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45067B - 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45067B CN115145067B CN202210315919.4A CN202210315919A CN115145067B CN 115145067 B CN115145067 B CN 115145067B CN 202210315919 A CN202210315919 A CN 202210315919A CN 115145067 B CN115145067 B CN 1151450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cooling
- heat
- light modulation
- working flu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2—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 G02F1/133385—Heating or cooling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other than for activation, e.g. 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abilisation or uniform distribution over the cell with cooling means, e.g. fa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5—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 G03B21/006—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using LC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能够提高冷却效率。具有配置有多个像素的像素配置区域的光调制装置具有:第1基板;第2基板,其隔着液晶层与第1基板对置配置;以及冷却部件,其相对于第2基板配置在与第1基板相反侧,与第2基板热连接,冷却部件具有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中空空间,且通过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经由第2基板对液晶层进行冷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使冷却风流通的冷却风扇和被冷却风冷却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投影仪(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已知有具备利用循环的液体制冷剂对发热体进行冷却的冷却系统的电子设备(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冷却系统具有:箱体,其贮存液体制冷剂;泵,其将贮存于箱体的液体制冷剂送出;受热部,其将从发热体吸收的热传递至由泵送出的液体制冷剂;以及散热部,其对传递至液体制冷剂的热进行散热而对液体制冷剂进行冷却。由散热部冷却后的液体制冷剂贮存于箱体,由此,液体制冷剂在冷却系统中循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76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94655号公报
近年来,期望投影仪小型化。针对这些要求,考虑采用小型的光调制装置,使投射光学装置小型化,由此使投影仪小型化。然而,在小型的光调制装置中,随着光调制装置中的光密度的增大,热密度增大,有可能无法充分地进行光调制装置的冷却。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晶投影仪那样,在使冷却风流通来对光调制装置进行冷却的情况下,为了充分地对光调制装置进行冷却,需要增大冷却风的风量。与此相对,若采用大型的冷却风扇,则存在导致投影仪大型化的问题,若高速驱动冷却风扇,则存在噪音变大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冷却系统中,由于为了增加液体制冷剂的送出量,需要采用大型的泵等原因,也存在导致冷却系统的大型化、进而导致投影仪的大型化的问题。
因此,期望一种即使在小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冷却效率的光调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公开第1方式的光调制装置具有配置有多个像素的像素配置区域,其中,该光调制装置具有:第1基板;第2基板,其隔着液晶层与所述第1基板对置配置;以及冷却部件,其相对于所述第2基板配置在与所述第1基板相反侧,与所述第2基板热连接。所述冷却部件具有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中空空间,且通过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经由所述第2基板对所述液晶层进行冷却。
本公开第2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上述第1方式的光调制装置,其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
本公开第3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上述第1方式的光调制装置,其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以及冷却装置,其使冷却气体在所述冷却部件中流通,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1流通部,所述第1流通部使所述冷却气体在从所述像素配置区域朝向所述第1散热部件的第1方向上流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和保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和保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的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受热基板的内表面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散热基板的内表面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多个柱状体的其他布局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安装于主体部的第1散热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散热部件的变形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冷却装置的管道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管道和光调制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的图。
图1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散热部件的变形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光调制装置的冷却部件和第2防尘部件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和第2防尘部件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光调制装置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31:光源;37:投射光学装置;4A、4B、4C、4D:光调制装置;41:面板主体;42:液晶层;43:第1基板;44:第2基板;45:印刷基板;451:驱动电路(电路元件);46:第1防尘部件;47:第2防尘部件(透光性基板);471:端面;48:保持壳体;5A、5B、5C、5D:冷却部件;51A、51C:主体部;52:受热基板;53:散热基板;54:开口部;57:第1冷凝部;58(581、582、583、584):弯折部;59:第2冷凝部;6A、6B、6C、6D:第1散热部件;6A1、6B1、6C2:翅片;6F:第2散热部件;7A、7B:冷却装置;73:第1流通部;75:第2流通部;AR:像素配置区域;MS:网眼构造;PL:柱状体;SP:中空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
[投影仪的概略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的结构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将所形成的图像放大投射到屏幕等被投射面上。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有外装壳体2和图像投射装置3。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投影仪1具有:冷却装置7A(参照图12),其对构成投影仪1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电源装置,其向构成投影仪1的电子部件供给电力;以及控制装置,其对投影仪1的动作进行控制。
[外装壳体的结构]
外装壳体2构成投影仪1的外装,在内部收纳图像投射装置3、冷却装置7A、电源装置以及控制装置。
外装壳体2具有正面部21、背面部22、左侧面部23以及右侧面部24。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外装壳体2具有将各面部21~24中的一个端部之间连接的顶面部和将各面部21~24中的另一个端部之间连接的底面部。外装壳体2例如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右侧面部24具有进气口241。进气口241将外装壳体2外部的空气作为冷却气体导入外装壳体2的内部。也可以在进气口241设置有对通过进气口241的空气所包含的尘埃进行捕集的过滤器。
正面部21具有位于正面部21的大致中央的通过口211。从后述的投射光学装置37投射的光穿过通过口211。
正面部21具有位于正面部21的靠左侧面部23侧的排气口212。排气口212将对设置在外装壳体2内的冷却对象进行了冷却气体排出到外装壳体2的外部。
[图像投射装置的结构]
图像投射装置3形成与从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并投射所形成的图像。图像投射装置3具有光源31、均匀化部32、色分离部33、中继部34、图像形成部35、光学部件用壳体36以及投射光学装置37。
光源31向均匀化部32射出照明光。作为光源31的结构,例如能够例示具有射出作为激励光的蓝色光的固体光源、和将从固体光源射出的蓝色光中的一部分波长转换为包含绿色光和红色光的荧光的波长转换元件的结构。此外,作为光源31的其他结构,除了能够例示具有超高压水银灯等光源灯作为光源的结构以外,还能够例示具有分别射出蓝色光、绿色光以及红色光的固体光源的结构。
均匀化部32使从光源31射出的光均匀化。被均匀化的光经过色分离部33和中继部34,对后述的光调制装置4A的调制区域进行照明。均匀化部32具有2个透镜阵列321、322、偏振转换元件323以及重叠透镜324。
色分离部33将从均匀化部32入射的光分离为红、绿以及蓝的各色光。色分离部33具有2个分色镜331、332和使由分色镜331分离的蓝色光反射的反射镜333。
中继部34设置于比其他色光的光路更长的红色光的光路,抑制红色光的损失。中继部34具有入射侧透镜341、中继透镜343、反射镜342、34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在红色光的光路上设置中继部34。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光路比其他色光长的色光设为蓝色光,在蓝色光的光路上设置中继部34。
图像形成部35对入射的红、绿以及蓝的各色光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各色光合成,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35具有根据入射的色光而设置的3个场透镜351、3个入射侧偏振片352以及图像形成单元353A。
图像形成单元353A具有3个光调制装置4A、3个视场角补偿板354、3个射出侧偏振片355以及1个色合成部356,它们被一体化。
光调制装置4A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3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具体而言,光调制装置4A对从入射侧偏振片352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光调制装置4A包含对红色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4AR、对绿色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4AG以及对蓝色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4AB。光调制装置4A由透射型的液晶面板构成,由入射侧偏振片352、光调制装置4A、射出侧偏振片355构成液晶光阀。
光调制装置4A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色合成部356将由光调制装置4AB、4AG、4AR调制后的3个色光合成而形成图像,将形成的图像向投射光学装置37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色合成部356由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十字分色棱镜构成。十字分色棱镜例如是具有将4个直角三棱柱状的棱镜贴合而成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棱镜,在4个棱镜的界面设置有相互交叉的2个电介质多层膜。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单元353A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色合成部356具有与光调制装置4AR、4AG、4AB对置且供通过了光调制装置4AR、4AG、4AB的各色光入射的3个入射面356R、356G、356B和1个射出面356S。入射到各入射面356R、356G、356B的3个色光中的蓝色光和红色光被2个电介质多层膜向投射光学装置37侧反射,绿色光朝向投射光学装置37侧通过2个电介质多层膜。由此,3个色光被合成,形成图像光。所形成的图像光从射出面356S射出,入射到投射光学装置37。
