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6146530A -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46530A
CN116146530A CN202211615005.6A CN202211615005A CN116146530A CN 116146530 A CN116146530 A CN 116146530A CN 202211615005 A CN202211615005 A CN 202211615005A CN 116146530 A CN116146530 A CN 1161465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s
blade
impeller
ring
h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150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向正
杨源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1500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465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46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4653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3954 priority patent/WO2024124942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04D29/28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the leading edge of each vane be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rotation axis
    • F04D29/283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the leading edge of each vane be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rotation axis rotors of the squirrel-cag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30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63Sound attenu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均以轮毂旋转轴为环形阵列的中心,在外圆柱面的外侧呈环形阵列分布;第一静音环同轴设置在轮毂的外侧,第一叶片的第一端部与外圆柱面连接,第一叶片的第二端部与第一静音环连接;多个第二叶片与多个第一叶片间隔交错设置,第二叶片的第三端部分别与第一静音环连接,第二叶片的第四端部与外圆柱面相距第一距离。该叶轮采用长第二叶片的交错布局,可以改善部分叶片的进口流动,从而改善风扇进口噪声,降低风扇的噪声。同时,通过减小进风口区域的叶片数量,增大进风口的通流面积,进而降低风扇在进风口的阻力,增大风扇风量,以对电子设备中的发热器件进行最佳的散热。

Description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许多电子设备上都安装有风扇,风扇用于对电子设备的发热器件实现散热。对于一些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随着其体积设计的越来越小,风扇的安装空间也越来越小,所以对风扇静音性能的要求也更高。
而对于传统风扇,为了保证风扇中叶轮的核心做功能力,风扇具有较多数量的叶片。各个叶片排布密集,导致风扇的进风口的通流面积降低,使得在进风口的位置流场较乱,噪声较大。这样,无法提高风扇的静音性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的风扇噪声大无法提高静音性能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叶轮,包括:轮毂,包括围绕其旋转轴形成的外圆柱面;第一静音环,设置在轮毂的外侧,且与轮毂同轴设置;第一叶片,多个第一叶片以旋转轴为环形阵列的中心,在外圆柱面的外侧呈环形阵列分布;其中,沿第一方向,每个第一叶片包括朝向所述轮毂的第一端部和远离轮毂的第二端部,第一端部与外圆柱面连接,第二端部与第一静音环连接;第二叶片,多个第二叶片以旋转轴为环形阵列的中心,在外圆柱面的外侧呈环形阵列分布,且多个第二叶片与多个第一叶片间隔交错设置;其中,沿第一方向,每个第二叶片包括朝向轮毂的第三端部和远离轮毂的第四端部,第三端部位于轮毂与第一静音环之间,且与外圆柱面具有第一距离,第四端部与第一静音环连接;其中,第一方向为轮毂的径向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叶轮,采用长短叶片的交错布局,可以改善部分叶片的进口流动,从而改善风扇进口噪声,降低风扇的噪声。同时,通过减小进风口区域的叶片数量,增大进风口的通流面积,进而降低风扇在进风口的阻力,增大风扇风量。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第一静音环具有第一径向长度;沿第二方向,第一静音环具有第一轴向高度,第一径向长度大于第一轴向高度,且第一径向长度小于第二叶片沿第一方向的径向长度;其中,第二方向为轮毂的轴向方向。这样,可以使得第一静音环具有一定的本体宽度,提高第一静音环与第二叶片和第一叶片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更加稳定地固定第二叶片和第一叶片。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静音环设置在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的一侧,且包括面向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的第一连接面;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分别与第一连接面连接。这样,第一静音环与叶片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沿z轴分布,可以提高叶轮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小叶轮旋转时叶片组的形变。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静音环设置在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的中部;沿第二方向,第一叶片在第一静音环的一侧具有第二轴向高度;其中,第二轴向高度为第一叶片的轴向总高度的10%~90%。沿第二方向,第一叶片的轴向总高度与第二叶片的轴向总高度相同。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叶轮的叶片组的强度会更大,叶片组的形变会更小。第一静音环可以将叶片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划分为上下两层,以将进风强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防止掺混,进而降低噪声,使得出风更加均匀。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叶片的数量是第一叶片的数量的n倍,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相邻两个第一叶片之间具有n个第二叶片。这样,通过降低第一叶片的数量以提高进风口通流面积,增加风量的同时可以降低噪音;同时,由第二叶片补偿为增加进风口通流面积而降低第一叶片的数量导致的减小的做功能力,进而可以使得叶轮能够依然保持良好的做功能力。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静音环的外环面与第一叶片的第二端部和第二叶片的第四端部位于同一圆上;其中,外环面位于第一静音环的沿第一方向远离旋转轴的一端。这样,可以实现最佳的固定效果和舀风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叶轮还包括第二静音环;第二静音环设置于第一静音环和轮毂之间,且与轮毂同轴设置;第二静音环与多个第二叶片的第三端部连接。这样,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通过两个静音环进行固定,可以进一步增加叶轮的强度,避免叶轮转动时叶片组产生形变。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二静音环设置在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的一侧,且包括面向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的第三连接面;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分别与第三连接面连接。沿第二方向,第一静音环和第二静音环位于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的同一侧。这样,第二静音环与叶片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沿z轴分布,可以提高叶轮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小叶轮旋转时叶片组的形变。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二静音环设置在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的中部;沿第二方向,第一叶片在第二静音环的一侧具有第三轴向高度;其中,第三轴向高度为第一叶片的轴向总高度的10%~90%。这样,可以提高叶轮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小叶轮旋转时叶片组的形变。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叶轮的叶片组的强度会更大,叶片组的形变会更小。第二静音环可以将叶片组(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划分为上下两层,以将进风强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防止掺混,进而降低噪声,使得出风更加均匀。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风扇,包括电机、外壳和第一方面所示的叶轮,叶轮安装在外壳内,电机的输出轴与叶轮的轮毂连接,电机用于驱动叶轮转动。