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670010A - 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670010A
CN118670010A CN202310255590.1A CN202310255590A CN118670010A CN 118670010 A CN118670010 A CN 118670010A CN 202310255590 A CN202310255590 A CN 202310255590A CN 118670010 A CN118670010 A CN 1186700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verter valve
heat exchange
component
heat exchanger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555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刚
张洋洋
李娟�
汪坤
刘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5559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6700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8670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6700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3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7/00Detail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 F25B2347/02Details of defrosting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第一分流阀、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二分流阀、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和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包括第一排气口、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连接;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一回气口连通,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第二换热器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与第二换热器连接;气液分离器包括入口、第二排气口和排液口,入口与第一节流部件连接,排液口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第二排气口与第二回气口连接。

Description

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组件、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制冷设备的蒸发器会采用盘管的形式与冷藏间室或冷冻间室进行换热,蒸发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在蒸发器表面形成冰霜,蒸发器表面的冰霜会影响制冷设备的效率。
在相关技术中,制冷设备会设置加热器,并通过加热器去除蒸发器积聚的冰霜,但通过加热器化霜,加热器会导致冷藏间室或冷冻间室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制冷设备的冷冻和冷藏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出一种制冷设备。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第一分流阀、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二分流阀、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和气液分离器;压缩机包括第一排气口、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连接;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一回气口连通,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第二换热器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与第二换热器连接;气液分离器包括入口、第二排气口和排液口,入口与第一节流部件连接,排液口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第二排气口与第二回气口连接。
本申请所提供的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压缩机设置有第一排气口、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压缩机压缩后的冷媒能够有第一排气口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内,冷媒流经管路上各个部件后,可经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内部,压缩机对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进入的冷媒再次压缩后,再经第一排气口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中,以此形成循环。
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分流阀、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部件、第二分流阀、第二换热器和第二节流部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连接;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一回气口连通,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第二换热器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与第二换热器连接,进而形成循环流路,以使冷媒对制冷设备各个间室进行制冷。
由于压缩机通过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同时回气,液态冷媒经第一节流部件节流后冷媒变为气液两相状态,在气液分离器中将气液两相冷媒进行分离,其中气态冷媒通过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气缸,液态冷媒经第二节流部件再次节流进入蒸发器再通过第一回气口进入压缩机气缸,这样一方面减少了无相变潜热的气态冷媒进入蒸发器,同时增加了压缩机气缸的排气量和提高了吸气压力,达到冰箱整机提升制冷能力、降低开机率和能耗的目的,进而降低压缩机的能够,提升压缩机的效率。
换热组件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包括入口、第二排气口和排液口,入口与第一节流部件连接,排液口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第二排气口与第二回气口连接,使得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在进入第二换热器后,可通过气液分离器将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离,并且使得气态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的第二排气口和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实现冷媒的循环,进而实现对第二换热器的化霜。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在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时,由于可通过气液分离器实现气态冷媒的回气,无需设置额外的管路来实现回气,进而简化了换热组件的结构,降低了换热组件的成本。并且在通过气液分离器实现对第二换热器化霜的同时,冷媒无需经过第一换热器,液态冷媒既不会停留在第一换热器内,也不会直接返回压缩机,进而降低压缩机发生液击的概率,也可提升换热组件再次起动时的顺畅性,进而提升换热组件的稳定性。由于冷媒无需经过第一换热器,可降低与第一换热器相贴合的制冷设备的外壳产生凝露的概率,进而提升制冷设备的品质。
具体地,换热组件在进行制冷时,第一换热器可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可作为冷藏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制冷间室,例如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或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
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导通,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冷媒经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后进入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
降温后的冷媒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和气液分离器的入口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冷媒在气液分离器内分离后,气液分离器内的气态冷媒经过气液分离器的第二排气口和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气液分离器内的液态冷媒经过气液分离器的排液口和第二节流部件后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制冷。
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导通,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
