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46369A - 端子 - Google Patents
端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546369A CN117546369A CN202280044397.7A CN202280044397A CN117546369A CN 117546369 A CN117546369 A CN 117546369A CN 202280044397 A CN202280044397 A CN 202280044397A CN 117546369 A CN117546369 A CN 1175463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ece
- elastic
- wall
- contact
- square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端子(10),具备:方筒部(11),对方侧端子(40)的突片(41)从前方插入到方筒部(11);弹性接触片(15),设置于方筒部(11)内;以及承接部(19),设置于方筒部(11)内,与弹性接触片(15)一起夹持突片(41),方筒部(11)具备设置有弹性接触片(15)的第1壁(12)、设置有承接部(19)的第2壁(13)、以及连接第1壁(12)的两侧缘和第2壁(13)的两侧缘的一对侧壁(14),一对侧壁(14)对置的方向为第1方向,一对侧壁(14)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弹性片(23),弹性片(23)向方筒部(11)在第1方向上的内侧按压突片(41)的侧缘,抑制突片(41)在第1方向移动,弹性片(23)具备在第1方向上与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对置地配置的抵接部(27),通过抵接部(27)和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抵接,从而抑制弹性片(23)的顶端部(23A)向方筒部(11)在第1方向上的内侧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端子。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于汽车等的端子零件,以往,已知日本特开2006-80004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端子零件。该端子零件具备从前方被插入对方侧端子的突片的方筒部。在方筒部的底板设置有弹性接触片,在方筒部的上板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承接部。在方筒部的左右一对侧板形成有保持部,该保持部向前方呈悬臂状延伸,并且以向方筒部的内侧鼓起的方式弯曲。插入到方筒部的突片在厚度方向被夹在弹性接触片与承接部之间。通过左右一对保持部抵接于突片中的比与弹性接触片的接触部靠顶端侧的位置,从而突片的顶端部保持为相对于方筒部不在左右方向移位。因此,能抑制突片与方筒部之间及突片与弹性接触片之间的磨损。因此,即使在汽车等的振动环境下也能确保端子零件和对方侧端子的连接可靠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00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结构中,考虑到利用外力将保持部向方筒部的内侧折弯,从而对方侧端子向方筒部的插入被阻碍的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端子具备:方筒部,对方侧端子的突片从前方插入到该方筒部;弹性接触片,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以及承接部,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与所述弹性接触片一起夹持所述突片,所述方筒部具备设置有所述弹性接触片的第1壁、设置有所述承接部的第2壁、以及连接所述第1壁的两侧缘和所述第2壁的两侧缘的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对置的方向为第1方向,所述一对侧壁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弹性片,所述弹性片向所述方筒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内侧按压所述突片的侧缘,抑制所述突片在所述第1方向移动,所述弹性片具备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弹性接触片的侧缘对置地配置的抵接部,通过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弹性接触片的侧缘抵接,从而抑制所述弹性片的顶端部向所述方筒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内侧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高如下端子:不易阻碍对方侧端子向方筒部的插入,能确保振动环境下的与对方侧端子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端子的主视图。
图3是端子的左视图。
图4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图2的A-A截面中对方侧端子的突片插入到方筒部的状态的图。
图6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7是图3的C-C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图3的C-C截面中对方侧端子的突片插入到方筒部的状态的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端子的主视图。
图10是端子的左视图。
