部件40将不会充分地变形,从而有可能不能很好地吸收伴随着乘员M的碰撞的能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由发明人等实施的各种实验或模拟的结果为基础,以适度地提高面板部件40的上部的刚性的方式而规定了该面板部件40的延伸设置形状、上面板41以及下面板43的形状、贯穿孔44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面板部件40中,在仅由上面板41构成的部分、也就是上面板41的上部41U上,设置有贯穿孔44。通过设置贯穿孔44,从而使上面板41的上部41U的刚性变低。因此,与不设置贯穿孔44的情况相比较,上面板41的上部41U会发生较大地变形。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上面板41的上部41U上设置贯穿孔44这样的简单的结构就能够使上面板41的上部41U较大地变形。因此,虽说抑制了面板部件40的接合部分45的变形,但是通过与接合部分45不同的部分即上面板41的上部41U的较大的变形,从而能够获得吸收伴随着乘员M的碰撞的能量的功能。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在上面板41的上部41U上未设置有贯穿孔44的结构相比较,能够以较高的自由度来设定上面板41的上部41U的刚性。
如果跨及整个碰撞期间而抑制了面板部件40的变形,则即使设置了面板部件40,也有可能不能很好地吸收伴随着乘员M的碰撞的能量。由此,优选为,在碰撞期间的后期,使面板部件40变得比较容易变形。在碰撞期间的后期,面板部件40的变形将发展到直到该面板部件40的下部为止。由此,为了通过使面板部件40变形从而适当地吸收伴随着乘员M的碰撞的能量,优选为,使这样的面板部件40的下部比较容易变形。
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部件40的下部、详细而言与接合部分45相比靠下侧的部分仅由下面板43构成。由此,面板部件40的下部、详细而言下面板43的中间部分43M以及下部43B与具有高刚性的接合部分45的面板部件40的上部相比,变得容易变形。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碰撞期间的后期,由于能够使面板部件40适度地变形,因此也能够适当地吸收伴随着乘员M的碰撞的能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面板部件40的下部中,下面板43的下部41B经由金属线部件50而被固定在框架部件30的下部上。并且,该金属线部件50在一对侧框架31R、31L之间以蜿蜒形状而延伸。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车辆10没有发生正面碰撞的面板部件40的非变形时,该面板部件40是经由呈蜿蜒形状的金属线部件50而被牢牢地支承在侧框架31R、31L上的。而且,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之际在面板部件40发生变形时,通过金属线部件50以蜿蜒的程度变小的方式而发生变形,从而能够使面板部件40向前方较大的变形。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蜿蜒形状的金属线部件50,从而实现了在面板部件40的非变形时牢牢地支承面板部件40的功能、和在面板部件40的变形时使面板部件40较大地变形的功能。
<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下文所记载的效果。座椅20具有呈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板状的面板部件40。面板部件40以像朝向靠背部23的后方鼓起那样地突出并延伸的方式被架设在框架部件30的上部与该框架部件30的下部之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抑制乘员M的头部移动到直至框架部件30的下部为止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乘员M的头部碰撞到被设置于框架部件30的下部的加强部件34上的情况。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从而发挥了较高的乘员保护性能。
面板部件40的接合部分45被配置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的乘员M的头部的移动轨迹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在乘员M的头部与面板部件40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面板部件40的接合部分45、换而言之通过具有适度较高的刚性的部分来挡住乘员M的头部。由此,由于能够适度地抑制面板部件40中的乘员M的头部所碰撞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乘员M的头部的移动量。而且,此时,对于面板部件40中的与接合部分45不同的部分、换而言之对于由于仅由上面板41或者下面板43构成因而刚性较低的部分而言,容许较大的变形。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虽说抑制了面板部件40的接合部分45的变形,但是通过与接合部分45不同的部分的比较大的变形,从而能够获得吸收伴随着乘员M的碰撞的能量的功能。
面板部件40具有被设置在上面板41的上部41U中的贯穿孔44。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面板部件40中的与接合部分45不同的部分即上面板41的上部41U处设置贯穿孔这样的简单的结构,就能够降低上面板41的上部41U的刚性。由此,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能够使上面板41的上部41U更大地变形。
由金属线构成的金属线部件50采用以蜿蜒形状地延伸的方式被架设于一对侧框架31R、31L之间。面板部件40的下部被固定在金属线部件50上。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设置蜿蜒形状的金属线部件50,从而能够实现在面板部件40的非变形时牢牢地支承面板部件40的功能、和在面板部件40的变形时使面板部件40较大地变形的功能。
面板部件40的上部被固定以及支承在具有较高的刚性的框架部件30的连结框架32上。由此,由于能够在碰撞期间的初期使乘员M的头部所碰撞的部分即面板部件40的上部适度地很难变形,因此能够抑制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的乘员M的头部的移动量。面板部件40的下部被固定在蜿蜒形状的金属线部件50上。由此,由于能够使面板部件40向前方较大地变形,因此能够适当地吸收伴随着乘员M的碰撞的能量。
<变更例>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的方式进行变更并实施。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于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彼此组合并实施。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由基底面板以及副面板来构成面板部件40,并且使副面板重叠接合在基底面板上,从而构成由基底面板的一部分和整个副面板构成的接合部分。
作为面板部件40,能够采用由一块金属板形成的部件等的、不具有在两块金属板被重叠的状态下被接合在一起的部分即接合部分的部件。在由一块金属板形成面板部件的情况下,通过在该面板部件中的任意的部位处设置贯穿孔,从而能够在面板部件的各部上附加刚性差。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由重叠的多块金属板来构成上面板41或下面板43。被形成在上面板41的上部41U上的贯穿孔44的截面形状或该贯穿孔44的形成数量能够任意地变更。总之,只要在上面板41的上部变得容易适度地变形的方式下,规定贯穿孔44的截面形状或形成数量即可。如果上面板41的上部是容易适度地变形的,则也可以省略贯穿孔44。
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下面板43的中间部分43M或下部43B处,设置贯穿孔。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贯穿孔这样的简单的结构,就能够降低面板部件40中的与接合部分45不同的部分即下面板43的中间部分43M或下部43B的刚性。由此,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时,能够使下面板43的中间部分43M或下部43B更大地变形。
