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09236A - 书写用具 - Google Patents
书写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09236A CN105109236A CN201510504695.1A CN201510504695A CN105109236A CN 105109236 A CN105109236 A CN 105109236A CN 201510504695 A CN201510504695 A CN 201510504695A CN 105109236 A CN105109236 A CN 10510923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riting
- retaining member
- porous member
- guide portion
- writing appli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1/00—Nibs; Writing-points
- B43K1/006—Porous nib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23/00—Holders or connectors for writing implements; Means for protecting the writing-points
- B43K23/08—Protecting means, e.g. caps
- B43K23/12—Protecting means, e.g. caps for pe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8/00—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 B43K8/003—Pen barr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8/00—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 B43K8/02—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with writing-points comprising fibres, felt, or similar porous or capillary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8/00—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 B43K8/02—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with writing-points comprising fibres, felt, or similar porous or capillary material
- B43K8/03—Ink reservoirs; Ink cartri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8/00—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 B43K8/02—Pens with writing-points other than nibs or balls with writing-points comprising fibres, felt, or similar porous or capillary material
- B43K8/04—Arrangements for feeding ink to writing-points
Landscapes
- Pens And Brushes (AREA)
Abstract
为了提供一种能够在笔尖的识别部以宽范围视觉识别书写方向并且能够确实地书写至书写结束的书写用具,该书写用具赋有如下结构:笔尖(40)配备有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和保持该多孔构件(45)且具有用于将包含在轴筒(10)内的墨提供至由保持构件(55)保持的书写部的至少一个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该保持构件是能够视觉识别书写方向的识别部,其中,识别部的面积比率是从书写用具的顶端部突出的笔尖(40)的40%或更大。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180029603.9(对应的国际申请的申请号为PCT/JP2011/063609)、申请日为2011年6月14日、发明名称为“书写用具”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称作标记记号笔式的书写用具,其中书写用具主体中的墨被供给至笔尖的书写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在笔尖的识别部以宽范围视觉识别书写方向并且能够确实地书写至书写结束的书写用具。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作为能够在笔尖的识别部视觉识别书写方向的书写用具,已知各种结构的书写用具(例如参见本申请人提交的专利文献1至5)。在以上各个专利文献中,已知作为与本发明接近的技术的是,例如如图25所示的书写用具1(例如参见本申请人提交的专利文献1),其包括对供应自书写用具主体1a的墨进行引导并能够将其保留的笔体1b,其中上述笔体1b配备有墨引导部1c和用于将来自该墨引导部1c的墨发出的书写部1d,并且还配备有能够在该书写部1d的保持部方向正上方视觉识别书写方向的识别部1e。特别地,图26和图27中示出的各个笔体公开了本发明的最接近技术。
图26(a)和图26(b)是上述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书写用具中的笔体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图。该实施方式的笔体2赋有如下结构:其中,在透明的支撑构件2a的前端设置有由腿部2b固定的书写部2c,并且在结构中设置了包括墨引导槽的墨引导部2d,该墨引导槽与该书写部2c中的腿部2b的后端连通并且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将墨引导至上述支撑构件2a内部的规定部位。由于支撑构件2a由透明的树脂等构成,所以部位2e变成识别部,并且透过在支撑构件2a内部流动的墨视觉识别书写方向。
另外,图27(a)和图27(b)示出上述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书写用具中的笔体的第八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笔体3具有与上述图26中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笔体的结构几乎相同的结构,并且其不同点在于如下结构:在支撑构件3a中设置有作为识别部的窗口部3b,绕过该窗口部3b形成有墨引导槽3c,并且在该墨引导槽3c中墨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被供给至书写部3d。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书写用具中,采取了在图25和图27中的识别部1e、3b的两侧设置有墨引导部1c、3c并且在下部设置有书写部1d、3d的结构,因此具有可识别性的识别部1e的面积比率实际上处于从书写用具主体的顶端部突出的笔尖(笔体)的30%的水平。因而涉及到不能确保令人满意的可识别性以及稍微难以观看书写方向这些方面的问题。如果扩大识别部,则扩宽了书写方向上的可识别性,但是也扩大了书写部,致使损坏了作为直线记号笔的书写性。
另外,在图26示出的笔体2中,穿过流经支撑构件2a内部的墨来视觉识别书写方向,因此涉及到在墨具有深颜色时难以观看书写方向这一方面的问题。此外,固定在支撑构件2a内部的腿部2b不具有可识别性,因此具有可识别性的识别部的面积比率实际上处于从书写用具主体的顶端部突出的笔尖(笔体)的30%的水平。因而,不能确保令人满意的可识别性,并且目前的情形是,期望具有能够进一步宽范围地视觉识别书写方向的结构的笔体。
另一方面,已知作为能够视觉识别书写部背后中的书写方向的一部分并且能够检测到墨的耗尽信号的墨耗尽检测系统式书写用具的是:例如,如图28(a)和图28(b)所示的墨耗尽检测系统式书写用具4,其中,在轴筒4a内部的墨吸藏体4b中所浸含的墨经由芯4c和墨引导部4d被供给至书写部的笔尖4e,并且在上述墨引导部4d中视觉识别墨吸藏体4b中的墨的耗尽信号并由此对其进行检测,其中,上述墨引导部4d包括能够视觉识别书写方向的识别部4f和在该识别部4f的侧部的墨引导管4g(例如参见本申请人提交的专利文献6);和如图29(a)和图29(b)所示墨耗尽检测系统式书写用具5,其中,在轴筒5a内部的墨吸藏体5b中所浸含的墨经由芯5c和墨引导部5d被供给至作为书写部的笔尖5e,并且在上述墨引导部5d中视觉识别墨吸藏体5b中的墨的耗尽信号并由此对其进行检测,其中,上述墨引导部5d包括在内部设置有厚度为0.01mm至1.0mm的狭缝墨流路的板状墨引导部5g;填充有墨时墨引导部5g的可见光透过率为50%或更大;并且能够经由墨引导部5g视觉识别在该墨引导部5g的轴方向正下方的书写方向(例如参见本申请人提交的专利文献7)。
然而,在图28(a)和图28(b)中示出的书写用具4中,墨引导管4g被加厚(扩大)以便确实地检测到耗尽信号,因此涉及到在不能确保充分高的可识别性这一方面的一些问题。此外,目前的情形是,由于墨引导管4g的复杂的形状,不易确保笔尖的密封性能并且不易获得将墨耗尽至结束的结构。
另外,在图29(a)和图29(b)中示出的书写用具5中,如果在厚度上将墨引导部减小至能够确保充分高的可识别性的程度,则不能确保墨流量。另一方面,如果意欲确保墨流量,则不能确保充分高的可识别性,因此有效的识别部被限制成使得难以确保可识别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52682号公报(权利要求书、实施方式、图1、图11、图12及其他)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53193号公报(权利要求书、实施方式、图1及其他)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19370号公报(权利要求书、实施方式、图1及其他)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246606号公报(权利要求书、实施方式、图1及其他)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6-256045号公报(权利要求书、实施方式、图1及其他)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7-69426号公报(权利要求书、实施方式、图1及其他)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7-69427号公报(权利要求书、实施方式、图1及其他)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传统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意欲将其解决,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识别部和墨引导部的书写用具,其中,该书写用具被提供有能够确实地阅读朝向书写方向的已写文字的充分高的可识别性,并且能够被使用到书写结束,并且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充分高的书写流量至书写结束而不损害可识别性并且易于书写且在生产率和耐久性方面优异的书写用具。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墨流量以防止书写时模糊且使书写流量稳定的并且能够将墨吸藏体中存储的墨充分地耗尽的书写用具。
