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11476A - 显示面板和彩膜基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彩膜基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711476A CN116711476A CN202180004369.8A CN202180004369A CN116711476A CN 116711476 A CN116711476 A CN 116711476A CN 202180004369 A CN202180004369 A CN 202180004369A CN 116711476 A CN116711476 A CN 1167114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ayer
- substrate
- display panel
- patter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8—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in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7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in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phosphoru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8—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in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88—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in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selenium, tellurium or unspecified chalcogen elements
- C09K11/881—Chalcogenides
- C09K11/883—Chalcogenides with zinc or cadmium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6—Shielding, e.g. light-blocking means over the TFT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7—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scatter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31—Nanoparticles used in non-emissive layers, e.g. in packaging layer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显示面板,具有多个重复的像素单元,至少一个像素单元包括显示不同颜色的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发光器件层、滤色器层、颜色转换层、触控功能层和光调节层。发光器件层,位于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发光器件层包括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滤色器层,位于发光器件层远离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至少包括第一遮光图案、第一滤色器和第二滤色器。颜色转换层,位于发光器件层和滤色器层之间,颜色转换层包括第一颜色转换图案、第二颜色转换图案和透光图案。触控功能层,位于颜色转换层远离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光调节层,位于触控功能层远离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
Description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彩膜基板。
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面板,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为人们提供便利。
发明内容
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具有多个重复的像素单元,至少一个像素单元包括显示不同颜色的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发光器件层、滤色器层、颜色转换层、触控功能层和光调节层。
所述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结构层包括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内,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位于所述第二子像素内,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位于所述第三子像素内。
所述滤色器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至少包括第一遮光图案、第一滤色器和第二滤色器,所述第一遮光图案限定有多个透光区域,所述透光区域包括和所述第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对应的第二透光区域以及和所述第三子像素对应的第三透光区域。
所述颜色转换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和所述滤色器层之间,所述颜色转换层包括第一颜色转换图案、第二颜色转换图案和透光图案,所述第一颜色转换图案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内,所述第二颜色转换图案位于所述第二子像素内,所述透光图案位于所述第三子像素内。
所述触控功能层位于所述颜色转换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光调节层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光调节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重叠,所述光调节层包括第一粒子和第二粒子,所述第一粒子包括染料分子,所述第二粒子具有中空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调节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仅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光调节层同层设置的透明 树脂填充图案,所述透明树脂填充图案和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透光区域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调节层具有单层结构,所述光调节层包括所述第一粒子和所述第二粒子的混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调节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光调节层和第二光调节层,所述第一光调节层包括所述第一粒子,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包括所述第二粒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调节层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光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一光调节层和所述触控功能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调节层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光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一光调节层远离所述触控功能层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调节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仅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透光区域、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均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具有连续的薄膜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调节层还包括第二遮光图案,所述第二遮光图案位于和所述第一透光区域、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不交叠的阻光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光图案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光调节层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包括多个分离的第一图案、第二图案和第三图案。所述第一图案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所述第二图案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域,所述第三图案位于所述第三透光区域。所述第二遮光图案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图案和/或第二图案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大致相等,与所述第三图案和所述第一光调节层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之和大致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调节层和所述滤色器层同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染料分子的颜色和所述第三子像素的颜色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粒子的中空结构为球形形状,包括填充有空气的核部件和围绕核部件的壳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粒子具有约10nm至约200nm的平均直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部件的材料为有机物,包括丙烯酸聚合物、聚酰亚胺、氨基甲酸酯聚合物、苯乙烯类聚合物、硅氧烷类聚合物和环氧类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部件的材料为无机物,包括SiO
2、MgF
2、TiO
2、ZrO
2、Al
2O
3、In
2O
3、ZnO、SnO
2、Sb
2O
3、Fe
3O
4和ITO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颜色转换图案和所述第二颜色转换图案均包括量子点材料和散射粒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量子点材料为无镉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量子点材料的核材料为InP,壳材料为ZnSe/ZnS的叠层;或,所述量子点材料的核材料为ZnTeSe,壳材料为ZnSe/ZnS的叠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颜色转换图案和所述第二颜色转换图案的厚度为5μm~3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功能层具有金属网格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光取出层和封装层。所述光取出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封装层位于所述光取出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衬底基板。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位于所述光调节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衬底基板和所述光调节层直接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颜色转换层两侧的第一覆盖层和第二覆盖层。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彩膜基板,包括衬底基板、滤色器层、颜色转换层、触控功能层和光调节层。
