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06189A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206189A CN115206189A CN202210810409.4A CN202210810409A CN115206189A CN 115206189 A CN115206189 A CN 115206189A CN 202210810409 A CN202210810409 A CN 202210810409A CN 115206189 A CN115206189 A CN 1152061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device
- layer
- bending
- supporting
- su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G09F9/335—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be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非弯折部和第二非弯折部,以及位于第一非弯折部和第二非弯折部之间的弯折部;间隔层,整面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支撑层,设置于间隔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其中,支撑层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分离设置以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间隔空隙,间隔空隙对应弯折部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间隔层用于支撑整个显示装置的各个膜层,平整度较高,以便在显示装置的各个膜层贴合时避免形成初始印痕;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分离设置于一间隔空隙的两侧,减小了弯折部的厚度,间隔空隙使得显示装置容易弯折,可以减小折痕发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柔性有机发光显示装置(OLED)等柔性显示装置已经广泛用于生活之中,已经开发了折叠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例如在折叠手机中已经使用了折叠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然而,在折叠显示装置中,经过多次反复折叠和展开后,容易出现折痕和印痕的问题,折痕是因为折叠显示装置经过反复折叠后,折叠装置的膜层出现疲劳弯折,导致材料出现不可恢复性塑性变形,印痕则是由于折叠显示装置自身很薄,支撑刚度不足,容易在的非弯折部和弯折部交界的区域,与手机等终端的中框结构刚性面接触形成局部应力集中,多次弯折后应力集中到一定程度,折叠显示装置的上层材料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形和损伤,形成肉眼可见的条形印痕,在折叠显示装置中,关于折痕迹和印痕的问题还未出现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可以解决同时折痕和印痕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非弯折部和第二非弯折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部和所述第二非弯折部之间的弯折部;
间隔层,整面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
支撑层,设置于所述间隔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间隔层与所述支撑层贴合设置;
其中,所述支撑层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离设置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间隔空隙,所述间隔空隙对应所述弯折部设置。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层的厚度大于所述间隔层的厚度。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展平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间隔空隙的宽度小于所述弯折部的宽度。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过渡弯折部、主弯折部和第二过渡弯折部,所述主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过渡弯折部和所述第二过渡弯折部之间;
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子支撑部和第二子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三子支撑部和第四子支撑部,所述第一子支撑部对应所述第一非弯折部设置,所述第三子支撑部对应所述第二非弯折部设置,所述第二子支撑部对应所述第一过渡弯折部设置,所述第四子支撑部对应所述第二过渡弯折部设置,所述第二子支撑部和所述第四子支撑部均包括多个镂空孔,所述间隔空隙对应所述主弯折部设置。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展平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间隔空隙的宽度等于所述主弯折部的宽度。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隔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支撑层的弹性模量。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的弯折轴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多个所述镂空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第二子支撑部的多个所述镂空孔和所述第四子支撑部的多个所述镂空孔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位分布。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支撑部的多个所述镂空孔的镂空密度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主弯折部逐渐增大;所述第四子支撑部的多个所述镂空孔的镂空密度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主弯折部逐渐增大。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多个所述镂空孔的宽度相同;
所述第二子支撑部的多个所述镂空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主弯折部逐渐增大,所述第四子支撑部的多个所述镂空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主弯折部逐渐增大。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任一所述镂空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为第一长度值,任一所述镂空孔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任一侧相邻的所述镂空孔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长度值,所述镂空孔的所述第一长度值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长度值之和为固定值。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层远离所述间隔层的表面呈中心对称结构。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粘附层,所述第一粘附层包括第一粘附部和第二粘附部,所述第一支撑部通过所述第一粘附部贴合所述间隔层,所述第二支撑部通过所述第二粘附部贴合所述间隔层,所述第一粘附部和所述第二粘附部对应所述间隔空隙分离设置;
所述第一粘附部和所述第二粘附部均为非镂空设置。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间隔层的材料和所述支撑层的材料分别包括不锈钢、碳纤维、钛合金、镁铝合金、镍合金、聚酯纤维和亚克力中至少一种。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背板层,设置于所述间隔层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泡棉层,设置于所述背板层和所述间隔层之间;
