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64992A - 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64992A CN113964992A CN202011502628.3A CN202011502628A CN113964992A CN 113964992 A CN113964992 A CN 113964992A CN 202011502628 A CN202011502628 A CN 202011502628A CN 113964992 A CN113964992 A CN 1139649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spacer
- busbar unit
- present disclosure
- bus b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6—Stator cores with slots for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08—Insulating cas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该母线单元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设置为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端子间隔开;第三端子,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堆叠在第一端子上;第四端子,在第二方向上堆叠在第二端子上;以及保持器,构造为支撑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从而获得简化结构以及改善设计自由度和空间利用的有利效果。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20年7月21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20-0089947号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该母线单元可具有简化的结构并且改善了设计自由度和空间利用。
背景技术
被称为环境友好型车辆的混合动力车辆或者电动车辆通过使用从电能中获得旋转力的电动马达(下文中,称为‘驱动马达’)来产生驱动功率。
通常,驱动马达包括耦接于壳体的定子和可旋转地设置在定子中的转子,其中转子与定子具有预定的空气间隙。
定子包括通过堆叠电工硅钢片而形成的定子铁芯和围绕定子铁芯缠绕的定子线圈。
母线设置在定子的上侧,并且定子线圈通过母线连接到外部电源。
母线构造为在环形保持器内部包括多个端子,并且这些端子由连接到U相电源、V相电源和W相电源的三个相端子以及连接相端子的中性端子的组合来提供。
同时,母线在定子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在定子的上侧,并且马达的整体高度(定子的轴向方向上的高度)随着母线的厚度(定子的轴向方向上的厚度)增加而增加。因此,需要使母线的厚度最小化以使马达小型化。
然而,因为现有技术中构成母线的四个端子(U相端子、V相端子、W相端子和中性端子)在竖直方向上堆叠,所以在减小母线的整体高度(竖直厚度)上存在限制。此外,由于即使母线的厚度减小,但是在定子的上侧仍需要确保用于设置母线的空间(高度),所以存在难以减小马达的整体高度的问题。
此外,在现有技术中,用于电气绝缘的包覆成型层(overmolded layer)需要单独地形成在四个端子的每个上(包覆成型层需要形成为包围每个端子),并且包覆成型壳体需要附加地形成为包围在竖直方向上堆叠的多个包覆成型层的整个周长。因此,存在制造过程复杂且繁琐的问题。
另外,为了确保用于在各个端子之间实现电气绝缘的沿面放电路径,需要确保包覆成型层的预定或更大的厚度。然而,由于母线的整体高度随着包覆成型层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存在难以确保包覆成型层的足够厚度的问题。
因此,近来进行了各种类型的研究以简化并小型化母线的结构,但是研究结果仍存在不足。所以,需要开发一种具有简化且小型化结构的母线。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该母线单元可具有简化的结构并且可改善设计自由度和空间利用。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使母线单元的厚度最小化并且有助于马达的小型化。
本公开的又一目的是简化制造过程并且减少制造时间。
本公开的仍另一目的是改善电气绝缘性能并改善稳定性及可靠性。
通过示例性实施例实现的目的不限于上述目的,还包括可从下述的方案或示例性实施例中识别出的目的或效果。
为了实现本公开的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该母线单元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设置为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端子间隔开;第三端子,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堆叠在第一端子上;第四端子,在第二方向上堆叠在第二端子上;以及保持器,构造为支撑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
这是为了简化母线单元的结构并改善设计自由度和空间利用。
即,母线在定子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在定子的上侧(或下侧),并且马达的整体高度(定子的轴向方向上的高度)随着母线的厚度(定子的轴向方向上的厚度)增加而增加。因此,为了使马达小型化,需要使母线的厚度最小化。
然而,因为现有技术中构成母线的多个端子(U相端子、V相端子、W相端子和中性端子)在竖直方向上堆叠,所以在减小母线的整体高度(竖直厚度)上存在限制。此外,由于即使母线的厚度减小,但是在定子的上侧仍需要确保用于设置母线的空间(高度),所以存在难以减小马达的整体高度的问题。
然而,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布置在第一方向上,而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布置在第一端子上和第二端子上。换句话说,以2×2的矩阵布置。因此,可使母线单元的厚度最小化。
因此,可获得以下有利效果:改善定子上方的区域中的空间利用、改善设计自由度、最小化由安装用于实施马达的控制电路的母线单元而引起的马达尺寸上的增加,并因此有助于马达的小型化。
根据所要求的条件和设计规范,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可具有各种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端子可包括:第一主体;以及第一端子部分,从第一主体延伸并且从保持器的上表面露出,第二端子可包括:第二主体;以及第二端子部分,从第二主体延伸并且从保持器的上表面露出,第三端子可包括:第三主体;以及第三端子部分,从第三主体延伸并且从保持器的上表面露出,并且第四端子可包括:第四主体;以及第四端子部分,从第四主体延伸并且从保持器的上表面露出。
