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64567A - 成型非织造布 - Google Patents
成型非织造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164567A CN114164567A CN202111397658.7A CN202111397658A CN114164567A CN 114164567 A CN114164567 A CN 114164567A CN 202111397658 A CN202111397658 A CN 202111397658A CN 114164567 A CN114164567 A CN 11416456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gions
- region
- fabric
- nonwoven
- nonwoven fab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yarns or filaments
- D04H3/07—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yarns or filaments otherwise than in a plane, e.g. in a tubular wa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of the pad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of the pad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04—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 D04H3/1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with bonds between thermoplastic yarns or filaments produced by welding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 D04H3/1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strengthening or consolidating with bonds between thermoplastic filaments produced in association with filament formation, e.g. immediately following extru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纺粘非织造织物。该纺粘非织造织物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的至少第一视觉上可辨别的区和第二视觉上可辨别的区。第一区和第二区各自可具有成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所述三维特征结构各自限定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微区。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具有强度特性值的差异,其中第一区中的微区中的至少一者的强度特性值的差异不同于第二区中的微区中的至少一者的强度特性值的差异。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12月8日、申请号为201680071963.8、国 际申请号为PCT/US2016/065561的发明名称为“成型非织造布”的发明专 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型三维非织造织物和用成型三维非织造织物制成的制 品。
背景技术
非织造织物可用于各种各样的应用,包括吸收性个人护理产品、衣 服、医疗应用和清洁应用。非织造个人护理产品包括婴儿护理物品诸如尿 布、儿童护理物品诸如训练裤、女性护理物品诸如卫生巾、以及成人护理 物品诸如失禁产品、衬垫、和裤。非织造衣服包括防护工作服和医疗服诸 如手术服。其它非织造布的医疗应用包括非织造布伤口敷料和手术敷料。 非织造布的清洁应用包括毛巾和擦拭物。非织造织物的其它用途是人们熟知的。前述列表不被认为是详尽的。
非织造织物的各种特性决定了非织造织物用于不同应用的适应性。非 织造织物可被加工成具有不同的特性组合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非织造织物 的可变特性包括液体处理特性诸如可润湿性、分配性、和吸收性、强度特 性诸如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柔软特性、耐久特性诸如耐磨蚀性、和美观 特性。非织造织物的物理形状也影响非织造织物的功能性和美观特性。非 织造织物初始时被制备成片材,该片材当放置在平坦表面上时可具有基本上平面的无特征结构的表面,或者可具有一系列表面特征结构诸如孔或突 出部或这两者。带有孔或突出部的非织造织物常常称作三维成型非织造织 物。本公开涉及三维成型非织造织物。
尽管非织造织物领域已有了进步,但仍然需要具有三维表面特征结构 的改进的非织造织物。
另外,仍然需要用于制造具有三维表面特征结构的改进的非织造织物 的工艺和设备。
另外,仍然需要制品,包括利用了具有三维表面特征结构的改进的非 织造织物的吸收制品。
另外,仍然需要如下吸收制品,它们利用了具有三维表面特征结构的 非织造织物并且可以压缩形式封装,同时在从包装件打开时最小化三维表 面特征结构的损失。
另外,仍然需要如下吸收制品,它们利用了具有三维表面特征结构的 柔软的纺粘非织造织物,该三维表面特征结构在使用时具有减小的起毛特 性。
另外,仍然需要改进的非织造织物,它们具有三维表面特征结构和与 柔软性组合的物理完整性。
此外,仍然需要吸收制品包装件,相比于常规吸收制品包装件,该吸 收制品包装件包括具有减小的袋内叠堆高度的柔软非织造材料,因此该包 装件便于看护者抓持和存储,并且使得制造商们享有低分配成本,而不损 失现制吸收制品的美观清晰性、吸收性或柔软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纺粘非织造织物。所述织物可具有限定第一表面的 平面的第一表面和限定总面积的长度和宽度。多个三维特征结构可从第一 表面的平面向外延伸。所述多个三维特征结构可包括所述总面积内的第一 区和所述总面积内的第二区,所述第一区具有成第一图案的第一三维特征 结构,所述第一三维特征结构包括具有第一值的第一强度特性,并且所述 第二区具有成第二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所述三维特征结构包括具有不同 于第一值的第二值的第一强度特性。当根据本文的“压缩老化测试”来测 试时,所述织物可保持其初始厚度的至少60%。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照片。
图2为本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照片。
图3为本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照片。
图4为如图1所示的本公开的织物的一部分的横截面。
图5A为示意图,示出了用呈并列布置结构的初级组分A和次级组分 B制成的长丝的横截面。
图5B为示意图,示出了用呈偏心皮/芯布置结构的初级组分A和次级 组分B制成的长丝的横截面。
图5C为示意图,示出了用呈同心皮/芯布置结构的初级组分A和次级 组分B制成的长丝的横截面。
图6为三叶形双组分纤维的透视照片。
图7为用于制备本公开的织物的设备的示意图。
图8为用于粘结本公开的织物的一部分的设备的一部分的细节。
图9为用于粘结本公开的织物的一部分的设备的一部分的另外的细 节。
图10为用于任选地附加粘结本公开的织物的一部分的设备的一部分的 细节。
图11为本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照片。
图12为可用于本公开的成形带的一部分的照片。
图13为图12所示成形带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14为用来制备图12所示成形带的掩膜的一部分的图像。
图15为用来制备图16所示成形带的掩膜的一部分的图像。
图16为可用于本公开的成形带的一部分的照片。
图17为用来制备图18所示成形带的掩膜的一部分的图像。
图18为可用于本公开的成形带的一部分的照片。
图19为可用于本公开的成形带的一部分的照片。
图20为用来制备图19所示成形带的掩膜的图像。
图21为在图19所示成形带上制备的本公开的织物的照片。
图22为本公开的成形带的示意透视图。
图23为包括本公开的非织造织物的非织造基底的平面图。
图24为包括本公开的非织造织物的非织造基底的平面图。
图25A为本公开的织物的平面图,其中移除了一些部分以用于测量局 部基重。
图25B为本公开的织物的平面图,其中移除了一些部分以用于测量局 部基重。
图26为本公开的织物的基重的横向变化的图形表示。
图27为本公开的包装件的示意图。
图28为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的平面图。
图29为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的平面图。
图30为图28的截面29-29的剖面图。
图31为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的平面图。
图32为图31的截面32-32的剖视图。
图33为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的平面图。
图34为图33的截面34-34的剖视图。
图35为图33的截面35-35的剖视图。
图36为本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照片。
图37为本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照片。
图38为本公开的一个示例的照片。
图39为图38所示示例的横截面的照片。
图40为本公开的一个示例的微CT透视图图像。
图41为本公开的一个示例的微CT透视图图像。
图42为图40和41所示示例的横截面的微CT图像。
图43为图40和41所示示例的微CT平面图图像。
图44为本公开的发明的各种有益效果的图形示图。
图45为本公开的一个示例的一部分的照片视图图像。
图46为本公开的发明的一个示例的一部分的照片视图图像。
图47为本公开的发明的一个示例的一部分的照片视图图像。
图48为本公开的发明的一个示例的一部分的照片视图图像。
图49为图47和48所示示例的横截面的照片。
图50为本公开的发明的一个示例的一部分的照片视图图像。
图51为本公开的发明的一个示例的一部分的照片视图图像。
图52为本公开的发明的一个示例的一部分的照片视图图像。
图53为本公开的发明的一个示例的一部分的照片视图图像。
图54为图40和41所示示例在经历了附加加工之后的微CT平面图图 像。
图55为图54所示本公开的发明的各种有益效果的图形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在单一成形工艺中用连续纺粘长丝直接在成型的成 形带上形成的成型非织造织物。本公开的织物可呈现对应于成形带形状的 形状。以本公开的方法在本公开的成形带上制备的本公开的织物可尤其有 益地用于个人护理制品、衣服、医疗产品、和清洁产品。所述成型非织造 织物可为流体可透过的以用作尿布的顶片、底片非织造布、采集层、分配 层、或其它组分层,或者卫生巾的顶片、底片非织造布、采集层、分配 层,或其它组分层,成人失禁衬垫或裤的顶片、底片非织造布、采集层、 分配层、或其它组分层,或地板清洁工具的衬垫。
在本文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将在非织造织物总面积的上下文中描述非 织造织物的有益特征结构。总面积可为由适用于某些用途的尺寸确定的面 积,本发明的所述各种特征结构为所述某些用途提供了有益特性。例如, 织物的总面积可为如下织物的总面积,该织物所具有的尺寸使得其适于用 作尿布的顶片、底片非织造布、采集层、分配层、或其它组分层,或者卫 生巾的顶片、底片非织造布、采集层、分配层,或其它组分层,成人失禁 衬垫或裤的顶片、底片非织造布、采集层、分配层、或其它组分层,或地 板清洁工具的衬垫。因此,总面积可基于范围为3cm宽至50cm宽和10cm 长至100cm长的宽度尺寸和长度尺寸,从而产生30cm2至500cm2的总面 积。前述范围包括介于所述范围边界之间的就如明确所述的每一整数尺 寸。以举例的方式,由11cm的宽度和16cm的长度限定的176cm2的总面积 公开于上述范围内。如将从本文的说明书所理解的那样,成型非织造织物 的总面积可为小于非织造材料的纤维网的面积的面积,当成型非织造织物 被商业地制备时,其为所述纤维网的一部分。即,在给定的商业地制备的 非织造材料的纤维网中,可存在多个本发明的成型非织造织物,本发明的 成型非织造织物各自具有小于所述纤维网的面积的总面积,所述成型非织 造织物被制备于所述纤维网上。
成型非织造织物10的代表性示例的照片示出于图1-3中。成型非织造 织物10可为具有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4的纺粘非织造基底。在图1-3 中,第二表面14面对观察者并且与第一表面12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在图 1-3中不可见但示出于图4中。术语“表面”出于描述的目的被广泛用来指 纤维网的两个侧面,并且不旨在推论出任何必要的平坦度或平滑度。虽然 成型非织造织物10为柔软和柔性的,但将在平展状态中对其进行描述,即 在平行于平展状态的一个或多个X-Y平面的上下文中对其进行描述,并且 所述平面在纤维网制备技术中分别对应于横向CD的平面和机器方向MD 的平面,如图1-3所示。沿MD的长度L和沿CD的宽度W确定非织造织 物10的总面积A。如图4(其为图1所示非织造织物10的一部分的横截面)所示,出于描述的目的,成型非织造织物的三维特征结构被描述为沿 Z方向从第一表面16的X-Y平面向外延伸的(参见图4)。在一个实施方 案中,三维特征结构沿Z方向的最大尺寸可限定第一表面16的平面和第二 表面18的X-Y平面之间的最大距离,所述距离可被测量为非织造织物10 的平均厚度AC。平均厚度可经由光学非接触式装置来测定,或者其可由包括间隔开的平板的仪器来测定,所述平板测量在预定压力下放置在它们之 间的非织造布的厚度。没有必要使所有三维特征结构具有相同的Z方向最 大尺寸,但多个三维特征结构可具有由纤维纺丝工艺和以下讨论的成形带 的特性所确定的基本上相同的Z方向最大尺寸。
图1-4所示的示例性织物(以及本文所公开了的其它织物)为流体可 透过的。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可认为整个织物是流体可透过的。在一个实 施方案中,区域或区(下述)可为流体可透过的。如本文关于所述织物所 用,所谓流体可透过的,是指所述织物具有至少一个如下区,所述区在消 费产品的使用条件下允许液体穿过。例如,如果用作一次性尿布上的顶 片,则所述织物可包括具有一定水平的流体渗透性的至少一个区,从而允 许尿液穿过而到达下面的吸收芯。如本文关于某个区域所用,所谓流体可 透过的,是指所述区域表现出允许液体穿过的多孔结构。
如图1-4所示,非织造织物10可具有规则重复的成图案的多个离散的 可识别地不同的三维特征结构,包括第一三维特征结构20和第二三维特征 结构22、和第三三维特征结构24,如图2和3所示。例如,在图1中,心 形第一三维特征结构20可识别地不同于较小的大致三角形的第二三维特征 结构22。可识别的差别可为视觉的,诸如可识别地不同的尺寸和/或形状。
非织造织物10的三维特征结构可通过直接将纤维沉积到成形带上,诸 如通过梳理、气流成网、从溶液纺丝、或熔体纺丝到成形带上来成形,所 述成形带具有成图案的对应的三维特征结构。在一种意义上讲,非织造织 物10被模塑到成形带上,所述成形带确定织物10的三维特征结构的形 状。然而,重要的是,如本文所述,本发明的设备和方法产生非织造织物 10,使得除了由于成形带的属性和用于形成所述织物的设备的属性而呈现 成形带的形状之外,所述非织造织物还被赋予了用于个人护理制品、衣 服、医疗产品、和清洁产品的有益特性。具体地,由于成形带和其它设备 元件的性质的缘故,如下所述,非织造织物10的三维特征结构具有强度特 性,所述强度特性可以如下方式在微区(下文更充分描述的)内的第一区 域和第二区域之间不相同或从特征结构至特征结构不相同,所述方式提供 非织造织物10在用于个人护理制品、衣服、医疗产品、和清洁产品时的有 益特性。例如,第一三维特征结构20可具有不同于第二三维特征结构22 的基重或密度的基重或密度,并且两者可具有不同于第三三维特征结构24 的基重或密度的基重或密度,从而提供了与尿布或卫生巾中的流体采集、 分配和/或吸收相关的有益的美观特性和功能特性。
据信非织造织物10的所述各种三维特征结构之间的强度特性差异是由 于起因于下述设备和方法的纤维分配和压实。纤维分配发生在纤维纺丝工 艺期间,而不是发生在例如后制备工艺诸如水刺工艺或压花工艺期间。由 于纤维在工艺期间诸如在熔体纺丝工艺期间能够自由移动,因此在具有由 特征结构的性质和成形带的透气率和其它加工参数所确定的运动的情况 下,据信纤维将更稳定并且永久性地形成于非织造织物10中。
如可见于图1-3,并且如从本文的说明书可理解,所述不同的三维特征 结构可由视觉上可辨别的(相对于三维特征结构的内部)区域限定,所述 区域可呈闭合图形的形式(诸如图1和3中的心形形状、和图2和3的菱形 形状)。闭合图形可为曲线闭合图形,诸如图1和3中的心形形状。所述 成轮廓的视觉上可辨别的区域可为非织造织物10的如下区域,它们沿Z方 向最紧密地相邻于第一表面12(诸如,如图4所示的区域21),并且当处 于平展状态时,它们可至少部分地位于第一平面16中或位于其上。例如, 如图1所示,第一三维特征结构20为心形,并且如一个示例性第一三维特 征结构20A所示,由曲线闭合心形元件限定。曲线元件可被理解为线性元 件,该线性元件在沿其长度的任何点处具有切向矢量V(在存在闭合形状 的情况下),使得切向矢量V同时具有MD分量和CD分量,该MD分量 和CD分量在闭合图形的线性元件长度的大于50%上改变值。当然,图形 无需为完全100%闭合的,但线性元件可具有断裂部,该断裂部不偏离闭合 图形的总体印象。如下文在成形带的上下文中所讨论的,所述成轮廓的视 觉上可辨别的曲线闭合心形元件由成形带上对应的闭合心形凸起元件形 成,从而在织物10上制备心形闭合图形。在一个重复图案中,各个形状 (在图1中的第一三维特征结构的情况下,为心形形状)可在织物10的第二 表面14的总面积OA上导致美观的柔软的枕头般的特征结构。在一个其中 非织造织物10用作尿布或卫生巾的顶片的实施方案中,非织造织物10的 第二表面14可面向身体以递送与柔软性、耐压缩性、和流体吸收相关的优 异的美观和性能有益效果。
具体地,在图1-3所示的成规则重复图案的闭合三维特征结构中,不 受理论的束缚,据信各种特征结构的尺寸、整个织物10在其总面积上的平 均基重、和下述其它加工参数(它们限定不同的强度特性)有助于有益地 改善压缩恢复。据信多个相对紧密地间隔的、相对小的且相对枕头般的三 维特征结构充当弹簧以阻抗压缩,并且一旦压缩力被移除就恢复。压缩恢 复在个人护理制品例如尿布,卫生巾、或成人失禁衬垫、尿布或裤的顶 片、底片非织造布、采集层、分配层、或其它组分层中是重要的,因为此 类制品通常是以压缩状态封装和折叠的。出于美观和性能目的,个人护理 产品的制造商们希望保持现制厚度的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由于 柔软性外观和感觉和悦人的挺括外观、良好限定的形状,包括非常小的形 状诸如图2所示的小心形,形成的特征结构的三维性提供重要的美观有益效果。三维特征结构在使用期间也提供柔软性、改善的吸收性、较少的渗 漏、和总体改善的使用体验。但在个人护理制品的折叠、封装、装运和存 储期间,必要的压缩可导致吸收制品的顶片、底片非织造布、采集层、分 配层,或其它组分层的厚度永久性地损失,从而劣化现制的功能有益效 果。我们已意外地发现,本公开的非织造织物在显著程度上保持它们的现制三维特征结构,甚至在经历了压缩封装和以压缩封装状态进行的分配之 后也是如此。