所述显示面板、所述背板层、所述泡棉层、所述间隔层和所述支撑层中相邻的两个贴合设置。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终端,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以及:
中框壳体,所述中框壳体设置于所述支撑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中框壳体包括第一中框和第二中框,第一中框至少与所述第一非弯折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二中框至少与所述第二非弯折部对应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中框与所述第二中框在对应所述弯折部处抵接;
转动机构,容纳在所述中框壳体中,且与所述第一中框壳体及所述第二中框连接,在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转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弯折部和所述中框壳体之间。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包括第一过渡弯折部、主弯折部和第二过渡弯折部,主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过渡弯折部和所述第二过渡弯折部之间;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铰链安装基座,所述铰链安装基座包括一弧形的容纳槽,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所述主弯折部、所述第一过渡弯折部的靠近所述第二过渡弯折部的边缘部位和所述第二过渡弯折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过渡弯折部的边缘部位均收容于所述容纳槽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非弯折部和第二非弯折部,以及位于第一非弯折部和第二非弯折部之间的弯折部;间隔层,整面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支撑层,设置于间隔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间隔层与支撑层贴合设置;其中,支撑层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分离设置以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间隔空隙,间隔空隙对应弯折部设置。本申请实施例设置整面的间隔层,间隔层用于支撑整个显示装置的各个膜层,利于模组弯折,同时平整度较高,以便在显示装置的各个膜层贴合时避免形成初始印痕;同时,支撑层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分离设置于一间隔空隙的两侧,减小了弯折部的厚度和机械强度,间隔空隙对应弯折部的设置使得显示装置容易弯折,减小了弯折应力,可以减小折痕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展平状态时的膜层叠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完全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展平状态时的部分膜层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完全折叠状态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层的局部区域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层的局部区域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粘附层和支撑层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1000在焊盘弯折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终端展平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终端完全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终端完全折叠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
图1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的弯折半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的弯折半径示意图;
图14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各粘附层的应力对比示意图;
图15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个膜层断裂风险的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非弯折部和第二非弯折部,以及位于第一非弯折部和第二非弯折部之间的弯折部;间隔层,整面设置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支撑层,设置于间隔层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间隔层与支撑层贴合设置;其中,支撑层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分离设置以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间隔空隙,间隔空隙对应弯折部设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包括前述显示装置的显示终端,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展平状态时的膜层叠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完全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展平状态时的部分膜层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完全折叠状态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HK虚线部位的截面示意图,但图3仅仅举例示意了显示装置的部分膜层结构。图4为图2中HJ虚线部位的截面示意图,但图4仅仅举例示意了显示装置的部分膜层结构。图1中举例示意了显示装置的一种膜层堆叠示意图,但并不构成对显示装置的膜层结构的顺序、数量、材料等的限定。显示面板4或显示装置1000包括弯折部FF3,弯折部FF3的弯折轴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0,显示装置1000包括显示面板4、间隔层6和支撑层7,显示面板4包括第一非弯折部FF1和第二非弯折部FF2,以及位于第一非弯折部FF1和第二非弯折部FF2之间的弯折部FF3;间隔层6整面设置于显示面板4的非显示侧;支撑层7设置于间隔层6远离显示面板4的一侧,间隔层6与支撑层7贴合设置;其中,支撑层7包括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分离设置以在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之间形成间隔空隙73,间隔空隙73对应弯折部设置。
具体地,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分离设置于一间隔空隙73的两侧,第一支撑部71至少对应第一非弯折部FF1设置,第二支撑部72至少对应第二非弯折部FF2设置,间隔空隙73对应弯折部FF3的设置。
具体地,显示面板4可以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但不限于此。当显示面板4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时,显示面板4可以包括基底、设置于基底上的发光层和设置于发光层上的封装层,显示面板4的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显示面板4的非显示侧是指显示面板的背侧,或与显示面板4的出光方向相背离的一侧。
具体地,显示面板4包括第一非弯折部FF1和第二非弯折部FF2,显示面板4还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弯折部。
具体地,间隔层6和支撑层7层叠贴合的设置在显示面板4的非显示侧,且支撑层7设置于间隔层6远离显示面板4的一侧。
