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547538A - 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47538A
CN116547538A CN202180079035.7A CN202180079035A CN116547538A CN 116547538 A CN116547538 A CN 116547538A CN 202180079035 A CN202180079035 A CN 202180079035A CN 116547538 A CN116547538 A CN 1165475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chip
substrate
adhesive
film
flow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903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阿部真人
佐藤考勇
和田朋子
永里朋香
细川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mori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mori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mori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mori Ko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47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475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61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uspended solids or molecules independently from the bulk fluid flow, e.g. for trapping or sorting beads, for physically stretching molecu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86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blood coagulating time or factors, or their recep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3/00Containers or dishes for laboratory use, e.g. laboratory glassware; Droppers
    • B01L3/50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 B01L3/502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 B01L3/502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 B01L3/502707Containers for the purpose of retaining a material to be analysed, e.g. test tubes with fluid transport, e.g. in multi-compartment structures by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structures, i.e. dimensions of channels and chambers are such that surface tension forces are important, e.g. lab-on-a-chip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e of the container or its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483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87Phys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of liquid biological material
    • G01N33/49Blood
    • G01N33/4905Determining clotting time of bloo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12Specific details about manufactu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200/00Solutions for specific problems relating to 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 B01L2200/16Reagents, handling or storing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6Auxiliary integrated devices, integrated components
    • B01L2300/0627Sensor or part of a sensor is integrated
    • B01L2300/0663Whole sens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6Auxiliary integrated devices, integrated components
    • B01L2300/069Absorbents; Gels to retain a flui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LCHEMICAL OR PHYSICAL LABORATORY APPARATUS FOR GENERAL USE
    • B01L2300/00Addition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B01L2300/08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 B01L2300/0809Geometry, shape and general structure rectangular shaped
    • B01L2300/0816Cards, e.g. flat sample carriers usually with flow in two horizontal direc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435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G01N2333/745Assays involving non-enzymic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s