下表1示出了本公开的两个实施方案的压缩恢复数据。实施例1对应 于图1所示的非织造织物10,并且是在如参考图12和14所述的成形带上 制备的。实施例2对应于图2所示的非织造织物10,并且是在如参考图15 和16所述的成形带上制备的。如从数据可见,当通过“压缩老化测试”测 量时,本发明的织物10在压缩恢复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有益效果。在一种 形式中,具有本公开的压缩恢复特征的吸收制品包装件可具有减小的袋内 叠堆高度,但仍然递送现制尿布的美观、吸收性、和柔软性有益效果。或 者好像其从未被压缩封装过一样。本发明提供了具有减小的袋内叠堆高度 的包装件,它们允许看护者容易地抓持和存储包装件,同时也为制造商提 供了减小的分配成本,在实现这两者的同时还保持了吸收制品的现制美观 清晰性、吸收性、或柔软性能。
实施例1:
一种双组分纺粘非织造织物,其是以三叶形纤维构型通过纺丝50:50 比率的聚乙烯皮(得自Dow chemical company的Aspun-6850-A)和聚丙烯 芯(得自LyondellBasell的PH-835)产生的,如图6所示,其为扫描电镜 照片(SEM),示出了双组分三叶形纤维的横截面。该非织造织物是在成形带 上纺成的,该成形带具有如图12所述的重复图案,如下文关于图7和8所 述,其以约25米/分钟的线速度移动至30克/平方米的平均基重,其带有成 重复图案的心形形状,如图1所示。织物的纤维由受热压实辊70,72(下文 描述)在130℃下在第一侧面12上被进一步粘结,并且被卷绕到卷绕机75 处的卷轴上。
实施例2:
一种双组分纺粘非织造织物是通过以三叶形纤维构型纺丝50:50比率 的聚乙烯皮(得自Dow chemical company的Aspun-6850-A)和聚丙烯芯 (得自LyondellBasell的PH-835)产生的,如图6所示,其为扫描电镜照 片,示出了双组分三叶形纤维的横截面。该非织造织物是在成形带上纺成 的,该成形带具有如图16所述的重复图案,如下文关于图7和8所述,其 以约25米/分钟的线速度移动以形成具有30克/平方米的平均基重的织物10,其带有成重复图案的菱形形状,如图2所示。所述织物的纤维由受热 压实辊70,72(下述)在130℃下在第一表面12上被进一步粘结。
表1:压缩恢复
如从表1可见,本发明的织物10在相对高的压力下进行压缩之后保持 了显著量的厚度。例如,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样本在通过“压缩老化测 试”在35KPa的压力下测试之后保持了它们的初始平均厚度的大于70%。 “压缩老化测试”是对非织造织物将遇到的如下状况的模拟:封装在高压 缩封装尿布中,并且随后在分配期间保持在这种状态被分配给消费者,并 且随后包装件最终由消费者打开。
本公开可利用熔体纺丝工艺。在熔体纺丝中,在挤出物中不存在质量 损失。熔体纺丝不同于其它纺丝,诸如从溶液进行的湿纺丝或干纺丝,其 中溶剂通过从挤出物中挥发或扩散来去除,从而导致质量损失。
熔体纺丝可在约150℃至约280°下进行,或者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 约190°至约230°下进行。纤维纺丝速度可大于100米/分钟,并且可为约 1,000至约10,000米/分钟,并且可为约2,000至约7,000米/分钟,并且可为 约2,500至约5,000米/分钟。纺丝速度可影响纺成纤维的脆性,并且一般来 讲,纺丝速度越高,纤维脆性就越小。连续纤维可通过纺粘方法或熔喷工 艺生产。
本公开的非织造织物10可包括连续多组分聚合物长丝,该长丝包括初 级聚合物组分和次级聚合物组分。长丝可为连续双组分长丝,该长丝包括 初级聚合物组分A和次级聚合物组分B。双组分长丝具有横截面、长度、 和周向表面。组分A和组分B可横跨双组分长丝的横截面布置在基本上不 同的区中,并且可沿双组分长丝的长度连续地延伸。次级组分B连续地沿 双组分长丝的长度构成双组分长丝的周向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聚合物组分 A和聚合物组分B可在常规熔体纺丝设备上被熔体纺丝成多组分纤维。将 基于所期望的多组分构型来选择设备。可商购获得的熔体纺丝设备购自位 于Melbourne,Florida的Hills,Inc.。纺丝温度的范围为约180℃至约 230℃。加工温度由每种组分的化学性质、分子量和浓度确定。双组分纺粘 长丝可具有约6至约40微米,且优选地约12至约40微米的平均直径。
组分A和组分B可被布置成如图5A所示的并列布置结构或如图5B所 示的偏心皮/芯布置结构以获得表现出天然螺旋卷曲的长丝。另选地,组分 A和组分B可被布置成如图5C所示的同心皮芯布置结构。另外,组分A 和组分B还可被布置成如图6所示的多叶形皮芯布置结构。其它多组分纤 维可通过使用本公开的组合物和方法来生产。双组分纤维和多组分纤维可 为橘瓣型、带型、海岛型构型、或它们的任何组合。皮可连续或不连续地 围绕芯。皮与芯的重量比为约5:95至约95:5。本公开的纤维可具有不同的 几何形状,其包括圆形、椭圆形、星形、矩形、和其它各种偏心率。
用于将多组分聚合物长丝挤出成此类布置结构的方法是本领域中的普 通技术人员熟知的。
多种多样的聚合物适于实践本公开,包括聚烯烃(诸如聚乙烯、聚丙 烯和聚丁烯)、聚酯、聚酰胺、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等。可纺丝成长丝的 聚合物材料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天然聚合物,诸如淀粉、淀粉衍生物、纤 维素和纤维素衍生物、半纤维素,半纤维素衍生物、几丁质、脱乙酰壳多 糖、聚异戊二烯(顺式和反式)、肽、聚羟基烷酸酯;和合成聚合物,包 括但不限于热塑性聚合物诸如聚酯、尼龙、聚烯烃诸如聚丙烯、聚乙烯、 聚乙烯醇和聚乙烯醇衍生物、聚丙烯酸钠(吸收凝胶材料);和聚烯烃的 共聚物诸如聚乙烯-辛烯或包含丙烯和乙烯的单体共混物的聚合物;和可生 物降解的或可堆肥处理的热塑性聚合物诸如聚乳酸长丝、聚乙烯醇长丝、 和聚已酸内酯长丝。在一个示例中,热塑性聚合物选自由以下项组成的 组:聚丙烯、聚乙烯、聚酯、聚乳酸、聚羟基烷酸酯、聚乙烯醇、聚已酸 内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 聚物、聚氨酯、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在另一个示例中,热塑性聚合物选自 由以下项组成的组:聚丙烯、聚乙烯、聚酯、聚乳酸、聚羟基烷酸酯、聚 乙烯醇、聚已酸内酯、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另选地,聚合物可包括衍生自 生物基单体诸如生物聚乙烯或生物聚丙烯的聚合物。
可选择初级组分A和次级组分B,使得所得双组分长丝提供改善的非 织造布粘结和基底柔软性。初级聚合物组分A具有低于次级聚合物组分B 的熔融温度的熔融温度。
初级聚合物组分A可包括聚乙烯或丙烯和乙烯的无规共聚物。次级聚 合物组分B可包括聚丙烯或丙烯和乙烯的无规共聚物。聚乙烯包括线性低 密度聚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此外,次级聚合物组分B还可包含添加剂以 用于增强长丝的天然螺旋卷曲、降低长丝的键合温度、并且增强所得织物 的耐磨蚀性、强度和柔软性。
可加入无机填料诸如镁、铝、硅、和钛的氧化物以作为廉价的填料或 加工助剂。其它无机材料包括水合硅酸镁、二氧化钛、碳酸钙、粘土、白 垩、氮化硼、石灰石、硅藻土、云母、玻璃、石英和陶瓷。
本发明的长丝也包含足以赋予纤维所期望的触觉性能的量的滑爽添加 剂。如本文所用,“滑爽添加剂”或“滑爽剂”是指外部润滑剂。当与树 脂熔融共混时,滑爽剂在冷却期间或在制造之后逐渐渗出或迁移至表面, 因而形成均匀的、不可见地薄的涂层,从而产生永久性润滑效应。滑爽剂 优选地为快速浓郁滑爽剂,并且可为具有一个或多个官能团的烃,所述官 能团选自氢氧根、芳基和取代的芳基、卤素、烷氧基、羧酸根、酯类、碳 不饱和物、丙烯酸酯、氧、氮、羧基、硫酸盐和磷酸盐。
在制备期间或在后处理过程中或甚至在这两者中,本发明的非织造织 物可用表面活性剂或其它试剂处理以将纤维网亲水化或使其成为疏水的。 这是针对用于吸收制品的非织造布的标准操作。例如,用于顶片的非织造 织物可用亲水化材料或表面活性剂处理,以便使其成为身体流出物诸如尿 液可透过的。对于其它吸收制品,顶片可保持在其天然疏水状态或者通过 加入疏水化材料或表面活性剂使其成为甚至更加疏水的。
用于制备本公开的织物的多组分长丝的合适材料包括得自 LyondellBasell的PH-835聚丙烯和得自Dow chemical company的Aspun- 6850-A聚乙烯。
当聚乙烯为组分A(皮)并且聚丙烯为组分B(芯)时,双组分长丝 可包含按重量计约5至约95%的聚乙烯和约95至约5%的聚丙烯。长丝可 包含按重量计约40至约60%的聚乙烯和按重量计约60至约40%的聚丙 烯。
转到图7,公开了用于制备本公开的织物10的代表性生产线30。生产 线30被布置成生产双组分连续长丝的织物,但应当理解,本公开包括用单 组分长丝或具有多于两个组分的多组分长丝制成的非织造织物。双组分长 丝可为三叶形。
生产线30包括分别由挤出机驱动装置31和33驱动的一对挤出机32 和34,它们用于单独地挤出初级聚合物组分A和次级聚合物组分B。聚合 物组分A从第一料斗36被进料到相应的挤出机32中,并且聚合物组分B 从第二料斗38被进料到相应的挤出机34中。聚合物组分A和聚合物组分 B可从挤出机32和34通过相应的聚合物导管40和42被进料至过滤器44和45和熔体泵46和47,所述熔体泵将聚合物泵送到纺丝组合件48中。用 于挤出双组分长丝的喷丝头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熟知的,因此在此 处不详述。
一般地描述,纺丝组合件48包括外壳,该外壳包括一个堆叠在另一个 之上的多个板,它们带有成图案的开口,所述开口被布置成产生流动路径 以用于单独地引导聚合物组分A和聚合物组分B通过喷丝头。纺丝组合件 48具有被布置成一行或多行的开口。当聚合物被挤出通过喷丝头时,喷丝 头开口形成向下延伸的长丝帘。出于本公开的目的,喷丝头可被布置成形 成图5A、5B和5C所示的皮/芯或并列双组分长丝、以及非圆形纤维诸如三 叶形纤维,如图6所示。此外,纤维还可为包含一种聚合物组分诸如聚丙 烯的单组分。
生产线30也包括邻近从喷丝头延伸的长丝帘定位的淬火鼓风机50。 来自淬火鼓风机50的空气对从喷丝头延伸的长丝进行淬火。可从长丝帘的 一侧或长丝帘的两侧引导淬火空气。
衰减器52定位在喷丝头下方,并且接收经淬火的长丝。在对聚合物进 行熔体纺丝的过程中用作衰减器的纤维抽吸单元或吸气器是熟知的。用于 本公开的工艺的合适的纤维抽吸单元包括美国专利3,802,817中所示类型的 线性纤维衰减器及美国专利3,692,618和美国专利3,423,266中所示类型的 引出枪,这些专利的公开内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一般地描述,衰减器52包括伸长的竖直通道,长丝通过所述通道被吸 气空气抽吸,所述吸气空气从通道的侧部进入并且向下流动通过所述通 道。成型的、环形的、至少部分地带有小孔的成形带60定位在衰减器52 的下方,并且从衰减器52的出口孔接收连续长丝。成形带60为带并且围 绕导辊62行进。定位在成形带60(长丝被沉积在那里)下方的真空64抵 靠成形表面抽吸长丝。虽然成形带60在图8中被示出为带,但应当理解, 成形带也可呈其它形式,诸如转筒。下文说明了具体成型的成形带的细 节。
在生产线30的操作中,料斗36和38填充有相应的聚合物组分A和聚 合物组分B。聚合物组分A和聚合物组分B为熔融的,并且被相应的挤出 机32和34挤出通过聚合物导管40和42和纺丝组合件48。虽然熔融聚合 物的温度取决于所使用的聚合物而变化,但当将聚乙烯和聚丙烯分别用作 初级组分A和次级组分B时,聚合物的温度可在约190℃至约240℃的范围 内。
随着所挤出的长丝在喷丝头下方延伸,出自淬火鼓风机50的空气流至 少部分地对长丝进行淬火,并且对于某些长丝来讲,诱导熔融长丝的结 晶。淬火空气可沿基本上垂直于长丝长度的方向在约0℃至约35℃的温度 下并以约100英尺/分钟至约400英尺/分钟的速度流动。长丝可在被收集在 成形带60上之前被充分淬火,使得长丝可被穿过长丝和成形表面的受迫空 气布置。对长丝进行淬火减小了长丝的粘性,使得长丝在被粘结之前不是太紧密地彼此粘附,因而在将长丝收集在成形带上并形成纤维网期间可被 移动或被布置在成形带上。
在淬火之后,长丝被纤维抽吸单元的气流抽吸到衰减器52的竖直通道 中。衰减器可定位在喷丝头底部下方的30英寸至60英寸处。
长丝可通过衰减器52的出口孔被沉积到成型的行进的成形带60上。 随着长丝接触成形带60的成形表面,真空64抵靠成形带60抽吸空气和长 丝以形成连续长丝的非织造纤维网,所述纤维网呈现对应于成形表面的形 状的形状。如上所述,由于长丝被淬火,因此长丝不是太具粘性,并且随 着长丝被收集在成形带60上并被形成为织物10,所述真空可移动长丝或将 长丝布置在成形带60上。
生产线3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粘结装置,诸如圆筒形压实辊70和72, 它们形成辊隙,所述织物可通过所述辊隙被压实,即,被压延,并且它们 也可受热以粘结纤维。压实辊70,72中的一者或两者可受热以通过粘结所 述织物的一些部分向非织造织物10提供增强的特性和有益效果。例如,据 信足以提供热粘结的加热改善了织物10的拉伸特性。压实辊可为带有独立 加热控制器的一对平滑表面的不锈钢辊。压实辊可通过电气元件或热油循环受热。压实辊之间的间隙可用液压方式来控制,以随着织物在成形带上 穿过压实辊对织物施加期望的压力。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其中成形带厚度 为1.4mm,并且纺粘非织造布具有30gsm的基重,压实辊70和72之间的 辊隙间隙可为约1.4mm。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上压实辊70可受热得足以在织物10的第一表面 12上熔融粘结纤维,从而向织物赋予强度,使得其可从成形带60被移除而 不损失完整性。如图8和9所示,例如,随着辊70和72沿箭头所示的方向 旋转,带60(其上铺设有纺粘织物)进入由辊70和72形成的辊隙。受热 辊70可加热非织造织物10的如下部分,所述部分被带60的凸起的树脂元 件(即,在区域21中)抵靠该元件压制,从而在织物10的至少第一表面 12上产生粘结的纤维80。如通过本文的说明书可理解,如此形成的粘结区 域可呈现成形带60的凸起元件的图案。例如,如此形成的粘结区域可为区 域21的第一表面12上的基本上连续的网络或基本上半连续的网络,所述 网络形成与图1和图11的心形相同的图案。通过调节温度和保压时间,所 述粘结可主要局限于最靠近第一表面12的纤维,或者热粘结可达到第二表 面14,如图11(该图也示出了下文更充分讨论的点粘结部90)和图45-49 所示。粘结也可为不连续的网络,例如,以下讨论的点粘结部90。
可选择成形带60的凸起元件以建立成形带和非织造基底11或非织造 织物10的粘结区域的各种网络特征。网络对应于构成成形带60的凸起元 件的树脂,并且可包括基本上连续的、基本上半连续的、不连续的、或它 们的组合的选项。这些网络可描述成形带60的凸起元件,因为这涉及它们 在成形带60或构成本发明的非织造基底11或非织造织物10的三维特征结 构的X-Y平面中的外观或构成。
“基本上连续的”网络是指在其内可通过不间断的线连接任何两个点 的区域,所述不间断线的整个线长度完全在所述区域内延伸。即,基本上 连续的网络具有沿平行于第一平面的所有方向的基本“连续性”并仅在所 述区域的边缘处终止。结合“连续的”,术语“基本上”旨在表明虽然可 实现绝对连续性,但与绝对连续性的微小偏差也是可容忍的,只要这些偏 差不明显影响纤维结构(或模塑构件)所设计和预期的性能即可。
“基本上半连续的”网络是指沿平行于第一平面的所有但至少一个方 向具有“连续性”的区域,并且在所述区域中,不能够通过不间断的线连 接任何两个点,所述不间断线的整个线长度完全在所述区域内延伸。半连 续框架可能仅在平行于第一平面的一个方向上具有连续性。与上述连续区 域类似,虽然优选所有但是至少一个方向上的绝对连续性,但是与此连续 性的微小偏差也是可容忍的,只要这些偏差不明显影响纤维结构的性能即可。
“不连续的”网络是指离散的且彼此分开的区域,它们沿平行于第一 平面的所有方向均是不连续的。
在压实之后,织物可离开成形带60,并且可通过由压延辊71,73所形 成的辊隙被压延,其后织物可被卷绕到卷轴上。如图10的示意横截面所 示,压延辊可为不锈钢辊,它们具有刻花图案辊84和平滑辊86。刻花辊可 具有凸起部分88,该凸起部分可向织物10提供附加压实和粘结。凸起部分 88可为成规则图案的相对小的间隔开的“钉”,该钉在压延辊71和73的 辊隙中形成为成图案的相对小的点粘结部90。非织造织物10中的点粘结部 的百分比可为3%至30%或7%至20%。刻花图案可为多个紧密间隔的、规 则的、大致圆柱形的、顶部大致平坦的钉形状,其中钉高度在0.5mm至 5mm且优选地1mm至3mm的范围内。钉粘结压延辊可在非织造织物10中 形成紧密间隔的、规则的点粘结部90,如图11所示。进一步的粘结可通过 例如通风热粘结来实现。
通风热粘结可为用以产生较高蓬松度的非织造布结构的另一种方法, 其可适用于该应用。通风热粘结涉及向非织造织物的表面施加热空气。热 空气流过被定位在所述非织造布的正上方的充气室中的洞。然而,所述空 气不被推过所述非织造布,如在普通热风炉中那样。负压或抽吸作用将所 述空气推过开放的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在非织造布穿过所述炉时支撑所述 非织造布。将所述空气拉过所述非织造织物允许进行快得多的且均匀的热 传输,并且最小化织物变形。除了常规通风粘结单元之外,还可设想将粘 结单元放置在所述3D带的顶部上,同时在所述带的下方设置真空以模拟用 于该特定应用的通风粘结工艺。
用于通风热粘结的粘合剂包括结晶粘合剂纤维、双组分粘合剂纤维、 和粉料。当使用结晶粘合剂纤维或粉料时,粘合剂完全熔融并且在整个非 织造布的横截面中形成熔融小滴。在冷却时,在这些点处发生粘结。就皮/ 芯型粘合剂纤维而言,所述皮为粘合剂,并且所述芯为载体纤维。在一个 实施方案中,一种非织造布包括皮/芯型粘合剂纤维,所述皮包括聚乙烯, 并且所述芯包括聚丙烯。对于这种非织造布,通风热粘结空气的温度可在110℃至150℃范围内,并且停留时间可在0.5至10秒,5-30秒,或30–60 秒范围内,因为通风粘结时间将取决于基重、所期望的强度水平、和操作 速度。使用通风炉制造的产品趋于成为膨松的、开口的、柔软的、牢固 的、可延展的、透气的和吸收性的。
如本文所用的点粘结为一种热粘结非织造织物、纤维网、或基底的方 法。该方法涉及使纤维网穿过介于两个辊之间的辊隙,所述两个辊由受热 凸图案辊或刻花金属辊和光滑的或有图案的金属辊组成。凸图案辊可具有 多个凸起的大致圆柱形的钉,它们产生圆形点粘结部。取决于应用情况, 光滑辊可受热或可不受热。在非织造布生产线上,非织造织物(其可为非 粘结的纤维网)被进料到压延辊隙中,并且纤维温度被升高至使纤维在刻 花点的顶端处且抵靠光滑辊彼此热熔合的点。加热时间通常为毫秒数量 级。所述织物特性取决于工艺设定值,诸如辊温度、纤维网线速度、和辊 隙压力,它们均可由技术人员确定以获得期望水平的点粘结。一般已知为 热压延粘结的其它类型的点粘结可由用于所述粘结部的不同的几何形状组 成(不是圆形的),诸如卵圆形、线形、圆形等。在本文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中,所述点粘结产生成图案的点粘结部,它们为0.5mm直径的 圆,带有10%的总粘结面积。其它实施方案包括如下粘结形状,其中凸起 钉具有横跨钉的粘结表面的约0.1mm至2.0mm的最长尺寸,并且总粘结面 积在5%至30%范围内。
如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受热压实辊70可形成粘结图案, 所述粘结图案可为非织造织物10的第一表面12上的基本上连续的网络粘 结图案80(例如,互连心形粘结部)(未示出于图11中,因为其背离观察 者),并且刻花压延辊73可在织物10的第二表面14上形成相对小的点粘 结部90。点粘结部90固定松散的纤维,该松散的纤维否则的话将易于在织 物10的使用期间起毛或起球。当用作个人护理制品诸如尿布或卫生巾中的 顶片时,非织造织物10的所得结构的优点最明显。在用于个人护理制品中 时,非织造织物10的第一表面12可相对平坦(相对于第二表面14),并 且由于受热压实辊的缘故而具有相对大量的粘结,从而在被成形带60的凸 起元件压制的所述织物的区域处形成粘结部80。该粘结赋予非织造织物10 结构完整性,但对于使用者的皮肤来讲可能相对较硬或较粗糙。因此,非 织造织物10的第一表面12可在尿布或卫生巾中取向成面向制品内部, 即,背离穿着者的身体。同样,第二表面14在使用中可面向身体,并且接 触身体。相对小的点粘结部90不太可能在视觉上或在触觉上被使用者感知 到,并且相对柔软的三维特征结构在视觉上保持不起毛和起球,同时在使 用中对于身体来讲是感觉柔软的。替代上述粘结或除了上述粘结之外,还 可使用进一步的粘结。
