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98570B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98570B CN113998570B CN202110779451.XA CN202110779451A CN113998570B CN 113998570 B CN113998570 B CN 113998570B CN 202110779451 A CN202110779451 A CN 202110779451A CN 113998570 B CN113998570 B CN 1139985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ok
- door
- lock device
- door lock
- concav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06—Door or gate operation of sliding do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02—Door or gate operation
- B66B13/14—Control systems or devices
- B66B13/16—Door or gate locking devices controlled or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condition of cage, e.g. movement or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电梯装置所具备的门锁装置为紧凑的结构。电梯装置的门锁装置(100)具备第一门锁装置(110)和第二门锁装置(120)。第一门锁装置(110)具备:具有第一凹形状部(111a)的第一卡钩(111);以及与第一凹形状部(111a)卡合的第一卡钩承接部(118)。第二门锁装置(120)具备:具有第二凹形状部(121a)的第二卡钩(121);以及与第二凹形状部(121a)卡合的第二卡钩承接部(128)。第一卡钩(111)的第一凹形状部(111a)具有维持候梯厅侧门(10)被关闭的状态的与第一卡钩承接部(118)卡合的卡合长度(L1),第二卡钩(121)的第二凹形状部(121a)具有限制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宽度的与第二卡钩承接部(128)卡合的卡合长度(L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电梯装置的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本发明的背景技术,已知有日本特开2010-269895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梯候梯厅门的解锁装置。
专利文献1的解锁装置如第0025段及图1所记载那样,在候梯厅门未与电梯轿厢对置配置的状态下,通过将钥匙插入候梯厅门的钥匙引导孔而使门锁卡钩转动,能够解除门锁卡钩的凹部与上锁装置的卡合部的卡合,从而打开候梯厅门。在该情况下,由于开门宽度限制卡钩未被施加转动力,因此在候梯厅门的打开动作时,与挡块的侧部抵接。因此,候梯厅门的打开动作被限制为与开门宽度限制卡钩的端部和挡块的侧部抵接为止的距离相当的开门宽度。即,专利文献1的解锁装置限制候梯厅门的打开动作,以使候梯厅门不打开与该距离相应的规定的开门宽度以上。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989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的解锁装置中,如图1所记载那样,门锁卡钩和开门宽度限制卡钩在上下方向上排列配置,与门锁卡钩的凹部卡合的上锁装置相对于门锁卡钩配置在左侧,另外,与开门宽度限制卡钩的端部抵接的挡块相对于开门宽度限制卡钩配置在右侧。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解锁装置中,难以将配置空间配置在较大范围内及小空间中。这是在新设置的电梯装置中,设计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另外,在现有的电梯装置中,无法确保配置空间,从而可能发生无法应用该解锁装置的情况。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与专利文献1的解锁装置相应的装置称为门锁装置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电梯装置所具备的门锁装置为紧凑的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电梯轿厢、设置在候梯厅侧的候梯厅侧门、以及对所述候梯厅侧门进行上锁的门锁装置,在该电梯装置中,
所述门锁装置具备:第一门锁装置,其在关闭了所述候梯厅侧门的状态下进行上锁;以及第二门锁装置,其在开门时将所述候梯厅侧门的开门宽度限制为比全开状态下的第一开门宽度小的第二开门宽度,
所述第一门锁装置具备:第一卡钩,其在一端部具有第一凹形状部,并设置为能够以第一卡钩轴为中心转动;以及第一卡钩承接部,其与所述第一卡钩的所述第一凹形状部卡合,
所述第二门锁装置具备:第二卡钩,其在一端部具有第二凹形状部,并设置为能够以第二卡钩轴为中心转动;以及第二卡钩承接部,其与所述第二卡钩的所述第二凹形状部卡合,
所述第一卡钩的所述第一凹形状部具有维持所述候梯厅侧门被关闭了的状态的与所述第一卡钩承接部卡合的卡合长度,