所述滤色器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至少包括第一遮光图案、第一滤色器和第二滤色器,所述第一遮光图案限定有多个透光区域,所述透光区域包括透射第一颜色光的第一透光区域、透射第二颜色光的第二透光区域,以及透射第三颜色光的第三透光区域。
所述颜色转换层位于所述滤色器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包括第一颜色转换图案、第二颜色转换图案和透光图案。
所述触控功能层位于所述颜色转换层和所述衬底基板之间。
所述光调节层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和所述衬底基板之间,所述光调节层 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重叠,所述光调节层包括第一粒子和第二粒子,所述第一粒子包括染料分子,所述第二粒子具有中空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调节层包括具有所述染料分子的染料分子薄膜、以及具有所述中空粒子的中空粒子薄膜。所述染料分子薄膜位于所述中空粒子薄膜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中空粒子薄膜位于所述染料分子薄膜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调节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仅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与所述光调节层同层设置的透明树脂填充图案,所述透明树脂填充图案和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透光区域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调节层具有单层结构,所述光调节层包括所述第一粒子和所述第二粒子的混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调节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光调节层和第二光调节层,所述第一光调节层包括所述第一粒子,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包括所述第二粒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一光调节层和所述触控功能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和所述触控功能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调节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仅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透光区域、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均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具有连续的薄膜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调节层还包括第二遮光图案,所述第二遮光图案位于和所述第一透光区域、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不交叠的阻光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光图案沿着垂直于彩膜基板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光调节层沿着垂直于彩膜基板方向上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包括多个分离的第一图案、第二图案和第三图案。所述第一图案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所述第二图案位于所 述第二透光区域,所述第三图案位于所述第三透光区域。所述第二遮光图案沿着垂直于彩膜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图案和/或第二图案沿着垂直于彩膜基板方向上的厚度大致相等,与所述第三图案和所述第一光调节层沿着垂直于彩膜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之和大致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调节层和所述滤色器层同层设置。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立体图;
图2为沿图1中A-A’线形成的截面图;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的平面图;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颜色转换基板的平面图;
图5为蓝光因微腔效应在不同角度下与量子点膜射出的光线的亮度衰减比对图;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剖视图;
图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一种结构图;
图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器件的另一种结构图;
图10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第一颜色转换图案的结构图;
图10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第二颜色转换图案的结构图;
图1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透光图案的结构图;
图1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一种俯视图;
图1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触控功能层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颜色转换基板的剖视图;
图1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光转换层的结构图;
图1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2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2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2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2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2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2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2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2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2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29为在不同折射率下正面出光效率的比对图;
图30为不同蓝光波长下量子点对光线转换率的比对图。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电连接”和“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点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 容。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文中“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近似”或“大致”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DP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图1所示实施例的显示面板DP沿着线A-A'的示意性截面图。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面板DP包括发光基板LS和颜色转换基板CS。显示面板DP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DA和不显示图像的非显示区NDA,非显示区NDA围绕在显示区DA的外侧。在一些示例中,非显示区NDA可以封闭包围显示区DA,可以在至少一个方向上位于显示区DA的外侧。显示面板DP还包括用于密封发光基板LS和颜色转换基板CS的密封层SL,以及填充在发光基板LS和颜色转换基板CS之间的填充层FL。
上述显示面板DP在平面图中可以具有矩形形状,也可以具有圆形、椭圆、菱形、梯形、正方形或其他根据显示需要的形状。
上述显示面板DP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装置,例如,诸如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头戴式显示器、汽车导航单元、照相机、在车辆中提供的中心信息显示器(CID)、手表型电子装置或其他穿戴设备、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和游戏机的中小型电子装置,以及诸如电视、外部广告牌、监控器、包含显示屏幕的家用电器、个人计算机和膝上型计算机的中大 型电子装置。如上所述的电子装置可以代表用于应用显示装置1的单纯示例,并且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显示面板DP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电子装置。
颜色转换基板CS可以和发光基板LS相对设置。颜色转换基板CS可以包括用于转换入射光的颜色的颜色转换结构。颜色转换图案可以包括滤色器和波长转换图案中的至少一种。
密封层SL可以位于发光基板LS和颜色转换基板CS之间并且在非显示区NDA中。密封层SL可以在非显示区NDA中沿着发光基板LS和颜色转换基板CS的边缘设置,以在平面图中围绕显示区DA的外围或在显示区DA的外围周围。密封层SL可以由有机材料制成,例如由环氧基树脂制成,但不限于此。
填充层FL可以位于并填充发光基板LS和颜色转换基板CS之间、并且由密封层SL围绕的空间。填充物FL可以由能够透射光的材料制成。填充层FL可以由有机材料制成,例如,由硅基有机材料或环氧基有机材料等形成,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填充层FL可以省略。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DP具有多个重复的像素单元PU。至少一个像素单元PU包括显示不同颜色的第一子像素PX1、第二子像素PX2和第三子像素PX3。每个子像素由位于发光基板LS一侧的结构和位于颜色转换基板CS一侧的结构构成。
图3示出了在图1和图2中说明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的发光基板的平面图。如图3所示,发光区域LA1、LA2、LA3、LA4、LA5和LA6以及非发光区域NLA可以限定在发光基板LS的显示区DA中。从发光区域LA1、LA2、LA3、LA4、LA5和LA6发射到发光基板LS的外部的光可以是具有特定中心波长带的发射光。例如,发射光可以是蓝光,并且可以具有在大约440nm至大约480nm的范围内的峰值波长。
发光基板LS可以包括在显示区DA中设置在第n行R
n中的发光区域LA1、LA2和LA3,以及设置在相邻的第n+1行R
n+1中的发光区域LA4、LA5和LA6。在发光基板LS中,在第n行R
n中,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和第三发光区域LA3可以沿着第一方向DR1顺序地且重复地设置;在第n+1行R
n+1中,第四发光区域LA4、第五发光区域LA5和第六发光区域LA6可以沿着第一方向DR1顺序地且重复地设置。
一个重复的发光区域单元对应一个重复的像素单元,在第n行R
n中,沿着第一方向DR1依次设置的第一子像素PX1的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子像 素PX2的第二发光区域LA2和第三子像素PX3的第三发光区域LA3。
在一个重复的发光区域单元内,在第n行R
n中,沿着第一方向DR1,第一发光区域LA1具有第一宽度WL1,第二发光区域LA2具有第二宽度WL2,第三发光区域LA3具有第三宽度WL3。其中,第一宽度WL1、第二宽度WL2和第三宽度WL3可以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区域LA1的第一宽度WL1可以大于第二发光区域LA2的第二宽度WL2和第三发光区域LA3的第三宽度WL3。又或者例如,第二发光区域LA2的第二宽度WL2可以大于第三发光区域LA3的第三宽度WL3。因此,第一发光区域LA1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发光区域LA2的面积和第三发光区域LA3的面积,并且第二发光区域LA2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三发光区域LA3的面积。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区域LA1的第一宽度WL1、第二发光区域LA2的第二宽度WL2和第三发光区域LA3的第三宽度WL3可以基本相同。因此,第一发光区域LA1的面积、第二发光区域LA2的面积和第三发光区域LA3的面积可以基本相同。
