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900949B -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900949B
CN112900949B CN202110339607.2A CN202110339607A CN112900949B CN 112900949 B CN112900949 B CN 112900949B CN 202110339607 A CN202110339607 A CN 202110339607A CN 112900949 B CN112900949 B CN 1129009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ribs
ribbed
main rib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3960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900949A (zh
Inventor
陶倍林
吴琨
贾俊明
刘锋
吴翔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33960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009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2900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0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900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9009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1Bearing, 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constru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build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92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 E04B1/98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against vibrations or shocks; against mechanical destruction, e.g. by air-rai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5/00Floors; Floor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04B5/16Load-carrying floor structures wholly or partly cast or similarly formed in situ
    • E04B5/17Floor structures partly formed in situ
    • E04B5/23Floor structures partly formed in situ with stiffening ribs or other beam-like formations wholly or partly prefabric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密肋预制板叠合层、端支座梁和侧支座梁,端支座梁、侧支座梁和框架柱形成密肋预制板的安装框架,单向密肋预制板两端设在端支座梁上,叠合层层叠设置在密肋预制板上,单向密肋预制板包括底板、主肋和次肋;主肋横向间隔设置在底板上,次肋纵向间隔设置在底板上,主肋和次肋向外凸起的方向与叠合层的设置方向相反;实现了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楼盖的装配式,兼具叠合板和单向密肋板两者的优点,具有叠合板的现场湿作业少、构件质量好、节省模板和人力、施工简单、工期短等优点,密肋板的结构构件高度小、自重轻、刚度大、变形小、抗震性能好。

Description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解决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效率、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些列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决房屋建造过程中设计、生产、施工、管理之间相互脱节、生产方式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通常采用标准柱构件、梁构件及钢筋桁架叠合板。钢筋桁架叠合板的优点是减少搭架和模板,节省人力,加快施工速度,减少现场湿作业、节省施工成本等,缺点是适用跨度较小,叠合而成的楼板厚度太厚,加重了楼板自重,特别是在柱跨较大时,须增设次梁,以满足预制部分在施工阶段承载力及刚度要求。
另外,叠合板设计时,经常把叠合板以现浇楼板进行建模计算,边界分别把简支和固端得到的配筋结果包络设计,无法模拟叠合板施工阶段的受力情况,特别是不能考虑“受拉钢筋的应力超前”现象,导致有些地方配筋过大而浪费,有些地方配筋偏小而留下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钢筋桁架叠合板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是将普通叠合板做成由薄板和间距较小的板肋组成的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具有结构构件高度小、自重轻、刚度大、变形小、抗震性能好等优点。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包括密肋预制板叠合层、端支座梁和侧支座梁,所述端支座梁、侧支座梁和框架柱拼接形成密肋预制板的安装框架,所述单向密肋预制板两端搁置在端支座梁上,所述叠合层层叠设置在密肋预制板上,形成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所述单向密肋预制板包括底板、主肋和次肋;所述主肋横向间隔设置在底板上,所述次肋纵向间隔设置在底板上,且主肋和次肋向外凸起的方向与叠合层的设置方向相反。