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发热器件以及对发热器件进行散热的第二方面所示的风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叶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叶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叶轮的立体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叶轮的侧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叶轮的俯视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叶轮的立体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叶轮的侧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叶轮的俯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叶轮的立体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叶轮的侧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叶轮的俯视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叶轮的立体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叶轮的俯视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叶轮的立体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叶轮的侧视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风扇性能曲线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叶轮的俯视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叶轮所形成夹角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叶轮的立体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叶轮的侧视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叶轮的立体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立体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风扇性能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申请中,“上”、“下”、“顶端”、“底端”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定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膝上型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可穿戴式设备等。以下以电子设备为手机进行说明。
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屏、壳体、电路板、电池和风扇等。显示屏和壳体扣合在一起形成封闭腔体,电路板、电池和风扇等器件均布置于封闭腔体内。电路板用于控制显示屏显示画面,电池用于向电子设备内的显示屏、电路板和风扇等电子器件提供电量。而电路板和电池等电子器件在运行时均易产生热量,为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可以通过风扇对上述发热器件进行散热。
风扇可以包括电机、外壳和叶轮等,叶轮安装在外壳内,电机的输出端与叶轮连接,电机用于驱动叶轮转动。为了提高风扇中叶轮的核心做功能力,风扇具有较多数量的扇叶。
图1是一种叶轮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传统风扇中的叶轮可以包括扇叶30a和轮毂等结构。图1中区域10a用于安装轮毂,多个扇叶30a排布在轮毂的周向位置。图1中虚线圆圈以内的区域为进风口区域,虚线圆圈与叶轮外边缘之间的区域为做功区域。
但是,各个扇叶30a排布密集,使得进风口区域的流场较乱,噪声较大,且扇叶30a占据一部分进风口的面积。示例性的,如果每个扇叶30a的厚度为0.15mm,可以计算出,在进风口区域,多个扇叶30a的总面积约占进风口面积的21.5%,相当于在进风口区域只有78.5%的面积用于进风,导致空气实际流入的面积减少,即通流面积减少,进风口区域的流阻增加,阻碍空气流入风扇。这样,既无法提高风扇的静音性能,也无法提高风扇风量。
为了提高风扇的静音性能和增加风扇风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叶轮,采用长短叶片交错的布局,可以改善部分叶片的进口流动,降低风扇进风口噪声,从而提高风扇的静音性能。同时,通过减小进风口区域的叶片数量,增大进风口的通流面积,降低风扇在进风口的阻力,从而增加风扇风量。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叶轮的俯视图。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种叶轮可以包括:轮毂10、第一静音环20、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等。其中:
轮毂10包括围绕其旋转轴形成的外圆柱面101,外圆柱面101可以理解为轮毂10的沿第一方向(轮毂10的径向方向)远离旋转轴的侧表面。轮毂10与风扇中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轮毂10的旋转轴与电机的输出轴同轴,轮毂10用于承载第一叶片30,并从动于电机的驱动力而带动第一叶片30转动。第一静音环20用于固定第一叶片30与第二叶片40,同时,增加第一叶片30与第二叶片40的强度和刚度。
第一叶片30用于提高进风口区域的进风面积,第二叶片40用于提高叶轮的做功能力。第二叶片40的径向长度小于第一叶片30的径向长度,示例性的,第一叶片30可以为长叶片,第二叶片40可以为短叶片。第一叶片30与第二叶片40的交错排布,形成长短叶片交错布局方式,可以使叶轮的核心做功区域具有满足做功能力所需的预设数量的叶片,这样可以不降低叶轮的做功能力。而在进风口区域减少叶片的布置,从而提高风扇进风口的通流面积,增大风扇的流量,同时降低风扇的噪声。
为便于说明方向和尺寸,基于叶轮建立三维坐标系,x轴方向和y轴方向均为叶轮的径向方向,z轴为叶轮的旋转轴,原点位于叶轮的旋转轴上,即轮毂10的圆心上。
轮毂10可以采用平板状的圆形结构,轮毂10的旋转轴(即z轴)与电机的输出轴同轴。示例性的,轮毂10的直径D10可以为26.6mm左右。
第一静音环20为环状结构,第一静音环20设置在轮毂10的外侧,且第一静音环20与轮毂10同轴设置,使得轮毂10与第一静音环20之间形成环形通孔区域(图中未示出)。
为便于对多个第一叶片30和多个第二叶片40进行具体描述,以下将轮毂10的径向方向称作第一方向,将轮毂10的轴向方向称作第二方向。本文所述的“内”是指沿第一方向靠近旋转轴的一端,本文所述的“外”是指沿第一方向远离旋转轴的一端。
多个第一叶片30以轮毂10的旋转轴为环形阵列的中心,在外圆柱面101的外侧呈环形阵列分布。可以理解为,多个第一叶片30间隔设置在轮毂10的周向位置,多个第一叶片30可以等间距设置,也可以不等间距设置。多个第一叶片30沿第一方向延伸。
沿第一方向,每个第一叶片30可以包括朝向轮毂10的第一端部301和远离轮毂10的第二端部302,第一端部301与外圆柱面101连接,第二端部302与第一静音环20连接。其中,第一端部301与轮毂10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轮毂10的直径D10。每个第一叶片30均可以为具有多个弯曲部的叶片,且各个第一叶片30的弯曲部的数量和弯曲部的弯曲程度均可以相同。每个第一叶片30的第一端部301至第二端部302的连线与第一端部301至旋转轴的连线不共线,以便在从动于风扇电机而转动时,能够更好的舀风,提高风量。
同样的,多个第二叶片40以轮毂10的旋转轴为环形阵列的中心,在外圆柱面101的外侧呈环形阵列分布。可以理解为,多个第二叶片40间隔设置在轮毂10的周向位置,多个第二叶片40可以等间距设置,也可以不等间距设置。多个第二叶片40的长度方向沿轮毂10的径向方向延伸。
多个第二叶片40远离轮毂10,且与多个第一叶片30间隔交错设置。示例性的,相邻两个第一叶片30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叶片40,相邻两个第二叶片40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叶片30。这样,第一叶片30的数量与第二叶片40的数量相同;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的总数量与做功区域满足做功能力所需叶片的预设数量相同。示例性的,如果满足做功能力所需叶片的预设数量为七十四叶,则第一叶片30为三十七叶,第二叶片40为三十七叶。
沿第一方向,每个第二叶片40可以包括朝向轮毂10的第三端部401和远离轮毂10的第四端部402,第三端部401位于轮毂10与第一静音环20之间,且第三端部401与轮毂10的外圆柱面101具有第一距离,第四端部402与第一静音环20连接。可以理解为,多个第二叶片40的一端分别与第一静音环20连接,被第一静音环20固定,多个第二叶片40的另一端悬空并朝向轮毂10。其中,既存在第一叶片30又存在第二叶片40的区域为做功区域,仅存在第一叶片30的区域为进风口区域。
第一叶片30的数量以满足进风需求为前提条件,无需考虑做功能力。也就是说,在满足叶轮的自身强度情况下,第一叶片30的数量可以尽可能的降低。第二叶片40可以增加做功区域的叶片总数量,进而可以提高叶轮的做功能力。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叶片40的数量是第一叶片30的数量的n倍;相邻两个第一叶片30之间具有n个第二叶片40。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示例性的,在n=1时,进风口区域具有三十七个第一叶片30,做功区域具有七十四个叶片组(三十七个第一叶片30和三十七个第二叶片40)。
