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220A - 书写笔 - Google Patents
书写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220A CN1157220A CN96109939A CN96109939A CN1157220A CN 1157220 A CN1157220 A CN 1157220A CN 96109939 A CN96109939 A CN 96109939A CN 96109939 A CN96109939 A CN 96109939A CN 1157220 A CN1157220 A CN 115722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p
- brush
- nib
- penholder
- 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8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923 metal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644035 Clav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481 brea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34 inspir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3/00—Holders or connectors for writing implements; Means for protecting the writing-points
- B43K23/08—Protecting means, e.g. caps
- B43K23/12—Protecting means, e.g. caps for pens
- B43K23/122—Protecting means, e.g. caps for pen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choking
- B43K23/124—Protecting means, e.g. caps for pen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choking comprising an air passa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8/00—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 B43K8/02—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with writing-points comprising fibres, felt, or similar porous or capillary material
- B43K8/04—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to writing-points
Landscapes
- Pens And Brushes (AREA)
- Clips For Writ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书写笔。由于在笔帽2和笔杆1之间,在安装笔帽2的状态下,对笔尖3和笔杆1的前端开口之间进行密封的嵌入配合部13和16,以及防止笔帽2从笔杆1上脱落的卡合配合部10和11,它们之间的嵌入配合和卡合配合,在安装笔帽2时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安装笔帽2的过程可以用手指上的力一次完成。另外,在笔帽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成一整体的笔夹36,该笔夹36的宽度比其与笔帽2之间的连接根部36-1的宽度要宽一些。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签字笔,水性圆珠笔等有关的书写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下列构成的书写笔:笔杆内装填有蓄墨体,由该蓄墨体提供墨水给笔尖,该笔尖通过前口后被固定在笔杆的前端;同时,在该笔杆的前端,安装有可以自由装卸的对笔尖进行密封用的笔帽;而在笔杆的后端上,嵌入安装着被固定的尾栓。
长期以来,签字笔、水性圆珠笔等书写笔为许多人所知,并针对书写笔的下述各种性能的改善,人们一直在进行着各种的努力:试制出在书写时,既不会出现墨水的断流,也不会出现有大滴的超过需要的墨水流出这种墨水大滴落下的现象,书写感觉良好等的功能性;笔帽的装卸方便等的使用性;即使不小心误吞下笔帽时,也可保证空气流通,而不致于窒息的危险性等安全性;以及由书写笔的外观的美而产生的装饰性等性能。
但是,目前的状况是,能全面满足上述功能性、使用性、安全性、装饰性等性能要求的书写笔还未开发出来。
本发明就是鉴于目前这种状态而进行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全面满足上述的功能性、使用性、安全性、装饰性等性能要求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写笔。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具有下述构成的书写笔上:在该书写笔的笔杆的前端上,通过前口,固定着由装填在笔杆内的墨水吸蓄体提供墨水给笔尖;同时,在该笔杆的前端上,还安装着既可插入又可拔出的对笔尖起密封作用的笔帽;在笔杆的后端上,安置着尾栓;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笔帽为双层的圆筒结构,它由有低筒状的笔帽主体,和同轴状地设置在该笔帽主体内的内笔帽所构成;另一方面,该书写笔的笔杆,由装填有蓄墨体的笔杆主体,和通过连接部后被同轴连接在笔杆主体的前端的笔尖保持筒部所构成;在上述笔帽和笔杆之间,设置有在安装笔帽对同时起作用的卡合(防脱落)配合部和嵌入配合部;进而,在上述笔尖保持筒部的开口部上设置有排气口;同时,在该笔尖保持筒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数条的纵强固筋,这些纵强固筋使前口以嵌入的方式被固定着;从上述排气口开始,通过各纵强固筋之间的空气流通纵沟,形成有一与笔杆主体内相连通的空气流通空隙;另外,在笔尖保持筒部和笔主体之间的上述连接部上,设置有与该笔主体内相连通的空气口;同时,在笔主体的前侧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数条的纵强固筋,由这些纵强固筋对蓄墨体的前侧进行固定;从上述空气口开始,通过各纵强固筋之间的空气流通纵沟,形成有一直连通到对蓄墨体的后侧进行对接固定用的尾栓一侧为止的空气流通空隙;另外,在尾栓上设置有使上述空气流通空隙和该尾栓的内部相连通的流通口。
根据以上的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技术措施,在安装笔帽时,是同时以卡合配合和嵌入配合的方式完成笔帽的安装的。也就是说,在安装着笔帽时,起密封作用的嵌入配合和防止笔帽脱落作用的卡合配合是同时完成的。由此,笔帽的安装过程可以用手指上的力一次就完成。
而且,由于内层笔帽里的空气可以从笔尖保持筒部上的排气口,经该笔尖保持筒部内的空气流通纵沟和空气爱空隙后,排向笔杆主体的内部,所以,在安装笔帽时,内笔帽里的气压不会增加。另一方面,在取下笔帽时,由于通过由上述排气口、空气流通纵沟和空气流通空隙所组成的空气流通通路,可以确保内笔帽里的空气与笔杆主体内的空气是相连通的。所以,在将内笔帽从笔尖保持筒部上取下时,在内笔帽里也不会出现减压现象(吸引作用)。而且,笔帽主体内的空气,经交换空气用的空气口,可以流通到笔杆主体内的蓄墨体的前端上,然后再经各纵强固筋之间的空气流通纵沟,以及位于蓄墨体和笔杆主体之间的空气流通空隙,可以一直流通到达尾栓一侧。进而,经该尾栓上的吸气流通口,上述空气可以进入到该尾栓的内部,最终到达了蓄墨体的后端上。所以,在笔帽装着时,就不会出现只是在蓄墨体的前后端的一侧上有空气的流入的情况,由此,在装有笔帽时,也就不会出现由于只是在有空气流入的一侧上的内压增加,而导致的蓄墨体的前后端的内压不平衡这样的现象。