类似的,在一个重复的发光区域单元内,在相邻的第n+1行R
n+1中,第四发光区域LA4、第五发光区域LA5和第六发光区域LA6可以和第n行Rn的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和第三发光区域LA3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图4示出了在图1和图2中说明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中的颜色转换基板的平面图。如图4所示,透光区域TA1、TA2、TA3、TA4、TA5和TA6以及阻光区域BA可以限定在颜色转换基板CS的显示区DA中。在透光区域TA1、TA2、TA3、TA4、TA5和TA6,从发光基板LS发射的光可以穿过颜色转换基板CS并且可以提供到显示面板DP的外部。在阻光区域BA,从显示基板10发射的光不可以透射到显示面板DP的外部。
颜色转换基板CS可以包括在显示区DA中设置在第n行R
n中的透光区域TA1、TA2和TA3,以及设置在相邻的第n+1行R
n+1中的透光区域TA4、TA5和TA6。在颜色转换基板CS中,在第n行R
n中,第一透光区域TA1、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三透光区域TA3可以沿着第一方向DR1顺序地且重复地设置;在第n+1行R
n+1中,第四透光区域TA4、第五透光区域TA5和第六透光区域TA6可以沿着第一方向DR1顺序地且重复地设置。
第一透光区域TA1可以对应于第一发光区域LA1并与第一发光区域LA1重叠或面对第一发光区域LA1,形成第一子像素PX1的光线通道。类似地, 第二透光区域TA2可以对应于第二发光区域LA2并与第二发光区域LA2重叠或面对第二发光区域LA2,形成第二子像素PX2的光线通道。并且,第三透光区域TA3可以对应于第三发光区域LA3并与第三发光区域LA3重叠或面对第三发光区域LA3,形成第三子像素PX3的光线通道。类似的,第四透光区域TA4、第五透光区域TA5和第六透光区域TA6可以分别与第四发光区域LA4、第五发光区域LA5和第六发光区域LA6重叠或面对。
从发光基板LS提供的发射光可以在穿过第一透光区域TA1、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三透光区域TA3之后提供到显示面板DP的外部。在从第一透光区域TA1发射到显示面板DP的外部的光可以称为第一出射光。从第二透光区域TA2发射到显示面板DP的外部的光可以称为第二出射光。从第三透光区域TA3发射到显示面板DP的外部的光可以称为第三出射光。第一出射光可以是第一颜色的光,第二出射光可以是不同于第一颜色的第二颜色的光,并且第三出射光可以是不同于第一颜色和第二颜色的第三颜色的光。如上所述,第一颜色的光可以是具有在大约610nm至大约650nm的范围内的峰值波长的红光,并且第二颜色的光可以是具有在大约510nm至大约550nm的范围内的峰值波长的绿光。第三颜色的光可以是具有在大约440nm至大约480nm的范围内的峰值波长的蓝光。
在一个重复的透光区域单元内,在第n行R
n中,沿着第一方向DR1,第一透光区域TA1可以具有第一宽度WT1,第二透光区域TA2可以具有第二宽度WT2,第三透光区域TA3可以具有三宽度WT3。其中,第一透光区域TA1的第一宽度WT1、第二透光区域TA2的第二宽度WT2和第三透光区域TA3的第三宽度WT3可以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区域TA1的第一宽度WT1可以大于第二透光区域TA2的第二宽度WT2和第三透光区域TA3的第三宽度WT3。又或者例如,第二透光区域TA2的第二宽度WT2可以大于第三透光区域TA3的第三宽度WT3。因此,第一透光区域TA1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透光区域TA2的面积和第三透光区域TA3的面积,并且第二透光区域TA2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三透光区域TA3的面积。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区域TA1的第一宽度WT1、第二透光区域TA2的第二宽度WT2和第三透光区域TA3的第三宽度WT3可以基本相同。因此,第一透光区域TA1的面积、第二透光区域TA2的面积和第三透光区域TA3的面积可以基本相同。
在颜色转换基板CS中,阻光区域BA可以位于显示区DA中的透光区域TA1、TA2、TA3、TA4、TA5和TA6周围。
本公开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如图5所示,蓝光OLED发出的蓝光由于微腔效应,其亮度随角度变化下降明显;而由于红色量子点膜和绿色量子点膜具有全角度发光的特性且不存在微腔效应,亮度随角度变化不明显。这样,随着视角的变化蓝光亮度迅速下降,而红光和绿光无明显变化,这就会导致在大视角下白光色偏严重。
图6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沿图3和图4中线A1-A1'示意性截面图。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DP,包括多个发光器件LD。发光器件LD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QLED)和微型发光二极管(Mini/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MLED)中的至少一种。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以发光器件LD为OLED进行说明,但应当认为并不限于QD-OLED显示面板。OLED发光器件具有厚度薄、响应速度快、驱动电压低、工作温度范围广、自发光、低能耗以及可制备柔性器件等优点。
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DP可以包括发光基板LS和颜色转换基板CS,并且可以还包括填充在发光基板LS和颜色转换基板CS之间的填充层FL。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基板LS可以包括第一衬底基板SUB1和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SUB1上的开关元件T1、T2和T3。
发光基板LS可以包括第一衬底基板SUB1。第一衬底基板SUB1可以由透光材料制成例如,无机玻璃、有机玻璃、塑料基板或其他有机材料基板。第一衬底基板SUB1可以具有刚性或具有柔性。第一衬底基板SUB1上还可以包括缓冲层或绝缘层,以提供性能更好的基板表面。
发光基板LS可以包括多个位于第一衬底基板SUB1上的开关元件。在一个发光区域重复单元中,开关元件包括第一开关元件T1、第二开关元件T2和第三开关元件T3。例如,第一开关元件T1可以位于第一发光区域LA1中,第二开关元件T2可以位于第二发光区域LA2中,并且第三开关元件T3可以位于第三发光区域LA3中。又例如,第一开关元件T1、第二开关元件T2和第三开关元件T3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位于非发光区域NLA中。第一开关元件T1、第二开关元件T2和第三开关元件T3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包括多晶硅的薄膜晶体管或包括氧化物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例如,当开关元件为包括氧化物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时,可以具有顶栅的薄膜晶体管结构。所述开关元件可以和信号线连接,所述信号线包括但不限于栅极线、数据线和电源线。
发光基板LS可以包括绝缘层INL,可以位于第一开关元件T1、第二开 关元件T2和第三开关元件T3上。绝缘层INL可以具有平坦化的表面。绝缘层INL可以由有机层形成。例如,绝缘层INL可以包括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酰亚胺树脂或酯树脂等。绝缘层INL可以具有通孔,暴露第一开关元件T1、第二开关元件T2和第三开关元件T3的电极,以便实现电连接。
发光基板LS可以包括位于第一衬底基板SUB1上的发光器件层LDL。发光器件层LDL形成有多个和开关元件连接的发光器件LD。在一个发光区域重复单元中,发光器件LD包括第一发光器件LD1、第二发光器件LD2和第三发光器件LD3。例如,第一发光器件LD1可以位于第一发光区域LA1中,第二开关元件T2可以位于第二发光区域LA2中,并且第三开关元件T3可以位于第三发光区域LA3中。
第一发光器件LD1包括第一阳极AE1,第二发光器件LD2包括第二阳极AE2,并且第三发光器件LD3包括第三阳极AE3。第一阳极AE1、第二阳极AE2和第三阳极AE3可以设置在绝缘层INL上。第一阳极AE1可以位于第一发光区域LA1中,可以通过绝缘层INL上的通孔连接到第一开关元件T1。第二阳极AE2可以位于第二发光区域LA2中,可以通过绝缘层INL上的通孔连接到第二开关元件T2。第三阳极AE3可以位于第三发光区域LA3中,可以通过绝缘层INL上的通孔连接到第三开关元件T3。第一阳极AE1、第二阳极AE2和第三阳极AE3中的至少一个,其至少一部分可以延伸到非发光区域NLA。第一阳极AE1、第二阳极AE2和第三阳极AE3的宽度或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彼此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阳极AE1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二阳极电极AE2的宽度,并且第二阳极电极AE2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三阳极电极AE3的宽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阳极AE1、第二阳极AE2和第三阳极AE3可以为反射电极。第一阳极AE1、第二阳极AE2和第三阳极AE3可以为单层或叠层结构,可以由如Ag、Mg、Al、Pt、Pd、Au、Ni、Nd、Ir或Cr的金属及其混合物材料制成,也可以由ITO、IZO或IGZO等有导电性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制成。
发光基板LS可以包括位于第一阳极AE1、第二阳极AE2和第三阳极AE3上的像素定义层PDL。像素限定层PDL可以包括分别暴露第一阳极AE1、第二阳极AE2和第三阳极AE3的开口,并且可以分别限定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发光区域LA3和非发光区域NLA。像素限定层PDL的材料可以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苯撑树脂、聚苯硫醚树脂和苯并环丁烯(BCB)等有机绝缘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如本公开的图7~图9所示,第一发光器件LD1、第二发光器件LD2和第三发光器件LD3还包括发光层OL。发光层OL可以具有形成在发光区域LA1、LA2、LA3、LA4、LA5和LA6以及非发光区域NLA之上的连续膜的形状。发光层OL可以包括可以堆叠的多个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层OL可以包括位于第一阳极AE1上的第一空穴传输层HTL1、位于第一空穴传输层HTL1上的第一发光材料层EML1以及位于第一发光材料层EML1上的第一电子传输层ETL1。第一发光材料层EML1可以是蓝色发光层。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除了第一空穴传输层HTL1、第一发光材料层EML1和第一电子传输层ETL1之外,发光层OL可以还包括位于第一发光材料层EML1上的第一电荷产生层CGL1和位于第一电荷产生层CGL1上的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第一电子传输层ETL1可以位于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上。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可以与第一发光材料层EML1类似地发出蓝光。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可以发射具有与第一发光材料层EML1相同峰值波长或不同峰值波长的蓝光。第一发光材料层EML1和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也可以发射不同颜色的光。例如,第一发光材料层EML1可以发射蓝光,并且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可以发射绿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层OL可以还包括位于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上的第二电荷产生层CGL2和位于第二电荷产生层CGL2上的第三发光材料层EML3。第一电子传输层ETL1可以位于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上。第三发光材料层EML3可以与第一发光材料层EML1或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类似地发出蓝光。第三发光材料层EML3可以发射具有与第一发光材料层EML1和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相同峰值波长或不同峰值波长的蓝光。第一发光材料层EML1、第二发光材料层EML2和第三发光材料层EM3也可以发射不同颜色的光。两个及以上的发光材料层的结构能够改善发光器件LD的发光效率和寿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发光材料层的数量,本公开不限于此。
