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110294A - 一种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10294A
CN118110294A CN202410274900.9A CN202410274900A CN118110294A CN 118110294 A CN118110294 A CN 118110294A CN 202410274900 A CN202410274900 A CN 202410274900A CN 118110294 A CN118110294 A CN 1181102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r slab
steel bar
bottom plate
prefabricated
st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7490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文龙
韩少龙
王菁菁
宫志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Concrete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Concrete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Concrete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Concrete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7490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1102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8110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102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5/00Floors; Floor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04B5/16Load-carrying floor structures wholly or partly cast or similarly formed in situ
    • E04B5/17Floor structures partly formed in situ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5/00Floors; Floor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04B5/16Load-carrying floor structures wholly or partly cast or similarly formed in situ
    • E04B5/32Floor structures wholly cast in situ with or without form units or reinforcements
    • E04B5/36Floor structures wholly cast in situ with or without form units or reinforcements with form units as part of the floor
    • E04B5/38Floor structures wholly cast in situ with or without form units or reinforcements with form units as part of the floor with slab-shaped form units acting simultaneously as reinforcement; Form slabs with reinforcements extending laterally outside the elem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01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 E04C5/02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of low bending resistance
    • E04C5/04Ma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CSTRUCTURAL ELEMENTS; BUILDING MATERIALS
    • E04C5/00Reinforcing elements, e.g. for concrete; Auxiliary elements therefor