根据所要求的条件和设计规范,保持器的结构可进行各种改变。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保持器可包括:包覆成型层,形成为包围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以及包覆成型壳体,形成为包围包覆成型层、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
如上所述,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仅由单个包覆成型层和单个包覆成型壳体构成保持器,所以可获得简化保持器的结构、简化制造保持器的过程和减少制造时间的有利效果。
即,在现有技术中,用于电气绝缘的包覆成型层需要单独地形成在四个端子的每个上(包覆成型层需要形成为包围每个端子),并且包覆成型壳体需要附加地形成以包围在竖直方向上堆叠的多个包覆成型层的整个周长。因此,存在制造过程复杂且繁琐的问题。此外,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母线的整体高度随着包覆成型层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存在难以确保包覆成型层的足够厚度的问题。
然而,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保持器可通过仅两个注塑成型过程(包覆成型层注塑成型的过程和包覆成型壳体注塑成型的过程)而形成,并且因此,可获得以下有利效果:确保电气绝缘性能、简化保持器的结构和简化制造保持器的过程。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可包括插入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之间的间隔件。
如上所述,由于间隔件插入在布置于第一层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与布置于第二层中的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之间,所以可在第一端子与第三端子之间确保充足的间距,并可在第二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确保充足的间距,由此可确保第一端子与第三端子之间的电气绝缘性能以及第二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绝缘性能。因此,可获得以下有利效果:使第一端子与第三端子之间(第二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绝缘不良最小化并改善稳定性及可靠性。
具体地,间隔件可插入在包覆成型层与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可包括:引导突出部,形成在间隔件上;以及引导槽,形成在包覆成型层中以接收引导突出部。
如上所述,当间隔件安置在包覆成型层上时,引导突出部被接收(插入)在引导槽中,并且因此,可获得以下有利效果:防止间隔件相对于包覆成型层转动和移动,并稳定地保持间隔件被设置的状态。
另外,由于引导突出部形成在间隔件上并且引导槽形成在包覆成型层中,所以间隔件可能仅在其中间隔件与包覆成型层在一确定的位置处对准(在竖直方向上)的状态下被安置在包覆成型层的上部上(与其紧密接触),由此,可改善组装间隔件的准确性并且易于识别间隔件是否组装错误。
具体地,引导突出部可包括:第一引导突出部和第二引导突出部,其中第一引导突出部形成为邻近间隔件的内周表面,第二引导突出部在间隔件的周向方向上与第一引导突出部间隔开并且形成为邻近间隔件的外周表面,并且引导槽可包括:第一引导槽,构造为接收第一引导突出部;以及第二引导槽,构造为接收第二引导突出部。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间隔件可具有通孔,第一端子部分和第二端子部分可穿过该通孔。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间隔件可包括:第一安置部和第二安置部,其中第三端子安置在第一安置部上,第四端子安置在第二安置部上。
如上所述,由于间隔件具有第一安置部和第二安置部,所以可获得稳定地保持第三端子和第三端子安置的状态的有利效果。
具体地,第一安置部和第二安置部可凹入到间隔件的上表面中。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边界肋(boundary rib)可设置在第一安置部与第二安置部之间。如上所述,由于边界肋沿着第一安置部与第二安置部之间的边界形成,所以可获得以下有利效果:更稳定地保持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安置在第一安置部和第二安置部上的状态,并且确保第三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电气绝缘性能。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可包括线圈支撑单元,该线圈支撑单元设置在保持器的上部上并且构造为支撑定子的线圈。
作为示例,线圈支撑单元可具有接收线圈的线圈接收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线'I-I'截取的截面图。
图5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第一端子的视图。
图6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第二端子的视图。
图7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第三端子的视图。
图8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第四端子的视图。
图9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间隔件的视图。
图10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包覆成型层的视图。
图11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间隔件设置在其中的结构的视图。
图12和图13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引导突出部和引导槽的视图。
图14是用于解释安置在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间隔件上的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的视图。
图15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包覆成型壳体的视图。