具体地,间隔层6整面设置于显示面板4的非显示侧,即间隔层6没有图案化的设置于显示面板4的非显示侧。
具体地,支撑层7包括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分离设置以在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之间形成间隔空隙73,间隔空隙73对应弯折部设置。即支撑层7包括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的两部分,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相互不接触,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之间设置有一间隔空隙73。
具体地,第一支撑部71至少对应第一非弯折部FF1设置,第二支撑部72至少对应第二非弯折部FF2设置,间隔空隙73对应弯折部FF3的设置。即第一支撑部71在显示面板4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非弯折部FF1,第二支撑部72在显示面板4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二非弯折部FF2,间隔空隙73在显示面板4上的正投影与弯折部FF3至少部分重叠设置。
具体地,显示面板4包括第一非弯折部FF1和第二非弯折部FF2,以及位于第一非弯折部FF1和第二非弯折部FF2之间的弯折部FF3。那么可理解的,对于显示装置1000,显示装置1000也可以包括第一非弯折部FF1和第二非弯折部FF2,以及位于第一非弯折部FF1和第二非弯折部FF2之间的弯折部FF3;那么可理解的,对于后续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显示终端2000,在显示终端2000中,显示终端2000也可以包括第一非弯折部FF1和第二非弯折部FF2,以及位于第一非弯折部FF1和第二非弯折部FF2之间的弯折部FF3,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整面的间隔层6,间隔层6用于支撑整个显示装置1000的膜层,利于显示装置弯折,同时间隔层6平整度较高,以便在显示装置1000的各个膜层贴合时避免形成初始印痕;同时,支撑层7包括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分离设置于一间隔空隙73的两侧,减小了弯折部的厚度和机械强度,间隔空隙73对应弯折部FF3的设置使得显示装置1000容易弯折,减小了弯折应力,可以减小折痕发生。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说明了显示装置1000的一些特征或实施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层7的厚度大于间隔层6的厚度。
具体的,如图3所示,间隔层6用于支撑整个显示装置1000的膜层,同时在弯折部参与弯折,间隔层6的厚度较小,可以使得间隔层6既能够为整个显示装置1000的膜层提供支撑,又可以进行弯折,支撑层7厚度加大,由于弯折部FF3的面积较小,第一非弯折部FF1和第二非弯折部FF2的面积较大,支撑层7可以为第一非弯折部FF1和第二非弯折部FF2提供足够的支撑作用。此外,支撑层7的厚度较厚,在显示面板4的边框弯折部弯折至显示面板4的非显示侧后,为边框弯折部提供支撑作用,在后续详细介绍。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显示装置1000处于展平状态的情况下,间隔空隙73的宽度小于弯折部FF3的宽度。
具体地,如图3所示,间隔空隙73的宽度小于弯折部FF3的宽度,此处间隔空隙73的宽度和弯折部FF3的宽度均是指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
具体地,在显示装置1000处于展平状态的情况下,间隔空隙73的宽度小于弯折部FF3的宽度,使得第一支撑部71对应第一非弯折部FF1和弯折部FF3的部分区域,第二支撑部72对应第二非弯折部FF2和弯折部FF3的部分区域,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对应弯折部FF3的部分区域均参与显示面板4的弯折过程或弯折动作,缩短了间隔空隙73的宽度,在显示装置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部71和第二支撑部72提供了弯折部一定支撑作用,可以避免或改善折叠印痕的发生。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说明了显示装置1000的一些特征或实施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FF3包括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主弯折部FF33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主弯折部FF33位于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之间;第一支撑部71包括第一子支撑部711和第二子支撑部712,第二支撑部72包括第三子支撑部721和第四子支撑部722,第一子支撑部711对应第一非弯折部FF1设置,第三子支撑部721对应第二非弯折部FF2设置,第二子支撑部712对应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设置,第四子支撑部722对应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设置,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均包括多个镂空孔701,间隔空隙73对应主弯折部FF33设置。
具体地,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均包括多个镂空孔701,即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为网格状设置。
具体地,弯折部FF3包括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主弯折部FF33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在显示面板4或显示装置1000弯折时,主弯折部FF33为弯折中心部位,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位于主弯折部FF33的两侧。在显示面板4或显示装置1000弯折或折叠过程中,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使得显示面板4从第一非弯折部FF1向主弯折部FF33平缓或平滑过渡,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使得显示面板4从第二非弯折部FF2向主弯折部FF33平缓或平滑过渡,避免显示面板4断裂或出现折痕。
具体地,第一支撑部71包括第一子支撑部711和第二子支撑部712,第一子支撑部711和第二子支撑部712为相互连接的一个整体。
具体地,第二支撑部72包括第三子支撑部721和第四子支撑部722,第三子支撑部721和第四子支撑部722为相互连接的一个整体。
具体地,第一子支撑部711对应第一非弯折部FF1设置,第三子支撑部721对应第二非弯折部FF2设置,第二子支撑部712对应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设置,第四子支撑部722对应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设置,第一子支撑部711在显示面板4上的正投影与第一非弯折部FF1重叠,第三子支撑部721在显示面板4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非弯折部FF2重叠,第二子支撑部712在显示面板4上的正投影与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重叠,第四子支撑部722在显示面板4上的正投影与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重叠。
具体地,间隔空隙73对应主弯折部FF33设置,间隔空隙73在显示面板4上的正投影与主弯折部FF33重叠。
具体地,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均包括多个镂空孔701,镂空孔701可以降低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的弯折刚度、机械强度,提高显示装置1000的可弯折性能。
具体地,第二子支撑部712参与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的弯折,第二子支撑部712还为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提供支撑,减小折叠印痕;第四子支撑部722参与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的弯折,第四子支撑部722还为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提供支撑,减小折叠印痕。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之间为间隔空隙73,可以减小折叠折痕。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显示装置1000处于展平状态的情况下,间隔空隙73的宽度等于主弯折部FF33的宽度。
