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613211A - 患者接口气体取样技术及用于患者接口的配件 - Google Patents
患者接口气体取样技术及用于患者接口的配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613211A CN118613211A CN202280071093.XA CN202280071093A CN118613211A CN 118613211 A CN118613211 A CN 118613211A CN 202280071093 A CN202280071093 A CN 202280071093A CN 118613211 A CN118613211 A CN 1186132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ampling
- patient
- gas
- conduit
- collapsibl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20002725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241 respir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17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5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7514 tu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153 supple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2627 tracheal intub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2560 therapeutic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3811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2345 respiratory syste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06010002091 Anaesthes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7005 anaesthes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6213 oxyge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06010039897 Sed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8280 bl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4369 bloo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6280 se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5
- 208000008784 apne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202 respiratory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GQPLMRYTRLFLPF-UHFFFAOYSA-N Nitrous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N+]#N GQPLMRYTRLFLP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737 colorimetric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434 inspir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444 anaesth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94 anesthetic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40 bl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193 general anesthe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4072 lun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556 ass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153 chemical reaction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695 general anesthesia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272 nitrous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858 resili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284 re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46 3D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0884 Airway Obstruc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WQZGKKKJIJFFOK-GASJEMHNSA-N Glucose Natural products OC[C@H]1OC(O)[C@H](O)[C@@H](O)[C@@H]1O WQZGKKKJIJFFOK-GASJEMHN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0591 Hypercapn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1143 Hypo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9612 Laryngismu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3891 Laryngospa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7101 Muscle Cramp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8980 Neopla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557624 Nucifrag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5392 Spa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35674 anesthetics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23 bronchio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1510 canc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01 comb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0 di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95 di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68 gas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03 gluc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862 health stat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7 hel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4 he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hel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He]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WUAFYNDGVNXRS-UHFFFAOYSA-N helium;molecular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He].O=O GWUAFYNDGVNXR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54 hypox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5181 infectious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1022 morbid obesit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20 mucocilia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989 nasopharynx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37 neck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HLXZNVUGXRDIFK-UHFFFAOYSA-N nickel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Ti].[Ti].[Ti].[Ti].[Ti].[Ti].[Ti].[Ti].[Ti].[Ti].[Ni].[Ni].[Ni].[Ni].[Ni].[Ni].[Ni].[Ni].[Ni].[Ni].[Ni].[Ni].[Ni].[Ni] HLXZNVUGXRDIF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00 nickel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20824 obesity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06 oxygen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316 preloa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28 prema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644 respiratory thera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00 scaveng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7974 severe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528 severe inju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9 spontaneous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61 swel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87 thermosetting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37 trache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00 visua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39 volatile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用于向患者输送呼吸支持的患者接口。所述患者接口包括气体输送接口,其配置成用于将一设备气流输送至患者。该气体输送接口包括用于将该设备气流输送至患者的输送出口。该气体输送接口还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该气体输送侧构件从该输送出口的第一侧延伸且包括与该输送出口流体连通的设备气体流动路径。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一可塌缩部分,所述可塌缩部分可在施加一塌缩力时从正常打开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在该塌缩构型中,该设备气体流动路径减小或封闭以便减少或停止通过该设备气体流动路径的所述设备气流。患者接口进一步包括气体取样接口,该气体取样接口包括:配置成用于在患者处接收患者气流的取样入口以及配置成用于将患者气流输送离开患者的取样出口。该气体取样接口还包括与取样入口及取样出口流体连通的取样导管。
Description
交叉参考
本公开内容要求来自2022年4月5日申请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3/362,486及来自2021年8月25日申请的澳大利亚专利申请第2021221742号的优先权,各申请的内容应被理解为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用于向患者输送呼吸支持的患者接口。
背景技术
患者可能在麻醉或镇静期间或更一般而言在某些医疗程序期间失去呼吸功能。在医疗程序之前,可由医疗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预充氧,以提供氧饱和度的储集,且可经由鼻插管或其他患者接口在高流量呼吸支持下进行这种预充氧及CO2冲洗/清除。
在各种临床情形下,需要监测例如呼出气体的患者气体,以监测O2含量且监测患者是否已出现呼吸暂停。一个实例情形是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或在深度镇静下自主呼吸,其中患者可能会进入及脱离呼吸暂停。另一实例是患者需要插管。在一些情况下,在30至60秒内完成插管,但在其他情况下,尤其是在患者的呼吸道难以穿过(例如由于癌症、严重受伤、肥胖或颈部肌肉痉挛)时,插管将花费明显更长的时间。虽然预充氧提供了对于氧饱和度下降的缓冲,但对于长时间插管程序,有必要中断插管过程并将患者的氧饱和度提高至足够等级。对于困难的插管过程,插管过程的中断可能发生若干次,这是耗时的且使患者处于严重的健康风险。在大致进行三次插管尝试之后,医疗程序(例如插管方法)将被放弃。
在迫切需要对呼吸暂停、未插管的患者进行手动通气的情况下(例如由于患者插管不成功或已进入呼吸暂停的镇静患者),有必要快速移除高流量患者接口且接着将非侵入式通气面罩(例如面罩及袋子)应用于患者。插管可能难以从患者快速移除,例如头套与插管之间的连接器可能难以快速释放或操纵。未能移除患者接口可导致面罩的密封件覆盖患者接口或患者接口气体供应管,从而破坏面罩与患者面部之间的密封。气体可因此在通气期间从面罩泄漏,从而致使通气无效或低效。
在需要多个呼吸支持系统的程序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支持系统的组合可能造成过量压力输送(例如当插管在患者上就位且麻醉师希望通过插管顶部上面的面罩输送支持时)。此外,不同支持系统之间的切换可能是耗时或困难的。
对本公开的背景技术的以上论述用于便于对本公开的理解。然而,应了解,上述论述并非确认或承认论述的任何方面是如在本申请的优先权日期的公共常识的一部分。
发明内容
在转向本公开内容的描述之前,提供对将用于定义术语的各种部分的空间关系的一些术语的解释是有用的。贯穿本说明书的空间参考通常将基于装配至患者的面部且配置成用于将呼吸气体从流动源通过气体输送导管输送至患者的鼻孔或嘴巴的患者接口。在此环境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可参考患者定义一些术语,例如‘面向患者’及‘非面向患者’。例如‘向内’及‘向外’的术语可参考患者的面部来定义。一些术语可参考气体输送导管来定义,例如‘后方’及‘前方’。
患者接口气体取样技术
鉴于前述内容中所指出的问题,本申请人先前已开发出具有可塌缩导管的患者接口,如国际专利申请PCT/IB2019/051137(国际专利公开WO2019159063)中所描述。患者接口提供用于对患者进行预充氧且保持患者的呼吸暂停窗口的方式,例如在镇静期间或在使用全身麻醉下(无论是否需要插管)。可塌缩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该可塌缩部分配置成用于在例如将面罩置放至患者的面部上且面罩的一部分(例如面罩封套)覆盖在可塌缩部分上(且压在可塌缩部分上)时塌缩且暂时中断(高流量或低流量)呼吸气流。这允许临床医师在需要时在患者接口上面容易将非侵入式通气面罩应用于患者,且同时在通气面罩应用期间中断高流量患者接口气流。
在例如国际专利申请PCT/IB2019/051137(国际专利公开WO2019159063)中所描述的可塌缩患者接口的患者接口的使用期间,监测患者正在接收呼吸支持的患者处的气体是有益的。气体监测为临床医师提供有用的反馈,且例如在预充氧阶段期间判定患者是否已达到所需最终呼气O2含量以指示预充氧完成。患者气体监测也可包括CO2和/或挥发物的监测。这种气体监测也可适用于在例如在如上文所述使用麻醉剂的医疗程序期间在患者具有减弱的呼吸功能或减弱的呼吸功能的风险时判定患者病况或患者病况的改变。患者病况的这种改变可包括自发呼吸的患者变得呼吸暂停或经历阻塞的(不开放的)呼吸道,从而需要中断高流量呼吸支持,如上文所论述。
本申请人先前已开发出一种气体取样装置,如国际专利申请PCT/NZ2017/050134(国际专利公开WO2018070885)中所描述。所述装置包括可移动入口,该可移动入口可定位在患者的鼻子或嘴巴附近以对患者气体进行取样。导管可将该取样装置连接至提供所取样气体的监测的呼吸气体监测器(例如二氧化碳图装置)。该取样装置已经设计为可附接至标准鼻插管,但没有设置成与国际专利申请PCT/IB2019/051137(国际专利公开WO2019159063)中所公开类型的可塌缩患者接口一起操作。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具有可塌缩部分且也可便于患者气体取样的新的或替代的患者接口。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患者接口,其包括:
气体输送接口,其配置成用于将一设备气流输送至患者,该气体输送接口包括:
输送出口,其用于将该设备气流输送至患者;及
气体输送侧构件,其从该输送出口的第一侧延伸且包括与该输送出口流体连通的设备气体流动路径,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一可塌缩部分,该可塌缩部分可在施加一塌缩力时从正常打开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在该塌缩构型中,该设备气体流动路径减小或封闭,以便减少或停止通过该设备气体流动路径的设备气流,且患者接口进一步包括:
气体取样接口,其包括:
取样入口,其配置成用于在患者处接收患者气流;
取样出口,其配置成用于将患者气流输送离开患者;以及
取样导管,其与取样入口及取样出口流体连通,该取样导管配置成用于在该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时保持打开以保持所述取样入口与所述取样出口之间的流体连通。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的患者接口可有利地在同时操作可塌缩的气体输送接口的同时便于对患者气体的取样。特别地,取样导管能够在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期间气体输送接口的设备气体减少或停止的同时继续取样。取样导管可配置成用于将患者气体输送至气体传感器或气体监测装置。取样导管可配置成用于将患者气体输送至位于患者气流内的传感器或监测装置。传感器可位于取样导管内。取样导管可配置成用于将患者气体输送至呼吸气体监测器,该呼吸气体监测器经由取样出口与取样导管流体连通。
从而,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的患者接口在经由气体输送接口提供的呼吸支持(例如高流量呼吸支持)期间且也在通过气体输送接口的设备气流中断期间(例如在将患者面罩应用于患者的面部上期间)便于对患者气体的连续监测,以向临床医师提供反馈。
应了解,本文中对‘设备气流’的参考是指来自例如呼吸支持系统的设备的气流,该呼吸支持系统可包括流产生器或壁源、压缩空气源或任何其他适合的呼吸气体源。设备气流可因此包括呼吸气流。设备气流也可包括输送至患者的麻醉剂或氧气。
取样入口配置成用于在患者处接收患者气流,患者气流可包括来自患者的呼气气体和/或用于患者的吸入气体和/或来自设备气流的设备气体和/或大气气体,或其二者或多于二者的组合。可经由取样入口取样的大气气体可包括患者的呼气气体内所含的夹带大气气体和/或存在于患者面部的前方或患者的呼吸道内的尚未从患者呼出的大气气体。所取样的患者气体可包括已输送至患者且尚待吸入的设备气体。患者气体也可包括其他气体,例如输送至患者的麻醉剂。
应了解,大气气体、呼气气体、设备气体及麻醉气体可在取样入口处变得混合,且因此由取样入口接收的患者气体可通常包括这些或其他气体中的两种或多于两种的混合物。类似地,应了解,由取样入口接收的患者气流在一些情况下可包括这些类型气体中的仅一种。患者气流可随时间(例如,在患者呼气之间)变化,且因此由取样入口接收的患者气流的组成可随时间变化。
在患者处接收的患者气流可从患者的呼吸道接收。在患者处接收的患者气流可在患者的嘴巴和/或鼻子的前方被接收。在患者处接收的患者气流可在患者内部被接收。举例而言,可从患者的嘴巴和/或鼻子内部接收患者气流。
取样出口可配置成用于与呼吸气体监测器流体连通。举例而言,取样出口可经由管或其他导管连接至气体监测装置,该气体监测装置能够分析通过取样入口接收的患者气体。气体取样接口可因此配置成用于侧流二氧化碳图。在此情况下,取样出口可因此便于患者气流离开患者并朝向呼吸气体监测器输送。
在一实施例中,气体取样接口可包括在取样导管中或取样导管处和/或在取样出口中或取样出口处的气体传感器。举例而言,气体取样接口可配置成用于主流二氧化碳图。气体传感器可经由有线或无线数据通讯连接至适当接收器,该接收器能够将传感器数据显示给临床医师。在此情况下,取样出口在传感器下游时可将患者气流排放至环境,且通过这种方式,取样出口配置成用于将患者气流输送离开患者以便使所述流能够通过导管且经过传感器。
在另一替代实施例中,气体取样接口可包括被动取样构型且例如可配置成用于经由比色分析法对患者气体进行取样。在此情况下,取样导管可配置成用于将患者气体输送至比色试剂的测定或输送至用于指示患者气流中一或多种特定气体的存在或浓度的另一形式的比色计。在一些情况中,气体取样接口可包括在取样导管中或在取样出口处的比色分析装置。
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可塌缩部分可从正常打开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打开构型应被理解为意味着可塌缩部分能够以所需流动速率将设备气体输送至患者的构型。举例而言,打开构型可涉及气体输送构件的内腔充分打开和/或畅通无阻以允许所需设备气体流动速率输送至患者。可塌缩部分配置为处于‘正常’打开构型,这将被理解为意味着可塌缩部分将预设为打开构型或在打开构型中‘静止’。举例而言,在不存在推进可塌缩部分远离打开构型的外力的情况下,可塌缩部分可保持处于(且将返回至)打开构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塌缩部分可以是自塌缩的或处于‘正常’封闭构型。也即,当不存在流过可塌缩部分的设备气体或存在流过可塌缩部分的低设备气体流时,该可塌缩部分可部分地或完全地塌缩(塌缩构型),且当存在流过可塌缩部分的一定水平的设备气体时,该可塌缩部分扩展(打开构型)。然而,‘正常’打开的可塌缩部分(在不存在推进可塌缩部分远离打开构型的外力的情况下处于打开构型)可能是有益的,因为首先并不需要大量流和/或压力来打开可塌缩部分或保持可塌缩部分处于打开构型以将设备气体输送至患者。
可塌缩部分的正常打开构型可经由可塌缩部分的固有材料属性或经由可塌缩部分的几何形状或其他结构构型来实现。举例而言,可塌缩部分可由挠性弹性材料形成,该挠性弹性材料可通过外力折叠、扁平化或以其他方式暂时操纵但在停止或释放外力时朝向其初始状态、位置或构型推进。
可塌缩部分的“可塌缩构型”将被理解为意味着可塌缩部分经实体地操纵或影响以便减小通过可塌缩部分的设备气体的路径的构型。在移动至塌缩构型时,可塌缩部分会经历横截面改变。举例而言,横截面减小以便产生更受限制或卷绕的流动路径。塌缩构型可涉及例如内腔的内部通路的横截面变小以便堵塞、阻塞或以其他方式减少流动。
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可涉及可塌缩部分被折叠、弯曲、扭结、扁平化、压缩或扭转成塌缩构型。塌缩构型可涉及可塌缩部分的一个或多个侧部分朝向或对着彼此移动以便堵塞或阻塞设备气体流动路径。塌缩构型与打开构型相比可将设备气流减少至基本上为零或替代地可减少设备气流但其中一些残余流仍在塌缩构型中出现。
在本公开内容的一实施例中,可塌缩部分从正常打开构型弹性地变形至塌缩构型。举例而言,可塌缩部分的两个或多于两个侧部分可配置成用于在塌缩力的影响下朝向或对着彼此弹性地变形且在去除塌缩力时返回至彼此隔开的正常位置。朝向或对着彼此的移动可以是朝向彼此的相对移动。也即,所述侧部分中的一个可相对于患者接口(及患者)保持静态,且所述侧部分中的另一个可朝向或对着静态侧部分移动。在本公开内容的一替代实施例中,可塌缩部分包括配置成用于朝向或对着可塌缩部分的另一侧部分弹性变形的侧部分。
所述侧部分可邻近于彼此而定位或可彼此连接。举例而言,侧部分可在折线处连接且可朝向或对着彼此折叠。替代地,所述侧部分可彼此相对。举例而言,可塌缩部分的相对侧可朝向彼此移动。
可塌缩部分的弹性变形可包括弯曲或折叠可塌缩部分的一个或多个侧。可塌缩部分可包括具有非均匀厚度的壁。举例而言,可塌缩部分可包括薄壁部分,该薄壁部分便于可塌缩部分在薄壁部分处折叠或弯曲。可塌缩部分可包括单个薄壁部分。该薄壁部分可包括壁的相对较薄区段,该区段形成壁的铰链部分或塌缩部分,该铰链部分或塌缩部分在将塌缩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时引起在薄壁部分处发生折叠。薄壁部分的相对较薄区段允许特定地调适所述壁区段以在折点处折叠或弯曲,以便在打开构型与封闭构型之间转变。通过这种方式,可塌缩部分优先在折点处弯曲或折叠,以在打开构型与封闭构型之间移动。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实施例,可塌缩部分包括一对薄壁部分,该对薄壁部分配置成用于提供折线,可塌缩部分在所述折线处在施加塌缩力时折叠或弯曲。该对薄壁部分可位于可塌缩部分的相对侧上或可以其他方式相对地定位,例如彼此邻近地定位。
可塌缩部分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的一部分,其可包括导管。因此,可塌缩部分可自身包括导管、管或用于输送气体的其他结构。可塌缩部分可具有圆形横截面。可塌缩部分可具有细长横截面,例如椭圆形或卵形横截面或体育场形横截面。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实施例,可塌缩部分具有一细长横截面,该细长横截面包括在一对端部之间延伸的一对纵向侧,且其中薄壁部分位于所述端部处。在一特定实施例中,所述端部中的每一个包括单个薄壁部分。所述端部中的每一个可包括多于一个薄壁部分。
在细长横截面的端部处设置薄壁部分可有利地促使在所述端部处折叠或弯曲,从而导致所述纵向侧中的一个或两个朝向另一纵向侧移动。可向所述纵向侧中的一个(第一个)朝着另一纵向侧的方向施加可塌缩力,这在纵向侧中的第一个朝向或对着第二纵向侧移动时导致可塌缩部分扁平化。
申请人的先前国际专利公开WO2018/029638及WO2019159063中论述了可能的可塌缩部分构型的各种实施例。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气体取样接口可设置至气体输送侧构件或可与气体输送侧构件分离。在本公开内容的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从输送出口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延伸。举例而言,气体输送导管可与气体输送侧构件分离,且与气体输送侧构件相比可从输送出口的相对侧延伸和/或朝向患者面部的相对侧延伸。
取样导管可具有双重功能,因为它也可用作支撑患者接口的一部分的结构部件。举例而言,取样导管可与头带一起使用或作为头带的一部分,该头带与患者的头部连接以相对于患者的面部将患者接口紧固在适当的位置。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具有配置成用于联接至头带的端部且包括提供取样入口与取样出口之间的流体连通的内部通路,该取样导管还包括面向患者的壁及非面向患者的壁。
替代地,取样导管可能不有助于患者接口的紧固,输送出口可由除取样导管之外的部件支撑。举例而言,在一实施例中,患者接口进一步包括从输送出口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延伸的非输送侧构件,且非输送侧构件具有配置成用于联接至头带的头带端,该非输送侧构件还包括面向患者的壁及非面向患者的壁。
‘非输送’侧构件将被理解为意味着并不用于将设备气体输送至患者的侧构件。也即,非输送侧构件并不形成由气体输送侧构件提供的设备气体流动路径的一部分。
尽管非输送侧构件不与设备气流相关联,但非输送侧构件可与患者气流相关联。举例而言,取样导管可与非输送侧构件相关联。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设置于非输送侧构件上。
可通过各种构造将取样导管设置至非输送侧构件。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穿过非输送侧构件的一部分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穿过非输送侧构件的内部通路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在非输送侧构件的一个或多个壁中的一对间隔开的开口之间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间隔开的开口包括接近于输送出口的入口通口及接近于头带端的出口通口。
在一实施例中,入口通口和/或出口通口位于非输送侧构件的面向患者的壁中。
在一实施例中,入口通口和/或出口通口位于非输送侧构件的非面向患者的壁中。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位于入口通口处或邻近于入口通口,取样出口位于出口通口处或邻近于出口通口。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包括穿过入口通口及出口通口二者且穿过在入口通口与出口通口之间延伸的内部通路而延伸的管。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包括非输送构件的内部通路,且其中入口通口和/或出口通口配置成用于连接至相应的取样管(该取样管用于分别从入口通口及出口通口延伸至取样入口及取样出口)。
在一实施例中,入口通口和/或出口通口配置成用于经由鲁尔锁(luer lock)或螺纹连接或插塞配合或倒钩连接至取样管。
在一实施例中,非输送构件包括模制至取样入口的取样入口管,和/或模制至取样出口的取样出口管。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与非输送侧构件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可与非输送侧构件附接。在一实施例中,非输送侧构件包括配置成用于接收取样导管且允许取样导管与非输送侧构件之间的可移除附接的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该通道位于非输送侧构件的面向患者的壁中。在一实施例中,该通道位于非输送侧构件的非面向患者的壁中。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接近于输送出口,取样出口接近于非输送侧构件的头带端。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与取样出口分离一定距离,该距离大于用于置放在患者面部上且承载在非输送侧构件的一部分上面的面罩密封件的区段的宽度。
在一实施例中,非输送侧构件配置成用于在将面罩密封件承载于非输送构件上面时抵抗变形。
在一实施例中,非输送侧构件配置成用于在将面罩密封件承载于非输送侧构件上面时变形,且其中取样导管在非输送侧构件的变形期间保持打开。
在一实施例中,与非面向患者的壁相比,面向患者的壁具有更明显的曲线。
在一实施例中,非输送侧构件具有沿至少一个轴线不对称的细长横截面。
在一实施例中,该横截面在与面向患者的壁基本上平行的轴线上是不对称的。
在一实施例中,面向患者的壁具有与非面向患者的壁不同的曲率构型。
在一实施例中,非输送侧构件具有不对称的透镜横截面。
在一实施例中,非输送侧构件横截面包括一对相对的间隔开的边缘,且其中面向患者的壁及非面向患者的壁在所述一对边缘之间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面向患者的壁具有在所述一对相对边缘之间延伸的基本上凸面的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非面向患者的壁具有在所述一对相对边缘之间延伸的基本上平面的结构。
举例而言,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延伸穿过非输送侧构件的一部分。取样导管可延伸穿过非输送侧构件的内部通路。如上文所提及,非输送侧构件可不与设备气流相关联,且因此非输送侧构件的内部通路可并不设置成用于输送设备气体。