为增加进风口通流面积,相邻的叶片之间不接触。在进风口区域,相邻的两个叶片均为第一叶片30,相邻两个第一叶片30之间具有第一间隔距离;在做功区域,相邻的两个叶片为一个第一叶片30和一个第二叶片40,相邻的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之间具有第二间隔距离。为更好的实现舀风,第一间隔距离可以大于第二间隔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为进一步提高进风量,可以进一步减少第一叶片30的数量,使得相邻两个第一叶片30之间的第一间隔距离增加。其中,第一叶片30的数量越少,第一间隔距离越大,进风口的通流面积越大,进风量越大,噪音减少的越多。在第一叶片30的数量较少时,相邻两个第一叶片30之间可以设置多个第二叶片40(图中未示出),以不降低的叶轮做功能力。例如,相邻两个第一叶片30之间设置两个第二叶片40,相邻两个第一叶片30之间设置三个第二叶片40等。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多个第一叶片30的叶面与z轴平行,多个第二叶片40的叶面与z轴平行。在叶轮转动时,空气流入的方向为z轴方向,叶片组(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与进风方向平行,叶轮的z轴方向的上下两面均可以有空气流入,即实现双向进风。与此同时,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可以充分地与气流接触,提高叶片组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使进风口区域能够更好的舀风,使做功区域能够更好的做功。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叶轮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叶片30和多个第二叶片40均与第一静音环20的第一连接面201连接,以增加沿径向方向的连接宽度,从而更加稳定地固定第二叶片40和第一叶片30。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沿第二方向,第一静音环20设置在多个第一叶片30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一侧。第一静音环2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面201、上表面202和外环面203等,第一连接面201为面向多个第一叶片30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面,上表面202为远离多个第一叶片30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面,外环面203为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面201和上表面202的外侧壁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静音环20还可以包括内环面(图中未示出),内环面为用于连接第一连接面201和上表面202的另一外侧壁面。内环面靠近轮毂10,外环面203远离轮毂10。
多个第一叶片30和多个第二叶片40分别与第一连接面201连接。这样,第一静音环20与叶片组(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沿z轴分布,可以提高叶轮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小叶轮旋转时叶片组的形变。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叶轮的侧视图。
如图4所示,并结合图2所示内容,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叶片30的叶面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叶面可以与第一连接面201垂直。
其中,沿第一方向,第一静音环20具有第一径向长度L20,沿第二方向,第一静音环20具有第一轴向高度H20。第一静音环20的第一径向长度L20可以为叶轮直径D的1%~50%,例如:叶轮直径D的10%。第一静音环20的第一径向长度L20的选取以满足强度要求,且在旋转时不变形为基本限定条件。第一静音环20的第一轴向高度H20可以为0.3mm左右。在满足注塑及强度要求的情况下,第一静音环20的第一轴向高度H20越小越好。
可选的,第一径向长度L20大于第一轴向高度H20,第一径向长度L20小于第二叶片40沿第一方向的径向长度L40。这样,可以使得第一静音环20具有一定宽度,以提高固定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的稳定性。而为进一步提高固定效果,第一径向长度L20也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二叶片40的径向长度L40。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径向长度L20也可较小,以形成具有条形结构的第一静音环20。
第一静音环20的第一径向长度L20可以由第一静音环20的内径D20内和外径D20外决定,第二叶片40的径向长度L40由多个第二叶片40所围区域的内径D40内和外径D40外决定。示例性的,第一静音环20的内径D20内小于多个第一叶片30所围区域的外径D30外,第一静音环20的内径D20内大于或等于多个第二叶片40所围区域的内径D40内,其中,第一静音环20的内径D20内可以为内环面所在内环的直径。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静音环20的内径D20内可以大于多个第二叶片40所围区域的内径D40内
第一静音环20的外径D20外可以为外环面203的直径,第一静音环20的外环面203与第一叶片30的第二端部302和第二叶片40的第四端部402位于同一圆上。其中,外环面203位于第一静音环20的沿第一方向远离旋转轴的一端。这样,第一静音环20的外径D20外与多个第一叶片30所围区域的外径D30外、多个第二叶片40所围区域的外径D40外相等,即可以等同于叶轮的直径D,以实现最佳的固定效果和舀风效果。示例性的,在叶轮的直径D可以为54mm时,D30外=D20外=D40外=D=54mm。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叶片30位于相邻两个第二叶片40之间,第二叶片40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叶片30之间。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的轴向总高度H30/H40可以相同,可以进行规律性的舀风,在提高风量的同时,避免出现噪音。其中,叶片组的轴向总高度是指叶片组的z轴方向的总高度。示例性的,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的轴向总高度H30/H40可以均为3.7mm左右,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的厚度可以均为0.15mm左右,厚度可以为轮毂10周向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第二叶片40、各个第一叶片30和第一静音环20可以采用一体注塑成型,且材料均可以为塑料材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叶轮,各个第一叶片30固定于轮毂10和第一静音环20之间,各个第二叶片40固定在第一静音环20上,以增加叶轮的强度,避免叶轮转动时各个长第二叶片产生形变。各个第一叶片30和各个第二叶片40间隔交错排布、且在轮毂10的外圆柱面101的外侧呈环形阵列分布。第一叶片30的数量可以尽量的减小,以增加进风口区域的通流面积,以增大风扇的流量,同时降低风扇的噪声。同时,做功区域设置更多数量的第二叶片40,使得做功区域的叶片总数量等于满足做功能力所需的预设数量,以不降低叶轮的做功能力。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叶轮的俯视图。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叶轮的立体图。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种叶轮与第一种叶轮的结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静音环20与叶片组(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的连接位置不同,其余结构均可参照第一种叶轮的内容,此处不赘述。
在第二种叶轮中,沿第二方向(z轴方向),第一静音环20设置在多个第一叶片30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中部。可以理解为,第一叶片30与第一静音环20固定连接于第一叶片30的轴向总高度的中部;第二叶片40与第一静音环20固定连接于第二叶片40的轴向总高度的中部。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叶轮的叶片组的强度会更大,叶片组的形变会更小。
第一静音环20可以将叶片组(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划分为上下两层,这样,可以将出去的风强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防止掺混,进而降低噪声,使得出风更加均匀。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叶轮的侧视图。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叶片30在第一静音环20的一侧具有第二轴向高度H30-1,示例性的,第一叶片30在第一静音环20的上表面202侧具有第二轴向高度H30-1。其中,第二轴向高度H30-1为第一叶片30的轴向总高度H30的10%~90%。
可以理解为,第一静音环20与叶片组(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的连接位置可以位于叶片组轴向总高度的10%~90%。示例性的,第一静音环20位于叶片组轴向总高度(H30/H40)的50%的位置。第一静音环20可以将叶片组划分为上下两层,这样,可以将出去的风强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防止掺混,进而降低噪声,使得出风更加均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叶轮,在第一种叶轮通过降低第一叶片30的数量和设置第二叶片40来增加进风口区域的通流面积,增大风扇的流量,以降低风扇的噪声以及不降低叶轮的做功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固定在轴向总高度的中部的第一静音环20,可以将叶片组(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划分为上下两层。这样,可以将出去的风强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防止掺混,进而降低噪声,使得出风更加均匀。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叶轮的俯视图。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种叶轮与第一种叶轮和第二种叶轮的结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静音环20与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同。其余结构均可参照第一种叶轮和第二种叶轮的内容,此处不赘述。