图16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的线圈支撑单元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然而,本公开的技术精神不限于本文中描述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而使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在本公开的技术精神的范围内,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构成元件中的一者或多者可被选择性地结合和替代。
另外,除非另有清楚且具体的限定和陈述,否则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可被解释为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通常理解的含义。可考虑相关技术中上下文的含义来解释诸如词典中所定义术语的通常使用的术语的含义。
另外,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用于解释示例性实施例,而不是限制本公开。
在本说明书的上下文中,除非另有具体的陈述,否则单数形式也可包括复数形式。本文中描述的表述“A、B和C中的至少一者(或一者或多者)”可包括可通过结合A、B和C形成的所有结合物中的一个或多个。
另外,诸如第一、第二、A、B、a和b的术语可用来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构成元件。
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成元件与另一构成元件区分的目的,并且构成元件的性质、序列或顺序不由这些术语限制。
此外,当一个构成元件被描述为“连接”、“耦接”或“附接”到另一个构成元件时,一个构成元件可以直接连接、耦接或附接到另一个构成元件,或可通过介于它们之间的又一个构成元件而连接、耦接或附接到另一个构成元件。
另外,表述“一个构成元件形成在或设置于另一个构成元件的上方(上)或下方(下)”不仅包括两个构成元件彼此直接接触的情况,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另外的构成元件形成或设置于这两个构成元件之间的情况。另外,表述“上(上方)或下(下方)”可包括基于一个构成元件向下方向以及向上方向的含义。
参考图1至图16,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10包括:第一端子110;第二端子120,设置为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端子110间隔开;第三端子13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堆叠在第一端子110上;第四端子140在第二方向上堆叠在第二端子120上;以及保持器200,构造为支撑第一端子110、第二端子120、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
为了参考,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10可安装在根据所要求的条件和设计规范的各种类型的马达上,并且本公开不由马达的类型和结构而约束或限制。
作为示例,应用有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母线单元10的马达可用作用于诸如混合动力车辆和/或电动车辆的环境友好型车辆的驱动马达,该马达从电能中获得驱动功率。
例如,驱动马达是内转子类型的同步马达,并且包括安装在马达壳体(未示出)中的定子(未示出)和可旋转地安装在定子中的转子(未示出),其中转子与定子具有预定的空气间隙。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母线单元10可连接到定子。
定子可被接收在壳体(未示出)中,并且线圈60构造为在定子与转子之间引起电气交互,并且缠绕定子。
作为示例,定子包括设置为共同限定环形的多个分裂铁芯(未示出)和设置为包围多个分裂铁芯的外周表面的支撑环(未示出)。
根据所要求的条件和设计规范,分裂铁芯可在数量和结构上进行各种改变,并且本公开不由分裂铁芯的数量和分裂铁芯结构而约束或限制。
更具体地,分裂铁芯可通过在转子的轴向方向上堆叠多个电工硅钢片来形成。
围绕各个分裂铁芯设置有绕线筒(未示出)(例如,由塑料制成),并且线圈(见图15中的60)缠绕在绕线筒上。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定子可仅由一个铁芯构造。
转子设置为通过定子与转子之间的电气交互来旋转。
作为示例,转子可包括转子铁芯(未示出)和磁体(未示出)。转子铁芯可通过堆叠多个薄钢板形式的圆板来构造或者构造为筒的形式。
轴耦接至其的孔(未示出)可形成在转子的中心处。引导磁体的突出部(未示出)可从转子铁芯的外周表面突出。磁体可附接到转子铁芯的外周表面以在转子铁芯的周向方向上彼此间隔开预定的间距。
另外,转子可包括罐构件(未示出),该罐构件设置为包围磁体以防止磁体偏移。
母线单元10可设置在定子的上侧并且可包括第一端子110、第二端子120、第三端子130、第四端子140和保持器200。
第一端子110、第二端子120、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设置为电连接定子的线圈60和外部电源。
参考图5至图8,第一端子110、第二端子120、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中的每个均可以是以下端子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到U相电源、V相电源和W相电源的相端子(U相端子、V相端子和W相端子)和构造为电连接相端子的中性端子。
作为示例,第一端子110可以是U相端子,第二端子120可以是中性端子,第三端子130可以是V相端子,第四端子140可以是W相端子。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一端子可以是其他端子(例如,中性端子、V相端子和W相端子)中的任一个。
更具体地,第一端子110可包括第一主体112和第一端子部分114,其中第一主体构造为被接收在保持器200中,每个第一端子部分从第一主体112的内周表面延伸(弯曲)并从保持器200向上突出。
根据所要求的条件和设计规范,第一主体112可在结构和形状上进行各种改变。作为示例,第一主体112可具有单层结构并且可形成为具有预定直径的环(或弧)的形式的带构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一主体可具有双层结构(多层结构),该双层结构(多层结构)具有弯曲部。
第一端子部分114连接到第一主体112的内周表面并且从第一主体112向上突出,并且定子的线圈60可连接到(熔接于)第一端子部分114。
第一端子部分114可具有使线圈60的端部可连接至其的各种结构,并且本公开不由第一端子部分114的结构和形状而约束或限制。
作为示例,第一端子部分114可具有大致'U'形的端子槽(未示出),该端子槽可接收线圈60的端部。在线圈60的端部装配到端子槽中的状态下,线圈60的端部可通过被焊接到第一端子部分114而一体地连接(电连接)到第一端子部分114。
另外,第一端子110可包括第一电力端子部分116,该第一电力端子部分从第一主体112的外周表面突出。