取样导管可具有任何合适的直径或轮廓。举例而言,在非输送侧构件的内部或外部的任何合适的直径或轮廓。取样导管可具有均匀横截面。取样导管可具有变化的横截面。变化的横截面可沿着取样导管的长度而增加或减小。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可在非输送侧构件的一个或多个壁中的一对间隔开的开口之间延伸。间隔开的开口可包括接近于输送出口的入口通口及接近于非输送侧构件的头带端的出口通口。入口通口及出口通口可设置于非输送侧构件的共同壁、侧或侧部分中,或可替代地设置于非输送侧构件的不同壁、侧或侧部分上。入口通口和/或出口通口可位于非输送侧构件的面向患者的壁中。入口通口和/或出口通口可位于非输送侧构件的非面向患者的壁中。
取样入口可足够接近于患者的呼吸道而定位,以便接收可包括呼气气体的患者空气流。取样出口可经定位以便便于与呼吸气体监测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位于入口通口处或邻近于入口通口,取样出口位于出口通口处或邻近于出口通口。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由入口通口组成和/或取样出口由出口通口组成。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包括延伸穿过入口通口及出口通口二者且穿过在入口通口与出口通口之间延伸的内部通路的管。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包括非输送构件的内部通路,且其中入口通口和/或出口通口配置成用于连接至相应的取样管(该取样管配置成用于分别从入口通口及出口通口延伸至取样入口及取样出口)。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可位于入口通口处(或由入口通口组成),在此状况下,可仅存在将取样出口连接至出口通口的出口管。
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取样出口可位于出口通口处(或由出口通口组成),在此状况下,可仅存在将取样出口连接至出口通口的入口管。
在一实施例中,入口通口和/或出口通口配置成用于经由鲁尔锁或螺纹连接或插塞配合或倒钩连接至取样管。入口通口可利用与出口通口不同类型的连接。这可通过防止部件或管不正确地连接至错误通口来有利地改进可用性。
在一实施例中,非输送构件包括模制至取样入口的取样入口管,和/或模制至取样出口的取样出口管。取样入口管可与取样入口及/或入口通口一体成型。取样出口管可与取样出口和/或取样出口一体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与非输送侧构件一体成型。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可与非输送侧构件附接。取样导管可以可移除地与非输送侧构件附接或连接。非输送侧构件可配置成用于与取样导管可移除地连接。举例而言,非输送侧构件可包括配置成用于接收取样导管且允许取样导管与非输送侧构件之间的可移除附接的通道。该通道可位于非输送侧构件的外表面中。该通道可具有与取样导管的结构对应的结构。举例而言,该通道可具有与取样导管的直径大致相当的宽度或直径,以便贴合地接收取样导管且将取样导管保持在通道中。该通道可具有半圆形横截面。取样导管可与通道摩擦地保持。通道的几何形状可配置成用于将取样导管保持在通道中。举例而言,通道可具有稍微小于取样导管直径的宽度或直径,从而在取样导管装配于通道中且通过将通道弹性‘挤压’至取样导管上而保持于通道中时所述通道弹性地扩展。取样导管可由比非输送构件的一部分更刚性的材料形成,其中形成通道以便在取样导管被装配至大小稍微小于取样导管的通道中时避免取样导管变形。
在一实施例中,通道位于非输送侧构件的面向患者的壁中。在一替代实施例中,通道位于非输送侧构件的非面向患者的壁中。通道有利地允许取样导管方便地附接及拆卸,且因此取样导管可在需要时装配至非输送侧构件,且在不需要时被移除,和/或便于某些部件的维护、清洁或替换。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接近于输送出口,取样出口接近于非输送侧构件的头带端。取样入口与取样出口之间的间距当然可变化。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与取样出口分离一定距离,该距离大于用于置放在患者面部上且承载在非输送侧构件的一部分上面的面罩密封件的区段的宽度。这可有利地允许患者面罩定位于输送出口及取样入口上面且允许取样出口位于患者面罩外部。面罩定位至非输送侧构件上因此可能不会干扰取样出口及其与呼吸气体监测器的流体连接。
如上所述,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的取样导管配置成用于在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时保持打开。面罩密封件承载于非输送构件上面会将力施加至非输送侧构件,该力可传输至取样导管或直接施加至取样导管。因此,取样导管可配置成用于在面罩力的施加或影响下保持打开。取样导管因此可允许进行连续的患者气体取样。
在一实施例中,非输送侧构件自身可配置成用于在将面罩密封件承载于非输送侧构件上面时抵抗变形。替代地,非输送侧构件可配置成用于在将面罩密封件承载于非输送侧构件上面时变形,且其中取样导管在非输送侧构件变形期间保持打开。非输送侧构件的变形可涉及非输送侧构件的扁平化。这可以有利地帮助在面罩与患者的面部之间和/或面罩与非输送侧构件之间形成密封。举例而言,非输送侧构件可配置成用于移动至扁平构型,面罩可围绕该扁平构型弹性地变形以与患者的面部形成密封。患者接口可配置成用于在面罩置放于患者接口上时减少或避免泄漏,这会导致呼吸支持和/或正被取样的患者气流的不合需要的扩张。
非输送侧构件可以是中空的(例如管状)或可以是非中空的。非输送侧构件可包括导管或管。非输送侧构件可具有圆形横截面或可具有非圆形横截面。非输送侧构件可具有细长横截面,例如椭圆形或卵形横截面或体育场形横截面。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实施例,非输送侧构件具有细长横截面,该细长横截面包括在一对端部之间延伸的一对纵向侧。所述端部可以是圆化的,例如半圆形。替代地,所述端部可包括边缘(例如,成角度的边缘)且纵向侧在所述边缘处彼此会合。
非输送侧构件可具有对称横截面。举例而言,圆形、椭圆形或体育场形横截面,其围绕长度轴线和/或宽度轴线而对称。
替代地,在一实施例中,非输送侧构件具有在至少一个轴线上不对称的细长横截面。在一实施例中,细长横截面可包括长度轴线及宽度轴线,且该横截面围绕长度轴线是不对称的。该横截面可包括在一对端部边缘之间延伸的一对纵向侧,且其中所述纵向侧是不对称的。举例而言,所述侧部分中的一个可包括配置成用于接收取样导管的通道。所述纵向侧中的一个可具有与另一侧不同的曲线构型。在一实施例中,面向患者的壁具有与非面向患者的壁不同的曲率构型。在一实施例中,非输送侧构件的面向患者的壁具有与非面向患者的壁相比更明显的曲线。在一实施例中,该横截面在与面向患者的壁基本上平行的轴线上是不对称的。
非输送侧构件横截面可具有不对称透镜形状或气动翼形状。举例而言,该横截面可包括具有不同曲率水平且在相对端部边缘处会合的两个纵向侧。所述纵向侧中的每一个可具有凸面构型(也即,向外凸出)。所述两个纵向弯曲侧可包括面向患者的侧及非面向患者的侧。在一实施例中,非面向患者的侧具有低曲率水平且可以是基本上扁平的,且面向患者的侧具有较高曲率水平。
在一实施例中,非输送侧构件横截面包括一对相对的间隔开的边缘,且其中面向患者的壁及非面向患者的壁在所述一对边缘之间延伸。在一实施例中,面向患者的壁具有在所述一对相对边缘之间延伸的基本上凸面的结构。在一实施例中,非面向患者的壁具有在所述一对相对边缘之间延伸的基本上扁平或平面的结构。
非输送侧构件可配置成用于部分地凹陷或凹入至患者的面部中,以便便于在患者面罩与患者的面部之间形成未破坏的密封。非输送侧构件可稍微凹入至患者的皮肤中,使得非面向患者的壁与患者的皮肤大致地齐平或对准。非面向患者的壁从而可与患者的皮肤形成基本上连续的表面,且在该基本上连续表面上,面罩可形成基本上未破坏的密封。
以上论述含有设置至非输送侧构件的气体取样接口的各种实施例及实例。然而,如较早论述中所提及,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的患者接口也可设置成有设置至气体输送侧构件的气体取样接口。该气体取样接口因此可以位于气体取样接口处、之上、之内或以其他方式与气体取样接口物理地相关联。
在一实施例中,气体取样接口设置至气体输送侧构件,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在一端处用于接收设备气流的输送入口且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面向患者的壁及非面向患者的壁。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接近于输送出口,取样出口接近于输送入口。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包括用于患者气流的取样内腔,且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用于设备气流的气体输送内腔。在一实施例中,患者接口包括单个取样导管。根据一实施例,从取样入口传递至取样出口的所有患者气流经由所述单个取样导管而传递。取样内腔与气体输送内腔之间的物理关联可以多种方式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与气体输送侧构件整合。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延伸穿过气体输送内腔。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的一部分在气体输送内腔内自由地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延伸穿过可塌缩部分,且取样导管的横截面配置成用于使设备气流的阻塞最小化且使对可塌缩部分至塌缩构型的移动的干扰最小化。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的横截面的几何形状配置成用于在可塌缩部分处于塌缩构型时便于气体输送内腔的堵塞。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的横截面具有弯曲外表面,该弯曲外表面配置成用于使可塌缩部分的壁围绕该弯曲外表面弯曲或折叠。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的横截面积小于气体输送内腔的横截面积。
在一实施例中,气体输送侧构件延伸穿过取样内腔。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包括包围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导管。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包括接近于输送出口的在套管端部处的漏斗部分,该漏斗部分配置成用于从鼻子和/或嘴巴接收患者气流。
在一实施例中,漏斗部分配置成用于接收设备气流的一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气体输送内腔及取样内腔是基本上同心的。
在一实施例中,气体输送内腔及取样内腔是基本上同轴的。
在一实施例中,气体输送内腔及取样内腔具有平行纵向轴线。
在一实施例中,气体输送内腔及取样内腔一体成型于气体输送侧构件内且彼此间隔开。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内腔形成于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包围气体输送内腔的壁内。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与气体输送侧构件整合。取样导管可与气体输送侧构件一体成型。取样内腔及气体输送内腔因此也可一体成型。举例而言,取样内腔及气体输送内腔可在输送侧构件的制造期间同时被模制。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包括具有细长横截面形状的取样内腔。取样内腔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延伸穿过气体输送内腔。取样内腔(取样导管的内部)因此也可位于气体输送内腔内。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的一部分在气体输送内腔内自由地移动。举例而言,取样导管可通过气体输送内腔而被供送,以便由气体输送内腔松散地容纳且能够在其中移动。替代地,取样导管可延伸穿过气体输送内腔,但固定于其中的特定位置中。举例而言,通过将取样导管的外表面连接至气体输送内腔的周边表面的一个或多个肋状物或腹板。取样导管可相对于气体输送内腔固定在某些部分处,但允许其他部分在该气体输送内腔内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延伸穿过可塌缩部分,且取样导管的横截面配置成用于使设备气流的阻塞最小化且使对可塌缩部分至塌缩构型的移动的干扰最小化。取样导管可具有当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时便于通过可塌缩部分的设备气流减小的构型。取样导管的横截面的几何形状可配置成用于在可塌缩部分处于塌缩构型时便于气体输送内腔的堵塞。举例而言,取样导管的横截面可具有弯曲外表面,该弯曲外表面配置成用于使可塌缩部分的壁部分围绕该弯曲外表面弯曲或折叠。
取样导管可配置成用于便于围绕该取样导管形成密封件,该密封件限制设备气体穿过可塌缩部分的流动。举例而言,取样导管的外表面与可塌缩部分的内表面之间的密封件。取样导管可具有基本上弯曲的横截面,例如圆形横截面。取样导管可具有无成角度的边缘的横截面。取样导管可因此配置成用于最小化或避免对可塌缩部分的塌缩构型的干扰。也即,当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时,最小化或避免对设备气流的停止的减少的干扰。
取样导管可配置成在可塌缩部分处于打开构型时不阻塞穿过可塌缩部分的气流。举例而言,取样导管的外表面可具有基本上平滑的构型(例如弯曲构型)以免造成设备气流中的抗流器点、阻挡或其他阻塞。
取样导管在其尺寸方面可配置成用于使对通过气体输送内腔的设备气流的干扰最小化。取样导管可具有小于气体输送内腔的横截面积的横截面积。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具有小于可塌缩部分的宽度的宽度。气体输送内腔所需的流量通常可高于取样内腔所需的流量,且因此气体输送内腔可具有大于取样内腔的横截面积的横截面积。举例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穿过取样导管的患者气体的40mL/min至500mL/min的取样流动速率。取样内腔因此可在其横截面方面配置成便于大致40mL/min至500mL/min的流量。气体输送内腔可配置成用于显著更大的流动速率。在一特定实施例中,在正常打开构型中,气体输送接口配置成用于允许以约20L/min至约90L/min的设备气体流动速率穿过设备气体流动路径。在另一特定实施例中,在正常打开构型中,气体输送接口配置成用于允许以约5L/min至70L/min的设备气体流动速率穿过设备气体流动路径。
在一特定实施例中,在塌缩构型中,患者接口配置成用于允许穿过设备气体流动路径的设备气体流动速率比穿过气体取样接口的患者气体流动速率大至少20倍。举例而言,穿过气体取样接口的流动速率可小于约500ml/min,且穿过气体输送接口的流动速率在处于封闭构型时可小于约10L/min。在一特定实施例中,在塌缩构型中,气体输送接口配置成用于允许小于约10L/min的设备气体流动速率穿过设备气体流动路径,且气体取样接口配置成用于允许小于约500mL/min(任择地约40mL/min至约500mL/min)的患者气体流动速率。
在一替代实施例中,气体输送侧构件延伸穿过取样内腔。举例而言,气体输送内腔可设置于延伸穿过取样导管的气体输送导管中。在此情况下,取样导管自身可提供气体输送侧构件。替代地,取样导管(具有延伸穿过其中的气体输送导管)可附接至或延伸穿过气体输送侧构件。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包括包围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套管。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由接近于输送出口的套管端部处的漏斗部分提供,该漏斗部分配置成用于从鼻子和/或嘴巴接收患者气流。漏斗部分可包括包含取样入口的开口。漏斗部分可包括套管的张开式或扩大部分。漏斗可具有各种构型,例如截头圆锥形或细长截头圆锥形或椭圆形截头圆锥形的构型。在一实施例中,漏斗部分配置成用于接收设备气流的一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气体输送内腔及取样内腔是基本上同心的。举例而言,气体输送内腔及取样内腔中的一个延伸穿过气体输送内腔及取样内腔中的另一个,从而使得每一个共享共同中心轴线且(在横截面中)每一个具有共同中心点。气体输送内腔及取样内腔可以是基本上同轴的。
在一实施例中,气体输送内腔及取样内腔具有平行的纵向轴线。可以以多种方式提供这种构型。在第一实例中,气体输送内腔及取样内腔中的一个可延伸穿过气体输送内腔或取样内腔中的另一个。在第二实例中,气体输送内腔及取样内腔可彼此并排(及在彼此外部)延伸。在第三实例中,气体输送内腔及取样内腔二者皆在气体输送侧构件内部形成,且也具有平行的纵向轴线。
在一实施例中,气体输送内腔及取样内腔一体成型于气体输送侧构件内且彼此间隔开。举例而言,通过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内部部分间隔开。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内腔形成于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包围气体输送内腔的壁内。在一实施例中,气体输送内腔形成于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包围取样内腔的壁内。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壁内的壁形成的内腔(其可以是取样内腔或气体输送内腔)可定位至壁包围的内腔的一侧。或者,壁形成的内腔可部分或完全地包围所述壁包围的内腔。
以上实施例中的一些涉及各自容纳于气体输送构件的外表面内的取样内腔及气体输送内腔。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在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外表面旁边延伸。举例而言,气体输送内腔可设置于气体输送侧构件内部且取样导管位于气体输送侧构件外部。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与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外表面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与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外表面一体地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经由连接腹板与外表面一体地连接,且取样导管通过连接腹板的宽度与气体输送侧构件间隔开。
在一实施例中,可塌缩部分具有细长横截面,其包括在一对端部之间延伸的一对纵向侧,其中连接腹板在取样导管与可塌缩部分的端部中的一个之间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患者接口进一步包括配件,该配件位于可塌缩部分处或附近且配置成便于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刚性构件,该刚性构件沿着气体输送侧构件的面向患者的壁延伸且配置成用于向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负载提供反作用力。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沿着气体输送侧构件的非面向患者的壁延伸且用于回应于施加至配件的负载而朝向患者移动的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用于将取样导管的一部分连接至配件的导管连接器。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延伸穿过配件。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一对间隔开的开口,所述一对间隔开的开口包括用于接近输送出口而定位的患者气体入口通口及用于接近输送入口而定位的患者气体出口通口,取样导管在内部在患者气体入口与出口之间延伸穿过配件。
在一实施例中,患者接口包括可与输送入口连接的刚性气体路径连接器,且患者接口进一步包括用于将取样导管的一部分可移除地连接至气体路径连接器的导管连接器。
在一实施例中,导管连接器包括:第一附接构造,其包括配置成用于可移除地附接至气体路径连接器的一对弹性臂;及第二附接构造,其配置成用于可移除地附接至取样导管。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附接构造包括一对卡钩,所述一对卡钩限定了对应于取样导管的外径的一对凹槽且配置成用于接收及保持取样导管。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连接至配件的导管连接器及与气体路径连接器连接的导管连接器。
在一实施例中,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配置成用于接收取样导管且允许取样导管与气体输送侧构件之间进行可移除附接的通道。
在一实施例中,通道位于气体输送侧构件的面向患者的壁中。
在一实施例中,通道位于气体输送侧构件的非面向患者的壁中。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包括取样内腔,且取样导管配置成用于回应于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塌缩力而保持取样内腔的形状。
取样导管可与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外表面一体地连接。举例而言,取样导管可经由连接腹板与外表面一体地连接,且取样导管通过连接腹板的宽度与气体输送侧构件间隔开。在一实施例中,可塌缩部分具有细长横截面,其包括在一对端部之间延伸的一对纵向侧,其中连接腹板在取样导管与可塌缩部分的端部中的一个之间延伸。
取样导管与气体输送侧构件之间的上文所提及的间距可有利地便于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同时不影响取样导管。举例而言,取样导管可与气体输送侧构件隔开,从而在应用患者面罩期间可塌缩部分的扁平化或压缩并不对穿过取样导管的患者气流产生影响、变形、塌缩或以其他方式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患者接口进一步包括配件,该配件位于可塌缩部分处或附近且配置成便于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申请人于2022年4月4日申请之美国临时申请63/362,486中描述了合适配件的各种实例。应了解,美国临时申请63/362,486中所描述的配件可与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患者接口一起使用。举例而言,US 63/362,486中所公开的配件可与包括气体取样导管的气体取样接口结合使用。取样导管可与根据63/362,486的配件整合。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刚性构件,该刚性构件沿着气体输送侧构件的面向患者的壁延伸且配置成用于向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负载提供反作用力。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沿着气体输送侧构件的非面向患者的壁延伸且用于回应于施加至配件的负载而朝向患者移动的部分。配件可操作以便增强、集中、放大或补充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塌缩力。
取样导管可位于配件外部但可与配件相关联。举例而言,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用于将取样导管的一部分连接至配件的导管连接器。替代地,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延伸穿过配件。取样导管可包括延伸穿过一体成型于配件中的通路的管。替代地,取样导管可由一体成型于配件中的通路提供。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一对间隔开的开口,所述一对间隔开的开口包括配置成用于接近输送出口而定位的患者气体入口通口及配置成用于接近输送入口而定位的患者气体出口通口,取样导管在内部在患者气体入口与出口之间延伸穿过配件。
在一实施例中,患者接口进一步包括可与输送入口连接的刚性气体路径连接器,且患者接口进一步包括用于将取样导管的一部分可移除地连接至气体路径连接器的导管连接器。气体路径连接器可配置成用于将气体输送侧构件连接至流量供应导管,例如连接至供应设备气流的设备的导管。气体路径连接器可包括用于将气体路径连接器连接至头带的连接构造。
在一实施例中,与气体路径连接器连接的导管连接器包括:第一附接构造,其包括配置成用于可移除地附接至气体路径连接器的一对弹性臂;及第二附接构造,其配置成用于可移除地附接至取样导管。在一特定实施例中,第二附接构造包括一对卡钩,所述一对卡钩限定了对应于取样导管的外径的一对凹槽且配置成用于接收及保持取样导管。
配件的上述导管连接器可与与气体路径连接器连接的上文所提及的导管连接器配合。举例而言,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连接至配件的导管连接器及连接至气体路径连接器的导管连接器。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的取样导管配置成用于在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时保持打开以保持取样入口与取样出口之间的流体连通。这可以以多种方式实现,所述方式中的一些在前述内容中提及。举例而言,取样导管连接至气体输送构件但通过连接腹板与其隔开,使得取样导管不接触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塌缩力或不受该塌缩力影响。可以设想将取样导管保持处于打开状态的各种其他构造。
举例而言,在一替代构造中,取样导管可相对于可塌缩部分定位,从而使得取样导管接收或曝露于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塌缩力或受该塌缩力影响。这可以直接地发生(例如,面罩直接接触取样导管并且压至取样导管上)或者可间接地发生(例如,面罩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且经由可塌缩部分传输至取样导管上)。在这些或其他情境中的任一个中,取样导管可配置成用于响应于直接或间接施加塌缩力至取样导管而保持打开。
举例而言,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包括取样内腔,且取样导管配置成用于回应于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塌缩力而保持取样内腔的形状。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配置成比可塌缩部分更硬,以在施加塌缩力时保持取样内腔的形状。在一特定实施例中,取样导管由具有足够材料硬度的材料形成,以保持取样内腔的形状。在一实施例中,气体取样接口由与可塌缩部分不同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由与可塌缩部分不同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由具有比可塌缩部分的材料更大的材料硬度的材料形成。在一实施例中,气体取样接口包括硅树脂。在一实施例中,可塌缩部分包括热塑性弹性体。在一实施例中,气体取样接口包括硅树脂,且可塌缩部分包括热塑性弹性体。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经由几何特征部而设置为比可塌缩部分更硬。举例而言,取样导管可具有比可塌缩部分更厚的壁。取样导管可包括具有均匀(也即,一致)厚度的壁,而可塌缩部分可包括薄壁部分,所述薄壁部分配置成便于弯曲或折叠,从而便于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取样导管可包括内部加强结构,例如帮助抵抗取样导管封闭的支柱或横梁。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患者接口,其包括:
气体输送接口,其配置成用于将一设备气流输送至患者,该气体输送接口包括:
输送出口,其用于将该设备气流输送至患者;及
气体输送侧构件,其从该输送出口的一侧延伸且包括与该输送出口流体连通的设备气体流动路径,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一可塌缩部分,该可塌缩部分可在施加一塌缩力时从正常打开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在该塌缩构型中,该设备气体流动路径减少或封闭,从而减少或停止穿过该设备气体流动路径的所述设备气流,且患者接口进一步包括:
气体取样接口,其包括:
取样入口,其配置成用于在患者处接收患者气流;
取样出口,其配置成用于将患者气流输送离开患者;以及
取样导管,其与所述取样入口及所述取样出口流体连通,该气体取样接口设置至该气体输送侧构件。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面,该气体取样接口因此设置至该气体输送侧构件。上文关于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所论述的本公开内容的各种实施例及特征应被理解为也适用于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面,上文所论述的与气体输送接口(设置至非输送侧构件)相关的实施例除外。
与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相比,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面的取样导管不必配置成用于在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时保持打开。然而,应了解,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面的取样导管可设置成以与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相同的方式保持打开。
上文关于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所论述的本公开内容的各种实施例及特征因此也可适用和/或实施至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面,所述实施例及特征涉及在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时保持打开的取样导管。
然而,在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面的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可配置成用于可选择性地减少或停止患者气流。这在以下应用中可能是所希望的:其中第二呼吸支持系统(例如应用于患者面部的面罩)也具有气体取样功能且其中可塌缩导管上的气体取样接口可在第二呼吸支持件的使用期间引入泄漏。因此,在一些情形下,需要停止穿过气体取样接口的患者气流,以便不破坏次级呼吸支持系统。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第二方面的一实施例,取样导管可从正常打开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在该塌缩构型中,减少或停止穿过取样导管的患者气流。取样导管可具有类似于可塌缩部分的构造的构造,该构造在前述内容中论述且回应于塌缩力而便于取样导管的封闭、堵塞或限制。举例而言,由患者面罩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塌缩力。取样导管可配置成用于使得在处于塌缩构型时不出现患者气流。替代地,取样导管可配置成用于使得当处于塌缩构型时仍出现一些穿过取样导管的残余患者气流。举例而言,一个或多个残余开口、通道或通路可在取样导管移动至塌缩构型时将取样内腔保持在取样导管内部,且一些残余患者气流仍可流经这些残余开口、通道或通路。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包括一个或多个侧部分,所述侧部分配置成用于在施加塌缩力时朝向或对着彼此移动,以减少或停止穿过取样导管的患者气流。取样导管可包括配置成便于所述侧部分朝向或对着彼此移动的材料或几何形状。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从打开构型移动至封闭构型包括:取样导管的一个或多个侧的弯曲或折叠。取样导管可包括用于提供折线的一个或多个薄壁部分,取样导管在施加塌缩力时在所述折线处折叠或弯曲。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可从正常打开构型弹性地变形至塌缩构型。
前述论述涉及本公开内容的与本公开内容的第一方面及第二方面中的一个或二者相关的可能实施例及特征。本公开内容的各种其他可能实施例和/或特征可适用于本公开内容的两个方面,且下文论述其中一些实施例和/或特征。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邻近于输送出口或在输送出口内定位。取样入口可包括配置成用于在患者的嘴巴前方定位的嘴部勺。嘴部勺可包括用于捕获从患者的嘴巴和/或鼻孔呼出的患者气体的开口。嘴部勺可因此形成取样接口的一部分。在一实施例中,嘴部勺配置成用于可移除地附接至取样导管。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可由嘴部勺提供。举例而言,嘴部勺可配置成用于可移除地附接至取样入口,于是将嘴部勺选择性地附接至取样入口,取样入口因而由嘴部勺提供或在嘴部勺处提供。在一实施例中,嘴部勺可以不可移除地附接至取样导管,且其中取样入口由嘴部勺提供。
