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34369A - 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34369A CN116734369A CN202210202675.9A CN202210202675A CN116734369A CN 116734369 A CN116734369 A CN 116734369A CN 202210202675 A CN202210202675 A CN 202210202675A CN 116734369 A CN116734369 A CN 11673436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tection
- unit
- detection mode
- mode
- operation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4—Airborne particle conte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66—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70—Carbon dioxi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74—Ozo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新风系统包括控制单元、送风单元和多个检测单元,控制单元中设有多种检测模式,控制单元执行其中一种检测模式作为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多个检测单元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并获得检测结果;当多个检测单元获得的检测结果满足其他检测模式的切换条件时,控制单元切换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控制单元将检测结果或检测结果分析数据与设定值进行比对、判断,得出判断结果,接着根据判断结果调节送风单元动作。本发明设置多种检测模式来调节送风单元工作,在保证新风系统舒适性的前提下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性,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又可以提升新风系统的节能性,避免单一运转模式导致的过高使用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较于空调采用的气体内循环方式,新风系统的工作方式为更加有益于健康的置换式,其可以将户外的新鲜空气吸入室内,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除尘,同时将室内的废气排至室外,使室内保持舒适畅通。
但是,现有新风系统的控制模式较为单一,无法及时适应室内环境变化,这大大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根据现有新风系统的使用情况反馈可知,超过半数用户因新风系统能耗较大、使用成本高,日常很少使用新风系统,反而更愿意采用打开门窗等传统方法进行换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具有多种检测模式,既能够确保新风系统良好的舒适性,又可以提升新风系统的节能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新风系统包括控制单元、送风单元和多个检测单元,控制单元中设有多种检测模式,控制单元执行其中一种检测模式作为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多个检测单元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并获得检测结果;当多个检测单元获得的检测结果满足其他检测模式的切换条件时,控制单元切换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控制单元将检测结果或检测结果分析数据与设定值进行比对、判断,得出判断结果,接着根据判断结果调节送风单元动作。本发明设置多种检测模式来调节送风单元工作,在保证新风系统舒适性的前提下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性,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又可以提升新风系统的节能性,避免单一运转模式导致的过高使用成本。
优选地,所述多种检测模式包括第一检测模式、第二检测模式和第三检测模式中的至少两种,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控制单元对同类检测结果取平均值,然后将平均值与第一检测模式的设定值进行比对;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控制单元将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与该检测单元的设定值进行比对;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控制单元将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与指定检测单元的设定值进行比对。本发明通过设置三种检测模式,确保控制单元可以根据整体检测环境、任一检测环境或指定检测环境下的空气质量变化来调节送风单元工作,在满足舒适性的前提下提升新风系统的节能性。
优选地,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若检测结果平均值大于等于第一检测模式的设定值,则开启送风单元;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若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大于等于该检测单元的设定值,则开启送风单元;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控制单元将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与指定检测单元的设定值进行比对。在不同的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下,控制单元采用不同的比对数据来判断是否开启送风单元,这不仅给予用户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且有利于降低使用成本。
优选地,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若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第一设定时间内急剧上升,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一检测模式切换为第二检测模式。该模式切换功能有助于及时适应任一检测环境下的空气质量变化,进一步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优选地,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若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第二设定时间段内恒大于等于该检测单元的空气质量检测上限值,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二检测模式切换至第一检测模式。该模式切换功能可以降低因任一检测单元故障导致的使用成本,利于节能。
优选地,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若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第三设定时间段内急剧上升,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三检测模式切换至第二检测模式。该模式切换功能有助于及时适应任一检测环境下的空气质量变化,进一步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优选地,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若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第四设定时间段内恒大于等于指定检测单元的空气质量检测上限值或恒小于等于指定检测单元的空气质量检测下限值,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三检测模式切换至第一检测模式。该模式切换功能不仅可以降低因指定检测单元故障导致的使用成本,利于节能,还可以保障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优选地,在多个检测单元持续运行第五设定时间段后,控制单元根据多个检测单元在第五设定时间段内获得的多个检测结果,对多个检测单元持续运行第六设定时间段后所能获得的检测结果进行预测,得出多个检测结果预知值,并判断检测结果预知值是否大于检测结果。设置预知值有助于根据空气质量变化趋势提前调节送风单元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舒适性。