图11是图9的D-D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E-E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的端子具备:方筒部,对方侧端子的突片从前方插入到该方筒部;弹性接触片,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以及承接部,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与所述弹性接触片一起夹持所述突片,所述方筒部具备设置有所述弹性接触片的第1壁、设置有所述承接部的第2壁、以及连接所述第1壁的两侧缘和所述第2壁的两侧缘的一对侧壁,所述一对侧壁对置的方向为第1方向,所述一对侧壁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弹性片,所述弹性片向所述方筒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内侧按压所述突片的侧缘,抑制所述突片在所述第1方向移动,所述弹性片具备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弹性接触片的侧缘对置地配置的抵接部,通过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弹性接触片的侧缘抵接,从而抑制所述弹性片的顶端部向所述方筒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内侧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利用弹性片抑制突片在第1方向上的移动,所以在振动环境下也可抑制突片、弹性接触片以及承接部的磨损,能确保端子和对方侧端子的连接可靠性。通过弹性片的抵接部和弹性接触片的侧缘抵接,能抑制弹性片的顶端部向第1方向上的方筒部的内侧移动,所以不易阻碍对方侧端子向方筒部的插入。
(2)优选的是,所述弹性片具备在前后方向较长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的顶端部向所述第1壁侧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具有所述抵接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容易增大抵接部和弹性接触片的侧缘抵接的部分。因此,能进一步抑制弹性片的顶端部向方筒部的内侧移动。
(3)优选的是,在所述弹性接触片的所述第2壁侧的外表面设置有触点部,所述触点部呈球面状地向所述第2壁侧突出,并与所述突片的与所述第1壁对置的面接触,所述延伸部配置于比所述触点部的顶点靠前方。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延伸部配置于比与突片的和第1壁对置的面接触的触点部的顶点靠前方,所以通过延伸部的抵接部抵接于弹性接触片的侧缘,从而触点部不易被损伤。因此,容易确保端子和与对方侧端子的连接可靠性。
(4)优选的是,仅所述一对侧壁中的一方具备所述弹性片,所述一对侧壁中的另一方具备与所述弹性片一起在所述第1方夹持所述突片的按压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利用弹性片和按压部抑制突片在第1方向上的移动,所以在振动环境下也能确保端子和对方侧端子的连接可靠性。因为弹性片仅设置于一对侧壁中的一方,所以与弹性片设置于一对侧壁双方的情况相比,不易引起弹性片的顶端部向方筒部的内侧移动。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8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0例如搭载于汽车等车辆,在发生振动的振动环境下使用。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线Z表示的方向设为上方,将箭头线X表示的方向设为前方,将箭头线Y表示的方向设为左方进行说明。
[端子]
端子10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1所示,端子10具备在端子10的大致前半部分在前后方向开口的方筒部11、和配置于方筒部11的后方的线筒B1及绝缘筒B2。如图5所示,在方筒部11从前方被插入对方侧端子40的突片41。线筒B1压接于未图示的包覆电线的芯线,绝缘筒B2压接于未图示的包覆电线的绝缘包覆部。
[方筒部、第1壁、第2壁、一对侧壁]
如图2及图7所示,方筒部11具备配置于方筒部11的下侧的第1壁12、与第1壁12对置的第2壁13、以及连接第1壁12的两侧缘和第2壁13的两侧缘的一对侧壁14。一对侧壁14对置的方向成为左右方向(第1方向的一例)。一对侧壁14中的一方为配置于方筒部11的左侧的第3壁14A。一对侧壁14中的另一方为配置于方筒部11的右侧的第4壁14B。
[弹性接触片、触点部]
如图6所示,在第1壁12的前端设置有向后方折回的弹性接触片15。弹性接触片15在方筒部11内向斜上后方呈悬臂状延伸,并向下方挠曲变形。在弹性接触片15的上表面(第2壁13侧的外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第2壁13侧)突出的触点部16。触点部16通过敲出加工而形成,在整体上呈球面状。如图8所示,在对方侧端子40的突片41插入到方筒部11的状态下,突片41的下表面(与第1壁12对置的面)与触点部16的顶点16A接触。如图6及图8所示,触点部16的顶点16A配置于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从触点部16的前端算起大致三分之二的位置。
如图7所示,在第1壁12的弹性接触片15的下方设置有抑制弹性接触片15向下方变形的防止过度挠曲部17。防止过度挠曲部17通过切起加工而在弹性接触片15的右端部及左端部的下方形成有一对。如图6所示,第1壁12具有用于将端子10卡止于未图示的壳体的卡止部18。
[承接部]
如图2及图7所示,在第2壁13设置有从第2壁13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承接部19。承接部19通过向下方实施敲出加工而形成。承接部19由在左右方向排列的一对突条部20构成。如图6所示,突条部20在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突条部20的下端和触点部16的顶点16A的上下方向的间隔设定得比突片4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如图8所示,在突片41插入到方筒部11的状态下,承接部19在与弹性接触片15的触点部16之间沿上下方向夹持突片41。由此,端子10和对方侧端子40电连接。
[弹性片]
如图1所示,在第3壁14A通过实施起切加工而设置有弹性片23。弹性片23形成从第3壁14A的后部向前方延伸的悬臂状。弹性片23能以后端部的基端为大致支点向左右方向弹性变形。如图4所示,弹性片23在整体上以越朝向前方越位于方筒部11的内侧即右方的方式设置。作为弹性片23的前侧端部的顶端部23A向方筒部11的外侧即左方弯曲。弹性片23中位于最右侧的部分形成为按压部24。按压部24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弹性接触片15的触点部16接近的位置。如图5所示,按压部24按压插入到方筒部11的突片41的侧缘。