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经过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和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流动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并由第一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具体地,在需要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
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断开,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断开,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
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和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节流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化霜后的冷媒经第二节流部件节流后,转变为部分气态冷媒和部分液态冷媒,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由气液分离器的排液口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冷媒在气液分离器内气液分离后,气液分离器内的液态冷媒留在气液分离器内,气液分离器内的气态冷媒经过气液分离器的第二排气口和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具体地,第一分流阀包括至少三个接口,分别为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和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
第二分流阀包括至少三个接口,分别为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和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
具体地,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连接可为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可为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换热器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可为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节流部件与第一换热器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第二分流阀、第二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和气液分离器等部件之间的连接均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间接连接可通过管路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部件连接。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换热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和加热部件,第一管路的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回气口连接;加热部件与第一管路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第一管路的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回气口连接,使得冷媒可通过第一管路实现回气。换热组件还包括加热部件,加热部件可对第一管路内的冷媒进行加热,进而使得进入压机的冷媒为过热气态,避免压缩机带液,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加热部件为回气加热器,回气加热器设有感温包、接线端子、加热丝、回气管接口、回气管接管,感温包可感应回气管温度,接线端子接到控制器上可以传输回气管温度并根据温度控制加热丝开关,加热丝可对回气管加热增焓,回气管接口用于连接两个回气管,回气管接管起到导通两个回气管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一端与第二排气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回气口连接。加热部件与第二管路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一端与第二排气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回气口连接,使得冷媒可通过第二管路实现回气。加热部件与第二管路接触,加热部件可对第二管路内的冷媒进行加热,进而使得进入压机的冷媒为过热气态,避免压缩机带液,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三管路和控制阀;第三管路的一端与第二管路连接,另一端与第三管路连接;控制阀设置于第三管路上,能够控制第三管路内的冷媒的流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三管路和控制阀,控制阀能够控制第三管路内的冷媒的流量,进而通过流量的调节保证在不同环温化霜时换热组件能够提供最大热量,低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增大流量,高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减少流量,保证化霜完全及提高化霜效率。
具体地,在对第二换热部件进行化霜时,化霜后的冷媒经第二节流部件节流后,转变为部分气态冷媒和部分液态冷媒,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由气液分离器的排液口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冷媒在气液分离器内气液分离后,气液分离器内的液态冷媒留在气液分离器内,气液分离器内的气态冷媒经过气液分离器的第二排气口进入到第二管路内,一部分进入第二管路的冷媒经第二管路和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另一部分进入第二管路的冷媒经第二管路、第三管路、控制阀和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进入压缩机。通过调节控制阀的开度,即可实现对冷媒流量的调节。
具体地,控制阀为流量调节阀。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过滤部件,第一过滤部件设置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一节流部件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换热组件处于制冷状态时,由于第一过滤部件设置于第一换热器与第一节流部件之间,冷媒先经过第一过滤部件再进入到第一节流部件内,实现对进入第一节流部件内的冷媒的过滤,降低第一节流部件被堵塞的概率,提升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顺畅性。
进一步地,第一过滤部件为过滤器。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过滤部件,第二过滤部件设置于第二换热器与第二节流部件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二换热器处于化霜状态时,由于第二过滤部件设置于第二换热器与第二节流部件之间,冷媒先经过第二过滤部件再进入到第二节流部件内,实现对进入第二节流部件内的冷媒的过滤,降低第二节流部件被堵塞的概率,提升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顺畅性。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部件为过滤器。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为毛细管。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节流部件和/或第二节流部件为毛细管,毛细管对双向流动的冷媒均可实现节流,提升了换热组件处于制冷状态和化霜状态时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可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壳体上,进而实现与制冷设备外部的空气进行换热。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可实现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制冷。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压缩机包括缸体、第一回气管和第二回气管;缸体设置有压缩腔和回气腔,回气腔与压缩腔连通;第一回气管与回气腔连通,第一回气管设置有第一回气口;第二回气管与回气腔连通,第二回气管设置有第二回气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包括第一回气管和第二回气管,第一回气管设置有第一回气口,第二回气管设置有第二回气口,使得压缩机可通过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同时回气。由于压缩机通过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同时回气,中压冷媒能够由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中压冷媒被再次压缩为高压冷媒所需的能耗和压缩比均小于低压冷媒被再次压缩至高压冷媒,进而降低压缩机的能够,提升压缩机的效率。
进一步地,压缩缸体内设有活塞压缩气缸,排气管设有焊接口和排气口;第一回气管设有焊接口和第一回气口;工艺管设有焊接口和工艺口;第二回气管设有焊接口和第二回气口。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第一风机与第一换热器相对,第二风机与第二换热器相对。
第一风机为外风机,第二风机为内风机。