成形带60可根据以下专利中所述的方法和工艺来制备:美国专利 6,610,173,2003年8月26日授予Lindsay等人;或美国专利5,514,523, 1996年5月7日授予Trokhan等人;或美国专利6,398,910,2002年6月4 目授予Burazin等人;或美国公布2013/0199741,2013年8月8日以Stage 等人的名义公布,它们各自带有本文所公开的用于制备纺粘非织造纤维网 的改进的特征结构和图案。Lindsay、Trokhan、Burazin和Stage的公开内容 描述了如下带,它们代表了用固化树脂在机织加强构件上制成的造纸带, 所述带具有改善之处,可用于如本文所述的本公开。
可用于本公开的且可根据美国专利5,514,523的公开内容制备的类型的 成形带60的一个示例示出于图12中。如本文所教导,加强构件94(诸如 长丝96的机织带)充分地涂覆有液体感光聚合物树脂至预选的厚度。结合 了所期望的凸起元件图案重复元件(例如,图14)的膜或负掩膜并置在液 体感光树脂上。然后将树脂暴露于穿过膜的适当波长的光,诸如UV光 (对于UV可固化树脂来讲)。这种对光的暴露导致所述暴露区域(即, 掩膜中的白色部分或非印刷部分)中树脂的固化。将未固化树脂(掩膜中 不透明部分下方的树脂)从所述系统移除,留下形成图案的固化树脂,所 述图案由例如图12所示的固化树脂元件92所示。也可形成其它图案,如 本文所述。
图12示出了可用于制备图1所示非织造织物10的成形带60的一部 分。如图所示,成形带60可包括机织加强构件94上的固化树脂元件92。 加强构件94可由机织长丝96制成,如造纸带领域中已知的,包括树脂涂 覆的造纸带。固化树脂元件可具有图12所示的一般结构,并且通过使用具 有图14所示尺寸的掩膜97来制备。如图13中的示意性横截面所示,固化 树脂元件92在周围流动并被固化以“锁定”到加强构件94,并且可具有约 0.020英寸至约0.060英寸,或约0.025英寸至约0.030英寸的远侧端部处的 宽度DW、和约0.030英寸至约0.120英寸或约0.50英寸至约0.80英寸,或 约0.060英寸的加强构件94上方的总高度(称作超载荷OB)。图14表示 掩膜97的一部分,示出了图1所示非织造织物10中的重复心形设计的一 个重复单元的设计和代表性尺寸。白色部分98对UV光是透明的,并且在 制备所述带的工艺中,如美国专利5,514,523中所述,允许UV光固化下面 的树脂层,所述树脂层被固化以在加强构件94上形成凸起元件92。在未固 化的树脂被冲洗掉之后,通过缝接带长度的端部来产生具有如图12所示固 化树脂设计的成形带60,所述带的长度可取决于所述设备的设计,如图7 所示。
以类似方式,图15表示掩膜97的一部分,示出了图2所示非织造织 物10中的重复设计的一个重复单元的设计。白色部分98对UV光是透明 的,并且在制备带的工艺中,允许UV光固化下面的树脂层,该树脂层被 固化到加强构件94。在未固化的树脂被冲洗掉之后,通过缝接带长度的端 部来产生具有如图16所示固化树脂设计的成形带60,所述带的长度可取决 于所述设备的设计,如图7所示。
此外,在另一个非限制性示例中,图17表示掩膜的一部分,示出了图 18所示非织造织物10中的重复设计的一个重复单元的设计。白色部分98 对UV光是透明的,并且在制备带的工艺中,允许UV光固化下面的树脂 层,该树脂层被固化到加强构件94。在未固化的树脂被冲洗掉之后,通过 缝接织物10的长度的端部来产生具有如图18所示固化树脂设计的成形带 60。
可用于本公开的类型的成形带60的一部分的另一个示例示出于图19 中。图19所示的成形带60的部分为离散带图案61,其可具有对应于非织 造织物10的总面积OA的长度L和宽度W的长度L和宽度W。即,成形 带60可具有离散带图案61(如下文参考图22所更充分地讨论),它们各 自具有对应于非织造织物10的总面积OA的离散带图案总面积DPOA。图 20表示掩膜的一部分,示出了图21所示非织造织物10中的重复设计的一 个重复单元的设计。白色部分98对UV光是透明的,并且在制备带的工艺 中,允许UV光固化下面的树脂层,该树脂层被固化到加强构件94。在未 固化的树脂被冲洗掉之后,通过缝接带长度的端部来产生具有图19所示固 化树脂设计的成形带60。
图19所示成形带的部分示出了本公开的另一种有益效果。图19所示 成形带60的部分可制备图21所示的织物10。图21所示的非织造织物10 可具有宽度W尺寸和长度L尺寸和总面积OA,从而使其适于用作例如一 次性尿布中的顶片。在如图19所举例说明的成形带60上制成的非织造织 物10不同于图1-3所示的非织造织物,因为由成形带60上的离散树脂元件 92形成的成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不是在整个总面积上成规则重复图案。相 反,离散带图案总面积DPOA中的成图案的三维凸起元件可被描述为涵盖 称作区的不同部分的不规则图案。区与区之间的区别可为视觉上的,即, 在视觉上可辨别的差异,或者在非织造织物10中,所述区别可产生平均强 度特性诸如基重或密度上的差异、或视觉特性和强度特性的组合上的差 异。如果观察者在通常的室内光照条件下(例如,20/20的视力、足以进行 阅读的光照)能够在视觉上辨别所述区诸如第一区112和第二区122之间 的图案差异,则存在视觉上可辨别的差异。
非织造织物10也可具有对应于成形带的区的视觉上可辨别的区。如图 21所示,例如,织物10可具有至少两个、三个、或四个视觉上可辨别的 区。具有成第一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和第一平均强度特性的第一区110可 具有大致居中定位在总面积OA内的第一面积。具有成第二图案的三维特 征结构和第二平均强度特性的第二区120可具有大致分布在周围的第二面 积,并且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完全围绕总面积OA内的第一区110。具有成第 三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和第三平均强度特性的第三区130可具有大致分布 在周围的第三面积,并且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完全围绕总面积OA内的第二 区120。具有第四三维特征结构和第四平均强度特性的第四区140可具有在 任何位置中定位在总面积OA内的第四面积,诸如在顶片的前区处,诸如 图21所示的心形设计。一般来讲,可存在n个区,其中n为正整数。所述n个区各自可具有成第n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和第n面积和第n平均强度特 性。
如图21所示,视觉上可辨别的区可包括在视觉上可辨别的三维特征结 构。这些不同的三维特征结构可由相对较高的密度(相对于三维特征结构 的内部)的区域限定,所述区域可呈闭合图形的形式,诸如图1和3中的 心形形状、和图2和3的菱形形状。一般来讲,如下文所更充分地讨论, 包括在微区的上下文中所更充分地讨论,三维特征结构可由第一区域和第 二区域限定,其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为视觉上不同的,并且存在与第一 区域和第二区域各自相关联的共同强度特性,并且存在第一区域的和第二 区域的共同强度特性值的差异。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三维特征结构可由第 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限定,其中相对于第一表面的平面,第一区域处在比第 二区域高的高度(沿Z方向测量的尺寸)。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三维特 征结构可由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限定,其中第一区域具有比第二区域高的 基重。
如可理解的那样,替代具有在整个成形带上均匀的恒定的重复图案, 本公开的成形带60允许产生可具有重复的不规则离散带图案61的非织造 材料,每个离散带图案61类似于图19所示的离散带图案。离散带图案61 各自可用来形成具有适用于一次性吸收制品例如尿布或卫生巾的总面积OA 的一种非织造织物10。非织造织物10可顺序地产生,即,联机产生,并且 任选地以顺序方式在平行巷道中产生,每个巷道为非织造织物10的顺序 线。非织造织物10的顺序线可在机器方向上沿平行于机器方向的轴线产 生。然后可裁切或以其它方式按尺寸切割非织造材料以产生用作一次性吸 收制品诸如尿布或卫生巾中的顶片的非织造织物10。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每个离散带图案总面积DPOA内的图案可为相同 或不同的。即,顺序地间隔的离散带图案可为基本上相同的,或者它们可 在视觉外观和/或在强度特性(产生于在其上产生的非织造基底中)上不相 同。例如,如图22示意性所示,离散带图案61A的第一成形区112中的成 图案的三维凸起元件可不同于离散带图案61B的第一成形区112中的成图 案的三维凸起元件。成形带60因此在产生适用于消费品的非织造纤维网10的过程中提供灵活性,所述消费品包括一次性吸收制品。例如,在尿布的 一个包装件中,至少两个尿布的顶片可为不同的,因为它们是在如本文所 述的纺粘工艺中顺序地产生的,带有具有成不同图案的区的顺序离散带图 案。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用于一种尺寸的尿布的顶片或底片非织造布图案 可不同于另一种尺寸的尿布的顶片或底片非织造布,从而给予看护者关于 尿布尺寸的视觉提示。同样,在卫生巾中可将织物10用于顶片,其中三维 特征结构的视觉图案表示卫生巾的吸收性。在任何情况下,可通过按需要 制备不同的离散带图案而在单一带上产生织物10的所述各种图案。
因此,参考图22,本发明可被描述为具有平行于纵向的轴线A的成形 带,所述纵向为机器方向。成形带60可具有被排序成相对于纵向成至少一 种顺序关系的多个离散带图案61。每个离散带图案61可具有离散带图案总 面积DPOA,所述总面积由如关于离散带图案61A所示的长度L和宽度W 限定于矩形形状的图案中。其总面积DPOA内的每个离散带图案可具有第 一成形区112和第二成形区122,所述第一成形区具有从第一表面的平面向 外延伸的成第一图案的三维凸起元件,并且所述第二成形区具有从第一表 面的平面向外延伸的第二三维凸起元件。第一成形区可具有第一透气率 值,并且第二成形区可具有第二透气率值,并且第一透气率值可不同于第 二透气率值。每个顺序地排序的离散带图案总面积DPOA内的图案可为相 同或不同的。
以举例的方式,并且参考图19所示的成形带60的离散带图案61和图 21所示的非织造织物10,确定了以下特性。非织造织物10的每一区110 可具有约5gsm至约30gsm的平均基重;第二区120可具有约50gsm至约 70gsm的平均基重;并且第三区130可具有约25gsm至约60gsm的平均基 重。从一个区至另一个区的基重差异可归因于成形带60的透气率差异。在 用来制备图20所示非织造织物10的实施方案中,其中区110,120和130 的基重分别为15gsm、53gsm和25gsm,成形带60的相应区112,122和 132的透气率分别为379cfm、805cfm和625cfm。因此,通过改变成形带 10中各区的透气率,各区中的平均基重和平均密度的强度特性可在织物10 的总面积上被易化。
如可从对图22所述成形带60的说明来理解,并且参考图23,在一个 实施方案中,在带60上制备的非织造基底11可被描述为具有多个部分的 非织造基底11,所述多个部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当在成形带60上制备时被 排序成相对于纵向即机器方向成至少一种顺序关系的织物10。图23为纺粘 非织造基底11的示意图,示出了顺序地排序的织物10,每个织物10在所 述各种区内具有不同的图案。每个织物10可具有总面积OA,所述总面积 由长度L和宽度W限定在矩形形状的图案中。每个顺序地设置的织物10 可在其总面积OA内具有至少第一区110,所述第一区具有成第一图案的三 维特征结构和第一平均强度特性、和位于总面积OA内的第一面积;第二 区120,所述第二区具有成第二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和第二平均强度特性, 具有位于总面积OA内的第二面积。任选地,可存在更多区,例如第三区130,所述第三区具有成第三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和第三平均强度特性,并 且具有总面积OA内的第三面积。如图23的示例性示意图所示,织物10A 的第一图案110A可不同于织物10B的第一图案110B,并且可不同于织物 10C的第一图案110C。相同的情况对于第二区120A,120B和120C来讲也 可成立。
一般来讲,在成形带60上制成的非织造材料11的顺序地排序的非织 造织物10可在它们相应的总面积、强度特性、和视觉外观上有变化。一种 共同强度特性为多于一个区(相对于分区图案,诸如图21所示的分区图 案)或区域(对于三维特征结构诸如规则重复图案,诸如图1所示的规则 重复图案)所具有的强度特性。非织造织物10的此类强度特性可为平均 值,并且可包括但不限于密度、体积密度、基重、厚度、和不透明度。例 如,如果密度为两个不同区或区域的共同强度特性,则一个区或区域中的 密度值可不同于另一个区或区域中的密度值。区(例如,第一区和第二 区)可为可在视觉上彼此区分的并且可通过在所述区内平均的不同的强度 特性彼此区分的可识别区域。
一旦产生,各个非织造织织物10就可按尺寸切割并用于它们的预期用 途,诸如用于一次性吸收制品中的顶片。例如,处于平展取向的一次性尿 布1006示出于图24中。通过本领域中已知的方法将一个织物10按适当总 面积切割并附着到尿布1006中。织物10可在装配成尿布1006之前切割, 或者在尿布制备工艺期间,非织造基底11可与呈纤维网形式的其它尿布部 件放置在一起,并且在装配之后按尺寸切割。
如可参考图24来理解,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在带60上制成的非织造 基底11可被描述为具有多个部分的非织造织物11,所述多个部分在本文中 被描述为当在成形带60上制备时被排序成相对于纵向即机器方向成至少一 种顺序关系的织物10,当在成形带60上制备时成至少一种并列关系,即, 沿横向成至少一种并列关系。图24为纺粘非织造基底11的示意图,示出 了相邻机器方向巷道13中的顺序地排序的织物10,相邻巷道具有在旁边的每个织物10,所述织物在图24中被标示为10D,10E和10F。每个织物10 可具有总面积OA,所述总面积由长度L和宽度W限定在矩形形状的图案 中。每个顺序地设置的织物10可在其总面积OA内具有至少第一区110, 所述第一区具有成第一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和第一平均强度特性、和位于 总面积OA内的第一面积;第二区120,所述第二区具有成第二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和第二平均强度特性,具有位于总面积OA内的第二面积。任选 地,可存在更多区,例如第三区130,所述第三区具有成第三图案的三维特 征结构和第三平均强度特性,并且具有总面积OA内的第三面积。并列巷 道中的每个织物10可为基本上相同的,或者它们可为关于尺寸、视觉外 观、和/或强度特性不同的。一旦产生,非织造基底11就可被卷绕到卷轴上 以便裁切到巷道中从而加工成消费产品,或者被裁切并且随后被卷绕到卷 轴上。
通过用代表性样本来比较用规则重复的均匀图案制成的织物10和用非 均匀的分区图案制成的织物10的基重差异,将实施例1的非织造织物10 与具有类似于图21所示图案的图案(并且称作实施例3)的织物进行了比 较。实施例3为双组分纺粘非织造纤维网,其是在本文所公开的设备上通 过以三叶形纤维构型纺丝50:50比率的聚乙烯皮(得自Dowchemical company的Aspun-6850-A)和聚丙烯芯(得自LyondellBasell的PH-835) 产生的。将纺粘双组分三叶形纤维铺设在成形带60上,所述成形带以约25 米/分钟的线速度移动至带有如图19所示的分区图案的成形带上的30克/平 方米的平均基重。第二基底是在相同条件下形成的,但具有至少一个截 面,所述截面在如图16所示的成形带上具有规则重复的均匀图案(从所述 成形带确定了基重)。纤维纺丝条件、吞吐量、成形带线速度和压实辊粘 结温度对于这两个基底来讲是相同的。
实施例3
一种双组分纺粘非织造织物,其是通过如下方式产生的:以三叶形纤 维构型纺丝50:50比率的聚乙烯皮(得自Dow chemical company的Aspun- 6850-A)和聚丙烯芯(得自LyondellBasell的PH-835)至30克/平方米的平 均基重。一种非织造织物是如关于图7和8所述地产生的,其以约25米/分 钟的成形带线速度移动以形成具有如图20所示分区图案的织物。所述织物 的纤维在第一表面12上由受热压实辊70,72在130℃下进一步粘结,并且所述织物被卷绕到卷绕机75处的卷轴上。
实施例4
一种双组分纺粘非织造织物,其是通过如下方式产生的:以三叶形纤 维构型纺丝50:50比率的聚乙烯皮(得自Dow chemical company的Aspun- 6850-A)和聚丙烯芯(得自LyondellBasell的PH-835)至30克/平方米的平 均基重。一种非织造织物是如关于图7和8所述地产生的,其以约25米/分 钟的成形带线速度移动以形成具有如图2所示的重复的(非分区)图案的 织物。所述织物的纤维在第一表面12上由受热压实辊70,72在130℃下进 一步粘结,并且被卷绕到卷绕机75处的卷轴上。
下表2示出了根据本文的“局部基重”测试方法测量的并且用10个样 本平均化的平均局部基重。用于测量的样本取自如图25A和25B所示的织 物,其中暗色矩形为移除了3cm2的样本以用于测量的部位。如可见的那 样,这些织物在横向(CD)上被标号为A–E。测量值不仅示出了所述分 区织物各区之间的显著基重差异,而且示出了图26所图示的CD分布。
表2:以克/平方米(gsm)计的非织造织物10中的测量的平均基重分布
如图25所示的区域 | 实施例3:分区织物基重 | 实施例4:非分区织物基重 |
A | 48gsm | 43gsm |
B | 79gsm | 37gsm |
C | 14gsm | 32gsm |
D | 65gsm | 36gsm |
E | 54gsm | 36gsm |
如可见于表2,在具有不同透气率区的成形带60上制成的织物10展示 出了纤维铺设层中的实质变化,并且因此沿非织造织织物10的CD内的基 重的实质变化提示纤维能够随空气行进到高渗透区中。非分区的规则的重 复图案织物10在织物的CD内表现出大约相同的基重。
除了成形带60的所述各种区的透气率差异以外,成形带60的结构也 可影响织物10中各区的其它强度特性,诸如平均厚度、平均柔软性、平均 耐压缩性、和流体吸收特性。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纺粘商业生产线,在那里将多个箱体用于织物 的改善的铺设层不透明度和均匀度。在一些情况下,所述设备可包括三重 纺粘箱体(在本领域中称为“SSS”),并且可例如在称为“SSMMS”纺 粘生产线的设备中与熔喷(M)组合。
通过压延非织造织物10以具有点粘结部90,这可减少起毛。起毛是 指纤维变得松散并从织物10上移除的趋势。松散和移除可归因于在一次性 吸收制品的生产期间与制造设备的摩擦接合,或者另一个表面诸如人的皮 肤与织物10的相互作用。在一些应用中,诸如用于一次性吸收制品中的顶 片,起毛为负面消费现象。但将纤维粘结在固定位置也可为消费负面的, 因为其可在否则的话柔软的非织造基底的表面上产生粗糙性。如期望地那样,我们已发现,本公开的非织造织物基底和非织造织物可以最小限度的 柔软性损失确保粘结的增加(和由此发生的起毛的减少)。粘结可由相对 紧密地间隔的点粘结部90实现,其中所述间距取决于所期望的起毛减少程 度。粘结也可通过已知的用于化学粘结或热粘结非织造纤维的方法来实 现,诸如热粘结、超声波粘结、压力粘结、胶乳粘合剂粘结、以及此类方 法的组合。关于下文的实施例5和6示出了通过粘结实现的绒毛减少。
实施例5
一种双组分纺粘非织造织物是通过如下方式产生的:以三叶形纤维构 型纺丝50:50比率的聚乙烯皮(得自Dow chemical company的Aspun-6850- A)和聚丙烯芯(得自LyondellBasell的PH-835)至如关于图7和8所述的 成形带上的约30克/平方米的平均基重,其以约25米/分钟的线速度移动以 形成具有如图36所示重复图案的织物。所述织物的纤维在第一表面12上 由压实辊70,72进一步粘结,其中压实辊70受热至130℃以形成基本上连 续的粘结部80。
实施例6