具体地,在显示装置1000处于展平状态的情况下,间隔空隙73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等于弯折部FF3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使得间隔空隙73与显示面板4的主弯折部刚好重叠,使得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支撑作用达到最佳,间隔空隙73的有助于弯折的效果达到最佳。
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隔层6的弹性模量大于支撑层7的弹性模量。
具体地,间隔层6可以为刚性支撑层,支撑层7可以为刚性支撑层或弹性支撑层,且支撑层7的厚度较厚。
具体地,间隔层6的弹性模量大于支撑层7的弹性模量,间隔层6提供整面支撑,起到主要支撑作用,支撑层7在对应区域起到辅助支撑作用,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的弹性模量较小,为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提供一定的缓冲作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说明了显示装置1000的一些特征或实施情况,特别是镂空孔701的多个设置情况。
请参阅图5、图6,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层的局部区域俯视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层的局部区域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5中虚线框702区域的放大示意图,图6放大示意说明了镂空孔701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FF3的弯折轴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多个镂空孔70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大于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第二子支撑部712的多个镂空孔701和第四子支撑部722的多个镂空孔701均在第二方向Y上错位分布。
具体地,如图1和图3所示,显示面板4或显示装置1000包括弯折部FF3,弯折部FF3的弯折轴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
具体地,多个镂空孔70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大于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可以减小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在第二方向的弯折应力,减小折痕。
具体地,第二子支撑部712的多个镂空孔701和第四子支撑部722的多个镂空孔701均在第二方向Y上错位分布,可以减小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在第二方向的弯折应力,减小折痕,同时当显示装置1000经过多次反复折叠后,由于镂空孔701错位阻挡,可以避免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中的裂纹扩散,可以避免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断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支撑部712的多个镂空孔701的镂空密度沿第二方向Y靠近主弯折部FF33逐渐增大;第四子支撑部722的多个镂空孔701的镂空密度沿第二方向Y靠近主弯折部FF3逐渐增大。具体地,在显示面板4或显示装置1000的折叠过程中,越靠近主弯折部FF3的弯折角度越大,弯折程度越大,弯折应力或折叠应力就越大,第二子支撑部712的多个镂空孔701的镂空密度沿第二方向Y靠近主弯折部FF33逐渐增大,第四子支撑部722的多个镂空孔701的镂空密度沿第二方向Y靠近主弯折部FF3逐渐增大,可以减小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在靠近主弯折部FF3方向上的弯折强度、机械强度,提供良好的弯折性能,更容易弯折,减小折痕发生。
具体地,进一步地,通过设计镂空孔701的网格的尺寸设计和排列方式,或者可以理解为依据显示装置1000弯折时具体的弧度或曲率值,设计一种渐变的图形结构,调节支撑层7对应第一过渡弯折区FF31和第二过渡弯折区FF32的弯折模量,从而管控支撑层7的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的弯折刚度,进而控制或协调显示装置1000的弯折的形态或曲率,以此改善折痕和降低水滴型弯折形态的显示装置1000过渡弯折弧段出现层间脱粘的风险;同时,在后续实施例中的显示终端2000中,支撑层7阻隔显示终端2000的中框壳体1与显示装置1000的弯折部位的粘胶贴合面硬性接触应力,从而降低印痕产生的概率。
具体地,单个镂空孔70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越大,则等效的拉伸模量越小,相邻的镂空孔701之间的间距越大,模量则越大,相应地弯折刚度也越大;通过此种方式,渐变式地降低支撑层7参与弯折部FF3的弯折刚度,缓解第二层支撑层7与中框壳体1贴合时或长时间弯折疲劳后产生的印痕问题,同时也可以管控显示装置1000的水滴型弯折形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Y上,多个镂空孔701的宽度相同;第二子支撑部712的多个镂空孔70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沿第二方向Y靠近主弯折部FF33逐渐增大,第四子支撑部722的多个镂空孔70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沿第二方向Y靠近主弯折部FF33逐渐增大。
具体地,通过第二子支撑部712的多个镂空孔70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沿第二方向Y靠近主弯折部FF33逐渐增大,使得第二子支撑部712沿第二方向Y靠近主弯折部FF33的实心密度减小;通过第四子支撑部722的多个镂空孔70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沿第二方向Y靠近主弯折部FF33逐渐增大,使得第四子支撑部722沿第二方向Y靠近主弯折部FF33的实心密度减小,可以减小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在靠近主弯折部FF3方向上的弯折强度、机械强度,提供良好的弯折性能,更容易弯折,减小折痕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镂空孔70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为第一长度值,任一镂空孔701与在第一方向X上任一侧相邻的镂空孔701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长度值,镂空孔701的第一长度值与对应的第二长度值之和为固定值K0。
具体地,如图6所示,多个镂空孔701包括第一镂空孔7011、第二镂空孔7012和第三镂空孔7013。第一镂空孔7011的第一长度值为K1,第一镂空孔对应的第二长度值为K2,K1与K2的和为固定值K0;第二镂空孔7012的第一长度值为K3,第二镂空孔7012对应的第二长度值为K4,K3与K4的和为固定值K0;第三镂空孔7013的第一长度值为K5,第三镂空孔7013对应的第二长度值为K6,K5与K6的和为固定值K0。
具体地,镂空孔701的第一长度值与对应的第二长度值之和为固定值K0,可以使得第二子支撑部712和第四子支撑部722在靠近主弯折部FF3方向上实心密度、镂空密度、弯折刚度均匀渐变,且符合和匹配弯折部FF3在弯折时的应力变化规律,可以减小折痕,且便于弯折和折叠。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层7远离间隔层6的表面呈中心对称结构。
具体地,显示面板4在弯折部FF3,或显示面板4在弯折时,弯折应力呈中心对称分布,支撑层7远离间隔层6的表面呈中心对称结构,可以使得支撑层7的实心密度、镂空密度、弯折刚度更好的符合和匹配弯折部FF3在弯折时的应力变化规律,可以减小折痕,且便于弯折和折叠。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显示装置1000相同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说明了显示装置1000的一些特征或实施情况。