第一发光器件LD1、第二发光器件LD2和第三发光器件LD3还包括共用的阴极CE。阴极CE可以位于发光层OL上。阴极CE可以具有半透射或透射性质。在一些实施例中,阴极CE可以包括Ag、Mg、Cu、Al、Pt、Pd、Au、Ni、Nd、Ir、Cr、Li、Ca、LiF/Ca、LiF/Al、Mo、Ti或其化合物或混合物,例如Ag和Mg的混合物。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阴极CE可以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TCO)。例如,阴极CE可以包括氧化钨(W
xO
y)、氧化钛(TiO
2)、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ZnO)、氧化铟锡锌(ITZO)或氧化镁(MgO)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基板LS还可以包括辅助阴极(图未示)。辅助阴 极能够降低阴极CE的电阻,从而改善阴极的IR drop问题,提升大尺寸OLED发光基板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多个发光器件LD远离第一衬底基板SUB1一侧的可以包括光取出层CPL,以提高出光率。光取出层CPL的材料通常为折射率大、且吸光系数较小的有机材料。光取出层CPL可通过蒸镀50nm~80nm有机小分子材料形成。
发光基板LS还包括设置在阴极CE上的薄膜封装层TFE。薄膜封装层TFE可以具有形成在发光区域LA1、LA2、LA3、LA4、LA5和LA6以及非发光区域NLA之上的连续膜的形状。薄膜封装层TFE可以包括堆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ENL1、第二封装层ENL2和第三封装层ENL3。例如,第一封装层ENL1和第三封装层ENL3由无机材料制成,上述的无机材料选自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锆、氮化钛、氮化铪、氮化钽、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铈、氮氧化硅(SiON)或氟化锂中的至少一种。又例如,第二封装层ENL2由有机材料制成,上述的有机材料为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异戊二烯,乙烯基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纤维素树脂或二萘嵌苯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薄膜封装层TFE的层数、材料和结构,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颜色转换基板CS可以包括第二衬底基板SUB2,滤色器层CFL,分隔壁PW以及,颜色转换层CCPL。
颜色转换基板CS可以包括第二衬底基板SUB2。第二衬底基板SUB2可以由透光材料制成例如,无机玻璃、有机玻璃、塑料基板或其他有机材料基板。第二衬底基板SUB2可以具有刚性或具有柔性。第二衬底基板SUB2上还可以包括缓冲层或绝缘层,以提供性能更好的基板表面。
颜色转换基板CS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衬底基板SUB2一侧的滤色器层CFL,滤色器层CFL位于发光器件层LDL远离第一衬底基板SUB1的一侧。滤色器层CFL包括第一遮光图案BM1。第一遮光图案BM1可以包括多个开口,限定第一透光区域TA1、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三透光区域TA3和阻光区域BA。第一遮光图案BM1可以包括有机阻光材料,通过涂覆和曝光工艺形成。第一遮光图案BM1可以防止引起颜色混合的毗邻透光区域之间的光干扰,从而改善颜色再现性。
在一个透光区域重复单元中,滤色器层CFL包括位于第一遮光图案BM1的多个开口内的滤色器CF。滤色器CF可以包括位于第一透光区域TA1的第一滤色器CF1、位于第二透光区域TA2的第二滤色器CF2和位于第三透光区 域TA3的第三滤色器CF3。第一滤色器CF1可以选择性地透射第一颜色的光(例如,红光)并且可以阻挡或吸收第二颜色的光(例如,绿光)和第三颜色的光(例如,蓝光)。第一滤色器CF1可以是红色滤色器,并且可以包括红色着色剂,诸如红色染料或红色颜料。第二滤色器CF2可以选择性地透射第二颜色的光(例如,绿光)并且可以阻挡或吸收第一颜色的光(例如,红光)和第三颜色的光(例如,蓝光)。第二滤色器CF2可以是绿色滤色器,并且可以包括绿色着色剂,诸如绿色染料和绿色颜料。第三滤色器CF3可以选择性地透射第三颜色的光(例如,蓝光)并且可以阻挡或吸收第二颜色的光(例如,绿光)和第一颜色的光(例如红光)。第三滤色器CF3可以是蓝色滤色器,并且可以包括蓝色着色剂,诸如蓝色染料和蓝色颜料。如此处所使用的术语“着色剂”可以理解为包括染料和颜料二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和第三滤色器CF3可以彼此间隔开。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行的R
n和R
n+1中,沿着第二方向DR2,位于第一透光区域TA1和第四透光区域TA4中的相同颜色的第一滤色器CF1可以具有连续的膜层。
颜色转换基板CS可以包括位于滤色器CF远离第二衬底基板SUB2一侧的分隔壁PW。分隔壁PW位于阻光区域BA内,并可以包括多个开口。
颜色转换基板CS可以包括位于第二衬底基板SUB2一侧的颜色转换层CCL,颜色转换层CCL位于发光器件层LDL和滤色器层CFL之间。在一个透光区域重复单元中,颜色转换层CCL包括位于分隔壁PW限定的多个开口内的颜色转换图案CCP和透光图案TP。颜色转换图案CCP包括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和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
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可以通过将入射光的峰值波长转换或移动到另一特定峰值波长来发光。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可以将从第一发光器件LD1提供的发射光L转换为具有在大约610nm至大约650nm的范围内的峰值波长的红光。如图10A所示,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可以包括第一基础树脂MS1和分散在第一基础树脂MS1中的第一颜色转换材料QD1,并且可以包括分散在第一基础树脂MS1中的第一散射粒子SP1。其中,第一颜色转换材料QD1用于将第一发光器件LD1射出的光线转换为红色,散射粒子SP2对光具有散射作用,能够将第一发光器件LD1射出的光线在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中发散,使得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内的第一颜色转换材料QD1能够充分转化第一发光器件LD1射出的光线,从而提高红光转换效率。
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可以通过将入射光的峰值波长转换或移动到另一特定峰值波长来发光。第二颜色转换图案340可以将从第二发光元件LD2 提供的发射光L转换为具有在大约510nm至大约550nm的范围内的峰值波长的绿光。如图10B所示,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可以包括第二基础树脂MS2和分散在第二基础树脂MS2中的第二颜色转换材料QD2,并且可以包括分散在第二基础树脂MS2中的第二散射粒子SP2。其中,第二颜色转换材料QD2用于将第二发光器件LD2射出的光线转换为绿色,第二散射粒子SP2对光具有散射作用,能够将第二发光器件LD2射出的光线在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中发散,使得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内的第二颜色转换材料QD2能够充分转化第二发光器件LD2射出的光线,从而提高绿光转换效率。
散射粒子SP1和SP2可以是无机材料也可以是有机材料。例如:可包括中空二氧化硅、气凝胶或具有孔的多孔颗粒。更具体而言,多孔颗粒可为无机颗粒或有机颗粒,或包括多个无定形孔的颗粒。可以包括TiO
2、ZrO
2、Al
2O
3、In
2O
3、ZnO、SnO
2、Sb
2O
3和ITO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颜色转换材料QD1和第二颜色转换材料QD2可以包括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即量子点。量子点可以在电子从导带跃迁到价带的情况下发射特定颜色的光。量子点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只要该形状在本领域中是通常使用的,并且具体地可以是球形、锥形、多臂或立方体的纳米颗粒,或者可以是纳米管、纳米线、纳米纤维或纳米颗粒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量子点可以具有核壳结构,核壳结构包括核材料和壳材料;该核壳结构包括纳米晶体的核和围绕核的壳。量子点的壳可以作为用于防止核的化学修饰和保持半导体特性的保护层和/或用于向量子点施加电泳特性的充电层。壳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核与壳之间的界面可以具有壳中元素的浓度朝向核的中心减小的浓度梯度。量子点的核可以选自由下述组成的组:II-VI族化合物、III-V族化合物、IV-VI族化合物、IV族元素、IV族化合物及其组合。量子点的壳可以包括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的氧化物、半导体化合物、或其组合。在核材料与壳材料之间可以加入过渡材料,实现晶格的逐步过渡,有效降低量子点晶格缺陷造成的内部压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量子点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II-VI族化合物可以选自由下述组成的组:CdSe、CdTe、ZnS、ZnSe、ZnTe、ZnO、HgS、HgSe、HgTe、MgSe、MgS以及选自由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组的二元化合物;AgInS、CuInS、CdSeS、CdSeTe、CdSTe、ZnSeS、ZnSeTe、ZnSTe、HgSeS、HgSeTe、HgSTe、CdZnS、CdZnSe、CdZnTe、CdHgS、CdHgSe、CdHgTe、HgZnS、HgZnSe、HgZnTe、MgZnSe、MgZnS以及选自由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组的三元化合物;以及HgZnTeS、 CdZnSeS、CdZnSeTe、CdZnSTe、CdHgSeS、CdHgSeTe、CdHgSTe、HgZnSeS、HgZnSeTe、HgZnSTe以及选自由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组的四元化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III-V族化合物可以选自由下述组成的组:GaN、GaP、GaAs、GaSb、AlN、AlP、AlAs、AlSb、InN、InP、InAs、InSb以及选自由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组的二元化合物;GaNP、GaNAs、GaNSb、GaPAs、GaPSb、AlNP、AlNAs、AlNSb、AlPAs、AlPSb、InGaP、InNAs、InNP、InNAs、InNSb、InPAs、InPSb以及选自由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组的三元化合物;以及GaAlNP、GaAlNAs、GaAlNSb、GaAlPAs、GaAlPSb、GaInNP、GaInNAs、GaInNSb、GaInPAs、GaInPSb、InAlNP、InAlNAs、InAlNSb、InAlPAs、InAlPSb以及选自由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组的四元化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III-V族化合物可以选自由下述组成的组:GaN、GaP、GaAs、GaSb、AlN、AlP、AlAs、AlSb、InN、InP、InAs、InSb以及选自由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组的二元化合物;GaNP、GaNAs、GaNSb、GaPAs、GaPSb、AlNP、AlNAs、AlNSb、AlPAs、AlPSb、InGaP、InNAs、InNP、InNAs、InNSb、InPAs、InPSb以及选自由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组的三元化合物;以及GaAlNP、GaAlNAs、GaAlNSb、GaAlPAs、GaAlPSb、GaInNP、GaInNAs、GaInNSb、GaInPAs、GaInPSb、InAlNP、InAlNAs、InAlNSb、InAlPAs、InAlPSb以及选自由它们的混合物形成的组的四元化合物。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渡材料可以为三元合金材料。通过三元合金材料控制量子点的光学性能,能够形成体积一致但发光频率不同的量子点,提升显示装置的色域覆盖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量子点的核材料包括为CdSe和/或InP,壳材料为包括ZnS。以核材料包括InP为例:InP量子点的表面缺陷形成表面陷阱态,通过在InP量子点表面包附ZnS,形成以InP为核材料且以ZnS为壳材料的核壳结构可以降低量子点的表面缺陷,优化量子点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以上只是以核材料包括InP进行举例说明,核材料包括CdSe,或者核材料包括CdSe和InP的情况下,同样符合上述规则。