为了解决上述传统问题而由本发明人反复进行的认真研究的结果是,发现通过如下书写用具提供了满足上述目的的书写用具:其中,笔尖配备有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和保持该多孔构件且具有用于向书写部供给墨的至少一个墨引导部的保持构件,书写用具具有用于将包含在书写用具主体中的墨供给至设置在上述保持构件中的墨引导部的中继多孔构件,并且上述保持构件是能够视觉识别书写方向的识别部,其中,设定上述识别部的面积比率为特定值或更大的笔尖结构,并且为墨供给机构、墨引导部的结构、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的结构以及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与保持构件之间的界面结构设定特定结构。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包括如下项目(1)至(10)。
(1)一种书写用具,其中,笔尖配备有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和保持所述多孔构件且具有用于向所述书写部供给墨的至少一个墨引导部的保持构件,所述书写用具包括用于将包含在书写用具主体中的墨供给至设置在所述保持构件中的所述墨引导部的中继多孔构件,并且所述保持构件是能够视觉识别书写方向的识别部,其中,所述识别部的面积比率是从所述书写用具主体的顶端部突出的所述笔尖的40%或更大。
(2)根据以上项目(1)所述的书写用具,所述墨引导部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书写部在所述保持构件所在侧的截面面积。
(3)根据以上项目(1)所述的书写用具,所述墨引导部形成有朝向所述书写部的所在侧的锥形。
(4)根据以上项目(1)所述的书写用具,墨被直接供给至所述墨引导部。
(5)根据以上项目(1)所述的书写用具,所述书写部相对于主体轴线的主轴方向倾斜。
(6)根据以上项目(1)所述的书写用具,所述保持构件的形成所述识别部的面基本平行。
(7)根据以上项目(1)所述的书写用具,构成所述保持构件的树脂从所述保持构件进入到作为所述书写部的所述多孔构件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的部位处的所述多孔构件的孔的凹凸部内以形成保持构件树脂层,由此所述多孔构件与所述保持构件被彼此固定。
(8)根据以上项目(1)所述的书写用具,在所述多孔构件和所述保持构件之间的界面中、在所述墨引导部的位于作为所述书写部的所述多孔构件所在侧的端面形成有保持构件树脂层,并且所述界面中的所述保持构件树脂层朝向所述端面的所有方向形成。
(9)根据以上项目(1)所述的书写用具,在所述多孔构件所在侧的端面中形成倒角部,以形成用于在所述保持构件中保持所述多孔构件的接触部。
(10)根据以上项目(1)所述的书写用具,所述保持构件连接有具有用于保持所述中继多孔构件的筒状部的主体部;在所述筒状部中形成有能够与所述中继多孔构件接触的台阶部;并且在所述台阶部和所述中继多孔构件之间形成有间隙部。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赋有使得能够比以往更确实地阅读朝向书写方向的已写文字的充分高的可识别性并且能够用到书写结束的书写用具。
根据项目(2)至(6)中描述的发明,进一步提供了可识别性优异且能够用到书写结束的书写用具。
根据项目(7)和(8)中描述的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和具有墨引导部的保持构件能够被确实地固定并且能够确保充分大的书写流量直到书写结束的耐久性优异的书写用具。
根据项目(9)中描述的发明,进一步提供了容易组装且能够使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的装配位置稳定并且耐久性优异的书写用具。
根据项目(10)中描述的发明,进一步提供了确保墨流量以防止书写时模糊且使书写流量稳定的并且能够将墨吸藏体中的墨充分地耗尽的书写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示例的纵截面图。
图2(a)是示出用于本发明的书写用具的笔尖的一个示例的纵截面图;图2(b)是图2(a)的A-A线截面图;图2(c)是图2(a)的B-B线截面图。
图3(a)是示出设定了中继多孔构件、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具有墨引导部的保持构件等的状态下的正视图;图3(b)是图3(a)的纵截面图;图3(c)和图3(d)分别是保持构件的俯视图和立体图。
图4(a)是示出设定了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和具有墨引导部的保持构件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b)是其侧视图;图4(c)和图4(d)分别是示出在多孔构件和保持构件之间的界面中的保持构件树脂层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图5(a)是示出设定了具有墨引导部的保持构件和中继多孔构件的放大状态的一个示例的纵截面图;图5(b)是示出图5(a)的另一示例的纵截面图。
图6(a)至图6(d)是示出笔尖的墨引导部沿主轴方向的除了直线形状之外各个形状的正视图。
图7(a)和图7(b)与图6连续,并且是示出笔尖的墨引导部沿主轴方向的除了直线形状之外各个形状的正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示例的书写用具的图;图8(a)是中央纵截面图;图8(b)是中央横截面图。
图9是示出构成图8中示出的书写用具的保持部的后保持部的一个示例的图;图9(a)是正视图;图9(b)是俯视图;图9(c)是左视图;图9(d)是中央纵截面图;图9(e)是中央横截面图。
图10是示出图8中示出的书写用具的前保持部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0(a)是从前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0(b)是从后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0(c)是左侧视图;图10(d)是右侧视图;图10(e)是中央纵截面图。
图11是示出用于图8中示出的书写用具的笔尖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1(a)是正视图;图11(b)是俯视图;图11(c)是左侧视图;图11(d)是右侧视图;图11(e)是底面图。
图12(a)是笔尖的中央横截面图;图12(b)是从底面侧观察到笔尖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a)中示出的笔尖的中央横截面图的放大图并且是用于说明间隙部的图。
图14是示出用于图8中示出的书写用具的笔尖的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4(a)是俯视图;图14(b)是正视图;图14(c)是左侧视图;图14(d)是右侧视图;图14(e)是底面图。
图15是示出用于保持图8中示出的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的保持构件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5(a)是正视图;图15(b)是俯视图;图15(c)是左侧视图;图15(d)是右侧视图。
图16是示出用于保持图8中示出的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的保持构件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6(a)是中央横截面图;图16(b)是底面图;图16(c)是中央纵截面图。
图17是示出从图8中示出的书写用具取下盖构件的状态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7(a)是正视图;图17(b)是俯视图;图17(c)是左侧视图;图17(d)是右侧视图;图17(e)是后视图。
图18是示出从图8中示出的书写用具取下盖构件的状态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8(a)是从前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18(b)是从后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图8中示出的书写用具上装有盖构件的状态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9(a)是正视图;图19(b)是俯视图;图19(c)是左侧视图;图19(d)是右侧视图。
图20是示出图8中示出的书写用具上装有盖构件的状态的一个示例的图,并且是示出以盖构件转向下置于桌面上放置书写用具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21是示出图8中示出的书写用具的盖构件的一个示例的图;图21(a)是从前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21(b)是左侧视图;图21(c)是中央纵截面图;图21(d)是中央横截面图。
图22是示出图12(a)中示出的笔尖的另一形式的放大的横截面图。
图23是示出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书写用具的笔尖的各个尺寸的正视图。
图24是示出参考例中使用的没有间隙部的笔尖的形式的放大中央横截面图。
图25是示出传统书写用具的一个示例的书写用具的纵截面图。
图26(a)和图26(b)是示出图25中示出的传统书写用具的笔尖的一个示例的正视图和横截面图。
图27(a)和图27(b)是示出图25中示出的传统书写用具的笔尖的另一示例的正视图和横截面图。
图28(a)和图28(b)是示出传统书写用具的一个示例的书写用具的横截面图及示出书写用具中的笔尖的一个示例的横截面图。
图29(a)和图29(b)是示出传统书写用具的一个示例的书写用具的横截面图及示出书写用具中的笔尖的一个示例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书写用具的实施方式的一个示例的纵截面图,图2是示出笔尖的图:图2(a)是纵截面图;图2(b)是图2(a)的A-A线截面图;图2(c)是图2(a)的B-B线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是记号笔式(markingpentype)书写用具,并且如图1所示,书写用具A配备有作为书写用具主体的轴筒10、墨吸藏体20、中继多孔构件30、笔尖40和尾栓(plug)10a。
轴筒10由例如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玻璃等形成,并且包括收纳浸含有书写用墨的墨吸藏体20的主体部11以及用于固定笔尖40的前保持部12。