图像形成单元353A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图2所示,还具有3个保持部件357。
3个保持部件357分别保持光调制装置4A以及射出侧偏振片355,并固定于入射面356R、356G、356B中的对应的入射面。
图3是从光调制装置4A的光入射侧观察光调制装置4A以及保持部件357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光调制装置4A的光射出侧观察光调制装置4A以及保持部件357的分解立体图。
保持部件357具有安装部358和4个插入部359。
安装部358形成为矩形框状,通过粘接等安装于上述对应的入射面。安装部358具有开口部3581和保持部3582。
开口部3581在安装部358的大致中央形成为矩形。开口部3581使通过了射出侧偏振片355的光朝向色合成部356通过。
保持部3582保持射出侧偏振片355。
4个插入部359从安装部358的与四角对应的部分向光调制装置4A侧突出。4个插入部359在插入到光调制装置4A的各位置调整部483之后,通过紫外线固化粘接剂等粘接剂与光调制装置4A粘接固定。
通过这样的保持部件357,光调制装置4A与色合成部356一体化。但是,不限于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十字分色棱镜,色合成部356例如也可以由多个分色镜构成。
如图2所示,光学部件用壳体36在内部收纳上述各部分32~34以及场透镜351。另外,在图像投射装置3中设定有作为设计上的光轴的照明光轴Ax,光学部件用壳体36在照明光轴Ax上的规定位置处保持各部分32~34和场透镜351。光源31、图像形成单元353A和投射光学装置37配置在照明光轴Ax上的规定位置。
投射光学装置37是将从图像形成部35入射的图像放大投射到被投射面的投射镜头。即,投射光学装置37投射由光调制装置4A调制后的光。作为投射光学装置37,能够例示具有多个透镜和在内部收纳多个透镜的筒状的镜筒的组透镜。
[光调制装置的结构]
如上所述,光调制装置4A是对从入射侧偏振片352入射的光进行调制的透射型的液晶面板,通过保持部件357配置在与色合成部356的各入射面对应的位置。如图3和图4所示,光调制装置4A具有面板主体41、印刷基板45、第1防尘部件46、第2防尘部件47、保持壳体48和冷却部件5A。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垂直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将+Z方向设为向光调制装置4A入射的光的行进方向。将以+Y方向与上方一致的方式沿着+Z方向观察光调制装置4A的情况下的右方设为+X方向。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将+X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X方向,将+Y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Y方向,将+Z方向的相反方向设为-Z方向。即,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A的+Z方向是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A的光射出侧,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A的-Z方向是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A的光入射侧。
[面板主体的结构]
图5是表示光调制装置4A的剖视图。
面板主体41对入射的光进行调制。如图5所示,面板主体41具有液晶层42、第1基板43以及第2基板44。
液晶层42由封入在第1基板43与第2基板44之间的液晶形成,根据由第1基板43或第2基板44施加的电压对经由第1防尘部件46入射的光进行调制。
液晶层42通过光入射而产生热。由液晶层42产生的热传递至夹着液晶层42的第1基板43及第2基板44。
第1基板43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于-Z方向,第2基板44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于+Z方向。即,第2基板44隔着液晶层42与第1基板43对置配置。换言之,第1基板43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于光入射侧,第2基板44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于光射出侧。
第1基板43以及第2基板44中的一个基板为设置有公共电极的对置基板,另一个基板为设置有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等多个开关元件的元件基板。第1基板43和第2基板44是能够使光透过的透光性的基板。
液晶层42、第1基板43以及第2基板44构成配置有多个像素的像素配置区域AR。即,光调制装置4A具有配置有多个像素的像素配置区域AR。
[印刷基板的结构]
印刷基板45从第1基板43以及第2基板44向+Y方向延伸,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印刷基板45根据从控制装置输入的图像信号来驱动面板主体41。印刷基板45具有对面板主体4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驱动电路451。
驱动电路451是设置于印刷基板45的电路元件。驱动电路451配置于印刷基板45的+Z方向的面。驱动电路451+Z方向的的面与冷却部件5A的受热基板52热连接。
[第1防尘部件和第2防尘部件的结构]
第1防尘部件46在第1基板43的-Z方向的面上,设置于第1基板43的与像素配置区域AR对应的部分。即,在从-Z方向观察光调制装置4A的情况下,第1防尘部件46覆盖像素配置区域AR。
第2防尘部件47在第2基板44的+Z方向的面上,设置于第2基板44的与像素配置区域AR对应的部分。即,在从+Z方向观察光调制装置4A时,第2防尘部件47覆盖像素配置区域AR。第2防尘部件47相当于本公开的透光性基板,嵌合于冷却部件5A所具有的开口部54。
第1防尘部件46以及第2防尘部件47是从+Z方向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的透光性基板。第1防尘部件46以及第2防尘部件47抑制尘埃附着于面板主体41,抑制由面板主体41调制后的光中包含尘埃的阴影。
[保持壳体的结构]
保持壳体48在-Z方向上覆盖面板主体41、印刷基板45的一部分和第1防尘部件46。保持壳体48通过与冷却部件5A组合而将面板主体41以及第1防尘部件46保持在内部。即,保持壳体48与后述的冷却部件5A的主体部51A是分体的。如图3所示,保持壳体48除了具有开口部481和散热片482之外,如图3和图4所示,还具有4个位置调整部483。
如图3所示,从-Z方向观察,开口部481与像素配置区域AR对应地设置为大致矩形。开口部481使从入射侧偏振片352射出的光通过而入射到第1防尘部件46。
散热片482以相对于开口部481从+Y方向的部分向-Z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散热片482对从第1基板43和第1防尘部件46传递到保持壳体48的热进行散热。
如图3和图4所示,从-Z方向观察,4个位置调整部483设置于保持壳体48的四角。各位置调整部483是供对应的插入部359从+Z方向插入的孔部。根据插入部359相对于各位置调整部483的插入量,调整保持壳体48相对于安装有保持部件357的色合成部356的入射面的位置,进而调整光调制装置4A的位置。在光调制装置4A的位置调整之后,如上所述,插入部359和位置调整部483通过粘接剂固定。
[冷却部件的结构]
冷却部件5A相对于第2基板44配置在与第1基板43相反的一侧,与第2基板44热连接。如图5所示,冷却部件5A具有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中空空间SP,通过从热连接的发热体传递来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由此对发热体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部件5A通过经由第2基板44以及第2防尘部件47从液晶层42传递的热而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由此对液晶层42进行冷却。即,冷却部件5A通过工作流体的气化而经由第2基板44对液晶层42进行冷却。
冷却部件5A具有主体部51A以及第1散热部件6A。
[主体部的结构]
图6是表示主体部51A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主体部51A具有配置于-Z方向的受热基板52和配置于+Z方向的散热基板53,将受热基板52和散热基板53组合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51A由蒸汽腔室构成,在主体部51A的内部形成有封入工作流体的中空空间SP(参照图5)。
图7是表示受热基板52中与散热基板53对置的内表面的示意图。
受热基板52与第2基板44连接,利用从第2基板44传递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
具体而言,受热基板52形成为平板状,-Z方向的面与第2基板44中的+Z方向的面通过面连接。受热基板52具有设置在中空空间SP内的网眼构造MS。如图7所示,网眼构造MS设置于受热基板52的与散热基板53对置的面。
封入减压后的中空空间SP内的液相的工作流体渗入网眼构造MS,网眼构造MS将渗入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输送至受热基板52中的从外部被传递热的部分。
受热基板52利用从外部传递的热、例如从第2基板44和第2防尘部件47传递的液晶层42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即,受热基板52利用传递来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这样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在形成于散热基板53的流路中流通。
图8是表示散热基板53的与受热基板52对置的内表面的示意图。在图8中,对设置于散热基板53的内表面的多个柱状体PL中的一部分柱状体PL标注标号。
散热基板53相对于受热基板52在与第2基板44相反的一侧与受热基板52接合,与受热基板52一起形成中空空间SP。散热基板53对气相的工作流体的热进行散热,将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
如图6所示,散热基板53形成为与受热基板52同样的平板状。如图8所示,在散热基板53的与受热基板52对置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柱状体PL。即,散热基板53具有设置在中空空间SP内的多个柱状体PL。
多个柱状体PL除了确保主体部51A的强度之外,还形成供在中空空间SP内产生的气相的工作流体流通的流路。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多个柱状体PL除了隔开规定间隔地沿着+X方向配置之外,还隔开规定间隔地沿着+Y方向配置。即,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多个柱状体PL配置于沿着+X方向且在+Y方向上等间隔地设定的多个第1假想线Lx与沿着+Y方向且在+X方向上等间隔地设定的多个第2假想线Ly的交叉部。但是,多个柱状体PL的布局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布局。
图9是表示多个柱状体PL的其他布局的示意图。在图9中,仅对多个柱状体PL中的一部分柱状体PL标注标号。
例如图9所示,多个柱状体PL除了配置于沿着+X方向且在+Y方向上等间隔地设定的多个第1假想线Lx中的第奇数个第1假想线Lx1与沿着+Y方向且在+X方向上等间隔地设定的多个第2假想线Ly的交点之外,还配置于多个第1假想线Lx中的第偶数个第1假想线Lx2上且相邻的2个第2假想线Ly之间。即,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配置于第偶数个的第1假想线Lx2上的多个柱状体PL相对于配置于第奇数个的第1假想线Lx1上的多个柱状体PL向+X方向或-X方向偏移。
图8所示的柱状体PL的布局例如能够在主体部51A的+Z方向上的尺寸比较大的情况下采用。在这样的布局中,能够增大柱状体PL间的间隙,因此能够确保气相的工作流体的流路。
图9所示的柱状体PL的布局例如能够在主体部51A的+Z方向上的尺寸比较小的情况下采用。在这样的主体部51A中,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中空空间SP的+Z方向上的尺寸也变小。因此,通过采用图9所示的柱状体PL的布局,能够提高针对相对于主体部51A的沿着+Z方向或-Z方向的冲击的强度,并且能够确保气相的工作流体的流路。
如图6所示,主体部51A具有开口部54、封入部55、保护部56以及第1冷凝部57。
开口部54是沿+Z方向贯通主体部51A的大致矩形的开口部。在开口部54的内部嵌合有第2防尘部件47。即,开口部54的内缘与第2防尘部件47的侧面热连接。第2防尘部件47的侧面是指第2防尘部件47的外表面中的、除了作为光入射面的-Z方向的面以及作为光射出面的+Z方向的面以外的端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54的内缘由受热基板52与散热基板53的接合部分形成。因此,经由第2基板44从液晶层42传递到第2防尘部件47的热从第2防尘部件47的端面471传递到受热基板52。由此,封入到中空空间SP内的液相的工作流体的一部分被转换为气相的工作流体,传递到受热基板52的热被消耗。
封入部55设置于主体部51A的+Y方向的端部。封入部55是用于向主体部51A的中空空间SP内注入工作流体的部分。封入部55在向中空空间SP封入工作流体之后被密封。
保护部56设置于在+X方向上夹着封入部55的位置。保护部56的+Y方向的端部与封入部55的+Y方向的端部相比配置于更靠+Y方向。因此,即使在某些冲击从+Y方向施加于主体部51A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保护部56保护封入部55。
第1冷凝部57对在中空空间SP内流通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热进行散热,由此将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第1冷凝部57设置于散热基板53,配置于开口部54与封入部55之间。在散热基板53的与第1冷凝部57对应的+Z方向的外表面设置有第1散热部件6A(参照图4)。