在第一种叶轮中,多个第二叶片40的第三端部401相对于第一静音环20悬空且朝向轮毂10,第四端部402与第一静音环20固定并远离轮毂10。而在第三种叶轮中,多个第二叶片40的第三端部401与第一静音环20连接,第四端部402相对于第一静音环20悬空且背对轮毂10。
第一静音环20的内环可以与第三端部401位于同一圆上,第一静音环20的外环位于第三端部401和第四端部402之间。第一静音环20的外径D20外较小,使得第一静音环20可以尽量少的占据做功区域的面积,这样可以提高叶轮的叶片组和空气的做功能力。多个第一叶片30所围区域的外径D30外等于多个第二叶片40所围区域的外径D40外
第一静音环20分别与多个第一叶片30的第二位置B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第三端部401连接,第二位置位于第一叶片30的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之间。沿第一方向(径向方向),第二位置B与轮毂10的外圆柱面101之间具有第三距离L3
在第三端部401朝向轮毂10的方向未凸出于第一静音环20的内环面,即二者平齐时,第三距离L3等于第三端部401与外圆柱面101之间的第一距离L1,即第一静音环20的内径D20内可以与第二叶片40所围区域的内径D40内相等。在第三端部401朝向轮毂10的方向凸出于第一静音环20的内环面时,第三距离L3大于第三端部401与外圆柱面101之间的第一距离L1,即第一静音环20的内径D20内小于第二叶片40所围区域的内径D40内。在第三端部401与第一静音环20的内环面相距一定距离时,第三距离L3小于第三端部401与外圆柱面101之间的第一距离L1,即第一静音环20的内径D20内大于第二叶片40所围区域的内径D40内
在使得叶轮的直径D不变的情况下,即D30外=D40外=D=54mm,第三种叶轮的第一静音环20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种叶轮中第一静音环20的尺寸。第三种叶轮的第一静音环20的外径D20外小于叶轮的直径D,示例性的,第一静音环20的外径D20外可以为叶轮的直径D的80%左右。第一静音环20的内径D20内可以为叶轮的直径D的70%左右。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叶轮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种叶轮的第一静音环20与叶片组(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的固定位置可以参照第二种叶轮所示内容,即沿第二方向(z轴方向),第一静音环20设置在多个第一叶片30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中部。可以理解为,第一叶片30与第一静音环20固定连接于第一叶片30的轴向总高度的中部;第二叶片40与第一静音环20固定连接于第二叶片40的轴向总高度的中部。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叶轮的叶片组的强度会更大,叶片组的形变会更小。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叶轮的侧视图。
如图1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叶片30在第一静音环20的一侧具有第二轴向高度H30-1,示例性的,第一叶片30在第一静音环20的上表面202侧具有第二轴向高度H30-1。其中,第二轴向高度H30-1为第一叶片30的轴向总高度H30的10%~90%。
可以理解为,第三种第一静音环20与叶片组的连接位置可以位于叶片组轴向总高度的10%~90%。示例性的,第一静音环20位于叶片组轴向总高度(H30/H40)的50%的位置。第一静音环20可以将叶片组(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划分为上下两层,这样,可以将出去的风强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防止掺混,进而降低噪声,使得出风更加均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叶轮,第一静音环20可以尽量少的占据叶片组的高度,或者说第一静音环20减少占据叶片核心做功区域,这样可以提高叶轮的叶片组和空气的做功能力。同时,第一静音环20在径向方向的中间位置固定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可以增加叶片组的强度,减小风扇旋转时的形变量。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叶轮的俯视图。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叶轮的立体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种叶轮与第三种叶轮的结构区别之处在于第一静音环20与叶片组(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的连接位置不同,其余结构均可参照第三种叶轮的内容,此处不赘述。
在第四种叶轮中,在第一静音环20与叶片组(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沿z轴分布,示例性的,第一叶片30的第二端部302与第一静音环20固定连接于第一叶片30的轴向高度(z轴)的一侧;第二叶片40的第三端部401与第一静音环20固定连接于第二叶片40的轴向高度(z轴)的一侧。
第一静音环20的外径D20外可以为叶轮的外径D的80%左右,且第一静音环20的外径D20外大于第二叶片40所围区域的内径D40内。第一静音环20的内径D20内为叶轮的外径D的50%左右,在满足结构强度要求的情况下,越大越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叶轮,第一静音环20与叶片组以上下结构进行固定连接,第一静音环20可以尽量少的占据叶片组的高度,或者说第一静音环20减少占据叶片核心做功区域的位置,这样可以提高叶轮的叶片组和空气的做功能力。同时,第一静音环20在径向方向的中间位置固定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可以增加叶片组的强度,减小风扇旋转时的形变量。同时,将第一静音环20固定在叶片组的顶部,方便注塑,减少注塑模具成本。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叶轮的俯视图。
如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种叶轮与第一种叶轮的结构区别之处在于静音环的数量不同,其余结构均可参照第一种叶轮的内容,此处不赘述。
在第五种叶轮中,第五种叶轮可以包括:轮毂10、第一静音环20、第一叶片30、第二叶片40和第二静音环50等。多个第一叶片30和多个第二叶片40通过两个静音环进行固定,可以进一步增加叶轮的强度,避免叶轮转动时叶片组产生形变。
第二静音环50与第一静音环20为尺寸不同的环状结构,在第二静音环50的直径D50小于第一静音环20的直径D20时,第二静音环50设置于第一静音环20和轮毂10之间,且第二静音环50与轮毂10同轴设置。示例性的,第二静音环50的直径D50大于轮毂10的外径D10
通过两个静音环实现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的固定,可以对叶轮的进风口区域和做功区域进行更好的划分,以及,更好的选取第一叶片的径向长度和第二叶片的径向长度,得到最佳形状的叶轮。
第一静音环20位于外侧,分别与多个第一叶片30的第二端部302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第四端部402连接。第二静音环50位于内侧,在第一叶片30的轴向高度与第二叶片40的轴向高度相同时,第二静音环50与多个第二叶片40的第三端部401连接,以及,第二静音环50与多个第一叶片30的第一位置A连接。第一位置A位于第一叶片30的第一端部301和第二端部302之间。在第一叶片30的轴向高度与第二叶片40的轴向高度不相同时,第二静音环50可以仅和第二叶片40的第三端部401连接,而不与第一叶片30的第一位置A连接。
其中,第二静音环50的直径D50可以与第二叶片40所围区域的内径D40内相等,或者,第二静音环50的直径D50内小于第二叶片40所围区域的内径D40内
第五种叶轮中由第一静音环20和第二静音环50替代第一种叶轮中的第一静音环20,而由两个静音环固定叶片组,可以提高叶轮的强度和稳定性,避免叶轮转动时叶片组产生形变。因此,第五种叶轮中第一静音环20和第二静音环50的径向长度可以小于第一种叶轮中第一静音环20的第一径向长度L20
第一种叶轮中第一静音环20的径向长度L20为叶轮的直径D的1%~50%;而第五种叶轮中第一静音环20和第二静音环50的径向长度L20可以相等,均可以为1mm左右,在满足强度和注塑要求时,径向长度L20越小越好。示例性的,在径向长度L20较小时,可以形成具有条形结构的第一静音环20。
叶轮的直径D可以与第一静音环20的直径D20相等,第一静音环20的直径D20可以与多个第一叶片30所围区域的外径D30外、多个第二叶片40所围区域的外径D40外等,示例性的,D20=D30外=D40外=D
示例性的,轮毂10的直径D可以为26.6mm,第二静音环50的直径D50可以为40mm,第一静音环20的直径D30可以为54mm。
第一静音环20的直径D20和第二静音环50的直径D50可以根据第一叶片30的径向长度和第二叶片40的径向长度来确定。第一叶片30的径向长度与轮毂10的半径之和可以为第一静音环20的半径,进而确定第一静音环20的直径D20;第二叶片40的径向长度可以确定第二静音环50与第一静音环20之间的径向距离W0,进而确定第二静音环50的直径D5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静音环20和第二静音环50均可以采用环状的圆柱体结构,使得环体截面形状呈圆形,直径可以为1mm。这样,可以降低风阻,提高进风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第二叶片40、各个第一叶片30、第一静音环20和第二静音环50可以采用一体注塑成型,且材料均可以为塑料材质。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叶轮的立体图。
如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种叶轮中静音环组(第一静音环20和第二静音环50)与叶片组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参照第一种叶轮中第一静音环20与叶片组的固定连接方式。
在静音环组与叶片组沿z轴分布时,沿第二方向,第二静音环50设置在多个第一叶片30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一侧,第二静音环50可以和第一静音环20的位置相同。示例性的,第二静音环50和第一静音环20均设置在多个第一叶片30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同一侧。