进一步限定,所述主肋的底筋、三角钢筋桁架下弦筋或平面钢筋桁架下弦筋面积As1为:
As1=As0·η
其中,其中,As0为按照非装配式T形截面整体计算得到的同一位置处的主肋底部纵筋面积;
η为因装配时钢筋应力超前引起的主肋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
β为单向密肋预制板的预制主肋有效高度与叠合后的主肋有效高度之比;
γ为自重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
λ为活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
αg、αq分别为均布恒载、活载的弯矩系数;
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单跨简支T形截面构件计算时,
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多跨连续T形截面构件计算且不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时,
进一步限定,所述主肋内设置有由底筋与U形筋组成的U形骨架或者设置有由底筋和S形筋组成的S形骨架或者设置有三角钢筋桁架,或者设置有平面钢筋桁架;所述U形骨架或S形骨架或三角钢筋桁架或平面钢筋桁架的顶端穿过底板延伸至叠合层内、底端延伸至主肋的底部。
进一步限定,所述次肋内设置有次U形骨架或者次S形骨架或者次平面钢筋桁架;所述次U形骨架或者次S形骨架或者次平面钢筋桁架的具体结构与主肋内设置的U形骨架或者S形骨架或者平面钢筋桁架结构相同。
进一步限定,所述三角钢筋桁架包括上弦筋、下弦筋、竖腹杆筋、底腹杆直筋和底腹杆斜筋,所述下弦筋是沿着主肋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三角钢筋桁架的底部两侧,上弦筋沿着主肋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下弦筋的上方与两个下弦筋分别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而竖腹杆筋跨过上弦筋两侧分别延伸至下弦筋,形成一个闭合的等腰三角形环,且上弦筋延伸至底板上方的叠合层内,底腹杆直筋和底腹杆斜筋间隔分布且首尾连接铺设在两下弦筋之间;所述底腹杆直筋与下弦筋垂直连接,而底腹杆斜筋倾斜连接在两个底腹杆直筋之间,并与底腹杆直筋形成30~45°的夹角。
进一步限定,所述平面钢筋桁架包括上弦平筋、下弦平筋和腹杆斜筋;所述下弦平筋是沿着主肋的长度方向铺设在平面钢筋桁架的底部中心位置,上弦平筋沿着主肋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下弦平筋的上方,并延伸至底板上方的叠合层内,腹杆斜筋倾斜连接在上弦平筋和下弦平筋之间,且相邻两腹杆斜筋的倾斜角度相反,两两之间形成角度为30~60°的夹角。
进一步限定,所述主肋内还设置有缓粘结预应力筋。
进一步限定,所述次肋宽度不宜小于60mm,高度同主肋相同;所述叠合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所述叠合层内设置钢筋网和拼缝附加筋,所述钢筋网铺设在叠合层内,所述拼缝附加筋设置于底板与底板的拼接缝上方。
上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的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在工厂内,首先将底板、主肋和次肋钢筋放置在模具内并绑扎好,浇筑主肋和次肋处混凝土,振捣完成,再浇筑底板处混凝土并振捣;
2)对底板混凝土顶面进行粗糙处理,经养护、脱模后即可生产出单向密肋预制板;
3)在端支座梁和侧支座梁施工完毕后,将单向密肋预制板吊装就位,两端搁置在端支座梁上,保证相邻的单向密肋预制板拼接处挤紧;
4)在叠合层内布置钢筋网和拼缝附加筋,再把单向密肋预制板作为永久底模进行叠合层混凝土浇筑,养护,即可完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的施工。
进一步限定,所述步骤1)为:
1.1)根据楼盖的设计参数判断,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单跨简支T形截面构件计算时,则主肋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
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多跨连续T形截面构件计算且不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时,
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多跨连续T形截面构件计算且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时,
1.2)确定主肋的底筋、三角钢筋桁架下弦筋或平面钢筋桁架下弦筋面积As1为:
As1=As0·η
其中,其中,As0为按照非装配式T形截面整体计算得到的同一位置处的主肋底部纵筋面积;
η为因装配时钢筋应力超前引起的主肋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
β为单向密肋预制板的预制主肋有效高度与叠合后的主肋有效高度之比;
γ为自重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
λ为活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
αg、αq分别为均布恒载、活载的弯矩系数;
1.3)根据主肋的底部纵筋面积As1确定钢筋的直径和数量;