    • G01N2333/7454Tissue factor (tissue thromboplastin, Factor III)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435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animals; from humans
    • G01N2333/78Connective tissue peptides, e.g. collagen, elastin, laminin, fibronectin, vitronectin, cold insoluble globulin [CI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c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制备基材的工序,所述基材是在表面形成有成为流路的槽的基材,具有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一端侧的流入口,所述第二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另外一端侧的空气孔;制备膜的工序,所述膜是为了在与所述基材贴合时能够覆盖所述流路上的一部分的区域,而在表面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膜;以及在基材上贴合膜的工序,从而使得所述基材的设有槽的面与所述膜的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面重叠。

Description

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生物体内的血栓形成或止血反应,由在胶原上的血小板黏附和凝聚反应构成的一次止血与由继其之后的凝血因子的活化产生的纤维蛋白凝胶的二次止血同时进行。在动脉条件下以血小板凝聚反应为主体的一次止血占优势,在静脉条件下由凝血反应构成的二次止血相对于一次止血占优势,形成含有更多纤维蛋白的血栓。
迄今为止,本发明人等开发了一种微芯片,用于分析使血液试样流入设置于内部的流路并通过流路时的压力曲线(圧力パターン)从而检测血栓形成、血小板功能等凝血能力(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5)。
在此使用的微芯片主要通过下述方法进行制造:制备两片基材,在一片上设置流路,在另一方设置成为流入口或空气孔的贯通孔,然后将二者贴合。
但是,该制造方法中微芯片的制造需要成本和时间,因此期望更简便地进行制作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07/046450
专利文献2:WO2009/069656
专利文献3:WO2010/018833
专利文献4:WO2011/099569
专利文献5:WO2015/15632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简便且廉价地制造微芯片的方法,所述微芯片用于使血液试样流入设置于内部的流路从而检测凝血能力。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基材和膜贴合,可以简便地制造微芯片,得到的微芯片不会漏液,具有与重叠两片基材的类型的现有微芯片相同的性能,其中,所述基材是在表面形成有成为流路的槽的基材,具有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一端侧的流入口,所述第二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另外一端侧的空气孔;所述膜为了在与所述基材贴合时能够覆盖所述流路上的一部分的区域,而在表面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进一步地,发现了为使基材和膜有效贴合的粘接剂的种类和涂布方法等的条件,从而完成了本发明。在本发明中,在微芯片的制造中使用膜,将膜贴合在基材上而制作微芯片,因此在使血液试样流入流路施加压力时,虽然可能存在膜剥离等引起漏液而无法用于凝血评价试验的担心,但本发明不引起漏液,成功制造了能够承受血液流动引起凝固反应时的压力增加的微芯片,这完全是发明人的创意。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所述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包括:
制备基材的工序,所述基材是在表面形成有成为流路的槽的基材,具有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一端侧的流入口,所述第二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另外一端侧的空气孔;
制备膜的工序,所述膜是为了在与所述基材贴合时能够覆盖所述流路上的一部分的区域,而在表面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膜;以及
在基材上贴合膜的工序,从而使得所述基材的设有槽的面与所述膜的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面重叠。
在此,贴合优选使用粘接剂(接着剤)和/或黏附剂(粘着剤)进行,作为粘接剂,优选例如UVX-8204(デンカ株式会社制造)、UVX-8400(デンカ株式会社)、SX-UV100A(セメダイン株式会社制造)、SX-UV200(セメダイン株式会社制造)、BBX-UV300(セメダイン株式会社制造)、U-1340(ケミテック株式会社)、U-1455B(ケミテック株式会社)、U-1558B(ケミテック株式会社)、アロニックスUV-3000(東亞合成株式会社)、TB3094(株式会社スリーボンド)、ヒタロイド7975D(日立化成株式会社)等丙烯酸系UV固化型粘接剂中举例示出的UV固化型粘接剂。作为组成,例如UVX-8204是高分子化合物的浓度范围为60质量%-80质量%、构成单体中的丙烯酸酯的比例为20mol%-40mol%、构成单体中的丙烯酸乙酯的比例小于1.0mol%的UV固化型粘接剂。优选从流路的宽度起在两侧分别空出200μm-1000μm的空白,以5μm-15μm的厚度涂布粘接剂和/或黏附剂,优选将粘接剂和/或黏附剂通过丝网印刷涂布在基材上。另外,优选对于所述基材和/或膜,对表面进行亲水化处理,使得贴合面的水接触角成为40°-55°,优选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电晕处理、准分子(エキシマ)处理所例示的亲水化处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凝血检测用微芯片,所述凝血检测用微芯片是将基材和膜贴合所得的凝血检测用微芯片,其中,
所述基材是在表面形成有成为流路的槽的基材,具有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一端侧的流入口,所述第二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另外一端侧的空气孔;
所述膜是为了在与所述基材贴合时能够覆盖所述流路上的一部分的区域,而在表面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膜;
将所述基材和所述膜进行贴合,从而使得所述基材的设有槽的面与所述膜的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面重叠。
发明效果