进而,固定着笔尖的前口,是通过纵强固筋的线接触方式而与笔尖保持筒部相配合的,两者的轴心是完全重合的。另外,笔杆主体内的蓄墨体,是由位于笔杆主体内表面上的纵强固筋和尾栓而被牢固地固定住的,此时,蓄墨体的轴心与笔杆体的轴心是重合的。
另外,在上述笔帽上设置有成一整体的笔夹,该笔夹的宽度比其连接脚部的宽度要宽一些。在该笔夹和笔帽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一从包括了上述连接根部的头部开始一直延续到开口部为止的通气空隙。进一步,以上述的连接根部为分界线,在笔帽的外表面上设置有2条平行的从头部开始到开口部附近为止的连续的纵沟。
根据以上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技术措施,在不小心误吞了笔帽时,由于在笔帽的外表面和笔夹之间存在通气空隙,所以,就可以可靠地确保空气的流通。而且,除上述通气空隙之外,还设置有2条平行的从笔帽的头部到其开口部附近的连续的纵沟,所以,可以更安全可靠地确保大而且足够的空气流通面积。
另外,在上述的内笔帽上,至少在与固定笔尖保持筒部为配合安装的安装范围内的壁厚。比自身的其他部位的壁厚要薄一些,并在该薄壁部位上设置相对于笔尖保持筒部的嵌入配合部。
根据以上的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技术措施,由于在内笔帽上的与笔尖保持筒部相配合的安装范围内的壁厚为薄壁结构,所以一方面可以促进该内笔帽的弹性,另一方面,由该弹性作用还可以降低内笔帽与笔尖保持筒部之间的摩擦系数,从而确保内笔帽相对于笔尖保持筒部的嵌入力(密封)的稳定性。
另外,用作书写笔头的上述笔尖,是由用软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墨水引导芯,和用硬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外皮所构成。墨水引导部中除其前部和后部之外的其余的部分,都用外皮部包覆成为一个整体。而且,在该墨水引导芯部的后部一侧上,其部分后部用外皮包覆着,并且该部分的外皮同墨水引导芯部的后部一起被插入到蓄墨体的内部。
根据以上的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技术措施,对书写笔头所要求的适当的挠性和回复力,是由用软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墨水引导芯部的书写部,和一直包覆到上述书写部的附近为止,通过硬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外皮部而实现的。而且,通过与蓄墨体内部以连通状相连接的墨水引导芯部,可以可靠地从蓄墨体中引导出墨水。进而,在墨水引导芯部的后部被插入到蓄墨体的内部的状态时,墨水引导芯部是不外露的。
另外,上述的笔杆和笔帽都是用混合有金属微粒的合成树脂材料所制成的。
根据以上的如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技术措施,均匀地分布在笔杆和笔帽的表面上的无数的金属微粒会现出闪闪发光的样子。由此,可以实现对书写笔的外观美感的要求。
以下,根据所附图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书写笔的一个例子。图1A为其正面图,图1B为将图1A放大后的纵向剖面图。
图2为将笔帽剖视后,显示轴筒的前侧正视图。图中所示状态为安装笔帽的初期阶段。
图3为将笔帽取下后的纵向剖面图。图中省略了长度标记。
图4为图3的主要部位的放大后的剖面图。
图5为沿图4中的V-V线的放大后的横剖面图。
图6为沿图4中的VI-VI线的放大后的横剖面图,
图7为沿图4中的VII-VII线的放大后的横剖面图。
图8为沿图3中的VIII-VIII线的放大后的横剖面图。
图9为沿图3中的IX-IX线的放大后的横剖面图。
图10为设置有流通口的尾栓的安装筒部的立体图。
图11为将筒体和尾栓分离后的主要部分的纵剖面图。
图12为表示往筒主体的尾栓安装部上安装尾栓时的中途状态的纵部面图。
图13为表示已将尾栓与笔筒主体的纵剖面图。
图14为显示了往笔帽保持筒部上安装笔帽时的状态的纵剖面图。
图15为笔帽的纵剖面图。
图16为显示了往笔帽安装部上安装笔帽时的中途状态的纵剖面图。
图17为显示了已在笔帽安装部上安装上了笔帽后的状态的纵剖面图。
图18为沿图15中的XVIII-XVIII线的放大后的横剖面图。
图19为沿图15中的XIX-XIX线的放大后的横剖面图。
图20为笔帽的侧面图。
图21为表示了对笔尖进行固定的笔杆的前侧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后的纵剖面图。
图1为显示了本发明的书写笔的全体形貌的纵剖面图。图中符号1为笔杆,2为笔帽,3为笔尖,4为蓄墨体,5为尾栓。该书写笔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在安装笔帽2时,将笔尖3和笔杆1的后述的笔杆主体1-1的开口部密封起来的嵌入配合,和在安装着笔帽2时可以防止笔帽2的脱落的卡合配合是分别同时进行的。
笔杆1和笔帽2,是用适当的合成树脂材料经成形后得到的。该合成树脂中均匀地混合有铝等所希望的金属微粒。这时,均匀地分布在笔杆1和笔帽2的表面上的无数的金属微粒,会现出闪闪发光的样子(参照图1A)。
笔杆1,由装填有蓄墨体4的笔杆主体1-1,和固定着笔尖3的笔尖保持筒部1-2所组成。笔尖保持筒部1-2,通过连接部位6,被同轴状地连设在笔杆主体1-1的前端开口部上。在笔杆主体1-1的后端开口,牢固地相嵌着尾栓5,该尾栓5使笔杆主体1-1和外部之间的空气流通完全隔断,筒主体1-1内成一密闭状态(参照图1和图2)。
笔杆主体1-1是一圆柱体。它具有适当的长度和直径,以便能将蓄墨体4以松配合方式装填于其中。在笔杆主体1-1的前端侧的外表面上,设有笔帽安装部7。而在笔杆主体1-1的后端侧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尾栓安装部8。
笔帽安装部位7,在笔杆主体1-1的前端外表面上,其范围为同笔帽2的后述的笔帽主体2-1之间产生嵌入配合的范围。笔帽安装部7的外径,比起筒本体的其余部分的外径要小一圈,而与笔帽主体2-1的内径尺寸大致相同。笔帽安装部7的组成为:从笔帽安装部7的笔帽安装基端9开始形成的直筒部7-1,从该直筒部7-1到开口部的附近为止形成的锥筒部7-2,以及从该锥筒部7-2的倾斜基端到开口部为止形成的前端边缘筒部7-3(参照图3)。而且,前端边缘筒部7-3在连设的锥筒部7-2的倾斜基端部位上,设置有一外表面卡合配合部11。在安装着笔帽2时,由该外表面卡合配合部11与笔帽主体2-1上的后述的内表面卡合配合部10之间产生卡合配合。
笔杆的直筒部7-1,具有与笔帽主体2-1的内径大致相同位于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的一族纵向筋12的突端相连接后所得到的圆形内轮廓线的直径D大致相同(参照图18)的外径。其长度L1的范围,是从笔帽安装基端9开始到笔杆主体1-1的开口部方向的途中部位。在安装着笔帽2的状态时,通过与笔帽主体2-1的后述的纵向筋12之间产生线接触,直筒部7-1可以使笔帽2与笔帽安装部7的轴芯相重合(对轴心)。
另外,上述直筒部7-1的长度L1的范围要选择适当。例如,可以适当选择这样一个从笔帽安装基端9开始的长度范围L1,以便在将要开始产生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的卡合配合部10的卡合配合的一侧的位置,使直筒部7-1与笔帽主体2-1上的纵向筋12之间产生接触。
在从直筒部7-1开始到笔帽安装部7的开口部的附近为止的适当的长度L2的范围内,经缓缓地倾斜后得到锥筒部7-2。即,该锥筒部7-2,是一种与直筒部7-1相连的基端开始,到其倾斜基端侧为止的一段缓缓倾斜的前细后粗的锥形筒状体。该锥形筒部7-2的外径直筒部7-1的外径稍稍要小一些。在相对于笔帽2进行安装的初期的阶段,由该锥筒部7-2,使笔帽主体2-1与笔帽安装部7之间处于一种两者间存在间隙的松配合的状态。此时,笔帽主体2-1就可以相配合着被插入到该笔帽安装部7上。
在安装着笔帽2而使笔帽安装部7的开口部处于密闭的状态时,前端边缘筒部7-3的作用是,与笔帽主体2-1上的后述的嵌入配合部13之间产生嵌入配合。该前端边缘筒部7-3是一圆筒体,其外径比直筒部7-1的外径要小。而且,在其与固定笔尖部位1-2之间,存在后述的间隙14,该间隙14使前端边缘筒部7-3处于一种“解放”的不受约束的状态。该前端边缘筒部7-3的长度范围L3,是从锥筒部7-2上的倾斜基端开始到笔帽安装部7的开口部为止。