第二静音环50包括面向多个第一叶片30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第三连接面501,多个第一叶片30的第二位置B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第三端部401分别与第三连接面501连接,多个第一叶片30的第二端部302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第四端部402分别与第一静音环20的第一连接面201连接,多个第一叶片30的第一端部301和轮毂10的外圆柱面101连接。可以理解为,在第一静音环20与叶片组在轴向总高度上固定连接的位置可以和第二静音环50与叶片组在轴向总高度上固定连接的位置相同。这样,可以提高叶轮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小叶轮旋转时叶片组的形变。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叶轮的侧视图。
如图1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静音环组与叶片组沿z轴分布时,第一静音环20和第二静音环50的轴向高度H20/H50相等,且均可以为0.3mm,在满足强度和注塑要求时,越小越好。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的轴向总高度H30/H40相等,且可以均为3.7mm左右。第一静音环20的外环面203与第一叶片30的第二端部302和第二叶片40的第四端部402位于同一圆上,即第一静音环20的外环面203与第一叶片30的第二端部302和第二叶片40的第四端部402对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种叶轮中静音环组(第一静音环20和第二静音环50)与叶片组的固定连接方式还可以参照第二种叶轮中第一静音环20与叶片组的固定连接方式。即沿第二方向(z轴方向),第二静音环50设置在多个第一叶片30和多个第二叶片40的中部;沿第二方向,第一叶片30在第二静音环50的一侧具有第三轴向高度;其中,第三轴向高度为第一叶片30的轴向总高度的10%~90%。
可以理解为,静音环组与叶片组(第一叶片30和第二叶片40)的连接位置可以位于叶片组轴向总高度的10%~90%。相关结构和结构图可以参照第二种叶轮和第五种叶轮对应的内容,此处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五种叶轮中,第一静音环20和叶片组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与第二静音环50和叶片组的固定连接方式不同。示例性的,第一静音环20和叶片组沿z轴方向分布设置,第二静音环50设置在叶片组的轴向总高度的中部。或者,第一静音环20设置在叶片组的轴向总高度的中部,第二静音环50和叶片组沿z轴分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五种叶轮,各个第一叶片30依次通过轮毂10、第二静音环50和第一静音环20固定,各个第二叶片40固定在第一静音环20和第二静音环50之间。叶片组通过第一静音环20和第二静音环50实现固定,可以增加叶轮的强度,避免叶轮转动时各个长短叶片产生形变。各个第一叶片30和各个第二叶片40间隔交错排布、且在轮毂10的外圆柱面101的外侧呈环形阵列分布。第一叶片30的数量可以尽量的减小,以增加由第一叶片30构成的进风口区域的通流面积,以增大风扇的流量,同时降低风扇的噪声。同时,在进风口区域的同轴外侧的做功区域设置更多数量的第二叶片40,使得做功区域的第二叶片40的数量和第一叶片30的数量的总和等于满足做功能力所需的预设数量,以不降低叶轮的做功能力。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风扇性能曲线图。
如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对采用第一种叶轮至第五种叶轮的风扇方案的风扇性能与传统扇叶方案进行测试,在测试时,先设定测试噪声,将测试噪声保持在38dB下;再选定与38dB对应的电压,例如,电压可以为5V,以在38dB下定电压(5V)的条件下进行测试。其中,电压与噪声为非线性的对应关系,不同的电压有不同的噪声。
测试过程中,改变风扇的风量,测试对应的风压数值,基于不同的风量和风压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到第一种风扇性能(PQ)曲线。
由于风扇在转动时受阻抗和环境影响,风扇的工作范围为最大风量的20%~80%之间。那么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风扇的最大风量为2.7CFM左右,那么风扇的工作范围在(0.54-2)CFM之间。可见,在该工作范围内,采用长短叶片叶轮的风扇方案的风扇PQ要高于正常扇叶的PQ。
前述各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至第五种叶轮,是采用长短叶片的交错布局,可以增加叶轮的核心做功区域的叶片总数和叶片形式,从而不降低叶轮的做功能力。通过减少进风口区域的叶片数,降低进风口的涡流噪声,从而降低风扇的噪声;在不改变风扇尺寸,不影响风扇性能的前提下,降低风扇噪声,以提高风扇的静音性能和增加风扇风量。
而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第六种叶轮,采用短叶片和带有通流孔的托盘的方式,在进风口区域不设置叶片,仅保留做功区域的叶片,同样可以改善部分叶片的进口流动,降低风扇进风口的噪声。同时,通过进风口区域不设置叶片,由托盘形成的通流孔增大进风口的通流面积,进而降低风扇在进风口的阻力,增大风扇风量。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叶轮的俯视图。
如图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六种叶轮可以包括:轮毂10、托盘60和叶片70等。其中:
轮毂10可以为前述各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至第五种叶轮采用的轮毂10,叶片70可以为前述各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至第五种叶轮中的第一叶片30或第二叶片40。托盘60用于承载轮毂10,以及用于利用托盘60的外侧位置固定叶片70,由托盘60实现叶轮的进风口区域的通流面积增加,由固定在最外侧的叶片70实现叶轮的做功能力。
托盘60可以包括内托件601、外托件602和至少一个支架603等。内托件601可以为板状的圆形结构,轮毂10固定在内托件601上,轮毂10的旋转轴与内托件601的旋转轴相同,内托件601的外径D601外可以大于或等于轮毂10的直径D10
外托件602为环状结构,外托件602的内径D602内大于内托件601的外径D601外。外托件602套接于内托件601的外侧,外托件602与内托件601的旋转轴相同,内托件601和外托件602之间形成环形通孔区域(图中未示出)。环形通孔区域用于形成进风口区域,以提高通流面积。
至少一个支架603的尺寸可以相同,至少一个支架603间隔连接于内托件601和外托件602之间,以在内托件601和外托件602之间形成至少一个通流孔604,通流孔604用于形成进风口区域,提高通流面积。至少一个支架603沿内托件601的径向方向设置,形成辐射形支架组,示例性的,至少一个支架603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设置。
至少一个支架603不等距间隔设置在环形通孔区域内,每个支架60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内托件601和外托件602之间,将内托件601和外托件602之间的环形通孔区域分隔成具有不同面积的至少一个通流孔604。在叶轮的托盘60上开通流孔604,使得叶轮上下两侧进气气流可以互通,从而最大化叶轮叶片的做功能力。
在托盘60上开通通流孔604,可以利用通流孔604连通托盘60沿z轴方向的上下两侧进气口的气流,即可以连通风扇上下两侧进气口的气流。使得风扇一侧进气受阻时,另一侧的进气气流可以通过托盘60填充叶片70所在区域,避免叶片70的做功能力下降。
支架603的周向宽度W603和数量决定托盘60中开设的通流孔604的数量和面积(径向宽度和周向长度),其中,周向方向可以理解为以轮毂10的旋转轴为中心的环形阵列方向。示例性的,支架603的周向宽度W603可以为3mm左右,在满足托盘60强度的情况下,越小越好。相邻两个支架603之间的距离决定通流孔604的周向长度,支架603的径向长度决定通流孔604的径向宽度,轮毂10的直径与外托件602的内环侧之间的距离决定通流孔604的径向宽度。通流孔604的径向宽度可以由通流孔604的内径来表示,轮毂10的直径D10尺寸决定通流孔604的内径,示例性的,通流孔604的内径可以在轮毂10的直径D10尺寸上增加5mm左右,在满足强度的情况下,该值越小越好。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叶轮所形成夹角的示意图。
如图1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支架603不等距间隔设置在环形通孔区域内,且各个支架603沿内托件601的径向方向设置,使得相邻两个支架603之间形成夹角。各个夹角的顶点均位于内托件601的圆心(或轮毂10的旋转轴上同一点),且在托盘60上形成的各个夹角的角度不相等。这样,可以使得在托盘60上形成的各个通流孔604具有沿周向的非均匀分布特征,既各个通流孔604绕z轴周向分布,大小不一。
支架603的数量可以为五~十一条,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小于五条或大于十一条的支架603。以在内托件601和外托件602之间设置七条支架603为例进行说明,则七条支架603可以形成七个夹角和七个通流孔604。
示例性的,第一支架6031和第二支架6032可以形成第一夹角θ1和第一通流孔6041,第二支架6032和第三支架6033可以形成第二夹角θ2和第二通流孔6042,第三支架6033和第四支架6034可以形成第三夹角θ3和第三通流孔6043,第四支架6034和第五支架6035可以形成第四夹角θ4和第四通流孔6044,第五支架6035和第六支架6036可以形成第五夹角θ5和第五通流孔6045,第六支架6036和第七支架6037可以形成第六夹角θ6和第六通流孔6046,第七支架6037和第一支架6031可以形成第七夹角θ7和第七通流孔6047。
为使叶轮满足动平衡条件,避免其运行时因重心偏移导致噪声提高以及结构破坏,需各个夹角的角度均在0~2π之间,且各个夹角的角度总和为2π。以及,至少一个夹角的余弦值的和为0,至少一个夹角的正弦值的和为0。
示例性的,
Figure BDA0003999324640000131
其中,i是指夹角的序号,θ为夹角的角度,Z为各个支架603所形成的夹角总数量,也为开孔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支架603之间形成的夹角θi,本申请采取的非均匀分布的方案(θ17),相对于均匀分布的方案(360/7),夹角的变动幅度最大为(360/7)的50%-70%。如果变动幅度过大,将导致多个支架603之间的距离过近,导致部分通流孔604面积过小,影响流通效果。而夹角的变动幅度不足,则导致通流孔604的非均匀性不明显,对离散噪声的改善作用不足。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夹角时,也可以以其中一个支架603为基准,将其他各个支架603均与该基准支架603之间形成多个夹角。那么,各个夹角满足下述关系:
0=θ123<…<θz-1z<2π。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支架603也可以等间距间隔设置在环形通孔区域内,那么相邻两个支架603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相等,即各个支架603均匀分布。对于均匀分布方案和不均匀分布方案,对降低风扇噪音的效果可能不同。
位于外托件602外侧的各个叶片70需与轮毂10连接,那么在托盘60上开通流孔604时,需保留多个支架603,以将轮毂10与外侧的叶片70连接。但是,在风扇转动时会带动支架603同步旋转,这些高速旋转的支架603划过通过通流孔604的气流,将产生相应的气动噪声。如果这些支架603均匀分布时,将在特定频率形成离散噪声f:
Figure BDA0003999324640000141
其中,n为风扇转速,Z为通流孔604的数量,i为谐波序号。
在带通滤波器的倍频处也会出现声能量的集中,在频谱上产生峰值。离散噪声的峰值会使得噪声总声压级增大,或者给人特定频率尖锐感,声音品质变差。
而将支架603不均匀分布设计可以破坏支架603冲击气流的规律性,以抑制不同支架603的声源在叠加过程中,带通滤波器及其倍频上的声能量集中,进而使得对应频率上的离散噪声峰值被削弱,实现在降噪的同时改善声音品质。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非均匀分布方式,在不损害通流孔604的通流能力的同时,将支架603的非均匀程度最大化,相对均匀的支架603布置噪声更低,声品质更好。
再次参见图17,多个叶片70以内托件601的旋转轴为环形阵列的中心,在内托件601的外侧呈环形阵列分布。可以理解为,多个叶片70间隔设置在外托件602的周向位置,多个叶片70可以等间距设置,也可以不等间距设置。多个叶片70的长度方向沿轮毂10的径向方向延伸,示例性的,多个叶片70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设置。多个叶片70的宽度方向与轮毂10的轴向方向平行,多个叶片70的长度方向沿轮毂10的径向方向延伸,使得叶片70与进风方向平行,以便进行舀风。
进风方向为z轴方向,叶片70与进风方向平行,相邻两个叶片70之间为平行状态,使得相邻的叶片70之间的空间与叶轮的z轴方向的上下两面连通,使得叶轮的z轴方向的上下两面均可以有空气流入,即实现双向进风。而叶片70的长度方向在x轴和y轴所在的径向方向上,在叶轮转动时,叶片70可以充分地与气流接触,提高叶片7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使得做功区域的叶片70能够更好的做功。
叶片70的数量等于保持叶轮做功能力所需叶片的预设数量。示例性的,在保持叶轮做功能力所需叶片的预设数量为七十四叶时,叶片70的数量可以至少为七十四叶。
沿第一方向(径向方向),每个叶片70包括朝向轮毂10的第五端部701和背对轮毂10的第六端部702,第五端部701与外托件602连接。每个叶片70均可以为具有多个弯曲部的叶片,且各个叶片70所具有的弯曲部的数量和弯曲部的弯曲程度均可以相同。具有弯曲部的叶片70,可以在从动于风扇电机而转动时,能够更好的舀风,提高风量和做功能力。
多个叶片70通过托盘60和轮毂10链接,由至少一个通流孔604形成叶轮的进风口区域,并由多个叶片70形成的区域作为叶轮的做功区域。这样,在进风口区域无需设置叶片70,可以尽可能地通过扩大通流孔604的总面积来提高进风口区域的面积,进而在进风口位置没有叶片搅动空气,以降低进风口位置的气动噪声,降低风扇的噪声。而在托盘60的外边缘设置多个叶片70,通过多个叶片70可以使得叶轮的做功能力不受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托件602的外径D602外小于多个叶片70所围区域的外径D70外,且外托件602的外径D602外大于多个叶片70所围区域的内径D70内。这样,叶片70的远离轮毂10的一端凸出于外托件602的外侧,可以利用叶片70更好的做功,提高叶轮的做功能力。
多个叶片70所围区域的外径D70外形成叶轮的直径D,外托件602的内径D602内小于或等于多个叶片70所围区域的内径D70内,叶片70的朝向轮毂10的一端并未凸出于外托件602的内侧。由于外托件602的内侧用于形成通流孔604,因此,这样可以避免叶片70的朝向轮毂10的一端占用外托件602的内侧形成的通流孔604的部分空间,进而避免造成通流面积的降低。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如果外托件602的内侧形成的通流孔604的面积足够大,那么外托件602的内径D602内可以大于多个叶片70所围区域的内径D70内,这样,即使叶片70的朝向轮毂10的一端占用外托件602的内侧形成的通流孔604的部分空间,也不会影响进风量。
叶片70的径向长度L70可以大于外托件602的内外径的差值,示例性的,叶片70的径向长度L70可以为3~9mm左右。外托件602的内径D602内尺寸约为多个叶片70所围区域的内径D70内的80%左右,在满足强度要求及固定叶片70要求的情况下,越大越好。外托件602的外径D602外约为多个叶片70所围区域的内径D70内的120%左右,在满足强度要求及固定叶片70要求的情况下,越小越好。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叶轮的立体图。
如图1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叶片70可以与外托件602能够以一定的接触面积进行固定连接,从而更加稳定地固定叶片70。
在叶片70和外托件602沿z轴分布时,沿第二方向(z轴方向),叶片70设置在外托件602的一侧,外托件602包括面向叶片70的第四连接面6021,多个叶片70的与第四连接面6021连接。可以理解为,叶片70与外托件602固定连接于叶片70的轴向总高度(z轴方向)的一侧。这样,各个叶片70固定在外托件602的一侧,多个叶片70与轮毂10位于相对于托盘60的同一侧,以提高叶轮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小叶轮旋转时叶片组的形变。由位于外托件602上形成的各个通流孔604进行舀风,由位于外托件602上方的叶片70做功,通过增加z轴轴向方向的舀风面积和做功面积,进一步增加进风量和做功效果,以实现在保持做功能力的前提下提高风扇进风口的通流面积,增大风扇的流量,同时降低风扇的噪声。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叶轮的侧视图。
如图2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叶片70的轴向总高度H70决定叶片做功能力,叶片70的轴向总高度H70可以为3.7mm左右。托盘60的轴向高度H60可以根据具体加工工艺的需求确定,在满足强度和工艺要求的情况下,该托盘60的轴向高度H60越小越好。其中,轴向高度为z轴方向的厚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六种叶轮,各个叶片70通过托盘60与轮毂10连接,托盘60上开设多个通流孔604,将托盘60划分为内托件601和外托件602,以及用于连接内托件601和外托件602的支架603。通流孔604处用于形成进风口区域,以增加风量,在外托件602上固定的各个叶片70用于形成做功区域。在进风口区域不设置叶片,使得在进风口区域没有叶片搅动空气,从而可以降低进风口区域的气动噪声,降低风扇的噪声。而仅保留做功区域的叶片,可以提高核心做功区域的叶片数和叶片形式,从而不降低叶轮的做功能力。可见,该叶轮可以在不改变风扇尺寸,不影响风扇性能的前提下,降低风扇噪声。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叶轮的立体图。
如图2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七种叶轮与第六种叶轮的结构区别之处在于外托件602与叶片70的连接位置不同,其余结构均可参照第六种叶轮的内容,此处不赘述。示例性的,第七种叶轮中外托件602与叶片70的固定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第三种叶轮中第一静音环20与第二叶片40的固定连接方式。
在第七种叶轮中,沿第二方向(z轴方向),外托件602设置在多个叶片70的中部。这样,可以使得整个叶轮的叶片组的强度会更大,叶片组的形变会更小。
沿第二方向(z轴方向),叶片70在外托件602的一侧(第四连接面6021)具有第四轴向高度;其中,第四轴向高度为叶片70的轴向总高度H70的10%~90%。可以理解为,叶片70与外托件602固定连接于叶片70的轴向高度的中部,该中部可以为叶片70的z轴方向的轴向总高度的10%~90%。外托件602可以将叶片70划分为上下两层,这样,可以将出去的风强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防止掺混,进而降低噪声,使得出风更加均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七种叶轮,在第六种叶轮通过在托盘60中开设通流孔604的方式来增加进风口区域的通流面积,增大风扇的流量,以降低风扇的噪声以及不降低叶轮的做功能力的基础上,将外托件602固定在叶片70的轴向总高度的中部,可以将叶片70划分为上下两层。这样,可以将出去的风强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防止掺混,进而降低噪声,使得出风更加均匀。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扇的立体图。
如图2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扇可以包括外壳100、电机和上述各个实施例提供的叶轮。外壳100为具有容纳腔的壳体,将电机和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叶轮放置在容纳腔中。外壳100的上下表面开设有通孔110,将叶轮的轮毂10和进风口区域由通孔110处露出。这样,在外壳100的上下表面形成两个进风口,风向垂直于外壳100的上下表面,即与轮毂10的表面垂直。可以理解的是,风向为z轴方向。
以外壳100内设置第六种叶轮为例,第六种叶轮的旋转轴与通孔110的中心轴重合,该中心轴即为z轴。第六种叶轮中外托件602的内环侧可以与通孔110的边缘对齐,第六种叶轮中外托件602的外环侧上的叶片70位于外壳100内,虚线120即为各个叶片70所围区域的外侧。这样,可以使得外托件602的内环侧形成的各个通流孔604由通孔110露出,以在通孔110处形成进风口区域,增加风量。空气沿z轴方向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进入对应的进风口区域,在叶轮转动时,空气在位于外壳100内的各个叶片70处做功,不降低叶轮的做功能力。而在进风口区域没有叶片搅动空气,从而可以降低进风口区域的气动噪声,降低风扇的噪声。
通过通流孔604连通外壳100上下两侧进气口的气流,即可以连通风扇上下两侧进气口的气流。使得风扇一侧进气受阻时,另一侧的进气气流可以通过托盘60填充叶片70所在区域,避免叶片70的做功能力下降。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风扇性能曲线图。