所述第二卡钩的所述第二凹形状部具有将所述候梯厅侧门的开门宽度限制为第二开门宽度的与第二卡钩承接部卡合的卡合长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第一卡钩的第一凹形状部的与第一卡钩承接部卡合的卡合长度设为使候梯厅侧门维持在关闭的状态的卡合长度,将第二卡钩的第二凹形状部的与第二卡钩承接部卡合的卡合长度设为将候梯厅侧门的开门宽度限制为第二开门宽度的卡合长度,能够减小部件的配置空间,能够使电梯装置所具备的门锁装置为紧凑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及效果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的概要的侧视图(垂直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的门锁装置100相对于门10、41的配置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门锁装置100的配置的概要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自动开闭时的门锁装置100的上锁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示出自动开闭时的门锁装置100的解锁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自动开闭时的开门状态下的门锁装置100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手动开闭时的门锁装置100的上锁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手动开闭时的门锁装置100的第一解锁状态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手动开闭时的门锁装置100从第一解锁状态向第二解锁状态转移的状态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梯装置,1A…升降通道,4…电梯轿厢,10…候梯厅侧门,41…轿厢侧门,100…门锁装置,102…卡合装置,110…第一门锁装置,111…第一卡钩,111a…第一卡钩111的凹形状部(第一凹形状部),111b…第一卡钩111的爪部,111c…第一卡钩轴,113…第一可动辊,114…第一固定辊,118…第一卡钩承接部(第一上锁部),118a…第一卡钩承接部118的突起部,120…第二门锁装置,121…第二卡钩,121a…第二卡钩121的第二凹形状部,121b…第二卡钩,121…爪部,121c…第二卡钩轴,123…第二可动辊,124…第二固定辊,128…第二卡钩承接部(第二上锁部),128a…第二卡钩承接部128的突起部,H…候梯厅,La…第二开门宽度,L1…第一凹形状部的卡合长度,L2…第二凹形状部121a的卡合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电梯装置的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电梯轿厢4的升降方向为垂直方向(上下方向)p(参照图1),将与垂直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水平方向来进行说明。
参照图1,对电梯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的概要的侧视图(垂直剖视图)。
电梯装置1具备:电梯轿厢4及平衡重5,它们在升降通道1A内升降;卷扬机3,其卷绕有未图示的主吊索;轿厢用导轨6,其竖立设置于升降通道1A,用于引导电梯轿厢4的升降;以及平衡重用导轨7,其竖立设置于升降通道1,用于引导平衡重5的升降。
电梯轿厢4及平衡重5设置于在建筑物中设置的升降通道1A的内部,通过未图示的主吊索呈吊桶式进行悬吊。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卷扬机3配置在升降通道1A的最上部的例子,但卷扬机3的位置并不限于升降通道1A的最上部。轿厢用导轨6及平衡重用导轨7沿着形成升降通道1A的建筑物的壁面(建筑物壁)WA在上下方向上竖立设置。
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是牵引方式的电梯装置,通过卷扬机3对主吊索进行摩擦驱动,使电梯轿厢4沿着轿厢用导轨6上下升降,并且使平衡重5沿着平衡重用导轨7上下升降。轿厢用导轨6及平衡重用导轨7通过轨道支架8被固定于升降通道1A的壁面WA。
卷扬机3配置于在升降通道1A的最上部设置的机械室1B。另外,在机械室1B内,配置有对包括电梯轿厢4的升降在内的电梯装置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盘2。需要说明的是,机械室1B的配置、卷扬机3及控制盘2的配置不限于本实施例的结构,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升降通道1A形成在建筑物内,是供电梯轿厢4及平衡重5升降的升降空间。电梯轿厢4在前面设置有乘客的乘降用的门41,在升降通道1A的前侧(候梯厅H侧)的壁面WA设置有开口部1C,在该开口部1C设置有门10。
接着,参照图2、3对设置于电梯装置1的门10、41及门锁装置100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的门锁装置100相对于门10、41的配置的概要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门锁装置100的配置的概要的主视图。
门锁装置100是对门10进行上锁的装置,在图2中,将门锁装置100描绘为投影到水平面的俯视图。另外,图3是从图2的箭头III所示的方向观察门锁装置100的III向视图,用虚线102表示电梯轿厢4停靠时的卡合装置(卡合构件)102的位置。
电梯轿厢4的门41由两个门构件41A、41B构成,门构件41A及门构件41B从图2所示的状态左右分开而开门。在建筑物壁WA的开口部1C设置的候梯厅H侧的门10由两个门构件10A、10B构成,门构件10A及门构件10B从图2所示的状态左右分开而开门。
为了区别电梯轿厢4的门41和候梯厅H侧的门10,门41称为轿厢侧门,门10称为候梯厅侧门。
在本实施例中,轿厢侧门41及候梯厅侧门10设为由两个门构件构成的结构,但也可以是由一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门构件构成的结构。另外,轿厢侧门41及候梯厅侧门10设为多个门构件从中央向左右两侧分开而打开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从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一端部朝向另一端部打开的结构。
