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77959A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77959A CN114677959A CN202210369000.3A CN202210369000A CN114677959A CN 114677959 A CN114677959 A CN 114677959A CN 202210369000 A CN202210369000 A CN 202210369000A CN 114677959 A CN114677959 A CN 11467795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emitting
- emitting diode
- pixel unit
- inorganic light
- organic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5000019557 luminan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44 organic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07 rearrang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39—Pixel structure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39—Pixel structures
- G09G2300/0443—Pixel structures with several sub-pixels for the same colour in a pixel, not specifically used to display grad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复用为传感器预留区;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单元,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像素单元;第一像素单元包括P个第一子像素,第一子像素包括无机发光二极管,第二像素单元包括Q个第二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还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并沿第一方向排列的数据线,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数据线与无机发光二极管或者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与第一像素单元中无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的数据线的数量为M,与第二像素单元中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的数据线的数量为N,M=N。本发明实施例以实现减少第一显示区中数据线的数量,增加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为人们如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成为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全面屏显示逐渐成为主流的显示技术。现有的全面屏显示通常在显示区内设置透光显示区,透光显示区所在位置用于设置光学器件,由于透光显示区未设置在非显示区,则显示屏的边框变窄,进而可以实现全面屏显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实现减少第一显示区中数据线的数量,增加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复用为传感器预留区;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像素单元;
所述第一像素单元包括P个第一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包括无机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像素单元包括Q个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二子像素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
其中,P>Q≥2,P和Q为整数;
还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并沿第一方向排列的数据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所述数据线与所述无机发光二极管或者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中无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的所述数据线的数量为M,与所述第二像素单元中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的所述数据线的数量为N,M=N。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第一像素单元中无机发光二极管的数量大于第二像素单元中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与第一像素单元中无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的数据线的数量为M,与第二像素单元中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的数据线的数量为N,M=N。也就是说,为单个的第一像素单元和单个的第二像素单元设置数量相同的数据线。第一像素单元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无机发光二极管由其他第一像素单元中的数据线驱动,或者,第一像素单元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无机发光二极管由第二像素单元中的数据线驱动,以实现减少第一显示区中数据线的数量,增加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S1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沿图3中S2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沿图3中S3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沿图15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S1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图3,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第一显示区101复用为传感器预留区。在第一显示区101中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光学传感器,以实现诸如指纹识别、光学镜头成像等功能。由于第一显示区101复用为传感器预留区,为了提高到达第一显示区101中光学传感器的光亮度,在一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一像素单元11的透过率大于第二像素单元12的透过率。
第一显示区101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单元11,第二显示区102包括多个第二像素单元12。第一像素单元11包括P个第一子像素P1,第一子像素P1包括无机发光二极管20。第二像素单元12包括Q个第二子像素P2,第二子像素P2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30。其中,P>Q≥2,P和Q为整数。在制作工艺上,无机发光二极管20可以比有机发光二极管30制作的更小,即,无机发光二极管20的占用面积小于有机发光二极管30的占用面积。故而,在第一显示区101中设置无机发光二极管20,小无机发光二极管20的占用面积比较小,从而第一显示区101中未被无机发光二极管20占用的区域可以作为透光区使用,透光区的面积比较大,有利于增加第一显示区101的透过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像素单元11的像素密度等于第二像素单元12的像素密度。其中,像素密度指的是单位长度内的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像素单元12)的数量。在通常情况下,像素密度指的是单位英尺内的像素单元的数量。
显示面板还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并沿第一方向排列的数据线42,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垂直,并呈大于0°且小于90°的某一角度。数据线42与无机发光二极管20或者有机发光二极管30电连接,用于为与之连接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或者有机发光二极管30提供数据信号。对于只位于第二显示区102的数据线42,数据线42与有机发光二极管30电连接。对于穿过第一显示区101的数据线42,数据线42位于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中,数据线42与无机发光二极管20和有机发光二极管30均电连接。
与第一像素单元11中无机发光二极管20电连接的数据线42的数量为M,即,对于单个的第一像素单元11,设置M条数据线42,用于驱动该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与第二像素单元12中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的数据线的数量为N,即,对于单个的第二像素单元12,设置N条数据线42,用于驱动该第二像素单元12中的有机发光二极管30。M=N。