    • E04C5/01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 E04C5/06Reinforcing elements of metal, e.g. with non-structural coatings of high bending resistance, i.e. of essentially three-dimensional extent, e.g. lattice gird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该叠合楼板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叠合楼板的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厚度为20~45mm、采用抗压强度不低于50MPa的细石混凝土,预制底板长度较短方向的尺寸不小于1500mm,沿预制底板长度较长的方向预埋有钢筋桁架,钢筋桁架上部设置有组合受压杆,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预埋短向受力钢筋,预制底板脱模、运输、吊装过程中,垂直于钢筋桁架长度方向设置有不少于一根的临时加强杆,临时加强杆与所有钢筋桁架在交叉位置采用锁扣连接。临时加强杆在预制底板安装完成后拆除循环使用。本公开预制底板宽度大,叠合楼板接缝少,对住宅建筑适用性强,钢筋桁架用量少,现场钢筋绑扎量小。

Description

一种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涉及建筑楼板,特别涉及一种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叠合楼板可实现施工现场的免支模、少支撑施工,避免现浇楼板的满堂架、满铺模板施工,可大大提高楼板的现场工业化施工水平。叠合楼板由预制底板和后浇叠合层两部分组成,预制底板作为楼板现场施工的模板,目前常用的预制底板有预制实心混凝土底板、水泥基底板钢筋桁架楼承板和镀锌钢底板钢筋桁架楼承板。镀锌钢底板钢筋桁架楼承板因底板为钢底板,住宅建筑一般不做全屋吊顶,钢底板外露影响使用,因此住宅建筑一般不使用镀锌钢底板钢筋桁架楼承板,多采用预制实心混凝土底板、水泥基底板钢筋桁架楼承板。预制实心混凝土底板采用普通C30或C40混凝土,底板最小厚度不小于50mm,底板上预埋普通钢筋桁架提高刚度,底板外形尺寸可根据设计要求定制化加工。根据技术标准《钢筋桁架楼承板应用技术规程》T/CECS1069-2022,水泥基底板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底板厚度一般为15~25mm,宽度为0.6~1.2m且一般不可定制,底板上设置普通钢筋桁架提高刚度,钢筋桁架间距为200~300mm,免拆底模一般采用细石混凝土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可拆底模一般采用竹胶板或中空塑料板。然而,住宅建筑采用上述方式通常会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第一,预制实心混凝土底板厚度大,用于大开间住宅时底板自重大,对吊装设备要求高,一般后浇叠合层厚度需不小于80mm便于穿设管线,形成的整体叠合楼板厚度不小于130mm,楼板整体厚度大,造价高,例如对于开间尺寸为7×6m的房间,预制实心混凝土底板需达到100mm保证底板在脱模、运输、吊装过程中不开裂,吊重控制在3.5吨以下时单块预制实心混凝土底板的尺寸为7×1.8m,需采用3块制实心混凝土底板,对吊装设备要求高且吊次多;
第二,免拆底模的水泥基底板钢筋桁架楼承板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刚度较差且不设置受力钢筋,单块底板的宽度一般控制在0.6~1.2m,需采用多块底板密拼作为叠合楼板底模,楼板施工完成后底面存在多条密接缝,在楼板受力及温度作用下密接缝处装饰面易开裂,影响美观及居住体验;
第三,免拆底模的水泥基底板采用的普通钢筋桁架刚度较小,需将钢筋桁架的间距控制为200~300mm保证底板刚度,避免底板在脱模、吊装及施工过程中开裂,钢筋桁架用钢量大,且施工现场需在钢筋桁架斜腹杆之间穿设垂直于钢筋桁架的楼板受力钢筋,穿设难度大,现场作业量多;
第四,可拆底模的水泥基底板钢筋桁架楼承板需采用专用连接件实现底模与钢筋桁架的临时连接,连接件成本高,现场拆除底模难度大、人工需求多,且底模易损坏难以重复利用,整体成本高。
该背景技术部分中所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构思的背景的理解,并因此,其可包含并不形成本国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中的一项或多项。