在一些实施例中,量子点不包括镉(Cd),例如量子点的核材料为InP,壳材料为ZnSe/ZnS的叠层;或例如量子点的核材料为ZnTeSe,壳材料为ZnSe/ZnS。
量子点可以具有小于45纳米(nm)的尺寸,例如,40nm、30nm、20nm或更小。在一些实施例中,量子点的尺寸为4nm~20nm,示例性地,可以是4nm、5nm、7nm、10nm、13nm、17nm或20nm。量子点可以根据其尺寸调节发射 光的颜色,并且因此量子点可以发射各种颜色的光,例如蓝光、红光、绿光等。其中,红色量子点的尺寸和绿色量子点的尺寸可以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颜色转换层CCL的厚度为5μm~30μm。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和/或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厚度为5μm~30μm。即。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和/或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中至少一者的厚度为5μm~30μm,示例性地,5μm~30μm可以是5μm、10μm、15μm、18μm、21μm、25μm、28μm或30μm。其中,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和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图11所示,透光图案TP可以包括第三基础树脂MS3和分散在第三基础树脂MS3中的第三散射体SP3。
如图6所示,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和透光图案TP可以通过使用墨水组合物的喷墨方法形成。在颜色转换基板CS上的分隔壁PW可以用作于在期望位置稳定地定位,用于形成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和透光图案TP的墨水组合物的引导件。
颜色转换基板CS还可以包括覆盖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和第三滤色器CF3的第一盖层CAP1。第一盖层CAP1分别与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和第三滤色器CF3直接接触。第一盖层CAP1可以防止由于来自外部的诸如湿气或空气的杂质的渗透而导致的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和第三滤色器CF3的污染或损坏。或者,第一盖层CAP1可以防止由于来自外部的诸如湿气或空气的杂质的渗透而导致的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和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的污染或损坏。第一盖层CAP1可以防止包括在第一滤色器CF1、第二滤色器CF2和第三滤色器CF3中的着色剂扩散到例如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和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的其他组件中。第一盖层CAP1可以由无机材料制成。例如,第一盖层CAP1可以包括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锆、氮化钛、氮化铪、氮化钽、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铈或氧氮化硅等中的至少一种。
颜色转换基板CS还可以包括覆盖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以及透光图案TP的第二盖层CAP2。因此,第二盖层CAP2可以防止由于来自外部的诸如湿气或空气的杂质的渗透而导致的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以及透光图案TP的污染或损坏。第二盖层CAP2可以由无机材料制成。第二盖层CAP2可以由与第一盖层CAP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制成,或者可以包括在第一盖层CAP1中的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例如,第二盖层CAP2可以包括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锆、氮化钛、 氮化铪、氮化钽、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锡、氧化铈或氧氮化硅等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可以包括位于第二衬底基板SUB2和颜色转换层CCL之间的触控功能层TL。触控功能层TL可以为自容式触控功能层,也可以为互容式触控功能层。
如图12所示,互容式触控功能层TL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驱动电极TL1和触控感应电极TL2。触控功能层包括沿着第一方向DR1设置的触摸驱动线和沿着第二方向DR2设置的触摸感应线,一条触摸驱动线对应一行触控驱动电极TL1,一条触摸感应线对应一列触控感应电极TL2。触控驱动电极TL1和触控感应电极TL2相互之间形成电容。通过对触摸驱动线输入触摸扫描信号,并采集每个触摸感应线上的感应信号,根据电容量改变的位置,继而确定触摸点的位置。
如图13所示,自容式触控功能层TL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单元TL3。每个触控单元TL3单独通过信号线与集成电路IC连接。触控单元TL3可以与系统的参考电压端(例如,GND接地信号端)之间形成电容,每根信号线输入触摸扫描信号,并采集每根信号线上的感应信号,根据每根信号线上的感应信号判断电容量改变的位置,继而确定触摸点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触控功能层TL中无论是触控驱动电极、触控感应电极还是触控单元,均具有金属网格结构。如图6所示,金属网格结构WG位于阻光区域BA内,以避免对例如透光区域TA1、TA2、TA3的出射光产生负面影响。
显示面板DP还可以包括位于第二衬底基板SUB和触控功能层TL之间的光调节层LCL。光调节层LCL用于调节穿过触控功能层TL的出射光。光调节层LCL中包括第一粒子P1和第二粒子P2。第一粒子P1可以为染料分子,第二粒子P2可以为具有中空结构的颗粒。
例如:第一粒子P1为蓝色染料分子,蓝色染料分子能够将第三透光区域TA3的出射的蓝色光进行发散,从而扩大显示面板DP中蓝色光的显示视角。
第一粒子P1位于第三透光区TA3内,染料分子的颜色可以与第三发光器件LD3的颜色相同,共同形成与第三子像素PX3一致的颜色。
中空颗粒可以包括填充有空气的核部件和围绕核部件的壳部件。中空颗粒具有球形形状和约10nm至约200nm的平均直径,例如:可以是10nm、33nm、59nm、123nm、150.3nm、188.8nm或200nm。壳部件的材料可以为无机物,包括SiO
2、MgF
2、TiO
2、ZrO
2、Al
2O
3、In
2O
3、ZnO、SnO
2、Sb
2O
3、Fe
3O
4 和ITO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壳部件的材料只包括SiO
2;又例如:壳部件的材料包括TiO
2和ZrO
2;再例如:壳部件的材料包括、In
2O
3、ZnO、SnO
2、Sb
2O
3。壳部件的材料也可以为有机物,因而具有低介电常数可以避免表面带电而对触控功能层TL造成不利影响。具体的,壳部件的材料可以包括丙烯酸聚合物、聚酰亚胺、氨基甲酸酯聚合物、苯乙烯类聚合物、硅氧烷类聚合物和环氧类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壳部件的材料只包括聚酰亚胺;又例如:壳部件的材料包括氨基甲酸酯聚合物和苯乙烯类聚合物;再例如:壳部件的材料包括丙烯酸聚合物、硅氧烷类聚合物和环氧类聚合物。
其中,中空颗粒的质量分数可以为30%~60%,例如30%、36%、42%、48.8%、52%或60%。掺杂中空颗粒的树脂混合物,能够具有较低的折射率和较高的透射率,例如在400nm至700nm的波长内具有95%或更大的透射率,并且在632nm的波长处具有1.1至1.5的折射率。将中空颗粒掺杂在透明基质材料中,设置于颜色转换层CCL的出光侧,使得至少一个透光区域中的有机透明材料的整体折射率降低至光线出射的最佳折射率,从而提高光线的发光效率。
具体的,如图29所示,未掺杂中空颗粒的位于颜色转换层出光侧的透明材料的整体折射率Ⅰ约为1.5;而在透明基质材料中掺杂中空颗粒后,位于颜色转换层出光侧的透明材料的整体折射率II约为1.35;相较于掺杂前的方案可提升6.4%左右的光线出光效率。
光调节层LCL还包括与颜色转换图案CCP和透光图案TP同层设置,并位于阻光区域BA的第二遮光图案BM2。第二遮光图案BM2可以和第一遮光图案BM1具有相同的平面布置图形。第二遮光图案BM2可以防止引起颜色混合的毗邻透光区域之间的光干扰,从而改善颜色再现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光调节层LCL仅位于第三透光区域TA3内。换句话说,光调节层LCL在第一衬底基板SUB1上的正投影仅和第三透光区域TA3重叠。例如,第三透光区域TA3被配置为透射蓝色的光。在位于第一透光区域TA1和第二透光区域TA2的与光调节层LCL同层的位置设置透明树脂填充图案MRP。透明树脂填充图案MRP可以填充基质MR,例如透明的树脂材料。
图14为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中的颜色转换基板的一种示意。如图14所示,光调节层LCL具有单层的结构,包括第一粒子P1和第二粒子P2的混合物。图15为图14中的光调节层LCL的放大示意。其中,如图15所示,第一粒子P1和第二粒子P2均匀混合在基质MR中。基质MR的材料包括丙 烯酸类聚合物、聚硅氧烷类聚合物、氨基甲酸乙酯类聚合物和二酰亚胺类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图16为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一种结构变化示意。如图16所示,光调节层LCL具有叠层的结构,包括第一光调节层LCL1和第二光调节层LCL2,第一光调节层LCL1中包括第一粒子P1,第二光调节层LCL2中包括第二粒子P2,其中,第一光调节层LCL1位于第二衬底基板SUB2一侧,第二光调节层LCL2位于第一光调节层LCL1远离第二衬底基板SUB2的一侧。由于第二粒子P2具有中空结构,当显示面板DP用于触控时,第一光调节层LCL1作为缓冲可以避免按压使得中空结构破裂。
第一光调节层LCL1的厚度和第二光调节层LCL2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光调节层LCL1的厚度和第二光调节层LCL2的厚度可以是2μm~5μm,例如:2μm、3μm、4.2μm、4.8μm或5μm。
第一光调节层LCL1包括第一粒子P1,例如为蓝色染料分子,以发散光线,扩大显示视角。第二光调节层LCL2包括第二粒子P2,例如为中空颗粒,以降低颜色转换层出光侧的折射率,提升出光效率。第一光调节层LCL1可以仅位于第三透光区域TA3,换句话说,第一光调节层LCL1在第一衬底基板SUB1上的正投影仅和第三透光区域TA3重叠。
图17为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的另一种结构变化示意。如图17所示,光调节层LCL具有叠层的结构,包括第一光调节层LCL1和第二光调节层LCL2,第一光调节层LCL1中包括第一粒子P1,第二光调节层LCL2中包括第二粒子P2,其中,第二光调节层LCL2位于第二衬底基板SUB2一侧,第一光调节层LCL1位于第二光调节层LCL1远离第二衬底基板SUB2的一侧。其中,第一光调节层LCL1可以仅位于第三透光区域TA3,换句话说,第一光调节层LCL1在第一衬底基板SUB1上的正投影仅和第三透光区域TA3重叠。
图18示出了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沿图3和图4中线A1-A1'示意性截面图。如图18所示,光调节层LCL具有叠层结构,包括第一光调节层LCL1和第二光调节层LCL2,第一光调节层LCL1位于第二衬底基板SUB2一侧,第二光调节层LCL2位于第一光调节层LCL1远离第二衬底基板SUB2的一侧。第一光调节层LCL1中包括第一粒子P1,第二光调节层LCL2中包括第二粒子P2。其中,第一光调节层LCL1和第二光调节层LCL具有岛状的图形,第一光调节层LCL1仅位于第三透光区域TA3,第二光调节层LCL2位于覆盖第一透光区域TA1、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三透光区域TA3。位于 阻光区域BA中的第二遮光图案BM2的厚度,可以和位于第三透光区域TA3中的第一光调节层LCL1与第二光调节层LCL2的厚度之和大致相等,并且和位于第一透光区域TA1与第二透光区域TA2中的第二光调节层LC2的厚度大致相等,以便提供平坦的表面进行后续工艺。
