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254717A - 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及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及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254717A CN118254717A CN202311717449.5A CN202311717449A CN118254717A CN 118254717 A CN118254717 A CN 118254717A CN 202311717449 A CN202311717449 A CN 202311717449A CN 118254717 A CN118254717 A CN 1182547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vehicle
- chamber
- airbag
- f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89 upper leg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tecting at least two passengers, e.g. preventing them from hitting each o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0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the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defining the external shape of the ba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及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10)具备:左侧座椅(12L)以及右侧座椅(12R),在车厢内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远侧安全气囊(34),其被设置在右侧座椅(12R)的座椅靠背(16R)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部,并且通过从充气装置(32)供给气体,而向落座于右侧座椅(12R)上的乘员(P)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膨胀展开,远侧安全气囊(34)具有后方展开部(38),后方展开部(38)越过右侧座椅(12R)的座椅靠背(16R)而向后方侧展开,并且,远侧安全气囊(34)被构成为,即使左侧座椅(12L)相对于右侧座椅(12R)而在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在侧视观察时也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及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在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向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膨胀展开的远侧安全气囊(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20-066422号公报)。在该远侧安全气囊中,成为如下结构,即,在主腔室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设置副腔室,且主腔室经由该副腔室而从相邻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侧支承部受到反作用力,从而抑制因乘员的惯性力而引起的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移动。
然而,上述结构仅限于左右的车辆用座椅被并排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同位置处。
即,在左右的车辆用座椅相互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的情况下,副腔室有可能不会接触到相邻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侧支承部,从而有可能主腔室无法经由副腔室而从该侧支承部获得充分的反作用力。
如果主腔室不能经由副腔室而从相邻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侧支承部获得充分的反作用力,则因惯性力而朝向主腔室(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进行了移动的乘员有可能和该主腔室一起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倾倒。如此,在左右的车辆用座椅(左侧座椅和右侧座椅)相互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时,在设为通过远侧安全气囊能够对乘员进行约束的结构中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即使左侧座椅和右侧座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也能够通过远侧安全气囊来对乘员进行约束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和该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具备:左侧座椅以及右侧座椅,其在车厢内以分别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设置;充气装置,其被设置在所述左侧座椅及所述右侧座椅中的任意一个座椅中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部,并且通过工作而喷出气体;远侧安全气囊,其被设置在所述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部,并且通过被供给所述气体,从而向落座于所述一个座椅上的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膨胀展开,所述远侧安全气囊具有:主腔室;后方展开部,其与所述主腔室一体地设置,并且越过所述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而向车辆后方侧展开,所述远侧安全气囊被构成为,即使所述左侧座椅以及所述右侧座椅中的任意另一个座椅相对于所述一个座椅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在侧视观察时也与所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重叠。
根据第一方式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在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被设置在左侧座椅和右侧座椅中的任意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部处的充气装置进行工作,并且从该充气装置喷出的气体被供给至设置在上述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部处的远侧安全气囊的内部。由此,远侧安全气囊向落座于上述一个座椅上的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膨胀展开。另外,“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不仅包括检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还包括预测出车辆的侧面碰撞时。
在此,远侧安全气囊具有主腔室和后方展开部,所述后方展开部与主腔室一体地设置,并且越过上述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而向车辆后方侧展开。因此,即使左侧座椅及右侧座椅中的任意另一个座椅相对于上述一个座椅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远侧安全气囊也在侧视观察时与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重叠。因此,远侧安全气囊能够从所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获得反作用力。也就是说,根据本公开,即使左侧座椅和右侧座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乘员也会被远侧安全气囊约束。
此外,第二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在第一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中,具备扶手箱,所述扶手箱被设置在所述车厢内的所述左侧座椅与所述右侧座椅之间,所述远侧安全气囊在与所述扶手箱的上表面相比靠车辆上方侧处膨胀展开,并且在侧视观察时对所述乘员的至少从腹部至头部进行覆盖。
根据第二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远侧安全气囊在与扶手箱的上表面相比靠车辆上方侧处膨胀展开,并且在侧视观察时对乘员的至少从腹部至头部进行覆盖。因此,在远侧安全气囊中,能够避免受到来自扶手箱的反作用力的影响,并且由于其膨胀展开位置保持固定,因此能够对乘员发挥所希望的约束力。