构成候梯厅侧门10的两个门构件(候梯厅侧门构件)10A、10B被配设在其上部的未图示的门悬吊件支承,通过未图示的连杆机构以同步开闭的方式连结。需要说明的是,未图示的门悬吊件在两个候梯厅侧门构件10A、10B各自的上部与候梯厅侧门构件10A、10B一体地设置。
门锁装置100具备第一门锁装置110和第二门锁装置120。第一门锁装置110是在关闭了候梯厅侧门10的状态下进行上锁的门锁装置,第二门锁装置120是在将第一门锁装置110解锁了的状态下将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宽度限制为比全开状态下的开门宽度(第一开门宽度)小的开门宽度(第二开门宽度)的门锁装置。第一开门宽度被设定为人不能通过的程度的大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门锁装置120是限制开门宽度的门锁装置,因此也可以称为开门宽度限制装置。
如图3所示,第一门锁装置110具备:卡钩111、可动辊113、固定辊114、以及门锁开关118。
卡钩111在一端部形成有凹形状部111a,在凹形状部111a的一端部(前端部)形成有爪部111b。卡钩111通过轴111c被安装于未图示的门悬吊件。卡钩111设置为形成有凹形状部111a的一端部能够以轴111c为中心相对于门悬吊件、即候梯厅侧门10(在本实施例中为候梯厅侧门10A)转动。
可动辊113设置为轴113a被卡钩111保持并以卡钩111的轴111c为中心与卡钩111一起相对于门悬吊件转动。因此,辊113称为可动辊。
对于固定辊114而言,轴114a被安装于门悬吊件,位置相对于门悬吊件、即候梯厅侧门10(在本实施例中为候梯厅侧门10A)固定。因此,辊114称为固定辊。
门锁开关118用于与卡钩111卡合而机械地进行上锁,并且电气地进行上锁确认。因此,门锁开关118具有与卡钩111的凹形状部111a卡合的突起部118a。即,门锁开关118的突起部118a构成与卡钩111的凹形状部111a卡合的卡合部。
另一方面,卡钩111的凹形状部111a构成与门锁开关118的突起部118a卡合的卡合部。卡钩111在凹形状部111a的一端部设置有爪部111b,爪部111b与门锁开关118的突起部118a的侧面118b卡合,由此防止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
需要说明的是,门锁开关118是承接卡钩111的承接部,具有机械地进行上锁的功能,因此称为上锁部或者上锁构件。
如图3所示,第二门锁装置120具备:卡钩121、可动辊123、固定辊124、以及上锁部128。
卡钩121在一端部形成有凹形状部121a,在凹形状部121a的一端部(前端部)形成有爪部121b。卡钩111通过轴121c安装于未图示的门悬吊件。卡钩121设置为形成有凹形状部121a的一端部能够以轴121c为中心相对于门悬吊件、即候梯厅侧门10(在本实施例中为候梯厅侧门10A)转动。
可动辊123设置为轴123a被卡钩121保持并以卡钩121的轴121c为中心与卡钩121一起相对于门悬吊件转动。因此,辊123称为可动辊。
对于固定辊124而言,轴124a被安装于门悬吊件,位置相对于门悬吊件、即候梯厅侧门10(在本实施例中为候梯厅侧门10A)固定。因此,辊124称为固定辊。
上锁部(上锁构件)128是承接卡钩121的承接部,用于与卡钩121卡合而限制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宽度。上锁部128及卡钩121限制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因此能够视为用于机械地进行上锁的部件或装置。上锁部128具有与卡钩121的凹形状部121a卡合的突起部128a。即,上锁部128的突起部128a构成与卡钩121的凹形状部121a卡合的卡合部。
另一方面,卡钩121的凹形状部121a构成与上锁部128的突起部128a卡合的卡合部。在卡钩121的凹形状部121a的一端部设置有爪部121b,在开门时爪部121b与突起部128a的侧面128b卡合,由此限制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钩承接部(第一上锁部)118具有与第一卡钩111的第一凹形状部111a卡合的突起部118a,第一卡钩111具有爪部111b,该爪部111b设置于第一凹形状部111a的一端部,并与第一卡钩承接部118的突起部118a卡合以防止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另一方面,第二卡钩承接部128具有与第二卡钩121的第二凹形状部121a卡合的突起部128a,第二卡钩121具有爪部121b,该爪部121b设置于第二凹形状部121a的一端部,并与第二卡钩承接部128的突起部128a卡合以限制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宽度。
在第一门锁装置110中,卡钩111、凹形状部111a、轴111c、可动辊113、轴113a、固定辊114、轴114a、以及上锁部(卡钩承接部)118为了与第二门锁装置120侧的各构件进行区别,有时称为第一卡钩111、第一凹形状部111a、第一卡钩轴111c、第一可动辊113、第一可动辊轴113a、第一固定辊114、第一固定辊轴114a、以及第一上锁部(第一卡钩承接部)118。
另外,在第二门锁装置120中,卡钩121、凹形状部121a、轴121c、可动辊123、轴123a、固定辊124、轴124a、以及上锁部(卡钩承接部)128为了与第一门锁装置110侧的各构件进行区别,有时称为第二卡钩121、第二凹形状部121a、第二卡钩轴121c、第二可动辊123、第二可动辊轴123a、第二固定辊124、第二固定辊轴124a、以及第二上锁部(第二卡钩承接部)128。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具备在升降通道1A内进行升降的电梯轿厢4、设置于候梯厅H侧的候梯厅侧门10、以及对候梯厅侧门10进行上锁的门锁装置100,在电梯装置1中,
门锁装置100具备:第一门锁装置110,其在关闭了候梯厅侧门10的状态下进行上锁;以及第二门锁装置120,其在开门时将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宽度限制为比全开状态下的第一开门宽度小的第二开门宽度La,第一门锁装置110具备:第一卡钩111,其在一端部具有第一凹形状部111a,并被设置为能够以第一卡钩轴111c为中心转动;以及第一卡钩承接部118,其与第一卡钩111的第一凹形状部111a卡合,