作为金属线部件50,并不限于采用在一对侧框架31R、31L之间以蜿蜒形状延伸的结构,能够采用以向后侧突出的方式而弯曲延伸的结构,或者采用直线状地延伸的结构。
面板部件40的固定方式能够任意地变更。例如,能够将被架设在一对侧框架31R、31L之间的金属线部件设置在框架部件30的上部上,并且将面板部件40的上部固定在该金属线部件上。此外,也能够在框架部件30的下部上以连结一对侧框架31R、31L的方式而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连结框架,并且将面板部件40的下部焊接固定在该连结框架上等。
上面板41的各部的形状或下面板43的各部的形状并不限于设为平板形状,能够进行设为向一方弯曲的弯曲形状等的任意变更。总之,在将面板部件40架设在了框架部件30的上部和该框架部件30的下部之间的情况下,只要该面板部件40成为像朝向靠背部23的后方鼓起那样地突出并延伸的形状即可。
对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而言,只要是被配置为以落座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W一致的方式而在该车辆宽度方向W上排为一列的车辆用座椅等、以在乘员的落座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被设置在车辆上的车辆用座椅,则均能够应用。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以在乘员的落座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被设置于车辆上,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特征在于,包括:
座部,其供所述乘员落座;
靠背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座部上;
面板部件,其呈在所述靠背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并且以像朝向所述靠背部的后方鼓起那样地突出并延伸的方式被架设于构成所述靠背部的骨架的框架部件的上部和所述框架部件的下部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部件具有构成上侧的部分的上面板和构成下侧的部分的下面板,并且形成所述上面板的下部和所述下面板的上部在所述落座方向上以被重叠的状态而被接合在一起的结构,
在所述面板部件中以所述被重叠的状态而被接合在一起的部分即接合部分被配置在所述车辆的碰撞时的所述乘员的头部的移动轨迹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部件具有被设置在与所述接合部分不同的部分处的贯穿孔。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部件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框架,并且由金属线构成的金属线部件以蜿蜒形状地延伸的方式被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框架之间,
所述面板部件的上部以及下部中的至少一方被固定在所述金属线部件上。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部件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框架、和以连结所述一对侧框架的方式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连结框架,并且由金属线构成的金属线部件以蜿蜒形状地延伸的方式被架设于所述一对侧框架之间,
所述面板部件的下部被固定在所述金属线部件上,所述面板部件的上部被固定在所述连结框架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3091027A JP2024172947A (ja) | 2023-06-01 | 2023-06-01 | 車両用座席 |
JP2023-091027 | 2023-06-0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099448A true CN119099448A (zh) | 2024-12-10 |
Family
ID=93720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399405.0A Pending CN119099448A (zh) | 2023-06-01 | 2024-04-03 | 车辆用座椅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4172947A (zh) |
CN (1) | CN119099448A (zh) |
-
2023
- 2023-06-01 JP JP2023091027A patent/JP2024172947A/ja active Pending
-
2024
- 2024-04-03 CN CN202410399405.0A patent/CN119099448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4172947A (ja) | 2024-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367406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5463659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構造 | |
JP7004919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AU2007312130B2 (en) | Floor underframe for vehicle | |
CN110871720B (zh) | 车辆用座椅 | |
JP2016016817A (ja)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
JP5310684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シートバックボード | |
JP6130201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WO2006095454A1 (ja) |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バックレストフレーム | |
CN119099448A (zh) | 车辆用座椅 | |
JP7239801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314270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20055445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5348971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WO2007114133A1 (ja) | 乗員拘束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
JP3329098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フロア構造 | |
JP3638829B2 (ja) | 自動車のシート支持装置 | |
JP7131377B2 (ja) | 車体構造 | |
JP2023051668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322501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2023051665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24068527A (ja) |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
JP2023051667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24100379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2013107490A (ja) |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樹脂製シートバックボー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