此外,第三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中,所述远侧安全气囊在所述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而所述另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时,在俯视观察时,在与所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接触的接触点的附近处具有阶梯部。
根据第三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在上述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而上述另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的情况下,在俯视观察时,在与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接触的远侧安全气囊的接触点的附近形成有阶梯部。
在此,当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由于惯性力,乘员会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并且对远侧安全气囊朝向上述另一个座椅进行按压。于是,在俯视观察时,远侧安全气囊欲以其后端部为中心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进行旋转,但是,由于被形成在远侧安全气囊上的阶梯部会卡在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因此能够从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有效地获得反作用力。因此,远侧安全气囊的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旋转受到抑制,并且能够减少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移动量(偏移量)。也就是说,乘员能够更加有效地被约束。
第四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在第三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中,所述阶梯部通过被设置在所述远侧安全气囊的内部的多个拉带或者单个拉片形成。
根据第四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阶梯部通过被设置在远侧安全气囊的内部的多个拉带或单个拉片形成。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在远侧安全气囊上形成阶梯部。
第五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在第四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中,所述多个拉带或所述单个拉片以在俯视观察时将所述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所述充气装置的接近点和所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进行连结的方式而配置,通过所述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完成而作用有张力的状态下的所述多个拉带或者所述单个拉片的长度被设定为,成为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的所述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与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的所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之间的最短距离。
根据第五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多个拉带或单个拉片以在俯视观察时将上述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充气装置的接近点和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侧部的前端进行连结的方式而配置。而且,通过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完成而作用有张力的状态下的多个拉带或单个拉片的长度被设定为,成为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的上述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与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的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之间的最短距离。
因此,能够使远侧安全气囊中的阶梯部的阶梯最大化,并且该阶梯部容易卡在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因此远侧安全气囊能够从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更加有效地获得反作用力。另外,第五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所涉及的“前端”也包括前端的附近。
第六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在第三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中,所述阶梯部通过在所述主腔室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以与该主腔室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副腔室形成。
根据第六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阶梯部通过在主腔室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以与该主腔室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副腔室形成。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在远侧安全气囊中形成阶梯部。
第七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在第六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中,在所述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而所述另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时,在俯视观察时,所述副腔室的车辆后方侧部分与所述主腔室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之间的边界部被配置在所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处。
根据第七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在上述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而上述另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后侧位置处时,在俯视观察时,副腔室的车辆后方侧部分与主腔室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之间的边界部被配置在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处。因此,副腔室容易卡在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从而远侧安全气囊能够从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更加有效地获得反作用力。另外,第七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所涉及的“前端”也包括前端的附近。
第八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中,所述远侧安全气囊具有由分隔布前后分隔出的前腔室和后腔室,所述前腔室构成所述主腔室,所述后腔室构成所述后方展开部,并且所述远侧安全气囊被构成为,从所述充气装置喷出的所述气体从所述前腔室及所述后腔室中的任意一方穿过被形成在所述分隔布上的连通孔而向所述前腔室及所述后腔室中的任意另一方供给。
根据第八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远侧安全气囊具有由分隔布前后分隔出的前腔室和后腔室,前腔室构成主腔室,后腔室构成后方展开部。而且,被构成为,从充气装置喷出的气体从前腔室和后腔室中的任意一方穿过被形成在分隔布上的连通孔而向前腔室和后腔室中的任意另一方供给。因此,能够进行从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获得反作用力的后腔室的压力调节以及对乘员进行约束的前腔室的压力调节。
第九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在第八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中,所述远侧安全气囊在所述主腔室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具有以与该主腔室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副腔室,并且被构成为从所述充气装置喷出的所述气体也向所述副腔室被供给,并且,在所述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而所述另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时,在俯视观察时,所述副腔室的车辆后方侧部分与所述主腔室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之间的边界部被配置在所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处。