第二门锁装置120具备:第二卡钩121,其在一端部具有第二凹形状部121a,并被设置为能够以第二卡钩轴121c为中心转动;以及第二卡钩承接部128,其与第二卡钩121的第二凹形状部121a卡合,第一卡钩111的第一凹形状部111a具有维持候梯厅侧门10关闭了的状态的与第一卡钩承接部118卡合的卡合长度L1,
第二卡钩121的第二凹形状部121a具有将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宽度限制为第二开门宽度的与第二卡钩承接部128卡合的卡合长度L2。
如图3所示,第一门锁装置110和第二门锁装置120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及配置。第一门锁装置110与第二门锁装置120之间的差异是第一凹形状部111a的长度L1与第二凹形状部121a的长度L2的差异、以及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闭方向上的第一上锁部118的突起部118a的位置与第二上锁部128的突起部128a的位置的差异。
第一卡钩111和第二卡钩121形成为,决定第二凹形状部121a的与第二卡钩承接部128卡合的卡合长度的第二凹形状部长度L2大于决定第一凹形状部111a的与第一卡钩承接部118卡合的卡合长度的第一凹形状部长度L1。在该情况下,第一卡钩111的第一凹形状部111a具有维持候梯厅侧门10关闭了的状态的卡合长度L1,第二卡钩121的第二凹形状部121a具有候梯厅侧门10能够打开到第一开门宽度的卡合长度L2。
第一门锁装置110和第二门锁装置120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
图3中位于左侧的第二凹形状部121a的一端部(爪部121b)的位置与图3中位于左侧的第一凹形状部111a的一端部(爪部111b)的位置相同。另一方面,图3中位于右侧的第二凹形状部121a的另一端部的位置与图3中位于右侧的第一凹形状部111a的另一端部的位置不同。即,第二凹形状部121a的另一端部的位置位于与第一凹形状部111a的另一端部的位置相比在图3中向右侧偏移的位置,与该偏移相应地,第二凹形状部121a的长度L2大于第一凹形状部111a的长度L1。
另一方面,关于第一上锁部118的突起部118a的位置与第二上锁部128的突起部128a的位置的不同,第二上锁部128的突起部128a位于与第一上锁部118的突起部118a相比在图3中向右侧偏移的位置。第二上锁部128的突起部128a通过其侧面128b与第二卡钩121卡合而对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宽度进行限制。第一上锁部118的突起部118a通过其侧面118b与第一卡钩111卡合,从而以候梯厅侧门10不能打开的方式进行上锁。在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闭方向上,第二上锁部128的突起部128a的侧面128b位于与第一上锁部118的突起部118a的侧面118b相比向图3中的右侧偏移长度La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上锁部118的第一凹形状部111a相对于突起部118a的卡合被解除时,在第二凹形状部121a与第二上锁部128的突起部128a卡合的状态下,第二卡钩121能够向图3中的右侧移动长度La。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钩承接部(第一上锁部)118的突起部118a和第二卡钩承接部(第二上锁部)128的突起部128a在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方向及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第一卡钩111的爪部111b和第二卡钩121的爪部121b在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二卡钩承接部128的突起部128a在候梯厅侧门10的开门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卡钩承接部118的突起部118a,配置在第二凹形状部121a的与设置有爪部121b的一端部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侧。
除了上述的差异之外,第一门锁装置110和第二门锁装置120具有相同的结构及配置。即,第一卡钩111和第二卡钩121除了第一凹形状部111a及第二凹形状部121a之外的外形形状形成为相同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门锁装置110具有:第一可动辊113,其设置为能够与第一卡钩111一起转动;以及第一固定辊114,其位置相对于候梯厅侧门10固定,
第二门锁装置120具有:第二可动辊123,其设置为能够与第二卡钩121一起转动;以及第二固定辊124,其位置相对于候梯厅侧门10固定。
在该情况下,对于第二门锁装置120的第二卡钩121、第二卡钩轴121c、第二可动辊123及第二固定辊124与第一门锁装置110的第一卡钩111、第一卡钩轴111c、第一可动辊113及第一固定辊114,当将第二门锁装置120或第一门锁装置110中的任一方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错开的情况下,以与另一方的位置重叠的方式配置。
另一方面,第一上锁部(门锁开关)118及第二上锁部128配置成第一上锁部118的突起部118a的位置与第二上锁部128的突起部128a的位置不同,由此能够使第一上锁部118的形状与第二上锁部128的形状成为完全相同的形状。
因此,在图2所示的俯视图中,除了第一上锁部118及第二上锁部128之外,第一门锁装置110和第二门锁装置120在RA的范围(参照图3)内完全重叠。即,在图2中,第一门锁装置110隐藏在第二门锁装置120的下方。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第一上锁部118及第二上锁部128仅图示出突起部118a及突起部128a。