输送出口可包括用于定位在患者鼻孔中的一个或二者中的一个或多个鼻部输送叉。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包括鼻部入口及嘴部入口。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由配置成用于插入至患者鼻孔中的取样鼻叉提供。取样入口可由一对鼻叉提供。取样导管可延伸超出鼻部输送叉的远端,从而使得取样鼻叉配置成比鼻部输送叉更深地定位于患者的鼻孔中。
取样鼻叉相对于鼻部输送叉的定位可变化。在一实施例中,取样鼻叉延伸穿过鼻部输送叉。取样鼻叉可在鼻部输送叉中基本上居中地定位。举例而言,取样鼻叉及鼻部输送叉可以是同心的。替代地,取样鼻叉可位于鼻部输送叉的外部且在鼻部输送叉旁边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具有挠性弹性支撑结构,该挠性弹性支撑结构允许将取样导管操纵成所需形状和/或允许取样入口位于所需位置处。该支撑结构可包括位于取样导管内或与取样导管的壁相关联的导线。该导线可由钢形成,且可以是挠性的,以便允许将导线选择性地定位成所需形状或位置。
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取样导管不具有上文所提及的挠性弹性支撑结构。举例而言,取样导管可设置得不具有位于取样导管内的导线。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设置有单一内腔,该单一内腔是用于患者气流的取样内腔。根据此实施例,取样导管不包括支撑线,且因此不包括用于支撑线的任何额外内腔。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具有均质材料组分。举例而言,根据先前提及的替代实施例,取样导管可仅由硅树脂或硅树脂型材料形成,而不是由具有由金属或非硅树脂材料形成的嵌入式支撑线的硅树脂材料形成。提供具有作为取样内腔的单一内腔的取样接口(也即,没有容纳于导线内腔中的挠性弹性支撑线)可有利地节省材料且降低制造复杂性。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具有用于密封在患者面罩的面罩封套上的外表面。取样导管可包括用于密封在面罩封套上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所述非面向患者的表面与面罩封套相比可具备更硬的构造,从而使得面罩封套围绕非面向患者的表面弹性地变形,以便在面罩封套与取样导管之间形成密封。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入口接近于输送出口定位,以便位于在将面罩应用于患者期间在患者面罩与患者面部之间形成的空腔内,且其中取样出口在将面罩施用于患者期间与输送出口间隔开以便在空腔外部。通过这种方式,应用于患者面部的患者面罩将覆盖取样入口,但不覆盖与呼吸气体监测器流体连通(或可用于与呼吸气体监测器流体连通)的取样出口。
从以上论述应了解,本公开内容提供患者接口,其配置成用于在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时允许患者气体的取样及监测。举例而言,当患者面罩置放在患者接口上面时。因此患者接口允许切换呼吸系统(例如从高流量鼻插管切换至面罩)。从以上论述也应了解,患者接口可配置成不会破坏置放于患者面部上的面罩密封件(或使得对置放于患者面部上的面罩密封件的破坏最小化)。
患者接口及其配件
本公开内容还涉及患者接口及其配件。
如前文中所论述,可塌缩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该可塌缩部分配置成用于在例如将面罩置放至患者的面部上且面罩的一部分(例如面罩封套)覆盖在可塌缩部分上(且压在可塌缩部分上)时塌缩且限制呼吸气流。这允许临床医师在需要时在患者接口上容易地将非侵入式通气面罩应用于患者,并且限制穿过塌缩导管的气流。
当临床医师希望使用袋子及面罩向患者提供手动通气时,临床医师可能需要将大量压力施加于可塌缩部分上以造成充分塌缩。不充分塌缩会导致残余气流穿过可塌缩部分。
可提供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这种方面的配件,以便减少残余流和/或以其他方式改进实现充分塌缩的一致性或简易性。
配件可以多种不同方式设置,以有助于便于或促使可塌缩部分的改进的塌缩。举例而言,配件可配置成相对于可塌缩部分位于特定位置中以便促使充分的塌缩。替代地或另外,配件可包括几何特征部,所述几何特征部在可塌缩部分上提供局部集中的力,以放大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压力。在另一实例中,配件可配置成用于放大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力。下文将论述这些及其他概念的各种实施例。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患者接口的配件,其用于经由气体输送导管将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该气体输送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该配件包括:附接构造,其配置成用于将配件附接至患者接口;及接触部分,其配置成用于在将塌缩力施加至接触部分和/或可塌缩部分时便于可塌缩部分在与所述附接构造成固定关系的塌缩位置处的塌缩。
该配件可有利地通过促使或以其他方式便于可塌缩部分在与附接构造成固定关系的预定塌缩位置处的塌缩来改进塌缩一致性。此构造可通过变更配件的位置及附接构造而为用户提供对塌缩位置的控制。
配件可包括可定位在可塌缩部分后方(也即,患者面部与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侧之间)的平台、杆或板,以提供刚性表面,当将塌缩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时,可塌缩部分抵靠该刚性表面而压缩。举例而言,配件可提供用于支撑可塌缩部分的背板,且提供了坚固表面,当袋罩应用于患者面部时,可塌缩部分抵靠该坚固表面挤压且压缩。
配件的接触部分可提供一表面,可塌缩部分压在该表面上,从而使得可塌缩部分夹在或夹于面罩封套与配件之间。接触部分可配置成用于接合可塌缩部分,以便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举例而言,接触部分可配置成用于接触可塌缩部分。接触部分可配置成用于将力输送至可塌缩部分,以便引起或有助于使可塌缩部分塌缩。
接触部分可在可塌缩部分处接触患者接口。替代地,接触部分可在除可塌缩部分之外的位置处接触患者接口,例如在可塌缩部分上游或下游的气体输送导管上的位置处接触患者接口。在此情况下,接触部分仍可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举例而言,接触部分可接触邻近于可塌缩部分的气体输送导管的一部分,且可提供铰链或枢轴点,气体输送导管可围绕该铰链或枢轴点折叠或扭结,以促使或引起可塌缩部分的塌缩。接触部分可接触并支撑邻近于可塌缩部分的气体输送导管的一个或多个部分,且因此可以塌缩部分的至少一区段未受配件支撑。可塌缩部分的未受支撑的区段可横跨在可塌缩部分的被支撑区段或气体输送导管的被支撑区段之间。配件可配置成促使在横跨在一个或多个被支撑区段之间的未受支撑的区段处塌缩。
根据一特定实施例,配件包括背板,该背板在使用中可位于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与患者面部之间,该背板具有面向患者的表面及相对的面向导管的表面(用于面向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
可以以各种方式设置配件的接触部分。根据一个实施例,接触部分包括背板的面向导管的表面。背板的面向导管的表面可配置成用于促使可塌缩部分在塌缩位置处塌缩。举例而言,背板的面向导管的表面可包括用于将力集中至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上的集中结构。
根据一实施例,集中结构包括背板的面向导管的表面上的至少一个肋状物。该集中结构可包括多个肋状物。该集中结构可包括锯齿状表面。该集中结构可包括其他构造,例如突出部或渐缩突出部。该集中结构可配置成用于在对应于塌缩位置的单个位置处接触可塌缩部分。
在一特定实施例中,背板的形状具有用于符合气体输送导管和/或患者面部的轮廓的预形成曲线。预形成曲线可有利地匹配或符合患者面部,以便将气体输送导管相对于患者面部以所需位置引导或配置和/或改进患者舒适度。
配件可以多种尺寸提供,以适应多种患者面部尺寸或形状。举例而言,配件的背板可设定大小和/或成形以适应儿童面部,也可设定大小和/或成形以适应成人面部。通过这种方式,例如护士的医疗保健提供者可基于患者面部的特性选择适当大小的配件。
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些实施例中,配件不具备背板,但可具备替代部件。举例而言,配件可包括在附接构造与接触部分之间延伸的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配置成用于支撑与附接构造成固定关系的接触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构件可包括符合气体输送导管和/或患者面部的轮廓的预形成曲线。
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包括用于将力集中至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上的渐缩构造。
在一实施例中,渐缩构造包括位于支撑构件的远端处的渐缩肋状物。
在一实施例中,渐缩肋状物包括配置成用于将力集中至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上的边缘。该边缘可包括线性或平面或笔直的边缘。该边缘可包括圆化或非线性或非平面的边缘。
在一实施例中,边缘基本上横向于可塌缩部分的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包括:第一构件,其在使用中可位于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与患者面部之间;及第二构件,其与第一构件可移动关联地连接且配置成用于朝向第一构件移动且回应于施加塌缩力而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在使用中,配件可装配或以其他方式位于可塌缩部分处或上,从而使得可塌缩部分定位于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之间。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之间的可移动关联可配置成用于将可塌缩部分挤压、压缩、夹、夹住或夹持在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之间,以便促使可塌缩部分的塌缩。
在一实施例中,附接构造包括一开口,该开口配置成用于接收可塌缩部分且将可塌缩部分的塌缩位置定位在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之间。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可配置成用于在施加塌缩力时将夹持负载施加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位置处。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构件包括施加表面,该施加表面配置成用于接收塌缩力,且因此塌缩力施加至施加表面上会引起第二构件朝向第一构件移动。施加表面可包括位于可塌缩部分的非面向患者的侧(也即外侧)上的第二构件的一部分。举例而言,第二构件的一部分首先与应用于患者面部的袋罩接触。根据第二构件的特定构造及长度,施加表面可位于塌缩位置处或邻近于塌缩位置或可与其隔开。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中的每一个包括近端、远端及位于近端与远端之间的夹持部分,其中近端及远端铰接在一起,且在使用中,可塌缩部分可位于相应的夹持部分之间。
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之间的可移动关联可涉及多种不同构造。在一特定实施例中,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铰接地连接,且在使用中,可塌缩部分可位于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之间。铰接连接可包括在第一构件与第二构件的端部中的对应开口之间延伸的销。替代地,铰接连接可包括任何其他合适的构造。举例而言,铰接连接可包括连接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的挠性铰链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构件包括背板且第二构件包括铰接或枢转至背板的悬臂构件。在使用中,背板位于可塌缩部分后方,也即,患者面部与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侧之间。第二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可定位于可塌缩部分的前方,也即可塌缩部分的非面向患者的侧上,使得袋罩在应用于患者面部时将接触该第二构件。背板和/或悬臂构件可包括用于将力集中至可塌缩部分上的一个或多个肋状物。在使用中,可塌缩部分可压缩在或夹在背板的肋状物与悬臂构件的肋状物之间。这种构造可有利地提供可靠的塌缩位置,且由肋状物提供的力的局部集中可减小实现可塌缩部分的充分塌缩所需的力。
配件的附接构造可以以多种构型提供,且可有利地配置成用于允许选择性地定位或调整配件位置,以便实现所需塌缩位置。根据一实施例,附接构造的位置调整允许塌缩位置的位置调整。附接构造可附接在患者接口上的附接位置处,且其中通过选择附接位置来预定塌缩位置。在使用中,用户可选择(例如视觉上)可塌缩部分上的所需塌缩位置且相应地定位附接构造,以便实现所需塌缩位置。这种构造也可有利地提供相对于附接构造的一致塌缩位置。也即,配件可使得使用者能够准确地预测在施加塌缩力时将发生可塌缩部分的塌缩的位置。
根据一特定实施例,附接构造可附接至可塌缩部分。附接构造可附接至患者接口的除了可塌缩部分之外的部分。举例而言,附接构造可附接至可塌缩部分上游和/或下游的气体输送导管的一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附接构造可附接至患者接口的刚性部分。在一特定实施例中,患者接口的刚性部分是相对于气体输送导管中呼吸气体的流动方向在可塌缩部分上游的气体输送导管的刚性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与塌缩位置共置。接触部分可在接触部分与可塌缩部分之间的接口处引起可塌缩部分的塌缩。因此,使用者可有利地基于接触部分的位置而预测一致的塌缩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触部分及塌缩位置与附接构造隔开。举例而言,接触部分及附接构造可位于配件的大体上相对的端部上,以使得接触部分及塌缩位置与附接构造隔开大致配件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触部分及塌缩位置与附接构造共置。举例而言,附接构造可大体上定位于可塌缩部分上与接触部分相同的位置处或邻近于该位置而定位。塌缩位置因此可以处于与附接构造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使用者可预期在与附接构造相同的位置处发生塌缩。
在一实施例中,附接构造包括安装件、夹具、联接件、连接器、紧固件、夹片、搭扣配合附接或凹槽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实施例中,附接构造配置成用于附接于患者接口或从患者接口拆卸,而不破坏呼吸气体穿过气体输送导管流动至患者。此实施例可有利地允许使用者在患者仍通过患者接口接收呼吸支持时配合或安装配件或移除配件。
在一实施例中,附接构造包括开口,该开口配置成用于接收可塌缩部分,且因此在使用中可塌缩部分延伸穿过该开口。该开口可包括穿过配件的一部分的孔隙或通路。该开口可包括凹槽、谷槽、沟槽或切开部分。可塌缩部分在使用中可由例如开口包围,其中该开口包括孔隙。替代地,可塌缩部分在使用中可仅由例如开口部分地包围,其中开口包括切开部、谷槽、沟槽或凹槽。
在一实施例中,附接构造配置成用于保持接触部分相对于可塌缩部分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塌缩位置与附接构造成固定关系,而与将塌缩力施加于可塌缩部分和/或接触部分上的位置无关。
在实施例中,接触部分配置成用于与塌缩力合作,以将压缩力提供至塌缩位置处的可塌缩部分上。
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配置成用于将力提供至塌缩位置处的至少一个离散位置上。离散位置可包括可塌缩部分的离散点或边缘或侧。
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配置成用于将力提供至塌缩位置处多个离散位置上。
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配置成用于回应于施加塌缩力而将反作用力提供至可塌缩部分上。反作用力可在与塌缩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作用在可塌缩部分上。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在离开患者面部的方向上将反作用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上。
在一实施例中,塌缩力是施加至接触部分和/或可塌缩部分的外力。在一实施例中,塌缩力是由患者面罩的封套施加的外力。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多个接触部分。举例而言,配件可包括一对间隔开的接触部分,所述一对间隔开的接触部分配置成用于在所述一对接触部分之间定位可塌缩部分。替代地,配件可包括一系列接触部分,该系列接触部分包括配置成用于在可塌缩部分中产生多个塌缩位置的多个渐缩突起部。
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配置成用于在将面罩施加至患者且因此面罩的封套覆盖于可塌缩部分时将力提供至可塌缩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具有一接触表面,该接触表面配置成用于接触可塌缩部分且将塌缩力集中于接触表面与可塌缩部分的接口处。在一实施例中,接触表面具有配置成用于将塌缩力集中于该接口处的相对较小区域。根据一特定实施例,接触表面位于渐缩突出部的顶端处。施加至可塌缩部分和/或接触部分的塌缩力可通过渐缩突出部的顶端集中至塌缩位置上。根据一特定实施例,渐缩突出部包括渐缩肋状物。
根据一特定实施例,可塌缩部分的塌缩提供通过患者接口的呼吸气体的减小的流动速率。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患者接口的配件,其用于经由气体输送导管将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该气体输送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该配件包括:附接构造,其配置成用于将配件附接至患者接口;接触部分,其配置成用于在将塌缩力施加至接触部分和/或可塌缩部分时接触该可塌缩部分并便于该可塌缩部分的塌缩;及指示器,其配置成用于定位塌缩力的施加。
本公开内容的此方面可有利地便于塌缩力的有效定位。举例而言,指示器可使得袋罩能够更准确且有效地定位至可塌缩部分上和/或相对于可塌缩部分定位配件。指示器可向使用者指示用于塌缩力的最佳施加位置,以便实现可塌缩部分的最佳塌缩。
根据一实施例,指示器包括视觉指示器。根据一特定实施例,视觉指示器包括着色标志。
在一实施例中,视觉指示器包括符号或标记的标志。
在一实施例中,视觉指示器配置成用于经由可塌缩部分的透明或半透明部分而可视化。
在一实施例中,指示器包括触觉指示器。
在一实施例中,触觉指示器在配件的表面中包括触觉结构。在一实施例中,触觉指示器包括以下每一个中的至少一个:肋状物、杆、压痕、凹陷、槽口、凹口、空腔通道、隙缝、沟槽、开口、突起部、凸块或凸起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面向患者的表面及相对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且指示器位于非面向患者的表面上。根据一特定实施例,指示器位于接触部分上。
在一实施例中,指示器配置成用于向用户提供位置导引以将塌缩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上或接触部分上。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患者接口的配件,其配置成用于经由气体输送导管将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该气体输送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该配件包括:附接构造,其配置成用于将配件附接至患者接口;及接触部分,其配置成用于在将外部负载施加至接触部分和/或可塌缩部分时将塌缩负载输送至可塌缩部分,该配件配置成用于放大外部负载,从而使得输送至可塌缩部分的塌缩负载的力和/或压力高于所施加的外部负载的力和/或压力。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配置成用于将比所施加的外部负载的压力更高的压力输送至可塌缩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具有接触区域,其配置成用于将塌缩负载输送于接触部分与可塌缩部分之间的接口处。根据一特定实施例,接触部分的接触区域相对较小。举例而言,接触区域可小于上面施加外部负载的接触部分或可塌缩部分的施加区域。应了解,施加至较小区域的等效力导致施加至该区域的压力增大。因此,当特定力及压力的塌缩负载施加至施加区域且在接触区域处产生输送至可塌缩部分的等效力时,接触区域处的压力通过接触面积小于施加区域而增大。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配置成用于将比所施加的外部负载的力更高的力输送至可塌缩部分。在一实施例中,配件配置成用于按预定倍数放大所施加的外部负载的力。根据一实施例,该预定倍数大于1。根据一实施例,该预定倍数介于1至20之间。根据一实施例,该预定倍数介于5至20之间。根据一实施例,该预定倍数介于5至15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施加的外部负载为袋罩的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力或压力,且配件配置成用于向可塌缩部分输送大于袋罩施加的力和/或压力的力和/或压力。
在一实施例中,杠杆机构包括枢轴,且杠杆机构配置成用于响应于所施加的外部负载而产生围绕该枢轴的转向力矩。在一实施例中,杠杆机构可配置成用于在杠杆机构的第一部分处接收所施加的外部负载的力且在杠杆机构的与杠杆机构的第一部分间隔开的第二部分处将放大的力输送至可塌缩部分。在一实施例中,杠杆机构的第二部分相较于杠杆机构的第一部分更接近于枢轴而定位。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配置成用于放大所施加的外部负载的力的杠杆机构。杠杆机构可包括二级杠杆构造。也即,输送至可塌缩部分的负载定位在支点与施加至杠杆机构的力之间的构造。
在一实施例中,二级杠杆构造包括在支点处枢转地连接的一对夹持臂,所述一对夹持臂提供定位在支点与各夹持臂的远端之间的一对相对的夹持表面及设置于所述一对相对的夹持表面之间的用于接收可塌缩部分的夹持区。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配置成用于在处于夹持臂的远端处或邻近该远端的位置中将外部负载施加至夹持臂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实施例中,所输送的塌缩负载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施加的外部负载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应了解,所施加的外部负载的力在夹持臂中围绕支点产生扭矩或力矩。力矩将在沿着夹持臂更接近支点的位置处引起更大的力。通过这种方式,在比所施加的外力更接近支点的位置处输送至可塌缩部分的力将是所施加的外力的放大。放大倍数可通过支点至所输送的负载的距离及支点至所施加的负载的距离来预定。通过实例,与支点相隔1cm定位的夹持表面及与支点相隔3cm定位的所施加的负载将导致力放大3倍。
配件可配置成用于放大所施加的外部负载的力及压力,或可配置成用于仅放大力或压力中的一个。举例而言,配件可配置成用于将与由外部负载施加的力大致相同的力输送至可塌缩部分,但在较小区域上,从而引起压力增大。换言之,配件可在较小区域上集中相同的力,以增大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塌缩负载的压力。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患者接口的配件,其配置成用于经由气体输送导管将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该气体输送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该配件包括:附接部分,其配置成用于将配件附接至患者接口;及支撑件,其在使用中可位于气体输送导管与患者面部之间,且配置成用于在塌缩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时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包括刚性支撑件。支撑件可包括刚性表面,其配置成用于回应于将塌缩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非面向患者的侧而向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侧提供阻力。在一特定实施例中,支撑件为刚性的但具有一定弹性挠性。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成形为符合可塌缩部分和/或患者面部的轮廓。支撑件可成形得具有曲线。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包括配置成用于符合可塌缩部分和/或患者面部的轮廓的预形成曲线。
根据一实施例,附接部分与支撑件成固定关系。举例而言,支撑件可刚性地连接至附接部分或与附接部分一体成型。通过这种方式,支撑件的位置可基于附接部分的位置而调整或确定。
在一实施例中,附接部分包括安装件、夹具、联接件、连接器、紧固件、夹片、搭扣配合附接或凹槽中的至少一个。附接部分可包括任何合适的附接装置,应了解,其他附接形式可适合用作附接部分。根据一特定实施例,附接部分包括与支撑件成固定关系的夹片。夹片可由刚性材料形成。夹片可由弹性材料形成。夹片可由可变形材料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夹片配置成用于提供与患者接口的刚性部分的可移除的搭扣配合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夹片配置成用于提供与气体输送导管的刚性部分的连接,该刚性部分相对于气体输送导管中气体的流动方向位于可塌缩部分上游。
在一实施例中,夹片包括C形夹片或U形夹片。举例而言,夹片可包括配置成用于搭扣装配至气体输送导管的刚性部分上的弹性挠性C形夹片。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从夹片延伸。在一实施例中,夹片配置成用于在可塌缩部分上游的位置处连接至气体输送导管的刚性部分,且支撑件在患者面部与可塌缩部分之间的下游方向上从夹片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包括背板。背板可配置成用于在使用中定位,使得背板的纵向轴线大致平行于可塌缩部分的纵向轴线。背板可具有垂直于背板的纵向轴线的宽度方向,且背板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至少等于可塌缩部分的宽度的宽度。在一实施例中,背板具有大于可塌缩部分的宽度的宽度。根据一实施例,背板具有基本上平面的构型。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包括近端、远端及位于近端及远端中间的弯曲部分。在一实施例中,附接构造位于支撑件的近端处或邻近于该近端。
在一实施例中,患者接口包括鼻插管,该鼻插管包括配置成用于插入患者的鼻道中的一个或多个叉,且支撑件的尺寸设置成使得背板的远端在使用中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叉隔开。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包括配置成用于接触气体输送导管的面向患者的表面的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可配置成用于接触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配置成用于接触相对于气体输送导管中的流动方向在可塌缩部分的上游或下游的气体输送导管的面向患者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配置成用于在支撑件与相对于气体输送导管中的呼吸气体的流动方向在接触部分上游的区域中的气体输送导管的面向患者的表面之间提供空间或空腔。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配置成用于允许可塌缩部分在施加塌缩力时塌缩至空间或空腔中。在一实施例中,配件配置成用于允许可塌缩部分在施加塌缩力时扭结至空间或空腔中。举例而言,配件可配置成用于与可塌缩部分接合,以便在可塌缩部分中产生扭结。配件可配置成用于在可塌缩部分中产生多于一个扭结。配件可配置成用于使可塌缩部分塌缩和/或扭结,以便为呼吸气体产生曲折路径且通过增大通过该曲折路径的流阻而降低流动速率。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包括面向外的表面,该面向外的表面配置成用于在使用中面向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且其中接触部分在离开患者面部的向外方向上从支撑件的面向外的表面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包括用于面向患者面部的面向患者的侧及用于面向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的面向外的侧,以及集中结构,其位于支撑件的所述面向外的侧处,用于将阻力集中至可塌缩部分上。在一实施例中,响应于塌缩力的施加而出现阻力。也即,支撑件通过将由集中结构集中的阻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侧而抵抗可塌缩部分朝向患者面部的移动。在一实施例中,集中结构用于增加阻力的压力。
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包括肋状物、凸块、杆、锯齿、突出部或凸起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位于支撑件的远端处或邻近于该远端。
在一实施例中,接触部分包括一个或多个肋状物。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肋状物至少部分地在支撑件的一对相对的纵向边缘之间延伸。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一个或多个肋状物平行于支撑件的纵向轴线而定向。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包括第一肋状物及第二肋状物,该第二肋状物通过配置成用于接收可塌缩部分的支座而与第一肋状物间隔开。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肋状物及第二肋状物沿着支撑件的相对的凸起边缘延伸。在一实施例中,相对的凸起边缘包括一对相对的第一及第二纵向边缘,第一肋状物邻近第一纵向边缘而定位,第二肋状物邻近第二纵向边缘而定位。
根据一特定实施例,第一肋状物配置成用于接触可塌缩部分的上部部分,第二肋状物配置成用于接触可塌缩部分的下部部分。举例而言,在使用中,支撑件可定向而使得第一肋状物比第二肋状物处于更高位置。因此,与接触可塌缩部分上的较低位置的第二肋状物相比,第一肋状物可在可塌缩部分上的较高位置处与可塌缩部分接触。
根据一实施例,第一肋状物及第二肋状物枢转地连接以定位支座中的可塌缩部分。
根据一实施例,第一肋状物及第二肋状物可朝向或远离彼此移动,且在用于接收可塌缩部分的打开构型与用于在第一肋状物与第二肋状物之间与可塌缩部分接合的封闭构型之间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及第二肋状物朝向打开构型偏置且在施加塌缩力时可朝向封闭构型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可通过附接构造附接至患者接口,该附接构造相对于气体输送导管中的呼吸气体的流动方向在支撑件的上游定位。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包括背板,该背板包括面向导管的表面,该面向导管的表面包括细长突出部,且配件包括一对附接部分,所述一对附接部分包括从背板的相对侧延伸的一对凸缘,各凸缘包括配置成用于使可塌缩部分延伸而穿过其中的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背板配置成用于保护或屏蔽患者的面部而使其免受所施加的塌缩力影响。举例而言,背板可经由附接构造刚性地连接至患者接口,使得所施加的塌缩力不传输至患者面部。
在一实施例中,附接构造包括夹片且背板从该夹片延伸。该夹片可附接至患者接口的用作用于配件的支撑件的头带气动连接器。背板可成形得具有沿着其长度的曲线。曲线可允许背板的相当大部分安放在患者面部与可塌缩部分之间。在一实施例中,背板比可塌缩部分刚性更大。背板的刚度可通过背板材料和/或通过背板的几何构型来实现。
在一实施例中,夹片包括C形夹片。在一实施例中,夹片包括U形夹片。在一实施例中,附接构造可包括替代附接方式,例如黏着剂、覆盖模制或一体模制。
在本公开内容的一实施例中,背板提供了在可塌缩部分的塌缩位置后方的硬质表面。背板的硬质表面从而提供了抵抗所施加的塌缩负载(例如由袋罩施加的塌缩力)的阻力。通过这种方式,背板有助于便于可塌缩部分的最佳塌缩。
背板可以是细长的或大体上矩形的,且可具有比可塌缩部分更大的宽度。根据一特定实施例,背板可以一定范围的尺寸提供,以适合一定范围的患者面部尺寸或形状。可定制背板以适应特定患者的面部。