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叠合楼板,由不少于一块的预制底板和后浇叠合层组成,预制底板由混凝土主体和钢筋组成,其中,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厚度为20~45mm,预制底板长度较短方向的尺寸不小于1500mm,沿预制底板长度较长的方向预埋有一系列平行的钢筋桁架,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预埋一系列平行的短向受力钢筋;钢筋桁架间距为400~800mm,钢筋桁架上部设置有组合受压杆;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采用细石混凝土,细石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低于50MPa;预制底板脱模、运输、吊装过程中,垂直于钢筋桁架长度方向设置有不少于一根的临时加强杆,临时加强杆与所有钢筋桁架在交叉位置采用锁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短向受力钢筋设置在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的下方,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作为预制底板长度较长方向的受力钢筋,在相邻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之间设置长向受力钢筋。
可选地,短向受力钢筋与长向受力钢筋组装为焊接钢筋网片,短向受力钢筋采用CRB600H钢筋。
具体地,预制底板中钢筋下方设置有抗裂钢丝网片,抗裂钢丝网片的外围尺寸较预制底板外形尺寸缩小50~300mm,抗裂钢丝网片的钢丝直径不小于0.5mm,抗裂钢丝网片的钢丝的间距为50~100mm。
特别地,临时加强杆采用外径不小于40mm的圆钢管制作,组合受压杆由外包薄壁钢板和内部填充的混凝土组合而成。
具体地,锁扣下部设置有限位卡槽,限位卡槽内截面与钢筋桁架的组合受压杆下部截面贴合限位,锁扣上部与临时加强杆通过卡扣和紧固螺栓锁紧连接,相邻临时加强杆的间距为1~2m。
在一些实施例中,叠合楼板包含不少于两块的预制底板时,相邻预制底板之间设置整体式接缝,整体式接缝的宽度为200~400mm,预制底板短向受力钢筋在预制底板靠近整体式接缝的侧边附近从预制底板顶面弯折伸出,相邻预制底板短向受力钢筋在整体式接缝内搭接连接。
第二方面,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用于如第一方面所描述的叠合楼板的全过程施工,包括:制作预制底板并安装临时加强杆;待预制底板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将预制底板运输至施工现场;响应于下层楼板已完成施工,支设上层叠合楼板模架,在下层楼板上表面支设模架立杆,在模架立杆顶部安装模架顶撑,模架顶撑沿垂直于预制底板钢筋桁架方向安装;调整模架立杆高度,使得模架顶撑上表面位于上层叠合楼板底面设计高度位置;吊装上层叠合楼板的预制底板至设计位置;支设整体式接缝模板,拆除临时加强杆,绑扎后浇叠合层及整体式接缝内的钢筋;浇筑上层叠合楼板后浇叠合层及整体式接缝内的后浇混凝土;待后浇混凝土达到施工允许强度后,拆除模架及整体式接缝模板,完成上层叠合楼板施工;重复以上步骤,逐层完成建筑中各楼层叠合楼板的施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作预制底板并安装临时加强杆,包括:在模具内铺设短向受力钢筋与长向受力钢筋组成的焊接钢筋网片,浇筑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在预制底板混凝土初凝前按设计图纸摆放钢筋桁架,安装临时加强杆完成钢筋桁架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模架立杆顶部安装模架顶撑,包括:在模架立杆顶部设置限位托槽支承模架顶撑,模架顶撑横截面为矩形,相邻模架顶撑的间距为1~2m。
本公开的上述各个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第一,预制底板厚度小于现有预制实心混凝土底板,相同尺寸下预制底板自重轻,便于运输及吊装,预制底板和后浇叠合层组成的楼板整体厚度可较现有预制实心混凝土底板叠合楼板降低20~40mm,楼板材料用量少,造价低;
第二,预制底板作为后浇叠合层浇筑时的底模,同时参与结构受力,无需拆除,现场施工方便;
第三,相较免拆底模的水泥基底板钢筋桁架楼承板,预制底板在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设置有受力钢筋和临时加强措施,大大提高了预制底板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的刚度和抗裂性能,预制底板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的尺寸可提高至3m左右,正常尺寸的楼板最多采用两块预制底板即可,形成的叠合楼板接缝少且采用整体式接缝,接缝处的抗裂性能明显提高,可用于无吊顶的住宅建筑,同时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的临时加强措施可循环使用,通用性强,有助于降低成本;
第四,预制底板钢筋桁架上弦设置有加强措施,提高了钢筋桁架的刚度,钢筋桁架间距为水泥基底板钢筋桁架楼承板的2~4倍,钢筋桁架用量可减少50~75%,预制底板的用钢量小,成本进一步降低;