在图2、3中,示出了在电梯轿厢4停靠的状态下,卡合装置102与门锁装置100卡合的状态。在该卡合状态下,第一可动辊113及第一固定辊114和第二可动辊123及第二固定辊124被定位在卡合装置102的两侧壁102a、102b的内侧的卡合范围ΔE。卡合装置102配设于电梯轿厢4侧,当电梯轿厢4移动到其他层时,门锁装置100相对于卡合装置102的卡合被解除。
卡合装置(卡合构件)102在自动开门时与第一门锁装置110的第一可动辊113及第二门锁装置120的第二可动辊123卡合,构成随着轿厢侧门41向开门方向的移动而将第一门锁装置110及第二门锁装置120解锁的自动解锁装置。
接着,参照图4~6,对通常动作时(自动开闭时)的门锁装置100的解锁动作进行说明。图4~6的解锁动作伴随轿厢侧门41的开闭动作,使候梯厅侧门10A、10B自动开闭。即,与轿厢侧门41的开闭动作连动,门锁装置100自动被解锁。
图4是示出自动开闭时的门锁装置100的上锁状态的主视图。
在图4中,图示出图3中未图示的第一卡钩解锁构件105、解锁钥匙106、以及第二卡钩解锁构件107。第一卡钩解锁构件105、解锁钥匙106、以及第二卡钩解锁构件107是与通常动作时的门锁装置100的解锁动作无关的部件,在后面进行说明。
设置于电梯轿厢4侧的卡合装置102在电梯轿厢4停靠时与门锁装置100卡合。即,第一门锁装置110的第一可动辊113及第一固定辊114和第二门锁装置120的第二可动辊123及第二固定辊124被定位在卡合范围ΔE,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
在电梯轿厢4停靠的时刻,第一卡钩111的凹形状部111a处于与上锁部118的突起部118a卡合的状态,第二卡钩121的凹形状部121a处于与上锁部128的突起部128a卡合的状态,候梯厅侧门10A、10B成为上锁的状态。
图5是示出自动开闭时的门锁装置100的解锁状态的主视图。
在电梯轿厢4停靠后,当轿厢侧门41开始进行打开动作时,设置于轿厢侧门41侧的卡合装置102与轿厢侧门41一起移动,从由卡合范围ΔE表示的位置移动到由卡合范围ΔE’表示的位置。随着该移动,卡合装置102的侧壁102a与第一可动辊113及第二可动辊123抵接,将两辊113、123向图中左方向按压。
此时,第一可动辊113以第一卡钩轴111c为中心转动,以抬起第一卡钩111的爪部(第一卡钩爪部)111b侧的一端部的方式动作。第一可动辊113通过与第一固定辊114抵接,从而停止转动动作。通过第一可动辊113的转动动作,第一卡钩111转动,第一卡钩111的凹形状部111a与门锁开关118的突起部118a的卡合被解除,从而第一门锁装置110被解锁。
另一方面,第二可动辊123以第二卡钩轴121c为中心转动,以抬起第二卡钩121的爪部(第二卡钩爪部)121b侧的一端部的方式动作。第二可动辊123通过与第二固定辊124抵接而停止转动动作。通过第二可动辊123的转动动作,第二卡钩121转动,第二卡钩121的凹形状部121a与上锁部128的突起部128a的卡合被解除,从而第二门锁装置120被解锁。
即,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1具备设置于电梯轿厢4侧的轿厢侧门41的一侧的卡合装置102,卡合装置102在候梯厅侧门10及轿厢侧门41自动开门时,通过与第一可动辊113及第二可动辊123这两方抵接而随着轿厢侧门41的移动按压第一可动辊113及第二可动辊123,从而使第一卡钩111及第二卡钩121这两方转动,将第一门锁装置110及第二门锁装置120解锁。
通过对第一门锁装置110进行解锁,由卡合装置102及门锁装置100与轿厢侧门41连结的候梯厅侧门10A、10B与轿厢侧门41的开门动作连动地进行开门动作,转移到图6所示的状态。
图6是示出自动开闭时的开门状态下的门锁装置100的状态的主视图。
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第二卡钩121的爪部121b处于从上锁部128的突起部128a脱离的状态,候梯厅侧门10A、10B能够从图6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进行开门动作。
接着,参照图7~9,对手动开闭时的门锁装置100的解锁动作进行说明。图7~9示出了在维修检查时等电梯轿厢4未停靠的状态下,对候梯厅侧门10的门锁装置100进行解锁的动作。
图7是示出手动开闭时的门锁装置100的上锁状态的主视图。
在手动开闭时,使用第一卡钩解锁构件105、解锁钥匙106、以及第二卡钩解锁构件107,进行门锁装置100的解锁。第一卡钩解锁构件105的一端部与第一卡钩111连结。解锁钥匙106是通过从未图示的钥匙引导孔插入的钥匙使卡合部106a转动的结构。第二卡钩解锁构件107夹着第二卡钩121的轴121c,与和设置有爪部121b的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连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钩解锁构件107由吊索构成,以下称为解锁吊索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门锁装置100的状态与图4的状态相同,但由于电梯轿厢4未停靠,因此卡合装置102未与门锁装置100卡合。
图8是示出手动开闭时的门锁装置100的第一解锁状态的主视图。
在第一解锁状态下,第一卡钩111相对于第一上锁部118的卡合被解除,第二卡钩121相对于第二上锁部128的卡合被维持。
在手动开闭时,通过从未图示的钥匙引导孔插入的钥匙,使解锁钥匙106的卡合部106a转动,向图中左方向按压第一卡钩解锁构件105的下端部。第一卡钩解锁构件105的下端部是与和第一卡钩111连结的一端部(上端部)的一侧相反侧的另一端部。通过该操作,第一卡钩解锁构件105的下端部相对于上端部向图中左方向移动,第一卡钩111以第一卡钩轴111c为中心转动。其结果是,第一卡钩111相对于第一上锁部118的卡合被解除。
这样,第一卡钩解锁构件105及解锁钥匙106构成在手动开闭时解除第一卡钩111相对于第一上锁部118的卡合而进行第一门锁装置110的解锁的第一解锁装置。
当成为图8的第一解锁状态时,第二卡钩121在第二凹形状部121a与第二上锁部突起部128a卡合的状态下,能够向图3上的右侧移动长度La。即,候梯厅侧门10A、10B成为第一门锁装置110被解锁的状态,能够以比全开状态下的开门宽度小的第一开门宽度La打开候梯厅侧门10A、10B。通过使候梯厅侧门10A、10B打开到第一开门宽度La,门锁装置100成为图9的实线所示的状态。