第1散热部件6A对从气相的工作流体传递的热进行散热。第1冷凝部57通过设置第1散热部件6A,容易将从气相的工作流体传递的热向冷却部件5A的外部散热。换言之,第1冷凝部57是如下的散热基板53的部位:从气相的工作流体接受热,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并且容易将接受到的热向冷却部件5A的外部散热。因此,在冷却部件5A中,设置有第1散热部件6A的部分构成为第1冷凝部57。
[第1散热部件的结构]
图10是表示安装于主体部51A的第1散热部件6A的立体图。
第1散热部件6A在散热基板53的+Z方向的外表面设置于与第1冷凝部57对应的部分。即,第1散热部件6A设置于散热基板53的与第1冷凝部57对应的外表面。第1散热部件6A具有对从第1冷凝部57传递的热进行散热的多个翅片6A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容易通过后述的冷却装置7A的冷却风扇71将热传递到从-Y方向沿着+Y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多个翅片6A1设置有冷却气体沿着+Y方向通过内部的流路。
具体而言,各翅片6A1是具有大致四方筒体中的没有1个侧面的形状的筒体,翅片6A1的与翅片6A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大致U字状。第1散热部件6A通过翅片6A1沿着+Y方向延伸且沿着+X方向连结多个而构成。
图11是表示作为第1散热部件6A的变形的第1散热部件6B的立体图。
此外,安装于散热基板53的散热片并不限定于第1散热部件6A。例如,也可以代替第1散热部件6A而采用图11所示的第1散热部件6B。
第1散热部件6B具有在+Y方向上排列有多个沿着+X方向的翅片6B1的结构。即,第1散热部件6B具有沿着+X方向且在+Y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翅片6B1。
翅片6B1具有在+X方向上等间隔地设置的多个突出部6B2、和设置在多个突出部6B2中的1个突出部6B2与和该1个突出部6B2相邻的突出部6B2之间的平板部6B3。
突出部6B2是向+Z方向呈大致U字状突出的部分。冷却气体能够在突出部6B2的内部流通。
平板部6B3是沿着XY平面的部分,将在+X方向上相邻的2个突出部6B2的-Z方向的端部间连接。
在第1散热部件6B中,朝向+Y方向,第奇数个翅片6B11与第偶数个翅片6B12在+X方向上错开而相互连结。即,从+Y方向或-Y方向观察,第奇数个翅片6B11的突出部6B2与第偶数个翅片6B12的突出部6B2不完全重叠。同样地,从+Y方向或-Y方向观察,第奇数个翅片6B11的平板部6B3与第偶数个翅片6B12的平板部6B3不完全重叠。换言之,从+Y方向或-Y方向观察,第奇数个翅片6B11的突出部6B2以横跨第偶数个翅片6B12的突出部6B2及平板部6B3的方式配置。同样地,从+Y方向或-Y方向观察,第偶数个翅片6B12的突出部6B2以横跨第奇数个翅片6B11的突出部6B2及平板部6B3的方式配置。
因此,相对于第1散热部件6B沿着+Y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的一部分在第奇数个的各翅片6B11的突出部6B2、第偶数个的各翅片6B12的突出部6B2以及平板部6B3中流通。另外,相对于第1散热部件6B沿着+Y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的剩余的一部分在第奇数个的各翅片6B11的平板部6B3、第偶数个的各翅片6B12的突出部6B2以及平板部6B3中流通。
这样的第1散热部件6B与冷却气体接触的表面积比较大。因此,能够提高从第1冷凝部57传递的热相对于冷却气体的散热效率、即热相对于冷却气体的传递效率。由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冷却装置的结构]
图12是表示冷却装置7A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如上所述,冷却装置7A配置在外装壳体2的内部,使从外装壳体2的外部导入到外装壳体2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向冷却对象流通,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7A将光调制装置4A作为冷却对象之一,使冷却气体在冷却部件5A中流通,对光调制装置4A进行冷却。
如图12所示,冷却装置7A具有冷却风扇71以及管道72。
冷却风扇71使导入到外装壳体2内的冷却气体在光调制装置4A中流通。具体而言,冷却风扇71通过抽吸冷却气体并向管道72内送出,使冷却气体经由管道72在光调制装置4A中流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风扇71由离心力风扇构成,但也可以由轴流风扇构成。
管道72与冷却风扇71连接,使从冷却风扇71送出的冷却气体在光调制装置4A中流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管道72对从冷却风扇71送出的冷却气体进行分流,使分流后的冷却气体分别在光调制装置4AR、4AG、4AB中流通。冷却装置7A的管道72具有使冷却气体分别单独地在3个光调制装置4A中流通的3个第1流通部73。
3个第1流通部73设置在管道72内,相对于对应的光调制装置4A在-Y方向的位置开口。各第1流通部73使由冷却风扇71送出的冷却气体相对于对应的光调制装置4A向+Y方向流通。+Y方向是从像素配置区域AR朝向第1散热部件6A的方向,相当于第1方向。3个第1流通部73包含:第1流通部73R,其使冷却气体在光调制装置4AR中流通;第1流通部73G,其使冷却气体在光调制装置4AG中流通;以及第1流通部73B,其使冷却气体在光调制装置4AB中流通。
[在光调制装置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动]
图13是表示在光调制装置4A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动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从第1流通部73送出的冷却气体在光调制装置4A的-Y方向的端部被分流为在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A的-Z方向的空间流通的冷却气体A1和在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A的+Z方向的空间流通的冷却气体A3。即,冷却气体A1沿着保持壳体48的-Z方向的面48A流通,冷却气体A3沿着冷却部件5A的散热基板53的+Z方向的面流通。
沿着保持壳体48的面48A流通的冷却气体A1在向+Y方向流通的过程中,对与像素配置区域AR对应地设置的第1防尘部件46和保持壳体48进行冷却。即,在液晶层42产生的热中,经由第1基板43传递到第1防尘部件46以及保持壳体48的热被传递到冷却气体A1。由此,在液晶层42产生的热的一部分被散热。
对第1防尘部件46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气体A2进一步沿着保持壳体48的面48A向+Y方向流通,对保持壳体48的散热片482进行冷却。由此,传递到保持壳体48的液晶层42的热被进一步冷却。
冷却气体A3向+Y方向流通而向第2防尘部件47流通,对与像素配置区域AR对应地设置的第2防尘部件47进行冷却。由于液晶层42的热经由第2基板44传递到第2防尘部件47,因此冷却气体A3在第2防尘部件47中流通,由此液晶层42的热的一部分被散热。
对第2防尘部件47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气体A4沿着散热基板53向+Y方向流通,在形成于第1散热部件6A的各翅片6A1内的流路中流通。各翅片6A1将由第1冷凝部57从气相的工作流体接受到的热向冷却气体A4传递。在受热基板52中传递到工作流体的热来源于液晶层42的热。因此,传递到各翅片6A1的热被传递到冷却气体A4,由此液晶层42的热的一部分被散热。
在光调制装置4A中,将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的第1冷凝部57设置在比受热基板52中的与第2基板44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与第2防尘部件47连接的连接部分靠+Y方向的位置。换言之,第1冷凝部57相对于开口部54设置于+Y方向。
因此,在+Y方向是表示光调制装置4A中的铅直方向上侧的方向的情况下,不仅利用由网眼构造MS产生的毛细管力,而且利用重力,能够容易地将由第1冷凝部57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输送到受热基板52中的与第2基板44连接的连接部分以及与第2防尘部件47连接的连接部分。由此,通过从液晶层42经由第2基板44和第2防尘部件47传递的热,能够促进工作流体在受热基板52中从液相向气相的相变。即,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起到以下的效果。
投影仪1具有:光源31;光调制装置4A,其对从光源3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以及投射光学装置37,其投射由光调制装置4A调制后的光。
光调制装置4A具有配置有多个像素的像素配置区域AR。光调制装置4A具有液晶层42、第1基板43、第2基板44以及冷却部件5A。
第2基板44隔着液晶层42与第1基板43对置配置。
冷却部件5A相对于第2基板44配置在与第1基板43相反的一侧,与第2基板44热连接。冷却部件5A具有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中空空间SP,通过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来冷却液晶层42。
根据这样的结构,液晶层42的热传递至第2基板44,因此液晶层42的热经由第2基板44传递至冷却部件5A。冷却部件5A通过被传递的热使封入中空空间SP内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消耗液晶层42的热,由此冷却液晶层42。由此,能够高效地消耗传递到冷却部件5A的液晶层42的热,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液晶层42。因此,即使光调制装置4A的像素配置区域AR较小,也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并且,由此,除了能够增大入射到光调制装置4A的光量以外,还能够实现光调制装置4A的长寿命化。
另外,由于能够提高光调制装置4A的冷却效率,因此能够减小通过冷却装置7A的冷却风扇71而在光调制装置4A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量。因此,即使在冷却风扇71采用小型的风扇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对于光调制装置4A的冷却而言充分的冷却气体的流量,因此能够实现投影仪1的小型化。另一方面,在冷却风扇71采用大的风扇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冷却风扇71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因此能够降低投影仪1的噪音。
而且,由于能够提高光调制装置4A的冷却效率,因此能够使光调制装置4A小型化。因此,能够在投影仪1中采用小型的投射光学装置37,进而能够使投影仪1小型化。
在光调制装置4A中,冷却部件5A具有受热基板52和散热基板53。受热基板52与第2基板44连接,利用从第2基板44传递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散热基板53相对于受热基板52在与第2基板44相反的一侧与受热基板52接合,与受热基板52一起形成中空空间SP。散热基板53对气相的工作流体的热进行散热,将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冷却部件5A构成为蒸汽腔室。并且,受热基板52通过与第2基板44连接,能够利用传递来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高效地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另外,通过将散热基板53相对于受热基板52配置在与第2基板44相反的一侧,能够高效地对气相的工作流体的热进行散热,能够高效地将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能够将传递到冷却部件5A的液晶层42的热高效地散热,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光调制装置4A具有设置于第2基板44的与像素配置区域AR对应的部分的第2防尘部件47。第2防尘部件47相当于本公开的透光性基板。冷却部件5A具有供第2防尘部件47嵌合的开口部54。开口部54的内缘与第2防尘部件47的端面471热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光调制装置4A构成为光能够透过像素配置区域AR的透射型光调制装置。另外,在冷却部件5A中光能够通过的开口部54的内表面、与对应于像素配置区域AR而设置于第2基板44的第2防尘部件47的端面471热连接。由此,传递到第2基板44的液晶层42的热不仅从第2基板44直接传递到冷却部件5A,还从第2基板44经由第2防尘部件47传递。因此,能够增加液晶层42向冷却部件5A的热的传递路径,因此即使在冷却部件5A具有开口部54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液晶层42的热高效地传递至冷却部件5A。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在光调制装置4A中,受热基板52具有设置在中空空间SP内且供液相的工作流体渗入的网眼构造MS。散热基板53具有设置在中空空间SP内且形成供气相的工作流体流通的流路的多个柱状体PL。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将液相的工作流体保持于受热基板52,因此能够容易地利用传递到受热基板52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另外,由于散热基板53具有多个柱状体PL,因此除了能够提高冷却部件5A的强度之外,还能够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容易地在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部位中流通。因此,能够促进冷却部件5A内的工作流体的相变,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光调制装置4A具有:印刷基板45,其从第1基板43和第2基板44起延伸;以及驱动电路451,其设置于印刷基板45。驱动电路451相当于本公开的电路元件。驱动电路451与受热基板52热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由驱动电路451产生的热传递到受热基板52,因此能够通过冷却部件5A对驱动电路451进行冷却。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对驱动电路451进行冷却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光调制装置4A的结构复杂化。