而且,在安装笔帽2时,随着与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的嵌入配合部13之间产生嵌入配合,上述前端边缘筒部部7-3向着间隙14一侧退缩。即,通过使前端边缘筒部7-3和笔尖保持筒部1-2之间存在间隙14,可以使前端边缘筒部7-3具有适当的弹性。由该弹性作用,可以减轻与笔帽主体2-1之间进行嵌入配合时的摩擦力。这样,就可以使前端边缘筒部7-3与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的嵌入配合部13(该内表面嵌入配合部13的作用是,通过间隙14后,对后述的吸气交换用的空气口15进行密闭)之间的密封作用长期维持稳定。
另外,可以适当地将该前端边缘筒部7-3的壁厚设计得薄一些,以便在与笔帽主体2-1之间产生嵌入配合时,能更好地发挥该前端边缘筒部7-3的弹性。
卡合配合部11为一位于锥筒部7-2的倾斜基端上的环状体,该环状体的外径比笔帽主体2-1的内径(将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的一族纵向筋12的突端圆周状地连接后得到的圆形内轮廓线的直径D)要小一些。该卡合配合部11的作用是,在安装着笔帽2的状态时,通过其与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的卡合配合部10之间进行卡合配合时,产生的配合止动力,使笔帽主体2-1被卡合固定在笔帽安装部7上。该卡合配合部11要这样设置,以便在安装笔帽2时,它不会使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的纵向筋12被卡住。
于是,由于笔帽安装部7是由直筒部7-1、锥筒部7-2和前端边缘筒部7-3所构成的,所以,在安装笔帽2的初期的阶段,笔帽主体2-1不会与笔帽安装部7的外表面上的卡合配合部11和锥筒部7-2相接触,该两者(卡合配合部11和锥筒部7-2)与笔帽本体2-1的内表面上的纵向筋12之间处于一种存在间隙的松配合的状态。此时,就可以进行该笔帽主体2-1相对于笔帽安装部7的嵌入配合(图2的状态)。由此,就实现了一种笔帽2的安装极其简便的,具有很好的使用性能的笔帽2的安装结构。而且,位于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的纵向筋12抵达直筒部7-1,与该直筒部7-1的外表面之间产生线接触,由此,可以做到笔帽主体2-1和笔帽安装部7之间的轴心重合(对轴芯)。在该轴中心重合的状态下,当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的卡合配合部10相对于上述的外表面卡合配合部11开始产生卡合配合的同时,嵌入配合部13相对于前端边缘筒部7-3的嵌合配合也开始产生(参照图2中的双点划线及图16中所示的状态)。这样,在顺利而且可靠地进行上述这些配合的同时,笔帽2的后述的内笔帽2-2上的嵌入配合部16相对于固定笔尖部件1-2的嵌入配合也顺利而且可靠地得到进行。
也就是说,在安装笔帽2的过程中,会出现由于轴芯的偏离而导致的一方咬住另一方,使笔帽2的移动变得不顺畅等咬住现象。内表面上的卡合配合部10相对于外表面上的卡合配合部11的卡合配合,以及嵌入配合部13相对于前端边缘筒部7-3的嵌入配合可以顺利地进行。另外,在实现了由卡合配合而产生的对笔帽2的脱落防止作用,和由嵌入配合而产生的密闭作用的状态下,笔帽本体2-1就被安装到了笔帽安装部7上,而内笔帽2-2则被安装到了固定笔尖部件1-2上(图17所示的状态)。
固定笔尖部件1-2,在通过前口17对笔尖3进行固定的同时,在安装笔帽2时,该笔尖保持筒部1-2还是一个与内笔帽2-2上的嵌入配合部16之间产生嵌入配合的部位。该固定笔尖筒部件1-2的外径(该外径与内笔帽2-2的内径大致相同),比笔帽安装部7的前端边缘筒部7-3的内径还要小2圈。固定笔尖部位1-2的内部,为由大径部18和小径部19所构成的带台阶的孔的形状。将开着口的小径部19的后端侧,通过连接部6后,与前端边缘筒部7-3的内表面连设为一整体。固定笔尖部位1-2,从前端边缘筒部7-3的内部向着其开口部方向同轴状突出(参照图1B和图3、4)。
连接部6被内置在从前端边缘筒部7-3的开口部向其内方适当进入的位置上。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能在从前端边缘筒部7-3的开口部到笔尖保持筒部1-2的连设的后端为止的这一段陷入范围内,确保一段间隙14。该间隙14的作用是,增加笔帽安装部7的前端边缘筒部7-3的弹性。通过连接部6,将固定笔尖部位1-2的小径部19的后端和笔帽安装部7的内表面连接成一整体。连接部6上设有吸气交换用的空气口15。
由该空气口15,可以实现书写时怀笔杆主体1-1内部的空气交换。而且,在书写结束后(使用后)安装上笔帽2时,通过该空气口15,可以使笔帽主体2-1内的空气流通到笔杆主体1-1内的蓄墨体4的前端上。然后,再经后述的空气流通纵沟20、空气流通空隙21和流通口22,该空气一直被送到由尾栓5对接固定着的蓄墨体4的后端一侧上。由此,就可以抑制蓄墨体4的前后端的内压发生变化。在连接部6上,沿其圆周方向上设有数个(图中为3个)具有适当的开口面积的空气口15(参照图7)。
空气流通纵沟20,是由在笔杆主体1-1的前侧内表面上,沿圆周方向以适当的间隔由设置数条纵强固筋23之间的间隙所形成的。这些纵强固筋23,与设置有空气口15的连接部6是连设的。并且,该纵强固筋23具有这样的突出高度,以便能使蓄墨体4的前侧相对于笔杆直杆部主体1-1处于轴中心重合的状态。空气流通纵沟20与上述空气口15连通,这样,就可以将来自该空气口15的空气引入到空气流通空隙21中(参照图3至图8)。
另外,在纵强固筋23与连接部6之间的连接侧上,设置有阻止部24。由该阻止部24,使蓄墨体4的前端开口部与该连接部6之间隔开一定的间隙,并使蓄墨体4得到阻止固定。这时,来自空气口15的空气就可以流通到蓄墨体4的前端。又,面向着笔杆主体1-1的后端侧而呈释放状态的纵保持筋23的端部,被设计成圆角的形状。这样,在从筒本体1-1后端的开口部往筒本体1-1内插入安装蓄墨体4时,就不会被纵强固筋23所卡住,而是由该圆角的端部23-1的引导作用,可以使蓄墨体4顺利地插入到各纵强固筋23之间,并得到固定(参照图3)。
空气流通空隙21,是由从上述空气流通纵沟20起到尾栓5(该尾栓5使蓄墨体4的后侧产生发固定)为止的一段笔杆主体1-1,与蓄墨体4之间所形成的空隙。这样,就有了从笔杆主体1-1的空气口15开始,到设置有流通口22的位于后端的尾栓5侧为止的空气的通道。
在尾栓5的后述的安装筒部5-1的开口部处,设置有具有适当的开口宽度和深度的凹缺开口形状的流通口22。该流通口22的作用是,将流经空气流通空隙21后的空气,引入到与开口状的蓄墨体4的后端开口部相面对的尾栓5内(参照图3,图9和图10)。
于是,由于在笔杆主体1-1的内部,设有从空气口15开始到蓄墨体4的前端,进一步到蓄墨体4的后端开口处的空气流通通道,所以,在安装笔帽2时,笔帽主体2-1内的空气就会从空气交换用的空气口15开始,流向由笔杆主体1-1内的阻止部24而被固定的蓄墨体4的前端,然后再经各纵强固盘23之间的空气流通纵沟20、笔杆1-1与蓄墨体4之间的空气流通空隙21,一直流通到尾栓5侧。进一步,经尾栓5上的流通口22后进入到该尾栓5的内部。这样,该空气就被送到了蓄墨体4的后端(参照图2中的箭头所示方向)。由此,就可以防止由于空气只流到蓄墨体4的前后端的其中一侧上,而使得只在有空气进入的一侧上的内压上升,从而导致书写时墨水的断流或者大滴落下这一类现象。
另外,在由笔杆主体1-1的内表面上的纵强固筋23而使蓄墨体4相对于该笔杆1-1的轴芯为轴中心重合时,可以在和杆主体1-1内,由纵强固筋23和尾栓5,将蓄墨体4固定住。
又,由于空气口15被设置在,从笔帽安装部7的开口部开始以适当的深度内置于该笔帽安装部7内的连接部6上,所以,空气口15的存在,从外部是难以看到的。由此,比起将空气口设在外表面的场合,就可以提高外观的质量,而不会使作为商品的外观装饰性降低。这样,就使产品的装饰性之类的性能的提高得到了保证。
图中符号25,为设置在固定笔尖部位1-2的开口部处的,沿圆周方向分布有数个(图中为3个)的,具有适当的开口宽度和深度的呈凹缺状的排气口(参照图4及图5)。通过设在固定笔尖部位1-2内的空气流通纵沟26,和空气流通空隙27,排气口25与笔杆主体1-1内相连通。在安装笔帽2时,内笔帽2-2内的空气,就会经空气流通纵沟26从空气流通空隙27后排到笔杆主体1-1的内部。而在取下笔帽2时,经空气流通纵沟26和空气流通空隙27后形成的,从排气口25到笔杆主体1-1内的空气流通通道,可以保证内笔帽2-2的内部不会产生减压现象(吸引作用)(参照图4)。
空气流通纵沟26,由设置在大径部18的内表面上的数条的纵强固筋28之间的空隙所形成。大径部18的长度范围,是从比固定笔尖部位1-2的开口部要适当靠内的部位开始,到与小径部19为连设的台阶部为止。沿圆周方向隔以适当的间隔而设置的数条的纵强固筋28,具有能对前口17进行压入固定的突出高度。由该空气流通纵沟26,将排气口25和小径部19相连起来(参照图4至图6)。