第一电力端子部分116设置为从第一主体112的外周表面延伸并从保持器200的外周表面突出。具有的相对应于第一电力端子部分116的相(例如,U相)的外部电力电缆可电连接到第一电力端子部分116。
第二端子120设置为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端子110间隔开。
作为示例,第二端子120可设置为在对应于第一端子110的径向方向的水平方向(第一方向)上与第一端子110间隔开。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已描述了这样的示例,其中第一端子110的径向方向被定向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将水平方向限定为第一方向。然而,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可将竖直方向或其他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
更具体地,第二端子120可包括第二主体122和第二端子部分124,其中第二主体构造为被接收在保持器200中,每个第二端子部分从第二主体122的外周表面延伸(弯曲)并从保持器200向上突出。
根据所要求的条件和设计规范,第二主体122可在结构和形状上进行各种改变。作为示例,第二主体122可具有单层结构并且可形成为具有小于第一主体112的直径的环(或弧)的形式的带构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二主体可具有双层结构(多层结构),该双层结构(多层结构)具有弯曲部。
第二端子部分124连接到第二主体122的外周表面并且从第二主体122向上突出,并且定子的线圈60可连接到(熔接于)第二端子部分124。
第二端子部分124可具有使线圈60的端部可连接至其的各种结构,并且本公开不由第二端子部分124的结构和形状而约束或限制。
作为示例,第二端子部分124可具有大致'U'形的端子槽(未示出),该端子槽可接收线圈60的端部。在线圈60的端部装配到端子槽中的状态下,线圈60的端部可通过被焊接到第二端子部分124而一体地连接(电连接)到第二端子部分124。
第三端子130设置为在第二方向上堆叠在第一端子110上。
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端子130在第二方向上堆叠在第一端子110上的构造被定义为包括第三端子130在第二方向上堆叠在第一端子110的上部或下部上的构造。
作为示例,第三端子130可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例如,水平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竖直方向)上堆叠在第一端子110的上部上(基于图4)。
更具体地,第三端子130可包括第三主体132和第三端子部分134,其中第三主体构造为被接收在保持器200中,每个第三端子部分从第三主体132的内周表面延伸(弯曲)并从保持器200向上突出。
根据所要求的条件和设计规范,第三主体132可在结构和形状上进行各种改变。作为示例,第三主体132可具有单层结构并且可形成为具有预定的直径的环(或弧)的形式的带构件。具体地,第三主体132具有的直径可对应于第一主体112的直径。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三主体可具有双层结构(多层结构),该双层结构(多层结构)具有弯曲部。
第三端子部分134连接到第三主体132的内周表面并且从第三主体132向上突出,并且定子的线圈60可连接到(熔接于)第三端子部分134。
第三端子部分134可具有使线圈60的端部可连接至其的各种结构,并且本公开不由第三端子部分134的结构和形状而约束或限制。
作为示例,第三端子部分134可具有大致'U'形的端子槽(未示出),该端子槽可接收线圈60的端部。在线圈60的端部装配到端子槽中的状态下,线圈60的端部可通过被焊接到第三端子部分134而一体地连接(电连接)到第三端子部分134。
另外,第三端子130可包括第三电力端子部分136,该第三电力端子部分从第三主体132的外周表面突出。
第三电力端子部分136设置为从第三主体132的外周表面延伸并从保持器200的外周表面突出。具有的相对应于第三电力端子部分136的相(例如,V相)的外部电力电缆可电连接到第三电力端子部分136。
第四端子140设置为在第二方向上堆叠在第二端子120上。
在这种情况下,第四端子140在第二方向上堆叠在第二端子120上的构造被定义为包括第四端子140在第二方向上堆叠在第二端子120的上部或下部上的构造。
作为示例,第四端子140可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例如,水平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竖直方向)上堆叠在第二端子120的上部上(基于图4)。
更具体地,第四端子140可包括第四主体142和第四端子部分144,其中第四主体构造为被接收在保持器200中,每个第四端子部分从第四主体142的外周表面延伸(弯曲)并从保持器200向上突出。
根据所要求的条件和设计规范,第四主体142可在结构和形状上进行各种改变。作为示例,第四主体142可具有单层结构并且可形成为具有预定的直径的环(或弧)的形式的带构件。具体地,第四主体142具有的直径可对应于第二主体122的直径。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第四主体可具有双层结构(多层结构),该双层结构(多层结构)具有弯曲部。
第四端子部分144连接到第四主体142的外周表面并且从第四主体142向上突出,并且定子的线圈60可连接到(熔接于)第四端子部分144。
第四端子部分144可具有使线圈60的端部可连接至其的各种结构,并且本公开不由第四端子部分144的结构和形状而约束或限制。
作为示例,第四端子部分144可具有大致'U'形的端子槽(未示出),该端子槽可接收线圈60的端部。在线圈60的端部装配到端子槽中的状态下,线圈60的端部可通过被焊接到第四端子部分144而一体地连接(电连接)到第四端子部分144。
另外,第四端子140可包括第四电力端子部分146,该第四电力端子部分从第四主体142的外周表面突出。
第四电力端子部分146设置为从第四主体142的外周表面延伸并从保持器200的外周表面突出。具有的相对应于第四电力端子部分146的相(例如,W相)的外部电力电缆可电连接到第四电力端子部分146。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端子110和第二端子120布置在第一方向上,并且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布置在第一端子110的上部和第二端子120的上部上。换句话说,第一端子110、第二端子120、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以2×2的矩阵布置。因此,可使母线单元10的厚度最小化。
因此,可获得以下有利效果:改善在设置有母线单元10的定子上方的区域中的空间利用、改善设计自由度、最小化由安装用于实施马达的控制电路的母线单元10而引起的马达尺寸上的增加,并因此有助于马达的小型化。