在光调制装置4A中,冷却部件5A具有第1冷凝部57和第1散热部件6A。第1冷凝部57设置于散热基板53,将在中空空间SP内流通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第1散热部件6A设置于散热基板53的与第1冷凝部57对应的外表面。第1散热部件6A对从气相的工作流体传递的热进行散热。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1散热部件6A对从气相的工作流体传递的热进行散热。由此,能够促进第1冷凝部57中的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向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冷凝,进而,能够促进由传递的液晶层42的热引起的从液相的工作流体向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变化。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效率,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光调制装置4A具有与冷却部件5A组合而在内部保持液晶层42、第1基板43以及第2基板44的保持壳体48。保持壳体48具有用于调节保持壳体48的位置的位置调整部483。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保持壳体48对从液晶层42传递的热进行散热。由此,能够扩大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面积。
另外,由于保持壳体48具有位置调整部483,因此不需要在与保持壳体48组合的冷却部件5A设置同样的位置调整部。由此,能够抑制对冷却部件5A施加负荷,因此能够使冷却部件5A稳定地发挥功能。
投影仪1除了光源31、光调制装置4A和投射光学装置37以外,还具有使冷却气体在冷却部件5A中流通的冷却装置7A。冷却装置7A具有使冷却气体在从像素配置区域AR朝向第1散热部件6A的+Y方向上流通的第1流通部73。+Y方向相当于第1方向。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通过冷却装置7A而向+Y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对第2防尘部件47以及第1散热部件6A进行冷却。即,通过向+Y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能够对配置有第2防尘部件47的像素配置区域AR和第1散热部件6A进行冷却。此时,像素配置区域AR相对于第1散热部件6A配置于冷却气体的流路中的上游侧,因此与像素配置区域AR相对于第1散热部件6A配置于下游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温度低的冷却气体向对应于像素配置区域AR配置的第2防尘部件47流通。因此,能够提高像素配置区域AR的冷却效率,进而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另一方面,在冷却装置所具有的管道的结构与设置于冷却部件的散热片的结构不同这一点上,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不同。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投影仪的概略结构]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冷却装置7B的管道74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353A和冷却装置7A而具有图14所示的图像形成单元353B和冷却装置7B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图像形成单元353B除了代替3个光调制装置4A而具有3个光调制装置4B以外,具有与图像形成单元353A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
光调制装置4B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4A同样,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31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由透射型的液晶面板构成。光调制装置4B包含对红色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4BR、对绿色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4BG以及对蓝色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4BB。
关于光调制装置4B的结构,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冷却装置的结构]
冷却装置7B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7A同样地,使导入到外装壳体2的内部的冷却气体在冷却对象中流通,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具体而言,冷却装置7B对光调制装置4B进行冷却。冷却装置7B除了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管道72而具有管道74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7A相同的结构以及功能。即,如图14所示,冷却装置7B具有冷却风扇71和管道74。
图15是从光调制装置4BG中的光入射侧观察管道74和光调制装置4BG的立体图。
管道74与第1实施方式的管道72同样地,将从冷却风扇71送出的冷却气体分流而使其在3个光调制装置4B中流通。如图14和图15所示,冷却装置7B的管道74除了具有3个第1流通部73之外,还具有第2流通部75。
另外,3个第1流通部73包含:第1流通部73R,其使冷却气体在光调制装置4BR中流通;第1流通部73G,其使冷却气体在光调制装置4BG中流通;以及第1流通部73B,其使冷却气体在光调制装置4BB中流通。
第2流通部75从第1流通部73G、73R附近的位置起向+Y方向立起。第2流通部75使在管道74内分流的冷却气体的一部分在光调制装置4BG所具有的冷却部件5B的第1散热部件6C中流通。
如图15所示,第2流通部75在+Y方向的端部具有送出口751。送出口751向与第2流通部75的立起方向即+Y方向垂直的方向送出在第2流通部75内流通的冷却气体。即,送出口751沿着与从第1流通部73向+Y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通方向垂直的方向送出冷却气体。即,第2流通部75使冷却气体沿着与作为第1方向的+Y方向交叉的+X方向在第1散热部件6C中流通。具体而言,送出口751沿着对于光调制装置4BG而言的+X方向向第1散热部件6C送出冷却气体。
[光调制装置的结构]
图16是从+Z方向观察光调制装置4BG的图。换言之,图16是表示在光调制装置4BG的第1散热部件6C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动的图。此外,在图16中,对多个翅片6C2中的一部分翅片6C2标注标号。
如图16所示,光调制装置4B除了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5A而具有冷却部件5B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4A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冷却部件5B除了具有第1散热部件6C来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第1散热部件6A、6B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5A相同的结构以及功能。
第1散热部件6C与第1散热部件6A、6B同样地,与第1冷凝部57对应地设置于散热基板53,将从第1冷凝部57传递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热向冷却气体传递。
第1散热部件6C具有受热板6C1和多个翅片6C2。
受热板6C1在散热基板53的+Z方向的面上设置于与第1冷凝部57对应的散热基板53的部分,与第1冷凝部57热连接。
多个翅片6C2分别从受热板6C1向+Z方向呈圆筒状突出。多个翅片6C2分别沿着+X方向和+Y方向等间隔地设置。在多个翅片6C2之间,除了设置有使冷却气体能够沿着+Y方向流通的第1流路之外,还设置有使冷却气体能够沿着+X方向流通的第2流路。即,第1散热部件6C具有使冷却气体能够分别沿着+Y方向以及+X方向流通的多个翅片6C2。
[在光调制装置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动]
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4A同样地,从第1流通部73向+Y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的一部分在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B的-Z方向的空间中流通,对第1防尘部件46和保持壳体48进行冷却。由此,液晶层42的热的一部分被冷却。
从第1流通部73向+Y方向流通的其他冷却气体在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B的+Z方向的空间中流通,沿着散热基板53和第2防尘部件47流通,对散热基板53和第2防尘部件47进行冷却。
冷却第2防尘部件47后的气体A4在相对于第2防尘部件47配置于+Y方向的第1散热部件6C中沿着+Y方向流通。即,冷却气体A4在多个翅片6C2之间在+Y方向上流通。
而且,从第2流通部75的送出口751(参照图15)向+X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A5在第1散热部件6C中沿着+X方向流通。即,冷却气体A5在多个翅片6C2之间在+X方向上流通。
因此,在第1散热部件6C中,在+Y方向上流通的冷却气体A4与在+X方向上流通的冷却气体A5碰撞,由此产生紊流。这样的紊流高效地与多个翅片6C2接触。由此,通过各翅片6C2,能够将传递到第1散热部件6C的热高效地传递到冷却气体,因此能够将在液晶层42产生的热的一部分高效地散热。
[散热片的其他结构]
图17是表示作为第1散热部件6C的变形的第1散热部件6D的立体图。换言之,图1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散热部件6B的变形即第1散热部件6D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7中,对突出部6B2的一部分、平板部6B3的一部分以及贯通孔6D1的一部分标注标号。
冷却气体沿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在多个翅片之间流通的散热片并不限定于第1散热部件6C。例如,也可以代替第1散热部件6C而采用图17所示的第1散热部件6D。
第1散热部件6D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散热部件6B同样地,具有沿+X方向的翅片6B1在+Y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的结构。另一方面,第1散热部件6D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散热部件6B不同,设置有沿+X方向贯通各翅片6B1的突出部6B2的多个贯通孔6D1。因此,第1散热部件6D具有在各翅片6B1的突出部6B2及平板部6B3沿+Y方向流通的第1流路、和在各贯通孔6D1沿+X方向流通的第2流路。
在这样的第1散热部件6D中,冷却气体A4也能够在+Y方向上流通,并且冷却气体A5也能够在+X方向上流通。因此,冷却气体A4与冷却气体A5在第1散热部件6D中碰撞,由此产生紊流。由此,通过各翅片6B1,能够将传递到第1散热部件6D的热高效地传递到冷却气体,因此能够将在液晶层42产生的热的一部分高效地散热。
此外,形成于突出部6B2的2个贯通孔6D1中的+X方向的贯通孔6D1设置于比-X方向的贯通孔6D1靠+Z方向的位置。因此,在突出部6B2的-X方向的贯通孔6D1中流通的冷却气体A5容易与突出部6B2中的+X方向的壁接触。在突出部6B2的+X方向的贯通孔6D1中流通的冷却气体A5容易与在+X方向上相邻的突出部6B2中的-X方向的壁接触。由此,能够提高突出部6B2处的热向冷却气体A5的传递效率、即突出部6B2处的散热效率。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中,冷却装置7B具有使冷却气体沿着与+Y方向交叉的+X方向流通的第2流通部75。+Y方向相当于第1方向,+X方向相当于第2方向。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1散热部件6C中,能够使沿+Y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与沿+X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碰撞。由此,能够在第1散热部件6C中产生冷却气体的紊流,因此能够容易地对第1散热部件6C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效率,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在代替第1散热部件6C而采用第1散热部件6D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在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中,第1散热部件6C具有冷却气体能够分别沿着+Y方向和+X方向流通的多个翅片6C2。另外,第1散热部件6D具有冷却气体能够分别沿着+Y方向以及+X方向流通的多个翅片6B1。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多个翅片6C2、6B1之间产生冷却气体的紊流。因此,能够提高第1散热部件6C、6D对热的散热效率,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公开的第3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但冷却部件的结构不同。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投影仪的概略结构]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光调制装置4C的冷却部件5C和第2防尘部件47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4A而具有光调制装置4C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光调制装置4C除了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5A而具有图18所示的冷却部件5C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4A相同的结构以及功能。