从上述空气流通纵沟26开始,由笔尖3的后述的墨水引导芯部3-1的后部3-11和小径部19之间的空隙,形成了空气流通空隙27。笔尖3与笔杆主体1-1内相连通,其墨水引导芯部3-1的后部3-11侧被松配合地插入到蓄墨体4内。空气流通空隙27的作用是,通过上述各纵强固筋28之间的空气流通纵沟26,将固定笔尖部位1-2的排气口25与笔杆主体1-1内连通起来。通过该空气流通空隙27和空气流通纵沟26,就可以实现排气口25和笔杆主体1-1内部之间的空气通道。
于是,由于在被内笔帽2-2所包围的处于密闭状态的固定笔尖部位1-2的开口部上,设置有排气口25,并且在固定笔尖部位1-2的内部,设有从排气口25到筒本体1-1内的空气流通通道,所以,在安装笔帽2时,内笔帽2-2内的空气和就不会增加,而是经排气口25、固定笔尖部位1-2内的空气爱纵沟26、以及与筒本体1-1内部相连通的空气流通空隙27后,被排入到该笔杆主体1-1的内部(参照图4中箭头所示方向)。由此,在安装笔帽2时,内笔帽2-2内的空气压力就不会发生变化。即,在与固定笔尖位1-2之间的装配范围内按压内笔帽2-2时,可以防止出现由于内笔帽2-2内的空气被压缩,内压升高,而使书写笔尖3上的墨水被押回笔杆主体1-1内的蓄墨体4侧,从而导致书写时墨水的断流这种“逆流”现象。
而且,在取下笔帽2时,由于可能确保内笔帽2-2内和笔杆主体1-1内的空气流通,所以,在内笔帽2-2内也不会出现减压现象(吸引作用)。即,当将内笔帽2-2从固定笔尖部位1-2上取下时,可以防止出现由于在内笔帽2-2内产生的减压作用,而使得有超量的墨水从蓄墨体4中流到笔尖3上,从而导致在取下笔帽2时,墨水从笔尖3中喷出,或在书写时从笔尖3中流出了超量的墨水这种“墨水大滴落下”的现象。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书写笔的功能上的稳定性的要求。
另外,由于固定笔尖部位1-2,是通过其内部的一族纵强固筋28,以线接触(而不是面接触)的方式,对以贯通状固定着笔尖3的前口17进行固定的,所以,就能够在使前口17相对于固定笔尖部位1-2的轴芯为正确的轴中心重合的状态下,将前口17压入并固定在该固定笔尖部位1-2上。而且,由于这种线接触时的轴中心重合比起面接触时要简单易行一些,所以,就可以大大地减轻将前口17安装到固定笔尖部位1-2上时的工作强度。由此,就提高了安装时的使用性。
位于笔杆主体1-1后端的上述的尾栓安装部8,在尾栓5的后述的安装筒部5-1的长度L4范围内,呈现出一种向着笔杆主体1-1的后端开口部的方向,其内表面的形状(内径)逐渐(缓缓地)增大的逐步扩大的形状。在位于该尾栓安装部8的前后的扩开基端处和扩大开口侧上,分别设置有其凸径L5<L6的环状凸起31和32。由该环状凸起31和32,分别与尾栓5的后述的前后的环状凸起部29和30之间产生紧密配合。另外,在上述前后的环状凸起31和32之间,还设置有对同轴芯配合部34 。由该对同轴芯配合部34与尾栓5的同轴配合部33之间进行同轴配合。
在安装尾栓5时,通过使尾栓安装部8的前后的环状凸起31和32,与尾栓5的前后的环状凸起29和30之间产生紧密配合,可以使尾栓5相对于尾栓安装部8处于被密封了的状态。在尾栓安装部8的内部基端侧上设置前侧的环状凸起31,而将后侧的环状凸起32设置在尾栓安装部8的扩大开口一侧上。该后部的环状凸起部32的凸径L6比前侧的环状凸起31的凸径L5要大一些(参照图11)。
同轴配合部34,是一位于面向开口部扩大的尾栓安装部8的内表面上的沿轴方向上的平直段,其直径L7比前侧的环状凸起31的凸径L5要大,而比后侧的环状凸起32的凸径L6要小。在安装尾栓5时,该尾栓安装部8上的同轴配合部34,与同样为一平直段的安装筒部5-1上的对同轴配合部33之间会产生同轴配合(参照图12和图13)。
尾栓5,在将笔杆主体1-1的后端开口部封闭成密闭状态的同时,还使蓄墨体4的外皮管4-2的后端开口处的外周缘处于一种以对接阻止方式而被固定住的状态(参照图3和图13)。上述蓄墨体4的外皮管4-2是用适当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由它包覆着絮棉4-1后构成蓄墨体4。尾栓5是用合适的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有低的筒状体,其粗细程度(外径)与笔杆主体1-1的外径大致相同,并且具有适当的长度。在比该尾栓5的筒方向上的中间部位还要靠后的尾端侧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一与笔杆主体1-1的后端开口部(栓安装部8的扩大开口部)相接触的凸缘部35。从该凸缘部35起,到尾栓5的开口侧为止的一段范围,是相对于尾栓安装部8的安装筒部5-1。而将尾栓5的尾端一侧,同时起笔帽安装作用(5-2)。
安装筒部5-1,具有与笔杆主体1-1的尾柱安装部8大致相同的长度,其外表面的形状,为从凸缘部35侧到开口部呈逐惭(缓缓地)变细的头细尾粗的形状。在位于该安装筒部5-1的前后的开口部侧和凸缘部35侧上,分别设置有其凸径L8<L9的前后的两个环状凸起29和30。另外,在该环状凸起29和30之间,设置有一与尾栓安装部8上的同轴配合部34一样为轴方向上的平直段的对轴芯配合部33(参照图11)。该对芯配合部33的内径L10,比前侧的环状凸起部29的凸径L8要大,而比后侧的环状凸起30的凸径L9要小。
在这里,尾栓5的安装筒部5-1和笔杆主体1-1的后端的尾栓安装部8上的各凸起和对轴芯配合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是这样设定的:在安装尾栓5时,在前侧的环状凸起29和31之间,以及后侧的环状凸起30和32之间同时产生的紧密配合之前,使安装筒部5-1上的同轴配合部33和尾栓安装部8上的同轴配合部34之间先产生同轴配合。
另外,关于安装筒部5-1上的前后的环状凸起29、30,和同轴配合部33的结构,由于可以通过以上的对笔杆主体1-1的尾栓安装部8上的前后的环状凸起31、32,与对轴芯配合部34的结构的说明中中得到理解,所以此处省略了对该结构的具体的说明。
笔帽(安插装置)5-2,位于尾栓5的尾端一侧,其外径与笔帽主体2-1的内径大致相同。另外,由于将笔帽(安插装置)5-2的尾端的外周缘做成拱形的形状,所以,在往该笔帽固定部位5-2上安装笔帽2时,就不会被笔帽2的内表面上的纵向筋12所卡住,而是使两者间能以线接触的方式顺利地装配上(参照图14)。
于是,由于使笔杆主体1-1上的尾栓安装部8和尾栓5上的安装筒部5-1具有上述那样的结构,所以,在安装尾栓5时,在其初期阶段,使头细尾粗的安装筒部5-1在尾栓安装部8的开了大口的扩大开口处粗略地对准并配合着插入到该栓安装8内。而且,在进行这种装配时,安装筒部5-1的前侧上的环状凸起29不会被尾栓安装部8的后侧上的环状凸起32所卡住,而是被一直顺利地配合着插到该尾栓安装部8的前侧的环状凸起31为止,然后与该环状凸起31之间产生紧密配合。后侧的环状凸起30和32之间的紧密配合也同时开始进行。而且,由于该前侧的环状凸起29和31之间,以及后侧的环状凸起30和32之间的紧密配合,是在由同轴配合部33和34之间的同轴配合而产生的尾栓5相对于筒笔杆主体1-1的轴中心重合(对轴心)之后才开始的,所以,这些环状凸起之间的紧密配合可以顺利而且可靠地进行。
进一步,在书写时,是从笔帽安装部7上取下的笔帽2后再安装在尾栓5的笔帽安插部位5-2上固定着的(一直可以将笔帽2插到图14中的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处为止,在此状态下被固定着。)即,在使用后的平时保管时自然不必说,即使是在使用笔的时候(书写时),由于是将笔帽2安装在笔杆1上的,所以和担心会丢失笔帽2。
笔帽2,为由笔帽主体2-1和内笔帽2-2所构成的(双层)筒结构(参照图15)。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内表面卡合配合部10和嵌入配合部13。在将笔帽2安装到笔杆主体1-1的笔帽安装部7上时,由该内表面卡合配合部10与该笔帽安装部7上的外表面卡合配合部11之间产生卡合配合,而由嵌入配合部13与前端边缘筒部7-3之间产生嵌入配合。在内笔帽2-2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与笔尖保持筒部1-2之间能产生嵌入配合的嵌入配合部16。
笔帽主体2-1为一有低筒状体。其内径与笔帽安装部7的直筒部7-1的外径大致相同。其长度要能客纳得下,从笔帽安装部7的开口部突出的笔尖3,和具有固定笔尖部位1-2的笔帽安装部7的全体长度。在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成一整体的轴方向上的纵向筋12和圆周上的卡合配合部10。而在其外表面上,有设置成一整体的笔夹36。