第五,相较免拆底模的水泥基底板钢筋桁架楼承板,预制底板生产时直接预埋两个方向的受力钢筋,无需在施工现场在钢筋桁架斜腹杆之间穿设受力钢筋,现场钢筋绑扎量大大减小。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具体实施方式,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叠合楼板所用预制底板的一些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预制底板A-A截面的剖面图。
图3是图2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叠合楼板的整体式接缝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7是叠合楼板模架支设过程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是预制底板吊装完成后拆除临时加强杆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上方”、“下方”、“上部”、“下部”是基于该公开正常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上层”、“下层”是实际建筑中上、下楼层的真实相对位置关系,上述术语均对本公开形成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叠合楼板,由不少于一块的预制底板1和后浇叠合层2组成,预制底板1作为后浇叠合层2浇筑混凝土时的底模,预制底板1由混凝土主体11和钢筋组成,其中,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11厚度t为20~45mm,预制底板1长度较短方向的尺寸b不小于1500mm,沿预制底板1长度较长的方向预埋有一系列平行的钢筋桁架12,垂直于钢筋桁架12方向预埋一系列平行的短向受力钢筋13,也就是说,“预制底板长度较长的方向”、“钢筋桁架方向”为“长向”,“预制底板长度较短的方向”、“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为“短向”;钢筋桁架12间距c为400~800mm,钢筋桁架12上部设置有组合受压杆121,组合受压杆121用于改善钢筋桁架12上部的受压性能,提高预制底板1长向的刚度及抗裂性能,从而增大钢筋桁架12的间距、减少钢筋桁架12的数量;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11采用细石混凝土,细石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低于50MPa,通过较高的强度提高预制底板1的抗裂性能,进而将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11厚度t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提高经济性;预制底板1脱模、运输、吊装过程中,垂直于钢筋桁架12长度方向设置有不少于一根的临时加强杆3,临时加强杆3与所有钢筋桁架12在交叉位置采用锁扣4连接,临时加强杆3作为预制底板1短向的上部受力杆,可大大提高预制底板1短向的刚度和抗裂性能,从而保证预制底板1长度较短方向的尺寸b不小于1500mm时预制底板1脱模、运输、吊装过程中短向不出现开裂。
上述相关内容作为本公开的一个发明点,由此解决了背景技术提及的技术问题二和技术问题三。导致上述技术问题的原因如下:免拆底模的水泥基底板钢筋桁架楼承板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刚度较差且不设置受力钢筋,单块底板的宽度大于1.2m后在脱模、运输及安装过程中易开裂,且普通钢筋桁架的刚度较小,需将钢筋桁架间距加密至200~300mm避免预制底板薄板开裂。本公开在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设置临时加强杆和短向受力钢筋,提高了预制底板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的刚度,在保证预制底板脱模、运输、吊装过程中短向不开裂的前提下可将预制底板长度较短方向的尺寸增大至1.5m以上,开间尺寸在正常范围内的住宅建筑一个房间最多采用三块预制底板即可,形成的叠合楼板接缝少且可采用整体式接缝,接缝处的抗裂性能明显提高,不影响美观和居住体验,且短向受力钢筋直接预埋在预制底板内,施工现场无需穿设短向受力钢筋,现场钢筋绑扎量小;在钢筋桁架上部设置组合受压杆代替普通钢筋桁架的上弦钢筋参与受力,单根钢筋桁架的刚度明显增加,钢筋桁架间距可增大至400~800mm,钢筋桁架用量减少50~75%。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短向受力钢筋13设置在钢筋桁架12的下弦钢筋的122下方,钢筋桁架12的下弦钢筋122兼作为预制底板1长度较长方向的受力钢筋以减少钢筋用量,钢筋桁架12间距c为400~800mm,仅靠下弦钢筋122无法满足楼板受力要求和设计规范对楼板钢筋的构造要求,在相邻钢筋桁架12的下弦钢筋122之间设置长向受力钢筋14以满足相应要求。