本发明可以简便且廉价地制造用于使血液试样流入设置于内部的流路从而检测凝血能力的微芯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述微芯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个方式的图。(A)是基材的平面图,(B)是膜的平面图,(C)是涂布粘接剂后的基材的平面图,(D)是使基材和膜贴合后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向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微芯片(图1)中引入血液试样,测定压力的结果的曲线图(实施例1)。
[图3]是表示本发明所述微芯片的制造方法的另一方式的图。(A)是基材的平面图,(B)是膜的平面图,(C)是涂布粘接剂后的基材的平面图,(D)是使基材和膜贴合后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向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微芯片(图3)中引入血液试样,测定压力的结果的曲线图(实施例4)。
[图5]是表示向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微芯片中引入血液试样,测定压力的结果的曲线图(实施例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是一种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其在内部具有流路,通过使血液试样流入该流路,测定该血液试样通过流路时的压力,从而评价血液的凝固能力(包括血栓形成能力及血小板凝集能力),该制造方法包括:
制备基材的工序,其中,所述基材是在表面形成有成为流路的槽的基材,具有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一端侧的流入口,所述第二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另外一端侧的空气孔;
制备膜的工序,其中,所述膜为了在与所述基材贴合时能够覆盖所述流路上的一部分的区域,而在表面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以及
在基材上贴合膜的工序,从而使得所述基材的设有槽的面与所述膜的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面重叠。
首先,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血液性状检测用微芯片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血液性状检测用微芯片不限于以下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微芯片10的形态例的概念图。以下将基于图1进行说明。
图1(A)是在表面上挖有槽的基板1的平面图,该槽成为微芯片10的流路11。在槽的第一端侧设置有成为血液试样流入口12的贯通孔,在另一端侧设置有成为空气孔13的贯通孔。另外,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流路。
槽可以是等宽的槽,但优选下游侧比流入口侧变窄。可以是逐渐变窄的形状,也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阶段式变窄的形状。通过将微芯片放置在加热器上,通过流路的血液在上游部(流入口侧)被加热,到达血栓形成部。另外,在通过狭窄部15时容易引起凝固,容易检测出与凝固对应的压力上升,因此适于凝血的测定。
另外,优选在另一端侧具有宽度宽的部分,该部分成为废液贮存部14。即,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具有下述形状:在与流路11的流入口侧的端部不同侧的端部连接有废液贮存部14。由此可以使通过流路的血液停留在废液贮存部。
另外,在废液贮存部内也可以设置可容纳在废液贮存部内的大小的吸收材料。作为血液吸收材料,例如可以举例示出海绵、布等。另外,血液吸收材料中也可以浸渗有柠檬酸、EDTA、肝素等抗凝剂溶液。由此,可以防止因废液凝固而对测定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在流路的中途、例如狭窄部,也可以如专利文献3、4所公开的那样设置多个流路分割壁,所述多个流路分割壁沿血液流动方向延伸,将流路的宽度分割成多个。通过在涂布了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反应部设置分割壁,在分割壁的部分由血栓形成导致的闭塞比其他部分更快地进行。由于引起压力上升,因此可以进行特异性地反映分割壁上的血栓形成的压力分析。
相当于流路的槽的截面形状为凹字形、U字形、V字形等任意形状。另外,相当于流路的槽的深度优选为10μm-200μm,宽度优选为10μm-3mm。相当于流路的部分的长度例如为3mm-3cm。
另一方面,为了多贮存废液,相当于废液贮存部的槽的深度优选比相当于流路的槽的深度更深,例如为0.5mm-10mm。相当于废液贮存部的槽的面积例如为0.3cm2-2cm2
成为流入口12的贯通孔的大小只要是可以使用微注射器等注入血液试样的大小即可。例如直径为0.2mm-3mm。
作为空气孔13的贯通孔的大小只要是作为空气孔发挥功能的大小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直径为0.1mm-2mm。
微芯片的材质优选为金属、玻璃、塑料、硅酮等。另外,从用于血液观测(特别是图像分析)的观点出发,优选透明的材质。进一步地,从形成血液试样流动的流路的观点出发,优选塑料,特别优选透明的塑料。例如,通过使用ABS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树脂、聚苯乙烯、聚碳酸酯,可以容易地形成流路,且可以抑制在不希望的部位的凝血。特别是在通过荧光分析对血栓构成物质进行评价的情况下,优选环烯烃聚合物(COP)、环烯烃共聚物(COC)。在通过COP或COC制作芯片的情况下,通过在血液中添加对血小板、白细胞、纤维蛋白进行标记的荧光色素,可以不受芯片原料的自体荧光的影响而评价形成在芯片内的血栓。此时,UV固化型粘接剂层足够薄,因此UV固化型粘接剂的自体荧光不成为问题。用于标记血小板的荧光色素举例示出奎纳克林(キナクリン),用于标记白细胞的荧光色素包括赫斯特(ヘキスト)。标记纤维蛋白的荧光色素例如可以使用通过荧光物质标记的抗纤维蛋白抗体。
另外,设置在微芯片的基板上的槽、孔可以通过刀具、激光光线进行开挖,也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在微芯片的材质为塑料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由于通过注塑成型来形成可以高效地制作品质稳定的微芯片,因此是优选的。
图1B是膜2的平面图。作为膜的原料,优选透明的塑料,特别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树脂)。在通过荧光分析对血栓的构成物质进行评价的情况下,优选COP、COC。膜的厚度例如为50μm-200μm。
对于膜,在与基板1层叠时,在流路11下游侧的一部分(此处为与狭窄部15重叠的位置21)在膜上涂覆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也称为组织因子),该涂覆部位21在与基板1层叠时成为容易引起凝血反应的反应部。
胶原的涂覆量只要是引起凝血反应的浓度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1μg/cm2-100μg/cm2,特别优选40μg/cm2
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涂覆量只要是引起凝血反应的浓度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1μg/cm2-100μg/cm2,特别优选3μg/cm2
