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8066143A - 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66143A
CN118066143A CN202211467209.XA CN202211467209A CN118066143A CN 118066143 A CN118066143 A CN 118066143A CN 202211467209 A CN202211467209 A CN 202211467209A CN 118066143 A CN118066143 A CN 1180661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ute
fan device
tongue
air outlet
impe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672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超超
李华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6720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661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8066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661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Discharge tong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扇装置包括蜗壳和布置在蜗壳内的叶轮,所述蜗壳包括蜗壳前板、蜗壳后板、蜗壳壁以及蜗舌,蜗壳壁围绕叶轮呈环状,蜗壳前板和蜗壳后板分别设置在蜗壳壁的两侧,蜗壳前板和蜗壳后板分别开设进风口,蜗壳壁、壳前板和蜗壳后板围绕形成出风口,蜗舌连接到出风口一侧的蜗壳壁,其中,蜗舌呈朝向出风口内凹形成内凹部;在内凹部的顶点处,内凹部向内凹入的最大距离占出风口的高度的1‑8%。采用根据本发明的风扇装置,可以在风扇装置的通风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风噪音。

Description

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空气调装置的风扇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装置通常都设置有风扇装置来产生气流,气流通过空气调节装置的调节以实现预定的气流调节要求。空气调节装置中常见的风扇装置包括具有蜗壳的离心风机,此类风机的蜗壳通常包括蜗壳环壁,蜗壳环壁上平滑的涡舌结构,这样的蜗壳易于加工。
但是,在空气调节装置中,在风扇装置运行时,随着风扇叶轮旋转吹出的气流同一时间到达平滑的涡舌,随着流速增加时,气流与蜗舌之间会产生很大的脉冲力。随着风扇叶轮的旋转,脉冲力叠加产生很大的气流共振噪音。
目前已有提出采用形状不同的多层蜗舌的结构,来解决气流共振引起噪音的问题。例如,现有的一种蜗舌结构包括两个蜗舌和蜗舌,彼此上叠置布置其中一个蜗舌的外侧呈由前后两端向中间、逐渐向外突出的外凸状,而另一个蜗舌的外侧呈由前后两端向中间、逐渐向内突出的内凹状。然而,这种双层蜗舌蜗舌加工制造不方便,制造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另外,由于其中的一个蜗舌呈内凹结构,这将导致蜗舌与风扇之间的间隙增加,风扇性能降低。两个蜗舌台阶设计,会导致循环气流的流畅性下降,可能产生涡流,反而产生噪音。
另一方面,针对于双碳目标,对空调装置的节能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用户对空调装置的舒适性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用户总是希望能够更快地达到希望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等目标,这就会要求空调装置中风扇装置的运行速度更高,但这同时也会造成更严重的气流共振,使得噪音更加明显。另外,在疫情发生后居家办公更普遍,以及今年来酷暑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对于空气调节装置长时间高负荷运转时的静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风扇装置,可以降低风扇的噪音,但又不会影响风扇气流的流畅性,并且不会显著增加加工制造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该风扇装置包括蜗壳和布置在所述蜗壳内的叶轮蜗壳包括蜗壳前板、蜗壳后板、蜗壳壁以及蜗舌,蜗壳壁围绕叶轮呈环状,蜗壳前板和蜗壳后板分别设置在蜗壳壁的两侧,蜗壳前板和蜗壳后板分别开设进风口,蜗壳壁、蜗壳前板和蜗壳后板围绕形成出风口,蜗舌连接到出风口一侧的蜗壳壁;其中蜗舌呈朝向出风口内凹形成内凹部,在内凹部的顶点处,内凹部向内凹入的最大距离占出风口的高度的1-8%。