墨吸藏体20浸含有诸如水性墨和油性墨等的书写用墨,并且包括例如包含天然纤维、动物毛纤维、聚缩醛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乙烯基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醚类树脂和聚苯撑类树脂等中的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或一种的纤维束、诸如毡等纤维束加工而成的材料以及诸如海绵、树脂粒子和烧结物等多孔材料。该墨吸藏体20被收纳在轴筒10的主体部11中。
上述轴筒10的后端侧开口部被由与轴筒10相同的材料或者其他合成树脂制材料形成的尾栓10a封闭。
使用的墨的成分应该没有特别限制,并且在标记笔(underlinepen)等中,例如碱性紫11、碱性黄40等荧光颜料可以包含在墨中。
中继多孔构件30是用于将墨吸藏体20中的墨供给至设置在后面将述的保持构件55中的墨引导部50的中继芯,并且和墨吸藏体20的情况一样包括具有连续孔(通路)的芯,诸如纤维束、包括毡等的纤维束加工而成的纤维束芯、硬海绵、包括树脂粒子烧结体等的树脂粒子多孔体以及棉条芯等。中继多孔构件在形状、结构等上不应受到特别限制,只要浸含在墨吸藏体20中的墨能够经由中继多孔构件30被供给至设置在保持构件55中的墨引导部50即可。该中继多孔构件30的截面形状包括例如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半圆形和半月形,在本实施方式中,截面形状是圆形。本实施方式中中继多孔构件30如图1所示采取由嵌装在前保持部12中的支撑构件35保持的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笔尖40配备有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笔芯)45和保持该多孔构件45并且具有用于将墨供给至书写部的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被固定在保持构件55的前部,并且包括例如包含天然纤维、动物毛纤维、聚缩醛类树脂、聚乙烯(polyethylene)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聚烯烃类树脂、聚乙烯基(polyvinyl)类树脂、聚碳酸酯类树脂、聚醚类树脂和聚苯撑类树脂等中的两种或更多种的组合或一种的平行纤维束、诸如毡等纤维束加工而成或这些纤维束经受树脂加工而获得的纤维芯以及通过烧结各种塑料粉末等获得的多孔物质(烧结芯)。
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的形状包括:例如,在外观形状方面诸如凿子形状、炮弹形状、圆柱、椭圆柱、立方体和长方体等形状,在截面形状方面包括诸如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半圆形和半月形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凿子形状。凿子形状是在尖端处形成相对于笔保持部的中心线的斜面并且斜面是平坦的的形状。
另外,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优选地关于主体轴的主轴方向以40°至90°的角度倾斜使得处于书写容易的倾斜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处于75°的倾斜度。
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的形状、倾斜度等适当地设定为适于获得书写等时的可用性。另外,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具有大的描线宽度,并且书写部具有优选地为2mm或更大、更优选地为3mm或更大的描线宽度。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构件55由具有可识别性(visibility)的材料构成,例如,诸如PP、PE、PET、PEN、尼龙(除了诸如尼龙6和尼龙12等传统尼龙之外还包括无定形尼龙等)、亚克力、聚甲基戊烯、聚苯乙烯和ABS等的材料,并且优选地由具有50%或更大的可见光透过率的材料构成。当使用具有小于50%的可见光透过率的材料时,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地视觉识别朝向书写方向的已写文字,因此不是优选的。具有50%或更大的可见光透过率的材料是优选的,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视觉识别功能,并且具有80%或更大的可见光透过率的材料使得能够更好地视觉识别文字。可见光透过率可以通过借助于多光源色度计测量反射率来确定。
该保持构件55可以由上述各种材料中的一种构成,或者从进一步提高耐久性和可识别性方面起见由两种或更多种材料构成。当由两种或更多种材料构成时,至少其中一种材料优选为具有50%或更大的可见光透过率的材料,并且保持构件55可以通过诸如注射成型和吹塑成型等多种成型方法成型。
在上述保持构件55内部设置有用于将墨供给至书写部的至少一个墨引导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得识别部的面积比率最大化和高效地将墨供给至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方面,如图2(a)和图2(c)所示,在长度方向的中央以穿过保持构件的方式设置了一个墨引导部50。
只要设定的结构使得浸含在收纳于书写用具主体内的墨吸藏体20中的墨能够经由上述中继多孔构件30被直接供给至墨引导部,该墨引导部50的形状、结构、尺寸和数量可以适当地选择。
从使本发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墨引导部50在截面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优选地小于笔尖的主轴长度X的40%,更优选地为1%至30%。另外,墨引导部50的截面面积优选地小于书写部在保持构件侧的截面面积或者小于中继多孔构件30在保持构件侧的截面面积。
特别地,从确保充分高的书写流量而不损害保持部的可识别性的角度,墨引导部50具有如下管状形状:在墨引导部的横向方向上的长度优选地为3mm或更小、更优选地为0.1mm至2.5mm,并且直径为0.1mm至3.0mm、优选地为0.2mm至2.5mm、更优选地为0.2mm至2.0mm。
另外,在保持构件55内的墨引导部50的截面面积的总和为0.01mm2至7mm2,优选地为0.03mm2至5mm2,并且更优选地为0.03mm2至4mm2。
此外,在墨引导部50中,优选地在朝向书写部45的一侧形成有锥度(taper),并且优选地沿着与主体轴的主轴方向成0°至30°的方向设置仅一个锥度,但是可以设置两个或更多个的多个锥度。
另外,墨引导部50的形状优选地为沿主轴方向的直线状,并且也可以是如后面将述的诸如V字形状、X字形状、Y字形状、螺旋形状、倒置V字形状和倒置Y字形状等的易于视觉识别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保护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和确保其密封性能的角度,在保持构件55的中继多孔构件30侧由与保持构件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一体地形成有突缘51,并且在墨引导部50的顶端以同心圆形状形成有大于墨引导部50的开口部52。
用于形成具有上述结构的墨引导部50的方法包括:例如,将树脂注入到配备有形成墨引导部用的棒状构件等的模具内并通过诸如注射成型和吹塑成型等各种树脂成型方法使树脂成型、然后从模具中取出成型物以形成保持构件55中的墨引导部50的方法;成型出保持构件55、然后通过钻孔和激光加工等形成墨引导部50的方法;以及将保持构件55分成两个构件、在各个构件中形成用于形成墨引导部的槽、然后通过粘接、熔合等将该两个构件合为一体以形成保持构件55中的墨引导部50的方法。可以通过与现有技术文献中相同的方法来形成上述墨引导部。
在本发明中,设置在上述保持构件55内部的墨引导部50在收纳有后面将述的书写用墨的状态下具有优选地小于50%的可见光透过率,并且优选地不起到识别部的作用,并且优选地使得不能有效地视觉识别书写方向。如果在墨引导部50内收纳有墨的状态下能够视觉识别墨,则在墨的颜色成分等的使用上受到限制,并且不能得到与所需要的对应的墨颜色,从而不是优选的。在该情况中,可以将着有与书写用墨的颜色几乎相同的颜色的管插入到墨引导部50内以使得能够容易地识别墨颜色。
另外,保持构件55的除了墨引导部50之外的其他部分是用于形成识别部的面,并且他们优选地是几乎平行的面以便有效地视觉识别书写方向。也可以通过为识别部设置透镜面来扩大和视觉识别书写方向。
在本发明中,从将多孔构件45牢固地固定成处于为其提供密封性能的状态下的角度,通过允许用于形成保持构件的树脂从保持构件55进入到在多孔构件45与保持构件55接触所在部位处的多孔构件45的孔中的凹凸部内,以形成保持构件树脂层,而将上述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粘接至具有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由此优选地固定多孔构件45和保持构件55。
用于形成多孔构件45和保持构件55的材料优选地从在溶剂中具有不同溶解性的树脂中选择。例如,在多孔构件45是聚乙烯制成的烧结芯并且保持构件由亚克力制成的情况中,诸如醇、酯(例如醋酸丁酯)、醚、酮(例如丙酮)、乙二醇醚、脂环烃、脂肪烃、氯代脂肪烃(例如二氯甲烷)、芳香烃和氯代芳香烃等有机溶剂被用作溶剂,因为多孔构件树脂和保持构件树脂之间在溶解参数(SP值)上的差异可以设定为0.5或更大,由此上述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和具有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能够被固定。
优选地,在墨引导部50的位于书写部多孔构件45侧的端面、在多孔构件45与保持构件55之间的界面中形成有保持构件树脂层(在下文中界面中的保持构件树脂层称作接着面),并且优选地朝向端面的全方向以0.5mm或更大的长度、优选地以0.8mm至3mm的长度形成该接着面。
该接着面可以以平面、曲面和折弯部中的任意一种形成,并且优选地,在墨引导部50的位于书写部多孔构件45侧的端面、遍及该端面的整周以0.5mm或更大的长度、优选地以0.8mm至3mm的长度形成该接着面。
另外,优选地,以朝向多孔构件45内部1μm至1000μm、优选地10μm至800μm的深度形成接着面上的保持构件树脂层,并且优选地保持构件55与书写部中的多孔构件45接触的接触部分处的局部高峰的表面通过表面织构加工等变成缎面(satinfinishedsurface)状态。
图3和图4示出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与具有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之间的接着结构的实施方式。
在图3中,图3(a)和图3(b)是示出设定了中继多孔构件30、支撑构件35、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和具有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的状态的正视图和纵截面图,图3(c)和图3(d)是保持构件55的俯视图和立体图。在图4中,图4(a)是示出设定了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和具有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的状态的俯视图;图4(b)是其侧视图;图4(c)和图4(d)是示出在多孔构件45与保持构件55之间的界面中的保持构件树脂层46的正视图和侧视图。