一种双组分纺粘非织造织物是通过如下方式产生的:以三叶形纤维构 型纺丝50:50比率的聚乙烯皮(得自Dow chemical company的Aspun-6850- A)和聚丙烯芯(得自LyondellBasell的PH-835)至如关于图7和8所述的 成形带上的约30克/平方米的平均基重,其以约25米/分钟的线速度移动以 形成具有关于图37所述重复图案的织物。所述织物的纤维在第一表面12 上由压实辊70,72进一步粘结,其中压实辊70受热至130℃以形成基本上 连续的粘结部80。织物的纤维在压延辊71,73处被进一步压延粘结,其中 辊73为具有呈钉形式的凸起部分88的刻花辊,带有1.25mm的钉高度和 10%点粘结图案中的0.62mm的开放间隙。辊73受热至135C以在织物10 的第二侧面14上形成点粘结部90,如图11所示。
实施例5和6的织物10仅在缺乏或存在点粘结部90方面不相同。织 物10的第二侧面14经受了根据“绒毛含量测试”进行的绒毛测试以确定 点粘结部将纤维固定到织物表面的效果。实施例5和6的绒毛测试结果示 出于表3中。
表3:MD绒毛结果
样本编号 | MD绒毛值(mg/cm<sup>2</sup>) |
实施例5 | 0.36 |
实施例6 | 0.19 |
如上所示,点粘结部90导致MD绒毛值显著减小。尽管经过了粘结处 理,其意料不到地保持了其柔软性、吸收性、和美观有益效果,并且现在 消费者使用时也具有期望的绒毛抗性。
本公开的吸收制品一般被放置到包装件中以便装运、存储、和销售。 包装件可包含聚合物膜和/或其它材料。与吸收制品的特性相关的图形和/或 标记可形成在、印刷在、定位在、和/或放置在包装件的外部部分上。每个 包装件可包括多个吸收制品。吸收制品可在压缩下堆积以便减小包装件的 尺寸,同时仍然为每个包装件提供足够量的吸收制品。通过在压缩下封装 吸收制品,护理者可容易地处理和存储包装件,同时由于包装件的尺寸的缘故,也为制造商提供了分配方面的节省。图27示出了包括多个吸收制品 1004的示例性包装件1000。包装件1000限定所述多个吸收制品1004所在 的内部空间1002。所述多个吸收制品1004被布置成一个或多个叠堆 1006。
根据本文所述的“袋内叠堆高度测试”,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的包装件 可具有小于约100mm,小于约95mm,小于约90mm,小于约85mm,小于 约85mm,但大于约75mm,小于约80mm,小于约78mm,小于约 76mm,或小于约74mm的“袋内叠堆高度”,具体地列举在所指定范围和在其中形成的或由此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mm增量。另选地,根据 本文所述的“袋内叠堆高度测试”,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的包装件可具有约 70mm至约100mm,约70mm至约95mm,约72mm至约85mm,约72mm 至约80mm,或约74mm至约78mm的“袋内叠堆高度”,具体地列举在所指定范围和在其中形成的或由此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mm增量。
吸收制品的一般说明
本公开的三维非织造织物10可用作如下吸收制品的部件,诸如尿布、 儿童护理物品诸如训练裤、女性护理物品诸如卫生巾、和成人护理物品诸 如失禁产品、衬垫、和裤。呈尿布220形式的示例性吸收制品示出于图28- 30中。图28为处于平展状态的示例性尿布220的平面图,其中该结构的部 分被切除以更清楚地示出尿布220的构造。图28的尿布220的面向穿着者 表面面对观察者。该尿布220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示出的,因为本公开的 三维非织造材料可用作吸收制品的一个或多个部件,诸如顶片、采集层、 顶片和采集层、或顶片和采集和/或分配系统(“ADS”)。在任何情况 下,本公开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可为液体可透过的。
吸收制品220可包括液体可透过的材料或顶片224、液体不可透过的 材料或底片225、和至少部分地被定位在顶片224和底片225中间的吸收芯 228、和阻隔腿箍234。吸收制品也可包括ADS 250,其在所示的示例中包 括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讨论的分配层254和采集层252。吸收制品220还可包 括弹性化衬圈箍232,所述弹性化衬圈箍包括通常经由顶片和/或底片接合 到吸收制品的基础结构且与尿布的基础结构基本上处于平面的弹性部件233。
图28和图31也示出了典型的胶粘尿布部件,诸如紧固系统,所述紧 固系统包括朝制品的后边缘附接并与吸收制品的前部上的着陆区244配合 的接片242。所述吸收制品还可包括未示出的其它典型的元件,诸如后弹性 腰部结构、前弹性腰部结构、一个或多个横向阻隔箍、和/或洗剂应用。
吸收制品220包括前腰边缘210、与前腰边缘210纵向相对的后腰边缘 212、第一侧边203、以及与第一侧边203侧向相对的第二侧边204。前腰 边缘210为旨在在被穿着时朝向使用者的前部放置的制品的边缘,并且后 腰边缘212为相对边缘。吸收制品220可具有纵向轴线280,所述纵向轴线 从前腰边缘210的侧向中点延伸至制品的后腰边缘212的侧向中点,并且 将制品分成两个相对于纵向轴线280基本上对称的半部,其中将制品平坦 放置、展开并从上方观察,如图28所示。吸收制品220也可具有侧向轴线 290,所述侧向轴线从第一侧边203的纵向中点延伸至第二侧边204的纵向 中点。制品的长度L可沿纵向轴线280从前腰边缘210至后腰边缘212进 行测量。吸收制品的宽度W可沿侧向轴线290从第一侧边203至第二侧边 204进行测量。吸收制品可包括裆点C,裆点C在本文中被定义为在从制品 220的前边缘210开始五分之二(2/5)L的距离处设置在纵向轴线上的点。 制品可包括前腰区205、后腰区206和裆区207。前腰区205、后腰区 206、和裆区207可各自限定吸收制品的纵向长度L的1/3。
顶片224、底片225、吸收芯228和其它制品部件可具体地通过例如胶 粘或热压花,以多种构型来组装。
吸收芯228可包括吸收材料,所述吸收材料包含按重量计至少80%, 按重量计至少85%,按重量计至少90%,按重量计至少95%,或按重量计 至少99%的超吸收聚合物;和包封超吸收聚合物的芯包裹物。芯包裹物通 常可包括用于芯的顶侧和底侧的两种材料、基底、或非织造材料216和 216’。这些类型的芯被称为不含透气毡的芯。芯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通道, 在图28中表示为四个通道226,226’和227,227’。通道226、226’、227 和227’为任选的特征结构。相反,芯可不具有任何通道或可具有任何数量 的通道。
现在将更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吸收制品的这些和其它部件。
顶片
在本公开中,顶片(吸收制品的接触穿着者皮肤并接收流体的部分) 可由本文所述的三维非织造材料中的一者或多者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和/ 或具有被定位在其上和/或接合到其上的非织造材料中的一者或多者,使得 所述一种或多种非织造材料接触穿着者的皮肤。顶片的其它部分(除三维 非织造材料之外的部分)也可接触穿着者的皮肤。三维非织造材料可作为 条或补片被定位在典型顶片224的顶部上。另选地,三维非织造材料可仅 形成顶片的中心CD区域。中心CD区域可延伸顶片的全MD长度或小于顶 片的全MD长度。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顶片224可接合到底片225、吸收芯228和 /或任何其它层。通常顶片224和底片225在一些位置彼此直接接合(例如 在吸收制品周边或靠近吸收制品周边处),并且通过在其它位置使它们直 接接合制品220的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而间接接合在一起。
顶片224可为顺应性的、感觉柔软的,并且对穿着者的皮肤无刺激 性。此外,顶片224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为液体可透过的,允许液体容易渗 过其厚度。此外,顶片224的一部分或全部可用表面活性剂或其它试剂处 理以亲水化所述纤维网或使其成为疏水的。如本领域通常所公开的,顶片 224的任何部分均可涂覆有洗剂和/或护肤组合物。顶片224也可包括抗菌 剂或用抗菌剂处理。
底片
底片225通常是吸收制品220的邻近吸收芯22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定 位的部分,并且其防止或至少抑制其中所吸收和容纳的流体和身体流出物 弄脏制品诸如床单和内衣。底片225通常是对流体(例如,尿液)不可透 过的,或至少基本上不可透过的。底片可例如为或包括薄型塑料膜诸如热 塑性膜,其具有约0.012mm至约0.051mm的厚度。其它合适的底片材料可 包括透气材料,其允许蒸气从吸收制品220逸出,同时仍然防止或至少抑 制流体透过底片225。
可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附接方法将底片225接合到顶片 224、吸收芯228和/或吸收制品220的任何其它元件。
吸收制品可包括底片,所述底片包括外覆盖件或外覆盖件非织造布。 吸收制品220的外覆盖件或外覆盖件非织造布可覆盖底片225的至少一部 分或全部以形成吸收制品的柔软的面向衣服表面。外覆盖件或外覆盖件非 织造布可由本文所述的高蓬松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形成。另选地,外覆盖件 或外覆盖件非织造布可包括一种或多种已知的外覆盖件材料。如果外覆盖 件包括本公开的三维非织造材料之一,则外覆盖件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可或 可不匹配于(例如,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图案)用作吸收制品的顶片或顶 片和采集层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在其它实例中,外覆盖件可具有印刷的或 以其它方式施加的图案,所述图案与用作吸收制品的顶片或顶片和采集层 层合体的三维非织造材料的图案匹配或在视觉上类似。外覆盖件可通过机 械粘结、超声波粘结、热粘结、粘合剂粘结、或其它合适的附接方法接合 到底片225的至少一部分。
吸收芯
吸收芯为吸收制品的如下部件,其具有最大吸收容量,并且包括吸收 材料和包封吸收材料的芯包裹物或芯袋。吸收芯不包括采集和/或分配系统 或者不包括不是芯包裹物或芯袋的整体部分或不置于芯包裹物或芯袋内的 吸收制品的任何其它部件。吸收芯可包括、基本上由或由芯包裹物、所讨 论吸收材料(例如,超吸收聚合物和极少或无纤维素纤维)、和胶组成。
吸收芯228可包含吸收材料,其具有包封在芯包裹物内的高含量的超 吸收聚合物(本文中缩写为“SAP”)。SAP含量可表示按容纳在芯包裹 物中的吸收材料的重量计70%-100%或至少70%、75%、80%、85%、 90%、95%、99%或100%。出于评估SAP占吸收芯的百分比的目的,芯包 裹物不被认为是吸收材料。吸收芯可包含带有或不带有超吸收聚合物的透 气毡。
所谓“吸收材料”,是指具有一些吸收特性或液体保留特性的材料, 诸如SAP、纤维素纤维以及合成纤维。通常,用于制备吸收芯的胶不具有 或具有很小吸收特性,并且不被认为是吸收材料。SAP含量可以占容纳在 芯包裹物内的吸收材料的重量的高于80%,例如至少85%、至少90%、至 少95%、至少99%,并且甚至至多并包括100%。相比于通常包含按重量计 介于40%-60%之间的SAP和高含量的纤维素纤维的常规芯,该不含透气毡 的芯为相对薄型的。吸收材料可具体包含小于15%重量百分比或小于10% 重量百分比的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或合成纤维,小于5%重量百分比,小 于3%重量百分比,小于2%重量百分比,小于1%重量百分比,或甚至可以 基本上不含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和/或合成纤维。
如上所述,相比于常规芯,带有非常少的或不带有天然纤维、纤维素 纤维和/或合成纤维的所述不含透气毡的芯是相当薄的,从而使得总体吸收 制品薄于带有包含混合的SAP和纤维素纤维(例如,40%-60%的纤维素纤 维)的芯的吸收制品。该芯薄度可能导致消费者感知到降低的吸收性和性 能,但从技术上讲情况并非如此。目前,这些薄型芯通常已与基本上平面 的或开孔的顶片一起使用。此外,具有这些薄型不含透气毡的芯的吸收制品还具有减小的毛细管空隙空间,因为芯中存在极少或不存在天然纤维、 纤维素纤维、或合成纤维。因此,有时候在吸收制品中可能不存在足够的 毛细管空隙空间以充分接收身体流出物的多次侵入或单次大的侵入。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本公开提供了带有这些薄型不含透气毡的芯的吸 收制品,所述薄型不含透气毡的芯是与在本文中被描述为顶片或顶片和采 集层层合体的高蓬松的三维非织造材料之一组合的。在这种实例中,消费 者对吸收性和性能的感知被增强,虽然由于由高蓬松的三维非织造材料提 供的附加厚度而存在吸收制品的增大的厚度。此外,当与这些薄型不含透 气毡的芯一起使用并用作顶片或顶片和采集层层合体时,三维非织造材料 将毛细空隙空间添加回到吸收制品中,同时仍然允许最小限度的叠堆高 度,从而将成本节约传递给消费者和制造商。因此,由于该增大的毛细管 空隙空间的缘故,本公开的吸收制品可容易地吸收多次身体流出物的侵入 或单次大的侵入。另外,相对于带有增大的厚度和因此增强的消费者对吸 收性和性能的感知的平面的顶片或开孔顶片,包括作为顶片或顶片和采集 层层合体的非织造材料的吸收制品还为消费者提供美观的顶片。
在图33-图35中以单独形式示出图31-图32的吸收制品220的示例性 吸收芯228。吸收芯228可包括前侧480、后侧282、以及接合前侧480和 后侧282的两个纵向侧284,286。吸收芯228还可包括大致平面的顶侧和 大致平面的底侧。芯的前侧480为芯的旨在朝向吸收制品的前腰边缘210 放置的侧面。如在图28所示的平面视图中从顶部来看时,芯228可具有基 本上对应于吸收制品220的纵向轴线280的纵向轴线280’。吸收材料可朝 向前侧480比朝向后侧282以较高的量分配,因为在具体吸收制品中的前 部可需要更大的吸收性。芯的前侧和后侧480和282可短于芯的纵向侧284 和286。芯包裹物可由两种非织造材料、基底、层合体或其它材料216, 216’形成,其可至少部分地沿吸收芯228的侧面284,286密封。芯包裹物 可至少部分地沿其前侧480、后侧282以及两个纵向侧284,286密封,使 得基本上没有吸收材料从吸收芯包裹物中渗漏出来。第一材料、基底、或 非织造布216可至少部分地围绕第二材料、基底、或非织造布216’以形成 芯包裹物,如图34所示。第一材料216可邻近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 284和286围绕第二材料216的一部分。
吸收芯可包含例如粘合剂以有助于将SAP固定在芯包裹物内和/或确保 芯包裹物的完整性,尤其是当芯包裹物由两个或更多个基底制成时。粘合 剂可为由例如H.B.Fuller供应的热熔融粘合剂。芯包裹物可延伸至比将吸 收材料容纳于其内严格所需的区域大的区域。
吸收材料可以为存在于芯包裹物内的连续层。另选地,吸收材料可由 包封在芯包裹物内的单独的吸收材料的袋或条构成。在第一种情况下,吸 收材料可以例如通过施用吸收材料的单个连续层而获得。吸收材料(具体 地,SAP)的连续层还可通过将具有不连续吸收材料施涂图案的两个吸收 层组合而获得,其中所得的层在吸收性粒状聚合物材料区域中基本上连续 地分布,如例如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2008/0312622A1(Hundorf)中所公开的。吸收芯228可包括第一吸收层和第二吸收层。第一吸收层可包括第一 材料216和第一吸收材料层261,所述吸收材料可为100%或较少的SAP。 第二吸收层可包括第二材料216’和第二吸收材料层262,所述吸收材料也 可为100%或较少的SAP。吸收芯228也可包括将每个吸收材料层261, 262至少部分地粘结到其相应材料216或216’的纤维热塑性粘合剂材料251。这示出于例如图34-35中,其中第一SAP层和第二SAP层已在组合 之前以横向条或“着陆区域”形式施加在它们的相应基底上,所述横向条 或“着陆区域”具有与所期望的吸收材料沉积区域相同的宽度。所述条可 包含不同量的吸收材料(SAP)以提供沿芯280的纵向轴线异型分布的基重。 第一材料216和第二材料216’可形成芯包裹物。
纤维热塑性粘合剂材料251可至少部分地接触着陆区域中的吸收材料 261,262,并且至少部分地接触接合区域中的材料216和216’。这赋予热 塑性粘合剂材料251的纤维层基本上三维的结构,所述结构本身与沿长度 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尺寸相比为具有相对小厚度的基本上二维的结构。从 而,纤维热塑性粘合剂材料可提供腔以覆盖着陆区中的吸收材料,从而固 定该吸收材料,所述吸收材料可以为100%或更少的SAP。
用于纤维层的热塑性粘合剂可具有弹性体特性,使得由SAP层上的纤 维形成的纤维网在SAP溶胀时能够被拉伸。
超吸收聚合物(SAP)
可用于本公开的SAP可包含多种水不溶性但水溶胀性的能够吸收大量 流体的聚合物。
超吸收聚合物可为粒状形式,以便在干燥状态下可流动。颗粒吸收性 聚合物材料可由聚(甲基)丙烯酸聚合物制成。然而,还可使用基于淀粉的粒 状吸收性聚合物材料,以及聚丙烯酰胺共聚物、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交 联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共聚物、交联聚环氧乙烷、以及聚丙烯腈的淀 粉接枝的共聚物。
SAP可以具有多种形状。术语“颗粒”是指颗粒剂、纤维、薄片、球 体、粉末、薄板、以及在超吸收聚合物颗粒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已知的其它 形状和形式。SAP颗粒可以呈纤维的形状,即细长的针状超吸收聚合物颗 粒。纤维也可为可织造的长丝的形式。SAP可以为球状颗粒。吸收芯可包 含一种或多种类型的SAP。
就大多数吸收制品而言,穿着者的液体排放主要在吸收制品(具体地 为尿布)的前半部中进行。因此,制品的前半部(如由介于前边缘和在距 前腰边缘210或后腰边缘212一半L的距离处设置的横向线之间的区域限 定)可包括芯的大部分吸收容量。因此,至少60%的SAP,或至少65%、 70%、75%、80%或85%的SAP可存在于吸收制品的前半部中,而其余的 SAP可设置在吸收制品的后半部中。另选地,SAP分布在整个芯中可以是 均匀的或可具有其它合适的分布。
存在于吸收芯中的SAP总量也可根据期望的使用者而变化。用于新生 儿的尿布可需要比婴儿尿布、儿童尿布或成人失禁尿布更少的SAP。芯中 的SAP量可为约5g至60g或5g至50g。SAP的沉积区域8(或如果存在若 干个,则“至少一个”)内的平均SAP基重可为至少50g/m2、100g/m2、 200g/m2、300g/m2、400g/m2、500g/m2或更多。由吸收材料沉积面积推导存在于吸收材料沉积区域8中的通道(例如226、226’、227、227’)的面积 以计算该平均基重。
芯包裹物
芯包裹物可由围绕吸收材料折叠的单一基底、材料或非织造布制成, 或者可包括彼此附接的两个(或更多个)基底、材料或非织造布。典型的 附接件为所谓的C形包裹物和/或夹心包裹物。在C形包裹物中,如例如图 29和图34所示,基底中的一者的纵向边缘和/或横向边缘折叠在另一个基 底上以形成翼片。然后,这些侧翼通常通过胶粘而粘结到其它基底的外表 面。
芯包裹物可由适于接收和容纳吸收材料的任何材料形成。可使用用于 制备常规芯的典型的基底材料,具体地,纸、薄纸、膜、织造布或非织造 布、或任何这些材料的层合体或复合材料。
基底也可以是透气的(除了是液体或流体可透过的之外)。因此可用 于本文的膜可包括微孔。
芯包裹物可沿吸收芯的所有侧面被至少部分地密封,使得基本上没有 吸收材料从芯中渗漏出来。所谓“基本上没有吸收材料”,是指按重量计 小于5%、小于2%、小于1%或约0%的吸收材料逸出芯包裹物。术语“密 封”应当广义地理解。密封不需要沿芯包裹物的整个周边是连续的,而是 沿其部分或全部可以为不连续的,诸如由在一条线上间隔的一系列密封点 形成。密封可由胶粘和/或热粘结形成。