胶原以及促凝血酶原激酶的涂敷通过例如特开平05-260950号公报、Blood.1995年4月1日,85(7):1826-35中所记载的方法(将胶原溶解于酸性溶液,将该溶液涂布于赋予了亲水性的玻璃、聚苯乙烯等基板的规定位置上,然后进行洗涤和干燥等),由此能够以高粘接强度简便地进行涂敷。
在涂覆于疏水性树脂等的情况下,在树脂表面进行亲水化处理之后,将胶原溶液涂布于所需区域,自然干燥或减压干燥,由此可以进行涂敷。
在使用塑料作为基材的情况下,对表面进行亲水化处理后,通过吸液管、注射器等分配器将胶原溶液涂布于所需区域,自然干燥或减压干燥,由此可以容易地涂敷胶原或含有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胶原。
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或组织因子的涂敷在例如离子键、疏水键等键的基础上,还可以向基板引入氨基或羧基,通过水溶性碳二亚胺等进行脱水缩合,由此通过共价键进行稳定的固定化。另外,也可以在将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与胶原混合之后进行涂布、干燥,由此与胶原的涂敷同时进行。
为了将膜2贴合在基材1上,优选使用粘接剂和/或黏附剂。
作为粘接剂,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树脂系粘接剂、天然橡胶粘接剂、氨基甲酸酯树脂系粘接剂、乙烯-乙酸乙烯酯树脂乳液粘接剂、乙烯-乙酸乙烯酯树脂系粘接剂、环氧树脂系粘接剂、氯乙烯树脂溶剂系粘接剂、氯丁二烯橡胶系粘接剂、氰基丙烯酸酯系粘接剂、硅酮系粘接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溶剂系粘接剂、丁腈橡胶系粘接剂、硝基纤维素系粘接剂、酚醛树脂系粘接剂、改性硅酮系粘接剂、聚酯系粘接剂、聚酰胺系粘接剂、聚酰亚胺系粘接剂、烯烃树脂系粘接剂、乙酸乙烯酯树脂乳液系粘接剂、聚苯乙烯树脂溶剂系粘接剂、聚乙烯醇系粘接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树脂系粘接剂、聚乙烯醇缩丁醛系粘接剂、聚苯并咪唑粘接剂、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溶剂系粘接剂、三聚氰胺树脂系粘接剂、尿素树脂系粘接剂、间苯二酚系粘接剂等。粘接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或混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黏附剂,例如可以举出橡胶系黏附剂、(甲基)丙烯酸系黏附剂、硅酮系黏附剂、氨基甲酸酯系黏附剂、乙烯基烷基醚系黏附剂、聚乙烯醇系黏附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系黏附剂、聚丙烯酰胺系黏附剂、纤维素系黏附剂等。此类黏附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粘接剂或黏附剂,优选光固化型(可以是自由基反应性也可以是阳离子聚合性),更优选UV固化型。如果是UV固化型粘接剂或黏附剂,则在涂布工序后,通过照射UV可以迅速开始固化反应进行接合。
UV固化型粘接剂更优选例如UVX-8204(デンカ株式会社制造)、UVX-8400(デンカ株式会社)、SX-UV100A(セメダイン株式会社制造)、SX-UV200(セメダイン株式会社制造)、BBX-UV300(セメダイン株式会社制造)、U-1340(ケミテック株式会社)、U-1455B(ケミテック株式会社)、U-1558B(ケミテック株式会社)、アロニックスUV-3000(東亞合成株式会社)、TB3094(株式会社スリーボンド)、ヒタロイド7975D(日立化成株式会社)等丙烯酸系UV固化型粘接剂。
UV固化型黏附剂更优选例如UV-3630ID80(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UX-3204(日本化薬株式会社)、ファインタックRX-104(DIC株式会社)等丙烯酸系UV固化型黏附剂。
如果是丙烯酸系UV固化型粘接剂和黏附剂,则相对于广泛的塑料材料示出良好的粘接性,UV照射后可以得到迅速的强度表现。用于将膜2贴合到基材1上的粘接剂和黏附剂的粘度优选例如为2000mPa·s-31000mPa·s。
以下,举例示出使用粘接剂使基材和膜贴合的方法,但也可以使用黏附剂代替粘接剂,以下的说明也适用于黏附剂。
如图1(C)所示,粘接剂优选涂布在成型品(基材1)的流路(包括流入口和排出口)以外的区域。贴合粘接剂时如果溢出到流路内,来自粘接剂的低分子溶出物、溢出的粘接剂引起的流路形状的变化有可能对凝血反应、血小板/白细胞等细胞的反应(活性化)造成阻碍。特别是关于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而引起血栓形成的区域,虽然也取决于接合的条件,但优选从流路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分别空出200μm以上、1000μm以下的间隔(空白)来进行涂布。此时,优选使粘接剂的厚度为5μm-15μm。在图1(C)中,通过虚线表示相当于图1(A)的槽的部分,粘接剂(斜线)从相当于槽的部分空出间隔以确保宽出一圈的区域,避开该区域涂布粘接剂。即使在凝血检测以外,在流路内部培养细胞等用途中,即使在担心来自粘接剂的低分子溶出物导致的毒性的情况下,从流路的端部空出间隔来涂布粘接剂的措施也可以是有效的。
为了正确地涂布在目标位置,优选通过丝网印刷对粘接剂进行涂布。为了制作未涂布粘接剂的区域,通过将聚酰亚胺带(テープ)等贴附在成形品的希望制成未涂布的区域而作为掩模(マスク),涂布粘接剂,在即将接合前剥离聚酰亚胺带,由此可以容易地进行试制水平的研究,因此是优选的。在生产一定程度的量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在成型品的流路部进行了掩模的丝网印刷版,可以有效地在流路以外的区域涂布粘接剂,因此是优选的。该情况下,在形成血栓的流路的区域,根据接合的条件,通过使用从流路的端部起200μm-1000μm、优选200μm-400μm的大范围进行了掩模的版,使粘接剂的厚度为5μm-15μm,由此可以从流路的端部空出一定的距离涂布粘接剂。为了防止丝网印刷版和成型品的位置的错位(ずれ),可以留出约20μm的冗余,使用从流路的宽度起在220μm-1020μm的大范围进行了掩模的版。
丝网每英寸的网格数优选为例如500-730。网格的开口率例如优选为39%-47%。网格的厚度优选为例如15μm-28μm。由此,涂布的粘接剂和黏附剂的膜厚优选为5μm-15μm。
另外,优选对膜和/或基材进行亲水化处理。作为亲水化处理,优选等离子体处理、电晕处理或准分子处理;作为具体的条件,可以举出例如亲水化处理的膜和/或基材表面的水接触角为40°-55°。特别地,在将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涂布到膜上时,通过预先将涂布区域进行表面处理使水接触角为40°-55°,可以有效地进行涂布。
图1(D)是微芯片10的平面图,其为将基板1和膜2贴合所得的微芯片10,由此使得基板1的挖有槽的面(粘接剂涂布面)与膜2的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面相互接触。虚线表示流路11、废液贮存部14等存在于微芯片10的内部。
通过将膜2层叠、贴合在基材1上,成为流路及废液贮存部的槽的上部被膜覆盖,形成血液试样通过的流路和贮存通过后的血液试样的废液贮存部。
另外,通过将膜进行层叠,贯通孔一个面被密封,仅有基材的不与膜层叠的面成为开口部。由此,作为流入口和空气孔发挥功能。
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方式。
<微芯片的制作>
