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103937A - 切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切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03937A
CN118103937A CN202280070020.9A CN202280070020A CN118103937A CN 118103937 A CN118103937 A CN 118103937A CN 202280070020 A CN202280070020 A CN 202280070020A CN 118103937 A CN118103937 A CN 1181039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gth
pusher
conductor
thin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700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真人
伊藤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103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039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9/00Switching devices actuated by an explosion produced within the device and initiated by an electric current
    • H01H39/006Opening by severing a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43Means for exhausting or absorbing gases liberated by fusing arc, or for ventilating excess pressure generated by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5Component parts thereof
    • H01H85/055Fusible members
    • H01H85/08Fusi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fusible member
    • H01H85/10Fusi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fusible member with constriction for localised f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9/00Switching devices actuated by an explosion produced within the device and initiated by an electric current
    • H01H2039/008Switching devices actuated by an explosion produced within the device and initiated by an electric current using the switch for a battery cutoff

Landscapes

  • Fuses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切断装置具备:保持件,其具有第1内部空间和位于所述第1内部空间的下方的第2内部空间;导电体,其位于所述第1内部空间与所述第2内部空间之间,且保持于所述保持件;推进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内部空间;以及驱动源,其构成为使所述推进件自所述第1内部空间朝向所述第2内部空间移动,所述导电体具有:第1埋设部,其保持于所述保持件;第2埋设部,其保持于所述保持件;以及划分部,其设于所述第1埋设部与所述第2埋设部之间,所述推进件位于所述划分部的上方,所述第1埋设部具有:薄壁部,其与所述划分部相连;以及厚壁部,其位于相对于所述薄壁部而与所述划分部相反的那一侧,所述厚壁部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比所述薄壁部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厚。

Description

切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切断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研究了一种这样的切断装置:在搭载于汽车等的电路流过短路电流等过电流的情况下,将构成电路的局部的导电体切断,从而于尚未发生之前防止较大的损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733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近年来,由于电动汽车、机床等的进步,切断装置所需求的通电容量持续增加。为了确保通电容量,需要增大切断装置的导电体的截面积。在此,截面积较大的导电体若断裂则容易产生电弧。另外,电弧容易以切断导电体所形成的断裂面为起点而扩展。特别是,存在这样的风险:扩展的电弧引起切断装置的切断不良、切断装置其自身的破损。
于是,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切断导电体时的电弧的扩展的切断装置。
本公开的一方案的切断装置具备:保持件,其具有第1内部空间和位于所述第1内部空间的下方的第2内部空间;导电体,其位于所述第1内部空间与所述第2内部空间之间,且保持于所述保持件;推进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内部空间;以及驱动源,其构成为使所述推进件自所述第1内部空间朝向所述第2内部空间移动,所述导电体具有:第1埋设部,其保持于所述保持件;第2埋设部,其保持于所述保持件;以及划分部,其设于所述第1埋设部与所述第2埋设部之间,所述推进件位于所述划分部的上方,所述第1埋设部具有:薄壁部,其与所述划分部相连;以及厚壁部,其位于相对于所述薄壁部而与所述划分部相反的那一侧,所述厚壁部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比所述薄壁部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一对埋设部和划分部的俯视图。
