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24276U -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24276U CN219624276U CN202320513755.6U CN202320513755U CN219624276U CN 219624276 U CN219624276 U CN 219624276U CN 202320513755 U CN202320513755 U CN 202320513755U CN 219624276 U CN219624276 U CN 21962427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compressor
- exchange assembly
- heat exchange
- refrigera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分流阀、第一节流部件、第二换热器和第一管路;压缩机包括排气口和第一回气口;第一换热器与排气口连接;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一节流部件与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换热器与第一节流部件连接,且与第一回气口连接;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排气口连接,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制冷设备的蒸发器会采用盘管的形式与冷藏间室或冷冻间室进行换热,蒸发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在蒸发器表面形成冰霜,蒸发器表面的冰霜会影响制冷设备的效率。
在相关技术中,制冷设备会设置加热器,并通过加热器去除蒸发器积聚的冰霜,但通过加热器化霜,加热器会导致冷藏间室或冷冻间室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制冷设备的冷冻和冷藏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换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制冷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分流阀、第一节流部件、第二换热器和第一管路;压缩机包括排气口和第一回气口;第一换热器与排气口连接;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一节流部件与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换热器与第一节流部件连接,且与第一回气口连接;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排气口连接,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包括排气口和第一回气口,压缩机压缩后的冷媒能够由排气口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内,冷媒流经管路上各个部件后,可经第一回气口进入压缩机内部,压缩机对第一回气口进入的冷媒再次压缩后,再经排气口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中,以此形成循环。
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换热器、分流阀、第一节流部件和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与排气口连接,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第一节流部件与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换热器与第一节流部件连接,且与第一回气口连接,进而形成循环流路,以使冷媒对制冷设备各个间室进行制冷。
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排气口连接,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在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时,第一管路与分流阀配合,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能够通过第一管路、分流阀的第三端和分流阀的第二端流动至第二换热器内,由于高温高压冷媒在进入到第二换热器之前未经过第一换热器与制冷设备的外部环境进行换热,所以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仍具有一定的温度,实现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进而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降低制冷设备的开机率,降低制冷设备的整机能耗。
通过具有一定温度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由于在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时,冷媒经过第一管路后也会经过第一节流部件后再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所以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会被第一节流部件节流,进而形成气态冷媒,气态冷媒在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后可直接返回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并进入压缩机内部,降低压缩机发生液击的概率,提升压缩机在化霜过程中的稳定性。
由于在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的同时,冷媒无需经过第一换热器,可降低与第一换热器相贴合的制冷设备的外壳产生凝露的概率,进而提升制冷设备的品质。
并且通过设置分流阀与第一管路配合实现对第二换热器的化霜,使得换热组件在化霜时无需逆向运行,减少了换热组件逆向运行所需的部件,进而简化换热组件的结构,降低换热组件的成本。
具体地,换热组件在进行制冷时,第一换热器可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可作为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制冷间室,例如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或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
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控制分流阀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二端导通,分流阀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分流阀的第二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
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
第一换热器排出的冷媒经分流阀的第一端和分流阀的第二端后,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后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制冷。
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由第一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具体地,在需要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
控制分流阀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二端断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分流阀的第二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
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管路、分流阀的第三端、分流阀的第二端和第一节流部件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第一换热器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后的冷媒有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返回至压缩机。