[抵接部]
如图3及图6所示,在侧视时,弹性片23的下侧部分以与弹性接触片15的上侧部分重叠的方式设置,在左右方向上,弹性片23和弹性接触片15相互局部对置。即,如图2及图7所示,弹性片23具备在左右方向上与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缘)对置地配置的抵接部27。如图4的双点划线所示,在弹性片23的顶端部23A由于外力而向右方移动的情况下,抵接部27与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抵接。抵接部27配置于弹性片23的顶端部23A侧。另外,按压部24也可以兼作抵接部27(参照图7)。
[按压部]
如图2、图4以及图7所示,在第4壁14B设置有从第4壁14B的左表面向左方突出的按压部28。按压部28通过对左方实施敲出加工而形成。按压部28形成在前后方向较长、在上下方向短的矩形。如图7所示,按压部28及弹性片23的按压部24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从承接部19的下端到比弹性接触片15的上表面稍微靠下方的位置。按压部28和按压部24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设定得比突片4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稍小。
如图5及图8所示,在突片41插入到方筒部11的状态下,按压部28在与按压部24之间沿左右方向夹持突片41。由此,即使在汽车等的振动环境下,也能抑制突片41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抑制由于突片41在左右方向移动而使突片41或弹性接触片15、承接部19磨损,能确保端子10和对方侧端子40的连接可靠性。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一对侧壁14的后部分别设置有向方筒部11的下方突出的突出片29。突出片29在将端子10收纳于未图示的壳体时,通过进入设置于壳体的槽,从而防止端子10相对于壳体的上下逆向插入,并且引导端子10向壳体的插入。
[通过抵接部抑制弹性片的顶端部的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0的结构为以上,以下对端子10的弹性片23的顶端部23A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说明。
端子10的弹性片23通过对第3壁14A实施切起加工而设置,并露出到外部。因此,考虑到弹性片23的顶端部23A受到外力而将要向方筒部11的内侧移动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弹性片23的顶端部23A设置有抵接部27,抵接部27以与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在左右方向对置的方式配置。由此,即使弹性片23的顶端部23A受到外力而向左右方向上的方筒部11的内侧(右方)移动,通过抵接部27和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抵接,也可抑制弹性片23的顶端部23A向比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靠方筒部11的内侧(右方)移动。因此,例如能抑制弹性片23跨上弹性接触片15的上表面而阻碍对方侧端子40的突片41向方筒部11内插入。
[实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1,起到以下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1的端子10具备:方筒部11,从前方被插入对方侧端子40的突片41;弹性接触片15,设置于方筒部11内;以及承接部19,设置于方筒部11内,与弹性接触片15一起夹持突片41,方筒部11具备设置有弹性接触片15的第1壁12、设置有承接部19的第2壁13、以及连接第1壁12的两侧缘和第2壁13的两侧缘的一对侧壁14,一对侧壁14对置的方向为第1方向,一对侧壁14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弹性片23,弹性片23向第1方向上的方筒部11的内侧按压突片41的侧缘,抑制突片41在第1方向移动,弹性片23具备在第1方向上与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对置地配置的抵接部27,通过抵接部27和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抵接,从而抑制弹性片23的顶端部23A向第1方向上的方筒部11的内侧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利用弹性片23抑制突片41在第1方向上的移动,所以在振动环境下也可抑制突片41、弹性接触片15以及承接部19的磨损,能确保端子10和对方侧端子40的连接可靠性。通过弹性片23的抵接部27和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抵接,能抑制弹性片23的顶端部23A向第1方向上的方筒部11的内侧移动,所以不易阻碍对方侧端子40向方筒部11的插入。
在实施方式1中,仅一对侧壁14中的一方(第3壁14A)具备弹性片23,一对侧壁14中的另一方(第4壁14B)具备与弹性片23一起在第1方向夹持突片41的按压部28。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利用弹性片23和按压部28抑制突片41在第1方向上的移动,所以在振动环境下也能确保端子10和对方侧端子40的连接可靠性。因为弹性片23仅设置于一对侧壁14中的一方(第3壁14A),所以与弹性片设置于一对侧壁双方的情况相比,不易引起弹性片23的顶端部23A向方筒部11的内侧移动。
<实施方式2>
参照图9至图12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的端子110除弹性片123的结构之外,与实施方式1的端子10同样地构成。以下,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件标注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附图标记,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作用效果省略说明。