纵向筋12,在安装笔帽2时,与笔帽安装部7的直筒部7-1之间产生线性接触。由此,可以减少笔帽主体2-1相对于笔帽安装部7的接触阻力(摩擦阻力),同时,该纵向筋12还可以使笔帽主体2-1与笔帽安装部7之间实现同轴配合。纵向筋12的长度范围,是从笔帽主体2-1的开口部向其内方适当地进入的部位开始,一直到向着笔帽2(该笔帽2上同轴状地设置有突起的内笔帽2-2)的内层部的轴向上的大致中间的部位为止。在该长度范围内,几条纵向筋12沿圆周方向隔以适当的间隔设置。在位于笔帽主体2-1的开口部一侧的端口部和该开口部之间,设置有其口径比笔帽安装部7的直筒部7-1的外径要大的松配合口37。
另外,纵向筋12的位于笔帽主体2-1的开口部一侧的端口部,被做成圆形(参照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1C)。这样,在安插笔帽2时,该纵向筋12就不会卡住笔帽安装部7的直筒部7-1,笔帽2可以由该纵向筋12的圆形端部12-1所引导,顺利地与该直筒部7-1之间以线性接触的方式相互嵌入。
内表面卡合配合部10,形成于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的规定的部位处。它具有这样的环状直径,以便能与上述外表面卡合配合部11之间产生卡合配合。该内表面卡合配合部10的作用是:在安装笔帽2时,通过使其与笔帽安装部7上的外表面卡合配合部11之间产生卡合配合,从而防止不经意时笔帽主体2-1从笔帽安装部7上脱落下来。在这里,内表面卡合配合部10是这样形成于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的:在往笔帽安装部7上按插入安装上笔帽主体2-1时,在笔帽主体2-1上的开口部将要与笔帽安装部7上的笔帽安装基端9发生相碰这一极限安装位置的前夕,使该内表面卡合配合部10与上述的外表面卡合配合部11之间开始产生卡合配合,由此确定该内表面卡合配合部10与上述的外表面卡合配合部11之间的位置关系。图中显示出,位于一族纵向筋12的内层底部一侧上的端部,形成于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并且该端部在圆周方向上是连续的(参照图15)。
嵌入配合部13,形成于笔帽主体2-1的内层底部侧的内表面上,与内表面卡合配合部10相靠近。其环状直径与上述前端边缘筒部7-3的外径大致相同。嵌入配合部13的作用是:在安装笔帽2时,它与笔帽安装部7的前端边缘筒部7-3之间产生嵌入配合,以便通过在笔尖保持筒部1-2和笔帽安装部7之间所得到的间隙14,对位于笔帽安装部7的底部的连接部位6上的空气交换用的空气口15进行密封。在这里,设置在笔帽主体2-1的内表面上的嵌入配合部13和卡合配合部10之间设置以这样一种位置关系:使笔帽主体2-1上的内表面嵌入配合部13相对于前端边缘筒部7-3的嵌入配合,以及其内表面卡合配合部10相对于笔帽安装部7上的外表面卡合配合部11的卡合配合是同时开始的。
内尾笔帽2-2,同轴状地形成于笔帽主体2-1的内层底部上,其外径比笔帽主体2-1的内径要小一些。它的作用是:在安装笔帽2时,通过其与固定笔尖部位1-2之间产生的嵌入配合,对笔尖3进行密封(以防止墨水的挥发)。在该内笔帽2-2与笔帽主体2-1之间,设有一防止成形时产生收缩孔的空隙38。而且,在内笔帽2-2上的至少与固定笔尖部件1-2之间产生嵌入配合的装配范围内的壁厚,比其自身其他部位的壁厚要适当地薄一些。在此薄壁的部分2-20上,设置有嵌入配合部16。
嵌入配合部16,被设置在位于内层笔帽2-2的开口部附近的薄壁部分2-20的内表面上,其环状直径与固定笔尖部位1-2的外径大致相同。在安装着笔帽2时,在该嵌入配合部16与固定笔尖部位1-2之间会产生嵌入配合。在这里,设置于内笔帽2-2的内表面上嵌入的配合部16有这样一种位置关系:使嵌入配合部16相对于固定笔尖件1-2的嵌入配合,以及上述的笔帽主体2-1相对于笔帽安装部7的卡合配合是同时开始的。
于是,由于笔帽2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所以,在往笔杆主体1-1的笔帽安装部7上安装笔帽2时,笔帽主体2-1上的纵向筋12与该笔帽安装部7的直筒部7-1之间产生线性接触。与面接触的方式相比,用这种线接触方式可以减少笔帽2与笔杆主体1-1之间的接触阻力。而且,由这样的线接触而使笔帽2相对于笔杆主体1-1的轴中心重合后,笔帽主体2-1上的内表面卡合配合部10和嵌入配合部13,相对于笔帽安装部7上的外表面卡合配合部11和前端边缘筒部7-3之间的卡合配合和嵌入配合,以及内层笔帽2-2上的嵌入配合部16相对于固定笔尖部位1-2的嵌入配合,是同时开始的,也是同时完成的(从图16的状态到图17的状态)。因此,就可以顺利地往笔帽安装部7上插上笔帽2。而且,由于该安装笔帽2的过程,可以只用手指上的力一次就完成,所以笔帽2的安装就变得很简便。这样,就提高了书写笔的使用性能。
笔夹36,通过位于笔帽主体2-1的头部侧的连接根部36-1,与笔帽主体2-1相连。笔夹36的宽度,比其连接根部36-1的突出幅度要宽一些。在从连接根部36-1开始,到笔帽主体2-1的开口部附近为止的全长范围内,笔夹36成一整体地形成于笔帽主体2-1的外表面上,并与笔帽主体2-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通气空隙39。另外,在该笔夹36的内表面,连设有成一整体的纵加强筋40。该纵加强筋40的宽度,与连接根部36-1的突出幅度大致相同。在从前端一侧的夹持的凸起部36-2开始到连接根部36-1为止的范围内,该纵向加强筋40面向连接根部36-1的底部成一圆的形状。由该纵向加强筋40,可以增加与连接根部36-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还可以使笔夹36的挟持力得到提高。
另外,在具有笔夹36的笔帽主体2-1的外表面上的,从笔帽主体2-1的头部开始到其开口部附近为止的长度范围内,以该笔夹36的连接根部36-1为分界线,设置有2条平行的连续的纵向沟41。这样,在不小心误吞了笔帽2时,由于这2条的纵向槽41和上述的通气空隙39,可以起到确保空气流通的作用。而且,该2条的纵向槽41,是在从连接根部36-1的底部开始到笔帽主体2-1的开口部为止的长度范围内,以笔夹36的内面的纵加强筋40的正下方为基准线,沿圆周方向以适当的间隔平行地设置的。在纵向强固筋40的正下方从连接根部36-1的底部开始到笔帽主体2-1的开口部为止的笔帽主体2-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筋接触部位42。这样,在笔夹36由于受到较大的外力而被按压到笔帽主体2-1的外表面一侧时,该笔夹36的最大可能的变形状态(变形量),就被限制在当笔夹36与位于其正下方的筋接触部42相接触时的变形量。即,即使在笔夹36被按压到与笔帽主体2-1侧相接触这样一个极限变形状态时,也能确保在笔夹36和笔帽主体2-1的外表面之间,存在有与纵加强筋40的高度相当的通气空隙39。
于是,根据如上所述结构的笔帽2,即使是在幼儿误吞了笔帽2,且万一该笔帽2卡在了喉咙处时,也能通过位于笔帽主体2-1的外表面和笔夹36之间的通气空隙39,以确保空气的流通。而且,其空气流通情况,可以通过笔帽主体2-1的通道面积,更能确保安全。(参照图20)。
另外,即使当笔36由于受较大的外力而被按压到笔帽主体2-1一侧产生变形时,其最大可能的变形程度,被限制在当笔夹36的内侧上纵加强筋40与筋接触部42相接触时的变形量。而且,即使在由该变形而减少了位于笔夹36和笔帽主体2-1之间的通气空隙39的流通面积时,也能确保在笔夹36和2条的纵向沟41之间,存在最低限度的空气流通面积(空气的通路)。因此,就可以可靠地确保对书写笔的安全性的要求。
又,笔在不用的时候,将笔夹36夹到笔记本或衣服口袋P上时的笔夹36的挟持力,是由其内面的纵加强筋40所保证的。而且,由于与连接根部36-1成一整体的纵加强筋40,相对于该连接根部36-1成一圆形的形状,所以,该纵加强筋40与连接脚部36-1之间的连接强度就得到了保证。因此,笔夹36与笔帽本身2-1之间的连接强度就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另外,在往笔记本或衣服口袋P上夹持笔夹36时,由位于笔夹36的下部的从笔帽本身2-1的头部到其开口部为止的2条的连续纵向沟槽41,可以使笔夹36相对于笔记本或衣服口袋P的接触状态变得缓和一些。即,由于笔夹36是通过位于其正下方的处于2条的纵向沟41之间的筋接触部42,而被夹持在笔记本或衣服口袋P上的,所以,笔夹36相对于笔记本或衣服口袋P的装卸操作,能顺利地进行(参照图18)。
进而,如图21所示,本发明中的笔尖3,除了作为墨水引导芯部3-1(它由软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书写部的前部3-10,和以连通状被插入到蓄墨体4的内部的后部3-11之外,笔尖3的其余所有部分,都用由硬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外皮部3-2包覆成一个整体。同时,在笔尖3的长度方向上约以中间的部位为分界线,前部3-10侧被设计得粗一些,而后部3-11侧的粗细程度,要能确保笔尖3与固定笔尖部位1-2上的小径部位19的内表面之间的空气流通空隙27。而且,在从笔尖3的中间部位开始到其后端为止的适当的长度范围内,笔尖3的后部3-11被设计成头粗尾细的台阶式的棒状体。这样,笔尖3的后部3-11就可以插入到笔杆主体1-1内的体吸墨4内。