图4是放大地表示图2中的由虚线包围的区域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导电体被切断之后的状态的切断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1的导电体被切断之后的状态的切断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2的底部形状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3的导电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一方式的切断装置具备:导电体;保持件,其保持所述导电体,且具有由该导电体隔开而得到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推进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空间;以及驱动源,其用于使所述推进件自所述第一空间向所述第二空间移动,所述导电体具有:划分部,其将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隔开;以及一对埋设部,该一对埋设部夹着所述划分部地与该划分部连续,所述一对埋设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薄壁部和厚壁部,该薄壁部与所述划分部连续,该厚壁部在所述薄壁部的与所述划分部相反的那一侧与所述薄壁部连续,且厚度比该薄壁部厚。
由此,在导电体中,在一对埋设部中的至少一者设有薄壁部和厚度比薄壁部厚的厚壁部。在导电体被切断时,与薄壁部连续的划分部会被切断。也就是说,在截面积比厚壁部小的部位被切断,因此能够减小电弧的产生面积。因此,能够抑制电弧的扩展。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薄壁部的所述第二空间侧的主面配置于比所述厚壁部的所述第二空间侧的主面靠所述第一空间侧的位置。
由此,导电体的薄壁部的第二空间侧的主面配置于比厚壁部的第二空间侧的主面靠第一空间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在导电体中,在薄壁部的第二空间侧形成凹部。保持件的局部埋在该凹部。因此,在推进件自第一空间向第二空间移动而将划分部朝向第二空间推入时,能够使该保持件的局部像楔子那样进行作用,能够顺畅地进行导电体的切断。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薄壁部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厚壁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长度小,该宽度方向是与该薄壁部自所述厚壁部延伸的延伸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
由此,薄壁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比厚壁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小,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被推进件切断的部位的截面积。也就是说,能够进一步减小电弧的产生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弧的扩展。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薄壁部与所述厚壁部之间的交界部具有倾斜面。
在产生电弧时、驱动源进行动作以使推进件自第一空间向第二空间移动时产生气体。上述的气体进入到薄壁部与保持件之间的间隙。在此,若薄壁部与厚壁部之间的交界形成为台阶状,则存在这样的风险:气体滞留在其角部,损伤保持件。在本方式中,由于在薄壁部与厚壁部之间的交界部形成有倾斜面,因此气体会沿着倾斜面顺畅地流动,能够抑制气体滞留在保持件内部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由气体引起的保持件的损伤。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推进件在所述驱动源的驱动下切断所述导电体的所述划分部而自所述第一空间向所述第二空间移动之后的状态下,所述推进件具有与所述一对埋设部中的一者相对的第一相对部和与所述一对埋设部中的另一者相对的第二相对部,在沿所述推进件的移动方向观察时将所述第一相对部和所述第二相对部连结的在所述推进件的外表面上最短的第一长度比在沿与所述推进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将所述第一相对部、所述推进件的底部以及所述第二相对部连结的在所述推进件的外表面上最短的第二长度长。
由此,在推进件移动到第二空间的状态下,第一长度比第二长度长,因此电弧要从形成第二长度的、将第一相对部、推进件的底部以及第二相对部连结的路径通过。若预先在推进件的底部的附近配置用于抑制电弧的构件,则能够利用该构件来抑制电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弧的扩展。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推进件在所述驱动源的驱动下切断所述导电体的所述划分部而自所述第一空间向所述第二空间移动之后的状态下,所述推进件具有与所述一对埋设部中的一者相对的第一相对部和与所述一对埋设部中的另一者相对的第二相对部,在沿所述推进件的移动方向观察时将所述第一相对部和所述第二相对部连结的在所述推进件的外表面上最短的第一长度比在沿与所述推进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将所述第一相对部、与所述推进件的底部重叠的所述划分部的底部、以及所述第二相对部连结的在所述推进件以及所述划分部的外表面上最短的第三长度长。
由此,在推进件移动到第二空间的状态下,第三长度比第二长度长,因此电弧要从形成第三长度的、将第一相对部、与推进件的底部重叠的划分部的底部、以及第二相对部连结的路径通过。若预先在切断后的划分部的附近配置用于抑制电弧的构件,则能够利用该构件来抑制电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弧的扩展。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划分部形成有槽,该槽在沿所述推进件的移动方向观察时位于该推进件的外表面的外侧。