图9是示出手动开闭时的门锁装置100从第一解锁状态向第二解锁状态转移的状态的主视图。
实线所示的第二卡钩121的姿态是维持图8的第一解锁状态时的姿态。当从图8的状态打开候梯厅侧门10A、10B时,第二卡钩121的爪部与第二上锁部突起部128a的侧面128b抵接,候梯厅侧门10A、10B的开门宽度限制为第一开门宽度La。此时的状态是图9的实线所示的状态(第一解锁状态)。
在图9的实线所示的状态下,当手从打开到第一开门宽度La的候梯厅侧门10A、10B的间隙插入而拉拽解锁吊索107时,第二卡钩121如双点划线121’所示那样以第二卡钩轴121c为中心转动,第二凹形状部121a相对于第二上锁部突起部128a的卡合被解除。该状态为第二解锁状态。在该情况下,设置于第二卡钩121的第二可动辊123也如双点划线123’所示,以第二卡钩轴121c为中心转动。
在手动开闭时的第二解锁状态下,第一卡钩111及第二卡钩121成为与自动开闭时的图6所示的状态相同的状态,能够将候梯厅侧门10A、10B打开到全开状态。
这样,解锁吊索107构成在手动开闭时解除第二卡钩121相对于第二上锁部128的卡合而进行第二门锁装置120的解锁的第二解锁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手动开闭时解除第一卡钩111相对于第一上锁部118的卡合而进行第一门锁装置110的解锁的第一解锁装置和在手动开闭时解除第二卡钩121相对于第二上锁部128的卡合而进行第二门锁装置120的解锁的第二解锁装置构成为独立的解锁装置。进而,在自动开闭时,第一卡钩111相对于第一上锁部118的卡合、以及第二卡钩121相对于第二上锁部128的卡合这两方通过卡合装置102同时被解除。即,在自动开闭时,利用相同的卡合装置102进行第一门锁装置110及第二门锁装置120这两方的解锁。由此,能够紧凑地构成门锁装置100,并且能够可靠地实施自动开闭时的开门动作和手动开闭时的包括开门宽度限制的开门动作。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使电梯装置1所具备的门锁装置100为紧凑的结构。其结果是,在新设置的电梯装置中,配置门锁装置100的周边的设计的自由度变大。另外,在现有的电梯装置中,能够容易地确保第二门锁装置120的配置空间,能够通过后安装来容易地安装第二门锁装置120。
另外,由于第一门锁装置110及第二门锁装置120除了一部分之外具有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结构,因此在现有的电梯装置中增设第二门锁装置120的情况下,能够以第一门锁装置110为基准增设第二门锁装置120。因此,第二门锁装置120的增设施工变得容易,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第二门锁装置120的动作的可靠性。
另外,在自动开闭时,是从轿厢侧门41侧经由卡合装置102得到开门动力的结构,但由于由第一门锁装置110及第二门锁装置120承接该开门动力,因此能够增加开门动力的承接部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构成第一门锁装置110及第二门锁装置120的部件,仅是第一卡钩111的凹形状部111a与第二卡钩121的凹形状部121a的形状不同,其他部件可以共同使用。另外,在第一卡钩111及第二卡钩121中,只要改变凹形状部111a、121a的形状即可,不需要较大地改变部件的规格。在对凹形状部111a、121a进行附加加工的制造方法中,可以共同制作第一卡钩111及第二卡钩121的原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例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进行了说明,不一定限定于具备全部结构的实施例。另外,能够将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结构。另外,对于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Claims (8)
1.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电梯轿厢、设置在候梯厅侧的候梯厅侧门、以及对所述候梯厅侧门进行上锁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锁装置具备:第一门锁装置,其在关闭了所述候梯厅侧门的状态下进行上锁;以及第二门锁装置,其在开门时将所述候梯厅侧门的开门宽度限制为比全开状态下的第一开门宽度小的第二开门宽度,
所述第一门锁装置具备:第一卡钩,其在一端部具有第一凹形状部,并设置为能够以第一卡钩轴为中心转动;以及第一卡钩承接部,其与所述第一卡钩的所述第一凹形状部卡合,
所述第二门锁装置具备:第二卡钩,其在一端部具有第二凹形状部,并设置为能够以第二卡钩轴为中心转动;以及第二卡钩承接部,其与所述第二卡钩的所述第二凹形状部卡合,
所述第一卡钩的所述第一凹形状部具有维持所述候梯厅侧门被关闭的状态的与所述第一卡钩承接部卡合的卡合长度,
所述第二卡钩的所述第二凹形状部具有将所述候梯厅侧门的开门宽度限制为第二开门宽度的与第二卡钩承接部卡合的卡合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钩和所述第二卡钩形成为,决定所述第二凹形状部的与所述第二卡钩承接部卡合的卡合长度的第二凹形状部长度大于决定所述第一凹形状部的与所述第一卡钩承接部卡合的卡合长度的第一凹形状部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门锁装置和所述第二门锁装置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钩承接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卡钩的所述第一凹形状部卡合的突起部,
所述第一卡钩具有爪部,该爪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凹形状部的一端部,并与所述第一卡钩承接部的所述突起部卡合以防止所述候梯厅侧门的开门,
所述第二卡钩承接部具有与所述第二卡钩的所述第二凹形状部卡合的突起部,