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3(d)所示,从将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与具有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牢固地固定的角度,在保持构件55的上部、在书写部中的多孔构件45的两个或更多个的侧面设置有肋构件5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两个肋构件。
另外,如图3(d)所示,肋构件56的侧面内侧的两个面和除了墨引导部50的开口部之外的底面部是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和具有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之间的接着面,并且保持构件55与书写部中的多孔构件45接触的接触部分处的局部高峰的表面优选地通过表面织构加工等变成缎面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双色成型(doublemolding)将多孔构件45和保持构件55固定。
在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允许用于形成保持构件的树脂从保持构件55进入到在多孔构件45与保持构件55接触所在部位处的多孔构件45的孔中的凹凸部内,以在底面部上形成保持构件树脂层46,从而将上述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接着至具有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由此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和具有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能够被确实地固定,并且获得了能够确保直到书写结束的充分高的书写流量并且在耐久性方面优异的书写用具。
另外,在本发明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能够通过形成保持构件树脂层将中继多孔构件30接着至保持构件55。
具体地,如图5(a)所示,以平面、曲面和折弯部中的任意一种形成中继多孔构件30侧的接着面,并且在墨引导部50的位于中继多孔构件30侧的端面、遍及中继多孔构件30的整周以0.5mm或更大的厚度、在保持构件55与插入在该保持构件55的支撑构件35中的中继多孔构件30之间的界面中形成保持构件树脂层(在下文中称作“中继多孔构件侧接着面”)。中继多孔构件30侧接着面上的周状保持构件树脂层31以朝向多孔构件内侧1μm至1000μm的深度形成,并且保持构件55与中继多孔构件30接触的接触部分中的局部高峰的表面通过表面织构加工等变成缎面状态。
在如此构成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允许用于形成保持构件的树脂从保持构件55进入到在中继多孔构件30与保持构件55接触所在部位处的中继多孔构件30的孔中的凹凸部内,以形成保持构件树脂层31,从而将中继多孔构件30接着至具有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由此中继多孔构件30和具有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能够被确实地固定;充分高的书写流量能够被供给至墨引导部50;并且书写用具的耐久性优异。另外,如图5(b)所示,保持构件树脂层31可以形成在中继多孔构件30被压入的并且支撑构件35与中继多孔构件30接触所在的所有部位中。
在本实施方式的图1至图5中示出的书写用具中,笔尖40如上所述配备有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和保持该多孔构件45并且具有用于将墨供给至书写部的至少一个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并且具有用于将包含在书写用具主体10内的墨供给至设置在保持构件55中的墨引导部50的中继多孔构件30。上述保持构件55由具有可识别性的材料构成,因此在该保持构件55中,除了墨引导部50之外的所有面(整个部分)都是能够视觉识别书写方向的识别部。通过采用以上结构可以先将识别部的面积比率控制到从书写用具主体10的顶端部突出的笔尖的40%或更大,并且优选地也将笔尖中的位于保持构件55的侧面的识别部的面积比率控制到40%或更大。此外,通过在保持构件5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墨引导部50并且将墨引导部50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直径和截面面积设定为上述优选的范围,能够将识别部的面积比率控制到50%或更大,并且提供了能够赋有充分高的可识别性并能够使用到书写结束的书写用具,与以往相比使得能够更确实地阅读朝向书写方向的已写文字。特别地,通过在保持构件5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墨引导部50能够高效地将墨平稳地供给至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因此提供了能够用到书写结束的书写用具。
另外,通过在保持构件5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墨引导部50,获得了易于确定书写方向并且书写用具非常易于书写的形状。
此外,在保持构件55的上部设置了肋构件56使得在用尺子描绘直线时能够描绘出直线而不会将尺子染色。
此外,通过采用向墨引导部50直接供给液体的机构能够高效地将墨供给至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当使用多孔构件作为墨引导部50时,在某些情况中无法获得适当的墨流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详细地描述了具有在主轴方向上直线地形成的形状的墨引导部50。通过采用图6(a)至图6(d)和图7(a)和图7(b)中示出的各个形状,在笔尖40处的墨引导部50的形状可以变成易于视觉识别的形状。在图6和图7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将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以省略其说明。
图6(a)示出用作墨引导件50的形状的V字形状;图6(b)示出X字形状;图6(c)示出Y字形状;图6(d)示出螺旋形状;图7(a)示出倒置V字形状;图7(b)示出倒置Y字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两个肋构件56,也可以设置三个肋构件。此外,肋构件也可以设置在多孔构件的整周上(四个方向)。
图8至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书写用具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示例的各个图,其中,图8(a)和图8(b)是整个书写用具的中央纵截面图和中央横截面图。图9至图16是示出构成书写用具的后保持部、前保持部、笔尖和笔尖的各个部分的各个图。图17和图18是示出取下盖构件的状态的书写用具的各个图,图19和图20是示出装有盖构件的状态的书写用具的各个图。图21是盖构件的图。在图8(a)和图8(b)中,示出了盖构件被装到通常情况下的前保持部侧的状态和盖构件被从前保持部侧取下并装到书写用具主体的后轴筒侧的状态的两个实施方式。
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中的部件具有相同结构、特性和材质的各个部件(轴筒、墨吸藏体、中继多孔构件和笔尖等部件)将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以省略或简化对这些部件的说明。
该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B是记号笔式书写用具,并且如图8所示配备有构成书写用具主体的轴筒10、墨吸藏体20、中继多孔构件30、笔尖40和盖构件60。
轴筒10由例如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和玻璃等形成,并且如图8至图10所示具有用于收纳浸含有书写用具用墨的墨吸藏体20的有底筒状的后轴筒11以及用于固定笔尖40的前保持部(前保持件)15。
后轴筒11例如通过利用诸如PP等的合成树脂以长形有底椭圆筒状形状成型,并且起到书写用具的主体(轴筒)的作用。如图9(a)至图9(e)所示,该后轴筒11设置有包括保持片12、12---的保持构件13,用于保持后端内部的墨吸藏体20的后端部,并且整个后轴筒和后面将述的前保持部以不透明或透明(以及半透明)的方式成型。可以从外观和实用性的角度采用其中任意一种。另外,采取前保持部15通过嵌装等被固定在后轴筒11的开口部14的结构。
如图10(a)至图10(e)所示,前保持部15具有在后侧与后轴筒11的开口部14嵌装的环状嵌装部16以及在前侧的肩部17和固定笔尖40的主体部41的筒状插入部18,并且在上述嵌装部16中设置有用于保持墨吸藏体20的前端部的、包括保持片19a、19a---的保持构件19。在上述插入部18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插入突起部18a、18b。上述结构的前保持部15例如由包括PP等的合成树脂成型。
墨吸藏体20浸含有诸如水性墨和油性墨等书写用具用墨,并且包括和上述实施方式中一样的纤维束、诸如毡等纤维束加工而成的材料以及诸如海绵、树脂粒子和烧结物等多孔材料。该墨吸藏体20被收纳且保持在作为轴筒10的主体的后轴筒11内。另外,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的情况一样,使用的墨成分应该没有特别限制。
另外,作为供给芯的中继多孔构件30是将墨吸藏体20中的墨供应至设置在后面将述的保持构件55中的墨引导部50的中继用芯体,并且具有刺穿到墨吸藏体20的前侧的凹部内的结构。该中继多孔构件30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构成。
如图11至图16所示,笔尖40配备有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笔芯)45和具有用于将墨供给至书写部的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并且保持构件55在后侧与具有保持中继多孔构件的筒状部41的主体部42相连。在主体部4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凸缘部43,并且在筒状部41的入口设置有用于插入和保持中继多孔构件30的插入保持部41a。
如图13所示,在比墨引导部50的后端靠后的位置处、在筒状部41的前侧形成有环状台阶部48,中继多孔构件30的前侧的端面能够与该环状台阶部48接触,并且在该台阶部48与中继多孔构件30之间形成有间隙部49。该间隙部49具有使得中继多孔构件30的端面不与台阶部48接触的距离,并且在长度方向上的长度Y落入优选地0<Y≤2mm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隙部由Y=1mm的间隙部构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台阶部48和墨引导部50之间形成有小于中继多孔构件30的直径且大于墨引导部50的直径的开放型凸部49a。