示例性地,参考图2和图3,第一像素单元11包括3个第一子像素P1,设置2条数据线42,用于驱动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第二像素单元12包括2个第二子像素P2,设置2条数据线42,用于驱动第二像素单元12中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
数据线42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以减小数据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电压降。穿过第一显示区101的数据线42,会对穿过第一显示区101的光线造成遮挡,降低第一显示区101的透过率。如果为第一像素单元11中沿第一方向排列的每一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对应设置一条数据线42,则会带来第一显示区101透过率的损失,降低第一显示区101的透过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第一像素单元11中无机发光二极管20的数量大于第二像素单元12中有机发光二极管30的数量。与第一像素单元11中无机发光二极管20电连接的数据线42的数量为M,与第二像素单元12中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的数据线的数量为N,M=N。也就是说,为单个的第一像素单元11和单个的第二像素单元12设置数量相同的数据线42。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由其他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数据线42驱动,或者,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由第二像素单元12中的数据线42驱动,以实现减少第一显示区中数据线的数量,增加第一显示区101的透过率。
图4为沿图3中S2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图4,分别位于相邻第一像素单元11中,且距离最近的两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与同一条数据线42电连接。
示例性地,参考图4,无机发光二极管20包括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沿第一方向,相邻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与同一条数据线42电连接。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由与其相邻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数据线42驱动。同一条数据线42为两个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提供数据信号。
图5为沿图3中S3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参考图2、图3和图5,有机发光二极管30包括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沿第一方向,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和相邻第二像素单元12中的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连接至同一条数据线42。同一条数据线42为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和第二像素单元12中的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提供数据信号。
本发明示例性地,给出一些像素排布的实施方式,以便于将像素排布方式配合于数据线设置。
可选地,参考图2,第一像素单元11的像素密度等于第二像素单元12的像素密度。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像素单元12沿第一方向具有相同的尺寸,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像素单元12沿第二方向具有相同的尺寸。在视觉上,不降低第一显示区101的分辨率,第一显示区101与第二显示区102具有相同的分辨率,具有相同的视觉显示效果,不存在视觉上的突变,也无需在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之间设置过渡区。
可选地,参考图2,第一像素单元11包括不同发光颜色的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和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第二像素单元12包括第一类像素单元和第二类像素单元,第一类像素单元包括不同发光颜色的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和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第二类像素单元包括不同发光颜色的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和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发射绿光。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显示区101,像素排布方式为标准排列方式(即,real排布方式)。一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显示一种颜色,通过对同一个第一像素单元11中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和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发光颜色的混合,显示特定色彩的光。标准排列方式,由于其实际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显示真实的颜色,清晰度较高。在第二显示区102,像素排布方式为像素渲染排列方式(即,Pentile排布方式),同一个第二像素单元12仅包括两种不同发光颜色的有机发光二极管30(例如第一类像素单元包括不同发光颜色的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和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通过会“借”用与其相邻的第一像素单元11或者第二像素单元12的另一种颜色来构成三基色。如此,像素渲染排列方式减少有机发光二极管30的个数,从而达到以低分辨率去模拟高分辨率的效果。
示例性地,参考图2,第一像素单元11包括三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分别为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和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其中,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发射红光,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发射绿光,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发射蓝光。第二像素单元12包括第一类像素单元和第二类像素单元,第一类像素单元中包括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发射红光;第二类像素单元中包括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发射蓝光。
可选地,参考图2,同一个第一像素单元11中,沿第一方向,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位于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和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之间。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发射绿光。沿第一方向,相邻两个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之间间隔一个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相邻两个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之间间隔一个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沿第一方向,多个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排列成一排。沿第二方向,相邻两个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之间间隔一个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相邻两个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之间间隔一个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沿第二方向,多个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排列成一排。