所述第二卡钩具有爪部,该爪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凹形状部的一端部,并与所述第二卡钩承接部的所述突起部卡合以限制所述候梯厅侧门的开门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钩承接部的所述突起部和所述第二卡钩承接部的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候梯厅侧门的开门方向及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所述第一卡钩的所述爪部和所述第二卡钩的所述爪部在所述候梯厅侧门的开门方向上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并且在上下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所述第二卡钩承接部的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卡钩承接部的所述突起部而配置在所述第二凹形状部的与设置有所述爪部的一端部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钩和所述第二卡钩的除了所述第一凹形状部及所述第二凹形状部之外的外形形状形成为相同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门锁装置具有:第一可动辊,其设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一卡钩一起转动;以及第一固定辊,其位置相对于所述候梯厅侧门固定,
所述第二门锁装置具有:第二可动辊,其设置为能够与所述第二卡钩一起转动;以及第二固定辊,其位置相对于所述候梯厅侧门固定,
对于所述第二门锁装置的所述第二卡钩、所述第二卡钩轴、所述第二可动辊及所述第二固定辊与所述第一门锁装置的所述第一卡钩、所述第一卡钩轴、所述第一可动辊及所述第一固定辊,当将所述第二门锁装置和所述第一门锁装置中的任一方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错开的情况下,以与另一方的位置重叠的方式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装置具备在电梯轿厢侧的轿厢侧门的一侧设置的卡合装置,
所述卡合装置在所述候梯厅侧门及所述轿厢侧门的自动开门时,与所述第一可动辊及所述第二可动辊这两方抵接,随着所述轿厢侧门的移动而按压所述第一可动辊及所述第二可动辊,从而使所述第一卡钩及所述第二卡钩这两方转动,对所述第一门锁装置及所述第二门锁装置进行解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127241 | 2020-07-28 | ||
JP2020127241A JP7576410B2 (ja) | 2020-07-28 | 2020-07-28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98570A CN113998570A (zh) | 2022-02-01 |
CN113998570B true CN113998570B (zh) | 2023-03-17 |
Family
ID=79921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79451.XA Active CN113998570B (zh) | 2020-07-28 | 2021-07-09 | 电梯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576410B2 (zh) |
CN (1) | CN113998570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03996A (en) * | 1973-12-18 | 1975-09-09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 Closure system |
CN2672012Y (zh) * | 2004-01-16 | 2005-01-19 | 张广兴 | 一种新型防坠落防剪切电梯安全门锁 |
CN102674122A (zh) * | 2011-03-16 | 2012-09-19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门卡合装置 |
CN103387173A (zh) * | 2012-05-09 | 2013-11-13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电梯轿厢门锁装置 |
CN103803385A (zh) * | 2012-05-10 | 2014-05-21 | 株式会社日立建筑系统 | 电梯的安全栅 |
WO2016038712A1 (ja) * | 2014-09-11 | 2016-03-1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ロック装置並びに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
CN109720971A (zh) * | 2017-10-27 | 2019-05-07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自带轿门锁的电梯轿厢门机装置 |
KR102001905B1 (ko) * | 2018-01-30 | 2019-07-19 | 케이알승강기 주식회사 | 엘리베이터용 상하개폐식 도어의 구동시스템 |
JP2019194403A (ja) * | 2018-05-01 | 2019-11-07 | 豊国工業株式会社 | 水門開閉装置及びその開閉制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269895A (ja) | 2009-05-21 | 2010-12-02 |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 エレベータ乗場戸の解錠装置 |