第二光调节层LCL2包括多个分离的第一图案PL1、第二图案PL2和第三图案PL3。第一图案PL1、第二图案PL2和第三图案PL3均可以包括第二粒子P2。第一图案PL1位于第一透光区域TA1,第二图案PL2位于第二透光区域TA2,第三图案PL3位于第三透光区域TA3。第二遮光图案BM2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DP方向上的厚度,与第一图案PL1和/或第二图案PL2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DP方向上的厚度大致相等,与第三图案PL3和第一光调节层LCL1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DP方向上的厚度之和大致相等。第一图案PL1、第二图案PL2和第三图案PL3中第二粒子P2的掺杂的质量分数不同。通过调节第二粒子P2的掺杂浓度,可以调节颜色转换层CCL的出光侧的透明材料的整体折射率,提高出光效率。
图19为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的另一种结构变化示意。如图19所示,第一光调节层LCL1仅位于第三透光区域TA3,第二光调节层LCL2具有连续的膜层结构,并覆盖第一透光区域TA1、第二透光区域TA2、第三透光区域TA3以及阻光区域BA。第二遮光图案BM2的厚度,可以和第一光调节层LCL1的厚度大致相等,并且小于位于第一透光区域TA1与第二透光区域TA2中的第二光调节层LCL2的厚度。
图20示出了本公开又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沿图3和图4中线A1-A1'示意性截面图。如图20所示,光调节层LCL和滤色层CF同层设置。光调节层LCL具有叠层结构,包括第一光调节层LCL1和第二光调节层LCL2,第一光调节层LCL1位于第二衬底基板SUB2一侧,第二光调节层LCL2位于第一光调节层LCL1远离第二衬底基板SUB2的一侧。第一光调节层LCL1中包括第一粒子P1,第二光调节层LCL2中包括第二粒子P2。其中,光调节层LCL位于第三透光区域TA3。由于第二粒子P2具有中空结构,当显示面板用于触控时,第一光调节层LCL1作为缓冲可以避免按压使得中空结构破裂。
图21示为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的另一种结构变化示意。如图21所示,第一光调节层LCL1和第二光调节层LCL2的位置可以进行调换,本公开内容不限于此。
图22示为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的又一种结构变化示意。如图22所示,光调节层LCL具有单层的结构,包括第一粒子P1和第二粒子P2 的混合物。第一粒子P1和第二粒子P2均匀混合在基质MR中。光调节层LCL的厚度和第一滤色器CF1和第二滤色器CF2的厚度大致相等,以便提供平坦的表面进行后续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调节层LCL直接设置于第二衬底基板SUB2上。换句话说,光调节层LCL与第二衬底基板SUB2直接接触。
图23示出了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的再一种结构变化示意。显示面板DP中不同的发光器件LD射出不同颜色的光线。第一发光器件LD1的发射光谱、第二发光器件LD2的发射光谱和第三发光器件LD3的发射光谱互不相同。第一发光器件LD1射出第一光线L1,第二发光器件LD2射出第二光线L2,第三发光器件LD3射出第三光线L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线L1、第二光线L2和第三光线L3可以是相同的光线,即峰值波长大致相同的三种光线。例如,第一光线L1、第二光线L2和第三光线L3为相同颜色的蓝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线L1、第二光线L2和第三光线L3可以是不同的光线,即第一光线L1的峰值波长的范围、第二光线L2的峰值波长的范围和第三光线L3的峰值波长的范围互不相同。例如,第一光线L1为红光,第二光线L2为绿光,第三光线L3为蓝光。
另外,第一光线L1、第二光线L2和第三光线L3还可以是峰值波长互不相同,且均在同一峰值波长范围内的三种光线。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光线L1为一种颜色的蓝光,第二光线L2为另一种颜色的蓝光,第三光线L3为与上述两种蓝光颜色不同的蓝光。
上述发光器件LD中影响发光光线L不同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发光层OL的制作材料不同、发光层OL中发光成分的质量分数不同、或者其他能够影响第一发光材料层EML1的发射光谱的其他因素,此处不作限定。
示例性地,第一发光器件LD1的发射峰的波长为450nm~459nm,例如:450nm、453nm、455.2nm、457.3nm、458.8nm或459nm。第二发光器件LD2的发射峰的波长为460nm~469nm,例如:460nm、463nm、465.2nm、467.3nm、468.8nm或469nm。第三发光器件LD3的发射峰的波长为470nm~479nm,例如:470nm、473nm、475.2nm、477.3nm、478.8nm或479nm。
当然,也可以第一发光器件LD1的发射峰的波长大于第二发光器件LD2的发射峰的波长,或者第一发光器件LD1的发射峰的波长大于第三发光器件LD3的发射峰的波长,等多种情况。以上只是举例进行说明,不应以此为限。
再参阅图23,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和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由于内部颜色转换材料QD不同,具有不同的光线吸收特性,具体可以表现为对 于不同峰值波长的光线转换或移动到另一特定峰值波长来发光的效率不同。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对于第一光线L1转换或移动到另一特定峰值波长来发光的效率,高于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对于第二光线L2转换或移动到另一特定峰值波长来发光的效率和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对于第三光线L3转换或移动到另一特定峰值波长来发光的效率。类似的,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对于第二光线L2转换或移动到另一特定峰值波长来发光的效率,高于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对于第一光线L1转换或移动到另一特定峰值波长来发光的效率和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对于第三光线L3转换或移动到另一特定峰值波长来发光的效率。
同样的,颜色转换图案CCP和透光图案TP由于内部颜色转换材料QD的有无,具有不同的光线透射特性,具体可以表现为对于不同峰值波长的光线透过透光图案TP的效率不同。在一些示例中,透光图案TP对于第三光线L3透过透光图案TP的效率,高于透光图案TP对于第二光线L2透过透光图案TP的效率和透光图案TP对于第一光线L1透过透光图案TP的效率。
从而实现,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的吸收光谱和第一发光器件LD1的发射光谱匹配,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的吸收光谱和第二发光器件LD2的发射光谱匹配,从而提高颜色转换层CCL的光线转换率,改善显示面板的色特征。
如图23所示,通过将第一透光区域TA1对应于第一发光区域LA1并与第一发光区域LA1重叠或面对第一发光区域LA1,第二透光区域TA2对应于第二发光区域LA2并与第二发光区域LA2重叠或面对第二发光区域LA2,第三透光区域TA3对应于第三发光区域LA3并与第三发光区域LA3重叠或面对第三发光区域LA3设置;可以使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对第一光线L1的峰值波长转换或移动到另一特定峰值波长来发光,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对第二光线L2的峰值波长转换或移动到另一特定峰值波长来发光,透光图案TP透过第三光线L3。提高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和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对光线L的转换效率,同时提高透光图案TP的透光效率,进而提高显示面板DP的出光效率。
图24示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中相邻两个重复单元的一种结构变化示意。第一重复单元RU1和第二重复单元RU2相邻设置,每个重复单元RU均包括第一透光区域TA1、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三透光区域TA3。如图24所示,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相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第三透光 区域TA3之间取消第一遮光图案BM1,沿着第一方向DR1,位于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中的相同颜色的第三滤色器CF3可以具有连续的膜层。
类似的,在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相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第二透光区域TA2之间取消第一遮光图案BM1,沿着第一方向DR1,位于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中的相同颜色的第二滤色器CF2可以具有连续的膜层。并且,在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相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第一透光区域TA1之间取消第一遮光图案BM1,沿着第一方向DR1,位于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中的相同颜色的第一滤色器CF1可以具有连续的膜层。相邻的两个第二透光区域TA2或相邻的两个第一透光区域TA1与图23中相邻的两个第三透光区域TA3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图25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中相邻两个重复单元的另一种结构变化示意。第一重复单元RU1和第二重复单元RU2相邻设置,每个重复单元RU均包括第一透光区域TA1、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三透光区域TA3。如图25所示,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相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第三透光区域TA3之间取消分隔壁PW,沿着第一方向DR1,位于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中的相同颜色的透光图案TP可以具有连续的膜层。
图26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中相邻两个重复单元的另一种结构变化示意。第一重复单元RU1和第二重复单元RU2相邻设置,每个重复单元RU均包括第一透光区域TA1、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三透光区域TA3。如图26所示,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相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第一透光区域TA1之间取消分隔壁PW,沿着第一方向DR1,位于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中的相同颜色的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可以具有连续的膜层。
类似的,在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相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第二 透光区域TA2之间取消分隔壁PW,沿着第一方向DR1,位于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中的相同颜色的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可以具有连续的膜层。