可选地,结合参考图1和图2,第二显示区102包括第一子显示区1021。沿第一方向,第一子显示区1021位于第一显示区101的一侧。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一子显示区1021存在第一边界L1。沿第一方向,第一子显示区1021和第一显示区101位于第一边界L1的两侧。与第一边界L1距离最近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为第一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1。与第一边界L1距离最近的有机发光二极管30为第一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1。沿第一方向相邻的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像素单元12中,相邻第一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1与第一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1具有不同的发光颜色。本发明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第一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1和相邻第二像素单元12中第一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1具有不同的发光颜色。从而,第一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1所在第二像素单元12发光时,可以借用第一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1进行混合显示。
示例性地,参考图2,在第一子显示区1021中,第二像素单元12包括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和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沿第一方向,与第一子显示区1021中第二像素单元12相邻的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像素排布方式为: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和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为第一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1。第二像素单元12发光时,借用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进行混合显示,避免了第一子显示区1021和第一显示区101的边界出现过渡性差异。
示例性地,参考图2,在第一子显示区1021中,另一个第二像素单元12包括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和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沿第一方向,与第一子显示区1021中第二像素单元12相邻的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像素排布方式为: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和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为第一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1。第二像素单元12发光时,借用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进行混合显示,避免了第一子显示区1021和第一显示区101的边界出现过渡性差异。
可选地,结合参考图1和图2,第二显示区102还包括第二子显示区1022。沿第二方向,第二子显示区1022位于第一显示区101的一侧。第二子显示区1022与第一子显示区1021相邻。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子显示区1022存在第二边界L2。沿第二方向,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子显示区1022位于第二边界L2的两侧。与第二边界L2距离最近的有机发光二极管30为第二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2。沿第二方向,与第二边界L2距离最近、且与第二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2沿第二方向交叠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为第二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2。沿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像素单元12中,相邻第二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2与第二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2具有不同的发光颜色。本发明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二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2和相邻第二像素单元12中第二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2具有不同的发光颜色。从而,第二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2所在第二像素单元12发光时,可以借用第二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2进行混合显示。
可选地,结合参考图1和图2,第二显示区102还包括第三子显示区1023。沿第一方向,第一显示区101位于第一子显示区1021与第三子显示区1023之间。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三子显示区1023存在第三边界L3。沿第一方向,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三子显示区1023位于第三边界L3的两侧。与第三边界L3距离最近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为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3,与第三边界L3距离最近的有机发光二极管30为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沿第一方向相邻的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像素单元12中,相邻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3与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具有相同的发光颜色。
可选地,参考图2-图4,沿第一方向,分别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像素单元11中,且距离最近的两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具有相同的发光颜色。由此,在将该两个相同发光颜色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连接至同一条数据线42时,同一条数据线42为该两个相同发光颜色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提供相同的数据信号,不会增加对特定颜色灰阶亮度的控制难度。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将两个相同发光颜色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连接至同一条数据线42,相对于为每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分别提供一条数据线42而言,减少了数据线42的数量,减小了数据线42对第一显示区101的遮光面积,从而增加了第一显示区101的透过率。
可选地,参考图2、图3和图5,沿第一方向,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3和相邻第二像素单元12中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具有相同的发光颜色。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3与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电连接至同一条数据线42。由此,在将相同发光颜色的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3与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连接至同一条数据线42时,同一条数据线42为相同发光颜色的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3与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提供相同的数据信号,不会增加对特定颜色灰阶亮度的控制难度。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将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3和与之相同发光颜色的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连接至第三子显示区1023中的数据线42,从而无需为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3在第一显示区101中设置数据线42,相对于为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3与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分别提供一条数据线42而言,减少了数据线42的数量,减小了数据线42对第一显示区101的遮光面积,从而增加了第一显示区101的透过率。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由其他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数据线42驱动,或者,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由第二像素单元12中的数据线42驱动,如此,减少了第一显示区101中数据线42的数量,为第一显示区101预留出足够多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在第一显示区101中可以设置更高的像素密度(PPI),提高了第一显示区101的分辨率。