也就是说,预制底板1中短向受力钢筋13设置在长向受力钢筋14的下方,上述相关内容作为本公开的一个发明点,相较短向受力钢筋13设置在长向受力钢筋14的上方,无需在钢筋桁架12的斜腹杆之间穿设短向受力钢筋13,便于在预制底板1制作时先将短向受力钢筋13与长向受力钢筋14组装为焊接钢筋网片,在焊接钢筋网片上附加钢筋桁架12即可形成预制底板1的钢筋骨架,避免了人工绑扎钢筋骨架,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特别地,短向受力钢筋13采用CRB600H钢筋,在同样的受力要求下,采用CRB600H钢筋可降低短向受力钢筋13的直径,便于进一步减小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11厚度t,同时有助于降低用钢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制底板1中钢筋下方设置有抗裂钢丝网片,抗裂钢丝网片的外围尺寸较预制底板外形尺寸缩小50~300mm,提前预备具有一系列标准化宽度的抗裂钢丝网片即可满足不同尺寸预制底板的生产需要;抗裂钢丝网片的钢丝直径不小于0.5mm,抗裂钢丝网片的钢丝的间距为50~100mm,这一间距限制即可满足抗裂的需要,又不影响预制底板混凝土的浇筑。抗裂钢丝网片有助于改善厚度较薄的预制底板的抗裂性能,同时用钢量较小,成本增加少。
参考图1-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叠合楼板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所示,预制底板1由混凝土主体11和钢筋组成,其中,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11厚度t为20~45mm,预制底板1长度较短方向的尺寸b不小于1500mm,沿预制底板1长度较长的方向预埋有一系列平行的钢筋桁架12,垂直于钢筋桁架12方向预埋一系列平行的短向受力钢筋13;钢筋桁架12上部设置有组合受压杆121,组合受压杆121由外包薄壁钢板和内部填充的混凝土组合而成,组合受压杆121可大大提高钢筋桁架12上部的受压性能,提高预制底板1长向的刚度及抗裂性能,计算分析表明,钢筋桁架12间距c为400~800mm可保证预制底板1在脱模、运输、吊装过程中不开裂;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11采用抗压强度不低于50MPa的细石混凝土,借助高强度材料保证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11厚度t较小时预制底板1的抗裂性能,同时相较UHPC等材料细石混凝土成本较低;预制底板1垂直于钢筋桁架12长度方向仅依靠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11受力、无法形成类似平行于钢筋桁架12长度方向的空间受力机制,这一不利因素直接限制了预制底板1长度较短方向的尺寸b,本公开引入临时加强杆3提高预制底板1垂直于钢筋桁架12长度方向的受力性能,预制底板1脱模、运输、吊装过程中,在垂直于钢筋桁架12长度方向设置不少于一根的临时加强杆3,临时加强杆3与所有钢筋桁架12在交叉位置采用锁扣4连接,相邻临时加强杆3的间距为1~2m,临时加强杆3作为预制底板1短向的上部受力杆,可显著提高预制底板1短向的刚度和抗裂性能。
作为示例,参见图1~图3,将短向受力钢筋13设置在钢筋桁架12的下弦钢筋的122下方,钢筋桁架12的下弦钢筋122兼作为预制底板1长度较长方向的受力钢筋以减少钢筋用量,钢筋桁架12间距c为600mm,仅靠下弦钢筋122无法满足楼板受力要求和设计规范对楼板钢筋的构造要求,在相邻钢筋桁架12的下弦钢筋122之间设置长向受力钢筋14;预制底板1中短向受力钢筋13设置在长向受力钢筋14的下方,实施中先将短向受力钢筋13与长向受力钢筋14组装为焊接钢筋网片,在焊接钢筋网片上附加钢筋桁架12即可形成预制底板1的钢筋骨架。反之,将预制底板1中短向受力钢筋13设置在长向受力钢筋14的上方时,则需在钢筋桁架12的斜腹杆之间逐根人工穿设短向受力钢筋13,无法使用自动化设备加工钢筋网。
参见图4,临时加强杆3采用外径不小于40mm的圆钢管制作,在垂直于钢筋桁架12长度方向设置不少于一根的临时加强杆3,临时加强杆3与所有钢筋桁架12在交叉位置采用锁扣4连接,锁扣4下部设置有限位卡槽41,限位卡槽41内截面与钢筋桁架12的组合受压杆121下部截面贴合限位,锁扣4上部与临时加强杆3通过卡扣42和紧固螺栓43锁紧连接,临时加强杆3与钢筋桁架12通过锁扣4形成临时刚性连接,临时加强杆3进而参与受力提高预制底板1垂直于钢筋桁架12长度方向的受力性能,同时锁扣4与临时加强杆3之间的卡扣42可适应钢筋桁架12间距c的变化,便于操作和临时加强杆3的重复共用,降低成本。
叠合楼板尺寸较大时,受运输宽度和吊重限制,不可避免需要不少于两块的预制底板作为叠合楼板后浇叠合层浇筑时的底模,参见图5,在相邻预制底板1之间设置整体式接缝5,预制底板1短向受力钢筋13在预制底板1靠近整体式接缝5的侧边附近从预制底板1顶面弯折伸出,相邻预制底板1短向受力钢筋13在整体式接缝5内交叉搭接,浇筑后浇叠合层2的混凝土后,相邻预制底板1短向受力钢筋13通过混凝土实现搭接连接,按照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整体式接缝5的宽度d为200~400mm可满足搭接传力要求。整体式接缝5受力性能好,且相邻预制底板1之间不直接接触、通过后浇混凝土及穿过接缝的短向受力钢筋13连接,降低了接缝处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开裂风险,同时,如图1所示,短向受力钢筋13在预制底板1的侧边附近从预制底板1顶面弯折伸出,在预制底板1制作过程中可避免边模开孔,提高了边模的通用性,进一步降低了边模成本,且钢筋安装时无需与边模配合对位。