如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对采用第六种叶轮或第七种叶轮的风扇方案的风扇性能与传统扇叶方案进行测试,在测试时,先设定测试噪声,将测试噪声保持在38dB下;再选定与38dB对应的电压,例如,电压可以为5V,以在38dB下定电压(5V)的条件下进行测试。其中,电压与噪声为非线性的对应关系,不同的电压有不同的噪声。
测试过程中,改变风扇的风量,测试对应的风压数值,基于不同的风量和风压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到第二种风扇性能(PQ)曲线。
由于风扇在转动时受阻抗和环境影响,风扇的工作范围为最大风量的20%~80%之间。那么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风扇的最大风量为2.7CFM左右,那么风扇的工作范围在(0.54-2)CFM之间。可见,在该工作范围内,采用第六种叶轮或第七种叶轮的风扇方案的风扇PQ要高于正常扇叶的PQ。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扇,通过采用上述不同实施例提供的叶轮,可以提高核心做功区域的叶片数和叶片形式,从而不降低叶轮的做功能力。同时,减少或消除进风口区域的叶片,降低进风口区域的涡流噪声,从而降低风扇的噪声。可见,在不改变风扇尺寸,不影响风扇性能的前提下,可以降低风扇噪声,使得风扇的静音功能最佳,增加风扇风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3)

1.一种叶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毂(10),包括围绕其旋转轴形成的外圆柱面(101);
第一静音环(20),设置在所述轮毂(10)的外侧,且与所述轮毂(10)同轴设置;
第一叶片(30),多个所述第一叶片(30)以所述旋转轴为环形阵列的中心,在所述外圆柱面(101)的外侧呈环形阵列分布;其中,沿第一方向,每个所述第一叶片(30)包括朝向所述轮毂(10)的第一端部(301)和远离所述轮毂(10)的第二端部(302),所述第一端部(301)与所述外圆柱面(101)连接,所述第二端部(302)与所述第一静音环(20)连接;
第二叶片(40),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0)以所述旋转轴为环形阵列的中心,在所述外圆柱面(101)的外侧呈环形阵列分布,且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0)与多个所述第一叶片(30)间隔交错设置;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每个所述第二叶片(40)包括朝向所述轮毂(10)的第三端部(401)和远离所述轮毂(10)的第四端部(402),所述第三端部(401)位于所述轮毂(10)与所述第一静音环(20)之间,且与所述外圆柱面(101)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四端部(402)与所述第一静音环(20)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轮毂(10)的径向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静音环(20)具有第一径向长度;
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静音环(20)具有第一轴向高度;
所述第一径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轴向高度,且所述第一径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叶片(40)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径向长度;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轮毂(10)的轴向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静音环(20)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叶片(30)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0)的一侧,且包括面向多个所述第一叶片(30)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0)的第一连接面(201);
多个所述第一叶片(30)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0)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面(20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静音环(20)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叶片(30)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0)的中部;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叶片(30)在所述第一静音环(20)的一侧具有第二轴向高度;
其中,所述第二轴向高度为所述第一叶片(30)的轴向总高度的10%~90%。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沿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叶片(30)的轴向总高度与所述第二叶片(40)的轴向总高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叶片(40)的数量是所述第一叶片(30)的数量的n倍,n为大于或者等于1的正整数;
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叶片(30)之间具有n个所述第二叶片(4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静音环(20)的外环面(203)与所述第一叶片(30)的所述第二端部(302)和所述第二叶片(40)的所述第四端部(402)位于同一圆上;
其中,所述外环面(203)位于所述第一静音环(20)的沿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静音环(50);
所述第二静音环(50)设置于所述第一静音环(20)和所述轮毂(10)之间,且与所述轮毂(10)同轴设置;
所述第二静音环(50)与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0)的第三端部(40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静音环(50)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叶片(30)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0)的一侧,且包括面向多个所述第一叶片(30)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0)的第三连接面(501);
多个所述第一叶片(30)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0)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面(50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静音环(20)和所述第二静音环(50)位于多个所述第一叶片(30)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0)的同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叶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静音环(50)设置在多个所述第一叶片(30)和多个所述第二叶片(40)的中部;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叶片(30)在所述第二静音环(50)的一侧具有第三轴向高度;
其中,所述第三轴向高度为所述第一叶片(30)的轴向总高度的10%~90%。
12.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外壳和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叶轮,所述叶轮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叶轮的轮毂(10)连接,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叶轮转动。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器件以及对所述发热器件进行散热的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扇。
CN202211615005.6A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1465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15005.6A CN116146530A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PCT/CN2023/113954 WO2024124942A1 (zh) 2022-12-14 2023-08-21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15005.6A CN116146530A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46530A true CN116146530A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51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15005.6A Pending CN116146530A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46530A (zh)