外风机设有接线端子、风叶,接线端子接到控制器上可以控制风机开停与转速,风叶转动后带动空气以一定速度穿过冷凝器形成强制对流换热,可以将冷凝器的热量吹到室内。
内风机设有接线端子、风叶,接线端子接到控制器上可以控制风机开停与转速,风叶转动后带动冰箱间室内空气以一定速度穿过蒸发器形成强制对流换热,可以将蒸发器的冷量吹到冰箱间室内;
系统除霜时,内风机、外风机停止,流量调节阀根据环温开起一定的开度,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直接进入蒸发器,冷媒在蒸发器盘管内放热除霜变为中温高压过冷液态冷媒,再经第二节流部件节流降压变为低压气态冷媒,经过气液分离器同时有储液功能,冷媒再通过流量调节阀经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进入加热部件,加热部件内部有感温包,如果感温两个回气管低于环温则开启加热增焓使两个回气管温度达到环温后再关闭,流量调节阀可通过流量的调节可以保证在不同环温除霜时系统能够提供最大热量,低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增大流量,高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减少流量,保证除霜完全及提高除霜效率。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压缩机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
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压缩机工作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和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节流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在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换热组件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根据环境温度和换热组件的回气温度控制加热部件开启或关闭。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部件可对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内的冷媒进行加热,进而使得进入压机的冷媒为过热气态,避免压缩机带液,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加热部件内部有感温包,如果感温两个回气管低于环温则开启,加热增焓使两个回气管温度达到环温后再关闭。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换热组件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根据环境温度调节控制阀的开度,以调节第三管路内的冷媒的流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阀对第三管路内冷媒的调节,可以保证在不同环温除霜时系统能够提供最大热量,低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增大流量,高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减少流量,保证除霜完全及提高除霜效率。
具体地,调节控制阀的开度、控制第一分流阀和第二分流阀的各个端口的导通状态不需要区分前后顺序,将第一分流阀和第二分流阀的各个端口切换至相应状态后启动压缩机即可实现对第二换热器的化霜。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和第三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第三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压缩机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
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压缩机工作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和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节流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具备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发明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可读存储介质具备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发明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可读存储介质。因此该制冷设备具备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可读存储介质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压缩机,112第一排气口,114第一回气口,116第二回气口,118缸体,120第一回气管,122第二回气管,124工艺管,125排气管,126第一分流阀,128第一换热器,130第一节流部件,132第二分流阀,134第二换热器,136第二节流部件,140气液分离器,142入口,144第二排气口,146排液口,150第一管路,152加热部件,154第二管路,156第三管路,158控制阀,160第一过滤部件,162第二过滤部件,164第一风机,166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换热组件、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制冷设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110、第一分流阀126、第一换热器128、第一节流部件130、第二分流阀132、第二换热器134、第二节流部件136和气液分离器140;压缩机110包括第一排气口112、第一回气口114和第二回气口116;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112连接;第一换热器128与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节流部件130与第一换热器128连接;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二端与第一回气口114连通,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三端与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三端连接;第二换热器134与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136与第二换热器134连接;气液分离器140包括入口142、第二排气口144和排液口146,入口142与第一节流部件130连接,排液口146与第二节流部件136连接,第二排气口144与第二回气口116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110,压缩机110设置有第一排气口112、第一回气口114和第二回气口116,压缩机110压缩后的冷媒能够有第一排气口112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内,冷媒流经管路上各个部件后,可经第一回气口114和第二回气口116进入压缩机110内部,压缩机110对第一回气口114和第二回气口116进入的冷媒再次压缩后,再经第一排气口112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中,以此形成循环。
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分流阀126、第一换热器128、第一节流部件130、第二分流阀132、第二换热器134和第二节流部件136,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112连接;第一换热器128与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节流部件130与第一换热器128连接;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二端与第一回气口114连通,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三端与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三端连接;第二换热器134与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节流部件136与第二换热器134连接,进而形成循环流路,以使冷媒对制冷设备各个间室进行制冷。
由于压缩机110通过第一回气口114和第二回气口116同时回气,液态冷媒经第一节流部件130节流后冷媒变为气液两相状态,在气液分离器140中将气液两相冷媒进行分离,其中气态冷媒通过第二回气口116进入压缩机110气缸,液态冷媒经第二节流部件136再次节流进入蒸发器再通过第一回气口114进入压缩机110气缸,这样一方面减少了无相变潜热的气态冷媒进入蒸发器,同时增加了压缩机110气缸的排气量和提高了吸气压力,达到冰箱整机提升制冷能力、降低开机率和能耗的目的,进而降低压缩机110的能够,提升压缩机110的效率。
换热组件还包括气液分离器140,气液分离器140包括入口142、第二排气口144和排液口146,入口142与第一节流部件130连接,排液口146与第二节流部件136连接,第二排气口144与第二回气口116连接,使得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在进入第二换热器134后,可通过气液分离器140将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分离,并且使得气态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140的第二排气口144和压缩机110的第二回气口116进入压缩机110,实现冷媒的循环,进而实现对第二换热器134的化霜。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134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134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134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134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在对第二换热器134进行化霜时,由于可通过气液分离器140实现气态冷媒的回气,无需设置额外的管路来实现回气,进而简化了换热组件的结构,降低了换热组件的成本。并且在通过气液分离器140实现对第二换热器134化霜的同时,冷媒无需经过第一换热器128,液态冷媒既不会停留在第一换热器128内,也不会直接返回压缩机110,进而降低压缩机110发生液击的概率,也可提升换热组件再次起动时的顺畅性,进而提升换热组件的稳定性。由于冷媒无需经过第一换热器128,可降低与第一换热器128相贴合的制冷设备的外壳产生凝露的概率,进而提升制冷设备的品质。