由此,在沿推进件的移动方向观察时,在划分部形成有位于推进件的外表面的外侧的槽,因此在推进件将划分部向第二空间推入时,划分部会以槽为起点被切断。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导电体的切断。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薄壁部形成有沿着所述推进件的外表面的槽。
由此,在薄壁部形成有沿着推进件的外表面的槽,因此槽埋设于保持件。因此,也能够利用槽来减小导电体的切断部位的截面积,也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弧的扩展。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推进件的底部,在与所述槽对应的部位形成有朝向侧方突出的突起。
由此,在推进件的底部,在与槽对应的部位形成有朝向侧方突出的突起,因此能够将突起配置至槽的附近。因此,能够利用突起和槽来更加顺畅地切断导电体。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突起的所述推进件的移动方向的长度比所述薄壁部的厚度小。
若突起设在推进件的全长上,则与在推进件未形成有突起的情况相比,保持件与推进件(突起)之间的间隙变窄。在产生电弧时,在切断装置(保持件)内产生较大的压力。因此,若在推进件的全长上设有突起,则存在保持件、推进件由于所产生的压力而破损的风险。于是,在本方式中,突起形成为推进件的移动方向的长度比薄壁部的厚度小。由此,能够一边在抑制保持件、推进件的断裂的同时抑制推进件的位置偏移,一边使导电体断裂。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其变形例)的切断装置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总括或具体的例子。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和连接方式、制造工序、制造工序的顺序等为一例,并非旨在限定本公开。在各图中,尺寸等没有严格地图示。在各图中,对与其他图相同或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以下的说明和附图中,将导电体的长度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将导电体的宽度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将导电体的厚度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上述的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是相互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向。此外,根据使用方式,也可以考虑Z轴方向不是上下方向的情况,但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
在本公开中,存在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用语来进行说明的情况,但这些用语仅示出相对位置关系,并非由此来限定本公开。例如存在这样的情况:实际使用的状态下的切断装置1的方向和在本公开中表示的切断装置1的方向不一致。
在以下的说明中,X轴正方向表示X轴的箭头方向,X轴负方向表示与X轴正方向相反的方向。简称为X轴方向的情况表示X轴正方向和X轴负方向这两个方向或任一者的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也是同样的。平行和正交等表示相对的方向或姿势的表达也包括严格来讲并非该方向或姿势的情况。例如,两个方向平行不仅意味着该两个方向完全平行的情况,也意味着实质上平行的情况即例如包括百分之几左右的差异的情况。
[切断装置的结构]
以下,对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1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1的结构的剖视图。
切断装置1具有保持件10、导电体30、推进件20和驱动源40。在此,切断装置1例如为这样的电路切断装置:搭载于汽车等车辆、家电等电器产品等,且在产生了过电流的情况下切断电路。车辆例如包括BEV(Battery Electric Vehicle)车辆、PHEV(Plug-in HybridElectric Vehicle)车辆等具备电池组的车辆。此外,切断装置1也可以搭载于除汽车、电器产品以外的具有电路的物体。另外,过电流是指通常不会流向导电体30的高电流,例如是当在其他设备发生了异常时流向导电体30的异常电流。
保持件10是对推进件20、导电体30和驱动源40进行保持的部位。保持件10以使导电体30和驱动源40的局部暴露的状态来收纳推进件20、导电体30和驱动源40。在电流被切断之前的保持件10的内部具有位于导电体30的上方的第一空间11和位于导电体30的下方的第二空间12。在第二空间12内配置有用于使电弧冷却的冷却部(省略图示)。作为冷却部,例如能使用砂、矾土、氢气、油、钢丝棉、玻璃棉等。
具体而言,保持件10具有对推进件20和导电体30进行保持的第一保持件110、对驱动源40进行保持的第二保持件120、用于承接进行了移动的推进件20的第三保持件130、以及覆盖第一保持件110、第二保持件120和第三保持件130的罩部140。
第一保持件110具有上保持件111和下保持件112,上述的上保持件111和下保持件112在Z轴方向(上下方向)上排列地配置。上保持件111是这样的筒状的绝缘构件:配置于导电体30的上方,且具有沿Z轴方向(上下方向)贯通的第一开口113。在上保持件111的下端部形成有在整周上向外方突出的第一凸缘部114。
下保持件112是这样的筒状的绝缘构件:配置于导电体30的下方,且具有沿Z轴方向(上下方向)贯通的第二开口115。导电体30通过被下保持件112和上保持件111夹持而被保持。第二开口115和第一开口113配置于同轴上。第二开口115的上部的宽度(内部尺寸)形成得比下部的宽度(内部尺寸)窄。形成该第二开口115的上部的内周面和形成第一开口113的内周面成为在沿Z轴方向观察时大致重合的形状。在下保持件112的上端部形成有在整周上向外方突出的第二凸缘部116。
第二保持件120是重叠地配置于上保持件111的上方的筒状的绝缘构件。在沿Z轴方向观察时,驱动源40沿Z轴方向贯穿地嵌合于第二保持件120的中央部。另外,在第二保持件120的下表面形成有收纳推进件20的上部的凹部121。
第三保持件130是重叠地配置于下保持件112的下方的筒状的绝缘构件。在Z轴方向上,第三保持件130的中央部被封闭,在该部位挡住进行了移动的推进件20。
罩部140具有第一罩141和第二罩142。第一罩141自上方覆盖上保持件111和第二保持件120。驱动源40自第一罩141突出。在第一罩141的周缘的上表面安装有板状的第一保护体161。由此,上保持件111的第一凸缘部114的上表面被第一罩141和第一保护体161覆盖。