[冷却部件的结构]
冷却部件5C与冷却部件5A同样地具有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中空空间SP,利用从面板主体41的液晶层42传递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由此对液晶层42进行冷却。冷却部件5C具有主体部51C和未图示的散热片。作为冷却部件5C所具有的散热片,例如能够采用第1实施方式的第1散热部件6A、6B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第1散热部件6C、6D中的任意一个。
[主体部的结构]
主体部51C除了还具有弯折部58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A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即,主体部51C除了具有受热基板52、散热基板53、开口部54、第1冷凝部57和弯折部58之外,还具有省略图示的封入部55和保护部56。
4个弯折部58构成开口部54的内缘的一部分。4个弯折部58分别通过将向开口部54的内侧延伸的部分弯折而形成。即,弯折部58是将主体部51C的一部分从第2基板44侧向与第2基板44相反的一侧弯折而成的部分。4个弯折部58包含相对于开口部54配置于+Y方向的弯折部581、相对于开口部54配置于-Y方向的弯折部582、相对于开口部54配置于+X方向的弯折部583、以及相对于开口部54配置于-X方向的弯折部584。
弯折部581通过将向开口部54的内侧延伸的部分向+Z方向弯折,进而向+Y方向弯折而形成。弯折部582通过将向开口部54的内侧延伸的部分向+Z方向弯折,进而向-Y方向弯折而形成。弯折部583、584也同样如此。
弯折部581的-Y方向的面581A、弯折部582的+Y方向的面582A、弯折部583的-X方向的面583A以及弯折部584的+X方向的面584A形成开口部54的内缘的一部分。面581A、582A、583A、584A分别与第2防尘部件47的侧面、即第2防尘部件47的沿着以光轴为中心的周向的端面热连接。面581A、582A、583A、584A是由受热基板52形成的面。
在此,作为蒸汽腔室的主体部在设置于内部的中空空间内封入有工作流体,因此受热基板与散热基板需要相互接合。因此,例如,在受热基板的外缘及散热基板的外缘和开口部的周围设置接合部,利用接合部将受热基板和散热基板接合。
然而,在这样的结构中,若接合部在朝向开口部的外侧的方向上的尺寸大,则从开口部的内缘到中空空间的距离容易变大,从开口部的端缘向主体部传递的热难以向中空空间内的液相的工作流体传递。即,在这样的结构中,难以从开口部的内缘向液相的工作流体高效地传递热。
图19是表示沿着YZ平面的冷却部件5C以及第2防尘部件47的截面的图。此外,在图19中,省略关于受热基板52所具有的网眼构造MS以及散热基板53所具有的柱状体PL的图示。
与此相对,主体部51C具有弯折部581~584,第2防尘部件47的与开口部54嵌合的端面471与由受热基板52构成的面581A、582A、583A、584A热连接。并且,主体部51C中的受热基板52与散热基板53的接合部分CN配置在比端面471靠开口部54的外侧的位置。
由此,与如上述那样由接合部的端面形成开口部的内缘的情况相比,如图19所示,能够减小从开口部54的内缘到中空空间SP的距离。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从第2防尘部件47传递的热传递到渗入受热基板52的网眼构造MS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通过从第2防尘部件47传递的液晶层42的热,能够将液相的工作流体高效地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能够高效地冷却液晶层42。
[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光调制装置4C中,冷却部件5C具有从第2基板44侧向与第2基板44相反的一侧弯折的弯折部58。弯折部58形成开口部54的内缘,受热基板52与第2防尘部件47的端面471热连接。第2防尘部件47相当于本公开的透光性基板。
如上所述,在受热基板52和散热基板53上,在封入工作流体的中空空间SP的外侧设置有相互接合的接合部分CN。从接合部分CN的与连结受热基板52和散热基板53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外侧端面到中空空间SP的尺寸比从受热基板52的连结受热基板52和散热基板53的方向上的外侧端面到中空空间SP的尺寸大。例如,如图19所示,接合部分CN中的与+Y方向交叉的外侧端面与中空空间SP之间的距离L1比弯折部58中的形成开口部54的内缘的受热基板52的面与中空空间SP之间的距离L2长。
因此,弯折部58形成开口部54的内缘,受热基板52和第2防尘部件47的端面471在开口部54的内缘热连接,由此,与接合部分CN处的受热基板52和散热基板53的端面与端面471热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从第2防尘部件47向受热基板52传递热。因此,通过传递到冷却部件5C的热,能够容易地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第4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公开的第4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但不同点在于,冷却部件在相对于开口部的冷却气体的上游侧还具有散热片。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投影仪的概略结构]
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光调制装置4D的侧视图。换言之,图20是表示冷却气体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D的流动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4A而具有图20所示的光调制装置4D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相同的结构和功能。3个光调制装置4D包含对红色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4D、对绿色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4D以及对蓝色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4D。
光调制装置4D除了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5A而具有冷却部件5D以外,具有与光调制装置4A同样的结构以及功能。
[冷却部件的结构]
冷却部件5D除了具有第2冷凝部59、热传递部件6E以及第2散热部件6F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部件5A相同的结构以及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冷却部件5D具有主体部51A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冷却部件5D所具有的主体部也可以是第3实施方式的主体部51C。
第2冷凝部59在散热基板53中相对于像素配置区域AR设置于与第1冷凝部57相反的一侧。即,第2冷凝部59在散热基板53中相对于开口部54设置在与第1冷凝部57相反的一侧即-Y方向上。第2冷凝部59与第1冷凝部57同样地将在中空空间SP内流通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第2冷凝部59与第2散热部件6F热连接。
热传递部件6E与散热基板53的对应于第2冷凝部59的部分连接,并且与第2散热部件6F连接。热传递部件6E将在第2冷凝部59受热的气相的工作流体的热向第2散热部件6F传递。这样的热传递部件6E例如由热传导性良好的金属形成。
第2散热部件6F经由热传递部件6E与第2冷凝部59热连接。而且,第2散热部件6F与散热基板53的对应于第2冷凝部59的+Z方向的外表面热连接。第2散热部件6F除了相对于开口部54设置于与第1散热部件6A相反的一侧之外,还相对于主体部51A设置于与第1散热部件6A相反的一侧。即,第2散热部件6F除了相对于第1散热部件6A以及开口部54配置于-Y方向之外,还相对于第1散热部件6A配置于-Z方向。详细而言,第2散热部件6F处于光调制装置4D中的-Z方向,安装于保持壳体48。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散热部件6F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散热部件6A相同的结构,但也可以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散热部件6B以及第2实施方式的第1散热部件6C、6D中的1个相同的结构。
[在光调制装置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动]
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调制装置4A同样地,从第1流通部73向+Y方向流通的一部分冷却气体A3在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D的+Z方向的空间中流通,对冷却部件5D和第2防尘部件47进行冷却。由此,液晶层42的热的一部分被散热。
另外,在光调制装置4D采用第2实施方式的第1散热部件6C或第1散热部件6D、投影仪采用第2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7B的情况下,冷却气体A4、A5在第1散热部件6C中流通。
从第1流通部73向+Y方向流通的其他冷却气体A1D向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D的-Z方向流通。具体而言,冷却气体A1D沿着设置于第2散热部件6F的内部的流路向+Y方向流通。由此,从第2冷凝部59传递的热通过第2散热部件6F向冷却气体A1D传递。由此,液晶层42的热的一部分被散热。
另外,在第2散热部件6F中流通的冷却气体A1D沿着保持壳体48中的-Z方向的面48A向+Y方向流通,对保持壳体48进行冷却,并且沿着第1防尘部件46流通,对第1防尘部件46进行冷却。由此,液晶层42的热的一部分被散热。
对第1防尘部件46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气体A2进一步向+Y方向流通,对散热片482进行冷却。由此,液晶层42的热的一部分被散热。
在光调制装置4D中,第2冷凝部59相对于开口部54设置于与第1冷凝部57相反的一侧。即,第2冷凝部59相对于开口部54设置于-Y方向。在开口部54嵌合有对应于像素配置区域AR而配置的第2防尘部件47。
因此,在-Y方向是表示光调制装置4D中的铅直方向上侧的方向的情况下,不仅利用网眼构造MS的毛细管力,而且利用重力,能够容易地将由第2冷凝部59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输送到受热基板52中的与第2基板44连接的连接部分和与第2防尘部件47连接的连接部分。由此,通过从液晶层42经由第2基板44和第2防尘部件47传递的热,能够促进工作流体在受热基板52中从液相向气相的相变。即,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另外,在+Y方向是表示光调制装置4A中的铅直方向上侧的方向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不仅利用网眼构造MS的毛细管力,而且利用重力,能够容易地将由第1冷凝部57冷凝后的液相的工作流体输送到受热基板52中的与第2基板44连接的连接部分和与第2防尘部件47连接的连接部分。由此,通过从液晶层42经由第2基板44和第2防尘部件47传递的热,能够促进工作流体在受热基板52中从液相向气相的相变。
[第4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除了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同样的效果以外,还起到以下的效果。
在第4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光调制装置4D中,冷却部件5D具有第2冷凝部59和第2散热部件6F。第2冷凝部59在散热基板53中相对于像素配置区域AR设置于与第1冷凝部57相反的一侧。换言之,第2冷凝部59在散热基板53中相对于开口部54设置于与第1冷凝部57相反的一侧。第2冷凝部59将在中空空间SP内流通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第2散热部件6F经由热传递部件6E与散热基板53的对应于第2冷凝部59的外表面热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1冷凝部57和第2冷凝部59以隔着像素配置区域AR以及开口部54的方式配置,第1散热部件6A和第2散热部件6F以隔着像素配置区域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扩大向冷却部件5D传递的液晶层42的热的散热面积。