优选地,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若满足:同类检测结果预知值的平均值≥第一检测模式的设定值>同类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则开启送风单元;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若满足: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预知值≥该检测单元的设定值>该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则开启送风单元;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若满足: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预知值≥指定检测单元的设定值>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则开启送风单元。本发明可以根据预知值提前开启送风单元,及时引入新风,进一步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优选地,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若满足:同类检测结果预知值的平均值>同类检测结果的平均值≥第一检测模式的设定值,则控制单元调节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若满足: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预知值>该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该检测单元的设定值,则控制单元调节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若满足: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预知值>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指定检测单元的设定值,则控制单元调节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在送风单元开启后,本发明可以根据预知值调节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的精准调控,既有利于提升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又有助于节能。
优选地,所述检测单元包括CO2传感器、微小颗粒传感器、甲醛传感器、TVOC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采用多种传感器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确保控制单元能够获取充足的能反映空气质量的数据,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优选地,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将室外温度数据传送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根据室外温度数据调节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改变新风与热交换器的接触时间,从而减少新风与室内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优选地,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时,控制单元减小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从而减少新风与室内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优选地,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室内区域中,可以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设置相互之间可以切换的多种检测模式,控制单元在不同检测模式下根据不同的比对数据来调节送风单元工作,在满足新风系统的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既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满足个性化使用需求,又有助于提升新风系统的节能性,避免因单一控制模式导致的使用成本上升,从而鼓励用户使用新风系统,减少购置新风系统后的荒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新风系统的控制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多种检测模式之间的切换条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新风系统包括控制单元、送风单元和多个检测单元。其中,送风单元包括电动机和风扇。控制单元与电动机电连接,电动机的动力输出部与风扇的动力接收部机械连接,控制单元向电动机输出驱动信号,驱动电动机动作,进而驱动风扇动作,引入新风。
检测单元包括CO2传感器、微小颗粒传感器、甲醛传感器、TVOC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这些传感器可通过集成安装或分散安装的形式,将反应空气质量信息的反馈信号传送至控制单元。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传感器的种类、数量、型号,也可以采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传感器产品,根据不同的功能、精度要求搭配不同的传感器产品组成检测单元,这样可以在提升检测单元的通用性的同时满足个性化的使用需求。通常情况下检测单元设置在室内区域中的任意位置,如新风系统的出风口处,或者位于用户活动范围内的桌面上、墙壁上、地上等。优选地,安装在室外的室外温度传感器可以将室外温度数据传送至控制单元,根据室外温度数据,控制单元控制电动机动作,调节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时,控制单元可以相应地减小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进而减少新风与室内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控制单元中设有多种检测模式,控制单元执行其中一种检测模式作为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的控制流程示意图,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多个检测单元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并获得检测结果;
S2、当多个检测单元获得的检测结果满足其他检测模式的切换条件时,控制单元切换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
S3、控制单元将检测结果或检测结果分析数据与设定值进行比对、判断,得出判断结果,接着根据判断结果调节送风单元动作。这里的“检测结果分析数据”包括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分析得出的多种数据,如平均值和预知值。
在本发明的控制方法中,多种检测模式包括第一检测模式、第二检测模式和第三检测模式中的至少两种。送风单元的初始状态为关闭状态。
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在步骤S3中,控制单元对同类检测结果取平均值,获得如CO2浓度平均值、甲醛浓度平均值等数据,然后将这些平均值数据与第一检测模式的设定值进行比对。若同类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大于等于第一检测模式的设定值,则开启送风单元。第一检测模式可以满足新风系统在大多数使用场景下的节能要求,其依据多种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与设定值之间的比对结果来控制送风单元,目的在于确保整体检测环境下的空气质量达标,在保证舒适性的同时降低使用成本。
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在步骤S3中,控制单元将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与该检测单元的设定值进行比对。若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大于等于该检测单元的设定值,则开启送风单元。在第二检测模式下,控制单元可以及时对任意一个检测环境下的空气质量变化做出反应。第二检测模式具有的一个可能的应用场景为办公区域,当原来分散在办公区域各处的工作人员集中到会议室开会,会议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值会骤然上升,超过设置在会议室中的检测单元的设定值,此时送风单元及时引入新风,能够大大改善会议室内的空气质量,避免因人群聚集导致的闷热不适。
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在步骤S3中,控制单元将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与指定检测单元的设定值进行比对。若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大于等于指定检测单元的设定值,则开启送风单元。第三检测模式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使用需求,使控制单元及时对用户指定检测环境下的空气质量变化做出反应。第三检测模式具有的一个可能的应用场景为书房,当用户需要长时间处于书房中时,其可以将书房的检测单元设定为指定检测单元,若书房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指定检测单元的设定值,送风单元会及时引入新风。该检测方式既有利于节能,又可以很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在步骤S1中,新风系统出厂设置的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设定其他检测模式作为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
在步骤S2中,为了及时应对突发情况,在保证用户舒适性的基础上提升新风系统的节能性,不同的检测模式之间均具有切换条件。若满足切换条件,控制单元切换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后进入步骤S3;若不满足切换条件,则保持S1中的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不变进入步骤S3。