示例性地,结合参考图1和图2,第二显示区102还包括第四子显示区1024。沿第二方向,第四子显示区1024位于第一显示区101的一侧。第四子显示区1024与第一子显示区1021相邻。第一显示区101和第四子显示区1024存在第四边界L4。沿第二方向,第一显示区101和第四子显示区1024位于第四边界L4的两侧。与第四边界L4距离最近的有机发光二极管30为第四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4。沿第二方向,与第四边界L4距离最近、且与第四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4沿第二方向交叠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为第四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4。沿第二方向相邻的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像素单元12中,相邻第四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4与第四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4具有不同的发光颜色。
示例性地,参考图1和图2,第一边界L1和第三边界L3相对,第二边界L2和第四边界L4相对。第一边界L1和第二边界L2相邻。第一边界L1、第二边界L2、第三边界L3和第四边界L4均为直线段,第一显示区101的形状呈矩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边界L1、第二边界L2、第三边界L3和第四边界L4中的一者还可以为曲线段。在第一边界L1、第二边界L2、第三边界L3和第四边界L4全部为曲线段时,第一显示区101的形状可以呈圆形或者椭圆形等形状。
示例性地,结合参考图1和图2,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的开口面积与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开口面积相同或者相近。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的开口面积与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开口面积相同或者相近。将两个相同发光颜色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连接至同一条数据线42时(例如将相同发光颜色的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连接至同一条数据线42,或者,将相同发光颜色的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连接至同一条数据线42),两个相同发光颜色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同时点亮或者熄灭,如果在无机发光二极管20的转移中存在良率损失,其中的一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失效,与之具有相同发光颜色、且连接至同一条数据线42的另一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可以进行正常的发光显示。也就是说,将两个相同发光颜色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电连接至同一条数据线42,提供了一种冗余设计,即便其中的一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发生故障,在不对其进行修复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另一个相同发光颜色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发光,从而增加了显示面板的稳定性。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参考图6,与同一条数据线42电连接且位于两个第一像素单元11中无机发光二极管20的开口面积,为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开口面积的一半。其中,发光二极管(包括无机发光二极管20和有机发光二极管30)的开口面积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面积。由于同一条数据线42为相同发光颜色的两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提供数据信号,两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同时发光。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均衡第一像素单元11中各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的发光亮度,将同时发光的无机发光二极管20的开口面积设置为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开口面积的一半。
示例性地,参考图6,临近第一子显示区1021的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的开口面积与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开口面积相同或者相近。临近第一子显示区1021的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的开口面积与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开口面积相同或者相近。第一显示区101中,除临近第一子显示区1021的一列无机发光二极管20外的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的开口面积为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开口面积的一半。第一显示区101中,除临近第一子显示区1021的一列无机发光二极管20外的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的开口面积为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开口面积的一半。
在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3的开口面积为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开口面积的一半。第三子显示区1023中的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的开口面积未减小。若第三子显示区1023中的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为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的开口面积,等于第三子显示区1023中除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外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的开口面积。若第三子显示区1023中的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为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的开口面积,等于第三子显示区1023中除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外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的开口面积。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3的开口面积为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开口面积的一半。第三子显示区1023中的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的开口面积相应地减小。若第三子显示区1023中的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为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的开口面积,等于第三子显示区1023中除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外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开口面积的一半。若第三子显示区1023中的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为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的开口面积,等于第三子显示区1023中除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外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开口面积的一半。如此,均衡第三子显示区1023中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303所在第二像素单元12内,各个有机发光二极管30的发光亮度。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参考图5和图7,显示面板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排列的扫描线41。在一实施方式中,扫描线41可以沿着第一方向进行延伸,即多条扫描线41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排列。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像素单元12,与同一条扫描线41电连接。由于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像素单元12具有相同的像素密度,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像素单元12具有相同的尺寸,故而,第一显示区101中的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显示区102中的第二像素单元12可以共用扫描线41,以减少扫描线41的数量,提高第一显示区101的透过率。