具体地,第一换热器与排气口连接可为第一换热器与排气口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换热器与排气口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可为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直接连接,也可为分流阀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第一节流部件与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可为第一节流部件与分流阀的第二端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节流部件与分流阀的第二端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分流阀、第一节流部件、第二换热器和第一管路等部件之间的连接均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间接连接可通过管路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部件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换热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第二回气口,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节流部件和第三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与分流阀的第四端连接;第三换热器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且与第二回气口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还包括第二回气口,即压缩机设置有排气口、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压缩机压缩后的冷媒能够有排气口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内,冷媒流经管路上各个部件后,可经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内部,压缩机对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进入的冷媒再次压缩后,再经排气口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中,以此形成循环。由于压缩机可通过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同时回气,实现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独立循环。
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节流部件和第三换热器,第二节流部件与分流阀的第四端连接,第三换热器与第二节流部件连接,且与第二回气口连接,在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时,第一管路与分流阀配合,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能够通过第一管路、分流阀的第三端和分流阀的第二端流动至第三换热器内,由于高温高压冷媒在进入到第三换热器之前未经过第一换热器与制冷设备的外部环境进行换热,所以进入到第三换热器内的冷媒仍具有一定的温度,实现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进而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降低制冷设备的开机率,降低制冷设备的整机能耗。
通过具有一定温度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三换热器的内部向第三换热器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三换热器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由于在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时,冷媒经过第一管路后也会经过第二节流部件后再进入到第三换热器内,所以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会被第二节流部件节流,进而形成气态冷媒,气态冷媒在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后可直接返回至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并进入压缩机内部,降低压缩机发生液击的概率,提升压缩机在化霜过程中的稳定性。
具体地,换热组件在进行制冷时,第一换热器可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可作为冷冻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第三换热器作为冷藏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
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控制分流阀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二端导通,分流阀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分流阀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四端导通。
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
部分降温后的冷媒经分流阀的第一端和分流阀的第二端后,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后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冻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制冷。在第二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由第一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另一部分降温后的冷媒经分流阀的第一端和分流阀的第四端后,再经过第二节流部件后进入到第三换热器内,第三换热器作为冷藏蒸发器,冷媒在第三换热器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制冷。在第三换热器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由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
具体地,在需要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
控制分流阀的第三端与分流阀的第四端导通,分流阀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分流阀的第二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
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管路、分流阀的第三端、分流阀的第四端和第二节流部件进入到第三换热器内,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第一换热器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三换热器,所以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后的冷媒有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返回至压缩机。
具体地,在需要通时对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
控制分流阀的第三端与分流阀的第四端导通,分流阀的第一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断开,分流阀的第二端与分流阀的第三端导通。
部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管路、分流阀的第三端、分流阀的第二端和第一节流部件进入到第二换热器内,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第一换热器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对第二换热器进行化霜后的冷媒有压缩机的第一回气口返回至压缩机。
另一部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管路、分流阀的第三端、分流阀的第四端和第二节流部件进入到第三换热器内,由于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第一换热器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三换热器,所以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三换热器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对第三换热器进行化霜后的冷媒有压缩机的第二回气口返回至压缩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压缩机包括回气腔,第一回气口与回气腔连通,第二回气口与回气腔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压缩机通过第一回气口和第二回气口同时回气,中压冷媒能够由第二回气口进入压缩机,中压冷媒被再次压缩为高压冷媒所需的能耗和压缩比均小于低压冷媒被再次压缩至高压冷媒,进而降低压缩机的能耗,提升压缩机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三换热器为冷藏蒸发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三换热器为冷藏蒸发器,可实现对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的制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为冷冻蒸发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可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壳体上,进而实现与制冷设备外部的空气进行换热。第二换热器为冷冻蒸发器,可实现对制冷设备冷冻间室的制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一端与排气口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换热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排气口和第一换热器连接,进而排气口和第一换热器的安装,提升换热组件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二管路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二管路连接,进而通过第二管路对第一管路的第一端进行安装和固定,提升第一管路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一节流部件为毛细管或节流阀。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节流部件为毛细管或节流阀,简化了换热组件的结构,降低了换热组件的成本,提升了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二节流部件为毛细管或节流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分流阀为四通换向阀。