具体地,如图1所示,换热组件在进行制冷时,第一换热器128可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34可作为冷藏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制冷间室,例如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或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
冷媒在经过压缩机110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并且以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循环流动。
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二端导通,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三端断开,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二端与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三端断开。冷媒经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一端和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二端后进入第一换热器128,第一换热器128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128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
降温后的冷媒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130和气液分离器140的入口142进入到气液分离器140内,冷媒在气液分离器140内分离后,气液分离器140内的气态冷媒经过气液分离器140的第二排气口144和压缩机110的第二回气口116进入压缩机110。气液分离器140内的液态冷媒经过气液分离器140的排液口146和第二节流部件136后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34内,第二换热器134作为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134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制冷。
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二端导通,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三端断开,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二端与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三端断开。
在第二换热器134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经过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一端和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二端流动至压缩机110的第一回气口114,并由第一回气口114进入压缩机110。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需要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110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并且以图2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
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二端断开,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三端断开,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二端与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三端断开。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二端断开,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三端导通,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二端与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三端断开。
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一端、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三端、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三端和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一端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34内,由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节流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34,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134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134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134进行化霜,化霜后的冷媒经第二节流部件136节流后,转变为部分气态冷媒和部分液态冷媒,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由气液分离器140的排液口146进入到气液分离器140内。冷媒在气液分离器140内气液分离后,气液分离器140内的液态冷媒留在气液分离器140内,气液分离器140内的气态冷媒经过气液分离器140的第二排气口144和压缩机110的第二回气口116进入压缩机110。
具体地,第一分流阀126包括至少三个接口,分别为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一端、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二端和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三端。
第二分流阀132包括至少三个接口,分别为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一端、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二端和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三端。
具体地,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112连接可为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112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一端与第一排气口112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第一换热器128与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二端连接可为第一换热器128与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二端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换热器128与第一分流阀126的第二端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第一节流部件130与第一换热器128连接可为第一节流部件130与第一换热器128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节流部件130与第一换热器128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第二分流阀132、第二换热器134、第二节流部件136和气液分离器140等部件之间的连接均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间接连接可通过管路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部件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150和加热部件152,第一管路150的一端与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回气口114连接;加热部件152与第一管路150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150,第一管路150的一端与第二分流阀132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回气口114连接,使得冷媒可通过第一管路150实现回气。换热组件还包括加热部件152,加热部件152可对第一管路150内的冷媒进行加热,进而使得进入压机的冷媒为过热气态,避免压缩机110带液,提高压缩机110的可靠性。