制备图1(A)所示的基板1(株式会社JMC制造的注塑成型品: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树脂(ABS树脂))(尺寸56.2×26.3mm,厚度3.7mm)。在基板1中,流路11长度为35mm,深度为40μm,流入部宽度为0.8mm,狭窄部宽度为0.2mm,废液贮存部14的长度为16.1mm,深度为1.3mm,宽度为9.85mm。
另外,在基板1中,成为流入口12的孔为内径2mm的截面圆形的贯通孔。另一方面,成为空气孔13的孔为内径1mm的截面圆形的贯通孔。
对于膜2,使用PET膜(尺寸56.2×26.3mm,厚度50或125μm),在与基板1层叠时,在与流路11下游侧的狭窄部15的一部分相对应的位置涂覆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图1B)。
所涂覆的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浓度和涂覆方法如下。
在与基板1流路的狭窄部相对应的位置,将3mg/ml的胶原和0.2mg/ml的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溶液以1:1混合而成的水溶液在15mm×10mm的区域涂布38.5μl。单位面积的涂布量为胶原蛋白38.5μg/cm2、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2.57μg/cm2
使用表1的各种粘接剂进行基材1和膜2的贴合,使得基材1的设置有流路和废液贮存部的面与膜2的涂布有胶原及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面重叠。
具体而言,在除了膜2的胶原涂覆部位以及与基材的流路和废液贮存部相对应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上,通过丝网印刷涂布粘接剂,使理论膜厚成为约为10μm(图1C);将膜贴合于基材1上,使得粘接剂涂布区域的端部离流路的端部250μm以上。接着,使用金属卤化物光源,通过照射具有波长254nm-450nm的连续分布的紫外线10秒钟-20秒钟,由此开始粘接剂的固化反应,将膜2接合于基材1上(图1D)。将得到的微芯片在常温下放置3天以上后用于凝血试验。
[表1]
粘接剂 UVX-8204 SX-UV100A BBX-UV300
主成分 丙烯酸 丙烯酸共聚物 丙烯酸共聚物
外观 无色透明 淡黄色半透明 淡黄色透明
粘度(mPa/s) 16,000 35,000 55,000
附着时间(sec) 22 120 -
固化收缩率 3.3 - -
玻璃转移点(℃) 45 -25
线膨胀系数 490×10-5/℃
特征 COP粘接性
制作成的微芯片为表2所示的5种。基材(成形品)由ABS树脂制作。在表2中,括号中的数字表示膜的厚度,单位为微米。
[表2]
粘接剂 成型品
1 SX-UV100A ABS PET(50)
2 SX-UV100A ABS PET(125)
3 BBX-UV300 ABS PET(50)
4 BBX-UV300 ABS PET(125)
5 UVX-8204 ABS PET(50)
<微芯片的评价>
与专利文献5的实施例1及图2等中记载的方法同样地进行。
具体而言,将含有血液试样的注射器插入微芯片10的流入口12,通过将泵与注射器连接,以一定的流速对血液试样进行送液,由此将血液试样引入微芯片的流路内。微芯片的流路内有狭窄部,由于该处涂布有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因此在血液试样通过该部分时凝固反应被促进,由此,泵承受的压力增加。可以通过测定该泵承受的压力来评价凝血。
评价上述获得的微芯片是否可以用于该测试。
结果如下所示。
微芯片1在压力上升到约25kPa时发生漏液。
微芯片2在压力上升到约45kPa时发生漏液。
微芯片3在压力上升到约75kPa时发生漏液。
微芯片4在压力上升到约50kPa时发生漏液。
另一方面,微芯片5即使压力超过80kPa也不发生漏液,可以适用于凝血试验。
由以上可知,随粘合剂的种类会引起漏液,因此在凝血检测中可以使用的压力上升的值是有界限的。
在上述微芯片中,使用UVX-8204粘接的微芯片5最为优异。
另外,和其他粘接剂相比,UVX-8204在丝网印刷的涂布性方面也是优异的。
图2示出了使用微芯片5的分析结果。在使用微芯片5的测定中可知,检测出随着凝固反应的进行而发生压力上升的曲线,还可以检测出药物相关性(薬剤依存性),具有与将基材重叠的现有微芯片同样的性能。
另外,也可以通过目视确认观察血栓形成。
实施例2
在从流路空出间隔涂布粘接剂的情况下,对需要空出何种程度的间隔加以确认。为了确定间隔的大小,测定了在使膜层叠于涂布有粘接剂的基材时,粘接剂延伸到何种程度(即粘接剂的涂布区域扩展到何种程度)。对于涂布有粘接剂的基材,使用了流路没有成型的COP板材(成型:MCCアドバンスドモ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制造的注塑成型,COP树脂:“ZEONOR1060R”日本ゼオン公司制造,板材尺寸59.4×26.2mm,厚度3mm)。粘合剂使用了UVX-8204。对于贴合,使用了COP制成的膜(日本ゼオン公司制造的膜ZF14-100,厚度100μm)。对于板材和膜的组合,制备了两种组合:未处理的板材和未处理的膜的组合;表面准分子处理的板材和表面电晕处理的膜的组合。粘接剂的涂布为丝网印刷;关于粘接剂的厚度,通过改变丝网版的种类,制备理论膜厚为约5.0μm、约10.0μm、约15.0μm的3种模式(パターン)。对涂布了粘接剂的板材贴合膜时施加的压力为1.1mPa。对于板材,在涂布粘接剂之前,粘贴宽度为4mm的聚酰亚胺带,将其作为掩模。然后,通过丝网印刷涂布粘接剂,剥离聚酰亚胺带后对膜进行层叠、加压。使用金属卤化物光源,通过照射具有波长254nm-450nm的连续分布的紫外线10秒钟-20秒钟,由此开始粘接剂的固化反应,将膜接合于基材上。然后,测定未涂布粘接剂的区域的宽度,将其从聚酰亚胺带的宽度(即4mm)中减去。进一步地,通过将得到的值除以一半从而计算流路单侧的延伸距离,由此确认在各条件下,粘接剂通过膜的接合而延伸到何种程度。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未处理的COP板材和未处理的COP膜的组合,在涂布粘接剂使理论膜厚为约5.0μm,以1.1mPa的压力接合的情况下,粘接剂延伸了200μm。在进行涂布使理论膜厚为10.0μm的情况下,粘合剂延伸了250μm。在进行涂布使理论膜厚为15μm的情况下,粘合剂延伸了400μm。由此可知,对于该未处理的COP板材和未处理的COP膜的组合,在以适于接合的膜厚即5μm-15μm涂布粘接剂的情况下,由于粘接剂从流路两端延伸,因此需要从流路的端部起设置具有200μm-400μm以上宽度的掩模从而防止粘接剂的流入。
对于表面准分子处理的COP板材和表面电晕处理的COP膜的组合,在涂布粘接剂使理论膜厚为约5.0μm,以1.1mPa的压力接合的情况下,粘接剂延伸了150μm。在进行涂布使理论膜厚为10.0μm的情况下,粘合剂延伸了250μm。在进行涂布使理论膜厚为15μm的情况下,粘合剂延伸了1000μm。在使理论膜厚为约6.0μm-10.0μm的条件下,未处理的情况和亲水化处理的情况没有大的差异;但在使理论膜厚为15μm的条件下,与未处理的情况相比,亲水化处理的情况下延伸的距离增加。由此可知,在将亲水化处理的膜和板材接合使得理论膜厚为15μm的情况下,需要从流路的端部起设置具有1000μm宽度的掩模。
实施例3