1.4)根据楼盖的常规设计结果和主肋的底部纵筋直径和数量,在工厂内,先将底板、主肋和次肋钢筋放置在模具内并绑扎好,浇筑主肋和次肋处混凝土,振捣完成,再浇筑底板处混凝土并振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实现了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楼盖的装配式,兼具叠合板和单向密肋板两者的优点,一方面具有叠合板的现场湿作业少、构件质量好、节省模板和人力、施工简单、工期短等优点;另一方面具有密肋板的结构构件高度小、自重轻、刚度大、变形小、抗震性能好等优点。
2)本发明解决了较大跨度钢筋桁架叠合板存在的刚度不足和自重较重等问题,特别适用于跨度较大的叠合楼盖,柱跨内可不设置次梁,施工时也无需加设临时支撑,即可满足预制部分在施工阶段和叠合板在使用阶段对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简化了施工工序,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生产效率。
3)本发明在主肋和次肋内设置U形骨架31或者S形骨架32或者三角钢筋桁架34或者平面钢筋桁架35,可充分发挥U形骨架31或者S形骨架32或者三角钢筋桁架34或者平面钢筋桁架35的优势,在有效减少钢筋绑扎量、实现自动化生产和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方便钢筋定位、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提高加强结构的承载及抗变形能力,而且次肋的设置一方面可增加单向密肋预制板的整体性,协调其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的局部变形,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单向密肋预制板端部支座梁上后浇混凝土叠合层时主肋间的侧向模板,即保证结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大大提升的同时,也降低施工难度。
4)本发明改变了叠合板传统粗放型的包络设计方法,根据自重荷载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由于主肋有效高度和支座边界条件的改变引起的T形主肋跨中底部纵向钢筋中实际初始应力大于按使用阶段计算出来的钢筋应力(即“受拉钢筋应力超前现象”)进行合理的理论公式推导,得到主肋底部纵筋面积放大系数,简化了设计过程,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或安全隐患,其余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构件也可参考该公式考虑受拉钢筋的应力超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单向密肋叠合板平面布置图。
图2为单向密肋预制板模板图(其中图2中的2A为俯视图,图2中的2B为侧视图,图2中的2C为平视图)。
图3为图2中主肋的安装截面图(其中图3中的3A为主肋中设置U形骨架31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的3B为主肋中设置S形骨架32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的3C为主肋中设置三角钢筋桁架34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中的3D为主肋中设置平面钢筋桁架35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对应的配筋图,其中图4中的4A为主肋中设置U形骨架31的配筋示意图;图4中的4B为主肋中设置S形骨架32的配筋示意图;图4中的4C为主肋中设置三角钢筋桁架34的配筋示意图;图4中的4D为主肋中设置平面钢筋桁架35的配筋示意图)。
图5为三角钢筋桁架34的结构示意图(图5中的5A为纵向截面图;图5中的5B为侧视图,图5中的5C为仰视图)。
图6为平面钢筋桁架35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的次肋安装截面图(其中图7中的7A为次肋中设置次S形骨架33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中的7B为次肋中设置次平面钢筋桁架35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单向密肋叠合板拼缝构造详图。
图9为单向密肋叠合板端支座和端支座梁的构造详图(其中图9中的9A为凸形端支座梁构造详图,图9中的9B为矩形端支座梁构造详图)。
图10为单向密肋叠合板侧支座构造详图。
其中,1-单向密肋预制板,2-底板,21-底板钢筋网,3-主肋,31-U形骨架,311-底筋,312-U形筋,32-S形骨架,321-S形筋,33-次S形骨架,34-三角钢筋桁架,341-上弦筋,342-下弦筋,343-竖腹杆筋,344-底腹杆直筋,345-底腹杆斜筋,35-平面钢筋桁架,351-上弦平筋,352-下弦平筋,353-腹杆斜筋,36-缓粘结预应力筋,4-次肋,5-叠合层,51-叠合钢筋网,52-拼缝附加筋,6-端支座梁,7-侧支座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该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和图2中的2A、图2中的2B以及图2中的2C,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包括密肋预制板1、叠合层5、端支座梁6和侧支座梁7,其中,侧支座梁7沿着楼盖的长度方向布设,端支座梁6沿着楼盖的宽度方向布设,端支座梁6、侧支座梁7和框架柱拼接形成单向密肋预制板1的安装框架,多个单向密肋预制板1并列排布,且单向密肋预制板1两端搁置在两根端支座梁6上,叠合层5层叠设置在单向密肋预制板1上,形成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参见图3~7,上述的单向密肋预制板1包括底板2、主肋3和次肋4;其中,底板2的厚度宜取40mm~60mm,在底板2内设置单层双向底板钢筋网21,底板2与叠合层5相对的顶面应做成凹凸深度不小于4mm的人工粗糙面,确保与叠合层5的粘结性。主肋3横向间隔设置在底板2的底部,次肋4纵向间隔设置在底板2的底部,位于单向密肋预制板1的两端和跨内,即主肋3和次肋4向外凸起的方向与叠合层5的设置方向相反。