图27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中相邻两个重复单元的另一种结构变化示意。第一重复单元RU1和第二重复单元RU2相邻设置,每个重复单元RU均包括第一透光区域TA1、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三透光区域TA3。如图27所示,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相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第三透光区域TA3之间取消第一遮光图案BM1,沿着第一方向DR1,位于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中的相同颜色的第三滤色器CF3可以具有连续的膜层;并且,在相邻的两个第三透光区域TA3之间取消分隔壁PW,沿着第一方向DR1,位于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三透光区域TA3中的相同颜色的透光图案TP可以具有连续的膜层。
图28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显示面板DP中相邻两个重复单元的另一种结构变化示意。第一重复单元RU1和第二重复单元RU2相邻设置,每个重复单元RU均包括第一透光区域TA1、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三透光区域TA3。如图28所示,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相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第一透光区域TA1之间取消第一遮光图案BM1,沿着第一方向DR1,位于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中的相同颜色的第一滤色器CF1可以具有连续的膜层;并且,在相邻的两个第一透光区域TA1之间取消分隔壁PW,沿着第一方向DR1,位于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一透光区域TA1中的相同颜色的第一颜色转换图案CCP1可以具有连续的膜层。
类似的,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相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相邻的两个第二透光区域TA2之间取消第一遮光图案BM1,沿着第一方向DR1,位于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中的相同颜色的第二滤色器CF2可以具有连续的膜层;并且,在相邻的两个第二透光区域TA2之间取消分隔壁PW,沿着第一方向DR1,位于第一重复单元RU1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和第二重复单元RU2中的第二透光区域TA2中的相同颜色的第二颜色转换图案CCP2可以具有连续的膜层。
如图30所示,图30中横坐标表示蓝光的波长,纵坐标表示量子点亮度转化率。从图30中可以看出在蓝光发射光谱的发射峰不同的情况下,红色量子点RQD和绿色量子点GQD的亮度转化率不同。随着蓝光OLED器件发射峰(EL Peak)值增大,RQD、GQD的亮度转换率随之增加。由此可见蓝光OLED器件的蓝光发射光谱的发射峰将会显著影响量子点的亮度转换率。图25中可以看出蓝光的波长从454nm提升至463nm的过程中,红色量子点膜RQD的亮度转换率提升了14.4%,绿色量子点膜GQD的亮度转换率提升了15.8%。不同的量子点膜实际会有不同的最佳激发蓝光波长。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提供的显示面板DP中各个实施例是可以相互组合的,并且能够同时获得各个实施例所带来的有益效果。
另外,显示面板DP中各个膜层可以是按照远离第一衬底基板SUB1的方向依次制作得到的,也可以是分别制作发光基板LS和颜色转换基板CS后,按照图6所示的位置对盒得到,此处不作限定。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彩膜基板。彩膜基板包括如上所述的颜色转换基板CS。彩膜基板中的衬底基板包括如上所述的第二衬底基板SUB2。
彩膜基板具有如上所述的颜色转换基板CS的结构,因而具备如上所述的颜色转换基板CS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2)
- 一种显示面板,具有多个重复的像素单元,至少一个像素单元包括显示不同颜色的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和第三子像素,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结构层包括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内,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位于所述第二子像素内,所述第三发光器件位于所述第三子像素内;滤色器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至少包括第一遮光图案、第一滤色器和第二滤色器,所述第一遮光图案限定有多个透光区域,所述透光区域包括和所述第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对应的第二透光区域以及和所述第三子像素对应的第三透光区域;颜色转换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和所述滤色器层之间,所述颜色转换层包括第一颜色转换图案、第二颜色转换图案和透光图案,所述第一颜色转换图案位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内,所述第二颜色转换图案位于所述第二子像素内,所述透光图案位于所述第三子像素内;触控功能层,位于所述颜色转换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以及,光调节层,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光调节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重叠,所述光调节层包括第一粒子和第二粒子,所述第一粒子包括染料分子,所述第二粒子具有中空结构。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光调节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仅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重叠。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光调节层同层设置的透明树脂填充图案,所述透明树脂填充图案和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透光区域重叠。
-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光调节层具有单层结构,所述光调节层包括所述第一粒子和所述第二粒子的混合物。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光调节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光调节层和第二光调节层,所述第一光调节层包括所述第一粒子,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包括所述第二粒子。
-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光调节层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光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一 光调节层和所述触控功能层之间。
-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光调节层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光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一光调节层远离所述触控功能层的一侧。
- 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光调节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仅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重叠。
- 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透光区域、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均重叠。
-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具有连续的薄膜结构。
- 根据权利要求5-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光调节层还包括第二遮光图案,所述第二遮光图案位于和所述第一透光区域、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不交叠的阻光区域。
-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遮光图案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光调节层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
-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包括多个分离的第一图案、第二图案和第三图案;所述第一图案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所述第二图案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域,所述第三图案位于所述第三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遮光图案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图案和/或第二图案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大致相等,与所述第三图案和所述第一光调节层沿着垂直于显示面板方向上的厚度之和大致相等。
- 根据权利要求2和5-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光调节层和所述滤色器层同层设置。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染料分子的颜色和所述第三子像素的颜色相同。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粒子的中空结构为球形形状,包括填充有空气的核部件和围绕核部件的壳部件。
-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粒子具有约10nm至约200nm的平均直径。
-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壳部件的材料为有机 物,包括丙烯酸聚合物、聚酰亚胺、氨基甲酸酯聚合物、苯乙烯类聚合物、硅氧烷类聚合物和环氧类聚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壳部件的材料为无机物,包括SiO 2、MgF 2、TiO 2、ZrO 2、Al 2O 3、In 2O 3、ZnO、SnO 2、Sb 2O 3、Fe 3O 4和ITO中的至少一种。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颜色转换图案和所述第二颜色转换图案均包括量子点材料和散射粒子。
-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量子点材料为无镉材料。
-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量子点材料的核材料为InP,壳材料为ZnSe/ZnS的叠层;或,所述量子点材料的核材料为ZnTeSe,壳材料为ZnSe/ZnS的叠层。
-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颜色转换图案和所述第二颜色转换图案的厚度为5μm~30μm。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触控功能层具有金属网格结构。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还包括:光取出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封装层,位于所述光取出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还包括:第二衬底基板,位于所述光调节层远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
-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衬底基板和所述光调节层直接接触。
-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颜色转换层两侧的第一覆盖层和第二覆盖层。