以上结构的笔尖40被赋有以下结构:来自墨吸藏体20的墨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被连续地供给至中继多孔构件30、间隙部49、凸部49a、墨引导部50和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笔芯)45。主体部42的底面是平坦状的切削面部44,并且在主体部4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用于插入前保持部15的插入部18的插入凸部42a、42b。
另外,在保持构件55的上侧的两侧面上设置有保持笔芯45用的肋构件56、56,并且在两个肋构件56、56之间设置有与笔芯45的底面接触的底面部57。在该底面部57的中央部形成有墨引导部50的出口。此外,在肋构件56、56的一个端面上设置有接触部58并且笔芯45的前端面与接触部58接触,另一端面是用于插入笔芯45的入口。
如此构成的笔尖40的所有部分或者后面将述的保持构件55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的情况一样由具有可识别性的材料构成,例如,诸如PP、PE、PET、PEN、尼龙(除了诸如尼龙6和尼龙12等传统尼龙之外还包括无定形尼龙等)、亚克力、聚甲基戊烯、聚苯乙烯和ABS等的材料,并且优选地由具有50%或更大的可见光透过率的材料构成。他们可以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的情况一样通过诸如注射成型和吹塑成型等多种成型方法成型。
本实施方式的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笔芯)45被固定在保持构件55的前部,并且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的情况一样,从外观形状方面其形状例如包括诸如凿子形状、炮弹形状、圆柱、椭圆柱、立方体、长方体和其他形状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凿子形状。
在该笔芯45中,在保持墨引导部50情况下的,在一个端面形成有斜面46a和倒角部47、47。
另外,作为书写部的笔芯45优选地关于主体轴的主轴方向以40°至90°的角度倾斜使得提供使书写用具易于书写的倾斜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以75°的倾斜度安装笔芯。
作为书写部的笔芯45的形状、倾斜度等根据诸如书写等的可用性适当地设定。另外,作为书写部的笔芯45具有大的描线宽度,并且书写部具有优选地2mm或更大、更优选地3mm或更大的描线宽度。
在上述保持构件55的内部存在用于将墨供给至作为书写部的笔芯45的至少一个墨引导部5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从将识别部的面积比率发挥至最大限度并且高效地将墨供给至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的角度,在长度方向中央部以贯穿的形式设置了一个墨引导部50。
只要该墨引导部50具有使设置于书写用具主体内的墨吸藏体20中所浸含的墨能够经由中继多孔构件30和间隙部49被直接供给至墨引导部的结构,该墨引导部50的形状、结构、尺寸和数量等可以适当地选择,
从使本发明的效果发挥至最大限度的角度,墨引导部50在截面宽度方向上的长度W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的情况一样优选地小于笔尖的主轴长度X的40%,更优选地为1%至30%,并且墨引导部50的截面面积优选地小于书写部在保持构件侧的截面面积或者小于中继芯30在保持构件侧的截面面积。
特别地,从确保充分高的书写流量而不损害保持构件的可识别性的角度,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的情况一样,墨引导部50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W优选地为3mm或更小,更优选地为0.1mm至2.5mm,并且优选地具有直径优选为0.1mm至3.0mm、更优选为0.2mm至2.5mm的管状形状。
另外,在保持构件55内部墨引导部50的截面面积的总和优选为0.01mm2至7mm2,更优选为0.03mm2至5mm2。
此外,在墨引导部50中,优选地朝向作为书写部的笔芯45形成有锥度,并且优选地沿着关于主体轴的主轴方向为0°至30°的方向设置一个锥度。
具有上述结构的墨引导部50可以通过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一样的方法来形成。
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在上述保持构件55内部的墨引导部50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的情况一样在收纳有后面将述的书写用墨的状态下具有优选地小于50%的可见光透过率,并且优选地不起到识别部的作用并且使得不能有效地视觉识别书写方向。如果在墨引导部50内收纳有墨的状态下能够视觉识别墨,则在墨的颜色成分等的使用上受到限制,并且不能得到与所需要的对应的墨颜色,从而不是优选的。
另外,除了墨引导部50之外的保持构件55是用于形成识别部的面,并且他们优选地是几乎平行的面以便有效地视觉识别书写方向。也可以通过为识别部设置透镜面来扩大和视觉识别书写方向。
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中的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的安装相比,在该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B中,上述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笔芯)45能够以下面所述的方式容易地安装至保持构件55。
具体地,将图14中示出的笔芯45的倒角部47、47侧变成前侧;在使笔芯45的底面与肋56、56的内面和底面部57接触的状态下,从保持构件55的上侧的与接触部58相反一侧的开口部(入口侧)插入笔芯45,由此使得笔芯45的前部48与接触部58接触,并且能够容易地将笔芯45安装至保持构件55的上面部。
传统地,在将作为书写部的笔芯45安装至保持构件55时,当笔芯45未被倒角时保持构件55的肋面56、56和笔芯45自身易于变形,并且难以将笔芯45安装至保持构件55。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墨引导部50和笔芯45的情况下,通过在笔芯45的端面形成倒角部47、47并且进一步形成用于在保持构件55中保持笔芯45的接触部58,能够容易地组装笔芯45,并且能够使笔芯的安装位置稳定。
在安装上述笔芯45时,从在多孔构件45提供密封性能的状态下牢固地固定多孔构件45的角度,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的情况一样,从保持构件55将用于形成保持构件的树脂进入到多孔构件45与保持构件55接触所在部分的多孔构件45的孔的凹凸部中,以形成保持构件树脂层,由此更好地固定多孔构件45和保持构件55。
在该情况中,通过形成多孔构件45和保持构件55的材料,能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中相同的方式将多孔构件45和具有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固定。
优选地,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的情况样,在墨引导部50的位于作为书写部的笔芯45一侧的端面、在多孔构件45与保持构件55之间的界面中形成保持构件树脂层(界面中的保持构件树脂层称作接着面),并且该接着面优选地关于端面的整个方向以0.5mm或更大的长度、更优选地以0.8mm至3mm的长度形成。
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A的情况一样,该接着面可以以平面、曲面和折弯部中的任意一种形成,并且优选地,在墨引导部50的位于书写部笔芯45侧的端面、遍及该端面的整周以0.5mm或更大的长度、优选地以0.8mm至3mm的长度形成所述接着面。
另外,优选地,以朝向笔芯45内部1μm至1000μm、优选地10μm至800μm的深度形成接着面上的保持构件树脂层,并且优选地,保持构件55与笔芯45接触的接触部分处的局部高峰的表面通过表面织构加工等变成缎面状态。
图11至图13是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和具有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被固定的状态的各个图。
图17和图18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B中取下盖构件的状态的一个示例的各个图;图19和图20是示出装有盖构件的状态的一个示例的各个图;图21示出盖构件的各个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B中,吸收了墨的墨吸藏体20、以形成间隙部49的方式保持中继芯30且配备有笔芯45的笔尖40以及前保持部15通过嵌装等依次地安装在后轴筒11内,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书写用具。
盖构件60通过嵌装等可拆卸地安装在前保持部上并且由保护笔尖45的内盖部61和筒状外盖部62构成,并且具有在外盖部62的表面形成有用于提高设计性的凸面部63的结构。另外,如图20所示,外盖部62的前侧的开口面是使得其被提供有能够站立在桌子等的平坦表面上的结构的宽的开口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开口面是横向长度为1.5cm、纵向长度为2.8cm、厚度为1mm的椭圆形开口面。
在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B中,通过在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笔芯)45中保持墨引导部50的情况下、在笔芯45的端面形成倒角部47、47并且在保持构件55中进一步形成用于保持笔芯45的接触部58,能够容易地将笔芯45装入保持构件55内,并且能够使笔芯45的安装位置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B中,在作为中继芯的中继多孔构件30的端面能够与之接触的环状台阶部48与中继芯30之间形成有间隙部49,该间隙部49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Y优选地为0<Y≤2mm,从而来自墨吸藏体20的墨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被连续且高效地供给至中继芯30、间隙部49(和凸部49a)、墨引导部50和笔芯45,因此获得了确保适当的墨流量以防止书写时模糊且使得书写流量稳定的并且能够充分地耗尽墨吸藏体内存储的墨的书写用具。在该间隙部49中、在台阶部48和墨引导部50之间进一步形成小于中继多孔构件30的直径且大于墨引导部50的直径的开口型的凸部49a使得能够进一步确保适当的墨流量,进一步防止了书写时模糊并且进一步提高了书写流量的稳定性。