第二罩142自下方覆盖下保持件112和第三保持件130。在第二罩142的周缘的下表面安装有板状的第二保护体162。由此,下保持件112的第二凸缘部116的下表面被第二罩142和第二保护体162覆盖。
如图1所示,在第一保护体161、第一罩141、上保持件111、下保持件112、第二罩142和第二保护体162中,在各角部形成有固定孔163。在各固定孔163安装未图示的紧固件,由此,第一保护体161、第一罩141、上保持件111、下保持件112、第二罩142和第二保护体162被一体地固定。
如图2所示,推进件20是圆柱状的绝缘构件。推进件20由导电体30自下方支承。在推进件20的上表面形成有收纳驱动源40的下部的收纳凹部23。
驱动源40是通过在第一空间11产生气体而朝向第二空间12驱动推进件20的气体发生器。驱动源40具有一对电极销、与该一对电极销连接的发热元件、以及配置于发热元件的附近的燃料(火药)。燃料在推进件20的收纳凹部23中自驱动源40的下端部暴露。当一对电极销基于外部的控制设备的控制而被通电时,发热元件发热,使燃料高温化。由此,燃料燃烧,在收纳凹部23内产生气体。通过该产生出的气体,推进件20自第一空间11朝向第二空间12移动。也就是说,推进件20自导电体30的上方(Z轴正方向)向下方(Z轴负方向)移动。
导电体30是在X轴方向上纵长的板状的导电构件,其上表面整体形成为平坦状。导电体30具有一对顶端部31、一对埋设部32、以及划分部33。
一对顶端部31是自第一保持件110向外方突出的部位。具体而言,一对顶端部31中的一个顶端部31是X轴负方向的端部,另一个顶端部31是X轴正方向的端部。一对埋设部32是位于比一对顶端部31靠X轴方向的内方的位置的部位,该一对埋设部32分别与一对顶端部31连续。一对埋设部32埋设于第一保持件110内。
划分部33是一对埋设部32之间的部位,其与一对埋设部32连续。划分部33以将第一空间11和第二空间12隔开的方式架设于第一保持件110的内部空间。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一对埋设部32和划分部33的俯视图。在图3中,用单点划线图示出第一保持件110中的第一空间11以及第二空间12的圆柱形部分的内形,且用虚线示出了推进件20的外形。在此,第一保持件110的内部空间的外形与推进件20的外形之间的间隙S为0.2mm以上且1.2mm以下。
如图2和图3所示,各埋设部32具有与划分部33连续的薄壁部321和在薄壁部321的与划分部33相反的那一侧经由交界部323而与薄壁部321连续的厚壁部322。
如图2所示,薄壁部321的厚度t1(Z轴方向的长度)比厚壁部322的厚度t2薄。另外,薄壁部321的第二空间12侧的主面321a(下表面)配置于比厚壁部322的第二空间12侧的主面322a(下表面)靠第一空间11侧的位置。交界部323的第二空间12侧的下表面323a成为倾斜面。交界部323的下表面323a以随着远离薄壁部321而朝向下方去的方式倾斜。
如图3所示,薄壁部321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长度W1比厚壁部32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小,该宽度方向(Y轴方向)是与该薄壁部321自厚壁部322延伸的延伸设置方向(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划分部33以宽度方向的长度为与薄壁部321相同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的方式同样程度地沿X轴方向延伸设置。在划分部33中,在与薄壁部321交界的交界部分,截面形状与薄壁部321大致相同。
图4是放大地表示图2中的由虚线L1包围的区域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在划分部33的第一空间11侧的主面33a(上表面)和第二空间12侧的主面33b(下表面)分别形成有第一槽331(槽)。如图3所示,第一槽331设于划分部33的X轴方向的两端部。第一槽331在沿Z轴方向观察(沿推进件20的移动方向观察)时配置于推进件20的外表面的外侧。第一槽331形成为以与推进件20的外表面对应的方式在X轴方向上向外方突出的曲线状。在推进件20自第一空间11朝向第二空间12移动时,由于各第一槽331形成于划分部33,因此导电体30以第一槽331为起点被切断,划分部33被自导电体30切分开。
[切断装置的动作]
接下来,对切断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产生过电流之前也就是在正常时,切断装置1为图2所示的状态。当在搭载有切断装置1的车辆或电器产品的电路产生过电流时,基于切断装置1的外部的控制设备的控制而向驱动源40的一对电极销通电。由此,驱动源40的发热元件发热,使燃料高温化。当燃料燃烧而在收纳凹部23内产生气体时,推进件20自第一空间11朝向第二空间12移动。通过该移动,划分部33自导电体30分离。被切分开的划分部33与推进件20一起向下移动。
在划分部33被自导电体30切分开时产生电弧。导电体30的被推进件20切断的部位的截面形状大致与薄壁部321的截面形状相同。如上述那样,与划分部33相连的薄壁部321的厚度比厚壁部322薄,且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也较小。因此,切断部位的截面积比厚壁部322小。该切断部位也是产生电弧的部位。若能够减小该切断部位的截面积,则能够减小电弧的产生面积,并且能够抑制电弧的扩展。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导电体30被切断之后的状态的切断装置1的剖视图。图5是与图2对应的图。更具体而言,图5示出了推进件20在驱动源40的驱动下切断导电体30并使划分部33自导电体30分离且分离出的划分部33自第一空间11朝向第二空间12移动之后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推进件20具有与一对埋设部32中的X轴负方向的一个埋设部32相对的第一相对部21和与X轴正方向的另一个埋设部32相对的第二相对部22。第一相对部21和第二相对部22是推进件20的外表面的彼此在X轴方向上朝向相反侧的局部。如图3所示,把在沿Z轴方向观察(沿推进件20的移动方向观察)时将第一相对部21和第二相对部22连结的在推进件20的外表面上最短的长度设为第一长度D1。如图5所示,该第一长度D1成为在沿Y轴方向观察(沿与推进件2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时沿着XY平面的直线状。把在沿Y轴方向观察时将第一相对部21、推进件20的底部以及第二相对部22连结的在推进件20的外表面上最短的长度设为第二长度D2。第一长度D1被设定得比第二长度D2长较佳。由于电弧具有经过较短的路径的特性,因此通过切断导电体30而产生的电弧会经过第二长度D2。经过第二长度D2的电弧通过经过冷却部的附近从而被冷却,能进一步抑制电弧的扩展。