加热部件152为回气加热器,回气加热器设有感温包、接线端子、加热丝、回气管接口、回气管接管,感温包可感应回气管温度,接线端子接到控制器上可以传输回气管温度并根据温度控制加热丝开关,加热丝可对回气管加热增焓,回气管接口用于连接两个回气管,回气管接管起到导通两个回气管的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管路154,第二管路154的一端与第二排气口144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回气口116连接。加热部件152与第二管路154接触。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管路154,第二管路154的一端与第二排气口144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回气口116连接,使得冷媒可通过第二管路154实现回气。加热部件152与第二管路154接触,加热部件152可对第二管路154内的冷媒进行加热,进而使得进入压机的冷媒为过热气态,避免压缩机110带液,提高压缩机110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三管路156和控制阀158;第三管路156的一端与第二管路154连接,另一端与第三管路156连接;控制阀158设置于第三管路156上,能够控制第三管路156内的冷媒的流量。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管路156和控制阀158,控制阀158能够控制第三管路156内的冷媒的流量,进而通过流量的调节保证在不同环温化霜时换热组件能够提供最大热量,低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增大流量,高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减少流量,保证化霜完全及提高化霜效率。
具体地,在对第二换热部件进行化霜时,化霜后的冷媒经第二节流部件136节流后,转变为部分气态冷媒和部分液态冷媒,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由气液分离器140的排液口146进入到气液分离器140内。冷媒在气液分离器140内气液分离后,气液分离器140内的液态冷媒留在气液分离器140内,气液分离器140内的气态冷媒经过气液分离器140的第二排气口144进入到第二管路154内,一部分进入第二管路154的冷媒经第二管路154和压缩机110的第二回气口116进入压缩机110。另一部分进入第二管路154的冷媒经第二管路154、第三管路156、控制阀158和压缩机110的第一回气口114进入压缩机110。通过调节控制阀158的开度,即可实现对冷媒流量的调节。
具体地,控制阀158为流量调节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过滤部件160,第一过滤部件16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128与第一节流部件13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在换热组件处于制冷状态时,由于第一过滤部件160设置于第一换热器128与第一节流部件130之间,冷媒先经过第一过滤部件160再进入到第一节流部件130内,实现对进入第一节流部件130内的冷媒的过滤,降低第一节流部件130被堵塞的概率,提升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顺畅性。
进一步地,第一过滤部件160为过滤器。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过滤部件162,第二过滤部件162设置于第二换热器134与第二节流部件136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在第二换热器134处于化霜状态时,由于第二过滤部件162设置于第二换热器134与第二节流部件136之间,冷媒先经过第二过滤部件162再进入到第二节流部件136内,实现对进入第二节流部件136内的冷媒的过滤,降低第二节流部件136被堵塞的概率,提升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顺畅性。
进一步地,第二过滤部件162为过滤器。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节流部件130和/或第二节流部件136为毛细管。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节流部件130和/或第二节流部件136为毛细管,毛细管对双向流动的冷媒均可实现节流,提升了换热组件处于制冷状态和化霜状态时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换热器128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34为蒸发器。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28为冷凝器,可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壳体上,进而实现与制冷设备外部的空气进行换热。第二换热器134为蒸发器,可实现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制冷。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3所示,压缩机110包括缸体118、第一回气管120和第二回气管122;缸体118设置有压缩腔和回气腔,回气腔与压缩腔连通;第一回气管120与回气腔连通,第一回气管120设置有第一回气口114;第二回气管122与回气腔连通,第二回气管122设置有第二回气口116。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10包括第一回气管120和第二回气管122,第一回气管120设置有第一回气口114,第二回气管122设置有第二回气口116,使得压缩机110可通过第一回气口114和第二回气口116同时回气。由于压缩机110通过第一回气口114和第二回气口116同时回气,中压冷媒能够由第二回气口116进入压缩机110,中压冷媒被再次压缩为高压冷媒所需的能耗和压缩比均小于低压冷媒被再次压缩至高压冷媒,进而降低压缩机110的能够,提升压缩机110的效率。
进一步地,压缩缸体118内设有活塞压缩气缸,排气管125设有焊接口和排气口;第一回气管120设有焊接口和第一回气口114;工艺管124设有焊接口和工艺口;第二回气管122设有焊接口和第二回气口116。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风机164和第二风机166,第一风机164与第一换热器128相对,第二风机166与第二换热器134相对。
第一风机164为外风机,第二风机166为内风机。
外风机设有接线端子、风叶,接线端子接到控制器上可以控制风机开停与转速,风叶转动后带动空气以一定速度穿过冷凝器形成强制对流换热,可以将冷凝器的热量吹到室内。
内风机设有接线端子、风叶,接线端子接到控制器上可以控制风机开停与转速,风叶转动后带动冰箱间室内空气以一定速度穿过蒸发器形成强制对流换热,可以将蒸发器的冷量吹到冰箱间室内;
系统除霜时,内风机、外风机停止,流量调节阀根据环温开起一定的开度,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直接进入蒸发器,冷媒在蒸发器盘管内放热除霜变为中温高压过冷液态冷媒,再经第二节流部件136节流降压变为低压气态冷媒,经过气液分离器140同时有储液功能,冷媒再通过流量调节阀经第一管路150和第二管路154进入加热部件152,加热部件152内部有感温包,如果感温两个回气管低于环温则开启加热增焓使两个回气管温度达到环温后再关闭,流量调节阀可通过流量的调节可以保证在不同环温除霜时系统能够提供最大热量,低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增大流量,高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减少流量,保证除霜完全及提高除霜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402,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
步骤404,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
步骤406,控制压缩机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
在该实施例中,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压缩机工作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和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节流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在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换热组件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根据环境温度和换热组件的回气温度控制加热部件开启或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部件可对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内的冷媒进行加热,进而使得进入压机的冷媒为过热气态,避免压缩机带液,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加热部件内部有感温包,如果感温两个回气管低于环温则开启,加热增焓使两个回气管温度达到环温后再关闭。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换热组件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根据环境温度调节控制阀的开度,以调节第三管路内的冷媒的流量。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控制阀对第三管路内冷媒的调节,可以保证在不同环温除霜时系统能够提供最大热量,低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增大流量,高环温时流量调节阀减少流量,保证除霜完全及提高除霜效率。
具体地,调节控制阀的开度、控制第一分流阀和第二分流阀的各个端口的导通状态不需要区分前后顺序,将第一分流阀和第二分流阀的各个端口切换至相应状态后启动压缩机即可实现对第二换热器的化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500,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500用于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500包括第一控制单元502、第二控制单元504和第三控制单元506;第一控制单元502用于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第二控制单元504用于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第三控制单元506用于控制压缩机工作,以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