进一步说明,上述主肋3宽度不宜小于90mm,中心距宜取500mm~900mm,在主肋3内设置有U形骨架31,如图3中的3A、图4中的4中的图4中的4A所示,该U形骨架31是由底筋311与U形筋312组成,底筋311是沿着主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U形骨架31的底部两侧,U形筋312的底部包围在两个底筋311外侧,U形筋312的两端穿过底板2延伸至底板2上方的叠合层5内,将主肋3、底板2以及叠合层5自下而上联结为一体,使受力主筋和受压区混凝土共同工作。
参见图3中的图3中的3B、图4中的4B,在主肋3内设置S形骨架32时,该S形骨架32由底筋311和S形筋321组成,底筋311是沿着主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S形骨架32的底部中间位置,S形筋321的底部弯曲端绕过底筋311并与底筋311勾接,S形筋321的另一端穿过底板2延伸至底板2上方的叠合层5内,将主肋3、底板2以及叠合层5自下而上联结为一体。
为了有效减少钢筋绑扎量、实现自动化生产和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方便钢筋定位、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和提高加强结构的承载及抗变形能力,上述U形骨架31或者S形骨架32还可以由三角钢筋桁架34或者平面钢筋桁架35来替换。
参见图图3中的3C、图4中的4C以及图5中的5A、图5中的5B以及图5中的5C,在主肋3内设置有三角钢筋桁架34时,该三角钢筋桁架34由上弦筋341、下弦筋342、竖腹杆筋343、底腹杆直筋344和底腹杆斜筋345,通过专用机械焊接绑扎而成,下弦筋342是沿着主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三角钢筋桁架34的底部两侧,上弦筋341沿着主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下弦筋342的上方与两个下弦筋342分别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而竖腹杆筋343跨过上弦筋341两端分别延伸至下弦筋342,形成一个闭合的等腰三角形环,且上弦筋341延伸至底板2上方的叠合层5内,底腹杆直筋344和底腹杆斜筋345间隔分布且首尾连接铺设在两下弦筋342之间,且底腹杆直筋344与下弦筋342垂直连接,而底腹杆斜筋345倾斜连接在两个底腹杆直筋344之间,并与底腹杆直筋344形成30~45°的夹角。通过三角钢筋桁架34将主肋3、底板2以及叠合层5自下而上联结为一体。
参见图3中的3D、图4中的4D以及图6,在主肋3内设置平面钢筋桁架35时,该平面钢筋桁架35是由上弦平筋351、下弦平筋352和腹杆斜筋353通过专用机械焊接而成。下弦平筋352是沿着主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平面钢筋桁架35的底部中心位置,上弦平筋351沿着主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下弦平筋352的上方,并延伸至底板2上方的叠合层5内,腹杆斜筋353倾斜连接在上弦平筋351和下弦平筋352之间,且相邻两腹杆斜筋353的倾斜角度相反,两两之间形成角度为30~60°的夹角。
进一步说明,上述主肋3内还可以设置缓粘结预应力筋36,控制主肋3的裂缝和挠度,该缓粘结预应力筋36沿着主肋3的长度方向且位于主肋3的底筋311或下弦筋342上方,满足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要求,且缓粘结预应力筋36的直径宜取12.7mm和15.2mm。
进一步说明,次肋4宽度不宜小于60mm,高度同主肋高度相同,且次肋4的中心距不宜大于3m。
为了方便施工,上述的次肋4内也可以设置次U形骨架31或者次S形骨架33或者次平面钢筋桁架35;更具体地,参见图7中的7A和图7中的7B,次U形骨架31或者次S形骨架33或者次平面钢筋桁架35的具体结构与主肋3内设置的U形骨架31或者S形骨架32或者平面钢筋桁架35结构相同,且次U形骨架31或者次S形骨架33或者次平面钢筋桁架35的布设方向与主肋3内设置的U形骨架31或者S形骨架32或者平面钢筋桁架35的布设方向相垂直,一方面可增加单向密肋预制板的整体性,协调其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的局部变形,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单向密肋预制板1端部支座梁6上后浇混凝土叠合层时主肋间的侧向模板。
进一步说明,上述叠合层5的厚度不宜小于50mm,且该叠合层5内设置叠合钢筋网51和拼缝附加筋52,如图8所示,叠合钢筋网51铺设在叠合层5内,拼缝附加筋52设置在底板2与底板2的拼接缝上方,加强接缝处的连接强度。
参见图9、10,本申请的单向密肋预制板1与端支座梁6以及单向密肋预制板1与侧支座梁7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直接搁置在端支座梁6或侧支座梁7上。具体如图9中的9A、图9中的9B所示,主肋3两端底筋311、三角钢筋桁架34的下弦筋342或平面钢筋桁架35的下弦平筋352应伸出一定长度,锚入端支座梁6中,然后浇筑混凝土将叠合层5与单向密肋预制板1以及端支座梁6的顶部浇筑为一体结构,该种连接方式时主肋3在端支座梁6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20mm。还可以在直接搁置的同时将端支座梁6的顶端设置剪力键延伸至单向密肋预制板1与单向密肋预制板1之间的缝隙中,然后浇筑混凝土将叠合层5与单向密肋预制板1以及端支座梁6的顶部剪力键浇筑为一体结构。
由于本申请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在施工阶段不加支撑时,应考虑自重荷载在施工阶段(后浇的叠合层混凝土未达到强度设计值之前的阶段)和使用阶段(叠合层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值之后的阶段)时,由于主肋有效高度和支座边界条件的改变引起的T形主肋跨中底部纵向钢筋中实际初始应力大于按使用阶段计算出来的钢筋应力(即“受拉钢筋应力超前现象”),因此,