由于蜗舌呈朝向出风口内凹形成内凹部,使得沿从蜗壳前板到蜗壳后板的宽度方向出风口的高度改变,同时又使内凹部的最大距离控制在出风口的高度的1-8%的范围内,这样,在基本不会引起风量衰减的情况下,减少噪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风扇装置为多翼离心风扇装置,多翼离心风扇的叶轮具有垂直于叶轮的旋转轴线方向布置的中盘,中盘与内凹部的顶点处于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同一平面中,其中内凹部关于顶点与所中盘所在平面对称布置。
对于多翼离心风扇,其进风口对称地布置在左右两侧,将内凹部的顶点与中盘对应时,可以使中盘两侧的叶片产生的噪音相互抵消,进一步消除风扇装置产生的噪音。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蜗舌与蜗壳前板和蜗壳后板连接处的半径为R1,内凹部的顶点处半径为R2,内凹部的顶点向内凹入的最大距离ΔR=R2-R1,其中,
其中U是蜗舌顶点处的气流流速,ΔT为相邻两个叶片吹出气流拍打在蜗舌上的时间间隔,ω为叶轮的转速,N为叶轮的叶片数量,ε是常数,当叶轮的中盘两侧的叶片错位布置时,ε为2,当中盘两侧的叶片对齐布置时,ε为1。
这样,ΔR被设定成确保同一个叶片拍打出的气流冲击到蜗舌上的时间间隔在ΔT以内,这将有助于降低同一片叶片气流拍打蜗舌产生的总音值。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蜗壳壁和蜗壳前板、蜗壳后板围绕形成矩形的出风口,矩形的面积为S,内凹部向内凹入使出风口面积减少S1,面积S1与面积S的比例在1-4%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蜗舌与蜗壳前板和蜗壳后板连接处的半径为R1,蜗壳的内凹部的顶点处半径为R2,其中R1:R2在1:1.1-1.5的范围内,并且叶轮的半径为R,R2:R在1:1.3-1:1.7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沿垂直于出风口的方向观察,蜗舌的内凹部的内表面与相对蜗舌的与蜗壳前板和蜗壳后板连接处两个端部所在水平面的夹角为α,
其中,内凹部的顶点向内凹入的最大距离为ΔR,A为顶点到蜗壳前板或到蜗壳后板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蜗舌的第一边缘连接蜗壳壁,蜗舌的第二边缘位于所述出风口中,其中所述第二边缘设有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为尖齿和圆齿中的任一种。
通过将蜗舌的边缘设置具有齿状结构,在气流通过出风口时会对气流起到分割效果,起到辅助降噪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齿状结构具有多个齿部,每一个所述齿部的端部形在大致90°,并且所述端部设有圆弧形倒角,相邻的两个所述齿部的端部之间距离在0.5mm-1mm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齿状结构具有多个齿部,每一个齿部具有齿高L1和齿宽L2,L1:L2为1:2。
采用根据本发明的风扇装置,通过其蜗舌向出风口方向变形来减少出风口的设定高度,这样,叶轮中的同一叶片拍打出的气流冲击到蜗舌上的时间点错开,从而可以在确保风量和气流流畅性的前提下,减少噪音。
本发明的蜗舌被设置成在不同位置具有不同半径的拱形部件,蜗舌与蜗壳前板和蜗壳后板连接的端部的半径R1较小,而蜗舌的中间位置的内凹部的顶点处半径R2较大,通过两者的半径差来控制内凹部占据的高度,蜗舌的尺寸很容易被精确控制。
本发明还提供了具有上述风扇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空气调节装置还具有布置在风扇装置的下游,风扇装置引起的气流流入热交换器。风扇装置的出口部涡舌减少噪音,涡舌下游的涡舌延长部进一步平顺引导,使得最终通过热交换器的气流是十分均匀地,从而保证热交换器具备高效的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全理解本发明,可参考结合附图来考虑示例性实施例的下述描述,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的蜗壳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的蜗壳的出风口的端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的蜗壳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的出风口的端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