根据第九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远侧安全气囊在主腔室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具有以与该主腔室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副腔室。而且,被构成为,从充气装置喷出的气体也向副腔室供给。因此,能够进行副腔室的压力调节。
此外,在上述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而上述另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时,在俯视观察时,副腔室的车辆后方侧部分与主腔室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的边界部被配置在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处。因此,副腔室容易卡在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从而远侧安全气囊能够从上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有效地获得反作用力。另外,第九方式的公开所涉及的“前端”也包括前端的附近。
第十方式的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为第一至第九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远侧安全气囊的折叠方法,具有:将所述后方展开部以向所述远侧安全气囊的内部凹陷的方式进行内折的内折工序;将所述内折工序后的所述远侧安全气囊以车辆上下方向为轴向而进行外卷的外卷工序;将所述外卷工序后的所述远侧安全气囊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以相互接近的方式进行折叠的折叠工序。
根据第十方式的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在将后方展开部以向远侧安全气囊的内部凹陷的方式进行了内折之后,将远侧安全气囊以车辆上下方向为轴向而进行外卷,然后将远侧安全气囊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以相互接近的方式进行折叠。因此,能够将远侧安全气囊紧凑地进行折叠。此外,由于后方展开部被内折,因此在膨胀展开时,容易朝向车辆后方侧提前展开。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即使左侧座椅和右侧座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也能够通过远侧安全气囊来对乘员进行约束。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座椅位于最前方侧位置处时的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座椅位于最后方侧位置处时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3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右侧座椅位于最前方侧位置处且左侧座椅位于最后方侧位置处时的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4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右侧座椅和左侧座椅处于相同位置处时的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5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右侧座椅位于最后方侧位置处且左侧座椅位于最前方侧位置处时的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6A为表示被设置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远侧安全气囊的内部的多个拉带(strap)的示意侧视图。图6B为表示被设置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远侧安全气囊的内部的单个拉片(tether)的示意侧视图。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右侧座椅位于最前方侧位置处且左侧座椅位于最后方侧位置处时的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8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右侧座椅和左侧座椅位于相同位置处时的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9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右侧座椅位于最后方侧位置处且左侧座椅位于最前方侧位置处时的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10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改变例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右侧座椅位于最前方侧位置处且左侧座椅位于最后方侧位置处时的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11A、图11B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改变例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右侧座椅位于最前方侧位置处且左侧座椅位于最后方侧位置处时的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12A、图12B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改变例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右侧座椅位于最前方侧位置处且左侧座椅位于最后方侧位置处时的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13A至图13E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改变例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右侧座椅位于最前方侧位置处且左侧座椅位于最后方侧位置处时的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14为以局部剖面的方式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右侧座椅位于最前方侧位置处且左侧座椅位于最后方侧位置处时的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15为将第三实施方式的改变例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的右侧座椅位于最前方侧位置处且左侧座椅位于最后方侧位置处时的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放大地示出的示意俯视图。
图16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远侧安全气囊的折叠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公开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将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标记UP设为车辆及车辆用座椅的上方,将箭头标记FR设为车辆及车辆用座椅的前方,将箭头标记RH设为车辆及车辆用座椅的右方。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设为,在无特别记载而记载有上下、前后、左右方向的情况下,表示车辆以及车辆用座椅的上下、前后、左右。此外,左右方向与车辆宽度方向以及座椅宽度方向同义。
此外,作为一个示例,图1中所示的“乘员P1”是指,相当于WorldSID(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 Impact Dummy)的AF05(美国成年女性的第5百分位)的身材矮小的乘员。而且,作为一个示例,图2中所示的“乘员P2”是指,相当于WorldSID的AM95(美国成年男性的第95百分位)的身材高大的乘员。另外,在下文中,在不需要对身材矮小的乘员P1和身材高大的乘员P2进行区分而说明的情况下,设为“乘员P”来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那样,构成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10的车辆用座椅12具有乘员P落座的(对乘员P的臀部以及大腿部进行支承)座垫14、对乘员P的背部进行支承的座椅靠背16、对乘员P的头部Ph进行支承的头枕18。
在从车辆宽度方向(座椅宽度方向)观察的侧视观察时,座垫14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座椅靠背16以座椅宽度方向为轴向而可转动地连结在座垫14的后端部上,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而且,头枕18可升降地被设置在座椅靠背16的上端部中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处。乘员P会通过座椅安全带装置(省略图示)而被约束在该车辆用座椅12上。