如果芯包裹物由两个基底216,216’形成,则可使用四个密封件将吸收 材料260包封在芯包裹物内。例如,第一基底216可被放置在芯的一个侧 面上(如图33-35所示的顶侧)并且围绕芯的纵向边缘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包 裹芯的相对底侧。第二基底216’可存在于第一基底216的包裹的翼片和吸 收材料260之间。第一基底216的翼片可胶粘到第二基底216’以提供强密 封。与夹心密封件相比,该所谓的C-包裹物构造可提供有益效果,诸如在 润湿负载状态下改善的耐破裂性。然后,芯包裹物的前侧和后侧也可通过 将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彼此胶粘来密封,以提供横跨芯的整个周边的对吸 收材料的完全包封。对于芯的前侧和后侧而言,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可在 基本上平面方向上延伸并可接合在一起,对于这些边缘而言形成所谓的夹 心构造。在所谓的夹心构造中,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还可在芯的所有侧面 上向外延伸,并通常通过胶粘和/或热/压力粘结沿芯的周边的全部或一部分 被平坦地或基本上平坦地密封。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基底或第二基底均不 需要成型,使得它们可被矩形切割以易于制备,但是其它形状也在本公开 的范围内。
芯包裹物还可由单个基底形成,所述基底可将吸收材料包封在包裹物 中,并沿芯的前侧和后侧以及一个纵向密封件而被密封。
SAP沉积区域
如从吸收芯的顶侧所见,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可由如下层的周边限 定,所述层由芯包裹物内的吸收材料260形成。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可 具有多种形状,具体地讲,所谓的“狗骨”或“沙漏”形状,其显示沿其 宽度朝向芯的中间或“裆”区渐缩。以这种方式,吸收材料沉积区域8在 旨在置于吸收制品的裆区中的芯区域中可具有相对窄的宽度,如图28所 示。这可提供更好的穿着舒适性。吸收材料沉积区域8还可以为大致矩 形,例如如图31-图33所示,但是其它沉积区域,诸如矩形、“T”、 “Y”、“沙漏”或“狗骨”形状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可使用任何合适的 技术沉积吸收材料,所述技术可允许以相对高的速度相对精确地沉积 SAP。
通道
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可包括至少一个通道226,所述通道至少部分 地沿制品280的纵向取向(即,具有纵向矢量分量),如图28和29所 示。其它通道可至少部分地在侧向上取向(即,具有侧向矢量分量)或在 任何其它方向上取向。在下文中,复数形式“通道”将用于指“至少一个 通道”。通道可具有投射在制品的纵向轴线280上的长度L’,所述长度为 制品的长度L的至少10%。通道可以各种方式形成。例如,通道可由吸收 材料沉积区域208内的可基本上不含或不含吸收材料具体地SAP的区形 成。在另一个示例中,通道可由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内的区形成,在那 里芯的吸收材料包括纤维素、透气毡、SAP、或它们的组合,并且通道可 基本上不含或不含吸收材料具体地SAP、纤维素、或透气毡。此外或另选地,通道也可通过经由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连续地或不连续地将芯包裹 物的顶侧粘结到芯包裹物的底侧来形成。通道可为连续的,但还设想通道 可为间断的。采集-分配系统或层250或制品的另外层也可包括通道,所述 通道可以对应于吸收芯的通道或可以不对应于吸收芯的通道。
在一些情况下,通道可至少以与吸收制品中的裆点C或侧向轴线260 相同的纵向水平存在,如图28中由两个纵向延伸的通道226、226’表示。 通道还可从裆区207延伸或可存在于制品的前腰区205和/或后腰区206 中。
吸收芯228也可包括多于两个通道,例如,至少3个,至少4个,至 少5个,或至少6个或更多个通道。较短的通道也可存在于例如芯的后腰 区206或前腰区205中,如由图28中朝向制品的前部的一对通道227、 227’所表示。通道可包括相对于纵向轴线280对称布置,或以其它方式布置 的一对或多对通道。
当吸收材料沉积区域为矩形时,通道可尤其用于吸收芯,因为通道可 将芯的柔韧性改善至在使用非矩形(成型的)芯时优势较小的程度。当 然,通道也可存在于具有成型沉积区域的SAP层中。
通道可以完全纵向取向并平行于纵向轴线或完全横向取向并平行于侧 向轴线,但还可具有弯曲的至少多个部分。
为减少流体渗漏的风险,纵向主通道可不向上延伸到达吸收材料沉积 区域208的任一个边缘,并因此可被完全包括在芯的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 内。通道和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的最近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为至少 5mm。
通道沿其长度的至少一部分可具有宽度Wc,所述宽度例如为至少 2mm、至少3mm、至少4mm,至多例如20mm、16mm、或12mm。通道 的宽度在所述通道的基本上整个长度内可以是恒定的,或可沿其长度变 化。当通道由吸收材料沉积区域208内的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形成时,认为 通道的宽度是不含材料的区的宽度,不考虑通道内存在芯包裹物的可能 性。如果通道不由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形成,例如主要通过吸收材料区内的 芯包裹物粘结形成,则通道的宽度为该粘结的宽度。
所述通道中的至少一些或全部可以为永久性通道,是指它们的完整性 至少部分地在干燥状态和润湿状态下均被保持。永久性通道可通过提供一 种或多种粘合剂材料获得,例如粘合剂材料纤维层或有助于在通道壁内粘 附基底与吸收材料的构造胶。永久性通道也可通过经由通道将芯包裹物的 上侧和下侧(例如,第一基底216和第二基底216’)粘结在一起和/或将顶片 224粘结到底片225来形成。通常,可使用粘合剂以通过通道粘结芯包裹物 的两个侧面或顶片和底片,但其可通过其它已知的方法来粘结,诸如压力 粘结、超声粘结、热粘结或它们的组合。芯包裹物或顶片224和底片225 可沿通道连续地粘结或间断地粘结。当吸收制品完全负载有流体时,通道 可有利地保持或变成至少透过顶片和/或底片可见。这可通过使通道基本上 不含SAP,从而其将不溶胀,并且足够大使得其在润湿时将不闭合来获 得。另外,通过通道将芯包裹物自身粘结或将顶片粘结至底片可以是有利 的。
阻隔腿箍
吸收制品可包括一对阻隔腿箍34。每个阻隔腿箍可由一片材料形成, 所述材料粘结到吸收制品,从而其可从吸收制品的面向穿着者表面向上延 伸并提供在穿着者的躯干和腿部的接合处附近的流体和其它身体流出物的 改善的约束性。阻隔腿箍由直接或间接接合到顶片224和/或底片225的近 侧边缘64以及游离的端边266界定,其旨在接触穿着者的皮肤并形成密封 件。阻隔腿箍234在纵向轴线280的相对两侧上在吸收制品的前腰边缘210 和后腰边缘212之间至少部分地延伸,并且至少存在于裆点(C)或裆区的水 平处。阻隔腿箍可在近侧边缘264处通过粘结部265与制品的基础结构接 合,所述粘结部可通过胶粘、熔融粘结或其它合适的粘结方法的组合而制 成。近侧边缘264处的粘结部265可为连续的或间断的。最靠近阻隔腿箍 的凸起段的粘结部265界定腿箍的直立段的近侧边缘264。
阻隔腿箍可与顶片224或底片225成一整体,或者可为接合到制品的 基础结构的独立材料。每个阻隔腿箍234可包括靠近游离端边266的一 个、两个或更多个弹性带235,以提供更好的密封件。
除了阻隔腿箍234之外,制品还可包括衬圈箍232,所述衬圈箍接合 到吸收制品的基础结构(具体地顶片224和/或底片225),并可相对于阻 隔腿箍朝外部放置。衬圈箍232可提供围绕穿着者的大腿的更好的密封 件。每个衬圈腿箍可包括在吸收制品的基础结构中位于腿部开口区域中的 顶片224和底片225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弹性带或弹性元件233。阻隔腿箍和 /或衬圈箍中的全部或一部分可用洗剂或另一护肤组合物处理。
采集-分配系统
本公开的吸收制品可包括采集-分配层或系统250(“ADS”)。ADS 的一个功能是快速采集一种或多种流体并将它们以有效方式分配到吸收 芯。ADS可包括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层,其可形成一体层或可保持为可彼 此附接的离散层。在一个示例中,ADS可包括两个层:分配层254和采集 层252,它们设置在吸收芯和顶片之间,但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一个示例中,本公开的高蓬松的三维非织造材料可构成作为层合体 的顶片和采集层。分配层也可设置在顶片/采集层层合体的面向衣服侧上。
载体层
在一个其中本公开的高蓬松的三维非织造材料构成顶片和采集层层合 体的实例中,分配层可能需要由载体层(未示出)支撑,所述载体层可包 括一种或多种非织造材料或其它材料。分配层可被施加到或被定位在载体 层上。因此,载体层可被定位在采集层和分配层中间,并且与采集层和分 配层成面对关系。
分配层
ADS的分配层可包含按重量计至少50%的交联纤维素纤维。交联纤维 素纤维可为起褶皱的、加捻的、或卷曲的、或它们的组合(包括起褶皱 的、加捻的和卷曲的)。这种类型的材料公开于美国专利公布 2008/0312622A1(Hundorf)中。交联纤维素纤维在产品包装中或使用条件下 (例如在穿着者重量下)提供较高的弹性和因此较高的第一吸收层抗压缩抗性。这可向芯提供较高的空隙体积、渗透性和液体吸收,从而减少渗漏 并改善干燥性。
包含本公开的交联纤维素纤维的分配层可包含其他纤维,但是该层可 有利地包含按所述层的重量计至少50%、或60%、或70%、或80%、或 90%、或甚至高达100%的交联纤维素纤维(包括交联剂)。
采集层
如果本公开的三维非织造材料仅是作为吸收制品的顶片提供的,则 ADS 250可包括采集层252。采集层可设置在分配层254和顶片224之间。 在这种实例中,采集层252可为或可包括非织造材料,诸如亲水性SMS或 SMMS材料,包括纺粘层、熔喷层和另一个纺粘层或另选地梳理成网的短 纤维化学粘结非织造布。非织造材料可以被胶乳粘结。
紧固系统
吸收制品可包括紧固系统。紧固系统可用于提供围绕吸收制品的周长 的侧向张力,以将吸收制品保持在穿着者上,这对于胶粘尿布而言是典型 的。该紧固系统对于训练裤制品而言可能不是必需的,因为这些制品的腰 区已经被粘结。紧固系统可包括紧固件,诸如带接片、钩环紧固部件、诸 如接片和狭缝之类的互锁紧固件、扣环、纽扣、按扣和/或雌雄同体的紧固 部件,但任何其他合适的紧固机构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着陆区244通常 设置在第一腰区205的面向衣服的表面上,用于使紧固件可释放地附接于 其上。
前耳片和后耳片
吸收制品可包括前耳片246和后耳片240。所述耳片可以为基础结构 的整体部分,诸如以侧片形式由顶片224和/或底片226形成。另选地,如 图28所示,耳片可以为通过胶粘、热压花和/或压力粘结而附接的独立元 件。后耳片240可以是可拉伸的以有利于接片242附接到着陆区244,并将 胶粘尿布保持在围绕穿着者腰部的适当位置。后耳片240还可以为弹性或 可延展的,以通过初始适形地贴合吸收制品为穿着者提供更舒适和适形性 贴合,并且当吸收制品负载有流体或其它身体流出物时在整个穿着期间保 持该贴合性,因为弹性化耳片允许吸收制品的侧部伸展和收缩。
弹性腰部结构
吸收制品220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弹性腰部结构(未示出),其有助于 提供改善的贴合性和约束性。弹性腰部结构通常旨在弹性地伸展和收缩以 动态地贴合穿着者的腰部。弹性腰部结构可从吸收芯228的至少一个腰部 边缘至少沿纵向向外延伸,并通常形成吸收制品的端边的至少一部分。可 构造一次性尿布以便具有两个弹性腰部结构,一个定位于前腰区中而另一 个定位于后腰区中。
颜色信号
在一种形式中,本公开的吸收制品可在不同的层或其部分(例如,顶 片和采集层、顶片和非织造芯覆盖件、顶片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采集 层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具有不同的颜色。所述不同的颜色可为相同 颜色的色调(例如,深蓝色和浅蓝色),或者可为实际不同的颜色(例 如,紫色和绿色)。所述不同的颜色可具有例如在约1.5至约10,约2至 约8,或约2至约6范围内的ΔE。其它ΔE范围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在一个示例中,可使用着色的粘合剂来接合吸收制品的各种层。着色 的粘合剂可按图案铺设在任何合适的一层或多层上。粘合剂图案可或可不 互补于顶片图案。这种图案可增强吸收制品中的深度外观。在某些情况 下,着色的粘合剂可为蓝色。
在其它情况下,所述层中的任一者可包括标记,诸如印刷的墨以有助 于吸收制品的外观、深度印象、吸收性印象、或品质印象。
在其它情况下,所述颜色可为互补的,或者与用作吸收制品中的部件 的非织造织物10的成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配准。例如,具有第一区和第二 区的在视觉上成不同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的织物也可具有印刷在其上的颜 色以强化、突显出、对比于,或以其它方式改变织物10的视觉外观。所述 颜色增强可有益于向吸收制品的使用者传达非织造织物10在使用时的某些 功能特征。因此,颜色可与一个部件中的或部件组合中的结构性三维特征结构结合地使用,从而递送视觉上区别性的吸收制品。例如,第二顶片或 采集层可具有印刷在其上的成图案的一种颜色或多种颜色,所述颜色互补 于用作吸收制品中的顶片的织物10的成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另一个示例 为包括以下项的吸收制品:1)吸收芯,其包括通道;2)顶片,其带有配准的 三维图案或突显出芯中的一个通道或多个通道的三维图案;和3)图形、着 色的部件、印刷的墨、或从顶片观察表面(身体接触表面)或底片观察表 面(面向衣服表面)可见的标记,从而进一步强化一个芯通道或多个芯通 道的功能特征结构和吸收制品的总体性能。
对本公开的新型方面的进一步表征可通过聚焦于视觉上可辨别的区内 的三维特征结构来实现。上述每个区,诸如区110,120和130,可进一步 相对于微区来描述。微区为某个区内的非织造织物10的一部分,其具有至 少两个视觉上可辨别的区域,并且在这两个区域之间存在共同强度特性差 异。微区可包括非织造织物10的一部分,其横跨两个或更多个区边界,具 有至少两个视觉上可辨别的区域,并且在这两个区域之间存在共同强度特 性差异。
在本公开中考虑微区的有益效果是要表明,除了与区诸如区110,120 和130的平均强度特性差异之外,如上所述,本公开还提供在由区内的三 维特征结构限定的区域之间具有实际和/或平均强度特性差异的织物,其中 三维特征结构是根据用来产生所述织物的成形带的设计而精确地放置的。 三维特征结构区域之间的强度特性之间的差异提供附加视觉有益效果以及 功能有益效果。区域与区域之间的锐利的视觉对比可在区内和区与区之间 提供极好的视觉上不同的设计。同样,由精确地制造的成形带所赋予的区 域的精确放置可提供所述区的优异且定制的柔软性、强度、和流体处理特 性。因此,本发明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提供了区与区之间的平均强度特性差 异的未预料到的组合,并且同时还提供了构成微区的区域的强度特性差 异。
可参考图38和图39来理解由三维特征结构限定的区域。图38示出了 根据本公开的织物10的一部分的光学显微镜图像,并且图39为图38所示 织物的所述部分的横截面的扫描电镜照片(SEM)。因此,图38和39示出了 非织造织物10的一部分,其为放大的以便更精确地描述所述织物的否则的 话在视觉上可辨别的特征结构。图38所示的非织造织物10的部分沿CD为 大约36mm,并且表现出至少三个如下所讨论的视觉上不同的区的部分。
在图38和39(它们示出了非织造织物10的一个图案的一部分)中, 第一区110(在图38的左侧)的特征在于大致MD取向的成行的可变宽度 的第一区域300,所述第一区域被MD取向的成行的可变宽度的第二区域 310分开。所述第一区域也是限定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300,310的三维特 征结构20。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三维特征结构为非织造织物10的一部分, 所述部分形成于成形带的凸起元件之间或形成于凸起元件周围,其在本描 述中为第一区域300,使得所得结构具有沿Z方向相对较大的尺寸。相邻的 第二区域310一般具有与第一区域300共同的强度特性,并且在一个实施 方案中具有相对较低的厚度值,即,沿Z方向尺寸较小。沿Z方向相对于 如上所述的第一表面16的平面的相对尺寸可见于图39。绝对尺寸无关紧 要;但尺寸差异在不放大的情况下在非织造织物10上可为视觉上可辨别 的。
本公开的发明允许相对于由微区中的三维特征结构限定的区域最佳地 表达有益特征。例如,如图38所示,在用于每个三维特征结构20的区110 中,在第一区域300和第二区域310之间存在可见的区别。如上所述,所 述可见的区别可在不放大的情况下存在于非织造织物10中;本文所用的放 大视图是出于清楚公开的目的。如下的任何区域可为微区,其横跨足够的 第一区域300和第二区域310之间的边界延伸,使得它们的相应的强度特 性差异可在所述区域内被确定。另外,结构的光学显微图像或微CT图像也 可用来确立区域和微区的区域的位置。
图38所示的非织造织物10的部分进一步示出了织物10的另一个有益 特征,因为相邻区域之间的强度特性差异可为横跨区的差异。因此,可识 别跨越包括区120的第二区域310和区130的第一区域300的区域的微区。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包括在图38和39所示的非织造织物10中,由区边界 微区中的区域表现出的强度特性差异可在量值上显著不同于由区内的区域 表现出的强度特性之间的差异。
不管特定微区包括哪个区或哪个分区边界,三维特征结构的特征可在 于由它们限定的区域的强度特性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讲,本公开的非织造 布可为具有限定第一表面的平面的第一表面的纺粘非织造织物。所述织物 可具有多个三维特征结构,每个三维特征结构限定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 所述区域具有共同强度特性,所述共同强度特性在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 值。在一个实施方案中,第一区域可被辨别为相对于第一表面的平面处在比第二区域高的高度,因此表现出每个区域的厚度的共同强度特性差异。 所述两个区域也可被辨别为具有不同的密度、基重、和体积密度。即,所 述两个区域可在纺粘非织造织物的微区内被辨别为在共同强度特性方面是 不同的,所述共同强度特性包括诸如厚度、密度、基重、和体积密度之类 的特性。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微区的一个或两个区域均可为流体可透过 的。在一个实施方案中,微区的较高密度的区域可为流体可透过的。
在例如图38所示织物的部分的区110内,可存在限定至少两个区域即 第一区域300和第二区域310的三维特征结构20。对于图38所示的区 110,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厚度差异、基重差异、和体积密度差异可 分别为274微米、1gsm、和0.437g/cc。
同样,在例如图38所示织物的部分的区130内,可存在限定至少两个 区域即第一区域300和第二区域310的三维特征结构20。对于图38所示的 区130,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厚度差异、基重差异、和体积密度差异 可分别为2083微米、116gsm、和0.462g/cc。