[效果等]
如以上那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1,具备:导电体30;保持件10,其对导电体30进行保持,且具有由该导电体30隔开而得到的第一空间11和第二空间12;推进件20,其配置于第一空间11;以及驱动源40,其用于使推进件20自第一空间11向第二空间12移动。导电体30具有:划分部33,其将第一空间11和第二空间12隔开;以及一对埋设部32,该一对埋设部32夹着划分部33地与该划分部33连续。一对埋设部32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薄壁部321和厚壁部322,该薄壁部321与划分部33连续,该厚壁部322在薄壁部321的与划分部33相反的那一侧与薄壁部321连续,且厚度比该薄壁部321厚。
由此,在导电体30中,在一对埋设部32中的至少一者设有薄壁部321和厚度比薄壁部321厚的厚壁部322。在导电体30被切断时,与薄壁部321连续的划分部33会被切断。也就是说,在截面积比厚壁部322小的部位被切断,因此能够减小电弧的产生面积。因此,能够抑制电弧的扩展。
另外,薄壁部321中的第二空间12侧的主面321a配置于比厚壁部322中的第二空间12侧的主面322a靠第一空间11侧的位置。
由此,导电体30的薄壁部321中的第二空间12侧的主面321a配置于比厚壁部322中的第二空间12侧的主面322a靠第一空间11侧的位置,因此在导电体30中的薄壁部321的第二空间12侧形成凹部。下保持件112的局部埋在该凹部。因此,在推进件20自第一空间11朝向第二空间12移动而将划分部33朝向第二空间12推入时,能够使该下保持件112的局部像楔子那样进行作用,能够顺畅地进行导电体30的切断。
另外,薄壁部321在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的长度W1比厚壁部32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小,该宽度方向(Y轴方向)是与该薄壁部321自厚壁部322延伸的延伸设置方向(X轴方向)交叉的方向。
由此,薄壁部32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比厚壁部32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小,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被推进件20切断的部位的截面积。也就是说,能够进一步减小电弧的产生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弧的扩展。
另外,薄壁部321与厚壁部322之间的交界部323的下表面323a以随着远离薄壁部321而朝向下方去的方式倾斜。
在产生电弧时、驱动源40进行动作时产生气体。上述的气体自薄壁部321与下保持件112之间的间隙进入到下保持件112内。在此,若薄壁部321与厚壁部322之间的交界形成为台阶状,则存在这样的风险:气体滞留在其角部,损伤下保持件112。在本方式中,由于薄壁部321与厚壁部322之间的交界部323的下表面323a成为倾斜面,因此气体会沿着下表面323a顺畅地流动,能够抑制气体滞留在下保持件112内部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由气体引起的下保持件112的损伤。
另外,在推进件20在驱动源40的驱动下自导电体30切断划分部33而从第一空间11朝向第二空间12移动之后的状态下,推进件20具有与一对埋设部32中的一者相对的第一相对部21和与一对埋设部32中的另一者相对的第二相对部22。在沿推进件20的移动方向观察(沿Z轴方向观察)时将第一相对部21和第二相对部22连结的在推进件20的外表面上最短的第一长度D1比在沿与推进件2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沿Y轴方向观察)时将第一相对部21、推进件20的底部以及第二相对部22连结的在推进件20的外表面上最短的第二长度D2长。
由此,在推进件20朝向第二空间12移动之后的状态下,由于第一长度D1比第二长度D2长,因此电弧要从形成第二长度D2的、将第一相对部21、推进件20的底部以及第二相对部22连结的路径通过。若预先在推进件20的底部的附近配置用于抑制电弧的构件(冷却部),则能够利用该构件来抑制电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弧的扩展。
另外,在第二空间12设有冷却部,该冷却部用于使由于划分部33被切分开而产生的电弧冷却。
由此,由于在第二空间12设有用于使由于划分部33被切分开而产生的电弧冷却的冷却部,因此能够利用冷却部来使电弧冷却,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电弧的扩展。
另外,在划分部33形成有第一槽331,该第一槽331在沿推进件20的移动方向观察(沿Z轴方向观察)时位于该推进件20的外表面的外侧。
由此,在沿推进件20的移动方向观察时,在划分部33形成有位于推进件20的外表面的外侧的第一槽331,因此在推进件20将划分部33向第二空间12推入时,导电体30会以第一槽331为起点被切断。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导电体30的切断。
另外,由于第一保持件110的内部空间的外形与推进件20的外形之间的间隙S为0.2mm以上且1.2mm以下,因此能够使电弧不易相对于推进件20的外表面而在周向上绕转。因此,能够提高切断性能。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于该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那么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想到的对本实施方式实施了各种变形而得到的方式、对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进行组合而构筑的方式便也能包含在本公开中。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存在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的情况。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第一长度D1比第二长度D2长的情况。然而,第一长度D1也可以比其他基准长度长。图6是表示变形例1的导电体30被切断之后的状态的切断装置1的剖视图。图6是与图5对应的图。在图6中示出了作为其他基准长度的一例的第三长度D3。第三长度D3是在沿Y轴方向观察时将第一相对部21、与推进件20的底部重叠的划分部33的底部、以及第二相对部22连结的在推进件20以及划分部33的外表面上最短的长度。也就是说,第一长度D1只要被设定得比第三长度D3长即可。在该情况下,电弧要从形成第三长度D3的、将第一相对部21、划分部33的底部(下表面)、以及第二相对部22连结的路径通过。由于划分部33的底部配置于冷却部的正上方,因此能够使电弧更靠近冷却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弧的扩展。