示例性地,结合参考图5和图7,沿第一方向排列的一行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像素单元12)与同一条扫描线41相连接。同一个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和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与同一条扫描线41相连接。同一个第一类像素单元中的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和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与同一条扫描线41相连接。同一个第二类像素单元中的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和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与同一条扫描线41相连接。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像素单元12具有相同的像素密度,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像素单元12具有相同的尺寸,故而,第一显示区101中的第一像素单元11和第二显示区102中的第二像素单元12可以共用扫描线41。
示例性地,参考图2和图3,沿第一方向,第一显示区101包括偶数个(以4个为例)第一像素单元11。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参考图8,沿第一方向,第一显示区101包括奇数个(以3个为例)第一像素单元11。
由于第一显示区101复用为传感器预留区,为了提高到达第一显示区101中光学传感器的光亮度,可以设置第一像素单元11的透过率大于第二像素单元12的透过率。
本发明示例性地,给出一些提高第一像素单元11透过率的实施方式。
可选地,参考图2,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图2中未示出),关于衬底等结构,将在后续做进一步介绍。第一像素单元11还包括透光区50,透光区50的透过率大于第二显示区102的透过率。垂直于衬底的方向上,无机发光二极管20与透光区50不交叠。透光区50避开无机发光二极管20设置。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显示区101中设置透光区50,透光区50具有较高的透过率,以提高第一显示区101的透过率。
示例性地,参考图2,每一个第一像素单元11设置一个透光区5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每一个第一像素单元11还可以设置多个透光区50。
示例性地,参考图2,透光区50位于无机发光二极管20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在第一像素单元11中,透光区50位于无机发光二极管20与第四子显示区1024之间。即,透光区50指向无机发光二极管20的方向与第二方向一致。沿第一方向,无机发光二极管20与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位于同一行。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参考图9,透光区50位于无机发光二极管20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在第一像素单元11中,无机发光二极管20位于透光区50与第四子显示区1024之间。即,无机发光二极管20指向透光区50的方向与第二方向一致。沿第一方向,无机发光二极管20、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和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位于同一行。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参考图10,垂直于衬底的方向上,数据线42与透光区50不交叠。数据线42避开透光区50设置,从而数据线42不会对透光区50形成遮挡,提高了透光区50的透过率,进而提高了第一显示区101的透过率。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参考图11,同一个第一像素单元11中,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与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沿第一方向排列。沿第二方向,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与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和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之间缝隙交叠。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和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的连接线构成三角形。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发射绿光。沿第一方向,相邻两个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之间间隔一个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多个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排列成一排。沿第二方向,相邻两个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之间间隔一个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多个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排列成一排。
示例性地,参考图11,沿第一方向,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和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位于同一行。沿第一方向,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和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位于同一行。
示例性地,参考图11,每一个第一像素单元11包括两个透光区50,分别为第一透光区51和第二透光区52。第一透光区51和第二透光区52沿第一方向排列。在同一个第一像素单元11中,沿第一方向,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位于第一透光区51与第二透光区52之间。
示例性地,参考图11,在第一子显示区1021中,第二像素单元12包括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和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沿第一方向,与第一子显示区1021中第二像素单元12相邻的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像素排布方式为:沿第一方向,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和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为第一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1。第二像素单元12发光时,借用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进行混合显示,避免了第一子显示区1021和第一显示区101的边界出现过渡性差异。
示例性地,参考图11,在第一子显示区1021中,另一个第二像素单元12包括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和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沿第一方向,与第一子显示区1021中第二像素单元12相邻的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像素排布方式为:沿第一方向,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和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为第一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201。第二像素单元12发光时,借用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进行混合显示,避免了第一子显示区1021和第一显示区101的边界出现过渡性差异。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参考图12,沿第一方向,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31和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33位于同一行。沿第一方向,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和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32位于同一行。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参考图13,分别位于相邻第一像素单元11中,且距离最近的两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与同一条数据线42电连接。