在步骤S3中,在上述三种检测模式中,关于CO2浓度的设定值为700ppm,关于PM2.5的设定值为75ug/m3,关于甲醛/TVOC的设定值为0.1mg/m3,关于温度的设定值为26℃,当检测结果/平均值大于设定值时,开启送风单元。
除此之外,本发明也存在当检测结果/平均值小于设定值时开启送风单元的情况。如关于湿度的设定值为50%,当湿度检测结果/平均值小于50%时,则开启送风单元。
结合图2可知,当上述步骤S1中的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若在步骤S2中,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第一设定时间t1内急剧上升,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一检测模式切换为第二检测模式。类似地,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若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第三设定时间段t3内急剧上升,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三检测模式切换至第二检测模式。当该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回稳后,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二检测模式重新切换回第一/第三检测模式。
上述切换过程可以结合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来理解:
S10、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多个检测单元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由于第一检测单元所在区域内的人数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第一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显示该区域的CO2浓度在10min内从700ppm上升至1800ppm。
S20、由于第一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符合“在10min内上升1000ppm”的切换条件,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三检测模式切换为第二检测模式。
S30、由于1800ppm大于等于第一检测单元的设定值800ppm,送风单元开启,向室内引入新风,确保用户感受舒适。
S40、控制单元持续执行第二检测模式20min后,第一检测单元每隔半小时检测一次空气质量,确认第一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是否符合切换条件,若符合,则保持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不变;若不符合,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二检测模式切换回第三检测模式。
优选地,在控制系统执行第二检测模式的过程中,若新风系统重新启动,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依旧为第三检测模式,控制单元依据后续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切换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
当上述步骤S1中的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若在步骤S2中,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第二设定时间段t2内恒大于等于该检测单元的空气质量检测上限值,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二检测模式切换至第一检测模式。如第二检测单元在24h内检测到的CO2浓度恒大于2000ppm,即存在第二检测单元掉线、失灵或损坏的可能,而送风单元在第二检测模式的工作逻辑下保持开启,会大大提升新风系统的使用成本,不利于节能环保。此时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二检测模式切换至第一检测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故障检测单元带来的使用成本,提升新风系统的节能性。待第二检测单元故障解除后,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一检测模式切换回第二检测模式。优选地,在控制系统执行第一检测模式的过程中,若新风系统重新启动,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依旧为第二检测模式,控制单元依据后续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切换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
当上述步骤S1中的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若在步骤S2中,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第四设定时间段t4内恒大于等于指定检测单元的空气质量检测上限值或恒小于等于指定检测单元的空气质量检测下限值,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三检测模式切换至第一检测模式。如指定检测单元在24h内检测到的CO2浓度恒大于2000ppm或恒小于等于400ppm,即存在指定检测单元掉线、失灵或损坏的可能,而送风单元在第三检测模式的工作逻辑下会保持开启或关闭,控制单元无法及时对用户指定检测位置处的空气质量变化做出反应,从而有损用户的使用成本或舒适性。此时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三检测模式切换至第一检测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故障检测单元带来的使用成本,提升新风系统的节能性,并退而求其次地确保控制单元对整体检测环境下空气质量的把控,保障用户的基本舒适度。待指定检测单元故障解除后,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一检测模式切换回第三检测模式。优选地,在控制系统执行第一检测模式的过程中,若新风系统重新启动,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依旧为第三检测模式,控制单元依据后续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切换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还包括设置在步骤S2和S3之间的S200:在多个检测单元持续运行第五设定时间段t5后,控制单元根据多个检测单元在第五设定时间段t5内获得的多个检测结果,对多个检测单元持续运行第六设定时间段t6后所能获得的检测结果进行预测,得出多个检测结果预知值,并判断检测结果预知值是否大于检测结果。
若检测结果预知值大于检测结果,在步骤S3中,控制单元根据检测结果预知值/检测结果预知值的平均值与设定值的比对结果,调节送风单元工作;若检测结果预知值小于等于检测结果,则在步骤S3中,控制单元根据检测结果/检测结果平均值与设定值的比对结果,调节送风单元工作。由于上文已对“检测结果预知值小于等于检测结果”的情况进行解释,在此不再赘述。后文仅针对“检测结果预知值大于检测结果”的情况进行分析。
当上述步骤S2中确认的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若满足:同类检测结果预知值的平均值≥第一检测模式的设定值>同类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则开启送风单元;
当上述步骤S2中确认的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若满足: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预知值≥该检测单元的设定值>该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则开启送风单元;
当上述步骤S2中确认的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若满足: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预知值≥指定检测单元的设定值>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则开启送风单元。
一个应用实施例为:15个人进入一间面积为100m2的房间中,检测单元检测到当前房间中的CO2浓度为600ppm,并预测15min后房间中的CO2浓度为1000ppm,由于1000ppm≥700ppm>600ppm,因此开启送风单元。如不经过步骤S200,控制单元需要在检测单元检测到当前房间中的CO2浓度大于700ppm时才开启送风单元,因此在该设定下,控制单元可以根据检测结果预知值提前打开送风单元,避免空气质量在第六设定时间段t6中持续下降,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送风单元开启后,当上述步骤S2中确认的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若满足:同类检测结果预知值的平均值>同类检测结果的平均值≥第一检测模式的设定值,则控制单元调节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
当上述步骤S2中确认的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若满足: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预知值>该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该检测单元的设定值,则控制单元调节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