另外,作为一个示例,该车辆用座椅12为以分别能够通过公知的电动机构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构成的左右的前方座椅,作为一个示例,在车厢内具备该车辆用座椅12的车辆为右舵驾驶的车辆。因此,右侧的车辆用座椅12(以下称为“右侧座椅12R”)为驾驶员座,左侧的车辆用座椅12(以下称为“左侧座椅12L”)为副驾驶座。此外,在下文中,仅对左侧座椅12L及右侧座椅12R的各座椅靠背16标记用于区分左右的“L”、“R”的英文字母而进行说明。
此外,车辆的侧面碰撞以副驾驶座侧(左侧)的侧面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为例。也就是说,副驾驶座侧(左侧)为近侧。因此,后述的远侧安全气囊装置30以被设置在驾驶员座侧的安全气囊装置为例。即,后述的远侧安全气囊装置30以被设置在右侧座椅12R(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16R中的安全气囊装置为例。因此,在图1、图2中,分别仅示出了右侧座椅12R。
在车厢的地板(省略图示)上的右侧座椅12R与左侧座椅12L(参照图3)之间(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扶手箱20。扶手箱20为在俯视观察时以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矩形形状的中空箱。扶手箱20的前壁22和后壁24分别具有作为平坦面的前表面22A和后表面24A,扶手箱20的左右侧壁26分别具有作为平坦面的侧面26A。
而且,扶手箱20的上部开口,并且被构成为能够由具有预定厚度的盖部28开闭。另外,扶手箱20的盖部28的前端部被设为,在侧视观察时与前壁22的前表面22A相比向前方侧突出了预定的长度的檐部29。此外,到扶手箱20的盖部28的上表面28A为止的高度成为乘员P不用采取勉强的姿势就能够放置肘部(省略图示)的程度的高度。
此外,将如图1所示在侧视观察时座椅靠背16R的侧部(侧支承部)下侧处的前端面(位于最前侧的端面)16A位于与扶手箱20的前壁22的前表面22A相比靠前方侧的状态设为右侧座椅12R的最前方侧位置(最前侧)。而且,此处设为,在例如身材矮小的乘员P1的情况下,右侧座椅12R被配置在该最前方侧位置处。
此外,将如图2所示在侧视观察时座椅靠背16R的侧部下侧处的前端面16A位于与扶手箱20的前壁22的前表面22A相比靠后方侧的状态设为右侧座椅12R的最后方侧位置(最后侧)。而且,在此设为,在例如身材高大的乘员P2的情况下,右侧座椅12R被配置在该最后方侧位置处。另外,左侧座椅12L(另一个座椅)的最前方侧位置及最后方侧位置也设为与上述相同。
在右侧座椅12R的座椅靠背16R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部即左侧的侧部(以下称为“左侧部”),设置有向落座于右侧座椅12R上的乘员P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展开的远侧安全气囊装置30。如图3所示,远侧安全气囊装置30被构成为包括内置于座椅靠背16R的左侧部的充气装置32、和从充气装置32喷出的气体被供给至内部的远侧安全气囊34。
充气装置32为,被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的汽缸型的气体产生装置,其轴向被设为沿着构成座椅靠背16R的左右两侧部的框架的侧框架17的方向(大致上下方向)。充气装置32在检测或预测出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以下称为“侧面碰撞时”)进行工作,能够瞬时向远侧安全气囊34的内部供给气体。
如图1、图2所示,远侧安全气囊34一体地具有主腔室36和后方展开部38,通过从充气装置32喷出的气体被供给至内部,主腔室36在与扶手箱20的上表面28A相比靠上方侧处膨胀展开,并且在侧视观察时对落座于右侧座椅12R上的乘员P的至少从腹部Pw至头部Ph为止进行覆盖,后方展开部38从主腔室36的后部越过座椅靠背16R的后表面而向后方侧展开。
主腔室36被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其前壁36F向前方侧呈大致圆弧形状膨出的形状,并且被构成为能够对乘员P的至少腹部Pw、胸部Pc、肩部Ps、头部Ph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即左侧面进行约束的大小。而且,后方展开部38被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其后壁38B向后方侧呈大致圆弧形状膨出的形状。另外,该远侧安全气囊34通过将两张基布的外周边缘部相互缝制在一起而形成为单个的袋状。
此外,如图3至图5所示,远侧安全气囊34具有主腔室36、和被一体地设置在主腔室36的后部的后方展开部38。因此,即使右侧座椅12R和左侧座椅12L彼此在前后方向上最大限度地错开配置(即使右侧座椅12R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左侧座椅12L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从而相互的前后方向的偏移量成为最大),在侧视观察时也能够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重叠。
而且,如图3所示,该远侧安全气囊34在右侧座椅12R被配置在最前侧位置处,并且左侧座椅12L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时,在俯视观察时,在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部即右侧的侧部(以下称为“右侧部”)上侧的前端(俯视观察时成为顶点的部位)16F接触的接触点T的附近具有阶梯部40。
阶梯部40通过如图6A所示那样在远侧安全气囊34的内部以大致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而设置的多个(例如三根)拉带42形成。即,如图3所示那样,多个拉带42以在俯视观察时将右侧座椅12R的座椅靠背16R中的充气装置32的接近点N和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中的右侧部上侧的前端16F(包括前端16F的附近)直线状地连结的方式进行配置。
而且,通过远侧安全气囊34的膨胀展开完成而在大致左右方向上作用有张力的状态下的多个拉带42的沿着大致左右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成为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的右侧座椅12R的座椅靠背16R的左侧部与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的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的右侧部之间的最短距离。
另外,从多个拉带42起前侧为主腔室36,与多个拉带42相比靠后侧为后方展开部38。此外,被供给至远侧安全气囊34的主腔室36的内部的气体穿过多个拉带42的上方侧及下方侧和各拉带42彼此之间的间隙而向后方展开部38供给。
此外,阶梯部40也可以通过如图6B所示那样被设置在远侧安全气囊34的内部的单个拉片44形成。该拉片44的情况也和拉带42的情况相同。而且,被供给至远侧安全气囊34的主腔室36的内部的气体会穿过拉片44的上方侧及下方侧的间隙而向后方展开部38供给。
在采用了如上所述的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10中,接下来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在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详细而言在车辆的左侧面发生了碰撞时),充气装置32进行工作,并且从该充气装置32喷出的气体向远侧安全气囊34(主腔室36及后方展开部38)的内部供给。于是,通过利用该气体的供给而开始膨胀的远侧安全气囊34的内压(膨胀压力),右侧座椅12R的座椅靠背16R的左侧部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至上部的表皮破裂。
即,远侧安全气囊34在与扶手箱20的上表面28A相比靠上方侧处膨胀展开,其主腔室36朝向乘员P的腹部Pw、胸部Pc、肩部Ps、头部Ph的左侧面(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膨胀展开。由此,在侧视观察时,乘员P的至少从腹部Pw至头部Ph为止的左侧面被主腔室36从左侧方覆盖。
因此,在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主腔室36而对乘员P的至少从腹部Pw至头部Ph为止的左侧面进行约束。而且,由于远侧安全气囊34能够避免受到来自扶手箱20的反作用力的影响,因此其膨胀展开位置被保持为固定。因此,主腔室36能够对乘员P发挥所期望的约束力。
此外,与主腔室36的膨胀展开相比稍滞后地,后方展开部38越过座椅靠背16R的后表面而向后方侧膨胀展开。在此,例如,在落座于驾驶员座上的乘员P为身材矮小的乘员P1,落座于副驾驶座上的乘员P为身材高大的乘员P2(省略图示)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右侧座椅12R采取最前方侧位置,左侧座椅12L采取最后方侧位置。
然而,远侧安全气囊34在主腔室36的后部一体地具有后方展开部38,因此,在侧视观察时,能够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重叠。也就是说,远侧安全气囊34能够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获得反作用力。