示例性地,参考图13,无机发光二极管20包括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22和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沿第一方向,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23和相邻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21连接至同一条数据线42。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放大示意图,参考图14,分别位于相邻第一像素单元11中的两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连接至同一条数据线40。
示例性地,参考图14,分别位于相邻第一像素单元11,且连接至同一条数据线40的两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之间,间隔至少一个无机发光二极管20。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6为沿图15中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5和图16,显示面板还包括过渡区103,过渡区103位于第一显示区101与第二显示区102之间。显示面板包括衬底60、像素电极62和挡墙64。像素电极62位于第一显示区101,挡墙64位于过渡区103。挡墙64远离衬底60一侧与衬底60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1,像素电极62远离衬底60一侧与衬底60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2,H1<H2。本发明实施例中,挡墙64远离衬底60一侧与衬底60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像素电极62远离衬底60一侧与衬底60之间的垂直距离,从而在第一显示区101的像素电极62上绑定无机发光二极管20时,像素电极62位于最高处,便于无机发光二极管20的绑定。
示例性地,参考图16,显示面板还包括像素驱动电路61,将位于第一显示区101中的像素驱动电路61记为第一像素驱动电路611,将位于第二显示区102中的像素驱动电路61记为第二像素驱动电路612,第一像素驱动电路611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612同层。例如,将第一像素驱动电路611中薄膜晶体管的半导体层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612中薄膜晶体管的半导体层同层设置,将第一像素驱动电路611中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612中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同层设置,将第一像素驱动电路611中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612中薄膜晶体管的源漏极同层设置。
示例性地,参考图16,像素电极62位于第一显示区101和第二显示区102,将位于第一显示区101的像素电极62记为第一像素电极621,将位于第二显示区102的像素电极62记为第二像素电极622,第一像素电极621和第二像素电极622同层设置。
示例性地,参考图16,显示面板还包括公共电极63和有机发光功能层(图16中未示出),有机发光功能层位于第二像素电极622和公共电极63之间,第二像素电极622和公共电极63分别产生的空穴和电子,在有机发光功能层复合,产生激子。激子发生跃迁,产生光子,从而形成出射光线。
示例性地,参考图16,透光区50的至少一层有机层和/或至少一层无机层被去除,以提高透光区50的透过率。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7,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具体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6)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复用为传感器预留区;
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单元,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多个第二像素单元;
所述第一像素单元包括P个第一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包括无机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像素单元包括Q个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二子像素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
其中,P>Q≥2,P和Q为整数;
还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并沿第一方向排列的数据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所述数据线与所述无机发光二极管或者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中无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的所述数据线的数量为M,与所述第二像素单元中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的所述数据线的数量为N,M=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分别位于相邻所述第一像素单元中,且距离最近的两个所述无机发光二极管,与同一条所述数据线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的像素密度等于所述第二像素单元的像素密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像素单元包括不同发光颜色的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和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
所述第二像素单元包括第一类像素单元和第二类像素单元,所述第一类像素单元包括不同发光颜色的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和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类像素单元包括不同发光颜色的所述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和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射绿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个所述第一像素单元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之间;所述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发射绿光;
沿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之间间隔一个所述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多个所述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排列成一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第一子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子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一子显示区存在第一边界,与所述第一边界距离最近的所述无机发光二极管为第一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一边界距离最近的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为第一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像素单元和所述第二像素单元中,相邻所述第一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一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不同的发光颜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还包括第二子显示区,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子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子显示区相邻;
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子显示区存在第二边界,与所述第二边界距离最近的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为第二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二边界距离最近、且与所述第二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沿所述第二方向交叠的所述无机发光二极管为第二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
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像素单元和所述第二像素单元中,相邻所述第二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二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不同的发光颜色。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示区还包括第三子显示区,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一子显示区与所述第三子显示区之间;