根据一实施例,背板包括视觉或触觉指示器,以辅助使用者施加力以使可塌缩部分塌缩。背板可配置成用于指示优化的塌缩位置。举例而言,背板可包括接触部分的位置的视觉或触觉指示器。特别地,指示器可向使用者指示接触部分定位在可塌缩部分下方的位置,使得用户可在覆盖接触部分的可塌缩部分上的位置处施加负载。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患者接口的配件,其配置成用于经由气体输送导管将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该气体输送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该配件包括:夹持构造,其包括第一夹持构件及第二夹持构件,该第一夹持构件及该第二夹持构件配置成用于在该第一夹持构件与该第二夹持构件之间接收可塌缩部分,该第一夹持构件可在使用中位于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与患者面部之间,该第二夹持构件与该第一夹持构件以可移动关联的方式连接,且配置成用于朝向该第一夹持构件移动且回应于施加塌缩力而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夹持构件及第二夹持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配置成用于将力集中至可塌缩部分上的集中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集中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肋状物。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夹持构件包括朝向第二夹持构件延伸的第一肋状物,第二夹持构件包括朝向第一夹持构件延伸的第二肋状物。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或第二夹持构件中的一个包括朝向第一或第二夹持构件中的另一个延伸的肋状物。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夹持构件配置成用于覆盖可塌缩部分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也即,第二夹持构件配置成用于覆盖可塌缩部分的背离患者面部的外侧或面向外的侧。可塌缩部分的所述非面向患者的表面在使用中可以是由所施加的塌缩力接触(例如由应用于患者面部的袋罩的封套接触)的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夹持构件包括非面向患者的表面,所述非面向患者的表面限定了用于接收所施加的塌缩力的施加表面,且因此将塌缩力施加至施加表面上会引起第二夹持构件朝向第一夹持构件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施加表面位于第二夹持构件的远端处或邻近于该远端。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夹持构件与第二夹持构件枢转地连接。第一夹持构件与第二夹持构件可在铰接连接件处铰接地连接。铰接连接件可包括多件式铰链机构,例如与夹持构件中的孔隙接合的销。替代地,铰链连接件可包括一体成型铰链,例如连接第一夹持构件与第二夹持构件的材料的挠性部分。应了解,其他枢轴或铰链构型也可以是合适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及第二肋状物位于铰接连接件与夹持构件的远端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及第二夹持构件具有用于放大输送至可塌缩部分的所施加的塌缩力的二级杠杆构造。应了解,二级杠杆构造是一种杠杆构造,其中由杠杆输送的负载位于支点与施加至杠杆机构的力之间。根据此实施例,输送至可塌缩部分的负载定位于支点(枢轴或铰接连接件)与施加至杠杆机构的力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夹持构件包括配置成用于使可塌缩部分延伸穿过的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夹持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由挠性弹性或软材料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进一步包括配置成用于将配件附接至患者接口的附接构造。该附接构造可连接至第一夹持构件。在一实施例中,附接构造包括用于提供与患者接口的一部分进行搭扣配合连接的C形夹片或U形夹片。
在一实施例中,夹持构造可在用于允许可塌缩部分内的不受限制的流动的打开位置与用于对可塌缩部分内的流动施加限制的夹持位置之间移动。在一实施例中,夹持构造朝向打开位置偏置且在施加塌缩力时可朝向夹持位置移动。
根据一实施例,第一夹持构件及第二夹持构件包括相应的夹持表面,其通过偏置构造而被偏置分开。偏置构造可包括例如弹簧或挠性弹性连杆或支柱。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及第二夹持构件配置成用于在处于夹持构型时在可塌缩部分中产生一系列夹点。第一及第二夹持构件可配置成用于在可塌缩部分中产生一系列扭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及第二夹持构件经由可相对于所述夹持构件中的至少一个而移动的至少一个连杆而连接。在一特定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构件经由多个连杆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连杆中的各连杆是挠性弹性的。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四个挠性弹性连杆,其在所述夹持构件之间延伸且设置成以正常间隔开的构型保持所述夹持构件。也即,所述连杆配置成用于将所述夹持构件推进至间隔开的构型。连杆的弹性挠性允许夹持构件在负载下一起移动,负载例如压缩负载,例如通过将袋罩施加至夹持构件中的一个而施加的力。所述连杆配置成用于在去除力时使夹持构件恢复至其正常间隔开的构型。
在一实施例中,连杆配置成用于在施加塌缩力时可挠性地变形且允许夹持构件朝向彼此塌缩。在一实施例中,夹持构件具有正方形或矩形轮廓,且四个连杆从夹持构件的四个拐角中的每一个延伸。在一实施例中,夹持构件的四个拐角各自由所述连杆中的一个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当夹持构件处于正常间隔开的构型时,连杆大致彼此平行。在一替代实施例中,连杆可具有交叉构型,其中一个或多个连杆交叉其他连杆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实施例中,连杆具有正常线性形式。在一实施例中,连杆具有正常非线性形式。在一实施例中,连杆具有金刚石形构型。
在一实施例中,夹持构件具有板或平面构型。在一实施例中,各夹持构件包括杆。在一实施例中,各夹持构件具有圆柱形形式。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患者接口的配件,其配置成用于经由气体输送导管将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该气体输送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该配件包括:第一部分,其配置成用于施加力以使可塌缩部分的第一区塌缩;第二部分,其与该第一部分间隔开,在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之间具有支点,其中在第一方向上将塌缩力施加至第一部分导致第二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移动,以使可塌缩部分的第二区塌缩。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相对于彼此成角度。该第一部分与该第二部分可相对于彼此成钝角。在一特定实施例中,该第一部分位于第一杠杆臂上且该第二部分位于第二杠杆臂上,其中所述杠杆臂中的每一个从该支点延伸。
根据一实施例,配件是刚性的,从而使得第一杠杆臂、第二杠杆臂及支点彼此成固定关系。
在一实施例中,支点包括在第一杠杆臂与第二杠杆臂的相交或会聚处的刚性拐角。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包括配置成用于接收通过其中的可塌缩部分的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进一步包括可定位在患者面部与支点之间的支撑件。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件包括背板。背板可包括配置成用作用于支点的枢轴表面的刚性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支点包括连接至背板的枢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是朝向患者面部的方向,第二方向是离开患者面部的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与支点不相等地隔开。根据一特定实施例,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相比与支点更远地隔开。如上文所提及,第一部分可位于第一杠杆臂上,第二部分可位于第二杠杆臂上。根据此实施例,相对于支点,第二杠杆臂可长于第一杠杆臂。也即,第二杠杆臂可从支点延伸得比第一杠杆臂从支点延伸得更远。
根据一实施例,配件可包括跷跷板构型,其中第一杠杆臂及第二杠杆臂中的每一个从支点的相对侧延伸。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可具有大体上‘V’形。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患者接口的配件,其配置成用于经由气体输送导管将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该气体输送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该配件包括:抓握部分,其配置成用于在离开患者面部的方向上施加力,以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或折叠。
本公开内容的此方面可有利地提供相对简单且可靠的方式,通过该方式,通过提供允许使用者在离开患者面部的方向上拉动可塌缩部分的抓握部分来促使可塌缩部分的塌缩。此动作可与将面罩应用于患者的面部且覆盖在可塌缩部分上同时地发生。在此情况下,将通过抓握部分将可塌缩部分向外拉离患者的面部,且同时通过面罩将其向内推向患者的面部。这种同时且相对的力可从而促使可塌缩部分的改进的塌缩。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连接器,其配置成用于将气体输送导管的管连接至可塌缩部分。举例而言,配件可与患者接口的连接器一体成型。
根据一替代实施例,配件进一步包括将配件附接至患者接口的附接构造。举例而言,配件可以可移除地连接至患者接口。
从前述内容应了解,抓握部分可与连接器一体成型,或者可以是离散的且可选择性地附接至连接器。
在一实施例中,附接构造包括开口、夹片或凹槽。在一实施例中,附接构造包括C形或U形夹片。
根据一实施例,附接构造用于附接至气体输送导管的刚性部分。
在一实施例中,附接构造用于附接至位于气体输送管与可塌缩部分之间的刚性连接器。
在一实施例中,抓握部分从连接器延伸,且配置成用于允许离开患者的面部以数字方式施加拉力。
在一实施例中,抓握部分包括卡钩、环圈、环或带。
在一实施例中,抓握部分包括刚性卡钩或环。
在一实施例中,抓握部分包括挠性手指环圈或手指绑带。
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的前述方面中的任一个的配件可由热塑性弹性体、热固性弹性体或热塑性弹性体或金属中的至少一种形成。配件可由钛、钢、铜或镍钛诺形成。配件可由其他金属材料、聚合物或陶瓷形成。配件可由聚乙烯形成。
应了解,实现可塌缩部分的足够或理想程度的塌缩所需的力可取决于各种因素而变化,例如可塌缩部分的弹性以及穿过可塌缩部分的呼吸气体压力。然而,根据一特定实施例,可塌缩部分在施加大于5N的塌缩力且更特别地大于7N的塌缩力时是可塌缩的。在另一实施例中,可塌缩部分在施加5N至30N之间的最小塌缩力时是可塌缩的。
前述论述中的配件可配置成用于与例如袋罩的患者面罩一起使用。该配件可配置成用于在覆盖在可塌缩部分或配件的一部分上时与患者面罩合作。该配件可配置成用于与面罩合作,因此面罩密封在配件及患者接口上面,以与患者的面部形成密封。
根据一实施例,配件配置成用于放大、集中或增大由患者面罩的封套施加的塌缩负载。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可操作以在可塌缩部分中产生曲折流动路径。
在一实施例中,配件可操作以增大可塌缩部分中的流动路径阻力。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呼吸系统,其包括如上述方面或实施例中的任一个中所论述的配件。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患者接口,其包括如前述方面或实施例中的任一个中所论述的配件。
在一实施例中,患者接口包括用于将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的气体输送导管,该气体输送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该可塌缩部分配置成用于在塌缩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时塌缩且限制或堵塞穿过可塌缩部分的流。
在患者接口的一实施例中,可塌缩部分包括由弹性材料形成的导管的一部分,且配置成用于在从覆盖在可塌缩部分上的面罩施加的塌缩力的施加下发生塌缩。患者接口可包括根据前述方面或实施例中任一个的配件。
在一实施例中,患者接口包括鼻插管。鼻插管可包括非密封鼻插管。鼻插管可包括插管本体及从插管本体延伸且用于将呼吸气体提供至患者鼻孔的叉。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经由气体输送导管将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的呼吸系统,该气体输送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该系统包括:呼吸气流源;患者接口,其包括具有可塌缩部分的气体输送导管;以及配件,其配置成用于将穿过可塌缩部分的呼吸气体流量减小至小于临界流动速率。
在一实施例中,呼吸系统进一步包括增湿器。
在一实施例中,呼吸系统包括加热的吸气管。
在一实施例中,呼吸系统的配件配置成用于响应于施加至配件和/或可塌缩部分的塌缩力的施加而减少呼吸气体流量。
在一实施例中,呼吸系统设置成以至少20L/min的流动速率提供呼吸气流。在一实施例中,呼吸系统设置成以20L/min至90L/min的流动速率提供呼吸气流。在一实施例中,呼吸系统设置成以40L/min至70L/min的流动速率提供呼吸气流。
在呼吸系统的一实施例中,配件配置成用于将流动速率从40L/min至70L/min的初始流量减小至小于临界流动速率。在呼吸系统的一实施例中,配件配置成用于将流动速率从大致70L/min的初始流量减小至小于临界流动速率。在一实施例中,临界流动速率小于10L/min。
根据呼吸系统的一实施例,可塌缩部分可从打开构型塌缩至塌缩构型,该打开构型允许不受限制的呼吸气流穿过可塌缩部分,且该塌缩构型提供了穿过塌缩部分的受限制的呼吸气流。
在呼吸系统的一实施例中,不受限制的呼吸气体流量在40L/min至70L/min之间的范围内,受限制的流量小于临界流动速率。
在呼吸系统的一实施例中,根据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的配件的上文所论述方面或实施例中的任一个提供配件。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配置成用于经由气体输送导管将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的呼吸系统,该气体输送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该系统包括:呼吸气流源;患者接口,其包括具有可塌缩部分的气体输送导管;以及配件,其配置成用于将可塌缩部分的横截面积减小最小倍数。
在呼吸系统的一实施例中,配件配置成用于回应于施加至配件和/或可塌缩部分的塌缩力的施加而减少可塌缩部分的横截面积。
在呼吸系统的一实施例中,配件配置成用于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以减小横截面积。
在呼吸系统的一实施例中,最小倍数为至少90%。在一实施例中,最小倍数为至少95%。
在呼吸系统的一实施例中,呼吸系统包括根据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的配件的上文所论述的方面或实施例中的任一个的配件。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配置成用于经由气体输送导管将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的患者接口,该气体输送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患者接口包括配件,该配件配置成用于在将塌缩力施加至该配件和/或该可塌缩部分时便于该可塌缩部分。
在患者接口的一实施例中,配件不可移除地与患者接口连接或一体成型。
在患者接口的一实施例中,配件与气体输送导管的一部分一体成型。
在患者接口的一实施例中,配件可移除地连接至患者接口。在患者接口的一实施例中,配件包括配置成用于将配件附接至患者接口的附接构造。
在患者接口的一实施例中,根据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的配件的上文所论述方面或实施例中的任一个提供配件。
附图说明
参考以下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从本文中将清楚特定实施例及其变型,在所述图中:
图1示出呼吸支持系统;
图2示出患者佩戴患者接口;
图3示出患者佩戴患者接口(第一患者接口)及面罩(第二患者接口);
图4示出患者接口或导管的一部分的横截面;
图5示出患者的典型呼吸道;
图6示出患者佩戴患者接口及气体取样接口;
图7示出配置成用于经由包括可塌缩部分的气体输送侧构件将设备气体输送至患者的患者接口;
图8示出图7中的气体输送侧构件的不可塌缩部分的横截面;
图9及图10示出图7中的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可塌缩部分的横截面;
图11为根据一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12为图11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13为沿着图12中所示出的截面A-A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4为具有患者面罩的密封件的图11的第一实施例患者接口的正视图;
图15为面罩密封件、患者接口及患者的面部的横截面图;
图16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后透视图;
图17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后透视图;
图18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19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20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21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22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23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24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25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26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后透视图;
图27为图7的患者接口的侧面透视图并示出非输送侧构件的横截面;
图28及图29示出提供至患者接口的非输送侧构件的导管接收通道的替代构型;
图30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后透视图;
图31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后透视图;
图32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气体输送侧构件的横截面图;
图33示出呈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保持打开的图32的横截面;
图34示出呈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也呈塌缩构型的图32的横截面;
图35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气体输送侧构件的横截面图;
图36示出呈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保持打开的图35的横截面;
图37示出呈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也呈塌缩构型的图35的横截面;
图38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气体输送侧构件的横截面图;
图39示出呈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保持打开的图38的横截面;
图40示出呈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也呈塌缩构型的图38的横截面;
图41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气体输送侧构件的横截面图;
图42示出呈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保持打开的图41的横截面;
图43示出呈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也呈塌缩构型的图41的横截面;
图44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气体输送侧构件的横截面图;
图45示出呈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保持打开的图44的横截面;
图46示出呈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也呈塌缩构型的图44的横截面;
图47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气体输送侧构件的横截面图;
图48示出呈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保持打开的图47的横截面;
图49示出呈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也呈塌缩构型的图47的横截面;
图50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51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52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后视图;
图53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后视图;
图54为图53的一部分的更详细视图;
图55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56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57示出图56的气体路径连接器;
图58为图56的取样管线的横截面图;
图59示出用于连接至图57的气体路径连接器的附接夹片;
图60为装配有配件且根据一替代实施例的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
图61为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的替代配件的视图;
图62示出与图57的气体路径连接器连接的图61的配件;
图63为根据一替代实施例患者接口的正面透视图,并且其中患者接口装配有图61及图62的配件;
图64及图65为在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中用于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的替代配件的后透视图及正面透视图;
图66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的配件,患者接口包括可塌缩部分;
图67示出装配至患者接口的图66的配件;
图68及图69分别为图6及图7的配件在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时的未塌缩构型及塌缩构型的侧截面图;
图70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70A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71及图72分别为图70中所示的实施例在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时的未塌缩构型及塌缩构型的侧截面图;
图73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74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74A示出在扁平背板上且呈未塌缩构型的可塌缩导管的横截面;
图74B示出呈塌缩构型的图74A的可塌缩导管的横截面;
图74C示出呈未塌缩构型且当与图74中所示出的配件一起使用时的可塌缩导管的横截面;
图74D示出呈塌缩构型的图14C的可塌缩导管的横截面;
图75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75a为当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时的图75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76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77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且当该配件处于打开位置时的透视图;
图78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且当该配件处于封闭位置时的透视图;
图79及图80分别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配件在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时的未塌缩构型及塌缩构型的侧截面图;
图81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该配件包括背板及枢轴构件;
图82为与图81中所示背板一起使用的替代枢轴构件的透视图;
图83及图84分别为图21实施例在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时的未塌缩构型及塌缩构型的侧截面图;
图84A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84B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84C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84D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85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86为当装配至患者接口时图85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86a为图86中所示配置的侧视图;
图87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88及图89分别为图87实施例在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时的未塌缩构型及塌缩构型的侧截面图;
图90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91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92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93及图94分别为图92实施例在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时的未塌缩构型及塌缩构型的侧截面图;
图95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96为与图66中所示实施例合作使用且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的图95配件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97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98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99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100为当装配至患者接口时图99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01为当在患者面罩应用至患者接口上期间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时图99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01a为图101的一部分的较近视图,其示出恰好在可塌缩部分与患者面罩的封套之间进行接触之前患者接口的可塌缩部分及该面罩封套;
图101b示出当将拉力施加至配件且经由面罩封套将推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时图101a的配置;
图102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包括气体路径连接器的配件的侧视图;
图103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
图104为当装配至患者接口上时图103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05为当与患者接口一起使用时图103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06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的透视图;且
图107及图108为当装配至患者接口时图106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描述各种实施例。
在所有附图及说明书中,相同参考编号可用于指明相同或类似部件,且可省略其冗余描述。
在本说明书中,‘高流量(high flow/high flows/high-flow)’或其他等效术语意味着(但不限于)流动速率高于常见/正常,例如高于健康患者的正常吸气流动速率的任何气体流。替代地或另外,其可高于与上下文相关的一些其他临界流动速率-例如其中以满足或超过吸气需求的流动速率向患者提供气流的情况下,该流动速率可被视为‘高流量’,因为其高于可以其他方式提供的标称流动速率。‘高流量’因此取决于上下文,且‘高流量’的构成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患者的健康状态、所提供的程序/治疗/支持的类型、患者的性质(大孩子、小孩子、成人、儿童)及其类似者。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从上下文知晓构成‘高流量’的内容。流动速率的大小超越及超过以其他方式提供的流动速率。
但非限制性地,高流量的一些指示值可以如下。
在一些情况中,气体以大于或等于约5或10升/分钟(5或10LPM或L/min)的流动速率输送至患者。
在一些情况中,气体以下列流率输送至患者:约5或10LPM至约150LPM,或约15LPM至约95LPM,或约20LPM至约90LPM,或约25LPM至约85LPM,或约30LPM至约80LPM,或约35LPM至约75LPM,或约40LPM至约70LPM,或约45LPM至约65LPM,或约50LPM至约60LPM。举例而言,根据本文中所描述的那些各种实施例及构型,经由系统或从流动源或流动调制器供应或提供至接口的气体的流动速率可包括但不限于至少约5、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LPM或更大的流量,且有用范围可选择为这些值中的任一个(例如,约20LPM至约90LPM、约40LPM至约70LPM、约40LPM至约80LPM、约50LPM至约80LPM、约60LPM至约80LPM、约70LPM至约100LPM、约70LPM至约80LPM)。
在‘高流量’中,将根据例如治疗和/或呼吸支持的预期用途选择所输送气体。所输送气体可包括一定百分比的氧气。在一些情况中,所输送气体中氧气的百分比可以是约15%至约100%、约20%至约100%、或约30%至约100%、或约40%至约100%、或约50%至约100%、或约60%至约100%、或约70%至约100%、或约80%至约100%、或约90%至约100%、或约100%或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输送气体可包括一定百分比的二氧化碳。在一些情况中,所输送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百分比可大于0%、约0.3%至约100%、约1%至约100%、约5%至约100%、约10%至约100%、约20%至约100%、或约30%至约100%、或约40%至约100%、或约50%至约100%、或约60%至约100%、或约70%至约100%、或约80%至约100%、或约90%至约100%、或约100%或100%。