的蜗壳的局部立体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的蜗舌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的蜗舌的齿状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示出了适于安装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风扇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9示出了安装有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风扇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空气节调装置
100风扇装置
10蜗壳
11蜗壳壁
12蜗壳前板
13蜗壳后板
16蜗舌
161内凹部
162顶点
17齿状结构
171齿部
20叶轮
21中盘
22叶片
50出风口
60进风口
L 旋转轴线
L1 齿高
L2 齿宽
200 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风扇装置100。该风扇装置100用于空气调节装置,风扇装置100安装在空气调节装置的壳体中,用于引起气流流动,使气流沿预定方向从空气调节装置的气流进口流向空气调节装置的气流出口。如图4所示,风扇装置100主要包括蜗壳10和布置在蜗壳10内的叶轮20,叶轮20在驱动装置(未示出)的带动下在蜗壳10内围绕旋转轴线L旋转。
图1、图2和图3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风扇装置100的蜗壳10的立体图、端视图和侧视图。蜗壳10主要包括蜗壳前板12、蜗壳后板13、蜗壳壁11以及蜗舌16。如图1所示,蜗壳壁11大致成环状,它构造成将叶轮20包围在其中,通常环状的蜗壳壁11可由多个壁部件拼接而成。蜗壳前板12和蜗壳后板13具有大致对应的形状,它们分别设置在蜗壳壁11的两侧。较佳地,蜗壳10内部的叶轮20为双侧进风的叶轮20,对应地,蜗壳前板12和蜗壳后板13的中间部位分别开设两个进风口60,气流沿着叶轮20的旋转轴线L(见图4)进入蜗壳10内的空间。
如图1和图2所示,蜗壳10具有出风口50,该出风口50是由蜗壳壁11、蜗壳前板12和蜗壳后板13围绕形成的,出风口50引导向气流以垂直于旋转轴线L的方向流开蜗壳10。
较佳地,如图2所示,蜗壳壁11具有两个大致平行且平直的出口边缘部,蜗壳前板12和蜗壳后板13具有相互平行且平直的出口边缘部,蜗壳壁11的出口边缘部相对蜗壳前板12及蜗壳后板13的出口边缘部基本垂直。这样,蜗壳壁11、蜗壳前板12和蜗壳后板13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矩形的出风口50,蜗壳壁11的两个出口边缘部的内表面之间的相对距离被定义是出风口50的设定高度,而蜗壳前板12和蜗壳后板13之间的距离被定义为出风口50的设定宽度。
进一步地,在出风口50处,蜗舌16连接到蜗壳壁11的一侧的出口边缘部上,如图2所示,蜗舌16位于出风口50的下方。相对于出风口50的方向,蜗舌16呈朝出风口50内侧凹入在出风口50的周缘上形成内凹部161,该内凹部161的设置使得,蜗舌16形成的出风口50的下方表面不平行于叶轮20的旋转轴线L,而是相对于旋转轴线L成两段倾斜段,这样出风口50的实际高度在出风口50的宽度方向是不一致的,出风口50的实际高度在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较小,在两端位置较大,也就是说,叶轮20的外周与涡舌16之间的间隙是不均一的,间隙从中间向两端侧逐渐变大。在较佳实施例中,内凹部161具有一个顶点162,在该处,内凹部161向内凹入距离最大,也就是说,出风口中50在顶点162处的实际高度最小。
传统风扇装置中的蜗舌常规设计为具有圆弧形,在出风口的水平方向中,蜗舌具有一致的半径。如图5所示,蜗舌16本身也是一个大致呈圆弧形的部件,圆弧形的外凸面朝向出风口50的一侧,但与常规的蜗舌不同,蜗舌16的顶点162的位置,蜗舌16的圆弧形具有较大的半径R2,在靠近前板12和后板13的两个端部具有较小的半径R1,圆弧的蜗舌16的半径在水平方向向着前板12和后板13两端均匀地、逐渐地变小,也就是说,半径从R2到R1线性地逐渐地变小。
特别有利地是,蜗舌16的内凹部161朝出风口内部凹入的距离占出风口50的设定高度的1-8%,换言之,在内凹部161的顶点162处出风口50的实际高度相对其设定高度减小1-8%。更较地,该凹入距离被设计为占出风口50的设定高度的5-8%。
蜗舌16的结构对于风扇装置100的噪音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将蜗舌16构造成具有内凹部161,使出风口50的下周缘相对叶轮20的旋转轴线L倾斜布置,可以在蜗舌16改变气流在出风口50的流向时通过音频的合理叠加达到降噪的效果,并且凹入距离占出风口50的设定高度的1-8%,使得在降噪的同时使得基本不会造引气流衰减。