此外,在例如图38所示织物的部分的区120内,可存在限定至少两个 区域即第一区域300和第二区域310的三维特征结构20。对于图38所示织 物的部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厚度差异、基重差异、体积密度差 异可分别为204微米、20gsm、0.53g/cc。在所示的实施方案中,区120形 成如下部分,其在非织造织物10的未放大视图中显现为区110和130之间 的缝接边界。
另外,对于包括例如图38所示织物的部分的区120和130之间的边界 的区,存在至少两个区域,即区130中的第一区域300和区120中的第二 区域310。对于图38所示织物的部分,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厚度差 异、基重差异、和体积密度差异可分别为2027微米、58gsm、和 0.525g/cc。
参考图40-42和图44所示的数据来更详细地讨论微区。图40-42为非 织造织物10的一部分的微CT扫描,其在图案上类似于图38所示非织造织 物10的图案。所述微CT扫描允许以略微不同的方式并以允许非常精确地 测量强度特性的方式来描述如图38所示相同的特征结构。
如图40所示,区110,120和130清楚地可见,带有它们相应的三维 特征结构20。如图40和41所示,三维特征结构为暗色部分和相邻的明色 部分,其中所述暗色也表示三维特征结构20的第一区域300,并且所述明 色部分为三维特征结构20的第二区域310。
所述微CT扫描允许所述图像被“切割”并横截面化,如图41中的切 割平面450所示。切割平面可放置在所述图像上的任何部位;由于本公开 的目的,切割平面450切割出基本上平行于Z轴的横截面,以便产生图42 中的横截面图像。
所述微CT技术允许被精确地且直接测量的强度特性。厚度测量可基 于标度放大率直接从成像的横截面进行,诸如图42所示的横截面。此外, 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颜色差异为代表性的,并且与可同样被直接测 量的基重差异、体积密度差异、和其它强度特性差异成比例。微CT方法在 下文的“测试方法”部分中说明。
图43为图40和41所示非织造织物10的部分的微CT扫描图像。利用 所述图像,可分析被示出为非织造织物10的编号部分的特定第一区域和第 二区域。在图43中,手动选择并分析了特定区域以测量厚度、基重、和体 积密度,并且所述数据产生于图44中。
图44示出了用于分组如图44所示的所述三个区内进行的第一区域测 量值和第二区域测量值的数据。x轴为所述区域,其中所述编号对应于图 43上的编号区域。第一区域测量值被标记为Fn(例如,F1),并且第二区 域测量值被标记为Sn(例如,S1)。因此,区域1-5为第一区域F1,它们 各自处在区110中。区域6-10为第二区域S1,它们也处在区110中。同 样,第一区域F2为区120中的区域16-20,并且区域11-15和21-25为区 120中的第二区域S2。最后,区域31-35为区130中的第一区域F3,并且 区域26-30为区130中的第二区域S2。编号区域在图44的所有三个图上被 一致地示出,但为简单起见,区110,120和130仅示出于厚度图谱上。
图44所示的图以图形方式表示所述区中任一者内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 域之间的强度特性差异量值,并且可用来以图形方式查看构成微区的成对 区域的强度特性差异。例如,在区110中可看到,所述两个区域之间的基 重可基本上相同,但厚度(卡尺厚度)可从第一区域中的约400微米变化 至第二区域中的约40微米,或约10X的差异。区110中的体积密度可从约 0.1g/cc变化至约0.6g/cc。对于所示出的区中的每个,可理解类似的可计量 的区别。
因此,同时参考图43和图44,可理解对本公开的织物10的有益结构 的进一步表征。非织造织物10可被描述为具有至少两个视觉上不同的区, 例如,区110和120,其中所述区各自具有成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所述三 维特征结构各自限定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例如区域300,310的微区, 并且其中第一区中的微区中的至少一者的值的差异可计量地不同于第二区 中的微区中的至少一者的值的差异。例如,在图43中,区130中的两个代 表性微区400被命名为标记为区域31和27以及33和26的一对区域。即, 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27形成微区,并且第一区域33和第二区域26形成 微区。同样,区120中的两个代表性微区400被命名为标记为区域19和24 以及17和22的一对区域。从图44,可如下所示地配置表4-7:
表4:微区中厚度差异的例示性示例
表5:微区中基重差异的例示性示例
表6:微区中体积密度差异的例示性示例
表7:不同区内强度特性差异的例示性示例:
出自两个区的所述四个代表性微区示出于表4-6中以作为例证。但如 可理解的那样,图43中的每一对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可同样被量化以进一 步配置表4中的附加行,但出于简明的目的没有这样做。一般来讲,对于 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区的任何织物,每个区具有限定微区的成图案的三维特 征结构,强度特性可如本文参考图43和44所示地被测量并制表,从而理 解区内的强度特性值的差异、和第一区中的一个区域至第二区中的另一个区域之间的强度特性值的差异。
跨越两个区诸如区110和区130的微区可相对于单一区内的微区具有 甚至更大的强度特性差异。例如,查看跨越区130的第一区域例如在第一 区域32处和区110的第二区域例如在第二区域8处的微区的数据,所述微 区在厚度、基重和体积密度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区130的第一区域32的 厚度为约2100微米、而区110的第二区域8的厚度为约29微米、或约72X 的差异。同样,区130的第一区域32的基重可高达150gsm,而区110的第 二区域8的基重可为约14gsm,或约10X的差异。此外,区130的第一区 域32的体积密度可为约0.069g/cc,而区110的第二区域8的体积密度可为 0.492g/cc,或约7X的差异。
对于微区的所述各种区域的所测量的强度特性参数中的每个,这种测 量使用本文所述的微CT方法来进行。所述方法的分辨率支持建立微区区域 的强度特性。因此可设定如本文所述区域的差异和比率的比较值的大小。
对织物10的进一步表征可参考图45-49进行,它们为SEM,更详细地 示出了非织造织物10和其中的区域的某些方面。图45-49为图38所示织物 的区110的放大部分的照片。图38所示的非织造织物10是根据上文参考 图7所述的工艺制成的,其中所述织物是通过由压实辊70和72形成的辊 隙加工的,其中辊72(其接触第一侧面12)为受热的以导致第二区域301 中的纤维部分地粘结。图45(面向所述带)和图46(面向受热压实辊)分 别为放大至20X的第二表面14和第一表面12的一部分的SEM。图47(面 向所述带)和图48(面向受热压实辊)分别为放大至90X的第二表面14 和第一表面12的一部分的照片,并且详细地示出了由压实辊70和72形成 的纤维局部粘结的有益结构特征。
如可最佳地见于图47和48、以及图49的剖视图,受热压实辊可导致 纤维热粘结至不同的程度,对总体织物10产生有益效应。如图所示,与受 热辊例如辊70(其接触织物10的第一表面12)接触的纤维可熔融粘结, 使得第一表面12比第二表面14经历相对更强的纤维对纤维粘结。在一个 实施方案中,第一表面的粘结的纤维80可基本上完全熔融粘结以形成(实 际上)粘结的纤维膜皮,而第二侧面14上的第二区域310中的纤维可经历 极少粘结至没有粘结。该特征结构允许非织造织物10用于一次性吸收制 品,例如,用作顶片,从而在制造和使用期间保持物理完整性,并且在一 个侧面(其可为面向使用者的、皮肤接触侧)上具有相对柔软性。
甚至在具有最大厚度差异的微区中,该“结皮”效应用于如下目的: 保持纤维网完整性,同时不显著地影响柔软性、或其它有益特性诸如流体 处理特性。如可参考图50-53来理解,在纤维热粘结程度内的差异可使得第 二区域310处的第一表面12上的纤维可为完整的或基本上完整的,同时第 一区域300处的第二表面14上的纤维热粘结程度可为最小限度的热粘结至 没有热粘结。
图50再次示出了图38所示非织造织物10的部分。图51-53示出了一 个微区的放大图像,所述微区在图50中被示出为第一区域300和第二区域 310,它们在视觉上显现为洞或孔。图51和52示出了分别被放大至40X和 200X的微区,如其显现在第二表面14上那样。图53示出了200X放大率 下的第二区域310,如其显现在第一侧面12上那样。第二区域310中的纤维为完全或基本上完全粘结的,而第一区域300中的纤维为完全或基本上 完全未粘结的。所示出的结构的有益效果是,微区可用作流体可渗透的 孔,而第二区域310的粘结的区域同时起作用以保持织物10的物理完整 性。
因此,微区在本发明的织物10的总体物理结构和功能作用上起到重要 作用。通过本公开的成形带,能够产生相对紧密间隔的、精确地设计的三 维特征结构,织物10可表现出视觉上不同的区、微区、和三维特征结构, 它们在至少柔软性和流体处理方面提供功能上的优异性、以及在视觉上吸 引人的美观设计。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潜在物理特性差异允许非织造织 物10被设计用于强度和柔软性两者、形式和功能两者。
图54为类似于图40和41所示非织造织物10的部分的微CT扫描图 像,但其已经受了在压延辊71和73的辊隙中形成点粘结部90的附加加工 步骤。如上所述,参考对图43和44的讨论,对于特定点粘结部微区400, 可分析被示出为非织造织物10的编号部分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并且包 括点粘结部区域,具体地编号区域31-35中的点粘结部区域。例如,相邻区 域32和26形成第三区130中的微区400。在图54中,在视觉上辨别特定 区域以识别出包括所述添加的点粘结部区域的区域,并且进行分析以测量 厚度、基重、和体积密度,并且所述数据产生于图55中,其中量化并比较 了所有区域(包括点粘结部区域)的厚度,基重和体积密度。
图55示出了用于分组在如图54所示的所述三个区内进行的第一区域 测量值和第二区域测量值的数据。x轴为所述区域,其中所述编号对应于图 43上的编号区域。第一区域测量值被标记为Fn(例如,F1),并且第二区 域测量值被标记为Sn(例如,S1)。因此,区域1-5为第一区域F1,它们 各自处在区110中。区域6-10为第二区域S1,它们也处在区110中。同样,第一区域F2为区120中的区域16-20,并且区域11-15和21-25为区 120中的第二区域S2。最后,区域31-35为第二区域,但为在图55中被表 示为B1的点粘结部90,从而在本公开中将它们区分为是由点粘结工艺形 成的。区130中的第一区域F3为区域26-30和36-40,而区域41-44为区 130中的第二区域S2。编号区域在图55的所有三个图上被一致地示出,但 为简单起见,区110,120和130仅示出于厚度图谱上。
图54所示的图以图形方式表示经受了压延点粘结步骤的织物的区中任 一者内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强度特性差异的量值,并且可用来以 图形方式查看构成微区的成对区域的强度特性差异。例如,在区110中可 看到,所述两个区域之间的基重可在比厚度或体积密度更窄的范围内变 化。例如,厚度(卡尺厚度)可从区110的第一区域中的约325微米变化 至第二区域中的约29微米,或约10X的差异。区110中的体积密度可从约 0.08g/cc变化至约0.39g/cc。对于所示出的区中的每个,可理解类似的可计 量的区别。
一般来讲,微区的区域可具有广泛变化的基重值、厚度值、和体积密 度值。
因此,同时参考图54和图55,对本公开的织物10的有益结构的进一 步表征可具体地相对于热压延点粘结部90来理解。出于描述的目的,聚焦 于区130,可识别出限定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它们为点粘结的区域) 的微区的三维特征结构,并且可量化强度特性值。例如,在图54中,区 130中的代表性点粘结部微区400可为标记为区域26和32或30和35的一 对区域。即,第一区域26和第二区域32形成点粘结部微区400,并且第一 区域30和第二区域35形成点粘结部微区400。
点粘结部微区的某些强度特性差异可见于图55中。例如,就上述两个 点粘结部微区400而言,例如分别区域26和32以及30和35的所述两个点 粘结部微区400,可看到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存在范围为约55至约 60gsm的轻微的基重差异,但相同的区域表现出约430微米至约460微米至 约125微米的显著的厚度差异、和约0.13-0.14g/cc至约0.41-0.48g/cc的显 著的体积密度差异。强度特性的其它差异可参考图55观察到。
粘结点90可在本发明的织物10的总体物理结构和功能作用上起到显 著的作用。通过本公开的成形带,能够向包括相对紧密间隔的、精确地设 计的三维特征结构的织物10添加粘结点90,织物10可被进一步改善以表 现出视觉上不同的区、微区、和三维特征结构的未预料到的组合,它们在 柔软性、强度、低绒毛、和流体处理性能的高性能组合方面提供功能上的 优异性、以及在视觉上吸引人的美观设计。粘结点特征结构提供被设计用 于强度、柔软性、流体处理、和视觉美观的最高组合性能的非织造织物 10、尤其是考虑到形成和功能两者。
测试方法:
压缩老化测试
初始厚度测量:
·从每种待测量的非织造织物切出五个3英寸乘3英寸的样本。
·从1至5对每个样本进行编号。
·根据标准规程,使用Thwing-Albert测厚仪,在0.5kPa下用“标 准”65mm底脚测量厚度。
·报告所述五个样本各自的初始厚度。
·报告所述五个样本的平均厚度。
老化压缩方法和老化厚度测量
·以交替模式堆叠所述五个样本,其中将每个样本用纸巾分开,所 述叠堆分别以“样本编号”1和5开始和结束。
·将所述交替堆叠的样本放置在铝制样本夹持器中,将适当的重物 放置在样本的顶部上(4KPa,14KPa或35KPa)。
·将带有所述重物的堆叠的样本放置在40℃下的烘箱中并持续15小 时。
·在15小时之后移除所述重物,分开所述样本,并且根据标准规 程,在0.5kPa下用“标准”65mm底脚的Thwing-Albert测厚仪测 量每个样本的厚度。
·报告所述五个样本各自的老化厚度值。
·报告所述五个样本的平均老化厚度。
分析报告:
·按位置编号报告平均初始厚度和老化厚度。
·报告厚度恢复指数:
(平均老化厚度/平均初始厚度)*100
局部基重
非织造织物的局部基重可通过若干可用的技术来确定,但一种简单的 代表性技术涉及具有3.0cm2面积的冲模,其用来从所选择的区域(出自非 织造织物的总面积)切出纤维网样本件。然后将样本件称重并除以其面积 以得到非织造织物的局部基重,其单位为克/平方米。对于每个所选择的区 域,将结果报告为2个样本的平均值。
绒毛含量测试
绒毛含量测试用于测定在磨蚀力下从非织造材料移除的纤维的量(即 绒毛含量)。
绒毛含量测试利用以下材料:
·带有2磅砝码的Sutherland Ink摩擦试验仪,购自Danilee Co,San Antonio,TX。
·氧化铝砂布320号粒度砂布卷,通过Plymouth Coatings,(617)447- 7731制备。该材料也可通过McMaster Carr,部件编号码468.7A51, (330)995-5500定购。
·双面胶带,3M#409,购自Netherland Rubber Company,(513)733- 1085。
·纤维去除带,3M#3187,购自Netherland Rubber Company,(513) 733-1085。
·分析天平(+/-0.0001g)
·裁纸刀
·2200g砝码(金属)170mm×63mm。
·厚型防粘衬垫纸板——0.0445英寸(1.13mm)厚度。
材料制备
测量并将氧化铝砂布切割成7.5英寸(19.0mm)的长度。测量并将3M #3187条带片以6.5英寸(16.5cm)长度切割,每个标本两个条带。在3M #3187条带的每个端部折叠小于约0.25英寸(0.6cm)以利于处理。将3M #3187条带置于厚型防粘纸上以供后续使用。
样本制备
在处理或测试任意材料之前,用皂和水洗手以从手除去过量的油。任 选地,可穿戴胶乳手套。将待测试的非织造织物的样本切割成至少11cm的 MD和4cm的CD尺寸。平铺待测试的非织造织物的样本,并且使待测试 一侧面朝下。从卷上切下一片3M#409双面胶带,长度为至少11cm。移除 背衬,并且将面向背衬的双面胶带的一侧沿机器方向(MD)施加到纵长形样 本非织造织物。置换暴露条带上的背衬。使用裁纸刀,在胶带粘接区域 11cm MD和4cm CD内切割试验样本。
测试规程
1.在采用2磅砝码的Sutherland Ink摩擦试验仪上安装氧化铝砂布切 片。将第二氧化铝砂布切片置于厚型防粘衬垫纸板的顶部上(对 于各个测试使用新片)。将这两者置于2磅砝码的顶部上。侧面 将向下折叠到夹具中——确保氧化铝砂布和厚型防粘衬垫纸板是 平坦的。
2.将标本安装到Sutherland Ink摩擦试验仪平台上,在金属板上定中 心。将2200g砝码置于标本的顶部上20秒。
3.使金属板和2磅砝码附接到Sutherland Ink摩擦试验仪上。
4.开启摩擦试验仪。如果台面灯未亮,按下复位按钮。按下台面按 钮以设定摩擦循环为20个循环。通过使用速度按钮选择速度1, 慢速(灯未亮)。按下“开始”。
5.当关掉摩擦试验仪时,小心地移除氧化铝砂布/砝码,确保未损失 任何松散的微纤维(绒毛)。在一些情况下,微纤维将附接到氧 化铝砂布和样本非织造布的表面两者。将砝码倒置放在工作台 上。
6.对附有防粘纸的纤维去除带进行称重。纤维去除带通过其折叠端 固定,移除防粘纸并搁置一边。将条带轻轻地放置到氧化铝砂布 上,以除去所有绒毛。移除纤维去除带并放回到防粘纸上。对纤 维去除带进行称重并记录。
7.另一片预称重的纤维去除带通过其折叠端固定。将纤维去除带轻 轻地放置到已摩擦的非织造布样本的表面上。将平坦的金属板置 于纤维去除带的顶部上。
8.将2200g砝码置于金属板的顶部上20秒。移除纤维去除带。预称 重的纤维去除带通过其折叠端固定以避免指纹。将预称重的纤维 去除带放回到防粘纸上。对纤维去除带的重量进行称重并记录。
9.绒毛重量是两个纤维去除带的重量增加之和。
10.绒毛重量报告为10个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计算
对于给定样本,使从氧化铝砂布收集的以克计的绒毛重量与从磨耗样 本非织造布收集的以克计的绒毛重量相加。将以克计的合并重量乘以 1000,以转换为毫克。为将该测量结果从绝对重量损失转换为每单位面积 的重量损失,将绒毛总重量除以磨耗区域面积。
透气率测试
透气率测试用来确定通过成形带的空气流动水平,单位为立方英尺/分 钟(cfm)。“透气率测试”是在Textest Instruments上执行的,其型号为 FX3360 Portair透气率测试仪,购自Textest AG,Sonnenbergstrasse 72,CH 8603 Schwerzenbach,Switzerland。所述单元利用20.7mm的用于介于300- 1000cfm之间的透气率范围的孔板。如果透气率低于300cfm,则需要减小 孔板;如果高于1000cfm,则需要增大孔板。透气率可在成形带的局部区中 测量以确定横跨成形带的透气率差异。
测试规程
1.接通所述FX3360仪器的电源。
2.选择具有以下设置的预定模式:
a.材料:标准
b.测量属性:透气率(AP)
c.测试压力:125Pa(帕斯卡)
d.T因数:1.00
e.测试点节距:0.8英寸。
3.在感兴趣的位置处将所述20.7mm孔板定位在成形带的顶侧上(所 述侧面带有所述三维突起部)。
4.在所述测试单元的触摸屏上选择“单点测量”。
5.如有必要,在测量之前重置所述传感器。
6.一旦重置,就选择“开始”按钮以开始测量。
7.一直等到所述测量值稳定,并且记录屏幕上的cfm读数。
8.再次选择“开始”按钮以停止测量。
袋内堆叠高度测试
如下测定吸收制品的包装件的袋内叠堆高度:
设备
使用带有平坦刚性水平滑板的厚度测试仪。厚度测试仪被构造成使得 水平滑板沿竖直方向自由移动,其中水平滑板总是在平坦的刚性水平基板 的正上方保持在水平取向。厚度测试仪包括适用于测量水平滑板和水平基 板之间的间隙的装置,精确至±0.5mm以内。水平滑板和水平基板大于接触 每个板的吸收制品包装件的表面,即每个板在所有方向上均延伸超过吸收 制品包装件的接触表面。水平滑板对吸收制品包装件施加850±1克力 (8.34N)的向下力,所述向下力可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将合适的砝码放 置在水平滑板的不接触包装件的顶部表面的中心上,使得滑板加上添加的 砝码的总质量为850±1克。
测试规程
在测量之前,将吸收制品包装件在23±2℃和50±5%的相对湿度下进行 平衡。