图7是表示变形例2的推进件20A的底部形状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7是与图4对应的图。如图7所示,在推进件20A的底部,在与第一槽331对应的部位形成有朝向侧方突出的突起25。突起25既可以在沿Z轴方向观察时连续地设在第一槽331的全长上,也可以间断地设置。另外,突起25也可以仅设于在沿Z轴方向观察时与第一槽331的局部相对的位置。在突起25中,Z轴方向的长度比薄壁部321的厚度小。
这样,在推进件20A的底部,在与第一槽331对应的部位形成有朝向侧方突出的突起25,因此能够将该突起25配置至第一槽331的附近。因此,能够利用突起25和第一槽331来更顺畅地切断导电体30。
在此,若突起25设在推进件20A的全长上,则与在推进件未形成有突起的情况相比,第一保持件110与推进件20A(突起25)之间的间隙变窄。在产生电弧时,在切断装置1(保持件10)内产生较大的压力。因此,若在推进件20A的全长上设有突起,则存在第一保持件110、推进件20A由于所产生的压力而破损的风险。于是,在本方式中,突起25形成为推进件20A的移动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比薄壁部321的厚度小。由此,能够一边在抑制第一保持件110、推进件20A的断裂的同时抑制推进件20A的位置偏移,一边使导电体30断裂。
图8是表示变形例3的导电体30b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8是与图7对应的图。如图8所示,在变形例3中,在导电体30b的划分部33未形成第一槽331,而在埋设部32的薄壁部321b形成有第二槽331b。具体而言,在薄壁部321b的各个主面形成有沿着推进件20A的外表面的第二槽331b(槽)。因此,各第二槽331b埋设于第一保持件110。因此,也能够利用第二槽331b来减小导电体30b的切断部位的截面积,也能够进一步抑制电弧的扩展。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薄壁部32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1比厚壁部32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W2小的情况,但也可以是,薄壁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和厚壁部的宽度方向的长度相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上表面整体为平坦状而下表面具有凹凸构造的导电体30。然而,也可以是下表面整体为平坦状而上表面具有凹凸构造的导电体。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薄壁部中的第一空间11侧的主面(上表面)配置于比厚壁部中的第一空间侧的主面(上表面)靠第二空间侧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划分部33中的第一空间11侧的主面33a(上表面)和第二空间12侧的主面33b(下表面)分别设有第一槽331的情况,但第一槽也可以仅形成于划分部中的至少一个主面。同样地,第二槽也可以仅形成于薄壁部中的至少一个主面。另外,也可以不在划分部33形成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一对埋设部32分别具有薄壁部321和厚壁部322的情况,但也可以仅一个埋设部32具有薄壁部和厚壁部。
对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包括的构成要素任意地进行组合而构筑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总结)
本公开的第1方式的切断装置1具备:保持件10,其具有第一空间11(第1内部空间)和位于第一空间11(第2内部空间)的下方的第二空间12;导电体30,其位于第一空间11与第二空间12之间,且保持于保持件10;推进件20(20A),其配置于第一空间11;以及驱动源40,其构成为使推进件20(20A)自第一空间11朝向第二空间12移动。导电体30具有:一对埋设部32,该一对埋设部32保持于保持件10;以及划分部33,其设于一对埋设部32之间。推进件20(20A)位于划分部33的上方,一对埋设部中的至少一个埋设部32具有:薄壁部321,其与划分部相连;以及厚壁部322,其位于相对于薄壁部321而与划分部33相反的那一侧,厚壁部322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比薄壁部321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厚。
在本公开的第2方式的切断装置1中,薄壁部321的下表面位于比厚壁部322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
在本公开的第3方式的切断装置1中,如图3所示,在从上方观察时,薄壁部321的宽度(长度W1)比厚壁部322的宽度(长度W2)窄。
在本公开的第4方式的切断装置1中,如图4所示,导电体30还具有使厚壁部322(参照图2)和薄壁部321相连的交界部323,交界部323的下表面323a随着远离薄壁部321而朝向下方倾斜。
此外,虽在本公开中设有交界部323,但并非必须设置交界部323。
在本公开的第5方式的切断装置1中,如图5所示,在推进件在驱动源40的驱动下而自第一空间11朝向第二空间12移动且划分部33被自导电体30切分开之后的状态下,推进件20(20A)具有与导电体30的一个切断面相对的第一相对部21和与导电体30的另一个切断面相对的第二相对部22,在从上方观察时,把经过推进件20(20A)的外表面而将第一相对部21和第二相对部22连结的长度设为第一长度D1,把经过推进件20(20A)的外表面而将第一相对部21、推进件20的底部、第二相对部22依上述顺序连结的长度设为第二长度D2,第一长度D1比第二长度D2长。
此外,在参照图5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二长度D2,经过穿过推进件20的底部的中心的路径来测量长度,但并非必须经过穿过推进件20的底部的中心的路径来测量长度。