而且,如图3所示那样,在右侧座椅12R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左侧座椅12L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的情况下,在俯视观察时,在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的右侧部的前端16F接触的远侧安全气囊34的接触点T的附近处形成有阶梯部40,因此远侧安全气囊34能够有效地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获得反作用力。
具体地说,在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由于惯性力,乘员P1会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进行移动,而将远侧安全气囊34朝向左侧座椅12L按压。于是,在俯视观察时,远侧安全气囊34欲以其后端部为中心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旋转。但是,此时,被形成于远侧安全气囊34上的阶梯部40会被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的右侧部卡住,因此,远侧安全气囊34能够从该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有效地获得反作用力。
因此,远侧安全气囊34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旋转动作受到抑制,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移动量(偏移量)减少。如此,即使右侧座椅12R采取最前方侧位置且左侧座椅12L采取最后方侧位置(即使右侧座椅12R和左侧座椅12L在前后方向上被最大限度地错开配置),也能够通过远侧安全气囊34而有效地对乘员P1进行约束(能够确保对乘员P1的约束性能)。
另外,例如,如图4所示,在落座于驾驶员座上的乘员P和落座于副驾驶座上的乘员P(省略图示)均为标准体格的乘员P的情况下,存在右侧座椅12R采取前后方向大致中间部的标准位置(中间位置)、左侧座椅12L也采取前后方向大致中间部的标准位置(中间位置)(右侧座椅12R和左侧座椅12L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位置处)的情况。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远侧安全气囊34在侧视观察时,也能够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重叠。也就是说,即使在该情况下,远侧安全气囊34也能够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有效地获得反作用力,能够有效地对乘员P进行约束(能够确保对乘员P的约束性能)。
此外,例如,如图5所示,在落座于驾驶员座上的乘员P为身材高大的乘员P2,落座于副驾驶座上的乘员P为身材矮小的乘员P1(省略图示)的情况下,右侧座椅12R采取最后方侧位置,左侧座椅12L采取最前方侧位置(右侧座椅12R和左侧座椅12L在前后方向上被最大限度地错开配置)。
然而,即使在该情况下,远侧安全气囊34在侧视观察时,也能够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重叠。也就是说,即使在该情况下,远侧安全气囊34也能够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有效地获得反作用力,能够有效地对乘员P2进行约束(能够确保对乘员P2的约束性能)。
此外,上述的阶梯部40通过被设置在远侧安全气囊34的内部的多个拉带42或单个拉片44形成。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在远侧安全气囊34上形成阶梯部40。
此外,多个拉带42或单个拉片44以在俯视观察时将右侧座椅12R的座椅靠背16R中的充气装置32的接近点N、和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中的右侧部的前端16F连结的方式进行配置。而且,通过远侧安全气囊34的膨胀展开完成而作用有张力的状态下的多个拉带42或单个拉片44的长度被设定为,成为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的右侧座椅12R的座椅靠背16R的左侧部、与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的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的右侧部之间的最短距离。
因此,能够使远侧安全气囊34的阶梯部40的阶梯最大化,从而该阶梯部40容易卡在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的右侧部上。也就是说,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从而远侧安全气囊34能够更加有效地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获得反作用力,进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乘员P进行约束。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记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详细的说明(也包含共同的作用)。
如图7至图9所示,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上述的阶梯部40通过在构成远侧安全气囊34的主腔室3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以与该主腔室36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副腔室46形成。
具体地说,该副腔室46以在俯视观察时膨胀展开后的形状成为大致圆形的方式形成,并且在主腔室3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前后方向大致中间部处通过缝制来设置。即,在主腔室3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前后方向大致中间部形成有具有预定的内径的圆形形状的连通孔(省略图示),被形成在副腔室46上的具有预定的内径的圆形形状的连通孔(省略图示)的周缘部被缝制在主腔室36的连通孔的周缘部上。
由此,副腔室46与主腔室36被一体地连接,气体会从主腔室36通过各自的连通孔而向副腔室46供给。也就是说,副腔室46成为,与主腔室36相比稍滞后地膨胀展开的结构。
而且,例如,如图7所示,在落座于驾驶员座上的乘员P为身材矮小的乘员P1,落座于副驾驶座上的乘员P为身材高大的乘员P2(省略图示)的情况等下,在右侧座椅12R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左侧座椅12L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时,副腔室46中的作为后方侧部分的后壁46B与主腔室36中的作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的侧壁36S之间的边界部(谷间的部分)48被配置在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的右侧部的前端16F处(包括前端16F的附近)。
因此,当发生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由于惯性力,身材矮小的乘员P1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而将远侧安全气囊34朝向左侧座椅12L按压,从而在俯视观察时欲以其后端部为中心而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旋转,尽管如此,由于被形成于远侧安全气囊34的阶梯部40即副腔室46容易卡在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中的右侧部上,因此远侧安全气囊34能够从该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有效地获得反作用力。
因此,远侧安全气囊34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旋转动作受到抑制,并且能够减少其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移动量(偏移量)。如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使右侧座椅12R采取最前方侧位置而左侧座椅12L采取最后方侧位置(即使右侧座椅12R和左侧座椅12L在前后方向上被最大限度地错开配置),也能够通过远侧安全气囊34而有效地对乘员P1进行约束(能够确保对乘员P1的约束性能)。
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右侧座椅12R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左侧座椅12L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时,从在俯视观察时将右侧座椅12R的座椅靠背16R中的充气装置32和边界部48直线状地连接的假想直线(省略图示)起前侧成为主腔室36,而与该假想直线相比靠后侧成为后方展开部38。因此,边界部48包含在主腔室36中。
此外,例如,如图8所示,在落座于驾驶员座上的乘员P和落座于副驾驶座上的乘员P(省略图示)均为标准体格的乘员P的情况下,存在右侧座椅12R采取前后方向大致中间部的标准位置且左侧座椅12L采取前后方向大致中间部的标准位置(右侧座椅12R和左侧座椅12L在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同位置处)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作用。