在该实施例中,控制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控制压缩机工作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和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节流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通过高温高压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具备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可读存储介质具备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或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或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或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可读存储介质。因此该制冷设备具备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或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可读存储介质的全部有益效果。
制冷设备包括:冰箱、冷柜、酒柜或展示柜。
制冷设备还可包括空调器。
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发明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排气口、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
第一分流阀,所述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接;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
第一节流部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
第二分流阀,所述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回气口连通,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连接;
第二节流部件,所述第二节流部件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连接;
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包括入口、第二排气口和排液口,所述入口与所述第一节流部件连接,所述排液口与所述第二节流部件连接,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第二回气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回气口连接;
加热部件,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第一管路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排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回气口连接;
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第二管路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管路连接;
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路上,能够控制所述第三管路内的冷媒的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过滤部件,所述第一过滤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节流部件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过滤部件,所述第二过滤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节流部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部件和/或所述第二节流部件为毛细管。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
所述第二换热器为蒸发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包括:
缸体,所述缸体设置有压缩腔和回气腔,所述回气腔与所述压缩腔连通;
第一回气管,所述第一回气管与所述回气腔连通,所述第一回气管设置有所述第一回气口;
第二回气管,所述第二回气管与所述回气腔连通,所述第二回气管设置有所述第二回气口。
10.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
控制所述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
控制所述压缩机工作,以对所述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换热组件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换热组件的回气温度控制加热部件开启或关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所述换热组件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环境温度调节控制阀的开度,以调节第三管路内的冷媒的流量。
13.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
第三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压缩机工作,以对所述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
14.一种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5.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或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6.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或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或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控制装置;或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读存储介质。
CN202310255590.1A 2023-03-16 2023-03-16 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 Pending CN1186700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55590.1A CN118670010A (zh) 2023-03-16 2023-03-16 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55590.1A CN118670010A (zh) 2023-03-16 2023-03-16 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670010A true CN118670010A (zh) 2024-09-20

Family

ID=92723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55590.1A Pending CN118670010A (zh) 2023-03-16 2023-03-16 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67001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0996753Y (zh) 带经济器的中间补气压缩机制冷系统
JP2000346472A (ja) 超臨界蒸気圧縮サイクル
JP2006071268A (ja) 冷凍装置
CN111707017B (zh) 一种低温强热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09869941B (zh) 热泵系统、吸气过热度及气液分离器积液蒸发控制方法
JP3975664B2 (ja) 冷凍冷蔵庫、冷凍冷蔵庫の運転方法
US7574872B2 (en) Capacity-variable air conditioner
JP2005214444A (ja) 冷凍装置
JP2007309585A (ja) 冷凍装置
CN112665226A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7031657U (zh) 空调机组
WO2024095338A1 (ja) 二元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16481291U (zh) 空调器
CN118670010A (zh) 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
US20220252317A1 (en) A heat pump
KR200300275Y1 (ko) 냉동시스템
KR200300268Y1 (ko) 냉동시스템
KR100588846B1 (ko) 히트펌프 공기조화기
CN215637633U (zh) 空调室外机
CN118670007A (zh) 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
CN111609479B (zh) 一种空调器
CN118670009A (zh) 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
CN219624276U (zh)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CN221825648U (zh) 气液分离器及空调系统
CN221055345U (zh) 制冷系统及冷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