早产儿/婴儿/儿科患者(体重在约1至约30公斤范围内)的‘高流量’的流动速率可不同。流动速率可设定为0.4至8L/min/kg,最小值约0.5L/min且最大值约70L/min。对于低于2kg的患者,最大流量可设定为8L/min。
已经发现高流量有效地满足或超过患者的正常真实吸气流量,以提高患者的充氧和/或减少呼吸功。另外,高流量治疗和/或呼吸支持可产生鼻咽中的冲洗效应,使得上呼吸道的解剖无效空间由高传入气流冲洗。这产生每一次呼吸可用的新鲜气体的储集,同时使二氧化碳、氮气等的重新呼吸最小化。
举例而言,下文参考图1描述高流量呼吸系统100。高流量可用作通过输送氧气和/或其他气体及通过从患者的呼吸道去除CO2来促使气体交换和/或呼吸支持的方式。高流量在医疗和/或麻醉程序之前、期间或之后特别有用。
当在医疗程序之前使用时,高气流可为患者预先加载氧气(也即增加血液中的氧气储集),从而使得其血液氧饱和度及肺中的氧气量高于正常水平,以便在医疗程序期间患者处于呼吸暂停阶段提供氧气缓冲剂。
在呼吸功能可能受损(例如减弱或停止)的医疗程序期间(例如在麻醉期间),持续供应氧气对于保持健康的呼吸功能非常重要。当这种供应受损时,可发生例如低氧和/或高碳酸血症的状况。在例如麻醉和/或镇静的医疗程序期间,监测患者呼吸,以检测自主呼吸是否减弱或中止。若氧气供应和/或CO2的去除受损,则临床医师停止医疗程序且便于氧气供应和/或CO2去除。这可以例如通过手动地使患者通气(例如通过袋罩通气)或通过使用高流量呼吸系统将高气流提供至患者的呼吸道来实现。另外,应了解,用于镇静/通气的面罩(不必限于袋罩)也可用于预充氧且也用于监测患者参数,例如呼气末CO2等。
高气流的其他优点可包括高气流增大患者的呼吸道中的压力,从而提供打开呼吸道、气管、肺/肺泡及细支气管的压力支持。这些结构的打开增强了充氧,且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去除CO2和/或可帮助支持具有肺部塌缩区域的患者。
当增湿时,高气流也可防止呼吸道干燥、减轻黏液纤毛损伤,降低感染风险且降低喉痉挛风险及与呼吸道干燥相关联的风险,例如鼻出血、吸气(由于鼻出血)及呼吸道阻塞、肿胀及出血。高气流的另一优点是气流可清除在手术期间在空气通路中产生的烟雾。举例而言,可能由激光和/或烧灼装置产生烟雾。
图1示出呼吸支持系统100。该系统100可配置成用于提供高流量呼吸支持和/或高流量治疗。呼吸支持系统100包括流产生器102。流产生器102配置成用于产生穿过呼吸支持系统100的气流。流产生器102将空气传递至增湿器104。增湿器104配置成用于加热及增湿由流产生器102产生的气流。在一些情况中,流产生器102包括鼓风机,该鼓风机适于从呼吸支持系统100外部的环境接收气体并推动所述气体通过呼吸支持系统100。在一些情况中,流产生器102可包括一些其他气体产生装置。举例而言,在一些情况中,流产生器102可包括可从医院气体出口(例如氧气或空气)获得的源,或压缩空气和/或另一气体的一个或多个容器以及适于控制气体离开所述一个或多个容器的速率的一个或多个阀装置。作为另一实例,在一些情况中,流产生器102可包括氧气浓缩器。在一些情况中,流产生器102可适于输送高流量呼吸支持和/或高流量治疗。在一些实施例中,流源可包括压缩气体源、改变来自压缩气体源的流量的装置和/或产生气流的流产生器。
图5示出个人的典型呼吸道,且包括箭头,以指示与个人处于正常或典型自驱动呼吸条件下时或患者的呼吸驱动减弱时相比,供应至使用者的相对较高流动速率的气体如何可用于有效地推动或驱动所供应的气体更远地或更深地进入使用者的呼吸道。
呼吸支持系统100包括至少部分容纳流产生器102及增湿器104的外壳106(例如,呼吸支持系统100可包括整合式流产生器/增湿器设备)。在其他构型中,流产生器102及增湿器104可具有单独外壳。硬件控制器108被示出为与流产生器102及增湿器104进行电子通讯,但在一些情况中,硬件控制器108可仅与流产生器102或增湿器104通讯。硬件控制器108可包括微控制器或用于引导呼吸支持系统100的可控制部件的操作的一些其他架构,所述可控制部件包括但不限于流产生器102和/或增湿器104。
输入/输出模块110被示出为与控制器108电子通讯。输入/输出模块110可配置成允许使用者与控制器108联接,以便于对呼吸支持系统100的可控制部件的控制,所述可控制部件包括但不限于流产生器102和/或增湿器104,和/或观察关于呼吸支持系统100和/或其部件的操作的数据。输入/输出模块110可包括例如用户可用于观察数据和/或输入命令以控制呼吸支持系统100的部件的一个或多个按钮、旋钮、拨号盘、开关、控制杆、触摸屏、扬声器、显示器和/或其他输入或输出周边装置。
如图1中进一步示出,补充气体源124可用于将一种或多种补充气体添加至流过呼吸支持系统100的气体。该一种或多种补充气体加入由流产生器102产生的气流。补充气体源124可配置成用于输送一或多种补充气体,包括但不限于空气、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氮气(N2)、氧化亚氮(NO)、麻醉剂和/或氦氧混合气(氦气与氧气的混合物)。补充气体源124可经由第一补充气体导管128将一或多种补充气体输送至流产生器102或朝向流产生器102输送一或多种补充气体,和/或可经由第二补充气体导管132将一或多种补充气体输送至流产生器102与增湿器104之间的流动通路中的位置。一个或多个补充流量阀126、130可用于控制所述一或多种补充气体可从补充气体源124流动且流过第一补充气体导管128和/或第二补充气体导管132的速率。补充流量阀126、130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与控制器108电子通讯,该控制器又可控制一个或多个补充流量阀126、130的操作和/或状态。在其他构型中,补充气体源124可配置成用于在增湿器104下游添加一或多种补充气体。
如图1中所示,从增湿器104延伸的导管112将增湿器104连接至患者接口200。导管112可包括适于加热穿过导管112的气体的导管加热器114。在其他构型中,导管加热器114可以不存在。在一些实施例中,选用过滤器(未图标)配置于导管112与患者接口200之间。患者接口200被示出为鼻插管,但应理解,在一些情况中,其他患者接口也可以是合适的。举例而言,在一些情况中,患者接口200可包括密封或非密封接口,且可包括鼻罩、口罩、口鼻罩、全面罩、鼻枕罩、鼻插管、气管内管、气管切开管、以上的组合或其他气体传送系统。在一实施例中,患者接口200为非密封接口,例如鼻插管,其允许气体与环境交换。举例而言,非密封导管允许在患者从系统100接收气流的同时从患者的呼吸道去除和/或清除二氧化碳。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患者接口200呈鼻接口形式,从而使得系统不干扰其他口腔呼吸道装备和/或装置,例如插管程序中的气管导管。
因此,患者可继续在整个插管程序中接收气流。在其他实施例中,患者接口200为口腔接口,例如被接收于用户嘴巴中的口腔接口。口腔接口在涉及经由鼻子的医疗程序的情形下是优选的,使得该接口不干扰鼻呼吸道装备和/或装置,例如用于鼻插管程序中的气管导管。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接口可适合于鼻置放及口腔置放或可适用于鼻构造与口腔构造之间。
如图所示,在一些情况中,患者接口200也可包括适于测量穿过患者接口200的气体的特性的气体感测模块120。气体感测模块120可位于气体输送系统内的其他位置,例如位于呼吸导管或增湿器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存在一个或多个气体感测模块120。在其他构型中,气体感测模块120可定位及调适以测量呼吸支持系统100的其他部分处或附近的气体的特性。气体感测模块120可包括适于测量气体的各种特性的一个或多个传感器,所述特性包括但不限于压力、流动速率、温度、绝对湿度、相对湿度、焓、气体组分、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例如,用于判定呼气末端CO2)和/或氮气浓度。由气体感测模块120判定的气体属性可以多种方式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气体参数的闭环控制。举例而言,在一些情况中,由气体感测模块120获取的流动速率数据可用于确定瞬时流量,瞬时流量又可用于确定患者的呼吸循环,以便于与呼吸循环的一部分同步地输送流。气体感测模块120可经由第一传输线122与控制器108通讯。在一些情况中,第一传输线122可包括适于传输数据信号的数据通讯连接。数据通讯连接可包括有线数据通讯连接,例如但不限于数据电缆,或无线数据通讯连接,例如但不限于Wi-Fi或蓝牙。在一些情况中,电力及数据可经由相同的第一传输线122传达。举例而言,气体感测模块120可包括调制器,该调制器可允许数据信号‘覆盖’于电力信号的顶部上。数据信号可叠加于电力信号上,组合的信号可在控制器108使用之前被解调。在其他构型中,第一传输线122可包括适于传输气流以在呼吸支持系统100的一部分处进行分析的气动连通连接。
另外,如图所示,可设置生理传感器模块121。生理传感器模块121可配置成用于检测患者或患者健康的各种特性,包括但不限于心跳速率、EEG信号、EKG/ECG信号、附接至患者(例如,附接至胸部)以检测移动的惯性传感器、血氧浓度(经由例如脉搏血氧定量计)、血液CO2浓度、经皮CO2(TcCO2)和/或血糖。类似地,生理传感器模块121可经由第二传输线123与控制器108通讯。第二传输线123可包括类似于第一传输线122的有线或无线数据通讯连接,且可类似地传达电力及数据。举例而言,生理传感器模块121可用于确定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图2示出使用者或患者P佩戴患者接口200(例如图1的呼吸系统的患者接口200)。所示患者是成人,然而,患者可以是婴儿或青少年。在所示的非限制性构型中,患者接口200是鼻插管。患者接口200包括第一气体导管202。第一气体导管202适于从呼吸支持系统100(例如,经由图1中所示出的导管112)接收气体并将所述气体引导至患者P。第一气体导管202可包括加强部件203,该加强部件适于增强和/或添加第一气体导管的刚度,以防止由于相对于第一气体导管202施加力而引起第一气体导管202变形或塌缩。加强部件203可包括多个结构,包括但不限于处于第一导管内腔202的壁中或壁上的塑料或金属加强珠粒(beads)。
第一气体导管202与流动歧管206气动连通。流动歧管206从第一气体导管202接收气体并将其传递至一个或多个鼻部输送部件208(例如鼻叉)。一个或多个鼻部输送部件208从流动歧管206向外延伸。一个或多个鼻部输送部件208在定位于患者P的一个或多个鼻孔中时适于是非密封的。如图所示,患者接口200包括两个鼻叉208,其适于在患者的鼻孔中的每一个中定位一个鼻叉。各鼻叉208可成形或成角度从而使得其朝向患者鼻子隔膜向内延伸。替代地,第一患者接口200可以是密封鼻接口。
在图2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流动歧管206接收来自流动歧管206的一个横向侧(例如相对于二等分患者P面部的假想竖直平面)的流并将流引导至歧管以及鼻叉208中的每一个。在一实例中,流动歧管206接收来自流动歧管206的单侧的流并将流引导至歧管以及鼻叉208中的每一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管可从歧管的左侧或从歧管的右侧延伸。在一些情形下,在患者接口左侧提供导管可优选地供临床医师使用,例如用于插管。替代地,从右侧延伸的导管可以是优选的,例如在例如患者通常躺在其左侧的内窥镜检查的程序中。在其他构型中,患者接口200可包括更多(例如三或四个)或更少(例如一个)鼻部输送部件208。在其他构型中,各鼻部输送部件208可具有不同特性。举例而言,一对鼻部输送部件208中的一个可相对较长且另一鼻部输送部件208可相对较短。
在一些情况中,流动歧管206可配置成用于接收来自流动歧管206的两个横向侧(例如,来自流动歧管206‘左侧’及‘右侧’,而非如图2中所看到的仅流动歧管206的患者右侧)的流。在一些这种构型中,多个气体导管可用于提供流动歧管206与呼吸支持系统100之间的气动连通。举例而言,患者接口可包括双导管:从接口的第一侧(在所示实例中,患者的右侧)延伸的第一气体导管203及从接口的第二相对侧延伸的第二气体导管。在一些情况中,流动歧管206可配置成用于接收来自流动歧管206的非横向侧(例如来自流动歧管206‘底部’或‘顶部’)的流。
患者接口可进一步包括安装件和/或支撑件,例如颊部支撑件210,以用于将一个或多个气体导管202附接和/或支撑在患者的面部上。替代地或另外,患者接口可经由一个或多个头带或头套而保持在适当位置。
患者接口200的第一气体导管202包括第一部分204,该第一部分配置成用于从第一级气体能够穿过第一部分204的第一构型过渡至第二级气体能够穿过第一部分204的第二构型。
图3示出患者P在面罩300组件(第二患者接口)的下方佩戴如图2中所示出的患者接口200(第一患者接口)的非限制性例示性实施例。图3将面罩示意性地示出为透明结构,以便示出其下方的患者接口200。第一患者接口200可与第一呼吸支持子系统一起使用,第二患者接口300可与第二呼吸支持子系统一起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患者接口200及第二患者接口300可与同一呼吸支持系统一起使用。
在使用不同患者接口向患者选择性地输送单独的呼吸支持和/或治疗方面和/或在停止或中止从接口输送呼吸支持和/或治疗和/或允许对由接口提供的气体进行取样方面,系统可获得益处。
所述系统及装置特别适用于紧急复苏、围绕接收高流量呼吸支持和/或治疗的患者插管、耳鼻喉(ENT)手术、辅助调节在给与麻醉剂之前的术前状态中及在拔管后及恢复期间的患者。
面罩组件300可用作第二呼吸支持子系统或与第二呼吸支持子系统一起使用和/或向患者输送除了由导管200输送的物质之外的一或多种物质,例如麻醉剂或氧气,或相同物质,但流量和/或压力水平不同。替代地,面罩组件300可用于停止从第一呼吸支持子系统输送呼吸支持和/或治疗。面罩组件300也可适于测量呼吸气体,例如从患者呼出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测量受到来自第一呼吸支持子系统的患者接口200的流的影响。
因此,图3中所示出的实施例允许在两个不同的呼吸支持子系统之间进行交替。另外,这种构造可允许患者接口200在整个手术程序中和/或进入恢复期都留在患者身上(不论患者在整个程序中是否继续通过患者接口200接收气流),而不干扰其他临床实践。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面罩组件300包括用于覆盖患者的鼻子及嘴巴的全面罩302。在其他构型中,面罩300可以是鼻罩,其置放在患者接口200上面,以便仅覆盖患者的鼻区。
如图所示,面罩302包括适于密封在患者的面部上的密封区304。面罩组件300例如经由过滤部件350或湿度水分交换器(未示出)连接至第二气体源,该第二气体源经由面罩将一或多种其他气体供应至患者。也即,第二气体源优选地不同于将气体供应至患者接口200的源(例如补充气体源124/流产生器102)。在其他实施例中,患者接口200及面罩组件300连接至共同气体源。
在一实施例中,面罩组件300连接至单独的气体源或单独的呼吸支持装置。举例而言,呼吸支持可以是呼吸机或CPAP或高流量呼吸支持和/或治疗装置或人工复苏器(例如具有袋子的手持式面罩)。替代地或另外,面罩组件300可连接至用于测量呼吸气体的特性的装置。
替代地,面罩组件300可连接至麻醉装置,且麻醉气体或空气或氧气或气体的组合可经由该面罩302输送。
图3中所示出的实施例允许经由至少两种不同的呼吸支持模式输送来自多个源的气体,且进一步允许医生、临床医师或医疗专业人员快速且容易地改变呼吸支持模式的类型。
在一个特定应用中,准备麻醉的患者可通过经由鼻插管输送高流量氧气或增湿气体或二者的混合物来预充氧。在某些情况下,管理患者的镇静和/或麻醉的麻醉师可能想要在从一个患者接口(例如鼻插管200)输送气流与从另一患者接口例如经由面罩300输送气流之间进行切换。
麻醉师也使用具有袋子的面罩为患者充氧,且在一些情形下,若患者的生命体征开始下降,例如为了输送更多压力或更大程度地控制所输送的压力的变化,使用袋罩是更有益的。在一些情形下,医疗专业人员可能希望在不同呼吸系统或支持模式之间切换。在第一模式中,呼吸支持可由第一呼吸支持系统(例如经由患者接口200)提供,且在第二模式中呼吸支持可由第二呼吸支持系统(例如经由患者接口300)提供,其中来自第一系统的支持减少或停止。举例而言,来自由鼻接口200提供的高流量的额外流也可改变由面罩300提供的麻醉回路的预期行为,因此有利的是能够减少或停止来自第一呼吸系统的额外流。
在一些情况中,两个呼吸支持模式或子系统之间的切换可通过第一气体导管202的结构而便于进行,该结构具有第一部分204,该第一部分配置成用于从第一级气体能够穿过第一部分204的第一构型过渡至第二级气体能够穿过第一部分204的第二构型。
在一些情况中,第一部分204配置为比导管202的其他部分更可塌缩或以其他方式更好地适应于改变穿过第一部分204的气体流量(因此减少穿过导管并到达患者的气体流量),和/或允许面罩的密封件密封在导管的顶部上面。在其他构型中,整个导管可配置为可塌缩的。在一些情况中,可提供排放装置,以将气体从导管排放至大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构型或第一状态是基本上打开的构型,且第二构型或第二状态是基本上封闭的构型。也即,导管202配置成用于在第一部分204处比在导管202的其他部分处更可塌缩、可变形或以其他方式适于完全阻塞所述流。在第二状态下,可减少或停止至鼻部输送部件208的气体。
图4示出这种构造的一个实例,其中第一部分204处的导管(例如图3的鼻插管200的导管204)基本上由面罩302的密封件304封闭。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气体导管的第一部分(也即,更可塌缩或可变形的区段)的长度应大于或等于承载于第一气体导管的第一部分上面的面罩的密封件的区段的宽度。这可以使得面罩的密封件并不承载在第一气体导管的不可塌缩区段上面。举例而言,第一部分可从距使用者鼻子的中心35mm或小于35mm的距离延伸至距使用者鼻子的中心至少50mm。第一部分204的长度可以是至少约5mm,长度为约1mm至约30mm,或长度为约5mm至约15mm,或长度为约10mm。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部分的长度可以是至少1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20mm、25mm、30mm、35mm、40mm、45mm、50mm或更大。
第一部分204可基于施加至第一部分204的壁的力的相对水平而在第一构型与第二构型之间前进。举例而言,如图3所示,可由面罩302的密封件304施加力。在此实例中,第一部分204配置成用于定位在面罩302的密封件304下方。
替代地,可通过例如夹具(未示出)的其他构件将力施加至第一部分204,或替代地,医生可通过用手指或拇指按压于导管壁上来压缩导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作用于气体导管的第一部分上的面罩的密封件使得第一部分在第一患者接口200的鼻出口与流产生器102之间形成密封或至少部分密封。另外,面罩的密封件在气体导管的第一部分上面形成密封或至少部分密封。
因此,通过简单地将面罩应用至患者的面部,从而面罩的密封件使第一接口200的气体导管的第一部分塌缩(部分地或完全地),以‘停止’或‘切断’或减少由第一接口200供应的呼吸支持和/或治疗,从而实现在呼吸支持治疗之间的切换,也提供了面罩300与导管202的第一部分204的外部表面之间的密封,使得呼吸支持和/或治疗可由面罩300提供,其中由第一接口提供的呼吸支持和/或治疗停止或减少。如上所述,患者接口200的第一部分204配置为可塌缩的且将在下文中被称作可塌缩部分204。
具有可塌缩导管部分的插管允许使用者(例如麻醉师或护士或临床医师)使用面罩并防止从多个源(例如面罩及插管)输送气体。第一接口200以一方式而结构化及运行,以在接口200移动至塌缩构型时减少或封闭高流量及其他呼吸支持和/或呼吸治疗或麻醉气体通过面罩而进行的输送。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导管从塌缩构型恢复至打开构型时,从患者的面部移除面罩允许由第一接口供应的呼吸支持和/或治疗重新开始。
患者接口气体取样
图6为患者佩戴气体输送系统的示意图,该气体输送系统包括呼吸设备1000A,该呼吸设备包括配置成用于将气体输送至患者的鼻插管8040,所述气体经由气体输送管8060供应。气体取样接口100A包括气体取样导管101A,其中该气体取样导管101A的顶端7050接近于患者的嘴巴和/或鼻子定位,以对从嘴巴呼出和/或呼气的气体进行取样。
图1所示出的气体感测模块120被示出为位于患者接口的歧管部分上,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形成本公开内容的气体取样接口的一部分。举例而言,气体感测模块120可用于补充由与气体取样接口的取样出口流体连通的呼吸气体监测器提供的数据。气体感测模块120可形成气体取样接口的一部分且可例如包括取样导管中的流量计。气体感测模块120可包括在取样导管中或在取样出口处的二氧化碳图传感器。气体取样接口可因此配置成用于主流二氧化碳图的应用。在此情况下,取样出口在感测模块120下游时可将患者气流排放至环境,且通过这种方式,取样出口配置成用于将患者气流输送离开患者,以便使流能够通过导管且经过传感器。气体感测模块120可经由有线或无线数据通讯而连接至能够将由感测模块120收集的数据显示给临床医师的适当接收器。
气体感测模块120可以是气体取样接口的单独部件且可位于患者接口上的其他位置处。气体感测模块120可包括气体组分传感器且可位于取样导管中或取样导管处和/或位于取样出口中或取样出口处。
替代地,气体取样接口可在歧管部分处不包括传感器,在患者处也不包括任何传感器。举例而言,气体取样接口可配置成仅用于使取样入口位于患者处且使患者气体分析发生在离开患者处,例如发生在呼吸气体监测器处。气体取样接口可因此用于侧流二氧化碳图的应用。在此情况下,取样出口可便于患者气流离开患者并朝向呼吸气体监测器输送。在一些情况下,在患者处省略传感器可改进医疗仪器的可接近性。
在替代实施例(未示出)中,气体取样接口可包括被动取样构型,,例如可配置成用于经由比色分析法对患者气体进行取样。在此情况下,取样导管可配置成用于将患者气体输送至比色试剂的测定或输送至用于指示患者气流中一或多种特定气体的存在或浓度的另一形式的比色计。在一些情况中,气体取样接口可包括在取样导管中或在取样出口处的比色分析装置。
图7至图65示出可塌缩患者接口和/或用于与可塌缩患者接口一起使用的配件的各种实施例,该可塌缩患者接口设置成具有用于在患者处接收患者气流的气体取样接口。
图7至图10举例说明患者接口400,其包括鼻插管且包括具有中空内部的气体输送侧构件401,该中空内部提供了设备气体流动路径,用于经由歧管406至包括一对鼻叉408的输送出口而将设备气体输送至患者。所述一对鼻叉408从歧管406延伸。气体输送侧构件401从歧管406的第一侧延伸,且接口400进一步包括从歧管406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延伸的非输送侧构件403。非输送侧构件403包括用于连接至头带411的端部409。
气体输送侧构件401包括可塌缩部分404,该可塌缩部分配置成用于从图7、图9及图10中所示出的正常打开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在该塌缩构型中,穿过可塌缩部分404的设备气流得以减少或停止。可塌缩部分404配置成用于在例如从置放于患者面部上面的患者面罩施加塌缩力时移动至塌缩构型,且其中面罩的密封件被向下压在已塌缩部分404上。气体输送侧构件401还包括不可塌缩部分407,该不可塌缩部分配置成用于在将塌缩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404上期间保持打开。可塌缩部分404可包括热塑性弹性体或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气体输送侧构件401可包括热塑性弹性体或由热塑性弹性体形成。
不可塌缩部分407的一端包括用于接收设备气流的输送入口407a。患者接口400进一步包括气体路径连接器413,该气体路径连接器具有刚性结构且包括输送入口413a及输送出口413b。气体路径连接器输送入口413a可经由导管(未示出)连接至设备气体供应件。气体路径连接器输送出口413b连接至不可塌缩部分407的输送入口407a。气体路径连接器413也在头带的与连接至非输送侧构件403头带端部409的端部相对的端部处连接至头带411。
图8示出包括具有均匀厚度的壁412的不可塌缩部分407的横截面。图9及图10示出包括具有非均匀厚度的壁404a的可塌缩部分404的横截面。可塌缩部分404具有细长横截面,尤其是体育场形横截面,其包括在一对端部404c之间延伸的一对纵向侧404b。如图10中所示,薄壁部分404设置于端部404c中的每一个处。薄壁部分404d配置成用于提供折线,可塌缩部分404在施加塌缩力时在所述折线处弯曲或折叠。
图7至图10中所示出的患者接口400提供了图11至图68的背景参考及内容背景,所述图11至图68示出了类似于接口400但还包括气体取样接口的患者接口(或其部分)的各种实施例,该气体取样接口包括用于在患者处接收患者气流的取样入口、用于与呼吸气体监测器流体连通的取样出口以及在取样入口与取样出口之间流体连通的取样导管。该气体取样接口便于患者气流与呼吸气体监测器之间的流体连通,以用于向临床医师提供患者反馈。
特别地,图11至图31示出气体取样接口设置至非输送侧构件(或代替非输送侧构件)的实施例。图32至图60示出气体取样接口设置至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实施例。患者接口的各种实施例各自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大体上等效于气体输送侧构件401且各自包括可塌缩部分,该可塌缩部分配置成用于在正常打开构型与塌缩构型(穿过其中的设备气流减少或停止)之间移动。
图11示出患者接口500的透视图,所述患者接口大体上等效于患者接口400,但其中非输送侧构件503包括气体取样接口515。患者接口500包括气体输送接口,该气体输送接口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501,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气体输送侧构件501配置成用于将设备气流输送至患者。气体输送接口包括输送出口,该输送出口包括用于向患者输送设备气流的鼻叉508。气体输送接口进一步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501,其从输送出口的第一侧延伸且包括与鼻叉508流体连通的设备气体流动路径。可塌缩部分504配置成用于从图11中所示出的正常打开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在该塌缩构型中,流过可塌缩部分504的设备气流得以减少或封闭,以便减少或停止穿过设备气体流动路径的设备气流。
气体取样接口515包括在非输送构件503的非面向患者的壁516中形成的一对间隔开的开口。所述一对间隔开的开口包括入口通口517及出口通口518,该出口通口经由在内部延伸穿过非输送侧构件503的取样导管520而与入口通口517流体连通。
出口通口朝向非输送侧构件503的头带端509定位,该头带端配置成用于联接至头带。入口通口517定位于包括鼻部输送叉508的输送出口处或附近。取样导管520沿着非输送侧构件503的长度方向延伸。入口通口517提供取样入口,可通过所述取样入口在患者处接收患者气体。出口通口518提供取样出口,所述取样出口配置成用于流体连接至呼吸气体监测器。
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出口可与呼吸气体监测器流体连通地连接。呼吸气体监测器(未示出)可通过取样导管520施加抽吸或压力或真空,以便汲取及接收患者气流,以进行分析。在另一实施例中,呼吸气体监测器可通过取样导管520被动地接收患者气流,也即,呼吸气体监测器可在不经由抽吸或压力或真空等汲取患者气流的情况下接收患者气流。
图12提供了患者接口500的正视图,其更好地示出入口通口517与出口通口518之间的间距。图13提供沿着图12中的截面A-A截取的非输送侧构件503的横截面。取样导管520具有基本上圆形横截面,且形成于非输送侧构件503的另外的非中空实体521中。该非输送侧构件包括非面向患者的壁516及面向患者的壁514,该面向患者的壁在使用中置放成与患者的面部接触。面向患者的壁514及非面向患者的壁516在包括上边缘522及下边缘523的一对边缘之间延伸。
如图13中所示,非输送侧构件503的横截面是细长的,也在至少一个轴线上不对称。该横截面包括延伸穿过面向患者的壁516及非面向患者的壁514的宽度轴线AW。该横截面还包括垂直于宽度轴线AW延伸的长度轴线AL。长度轴线AL基本上与面向患者的壁平行且也与非面向患者的壁平行。
非输送侧构件503的横截面围绕宽度轴线AW基本上对称。在其他实施例中,横截面可以不对称,且举例而言,取样导管520可定位得更接近于上边缘522或下边缘523中的一个。如图13中所看到,取样导管520在横截面中基本上居中地定位,从而使得取样导管520在上边缘522与下边缘533之间等距且也在面向患者的壁514与非面向患者的壁516之间等距。
非输送侧构件503的横截面围绕长度轴线AL不对称。围绕长度轴线AL不对称是由于面向患者的壁514与基本上平面的非面向患者的壁516相比具有较大曲率。非面向患者的壁516的基本上平面的构型可帮助提供非面向患者的壁516与患者面罩的密封件之间的密封,其将在下文参考图14及图15进一步详细地论述。在其他替代实施例中,非输送侧构件503的横截面可围绕长度轴线AL基本上对称。非输送侧构件503的横截面可围绕长度轴线AL及宽度轴线AW二者基本上对称。
转向图14,入口通口517及出口通口518彼此隔开大于或等于用于置放在患者面部上的面罩302的密封件304的宽度W的距离,且其中密封件304承载在非输送侧构件503的一部分上面。特别地,密封件304覆盖至非面向患者的壁516上。面罩302的密封件304的一部分承载于气体输送侧构件501的一部分上面,且特别地覆盖至可塌缩部分504上。在应用面罩302(也即,将面罩302压向患者的面部)时,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在该塌缩构型中,穿过设备气体流动路径的设备气流得以减少或停止。
入口通口517及出口通口518被定位而使得面罩302仅覆盖入口通口517。换言之,当面罩302在患者接口500上面应用至患者的面部上时,入口通口517处于由患者面部及面罩302形成的空腔内。取样装置(例如包括取样入口的取样管)可连接至入口通口517且装配在面罩302下方的区域内。替代地,入口通口517可不连接至取样装置且自身可提供取样入口。取样内腔520用作面罩密封件304下方的管道,以便提供入口通口517与出口通口518之间的流体连通,且能够在出口通口518处获得在位于患者处且也在面罩302内部的入口通口517处获取的患者气流的样本。
图15示出夹于面罩密封件304与患者P的面部之间的非输送侧构件503的横截面。面罩密封件304通过力F(例如由临床医师手动地施加或由头套保持)压在非面向患者的壁516上,且使得非输送侧构件503变得部分凹入至患者面部的表面524中,且其中面向患者的壁514凹入面部表面524下方。非面向患者的壁516的基本上平面的构型大致与非输送侧构件503的任一侧上的面部表面524对准。基本上连续的表面由非面向患者的壁516及非输送侧构件503的任一侧上的面部表面524形成,且从而便于形成面罩密封件304、非面向患者的壁516与患者的面部之间的密封。在替代构型(未示出)中,面向患者的壁514可保持与面部表面524基本上齐平,且面罩密封件304围绕非输送侧构件503变形,从而使得非输送侧构件503不会变得凹入至患者的面部中达到图15中所示程度。
从图15应了解,取样导管520装配于非输送侧构件503的横截面内,且因此不会对面罩密封件304造成任何破坏。取样导管520包括在非输送侧构件503的实体521内且在应用面罩期间受保护而使其不会实质性变形。取样导管520因此在面罩密封件304承载至非输送侧构件503上期间保持打开。通过这种方式,取样导管520配置成用于在可塌缩部分504移动至塌缩构型时保持打开,以保持入口通口517与出口通口518之间的流体连通。也即,取样导管520配置成用于在穿过可塌缩部分504的设备气流减少或停止时保持打开。
这具有可用性益处。举例而言,这可以允许使用者在面罩302应用于患者接口500上面时继续监测患者处的气体,而不必断开气体取样接口515与呼吸气体监测器(例如二氧化碳图装置)的连接且将呼吸气体监测器重新连接至另取样接口(例如重新连接至面罩302中的取样通口(未示出))。另外或替代地,这可以允许使用者监测来自单一呼吸气体监测器(而不是连接至各种取样接口(例如,气体取样接口515及面罩302上的取样通口)的多个监测器,所述监测器可造成混淆,因而增加了不正确或不准确测量的风险)的输出。
图16示出患者接口500的替代实施例,且其中患者接口600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601,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604。患者接口600进一步包括位于非输送侧构件603的面向患者的壁614中的入口通口617及出口通口618。在一实施例中,相应的取样管可连接至入口通口617及出口通口618,例如经由鲁尔锁或螺纹连接或插塞配合或倒钩连接。在此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因此包括通路620,其在内部穿过非输送侧构件在入口通口617与出口通口618之间延伸。
图17示出另一替代实施例患者接口700,其中取样导管包括取样管线,尤其是取样管725。在一实例中,取样导管是取样管线的一部分或形成取样管线的一部分。该管725延伸穿过非输送侧构件703的内部通路720,且延伸到面向患者的壁714中的间隔开的开口中的每一个之外,所述开口包括取样管入口717及取样管出口718。从取样管入口717延伸的管725的一部分包括取样鼻叉726,其形成于管725的端部处且提供了用于在患者处接收患者气流的取样入口。取样鼻叉726定位得与鼻部输送叉708中的与包括可塌缩部分704的气体输送侧构件701流体连通的一个鼻部输送叉相邻且在该鼻部输送叉旁边延伸。从取样管出口718延伸的管725的一部分可包括取样出口且可配置成用于与呼吸气体监测器流体连通,以便提供流体连通。管725因此可提供取样鼻叉726与呼吸气体监测器之间的流体连通。
图18示出另一替代实施例,其中患者接口800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801,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804。患者接口800包括非输送侧构件803,其在构型上类似于图11中所示的接口500,且其中非输送侧构件803包括一对间隔开的开口,所述一对开口包括在非面向患者的壁816中形成的由内部通路820连接的取样管线入口817及取样管线出口818。入口取样管线825包括取样装置827且经由例如鲁尔锁、螺纹连接、插塞配合或倒钩连接而连接至取样管线入口817。出口取样管线828经由例如鲁尔锁、螺纹连接、插塞配合或倒钩连接而连接至取样管线出口818。出口取样管线828可连接至呼吸气体监测器(未示出)。