请参阅图7、图8,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粘附层和支撑层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1000在焊盘弯折部的截面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第一粘附层211,第一粘附层211包括第一粘附部2111和第二粘附部2112,第一支撑部71通过第一粘附部2111贴合间隔层6,第二支撑部72通过第二粘附部2112贴合间隔层6,第一粘附部2111和第二粘附部2112对应间隔空隙73分离设置;第一粘附部2111和第二粘附部2112均为非镂空设置。
具体地,第一粘附层211可以为光学胶层(OCR、OCA)等,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第一粘附部2111和第二粘附部2112对应间隔空隙73分离设置,可以理解的为间隔空隙73贯穿第一粘附层211,且第一粘附部2111和第二粘附部2112分布在间隔空隙73两侧而分离设置。
具体地,第一粘附部2111和第二粘附部2112均为非镂空设置,可以为支撑层7提供一个良好的贴附平面,使得支撑层7靠近间隔层6的表面处于同一平面,有助于保持显示面板4的平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隔层6的材料和支撑层7的材料分别包括不锈钢、碳纤维、钛合金、镁铝合金、镍合金、聚酯纤维和亚克力中至少一种。
具体地,间隔层6的材料和支撑层7的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间隔层6的材料和支撑层7的材料可以分别包括不锈钢、碳纤维、钛合金、镁铝合金、镍合金、聚酯纤维和亚克力中至少一种,间隔层6的材料和支撑层7的材料还可以为其他适合的材料,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8,显示装置1000包括焊盘弯折部BB1,焊盘弯折部BB1上设置有焊盘端子(图未示意),焊盘端子用与柔性电路板、驱动芯片等连接,焊盘弯折部BB1弯折至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的非显示侧,可以减小边框,焊盘弯折部BB1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一种设置,焊盘弯折部BB1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焊盘弯折部BB1弯折至显示面板4或显示装置1000的非显示侧,并通过贴附、粘合等方式固定设置在显示面板4或显示装置1000的非显示侧,支撑层7的作用,特别是支撑层7的厚度较厚时支撑层7的作用还包括:阻隔或减缓焊盘弯折部BB1弯折和固定设置过程中压应力过大导致第一层支撑层7产生应力印痕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背板层31、泡棉层32,背板层31设置于间隔层6和显示面板4之间;泡棉层32设置于背板层31和间隔层6之间;显示面板4、背板层31、泡棉层32、间隔层6和支撑层7中相邻的两个贴合设置。
具体地,显示装置1000还包括背板层31、泡棉层32,背板层31、泡棉层32、间隔层6和支撑层7为显示面板4或显示装置1000提供完整的支撑、缓冲、折叠等性能支持。
进一步地,间隔层6为平整度较高的金属薄板或高分子复合材料板。
进一步地,在显示装置1000的制造过程中,先将间隔层6和支撑层7贴合为一个整体,然后将间隔层6和支撑层7的整体贴合在显示面板4的非显示侧。
如图1和图8所示,举例示意了显示装置1000的一种叠构设置,在图1和图8中,图1和图8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支撑层7、间隔层6、泡棉层32、背板层31、显示面板4、偏光片41、盖板42(Coverglass,CG),相邻的层叠结构之间可以通过粘附层21贴合设置,粘附层21包括第一粘附层211,显示装置1000还可以为其他层叠结构的设置,例如显示装置1000可以不包括偏光片41。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终端2000,显示终端20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项的显示装置1000。
请参阅图9、图10、图11,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终端展平状态时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终端完全折叠状态时的示意图;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终端完全折叠状态时的截面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HQ虚线部位的截面示意图,但图11仅仅举例示意了显示装置的部分膜层结构。显示终端2000的弯折轴或折叠轴与显示面板4或显示装置1000的弯折轴或折叠轴相同,显示终端2000的弯折轴或折叠轴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终端2000,显示终端20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项的显示装置1000,以及中框壳体1和转动机构3。中框壳体1设置于支撑层7远离显示面板4的一侧,中框壳体1包括第一中框11和第二中框12,第一中框11至少与第一非弯折部FF1对应设置,第二中框12至少与第二非弯折部FF2对应设置,在显示装置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中框11与第二中框12对应弯折部FF3抵接;转动机构3容纳在中框壳体1中,且与第一中框壳体11及第二中框12连接,在显示装置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转动机构3设置于显示面板4的弯折部FF3和中框壳体1之间。
具体地,中框壳体1设置于支撑层7远离显示面板4的一侧,是指中框壳体1的主要部位设置于支撑层7远离显示面板4的一侧,中框壳体1包括容纳结构时,显示面板4或显示装置1000可以至少部分容纳在中框壳体1内。
具体地,转动机构3用于使得显示装置1000或显示终端2000可以弯折或折叠。
具体地,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1000、或显示终端2000处于展平状态时,是指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1000、或显示终端2000处于非弯折状态。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1000、或显示终端2000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是指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1000、或显示终端2000处于最大弯折状态或折叠状态,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1000、或显示终端2000的最大弯折或最大折叠角度可以为180度。
具体地,在显示装置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中框11与第二中框12对应弯折部FF3抵接,使得第一中框11与第二中框12之间无缝隙,可防止外界灰尘及异物、颗粒物等进入,从而起到保护显示装置1000的作用与效果。
具体地,在显示装置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中框11与第二中框12对应弯折部FF3抵接;此时,第一中框11对应第一非弯折部FF1、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以及主弯折部FF33的部分区域;第二中框12对应第二非弯折部FF2、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以及主弯折部FF33的部分区域。
具体地,转动机构3容纳在中框壳体1中,且与第一中框壳体11及第二中框12连接,在显示装置1000处于展平状态时,转动机构3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弯折部FF3和中框壳体1之间,转动机构3可以基本或完全与弯折部FF3对应设置。