[主体部、延伸部]
如图10所示,弹性片123在侧视时呈大致L字型,具备在前后方向较长的主体部125和从主体部125的顶端部向第1壁12侧(即下方)延伸的延伸部126。延伸部126是弹性片123的顶端部123A的下侧部分。
[抵接部]
如图9及图12所示,延伸部126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与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缘)对置地配置的抵接部127。在弹性片123的顶端部123A由于外力而向方筒部11的内侧(右方)移动的情况下,通过抵接部127和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抵接,从而抑制弹性片123的顶端部123A向比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靠右方移动。因此,例如能抑制弹性片123跨上弹性接触片15的上表面而阻碍对方侧端子40向突片41的方筒部11内插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延伸部126,从而增大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和抵接部127抵接的部分。另一方面,例如在如实施方式1那样,弹性片23不具备延伸部的情况下,难以在不改变弹性片2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情况下增大抵接部27和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抵接的部分(参照图2及图7)。
如图11所示,优选延伸部126配置于比触点部16的顶点16A靠前方(弹性接触片15的基端侧)。由此,即使弹性片123的顶端部123A向方筒部11的内侧移动,延伸部126的抵接部127也在比触点部16的顶点16A靠前方抵接于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所以触点部16不易被损伤(参照图12)。具体而言,触点部16的顶点16A的位置不易变化,或者触点部16的球面状的外表面不易受损。触点部16的顶点16A是与突片41的下表面接触的部分,关系到端子110和对方侧端子40的连接,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确保端子110和对方侧端子40的连接可靠性。
[实施方式2的作用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2,起到以下作用、效果。
在实施方式2中,弹性片123具备在前后方向较长的主体部125和从主体部125的顶端部向第1壁12侧延伸的延伸部126,延伸部126具有抵接部127。
根据这样的结构,容易增大抵接部127和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抵接的部分。因此,能进一步抑制弹性片123的顶端部123A向方筒部11的内侧移动。
在实施方式2中,在弹性接触片15的第2壁13侧的外表面(上表面)设置有触点部16,触点部16呈球面状地向第2壁13侧突出,与突片41的与第1壁12对置的面(下表面)接触,延伸部126配置于比触点部16的顶点16A靠前方。
根据这样的结构,延伸部126配置于比与突片41的和第1壁12对置的面(下表面)接触的触点部16的顶点16A靠前方,所以通过延伸部126的抵接部127抵接于弹性接触片15的侧缘15A,从而触点部16不易被损伤。因此,容易确保端子110和对方侧端子40的连接可靠性。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片23、123仅设置于第3壁14A,在第4壁14B设置有按压部28,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一对侧壁双方分别设置弹性片,利用一对弹性片在第1方向夹持突片。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性片23、123形成为从第3壁14A的后部向前方延伸的悬臂状,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弹性片也可以形成为从第3壁的前部向后方延伸的悬臂状。
附图标记说明
10、110:端子
11:方筒部
12:第1壁
13:第2壁
14:侧壁
14A:第3壁
14B:第4壁
15:弹性接触片
15A:侧缘
16:触点部
16A:顶点
17:防止过度挠曲部
18:卡止部
19:承接部
20:突条部
23、123:弹性片
23A、123A:顶端部
24:按压部
27、127:抵接部
28:按压部
29:突出片
40:对方侧端子
41:突片
125:主体部
126:延伸部
B1:线筒
B2:绝缘筒
Claims (4)
1.一种端子,具备:
方筒部,对方侧端子的突片从前方插入到该方筒部;
弹性接触片,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以及
承接部,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与所述弹性接触片一起夹持所述突片,
所述方筒部具备设置有所述弹性接触片的第1壁、设置有所述承接部的第2壁、以及连接所述第1壁的两侧缘和所述第2壁的两侧缘的一对侧壁,
所述一对侧壁对置的方向为第1方向,
所述一对侧壁中的至少一方具备弹性片,所述弹性片向所述方筒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内侧按压所述突片的侧缘,抑制所述突片在所述第1方向移动,
所述弹性片具备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弹性接触片的侧缘对置地配置的抵接部,
通过所述抵接部和所述弹性接触片的侧缘抵接,从而抑制所述弹性片的顶端部向所述方筒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内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
所述弹性片具备在前后方向较长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的顶端部向所述第1壁侧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延伸部具有所述抵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中,