在该技术方案中,分流阀为四通换向阀,使得换热组件可在第二换热器单独化霜、第三换热器单独化霜、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同时化霜这三种化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使得换热组件可根据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的实际化霜需要进行选择,避免进行不必要的化霜,进而降低换热组件化霜时的能耗,提升换热组件的化霜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因此该制冷设备具备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制冷设备包括冰箱、冷柜、酒柜或展示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10压缩机,112排气口,114第一回气口,116第二回气口,120第一换热器,122分流阀,124第一节流部件,126第二换热器,128第一管路,130第二节流部件,132第三换热器,134第二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110、第一换热器120、分流阀122、第一节流部件124、第二换热器126和第一管路128;压缩机110包括排气口112和第一回气口114;第一换热器120与排气口112连接;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120连接;第一节流部件124与分流阀12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换热器126与第一节流部件124连接,且与第一回气口114连接;第一管路128的第一端与排气口112连接,第一管路128的第二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三端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组件包括压缩机110,压缩机110包括排气口112和第一回气口114,压缩机110压缩后的冷媒能够由排气口112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内,冷媒流经管路上各个部件后,可经第一回气口114进入压缩机110内部,压缩机110对第一回气口114进入的冷媒再次压缩后,再经排气口112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中,以此形成循环。
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换热器120、分流阀122、第一节流部件124和第二换热器126,第一换热器120与排气口112连接,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120连接,第一节流部件124与分流阀12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换热器126与第一节流部件124连接,且与第一回气口114连接,进而形成循环流路,以使冷媒对制冷设备各个间室进行制冷。
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128,第一管路128的第一端与排气口112连接,第一管路128的第二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三端连接,在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时,第一管路128与分流阀122配合,使得压缩机110的排气口112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能够通过第一管路128、分流阀122的第三端和分流阀122的第二端流动至第二换热器126内,由于高温高压冷媒在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之前未经过第一换热器120与制冷设备的外部环境进行换热,所以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内的冷媒仍具有一定的温度,实现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进而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降低制冷设备的开机率,降低制冷设备的整机能耗。
通过具有一定温度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二换热器126的内部向第二换热器126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二换热器126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由于在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时,冷媒经过第一管路128后也会经过第一节流部件124后再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内,所以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会被第一节流部件124节流,进而形成气态冷媒,气态冷媒在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后可直接返回至压缩机110的第一回气口114,并进入压缩机110内部,降低压缩机110发生液击的概率,提升压缩机110在化霜过程中的稳定性。
由于在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的同时,冷媒无需经过第一换热器120,可降低与第一换热器120相贴合的制冷设备的外壳产生凝露的概率,进而提升制冷设备的品质。
并且通过设置分流阀122与第一管路128配合实现对第二换热器126的化霜,使得换热组件在化霜时无需逆向运行,减少了换热组件逆向运行所需的部件,进而简化换热组件的结构,降低换热组件的成本。
具体地,换热组件在进行制冷时,第一换热器120可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26可作为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制冷间室,例如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或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
冷媒在经过压缩机110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控制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二端导通,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三端断开,分流阀122的第二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三端断开。
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120,第一换热器120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120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
第一换热器120排出的冷媒经分流阀122的第一端和分流阀122的第二端后,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124后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内,第二换热器126作为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126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制冷。
在第二换热器126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由第一回气口114进入压缩机110。
具体地,在需要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110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
控制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二端断开,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三端断开,分流阀122的第二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三端导通。