另外,如上所述,笔尖40配备有作为书写部的笔芯45和保持该笔芯45且具有用于将墨供给至书写部的至少一个墨引导部50的保持构件55,并且具有用于将包含在墨吸藏体20内的墨供给至设置在保持构件55中的墨引导部50的中继多孔构件30。上述保持构件55由具有可识别性的材料构成,因此在该保持构件55中,如图17、图18等所示,除了墨引导部50之外的所有面(整个部分)均是能够视觉识别书写方向的识别部。识别部的面积比率可以是从前保持部15的顶端部突出的笔尖的40%或更大,并且识别部在笔尖处的保持构件55的侧面上的面积比率也被控制到40%或更大。此外,通过在保持构件5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墨引导部50并且通过将墨引导部50在横向方向上的长度、直径、截面面积等设定为上述优选范围,能够将识别部的面积比率控制到50%或更大,并且提供了能够赋有使得能够比以往更确实地阅读朝向书写方向的已写文字并且能够用到书写结束的书写用具。特别地,通过在保持构件5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墨引导部50能够高效地将墨平稳地供给至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因此提供了能够进一步用到书写结束的书写用具。
另外,通过在保持构件55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形成墨引导部50获得了易于确定书写方向并且书写用具易于书写的形状。此外,在保持构件55的上部设置肋构件56、56使得在用尺子描绘直线时能够描绘出直线而不会将尺子染色。
此外,通过采用向墨引导部50直接供给液体的机构能够高效地将墨供给至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45。当将多孔构件用作墨引导部50时,在某些情况中无法获得适当的墨流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B中,采取了来自墨吸藏体20的墨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被连续地供给至中继多孔构件30、间隙部49、凸部49a、保持构件55的墨引导部50和笔芯45的结构,并且如图22所示,可以省略凸部49a而在不设置的情况下通过毛细管作用将来自墨吸藏体20的墨供给至中继多孔构件30、间隙部49、墨引导部50和笔芯45。如图24所示,当未形成间隙部时,和后面将述的参考例的情况一样,适当的墨流量的确保、书写时模糊、书写流量的稳定性等均较差。在图22和图24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示出了与图13中通用的构成以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B中,以椭圆形截面形状形成了书写用具主体的轴筒,但是可以为圆形、三角形和除了正方形之外的多边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B中,详细地描述了以直线的形状沿主轴方向形成了墨引导部50的书写用具,但是笔尖40中的墨引导部50也可以以图6(a)至图6(d)和图7(a)和图7(b)中示出的各个形状形成以使得易于视觉识别。
实施例
接着,将参照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应该限于以下示出的实施例。
试验示例1:实施例1至4和比较例1至6。
使用了配备有具有如下组成的笔尖的书写用具和墨。下面的表1以及图23中示出的各个尺寸被用于构成各个笔尖的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保持构件和墨引导部的尺寸。除了笔尖和墨之外,书写用具的构件使用通用构件。
笔尖的构成:
书写部多孔构件:PE制成的烧结芯,孔隙率:60%
保持构件:亚克力制成,可见光透过率:85%(借助于Suga试验仪器公司(SugaTestInstrumentsCo.,Ltd.)制造的多光源色度计(MSC-5N)测量出反射率以确定可见光透过率,下同。)
通过测量成型品的实际尺寸来计算各个笔尖中识别部的面积(面积比率)。各个笔尖中识别部的面积(面积比率)示出在下面的表1中。
墨引导部:圆筒形状,下面的表1中描述的各个尺寸,在含有墨的状态下的可见光透过率:27%(通用)
除了笔尖之外的书写用具构件的构成:
中继多孔构件:PET纤维束,孔隙率:65%,Φ4×25mm
墨吸藏体:PET纤维束,孔隙率:85%,Φ14×55mm
书写用具主体、尾栓和盖:聚丙烯(PP)制成
中继多孔构件、书写部多孔构件和保持构件以如下方式粘接着。
通过在将中继多孔构件以及书写部多孔构件临时插到保持构件内的状态下用有机溶剂(乙酸乙酯)将其浸渍然后将其干燥而将中继多孔构件以及书写部多孔构件接着。
将PET纤维束的、孔隙率:65%并且Φ1.5×8mm的多孔构件用作比较例3中墨引导部的多孔构件。
比较例5基于作为传统技术的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7-69426号公报)的图1(本申请中的图28),比较例6基于作为传统技术的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7-69427号公报)的图1(本申请中的图29)。使用了在各个专利文献的各示例1中描述的材料和尺寸的笔尖。
墨成分,通用:
使用荧光玫瑰红墨作为墨。
使用具有上述构成的各个笔尖,通过以下评价方法来评价可识别性和墨流量。
其评价结果示出在下面的表1中。
可识别性的评价方法:
在文字上进行书写,并且视觉地确认在书写时经由识别部观看到的相反侧的程度以根据以下的评价基准来评价可识别性。
可识别性的评价基准:
○:可识别性令人满意;非常容易观看,并且能够在阅读朝向书写方向的已写文字的状态下书写。
△:可识别性不令人满意;在一定程度内可见,但是必须仔细视觉识别以阅读朝向书写方向的已写文字。
×:可识别性不令人满意;部分可见,但是在正常使用下不可见。
墨流量的评价方法:
将书写用具设定在自动书写装置上以便根据JISS6037在20m的书写距离中以65°的书写角度、1N的书写力和7cm/s的书写速度在双胶纸上书写直线,然后视觉确认书写出的直线的状态以根据以下评价基准评价墨流量。
墨流量的评价基准:
○:书写性良好,描绘出的线中没有模糊。
△:书写性不令人满意,描绘出的线中有模糊。
×:书写性不令人满意,描绘出的线中有明显模糊。
表1
如从上述表1的结果已经清楚地可知的,与本发明范围外的比较例1至6中的书写用具相比,在落入本发明范围内的实施例1至4中,提供了能够赋有使得能比以往更确实地阅读朝向书写方向的已写文字的充分高的可识别性并且能够使用到书写结束的书写用具。
在比较例5和6(日本特开2007-69426号公报,本申请中的图28,日本特开2007-69427号公报,本申请中的图29)中,经由自由墨引导部能够视觉识别书写方向,但是在诸如书写等正常使用时难以视觉识别,并且不能赋有令人满意的可识别性。
试验示例2:实施例5至7和比较例7至8
在试验示例2中,通过改变接着面形状、接着面尺寸和接着面最短长度将书写部多孔构件和保持构件接着,以通过以下评价方法评价接着强度和密封性能。其评价结果示出在以下表2中。
使用了配备有上述实施例1中使用的笔尖的且通过以下方法制备的书写用具。通过以下方法将书写部多孔构件接着至保持构件。
通过在将中继多孔构件以及书写部多孔构件临时插到保持构件内的状态下用有机溶剂将其浸渍然后将其干燥而将中继多孔构件以及书写部多孔构件接着。
接着强度的评价方法:
用由橡胶手套覆盖的手将已接着的书写部多孔构件剥离并且根据以下评价基准进行评价。
接着强度评价基准:
○:接着强度令人满意,当试图将书写部多孔构件剥离时,在接着部被剥离掉之前,书写部多孔构件已破坏。
△:经得住正常使用的水平的接着强度;接着强度不足;当试图将书写部多孔构件剥离时,书写部多孔构件自身被剥离掉;并且在书写时没有被剥离掉。
×:接着强度不足,在书写时书写部多孔构件被从保持构件上剥离。
密封性能的评价方法:
通过在书写时密封是否被破坏以及在允许书写用具以笔尖向上的状态从150cm高度自由落下至混凝土地面上时密封是否被破坏,根据以下评价基准对密封性能进行评价。当密封被破坏时,空气(气泡)进入到自由墨引导部内,从而能够对密封被破坏的状态进行视觉确认。
密封性能的评价基准:
○:密封性能没问题。
△:密封由于落下冲击等被破坏,并且小气泡进入到墨引导部内。
×:密封由于落下冲击等被破坏,并且大气泡进入到墨引导部内。
表2
如从上述表2的结果已经清楚地可知的,与本发明范围外的比较例7至8中的书写用具相比,在落入本发明范围内的实施例5至7中,书写用具在接着强度和密封性能方面均优异。
试验示例3:实施例8至10和比较例9至10
在试验示例3中,通过上述评价方法对取决于保持构件树脂层的厚度的接着强度和密封性能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示出在以下表3中。
使用了配备有上述实施例1中使用的笔尖且通过上述试验示例2中相同的方法制备的书写用具,除此之外仅改变了保持构件树脂层的厚度。
表3
如从上述表3的结果已经清楚地可知的,与本发明范围外的比较例9至10中的书写用具相比,在落入本发明范围内的实施例8至10中,书写用具在接着强度和密封性能方面均优异。当保持构件树脂层的厚度小于1μm时,保持构件树脂层不能被确认并且处于不能粘接的状态。在保持构件树脂层的厚度为1500μm的比较例9中,墨引导部被阻塞,并且墨流量大量降低。
实施例11
使用了配备有具有以下构成的笔尖并且基于图8至图21的书写用具以及具有上述成分的墨。使用了分别具有如下示出的尺寸的、构成笔尖的作为书写部的笔芯、保持构件、墨引导部等。
笔尖的构成:
书写部笔芯:PE制成的烧结芯,孔隙率:60%,上边长度:5mm,下边长度:6mm,高:3mm,前端面48的两侧进行倒角处理
保持构件(包括主体部):丙烯酸树脂制成,可见光透过率:85%(借助于Suga试验仪器公司制造的多光源色度计(MSC-5N)测量出反射率以确定可见光透过率。)
通过测量成型品的实际尺寸来计算笔尖中识别部的面积(面积比率),发现其面积(面积比率)为90%。长度X:11mm,厚度:3.2mm,横向方向长度:6.8mm。
墨引导部:圆筒形状,直径W:0.7mm,长度:7.1mm,在含有墨的状态下的可见光透过率为:27%
除了笔尖之外的其他书写用具构件的构成:
中继芯:PET纤维束,孔隙率:65%,Φ3×24mm
间隙部Y:1mm,凸部49a的尺寸等:Φ2×1mm
墨吸藏体:PET纤维束,孔隙率:85%,Φ13×55mm
书写用具主体和盖:聚丙烯(PP)制成
笔芯以下面的方式被接着至保持构件。
如实施方式中所详细描述的,通过在将笔芯从倒角部侧安装到保持构件内的状态下用有机溶剂(乙酸乙酯)将其浸渍然后将其干燥而将笔芯接着。
实施例12
使用的书写用具为,在上述实施例11中使用的书写用具中仅将图13中示出的笔尖变成图22中示出的笔尖,具体地,该书写用具配备了设置有不具备凸部49a的间隙部49的笔尖。笔芯、中继芯和墨吸藏体的各个尺寸与上述实施例11中的相同,并且使用了同样的墨。
参考例
使用的书写用具为,在上述实施例11中使用的书写用具中仅将图13中示出的笔尖变成图24中示出的笔尖,具体地,该书写用具配备了没有间隙部49和凸部49a的笔尖且中继芯的端面与墨引导部的端面接触的书写用具。笔芯、中继芯和墨吸藏体的各个尺寸和上述实施例1和2中的相同,并且使用了同样的墨。
使用上文中均有说明的实施例11和实施例12以及参考例中获得的各个书写用具,通过以下评价方法来评价墨流量。
墨流量的评价方法:
将各个书写用具设定在自动书写装置上以便根据JISS6037在100m的书写距离中以65°的书写角度、1N的书写力和7cm/s的书写速度在双胶纸上书写直线,然后视觉确认书写出的直线的状态以根据以下评价基准评价墨流量。在本评价方法中,与上述实施例1至4中的墨流量的评价方法相比,书写距离从20m变成100m。
墨流量的评价基准:
◎:书写性良好,在直到100m描绘出的线中均没有模糊。
△:书写性不令人满意,描绘出的线中有模糊。
×:书写性不令人满意,描绘出的线中有明显模糊。