在所述弹性接触片的所述第2壁侧的外表面设置有触点部,所述触点部呈球面状地向所述第2壁侧突出,并与所述突片的与所述第1壁对置的面接触,
所述延伸部比所述触点部的顶点靠前方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
仅所述一对侧壁中的一方具备所述弹性片,
所述一对侧壁中的另一方具备与所述弹性片一起在所述第1方夹持所述突片的按压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110965 | 2021-07-02 | ||
JP2021110965A JP7563311B2 (ja) | 2021-07-02 | 2021-07-02 | 端子 |
PCT/JP2022/023899 WO2023276663A1 (ja) | 2021-07-02 | 2022-06-15 | 端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546369A true CN117546369A (zh) | 2024-02-09 |
Family
ID=84692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44397.7A Pending CN117546369A (zh) | 2021-07-02 | 2022-06-15 | 端子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297453A1 (zh) |
JP (1) | JP7563311B2 (zh) |
CN (1) | CN117546369A (zh) |
WO (1) | WO2023276663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054504A (ja) | 2007-08-29 | 2009-03-12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端子金具 |
WO2011067632A1 (en) | 2009-12-03 | 2011-06-09 | Fci Automotive Holding | Electrical terminal |
JP2014146459A (ja) | 2013-01-28 | 2014-08-14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雌端子 |
JP5956071B2 (ja) | 2013-05-16 | 2016-07-2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接続端子 |
JP2018018658A (ja) | 2016-07-27 | 2018-02-01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雌端子 |
JP7298461B2 (ja) | 2019-12-05 | 2023-06-2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雌端子及び雌コネクタ |
-
2021
- 2021-07-02 JP JP2021110965A patent/JP7563311B2/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6-15 CN CN202280044397.7A patent/CN117546369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6-15 WO PCT/JP2022/023899 patent/WO20232766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2-06-15 US US18/572,777 patent/US20240297453A1/en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563311B2 (ja) | 2024-10-08 |
US20240297453A1 (en) | 2024-09-05 |
JP2023007857A (ja) | 2023-01-19 |
WO2023276663A1 (ja) | 2023-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419411B2 (en) | Exposed-spring female terminal | |
CN108695620B (zh) | 端子零件 | |
JP5956071B2 (ja) | 接続端子 | |
KR101911174B1 (ko) | 단자 및 커넥터 | |
EP3540864B1 (en) | Movable connector | |
KR20100115303A (ko) | 컨택트 및 커넥터 | |
CN113054450B (zh) | 端子模块、连接器以及嵌合结构 | |
CN103001034A (zh) | 电连接器 | |
CN115458981A (zh) | 端子模块及连接器 | |
JP6405235B2 (ja) | 雌型電気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 |
CN101471503B (zh) | 接触部件及电连接器 | |
CN116745999A (zh) | 端子单元、阴端子、阳端子 | |
CN116325381A (zh) | 屏蔽连接器 | |
CN117546369A (zh) | 端子 | |
JP5866129B2 (ja) | 一対の嵌合確認電気コネクタ | |
JP7435362B2 (ja) | 端子金具および連鎖端子 | |
CN117501551A (zh) | 端子 | |
CN116964869A (zh) | 端子单元、阴端子、阳端子 | |
JP2014241247A (ja) | 端子 | |
JP4545176B2 (ja) | コネクタ | |
JP6687260B1 (ja) | コネクタ | |
JP2022161691A (ja) |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 |
CN116802944A (zh) | 端子单元、阴端子、阳端子 | |
CN106252929A (zh) | 连接器、以及扁平电路体与连接器的连接构造 | |
JP5666255B2 (ja) | 雌型端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