取样装置827包括用于气体取样接口的取样入口。取样装置827位于入口取样管线825的一端部处且配置成在患者的面部前方和/或面部周围和/或在患者的嘴巴内部定位。取样装置827可包括与已在先前由本申请人在国际专利公开WO/2018/070885中所描述的气体取样顶端等效或类似的气体取样顶端。在一替代实施例中,入口取样管线825及出口取样管线828不可移除地连接至非输送侧构件803,且例如可分别模制至入口817及出口818。
图19示出作为图18中所示出的患者接口800的变化形式的患者接口900。患者接口900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901,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904。患者接口900包括入口取样管线925,该入口取样管线是Y形件取样器管线且包括嘴部管线925a及鼻部管线925b。嘴部取样装置927a位于嘴部管线925a的端部处,且鼻部取样装置927b位于鼻部管线925b的端部处。在一些情况下,在鼻子及嘴巴处进行取样可提供对患者气体的更可靠的捕获(尤其在不确定患者从鼻子或嘴巴的哪个位置呼吸的情况下)。
图18及图19中所示出的入口取样管线825、925可以是可延展的,以允许选择性地定位取样装置827、927a、927b。延展性可配置成用于需要最小程度的力来操纵及重新定位所述取样管线。这可以防止取样装置不合需要地移动(会影响患者气体的摄入)。图18中的取样管线825的延展性可允许取样装置827根据需要在嘴巴与鼻子之间重新定位和/或移开,以提供对其他医疗仪器的接近。取样管线中的一个或多个可由多种合适材料制成,例如硅树脂、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热塑物等。
图20示出另一替代实施例,其中患者接口1000包括嘴部取样勺1032,该嘴部取样勺包括用于定位在患者的嘴巴前方的勺开口1034。通过嘴巴呼出的患者气体由勺开口1034捕获且通过内部取样导管1020采集,该内部取样导管延伸穿过勺1032且穿过非输送侧构件1003到达取样出口通口1018,所述取样出口通口配置成用于例如经由取样出口管线与呼吸气体监测器流体连通。在这一方面,气体取样接口包括配置成用于捕获从患者呼出的患者气体的嘴部勺1032。在一替代实施例(未示出)中,嘴部勺1032配置成用于可移除地附接至患者接口且可选地附接至气体输送接口。患者接口1000进一步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1001,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1004。
勺1032具有基本上扁平的轮廓,从而允许其装配在应用于接口1000的顶部上面的患者面罩的下方。勺1032的大小设置得用于覆盖嘴巴的相对较小部分,以便能够收集呼气气体且也为其他医疗装备留出空间。取样导管1020在内壁1029下方延伸,该内壁将勺1032与气体输送通路1036分离,从而使得取样导管1020不干扰气体输送通路1036,从而将气体提供至鼻部输送叉1008。在其他实施例中,取样导管可延伸到气体输送通路1036内。嘴部勺1032可由软材料制成或由软材料形成,从而允许其在必要时围绕仪器弯曲。嘴部勺1032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形状,以便限制对需要嘴部接近的仪器的干扰。
图21示出作为图20中所示接口1000的变化形式的患者接口1100。除了接口1000的特征/结构以外,患者接口1100进一步包括用于对鼻部患者气流进行取样的隔膜取样通口1138,该鼻部患者气流被输送而穿过从取样导管1120中的连接部1140延伸的隔膜取样管线1139。这种构造允许同时进行鼻部及嘴部取样,从而在不确定患者从何处呼吸时改进取样可靠性。在一特定实施例中,隔膜通口1138直接接收来自患者的鼻部气流。在另一实施例中,隔膜通口1138可连接至鼻部取样叉或另一取样装置,例如上文关于图18及图19所描述的可延展的取样管线。患者接口1100进一步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1101,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1104。
图20及图21中所示出的构型也可以是有利的,因为入口1034、1138居中定位且与患者的鼻子及嘴巴基本上对准。举例而言,入口1034、1138基本上处于与患者的鼻子及嘴巴的共同平面上,且也与鼻部输送叉1008的共同平面上。嘴部入口1034及鼻部入口1138的中央定位可有利地进一步减少干扰应用于患者面部的患者面罩的密封的机会。
图22示出另一实施例患者接口1200,其类似于先前实施例,但其中取样导管1220经由Y形件1240连接至一对鼻部取样叉1226,所述一对鼻部取样叉定位在鼻部输送叉1208旁边且基本上平行于所述鼻部输送叉(且也在所述鼻部输送叉下方)。鼻部取样叉可以是可延展的,以允许更好地定位患者的鼻孔或与患者的鼻孔接合。患者接口1200进一步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1201,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1204。
患者接口1200也可设有嘴部取样勺1332,如图23中所示,该图23示出患者接口1300。勺1332可具有与上文关于图20中的勺1032所描述的构型等效的构型。患者接口1300包括取样导管1320,该取样导管因此能够经由一对鼻叉1326对来自患者鼻孔中的每一个的患者气流进行取样以及经由嘴部勺1332及其开口1334对来自患者嘴巴的患者气流进行取样。因此,患者接口1200提供取样入口,其包括经由鼻叉1326的鼻部入口以及经由嘴部勺1032的嘴部入口。患者接口1300进一步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1301,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1304。
图24示出另一实施例患者接口1400,其中鼻部取样叉1426延伸穿过鼻部输送叉1408。鼻部取样叉1426与鼻部输送叉1408大致同心。鼻部取样叉1426被示出为在与鼻部输送叉1408大致相同的点处终止,但也可延伸得超出鼻部输送叉的端部,如下文在图51中的替代实施例中所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鼻部取样叉可延伸穿过鼻部输送叉,但并非居中或同心。举例而言,鼻部取样叉可附接至鼻部输送叉的内表面,且因此从鼻部输送叉的中心偏移。患者接口1400进一步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1401,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1404。
图25示出替代患者接口1500,其中非输送侧构件及取样导管由取样管1503提供,该取样管在一端处具有提供取样入口1517的鼻叉1526,且在相对端处具有提供取样出口1518的开口。鼻部取样叉1526定位在鼻部输送叉1508中的一个旁边且平行于鼻部输送叉1508中的所述一个而延伸。取样管1503可连接至头带(未示出)。取样管1503可以是可移除的或不可移除地连接至歧管1506和/或鼻部输送叉1508。在由图25提供的实施例中,鼻部取样叉1526与歧管1506一起模制,且也模制至鼻部输送叉1508。患者接口1500进一步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1501,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1504。
图26示出患者接口1500的变化形式,其中患者接口1600包括附接(例如经由模制、黏接等)至鼻部输送叉1608的一对鼻部取样叉1626。鼻部取样叉包括与取样出口通口1618流体连通的取样入口1617,所述取样出口通口定位于非输送侧构件1603的面向患者的表面1614上且配置成经由出口管或其类似物而连接至呼吸气体监测器。患者接口1600进一步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1601,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1604。
图27提供了先前在图7中所示出的患者接口400的侧面透视图,其中非输送侧构件403被切开,以示出横截面421。横截面421等效于上文参考图15所描述的横截面,特别地是不对称的且具有弯曲的面向患者的壁414及较不弯曲且基本上平面的非面向患者的壁416。
图27提供针对图28至图31的内容相关参考,图28至图31示出设有用于接收取样导管的通道的非输送侧构件的各种实施例。
图28示出非输送侧构件1703的横截面1721,其中通道1742设置于非面向患者的壁1716中。通道1742是基本上圆形的,且在直径上配置成用于接收及保持管状取样导管1720。导管1720保持在通道1742中(例如经由搭扣配合配置),因此取样导管和/或通道1742是挠性弹性的,从而使得导管1720通过导管1720和/或通道1742的轻微弹性变形而保持在通道1742内。在取样导管1720具有非圆形横截面的构型中,通道1742或其一部分可包括匹配取样导管1720的横截面形状的横截面形状,以便接收且可选地保持它。在其他构型中,所述通道可比图28及图29中所示出的通道更浅,且可包括小于180°的圆形或弯曲横截面。在一些情况中,导管1720通过例如黏着剂、卡钩及环圈构造等保持机构而保持在通道1742内。
通道1742可足够深,以便接收导管1720的直径的大部分或全部,且使得当取样导管装配在通道1742内时非输送侧构件横截面1721的周边基本上不增大或改变。这可以在面罩密封件置放于患者接口的顶部上面时有利地使面罩密封件的破坏最小化。
图29提供替代构型,其中通道1842位于面向患者的壁1814中,因此导管1820位于面向患者的壁1814处,而不是如在图28中那样在非面向患者的壁1716处。
图30提供具有非输送侧构件1803的患者接口1800的后透视图,该非输送侧构件具有图29中所示出的横截面。图30示出通道1842,其形成于面向患者的壁1814中,且沿着非输送侧构件的长度在邻近于输送出口1808的取样入口端1817与邻近于非输送侧构件1803的头带端1809的取样出口端1818之间延伸。
图31中示出患者接口1800的变化形式,其中患者接口1900包括非输送侧构件1903,该非输送侧构件具有取样导管出口孔隙1918及取样导管入口孔隙1917。入口孔隙1917及出口孔隙1918设置于通道1942的相对端处,以用于使取样导管插过,以便将取样导管牢固地保持在适当位置。入口孔隙1917及出口孔隙1918延伸穿过非输送侧臂1903的一部分,以便有效地提供连接环圈,取样导管插过所述连接环圈,以提供导管在通道1942内的额外紧固。患者接口1800进一步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1801,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1804。
图11至图31中所举例说明的实施例示出了其中取样导管配置成在将塌缩力施加至患者接口期间保持打开的构型,将塌缩力施加至患者接口会引起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这具有可用性益处。举例而言,这可以允许使用者在面罩302应用于患者接口500上面时继续监测患者处的气体,而不必断开气体取样接口515与呼吸气体监测器(例如二氧化碳图装置)的连接且将呼吸气体监测器重新连接至另一取样接口(例如重新连接至面罩302中的取样通口(未示出))。另外或替代地,这可以允许使用者监测来自单一呼吸气体监测器的输出(而不是连接至各种取样接口(例如,气体取样接口515及面罩302上的取样通口)的多个监测器,所述监测器可造成混淆,从而增加不正确或不准确测量的风险)。举例而言,图11至图24及图26中所示出的取样导管可配置成通过位于非输送侧构件内部而保持打开,该非输送侧构件可充分抵抗变形,从而在施加塌缩力期间不允许内部取样导管塌缩。与患者接口的可塌缩部分相比,这些取样导管的塌缩程度可较小。取样导管可包括内部加强或支撑部分,其配置成用于防止在施加收缩力时取样导管变形、受限制或封闭。沿着共同平面或区段,取样导管可具有比患者接口的可塌缩部分更厚的壁。沿着共同平面或区段,取样导管可具有均匀厚度的壁,可塌缩部分可具有非均匀厚度的壁。图25中所举例说明的取样导管自身是非输送侧构件,且其中取样管1503可具有足够刚性构造(例如,通过管1503的材料或几何形状提供)以便在施加塌缩力时保持打开。类似地,图28至图31中所示出的取样导管可仅部分由非输送侧构件包围且保护,且因此也可具有允许取样导管在施加塌缩力期间保持打开的构造(例如,通过材料或几何形状或经由内部支撑结构)。
图11至图31的先前描述涉及气体取样接口被设置至(或代替)非输送侧构件403的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图32至图65的以下描述涉及气体取样接口被设置至气体输送侧构件401(图7中所示出)的实施例。
图32至图49示出取样导管设置至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各种构型的横截面。取样导管包括由‘S’表示的取样内腔,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由‘G’表示的气体输送内腔。穿过气体输送侧构件401的可塌缩部分404而截取图32至图49中所示出的横截面。
图32、图35、图38、图41、图44及图47示出气体输送内腔G及取样内腔S二者皆打开的可塌缩部分的正常打开构型。这些图中的每一个也示出气体输送内腔G及取样内腔S具有平行纵向轴线的实施例。图33、图36、图39、图42、图45及图48示出处于塌缩构型的可塌缩部分,且其中取样内腔配置成保持打开。因此,这些构型允许对通过取样内腔的患者气体进行连续取样(即使在由于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而导致穿过气体输送内腔的气流减少或停止期间)。这具有可用性益处。举例而言,这可以允许使用者在可塌缩部分处于塌缩构型时(例如当面罩置放于患者接口上面时)继续监测患者处的气体,而不必断开气体取样接口与呼吸气体监测器(例如二氧化碳图装置)的连接且将呼吸气体监测器重新连接至另一取样接口(例如重新连接至面罩中的取样通口(未示出))。另外或替代地,这可以允许使用者监测来自单一呼吸气体监测器(而不是连接至各种取样接口(例如,气体取样接口及面罩上的取样通口)的多个监测器,所述监测器可造成混淆,因而增加了不正确或不准确测量的风险)输出。
图34、图37、图40、图43、图46、图49示出可塌缩部分处于塌缩构型且取样内腔也配置为封闭的替代实施例。可以设想,可在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时不需要取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构型。举例而言,在将患者面罩应用于含有自有患者气体取样系统的患者的面部的情况下,需要封闭取样内腔S,以便防止气体从患者面罩内部泄漏。举例而言,在特定情形下,某些设备流量供应装置可将穿过取样导管从系统去除的已取样的患者气体解释为可能触发警报的‘泄漏’。在相对较低流动速率被输送而穿过患者面罩,且通过取样导管去除的已取样的流动速率构成被输送的设备气流的相当大部分(例如20%)的情况下,更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取样导管保持打开或变得封闭的替代构型(也即,图33及图34、图36及图37、图39及图40、图42及图43、图45及图46、图48及图49中所示的替代构型)可根据取样内腔抗塌缩程度来实现。这可以归因于取样内腔的硬度。举例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取样内腔可由与包围气体输送内腔的材料相比具有更高硬度的材料包围。因此,施加至可塌缩部分(且直接地或间接地传输至取样内腔)的塌缩力可导致气体输送内腔变得堵塞或封闭,而取样内腔保持打开。替代地,取样内腔可由具有与气体输送内腔类似或更低硬度的材料包围,且在此状况下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塌缩力可导致两个内腔变得封闭。
图32示出第一构型,其中取样内腔S整合于气体输送构件可塌缩部分2004的壁2021内。壁2021包围气体输送内腔G。壁2021由非刚性材料形成,且在材料和/或几何形状方面配置成允许相对的壁部分2021a、2021b在可塌缩部分2004移动至塌缩构型时朝向彼此及对着彼此移动。取样内腔S具有圆形横截面且邻近于气体输送内腔G的细长横截面的一端而定位。壁2021在一端处扩大,以便将取样内腔S容纳于其中。
图33及图34示出处于塌缩构型的可塌缩部分2004,其中取样内腔G已通过壁部分2021a、2021b朝向彼此及抵靠彼此移动而封闭。图33示出取样内腔S配置成保持打开而可塌缩部分2004处于塌缩构型的实施例。图34示出取样内腔S配置成在可塌缩部分2004处于塌缩构型时也变得封闭的替代实施例。
图35示出可塌缩部分2104延伸穿过取样内腔S且取样导管包括包围可塌缩部分2104的导管2144的实施例。取样内腔S形成于套管与可塌缩部分2104之间的体积中。图36示出呈塌缩构型(使得气体输送内腔G封闭)的可塌缩部分2104,但其中取样内腔的一部分在可塌缩部分2104的相对的外部端部与套管2144的相对的内部端部之间保持打开。
图37示出图36的替代实施例,其中图36中所示出的打开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S及气体输送内腔G二者封闭。
图38示出一实施例,其中取样内腔S及气体输送内腔S一体成型于气体输送侧构件中,且其中取样内腔S在包围气体输送内腔G的壁2221中形成。图38的实施例因此是图32的变化形式,但不同之处在于,图38的取样内腔S具有在气体输送内腔横截面的纵向侧旁边延伸的细长且弯曲的横截面。壁2221在一侧处扩大,以便将取样内腔S容纳于其中。
图39示出一实施例,其中图38的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以便封闭气体输送内腔G但其中取样内腔保持打开。图40示出一替代实施例,其中图38的打开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S及气体输送内腔G二者封闭。
图41示出一实施例,其中取样导管2320与可塌缩部分2304一体成型,因此取样导管在可塌缩部分2304的外表面2346旁边延伸。可塌缩部分2304具有细长横截面,其包括在一对相对的端部2350之间延伸的一对纵向侧2348,且取样导管2320在端部2350中的一个处与外表面2346一体地连接。
图42示出一实施例,其中图41的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且其中纵向侧2348已朝向彼此且抵靠彼此移动,以封闭气体输送内腔。取样导管2320不受影响,且其中取样内腔S保持打开。图43示出一替代实施例,其中取样导管2320在可塌缩部分2304移动至其塌缩构型期间也已变得弹性变形至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也已变得封闭。
图44是关于图41中所示出的实施例的变化形式,且其中取样导管2420经由连接腹板2452与外表面2446(尤其是端部2450中的一个)连接,且取样导管2420通过连接腹板2452的宽度WCW与可塌缩部分2404间隔开。
图45示出一实施例,其中图44的打开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导管2420保持打开。图46示出一替代实施例,其中取样导管2420在可塌缩部分2404移动至塌缩构型期间弹性变形至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内腔也已变得封闭。
图47示出取样导管2520延伸穿过气体输送内腔G的实施例。取样导管2520可在气体输送内腔内自由地移动,或可替代地经由内部腹板或保持构件(未图示)保持在适当位置。取样导管2520相对于气体输送内腔G具有较小的横截面,以便使通过气体输送内腔G的设备气流的阻塞最小化,且使对可塌缩部分2504移动至塌缩构型的干扰最小化。
图48示出一实施例,其中图47的打开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导管2520保持打开。取样导管2520具有弯曲外表面而没有成角度的边缘,这便于壁部分2521a及2521b围绕取样导管2520弯曲或折叠。图49示出一替代实施例,其中图47的打开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且其中取样导管2520弹性变形至塌缩构型,从而使得取样内腔封闭。
应了解,图32、图38、图41及图44举例说明了取样导管(及取样内腔)与气体输送侧构件整合。图35及图47举例说明了气体输送内腔与取样内腔基本上同心且同轴。图32及图38示出气体输送内腔G及取样内腔S一体成型于气体输送侧构件内且彼此间隔开的实施例。图41及图44示出取样导管在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外表面旁边延伸的实施例。
图50示出患者接口2600,其中气体输送侧构件2601具有图47中所示出的横截面构型,其中取样导管2620延伸穿过气体输送侧构件2601内所包含的气体输送内腔。气体输送侧构件2601包括可塌缩部分2604。取样导管2620在包括出口通口2618的取样出口与取样入口2617之间延伸,所述取样入口包括位于鼻部输送叉2608内部的鼻部取样叉2626的端部中的开口。取样导管2620在气体输送侧构件2601内自由地移动,且仅在出口通口2618处固定至气体输送侧构件2601。在其他实施例中,气体输送侧构件2601包括在气体输送侧构件2601内在所需位置处支撑取样导管2620的内部结构。鼻部取样叉2626终止于与鼻部输送叉2608相同的点处。
图51中示出患者接口2600的变化形式,其中患者接口2700包括鼻部取样叉2726,其延伸穿过及超出鼻部输送叉2708的开口。患者接口2700包括气体输送侧构件2701,该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2704。鼻部取样叉2726因此配置成用于将取样入口2617定位得比鼻部输送叉2708的出口更深入患者的鼻孔中。将取样入口2617定位得比输送出口(也即,鼻部输送叉2708)更深入鼻孔内部可提供多个益处,包括:使已取样的患者气体的稀释最小化。此外,这种构造在一些情况下可使紊流的形成最小化,其可限制或减少患者气体进入取样叉2726。此外,使取样叉2726延伸超出鼻部输送叉2708可屏蔽进入取样叉2726的患者气体而使其不受离开鼻部输送叉2708的出口的所输送的设备气体影响。
图52示出患者接口2800,其中气体输送侧构件2801具有图41中所示出的横截面构型,且取样导管2820与气体输送侧构件2801一体成型。特别地,取样导管2820模制至气体输送侧构件2801的下侧端2850。取样导管2820包括取样入口,所述取样入口包括模制至鼻部输送叉2808中的一个(并在其旁边延伸)的鼻部取样叉2826。气体输送侧构件2801包括可塌缩部分2804。
图53及图54中示出患者接口2800的变化形式,其中患者接口2900包括取样导管2920,该取样导管经由附接夹片2954可移除地附接至气体输送侧构件2901的下侧端2950。气体输送侧构件2901包括可塌缩部分2904。在另一构型(未示出)中,取样导管可以类似方式附接但位于气体输送侧构件的顶部处。在一实例(未示出)中,取样导管在歧管处或附近可移除地附接至患者接口,且导管的剩余部分与气体输送侧构件分离但沿着与气体输送侧构件相同的侧延伸。这可以避免有多个导管缠绕在患者的头部周围(这可能会妨碍其他医疗装备)。
气体取样接口可由与可塌缩部分不同的材料形成。举例而言(且参考图53),取样导管2920可由与可塌缩部分2904不同的材料形成。取样导管2920可由具有比可塌缩部分2904的材料更大的材料硬度的材料形成。在一特定实施例中,取样导管2920包括硅树脂。在一实施例中,可塌缩部分2904包括热塑性弹性体。在一实施例中,取样导管2920包括硅树脂,且可塌缩部分2904包括热塑性弹性体。
如各种实施例且包括图53所举例说明的那样,取样导管2920的宽度小于可塌缩部分2904的宽度。
图55示出患者接口3000,其中气体输送侧构件3001具有图35中所示出的横截面构型,且其中气体输送侧构件3001由套管3144包围。气体输送侧构件3001包括可塌缩部分3104,该可塌缩部分在图55中由套管3144隐藏。套管3144包括配置成与呼吸气体监测器连接的出口通口3018。套管3144包括用气体输送侧构件3001密封的出口端3058。套管3144进一步包括接近于输送出口3008的套管入口端3059处的漏斗部分3056。漏斗部分3056配置成用于经由提供取样入口的开口3017而从鼻子和/或嘴巴接收患者气流。
图56示出患者接口3100,其中气体路径连接器3113装配有环形连接器3158,该环形连接器包括用于接收及紧固所述取样管线3120的一部分的环圈3160。环形连接器3158从而将取样管线3120的一部分紧固至气体路径连接器3113。取样管线3120包括取样入口,所述取样入口包括取样管线3120的远端处的取样装置3127。取样管线3120具有自支撑式的可延展的构型,且因此取样装置3127可根据需要重新定位。举例而言,取样装置3127可定位于输送出口3108的前方(也即,在输送出口的非患者侧),以便从患者的嘴巴和/或鼻子接收患者气流。
图57示出气体路径连接器3113,其包括用于连接至提供设备气体供应的气体供应管的螺纹部分3162。气体路径连接器3113还包括用于连接至头带的凸缘3164。环形连接器3158配置成用于装配于螺纹部分3162上面(优选地也在连接至螺纹部分3162的气体供应管上面),以便可移除地将取样管线3120附接至气体路径连接器3113。环形连接器3158可包括定位特征(例如,肋状物),以在连接时抵抗相对于气体路径连接器3113及气体供应管的轴向移动。
图58示出取样管线3120的横截面图,该取样管线包括挠性弹性导线3166,其整合于取样管线3120内,以向取样管线3120提供其自支撑的可延展的功能性。取样管线3120包括取样内腔S。挠性弹性导线3166设置于与取样内腔S分离的内腔中。取样管线3120及取样内腔S二者具有细长横截面,尤其椭圆形横截面。取样管线3120在宽度方向上相对较薄,以便允许患者面罩置放于取样管线3120上面,并使得对面罩密封的破坏程度最小。
图59示出附接环6140,其先前在申请人的早期专利公开WO2018070885中示出且也适合与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患者接口一起使用。附接环6140包括配置成与图57中所示出的气体路径连接器3113连接的一对弹性臂6150。臂6150的内部区6142可具有对应于气体路径连接器3113的螺纹部分3162且与其接合的轮廓(例如突出部)。
附接环6140进一步包括形成卡钩的一对夹片6167,所述卡钩包括从夹片本体6141延伸的臂6168。夹片6167提供凹入接收区6170,气体取样导管6120的一部分被接收并保持于该凹入接收区内。气体取样导管6120通过螺纹而穿过接收区6170(如图59中所示出),以经由搭扣配合连接将导管6120紧固在适当位置。
图60示出患者接口3200,其中气体输送侧构件3201装配有配件,该配件包括环3258,该环配置成在施加塌缩力时便于可塌缩部分3204移动至塌缩构型。如图所示,环3258围绕可塌缩部分3204装配。申请人的国际专利申请PCT/IB2019/051137(国际专利公开WO2019159063)中公开了用于便于可塌缩部分塌缩的类似配件的较早实施例。本公开内容的图25A至25F示出环215,该环配置成围绕导管延伸且在将力施加至环215时倾斜或旋转,以便夹住或扭结导管。
本公开内容的图60中所示的环3258可具有与国际专利申请PCT/IB2019/051137(国际专利公开WO2019159063)中所公开的环215大体上等效的构型(及与其相同的功能)。然而,环3258进一步包括用于附接至取样导管3220的附接环圈3260。环3258可因此起到双重功能,以便于可塌缩部分移动至塌缩构型,且也用作导管连接器。在患者接口上应用面罩可迫使环3258在可塌缩部分3204上面滚动且密封该可塌缩部分。环3258可足够小,以便使对患者面罩的密封的破坏最小化。
图61示出配置成附接至患者接口(例如图7中所示出的患者接口400)的配件3358。配件3358包括刚性构件3368,其配置成沿着气体输送侧构件401的面向患者的壁延伸。接触部件3370设置于刚性构件3368的远端处且配置成用于向施加至图7中所示出的可塌缩部分404的负载提供集中的反作用力。接触部件3370配置成回应于施加塌缩力(例如从患者面罩)而将反作用负载提供至可塌缩部分404的面向患者的壁,该塌缩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404的非面向患者的壁。接触部件3370包括鞍形渐缩肋状物3371,其配置成用于将反作用力定位/集中至可塌缩部分的较小区域上,且从而进一步促使面向患者的壁弯曲或折叠,因此便于移动至塌缩构型。
配件3358进一步包括用于将配件3358附接至患者接口400的附接构造3372。附接构造3372包括开口3374,该开口配置成用于接收图57中所示出(且也在图7中所示出)的气体路径连接器3113上的头带凸缘3164并与其接合。附接模式示出于图62中,该图示出附接构造3372附接至图57的气体路径连接器3113,且其中头带凸缘3164穿过开口3374突出。在其他实施例中,附接至气体路径连接器可经由C形或U形夹片进行。其他附接形式也是可行的,例如黏接、覆盖模制或使配件与气体路径连接器一体成型。
接触部件3370包括配置成用于与取样管线(例如图60的取样管线3220或图56的取样管线3120)连接的连接环3360。
图63示出装配有配件3358的图7的患者接口400。接触部件3370位于可塌缩部分404后方,从而使得肋状物3371接触可塌缩部分404的面向患者的壁。附接构造3372连接至气体路径连接器3113,设备气流通过该气体路径连接器提供至气体输送侧构件401。附接环3360位于可塌缩部分404上方(且与该可塌缩部分隔开),以允许取样管线连接且大体上沿着气体输送侧构件401在气体输送侧构件401上方朝向输送出口408行进。
图64及图65为替代配件3458的后视图及正视图,其在条件方面等效于图61至图63中所示出的配件3358,不同之处在于配件3458并不包括附接环3360,而是包括在内部延伸穿过配件3458的整合式取样导管3420。取样导管3420在一对开口之间延伸,所述一对开口位于配件3458的相对端处且包括设置于接触部件3470中的取样入口3417及设置于附接构造3472处的取样出口3418。
取样入口3417可配置成连接至取样装置或取样管线。举例而言,经由鲁尔锁、螺纹连接、插塞配合、倒钩配合。取样入口3417可一体地连接(例如模制)至取样装置或取样管线。取样出口3418可配置成与出口管线连接或可与出口管线一体地连接,该出口管线与呼吸气体监测器流体连通。取样导管3420形成于配件3458的刚性材料内,且因此防止在可塌缩部分的塌缩期间塌缩,因此使得在减少或停止通过可塌缩部分的设备气流时能够继续取样。
患者接口的各种实施例在上文参考附图加以描述。应了解,患者接口包括气体输送接口,该气体输送接口包括配置成用于向患者提供设备气体的设备气体流动路径。根据一特定实施例,在正常打开构型中,气体输送接口配置成用于允许以约20L/min至约90L/min的设备气体流动速率穿过设备气体流动路径。通过实例,参考图11中所示出的患者接口500,气体输送侧构件501配置成用于允许以约20L/min至约90L/min的设备气体流动速率通过气体输送侧构件501内的设备气体流动路径。
在特定实施例中,当可塌缩部分504移动至塌缩构型时,患者接口500配置成用于允许穿过气体输送构件501的设备气体流动路径的设备气体流动速率比穿过气体取样接口515的患者气体流动速率大至少20倍。举例而言,当可塌缩部分504处于封闭构型时,穿过气体取样接口515(及穿过取样导管520)的流动速率可小于约500ml/min,且穿过气体输送构件501的流动速率可小于约10L/min。
在特定实施例中,当可塌缩部分504处于塌缩构型时,气体输送构件501配置成用于允许以小于约10L/min的设备气体流动速率穿过设备气体流动路径,且气体取样接口515配置成用于允许以小于约500mL/min、任择地约40mL/min至约500mL/min的患者气体流动速率穿过气体取样接口515。
自各种所示出实施例应了解,患者接口可包括单个取样导管。仅提供单一导管可有利地使得与患者接口相关联的导管的数目最小化。
图11的取样导管520(如同其他图中所示出的各种替代实施例取样导管一样)包括单一内腔,所述单一内腔是用于患者气流的取样内腔。取样导管520不包括除取样内腔之外的任何额外内腔。与图56及图58中所示出的实施例相比,图11的取样导管520不包括支撑构件或支撑线,且因此取样导管520不需要或包括用于支撑线的内腔。提供单一内腔(也即,取样内腔)可有利地简化制造且降低成本。
患者接口及其配件
图66至图108示出用于配置成经由气体输送导管将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的患者接口的配件的非限制性举例说明性实施例,该气体输送导管包括可塌缩部分。举例而言,根据图66至图108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的一个的配件可与如上文所述在图2至图4中所示的患者接口200的可塌缩第一部分204一起使用。
如上所述,患者接口200的第一部分204配置为可塌缩的,且将在下文中被称作可塌缩部分204。根据各种实施例的配件配置成便于或增强或促使可塌缩部分204塌缩,以便减少或停止通过患者接口200的呼吸气流。在一实例中,根据各种实施例的配件配置成便于或增强或促使可塌缩部分204塌缩,以便减少或停止至患者接口200的出口(例如叉208)的呼吸气流。现在将进一步详细论述图66至图108中所示出的各种配件实施例。
参考图66,示出配件3500,其包括包括夹片3502及从夹片3502延伸的背板3504的附接构造。
夹片3502包括配置成用于附接至患者接口200的一部分上的挠性弹性c形夹片。举例而言,夹片3502可附接至患者接口200的气体导管202或附接至气体连接器。在一实施例中,夹片与刚性支撑件联接,以增加稳定性。举例而言,夹片可与气体连接器的刚性支撑件联接。夹片3502包括一对挠性弹性夹片臂3506,所述一对挠性弹性夹片臂预形成有符合气体导管202的相对弯曲侧212的曲线,如图67中最佳地示出。
返回至图66,背板3504包括符合患者P的面部中和/或患者接口200中的轮廓的预形成曲线。背板3504包括细长的笔直部分3508,以及在夹片3502与笔直部分3508之间的弯曲部分35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笔直部分3508是基本上平面的。笔直部分3508包括配置成用于在使用中面向气体导管202的刚性接触表面3512。笔直部分3508包括在背板3504的与接触表面3512相对的侧处的面向患者的表面3514(最佳地示出于图67中)。
转向图67,示出患者接口200的区段,其中示出气体导管202、可塌缩部分204及鼻叉208。气体导管202及可塌缩部分204具有也可被称为‘内’侧的面向患者的侧224,及也可被称为‘外’侧的非面向患者的侧226,其中所述术语内和外是指在与患者面部的空间关系中。图67是看向面向患者的侧224的透视图。配件3500位于面向患者的侧224处,且因此在使用中将位于患者面部与可塌缩部分202之间。
在使用中,笔直部分3508的面向患者的表面3514面朝患者的面部(且通常也可与患者的面部接触)。如图67中所示,接触表面3512(示出于图66中且隐藏于图67中)面朝并接触可塌缩部分204的面向患者的表面,该面向患者的表面隐藏在图67中的笔直部分3514后方。