另外,在第1冷凝部57配置于第2冷凝部59的上侧的情况下,能够使在第1冷凝部57中从气相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借助重力而容易地流通到受热基板52中的被传递液晶层42的热的部分。同样地,在第2冷凝部59配置于第1冷凝部57的上侧的情况下,能够使在第2冷凝部59中从气相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借助重力而容易地流通到受热基板52中的被传递液晶层42的热的部分。因此,能够通过液晶层42的热容易地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在光调制装置4D中,第1散热部件6A和第2散热部件6F相对于受热基板52和散热基板53配置在彼此相反的一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D在-Z方向的空间流通的冷却气体和在+Z方向的空间流通的冷却气体,独立地冷却第1散热部件6A和第2散热部件6F。由此,能够提高第1散热部件6A及第2散热部件6F的冷却效率。另外,由于在向第1散热部件6A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路中的上游侧配置有像素配置区域AR,因此能够利用对第1散热部件6A进行冷却之前的冷却气体A3对像素配置区域AR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42的冷却效率。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能够实现本公开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以及改良等都包含在本公开中。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假设冷却部件5A、5B、5C、5D是具有受热基板52和散热基板53、且在设置于内部的中空空间SP中封入有工作流体的蒸汽腔室。然而,不限于此,本公开的冷却部件只要是通过使封入到内部的工作流体的相态变化,将传递来的热向远离受热部的散热部输送,并通过散热部散热的部件即可,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冷却部件5A、5B、5C、5D与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在光射出侧的第2基板44热连接。然而,不限于此,冷却部件也可以与相对于液晶层42配置于光入射侧的第1基板43热连接。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冷却部件5A、5B、5C、5D具有开口部54。然而,不限于此,开口部也可以不设置于冷却部件。在该情况下,构成光调制装置的面板主体也可以不是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不同的透射型的液晶面板,而是构成为光入射面和光射出面相同的反射型的液晶面板。另外,也可以没有与开口部54嵌合的作为透光性基板的第2防尘部件47。并且,开口部54的内缘与第2防尘部件47也可以不直接连接,也可以经由具有热传导性的热传递部件而热连接。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受热基板52设置在中空空间SP内,具有供液相的工作流体渗入的网眼构造MS,散热基板53具有设置在中空空间SP内、形成供气相的工作流体流通的流路的多个柱状体PL。但是,不限于此,受热基板52也可以不具有网眼构造MS,散热基板53也可以不具有多个柱状体PL。即,本公开的受热基板的结构和散热基板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于印刷基板45的电路元件的驱动电路451与受热基板52热连接。但是,不限于此,驱动电路451也可以不与受热基板52热连接。另外,驱动电路451也可以经由热传递部件与受热基板52热连接。并且,驱动电路451可以设置在与受热基板52侧相反侧的印刷基板45的面上,也可以设置在冷却气体流通的部分。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冷却部件5A、5B、5C、5D具有:第1冷凝部57,其设置于散热基板53,将在中空空间SP内流通的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以及第1散热部件6A、6B、6C、6D,其在散热基板53的外表面设置于与第1冷凝部57对应的位置。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没有第1散热部件。另外,第1散热部件也可以不必设置于散热基板53,还可以设置于远离光调制装置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只要经由热传递部件将第1散热部件与第1冷凝部57热连接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与冷却部件5A、5B、5C、5D组合的保持壳体48具有被插入保持部件357的插入部359来调整光调制装置4A、4B、4C、4D相对于色合成部356的入射面的位置的位置调整部483。但是,不限于此,位置调整部483也可以配备于冷却部件。另外,位置调整部也可以不配备于保持壳体以及冷却部件,也可以通过保持部件保持光调制装置来调整光调制装置相对于色合成部的入射面的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7A、7B具有使冷却气体在从像素配置区域AR朝向第1散热部件6A、6B、6C、6D的+Y方向上流通的第1流通部73。+Y方向相当于第1方向。但是,不限于此,相对于光调制装置流通的冷却气体也可以在+X方向上流通,还可以在+Z方向上流通。
另外,冷却装置7A具有冷却风扇71和设置有第1流通部73的管道72。但是,不限于此,冷却装置也可以是冷却风扇直接向光调制装置送出冷却气体的装置。即,也可以没有管道72。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7B具有:第1流通部73,其使冷却气体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B向+Y方向流通;以及第2流通部75,其使冷却气体相对于光调制装置4B向+X方向流通。但是,不限于此,冷却装置使冷却气体流通的方向也可以是从+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中选择的2个方向。并且,冷却装置7A、7B也可以使冷却气体相对于光调制装置向-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流通。
另外,冷却装置7B具有冷却风扇71和设置有第1流通部73以及第2流通部75的管道74。但是,不限于此,冷却装置也可以是冷却风扇直接向光调制装置送出冷却气体的装置。即,也可以没有管道74。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冷却部件5C的主体部51C具有从第2基板44侧向与第2基板44相反的一侧弯折的弯折部58。即,主体部51C具有向+Z方向弯折的弯折部58。在弯折部58处,散热基板53彼此相互连接。即,弯折部58通过将主体部51C的一部分弯折180°而构成。但是,不限于此,弯折部58也可以构成为主体部51C的一部分以180°以下的角度弯折。例如,弯折部58也可以通过将主体部51C的一部分弯折90°而构成。
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第2冷凝部59隔着像素配置区域AR设置于与第1冷凝部57相反的一侧。即,第2冷凝部59隔着开口部54设置在与第1冷凝部57相反的一侧。然而,不限于此,第2冷凝部也可以相对于像素配置区域AR以及开口部54配置于与第1冷凝部57相同的一侧。
另外,第2散热部件6F与第2冷凝部59热连接。然而,也可以没有第2散热部件6F,第2散热部件6F也可以设置于在散热基板53的+Z方向的外表面上与第2冷凝部59对应的位置。即,也可以没有将散热基板与第2散热部件热连接的热传递部件,第2散热部件也可以相对于散热基板53配置在与第1散热部件相同的一侧。
[本公开的总结]
以下,附记本公开的总结。
本发明第1方式的光调制装置具有配置有多个像素的像素配置区域,其中,该光调制装置具有:第1基板;第2基板,其隔着液晶层与所述第1基板对置配置;以及冷却部件,其相对于所述第2基板配置在与所述第1基板相反侧,与所述第2基板热连接,所述冷却部件具有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中空空间,通过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经由所述第2基板对所述液晶层进行冷却。
根据这样的结构,液晶层的热传递到第2基板,因此液晶层的热经由第2基板传递到冷却部件。冷却部件通过被传递的热使封入在内部空间内的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消耗液晶层的热,由此冷却液晶层。由此,能够高效地消耗传递到冷却部件的液晶层的热,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液晶层。因此,即使是像素配置区域小的光调制装置,也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并且,由此,除了能够增大入射到光调制装置的光量以外,还能够实现光调制装置的长寿命化。
另外,由于能够提高光调制装置的冷却效率,因此在利用由冷却风扇而流通的冷却气体来冷却光调制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在光调制装置中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量。因此,即使在冷却风扇采用小型的风扇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对于光调制装置的冷却而言充分的冷却气体的流量,因此能够实现具有光调制装置以及冷却风扇的投影仪的小型化。另一方面,在冷却风扇采用大的风扇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冷却风扇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因此能够降低投影仪的噪音。
而且,由于能够提高光调制装置的冷却效率,因此能够使光调制装置小型化。因此,在投影仪中采用了本公开的光调制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在投影仪中采用小型的投射光学装置,进而能够实现投影仪小型化。
在上述第1方式中,所述冷却部件也可以具有:受热基板,其与所述第2基板连接,通过从所述第2基板传递的热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散热基板,其相对于所述受热基板在与所述第2基板相反侧与所述受热基板接合,与所述受热基板一起形成所述中空空间,对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的热进行散热而将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冷却部件构成为蒸汽腔室。并且,通过将受热基板与第2基板连接,能够利用传递来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高效地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另外,通过将散热基板相对于受热基板配置在与第2基板相反侧,能够高效地对气相的工作流体的热进行散热,能够高效地将气相的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因此,能够高效地对传递至冷却部件的液晶层的热进行散热,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具有透光性基板,所述透光性基板设置于所述第2基板的与所述像素配置区域对应的部分,所述冷却部件具有开口部,所述透光性基板嵌合于所述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的内缘与所述透光性基板的侧面热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光调制装置构成为光能够透过像素配置区域的透射型光调制装置。另外,在冷却部件中光能够通过的开口部的内缘与在第2基板中对应于像素配置区域设置的透光性基板的端面热连接。由此,传递到第2基板的液晶层的热不仅从第2基板直接传递到冷却部件,还从第2基板经由透光性基板传递。因此,能够增加液晶层的热向冷却部件的传递路径,因此即使在冷却部件具有开口部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向冷却部件传递液晶层的热。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冷却部件具有从所述第2基板侧向与所述第2基板相反侧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内缘,所述受热基板与所述透光性基板的侧面热连接。
在此,在受热基板和散热基板上,在封入工作流体的中空空间的外侧设置有相互接合的接合部分。从接合部的外侧端面到内部空间的在与将受热基板和散热基板连结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比从受热基板的外侧端面到内部空间的在将受热基板和散热基板连结的方向上的尺寸大。
因此,弯折部形成开口部的内缘,受热基板和透光性基板的端面在开口部的内缘处热连接,由此,与接合部分处的受热基板和散热基板的端面与透光性基板的端面热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地从透光性基板向受热基板传递热。因此,能够通过向冷却部件传递的热而容易地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受热基板具有设置在所述中空空间内且供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渗入的网眼构造,所述散热基板具有多个柱状体,所述多个柱状体设置在所述中空空间内,形成供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的流路。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将液相的工作流体保持于受热基板,因此能够容易地利用传递到受热基板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另外,由于散热基板具有多个柱状体,因此除了能够提高冷却部件的强度之外,还能够使气相的工作流体容易地在从气相变化为液相的部位中流通。因此,能够促进冷却部件内的工作流体的相变,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具有:印刷基板,其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起延伸;以及电路元件,其设置于所述印刷基板,所述电路元件与所述受热基板热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由电路元件产生的热传递到受热基板,因此,能够利用冷却部件对电路元件进行冷却。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电路元件进行冷却的结构,因此能够抑制光调制装置的结构复杂化。