将水平滑板提起并且将吸收制品包装件以如下方式居中放置在水平滑 板的下方,所述方式使得包装件内的吸收制品处于水平取向(参见图 XX)。将接触板中任一者的包装件的表面上的任何柄部或其它封装结构均 抵靠包装件的表面折叠平坦,以便最小化它们对所述测量的影响。缓慢地 放低水平滑板,直到其接触包装件的顶部表面,然后释放。在释放水平滑 板之后十秒,测量水平板之间的间隙,精确至±0.5mm以内。测量五个相同 的包装件(相同尺寸的包装件和相同的吸收制品数目),并且将算术平均 值报告为包装件宽度。计算并报告“袋内叠堆高度”=(包装件宽度/每个 叠堆的吸收制品数目)×10,精确至±0.5mm以内。
微CT强度特性测量方法
微CT强度特性测量方法测量基底样本的视觉上可辨别的区域内的基 重值、厚度值和体积密度值。它是基于对3D x射线样本图像所作的分析, 所述图像在微CT仪器上获得(一种合适的仪器为购自Scanco Medical AG,Switzerland的ScancoμCT 50、或等同物)。微CT仪器为带有屏蔽舱 的锥面光束微断层X光摄影装置。将免维护x射线管用作带有直径可调节 的焦点的射线源。所述x射线束穿过样本,其中所述x射线中的一些被样 本衰减。衰减程度关联于x射线所穿过的材料的质量。所透射的x射线继 续行进到达数字检测器阵列上并生成样本的2D投影图像。样本的3D图像 通过收集样本(在其被旋转时)的若干单个投影图像来生成,所述投影图 像然后被重构成单一3D图像。所述仪器通过接口与计算机连接,所述计算 机运行软件以控制图像采集并保存原始数据。然后使用图像分析软件来分 析所述3D图像(一种合适的图像分析软件为购自The Mathworks,Inc. (Natick,MA)的MATLAB、或等同物)以测量样本内区域的基重、厚度 和体积密度这些强度特性。
样本制备:
为了获得用于测量的样本,将干燥基底材料的单一层展平并且冲切出 一直径为30mm的圆形片。
如果所述基底材料为吸收制品的层,例如顶片、底片非织造布、采集 层,分配层、或其它组分层;则以平面构型将所述吸收制品用胶带粘附到 刚性平坦表面。小心地将所述单个基底层与所述吸收制品分离。如有必 要,可使用外科手术刀和/或低温喷雾(诸如Cyto-Freeze,Control Company (Houston TX))从附加的下面层移除基底层,从而避免所述材料的任何 纵向和侧向延伸。一旦从所述制品移除了所述基底层,就如上所述地冲切出样本。
如果所述基底材料呈湿擦拭物形式,则打开一新的湿擦拭物包装件, 并且从所述包装件中取出整个叠堆。从所述叠堆的中部取出单一擦拭物, 将其展平,并且在冲切出样本以供分析之前允许其完全干燥。
样本可从包含待分析的视觉上可辨别的区的任何位置切出。在某个区 内,待分析的区域为与限定微区的三维特征结构相关联的区域。微区包括 至少两个视觉上可辨别的区域。区、三维特征结构、或微区可由于纹理变 化、高度变化、或厚度变化而成为视觉上可辨别的。可分析和彼此比较从 相同基底材料获取的不同样本内的区域。当选择采样位置时,应当注意避 免产生折叠部、折皱或撕裂部。
图像采集:
根据制造商的说明书,设定并校准所述微CT仪器。将样本放置到所 述适当的夹持器中,放置在低密度材料的两个环之间,所述环具有25mm 的内径。这将允许样本的中心部分水平放置并被扫描,而不具有直接相邻 于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任何其它材料。应当在该区域中获取测量值。所述 3D图像视场在xy平面中的每个侧面上为大约35mm,分辨率为大约5000 乘5000像素,并且带有足够数目的7微米厚的层面,它们被收集以完全包 括样本的z方向。所重构的3D图像分辨率包含7微米的各向同性的体素。 图像是在射线源处在45kVp和133μA下时采集的,不带有附加低能过滤 器。这些电流和电压设定值可被最优化以在有足够的x射线透过样本的情 况下产生投影数据的最大对比,但一旦被最优化,就对于所有基本上类似 的样本操持恒定。用1000ms的整合时间和3个平均值获得总共1500个投 影图像。将投影图像重构成3D图像,并且以16位RAW格式保存以保存 全检测器输出信号以供分析。
图像处理:
将所述3D图像载入到所述图像分析软件中。以如下值对所述3D图像 进行阈值分割,所述值分离并移除由于空气的缘故而造成的本底信号,但 保持出自所述基底内的样本纤维的信号。
从所述阈值分割的3D图像生成三个2D强度特性图像。第一个为基重 图像。为了生成该图像,将xy平面层面中的每个体素的值与包含出自样本 的信号的其它z方向层面中的所有其对应的体素值加合起来。这产生2D图 像,其中每个像素现在具有等于穿过整个样本的累加信号的值。
为了将“基重图像”中的原始数据值转换成真实值,生成基重校准曲 线。获取如下基底,其具有与被分析样本基本上类似的组成并且具有均匀 的基重。沿循上述规程以获得所述校准曲线基底的至少十个复制样本。通 过获取所述质量精确地测量所述单层校准样本各自的基重,精确至 0.0001g,并且将其除以样本面积并转换成克/平方米(gsm),并且计算平均 值,精确至0.01gsm。沿循上述规程,采集所述单个校准样本基底层的微 CT图像。沿循上述规程,处理所述微CT图像,并且生成包含原始数据值 的基重图像。该样本的真实基重值为在所述校准样本上测量的平均基重 值。接着,将两个校准基底样本层堆叠在彼此的顶部上,并且采集所述两 个校准基底层的微CT图像。生成这两个层在一起的基重原始数据图像,其 中真实基重值等于两倍的在所述校准样本上测量的平均基重值。重复该规 程:堆叠单个校准基底层、采集所有层的微CT图像、生成所有层的原始数 据基重图像,它们的真实基重值等于层数乘以在所述校准样本上测量的平 均基重值。获得总共至少四个不同的基重校准图像。所述校准样本的基重 值必须包括高于和低于被分析的原始样本的基重值的值以确保精确的校 准。所述校准曲线通过如下方式来生成:将所述四个校准样本的原始数据 相对于真实基重值进行线性回归。该线性回归必须具有至少0.95的R2 值,如果不是这样,则重复整个校准规程。该校准曲线现在用来将所述原 始数据值转换成真实基重。
第二强度特性2D图像为厚度图像。为了生成该图像,识别出样本的 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计算这些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给出样本厚度。通 过如下方式识别出样本的上表面:起始于最上z方向层面,并且评估穿过 样本的每个层面,从而找到针对xy平面中所有像素位置(样本信号在那里 被首先检测到)的z方向体素。为了识别出样本的下表面,沿循相同的规 程,不同之处在于所找到的z方向体素为xy平面中的所有位置(样本信号 在那里被最后检测到)。一旦识别出上表面和下表面,就用15x15中值过 滤器将它们整平以移除来自杂散纤维的信号。然后通过如下方式来生成 “2D厚度图像”:针对xy平面中的像素位置中的每个,计数存在于上表 面和下表面之间的体素数目。然后通过将所述体素数目乘以7μm层面厚度 分辨率而将该原始厚度值转换为以微米计的实际距离。
第三强度特性2D图像为体积密度图像。为了生成该图像,将基重图 像(单位为gsm)中的每个xy平面像素值除以厚度图像(单位为微米)中 的对应的像素。体积密度图像的单位为克/立方厘米(g/cc)。
微CT基重、厚度和体积密度强度特性:
首先识别出待分析区域。待分析区域为与限定微区的三维特征结构相 关联的区域。微区包括至少两个视觉上可辨别的区域。区、三维特征结 构、或微区可由于纹理变化、高度变化、或厚度变化而成为视觉上可辨别 的。接着,识别出待分析区域的边界。通过视觉地辨别出强度特性差异 (当相比于样本内的其它区域时)来识别出区域的边界。例如,可基于视 觉地辨别厚度差异(当相比于样本中的另一个区域时)来识别区域边界。 所述强度特性中的任一者均可用来辨别微CT强度特性图像中任一者的任一 物理样本自身上的区域边界。一旦识别出区域的边界,就在所述区域的内 部画出一卵圆形或圆形“感兴趣区域”(ROI)。所述ROI应当具有至少 0.1mm2的面积,并且被选定以测量具有代表所识别区域的强度特性值的面 积。从所述三个强度特性图像中的每个计算所述ROI内的平均基重、厚度 和体积密度。将这些值记录为所述区域的基重,精确至0.01gsm;厚度,精 确至0.1微米;和体积密度,精确至0.0001g/cc。
Claims (9)
1.一种纺粘非织造织物,所述非织造织物包括:
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多个三维特征的图案,所述三维特征从所述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平面向外延伸,所述三维特征结构各自限定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微区,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具有基重值的差异,并且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的基重都大于0;
其中所述织物的纤维在所述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第二区域处粘结,其中所述第二区域是流体可透过的,其中所述织物的纤维在所述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的第一区域处粘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粘结为热粘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热粘结为点粘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粘结为热空气穿过粘结。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第一区的基重与所述第二区的基重相差至少5gsm。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非织造织物,其中还包括第一区和第二区,所述第一区和所述第二区各自具有成图案的三维特征结构,所述三维特征结构各自限定包括第三区域和第四区域的微区,其中所述第一区中的微区中的至少一者的强度特性值的差异不同于所述第二区中的微区中的至少一者的强度特性值的差异。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非织造织物的纤维包括连续的聚合物纤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第一区中的微区之一的强度特性值的差异与所述第二区中的微区中的至少一者的强度特性值的差异相差1.2X。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织造织物,其中所述第二区域的第二表面上的至少一些纤维不具有纤维与纤维的粘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562268759P | 2015-12-17 | 2015-12-17 | |
US62/268,759 | 2015-12-17 | ||
PCT/US2016/065561 WO2017105997A1 (en) | 2015-12-17 | 2016-12-08 | Shaped nonwoven |
CN201680071963.8A CN108366888B (zh) | 2015-12-17 | 2016-12-08 | 成型非织造布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71963.8A Division CN108366888B (zh) | 2015-12-17 | 2016-12-08 | 成型非织造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164567A true CN114164567A (zh) | 2022-03-11 |
Family
ID=575892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71963.8A Active CN108366888B (zh) | 2015-12-17 | 2016-12-08 | 成型非织造布 |
CN202111397658.7A Pending CN114164567A (zh) | 2015-12-17 | 2016-12-08 | 成型非织造布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71963.8A Active CN108366888B (zh) | 2015-12-17 | 2016-12-08 | 成型非织造布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EP (3) | EP3389584B1 (zh) |
JP (2) | JP6701336B2 (zh) |
CN (2) | CN108366888B (zh) |
BR (1) | BR112018011951B1 (zh) |
CA (3) | CA3195107A1 (zh) |
RU (2) | RU2716909C2 (zh) |
WO (1) | WO201710599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858768B2 (en) | 2015-07-31 | 2020-12-08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Shaped nonwoven |
EP3329044B1 (en) | 2015-07-31 | 2020-09-09 |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 Forming belt for shaped nonwoven |
CA2992031C (en) | 2015-07-31 | 2021-02-16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Package of absorbent articles utilizing a shaped nonwoven |
EP3389584B1 (en) | 2015-12-17 | 2020-01-29 |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 Shaped nonwoven |
SI3239378T1 (sl) | 2016-04-29 | 2019-06-28 | Reifenhaeuser Gmbh & Co. Kg Maschinenfabrik | Naprava in postopek za izdelavo kopren iz brezkončnih filamentov |
US10888471B2 (en) | 2016-12-15 | 2021-01-12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Shaped nonwoven |
WO2018118414A1 (en) | 2016-12-20 | 2018-06-28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aking elastomeric laminates with elastic strands provided with a spin finish |
GB2571896B (en) | 2017-01-31 | 2023-02-01 | Procter & Gamble | Shaped nonwoven fabrics and articles including the same |
BR112019015906A2 (pt) | 2017-01-31 | 2020-03-24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Não tecido formatado |
WO2018144294A1 (en) | 2017-01-31 | 2018-08-09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Shaped nonwoven |
JP7062700B2 (ja) * | 2017-06-30 | 2022-05-06 | ザ プロクター アンド ギャンブル カンパニー | 成形不織布 |
EP3645775B1 (en) | 2017-06-30 | 2021-07-21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Method for making a shaped nonwoven |
WO2019046363A1 (en) | 2017-09-01 | 2019-03-07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OF ELASTOMERIC LAMINATES |
US11147718B2 (en) | 2017-09-01 | 2021-10-19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Beamed elastomeric laminate structure, fit, and texture |
US11925537B2 (en) | 2017-09-01 | 2024-03-12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Beamed elastomeric laminate structure, fit, and texture |
JP7037927B2 (ja) * | 2017-12-05 | 2022-03-17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US11547613B2 (en) | 2017-12-05 | 2023-01-10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Stretch laminate with beamed elastics and formed nonwoven layer |
US10765565B2 (en) | 2018-01-25 | 2020-09-08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opsheets for absorbent articles |
CN112292105B (zh) | 2018-06-12 | 2022-06-17 | 宝洁公司 | 具有成型的、柔软的和纹理化的非织造织物的吸收制品 |
PL4079273T3 (pl) * | 2018-06-19 | 2024-02-26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Laminat rozciągliwy z elementami elastycznymi z nawoju i formowaną warstwą włókninową |
JP7321191B2 (ja) | 2018-06-19 | 2023-08-04 | ザ プロクター アンド ギャンブル カンパニー | 機能形成されたトップシートを有する吸収性物品 |
WO2020068523A1 (en) | 2018-09-27 | 2020-04-02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Garment-like absorbent articles |
CN116200883A (zh) * | 2019-03-18 | 2023-06-02 | 宝洁公司 | 表现出高视觉分辨率的成型非织造布 |
US11999150B2 (en) | 2019-05-03 | 2024-06-04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Nonwoven webs with one or more repeat units |
US11819393B2 (en) | 2019-06-19 | 2023-11-21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Absorbent article with function-formed top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