接触表面3512限定了配件的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在使用中接触可塌缩部分204且在可塌缩部分204与患者面部之间提供刚性支撑表面。当将塌缩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204时,接触表面3512便于可塌缩部分204塌缩。举例而言,如图3中所示,由覆盖在可塌缩部分204上的面罩施加的塌缩力。将参考图68及图9进一步描述此功能性,图68及图9提供了处于未塌缩构型(图68)及塌缩构型(图69)的图67中所示配置的侧截面透视图。
图68示出覆盖背板笔直部分3508的可塌缩部分204。可塌缩部分204包括患者侧224及与患者侧226相对的非患者侧226。患者侧224包括在使用中通常面朝患者面部的面向患者的表面214。非患者侧226包括在使用中通常从患者面部面向外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
如图68中所示,面向患者的表面214覆盖并接触背板笔直部分3508的接触表面3512。可塌缩部分204的内部限定了向流过气体导管202的呼吸气体G提供通路的内腔205。图68示出未塌缩构型,其中可塌缩部分是打开且畅通无阻的,从而允许高流量呼吸气体G在朝向患者的下游方向上穿过内腔205。
转向图69,示出塌缩构型,因此患者面罩的密封件304(例如可充气封套)被覆盖且下压至可塌缩部分204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上。施加至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上的施加力FM使非面向患者的侧226朝向背板3508向内塌缩且接触患者224,从而产生堵塞或阻塞内腔205的阻塞物3518,且从而减少或防止呼吸气体G流向患者。所施加的面罩力FM产生由背板笔直部分3508施加至面向患者的表面214的基本上等效的反作用力FR。
在一些构型中,可完全防止呼吸气体G流向患者。在其他构型中,可能仍存在从阻塞物3518的上游侧220至阻塞物3518下游侧222的残余呼吸气体流。在残余流横穿阻塞物3518的情况下,通过可塌缩部分204的总流动速率与图68中所示的未塌缩构型相比仍显著减少。
如图69中所示,可塌缩部分204的面向患者的表面由接触表面3512支撑,且优选地在可塌缩部分的塌缩期间不移动。通过这种方式,接触表面3512提供刚性支撑表面,当将面罩密封件304的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204时,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压靠在该刚性支撑表面上。背板3508从而便于可塌缩部分204的塌缩,因为它提供了抵接件,可塌缩部分204或其一部分抵靠该抵接件而压缩,从而使可塌缩部分204变形为图69中所示出的塌缩构型。
图66及图67中所示出且在图68及图69中操作性地示出的配件3500因此在可塌缩部分204后方在沿着患者接口的适当位置处提供刚性支撑表面,以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背板3508可位于所需塌缩位置处,以便提供反作用力FR,该反作用力与面罩力FM合作而导致可塌缩部分204塌缩。
转向图70,示出用于在患者的面部与患者接口200的可塌缩部分204之间定位的配件3600的替代实施例。配件3600包括面向患者的表面3614,该面向患者的表面在使用中面朝和/或接触患者的面部。配件3600包括非面向患者的表面3616,所述非面向患者的表面在使用中背对患者的面部或从患者的面部面向外。
配件3600包括C形夹片3602,其等效于先前实施例中的夹片3502。夹片3602包括在使用中离开患者面部延伸的一对弹性夹片臂3606。夹片3602允许配件3600与患者接口200可移除地附接。配件3600包括在夹片3602与接触部件3616之间延伸的支撑构件3604。接触部件3620具有大体上垂直于支撑构件3604的细长轮廓。接触部件包括扁平底座3622,其限定了面向患者的表面3614的一部分。渐缩肋状物3618位于接触部分3620的与扁平底座3622相对的侧上。渐缩肋状物3618在非面向患者的方向上延伸,且在使用中从患者的面部向外延伸。在特定实施例中,肋状物不必是渐缩的,可具有非渐缩构造,例如大体上扁平的接触表面。
支撑构件3604包括细长杆,该细长杆具有使支撑构件3604符合图2及图3中所示出的患者的面部和/或气体输送导管202的轮廓的预形成曲线。
图70A示出包括图70中所示出的配件3600的变型的配件3600A。配件3600A包括与接触部件3620相比具有更宽更扁平的构型的接触部件3620A。较宽接触部件3620A包括肋状物3618A及底座3622A,该底座与图70的底座3622相比在宽度方向上更大。与肋状物3618相比,肋状物3618A的锥度较小,因此,与图70中的表面3619相对于底座3622相比,在肋状物3618A的顶部处相交的表面3619A限定了相对于底座3622A的更大角度。接触部件3620A的增加的宽度提供了肋状物3618A的任一侧上的较大接触表面3619A(与图70中的接触表面3619相比),其在使用中与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接触。与图70的较窄接触部件3620相比,图70A的较宽接触部件3620A接触可塌缩部分的较大区域且横越该较大区域而施加反作用负载。较宽接触部件3620A可因此在与由较窄接触部件3620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反作用负载相比在较低的压力下施加反作用负载。
图71示出可塌缩部分204,其覆盖接触部件3620,因此,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214覆盖并搁置于肋状物3618的渐缩边缘上。肋状物3618的边缘提供与面向患者的表面214接触的相对较小区域,从而使得可塌缩部分204与接触部件3620之间的接口相对较小。这种构造将力集中至面向患者的表面3614的小区域上,且从而增大由配件3600施加至可塌缩部分204的压力。
图71示出未塌缩构型,因此,塌缩部分204的内腔205打开且为呼吸气体G提供畅通无阻的通路。转向图72,示出塌缩构型,其中可充气面罩封套304在大体上覆盖接触部分3620的位置处压靠在可塌缩部分204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上。面罩封套304的施加力FM产生由接触部件3620施加至面向患者的表面214的反作用力FR,所述施加力及该反作用力共同导致非患者侧226及患者侧224朝向彼此塌缩,从而在内腔205中形成限制或堵塞呼吸气流G的阻塞物3618。也应了解,与图71中所示的未塌缩构型相比,在图72中所示出的塌缩构型中,内腔205的横截面积显著地减小。
如图72中所示,可塌缩部分204的面向患者的侧224围绕渐缩肋状物3618部分地塌缩或折叠。面向患者的侧224的一部分塌缩至接触部件3620与支撑臂3604之间的空腔3628中。在将来自面罩封套304的力FM施加至非患者侧226上时,肋状物3618的渐缩边缘将相等但相反的反作用力FR施加至患者侧224上。如图72中所示,面罩封套304与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之间的接触面积显著大于肋状物3618与面向患者的表面214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由渐缩肋状物3618施加的反作用力FR向面向患者的表面214施加比由所施加的面罩力FM施加至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上的压力更高的压力。配件3600的这种构造从而放大施加至可塌缩部分204的外部压力,以便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分相对于夹片是可调整的,使得例如可相对于沿着可塌缩部分204的塌缩位置来调整夹片位置。
从图69及图72中所示出的塌缩构型应了解,配件的接触部分(在图69中由配件3500的接触表面3512举例说明,在图72中由配件3600的接触部件3620举例说明)各自与夹片3502、3602成固定关系。当将面罩封套304的塌缩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204时,配件的接触部分便于可塌缩部分在塌缩位置处塌缩。可塌缩部分产生的塌缩发生在接触部分的位置处,从而使得塌缩位置可被称为与塌缩位置共置。此外,由于接触部分与夹片成固定关系,应了解,塌缩位置因此也与夹片成固定关系。因此,夹片位置的调整可允许调整塌缩位置。
转向图73,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3700。配件3700在构型上与图66及图67中所示的前述配件3500的类似之处在于,配件3700包括C形夹片3702及从夹片3702延伸的弯曲背板3704。配件3700与配件3500的不同之处在于,配件3700的背板3704在其接触表面3712上包括多个肋状物3718。多个肋状物3718共同限定锯齿状表面,其配置成用于促使并且便于可塌缩部分204的塌缩。
多个肋状物3618配置成用于将力集中至各肋状物3618的顶端处的多个离散界面上。相邻的肋状物3618之间的谷部也可提供一系列空腔3728,可塌缩部分204的患者侧224可塌缩至所述空腔中。这可以辅助将内腔205变换成具有流阻的曲折或扭结通路,从而当处于塌缩构型时降低或防止残余流流过所述可塌缩部分204。背板3708因此提供刚性支撑表面,其将反作用力提供至可塌缩部分上,如上文参考配件3500所描述。此外,肋状物3718可用于集中反作用力,从而放大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的压力。这些组合的效应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
转向图74,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3800。类似于先前实施例的配件3500及配件3700,配件3800包括C形夹片3802及从夹片3802延伸的背板3804,且包括具有纵向轴线L的弯曲部分3810及笔直部分3808。笔直部分3808包括配置成用于接触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的接触表面3812。接触表面3812包括一对纵向肋状物3818,所述一对纵向肋状物与纵向轴线L平行地定向且与笔直部分3808的一对相对纵向侧3830相邻地定位。鞍形支座3832定位于肋状物3818之间。当在横向于纵向轴线L的横截面中观察时,支座3832为鞍形,且其通常包括中心底座,该中心底座具有远离中心基座以一角度延伸的相对侧。该角度可以是钝角。中心底座及对置侧中的每一个可以是平面的或弯曲的。在横向于纵向轴线L截取的横截面中观察时(也即,当在纵向轴线L的方向上观察时),支座3832可具有凹入轮廓。鞍形支座3832的实施例在图74C中示出。
在使用中,肋状物3818帮助将可塌缩部分204定位至鞍座3832上,使得可塌缩部分在压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非患者侧期间受到限制而不在垂直于轴线L的方向上移动。肋状物3818及鞍座3832的构型因此帮助将可塌缩部分保持在接触表面3812上的所需位置中。此外,肋状物3818促使沿着纵向方向将更高压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的边缘。这可以帮助促使可塌缩部分的更完全塌缩(且实现可塌缩部分的更大堵塞)。特别地,这种构造可减少或防止当处于塌缩构型时在可塌缩部分的一个或多个边缘区中形成的纵向延伸的残余通道的形成。肋状物3818的纵向定向及肋状物的定位(以便接合可塌缩部分的对置边缘区)可增加施加至所述通道最可能出现的可塌缩部分的区域上的压力。在这些位置处及在纵向方位中定位所述肋状物3818可促使施加至通道的更高压力,且从而促使通道的密封或窄化,或可防止或减少通道的形成。
将参考图74A至图74D进一步描述配件3800的上文所提及的优点。
图74A提供覆盖扁平(平面)背板3870的可塌缩部分204的横截面图。施加力FA经施加至可塌缩部分204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且引起由背板3870施加至面向患者的表面214的反作用力FR。从图74A中示出的力箭头看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了解),反作用力FR仅在面向患者的表面214与背板3870之间发生接触的情况下才施加至面向患者的表面214。在一些实施例(例如图74A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反作用力FR通常可不被施加于侧部分207处。
参考图74B,这会导致当可塌缩部分204处于塌缩构型时在侧部分207内形成残余通道209。如图74B中所示,通道209位于可塌缩部分204的相对边缘区域处且纵向地延伸。通道209为呼吸气体提供残余通路,以使其穿过可塌缩部分204且有助于在塌缩构型中存在的残余气流。可塌缩部分的设计、尺寸和/或材料会影响这种残余通道209的形成和/或特性,举例而言,与具有朝向侧部分207中的每一个处的边缘渐缩的壁厚度的可塌缩部分相比,具有恒定壁厚度的可塌缩部分可形成较大残余通道209。尽管可将更大的力FA施加至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以试图明显减少残余通道209,但该力可对患者造成损害和/或不适和/或对可塌缩部分造成损害。
转向图74C,可塌缩部分204被示出为与图74的配件3800一起使用。面向患者的表面214安放在配件3800的鞍形支座3832内。可塌缩部分204的侧部分207由肋状物3818接触,从而,与图74A中的配置相比,所施加的力FA横越面向患者的表面214的较宽区域引起反作用力FR。特别地,反作用力FR在肋状物3818与侧部分207之间的接口211处被赋予至侧部分207上。
转向图74D,示出当处于塌缩构型时来自图74C的可塌缩部分204。与图74B相比,应了解,图74D的可塌缩部分204在侧部分207处具有较少通道结构或不具有通道结构。纵向肋状物3818已将反作用力FR施加至侧部分207,因此,与图74B中所示出的塌缩构型相比,允许在侧部分207处发生更完全的塌缩。与图74B中所示的通过扁平背板3870实现的塌缩构型相比,图74D中所示出的通过配件3800实现的塌缩构型可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实现穿过可塌缩部分204的较低水平的残余流。
残余通道209不必在处于塌缩构型的可塌缩部分204的边缘区处形成,且可在沿着已塌缩的可塌缩部分204的宽度的任何位置形成。因此,配件3800可设置成使得肋状物3818可位于沿着支座3832的宽度的任何位置,以便于这种残余通道209的塌缩。在这些情况下,支座3832可能不再为鞍形,且可包括其他形状轮廓。
转向图75,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3900。配件3900在构型上与图70中所示出的配件3600类似,因为配件3900包括附接构造,该附接构造包括C形夹片3902、包括接触部件3920的接触部分以及在夹片3902与接触部件3920之间延伸的弯曲支撑构件3904。与配件3600相比,接触部件3920包括用于接触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的矩形扁平抵接表面3918。抵接表面3918及接触部件3920各自具有大体上矩形的轮廓,其具有大体上垂直于支撑构件3904的纵向轴线的纵向轴线。
抵接表面3918提供刚性表面,可塌缩部分的非患者侧可通过所施加的外力(例如,通过患者面罩的封套或通过使用者手部)压缩抵靠该刚性表面,且从而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接触部件3920在非面向患者的方向上从支撑部件延伸,使得拐角空腔3928形成于支撑构件3904与接触部件3920之间。在使用中,拐角空腔为可塌缩部分的患者侧提供一定体积,以在可塌缩部分内塌缩而形成曲折或扭结的流动路径,从而进一步减少在塌缩构型中的残余气流。
图75a示出与患者接口200一起使用的配件3900,且其中在可塌缩部分204的面向患者的表面214与支撑构件3904之间形成空间3929。空间3929包括拐角空腔3928以及形成于支撑构件3904与可塌缩部分204之间的额外体积。空间3929相对于气体输送导管中的呼吸气体的流动方向形成于接触部件3920上游的区域中。可塌缩部分204的区段横跨在接触部件3920与夹片3902之间(不受配件3900支撑)。可塌缩部分204从而从患者的面部升高或隔开。
将所施加的力FA施加至可塌缩部分204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接触部件3920提供枢轴点,可塌缩部分204可在施加所施加的力FA时围绕该枢轴点折叠。所施加的力FA可在可塌缩部分中引起双弯曲力矩。如由箭头B1及B2所指示,双弯曲包括围绕接触部件3920发生的第一弯曲力矩B1及围绕夹片3902和/或支撑构件3904的弯曲部分3910的内部边缘3911发生的第二弯曲力矩B2。可使可塌缩部分在至少一个位置(可能两个或多于两个位置)中塌缩、折叠或扭结,且其中可塌缩部分塌缩至空间3929中。如图75a中所举例说明,接触部分3920可从所施加的力FA偏移。
仍参看图75a,尽管此特定实施举例说明接触面向患者的表面214的接触部件3920,但应注意,配件3900也可定位而使得接触部件不接触可塌缩部分。举例而言,接触部件3920可接触可塌缩部分下游的气体输送导管的一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触部件3920可接触可塌缩部分上游的气体输送导管的一部分。在这些情况下,可塌缩部分可完全(至少直接)不由配件3900支撑。未支撑的可塌缩部分204可横跨在气体输送导管的被支撑区段之间。这种配置可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通过该可塌缩部分未受支撑,该可塌缩部分被允许折叠或塌缩至空间3929中。
转向图76,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4000。配件4000具有与图66中的配件3500、图73中的配件3700及图74中的配件700类似的构型,因为配件4000包括C形夹片4002及从夹片4002延伸的背板4004。背板4004具有预形成曲线及笔直部分4008。笔直部分4008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4012包括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包括配置成用于接触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的细长肋状物4018。肋状物4018具有与笔直部分4008的纵向轴线平行地延伸的纵向轴线。肋状物4018并不是渐缩的,且可具有包括弯曲或波状边缘的大体上驼峰形状(具有凸面横截面形状)。在使用中,可塌缩部分的患者侧塌缩在肋状物4018上面。肋状物4018的顶峰提供刚性表面,可在所应用面罩封套的力下将可塌缩部分的非患者侧压缩抵靠在该刚性表面上。
转向图77,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4100。配件4100包括底板,该底板包括第一杠杆臂4102,其在使用中可定位在患者的面部与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之间。第二杠杆臂4104在一对相同的铰链装置4106(在图77中仅可见所述铰链装置中的一个)处铰接连接至第一杠杆臂4102。各铰链装置4106包括铰链销4108,该铰链销从第二杠杆臂4104延伸且被接收于在第一杠杆臂4102上的铰链部分4112中形成的对应开口4110中。
第一杠杆臂4102及第二杠杆臂4104中的每一个包括接触部分,该接触部分包括用于将力集中至可塌缩部分上的肋状物4118。第二杠杆臂4104包括开口4114,该开口配置成用于接收可塌缩部分,且因此在使用中,该可塌缩部分延伸穿过该开口且位于第一杠杆臂4102与第二杠杆臂4104之间。在一替代实施例中,第一杠杆臂4102包括开口4114,该开口配置成用于接收可塌缩部分,且因此在使用中,该可塌缩部分延伸穿过该开口,且位于第一杠杆臂4102与第二杠杆臂4104之间。
第二杠杆臂4104的远端提供了力施加部分4120,以用于接收来自应用于患者面部的袋罩的施加力。力施加部分包括施加表面4122,力被施加至该施加表面上,因此第二杠杆臂4104围绕铰链装置4106朝向第一杠杆臂4102旋转,从而使得可塌缩部分被夹持并挤压在第一杠杆臂4102与第二杠杆臂4104的肋状物4118之间。
第二杠杆臂4104的肋状物4118定位于施加表面4122与铰链装置4106之间,使得配件4100包括二级杠杆构造,也即,‘胡桃夹子(nut-cracker)’杠杆构造。在肋状物4118处输送至可塌缩部分的力因此是施加至施加表面4122的力的放大。力放大的程度将取决于杠杆臂的特定构造,且特别地取决于施加表面4122与第二杠杆臂4104上的肋状物4118之间的距离。应了解,第二杠杆臂4104上的肋状物4118与施加表面4122之间的距离愈大,力放大的程度愈大。举例而言,可通过将肋状物4118定位得更接近铰链装置4106和/或通过增大第二杠杆臂4104的长度来增大力放大程度,从而增大施加表面4122与肋状物4118之间的距离。
转向图78,示出图77中所示出的实施例的改变。图78示出具有与图77的配件4100类似的构型的配件4200,其例外之处在于配件4200的开口4214是打开侧开口,与配件4100的封闭开口1014相反。打开侧开口4214在第二杠杆臂4204的近端处是端部打开的,且因此允许可塌缩部分在处于未塌缩构型时以较小阻塞延伸穿过开口4214。此外,配件4200的端部打开的开口4214使得第二杠杆臂能够装配至可塌缩部分上,而无需断开患者接口以通过开口馈送可塌缩部分。
配件4200与配件4100的不同之处也在于,配件4200的铰链装置4206具有打开构型,因此铰链销4208经搭扣装配至形成于铰链部分4212中的销凹槽4210中。这种构造允许第二杠杆臂4204与第一杠杆臂4202断开连接且随后通过将铰链销4208搭扣装配至凹槽4200中而重新连接。在使用中,配件4200可在患者接口操作期间通过暂时将第一杠杆臂4202及第二杠杆臂4204彼此断开连接而安装于气体输送导管上,使得第一杠杆臂4202位于患者面部与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之间。可接着将第二杠杆臂4204装配在被接收于端部打开的开口4214内的气体输送导管上面,且第二杠杆臂4204接着在铰链装置4206处与第一杠杆臂4202搭扣配合在一起。配件4200可连接至操作性患者接口上且接着沿着气体输送导管滑动,直至可塌缩部分位于肋状物4218之间。这种构造也可允许在需要时方便地从操作性患者接口移除配件。
应了解,图77中的配件4100及图78中的配件4200提供了一种杠杆构造,其可在所施加的负载力被施加至与肋状物4218相比距铰链更远的位置时放大所施加的负载力。可存在替代使用例(或配件的替代构型),其中力被施加至第二杠杆臂,距铰链的距离与距肋状物的距离相同。在此情况下,不存在所施加的力的放大。然而,配件仍将用作夹持机构,其将力输送至可塌缩部分的两侧(且在肋状物处集中)。配件也将仍经由肋状物4118来输送所施加的力,肋状物4118将所施加的力集中(且从而增加所施加的力的压力)。根据这种构造,配件仍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
转向图79及图80,示出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配件4300包括底板4302及在枢轴4306处枢转地连接至底板4302的枢轴臂4304。可塌缩部分位于底板4302与枢轴臂4304之间,其中可塌缩部分204延伸穿过枢轴臂4304中的开口,该开口在图79及图80中不可见,但可类似或等效于图77及图78中所示出的开口4114及4214。
如图79中所示,可塌缩部分204的面向患者的表面214覆盖并接触底板4302。肋状物4318搁置于可塌缩部分204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上。可塌缩部分的回弹性足以支撑枢轴臂4304并将其保持处于图79中所示出的打开构型。
转向图80,将所施加的力FA从袋罩封套304施加至枢轴臂4304上足以克服可塌缩部分204的回弹性,且使得枢轴臂在由箭头A指示的顺时针方向上朝向底板4302旋转。肋状物4318将面罩封套304的所施加的力FA集中至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上的相对较小区域上,从而将与由面罩封套304施加至枢轴臂4304的压力相比更高的压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特别地,沿着枢轴臂4304的区段散布的所施加的力FA在肋状物4318处集中成施加至可塌缩部分204的塌缩力FC。塌缩力FC产生通过底板4302施加至面向患者的表面214的等效的反作用力FR。如图80中所示,可塌缩部分夹持在肋状物4318与底板4302之间,从而在可塌缩部分内形成阻塞,堵塞内腔205内的呼吸气体路径。
如图80中所示,沿着枢轴臂4304的远端施加所施加的力FA。所施加的力FA可以是UDL(均匀分布的负载)或UVL负载(均匀变化的负载),或可以是点负载。所施加的力FA平均施加在比肋状物4318至枢轴4306的位置距枢轴4306更远的位置处。由肋状物施加的塌缩力FC因此是所施加的力FA的放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4302可通过本公开内容上述实施例中的一个的背板提供。简要地返回至图73,一对铰链销3708从背板3704的侧边缘延伸。铰链销3708允许例如参考图79所描述的枢轴臂4304的枢轴臂连接至图73中所示出的背板3704。
申请人的国际专利申请PCT/IB2019/051137中公开了用于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的配件的较早实施例。所述公开内容的图25A至25F示出环215,该环配置成用于围绕导管延伸,且在将力施加至环215时倾斜或旋转,以便夹住或扭结导管。已改进所述概念且已开发图81至图84中所示的有利改进。转向图81至图84,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4400。配件4400包括背板及枢轴构件组件。特别地,配件4400包括与图66中所示出的配件3500类似的背板4404,且还包括位于背板4404的面向患者的侧4414上的枢轴构件凹槽4406。枢轴构件凹槽4406配置成用于接收枢轴构件并与枢轴构件接合并允许枢轴构件相对于背板4404枢转地移动。枢轴构件可经由搭扣配合连接而与枢轴构件凹槽4406接合。枢轴构件可经由一次性或可移除连接而与枢轴构件凹槽4406接合。
在图81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枢轴构件包括枢轴环4430,其配置成用于安放在环凹槽4406内。枢轴环4430包括中心开口4415,可塌缩部分延伸穿过中心开口4415。枢轴环4430包括由一对笔直区段4434连接的一对半圆形区段4432。
图82包括替代枢轴构件,其包括枢轴臂4480,该枢轴臂也可与配件4400中的背板4404一起使用并代替枢轴环4430使用。枢轴臂4480包括在一对圆柱形杆4484之间延伸的一对侧面构件4482。杆4484以侧面构件4482的长度彼此间隔开。枢轴臂4480包括中心开口4486。
图83及图84示出包括背板4404及枢轴环4430的图81中所示的组件的操作。如图83中所示,可塌缩部分204延伸穿过开口4415,且可塌缩部分204的患者侧224覆盖背板4404。枢轴环4430的患者侧4432被接收且与凹槽4406枢转地接合,以便允许枢轴环4430相对于背板4404进行枢转移动。图83示出未塌缩构型,其中枢轴环4430的非患者侧4434搁置于可塌缩部分的非患者侧226上。
图84示出塌缩构型,其中面罩封套304被下压至枢轴环4430的非患者侧4434上,从而使得枢轴环4430朝向背板4404逆时针地(如图82及图84中的透视图可见)旋转且使得可塌缩部分204的非患者侧226塌缩。可塌缩部分204被夹持且夹在枢轴环4430与背板4404之间,从而在可塌缩部分204的内腔205内形成阻塞。
尽管图83及图84示出使用背板4404及枢轴环4430的组件进行配件4400的操作,但应了解,配件4400也可包括背板4404及枢轴臂4480的组件。在这种构造中,杆4484中的第一个被接收且与凹槽4406接合,以便允许枢轴臂4480相对于背板4404枢转地移动。可塌缩部分204延伸穿过枢轴臂4480的中心开口4486,且杆4484中的第二个搁置于可塌缩部分204的非面向患者的侧226上。
在一替代实施例(未示出)中,枢轴臂4480的变化形式仅包括单侧构件4482,使得所述一对圆柱形杆4484及单侧构件4482形成U形。
相对于申请人的早期专利申请PCT/IB2019/051137中所公开的环215,背板4404及枢轴环4430的组合提供了显著改进。特别地,背板4403使得环4430能够恰当地位于所需位置处。此外,凹槽4406提供了枢轴环4430的改进的旋转移动,其进一步增强了在使用期间实现的塌缩。
转至图84A至图84D,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配件的四个替代实施例。这些实施例是由配件4400提供且在图81、图83及图84中示出的操作性概念的改变。
图84A示出配件4400A,其中背板4404A等效于配件4400的背板4404,但其中枢轴环包括D形环4430A,与图81中所示的椭圆形枢轴环4430相对。D形环4430A包括笔直部分4403A及从该笔直部分延伸的U形部分4407A,其共同形成D形。笔直部分4403A被接收在枢轴构件凹槽4406A内,且在使用中在凹槽4406A内旋转,以允许D形环4430A相对于背板4404A枢转地移动。
图84B示出包括背板4404B及枢轴构件4430B的配件4400B。枢轴构件4430B具有由四个圆柱形构件形成的正方形构型,所述四个圆柱形构件包括在顶部构件4483B与底部构件4484B之间延伸的一对侧面构件4482B,该底部构件位于背板4404B下侧上的枢轴构件凹槽4406B中。枢轴构件4430B包括中心开口4415B。在使用中,气体输送导管的可塌缩部分延伸穿过开口4415B。
背板4404B在构型上等效于图81及图84中所示出的背板4404,不同之处在于背板4404B包括侧面突出部4401B,与图81中所示出的背板4404的接触表面4412相比,所述侧面突出部提供扩大的接触表面4412B。侧面突出部4401B可通过确保可塌缩部分的纵向侧部分被恰当地支撑且不会在背板4404B的侧边缘上面折叠而进一步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
此外,侧面突出部4401B的外边缘之间的距离D1大于侧面构件4482B的内边缘之间的距离D2。当配件4400B未附接至患者接口时,枢轴臂4430B朝向接触表面4412B的枢转移动将因此在侧面构件4482B与侧面突出部4401B之间产生接触。在使用中,当配件4400B附接至患者接口且其中气体输送导管的可塌缩部分延伸穿过开口4415B时,枢轴臂4430B朝向接触表面4412B之枢转移动使得可塌缩部分变得夹在枢轴构件4430B与接触表面4412B之间。特别地,可塌缩部分的纵向侧部分(例如图84A至图84D中所示出的侧部分207)可变得夹在侧面突出部4401B与侧面构件4482B之间。配件4400B从而可使在可塌缩部分的纵向侧部分中形成的纵向通道最小化,且继而在处于塌缩构型时进一步减少通过可塌缩部分的残余流。
转向图84C,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4400C。配件4400C在构型上类似于配件4400A,不同之处在于配件4400C包括改变的背板4404C,其包括接触部分4420C。接触部分4420C包括垂直于背板4404C的纵向轴线定向的一对细长肋状物4418C。肋状物4418C在其纵向方向上比背板4404C的宽度长。肋状物4418C因此延伸超出背板4404C的纵向边缘4405C。所述一对肋状物4418C相对于枢轴臂4430C定位,从而,当枢轴构件4430C朝向背板4404C枢转时,该枢轴构件的顶部构件4483C可安放在肋状物4418C之间的凹槽4421C中。凹槽4421C因此定位于顶部构件4483C的弓形路径内。在使用中,可塌缩部分的一部分夹在凹槽4421C与顶部构件4483C之间。
这种构造可推进可塌缩部分的部分扭结或折叠至凹槽4421C中。这种构造也可提供两个夹点,因为可塌缩部分首先夹在顶部构件4483C与肋状物4418C中的第一个之间,且其次夹在顶部构件4483C与肋状物4418C中的第二个之间。接触部分4420C用于在塌缩位置处接触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表面,从而在可塌缩部分夹在肋状物4418C与枢轴构件4430C的顶部构件4483C之间时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
转向图84D,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4400D。配件4400D在构型上与图84C的配件4400C类似,其例外之处在于接触部分4420D包括单一肋状物4418D而不是图84C中的接触部分4420C的双肋状物构型。单一肋状物4418D定位于枢轴臂4430D的顶部构件4483D的弓形路径中。枢轴臂朝向接触部分4420D的移动将导致顶部构件4483D与肋状物4418D的顶部之间的接触。因此,在使用中,可塌缩部分将变得夹在顶部构件4483D与肋状物4418D之间。此夹点从而限定了塌缩位置,在该塌缩位置,配件4400D在使用中可引起可塌缩部分的塌缩。
如同图81、图83及图84中所示出的配件4400一样,应了解,对于图84A至图84D中所示的各配件,患者接口的气体输送导管延伸穿过枢轴构件4430A至4430D中的中心开口且覆盖背板4403A至4403D。例如从施加至患者的面部的接触顶部构件4483A至4483D的袋罩施加外力,使得枢轴构件4430A至4430D在枢轴臂凹槽内旋转,且使得可塌缩部分变得夹在顶部构件4483A至4483D与背板4404A至4404D之间,且从而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
转向图85及图86,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4500。配件4500包括具有‘跷跷板’构型的刚性的单件式部件,其中第一杠杆臂4502及第二杠杆臂4504在支点4506的任一侧上延伸。第一杠杆臂4502及第二杠杆臂4504相对于彼此成角度,以便大体上形成V形。
第一杠杆臂4502包括从支点4506向外延伸的C形构件。第一杠杆臂4502限定开口4514,该开口提供允许配件附接至可塌缩部分的附接构造。特别地,开口4514配置成用于可塌缩部分204在使用中延伸穿过其中。
第二杠杆臂4504包括从支点4506延伸的细长杆4508及在细长杆4508的远端处的圆柱形杆4510。圆柱形杆4510具有垂直于细长杆4508的纵向轴线的纵向轴线。第一杠杆臂4502与第二杠杆臂4504的纵向轴线之间的角度α可取决于第一及第二杠杆臂的长度或其他构型。根据一特定实施例,角度α为钝角,也即,在90°至180°之间。
第一杠杆臂4502具有纵向轴线A1。第二杠杆臂4504具有纵向轴线A1。支点包括沿着第一杠杆臂4502及第二杠杆臂4504的界面并垂直于纵向轴线A1、A2延伸的刚性拐角4506。拐角4506提供倾斜边缘且限定旋转轴线AR,当拐角4506位于表面上时,第一杠杆臂4502及第二杠杆臂4504可围绕该旋转轴线AR旋转。