在上述第1方式中,所述冷却部件也可以具有:第1冷凝部,其设置于所述散热基板,将在所述中空空间内流通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第1散热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散热基板的对应于所述第1冷凝部的外表面,所述第1散热部件对从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传递来的热进行散热。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1散热部件对从气相的工作流体传递的热进行散热,由此能够促进第1冷凝部中的从气相的工作流体向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冷凝,进而能够促进由被传递的液晶层的热引起的从液相的工作流体向气相的工作流体的变化。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的热的散热效率,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1方式中,所述冷却部件也可以具有:第2冷凝部,其在所述散热基板中相对于所述像素配置区域设置于与所述第1冷凝部相反侧,将在所述中空空间内流通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第2散热部件,其与所述散热基板的对应于所述第2冷凝部的外表面热连接。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1冷凝部和第2冷凝部以隔着像素配置区域的方式配置,第1散热部件和第2散热部件以隔着像素配置区域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扩大传递到冷却部件的液晶层的热的散热面积。另外,在第1冷凝部配置于第2冷凝部的上侧的情况下,能够使在第1冷凝部从气相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借助重力而容易地流通到受热基板中的被传递液晶层的热的部分。同样地,在第2冷凝部配置于第1冷凝部的上侧的情况下,能够使在第2冷凝部从气相冷凝为液相的工作流体借助重力而容易地流通到受热基板中的被传递液晶层的热的部分。因此,能够通过液晶层的热容易地使液相的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第1散热部件和所述第2散热部件相对于所述受热基板以及所述散热基板相互配置在相反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冷却气体分别在相对于受热基板与散热基板相反的一侧的空间和相对于散热基板与受热基板相反的一侧的空间中流通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在各空间中流通的冷却气体分别对第1散热部件和第2散热部件进行冷却。由此,能够提高第1散热部件以及第2散热部件的冷却效率。另外,由于像素配置区域配置于在第1散热部件以及第2散热部件中的一个散热部件流通的冷却气体的流路中的上游侧,因此能够利用对一个散热部件进行冷却之前的冷却气体对像素配置区域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具有保持壳体,所述保持壳体与所述冷却部件组合而将所述液晶层、所述第1基板以及所述第2基板保持在内部,所述保持壳体也可以具有用于调节所述保持壳体的位置的位置调节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保持壳体对从液晶层传递的热进行散热。由此,能够扩大液晶层的热的散热面积。
另外,由于保持壳体具有位置调整部,因此不需要在与保持壳体组合的冷却部件设置同样的位置调整部。由此,能够抑制对冷却部件施加负荷,因此能够使冷却部件稳定地发挥功能。
本公开第2方式的投影仪具有:光源;上述第1方式的光调制装置,其对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起到与第1方式的光调制装置相同的效果。
本公开第3方式的投影仪具有:光源;上述第1方式的光调制装置,其对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以及冷却装置,其使冷却气体在所述冷却部件中流通,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1流通部,所述第1流通部使所述冷却气体在从所述像素配置区域朝向所述第1散热部件的第1方向上流通。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起到与第1方式的光调制装置相同的效果。此外,能够利用通过冷却装置而在第1方向上流通的冷却气体来对像素配置区域以及第1散热部件进行冷却。此时,像素配置区域相对于第1散热部件配置于冷却气体的流路中的上游侧,因此与像素配置区域相对于第1散热部件配置于下游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温度低的冷却气体在像素配置区域中流通。因此,能够提高像素配置区域的冷却效率,进而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3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2流通部,所述第2流通部使所述冷却气体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在所述第1散热部件中流通。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1散热部件中,能够使沿第1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与沿第2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碰撞。由此,能够在第1散热部件中产生冷却气体的紊流,因此能够容易地对第1散热部件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提高液晶层的热的散热效率,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第3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第1散热部件具有多个翅片,所述冷却气体能够分别沿着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在所述多个翅片中流通。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多个翅片之间产生冷却气体的紊流。因此,能够提高第1散热部件的热的散热效率,能够提高液晶层的冷却效率。
Claims (13)
1.一种光调制装置,其具有配置有多个像素的像素配置区域,其中,该光调制装置具有:
第1基板;
第2基板,其隔着液晶层与所述第1基板对置配置;以及
冷却部件,其相对于所述第2基板配置在与所述第1基板相反侧,与所述第2基板热连接,
所述冷却部件具有封入有工作流体的中空空间,且通过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经由所述第2基板对所述液晶层进行冷却,
所述冷却部件具有:
受热基板,其与所述第2基板连接,通过从所述第2基板传递的热使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
散热基板,其相对于所述受热基板在与所述第2基板相反侧与所述受热基板接合,与所述受热基板一起形成所述中空空间,对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的热进行散热而将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调制装置还具有透光性基板,所述透光性基板设置于所述第2基板的与所述像素配置区域对应的部分,
所述冷却部件具有开口部,所述透光性基板嵌合于所述开口部,
所述开口部的内缘与所述透光性基板的侧面热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部件具有从所述第2基板侧向与所述第2基板相反侧弯折的弯折部,
所述弯折部形成所述开口部的内缘,
所述受热基板与所述透光性基板的侧面热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热基板具有设置在所述中空空间内且供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渗入的网眼构造,
所述散热基板具有多个柱状体,所述多个柱状体设置在所述中空空间内,形成供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的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光调制装置还具有:
印刷基板,其从所述第1基板和所述第2基板起延伸;以及
电路元件,其设置于所述印刷基板,
所述电路元件与所述受热基板热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部件具有:
第1冷凝部,其设置于所述散热基板,将在所述中空空间内流通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
第1散热部件,其设置于所述散热基板的对应于所述第1冷凝部的外表面,
所述第1散热部件对从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传递来的热进行散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部件具有:
第2冷凝部,其在所述散热基板中相对于所述像素配置区域设置于与所述第1冷凝部相反侧,将在所述中空空间内流通的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
第2散热部件,其与所述散热基板的对应于所述第2冷凝部的外表面热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散热部件和所述第2散热部件相对于所述受热基板以及所述散热基板相互配置在相反侧。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调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调制装置还具有保持壳体,所述保持壳体与所述冷却部件组合而将所述液晶层、所述第1基板以及所述第2基板保持在内部,
所述保持壳体具有用于调节所述保持壳体的位置的位置调节部。
10.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
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调制装置,其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以及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
11.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
权利要求6~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调制装置,其对从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以及
冷却装置,其使冷却气体在所述冷却部件中流通,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1流通部,所述第1流通部使所述冷却气体在从所述像素配置区域朝向所述第1散热部件的第1方向上流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装置具有第2流通部,所述第2流通部使所述冷却气体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在所述第1散热部件中流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投影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散热部件具有多个翅片,所述冷却气体能够分别沿着所述第1方向和所述第2方向在所述多个翅片中流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870956.6A CN116699897A (zh) | 2021-03-29 | 2022-03-29 | 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 |
CN202310870928.4A CN116699896A (zh) | 2021-03-29 | 2022-03-29 | 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1056134A JP7416002B2 (ja) | 2021-03-29 | 2021-03-29 | 光変調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2021-056134 | 2021-03-29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870928.4A Division CN116699896A (zh) | 2021-03-29 | 2022-03-29 | 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 |
CN202310870956.6A Division CN116699897A (zh) | 2021-03-29 | 2022-03-29 | 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45067A CN115145067A (zh) | 2022-10-04 |
CN115145067B true CN115145067B (zh) | 2023-08-04 |
Family
ID=8336354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15919.4A Active CN115145067B (zh) | 2021-03-29 | 2022-03-29 | 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 |
CN202310870956.6A Pending CN116699897A (zh) | 2021-03-29 | 2022-03-29 | 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 |
CN202310870928.4A Pending CN116699896A (zh) | 2021-03-29 | 2022-03-29 | 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870956.6A Pending CN116699897A (zh) | 2021-03-29 | 2022-03-29 | 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 |