进而,例如,如图9所示,在落座于驾驶员座上的乘员P为身材高大的乘客P2,落座于副驾驶座上的乘员P为身材矮小的乘员P1(省略图示)的情况下,右侧座椅12R采取最后方侧位置,左侧座椅12L采取最前方侧位置(右侧座椅12R和左侧座椅12L在前后方向上被最大限度地错开配置)。在该情况下,也成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作用。
无论如何,根据被设置成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副腔室46,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在远侧安全气囊34上形成阶梯部40。而且,通过适当地设定副腔室46的体积,从而能够容易地使远侧安全气囊34中的阶梯部40的阶梯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阶梯部更大,进而能够更容易地卡在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的右侧部上。也就是说,远侧安全气囊34能够更加有效地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获得反作用力,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乘员P进行约束。
另外,副腔室46的膨胀展开后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如图7至图9所示的形状。例如,如图10所示,副腔室46也可以被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膨胀展开后的形状成为前壁46F侧大致呈锐角状地变尖而后壁46B侧呈大致圆弧形状的所谓的水滴型(drop型)形状。
此外,如图11A所示那样,也可以设为,在俯视观察时,副腔室46的沿着前后方向的长度与主腔室36的沿着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此外,如图11B所示那样,也可以设为,在俯视观察时,副腔室46的沿着前后方向的长度与主腔室36的沿着前后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并且使主腔室36及副腔室46的前侧的沿着大致左右方向的厚度与图11A所示相比而减少。
此外,如图12A所示,也可以设为,在俯视观察时,副腔室46的体积变得大于主腔室36的体积。此外,如图12B所示,也可以设为,在俯视观察时,副腔室46的体积变得大于主腔室36的体积,并且使主腔室36及副腔室46的前侧的沿着大致左右方向的厚度与图12A所示相比而减少。
无论是哪种,根据如图11A、图11B、图12A、图12B所示那样的结构的主腔室36及副腔室46,都能够调节对落座于驾驶员座上的乘员P和落座于副驾驶座上的乘员P(省略图示)的约束力(用于约束乘员P的主腔室36的内压和副腔室46的内压)。
此外,如图13A所示,也可以设为,在侧视观察时,副腔室46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和主腔室36的沿着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据此,与被设成如图13C所示的标准的大小及形状的副腔室46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的接触长度增加,因此能够增加对于远侧安全气囊34的反作用力,从而能够提高对乘员P的约束力。
此外,如图13B所示,也可以设为,在侧视观察时,将副腔室46形成为所需最小限度的圆形。也就是说,也可以将副腔室46形成为具有所需最小限度的体积的球体状。据此,与被设成如图13C所示的标准大小及形状的副腔室46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充气装置32的输出减少。另外,图13C所示的标准大小及形状的副腔室46被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沿着大致上下方向的长度与沿着大致前后方向的长度相比而稍长的大致椭圆形状。
此外,如图13D所示,也可以设为,在侧视观察时,使副腔室46的大小与主腔室36的大小大致相同。据此,通过该副腔室46,能够对落座于副驾驶座上的乘员P(省略图示)与落座于驾驶员座上的乘员P大致同等地进行约束。
此外,如图13E所示,也可以设为,在侧视观察时,将副腔室46形成为大致正三角形形状。更详细而言,也可以形成为,副腔室46的后壁46B在侧视观察时呈圆弧形状的大致正三角形形状。在该情况下,与以该圆弧形状的曲率将副腔室46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呈圆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确保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的接触长度的同时,以所需最小限度的大小来形成副腔室46(使体积减小)。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记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详细的说明(也包括共同的作用)。
如图14所示,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远侧安全气囊34具有由分隔布50前后分隔出的前腔室52和后腔室54这一点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另外,前腔室52构成主腔室36,后腔室54构成后方展开部38。也就是说,该远侧安全气囊34成为主腔室36和后方展开部38由分隔布50分隔出的结构。
而且,被构成为,从充气装置32喷出的气体从前腔室52及后腔室54中的任意一方穿过被形成于分隔布50上的连通孔(省略图示)而向前腔室52及后腔室54中的任意另一方供给。因此,通过适当地对被形成于分隔布50上的连通孔的大小进行设定,例如在为圆形的连通孔的情况下适当地对其内径进行设定,从而能够对前腔室52及后腔室54的压力(内压)进行调节。
即,能够对主要约束乘员P的前腔室52的压力(内压)、和主要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获得反作用力的后腔室54的压力(内压)进行调节。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从充气装置32喷出的气体同时向前腔室52和后腔室54双方供给。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向前腔室52和后腔室54供给的气体的量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对前腔室52的压力(内压)和后腔室54的压力(内压)进行调节。
此外,如图15所示,也可以构成为,远侧安全气囊34在由前腔室52构成的主腔室36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具有以与该主腔室36(前腔室52)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副腔室46。在这种情况下,被构成为,从充气装置32喷出的气体也直接向副腔室46供给。
具体而言,构成为,在分隔布50的前侧处也设置具有连通孔(省略图示)的分隔布56,并且,从充气装置32喷出的气体向由分隔布50和分隔布56夹着的空间部S供给。而且,形成为,使主腔室36和副腔室46连通的相互的连通孔(省略图示)面向由分隔布50和分隔布56夹持的空间部S。
据此,从充气装置32向空间部S喷出的气体通过被形成在分隔布56上的连通孔而向前腔室52供给,并通过被形成在分隔布50上的连通孔而向后腔室54供给。而且,从充气装置32向空间部S喷出的气体通过主腔室36的连通孔和副腔室46的连通孔而向该副腔室46供给。因此,通过适当地设定各连通孔的大小,从而能够对前腔室52、后腔室54以及副腔室46的压力(内压)进行调节。
另外,在图15所示的远侧安全气囊34的情况下,被设为如下的结构,即,在副腔室46的后壁46B中在俯视观察时与边界部48相比靠右侧座椅12R侧(空间部S侧)的一部分作为分隔布50而发挥功能。因此,与该副腔室46的后壁46B的一部分及分隔布50相比靠后侧为后腔室54,并构成后方展开部38。
此外,即使在该远侧安全气囊34的情况下,在右侧座椅12R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而左侧座椅12L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时,在俯视观察时,副腔室46的后壁46B与主腔室36的侧壁36S之间的边界部48被配置在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的右侧部的前端16F处(包括前端16F的附近)(参照图15)。因此,副腔室46容易卡在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的右侧部上,从而远侧安全气囊34能够从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有效地获得反作用力。
<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
最后,对远侧安全气囊34的折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远侧安全气囊34以如下的方式折叠。首先,将后方展开部38以朝向主腔室36的内部凹陷的方式进行内折(仙人掌式折叠)(内折工序)。然后,接着将该主腔室36以上下方向为轴向进行外卷(外卷工序)。另外,所谓“外卷”是指在与乘员P侧相反的一侧形成卷绕成卷筒状的部位的卷绕方法。之后,将主腔室36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以相互接近的方式进行折叠(折叠工序)。
据此,即使在主腔室36的后部一体地设置有后方展开部38,也能够将该主腔室36紧凑地折叠。而且,由于该后方展开部38被内折(仙人掌式折叠),因此在膨胀展开时,容易朝向后方侧提前展开。此外,由于主腔室36被外卷,因此在主腔室36膨胀展开时,能够抑制或防止该主腔室36碰到落座于右侧座椅12R上的乘员P的脸部这样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以上,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10及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10及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设计。