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确认:在从流路空出间隔涂布粘接剂、与涂布有溶液(所述溶液为将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溶液以1:1混合而成的溶液)的膜进行贴合的情况下,需要空出何种程度的间隔。在膜一侧15mm×10mm的区域中,将38.5μl的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溶液以1:1混合而成的水溶液涂布、干燥后,按照与实施例2同样的步骤,确认了在贴合时粘合剂延伸到何种程度。出于提高试剂的涂布性的目的,在涂布试剂之前对膜进行了电晕处理。对于COP板材,使用了未处理的材料。粘接剂的涂布为丝网印刷,关于粘接剂的厚度,通过改变丝网版的种类,制备理论膜厚为约5.0μm、约10.0μm、约15.0μm的3种模式。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未处理的COP板材,在涂布粘接剂使理论膜厚为约5.0μm,与涂布有水溶液(所述水溶液为将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溶液以1:1混合而成的水溶液)的膜以1.1mPa的压力进行贴合的情况下,粘接剂延伸了200μm。在进行涂布使理论膜厚为10.0μm的情况下,粘合剂延伸了250μm。在进行涂布使理论膜厚为15μm的情况下,粘合剂延伸了750μm。由此可知,在将该膜(所述膜为涂布了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水溶液的膜)和COP板材以合适的粘接剂膜厚(即5μm-15μm)的粘接剂进行接合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接合导致的粘接剂向流路两端的流入,需要从流路的端部起设置具有200μm-750μm以上宽度的掩模。
实施例4
<微芯片的制作>
在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作中,研究了在涂布粘接剂时使用的掩模的宽度。
制备了图3A所示的基板201(MCCアドバンスドモ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制造的注塑成型品:COP树脂)(尺寸59.4×26.2mm,厚度3mm)。在基板201中,流路211的长度为33mm,深度为80μm,流入部宽度为1.2mm,狭窄部宽度为0.3mm,废液贮存部212的长度为16mm,深度为2.2mm,宽度为20mm。
另外,在基板201中,成为流入口213的孔为内径2mm的截面圆形的贯通孔。另一方面,成为空气孔214的孔为内径0.5mm的截面圆形的贯通孔。
对于膜202,使用COP膜(尺寸56.4×26.2mm,厚度100μm),在与基板201层叠时,在与流路211下游侧的狭窄部的一部分相对应的位置215涂覆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图3B)。
对于所涂覆的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浓度和涂覆方法,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进行。
使用UVX-8204(デンカ株式会社制造),使得基板201的设置有流路和废液贮存部的面与膜202的涂布有胶原及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面重叠,由此进行基板201和膜202的贴合。
具体而言,在除了与基板201的流路和废液贮存部相对应的部位以外的部位上,通过丝网印刷涂布粘接剂(图3C),将膜贴合于基板201上(图3D)。然后,照射包含波长200nm-450nm的紫外线光谱的光。在设置掩模的情况下,在通过丝网印刷涂布粘接剂前,针对流路,将比流路的宽度更宽的聚酰亚胺带在显微镜下观察的同时进行贴合,在此基础上进行丝网印刷,由此使得粘接剂不被涂布到流路的周边。关于微芯片,制作了没有进行掩模的微芯片、到距离流路的端部约200μm的位置进行了掩模的微芯片。将得到的微芯片在常温下放置3天后用于凝血试验。
<微芯片的评价>
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式进行了凝血试验。将血液试样引入所制造的微芯片中,测定压力的结果如图4所示。实验结果显示,在任一芯片中,即使超过80kPa也不会发生漏液,检测出随着凝固反应的进行而发生压力上升的曲线,可以用于凝血检测。没有进行掩模而制造的微芯片达到80kPa需要约23分钟的时间。与此相对,到距离流路的端部约350μm的位置进行了掩模而制作的微芯片以及到距离流路的端部约850μm的位置进行了掩模而制作的微芯片分别在约12分钟和约16分钟达到80kPa。
即使是不进行掩模而制作的微芯片,虽然和使用了掩模的微芯片相比在测定方面需要时间,但也可以用于凝血检测,从而知晓了在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作中掩模的使用不是必须的。
作为在测定方面需要时间的原因,对于不进行掩模而制作的微芯片,由于粘接剂进入流路的内部,因此认为低分子溶出物、流路形状的变化等来自粘接剂的因素会给凝血反应带来影响,存在血栓形成延长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于进行了掩模而制作的微芯片,由于粘接剂没有进入流路的内部,因此认为更适当地反映了凝血反应。
但是,对于到约850μm的位置进行了掩模而制作的微芯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流路端部的未涂布粘接剂的面积大,血球细胞进入膜和流路基材的间隙。由此可知,对于到约350μm的位置进行了掩模的微芯片,粘接剂向流路内部的流入被抑制,且不产生膜和流路基材的间隙,可以适用于凝血检测。
实施例5
<微芯片的制作>
研究了是否可以使用COP制成的微芯片进行血栓的荧光观察。对于微芯片的制作,与不进行掩模而制作的实施例4的微芯片同样地进行了制作。在本研究中,由于以微芯片流路内的血栓的荧光观察评价为主,因此没有设置掩模。将得到的微芯片在常温下放置2天以上后用于凝血试验及血栓的荧光分析。
<微芯片的评价>
使用上述得到的微芯片,评价了能否用于凝血试验和血栓的荧光分析。
将血液试样引入所制造的微芯片中,测定压力的结果如图5所示。对于使用微芯片的测定,检测出随着凝固反应的进行而发生压力上升的曲线。进一步地,即使压力超过80kPa也不会发生漏液,可以适用于凝血试验。
另外,通过目视确认也可以观察流路内的血栓形成。
使用微芯片的血栓的荧光分析通过以下记载的方法实施。
作为微芯片,使用与不进行掩模而制作的实施例4的微芯片同样的方法制作的微芯片。
向刚刚采集后的血液中添加并以10μl/分钟的流速注入血小板染色试剂奎纳克林(シグマ公司制造)达到10μM,添加并以10μl/分钟的流速注入对核进行染色的赫斯特33342(株式会社同仁化学研究所制造)达到1μM,除上述内容以外,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3同样地进行了血栓观测。
对于在流路内形成的血栓,使用显微镜BZ-X700(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制造)于470nm波长激发奎纳克林。其结果确认到奎纳克林绿色荧光显色,认为该荧光显色是血栓中含有的血小板引起的。另一方面,在使用聚丙烯制成的微芯片进行血栓的荧光观察时,发现了微芯片的原料自身的自体荧光,无法正确地观察仅来自血栓成分的荧光。由此可知,通过使用COP作为微芯片的原料,可以不受芯片原料的自体荧光的影响而评价在流路内形成的血栓。
实施例6
<膜的表面处理>
通过对用于制造微芯片的COP制成的膜(厚度100μm)的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确认试剂的涂布性是否提高。对于试剂,使用将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溶液以1:1混合而成的溶液。对于改性处理方法,分别进行了电晕处理、准分子处理、亲水化试剂的涂敷。
在电晕处理的膜的制作中,对于电晕处理,输出为0.1kW,载有膜的传送装置的速度为2m/min,从电晕放电棒到处理台的距离为10mm,照射次数为2次。