而且,用外皮部3-2包覆着墨水引导芯部3-1的后部3-11侧时的形态如图所示:在将该后部3-11插入到蓄墨体4时,一部分外皮部3-2包覆着后部3-11,并与该后部3-11一起被插入到蓄墨体4内;在后部3-11已插入到了蓄墨体4内时,墨水引导芯部3-1是不外露的参照局部放大图21B)。即,在安装笔帽2时,由于被输送到笔杆主体1-1内的空气不会进入到墨水引导芯部3-1内,从而可以防止出现,该墨水引导芯部3-1上的墨水被压向其前部3-10一侧,这样不受安装笔帽2时的空气压力的影响。
于是,根据如上构成的笔尖3,对书写笔头所要求的适当的挠性和回复力,是由用软质合成树脂材料所制成的墨水引导芯部3-1的书写部分,和一直包覆到该书写部分附近为止,用硬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外皮部3-2而实现的。而且,通过被连通状地插入到蓄墨体4内的墨水引导芯部3-1,可以可靠地从蓄墨体4中引导出墨水来。又,在安装着笔帽2时,由于被输送到笔杆主体1-1内的空气不会从后部3-11一侧进入到墨水引导芯部3-1内,所以就不会出现,由于空气压力而使墨水引导芯部3-1上的墨水被押向前部3-10一侧,导致墨水从该前部3-10的书写部中喷出,或者在与时,从该书写部中出现有超过需要的大量的墨水流出这种“墨水大滴落下”的现象。
又,对笔尖3进行装配并固定在固定笔尖部位1-2上的用金属制成的前口17,在从笔尖3的台阶式部位43到除书写部以外其余的前部3-10侧为止,在这段长度范围内被嵌入固定着。在该前口17的后端开口部上,设置有与上述的台阶式部位43之间产生对接悬挂固定部位44,而在该前口17的前端开口部与笔尖3之间则为嵌缝式连接。另外,可能使笔尖3与前口17之间的安装很牢固,使笔尖3在轴向上不能移动。
于是,在使用书写笔时就不会出现笔尖3被轻易地从前口17上拔出,或者潜入到前口17内的现象。这样,书写时的稳定性就得到了保证,从而提高了书写笔的功能性。
本发明中的书写笔,由于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所以具有下述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1,在安装笔帽2时,先同时产生卡合配合和嵌入配合,而后完成笔帽往笔杆上的安装过程。即,在安装着笔帽2的时候,由于使笔帽相对于笔杆之间产生密封作用的嵌入配合,以及使笔帽不会轻易从笔杆上脱落下来的卡合配合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安装笔帽的过程,可以用手指上的力一次完成,从而提高了书写笔的使用性能。
而且,由于内层笔帽里的空气,能经过固定笔尖部位上的排气口,固定笔尖位内的空气流通纵槽和空气流通空隙,被输送到笔杆本身,所以,在安装笔帽时,内层笔帽里就不会出现超压现象。另一方面,在取下笔帽时,由于可以通过上述的排气口,空气流通纵沟槽和空气流通空隙,而确保与笔杆主体内的空气通道,所以,在将内笔帽从固定笔尖部位上取下时,内层笔帽里也不会出现减压现象(吸引作用)。即,在装卸笔帽时,既不会出现因笔尖上的墨水被押向蓄墨体侧而引起书写时墨水的断流即“逆流”现象,也不会出现由于有超量的墨水从蓄墨体中流到笔尖上,而使得在取下笔帽时,有墨水喷出出,或在书写时从笔尖上有超量的墨水流出即“墨水大滴落下”的现象。这样,就提高了书写时的稳定性。又,由于对笔尖进行前口固定的,是以纵向加强筋的线接触方式被固定笔尖部位所固定,并且此时,该前口与固定笔尖部位之间的轴芯以是完全重合的,所以,安装性能的稳定性就得到了保证。
进而,在安装笔帽时,笔帽本身的空气,经空气交换用的空气口后,会被输送到笔杆主体内的蓄墨体的前端上,然后通过各纵向加强筋之间的空气流通纵槽,以及蓄墨体与笔杆主体之间的空气流通空隙后,被输送到尾栓一侧。进而,再经该尾栓上的流通口后,进入到尾栓内,一直可以到达蓄墨体的后端。即,由于空气不会只被送入蓄墨体的前端或后端,所以就可以防止出现,由于只在一侧上的内压升高,而导致在书写时墨水断流或墨水大滴落下这些现象。这样,就提高了上述的与时的稳定性。另外,由于蓄墨体,是在与筒笔杆主体之间为轴中心重合的状态下,被笔杆主体内表面上的纵加强筋和尾栓所牢固地固定着,所以就可以提高安装上的稳定性。
根据权利要求2,通过位于笔帽的外表面和笔尖之间的通气空隙,可以可靠地确保空气的流通。而且,除上述通气空隙外,由于还可以通过从笔帽的头部开始到其开口部附近为止的2条平行的连续的纵向槽,而更安全地确保足够的空气流通面积和流通性能,所以,在幼儿等误吞了笔帽,并即使当该笔帽卡在喉咙上时,也可以可靠地确保空气的流通,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根据权利要求3,由内尾笔帽上的薄壁部分,可以使其弹性作用得到提高。由弹性作用,可以减少内层笔帽相对于固定笔尖部位之间的摩擦系数。所以,即使是在反复多次进行内层笔帽相对于固定笔尖部位的嵌入配合时,由于内层笔帽所具有的优良的弹性,和其与固定笔尖部位之间的低摩擦损耗,能够在很长的时间内,保证内笔帽相对于固定笔尖部位的嵌入力(密封力)。即,可以使内笔帽对笔尖的密封作用长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从而可以可靠地防止墨水的挥发。这样,就保证了在长时期内达到对性能的稳定性的要求。
根据权利要求4,对书写笔头所要求的适当的挠性和回复力,是由于用了软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墨水引导芯部上的书写部,一直包覆到该墨水引导芯部的书写部附近为止的用硬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外皮部而实现的。而且,由于通过与蓄墨体内以连通状相连的墨水引导芯部,可以可靠地从蓄墨体中引导出墨水来,所以,就能够提供最适合于做书写笔的笔尖。
进而,在墨水引导芯后部被插入到墨体内部时,由于包覆着墨水引导芯后部一侧的外皮部的一部分,也被插入到蓄墨体内,所以,墨水引导芯就不会外露。因此,在安装笔帽时,被送到笔杆主体内的空气,就不会从后部进入到墨水引导芯部内,从而就可以防止出现,由于其后部的空气压力上升,而使得被押向前部的墨水,引导芯部上的墨水,从该前部的书写部中喷出,或者在书写时,从书写部中有超量的墨水流出这种“墨水大滴落下”的现象发生。这样,就提高了书写时的稳定性。
根据权利要求5、由于混合的均匀地分布在笔杆和笔帽的表面上的无数的金属微粒,会显出闪闪发光的样子,所以对书写笔外观的美感要求就得以保证。从而使之具有强烈地吸引消费者目光的装饰效果。
因此,根据上述的本发明,就可以提供一种能满足下述全部性能要求的划时代的书写笔:由于书写时不会出现墨水的断流,或者避免流出超过需要量的墨水,即“墨水大滴落下”这种现象,而使书写感觉良好等方面的功能性;笔帽的装卸很方便等使用性;即使在误吞了笔帽时,也能可靠地确保空气的流通,从而不会有窒息的危险等安全性;以及具有对外观的美感所要求的装饰性等。
Claims (5)
1.一种包括下列构造的书写笔:由装填在笔杆内的蓄墨体提供墨水给笔尖,该笔尖通过前口被固定在笔杆的前端上,同时在该笔杆的前端安装有对笔尖起密封作用的可以装卸的笔帽,而在笔杆的后端上安装着尾栓,其特征为:上述笔帽为双层的圆筒结构,它由有底圆筒状的笔帽主体和同轴地固定在该笔帽主体内的内笔帽所构成;另一方面,笔杆由装填有蓄墨吸蓄体的筒主体,和通过连接部被同一轴状地连接在笔杆主体的前端上,对笔尖起固定作用的笔尖保持筒部所构成;而在笔帽和笔杆之间,设置有在安装笔帽时同时起作用的卡合配合部和嵌入配合部;进而,在上述笔尖保持筒部的开口部上设置有排气口,同时,在该笔尖保持筒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对上述前口进行嵌入固定用的数条纵强固筋;通过上述各纵强固筋之间的空气流动纵沟,可以形成从上述排气口到筒主体内的空气流通空隙;而且,在笔尖保持筒部和筒主体之间的上述连接部上,设置有与笔杆主体内部相连通的空气口;同时,在笔杆主体的前侧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对蓄墨体的前侧部分进行固定用的数条纵强固筋;通过各纵强固筋之间的空气流通纵沟,可以形成从上述空气口一直到位于蓄墨体的后侧上的起对接固定作用的尾栓一侧为止的空气流通空隙;另外,在尾栓上设置有流通口,由该流通口可以使上述空气流通空隙与该尾栓的内部相连通。