US12053357B2 (en) | 2019-06-19 | 2024-08-06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Absorbent article with function-formed top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
DE102020132437A1 (de) * | 2019-12-10 | 2021-06-10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Vliesbahnen mit optisch wahrnehmbaren Mustern und verbesserter Texturwahrnehmung |
EP3834791A1 (en) | 2019-12-11 | 2021-06-16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Absorbnet article comprising a lower acquisi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
US12268579B2 (en) | 2020-03-13 | 2025-04-08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Beamed elastomeric laminate performance and zones |
EP3919033A1 (en) | 2020-06-03 | 2021-12-08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Absorbent article comprising a lower acquisi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a wetness indicator |
GB2627655A (en) | 2021-11-04 | 2024-08-28 | Procter & Gamble | Web material structuring belt, method for making structured web material and structured web material made by the method |
US20230137354A1 (en) | 2021-11-04 | 2023-05-04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Web material structuring belt, method for making and method for using |
US20230140783A1 (en) | 2021-11-04 | 2023-05-04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Web material structuring belt, method for making and method for using |
DE112022005275T5 (de) | 2021-11-04 | 2024-11-21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Bahnmaterialstrukturierba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rukturierten Bahnmaterials und durch das Verfahren hergestelltes strukturiertes Bahnmaterial |
WO2024152299A1 (en) | 2023-01-19 | 2024-07-25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Methods for making three-dimensional webs |
WO2024229080A1 (en) | 2023-05-02 | 2024-11-07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Web material structuring belt comprising a seam and method for making and using |
US20250073093A1 (en) | 2023-09-01 | 2025-03-06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Low caliper feminine hygiene pad with textured topsheet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150A (zh) * | 1993-04-29 | 1996-05-08 | 金伯利-克拉克公司 | 成型的非织造织物和它的加工方法 |
CN1209177A (zh) * | 1995-12-29 | 1999-02-24 |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 带有未粘合图案花纹的非织造纤维网及其制造工艺方法 |
WO2000020675A1 (en) * | 1998-10-01 | 2000-04-13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Differential basis weight nonwoven webs |
CN1441102A (zh) * | 2002-02-25 | 2003-09-10 | 花王株式会社 | 具有三维凸起的膨松薄片材料 |
CN103108616A (zh) * | 2010-08-20 | 2013-05-15 | 宝洁公司 | 具有改善的柔软性信号的吸收制品及其组件以及制造方法 |
CN104507436A (zh) * | 2012-08-01 | 2015-04-08 | 宝洁公司 | 带有增强的触觉柔软性属性的尿布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088931A (en) | 1964-01-10 | 1967-10-25 | Ici Ltd | Continuous filament nonwoven materials |
DE2048006B2 (de) | 1969-10-01 | 1980-10-30 | Asahi Kasei Kogyo K.K., Osaka (Japan)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r breiten Vliesbahn |
DE1950669C3 (de) | 1969-10-08 | 1982-05-13 | Metallgesellschaft Ag, 6000 Frankfurt | Verfahren zur Vliesherstellung |
US4333979A (en) * | 1980-08-18 | 1982-06-08 |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 Soft, bulky, lightweight nonwoven web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web has both fused spot bonds and patterned embossments |
KR100218034B1 (ko) | 1990-06-29 | 1999-09-01 | 데이비드 엠 모이어 | 제지 벨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이 제조 방법에 의해 제조된 흡수성 종이와, 직조 제조 섬유 |
US5399174A (en) * | 1993-04-06 | 1995-03-21 |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 Patterned embossed nonwoven fabric, cloth-like liquid barrier material |
US5599420A (en) * | 1993-04-06 | 1997-02-04 | Kimberly-Clark Corporation | Patterned embossed nonwoven fabric, cloth-like liquid barrier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
MXPA02006538A (es) | 1999-12-29 | 2002-12-09 | Kimberly Clark Co | Tela de moldeado humeda decorativa para fabricacion de tisu. |
US7589249B2 (en) * | 2000-02-16 | 2009-09-15 | Mcneil-Ppc, Inc. | Multiple zone apertured web |
US6610173B1 (en) | 2000-11-03 | 2003-08-26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Three-dimensional tissue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
US6921570B2 (en) * | 2001-12-21 | 2005-07-26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Pattern unbonded nonwoven web and process for making same |
US20030203162A1 (en) * | 2002-04-30 | 2003-10-30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Methods for making nonwoven materials on a surface having surface features and nonwoven materials having surface features |
AU2003266572A1 (en) * | 2002-09-26 | 2004-04-19 | Asahi Kasei Fibers Corporation | Spun-bonded nonwoven fabric and sanitary supplies |
US8030535B2 (en) * | 2002-12-18 | 2011-10-04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Sanitary napkin for clean body benefit |
US20080312622A1 (en) | 2007-06-18 | 2008-12-18 | Harald Hermann Hundorf |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With Improved Acquisition System |
WO2009032868A1 (en) * | 2007-09-07 | 2009-03-12 | Invista Technologies S.A R.L. | Multilayer variable stretch nonwoven fabric composites |
JP5053815B2 (ja) * | 2007-12-03 | 2012-10-24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 |
US8058501B2 (en) * | 2008-08-08 | 2011-11-15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Regionalized topsheet |
EP2376693B1 (en) * | 2008-12-23 | 2014-10-22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Patterned spunbond fibrous web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
MY165467A (en) * | 2010-06-10 | 2018-03-23 | Kao Corp | Method for producing absorbent member |
US20120316532A1 (en) * | 2011-06-13 | 2012-12-13 | Mccormick Sarah Ann |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With Topsheet Having A Continuous, Bonded Pattern |
US8940376B2 (en) | 2012-02-07 | 2015-01-27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High bulk tissue sheets and products |
JP5875157B2 (ja) * | 2012-09-28 | 2016-03-02 | 花王株式会社 | 繊維シート |
JP2014234345A (ja) * | 2013-05-30 | 2014-12-15 |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 スキンケア用シートおよびスキンケア製品 |
EP3389584B1 (en) | 2015-12-17 | 2020-01-29 |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 Shaped nonwoven |
-
2016
- 2016-12-08 EP EP16816147.9A patent/EP3389584B1/en active Active
- 2016-12-08 RU RU2019128683A patent/RU2716909C2/ru active
- 2016-12-08 JP JP2018526801A patent/JP6701336B2/ja active Active
- 2016-12-08 BR BR112018011951-2A patent/BR112018011951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12-08 CN CN201680071963.8A patent/CN108366888B/zh active Active
- 2016-12-08 EP EP21164276.4A patent/EP3858316B1/en active Active
- 2016-12-08 CA CA3195107A patent/CA3195107A1/en active Pending
- 2016-12-08 WO PCT/US2016/065561 patent/WO2017105997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2-08 CA CA3006969A patent/CA3006969C/en active Active
- 2016-12-08 CA CA3109830A patent/CA3109830C/en active Active
- 2016-12-08 EP EP19208239.4A patent/EP3626218B1/en active Active
- 2016-12-08 RU RU2018117334A patent/RU2703390C1/ru active
- 2016-12-08 CN CN202111397658.7A patent/CN114164567A/zh active Pending
-
2020
- 2020-05-01 JP JP2020081117A patent/JP7235696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150A (zh) * | 1993-04-29 | 1996-05-08 | 金伯利-克拉克公司 | 成型的非织造织物和它的加工方法 |
CN1209177A (zh) * | 1995-12-29 | 1999-02-24 |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 带有未粘合图案花纹的非织造纤维网及其制造工艺方法 |
WO2000020675A1 (en) * | 1998-10-01 | 2000-04-13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Differential basis weight nonwoven webs |
CN1441102A (zh) * | 2002-02-25 | 2003-09-10 | 花王株式会社 | 具有三维凸起的膨松薄片材料 |
CN103108616A (zh) * | 2010-08-20 | 2013-05-15 | 宝洁公司 | 具有改善的柔软性信号的吸收制品及其组件以及制造方法 |
CN104507436A (zh) * | 2012-08-01 | 2015-04-08 | 宝洁公司 | 带有增强的触觉柔软性属性的尿布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626218B1 (en) | 2021-08-04 |
BR112018011951B1 (pt) | 2022-09-20 |
CA3006969A1 (en) | 2017-06-22 |
RU2716909C2 (ru) | 2020-03-17 |
JP2020122255A (ja) | 2020-08-13 |
CN108366888B (zh) | 2021-11-30 |
CA3195107A1 (en) | 2017-06-22 |
EP3389584B1 (en) | 2020-01-29 |
JP6701336B2 (ja) | 2020-05-27 |
CA3109830A1 (en) | 2017-06-22 |
CA3006969C (en) | 2021-06-15 |
CA3109830C (en) | 2023-06-13 |
CN108366888A (zh) | 2018-08-03 |
EP3858316B1 (en) | 2023-01-11 |
JP2018535333A (ja) | 2018-11-29 |
BR112018011951A2 (pt) | 2018-11-27 |
EP3389584A1 (en) | 2018-10-24 |
WO2017105997A1 (en) | 2017-06-22 |
RU2019128683A3 (zh) | 2020-01-29 |
EP3626218A1 (en) | 2020-03-25 |
JP7235696B2 (ja) | 2023-03-08 |
RU2019128683A (ru) | 2019-10-07 |
RU2703390C1 (ru) | 2019-10-17 |
EP3858316A1 (en) | 2021-08-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366888B (zh) | 成型非织造布 | |
CN110022822B (zh) | 成型非织造布 | |
CN110799161B (zh) | 成型非织造布 | |
CN110191982B (zh) | 纺粘非织造织物及吸收制品 | |
CN110191693B (zh) | 成型非织造布 | |
US20230250568A1 (en) | Shaped Nonwoven | |
CN108348372B (zh) | 成型非织造布 | |
CN114775172B (zh) | 用于成型非织造布的成形带 | |
EP3645775A1 (en) | Method for making a shaped nonwoven | |
CN113473955A (zh) | 表现出高视觉分辨率的成型非织造布 | |
CN113473953A (zh) | 用于生产表现出高视觉分辨率的成型非织造布的成形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