保持器200设置为在设置有第一端子110、第二端子120、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的状态下提供支撑,并且使第一端子110、第二端子120、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在电气上绝缘。
根据所要求的条件和设计规范,保持器200可在材料和形状上进行各种改变,并且本公开不由保持器200的材料和形状而约束或限制。
作为示例,保持器200可形成为具有中空环的形状并且设置为由注塑成型形成的模制产品(例如,由绝缘材料制成)。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保持器200可包括包覆成型层210和包覆成型壳体220,其中包覆成型层形成为包围第一端子110和第二端子120,包覆成型壳体形成为包围包覆成型层210、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
参考图4和图10,包覆成型层210形成为包围布置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子110和第二端子120。
更具体地,包覆成型层210可以是以中空环的形式注塑成型的,其整体地包围第一主体112和第二主体122,并且第一端子部分114和第二端子部分124可从包覆成型层210向上露出。
参考图4和图14,包覆成型壳体220形成为在其中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堆叠在包覆成型层210的上部上的状态下包围包覆成型层210、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
更具体地,包覆成型壳体220可以是以环的形式注塑成型的,其整体地包围包覆成型层210、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第一端子部分114、第二端子部分124、第三端子部分134和第四端子部分144可从包覆成型壳体220向上露出。
如上所述,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仅由单个包覆成型层210和单个包覆成型壳体220构成保持器200,所以可获得以下有利效果:简化保持器200的结构、简化制造保持器200的过程并减少制造时间。
即,在现有技术中,用于电气绝缘的包覆成型层需要单独地形成在四个端子的每个上(包覆成型层需要形成为包围每个端子),并且包覆成型壳体需要附加地形成以包围在竖直方向上堆叠的多个包覆成型层的整个周长。因此,存在制造过程复杂且繁琐的问题。此外,在现有技术中,由于母线的整体高度随着包覆成型层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存在难以确保包覆成型层的足够厚度的问题。
然而,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保持器200可通过仅两个注塑成型过程(包覆成型层注塑成型的过程和包覆成型壳体注塑成型的过程)而形成,并且因此,可获得以下有利效果:确保电气绝缘性能、简化保持器200的结构和简化制造保持器200的过程。
参考图4、图9和图11至图13,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10可包括插入在第一端子110和第二端子120与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之间的间隔件300。
间隔件300设置为确保用于实施第一端子110与第三端子130之间的电气绝缘的沿面放电路径以及用于实施第二端子120与第四端子140之间的电气绝缘的沿面放电路径。
即,由于间隔件300插入在布置于第一层中的第一端子110和第二端子120与布置于第二层中的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之间,所以可在第一端子110与第三端子130之间确保充足的间距,并可在第二端子120与第四端子140之间确保充足的间距,由此可确保第一端子110与第三端子130之间的电气绝缘性能以及第二端子120与第四端子140之间的绝缘性能。因此,可获得以下有利效果:使第一端子110与第三端子130之间(第二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绝缘不良最小化并改善稳定性及可靠性。
作为示例,间隔件300可形成为具有中空环的形状并且设置为由注塑成型形成的模制产品(例如,由电气绝缘材料制成)。
具体地,间隔件300可插入在包覆成型层210与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间隔件可在包覆成型层形成之前设置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上方,并且然后包覆成型层可形成为包围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间隔件。
参考图12和图13,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10可包括引导突出部310和引导槽212,其中引导突出部形成在间隔件300的面向包覆成型层210的上表面的底部表面上,引导槽形成在包覆成型层210的上表面中并且构造为接收引导突出部310。
根据所要求的条件和设计规范,引导突出部310和引导槽212可具有各种结构,并且本公开不由引导突出部310和引导槽212的结构和数量而约束或限制。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引导槽可形成在间隔件中,并且引导突出部可形成在包覆成型层上。
如上所述,当间隔件300安置在包覆成型层210上时,引导突出部310被接收(插入)在引导槽212中,并且因此,可获得以下有利效果:防止间隔件300相对于包覆成型层210转动和移动并稳定地保持间隔件300被设置的状态。
另外,由于引导突出部310形成在间隔件300上并且引导槽212形成在包覆成型层210中,所以间隔件300可能仅在其中间隔件300与包覆成型层210在一位置上对准(在竖直方向上)的状态下被安置在包覆成型层210的上部上(与其紧密接触),由此,可改善组装间隔件300时准确性并且易于识别间隔件300是否组装错误。
具体地,引导突出部310可包括第一引导突出部310a和第二引导突出部310b,其中第一引导突出部形成为邻近间隔件300的内周表面,第二引导突出部在间隔件300的周向方向上与第一引导突出部310a间隔开并且形成为邻近间隔件300的外周表面。引导槽212可包括构造为接收第一引导突出部310a的第一引导槽212a,和构造为接收第二引导突出部310b的第二引导槽212b。
如上所述,由于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引导突出部310a和第二引导突出部310b被接收在第一引导槽212a和第二引导槽212b中,所以可获得更有效地防止间隔件300相对于包覆成型层210转动和移动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间隔件300可具有通孔320,从包覆成型层210向上露出(突出)的第一端子部分114和第二端子部分124可穿过该通孔,由此,在间隔件300安置在包覆成型层210的上部上的状态下,第一端子部分114和第二端子部分124可穿过通孔320从间隔件300向上露出。