2.如同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笔,其特征为:笔帽上设置有与其成一整体的笔夹,该笔夹的宽度比其连接脚部的突出的幅度要宽;由该笔夹形成从包括了上述连接根部的笔帽的头部开始,一直延伸到笔帽的开口部为止的通气空隙;另外,以上述的连接脚部为分界线,在笔帽上设置有平行的从笔帽的头部到其开口部附近的连续的纵沟。
3.如同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书写笔,其特征为:内笔帽上的至少在与笔尖保持筒部之间为配合安装的这一段安装范围内的壁厚,比自身的其他部位的要薄一些;在该薄壁部位上,设置有相对于笔尖保持筒部的嵌入配合部。
4.如同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笔,其特征为:用作书写笔头的笔尖,是由用软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墨水引导芯部和用硬质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外皮部所构成;墨水引导芯部中除其前部和后部之外的其余的部位,都用外皮部包覆成为一个整体;而且,在该墨水引导芯部的后部一侧,部分后部用外皮部包覆着,并且该部分的外皮部同墨水引导芯部的后部一起,被插入到蓄墨体的内部。
5.如同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书写笔,其特征为:该书写笔的笔杆和笔帽,是用含有金属微粒的合成树脂材料所制成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7855/1996 | 1996-02-15 | ||
JP02785596A JP3796287B2 (ja) | 1996-02-15 | 1996-02-15 | 筆記具 |
JP27855/96 | 1996-02-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220A true CN1157220A (zh) | 1997-08-20 |
CN1072128C CN1072128C (zh) | 2001-10-03 |
Family
ID=12232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6109939A Expired - Lifetime CN1072128C (zh) | 1996-02-15 | 1996-07-22 | 书写笔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716152A (zh) |
JP (1) | JP3796287B2 (zh) |
CN (1) | CN1072128C (zh) |
GB (1) | GB2310170B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0507C (zh) * | 1999-05-07 | 2007-08-08 | 伯罗尔公司 | 书写工具用的帽 |
CN101254725B (zh) * | 2003-12-16 | 2011-11-09 | 百乐墨水株式会社 | 两头式书写工具 |
CN102271930A (zh) * | 2008-11-28 | 2011-12-07 | 毕克有限公司 | 书写用具及用于书写工具的具有内槽的笔帽 |
CN103287169A (zh) * | 2012-02-27 | 2013-09-11 | 丽水市小天使橡皮制造有限公司 | 带橡皮擦的握笔器 |
CN105109236A (zh) * | 2010-06-14 | 2015-12-02 |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 书写用具 |
CN106456878A (zh) * | 2014-04-10 | 2017-02-22 | 史密斯医疗Asd公司 | 用于安全导管的恒定力握持尖部保护器 |
CN108338482A (zh) * | 2018-02-09 | 2018-07-31 | 浙江正庄实业有限公司 | 环保高刚性防静电单管眉笔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501569A (zh) * | 2017-02-28 | 2018-09-07 | 莫里斯公司 | 可伸缩型书写工具 |
CN110202980A (zh) * | 2019-07-10 | 2019-09-06 | 嘉兴德力克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清洁更换的钢笔笔套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416941S (en) * | 1998-06-18 | 1999-11-23 | Bic Corporation | Writing instrument |
USD409658S (en) * | 1998-06-18 | 1999-05-11 | Bic Corporation | Writing instrument |
US6062753A (en) * | 1998-08-17 | 2000-05-16 | Pentech International Inc. | Writing instrument with enhanced tactile control and gripping comfort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US20010009934A1 (en) * | 2000-01-19 | 2001-07-26 | Dong-A Pencil Co., Ltd. | Tacky ink and pen using same |
JP2004525795A (ja) * | 2001-03-26 | 2004-08-26 | サンフォード エル.ピー. | 自由インクシステム |
US6485211B1 (en) * | 2001-09-25 | 2002-11-26 | Bic Corporation | Easily assembled grip element |
US7172359B2 (en) * | 2004-07-21 | 2007-02-06 | Moeck Gerhard | Marking implement |
TWD115036S1 (zh) * | 2005-08-09 | 2007-01-11 | 東亞鉛筆股份有限公司 | 原子筆 |
ITBS20060190A1 (it) | 2006-10-27 | 2008-04-28 | Guala Pack Spa | Tappo per contenitore munito di sigillo di garanzia |
US9248690B2 (en) * | 2012-02-24 | 2016-02-02 | Sanford, L.P. | Nib assembly having a double wall and writing instrument comprising same |
US8443999B1 (en) | 2012-04-16 | 2013-05-21 | Robert C. Reinders | Cap, cap/container combination |
JP2015006760A (ja) * | 2013-06-25 | 2015-01-15 | ゼブラ株式会社 | 中綿式筆記具 |
CN103722939B (zh) * | 2013-12-25 | 2015-10-14 | 宁波江北瑞臣工艺品设计有限公司 | 避免儿童开启的笔 |
CN103754013B (zh) * | 2013-12-25 | 2015-10-14 | 宁波江北瑞臣工艺品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避免儿童开启的笔 |
NI201600114S (es) * | 2016-02-05 | 2017-01-10 | Nozala S A P I De C V | Modelo industrial de bolígrafo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78870A (en) * | 1969-03-27 | 1971-05-18 | Uniline Corp | Ink writing instrument |
US4221493A (en) * | 1977-08-31 | 1980-09-09 | Scripto, Inc. | Pen nibs |
US4753546A (en) * | 1978-02-14 | 1988-06-28 | Koh-I-Noor Rapidograph, Inc. | Pressure balanced stylographic pen |