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单跨简支T形截面构件计算时,
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多跨连续T形截面构件计算且不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时,αg=αq
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多跨连续T形截面构件计算且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时,
1.2)确定主肋(3)的底筋(311)、三角钢筋桁架下弦筋(342)或平面钢筋桁架下弦筋(352)面积As1均为:
As1=As0·η
其中,As0为按照非装配式T形截面整体计算得到的同一位置处的主肋底部纵筋面积;
η为因装配时钢筋应力超前引起的主肋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
β为单向密肋预制板(1)的预制主肋有效高度与叠合后的主肋有效高度之比;
γ为自重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自重荷载包括预制构件自重和叠合层自重,总荷载包括自重荷载、面层荷载和活载,并乘以相应的分项系数和组合值系数。
λ为活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
αg、αq分别为均布恒载、活载的弯矩系数,即,其中M为弯矩设计值
g、q分别为均布恒载、活载设计值,l0为计算跨度,弯矩系数可通过查《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得到;
进而确定出本申请的主肋3的底筋(311)、三角钢筋桁架下弦筋(342)或平面钢筋桁架下弦筋(352)面积As1
上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工厂内,首先将底板2、主肋3和次肋4钢筋放置在模具内并绑扎好,浇筑主肋3和次肋4处混凝土,振捣完成,再浇筑底板2处混凝土并振捣;
具体为:
1.1)根据楼盖的设计参数判断,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单跨简支T形截面构件计算时,则主肋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
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多跨连续T形截面构件计算且不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时,αg=αq
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多跨连续T形截面构件计算且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时,
1.2)确定主肋(3)的底筋(311)、三角钢筋桁架下弦筋(342)或平面钢筋桁架下弦筋(352)面积As1为:
As1=As0·η
其中,其中,As0为按照非装配式T形截面整体计算得到的同一位置处的主肋底部纵筋面积;
η为因装配时钢筋应力超前引起的主肋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
β为单向密肋预制板(1)的预制主肋有效高度与叠合后的主肋有效高度之比;
γ为自重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自重荷载包括预制构件自重和叠合层自重,总荷载包括自重荷载、面层荷载和活载,并乘以相应的分项系数和组合值系数。
λ为活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
αg、αq分别为均布恒载、活载的弯矩系数,即,其中M为弯矩设计值
g、q分别为均布恒载、活载设计值,l0为计算跨度,弯矩系数可通过查《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得到;
1.3)根据主肋(3)的底部纵筋面积As1确定钢筋的直径和数量;
1.4)根据楼盖的常规设计结果和主肋(3)的底部纵筋直径和数量,在工厂内,先将底板(2)、主肋(3)和次肋(4)钢筋放置在模具内并绑扎好,浇筑主肋(3)和次肋(4)处混凝土,振捣完成,再浇筑底板(2)处混凝土并振捣。
2)对底板2混凝土顶面进行粗糙处理,凹凸深度不小于4mm,经养护、脱模后即可生产出单向密肋预制板1;
3)在端支座梁6和侧支座梁7施工完毕后,将单向密肋预制板1吊装就位,两端搁置在端支座梁6上,保证相邻的单向密肋预制板1拼接处挤紧;
4)在叠合层5内布置钢筋网51和拼缝附加筋52,再把单向密肋预制板1作为永久底模进行叠合层5混凝土浇筑,养护,即可完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的施工。
示例:当主肋3宽度为150mm,中心距为600mm,共五跨框架,计算跨度均为8m,预制主肋3有效高度为225mm,叠合层厚度为60mm,单向密肋预制板1自重设计值为2.6kN/m2,叠合层5自重为1.5kN/m2,面层荷载为2.0kN/m2,活载为3.5kN/m2,按照非装配式五跨连续T形截面构件计算且不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得到的第一跨主肋3底部纵向钢筋As0为494mm2,通过查《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得到第一跨跨中底部均布恒载、活载的弯矩系数为0.078,从而可确定出放大系数η为1.4,进而确定出主肋3的底筋311、三角钢筋桁架下弦筋342或平面钢筋桁架下弦筋352面积As1为692mm2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向密肋预制板(1)、叠合层(5)、端支座梁(6)和侧支座梁(7),所述端支座梁(6)、侧支座梁(7)和框架柱拼接形成单向密肋预制板(1)的安装框架,所述单向密肋预制板(1)两端搁置在端支座梁(6)上,所述叠合层(5)层叠设置在单向密肋预制板(1)上,形成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所述单向密肋预制板(1)包括底板(2)、主肋(3)和次肋(4);所述主肋(3)横向间隔设置在底板(2)上,所述次肋(4)纵向间隔设置在底板(2)上,且主肋(3)和次肋(4)向外凸起的方向与叠合层(5)的设置方向相反;所述主肋(3)的底筋(311)、三角钢筋桁架下弦筋(342)或平面钢筋桁架下弦筋(352)面积As1为:
As1=As0·η
其中,其中,As0为按照非装配式T形截面整体计算得到的同一位置处的主肋底部纵筋面积;
η为因装配时钢筋应力超前引起的主肋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
β为单向密肋预制板(1)的预制主肋有效高度与叠合后的主肋有效高度之比;
γ为自重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
λ为活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
αg、αq分别为均布恒载、活载的弯矩系数;
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单跨简支T形截面构件计算时,
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多跨连续T形截面构件计算且不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时,
所述主肋(3)内设置有缓粘结预应力筋(36)以及由底筋(311)与U形筋(312)组成的U形骨架(31)或者设置有由底筋(311)和S形筋(321)组成的S形骨架(32)或者设置有三角钢筋桁架(34);或者设置有平面钢筋桁架(35);所述U形骨架(31)或S形骨架(32)或三角钢筋桁架(34)或平面钢筋桁架(35)的顶端穿过底板延伸至叠合层内、底端延伸至主肋(3)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钢筋桁架(34)包括上弦筋(341)、下弦筋(342)、竖腹杆筋(343)、底腹杆直筋(344)和底腹杆斜筋(345),所述下弦筋(342)是沿着主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三角钢筋桁架(34)的底部两侧,上弦筋(341)沿着主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下弦筋(342)的上方与两个下弦筋(342)分别位于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位置,而竖腹杆筋(343)跨过上弦筋(341)两侧分别延伸至下弦筋(342),形成一个闭合的等腰三角形环,且上弦筋(341)延伸至底板(2)上方的叠合层(5)内,底腹杆直筋(344)和底腹杆斜筋(345)间隔分布且首尾连接铺设在两下弦筋(342)之间;所述底腹杆直筋(344)与下弦筋(342)垂直连接,而底腹杆斜筋(345)倾斜连接在两个底腹杆直筋(344)之间,并与底腹杆直筋(344)形成30~45°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钢筋桁架(35)包括上弦平筋(351)、下弦平筋(352)和腹杆斜筋(353);所述下弦平筋(352)是沿着主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平面钢筋桁架(35)的底部中心位置,上弦平筋(351)沿着主肋(3)的长度方向铺设在下弦平筋(352)的上方,并延伸至底板(2)上方的叠合层(5)内,腹杆斜筋(353)倾斜连接在上弦平筋(351)和下弦平筋(352)之间,且相邻两腹杆斜筋(353)的倾斜角度相反,两两之间形成角度为30~60°的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次肋(4)宽度不小于60mm,高度同主肋相同;所述叠合层(5)厚度不小于50mm,所述叠合层(5)内设置钢筋网(51)和拼缝附加筋(52),所述钢筋网(51)铺设在叠合层(5)内,所述拼缝附加筋(52)设置于底板(2)与底板(2)的拼接缝上方。
5.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在工厂内,首先将底板(2)、主肋(3)和次肋(4)钢筋放置在模具内并绑扎好,浇筑主肋(3)和次肋(4)处混凝土,振捣完成,再浇筑底板(2)处混凝土并振捣;
2)对底板(2)混凝土顶面进行粗糙处理,经养护、脱模后即可生产出单向密肋预制板(1);
3)在端支座梁(6)和侧支座梁(7)施工完毕后,将单向密肋预制板(1)吊装就位,两端搁置在端支座梁(6)上,保证相邻的单向密肋预制板(1)拼接处挤紧;
4)在叠合层(5)内布置钢筋网(51)和拼缝附加筋(52),再把单向密肋预制板(1)作为永久底模进行叠合层(5)混凝土浇筑,养护,即可完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的施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为:
1.1)根据楼盖的设计参数判断,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单跨简支T形截面构件计算时,则主肋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
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多跨连续T形截面构件计算且不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时,αg=αq
若主肋底部纵向钢筋按照非装配式多跨连续T形截面构件计算且考虑活载的不利布置时,
1.2)确定主肋(3)的底筋(311)、三角钢筋桁架下弦筋(342)或平面钢筋桁架下弦筋(352)面积As1为:
As1=As0·η
其中,其中,As0为按照非装配式T形截面整体计算得到的同一位置处的主肋底部纵筋面积;
η为因装配时钢筋应力超前引起的主肋底部纵筋面积的放大系数;
β为单向密肋预制板(1)的预制主肋有效高度与叠合后的主肋有效高度之比;
γ为自重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
λ为活荷载设计值与总荷载设计值之比;