具体地,转动机构3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一种的转动铰链等机构和装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FF3包括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主弯折部FF33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主弯折部FF33位于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之间;转动机构3包括铰链安装基座301,铰链安装基座301包括一弧形的容纳槽3011,显示装置1000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主弯折部FF33、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的靠近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的边缘部位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的靠近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的边缘部位均收容于容纳槽3011内。
具体地,如图11所示,转动机构3包括铰链安装基座301,铰链安装基座301包括一弧形的容纳槽3011,显示装置1000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主弯折部FF33、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的靠近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的边缘部位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的靠近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的边缘部位均收容于容纳槽3011内,铰链安装基座301可以起到保护主弯折部FF33的作用,例如显示终端摔落、堕落至地面上时,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的靠近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的边缘部位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的靠近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的边缘部位均收容于容纳槽3011内,使得铰链安装基座301的容纳槽3011接触的是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的靠近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的边缘部位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的靠近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的边缘部位,铰链安装基座301的容纳槽3011不会接触主弯折部FF33与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相邻的部位和主弯折部FF33与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相邻的部位,从而避免主弯折部FF33在摔落、堕落中损坏,起到保护主弯折部FF33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12、图13、图14、图15,图12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的弯折半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的弯折半径示意图;图14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各粘附层的应力对比示意图;图15为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个膜层断裂风险的对比示意图。图12、图13、图14、图15均是通过仿真软件仿真得到。对比图12和图1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得到较优的改善,经过本申请实施例优化后,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更加平缓,如图12和图13中标识的第一过渡弯折部FF31和第二过渡弯折部FF32的第一弯折半径R1值变大,从而避免了主弯折部FF33的弯折尖角的形貌存在,即主弯折部FF33的第二弯折半径R2值也变大或变平缓,主弯折部FF33的受力状态得到有效的缓和,且弧度更为连续,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设置,达到有效降低主弯折部FF33的各个膜层材料剥离、断裂、裂纹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请继续参阅图14和图15,图14中横坐标表示显示装置中各个粘附层(各个粘附层OCA1、OCA2、OCA3、OCA4、OCA5、OCA6对应图1中的多个粘附层21),图14中纵坐标表示应力大小(Pressure),图15中纵坐标表示显示装置中膜层断裂风险(Longitidunalstrain),图14和图15对比了现有技术中的第一种显示装置(图14和图15中的Initialdesign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图14和图15中的Optimal design项)和现有技术中的第二种显示装置(图14和图15中的reference value项,对应图12的结构);从图14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中的各个粘附层受到的应力均有减小和改善;从图15中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中的各个粘附层发生剥离的应力值也显著降低,显示装置1000的膜层断裂的风险得到显著降低。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6)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非弯折部和第二非弯折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部和所述第二非弯折部之间的弯折部;
间隔层,整面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侧;
支撑层,设置于所述间隔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间隔层与所述支撑层贴合设置;
其中,所述支撑层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离设置以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间隔空隙,所述间隔空隙对应所述弯折部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的厚度大于所述间隔层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展平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间隔空隙的宽度小于所述弯折部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过渡弯折部、主弯折部和第二过渡弯折部,所述主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过渡弯折部和所述第二过渡弯折部之间;
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第一子支撑部和第二子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第三子支撑部和第四子支撑部,所述第一子支撑部对应所述第一非弯折部设置,所述第三子支撑部对应所述第二非弯折部设置,所述第二子支撑部对应所述第一过渡弯折部设置,所述第四子支撑部对应所述第二过渡弯折部设置,所述第二子支撑部和所述第四子支撑部均包括多个镂空孔,所述间隔空隙对应所述主弯折部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展平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间隔空隙的宽度等于所述主弯折部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支撑层的弹性模量。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的弯折轴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多个所述镂空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第二子支撑部的多个所述镂空孔和所述第四子支撑部的多个所述镂空孔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错位分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支撑部的多个所述镂空孔的镂空密度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主弯折部逐渐增大;所述第四子支撑部的多个所述镂空孔的镂空密度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主弯折部逐渐增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多个所述镂空孔的宽度相同;