在上文中均有说明的实施例11和12以及参考例中使用的各个书写用具的墨流量的评价中,对实施例11给出“◎”,对实施例12给出“◎”,对参考例给出“△~×”。
因而,在笔尖中的台阶部和中继芯之间形成有间隙部和凸部的实施例11(图13)的书写用具以及形成有间隙部的实施例12(图22)的书写用具中,来自墨吸藏体20的墨能够通过毛细管作用被连续且高效地供给至中继芯、间隙部(和凸部)、墨引导部和笔芯,因此发现获得了确保了适当的墨流量以防止书写时模糊并且使得能够有助于书写流量的稳定性的书写用具。
与之相比,发现在中继芯的端面与墨引导部的端面接触的参考例(图24)的书写用具中,在直到100m距离的墨流量评价中观察到了书写模糊,并且发现书写用具在书写流量的稳定性方面较差。
在上述实施例11和12的书写用具中,在保持墨引导部50和笔芯45的情况下在笔芯45的端面形成了倒角部,并且形成了在保持构件55中的用于保持笔芯45的接触部58。因而,笔芯45被容易地装到保持构件55内,并且能够使笔芯45的安装位置稳定。
另外,使用实施例11和12中获得的书写用具在文字上进行书写,并且对书写时经由识别部观看相反侧的程度进行了视觉确认,发现笔尖的识别部面积(面积比率)为90%。因而,书写用具具有使得观看容易的令人满意的可识别性并且能够在阅读朝向书写方向的已写文字的状态下进行书写。
此外,使用了实施例11和12的书写用具以评价在使书写用具以笔尖向上的状态从150cm高度自由落下至混凝土地面上时密封是否被破坏,发现空气没有由于落下冲击进入到墨引导部内,并发现书写用具具有良好的书写性并且在密封性能方面没有产生任何问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书写用具能够适当地用于称作标记笔式、油漆记号笔式、油性记号笔式和水性记号笔式的书写用具。
附图标记列表
A书写用具
10轴筒
11后轴筒
15前保持部
20墨吸藏体
30中继多孔构件
40笔尖
45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笔芯)
49间隙部
50墨引导部
55保持构件
60盖构件
Claims (10)
1.一种书写用具,其中,笔尖配备有作为书写部的多孔构件和保持所述多孔构件且具有用于向所述书写部供给墨的至少一个墨引导部的保持构件,所述书写用具包括用于将包含在书写用具主体中的墨供给至设置在所述保持构件中的所述墨引导部的中继多孔构件,并且所述保持构件是能够视觉识别书写方向的识别部,其中,所述识别部的面积比率是从所述书写用具主体的顶端部突出的所述笔尖的40%或更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墨引导部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书写部在所述保持构件所在侧的截面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墨引导部形成有朝向所述书写部的所在侧的锥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用具,其特征在于,墨被直接供给至所述墨引导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书写部相对于主体轴线的主轴方向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构件的形成所述识别部的面基本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用具,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保持构件的树脂从所述保持构件进入到作为所述书写部的所述多孔构件与所述保持构件接触的部位处的所述多孔构件的孔的凹凸部内以形成保持构件树脂层,由此所述多孔构件与所述保持构件被彼此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孔构件和所述保持构件之间的界面中、在所述墨引导部的位于作为所述书写部的所述多孔构件所在侧的端面形成有保持构件树脂层,并且所述界面中的所述保持构件树脂层朝向所述端面的所有方向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孔构件所在侧的端面中形成倒角部,以形成用于在所述保持构件中保持所述多孔构件的接触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书写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构件连接有具有用于保持所述中继多孔构件的筒状部的主体部;在所述筒状部中形成有能够与所述中继多孔构件接触的台阶部;并且在所述台阶部和所述中继多孔构件之间形成有间隙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34934 | 2010-06-14 | ||
JP2010134934 | 2010-06-14 | ||
JP2011130312A JP5864137B2 (ja) | 2010-06-14 | 2011-06-10 | 筆記具 |
JP2011130310A JP5933934B2 (ja) | 2011-06-10 | 2011-06-10 | 筆記具 |
JP2011-130312 | 2011-06-10 | ||
JP2011130311A JP5864136B2 (ja) | 2011-06-10 | 2011-06-10 | 筆記具 |
JP2011-130311 | 2011-06-10 | ||
JP2011-130310 | 2011-06-10 | ||
CN201180029603.9A CN102971156B (zh) | 2010-06-14 | 2011-06-14 | 书写用具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29603.9A Division CN102971156B (zh) | 2010-06-14 | 2011-06-14 | 书写用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09236A true CN105109236A (zh) | 2015-12-02 |
CN105109236B CN105109236B (zh) | 2017-06-23 |
Family
ID=478006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04695.1A Active CN105109236B (zh) | 2010-06-14 | 2011-06-14 | 书写用具 |
CN201180029603.9A Active CN102971156B (zh) | 2010-06-14 | 2011-06-14 | 书写用具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29603.9A Active CN102971156B (zh) | 2010-06-14 | 2011-06-14 | 书写用具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32692B2 (zh) |
EP (1) | EP2581234B1 (zh) |
CN (2) | CN105109236B (zh) |
WO (1) | WO2011158837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63039A (zh) * | 2016-08-24 | 2019-06-07 |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 书写工具 |
CN110901260A (zh) * | 2019-12-17 | 2020-03-24 | 九江学院 | 一种用于美术油画绘画的颜料储存式绘画笔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299561B2 (en) * | 2015-06-29 | 2019-05-28 | Mitsubishi Pencil Company, Limited | Makeup tool |
CN106889743A (zh) * | 2017-04-11 | 2017-06-27 | 洽兴包装工业(中国)有限公司 | 涂抹装置的头部结构 |
JP6464231B2 (ja) * | 2017-07-18 | 2019-02-06 |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 筆記具 |
US11427027B2 (en) * | 2018-05-28 | 2022-08-30 | Mitsubishi Pencil Company, Limited | Writing implement |
JP7300466B2 (ja) * | 2018-12-06 | 2023-06-29 | テイボー株式会社 | 中継芯、筆先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塗布具 |
JP6807408B2 (ja) * | 2019-01-07 | 2021-01-06 |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 筆記具 |
CN116867650A (zh) | 2021-02-10 | 2023-10-10 |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 书写工具 |
GB2633850A (en) * | 2023-09-25 | 2025-03-26 | Toms Studio Ltd | An integrated pen nib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97938A (en) * | 1966-02-08 | 1968-08-20 | Walter E Heller & Company Inc | Absorbent nib writing device |
CN1157220A (zh) * | 1996-02-15 | 1997-08-20 | 斑马株式会社 | 书写笔 |
JPH10166778A (ja) * | 1996-12-11 | 1998-06-23 | Teiboo Kk | 筆記用ペン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0127672A (ja) * | 1998-10-29 | 2000-05-09 | Pilot Ink Co Ltd | 直液式筆記具 |
EP1083061A1 (en) * | 1998-06-02 | 2001-03-14 | Mitsubishi Pencil Kabushiki Kaisha | Writing implement |
JP2001096968A (ja) * | 1999-09-30 | 2001-04-10 | Teiboo Kk | 多色ペン用ペン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2154295A (ja) * | 2000-11-21 | 2002-05-28 | Kaihatsu Kagaku Kogyo Kk | 筆記具、インク誘導芯およびインク誘導芯の製造方法 |
CN1378920A (zh) * | 2001-03-30 | 2002-11-13 |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 笔记用具的调节器及调节器的金属模装置 |
CN1652948A (zh) * | 2002-05-14 | 2005-08-10 |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 书写用具 |