第一杠杆臂4502包括大体上平行于拐角4506延伸的接触区段4503。接触区段4503及圆柱形杆4510提供一对区别的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配置成用于将塌缩力施加至可塌缩部分,如将在下文参考图86进一步详细地论述。接触区段4503及圆柱形杆4510可与拐角4506不相等地隔开。如图85中所示,圆柱形杆4510可与旋转轴线AR隔开距离L2,且接触区段4503可与旋转轴线AR隔开距离L1。根据一特定实施例,距离L1小于距离L2。也即,接触区段4503与旋转轴线AR的间隔比圆柱形杆4510与旋转轴线AR的间隔更近。
图86示出装配至患者接口200的配件4500。可塌缩部分204延伸穿过第一杠杆臂4502的开口4514。第二杠杆臂4504与可塌缩部分204的面向患者的表面214接触,且在使用中位于患者面部与面向患者的表面214之间。图86示出未塌缩构型,其中配件4500装配至可塌缩部分204,但其中无外力施加至配件。第二杠杆臂4504因此在例如患者面部的支撑表面(未示出)上或在可选的背板上静止。第一杠杆臂4502的接触部分4503在可塌缩部分204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上静止。
在使用中,将施加的力(例如来自袋罩的力)施加至第一杠杆臂4502的接触部分4503且在朝向患者面部的方向上进行。所施加的力使配件4500围绕拐角4506枢转且使第二杠杆臂4504在离开患者面部的方向上朝向可塌缩部分204移动。第二杠杆臂4504的移动使得圆柱形杆4510压入可塌缩部分204的面向患者的表面214中。同时,配件4500的枢转移动使得第一杠杆臂4502的接触部分4503压入可塌缩部分204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中。因此分别通过接触部分4503及圆柱形杆4510使可塌缩部分204至少在两个单独且间隔开的位置处在两个不同方向上塌缩。
图86a提供图86的配置的侧视图,其中示出旋转移动及相关力。所施加的力FA施加至第一杠杆臂4502,从而引起围绕拐角4506在顺时针方向上的旋转R,使得圆柱形杆4510将力FB输送至面向患者的表面214。通过这种方式,所施加的力FA转移至可塌缩部分204的相对侧上的杆4510,从而除了促使由于所施加的力FA在第一杠杆臂4502下方发生塌缩以外也促使在杆4510的位置处的强制塌缩。
转向图87,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4600。配件4600包括一对接触部分,其包括第一圆柱形杆4618及第二圆柱形杆4620。在图87中所示出的透视图中,第一圆柱形杆定向于第二圆柱形杆上方,且因此第一圆柱形杆将在下文中被称作上部杆4618,且第二圆柱形杆将被称作下部杆4620。
上部杆4618及下部杆4620通过包括四个挠性弹性连杆4606的偏置装置而以间隔开的关系彼此连接。连杆4606具有正常非线性形式,且特别地具有V形构型。在替代实施例中,连杆可具有C形或U形构型。连杆4606各自包括在拐角4640处连接的上部部分4640及下部部分4642。上部部分4640在上部杆4618与拐角4640之间延伸。下部部分4642在拐角4640与下部杆4620之间延伸。如图87中所示,上部部分4640从上部杆4618的相对侧延伸,且下部部分从下部杆4620的相对侧延伸。连杆4606在上部杆4618及下部杆4620的相对端附近连接至上部杆4618及下部杆4620。从图87可见,在上部杆4618及下部杆4620的各端部处的各对V形连杆4606形成金刚石形状的构型。
连杆4606具有图87中所示出的正常构型,使得上部杆4618及下部杆4620将正常间隔开大致对应于可塌缩部分204厚度的距离。当所施加的外力使上部杆4618及下部杆4620移动至替代间距时,连杆4606的回弹性推进上部杆4618和下部杆4620返回至正常构型的间距。上部杆4618与下部杆4620之间的间距限定开口4646,可塌缩部分204在使用中插过该开口。开口4646由上部杆4618及下部杆4620及连杆4606定界,以便限定围封开口。从图87应了解,配件横越X、Y及Z平面是对称的。
转向图88,配件4600通过延伸穿过开口4646的可塌缩部分204而附接至可塌缩部分204。上部杆4618覆盖并接触可塌缩部分204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下部杆4620位于可塌缩部分204的面向患者的表面214之下并与其接触。图88示出未塌缩构型,其中可塌缩部分204是打开且畅通无阻的,其中配件4600处于其正常(也即,静止)构型。
图89示出配件4600的使用中的视图,其中,将来自患者面罩封套304的所施加的力压在上部杆4618上,从而使得连杆4606弹性地变形,且上部杆4618朝向下部杆4620移动。延伸穿过开口4646的可塌缩部分的区段塌缩且夹在上部杆4618与下部杆4620之间。上部杆4618及下部杆4620可因此用作夹持构件,以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上部杆4618及下部杆4620在使用中被强制在一起,从而在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及面向患者的表面214处在可塌缩部分204的表面上产生两个局部压力点。上部杆4618及下部杆4620可沿着同一平面对准(如图89中所示)。替代地,所述杆可彼此偏移,从而在夹住时在可塌缩部分中产生曲折路径。接触可塌缩部分的杆部分可设置成有边缘(例如,渐缩边缘),以集中负载且从而放大压力。
上部杆4618及下部杆4620的直径相对较小,特别地小于面罩封套304的宽度。来自面罩封套304的力从而集中至上部杆4618及下部杆4620处的可塌缩部分204上,这必然地将大于由面罩封套304施加的压力的压力输送至可塌缩部分204上。如图89中所示,在塌缩构型中,面向患者的表面214可变得围绕下部杆4620部分地缠绕或弯曲,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可变得围绕上部杆4618部分地缠绕或弯曲。
在释放由面罩封套304施加的负载时,连杆4606的回弹性将推进配件4600返回至图87及图28中所示出的正常构型。可塌缩部分204的回弹性和/或通过可塌缩部分204提供的呼吸空气流的压力可部分地使得可塌缩部分204返回至图88中所示的未塌缩构型。根据配件4600的替代(未示出)实施例,配件可包括夹片及臂构型,该夹片及臂构型在患者接口的顶部处附接于可塌缩部分与气体路径连接器之间,以便使配件位于适当位置处。
连杆4606的回弹性可归因于材料和/或几何形状。配件4600可由多于一种材料形成,因此配件的不同部件由促成所述部件的所需特性的材料形成。举例而言,连杆4606可由弹性材料形成,以实现其挠性弹性功能,然而上部杆4618及下部杆4620可由刚性材料形成。
图90及图91示出图87至图89中所示出的配件4600的改变。图90示出配件4700,其在构型上与配件4600的类似之处在于,其包括由四个弹性挠性v形连杆4706彼此连接且间隔开的上部杆4718及下部杆4720。配件4700与配件4600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配件4600中,挠性连杆连接至上部杆4618的上部部分及下部杆4620的下部部分。与配件4600对比,如图90中所示,配件4700的连杆4706连接至上部杆4718的下部部分4718b及下部杆4720的上部部分4720a。因此连杆4706与上部杆4718及下部杆4720之间的连接与配件4600的情形相比定位得更向内。因此,相比于配件4600,上部杆4718的上部部分4718a及下部杆4720的下部部分4720b在上部及下部方向上突出地更远。
图91示出配件4800,其在构型上类似于配件4700,但其中下部杆包括双圆筒构型4820。双圆筒构型包括由谷槽4821间隔开的一对弯曲夹持表面4823,该谷槽用于接收可塌缩部分的面向患者的侧的一部分和/或用于接收上部杆4818的一部分。在塌缩构型中,上部杆4818朝向谷槽4821移动且可变得安放在谷槽4821内。这种构造可有利地提供可塌缩部分被夹住或夹持封闭的多个夹点。这些夹点包括上部杆4818与两个弯曲夹持表面4823中的每一个之间的单独点以及上部杆4818与谷槽4821之间的夹点。在塌缩构型中,由配件4800提供的多个夹点可帮助将可塌缩部分的内腔操纵成曲折或扭结通路,这进一步增大流阻,以便降低残余流动速率。配件4800可反转,使得双圆筒构型4820是‘上部’杆且杆4818是‘下部’杆。在配件4800的变化形式中,上部杆及下部杆皆包括双圆筒构型4820。
转向图92至图94,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4900。配件4900包括一对夹持板,所述一对夹持板包括上部夹持板4918及下部夹持板4920。上部夹持板4918及下部夹持板4920通过四个挠性弹性v形连杆4906以间隔开的关系连接,所述连杆在构型上类似于上文参考图87至图89所论述的连杆4606。弹性连杆4906共同提供偏置构造,其使上部夹持板4918及下部夹持板4920保持处于图92及图93中所示出的正常间隔开的构型。夹持板4918、4920的轮廓为矩形,但可具有其他形状轮廓。上部夹持板4918包括非面向患者的表面4918a及面向患者的表面4918b。下部夹持板4920包括非面向患者的表面4918a及面向患者的表面4918b。
上部夹持板4918包括集中结构4930,该集中结构包括面向患者的表面4918b上的多个肋状物。下部夹持板4920包括非面向患者的表面4920a上的等效集中结构4930。在一些实施例中,上部夹持板4918或下部夹持板4920中的仅一个包括集中结构4930。相对的夹持板4918与4920之间的空隙由连杆4906定界,且限定开口4946,其用于使可塌缩部分延伸穿过该开口。在一替代实施例(未示出)中,集中结构4930包括一系列离散突起部,例如一系列齿状物,其在塌缩构型中产生多个曲折路径。
转向图94,配件4900装配至可塌缩部分204,该可塌缩部分延伸穿过开口4946,从而使得配件4900附接至可塌缩部分204。上部夹持板4918的集中结构4930面向并接触可塌缩部分204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下部夹持板4920的集中结构4930面向并接触可塌缩部分204的面向患者的表面214。图94示出未塌缩构型,且其中配件4900处于正常构型(也即静止)构型。
图94示出塌缩构型,其中袋罩封套304施加至上部夹持板4918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4918a上的所施加的力已使配件4900弹性地变形而远离其正常构型且进入夹持构造,在该夹持构造中,上部夹持板4918已朝向下部夹持板4920移动,从而将可塌缩部分204夹持在相对的集中结构4930之间。集中结构4930中的多个肋状物提供一系列夹点,在所述夹点处,所施加的力集中至可塌缩部分204上。如图34中所示,相对的集中结构4930将可塌缩部分204的内腔操纵成曲折路径,该曲折路径包括一系列弯曲和/或扭结和/或夹点。
在释放从面罩封套304的施加力时,连杆4906的回弹性、可塌缩部分204的回弹性和/或通过可塌缩部分204提供的呼吸空气流的压力将推进配件4900返回至图92及图93中所示出的正常构型。
根据一特定实施例,相对的集中结构4930可配置成使得集中结构4930中的一个上的肋状物的峰部与相对的集中结构的谷槽对准,以便接收。举例而言,参考图34,上部夹持板4918的峰部4931与下部夹持板4920的谷槽4933对准。在一些实施例中,上部夹持板4918的峰部与下部夹持板4920的峰部对准。
转向图95,示出配件5000,其在构型上与配件4900的类似之处在于,配件5000包括上部夹持板5018及下部夹持板5020,各夹持板包括集中结构5030,其包括多个肋状物。在一些实施例中,上部夹持板及下部夹持板具有不同大小和/或形状。配件5000与配件4900的不同之处在于,配件5000包括线性连杆5006而不是V形连杆4906。线性连杆5006共同提供偏置构造,其使上部夹持板5018及下部夹持板5020保持处于图95及图96中所示出的正常间隔开的构型。配件5000也配置成用于与背板(例如图66中所示出的背板3504)合作。特别地,下部夹持板5020设置成有通向内部空隙5072的开口5070。内部空隙的尺寸及形状配置得用于接收配件3500的背板3504的一部分。应了解,空隙5072也可配置得用于接收除了相对于配件3500所示的确切构型之外的背板。在一些实施例中,下部夹持板5020可经由内部空隙5072而可移除地与背板接合。
配件5000进一步包括从下部夹持板5020延伸的弯曲部分5074。该弯曲部分配置成用于在背板3504插入至开口5070中时符合背板3504的弯曲部分3510并与其一起嵌套。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部分5074由柔软的挠性弹性材料形成,且可用作刚性背板3504与患者面部之间的缓冲垫。
图96示出与配件3500的合作操作中的配件5000,且其中配件5000及配件3500中的每一个也附接至患者接口200。配件3500以前述内容中所论述的方式经由C形夹片3502连接至气体输送导管202。配件5000以上文关于配件4900所论述的方式附接至可塌缩部分204,且其中可塌缩部分204延伸穿过配件5000中的上部夹持板5018与下部夹持板5020之间以及连杆5006之间的开口。
如图96中所示,配件3500及配件5000的组装及合作通过在气体导管202上存在两个离散附接件而提供了与患者接口200的稳固附接。此外,由各配件3500及5000提供的个别优点可合作,以改进总体效能。举例而言,背板3504可操作以提供刚性支撑表面,其屏蔽患者面部而使其免受所施加的力的压力影响。背板3504也可提供刚性支撑表面,所施加的力压靠在该刚性支撑表面上,从而便于塌缩。同时,配件5000可通过相对的夹持板5018、5020压缩在一起(以将可塌缩部分夹在相对的集中结构5030之间)而便于可塌缩部分204的改进的塌缩超过单独由配件3500提供的塌缩。
配件3500与配件5000的合作组合也可实现具有不同材料属性的不同材料的方便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利的方式利用各种材料属性,而且允许各配件由单一材料形成。举例而言,配件3500可由相对刚性材料形成,该相对刚性材料提供刚性支撑且在施加外力时作出回应。配件3500可因此由单一刚性材料形成,这改进了制造效率且降低成本。类似地,配件5000可由挠性弹性的单一材料形成。也即,上部夹持构件5018及下部夹持构件5020可由与挠性连杆5006相同的材料形成。在两个配件中的每一个中使用单一材料可减少且简化制造成本,并且改进物件质量,因为简化了制造过程。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使用覆盖模制来生产配件,以使配件的一部分或全部由不同材料制成。
图97及图98示出图95及图96中所示出的配件5000的替代实施例。
图97示出配件5100,其包括一对可塌缩夹持构件,所述一对可塌缩夹持构件包括由弹性偏置构造连接且正常间隔开的上部夹持构件5118及下部夹持构件5120,所述弹性偏置构造包括弹性管状部分5106。管状部分5106包括开口5146,以用于在使用中接收可塌缩部分且使其延伸穿过它。管状部分的内表面是集中结构5130,其包括多个肋状物,所述肋状物包围开口5146且在使用中将力集中至可塌缩部分上。
下部夹持构件5120包括颈部5171,该颈部包括通向下部夹持构件5120内部的内部空隙(未示出)的开口5170。颈部5171包括对应于配件3500的背板3504的预形成曲线的预形成曲线。内部空隙及开口5170用于接收配件3500的背板3504的远端。在使用中,背板3504的远端(也即,与夹片3502相对的端部)通过开口5170插入,使得配件5100装配至背板3504上。下部夹持构件5120可由弹性材料形成,该弹性材料允许弯曲颈部5171的弹性变形,以辅助将背板3504定位在内部空隙内。
在使用时,图97的配件5100与背板3504合作性地装配在一起,类似于图96中所示出的配件5000及背板3504的组装。例如来自所应用的袋罩的力的外部施加的力接触上部夹持构件5118,该上部夹持构件朝向下部夹持构件5120而压缩。集中结构5130的肋状物将所施加的负载集中至患者接口的可塌缩部分上且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类似于图34中所示出的塌缩构型。在释放所施加的外力时,管状部分5106的弹性、可塌缩部分204的回弹性和/或通过可塌缩部分204而提供的呼吸空气流的压力推进上部夹持构件5118及下部夹持构件5120返回至图97中所示的正常间隔开的构型,该构型对应于可塌缩部分的未塌缩构型。
转向图98,示出了配件5200,其提供了用于与配件3500合作使用的配件5000及5100的另一替代方案。配件5200包括上部夹持构件5218及下部夹持构件5220,该上部夹持构件包括圆柱部分,且该下部夹持构件包括底板,该底板具有通向内部空隙的开口5270,该内部空隙配置成用于接收配件3500的背板3504的远端。下部夹持构件5220包括肋状物5230。上部夹持构件5218及下部夹持构件5220由弹性偏置构造连接且正常间隔开,该弹性偏置构造包括一对可塌缩壁5206,所述一对可塌缩壁相对于下部夹持构件5220成角度且形成图98中所示出的大体上三角形构型。可塌缩壁5206中的每一个包括开口5246,以供在使用中接收患者接口的可塌缩部分。
在使用中,配件5200以与图96中关于配件5000所示出的构型类似的构型装配至配件3500的背板3504上。在将外力施加至上部夹持构件5218上时,可塌缩壁5206经由弹性变形而塌缩,以允许上部夹持构件5218朝向肋状物5230移动。可塌缩部分从而被夹持在上部夹持构件5218与下部夹持构件5220的肋状物5230之间,这引起可塌缩部分的塌缩,从而减少通过可塌缩部分的呼吸气体流量。在从上部夹持构件5218释放从外部施加的力后,可塌缩壁5206的回弹性、可塌缩部分204的回弹性和/或通过可塌缩部分204而提供的呼吸空气流的压力推进上部夹持构件5218及下部夹持构件2020返回至图98中所示出的正常间隔开的构型。
转向图99,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5300。配件5300包括抓握部分及附接构造,该抓握部分包括挠性环圈5310,且该附接构造包括C形夹片5320,该C形夹片配置成用于将配件5300附接至患者接口的气体输送导管的一部分。挠性环圈5310从夹片5320延伸,且配置成用于允许在使用中允许在离开患者面部的方向上将来自使用者手部或手指的拉力以数字方式施加至患者接口,以便便于可塌缩部分的塌缩或折叠。夹片5320由弹性材料形成,以允许与气体输送导管的一部分搭扣配合接合。如图99中所示,环圈5310的端部5330通过夹片5320附接。
图100示出装配至患者接口200的配件5300,患者接口包括鼻插管,该鼻插管包括配置成用于将呼吸气体输送至患者鼻孔的一对鼻叉208。该配件5300装配至包括气体路径连接器5340的气体输送导管202的一部分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配件5300装配至气体输送导管202的刚性部分上。气体路径连接器5340将可塌缩部分连接至气体供应导管5350。配件5300相对于从供应导管5350朝向鼻叉208流动的呼吸气体方向(如由流动箭头‘A’指示)在可塌缩部分204上游的位置处附接至患者接口。
转向图101及图101a,更详细地示出配件5300的操作。图101示出图100中所示的配置的另一透视图,其中配件5300装配至患者接口200。将患者面罩300下压至患者的面部(未示出)上,使得将袋罩300的可充气封套304压在可塌缩部分204上,从而在患者面部的方向上将面罩力FM施加至可塌缩部分204上。同时,来自使用者手指的拉力FP在离开患者面部的方向上施加至手指环圈5310。
图101a及图101b提供面罩封套304与可塌缩部分204之间的接合的更近的透视图。图101a示出恰好在面罩封套304与可塌缩部分204的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之间进行接触之前的面罩封套304及可塌缩部分204。图101b示出面罩封套304已被下压至可塌缩部分上且因此拉力FP已被施加至配件5300,从而导致可塌缩部分204的位于面罩封套304上游的上游部分204a离开患者的面部且在拉力FP的方向上向外折叠。如图101b中所示,包括扭结218的阻塞物形成于可塌缩部分204中。由于同时施加力FM及FP而形成扭结218,所述力合作而使可塌缩部分204塌缩,且使上游部分204a在图101b中所指示的顺时针方向上围绕面罩封套304部分地折叠。
图102示出配件5400,其包括以上所论述的在图99至图101b中所示出的手指环圈配件5300的变化形式。配件5400包括气体路径连接器5400,其配置成用于将气体供应导管5450连接至可塌缩部分204。气体路径连接器5400包括手指卡钩5410,其便于离开患者的面部以数字方式施加拉力。手指卡钩5410可以是连续的(类似于挠性环圈5310)或不连续的(如图102中所示出)。配件5400提供了手指环圈配件5300一体地形成至患者接口的部件中的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配件5400因此用作多于一种功能,例如首先,气体输送导管中的连接器,且其次作为允许施加拉力的部件,以便于可塌缩部分塌缩。另外,配件5400可提供用于头带附接的一部分5480。
图103至图105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5500。配件5500包括具有单一肋状物5518的背板5504。附接构造包括从背板5504延伸的一对环圈5502。环圈5502配置成用于使可塌缩部分204延伸穿过所述一对环圈5502,如图104中所示出。
转向图105,背板5504位于可塌缩部分204的面向患者的表面214下方,且在使用中位于可塌缩部分204与患者面部之间。面向患者的表面214覆盖肋状物5518。使来自患者面罩的封套的所施加的力FA施加在环圈5502之间在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上。反作用力FR由肋状物5518施加至面向患者的表面214,该肋状物将所施加的力FA集中至肋状物5518顶端处的较小接触区域上。反作用力FR从而将压力施加至面向患者的表面214上,该压力大于通过所施加的力FA施加至非面向患者的表面216上的压力。在一特定实施例中,背板5502的尺寸或形状配置成用于覆盖患者面部的硬部分(例如,骨骼结构的区域)且通过所述硬部分支撑,以便支撑所述背板5504并提供对所施加的力FA的足够抗性。
转向图106,示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例的配件5600。配件5600包括从附接构造延伸的背板5504,该附接构造包括处于与图66的配件3500类似的构型的C形夹片5602。然而,配件5600包括额外附接构造,其包括配置成用于与患者接口的一部分连接的第二夹片5603构型。第二夹片5603特别地配置成用于与患者接口的气体路径连接器5640连接,如图107及图108中所示。气体路径连接器5640包括连接至可塌缩部分204的下游连接器及包括凸型连接器5641的上游连接器,该凸型连接器示出于图107及图48中且配置成用于连接至气体供应导管(未示出)。气体路径连接器5550包括凸缘,该凸缘包括细长突出部5680,其在与凸型连接器5641类似的方向上且通常在上游方向上延伸。突出部5680为用于将患者接口紧固至患者面部的头带(未示出)提供了连接点。
第二夹片5603包括一对弹性U形臂5605,其配置成用于夹在气体路径连接器5640上的突出部5680的纵向边缘5681上。第二夹片5603配置成用于帮助将配件5600保持在相对于气体输送导管的适当位置。特别地,第二夹片5603配置成用于阻止配件5600围绕气体输送导管的圆周进行旋转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夹片5603可与与C形夹片5602连接的同一部分的另一区域连接,其中第二夹片5603可与C形夹片5602间隔开。在这种实施例中,第二夹片5603可包括与C形夹片5602的形状基本上类似的形状,也即,配件5600包括两个C形夹片。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夹片5603包括对应于与其连接的患者接口的一部分的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C形夹片5602和/或第二夹片5603可以是附接构件,其包括但不限于黏着剂、卡钩及环圈扣件、插接组附接件等。
应了解,根据本公开内容的配件的某些实施例可具有单件式或整体构型,而其他实施例包括多件式或组装式构型。举例而言,配件3500、配件3600、配件3600A、配件3700、配件3800、配件3900、配件4000、配件4500、配件4600、配件4700、配件4800、配件4900、配件5000及配件5500的实施例可包括单一部件且可经由例如注射模制的单一制造技术而产生。例如配件4100、配件4200、配件4300、配件4400、配件4400A至4400D及配件5300的其他实施例可包括多个和/或移动部件或部件的组件,且因此需要在不同或独立的制造技术中生产。
本公开内容的配件可使用包括注射模制、包覆模制及例如3D印刷的增材制造的制造技术中的一或多种来生产。在一些实施例中,注射模制可用于产生由多于一种材料制成的配件。在部件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实施例中,所述部件可使用机械加工来生产。
也可在广义上认为本发明包括申请说明书中单独地或集体地提及或指示的部分、部件及特征,它们是所述部分、部件或特征中的两种或多于两种的任何或所有组合形式。其中,在前述描述中,已对整体或具有已知等效物的部件进行了参考,所述整体并入本文中,如同单独阐述一般。
在本说明书(包括申请专利范围)中使用任何或所有术语‘包括’的情况下,将其解译为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或其部件或组。
尽管已根据某些实施例而描述了本公开内容,但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其他实施例也处于本公开内容的范畴内。因此,可在不脱离本公开内容的精神及范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改变及变化。举例而言,可按需要重新定位各种部件。此外,不必需要全部的特征、方面及优点来实践本公开内容。因此,本公开内容的范畴仅由所附申请专利范围限定。
Claims (26)
1.一种患者接口,其包括:
气体输送接口,所述气体输送接口配置成用于将设备气流输送至患者,所述气体输送接口包括:
输送出口,所述输送出口用于将所述设备气流输送至患者;及
气体输送侧构件,所述气体输送侧构件从所述输送出口的第一侧延伸且包括与所述输送出口流体连通的设备气体流动路径,所述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可塌缩部分,所述可塌缩部分能在施加一塌缩力时从正常打开构型移动至塌缩构型,在所述塌缩构型中,所述设备气体流动路径减小或封闭,从而减少或停止通过所述设备气体流动路径的所述设备气流,
所述患者接口进一步包括:
气体取样接口,所述气体取样接口包括:
取样入口,所述取样入口配置成用于在患者处接收患者气流;
取样出口,所述取样出口配置成用于将患者气流输送离开患者;以及
取样导管,所述取样导管与所述取样入口及所述取样出口流体连通,所述取样导管配置成用于在所述可塌缩部分移动至所述塌缩构型时保持打开,以保持所述取样入口与所述取样出口之间的流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患者接口,所述取样导管从所述输送出口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患者接口,所述取样导管具有用于联接至头带的一端部,且包括提供所述取样入口与所述取样出口之间的所述流体连通的内部通路,所述取样导管还包括面向患者的壁及非面向患者的壁。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患者接口,患者接口进一步包括从所述输送出口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延伸的非输送侧构件,所述非输送侧构件具有用于联接至头带的头带端,所述非输送侧构件还包括面向患者的壁及非面向患者的壁。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患者接口,所述气体取样接口设置至所述气体输送侧构件,所述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在一端处的输送入口,用于接收所述设备气流,所述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面向患者的壁及非面向患者的壁。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患者接口,所述取样入口接近于所述输送出口,所述取样出口接近于所述输送入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所述取样导管包括用于患者气流的取样内腔,所述气体输送侧构件包括用于所述设备气流的气体输送内腔。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所述取样导管在所述气体输送侧构件的外表面旁边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7的患者接口,所述取样导管配置成比所述可塌缩部分更硬,以在施加所述塌缩力时保持所述取样内腔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患者接口,所述取样导管由具有足够材料硬度的材料形成,以保持所述取样内腔的所述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9的患者接口,所述取样导管由比所述可塌缩部分的材料具有更大材料硬度的材料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9的患者接口,所述取样导管通过几何特征而设置得比所述可塌缩部分更硬。
1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其中,在所述正常打开构型中,所述气体输送接口配置成允许以约20L/min至约90L/min的设备气体流动速率穿过所述设备气体流动路径。
1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其中,在所述塌缩构型中,患者接口配置成允许穿过所述设备气体流动路径的设备气体流动速率比穿过所述气体取样接口的患者气体流动速率大至少20倍。
15.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其中,在所述塌缩构型中,所述气体输送接口配置成允许以小于约10L/min的设备气体流动速率穿过所述设备气体流动路径,所述气体取样接口配置成允许以小于约500mL/min、可选地约40mL/min至约500mL/min的患者气体流动速率穿过所述气体取样接口。
1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其中,患者接口包括单个取样导管。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所述取样导管包括单一内腔,所述单一内腔是用于患者气流的取样内腔。
1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所述取样入口包括鼻部入口及嘴部入口。
1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其中,所述气体取样接口包括嘴部勺,所述嘴部勺配置成用于捕获从患者呼出的患者气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患者接口,所述嘴部勺配置成用于可移除地附接至患者接口,可选地附接至所述气体输送接口。
21.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所述取样导管包括比所述可塌缩部分的壁更厚的壁。
22.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所述取样导管包括具有均匀厚度的壁,所述可塌缩部分包括具有非均匀厚度的壁。
2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所述可塌缩部分包括薄壁部分,所述薄壁部分配置成便于弯曲或折叠,从而便于所述可塌缩部分移动至所述塌缩构型。
2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其中,所述气体取样接口由与所述可塌缩部分不同的材料形成。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患者接口,其中,所述气体取样接口包括硅树脂,和/或,其中所述可塌缩部分包括热塑性弹性体。
26.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的患者接口,其中,所述取样导管的宽度小于所述可塌缩部分的宽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AU2021221742 | 2021-08-25 | ||
US202263362486P | 2022-04-05 | 2022-04-05 | |
US63/362,486 | 2022-04-05 | ||
PCT/IB2022/057911 WO2023026203A1 (en) | 2021-08-25 | 2022-08-24 | Patient interface gas sampling and accessory for patient interface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613211A true CN118613211A (zh) | 2024-09-06 |
Family
ID=92550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71093.XA Pending CN118613211A (zh) | 2021-08-25 | 2022-08-24 | 患者接口气体取样技术及用于患者接口的配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613211A (zh) |
-
2022
- 2022-08-24 CN CN202280071093.XA patent/CN118613211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22271438B2 (en) | A collapsible conduit, patient interface and headgear connector | |
CN114306861B (zh) | 患者接口、系统和方法 | |
TWI833731B (zh) | 患者介面 | |
TW202319085A (zh) | 病患介面氣體取樣技術及用於病患介面之配件 | |
CN118613211A (zh) | 患者接口气体取样技术及用于患者接口的配件 | |
AU2021221742A1 (en) | Patent interface gas sampling | |
TW202426075A (zh) | 氣體收集器 | |
KR20240010716A (ko) | 환자 인터페이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