所述第二子支撑部的多个所述镂空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主弯折部逐渐增大,所述第四子支撑部的多个所述镂空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沿所述第二方向靠近所述主弯折部逐渐增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镂空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为第一长度值,任一所述镂空孔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任一侧相邻的所述镂空孔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长度值,所述镂空孔的所述第一长度值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长度值之和为固定值。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层远离所述间隔层的表面呈中心对称结构。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粘附层,所述第一粘附层包括第一粘附部和第二粘附部,所述第一支撑部通过所述第一粘附部贴合所述间隔层,所述第二支撑部通过所述第二粘附部贴合所述间隔层,所述第一粘附部和所述第二粘附部对应所述间隔空隙分离设置;
所述第一粘附部和所述第二粘附部均为非镂空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层的材料和所述支撑层的材料分别包括不锈钢、碳纤维、钛合金、镁铝合金、镍合金、聚酯纤维和亚克力中至少一种。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背板层,设置于所述间隔层和所述显示面板之间;
泡棉层,设置于所述背板层和所述间隔层之间;
所述显示面板、所述背板层、所述泡棉层、所述间隔层和所述支撑层中相邻的两个贴合设置。
15.一种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以及:
中框壳体,所述中框壳体设置于所述支撑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中框壳体包括第一中框和第二中框,第一中框至少与所述第一非弯折部对应设置,所述第二中框至少与所述第二非弯折部对应设置,在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中框与所述第二中框在对应所述弯折部处抵接;
转动机构,容纳在所述中框壳体中,且与所述第一中框壳体及所述第二中框连接,在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转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弯折部和所述中框壳体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弯折部包括第一过渡弯折部、主弯折部和第二过渡弯折部,主弯折部位于所述第一过渡弯折部和所述第二过渡弯折部之间;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铰链安装基座,所述铰链安装基座包括一弧形的容纳槽,所述显示装置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所述主弯折部、所述第一过渡弯折部的靠近所述第二过渡弯折部的边缘部位和所述第二过渡弯折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过渡弯折部的边缘部位均收容于所述容纳槽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196515.3A CN119132183A (zh) | 2022-07-11 | 2022-07-11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CN202210810409.4A CN115206189B (zh) | 2022-07-11 | 2022-07-11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PCT/CN2023/089897 WO2024011995A1 (zh) | 2022-07-11 | 2023-04-21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810409.4A CN115206189B (zh) | 2022-07-11 | 2022-07-11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196515.3A Division CN119132183A (zh) | 2022-07-11 | 2022-07-11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206189A true CN115206189A (zh) | 2022-10-18 |
CN115206189B CN115206189B (zh) | 2024-08-06 |
Family
ID=8357953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810409.4A Active CN115206189B (zh) | 2022-07-11 | 2022-07-11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CN202411196515.3A Pending CN119132183A (zh) | 2022-07-11 | 2022-07-11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196515.3A Pending CN119132183A (zh) | 2022-07-11 | 2022-07-11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15206189B (zh) |
WO (1) | WO2024011995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731795A (zh) * | 2022-11-16 | 2023-03-03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WO2024011995A1 (zh) * | 2022-07-11 | 2024-01-18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CN118692317A (zh) * | 2024-08-28 | 2024-09-24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支撑板及折叠显示装置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70054106A1 (en) * | 2015-08-17 | 2017-02-23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Flexible display devices |
US20170250355A1 (en) * | 2016-02-26 | 2017-08-31 | Japan Display Inc. | Flexible display |
CN108305880A (zh) * | 2018-02-27 | 2018-07-2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KR20190065930A (ko) * | 2017-12-04 | 2019-06-12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WO2019174223A1 (zh) * | 2018-03-12 | 2019-09-19 |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 铰链装置、壳体及电子装置 |
WO2021077593A1 (zh) * | 2019-10-23 | 2021-04-29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 |
US20210397218A1 (en) * | 2020-06-22 | 2021-12-23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WO2022105539A1 (zh) * | 2020-11-23 | 2022-05-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支撑结构、柔性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55218A (zh) * | 2017-12-29 | 2018-06-12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屏 |