WO2018079032A1 (ja) | 2016-10-27 | 2018-05-0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戸開検出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 |
-
2020
- 2020-07-28 JP JP2020127241A patent/JP7576410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7-09 CN CN202110779451.XA patent/CN11399857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03996A (en) * | 1973-12-18 | 1975-09-09 |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 Closure system |
CN2672012Y (zh) * | 2004-01-16 | 2005-01-19 | 张广兴 | 一种新型防坠落防剪切电梯安全门锁 |
CN102674122A (zh) * | 2011-03-16 | 2012-09-19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门卡合装置 |
CN103387173A (zh) * | 2012-05-09 | 2013-11-13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电梯轿厢门锁装置 |
CN103803385A (zh) * | 2012-05-10 | 2014-05-21 | 株式会社日立建筑系统 | 电梯的安全栅 |
WO2016038712A1 (ja) * | 2014-09-11 | 2016-03-17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ロック装置並びに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
CN109720971A (zh) * | 2017-10-27 | 2019-05-07 |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 自带轿门锁的电梯轿厢门机装置 |
KR102001905B1 (ko) * | 2018-01-30 | 2019-07-19 | 케이알승강기 주식회사 | 엘리베이터용 상하개폐식 도어의 구동시스템 |
JP2019194403A (ja) * | 2018-05-01 | 2019-11-07 | 豊国工業株式会社 | 水門開閉装置及びその開閉制御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2024571A (ja) | 2022-02-09 |
JP7576410B2 (ja) | 2024-10-31 |
CN113998570A (zh) | 2022-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56835B2 (en) | Elevator car door locking apparatus | |
JP6704068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CN100593505C (zh) | 电梯的轿厢门联锁装置 | |
EP3342743B1 (en) | Elevator landing door unlocking system | |
JP5800936B2 (ja) | エレベータ戸開走行防止装置 | |
CN113998570B (zh) | 电梯装置 | |
JPH0812228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JP6881520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 |
CN113544076B (zh) |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 |
JP2011152979A (ja) | エレベータドア装置 | |
JP6881521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 |
JP6626932B1 (ja) | 戸開走行制限装置 | |
JP6798969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 | |
JP7455225B2 (ja) | 乗りかご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 |
WO2024134726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WO2022259507A1 (ja)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ドア装置 | |
KR100812483B1 (ko) | 엘리베이터 카 문의 인터록 장치 | |
WO2024134727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WO2023053320A1 (ja) | エレベータードア装置 | |
WO2023199507A1 (ja) | エレベーター | |
JP2002265174A (ja) |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開放ロック装置 | |
JPH0289793A (ja) |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 |
KR20020093533A (ko) | 엘리베이터의 카 도어 록킹장치 | |
CN115697879A (zh) | 电梯的轿厢门装置 | |
KR20010039275A (ko) | 엘리베이터의 승장 도어 개방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