在本公开的第6方式的切断装置1中,如图6所示,在推进件20(20A)在驱动源40的驱动下而自第一空间11朝向第二空间12移动且划分部33被自导电体30切分开之后的状态下,推进件20(20A)具有与导电体的一个切断面相对的第一相对部21和与导电体30的另一个切断面相对的第二相对部22,在从上方观察时,把经过推进件20(20A)的外表面而将第一相对部21和第二相对部22连结的长度设为第一长度D1,把经过推进件20(20A)的外表面而将第一相对部21、划分部33的底部、第二相对部22依上述顺序连结的长度设为第三长度D3,第一长度D1比第三长度D3长。
此外,在参照图6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三长度D3,经过穿过划分部33的底部的中心的路径来测量长度,但并非必须经过穿过划分部33的底部的中心的路径来测量长度。
在本公开的第7方式的切断装置1中,如图4所示,在划分部33形成有槽331,该槽331在从上方观察时位于推进件20(20A)的外侧。
在本公开的第8方式的切断装置1中,如图8所示,在埋设部32的薄壁部321b形成有槽331b,该槽331b在从上方观察时沿着推进件20A的外表面形成。
在本公开的第9方式的切断装置1中,如图7和图8所示,在推进件20(20A)中的底部,在槽331(331b)的附近形成有朝向外侧突出的突起25。
在本公开的第10方式的切断装置1中,如图7和图8所示,突起25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所述薄壁部321(321b)的上下方向的所述厚度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对于在产生过电流时切断电路的切断装置而言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切断装置;10、保持件;11、第一空间(内部空间);12、第二空间(内部空间);20、20A、推进件;21、第一相对部;22、第二相对部;23、收纳凹部;25、突起;30、30b、导电体;31、顶端部;32、埋设部;33、划分部;33a、33b、321a、322a、主面;40、驱动源;110、第一保持件;111、上保持件;112、下保持件;113、第一开口;114、第一凸缘部;115、第二开口;116、第二凸缘部;120、第二保持件;121、凹部;130、第三保持件;140、罩部;141、第一罩;142、第二罩;161、第一保护体;162、第二保护体;163、固定孔;321、321b、薄壁部;322、厚壁部;323、交界部;323a、下表面;331、第一槽(槽);331b、第二槽(槽);D1、第一长度;D2、第二长度;D3、第三长度;L1、虚线;S、间隙;W1、W2、长度。

Claims (10)

1.一种切断装置,其中,
该切断装置具备:
保持件,其具有第1内部空间和位于所述第1内部空间的下方的第2内部空间;
导电体,其位于所述第1内部空间与所述第2内部空间之间,且保持于所述保持件;
推进件,其配置于所述第1内部空间;以及
驱动源,其构成为使所述推进件自所述第1内部空间朝向所述第2内部空间移动,
所述导电体具有:
第1埋设部,其保持于所述保持件;
第2埋设部,其保持于所述保持件;以及
划分部,其设于所述第1埋设部与所述第2埋设部之间,
所述推进件位于所述划分部的上方,
所述第1埋设部具有:
薄壁部,其与所述划分部相连;以及
厚壁部,其位于相对于所述薄壁部而与所述划分部相反的那一侧,
所述厚壁部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比所述薄壁部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断装置,其中,
所述薄壁部的下表面位于比所述厚壁部的下表面靠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断装置,其中,
在从上方观察时,所述薄壁部的宽度比所述厚壁部的宽度窄。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切断装置,其中,
所述导电体还具有使所述厚壁部和所述薄壁部相连的交界部,所述交界部的下表面随着远离所述薄壁部而朝向下方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切断装置,其中,
在推进件在所述驱动源的驱动下而自所述第1内部空间朝向所述第2空间移动且所述划分部被自所述导电体切分开之后的状态下,
所述推进件具有:
第一相对部,其与所述导电体的一个切断面相对;以及
第二相对部,其与所述导电体的另一个切断面相对,
在从上方观察时,把经过所述推进件的外表面而将所述第一相对部和所述第二相对部连结的长度设为第一长度,
把经过所述推进件的外表面而将所述第一相对部、所述推进件的底部、所述第二相对部依上述顺序连结的长度设为第二长度,
所述第一长度比所述第二长度长。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切断装置,其中,
在所述推进件在所述驱动源的驱动下而自所述第1内部空间朝向所述第2空间移动且所述划分部被自所述导电体切分开之后的状态下,
所述推进件具有:
第一相对部,其与所述导电体的一个切断面相对;以及
第二相对部,其与所述导电体的另一个切断面相对,
在从上方观察时,把经过所述推进件的外表面而将所述第一相对部和所述第二相对部连结的长度设为第一长度,
把经过所述推进件的外表面而将所述第一相对部、所述划分部的底部、所述第二相对部依上述顺序连结的长度设为第三长度,
所述第一长度比所述第三长度长。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切断装置,其中,
在所述划分部形成有槽,该槽在从上方观察时位于所述推进件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切断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1埋设部的所述薄壁部形成有槽,该槽在从上方观察时沿着所述推进件的外表面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切断装置,其中,
在所述推进件的底部,在所述槽的附近形成有朝向外侧突出的突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切断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比所述薄壁部的上下方向的所述厚度小。
CN202280070020.9A 2021-10-27 2022-10-19 切断装置 Pending CN11810393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5869 2021-10-27