例如,应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也可以为左舵驾驶的车辆,在该车辆的右侧面发生了碰撞的情况下,被设置在左侧座椅12L的座椅靠背16L的右侧部处的远侧安全气囊装置30会膨胀展开。此外,应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也可以为未在车厢内设置扶手箱20的车辆。此外,后方展开部38并不限定于如图16所示的仅一次内折,虽然省略图示,但是也可以进行多次的内折。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具备:
左侧座椅以及右侧座椅,其在车厢内以分别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设置;
充气装置,其被设置在所述左侧座椅及所述右侧座椅中的任意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部,并且通过工作而喷出气体;
远侧安全气囊,其被设置在所述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部,并且通过被供给所述气体,从而向落座于所述一个座椅上的乘员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膨胀展开,
所述远侧安全气囊具有:
主腔室;
后方展开部,其与所述主腔室一体地设置,并且越过所述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而向车辆后方侧展开,
所述远侧安全气囊被构成为,即使所述左侧座椅以及所述右侧座椅中的任意另一个座椅相对于所述一个座椅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错开配置,在侧视观察时也与所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其中,
具备扶手箱,所述扶手箱被设置在所述车厢内的所述左侧座椅与所述右侧座椅之间,
所述远侧安全气囊在与所述扶手箱的上表面相比靠车辆上方侧处膨胀展开,并且在侧视观察时对所述乘员的至少从腹部至头部进行覆盖。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其中,
所述远侧安全气囊在所述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而所述另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时,在俯视观察时,在与所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接触的接触点的附近具有阶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其中,
所述阶梯部通过被设置在所述远侧安全气囊的内部的多个拉带或者单个拉片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拉带或所述单个拉片以在俯视观察时将所述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所述充气装置的接近点和所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进行连结的方式而配置,
通过所述远侧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完成而作用有张力的状态下的所述多个拉带或者所述单个拉片的长度被设定为,成为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的所述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与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的所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之间的最短距离。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其中,
所述阶梯部通过在所述主腔室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以与该主腔室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副腔室形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其中,
在所述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而所述另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时,在俯视观察时,所述副腔室的车辆后方侧部分与所述主腔室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之间的边界部被配置在所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处。
8.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其中,
所述远侧安全气囊具有由分隔布前后分隔出的前腔室和后腔室,
所述前腔室构成所述主腔室,所述后腔室构成所述后方展开部,并且
所述远侧安全气囊被构成为,从所述充气装置喷出的所述气体从所述前腔室及所述后腔室中的任意一方穿过被形成在所述分隔布上的连通孔而向所述前腔室及所述后腔室中的任意另一方供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其中,
所述远侧安全气囊在所述主腔室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具有以与该主腔室连通的方式设置的副腔室,
并且构成为从所述充气装置喷出的所述气体也向所述副腔室供给,并且,在所述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前方侧位置处而所述另一个座椅被配置在最后方侧位置处时,在俯视观察时,所述副腔室的车辆后方侧部分与所述主腔室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部分之间的边界部被配置在所述另一个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前端处。
10.一种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其为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中的远侧安全气囊的折叠方法,
所述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具有:
将所述后方展开部以向所述远侧安全气囊的内部凹陷的方式进行内折的内折工序;
将所述内折工序后的所述远侧安全气囊以车辆上下方向为轴向而进行外卷的外卷工序;
将所述外卷工序后的所述远侧安全气囊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以相互接近的方式进行折叠的折叠工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208915A JP2024092768A (ja) | 2022-12-26 | 2022-12-26 |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及び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折り畳み方法 |
JP2022-208915 | 2022-12-2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254717A true CN118254717A (zh) | 2024-06-28 |
Family
ID=89223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717449.5A Pending CN118254717A (zh) | 2022-12-26 | 2023-12-13 | 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及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291162B2 (zh) |
EP (1) | EP4393780A1 (zh) |
JP (1) | JP2024092768A (zh) |
CN (1) | CN118254717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4127136A (ja) * | 2023-03-08 | 2024-09-2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センタ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
KR20250035869A (ko) * | 2023-09-06 | 2025-03-13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사이드 에어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5059197B4 (de) | 2005-12-06 | 2008-04-10 | Takata-Petri Ag |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e mit einem in einem Fahrzeugsitz angeordneten aufblasbaren Gassack |