DE2934695C2 (de) * | 1979-08-28 | 1984-08-09 | Fa. J.S. Staedtler, 8500 Nürnberg | Schreibgerät,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icheren Verbindung von Schreibgeräteteilen miteinander |
DE8513683U1 (de) * | 1985-05-09 | 1986-09-04 | Schmidt Feintechnik GmbH, 7742 St Georgen | Schreibgerät |
JPH029997Y2 (zh) * | 1985-06-26 | 1990-03-13 | ||
DE3821195A1 (de) * | 1988-06-23 | 1989-12-28 | Schwan Stabilo Schwanhaeusser | Schutzkappe fuer ein schreib-, zeichen- bzw. auftragsgeraet |
GB2236509B (en) * | 1989-10-04 | 1992-11-11 | Mitsubishi Pencil Co | A removable cap for a writing instrument |
JPH03107008U (zh) * | 1990-02-20 | 1991-11-05 | ||
US5066156A (en) * | 1990-03-19 | 1991-11-19 | The Gillette Company | Writing instrument cap |
DE4112420B4 (de) * | 1991-04-16 | 2004-10-14 | Merz & Krell Gmbh & Co. Kgaa | Nachfüllbares Schreibgerät und Flüssigkeitsspeicherverfahren |
JPH05212997A (ja) * | 1991-12-10 | 1993-08-24 | Sakura Color Prod Corp | 塗布具 |
JPH05305794A (ja) * | 1992-03-02 | 1993-11-19 | Sakura Color Prod Corp | 塗布具及びそのキャップ |
-
1996
- 1996-02-15 JP JP02785596A patent/JP379628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6-07-22 CN CN96109939A patent/CN107212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7
- 1997-02-11 US US08/798,987 patent/US5716152A/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02-12 GB GB9702819A patent/GB2310170B/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0507C (zh) * | 1999-05-07 | 2007-08-08 | 伯罗尔公司 | 书写工具用的帽 |
CN101254725B (zh) * | 2003-12-16 | 2011-11-09 | 百乐墨水株式会社 | 两头式书写工具 |
CN102271930A (zh) * | 2008-11-28 | 2011-12-07 | 毕克有限公司 | 书写用具及用于书写工具的具有内槽的笔帽 |
CN102271930B (zh) * | 2008-11-28 | 2014-04-30 | 毕克有限公司 | 书写用具及用于书写工具的具有内槽的笔帽 |
US8807860B2 (en) | 2008-11-28 | 2014-08-19 | Societe Bic | Writing implement, and cap with inner grooves for a writing implement |
CN105109236A (zh) * | 2010-06-14 | 2015-12-02 |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 书写用具 |
CN103287169B (zh) * | 2012-02-27 | 2015-05-13 | 丽水市红点创意产品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 带橡皮擦的握笔器 |
CN103287169A (zh) * | 2012-02-27 | 2013-09-11 | 丽水市小天使橡皮制造有限公司 | 带橡皮擦的握笔器 |
CN106456878A (zh) * | 2014-04-10 | 2017-02-22 | 史密斯医疗Asd公司 | 用于安全导管的恒定力握持尖部保护器 |
CN108501569A (zh) * | 2017-02-28 | 2018-09-07 | 莫里斯公司 | 可伸缩型书写工具 |
CN108338482A (zh) * | 2018-02-09 | 2018-07-31 | 浙江正庄实业有限公司 | 环保高刚性防静电单管眉笔及其制备方法 |
CN108338482B (zh) * | 2018-02-09 | 2023-09-01 | 浙江正庄实业有限公司 | 环保高刚性防静电单管眉笔及其制备方法 |
CN110202980A (zh) * | 2019-07-10 | 2019-09-06 | 嘉兴德力克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便于清洁更换的钢笔笔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H09216491A (ja) | 1997-08-19 |
GB2310170B (en) | 1999-08-25 |
CN1072128C (zh) | 2001-10-03 |
GB9702819D0 (en) | 1997-04-02 |
GB2310170A (en) | 1997-08-20 |
US5716152A (en) | 1998-02-10 |
JP3796287B2 (ja) | 2006-07-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128C (zh) | 书写笔 | |
CN1272188C (zh) | 用于因水异色组件的书写工具 | |
CN1248871C (zh) | 书写工具 | |
CN1628994A (zh) | 两头式书写工具 | |
JP2011079206A (ja) | 熱変色性筆記具 | |
CN1576053A (zh) | 书写用具 | |
CN1907174A (zh) | 配备有一笔刨的笔用帽套以及装配有所述帽套的笔 | |
CN101058272A (zh) | 轴筒握持结构及具有该轴筒握持结构的笔具和涂具 | |
CN1496862A (zh) | 圆珠笔 | |
CN1152787C (zh) | 笔 | |
EP1674289A3 (en) | Writing implement | |
JP3973158B2 (ja) | 書写道具構造 | |
JP3765114B2 (ja) | 筆記具に於ける消しゴム受け部材 | |
CN205344206U (zh) | 毛笔艺术附属笔 | |
JP2005131944A (ja) | ペン先 | |
CN214230236U (zh) | 一种稳定出液的眼线笔 | |
CN107175957A (zh) | 一种环保型自动补偿式活动铅笔 | |
JP4241749B2 (ja) | シャ−プペンシルの芯タンクとキャップとの取り付け構造 | |
JPH09193588A (ja) | 筆ペン用ペン体 | |
JP2009061630A (ja) | 筆記具の軸筒構造 | |
JP2003320785A (ja) | ペン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筆記具 | |
JPH1199794A (ja) | 筆記具の先部材 | |
CN206589502U (zh) | 钢笔结构 | |
TWM590531U (zh) | 造型筆 | |
JP3894123B2 (ja) | 筆記具のキャッ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1003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