参考图4和图14,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间隔件300可包括第一安置部350和第二安置部330,其中第三端子130安置在第一安置部上,第四端子140安置在第二安置部上。
第一安置部350和第二安置部330可具有能够稳定地保持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安置的状态的各种结构,并且本公开不由第一安置部350和第二安置部330的形状和结构而约束和限制。
作为示例,第一安置部350和第二安置部330可凹入到间隔件300的上表面中。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第一安置部和第二安置部可从间隔件的上表面突出,或者仅第一安置部和第二安置部中的任一者可凹入到间隔件的上表面中或者从间隔件的上表面突出。
具体地,边界肋340可设置在第一安置部350与第二安置部330之间。作为示例,边界肋340可形成为沿着第一安置部350与第二安置部330之间的边界连续地形成的环的形式。
如上所述,由于边界肋340沿着第一安置部350与第二安置部330之间的边界形成,所以可获得以下有利效果:更稳定地保持第三端子130和第四端子140安置在第一安置部350和第二安置部330上的状态,以及确保第三端子130与第四端子140之间的电气绝缘性能。
同时,参考图16,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10可包括线圈支撑单元230,该线圈支撑单元设置在保持器200的上部上以支撑定子的线圈60。
当围绕定子缠绕的线圈60的端部形成为朝向第一端子部分114(第二端子部分、第三端子部分或第四端子部分)时(当线圈60的端部形成在在定子的径向方向上时),线圈支撑单元230设置为以精确的方向和精确的角度支撑线圈60。
线圈支撑单元230可具有能够支撑定子的线圈60的各种结构,并且本公开不由线圈支撑单元230的形状和结构而约束或限制。
作为示例,线圈支撑单元230可具有接收线圈60的线圈接收槽232。
具体地,线圈支撑单元230形成为在第一主体112的径向方向上对应第一端子部分114(第二端子部分、第三端子部分或第四端子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线圈支撑单元230形成为在第一主体112的径向方向上对应第一端子部分114的构造意味着线圈支撑单元230和第一端子部分114在第一主体112的径向方向上设置在大致同一条线上。
如上所述,由于线圈支撑单元230设置为在第一主体112的径向方向上对应第一端子部分114,所以可获得更精确地引导并支撑在第一端子部分114上的线圈60的端部的有利效果。
尽管上文已经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是示例性实施例仅为说明性的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在不脱离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本质特征的情况下,可对本示例性实施例做出以上没有描述的各种改变和变换。例如,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个构成元件可被改变并且然后实施。此外,应当理解,关于改变和变换的差异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公开的范围中。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可获得简化结构以及改善设计自由度和空间利用的有利效果。
具体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可获得使母线单元的厚度最小化以及有助于马达的小型化的有利效果。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可获得简化制造过程以及减少制造时间的有利效果。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可获得改善电气绝缘性能以及改善稳定性及可靠性的有利效果。
附图元件
10:母线单元
60:线圈
110:第一端子
112:第一主体
114:第一端子部分
116:第一电力端子部分
120:第二端子
122:第二主体
124:第二端子部分
130:第三端子
132:第三主体
134:第三端子部分
136:第三电力端子部分
140:第四端子
142:第四主体
144:第四端子部分
146:第四电力端子部分
200:保持器
210:包覆成型层
212:引导槽
212a:第一引导槽
212b:第二引导槽
220:包覆成型壳体
230:线圈支撑单元
232:线圈接收槽
300:间隔件
310:引导突出部
310a:第一引导突出部
310b:第二引导突出部
320:通孔
330:第二安置部
340:边界肋
350:第一安置部
Claims (15)
1.一种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所述母线单元包括:
第一端子;
第二端子,设置为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子间隔开;
第三端子,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堆叠在所述第一端子上;
第四端子,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堆叠在所述第二端子上;以及
保持器,构造为支撑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三端子和所述第四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线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器包括:
包覆成型层,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以及
包覆成型壳体,形成为包围所述包覆成型层、所述第三端子和所述第四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母线单元,包括:
间隔件,插入在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和所述第四端子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母线单元,其中,所述间隔件插入在所述包覆成型层与所述第三端子和所述第四端子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母线单元,包括:
引导突出部,形成在所述间隔件上;以及
引导槽,形成在所述包覆成型层中以接收所述引导突出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母线单元,其中,所述引导突出部包括:
第一引导突出部,形成为邻近所述间隔件的内周表面;以及
第二引导突出部,在所述间隔件的周向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引导突出部间隔开并且形成为邻近所述间隔件的外周表面,并且
其中,所述引导槽包括:
第一引导槽,构造为接收所述第一引导突出部;以及