在其他替代实施例中,内凹部161可以构造成在宽度方向具有弧线形形状,即,内凹部161在平行于旋转轴线L的方向上呈弧线形,弧线形的最高点即为内凹部的顶点。无论是弧线形的内凹部还是平直成角度的内凹部,蜗舌16的内凹部161的朝向出风口50的一侧表面形状是连续平滑变化地,这使得对气流的流阻最小化。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内凹部161占据的面积相对于出风口50的设定面积(即设定高度与设定宽度的乘积)的比例,来平衡噪音和气流衰减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对于由蜗壳壁11和蜗壳前板12、蜗壳后板13围绕形成矩形的出风口50,其矩形面积为S,而蜗舌16的内凹部161使矩形出风口50面积减少S1,则优选地,面积S1与面积S的比例在1-4%的范围内。
在较佳实施例中,风扇装置100为多翼离心风扇装置100,如前所述,多翼离心风扇装置100的叶轮20为双侧进风的叶轮。具体而言,叶轮20具有垂直于叶轮20的旋转轴线方向布置的中盘21,中盘21的左右两侧均具有叶片22,叶片22沿着平行于旋转轴线的方向延伸,两侧叶片22的长度相同。两侧的叶片22可以对齐布置,也可以如图4所示的错位布置。从出风口50的宽度方向上,中盘21大致位于宽度中间位置。如图4所示,蜗舌16上的内凹部161特别地设置成使其顶点162与叶轮20的中盘21对齐,它们处于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的同一平面中,这样的布置能够使中盘21两侧的气流对称地改变,从而达到最优的降噪效果。
如图5所示,蜗舌16是一个具有弧形结构的附接到蜗壳壁11的部件,其弧形面朝向叶轮20的外表面。为了形成内凹部161,弧形面在其中间部分和两端部具有不同的半径。具体而言,蜗舌16与蜗壳前板12和蜗壳后板13连接处的半径为R1,而内凹部161的顶点162处半径为R2,这样,如图4所示,内凹部161的顶点162向内凹入的最大距离ΔR为R2和R1之差。内凹部161的顶点162向内凹入的优选的最大距离ΔR可以采用以下公式1计算获得:
其中,U是蜗舌16顶点处的气流流速,ω为叶轮转速,N为叶轮的叶片22数量,ΔT为相邻两个叶片吹出气流拍打在蜗舌上的时间间隔,ε是常数,当所述叶轮20的所述中盘21两侧叶片22错位布置时,即中盘21两侧上的叶片22不在一直线上,ε=2,当中盘21两侧的叶片对齐布置时,即中盘21两侧上的叶片22对应地布置在一直线上,ε=1。
也就是说,优选地,ΔR应设定成,使保同一个叶片拍打出的气流冲击到蜗舌上的时间间隔在ΔT以内,这将有助于降低同一片叶片气流拍打蜗舌产生的总音值。另一方面,较佳地,蜗舌16之间与蜗壳前板12和蜗壳后板13连接处的半径为R1,蜗舌16的所述内凹部161的顶点162处半径为R2,其中R1:R2优选地在1:1.1-1.5的范围内。另一方面,叶轮20通常围绕旋转轴线具有大致圆柱形的形状,从旋转轴线L起的测得的叶轮半径为R,则R2:R较佳地设定在1:1.3-1:1.7的范围内。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100的蜗舌1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6所示,沿垂直于出风口50的方向观察,蜗舌16的内凹部161的内表面与相对所述蜗舌16的与蜗壳前板12和所述蜗壳后板13连接处两个端部所在水平面(即,平行于叶轮22的旋转轴线L的水平面)的夹角为α优选地小于5°,即:
其中,蜗舌16的内凹部161的顶点162向内凹入的最大距离为ΔR,A为顶点162到蜗壳前板12或到蜗壳后板13的距离。
在较佳实施例中,夹角为α可以选定为1.5°到3°的范围内,且靠近蜗壳前板12和后板13的两个夹角对称布置。
另一方面,蜗舌16在其出风口50中边缘上设有齿状结构17,从而当气流从蜗壳10的出风口50流出时,齿状结构17会对气流起到切割作用,以进一步降低噪音。
如图7所示,较佳地,蜗舌16的边缘的齿状结构17具有多个齿部171,这些齿部171可以是圆齿也可以是尖齿。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每一个齿部171的端部形成大致90°的角部,并且较佳地,端部设有圆弧形的倒角。相邻的两个齿部171的端部之间距离d较佳地在0.5mm-1mm的范围内。
此外,如图7所示,较佳地,蜗舌16的边缘的齿状结构具有多个齿部171,每一个所述齿部具有齿高L1和齿宽L2,L1:L2为1:2。多个齿部171可以等间隔地分布在蜗舌16的边缘上。较佳地,齿高L1设定为1mm,齿宽设定为2mm。
较佳地,多个齿部171与内凹部161都是关于叶轮20的中盘21所在平面对称布置的,这使得齿部171可以均匀地切割中盘21两侧的气流。
采用根据本发明的风扇装置,通过其蜗舌向出风口方向变形出来减少出风口的设定高度,可以在确保风量和气流流畅性的前提下,减少噪音。
本发明的蜗舌被设置成在不同位置具有不同半径的拱形部件,蜗舌与蜗壳前板和蜗壳后板连接的端部的半径R1较小,而蜗舌的中间位置的内凹部的顶点处半径R2较大,通过两者的半径差来控制内凹部占据的高度,蜗舌的内凹部的尺寸很容易被精确控制。