在准分子处理的膜的制作中,准分子处理使用波长172nm的氙灯,照度为10mW/cm2,照射时间为100秒,累计光量为约1000mJ/cm2
在用亲水化试剂处理的膜的制作中,亲水化试剂使用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即0.1%LWA-1570水溶液。COP膜在浸渍于0.1%LWA-1570水溶液中3小时后,通过用水冲洗、在常温下干燥从而进行涂敷。
<膜的表面处理的评价>
试剂的涂布性的评价如下实施:通过将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水溶液2μl滴到膜上,测定由液滴表面和膜表面形成的接触角。将液滴的端点附近当作圆的一部分,通过求端点处的切线的切线法(Tangent法)测定接触角。测定结果为,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水溶液相对于未处理的COP膜的接触角为81.0°。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水溶液相对于未处理的COP膜的亲和性低,实施例1记载的微芯片制作条件(即在膜上的15mm×10mm的区域均匀涂布38.5μl)是困难的。与此相对,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水溶液相对于经电晕处理或准分子处理的COP膜的接触角分别为52.6°和43.8°。与未处理相比,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水溶液相对于经电晕处理或准分子处理的COP膜的亲和性提高,可以在膜上的15mm×10mm的区域均匀涂布38.5μl。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水溶液相对于通过0.1%LWA-1570水溶液进行亲水化处理的COP膜的接触角为10.0°。与未处理相比,胶原和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水溶液相对于COP膜的亲和性大幅提高,但由于液滴大幅度润湿扩展,因此难以正确地仅涂布在任意面积上。从这些结果可知,通过COP膜的表面改性可以提高试剂的涂布性。进一步地,知晓了在将试剂正确地仅涂布在任意面积上的情况下,通过对膜表面进行改性使试剂相对于膜的接触角至少为40°-55°,由此可以进行良好的涂布。
符号说明
10···微芯片、1···基材、11···流路、12···流入口、13····空气孔、14····废液贮存部、15···狭窄部、2···膜、21···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涂覆部位、200···微芯片、201··基材、211····流路、212···废液贮存部、213···流入口、214···空气孔、202···膜、215···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涂覆部位。

Claims (9)

1.一种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制备基材的工序,所述基材是在表面形成有成为流路的槽的基材,具有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一端侧的流入口,所述第二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另外一端侧的空气孔;
制备膜的工序,所述膜是为了在与所述基材贴合时能够覆盖所述流路上的一部分的区域,而在表面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膜;以及
在基材上贴合膜的工序,从而使得所述基材的设有槽的面与所述膜的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面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贴合使用粘接剂和/或黏附剂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其中,从流路的宽度起在两侧分别空出200μm-1000μm的空白,以5μm-15μm的厚度涂布粘接剂和/或黏附剂。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其中,粘接剂是UV固化型粘接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其中,UV固化型粘接剂是UVX-8204(デンカ株式会社制造)。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粘接剂通过丝网印刷涂布在基材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其中,对于所述基材和/或膜,对表面进行亲水化处理,使得贴合面的水接触角成为40°-55°。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其中,对于所述基材和/或膜,对贴合面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电晕处理或准分子处理。
9.一种凝血检测用微芯片,所述凝血检测用微芯片是将基材和膜贴合所得的凝血检测用微芯片,其中,
所述基材是在表面形成有成为流路的槽的基材,具有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一端侧的流入口,所述第二贯通孔成为设置在槽的另外一端侧的空气孔;
所述膜是为了在与所述基材贴合时能够覆盖所述流路上的一部分的区域,而在表面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膜;
将所述基材和所述膜进行贴合,从而使得所述基材的设有槽的面与所述膜的涂布有胶原和/或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面重叠。
CN202180079035.7A 2020-11-27 2021-11-26 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65475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7244 2020-11-27
JP2020197244 2020-11-27
PCT/JP2021/043397 WO2022114129A1 (ja) 2020-11-27 2021-11-26 血液凝固検査用マイクロ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7538A true CN116547538A (zh) 2023-08-04

Family

ID=81755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9035.7A Pending CN116547538A (zh) 2020-11-27 2021-11-26 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24875A1 (zh)
EP (1) EP4253962A4 (zh)
JP (1) JPWO2022114129A1 (zh)
CN (1) CN116547538A (zh)
WO (1) WO202211412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60950A (ja) 1992-03-18 1993-10-12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コラーゲンコート細胞培養器具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24522A (ja) * 2005-07-12 2007-02-01 Sharp Corp マイクロ分析チップ