JP2021175869A JP7637899B2 (ja) 2021-10-27 2021-10-27 遮断装置
PCT/JP2022/038877 WO2023074485A1 (ja) 2021-10-27 2022-10-19 遮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03937A true CN118103937A (zh) 2024-05-28

Family

ID=861593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70020.9A Pending CN118103937A (zh) 2021-10-27 2022-10-19 切断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379315A1 (zh)
EP (1) EP4425523A4 (zh)
JP (1) JP7637899B2 (zh)
CN (1) CN118103937A (zh)
WO (1) WO202307448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28063B2 (ja) 2004-02-25 2009-02-25 デルフィ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特定の形状に成形された電流伝導体レールを備えた発火機械式の切断装置
JP5928430B2 (ja) 2013-10-03 2016-06-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流センサ、電力変換装置
JP6414816B2 (ja) 2014-10-29 2018-10-31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JP6765873B2 (ja) 2016-06-29 2020-10-0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JP6853142B2 (ja) 2017-08-18 2021-03-31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JP7130360B2 (ja) 2017-09-15 2022-09-05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US10622176B2 (en) * 2017-10-11 2020-04-14 Key Safety Systems, Inc. High voltage electric line cutter device
JP7437704B2 (ja) 2018-10-01 2024-02-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遮断装置
JP7496527B2 (ja) 2019-04-05 2024-06-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遮断装置
AT522735B1 (de) * 2019-07-12 2021-03-15 Hirtenberger Automotive Safety Gmbh & Co Kg Stromtrenner
JP7390550B2 (ja) 2019-10-04 2023-12-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遮断装置
JP2021166177A (ja) * 2020-04-08 2021-10-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遮断装置
AT523708B1 (de) * 2020-04-16 2021-11-15 Hirtenberger Automotive Safety Gmbh & Co Kg Pyrotechnischer Stromtrenner sowie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74485A1 (ja) 2023-05-04
JP7637899B2 (ja) 2025-03-03
JP2023065204A (ja) 2023-05-12
EP4425523A4 (en) 2025-01-22
EP4425523A1 (en) 2024-09-04
US20240379315A1 (en) 2024-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65829B2 (en) Rectangular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2072058B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制造方法
US10833372B2 (en) Rectangular secondary battery
CN106797005B (zh) 车载电源装置
KR102540916B1 (ko) 과충전 안전장치
JP4916183B2 (ja) パック電池
US10290842B2 (en) Producing method of sealed battery
US11152673B2 (en) Secondary battery
US20200350097A1 (en) Shield conduction path
US11289775B2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including elastic joiners
KR20150123102A (ko) 이차전지용 배터리 셀 조립체
US10388941B2 (en) Connection module
KR20160019259A (ko) 파우치형 이차 전지의 실링 장치
WO2018008478A1 (ja) 組電池及び電源装置
KR20180033972A (ko) 배터리 셀
JP2012028007A (ja) 電池パック
CN110571725A (zh) 保护器
CN118103937A (zh) 切断装置
JP2025065242A (ja) 遮断装置
KR20170087121A (ko) 온도 센서와 미국형 단자가 내장된 전기 자동차용 전원 플러그 및 그 구성 방법
JP7023359B2 (ja) 電池パック
KR20170093269A (ko) 온도 센서와 유럽형 단자가 내장된 전기 자동차용 전원 플러그 및 그 구성 방법
JP2008169754A (ja) 圧縮機
CN107681073B (zh) 电池模块
CN119497928A (zh) 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