图8和图9分别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风扇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1的外轮廓立体图和内部结构立体图。
空气调节装置1包括室内机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内部的热交换器200和风扇装置100,并且还包括对风扇装置100进行驱动的风扇马达。风扇装置向位于下游的热交换器提供气流。该风扇装置具有上文中所述结构的蜗壳10。应当理解,当风扇装置100安装在壳体内部时,相对于空气调节装置1的安装位置而言,蜗舌可以位于出风口的上方也可以位于其下方,这将取决于风删装置100在壳体内的布置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风扇装置与空气调节装置结合是尤为有利的。空气调节装置尤其在风扇马达高速运转时,噪音明显下降,由此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同时,对于下游接收气流的热交换器而言,进入其的气流的风量和流畅性方面不会有任何损失,确保了热交换器的工作效率。
对于设置在如图8和9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风扇装置,优先地具有38-48个叶片,并且包括支承叶片的中盘,进风口对称地布置在中盘的左右两侧。与此同时,叶轮的转速可以被设置在每分钟1000-1500rpm的范围内,此时,ΔR可以在3mm到6mm的范围内。
更具体地,在一个具体实例中,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具有41个叶片,并且包括支承叶片的中盘,进风口对称地布置在中盘的左右两侧,转速被设定在1300rpm时,ΔR被设定为3mm,α对应地选定为1.7°。在另一个具体实例中,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具有45个叶片,并且包括支承叶片的中盘,进风口对称地布置在中盘的左右两侧,转速被设定在1100rpm时,ΔR被设定为4mm,α对应地选定为2.3°。对照上述公式1,这些实例中ΔR的值更优地选定在U*ΔT的1/3-2/3的范围内,这样设置的尺寸使得出风口风量的衰减显著减少。
本发明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所述风扇装置包括蜗壳和布置在所述蜗壳内的叶轮,所述蜗壳包括蜗壳前板、蜗壳后板、蜗壳壁以及蜗舌,所述蜗壳壁围绕所述叶轮呈环状,所述蜗壳前板和所述蜗壳后板分别设置在所述蜗壳壁的两侧,所述蜗壳前板和蜗壳后板分别开设进风口,
所述蜗壳壁、所述蜗壳前板和所述蜗壳后板围绕形成出风口,所述蜗舌连接到所述出风口一侧的所述蜗壳壁;
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舌呈朝向所述出风口内凹形成内凹部;
在所述内凹部的顶点处,所述内凹部向内凹入的最大距离占所述出风口的高度的1-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风扇装置为多翼离心风扇装置,所述多翼离心风扇的叶轮具有垂直于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方向布置的中盘,所述中盘与所述内凹部的顶点处于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的同一平面中,
其中所述内凹部关于所述顶点与所中盘所在平面对称布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舌与所述蜗壳前板和所述蜗壳后板连接处的半径为R1,所述内凹部的顶点处半径为R2,所述内凹部的所述顶点向内凹入的最大距离ΔR=R2-R1,
其中,
其中U是所述蜗舌顶点处的气流流速,ω为所述叶轮的转速,N为所述叶轮的叶片数量,ε是常数,ΔT为相邻两个叶片吹出气流拍打在蜗舌上的时间间隔,当所述叶轮的所述中盘两侧的叶片错位布置时,ε为2,当所述中盘两侧的叶片对齐布置时,ε为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壳壁和所述蜗壳前板、蜗壳后板围绕形成矩形的出风口,所述矩形的面积为S,所述内凹部向内凹入使所述出风口面积减少S1,面积S1与面积S的比例在1-4%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舌与所述蜗壳前板和所述蜗壳后板连接处的半径为R1,所述蜗舌的所述内凹部的顶点处半径为R2,其中R1:R2在1:1.1-1.5的范围内,
并且所述叶轮的半径为R,R2:R在1:1.3-1:1.7的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凹部的所述顶点向内凹入的最大距离为ΔR,
沿垂直于所述出风口的方向观察,所述蜗舌的所述内凹部的内表面与相对所述蜗舌的与所述蜗壳前板和所述蜗壳后板连接处两个端部所在水平面的夹角为α,