JP2005324336A (ja) * | 2004-05-12 | 2005-11-24 | Pilot Ink Co Ltd | インキタンク交換式筆記具 |
WO2006007775A1 (en) * | 2004-07-16 | 2006-01-26 | Liang Wang | Marking instrument |
JP2006256045A (ja) * | 2005-03-16 | 2006-09-28 |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 筆記具 |
JP2007069426A (ja) * | 2005-09-06 | 2007-03-22 |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 筆記具 |
JP2007069427A (ja) * | 2005-09-06 | 2007-03-22 |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 筆記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41936B2 (ja) | 1997-09-09 | 2006-11-08 | パイロットインキ株式会社 | 筆記具 |
JP3821609B2 (ja) * | 1998-06-02 | 2006-09-13 |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 筆記具 |
US6428235B1 (en) * | 1999-03-26 | 2002-08-06 | Mitsubishi Pencil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applicator having ink color identification |
US6409408B2 (en) * | 2000-02-04 | 2002-06-25 | Mitsubishi Pencil Kabushiki Kaisha | Writing instrument |
JP4577939B2 (ja) | 2000-03-13 | 2010-11-10 | 三菱鉛筆株式会社 | 筆記具 |
JP2002019370A (ja) | 2000-07-05 | 2002-01-23 |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 筆記具 |
JP2005509718A (ja) * | 2001-11-19 | 2005-04-14 | サンフォード エル.ピー. | 金属インキ及び毛管マーカー |
FR2833520B1 (fr) * | 2001-12-18 | 2004-07-09 | Conte | Article d'ecriture equipe de moyens supports pour la pointe d'ecriture |
JP2007505770A (ja) * | 2003-09-19 | 2007-03-15 | サンフォード エル.ピー. | 毛管作用グリッターマーカー及び前記マーカー用インク組成物 |
KR100758391B1 (ko) * | 2003-12-16 | 2007-09-14 | 파일롯트 잉크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양두식 필기구 |
JP2005246606A (ja) | 2004-03-01 | 2005-09-15 |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 インキ終了検知式筆記具 |
FR2899841B1 (fr) * | 2006-04-12 | 2008-07-04 | Bic Soc | Pointe d'ecriture pour effectuer des traces de differentes largeurs et instrument d'ecriture comprenant une telle pointe |
JP4909623B2 (ja) * | 2006-04-21 | 2012-04-04 | 株式会社壽 | 液体供給具 |
JP2010089383A (ja) * | 2008-10-08 | 2010-04-22 | Kowa Kagaku Sangyo Kk | 直液式器具 |
-
2011
- 2011-06-14 CN CN201510504695.1A patent/CN105109236B/zh active Active
- 2011-06-14 WO PCT/JP2011/063609 patent/WO201115883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6-14 EP EP11795742.3A patent/EP2581234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6-14 CN CN201180029603.9A patent/CN102971156B/zh active Active
- 2011-06-14 US US13/698,200 patent/US913269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397938A (en) * | 1966-02-08 | 1968-08-20 | Walter E Heller & Company Inc | Absorbent nib writing device |
CN1157220A (zh) * | 1996-02-15 | 1997-08-20 | 斑马株式会社 | 书写笔 |
JPH10166778A (ja) * | 1996-12-11 | 1998-06-23 | Teiboo Kk | 筆記用ペン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1083061A1 (en) * | 1998-06-02 | 2001-03-14 | Mitsubishi Pencil Kabushiki Kaisha | Writing implement |
JP2000127672A (ja) * | 1998-10-29 | 2000-05-09 | Pilot Ink Co Ltd | 直液式筆記具 |
JP2001096968A (ja) * | 1999-09-30 | 2001-04-10 | Teiboo Kk | 多色ペン用ペン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2154295A (ja) * | 2000-11-21 | 2002-05-28 | Kaihatsu Kagaku Kogyo Kk | 筆記具、インク誘導芯およびインク誘導芯の製造方法 |
CN1378920A (zh) * | 2001-03-30 | 2002-11-13 |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 笔记用具的调节器及调节器的金属模装置 |
CN1652948A (zh) * | 2002-05-14 | 2005-08-10 |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 书写用具 |
JP2005324336A (ja) * | 2004-05-12 | 2005-11-24 | Pilot Ink Co Ltd | インキタンク交換式筆記具 |
WO2006007775A1 (en) * | 2004-07-16 | 2006-01-26 | Liang Wang | Marking instrument |
JP2006256045A (ja) * | 2005-03-16 | 2006-09-28 |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 筆記具 |
JP2007069426A (ja) * | 2005-09-06 | 2007-03-22 |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 筆記具 |
JP2007069427A (ja) * | 2005-09-06 | 2007-03-22 | Mitsubishi Pencil Co Ltd | 筆記具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63039A (zh) * | 2016-08-24 | 2019-06-07 |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 书写工具 |
CN109863039B (zh) * | 2016-08-24 | 2021-07-16 | 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 书写工具 |
CN110901260A (zh) * | 2019-12-17 | 2020-03-24 | 九江学院 | 一种用于美术油画绘画的颜料储存式绘画笔 |
CN110901260B (zh) * | 2019-12-17 | 2021-03-02 | 九江学院 | 一种用于美术油画绘画的颜料储存式绘画笔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81234B1 (en) | 2020-08-12 |
US9132692B2 (en) | 2015-09-15 |
EP2581234A1 (en) | 2013-04-17 |
WO2011158837A1 (ja) | 2011-12-22 |
CN105109236B (zh) | 2017-06-23 |
EP2581234A4 (en) | 2013-11-20 |
US20130064595A1 (en) | 2013-03-14 |
CN102971156B (zh) | 2015-09-23 |
CN102971156A (zh) | 2013-03-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71156B (zh) | 书写用具 | |
JP2019214216A (ja) | 筆記具 | |
US9566818B2 (en) | Writing instrument | |
TWI299704B (en) | Double-head writing instrument | |
JP5933934B2 (ja) | 筆記具 | |
JP6850075B2 (ja) | 筆記具 | |
JP6370024B2 (ja) | 筆記具 | |
JP4817767B2 (ja) | 筆記具 | |
JP7258954B2 (ja) | 筆記具 | |
JP6655386B2 (ja) | 筆記具 | |
JP6077802B2 (ja) | 軸筒及びその軸筒を用いた筆記具 | |
JP6464231B2 (ja) | 筆記具 | |
JP6915962B2 (ja) | 筆記具 | |
JP6807408B2 (ja) | 筆記具 | |
JP6209244B2 (ja) | 筆記具 | |
JP6042100B2 (ja) | 筆記具レフィル及びそれを収容した筆記具 | |
JP4520026B2 (ja) | ボールペン用リフィール | |
JP5864136B2 (ja) | 筆記具 | |
JP4478973B2 (ja) | インキ終了検知式筆記具 | |
JP2005178159A (ja) | インキ終了検知式筆記具 | |
KR20160097011A (ko) | 스트로 펜 및 스트로 펜의 캡유닛 성형용 금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