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管路128、分流阀122的第三端、分流阀122的第二端和第一节流部件124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内,由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第一换热器120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126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126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后的冷媒有压缩机110的第一回气口114返回至压缩机110。
具体地,第一换热器120与排气口112连接可为第一换热器120与排气口112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换热器120与排气口112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120连接可为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120直接连接,也可为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第一换热器120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第一节流部件124与分流阀122的第二端连接可为第一节流部件124与分流阀122的第二端直接连接,也可为第一节流部件124与分流阀122的第二端间接连接,例如通过管路连接。
压缩机110、第一换热器120、分流阀122、第一节流部件124、第二换热器126和第一管路128等部件之间的连接均可为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间接连接可通过管路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部件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所示,压缩机110还包括第二回气口116,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节流部件130和第三换热器132;第二节流部件130与分流阀122的第四端连接;第三换热器132与第二节流部件130连接,且与第二回气口116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10还包括第二回气口116,即压缩机110设置有排气口112、第一回气口114和第二回气口116,压缩机110压缩后的冷媒能够有排气口112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内,冷媒流经管路上各个部件后,可经第一回气口114和第二回气口116进入压缩机110内部,压缩机110对第一回气口114和第二回气口116进入的冷媒再次压缩后,再经排气口112进入到换热组件的管路中,以此形成循环。由于压缩机110可通过第一回气口114和第二回气口116同时回气,实现第二换热器126和第三换热器132的独立循环。
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节流部件130和第三换热器132,第二节流部件130与分流阀122的第四端连接,第三换热器132与第二节流部件130连接,且与第二回气口116连接,在对第三换热器132进行化霜时,第一管路128与分流阀122配合,使得压缩机110的排气口112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能够通过第一管路128、分流阀122的第三端和分流阀122的第二端流动至第三换热器132内,由于高温高压冷媒在进入到第三换热器132之前未经过第一换热器120与制冷设备的外部环境进行换热,所以进入到第三换热器132内的冷媒仍具有一定的温度,实现对第三换热器132进行化霜,进而提高制冷设备的制冷能力,降低制冷设备的开机率,降低制冷设备的整机能耗。
通过具有一定温度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132进行化霜,热量由第三换热器132的内部向第三换热器132的表面传播,在实现化霜的同时,热量不会直接辐射至制冷设备的间室内,进而降低第三换热器132化霜对制冷设备间室的影响,减小制冷设备间室内的温度波动,提升制冷设备间室内冷冻和/或冷藏的效果。
由于在对第三换热器132进行化霜时,冷媒经过第一管路128后也会经过第二节流部件130后再进入到第三换热器132内,所以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会被第二节流部件130节流,进而形成气态冷媒,气态冷媒在对第三换热器132进行化霜后可直接返回至压缩机110的第一回气口114,并进入压缩机110内部,降低压缩机110发生液击的概率,提升压缩机110在化霜过程中的稳定性。
具体地,换热组件在进行制冷时,第一换热器120可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26可作为冷冻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冷冻间室,第三换热器132作为冷藏蒸发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
冷媒在经过压缩机110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控制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二端导通,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三端断开,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2的第四端导通。
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120,第一换热器120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冷媒在第一换热器120内与换热组件外部的空气换热后降温。
部分降温后的冷媒经分流阀122的第一端和分流阀122的第二端后,再经过第一节流部件124后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内,第二换热器126作为冷冻蒸发器,冷媒在第二换热器126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制冷。在第二换热器126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由第一回气口114进入压缩机110。
另一部分降温后的冷媒经分流阀122的第一端和分流阀122的第四端后,再经过第二节流部件130后进入到第三换热器132内,第三换热器132作为冷藏蒸发器,冷媒在第三换热器132内蒸发吸热,进而实现对制冷设备的间室的制冷。在第三换热器132内蒸发吸热后的冷媒由第二回气口116进入压缩机110。
具体地,在需要对第三换热器132进行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110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
控制分流阀122的第三端与分流阀122的第四端导通,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三端断开,分流阀122的第二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三端断开。
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管路128、分流阀122的第三端、分流阀122的第四端和第二节流部件130进入到第三换热器132内,由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第一换热器120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三换热器132,所以进入第三换热器132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三换热器132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132进行化霜,对第三换热器132进行化霜后的冷媒有压缩机110的第二回气口116返回至压缩机110。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需要通时对第二换热器126和第三换热器132进行化霜时,冷媒在经过压缩机110压缩后,形成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管路,并以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
控制分流阀122的第三端与分流阀122的第四端导通,分流阀122的第一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三端断开,分流阀122的第二端与分流阀122的第三端导通。
部分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管路128、分流阀122的第三端、分流阀122的第二端和第一节流部件124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内,由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第一换热器120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二换热器126,所以进入第二换热器126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二换热器126的冷媒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对第二换热器126进行化霜后的冷媒有压缩机110的第一回气口114返回至压缩机110。