其中,A为所述顶点到所述蜗壳前板或到所述蜗壳后板的距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舌的第一边缘连接蜗壳壁,所述蜗舌的第二边缘位于所述出风口中,
其中所述第二边缘设有齿状结构,所述齿状结构为尖齿和圆齿中的任一种。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状结构具有多个齿部,每一个所述齿部的端部形成大致90°,并且所述端部设有圆弧形倒角,相邻的两个所述齿部的端部之间距离在0.5mm-1mm的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状结构具有多个齿部,每一个所述齿部具有齿高L1和齿宽L2,L1:L2为1:2。
10.一种空气调节装置,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风扇装置;以及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布置在所述风扇装置的下游以使所述风扇装置引起的气流流入所述热交换器。
CN202211467209.XA 2022-11-22 2022-11-22 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 Pending CN1180661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7209.XA CN118066143A (zh) 2022-11-22 2022-11-22 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7209.XA CN118066143A (zh) 2022-11-22 2022-11-22 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66143A true CN118066143A (zh) 2024-05-24

Family

ID=91097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67209.XA Pending CN118066143A (zh) 2022-11-22 2022-11-22 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6614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85364B2 (en) Fan, molding die, and fluid feeder
US9382912B2 (en) Fan, molding die, and fluid feeder
US9382913B2 (en) Fan, molding die, and fluid feeder
JP4831707B2 (ja) 貫流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CN103089661B (zh) 横流风扇
JPH0849689A (ja) 横流ファン
JP6304441B1 (ja) クロスフロー型の送風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5744209B2 (ja) 空気調和機
JP5179638B2 (ja) 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JP5293684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1003899A (ja) 送風機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並びに空気清浄機
JP508334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775867B1 (ja) 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CN118066143A (zh) 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风扇装置
JP2002357194A (ja) 貫流ファン
JP4906010B2 (ja) 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JP3530044B2 (ja) 横流ファン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流体送り装置
JP4906011B2 (ja) 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KR20140004403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JPH0933060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