第二引导槽,构造为接收所述第二引导突出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母线单元,其中,所述间隔件由电气绝缘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母线单元,包括:
第一安置部,设置在所述间隔件上,使得所述第三端子安置在所述第一安置部上;以及
第二安置部,设置在所述间隔件上,使得所述第四端子安置在所述第二安置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母线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安置部和所述第二安置部中的至少一者凹入到所述间隔件的上表面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母线单元,其中,边界肋设置在所述第一安置部与所述第二安置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母线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包括:
第一主体;以及
第一端子部分,从所述第一主体延伸并且从所述保持器的上表面露出,
其中,所述第二端子包括:
第二主体;以及
第二端子部分,从所述第二主体延伸并且从所述保持器的上表面露出,
其中,所述第三端子包括:
第三主体;以及
第三端子部分,从所述第三主体延伸并且从所述保持器的上表面露出,
其中,所述第四端子包括:
第四主体;以及
第四端子部分,从所述第四主体延伸并且从所述保持器的上表面露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母线单元,其中,所述间隔件具有通孔,所述第一端子部分和所述第二端子部分穿过所述通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线单元,包括:
线圈支撑单元,设置在所述保持器的上部上并且构造为支撑定子的线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母线单元,其中,所述线圈支撑单元具有接收线圈的线圈接收槽。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母线单元,其中,所述第二端子设置为在水平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子间隔开,所述第三端子在竖直方向上堆叠在所述第一端子的上部上,并且所述第四端子在竖直方向上堆叠在所述第二端子的上部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0-0089947 | 2020-07-21 | ||
KR1020200089947A KR102488606B1 (ko) | 2020-07-21 | 2020-07-21 | 모터용 버스바 유닛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64992A true CN113964992A (zh) | 2022-01-21 |
Family
ID=79179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502628.3A Pending CN113964992A (zh) | 2020-07-21 | 2020-12-17 | 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55859B2 (zh) |
KR (1) | KR102488606B1 (zh) |
CN (1) | CN113964992A (zh) |
DE (1) | DE10202013391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763630B1 (ko) * | 2019-08-23 | 2025-02-07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일체형 구조를 갖는 차량용 구동모터의 터미널 어셈블리 및 그 제조 방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30203A (ja) * | 2010-12-17 | 2012-07-05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の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
JP2012143019A (ja) * | 2010-12-28 | 2012-07-26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の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231573A (ja) * | 2011-04-25 | 2012-11-22 | Piolax Inc | 配電用部材および配電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
KR20130066038A (ko) * | 2011-12-12 | 2013-06-20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구동모터의 터미널유닛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KR20150080400A (ko) * | 2013-12-30 | 2015-07-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압축기, 그에 포함되는 전동기 및 전동기의 제조 방법 |
JP2017085756A (ja) * | 2015-10-27 | 2017-05-18 | 株式会社ミツバ | モータ |
US20200195083A1 (en) * | 2018-12-18 | 2020-06-18 | Kyb Corporation | Rotating electrical devi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042633A (ja) | 2011-08-19 | 2013-02-28 | Nippon Densan Corp | モータ |
EP2562915B1 (en) * | 2011-08-24 | 2015-05-20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Central power supply membe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
US9484782B2 (en) * | 2012-02-27 | 2016-11-01 | Nissan Motor Co., Ltd. | Concentrated power-distribution member for concentrated winding motor |