另一部分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第一管路128、分流阀122的第三端、分流阀122的第四端和第二节流部件130进入到第三换热器132内,由于压缩机1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在不经过第一换热器120的情况下进入到第三换热器132,所以进入第三换热器132的冷媒具备一定的温度,进而可通过进入第三换热器132的冷媒对第三换热器132进行化霜,对第三换热器132进行化霜后的冷媒有压缩机110的第二回气口116返回至压缩机110。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压缩机110包括回气腔,第一回气口114与回气腔连通,第二回气口116与回气腔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压缩机110通过第一回气口114和第二回气口116同时回气,中压冷媒能够由第二回气口116进入压缩机110,中压冷媒被再次压缩为高压冷媒所需的能耗和压缩比均小于低压冷媒被再次压缩至高压冷媒,进而降低压缩机110的能耗,提升压缩机110的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第三换热器132为冷藏蒸发器。
在该实施例中,第三换热器132为冷藏蒸发器,可实现对制冷设备的冷藏间室的制冷。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第一换热器120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126为冷冻蒸发器。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20为冷凝器,可设置在制冷设备的壳体上,进而实现与制冷设备外部的空气进行换热。第二换热器126为冷冻蒸发器,可实现对制冷设备冷冻间室的制冷。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管路134,第二管路134的一端与排气口11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换热器120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管路134,第二管路134的两端分别与排气口112和第一换热器120连接,进而排气口112和第一换热器120的安装,提升换热组件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所示,第一管路128的第一端与第二管路134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管路128的第一端与第二管路134连接,进而通过第二管路134对第一管路128的第一端进行安装和固定,提升第一管路128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第一节流部件124为毛细管或节流阀。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节流部件124为毛细管或节流阀,简化了换热组件的结构,降低了换热组件的成本,提升了换热组件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二节流部件130为毛细管或节流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分流阀122为四通换向阀。
在该实施例中,分流阀122为四通换向阀,使得换热组件可在第二换热器126单独化霜、第三换热器132单独化霜、第二换热器126和第三换热器132同时化霜这三种化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使得换热组件可根据第二换热器126和第三换热器132的实际化霜需要进行选择,避免进行不必要的化霜,进而降低换热组件化霜时的能耗,提升换热组件的化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因此该制冷设备具备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
制冷设备包括冰箱、冷柜、酒柜或展示柜。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排气口和第一回气口;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排气口连接;
分流阀,所述分流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
第一节流部件,所述第一节流部件与所述分流阀的第二端连接;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节流部件连接,且与所述第一回气口连接;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排气口连接,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分流阀的第三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还包括第二回气口,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
第二节流部件,所述第二节流部件与所述分流阀的第四端连接;
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二节流部件连接,且与所述第二回气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包括回气腔,所述第一回气口与所述回气腔连通,所述第二回气口与所述回气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换热器为冷藏蒸发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冷凝器;
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冷冻蒸发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管路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部件为毛细管或节流阀。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阀为四通换向阀。
1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包括冰箱、冷柜、酒柜或展示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13755.6U CN219624276U (zh) | 2023-03-16 | 2023-03-16 |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13755.6U CN219624276U (zh) | 2023-03-16 | 2023-03-16 |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24276U true CN219624276U (zh) | 2023-09-01 |
Family
ID=87796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513755.6U Active CN219624276U (zh) | 2023-03-16 | 2023-03-16 |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24276U (zh) |
-
2023
- 2023-03-16 CN CN202320513755.6U patent/CN21962427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103770B1 (en) | Refrigerating device | |
KR101639814B1 (ko) | 냉장 및 냉동 복합 공조시스템 | |
CN101413748A (zh) | 整机展示柜系统 | |
CN112460903A (zh) | 制冷化霜系统及制冷设备 | |
US10330357B2 (en) | Air conditioner and cooling receiver of air conditioner | |
JP4476946B2 (ja) | 冷凍装置 | |
KR100728341B1 (ko) | 인젝션 타입 히트펌프 공기조화기 | |
JP3847499B2 (ja) | 二段圧縮冷凍冷蔵装置 | |
JPH10300321A (ja) | 冷凍冷蔵庫用冷却装置およびその除霜方法 | |
US11965683B2 (en) | Cooling system for low temperature storage | |
CN219624276U (zh) |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 |
JP4123257B2 (ja) | 冷凍装置 | |
KR101146783B1 (ko) | 냉매시스템 | |
JP4104519B2 (ja) | 冷凍システム | |
JP4108003B2 (ja) | 冷凍システム | |
CN219640471U (zh) | 换热组件和制冷设备 | |
JPH0821664A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218065446U (zh) | 冰箱 | |
CN221992106U (zh) | 制冷组件及制冷设备 | |
CN118670008A (zh) | 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 | |
JP4618313B2 (ja) | 冷凍装置 | |
CN218328398U (zh) | 一种空调多联机 | |
CN214250222U (zh) | 一种制冷装置及具有该制冷装置的冰箱 | |
JP4244900B2 (ja) | 冷凍装置 | |
CN118670006A (zh) | 换热组件、控制方法和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制冷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