请参考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的一些实施例的流程图200,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制作预制底板并安装临时加强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预制构件工厂完成预制底板制作,并在脱模前完成临时加强杆安装。作为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制底板中短向受力钢筋设置在长向受力钢筋的下方,预制底板制作时先将短向受力钢筋与长向受力钢筋组装为焊接钢筋网片,在模具内铺设短向受力钢筋与长向受力钢筋组成的焊接钢筋网片,浇筑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在预制底板混凝土初凝前按设计图纸摆放钢筋桁架,安装临时加强杆完成钢筋桁架定位,临时加强杆兼做预制底板制作过程中钢筋桁架的定位工装,有助于降低预制底板制作成本。
步骤202,待预制底板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将预制底板运输至施工现场。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制底板在预制构件工厂制作,需将预制底板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叠合楼板的施工,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呈正相关,为避免在运输过程中预制底板混凝土开裂,待预制底板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再进行运输。
步骤203,响应于下层楼板已完成施工,支设上层叠合楼板模架,在下层楼板上表面支设模架立杆,在模架立杆顶部安装模架顶撑,模架顶撑沿垂直于预制底板钢筋桁架方向安装。
预制底板作为叠合楼板后浇叠合层施工时的底模,可实现楼板的免支模施工,但需通过模架支承预制底板至设计高度,作为示例,如图7所示,响应于下层楼板已完成施工,支设上层叠合楼板模架6,在下层楼板上表面支设模架立杆61,在模架立杆61顶部设置限位托槽63支承模架顶撑62,限位托槽63可避免模架顶撑62滑落,模架顶撑62沿垂直于预制底板钢筋桁架12方向安装,模架顶撑62横截面为矩形,相邻模架顶撑62的间距为1~2m。预制底板安装完成后,需拆除临时加强杆,拆除临时加强杆后预制底板垂直于钢筋桁架长度方向的刚度和抗裂性能明显低于平行于钢筋桁架长度方向,因此将模架顶撑沿垂直于预制底板钢筋桁架方向布置对于提高预制底板垂直于钢筋桁架长度方向的刚度和抗裂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在模架支设过程中必须重视。此外,控制相邻模架顶撑的间距可避免预制底板平行于钢筋桁架长度方向的跨度过大,计算分析表明,相邻模架顶撑的间距控制为1~2m可避免预制底板在浇筑后浇叠合层混凝土过程中开裂,且模架顶撑、模架立柱的用量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步骤204,调整模架立杆高度,使得模架顶撑上表面位于上层叠合楼板底面设计高度位置。
叠合楼板的施工标高直接影响建筑层高,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可调模架立柱控制叠合楼板底面的标高,调整模架立杆高度,使得模架顶撑上表面位于上层叠合楼板底面设计高度位置,直接将预制底板放置在模架顶撑上即可保证叠合楼板底面的标高。
步骤205,吊装上层叠合楼板的预制底板至设计位置。
作为示例,如图7所示,吊装上层叠合楼板的预制底板1,将预制底板1放置在调整好的模架顶撑62上,即可将预制底板1安装至设计位置。
步骤206,支设整体式接缝模板,拆除临时加强杆,绑扎后浇叠合层及整体式接缝内的钢筋。
住宅建筑开间较大时,受运输宽度和吊重限制,不可避免需要不少于两块的预制底板作为叠合楼板后浇叠合层浇筑时的底模,作为示例,如图8所示,两块预制底板1之间设置有整体式接缝5,预制底板1吊装完成后,支设整体式接缝5的模板,与预制底板1共同组成叠合楼板的底模,借助模架顶撑对预制底板1垂直于预制底板钢筋桁架方向形成连续支承,此时可拆除临时加强杆3为后续绑扎后浇叠合层及整体式接缝内的钢筋提供施工空间。特别地,临时加强杆及锁扣可返回预制构件工厂重复使用。
步骤207,浇筑上层叠合楼板后浇叠合层及整体式接缝内的后浇混凝土。
在一些实施例中,完成后浇叠合层钢筋绑扎及管线预埋后,直接在预制底板上浇筑上层叠合楼板后浇叠合层及整体式接缝内的后浇混凝土。