CN207818085U (zh) * | 2017-12-29 | 2018-09-04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模组结构及包括模组结构的柔性显示装置 |
CN110853520B (zh) * | 2019-11-28 | 2022-01-2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可折叠支撑件、显示装置 |
US20230345652A1 (en) * | 2020-09-30 | 2023-10-26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Foldabl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oldable display |
CN113393773A (zh) * | 2021-06-29 | 2021-09-14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N113764356B (zh) * | 2021-09-08 | 2023-10-31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CN114333589A (zh) * | 2021-12-30 | 2022-04-12 |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支撑组件、柔性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4724465A (zh) * | 2022-04-12 | 2022-07-08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屏及显示装置 |
CN115206189B (zh) * | 2022-07-11 | 2024-08-06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
2022
- 2022-07-11 CN CN202210810409.4A patent/CN115206189B/zh active Active
- 2022-07-11 CN CN202411196515.3A patent/CN119132183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4-21 WO PCT/CN2023/089897 patent/WO2024011995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70054106A1 (en) * | 2015-08-17 | 2017-02-23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Flexible display devices |
US20170250355A1 (en) * | 2016-02-26 | 2017-08-31 | Japan Display Inc. | Flexible display |
KR20190065930A (ko) * | 2017-12-04 | 2019-06-12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폴더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08305880A (zh) * | 2018-02-27 | 2018-07-2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WO2019174223A1 (zh) * | 2018-03-12 | 2019-09-19 |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 铰链装置、壳体及电子装置 |
WO2021077593A1 (zh) * | 2019-10-23 | 2021-04-29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 |
US20210397218A1 (en) * | 2020-06-22 | 2021-12-23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WO2022105539A1 (zh) * | 2020-11-23 | 2022-05-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支撑结构、柔性显示装置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11995A1 (zh) * | 2022-07-11 | 2024-01-18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CN115731795A (zh) * | 2022-11-16 | 2023-03-03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N118692317A (zh) * | 2024-08-28 | 2024-09-24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支撑板及折叠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132183A (zh) | 2024-12-13 |
WO2024011995A1 (zh) | 2024-01-18 |
CN115206189B (zh) | 2024-08-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206189A (zh) | 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终端 | |
US11908349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 |
CN110792905B (zh) | 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 | |
US20220050543A1 (en) | Display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3050829B (zh) | 柔性显示装置 | |
US20240081003A1 (en) | Supporting plate and foldable display module | |
WO2022262034A1 (zh) | 柔性显示模组 | |
US11770907B2 (en) | Support film layer and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
CN110718159A (zh) | Oled显示屏及oled显示装置 | |
CN113185927B (zh) | 复合材和显示装置 | |
CN113470521A (zh) | 支撑层及柔性显示模组 | |
WO2024045334A1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3380861B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284449A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2071193A (zh) | 背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4973951B (zh) |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2396960A (zh) | 缓冲层及显示装置 | |
US11977414B2 (en) | Elastic member | |
WO2022077690A1 (zh) | 支撑结构、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
CN111724683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20312601A1 (en) | Display device and back plate thereof | |
CN112309254A (zh) |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 |
WO2022179147A1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4120839A (zh) |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
JP7382109B2 (ja) |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