当上述步骤S2中确认的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若满足: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预知值>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指定检测单元的设定值,则控制单元调节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
在该设定下,控制单元可以根据检测结果预知值提前调节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如满足条件的检测结果为CO2浓度、甲醛浓度或微小颗粒物浓度等,则可以增大新风引入量,避免空气质量在第六设定时间段t6中持续下降,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如满足条件的检测结果为湿度,则可以减小新风引入量,避免室内湿度上升速度过快,引起用户不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新风系统包括控制单元、送风单元和多个检测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中设有多种检测模式,所述控制单元执行其中一种检测模式作为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多个所述检测单元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并获得检测结果;
当多个所述检测单元获得的检测结果满足其他检测模式的切换条件时,所述控制单元切换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
所述控制单元将检测结果或检测结果分析数据与设定值进行比对、判断,得出判断结果,接着根据判断结果调节所述送风单元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种检测模式包括第一检测模式、第二检测模式和第三检测模式中的至少两种,
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所述控制单元对同类检测结果取平均值,然后将平均值与第一检测模式的设定值进行比对;
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所述控制单元将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与该检测单元的设定值进行比对;
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所述控制单元将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与指定检测单元的设定值进行比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若检测结果平均值大于等于第一检测模式的设定值,则开启所述送风单元;
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若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大于等于该检测单元的设定值,则开启所述送风单元;
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若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大于等于指定检测单元的设定值,则开启所述送风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若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第一设定时间内急剧上升,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一检测模式切换为第二检测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若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第二设定时间段内恒大于等于该检测单元的空气质量检测上限值,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二检测模式切换至第一检测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若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第三设定时间段内急剧上升,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三检测模式切换至第二检测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若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第四设定时间段内恒大于等于指定检测单元的空气质量检测上限值或恒小于等于指定检测单元的空气质量检测下限值,则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从第三检测模式切换至第一检测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在多个所述检测单元持续运行第五设定时间段后,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多个所述检测单元在第五设定时间段内获得的多个检测结果,对多个所述检测单元持续运行第六设定时间段后所能获得的检测结果进行预测,得出多个检测结果预知值,并判断检测结果预知值是否大于检测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若满足:同类检测结果预知值的平均值≥第一检测模式的设定值>同类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则开启所述送风单元;
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若满足: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预知值≥该检测单元的设定值>该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则开启所述送风单元;
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若满足: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预知值≥指定检测单元的设定值>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则开启所述送风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一检测模式时,若满足:同类检测结果预知值的平均值>同类检测结果的平均值≥第一检测模式的设定值,则所述控制单元调节所述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
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二检测模式时,若满足:任意一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预知值>该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该检测单元的设定值,则所述控制单元调节所述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
当运转控制用检测模式为第三检测模式时,若满足: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预知值>指定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指定检测单元的设定值,则所述控制单元调节所述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包括CO2传感器、微小颗粒传感器、甲醛传感器、TVOC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将室外温度数据传送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室外温度数据调节所述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室内外温差大于预设温差时,所述控制单元减小所述送风单元的新风引入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设置在室内区域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02675.9A CN116734369A (zh) | 2022-03-02 | 2022-03-02 | 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
JP2024504701A JPWO2023167200A1 (zh) | 2022-03-02 | 2023-02-28 | |
PCT/JP2023/007381 WO2023167200A1 (ja) | 2022-03-02 | 2023-02-28 | 新気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202675.9A CN116734369A (zh) | 2022-03-02 | 2022-03-02 | 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34369A true CN116734369A (zh) | 2023-09-12 |
Family
ID=87883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02675.9A Pending CN116734369A (zh) | 2022-03-02 | 2022-03-02 | 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WO2023167200A1 (zh) |