KR101900502B1 (ko) | 2012-04-18 | 2018-09-19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구동모터의 터미널유닛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JP5661161B1 (ja) | 2013-10-07 | 2015-01-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6972482B2 (ja) * | 2017-06-26 | 2021-11-24 | Kyb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KR102473243B1 (ko) | 2017-08-31 | 2022-12-02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구동모터용 버스바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미널 어셈블리 |
JP6496794B1 (ja) * | 2017-09-28 | 2019-04-10 | Kyb株式会社 | 部品実装体及び電子機器 |
JP2020056336A (ja) * | 2018-09-28 | 2020-04-09 | 日本電産トーソク株式会社 | 電動ポンプ装置 |
KR102202065B1 (ko) | 2019-01-18 | 2021-01-12 | 다산명가 주식회사 농업회사법인 | 항균식물 복합 발효액을 이용한 고추장 제조방법 |
JP7487638B2 (ja) * | 2020-10-29 | 2024-05-2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回転電機及び電機子 |
-
2020
- 2020-07-21 KR KR1020200089947A patent/KR102488606B1/ko active Active
- 2020-11-23 US US17/101,619 patent/US11955859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2-17 DE DE102020133913.5A patent/DE102020133913A1/de active Pending
- 2020-12-17 CN CN202011502628.3A patent/CN11396499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30203A (ja) * | 2010-12-17 | 2012-07-05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の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
JP2012143019A (ja) * | 2010-12-28 | 2012-07-26 | Toyota Motor Corp | 回転電機の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231573A (ja) * | 2011-04-25 | 2012-11-22 | Piolax Inc | 配電用部材および配電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
KR20130066038A (ko) * | 2011-12-12 | 2013-06-20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구동모터의 터미널유닛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KR20150080400A (ko) * | 2013-12-30 | 2015-07-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압축기, 그에 포함되는 전동기 및 전동기의 제조 방법 |
JP2017085756A (ja) * | 2015-10-27 | 2017-05-18 | 株式会社ミツバ | モータ |
US20200195083A1 (en) * | 2018-12-18 | 2020-06-18 | Kyb Corporation | Rotating electrical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220011272A (ko) | 2022-01-28 |
US11955859B2 (en) | 2024-04-09 |
KR102488606B1 (ko) | 2023-01-13 |
DE102020133913A1 (de) | 2022-01-27 |
US20220029493A1 (en) | 2022-0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848886B2 (ja) |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コンプレッサ | |
CN111527667B (zh) | 定子及包括该定子的电机 | |
WO2018038246A1 (ja) | モータ | |
CN216016576U (zh) | 母线单元 | |
JP2009005538A (ja) | 渡り線モジュール | |
US11855516B2 (en) | Motor with simplified structure for insulating a terminal | |
JP5612405B2 (ja)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
CN109923765B (zh) | 盖组件和包括该盖组件的马达 | |
CN216056720U (zh) | 电连接到电机的汇流条单元 | |
KR20220109963A (ko) | 모터용 터미널 블록 | |
US11955866B2 (en) | Motor | |
JP2014158421A (ja)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
CN108702054B (zh) | 轴向间隙型旋转电机 | |
JP7258201B2 (ja) | 3相コネクタ一体型ステータ及びこれを含む電動圧縮機 | |
KR20210141854A (ko) | 모터용 버스바 유닛 | |
CN113964992A (zh) | 用于马达的母线单元 | |
US12057753B2 (en) | Busbar unit for motor | |
US12283859B2 (en) | Motor having insulator on which terminals are seated | |
CN116458041A (zh) | 电机 | |
US12362623B2 (en) | Cover and motor comprising same | |
US20220140691A1 (en) | Motor | |
JP2025002711A (ja) | モータ | |
JP2024119643A (ja) | ステータ、モータ | |
KR20230083621A (ko) | 모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