CN202310870928.4A Pending CN116699896A (zh) | 2021-03-29 | 2022-03-29 | 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829019B2 (zh) |
JP (2) | JP7416002B2 (zh) |
CN (3) | CN115145067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216509A1 (en) * | 1996-09-30 | 1998-03-30 | Sony Corporation |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
CN1673854A (zh) * | 2004-03-26 | 2005-09-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
WO2006003903A1 (ja) * | 2004-06-30 | 2006-01-12 | Hitachi, Ltd. |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とその液晶パネルの液冷装置 |
JP2011075770A (ja) * | 2009-09-30 | 2011-04-14 | Seiko Epson Corp | 光変調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2011141500A (ja) * | 2010-01-09 | 2011-07-21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CN110095929A (zh) * | 2018-01-29 | 2019-08-0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投影仪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25537A (ja) * | 1990-09-17 | 1992-04-27 | Pioneer Electron Corp | 偏光板及び液晶パネル用冷却装置 |
JP3583062B2 (ja) | 2000-09-29 | 2004-10-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素子および投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
KR20030072114A (ko) * | 2002-03-05 | 2003-09-13 | 일진다이아몬드(주) | 프로젝터용 액정표시장치 |
JP2004272088A (ja) | 2003-03-11 | 2004-09-30 | Seiko Epson Corp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
KR20040080813A (ko) * | 2003-03-13 | 2004-09-2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액정 프로젝터 |
JP2004294895A (ja) * | 2003-03-27 | 2004-10-21 | Seiko Epson Corp | 実装ケース入り電気光学装置及び投射型表示装置並びに実装ケース |
JP4133774B2 (ja) * | 2003-12-02 | 2008-08-13 |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装置および液晶プロジェクタ装置の冷却方法 |
JP2005300038A (ja) * | 2004-04-13 | 2005-10-27 | Sony Corp | 熱輸送装置、熱輸送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JP4301175B2 (ja) | 2005-02-15 | 2009-07-2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液晶表示装置 |
JP5011758B2 (ja) * | 2006-03-06 | 2012-08-2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 |
JP4773260B2 (ja) | 2006-04-25 | 2011-09-1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冷却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
JP4301276B2 (ja) | 2006-09-29 | 2009-07-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US8083355B2 (en) | 2006-09-29 | 2011-12-2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
JP4301277B2 (ja) | 2006-09-29 | 2009-07-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JP2008197344A (ja) * | 2007-02-13 | 2008-08-28 | Showa Denko Kk | 光学エンジンの発熱デバイス冷却装置 |
JP2009271467A (ja) | 2008-05-12 | 2009-11-19 | Seiko Epson Corp | 電子機器 |
JP5887802B2 (ja) * | 2011-09-29 | 2016-03-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2013242458A (ja) * | 2012-05-22 | 2013-12-05 | Seiko Epson Corp |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投射型表示装置、および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JP2018017963A (ja) * | 2016-07-29 | 2018-02-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CN106604621B (zh) * | 2017-01-23 | 2019-04-09 | 苏州天脉导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微通道铝均热板 |
JP7003563B2 (ja) * | 2017-10-18 | 2022-01-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US20190250454A1 (en) * | 2018-02-15 | 2019-08-15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Flat panel display cooling apparatus |
US11868033B2 (en) | 2018-08-27 | 2024-01-09 | Sony Group Corporation | 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
JP2020201303A (ja) * | 2019-06-06 | 2020-12-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6874792B2 (ja) | 2019-07-19 | 2021-05-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7404690B2 (ja) | 2019-07-23 | 2023-12-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パネル、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KR20210099710A (ko) * | 2020-02-04 | 2021-08-13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모듈 |
CN111190321B (zh) | 2020-03-09 | 2024-12-17 | 南华智能精密机器(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自导热光阀模组和光阀散热装置 |
-
2021
- 2021-03-29 JP JP2021056134A patent/JP7416002B2/ja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3-28 US US17/706,043 patent/US11829019B2/en active Active
- 2022-03-29 CN CN202210315919.4A patent/CN115145067B/zh active Active
- 2022-03-29 CN CN202310870956.6A patent/CN116699897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3-29 CN CN202310870928.4A patent/CN116699896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10-05 US US18/377,021 patent/US20240027817A1/en active Pending
- 2023-11-06 JP JP2023189197A patent/JP7586269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216509A1 (en) * | 1996-09-30 | 1998-03-30 | Sony Corporation |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
CN1673854A (zh) * | 2004-03-26 | 2005-09-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光调制元件保持体、光学装置以及投影机 |
WO2006003903A1 (ja) * | 2004-06-30 | 2006-01-12 | Hitachi, Ltd. |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とその液晶パネルの液冷装置 |
JP2011075770A (ja) * | 2009-09-30 | 2011-04-14 | Seiko Epson Corp | 光変調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2011141500A (ja) * | 2010-01-09 | 2011-07-21 | Seiko Epson Corp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CN110095929A (zh) * | 2018-01-29 | 2019-08-0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投影仪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153085A (ja) | 2022-10-12 |
US20240027817A1 (en) | 2024-01-25 |
JP7586269B2 (ja) | 2024-11-19 |
US11829019B2 (en) | 2023-11-28 |
CN115145067A (zh) | 2022-10-04 |
CN116699897A (zh) | 2023-09-05 |
CN116699896A (zh) | 2023-09-05 |
US20220308385A1 (en) | 2022-09-29 |
JP7416002B2 (ja) | 2024-01-17 |
JP2024003114A (ja) | 2024-0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227969B2 (ja) | 投写型表示装置 | |
US7967446B2 (en) | Liquid crystal projector apparatus and cooler | |
US6966653B2 (en) | Cooling device and optical device and projector having the cooling device | |
US7806532B2 (en) | Projector for projecting an optical image formed by light modulated by a light modulating device | |
CN100520568C (zh) | 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 |
US20210152793A1 (en) | Projection display apparatus | |
JP2008122472A (ja) | プロジェクタ | |
CN115145067B (zh) | 光调制装置和投影仪 | |
JP4860663B2 (ja) | 液晶ユニット部の冷却方法 | |
JP5369512B2 (ja) | 光変調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
CN115113462A (zh) | 光源装置和投影仪 | |
JP7517556B2 (ja) | 透過型液晶パネル | |
JP3669365B2 (ja) | 光学装置、および、この光学装置を備えるプロジェクタ | |
JP7574832B2 (ja) | 光透過型光学素子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 |
US20230291875A1 (en) | Display device | |
JP2005114997A (ja)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リアプロジェクタ | |
US20230066896A1 (en) | Projector and image forming unit | |
US20230065408A1 (en) | Projector | |
JP2023144376A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
JP2005114994A (ja)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リアプロジェ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