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三子显示区存在第三边界,与所述第三边界距离最近的所述无机发光二极管为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三边界距离最近的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为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第一像素单元和所述第二像素单元中,相邻所述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相同的发光颜色。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像素单元中,且距离最近的两个所述无机发光二极管,具有相同的发光颜色。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与同一条所述数据线电连接且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像素单元中所述无机发光二极管的开口面积,为所述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开口面积的一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边缘无机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三边缘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连接至同一条所述数据线。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个所述第一像素单元中,所述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一无机发光二极管和所述第三无机发光二极管之间缝隙交叠;所述第二无机发光二极管发射绿光;
沿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第三有机发光二极管之间间隔一个所述第一有机发光二极管,多个所述第二有机发光二极管排列成一排。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条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扫描线;
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所述第一像素单元和所述第二像素单元,与同一条所述扫描线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衬底;
所述第一像素单元还包括透光区,所述透光区的透过率大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透过率;
垂直于所述衬底的方向上,所述无机发光二极管与所述透光区不交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渡区,所述过渡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之间;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像素电极和挡墙,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挡墙位于所述过渡区;
所述挡墙远离所述衬底一侧与所述衬底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像素电极远离所述衬底一侧与所述衬底之间的垂直距离。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69000.3A CN114677959B (zh) | 2022-04-08 | 2022-04-08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69000.3A CN114677959B (zh) | 2022-04-08 | 2022-04-08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77959A true CN114677959A (zh) | 2022-06-28 |
CN114677959B CN114677959B (zh) | 2023-05-12 |
Family
ID=82077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69000.3A Active CN114677959B (zh) | 2022-04-08 | 2022-04-08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677959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223166B2 (en) * | 2008-05-19 | 2012-07-17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nput gamma dithering systems and methods |
KR20160081655A (ko) * | 2014-12-31 | 2016-07-0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방법 및 표시 장치의 잔상을 최소화하는 방법 |
KR102705173B1 (ko) * | 2018-11-30 | 2024-09-1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
CN110767159A (zh) * | 2019-04-04 | 2020-02-07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装置和显示设备 |
CN111180483B (zh) * | 2019-04-04 | 2021-02-26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Oled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1025722B (zh) * | 2019-12-23 | 2022-06-17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3093431A (zh) * | 2021-04-08 | 2021-07-0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显示模组及其显示面板 |
CN113540061B (zh) * | 2021-06-30 | 2025-02-11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
-
2022
- 2022-04-08 CN CN202210369000.3A patent/CN11467795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77959B (zh) | 2023-05-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877493B2 (en) | Display panel having display regions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JP7329685B2 (ja) | 表示パネル | |
US10777127B2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0991848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12190801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0767097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1515362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10379356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102536628B1 (ko) | 투명표시장치 | |
US11651724B2 (en) |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230006002A1 (en) |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KR20230028201A (ko) |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US20220093702A1 (en) | Display devices and display panels | |
CN111179831A (zh) | 一种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
KR20230144108A (ko) |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 |
KR20230147741A (ko) |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 |
US20230209953A1 (en) | Transparent display apparatus | |
WO2022206053A1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2433406A (zh) | 一种显示面板母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20230200161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and multi-screen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
KR102761311B1 (ko) | 양면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 |
CN114677959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20220012672A (ko) | 투명 표시 장치 | |
KR20220096033A (ko) | 표시패널 및 표시장치 | |
US20240282897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