- 一种彩膜基板,包括:衬底基板;滤色器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至少包括第一遮光图案、第一滤色器和第二滤色器,所述第一遮光图案限定有多个透光区域,所述透光区域包括透射第一颜色光的第一透光区域、透射第二颜色光的第二透光区域,以及透射第三颜色光的第三透光区域;颜色转换层,位于所述滤色器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包括第一颜色转换图案、第二颜色转换图案和透光图案;触控功能层,位于所述颜色转换层和所述衬底基板之间;以及光调节层,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和所述衬底基板之间,所述光调节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重叠,所述光调节层包括第一粒子和第二粒子,所述第一粒子包括染料分子,所述第二粒子具有中空结构。
-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所述光调节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仅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重叠。
-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还包括与所述光调节层同层设置的透明树脂填充图案,所述透明树脂填充图案和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透光区域重叠。
-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所述光调节层具有单层结构,所述光调节层包括所述第一粒子和所述第二粒子的混合物。
-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所述光调节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光调节层和第二光调节层,所述第一光调节层包括所述第一粒子,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包括所述第二粒子。
-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一光调节层和所述触控功能层之间。
-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光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和所述触控功能层之间。
- 根据权利要求33-35中任一项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光调节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仅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重叠。
- 根据权利要求33-35中任一项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第一透光区域、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均重叠。
- 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具有连续的薄膜结构。
- 根据权利要求33-38中任一项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所述光调节层还包括第二遮光图案,所述第二遮光图案位于和所述第一透光区域、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三透光区域不交叠的阻光区域。
-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所述第二遮光图案沿着垂直于彩膜基板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光调节层沿着垂直于彩膜基板方向上的厚度。
-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光调节层包括多 个分离的第一图案、第二图案和第三图案;所述第一图案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所述第二图案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区域,所述第三图案位于所述第三透光区域;和所述第二遮光图案沿着垂直于彩膜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图案和/或第二图案沿着垂直于彩膜基板方向上的厚度大致相等,与所述第三图案和所述第一光调节层沿着垂直于彩膜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之和大致相等。
- 根据权利要求30和33-35任一项所述的彩膜基板,其中,所述光调节层和所述滤色器层同层设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1/143262 WO2023123251A1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显示面板和彩膜基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711476A true CN116711476A (zh) | 2023-09-05 |
Family
ID=86997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04369.8A Pending CN116711476A (zh) | 2021-12-30 | 2021-12-30 | 显示面板和彩膜基板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224691A1 (zh) |
EP (1) | EP4336542A4 (zh) |
JP (1) | JP2025501036A (zh) |
KR (1) | KR20240130011A (zh) |
CN (1) | CN116711476A (zh) |
WO (1) | WO202312325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3103809B3 (de) * | 2023-02-16 | 2024-08-01 | Novem Car Interior Design Gmbh | Formteil |
US20250107407A1 (en) * | 2023-09-27 | 2025-03-27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57243B2 (ja) * | 2009-09-14 | 2015-01-21 | ユー・ディー・シー アイル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 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発光表示素子 |
JP2016038581A (ja) * | 2014-08-08 | 2016-03-22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表示パネル、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
KR102502221B1 (ko) * | 2017-08-08 | 2023-02-21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색 변환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KR20190033816A (ko) * | 2017-09-22 | 2019-04-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KR20200083813A (ko) * | 2018-12-28 | 2020-07-09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KR20200115761A (ko) * | 2019-03-25 | 2020-10-0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CN111505866B (zh) * | 2020-04-21 | 2022-04-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CN111584594B (zh) * | 2020-05-25 | 2022-12-0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KR20210153171A (ko) * | 2020-06-09 | 2021-12-1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2021
- 2021-12-30 WO PCT/CN2021/143262 patent/WO202312325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12-30 US US17/926,395 patent/US20240224691A1/en active Pending
- 2021-12-30 KR KR1020237043592A patent/KR20240130011A/ko active Pending
- 2021-12-30 CN CN202180004369.8A patent/CN116711476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2-30 EP EP21969611.9A patent/EP4336542A4/en active Pending
- 2021-12-30 JP JP2023579682A patent/JP2025501036A/ja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4336542A4 (en) | 2025-01-08 |
KR20240130011A (ko) | 2024-08-28 |
WO2023123251A1 (zh) | 2023-07-06 |
EP4336542A1 (en) | 2024-03-13 |
US20240224691A1 (en) | 2024-07-04 |
JP2025501036A (ja) | 2025-01-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14654B2 (en) | Optical memb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KR102518416B1 (ko) | 저굴절층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
US11937484B2 (en) | Display device with light control lay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12186009A (zh) | 颜色转换基板和显示装置 | |
US20210343795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
CN115241230A (zh) | 显示装置和用于提供其的方法 | |
EP4336542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color film substrate | |
KR20200120793A (ko) | 표시 패널 및 파장 변환 기판 제조 방법 | |
CN114824122A (zh) | 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
KR20210129309A (ko) |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14641863A (zh) | 颜色转换基板和包括该颜色转换基板的显示装置 | |
CN219698377U (zh) | 显示装置 | |
US20250081790A1 (en) | Display device | |
CN220402273U (zh) | 显示设备 | |
US20240244934A1 (en) | Display device | |
US11825721B2 (en) | Display panel having an emitter disposed on a light conversion pattern | |
US20250081789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US20230378401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6134984B (zh) | 颜色转换基底和包括颜色转换基底的显示装置 | |
KR20250024669A (ko) | 표시 장치 및 그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 |
CN116261360A (zh) | 显示装置 | |
CN116581139A (zh) | 显示设备 | |
CN115734646A (zh) | 显示面板和用于制造显示面板的方法 | |
CN116096181A (zh) | 显示装置及用于制造显示装置的方法 | |
CN115347013A (zh) | 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