αg、αq分别为均布恒载、活载的弯矩系数;
1.3)根据主肋(3)的底部纵筋面积As1确定钢筋的直径和数量;
1.4)根据楼盖的常规设计结果和主肋(3)的底部纵筋直径和数量,在工厂内,先将底板(2)、主肋(3)和次肋(4)钢筋放置在模具内并绑扎好,浇筑主肋(3)和次肋(4)处混凝土,振捣完成,再浇筑底板(2)处混凝土并振捣。
CN202110339607.2A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Active CN1129009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39607.2A CN112900949B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39607.2A CN112900949B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00949A CN112900949A (zh) 2021-06-04
CN112900949B true CN112900949B (zh) 2024-09-03

Family

ID=76109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39607.2A Active CN112900949B (zh) 2021-03-30 2021-03-30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9009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35459B (zh) * 2022-06-20 2023-10-13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装配整体式密肋叠合楼盖的设计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254994U (zh) * 2021-03-30 2021-12-21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06841A (en) * 1956-05-10 1958-12-31 Seco Ltd Building structures
CN103835367B (zh) * 2014-02-25 2016-08-17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高阻尼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构造优化方法
CN109025017A (zh) * 2018-08-17 2018-12-18 大连三川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钢筋混凝土空心叠合双向密肋楼盖及其建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5254994U (zh) * 2021-03-30 2021-12-21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00949A (zh) 2021-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76482B (zh) 一种带冷弯薄壁型钢肋的预制底板、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07063269U (zh) 装配式楼板的梁柱节点结构
CN113653235A (zh) 叠合板、叠合板与组合梁的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1705987A (zh) 一种大跨度预制带肋预应力空心双向叠合板
CN207686092U (zh) 一种装配式叠合空心楼盖
CN215054413U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CN112900949B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CN208039577U (zh) “8”字形钢筋桁架半预制式预应力混凝土楼板
CN107989247B (zh) 一种装配式叠合空心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CN212802185U (zh) 一种装配式免拆模预制钢筋桁架楼板
CN112252560A (zh) 一种建筑用新型叠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CN215254994U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单向密肋叠合板楼盖
CN219863582U (zh) 装配式自承力预应力叠承板
CN109680833B (zh) 自承式预制钢骨混凝土墙板构件、墙、结构体系及制作方法
CN219622069U (zh) 一种装配式轻钢带空腹钢筋桁架混凝土条带叠合双向楼板
CN219196452U (zh) 装配式自承力预应力板
CN218881308U (zh) 自承力预应力网肋板
CN113152761B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双向密肋叠合板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CN215630973U (zh) 一种肋键全拼接型装配整体式钢砼组合空腹夹层板
CN213449071U (zh) 钢筋桁架普通混凝土整间预制叠合楼板
CN205874960U (zh) 一种压型钢板‑波形钢腹板‑桁架组合梁
CN112282164B (zh) 一种轻质叠合楼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6005871A (zh) 一种装配式轻钢强化型带空腹钢筋桁架混凝土条带叠合单向楼板及作法
CN115095067A (zh) 装配式自承力预应力次梁构件
CN115095066A (zh) 装配式自承力预应力肋型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