US8372342B2 (en) 2005-10-18 2013-02-12 Fujimori Kogyo Co., Lt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thrombus formation and method of monitoring thrombus formation
JP2008008880A (ja) * 2006-06-02 2008-01-17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プラスチック製マイクロチッ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利用したバイオチップ又はマイクロ分析チップ
EP2040073A1 (en) * 2007-09-20 2009-03-25 Iline Microsystems, S.L. Microfluid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fluid clotting time determination
CA2706646A1 (en) * 2007-11-26 2009-06-04 Fujimori Kogyo Co., Ltd. Microchip and blood monitoring device
EP2352025B1 (en) 2008-08-11 2020-07-15 Fujimori Kogyo Co., Ltd. Blood-platelet test method
US8383063B2 (en) * 2008-08-22 2013-02-2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Microchip and microchip manufacturing method
WO2010122158A1 (en) * 2009-04-23 2010-10-28 Dublin City University A lateral flow assay device for coagulation monitoring and method thereof
EP2535721B1 (en) 2010-02-10 2017-04-19 Fujimori Kogyo Co., Ltd. Microchip for platelet examination and platelet examination device using same
US20130083311A1 (en) * 2011-09-29 2013-04-04 Melissa Li Microfluidic system for optical measurement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US10670616B2 (en) * 2014-04-08 2020-06-02 Fujimori Kogyo Co., Ltd. Microchip for assay of blood properties, and device for assay of blood properties
JP2018007640A (ja) * 2016-07-15 2018-01-18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流体取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53962A1 (en) 2023-10-04
US20240024875A1 (en) 2024-01-25
JPWO2022114129A1 (zh) 2022-06-02
WO2022114129A1 (ja) 2022-06-02
EP4253962A4 (en) 2024-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ran et al. Irreversible, direct bonding of nanoporous polymer membranes to PDMS or glass microdevices
EP2535721B1 (en) Microchip for platelet examination and platelet examination device using same
JP4993243B2 (ja) 樹脂製微小流路化学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製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樹脂製微小流路化学デバイス構造体
JPWO2008087800A1 (ja) マイクロチップの製造方法、及びマイクロチップ
TWI626289B (zh) 親水性黏合劑以及含有該親水性黏合劑之帶與元件
JP5410419B2 (ja) マイクロ分析チップ用粘着シート及びマイクロ分析チップ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WO2006106848A1 (ja) 基板の貼り合わせ方法、チップ形成方法及びチップ
US10099218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d/or packaging a chip
JP2015166127A (ja) マイクロ流路を備えるチップ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より製造されるチップ
Roy et al. Fabrication of smart COC chips: Advantages of N-vinylpyrrolidone (NVP) monomer over other hydrophilic monomers
JP6764222B2 (ja) マイクロ化学チッ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219261A (ja) マイクロチャンバー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CN116547538A (zh) 凝血检测用微芯片的制造方法
JP2007240461A (ja) プラスチック製マイクロチップ、及びその接合方法、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バイオチップ又はマイクロ分析チップ。
JP2017217617A (ja) 流路デバイス
JP2002031638A (ja) 生体試料検出用チップ及び生体試料検出方法
WO2022045355A1 (ja) 液体試料分析用マイクロチップの製造方法
JP2007014854A (ja) 濾過フィルター、濾過フィルタ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血液濾過方法
JP2011161578A (ja) 接合方法、及びマイクロ流路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2014109564A (ja) 標的物質検出用マイクロチップ
US9162225B2 (en) Microchip
WO2025037631A1 (ja) 液体試料分析用マイクロチップ
JP2005031064A (ja) 液体検査用チップ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TW201013182A (en) Testing strip
JP2010247056A (ja) マイクロチッ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