JP2008195355A (ja) * | 2007-02-15 | 2008-08-28 | Takata Corp |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エアバッグの収容方法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DE102010027401B4 (de) * | 2010-07-15 | 2022-05-12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Seitengassack mit seitlicher Abstützung |
JP5754436B2 (ja) * | 2012-12-03 | 2015-07-2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乗員拘束システム |
JP5949737B2 (ja) | 2013-12-06 | 2016-07-1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613708B2 (ja) * | 2015-08-19 | 2019-12-04 |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KR101739857B1 (ko) * | 2015-11-19 | 2017-05-25 |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 측면 충돌용 에어백 |
US10131312B2 (en) * | 2016-02-16 | 2018-11-20 | Joyson Safety Systems Acquisition Llc | Center side airbag module |
KR101781387B1 (ko) * | 2016-04-15 | 2017-09-25 |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 자동차의 파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
US10369956B2 (en) * | 2017-03-20 | 2019-08-0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ide airbag with necking chamber |
US10773678B2 (en) * | 2018-08-21 | 2020-09-15 | Honda Motor Co., Ltd. | Side impact occupant restraint airbag module |
EP3643566B1 (en) * | 2018-10-24 | 2021-06-09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Side airbag |
JP7271378B2 (ja) * | 2018-10-24 | 2023-05-11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20090258A (ja) | 2018-12-07 | 2020-06-1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KR102340676B1 (ko) * | 2019-02-12 | 2021-12-17 |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 에어백 장치, 에어백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에어백 장치의 전개 방법 |
JP2021062818A (ja) | 2019-10-16 | 2021-04-2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フロントセンタ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7169258B2 (ja) * | 2019-11-12 | 2022-11-10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EP3838688B1 (en) * | 2019-12-20 | 2024-06-12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Side airbag device |
US11130463B2 (en) * | 2020-01-14 | 2021-09-28 | Autoliv Asp, Inc. | Forked far-side airbag assembly |
US11505158B2 (en) * | 2020-02-28 | 2022-11-22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Vehicle center airbag |
US11491946B2 (en) * | 2020-05-01 | 2022-11-08 |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 Side airbag device |
JP7568420B2 (ja) * | 2020-05-01 | 2024-10-16 |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11267427B1 (en) * | 2021-02-08 | 2022-03-0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ide airbag assembly |
JP2024065915A (ja) * | 2022-10-31 | 2024-05-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
-
2022
- 2022-12-26 JP JP2022208915A patent/JP2024092768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11-27 US US18/519,072 patent/US12291162B2/en active Active
- 2023-12-13 CN CN202311717449.5A patent/CN118254717A/zh active Pending
- 2023-12-18 EP EP23217787.3A patent/EP4393780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40208451A1 (en) | 2024-06-27 |
US12291162B2 (en) | 2025-05-06 |
JP2024092768A (ja) | 2024-07-08 |
EP4393780A1 (en) | 2024-07-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73392B2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JP6631369B2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US11752965B2 (en) | Side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ide airbag device | |
CN118254717A (zh) | 车辆用乘员约束装置及远侧安全气囊折叠方法 | |
WO2019138954A1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WO2022075216A1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20210261086A1 (en) | Side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same | |
CN111845613B (zh) | 侧气囊装置 | |
KR20230031959A (ko) | 에어백 장치 | |
JP2019085047A (ja) |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WO2019146382A1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 |
JP6790024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 |
WO2021161748A1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
JP6708108B2 (ja) |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7381772B2 (ja) | シート内蔵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24065915A (ja) | 車両用乗員拘束装置 | |
CN109955822A (zh) |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 |
JP7409286B2 (ja) | 車両用側突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 |
WO2021166530A1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12194946B2 (en) | Vehicle center airbag device | |
US12194943B2 (en) | Vehicle center airbag device | |
JP7363740B2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JP7652039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 |
US12280730B2 (en) | Side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7647624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