CN (1) | CN116734369A (zh) |
WO (1) | WO2023167200A1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26550A (ja) * | 2005-02-15 | 2006-08-31 | Yanmar Co Ltd | 多室形空気調和機 |
JP2012141109A (ja) * | 2011-01-05 | 2012-07-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換気装置 |
CN108253574A (zh) * | 2017-12-30 | 2018-07-06 | 北京福兆朗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吊顶新风换气机节能控制系统及其节能控制方法 |
CN110762789A (zh) * | 2019-10-16 | 2020-02-07 | 广州芬迪环优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除湿机的模式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12097377A (zh) * | 2020-07-07 | 2020-12-1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US20210041125A1 (en) * | 2019-08-06 | 2021-02-11 | Chongqing University | Controlling method of an indoor air environment quality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multiple-parameter evalu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28964A (en) * | 1994-01-10 | 1995-07-04 | Tec-Way Air Quality Products Inc. | Control for air quality machine |
JP2003240286A (ja) * | 2002-02-20 | 2003-08-27 | Yamatake Corp | 換気システム |
KR102367061B1 (ko) * | 2014-12-17 | 2022-02-25 | 코웨이 주식회사 | 공기질 평가 장치 및 공기질 평가 시스템 |
JP7343758B2 (ja) * | 2018-07-12 | 2023-09-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室内空気質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JP7360876B2 (ja) * | 2019-09-27 | 2023-10-13 |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及び換気システム |
JP7014860B2 (ja) * | 2019-12-10 | 2022-02-01 | 環境リサーチ株式会社 | 空気採取装置、遠隔空気測定装置、空気採取システム、遠隔空気測定システム、空気採取プログラム、遠隔空気測定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
KR102307343B1 (ko) * | 2019-12-27 | 2021-09-29 | 현대건설(주) | 전동 디퓨저를 이용한 실별 환기 시스템 |
CN113091265B (zh) * | 2021-04-14 | 2023-03-2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空气调节设备控制的方法和空气调节设备 |
-
2022
- 2022-03-02 CN CN202210202675.9A patent/CN116734369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2-28 WO PCT/JP2023/007381 patent/WO202316720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02-28 JP JP2024504701A patent/JPWO2023167200A1/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26550A (ja) * | 2005-02-15 | 2006-08-31 | Yanmar Co Ltd | 多室形空気調和機 |
JP2012141109A (ja) * | 2011-01-05 | 2012-07-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換気装置 |
CN108253574A (zh) * | 2017-12-30 | 2018-07-06 | 北京福兆朗风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吊顶新风换气机节能控制系统及其节能控制方法 |
US20210041125A1 (en) * | 2019-08-06 | 2021-02-11 | Chongqing University | Controlling method of an indoor air environment quality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multiple-parameter evaluation |
CN110762789A (zh) * | 2019-10-16 | 2020-02-07 | 广州芬迪环优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除湿机的模式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12097377A (zh) * | 2020-07-07 | 2020-12-1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23167200A1 (zh) | 2023-09-07 |
WO2023167200A1 (ja) | 2023-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58976B (zh) | 用于提高hvac系统的能效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7014040B (zh) | 实现智能化运行的新风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
CN107461860B (zh) | 一种智能新风净化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2561901U (zh) | 室内空气净化系统 | |
CN104344496B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节能控制方法 | |
CN103900191A (zh) | 一种空调器节能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674481A (zh) | 一种空气调节系统 | |
WO2021073299A1 (zh) | 环境舒适性的控制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3864957B (zh) | 一种消毒设备控制系统以及消毒设备 | |
CN112797571B (zh) | 一种智能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344103B (zh) | 一种空调器配置方法和空调器 | |
CN113091240A (zh) | 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 |
CN114608161B (zh) | 联动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 |
CN106918113B (zh) | 一种智能家居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 |
CN110686393A (zh) | 一种基于空调的监控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2346348A (zh) | 一种室内环境调整系统 | |
CN202521789U (zh) | 基于无线技术的智能新风换气系统 | |
US20190353369A1 (en) |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operating parameters | |
CN217817323U (zh) | 基于人数的空调控制电路及空调控制系统 | |
US20220072191A1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ir conditioner provided with bipolar ion generation module, and air conditioner | |
CN114838488A (zh) | 用于智能家电联动控制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存储介质 | |
CN116734369A (zh) | 一种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10779147A (zh) | 空调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 | |
WO2019128346A1 (zh) |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粉尘监测装置、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6871352A (zh) | 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环境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