步骤208,待后浇混凝土达到施工允许强度后,拆除模架及整体式接缝模板,完成上层叠合楼板施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待后浇混凝土达到施工允许强度后,上述施工允许强度指现行规范或施工方规定的混凝土拆模强度,避免过早拆模导致楼板开裂,拆除模架及整体式接缝模板,即完成上层叠合楼板施工,模架可投入到下一楼层的施工中。
步骤209,重复以上步骤,逐层完成建筑中各楼层叠合楼板的施工。
综上,在本公开中,通过在钢筋桁架间设置临时加强杆和模架体系支撑优化,大大提高了预制底板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的刚度,预制底板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的尺寸大幅提升,叠合楼板接缝明显减少,对于住宅建筑的适用性大幅提升;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减小了预制底板厚度,同时通过改善钢筋桁架上部的受压性能增大了钢筋桁架的间距,钢筋桁架用量减少50~75%,降低了混凝土及钢筋用量;直接将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的受力钢筋预埋在预制底板内,现场钢筋绑扎量大大减小。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叠合楼板,由不少于一块的预制底板和后浇叠合层组成,预制底板由混凝土主体和钢筋组成,其中,
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厚度为20~45mm,预制底板长度较短方向的尺寸不小于1500mm,沿预制底板长度较长的方向预埋有一系列平行的钢筋桁架,垂直于钢筋桁架方向预埋一系列平行的短向受力钢筋;
所述钢筋桁架间距为400~800mm,钢筋桁架上部设置有组合受压杆;
所述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采用细石混凝土,细石混凝土抗压强度不低于50MPa;
所述预制底板脱模、运输、吊装过程中,垂直于钢筋桁架长度方向设置有不少于一根的临时加强杆,临时加强杆与所有钢筋桁架在交叉位置采用锁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楼板,其中,所述短向受力钢筋设置在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的下方,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作为预制底板长度较长方向的受力钢筋,在相邻钢筋桁架的下弦钢筋之间设置长向受力钢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合楼板,其中,短向受力钢筋与长向受力钢筋组装为焊接钢筋网片,短向受力钢筋采用CRB600H钢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楼板,其中,预制底板中钢筋下方设置有抗裂钢丝网片,抗裂钢丝网片的外围尺寸较预制底板外形尺寸缩小50~300mm,抗裂钢丝网片的钢丝直径不小于0.5mm,抗裂钢丝网片的钢丝的间距为50~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楼板,其中,临时加强杆采用外径不小于40mm的圆钢管制作,组合受压杆由外包薄壁钢板和内部填充的混凝土组合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楼板,其中,所述锁扣下部设置有限位卡槽,限位卡槽内截面与钢筋桁架的组合受压杆下部截面贴合限位,锁扣上部与临时加强杆通过卡扣和紧固螺栓锁紧连接,相邻临时加强杆的间距为1~2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合楼板,其中,叠合楼板包含不少于两块的预制底板时,相邻预制底板之间设置整体式接缝,整体式接缝的宽度为200~400mm,预制底板短向受力钢筋在预制底板靠近整体式接缝的侧边附近从预制底板顶面弯折伸出,相邻预制底板短向受力钢筋在整体式接缝内搭接连接。
8.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叠合楼板的全过程施工,包括:
制作预制底板并安装临时加强杆;
待预制底板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将预制底板运输至施工现场;
响应于下层楼板已完成施工,支设上层叠合楼板模架,在下层楼板上表面支设模架立杆,在模架立杆顶部安装模架顶撑,模架顶撑沿垂直于预制底板钢筋桁架方向安装;
调整模架立杆高度,使得模架顶撑上表面位于上层叠合楼板底面设计高度位置;
吊装上层叠合楼板的预制底板至设计位置;
支设整体式接缝模板,拆除临时加强杆,绑扎后浇叠合层及整体式接缝内的钢筋;
浇筑上层叠合楼板后浇叠合层及整体式接缝内的后浇混凝土;
待后浇混凝土达到施工允许强度后,拆除模架及整体式接缝模板,完成上层叠合楼板施工;
重复以上步骤,逐层完成建筑中各楼层叠合楼板的施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其中,所述制作预制底板并安装临时加强杆,包括:
在模具内铺设短向受力钢筋与长向受力钢筋组成的焊接钢筋网片,浇筑预制底板混凝土主体,在预制底板混凝土初凝前按设计图纸摆放钢筋桁架,安装临时加强杆完成钢筋桁架定位。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其中,所述在模架立杆顶部安装模架顶撑,包括:
在模架立杆顶部设置限位托槽支承模架顶撑,模架顶撑横截面为矩形,相邻模架顶撑的间距为1~2m。
CN202410274900.9A 2024-03-12 2024-03-12 一种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81102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74900.9A CN118110294A (zh) 2024-03-12 2024-03-12 一种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74900.9A CN118110294A (zh) 2024-03-12 2024-03-12 一种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10294A true CN118110294A (zh) 2024-05-31

Family

ID=91216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74900.9A Pending CN118110294A (zh) 2024-03-12 2024-03-12 一种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1029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177738A (zh) * 2024-11-26 2024-12-24 江苏智聚智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叠合楼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177738A (zh) * 2024-11-26 2024-12-24 江苏智聚智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叠合楼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88947B (zh) 冷弯薄壁格构型钢-混凝土叠合保温楼板及其生产工艺
CN111255136B (zh) 一种带肋预应力叠合板
CN107401217B (zh) 一种无梁空心楼板-腔钢管混凝土剪力墙组合结构体系及方法
CN105507470B (zh) 一种周边叠合整体装配式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CN108360721A (zh) 预制混凝土超薄型双向受力装配式钢筋桁架叠合楼板
CN215054412U (zh) 一种装配楼板、及具有装配楼板的建筑结构
CN108457422A (zh) 预制预应力梁构件、装配式组合框架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116335311A (zh) 一种预埋单层钢筋网片韧性增强叠合剪力墙
CN111705987A (zh) 一种大跨度预制带肋预应力空心双向叠合板
CN118110294A (zh) 一种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CN110656716B (zh) 一种预制墙板密肋连接的建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644662A (zh) 一种基于受力的预制无梁楼盖叠合板及其拆分方法
CN210369292U (zh) 装配式建筑现浇叠合模壳一体化结构
CN203160489U (zh) 冷弯薄壁格构型钢-混凝土叠合保温楼板
CN110757626A (zh) 一种预制建筑塔基制作模具
CN116005871A (zh) 一种装配式轻钢强化型带空腹钢筋桁架混凝土条带叠合单向楼板及作法
CN112900949B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CN212613041U (zh) 一种模数化超低能耗混凝土装配式房屋系统
CN213174397U (zh) 一种uhpc混凝土整间预制叠合楼板
CN112282164B (zh) 一种轻质叠合楼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1421540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梁和钢筋桁架楼承板的连接结构
CN114833925A (zh) 一种预制型楼层内部非承重隔断墙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2982692A (zh) 一种单向叠合板拼缝处连接构造和施工方法
CN219327223U (zh) 一种装配式轻钢带空腹钢筋桁架混凝土条带叠合单向楼板
CN217461119U (zh) 一种具有砼肋桁架的预制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