WO (1) WO202412494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29162A (zh) * 2022-12-14 2024-01-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WO2024124942A1 (zh) * 2022-12-14 2024-06-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97716Y (zh) * 2004-04-27 2005-05-04 力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事务机器离心式散热风扇叶片配置结构
CN101265919A (zh) * 2007-03-16 2008-09-17 索尼株式会社 离心式叶轮、风扇装置和电子器件
TW201211394A (en) * 2010-09-03 2012-03-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Fa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TW201440626A (zh) * 2013-04-10 2014-10-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離心式風扇及其扇葉
CN204900330U (zh) * 2015-08-06 2015-12-2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叶轮、离心风扇及家用电器
US20160003258A1 (en) * 2014-07-02 2016-01-07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Centrifugal fan
CN206352592U (zh) * 2016-02-03 2017-07-25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叶轮
CN107448415A (zh) * 2017-08-23 2017-12-0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散热风扇
CN211924557U (zh) * 2020-02-14 2020-11-13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扇轮及具有该扇轮的散热风扇
CN112303009A (zh) * 2020-11-17 2021-02-02 昆山品岱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蝉翼型高效散热的扇叶
US20210071681A1 (en) * 2019-09-06 2021-03-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Impeller and fan employing same
CN112696379A (zh) * 2020-12-16 2021-04-23 昆山品岱电子有限公司 蝉翼型高强度扇叶
CN113250978A (zh) * 2020-02-11 2021-08-13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风扇
CN217301013U (zh) * 2022-02-25 2022-08-26 昆山品岱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交错式风扇扇轮
CN117329162A (zh) * 2022-12-14 2024-01-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55865A (ja) * 2007-04-04 2008-10-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遠心ファン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105156365B (zh) * 2015-10-14 2018-08-3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风扇和电子设备
JP2019504958A (ja) * 2016-01-27 2019-02-21 広東美的環境電器制造有限公司 ファン及び家電機器
CN116146530A (zh) * 2022-12-14 2023-05-2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697716Y (zh) * 2004-04-27 2005-05-04 力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事务机器离心式散热风扇叶片配置结构
CN101265919A (zh) * 2007-03-16 2008-09-17 索尼株式会社 离心式叶轮、风扇装置和电子器件
TW201211394A (en) * 2010-09-03 2012-03-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Fa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TW201440626A (zh) * 2013-04-10 2014-10-16 Delta Electronics Inc 離心式風扇及其扇葉
US20160003258A1 (en) * 2014-07-02 2016-01-07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Centrifugal fan
CN204900330U (zh) * 2015-08-06 2015-12-23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叶轮、离心风扇及家用电器
CN206352592U (zh) * 2016-02-03 2017-07-25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叶轮
CN107448415A (zh) * 2017-08-23 2017-12-0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散热风扇
US20210071681A1 (en) * 2019-09-06 2021-03-11 Delta Electronics, Inc. Impeller and fan employing same
CN113250978A (zh) * 2020-02-11 2021-08-13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散热风扇
CN211924557U (zh) * 2020-02-14 2020-11-13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扇轮及具有该扇轮的散热风扇
CN112303009A (zh) * 2020-11-17 2021-02-02 昆山品岱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蝉翼型高效散热的扇叶
CN112696379A (zh) * 2020-12-16 2021-04-23 昆山品岱电子有限公司 蝉翼型高强度扇叶
CN217301013U (zh) * 2022-02-25 2022-08-26 昆山品岱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交错式风扇扇轮
CN117329162A (zh) * 2022-12-14 2024-01-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29162A (zh) * 2022-12-14 2024-01-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WO2024124942A1 (zh) * 2022-12-14 2024-06-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24942A1 (zh) 2024-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4124942A1 (zh)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KR102582026B1 (ko) 송풍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1250880C (zh) 离心流体机械
JP5361878B2 (ja) ファン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8961124B2 (en) Axial fan
US20190226492A1 (en) Serrated fan blade, axial fan, and centrifugal fan
US8550781B2 (en) Heat dissipation fan and rotor thereof
CN101089405B (zh) 风扇装置
CN103133419A (zh) 轴流风扇
WO2006076367A1 (en) Multi-stage blower
CN106403221A (zh) 穿孔导风圈、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JP3918207B2 (ja) 空気調和機
JP4697132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7329162A (zh) 一种叶轮、风扇及电子设备
CN103671137B (zh) 轴流风机
US20220099106A1 (en) Centrifugal fan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13883094A (zh) 一种轴流风叶、风机组件、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6241482U (zh) 一种风轮和出风装置
WO2022142359A1 (zh) 送风装置
JP3207379B2 (ja) 送風装置とそのハウジングの成型方法
CN110118198A (zh) 离心式风扇
CN111425453A (zh) 一种导风装置
CN220505388U (zh) 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JP2977530B2 (ja) 送風装置
JP2002021781A (ja) ファ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after: Unit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40

Applicant after: Honor Terminal Co.,Ltd.

Address before: 3401, unit a, building 6, Shenye Zhongcheng, No. 8089, Hongli West Road, Donghai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Honor Devic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